设计师个人工作总结优秀20

2024-05-07

设计师个人工作总结优秀20(精选5篇)

篇1:设计师个人工作总结优秀20

设计工作是痛苦与快乐的炼狱,每当面临新的设计任务时,因为觉得自己的水平不够,感觉充满了压力,开始搜集各种资料,接下来寻找设计灵感,沉思、焦灼,每当经过艰苦的磨砺,自己的劳动成果得到肯定时,便是工作中的快乐,充满了快意。

一、工作总结:

从开始连效果图都做不好到现在能自己套程序,虽然自己也付出了努力,但是更离不开同事们的帮助。在这三个月里,我学习了制作网页的基础知识。从配色到布局,从制作效果图再到切片,再到用dw制作网页,最后套程序。每一个环节我都没有松懈,不管是在公司还是回到家里,我都会充分利用时间来学习,补充自己贫瘠的知识。虽然现在的水平还远远不够,但是扪心自问,我在远洋的每一天都是充实的,没有虚度,我相信在新的一年里,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同事们的帮助,我会学到更多的东西,不管是在技术水平上还是其他方面,都更上一层楼。

二、工作中的不足:

虽然通过三个月的努力,技术水平有所提高,但是还是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因为基础打的不够好,很多地方学习起来有些吃力,不停的问同事,也给别人带来了不少麻烦,因为知识的不足,使得开始的学习有些混乱,感觉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学起,无从下手,浪费了不少时间。

三、新一年的目标:

过去的一年的整体上是紧张的、忙碌的、充实的。因为我刚刚来到远洋,所以对我来说这也是充满希望的一年。展望新的工作年度,希望能够再接再砺,同时也加强自身的能力,工作中与同事多沟通,多关心了解其他部门的工作性质,进一步提高自己专业知识技能,积极吸收新的观念与设计理念,要继续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争取做出更大的成绩来。

我们经过痛苦煎熬,终于做出来的时候倍感轻松。

篇2:设计师个人工作总结优秀20

回顾自己过去的一年,自己在工作时的灵感似乎又迸发了出来,但是现在并不是时候。一年的时间已经结束了,自己在工作中留下了很多的疑惑和问题。我要好好的总结自己的问题,要在下一年做出相应的改变。

现在,在仔细的反省过后,我对自己过去一年的工作做了归纳和总结,现在,记录如下:

一、工作情况

在这一年里,我还是担任着xxx公司的设计师工作。不断的在创作、设计、修改……,其实我非常的喜欢自己的工作,设计出漂亮的室内设计让自己也能感到自豪。但是,作为一名工作者,我们的设计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客户。

在工作中,积极的接下自己擅长的设计任务,并在工作中积极的和客户交流,认识到顾客的所需,并着手进行设计。在这个过程中,其实还算顺利,但是工作却并不简单。

为了完成一个好的设计,我常常会为此感到头疼,希望自己能为客户提供更好的设计,也回花很多的心思。但是,有时客户却不会选择你的想法。这个时候,就到了工作中最困难的时候,和顾客的交流和修改。

在工作当中,我们都是边做边交流,根据顾客的要求做,但是在成品出来后,为了顾客的体验,我们还要听取意见进行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我一直很难做好这个阶段,但是作为一名工作者,我还是让自己耐心的听取顾客的意见,耐心的做好修改。

这一年里,我共做出了xxx件作品,圆满达成xxx次工作。在我们的工作中,我们即是一名设计师,又是一名服务者。要做好自己工作的时候,也要完成和顾客的良好交流。

二、个人的不足

反省一年的工作,自己的不足就是耐心。和形形色色的顾客交流真的很费耐心,因为我们不仅要去听,还要去了解,去构思。这对我也是很大的压力。而且我还是没有磨练出很好的耐心。尽管在交流的时候不会表现出来,但常常会影响到我之后的工作。

