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选副主任述职报告

2024-04-28

新选副主任述职报告(精选5篇)

篇1:新选副主任述职报告

就 职 讲 话 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我有幸在这里做村干部的上任演讲,我既感到非常荣幸,又感到责任重大。在这次村级换届选举中,能得到大家的信任,我十分感动,同时更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和鼓励。

以前,我作为村里的一个普通党员,我就知道当村干部难。要当一个能够聚人心,得民意,能够让百姓满意,令群众放心的村干部更难。但是,有句话说得好:给了舞台,就要唱好戏。我是捧着一颗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村民服好务、办好事的心来的。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联胜村的人民选择了我,我就会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拿出百分之百的信心和勇气,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村两委班子成员的支持下,我一定能够克服重重困难,搞好联胜村的发展,当一名“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的合格村干部。我将珍惜这个机会,以踏实的工作作风、求真的工作态度、进取的工作精神,用心干好本职工作,为家乡的小康建设做出新贡献。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抓稳定,创建和谐氛围。

我会主动地向老干部们学习请教,充分听取广大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广开言路,了解民情,体察民意,取长补短,不断充实、调整、完善和提高自己。把全村干部群众团结起来,思想认识上形成共识,行动上形成一致,营造一种和谐向上的氛围,按照法制、有序的轨道开展各项工作,村干部身先士卒、一心为公,干部群众心

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把我村建设得更加美好!

二.加强学习,不断更新知识。

面对国家对农村推出的一系列新政策,我会不断地加强学习,不断用新知识丰富自己,让自己更好的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从而能更全面的为群众服务。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村干部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各项工作越来越细化,以村为主的工作形势要求我们更好地做好各种表卡册簿的工作,如果不继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将逐渐地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工作新要求。我将努力地做好各种资料及数据的准确、及时上报,更好地及时反应民生民情,为党和政府制定农村政策提供必要的信息反馈,真正做到心系群众,为广大群众服务。

三.脚踏实地,为群众办实事

一是在农村低保、扶贫、社会救济等工作中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使真正困难的群众得到社会的救助,并引导困难群众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改变现状,勤劳致富,一方面使困难群众的生活得到改善,一方面减轻国家的负担;二是力争向乡党委政府及上级部门申报各种项目,加强本村的山、水、林、田、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本村的山更绿,水更清,沟渠通畅,田地水土保持等尽好自己的职责。力争做到满足群众所需,不拖乡党委政府后腿,全额完成自己所属的工作任务;三是及时完成乡党委政府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四、引资金,构筑多元经济。

想方设法创造宽松的投资环境,积极吸引外来资金,并为村民投资办厂、开店、发展种植、养殖业等尽量地提供条件和优惠政策,在帮助村民投资贷款、建厂选址、扩大规模、引进技术、人才等等各方面提供服务,逐步实现主导产业健康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迅速壮大、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村民安居乐业的宽裕型小康村经济发展目标。

五、办实事,健全保障体系。

千方百计搞好经济建设,确保全村经济稳定增长,社会安定团结,村民收入逐年提高,村镇建设面貌不断改善,教育、文化、体育、养老等社会各项事业明显进步。尤其是要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使那些贫困家庭、残疾人、孤寡老人、助学儿童得到应有的救助,使他们尽快摆脱困境,实现共同富裕。

六、谋发展,坚持开拓创新。

认真落实各项文明创建、文化教育、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目标任务,硬化软环境,注重抓发展,做到长规划短安排,各项工作不落后,各项事业争一流,营造文明、和谐、安定、活跃的良好村风,努力使我村创建成为宽裕型的小康村、文明村、教育先进村、综治达标村。

各位领导,乡亲们,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心系群众,一切以党和国家及群众的利益为重,在工作中迎难而上,为全村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尽到自己最大的努力,一定不负大家对我的信任。

谢谢大家!

篇2:新选副主任述职报告

的确, 学生报告的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 四五十个学生, 一天到晚嚷嚷着, 耳朵都听出老茧来, 真是有点烦。作为班主任, 不仅要紧紧围绕学校的工作, 而且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以及个性行为的发展, 发现不良行为, 就得及时进行教育。就学生打“小报告”来说是一种极为常见的不良行为, 所谓“小报告”就是指某些学生毫无事实根据, 在班主任面前故意说其他学生的坏话。

怎样对待学生的“小报告”, 我觉得这其中大有学问。试想:孩子为什么打报告?分析原因有三:一是心理满足的需要, 有的报告一打, 得到老师表扬和信任, 何乐而不为呢;二是抬高自己, 别人挨了批评, 同学威信下降了, 就等于自己威信高了;三是嫉妒他人, 看别人成绩比自己好, 老师表扬多, 心里不服, 就千方百计揭别人短。老师批评一学生字写得差, 过一会儿, 她马上来报告一个三好学生做作业时讲话。

怎样处理学生的“小报告”呢?办法是“细心引导, 培养能力。”

当班主任老师光有热情还不行, 一天到晚叫这个“不要”这样, 喊那个“不准”那样, 指指点点, 忙忙碌碌, 结果是这头平息那头风波又起, 永远有处理不完的事, 这能不烦吗?我认为班主任要从烦中解脱出来才是上策。而培养学生能力的法宝是引导。一是把问题抛给学生让他想想该怎么办?如张某报告王某扔了一个塑料袋, 我有意地问:“你说该怎么办?”张某思考了一下说:“我把它捡起来扔进垃圾箱。”“你这个办法真不错!”我及时鼓励表扬使张某懂得了该怎么做, 以后再碰到之类的事, 他还会再打“报告”吗?二是把学生平时“报告”的事加以归类, 对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讨论。如“面对有人乱扔赃物, 我们怎么办?”答案绝非一个, “视而不见一走了之”、“你丢我就捡”、“叫乱扔的人捡起来”、“我去捡却要批评他”、“报告老师, 让老师批评”, 众多的答案让学生自己辨析, 辨析中提高认识, 认识中选择处理问题的办法, 可想而知, 解决问题的方法绝不是划一的。三是竞选轮流当干部,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 需要有一批能干的管理者、组织者, 而管理者是需要培养费的。我的做法是, 想当干部的都可以报名参选, 以此培养自信心;竞选者要发表演说, 主要说怎样履行职责, 以此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思维能力;竞选者当堂处理问题,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 处理问题能力。如一次竞选中队长, 三个同学的竞选演说不相上下, 实际解决问题能力呢?这时一个同学自以为此事与己无关, 正拿着一辆小汽车玩得起劲, 这时我就对竞选的三人说:“他这种情况如何解决好?”甲毫不犹豫地说:“没收小汽车, 警告他上课不准做小动作。”乙迟疑了一下, 走到他身边说:“你再摸我就告诉老师。”丙胸有成竹地走到他身边, 轻轻地按住他摸车的手小声地说:“上课要遵守纪律。”三个人三种处理方法, 玩者说他最愿意接受丙的做法, 这样既不伤自尊心, 又不影响同学。同学们也纷纷举手赞成丙当中队长。多次这样的活动, 同学们相互之间学到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 各种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

