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单元测试

2024-05-09

八年级语文单元测试(精选6篇)

篇1:八年级语文单元测试

姓名班级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对的一项是:()(2分)

A.憎恶(zâng)琐屑(xiâ)稀罕(hǎn)寒噤(jīn)....

B.诘问(jí)伎俩(liǎng)吊唁(yán)阻遏(â)....

C.哀悼(dào)奔丧(sāng)绥靖(shuí)颠沛(pâi)流离 ....

D.蹿跳(cuān)提防(dī)要塞(sài)高屋建瓴(líng)....

2.下列词语中不含错别字的一组是:()(2分)

A.蹋败和蔼噩耗不能自己B.烦躁尴尬呵斥微不足道

C.潦到交卸焦灼张惶失措D.渴幕赋闲狼藉步履蹒跚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2分)

A.信客教地理栩栩如生,效果奇佳。....

B.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C.农村里有这么个风俗,大庭广众之下,夫妇俩不合坐一条板凳。....

D.农妇把他当做了死神冤鬼,大声呵斥,他也只能低眉顺眼,连声诺诺。....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在如何提高课堂效率的问题上,老师听取了广泛同学们的意见。

B.专家表示,通过开通快速公交,使主城区交通拥堵问题得到解决。

C.为了防止H7N9疫情不再大规模扩散,各级政府都及时采取了措施。D.北城新区的建设,对进一步提升临沂对外开放新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5.关于下列各项文体知识的书法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新闻也叫消息,是报纸、广播中最常见的一种文体,它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事实。

B.一条新闻,通常包含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个部分。

C.以表达方式上看,新闻一般以叙述为主,也可以适当做些描写,不可有议论和抒情 D.新闻的特点是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二、根据内容填空(25)

6(1)无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

(2)问渠那得清如许。(朱熹《观书有感》)

(3),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4)__________________,若出其中;__________________,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5)乱花渐欲迷人眼。(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6)正是江南好风景。(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7)江山代有才人出。(赵翼《论诗》)

(8)有约不来过半夜,。(赵师秀《约客》)

(9)此夜曲中闻折柳。(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10)策勋十二转。(《木兰诗》)

(11)雄兔脚扑朔,_,双兔傍地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木兰诗》反应木兰出征路线,征程遥远,军情紧急,行军神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写出新闻的5个结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小说的三要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言文阅读(30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8.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渔人甚异之(异:认为……奇特非凡)B.无论魏晋(无论:不要说)...

C.处处志之(志:记住)D.寻病终(寻:不久)..

9.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欲穷其林其人端视容寂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犹鱼之有水也 ....

C.不复出焉万钟于我何加焉D.乃不知有汉乃重修岳阳楼 ....

10.下面对选文内容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误入桃花源的渔人惊异地看到,这里土地肥美,生活和乐,没有压迫,没有纷争,老幼幸福愉快,人人融洽友好,这完全是中国农耕文明时代“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可以推知,他们感叹的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韶光易逝和逃脱了外界的纷争与祸乱。

C.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了它的似有似无,寻觅而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D.这篇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记叙层次清楚,环环相扣,结构严谨,语言简洁平易,朴实自然。

11.把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7分)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8分)

(二)现代文阅读(25分)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5.阿长把《山海经》说成是“三哼经”说明了什么?(5分)

16.“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句话表现出“我”怎样的心情?(5分)

17.作者为什么说“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7分)

18.作者可回忆的事很多,为什么要详写买《山海经》一书的事?(8分)

参考答案:1.D 2.B 3.A 4.D 5.C

14.阿长没有文化,不识字,这正符合阿长的身份。

15.震惊与喜悦,感到出乎意料。

16.这是我最想得到而又很难得到的书,它又是阿长送我的,凝聚着阿长对我的爱。

17.这与课文内容直接相关,文题就叫《阿长与(山海经)》,我对阿长感情发生变化也是由于《山海经》。

【答案】

8.C(通“讠志”,做标记)

9.A(A.指示代词,那B.前者代词,这;后者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C.前者兼词,“于之”,从这里;后者助词,表疑问语气D.前者副词,竟;后者

连词,于是)

10.B(“‘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韶光易逝”错误。)

11.⑴村里的人见到渔人,就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主要评分点为省略的“村里的人”、“乃”、省

略的“渔人”、“所”,每点0.5分,共2分)

⑵村里人的祖先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主要评分点为省略的“村里人的祖先”,“妻子”、“绝境”、“焉”,每点0.5分,共2分)

篇2:八年级语文单元测试

(时间:100分满分,100分)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16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磬口(qìnɡ)眩目(xuán)污秽(huì)驰骋(chěnɡ)....

B.滋润(yùn)姮娥(hãnɡ)迸射(bânɡ)一撮灰(zuǒ)....

C.浸没(jìn)胭脂(zhǐ)飞窜(cuàn)胆怯(qiâ)....

D.忏悔(chàn)踌躇(chú)掩藏(cánɡ)号叫(háo)....