三、总结

篇3:设计师个人工作总结优秀20

1 工程地质条件

平煤四矿庚20-21040工作面位于二水平庚一采区上部,为首采面;相邻南部和北部均未回采,西至井田边界,东部为回风下山、轨道下山及胶带下山;上覆己16、己17煤层已回采,层间距平均为50 m。

该工作面对应的地面标高+210~+300 m,工作面标高-390~-450 m,埋深600~750 m;煤厚1.3~2.3 m,大部分地段厚度较稳定,平均1.8 m,密度1.35 t/m3,中间有3层夹矸,夹矸最厚0.2 m。直接顶为石灰岩,灰色含方解石脉,岩性较硬,厚4.0 m;基本顶为粉质泥岩夹灰岩(灰色厚层状粉砂质泥岩),厚18 m;直接底为泥岩,厚1.1 m,遇水易膨胀;基本底为石灰岩,深灰色,较硬,含蜓蝌类化石,厚10.9 m,岩层平均密度为2.5 t/m3;煤层倾角变化较大,最大倾角25°,局部还会出现反倾现象。

2 围岩控制特点预分析

通过对庚20-21040回风巷的地质条件和开采条件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出围岩控制特点:①直接顶为石灰岩,厚4 m,比较坚硬,相对来说容易控制;②煤层相对来说比较软,上覆岩层作用在实体煤上,掘进后易使两帮变形破坏;③底板为泥岩,遇水膨胀,底鼓现象将会比较严重。

3 围岩控制初步方案

为了使巷道围岩变形满足实际生产需要,采用预应力锚杆支护控制顶板和两帮变形,通过控制掘进工作面用水量减少水对底板的侵蚀,以达到控制底鼓的目的。

3.1 锚杆支护设计方法

3.1.1 理论计算

采用悬吊理论进行锚杆支护参数设计。

(1)锚杆长度L=L1+L2+L3。

其中,L1为锚杆外露长度,其值主要取决于锚杆类型及锚固方式,一般取0.15 m;L2为锚杆有效长度,即为围岩松动圈的厚度;L3为锚杆锚固段长度,一般端锚时L3=0.3~0.4 m。L1、L3比较容易确定,L2的确定方法有很多,该矿曾采用声波测定法测得工作面的松动圈为400~1 000 mm,因此锚杆有效长度L2至少应大于1 m。故锚杆长度L=L1+L2+L3≥1.65 m。

(2)锚杆杆体直径。

根据杆体承载力与锚固力等强度原则确定,undefined。其中,d为锚杆杆体直径,mm;Q为锚固力,由拉拔试验确定,kN;σt为杆体材料抗拉强度,MPa。

通过拉拔试验确定其杆体材料抗拉强度为400 MPa,按照设计要求锚固力应至少达到100 kN,因此d≥17.66 mm。

(3)锚杆间、排距。

根据每根锚杆悬吊的岩石所受重力确定,即锚杆悬吊的岩石所受重力等于锚杆的锚固力。通常锚杆按等距排列,即a=Sc=S1。则有:undefined。其中,Sc、S1为锚杆间、排距;K为锚杆安全系数,一般取1.5~2.0;γ为岩石容重,26 kN/m3。从而求得a=1.386 m。

3.1.2 数值模拟

利用数值模拟软件进行锚杆支护方案设计和优化是一种相对比较理想的方法[2]。其具体模拟方案主要通过改变顶、两帮锚杆的长度、直径、间排距来研究巷道围岩变形特征,从而确定相对合理的锚杆支护参数。其模拟结果分析如下。

(1)通过改变顶锚杆某一支护参数得出:

当顶锚杆直径分别为18,20,22 mm时,顶板下沉量保持在50 mm左右,两帮移近量保持在100~200 mm;当顶板锚杆间距小于1 000 mm时,顶板下沉量和两帮移近量基本变化不大;当顶板锚杆间距大于1 100 mm时,顶板下沉量和两帮移近量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当顶板锚杆排距小于1 200 mm时,顶板下沉量和两帮移近量分别保持在52,210 mm;当顶板锚杆排距大于1 200 mm时,顶板下沉量和两帮移近量有逐渐增大的趋势,且越来越明显;当锚杆支护长度小于等于2 m时,锚杆长度越短,顶板下沉量和两帮移近量变化的幅度越大;当锚杆支护长度大于2 m时,顶板下沉量和两帮移近量基本保持稳定,变化不大。