的确, “小报告”烦, 但班主任有意识地引导, 不但可以于细微之处见精神, 而且使学生在处理平凡的小事中得到锻炼, 能力得以提高。如有一次龚某捡到一块手表, 怎么帮呢?同学们就在班干部组织下进行讨论:有人主张交给老师, 有人提议广播找失主, 有人准备站在那里等失主……同学们一个个都在为找手表主人而动脑子, 众多的方法哪个为妙呢?交给老师, 老师要费时找, 还不如我们自己想办法;广播找失主是个好办法, 但先要找到广播员, 上课时又不能播, 这办法似乎不是最好的;站在那里等好不好呢?一是我们要上课, 没时间等;二是如果失主不来找, 该等多长时间呢?因此这个办法也不可取。议论来议论去, 最后大家一致通过用《失物招领启事》的办法, 全班同学人人写, 谁写的启事简单、明了、清楚, 就把谁的启事贴出去。结果, 启事贴出不到半小时, 物归原主了。

篇3:新选副主任述职报告

关键词:调查概况,情况分析,原因,对策

班级是学院的基本细胞,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指导者, 而班级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院的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质量。为进一步提升班主任队伍素质, 为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及实效性, 现对班主任工作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班主任工作中遇到的难题、班主任能力素质、班主任培训等方面的内容。现将调查结果作如下报告。

一、调查概况

为了掌握班主任工作情况和对其培训的现状, 我们以实证调查的方式进行了调查, 本次调查主要采取发放问卷的方式, 共发放了96份调查问卷, 回收问卷92份, 回收率达到了96%。

二、调研情况分析

(一) 班主任个人情况

受不同原因影响, 不同年龄段的老师会通过不同方式走上班主任工作岗位, 在工作中也会有不同的感受。了解班主任工作者的情况, 有利于开展班主任队伍素质建设工作。调查显示, 老师走上班主任岗位的方式有14%是主动申请、78%是教学系选派、8%是临时补缺。

老师从事班主任工作年限有33%的是3年以下, 25%的是3~5年, 32%的是6~10年, 11%的是10年以上。

对于目前所从事的班主任的工作, 有5%的老师表示感到“轻松愉悦”, 27%的感到“比较轻松愉悦”, 18%的感到“一般”, 25%的感到“比较有压力”, 24%的感到“压力很大” (如图1) 。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 近八成班主任老师是由教学系选派, 主动申请担任班主任的老师很少;而老师从事班主任工作年限将近九成在十年以下;将近半数老师认为班主任工作“比较有压力或压力很大”。这就要求我们在将来的工作中, 注重班主任老师自身建设, 倡导更多老师走入班主任队伍, 并且要努力让老师自主申请上岗。同时, 要完善学校资源和各类设施, 提供条件让班主任老师找到排解和放松的方式, 才能让老师有优良的工作状态。

(二) 班主任工作遇到的难题

问卷中, 担任班主任的老师认为最难开展的工作包括以下几方面:班级集体的形成、班委团队的建立、班级典型的树立、班级活动的策划、班级日常工作的管理、班级德育工作。参与调查的老师对以上几项工作所选人数依次为24人 (占26.09%) 、23人 (占25%) 、22人 (占23.91%) 、24人 (占26.09%) 、38人 (占41.30%) 、23人 (占25%) (如图2) 。

还有班主任老师反映, 班级突发事件中一些问题最难难处理, 包括:学生的攻击性行为的处理、心理问题、迷恋网络、厌学逃学、学生安全问题。对这些问题表示最难处理的老师人数依次为25人 (占27.17%) 、50人 (占54.35%) 、36人 (占39.13%) 、45人 (占48.91%) 、14人 (占15.22) (如图3) 。

从上面两图可以看出, 在班主任工作难以开展的几项中, 以“班级日程工作的管理”尤为突出;在班级突发事件当中, “学生心理问题”、“学生厌学逃学”两方面最难处理。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开展班主任培训和学习工作中, 要注重以上凸显的问题, 加强针对性学习和培训, 帮助班主任老师客服工作中的困难。

(三) 班主任素质和能力建设

1. 班主任自身素质和能力

参与调查的老师表示, 自己迫切需要提高班主任工作能力,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能力:学生心理、行为的分析与指导, 对学生思想教育指导, 管理班级、管理学生的技能, 相关政策与法规, 班级活动和班级文化建设策划与指导。详细来说, 迫切需要提高以上不同方面能力的老师人数依次为60人 (占65.22%) 、30人 (32.61占%) 、40人 (占43.48%) 、13人 (占14.13%) 、23人 (占25%)

参与调查老师表示对自己班主任工作投入和效果情况的整体感觉是, 28%认为“投入多, 但效果不好”, 53%认为“投入多, 效果也好”, 13%认为“投入不多, 但效果好”, 11%认为“投入不多, 效果也不好”。

关于所设问题“您认为当前班主任所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的回答, 我们设计的选项有:了解研究学生的能力, 班级建设的技能、技巧, 协调各种关系的能力, 处理应急事件的能力, 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能力, 创新能力。对于这几项能力, 所选老师人数依次为36人 (占39.13%) 、52人 (占40.22%) 、58人 (占41.3%) 、37人 (占42.39%) 、34人 (占43.48%) 、14人 (占44.57%) (如图4) 。