2.下列句子中错别字最多的一句是()。

A.我曾从海中拖起过多少人的躯体,使他们从死里逃生。

B.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朔雪罗汉。

C.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退尽了。

D.在天边的矿野上,在凛洌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3.下列词语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朔方:北方。霁:雨或雪后转晴。

B.旸谷:古书上指日出的地方。旸,日出。馈赠:赠送礼品。

C.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稽首:一种礼节,见面轻度点头。

D.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4.下列句子中加黑成语使用欠妥的一项是()。

A.一个人办事应学会干净利落,不应该拖泥带水。

B.他一贯盛气凌人地欺侮人,因而人人都恨他。

C.我在情人的耳边发出海誓山盟,于是他把我紧紧地抱在怀中。

D.我是根根晶亮的银线,神把我从天穹撒向人间,于是大自然拿我去把千山万壑装点。

5.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啊,我思念那洞庭湖,我思念那长江,我思念那东海,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波澜呀!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呀!_____,______。

A.那是音乐是诗是自由是跳舞

B.那是自由是诗是音乐是跳舞

C.那是跳舞是音乐是自由是诗

D.那是自由是跳舞是音乐是诗

6.在下面语段的空缺处上填写最恰当的一组动词是()。

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______,在日光中灿灿地______,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______大空,使大空旋转而且升腾地______。

A.奋飞 发光 弥漫 闪耀 B.飞舞 发光 布满 闪耀 C.奋飞 生光 弥漫 闪烁 D.飞舞 生光 布满 闪烁

7.下列句子中使用修辞格最多的一项是()

A.我哭,山河却在欢乐,我掉落下来,花草却昂起了头,挺起了腰,绽开了笑脸。B.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C.我同海岸是一对情人。爱情让我们相亲相近,空气却使我们相离相分。D.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8.下列说法中与原文意思不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A.鲁迅笔下的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北国的雪则“如粉”“如沙”,随着旋风蓬勃奋飞。作者以鲜明的形象,展现了两幅各具特色的画面,营造了两种不同情感的氛围。B.《雷电颂》是一篇悲壮、慷慨、激昂的抒情独白。屈原召唤着风暴、雷电等雄伟的自然力量,事实上他不可能与风暴。雷电完全融为一体,这只是托物言志的手法而已。C.在《日》中,作者显然在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中寄托着深意;而寒夜里面对如镜的凉月,想起了嫦娥奔月,又是一种别样的心情。

D.《海燕》是高尔基在1901年3月写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原题“海燕之歌”。

二、阅读理解。(34分)

(一)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雷声轰响。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摔到悬崖上,把迷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

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是遮不住大阳的,——是的,遮不住的!狂风吼叫……雷声轰响……

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

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9.暴风雨即将到来,海鸥、海鸭、企鹅的毒现各是怎样?说明了什么?为什么要刻画它们的丑态?(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说说第一段中加粗字的含义。这一幅景象象征了什么?(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第一、二两段对波浪的精彩描写表现了什么?(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在海浪与乌云等的剧烈搏斗中,海燕表现怎样?(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作者把“闪电”比喻成什么?“闪电”象征了什么?“大海与闪电”的激战象征了什么?激战的结果怎样?(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采的时候,小屋置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大阳。大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丁,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盆子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的身上跨过,从我的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大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15.作者列举了洗手时,______、______、_____;躺在床上时,_______、______来具体描绘时间的飞逝,也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4分)

16.描绘时间的飞逝,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我掩着面叹息”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3分)18.请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文。(50分)

19.以《家乡的秋天》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记叙文。要求:文章在叙事写景的前提下,能出现少量的抒情议论句。

答案与提示

1.D提示:A.眩xuàn B.润rùn 撮cuō C.脂zhī 2.D提示:A.托 B.塑 C.褪 D.旷 冽

3.C提示:稽首:古代一种跪拜礼。跪下,叩头到地。4.B

5.D提示:此题可从词义的递进关系来理解。6.C

7.D提示:用了拟人、排比、对比三种。

8.B提示:此题要结合全文主旨和写作背景来辨析。9.(1)“呻吟”“飞窜”“恐惧”“吓坏”“胆怯地躲藏”。(2)这是一群形形色色的假革命或不革命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它们惊恐万状的丑态。(3)与海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悔燕的高大形象。提示:此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文意的能力。10.(1)“暗”,写出云块浓厚;“低”,形容直逼海面;“压”表现出乌云凶暴。(2)“黎明”前黑暗的社会环境。提示:此题要结合时代背景分析。11.

(1)写出了波浪的乐观精神与战斗雄姿。(2)显示出了大海的力量. 12.“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这些都回应了上文,加深读者印象。从“叫喊”到“大笑”、“号叫”,更显示其欢快、洪亮、豪壮;从“飞翔”到“飞舞”,从“直冲”到“穿过”,从“碰着”到“掠起”,更显示其敏捷、勇猛。绘形绘声地进一步把海燕藐视反动势力、敢于斗争的乐观主义精神与英勇战斗的雄姿突现了出来。

提示:此题要抓住关键动词分析海痛的形象特点。13.