(2)通过改变两帮锚杆某一支护参数可以得出:

当帮锚杆长度为1.6 m,顶板下沉量和两帮移近量分别为79,310 mm;当锚杆长度为1.8,2.0 m时,顶板下沉量和两帮移近量都保持在50,200 mm;当帮锚杆间距为1 100 mm时,顶板下沉量和两帮移近量分别为67,331 mm;当帮锚杆间距为1 200 mm时,顶板下沉量和两帮移近量分别为82,373 mm;当帮锚杆间距为1 000 mm时,顶板下沉量和上、下帮移近量分别为57,113,201 mm;当帮锚杆间距为上帮1 000 mm和下帮900 mm时,顶板下沉量和上、下帮移近量分别为54,115,123 mm;当帮锚杆间距为上帮1 000 mm和下帮800 mm,或上帮900 mm和下帮800 mm,或上帮900 mm和下帮900 mm时,顶板下沉量和上、下帮移近量都分别为50,100,100 mm;当帮锚杆排距为900 mm 时,顶板下沉量和两帮移近量分别为63,264 mm;当帮锚杆排距为800 mm和700 mm 时,顶板下沉量和两帮移近量都分别保持在50,190 mm。

3.2 锚杆支护设计初步方案

根据庚20-21040工作面回风巷地质条件和开采条件特点,结合理论计算和数值模拟研究,制订锚杆支护设计初步方案。巷道断面支护设计如图1所示。

(1)顶锚、帮锚采用Ø18 mm×2 100 mm的普通树脂锚杆,顶锚间排距为1 000 mm×1 200 mm;上帮锚杆间排距为1 000 mm×800 mm,下帮锚杆间排距为900 mm×800 mm,要求顶板锚杆锚固力为130 kN,两帮锚杆锚固力达到80 kN。

(2)锚固方式均采用端头锚固方式,钻孔直径为28 mm。

(3)树脂药卷型号为Z2360,每孔1卷。

(4)采用Ø150 mm圆形或150 mm×150 mm方形、厚度为10~15 mm的钢板托板。

(5)钢网采用8#冷拔丝编织的金属方格网。顶网长4 400 mm,宽1 300 mm;帮网上帮长2 200 mm、下帮长2 000 mm,宽1 300 mm。

3.3 底鼓控制

通过对底板岩性进行深入分析,得出水是引起底鼓的主要原因。由于施工用水,使底板岩层遇水后体积膨胀,围岩强度降低,塑性增大,以至底板向上鼓起[3]。经研究决定:以控制掘进面用水量为根本出发点,从本质上控制底鼓。

(1)尽量减少工作中的用水量。

(2)巷道内进行洒水降尘时,尽量采用喷雾降尘方式,杜绝用水流冲刷巷道。

(3)巷道内低洼处易积水,必须用水泵将积水尽快排走,缩短水对底板的侵蚀时间,避免侵蚀范围进一步扩大。

(4)每天对巷道内的输水管路进行检查,避免出现管路漏水,发现漏水,及时处理。

(5)工作面回采时,尽量采用内注式单体支柱。

4 巷道围岩变形观测数据分析

在巷道设置测站观测围岩变形特征和锚杆工作状态,通过对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可以优化初步锚杆支护方案[4]。在庚20-21040工作面回风巷现场观测数据分析结果如下。

(1)测力锚杆观测结果分析。

98%的测力锚杆锚固力在110~120 kN,都能正常工作,只有个别锚杆失效或者锚固力偏低。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安装锚杆时,树脂药卷没有充分搅拌或者没有对锚杆施加预紧力。