工作中遇到困惑的时候, 班主任老师有78%的选择“寻求领导和同事帮助”, 16%的选择“上网查询”, 有6%的选择“回避问题”。

以上结果表明, 老师作为班主任迫切需要提高“学生心理、行为的分析与指导”和“管理班级、管理学生的技能”两方面的能力。同时五成以上老师认为在工作中“投入多, 效果也好”。普遍意义上, 老师认为班主任所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是“协调各种关系的能力”, 其次是“班级建设的技能、技巧”。而当遇到困难时候仅有6%的老师会选择回避问题, 其他老师都能通过有效途径解决问题。

2. 班主任工作效果的因素与衡量

在老师看来, 决定班主任工作效果的最主要因素有:对学生的热爱、工作技能与方法、学校教育教学环境、职业成就感驱动力、生源素质、学生家庭教育环境。选择以上不同因素的老师人数依次为55人、56人、24人、19人、47人、27人。

而关于衡量班主任工作好坏的标准, 有6%老师认为是“所任班级获得的荣誉”, 7%的认为是“考试成绩”, 65%的认为是“良好的班风”, 22%的认为是“学生家长的满意率” (如图5) 。

调查显示, “对学生的热爱”和“工作技能与方法”是决定班主任工作效果的主要因素;“良好的班风”是衡量班主任工作好坏的重要标准。

3. 班主任素质和能力建设

当问及所需培训的内容的时候, 老师反映需要以下几方面的培训:班主任工作基本规范与政策, 学生心理特点及心理健康教育指导, 班级活动设计与组织, 班级管理能力与技巧, 问题学生的诊断和教育引导, 新的教育思想, 其他。具体来说, 选了以上几方面培训内容的老师人数分别为21人、57人、30人、49人、30人、25人、3人 (如图6) 。

培训的时间, 参与调查老师有38%认为要“每学期开学定期培训”, 44%认为要“每学期末定期培训”, 18%认为要在“假期中的集中培训”。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 今后开展班主任素质和能力建设, 要从科学的角度、对老师意见加以借鉴、有针对性的开展。例如, 定期开展班主任工作交流会、各类培训、加强评估与考核并做好奖奖励工作。再如, 根据老师反映的情况, 可以开展一些专题培训或讲座, 主要是“学生心理特点及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班级管理能力与技巧”等其他方面的主题培训, 让班主任能有更多条件学习所需知识。

三、通过对我学院班主任的工作情况进行问卷调查, 我们得到如下的结论

1.作为一个班级的组织者、管理者和指导者, 不仅要抓好学生的学习成绩, 还要抓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更需要班主任投入大量的精力, 所以, 班主任的工作压力非常大。2.班主任能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想事情, 在工作中遇到困惑的时候, 除个别班主任选择回避问题以外, 其他的班主任都能主动出击, 积极想办法, 寻求帮助解决问题。3.大部分班主任认为, 解决由于学生心理因素导致的班级突发性事件是最难处理的, 因此学生心理、行为的分析与指导是班主任迫切需要提高的工作能力。4.班主任的创新意识不强, 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有很少一部分班主任认为班主任应该具有创新能力, 绝大多数的班主任则认为具有班级建设的技能、技巧、协调各种关系的能力和处理应急事件的能力, 就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班主任, 其实, 时代在进步, 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只有掌握了先进的管理经验, 才能管理出一个文明、向上、进步的班级。

四、改进意见

根据对调查问卷的分析结果来看, 我们学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对班主任的培训工作。1.加强素质教育, 提高整体水平。让班主任认识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 使大家自觉主动地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为管理好班级大家坚实基础。2.开展经验交流会, 互相学习、共同进步。鼓励每位班主任都把平时的工作经验积累起来, 在交流会上与大家分享经验, 互通有无, 相互借鉴, 共同进步。3.举办特色管理培训班。我们要培养班主任的创新意识, 传授他们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 让他们树立“以人为本”, 即“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用优势视角对待每一个学生, 相信每一个学生身上都有一处或多处闪光点。4.采用走出去、迎进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组织班主任到先进院校进行考察学习, 亲身感受那里的先进管理模式。由于不可能做到人人都走出去进行实地学习, 我们会邀请具有先进管理经验的班主任来我院对班主任进行培训, 做到培训面全覆盖。

篇4:新选副主任述职报告

(一) 关于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是突出问题导向。凡是需要改革的, 都是实际工作中反映问题较多、矛盾较大的方面。从问题入手, 分析哪些应该改、如何进行改。二是强调协同推进。标准化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各行各业, 标准化改革需要集思广益、群策群力, 通过体制机制改革, 应当更有利于提高标准化管理的效率, 更有利于形成标准化工作的共同治理, 更有利于调动发挥各部门、各地方标准化管理的主导作用。三是统筹管放结合。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一方面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强化强制性标准统一管理, 突出推荐性标准公益属性。另一方面是发挥市场在促进创新、推动发展等方面的决定性作用, 培育发展按市场机制运行的社会团体标准, 建立企业产品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和公开制度。四是坚持立法先行。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要加快推进标准化法修改进程, 以法治精神和法治思维推进标准化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 关于改革的主要措施。

一是强化强制性标准统一管理。强制性标准涉及人体健康, 人身财产安全和环境保护, 是政府应该管住, 必须管好的事情。当前强制性标准发布主体多、层级多、数量多, 既容易造成交叉矛盾重复, 也不利于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强制性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的发布主体都是中央政府部门, 从法律效力和适用范围看, 强制性行业标准本质上也属于国家标准的范畴。我们提出逐步将现行强制性国家、行业、地方标准整合提升为新的强制性国家标准, 提升其发布层级, 由国务院或国务院授权批准发布。将强制性行业标准整合上升为强制性国家标准, 目的是避免出现“标出多门”, 做到“一把尺子, 全国通用”。整合强制性地方标准主要是为了防止地方贸易保护和市场壁垒。考虑到各地在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等领域的实际需求, 各省级人民政府可以依法提高强制性标准指标要求。