(2)巷道表面位移观测结果分析。

在巷道掘进影响期,距离掘进面较近的剧烈区顶底板和两帮移近速度分别达到了19.6,14.6 mm/d;在巷道掘进稳定期间,顶底板和两帮移近速度分别达到了0.9,1.0 mm/d;巷道开始掘进1个月过程中,顶底板累计收敛量为233 mm,两帮累计移近量为194 mm。

(3)顶板离层观测结果分析。

在巷道掘进试验期间,通过观测安装顶板离层仪后10 d内的离层量得出,浅部、深部累计离层量分别为16,2 mm。

5 原支护方案优化

对观测结果进行分析后,对初步支护方案进行了优化。

(1)将钢筋网换成了菱形金属网,金属网搭接长度不小于100

mm,并且用12#铁丝捆绑。

(2)两帮锚杆的锚固方式由端头锚固改为加长锚固。

方案修改后,后期的矿压观测表明,围岩变形能够满足实际生产需求。

6 结论

(1)合理的锚杆支护设计能够有效控制巷道围岩变形和破坏,维持巷道围岩稳定。

(2)传统锚杆支护方法有其各自的特点,但是单一使用任何方法都不能科学指导现场锚杆支护设计,只有综合各种方法,制订初步的锚杆支护方案,然后进行工业性试验,通过现场信息反馈优化初步设计方案,才能最终确定相对合理的支护设计方案。

(3)平煤四矿采用科学、系统的锚杆支护方法对庚20-21040工作面回风巷进行了锚杆支护设计和工业性试验,找到了一条适合平煤四矿巷道锚杆支护设计的新途径。

摘要:锚杆支护设计对于控制巷道围岩变形和破坏,维持巷道围岩稳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根据工作面实际地质条件和开采条件,采用理论计算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巷道进行初步锚杆支护设计,然后进行现场工程实践和矿压观测。通过对矿压观测数据进行分析,优化了初步锚杆支护设计方案,从而得出合理的锚杆支护设计方案,使巷道围岩变形得到有效控制,满足了矿井实际生产需要。

关键词:锚杆支护设计,底鼓,方案优化,矿压观测

参考文献

[1]侯朝炯,郭励生,勾攀峰.煤巷锚杆支护[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2.

[2]宋英明,盛清峰,曹树凯.基于UDEC的锚杆支护数值模拟研究[J].中州煤炭,2010(5):1-2.

[3]黎开勋,党昌志.巷道底鼓分析及控制[J].煤炭工程,2008(9):51-52.

篇4:锅炉课程设计个人总结优秀精选集

篇一:锅炉原理课程设计总结

经过将近三个多星期的苦战,我们小组终于完成了锅炉原理的课程设计,在此感谢老师对我们细心的指导,在我们茫然不知所措的时候,给我们疏导计算思路,让我们一步步的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同时也感谢一个小组的同学,在这短暂而又漫长的三个星期里,一起吃饭,一起自习,一起攻克一项项的难关,回头再看这个过程,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蛮有成就感的。通过课程设计,使我们把上学期学的知识有个系统的把握,进一步掌握扎实。

在此我就总结课程设计,对改变燃料特性这发面发表点个人看法。一般情况下锅炉最好使用设计煤种或与设计煤种接近的煤种以确保燃烧稳定。由于煤炭供应日趋多元化,对锅炉的稳定燃烧带来很大影响。这次我们小组的煤种是高灰的一号煤种。煤的灰份在燃烧过程中不但不会发出热量,而且还要吸收热量。灰分含量越大,发热量越低,容易导致着火困难和着火延迟,同时炉膛温度降低,煤的燃尽程度降低,造成的飞灰可燃物高。另外,飞灰浓度高,使锅炉受热面特别是省煤器,空气预热器等处的磨损加剧,除尘量增加,锅炉飞灰和炉渣物理热损失增大,降低了锅炉的热效率。此外,高灰煤还会对锅炉的辅助设备造成影响。煤质较差时,锅炉点火和运行调节困难,难以燃烧,容易灭火,严重影响了锅

炉出口温度达标。灰分大的煤燃烧后,不仅影响了除尘器和除尘效果,而且增加了除灰 排灰系统的运行负荷。对工作环境和外部环境都造成了不良影响。

在此情况下,如果对原有的结构不改变,很难稳定运行,因为一方面炉内燃烧条件改变,可能不能稳定燃烧,另一方面,尾部受热面飞灰磨损和积灰也比较大,严重影响换热,使排烟温度提高,锅炉效率下降。我提出个人的一点改进措施:加强对锅炉的燃烧调节工作,保证煤与空气量要相配合适,并且要充分混合接触,炉膛应尽量保持高温,以利于燃烧。具体方面: 一,在制粉系统方面改进。由于煤种是高灰的无烟煤,燃烧难度大,可适当提高磨煤细度。二,在燃烧设备上改进。可以采用分级配分直流煤粉燃烧器,同时避免二次风过早地混入一次风气流中或采用旋流燃烧器。三,采用热风送粉,适当增大煤粉空气混合物中一次风量,还要提高热二次风的温度,这就要在空气预热器的布置上采用多级布置,增大与烟气的温压,提高进入炉膛的空气的温度。此外,为了炉内煤粉稳定燃烧,可适当减少炉内水冷壁的面积,可铺设卫燃带来实现。这样减少炉内辐射吸热量,有利于稳定燃烧。还有一点就是要加大引风机的功率,定期执行吹灰。

以上这些就是我想到得,有所欠缺,希望老师指正。

篇二:锅炉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当我在大二上学期上

《工程热力学》课程的时候,曾听华永明老师说了很多次大四短学期锅炉设计很让人头疼,而且会让我们对整个大学生活都印象深刻。算完锅炉,我依然对华永明老师的这席话印象深刻!整整三周,我聆听了“锅炉之声”。

当短学期第二周开始的时候,我刚从赵老师那里拿了自己的锅炉题目和参考书,当时单纯地想着:锅炉课程设计,就是把大三下学期锅炉的作业重新做一遍,感觉工作量也还不是很大嘛。考虑中,第二天就开始了自己计算锅炉的“行程”。

首先,我得感谢赵老师给了我一个非常给力的煤种——神府东胜煤,我甚至不知道这煤产自哪里,写下这篇心得体会的时候特地去百度了一下,发现它产自内蒙古自治区,发热量是同煤种的全国之最。同时,很幸运,这种煤和例题的煤种是一样的,无形中减少了一些假设后的计算量。说到计算,前面部分进行的当然是相当的顺利,大三下学期做过一遍作业,煤种和例题一样,所以计算热平衡的时候大差不差地就在不知不觉中搞定了。

然而,困难还在后头,当第三天的时候在教室算“前屏过热器”的参数时候,我发现了庞大的计算量和复杂地计算公式,这对我真是个挑战!算了一半后,实在算不下去了,于是到了赵老师办公室答疑,赵老师的指点给了我很多的帮助,瞬间让我明白了许多计算流程,并且使我把大三下学期

学习的《锅炉原理》课程的很多内容都回忆并且串连了起来,然后很高兴地回到教室,“废寝忘食”地将前屏过热器部分算完了,虽然当时已经是中午一点钟左右的时间,但是还是很开心地完成了我的午餐。

回到宿舍,小憩了一会儿,开始了后屏过热器部分的计算过程,后屏的计算比前屏顺利多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就基本搞定了。

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从高温再热器计算开始,第一悬吊管,高温过热器,第二悬吊管,低温再热器垂直段,转向室,低温再热器水平段,汽温校核,算下来是越算越快,以至于一整天都算锅炉,算锅炉变成了能使我很兴奋的一项“工作”。而后算到空气预热器,虽然比较麻烦,稍微缓了一天,查了书本的一些资料,然后整体对照书上的一些公式算了下来,再到后来的总校和汇总,都没有遇到什么比较大的麻烦。第二遍检验的时候,将误差降到了理想的范围。