在新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管理体制设计中, 更加突出了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和地方在标准制定和实施中的主导作用。同时, 也更加注重发挥科研单位、检测机构、大专院校等技术机构的作用, 特别是专业技术委员会的技术支撑作用。对工程建设、环境保护、食品安全、职业卫生、兽药、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等6类强制性国家标准, 在所涉及的专门法没有修改前, 按现行模式管理。

二是培育发展社会团体标准。社会团体标准是通过市场机制产出的标准, 其制定主体是在专业领域具有影响力并具备相应的标准化能力的产业联盟、学协会等专业组织。目前, 政府标准在及时响应市场变化和技术创新等方面不能完全满足需求。培育发展社会团体标准, 既是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也是更好发挥市场在标准化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需要。在我国已有一些专业组织制定发布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社会团体标准, 如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中国标准化协会、中国建筑材料协会、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等。

目前, 我们正在会同有关部门在市场化程度高、技术创新活跃的领域, 选择具备标准化能力的专业组织启动试点, 积极稳妥推进。在试点基础上, 研究制定社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 营造发展政策环境, 同时加强对其制定标准行为的监督, 避免出现“一放就乱”。研究建立社会团体标准化良好行为规范, 探索通过第三方评价和采信机制, 加强对社会团体标准化活动的引导。政府可委托通过认定的社会团体制定推荐性标准, 也可将其标准转化为推荐性标准。通过培育发展社会团体标准, 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和创造力。

三是改进推荐性标准管理。目前我国的标准体系中, 推荐性标准数量最多, 涉及面最广, 其中一般性产品标准和配套的专用方法标准占了很大比例。我们认为, 推荐性标准要突出其作为政府标准的公益属性。从长远看, 随着社会团体标准的成熟, 一般性产品类标准应交由社会组织制定, 逐步减少政府推荐性标准的数量和规模, 政府主要制定市场不愿或不能提供的标准。当前要科学界定三级推荐性标准范围, 推荐性国家标准重点制定基础通用、与强制性标准配套的、关键共性技术和重要产品标准, 推荐性行业标准重点制定本行业领域的产品和服务标准, 推荐性地方标准可制定满足当地自然和人文条件的特殊技术要求。同时, 加强推荐性标准的备案管理, 完善行业和地方标准备案制度, 减少标准的交叉重复矛盾, 提高推荐性标准协调性。

四是推动在国家层面建立标准化工作协同推进机制。标准本身就是协调一致的产物, 标准化改革更是涉及范围广, 协调难度大。在国家层面建立标准化工作协同推进机制, 研究重大政策, 解决重大问题, 协调重要标准, 是顺利推进改革和加强标准管理的组织保障。通过协同推进机制对跨行业跨部门、难以达成一致意见的少数重大标准进行协调, 特别重大的标准还可以提交国务院审议, 确保重大标准及时出台。

五是改革企业标准备案制度。企业是标准实施的主体。改革企业标准备案制度, 就是要在减少政府过多干预企业行为、减轻企业负担的同时, 切实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探索将企业产品标准备案制度逐步改为企业产品、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和公开制度。建立企业产品、服务标准信息公示平台, 企业通过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开执行的产品、服务标准, 加强社会和公众监督。建立面向企业自我声明标准的自愿性第三方评价、标识制度, 向社会和消费者传递准确的产品质量信息, 建立标准支撑质量治理、促进质量提升的长效机制。现阶段要推进企业标准备案便利化, 企业使用统一标准在多地组织生产的, 可选择在任一属地备案企业产品标准, 实现“一地备案、全国通用”。

六是强化标准实施和实施监督。标准只有得到有效实施, 才能发挥作用, 获得效益。标准实施乏力, 强标不强, 推标推而不用, 是我们当前需要下大力气解决的问题。要推动政府在制定政策和履行职能时, 积极引用标准和有效使用标准。运用行业准入条件、生产许可、合格评定等手段, 促进标准实施。对企业、社会组织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涉及人身健康安全、财产和环境安全的, 必须严格执行强制性国家标准。要加强标准的实施监督, 强化依据强制性国家标准、法律法规引用的推荐性标准及企业自我声明的产品、服务标准开展监督检查和行政执法。严守法规和标准, 加大对违标行为的查处力度。各级标准化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标准质量的监督, 加强与监督抽查、执法检查等工作的衔接互动, 畅通标准实施信息反馈渠道, 开展标准实施后评估, 持续提升标准质量水平。

为保证上述改革措施的落实, 我们将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推进改革的“一揽子”修法机制下, 配合国务院法制办, 尽快提出标准化法修正案, 指导和推动标准化改革发展。涉及的其他相关法律法规, 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 根据标准化法修改情况, 结合各自实际进行相应调整。

链接:“器”说标准化

在2014年全国标准化工作会议上, 支树平局长用形象的比喻强调了标准的重要作用, 就是3个“器”的理论。这是一个新的视角, 我们要认真领会和把握。

第一, 标准是治理能力提升的助推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从制度看, 标准是经协商一致达成的一种规范, 是一种科学化、市场化、民主化的成熟制度形式。中央领导讲, “标准定了就要成为规则”、“标准是生产中的法”, 《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也明确将标准作为基础性制度予以加强。从制度执行能力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适应国家现代化总进程, 必须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实现国家各项事务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而标准通过实践总结、科学论证和民主程序, 规定了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技术规则和程序要求, 是实现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方法。因此, 标准与战略、规划、政策一样, 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助推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的有效工具。

第二, 标准是市场经济运行的耦合器。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 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按照市场经济理论, 供求决定价格, 价格这只无形之手有效配置资源。其中, 供求交易促进分工和专业化生产, 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推动经济发展。在这个模型中, 标准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首先, 通过协商一致, 标准将众多分散的供给与需求联接起来, 起到“耦合器”的作用, 大幅降低交易成本, 使得生产链在更大范围乃至全球布局成为可能, 进一步深化了分工, 扩大了贸易和市场规模, 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比如, 美国商务部统计, 超过80%的全球贸易受到标准化的影响, 每年金额超过13万亿美元。德国、法国和英国经过测算, 标准化对本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了27%、23%和12%。其次, 标准作为专业化生产的技术依据, 使得人们低成本共享人类实践和科技成果, 促进技术进步、生产创新和专业化, 降低风险和成本,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比如, 美国国防部测算, 在制造弗吉尼亚级核潜艇过程中, 仅2700万美元对零部件标准化的投入就节约了7.89亿美元的成本, 采购零部件的数量减少了60%, 第一艘舰艇提早10年交付。