而后,我又找赵老师答疑了一次,发现低温再热器水平段出口温度和低温再热器垂直段的进口温度相差过大,大约有8°C,而如果按照实际情况分析,相差应该在5°以内,这是一个较大的问题。所以当天中午,我又开始了核算,发现只能动尺寸才可以将误差降下来,所以我对低再平和低再垂的片数进行了修改,效果还不错,而且截距变化也很小,最终定稿。

接下来,我想谈谈我在这些计算过程中主要学习和深化的锅炉知识。

书中例题的排烟温度是125°,而我的题目是120°,排烟温度下降了5°之后,排烟热损失降低,锅炉效率提高,锅炉实际消耗燃料量减少,从而计算燃料量减少。

书中例题的热空气温度是20°,而我的题目是30°,相当于我设计的锅炉在我国的南方地区使用,而书中例题设计的锅炉在我国北方地区使用。此外,因为热空气温度较高,空气带入的炉内的热量较多,炉膛尺寸相同的情况下,理论燃烧温度高炉膛出口烟气温度较高,所以在整个锅炉中,对流换热增多,从而使得锅炉效率提高,与1推出的结论相同。

在完成了锅炉部分的计算后,我用CAD进行了绘图,虽然每张图的尺寸基本都是一样的,但是对于以前没有接触CAD软件的我来说,俨然是个挑战。在多次请教了我们学院6班建环的同学CAD的操作方法之后,我将每张图纸都按要求画了出来,大概花了3天左右的时间,期间使我对CAD软件由陌生至较为熟悉以至于熟练,让我对这个画图软件充满了信心,同时,也增强了我用电脑绘图的能力。

在写这篇心得体会的时候,我能感觉到,当我提到锅炉之时,我的脑海里就感觉自己设计的锅炉正在源源不断地送着煤,流动着蒸汽,发着人们需要使用的电力。那机器的轰隆隆之声和那燃料的燃尽的噼里啪啦之声,难道不正是我内

心里听到的“锅炉之声”么?这声音更甚那音乐厅里的交响乐、那舞台广场的明星的歌!

三周,让我更加了解了锅炉,更加深入地学习了锅炉,并把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逐渐融会贯通成一个整体,使我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得到了真正地提升!

篇三:锅炉课程设计心得

以前就听往届的学长提起,锅炉课程设计是一项非常繁琐复杂的过程,而且是在三个礼拜中完成,压力还是很大的。所以在做锅炉课程设计的时候,我就做好了心里准备。但是,我们今年比较特殊,因为往年的设计,学长们要自己查阅表格,自己输入公式,甚至还好自己设计表格,他们的工作量比我们大多了,我们这次的课程设计的主要工作就是集中精力进行锅炉设计,对于哪些繁琐的查表,输入公式等的工作,我们可以不用做,这样就大大节省了课程设计的压力。

在拿到了自己的锅炉课程设计的题目的时候,我就开始看书,开始进行锅炉设计,感觉对于整个过程设计比较迷茫,是按课本的模版进行设计的,大部分数据都是参考书本上的。但是由于煤种的不同,所以到了进行校核数据时总会发现误差有时候比较大,我就只能修改表中能修改的数据,来减少误差。为了减少盲目性,我将课本看了一遍又一遍,甚至还把锅炉原理的相关章节也看了一遍,力求明白整个设计的原理,这样对于修改误差就有比较大的帮助,提高了整个

锅炉设计的效率。

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发现如果紧靠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完成的。因为在整个设计过程,出现了问题,这时就应该问问老师,问问同学。如果不问的话,你可能会花费很多时间来解决这个问题,这在本来时间就不多的短学期上又加重了自己的负担。通过本次课程设计,我明白了很多关于锅炉课程设计的知识,这为我将来工作提供了帮助。我明白了,在整个锅炉设计中,进行热量分配是很重要的,你投入一定数量一定种类的煤时,你输入炉膛的热量就已经确定了,所以如果炉膛吸热量过多将导致后面的吸热器的吸热量减少,影响电厂的正常运行。所以如果热量分配得当,在整个设计过程中,你将会比较顺利,效率也提高了很多。改变吸热量一般是通过改变吸热器的出口温度或是改变受热面积,具体采取哪种方式,或是两种方式想结合,这要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现在课程设计也结束了,我能完成本次设计主要得力于老师与同学们的帮助。

篇四:锅炉原理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经过将近两个多星期的学习,我们小组终于完成了锅炉课程设计,锅炉课程设计对我们专业的学生来说好比吃饭的筷子一样!同时通过这次的课程设计我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对我未来的道路起到了极大的更正作用!

通过对课程设计的学习,我的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课本上角落里的知识也被带入我的理解中,此次我们主要进行校核计算,但进行锅炉的辅助计算时还好,不需要校核,但进行到锅炉受热面校核计算时感觉计算量巨大,对原理的掌握不够透彻,导致很多计算不知缘由,不知此公式如何得来,从何处得来,这是万万不行的,每次校核失败后,都要重新估计出口烟气温度,以计算出新的对流吸热量,然后结合传热方程式进行校核,此过程进行时间较长,涉及数据较多,但也是最锻炼能力的地方。通过的课程设计的学习,我具体了解到了某些受热面大致的漏风系数,了解到了如何计算炉膛表面积,如何计算炉膛的体积,记得在查表是不知道如何计算壁面温度,还好及时请教了老师,得到了老师的悉心指导,在此,再次表达感谢!

由于我们用的是徐州烟煤,此煤种含碳量高,导致了着火推迟,所需着火热过大,所以炉膛出口温度会比其他煤种高一些,对于高温辐射受热面和高温对流受热面的挑战极大,最终通过合理分配减温水流量叫问题化解。

通过这次的学习,我只想说,我知道的太少了,我了解的太少了,我的能力还太差了,在锅炉学习的漫漫长路中,我连大门都没打开

通过锅炉课程设计,不仅对我学习上有很大的帮助,对我对待问题的态度上也有很大的帮助,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学习,我在知识上永远都是只走出一小步,永远不要认为任何问题的简单。任何的问题都要细致的分析,任何问题都要精确!

与此同时,我还学会如何和自己的组员如何配合。在这种相互协调合作的过程中,口角的斗争在所难免,关键是我们如何的处理遇到的分歧,而不是一味的计较和埋怨。这不仅仅是在类似于这样的协调当中,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需要我们有这样的处理能力,面对分歧大家要消除误解,相互理解,增进了解,达到谅解。

也许很多问题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复杂,关键还是看我们的心态,那种处理和解决分歧的心态,因为毕竟我们的出发点都是很好的。

篇五:锅炉课程设计感想

历时两周的锅炉课设结束了,两周里我和小组成员共同探讨,相互合作,基本完成了应有的设计任务。回首这两周的设计,遇到过困难,更收获了知识和方法,无论锅炉知识还是工程计算的领会都在课设中得到了巩固和提高。

学习的目的在于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应用于实际。在上个学期的锅炉原理课程中,我们了解了锅炉的结构组成和相关知识,对锅炉安全节能环保的相关原理有了一定的理解。到电厂参观实习给了大家一个直观的认识和体验。而这次的课程设计,在原有的基础上,以计算的形势,让我更加清楚的掌握了锅炉的结构,第一次将各个部件之间的烟气流程与介质流程全面的融汇在一起。向实际锅炉的运行计算工作走进了坚实一步。

在整个设计中需要计算上百个数据,涉及到计算,估取,查图,查表等各项工作。既需要个人理解,更需要团队合作。在团队里,我们进行了分工,将参数查取,数据计算和文档编辑分给个人计算,提高了效率。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是excel表格的使用,在初期我们用计算器完全人工计算,效率低下,特别遇到需要根据误差更改假定值,数据还需要重新计算,让我们的负担很大。后来使用excel表格后我们效率大大提高,这让我清楚的认识到科学的方法的和合适的选择计算机辅助工具的重要性。

篇5:个人工作总结20年

现在公司办公室工作,具体从事人力资源、办事、工会工作,随着改革步伐的加大,在==集团及集团公司各部门的正确引导下,较好的完成了各项制定的方针目标,在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保证全年生产和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作出了一些具体的工作。