第三, 标准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容纳器。三中全会强调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加强政府在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保护环境方面的作用。标准作为一种市场准入门槛和监管依据, 成为承接和容纳政府职能转变日益重要的制度安排和规制手段。国务院要求, 能够通过标准、规范等手段解决的, 不得设定行政许可。比如, 在国务院于2013年5月取消“国际船舶代理业务审批”事项后, 为适应政府职能转变, 制定发布了国际货运代理合同规范、作业规范和质量要求等一批国家标准, 有效规范了国际货运代理业务。美、德等发达国家在对经济和社会的规制中, 越来越强调发挥标准的作用, 通过运用标准化手段, 既降低了成本又提高了效率。据统计, 美国已有9000余项标准被美国联邦法规引用。

随着我们对标准作用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我们切实感到, 发展、改革、开放的时代选择了标准、凸显了标准, 必须把标准看得再重一些、抓得再紧一些。从国际看, 美、英、德、日等国都出台了国家标准化战略, 日本、韩国成立了国家标准化战略协调机构, 首相、总理亲自担任“一把手”。各国纷纷通过标准手段抢占国际经济、贸易和科技竞争制高点, 主导和影响产业及技术发展。从国内看, 三中全会决定中“标准”一词出现了12次, 在市场准入、政府职能转变、文化、教育、国防建设等5个方面对标准化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在党的纲领性文件中如此浓墨重彩的讲标准, 是前所未有的。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王勇国务委员等领导同志多次对标准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 强调标准是产品质量的基础, 是产业升级的要件。各部门、各地方也都越来越看重标准, 比如工信部强调抓三件大事, 其中就有标准;在最近一轮地方党委换届时, 27个省级党委报告中都明确讲到加强标准化工作, 北京、陕西等地还成立了标准化推进委员会, 出台了标准化战略规划。

篇5:新选副主任述职报告

这次全国绿色食品工作会议, 是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今年中央1号文件对绿色食品事业发展提出新的任务和要求, 农业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做出新的部署的背景下召开的, 是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农业部对这次会议十分重视, 张玉香总经济师专程出席会议并做重要讲话, 充分肯定了绿色食品工作取得的成效, 强调了新时期新形势下发展绿色食品事业的重要意义, 对进一步做好绿色食品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马爱国局长亲临会议指导, 对绿色食品工作系统提出了殷切的希望。下面, 我对2008年绿色食品工作做一个简要的总结, 并就贯彻落实张玉香总经济师和马爱国局长的讲话精神, 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绿色食品工作谈几点意见。

一、2008年绿色食品事业发展取得的进展和成效

2008年是不寻常的一年。面对冰冻雨雪灾害、四川汶川地震、举办奥运、“三鹿奶粉”事件以及金融危机影响等严峻挑战, 整个绿色食品工作系统在农业部党组的领导下, 在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市场与经济信息司等有关司局的大力支持下, 在地方各级各级政府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 努力克服困难, 及时采取措施, 扎实开展工作, 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继续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产品认证保持较快增长。2008年, 全国绿色食品企业总数达到6176家, 产品总数达到17512个, 分别比2007年增长7.6%和14.9%。绿色食品产品总量接近9000万吨, 比2007增长8.5%。种植业面积达到1.5亿亩, 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8%。有机食品认证企业总数达到868家, 产品总数达到4083个, 分别比2007增长25%和35.6%。产品实物总量198万吨, 认证面积5325万亩, 认证总量规模继续位居全国同行业第一。

———产品质量稳中有升。绿色食品产品质量年度抽检合格率达到98.4%, 比2007年提高了0.7个百分点, 是近几年来产品质量年度抽检合格率最高的一年。在农业部组织开展的“保质量、保安全、助奥运、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行动”中, 供京供奥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均达到100%。

——品牌效应持续放大。绿色食品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高。据北京市绿办调查, 消费者对绿色食品品牌的认知度和信任度分别接近70%和80%。在国内外市场, 与普通产品相比, 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继续保持较为明显的价格竞争优势。2008年, 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产品国内年销售额达到2772亿元, 比2007年增长36.3%, 出口额达到24.8亿美元, 同比增长9.3%。绿色食品产地环境监测面积扩大到2.5亿亩, 比2007年扩大8.7%。

2008年, 整个绿色食品工作系统在抓好各项常规性重点工作的同时, 积极应对突发性重大事件, 适时调整思路, 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 狠抓落实, 取得了明显成效。

㈠努力化解诸多不利影响, 积极组织产品认证2008年, 绿色食品产品认证增速虽然减缓, 但仍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 且产业发展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全年新认证企业2115家, 产品5256个, 分别比2007年增长了18.2%和11.7%。各地继续突出龙头企业和大型食品加工骨干企业发展产品认证。在新申报企业中, 年产值超过5000万元企业有419家, 占申报企业总数的27.9%。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250家, 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50家, 分别占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的30%和20%。黑龙江、江苏、山东、安徽、湖北、湖南等省进一步采取措施, 产品认证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浙江、广东、云南、新疆等省区加大工作力度, 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全年新认证有机食品企业306家, 比去年同期增加7%, 企业保持认证率达到81.2%。

㈡瞄准既定目标, 稳步推进标准化基地建设全国已创建312个绿色食品大型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 种植面积7538万亩, 总产量4221万吨, 共涉及52种优势农产品和地方特色产品, 其中, 有229个基地位于农业部规划建设的全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 种植面积达到6120万亩。绿色食品基地对接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816家, 带动农户958.7万个, 直接增加农民收入4.8亿元以上。黑龙江省青冈县创建100万亩玉米标准化基地, 拉动县域经济增长4.6个百分点。江西省组织创建803万亩标准化基地, 促进基地农户户均增收500元以上。经过四年多的努力, 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已走出了一条以品牌化带动标准化生产的新路子, 不仅夯实了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完善了绿色食品质量保障体系, 而且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日益受到地方政府、龙头企业和广大农户的欢迎。