一、劳动用工及劳动工资

坚决贯彻执行国家劳动用工及劳动工资的方针、政策和规度制 度,认真学习和掌握相关条款、制度,及时向领导和员工传达上级指示、指令。

1、==公司从1996年5月职工公积金独立帐户,每月负责报表、交费。职工调动后的公积金转移工作,职工退休后公积金的提取 工作。截至到目前已为45名职工办理公积金的提取工作。

2011年七月份,我们根据国家有关政策,由过去单位10%,个人10%,提高到单位12%,个人6%的缴费标准,提高缴费基数,由原来的岗技合计基数调为全年总收入为基数,从而大大提高了职工间接收入。

2111年1—12月累计公积金缴费53.2万元。

2、==公司从2003年4月起职工人事档案从==厂分离出来,接管档案管理工作至今,并在2006年主持参与了干部档案整理工作。

3、==公司从2005年5月起,职工养老、医疗等保险从==厂独立帐户,并负责对外的各项工作,每年养老基数的核对、每月的统计报表及交费等工作。截止2011年12月,==公司四险一金不欠费。每月:养老保险:78638元,基本医疗保险:25139元,大病保险:595元,生育保险:1396元,公积金:50572元。能够及时按时交纳,但失业保险从07年4月到2011年12月累计欠费28.2万元。2010年11月工伤保险开户并每月及时缴纳费用不欠费。

4、公司员工工资标准执行太化劳字【1999】第20号文,序号2工资标准。并执行集团人劳字(2005)96号文,从2011年8月起执行980元最低工资标准。

5、到2011年12月,==公司在册人数为93人,在岗人员71人,内退人员14人,内退工资按新规定核算,下岗人员13人,每月360元(扣除各项保险),病休1人。

6、今年共办理退休人员4名,有毒有害提前退休人员,每月减少应发工资及各类保险费用6126多元。现在公司退休人员23名。

二.改革创新、激励绩效

1、现在在岗人员平均年龄为42.4岁,年龄结构偏大,近几年公司没有招收新人,尤其是技术工人补充到生产一线,生产原料的不充足,走网时间的不确定,产量逐月逐年的增加,造成加班加点工作比较多,尤其显现出人员少、年龄偏大,后备力量不足的弊端。2、2011年1--11月产量为1112公斤,2111年1—11月产量为995与去年产量基本持平,发放加班4.8万元,在尽可能按排轮休之后,当年加班当年结算,充分体现多劳多得的原则。

3、、在坚持效益优先的的原则下,本着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坚持责任、风险相一致,兼顾公平的原则,向苦、脏。累、险岗位 及关键性生产、经营倾斜,取得了预期效果,激发了广大职工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工作积极性,为今年全面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定了基础。

2、奖金分配有一套严格的合理的管理制度,并与当月生产任务直接挂钩,与安全、质量、劳动纪律、铂耗等挂钩,只有在各项指标考核合格的情况下,才能拿到全优奖金,3、根据==集团人劳(2005)52号文件精神,本着精干、高效的原则,控制机关管理人员编制,加大辅助单位分离和富余人员分流力度,建立了人员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引进风险机制,竞争机制,在岗人员工作压力加大,严格自律,兢兢业业工作成为时尚。

三、工会工作

1、职工有病住院家里有亲人去世,我们都代表工会去慰问,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2、积极参加集团组织的各种文体活动。

3、加强理论学习,特别是业务素质和岗位技能的培训,形成一种制度,一种风尚,考试成绩与奖金挂钩。

四、干部上讲台、培训到现场

根据集团公司统一部署,我公司出台红头文件及制定了相关具体措施、实施计划,从11月起已经实施。

总结一年的工作,在公司领导的正确引导下,在各项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很多不足,在今后为职工办好事办实事方面,更加努力工作,为明年取得双赢。

上一篇:中考作文备战精彩语段下一篇:高中班级管理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