㈢立足维护品牌公信力, 扎实开展各项监管工作一是认真落实常规监管制度和措施。2008年, 中心抽检绿色食品产品2195个, 黑龙江、吉林、甘肃等7个绿办自行安排经费抽检595个产品, 总计抽检2790个产品, 发现并处理不合格产品44个。企业年检加强了对农业投入品、食品添加剂以及产品包装物的检查。在市场监察中, 在中心的统一组织下, 各地绿办选择了221个市场, 共采集标称绿色食品的样品8581个, 比2007年增加33.6%, 归类后样品总数为3517个, 涉及全国22个省、5个自治区和4个直辖市。通过核查, 发现并纠正不规范用标产品269个, 查处假冒产品32个。通过《农民日报》、《中国食品报》和中国绿色食品网站, 对2153家企业的5205个产品进行了公告。二是集中力量开展“助奥行动”专项检查活动。为了确保奥运食品安全, 按照农业部的统一部署, 在地方农业部门的统筹下, 我们组织开展了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专项检查活动。北京、河北、辽宁、宁夏、山东、广东等12个省市区绿办对供京供奥的103家绿色食品、9家有机食品企业及其基地逐一进行了现场检查。中心组织定点监测机构对122个绿色食品产品、24个有机食品产品进行了抽检, 合格率均为100%。通过整个工作系统半年多的努力, 圆满完成了“助奥行动”, 实现了“确保产品质量安全、确保企业规范用标、整体提升品牌形象”的目标, 得到了农业部的充分肯定。三是积极做好“三鹿奶粉事件”应对工作。“三鹿奶粉事件”发生以后, 中心立即组织对绿色食品乳制品进行专项检查。根据核查结果, 及时取消了4家乳制品企业的11个问题产品的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各地绿办对237家绿色食品乳制品企业进行了现场检查, 中心对722个绿色食品乳制品产品的认证档案材料逐一进行了核查, 并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 加强了监管。由于应对工作及时有效, 最大程度地减轻了对绿色食品发展的影响, 认证和监管工作在短期内由应急状态转入了正常运转轨道。

㈣发挥品牌优势, 积极开展宣传和市场促销服务2008年, 整个工作系统采取多种形式, 积极搭建平台, 全面加强了品牌宣传和促销服务工作。特别是针对“三鹿奶粉事件”、“柑橘大实蝇”以及金融危机对农产品消费市场的不利影响, 整个工作系统进一步加大了工作力度。中心先后组织举办了“第二届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中国绿色食品2008上海博览会”;精选220家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企业参加了农业部举办的第六届农交会;在农业部农产品促销项目的支持下, 筛选国内30多家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企业分别参加了日本、德国、美国三个境外专业展会。与此同时, 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浙江、湖南、大连绿办以及中粮集团还组织、支持或参与举办了7个具有区域和行业特色的绿色食品展会, 均取得了良好效果。通过采取这些措施, 进一步扩大了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有效地引导了消费, 增强了市场拉动力。

㈤加强基础工作, 不断提升技术支撑和保障能力绿色食品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年修订绿色食品标准10项, 通过农业部发布的绿色食品标准累计已达152项。同时, 为带动和规范各地制定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 中心启动了绿色食品蔬菜、水果等21项生产操作规程制定工作。绿色食品证明商标国际注册取得重要进展。现已分别在日本、香港、美国、俄罗斯、英国等国家和地区注册, 在法国、葡萄牙、芬兰、澳大利亚和新加坡的注册也已进入实质性审核阶段。绿色食品认证检查员、标志监管员”两员“专业队伍不断扩大和延伸, 规模已发展到1660人, 有机食品认证检查员已达130人。绿色食品信息网络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技术手段和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

㈥齐心协力, 积极支持抗震救灾工作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以后, 中心迅速采取措施, 全力以赴支持抗震救灾工作。中心全体干部职工主动捐款, 党员同志自觉缴纳特殊党费;从自有资金中挤出100万元, 及时支持四川、甘肃、陕西、重庆四个受灾地区绿色食品工作机构恢复正常业务工作;实施免收标志使用费政策, 帮助受灾地区绿色食品企业恢复生产;利用第二届有机食品博览会, 动员社会力量支持抗震救灾工作。与此同时, 各地绿办也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关心灾区, 团结协作, 共克时艰, 采取不同方式和形式, 积极支持抗震救灾工作。值得特别指出的是, 面对特大地震灾害, 四川省绿办坚持抗震救灾与业务工作两手抓, 及时了解掌握灾情, 主动帮助和指导生产企业自救, 最大程度地减轻地震灾害的影响, 使全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产品认证、基地建设保持了稳定发展。

㈦结合实际, 扎实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心在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 紧密结合实际, 注重突出实践特色。中心组成专题调研组, 先后深入北京、山东、浙江、四川等省市绿办、监测机构和生产企业, 开展了加强绿色食品认证与监管工作、认证与标志使用费、检测费收费标准执行情况的调研;组织部分监测机构研究了绿色食品风险预警工作;赴农业部扶贫点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开展了“绿色食品与农民增收”的主题实践活动。中心学习实践活动力求解决突出问题, 注重取得实际效果。结合从各方面征求到的意见和建议, 立足当前, 着眼长远, 中心研究提出了促进事业科学发展的八项措施, 并抓紧组织落实。目前, 规范绿色食品认证工作、构建风险预警体系、强化证后监管工作、开展基础理论研究的实施方案已形成, 完善标准体系、扩大品牌宣传的三年规划已制定, 建立地方绿办工作激励机制、加快法规建设等工作方案正在抓紧制定。在中心的学习实践活动中, 各地绿办和监测机构本着对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 给予了积极配合和大力支持。

2008年绿色食品事业发展取得的成效来之不易, 这是农业部党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的结果, 是地方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积极支持和大力推动的结果, 是整个工作系统共同努力、开拓进取的结果。在此, 我代表中心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绿色食品事业发展的各级领导, 向整个工作系统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绿色食品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绿色食品事业既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 又面临严峻的挑战。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支持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今年中央1号文件进一步提出“支持建设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 绿色食品事业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好的政策环境和条件, 各级政府支持和推动的力度也将越来越大, 这对我们既是鼓舞, 也是鞭策。随着全球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高度关注, 人们安全消费、健康消费意识的不断增强, 国内外市场对安全优质农产品需求不断增长的态势不可逆转, 发展绿色食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这是激发广大企业和农户积极性的内在动力。绿色食品经过近20年的发展, 不仅具备了一定的总量规模, 品牌在国内外具备了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而且对“三农”工作的促进作用也日益显现。此外, 绿色食品标准体系逐步完善, 认证与监管制度逐步规范, 工作体系逐步建立健全, 这些都是我们继续做好工作、推动事业发展的信心、基础和条件。

在看到有利环境和条件的同时, 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绿色食品发展面临的压力和挑战, 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㈠持续发展的压力和难度加大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经营困难, 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外向型企业面临的困难更大。国内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增大, 国际市场技术性贸易壁垒强化, 农产品出口阻力明显加大。企业是绿色食品发展的主体, 市场需求是绿色食品发展的动力, 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 势必增加绿色食品发展的不利因素和不确定因素。2008年, 绿色食品企业和产品的续展率分别为65.5%和64.3%, 比2007年分别下降了7.5个百分点和5.7个百分点。企业和产品续展率有所下降, 一定程度上表明, 受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影响, 部分绿色食品企业未能实现预期的经济效益目标。

㈡行业发展的风险和隐患依然存在少数企业自律意识和主体责任意识淡薄, 标准化生产措施和规范化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 导致产品质量存在风险和隐患;少数企业违规使用标志、不规范使用标志, 加上市场假冒现象, 已对绿色食品品牌的公信力造成伤害。2008年仍有1.6%的产品质量抽检不合格, 标志市场监察发现不规范用标产品占7.7%, 假冒产品占0.9%。近年来发生的食品质量安全重大事件警示我们, 个别产品出现问题, 可能影响整个行业;少数企业出现问题, 可能冲击整个品牌;小问题可能累积并引发大问题, 局部问题可能演变成为全局问题。

㈢稳健发展与能力保障的矛盾日显突出一方面, 绿色食品标准体系、认证制度、监管机制不够完善, 风险预警体系及工作机制尚未建立, 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相配套衔接的制度相对滞后, 保障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础还不稳固。另一方面, 无论是系统内, 还是系统外, 不同程度存在“重发展、轻监管”的思想, 属地管理职责不明确。少数地方现场检查不仔细、认证审核不规范、企业年检不到位、监测把关不严格, 有的甚至流于形式。此外, 随着绿色食品发展规模的扩大, 工作领域不断拓展和延伸, 一些绿办在人员力量、经费保障、工作条件等方面已难以保证绿色食品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新近颁布的《食品安全法》对食品安全事故责任做出了更加明确的规定, 对监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必须切实增强风险意识和忧患意识, 依法合规履行职责, 严谨规范地开展工作。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无论是把握发展的机遇和条件, 还是应对现实的挑战和困难, 都要求我们必须把“全力打造绿色食品精品品牌”作为工作主线, 把“提升品牌的认知度和公信度、提升品牌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作为中心任务。通过打造品牌全面带动绿色食品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在促进现代农业建设、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推进农业品牌化战略中发挥更加重要的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

围绕这个总体目标和战略任务, 我们要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要大力推行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要加强培训, 做好技术服务, 按照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和规范化管理的要求, 督促认证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 指导基地农民落实标准化生产技术措施。二要全面加强绿色食品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坚持严格标准、规范认证、强化监管、防范风险, 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可靠, 确保企业用标规范, 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 进一步提升绿色食品品牌的公信力。三要不断提高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逐步完善以产品生产、科技支撑、市场流通、服务管理为核心的产业发展体系, 继续推行“以品牌为纽带、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农户为基础”的产业发展模式。四要逐步加大品牌宣传和市场服务力度。面向全社会, 采取多种形式, 进一步普及知识, 传播理念, 引领消费, 扩大绿色食品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面向国内外市场, 抓好营销促销工作, 帮助企业开拓市场, 搞活流通贸易, 发挥优质优价竞争机制的作用, 充分实现绿色食品品牌价值。五要切实加强技术支撑和保障能力建设。立足精品定位, 瞄准国际先进水平, 不断完善绿色食品标准体系。在坚持质量认证与标志管理相结合的基本制度安排的前提下, 积极推进制度机制创新, 不断增强绿色食品事业发展的活力。进一步优化工作运行机制, 健全工作责任体系, 加强绿色食品工作体系和队伍建设。

三、2009年要集中精力做好的几项重点工作

2009年是近年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最困难的一年, 面对复杂的局面, 保持绿色食品事业健康发展, 需要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整个绿色食品工作系统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 按照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总体部署, 紧紧围绕促进绿色食品品牌“两个提升”的中心任务, 以完善和强化绿色食品质量保障体系为核心, 以打造品牌、促进消费、拓展市场为引领, 推动绿色食品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为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按照上述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总体要求, 2009年, 整个绿色食品工作系统要重点抓好以下六项工作:

㈠继续抓好产品认证和基地建设在当前的形势下, 各地绿办要强化服务意识, 深入基层, 靠近企业, 采取更加有力的工作措施, 积极主动地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推动产品认证和基地建设稳步发展。一是继续引导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绿色食品产品认证。力争全年新认证绿色食品企业2100家, 产品5200个, 企业总数达到6500家, 产品总数达到18500个。在组织产品认证中, 要特别注意突出发展龙头企业和大型食品骨干企业, 积极发展地方名特优和精深加工产品, 提高企业素质和产品档次, 扩大绿色食品的产品优势, 发挥对绿色食品品牌的整体带动作用。二是及时主动地做好续展工作, 稳定产品续展率, 避免认证企业和产品大进大出、大起大落。三是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继续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动有机食品发展。力争全年新认证有机食品企业300家, 产品1400个, 认证企业总数达到1000家, 产品总数达到5000个。四是发挥资源优势, 突出产品特色, 积极争取支持, 抓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建设。今年新创建基地50个, 验收100个基地, 基地总数达到420个。五是抓好贫困地区产品认证和基地建设。此项工作再次被列入今年农业部为农民办实事之一, 要认真落实。具体要求是:在592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 免费开展技术培训;创建35个绿色食品标准化基地, 选择2个贫困县开展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试点;继续实施绿色食品标志使用费和有机食品认证费收费优惠政策。

㈡有效防范和控制认证风险一是调整产品标准执行规定。在停止执行企业标准确认审批制度的情况下, 对缺少绿色食品标准的认证产品, 中心将根据风险评估情况, 组织制定统一的认证产品质量标准执行规范。二是依法明确认证主体资格和类型, 研究制定企业质量管理规范, 建立认证企业分类管理制度, 提高准入门槛。三是细化和完善认证程序和规则, 强化认证审核和现场检查工作质量监督。研究制定认证产品名称界定办法, 从严认证产品品名界定、产品包装标签审核管理。四是按照“风险分析准确、预警反应快捷、应急处置果断”的目标, 抓紧构建绿色食品风险预警体系, 逐步建立适应绿色食品特点的风险预警工作机制, 有效防范和及时消除行业风险和隐患。今年我们将重点在行业风险较高的蔬菜、蛋及蛋制品、乳制品、水产品和茶等产品类别上开展风险预警试点工作, 通过试点, 总结经验, 逐步完善。

㈢扎实开展专项整治工作今年以来, 我们已按照国家九部委开展的“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活动”的要求, 对23个省市区的500家绿色食品企业进行了实地抽样, 尚未发现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问题, 但按照绿色食品相关产品标准评定, 发现6个产品不合格, 中心已做出处理。当前, 整个工作系统要按照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暨执法年活动”的总体部署和要求, 结合落实各项常规监管制度, 扎实开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专项整治工作。一是中心和地方绿办共同配合, 加大经费投入, 适当扩大证后产品质量抽检比例。二是继续在各地大中城市开展企业用标市场监察, 严肃查处违规用标行为, 同时积极配合工商部门依法打击假冒产品。三是加快推进企业年检、产品编号等制度改革, 进一步提高有关监管制度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四是强化淘汰退出机制, 对质量抽检不合格产品、违规用标企业, 及时采取取消标志使用权、督促企业整改等措施, 并予以公告和通报。通过开展专项整治, 落实各项监管措施, 使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 企业规范用标水平进一步提高, 市场假冒产品得到及时有效地查处, 防范和杜绝重大质量安全事件的发生。

㈣加大宣传和促销服务力度一是扎实做好宣传工作。按照“持之以恒打基础、循序渐进求实效、积极稳妥不炒作”的原则, 紧紧围绕促进品牌“两个提升”的目标, 分三年开展绿色食品主题年宣传活动。2009年, 集中围绕“普及绿色食品知识、促进绿色食品消费”的主题, 中心将通过组织开展绿色食品知识竞赛、举办绿色食品知识系列讲座、制作绿色食品宣教影像资料等活动, 进一步宣传和普及绿色食品知识。各地绿办也要结合实际, 开拓思路, 大胆创新, 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工作, 共同营造促进绿色食品发展的市场环境和社会氛围。二是积极开展产品促销服务。中心将继续做好第七届农交会招展工作;办好第三届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落实好农业部农产品促销项目, 更有针对性地组织优势企业和特色产品参加境外专业展会, 不断开拓国际市场。各地要继续通过支持和组织举办区域特色展会, 搭建平台, 做好服务, 促进厂商对接。三是精心打造绿博会品牌。抓紧开展“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标志商标注册, 加强对绿博会展会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权的维护。同时, 完善有关绿色食品展会制度, 指导各地更加规范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促销活动, 引导消费, 促进贸易。

㈤继续抓紧抓好基础性技术保障工作一是按照《绿色食品标准制修订三年规划》, 补充、修订绿色食品相关标准, 进一步完善绿色食品标准体系。今年中心将启动已在农业部立项的《绿色食品畜禽饲养防疫准则》等11项标准制修订工作;补充、制定和发布《绿色食品米酒》等4项产品标准;发布华北地区21种果树、蔬菜品种的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 并组织制定和实施《全国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规划》。二是继续开展调研和论证工作, 积极争取农业部有关司局的支持, 推进绿色食品法规及配套制度建设。三是系统开展绿色食品基础理论研究, 加强行业指导。今年中心将面向社会和工作系统, 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 先期启动《绿色食品产业中长期发展战略》课题研究。此外, 中心将组织召开“绿色食品发展与农产品供给和消费国际研讨会”, 交流绿色食品理论研究成果。四是逐步建立监测机构综合评价体系, 充分发挥监测体系在质量把关、标准建设、风险预警等方面的技术支撑作用。五是抓好绿色食品网络建设, 指导和支持42个绿办建设绿色食品产品认证系统数据交换平台, 加快推进网络认证工作, 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能力。

㈥切实加强体系队伍建设适应形势和任务的要求, 围绕发挥体系优势、强化职能作用、提升工作能力“三个目标”, 朝着建立健全责任体系、推动工作重心下移、强化激励约束机制“三个方向”, 加强体系队伍建设。一是建立工作责任体系。从认证到证后监管的各个工作环节, 从中心、地方绿办到监测机构各个工作层面, 建立分级工作责任体系, 强化各自的职能职责。二是提高队伍素质。重点加强认证检查员和标志监管员专业队伍建设, 逐步建立两支相对独立、相互监督的专职队伍。三是强化激励机制。中心将设立专项基金, 建立量化、可操作的评价体系, 对地方绿办的工作绩效进行考评和激励。四是增强工作的协调性。各地绿办要树立大局意识, 将绿色食品与“三农”工作紧密结合, 创造条件, 发挥作用;要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 围绕重大工作, 加强协同配合, 增强工作合力;要树立忧患意识, 既要积极稳妥地推动发展, 又要有效地规避行业风险, 严谨规范地开展各项工作, 共同维护绿色食品事业和整个工作系统的良好形象。

同志们, 绿色食品事业已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时期, 任务越来越重、要求越来越高、责任越来越大。在新的形势下, 我们要在农业部的领导下, 在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的具体指导下, 在地方各级农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继续开拓进取, 团结协作, 扎实工作, 把绿色食品事业推上一个新的发展台阶, 为加快我国现代农业建设、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做出更大的贡献。

上一篇:尚善堂中医馆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下一篇:九江市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2010年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