(1)把“闪电”比喻成“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2)“闪电”象征了气焰嚣张的沙皇反动势力。(3)“大海与闪电的激战”象征了阶级斗争的激化。

(4)结果:沙皇反动势力最终必将葬身于人民革命的汪洋大海之中。14.表达了海燕作为“胜利的预言家”的无比豪迈的情怀。

提示:此题可通过朗读,体会句子的语气语调,揣摩句中的感情基调,并结合文意来综合思考。

15.吃饭时 默默时 伸手遮挽时 和太阳再见时 掩面叹息时 时间无时不在匆匆逝去

提示:此题可抓住句中关键词作答。

篇3:八年级语文单元测试

“写和读密切相关。它们各自的过程并非孤立地发生发展,而是互相作用、互相转移的。”我们的教材虽然把阅读和写作分开,但它们实际是紧密连结的,有着共同的过程。“提高写作能力,必须以学习阅读为手段来达到这一目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我们完全可以利用阅读教材来指导学生写作。

以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为例,笔者在学期初就思考着如何构架课文阅读教学和单元写作目标之间的联系,在备课过程中心中始终牵挂着单元写作目标这个“纲”,在具体的教学中适时调整自己阅读教学的步骤及相关内容。以下便是笔者践行读写结合,将单元写作指导与阅读教学结合起来的几个方法。

一、水到渠成,课后归纳总结写作方法

当写作目标与该单元课文的教学目标有一致之处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文阅读教学结束后来个“顺水推舟”,水到渠成地将其作为写作方法传授给学生。

比如,第一单元的写作目标———记叙的线索。它包括以下内容:

1. 记叙文要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

2. 记叙的线索可以是人物、事件、一个具体的事物、情感的发展变化等。

3. 写作时可以设计明、暗两条线索。

4. 记叙的线索应该隐含在文章中,与文章内容吻合。

其中第三点提到记叙线索可以设计明、暗两条线索,这也是该单元第一课《藤野先生》的一个重要的写作特点。《藤野先生》的叙事线索有两条,一条是明线———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交往的缘起、交往的经过与别后的怀念);另一条是暗线———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作为教学重点,教师在讲授课文内容时已经讲解清楚了,那么在总结课文内容时,就可把它作为写作方法直接传授给学生。等进入单元写作训练时,学生对这一方法也就驾轻就熟了。

二、移花接木,将单元写作目标渗透到阅读教学中

有些单元写作目标可能不是课文阅读教学的重点,但它与课文内容又有一定内在的联系。这时需要教师在课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给予“植入”,也就是将写作训练目标部分迁移到课文阅读教学中。

如第六单元的写作目标——学写游记。具体要求是:

1. 写游记要写清楚游览的经过,以游踪为线索。

2. 在写景时,可以移步换景,也可以定点观察。

3. 游记要注意详略得当,同时还要融入自己独特的感受。

4. 还可以适当介绍与游览地相关的知识。

该单元的四篇文言文以游记为主,但很难说以上四点是它们阅读教学的重点。毕竟又是文言文,教师在教学中可能很容易忽略其写作方法的指导,那么就可能错失很好的阅读和写作教学结合的良机。

因为有了单元写作目标这个“纲”,所以笔者从一开始备课的时候,就在寻找它与阅读教学之间的契合点,最后发现完全可行。就单元写作目标的第一点而言,要写清楚游览的经过,以游踪为线索。柳宗元写《小石潭记》是按一定的游览顺序的:“从小丘西行……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潭中鱼……潭西南而望……坐潭上……”其中既有移步换景也有定点观察。教师可以边讲授课文内容,边补充说明这便是游记的写法之一———交代清楚游览的经过。这样,学生容易接受,单元写作目标也迎刃而解了。

再举写作目标的第三点来讲,游记要注意详略得当,同时还要融入自己独特的感受。我们可以举《满井游记》为例,课文对满井初春的景色进行了细致描写,尤其是山光水色,最后作者用一句“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画龙点睛地表明了自己对初春景色的喜爱。如果仅仅依据教参的要求,只要解释清楚这议论语句的内在含义即可。但如果教师能把其作为游记的写法之一传授给学生,这既是对教学内容的补充,又部分完成了单元写作目标,何乐而不为呢?

可见,只要教师心中有写作教学这根弦,并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适时将单元写作目标这朵“花”移植到课文阅读教学这棵“树”上,那么植根于课文阅读教学的写作指导必将“盛放”。

三、深入挖掘、提炼、归纳和总结

教材编者在每个单元的写作训练里都附上了“写作导引”,它一方面简要介绍单元写作的要求,另一方面还结合具体的课文篇章加以举例分析。这样理论和实践结合,学生的确容易理解和体会。但仔细研究:“写作导引”里所举的课文实例是有限的,有些甚至是“过时”的。那么,是否可以引用单元课文内容来作为写作指导的实例呢?回答是肯定的。

以第四单元为例,其写作目标是:记叙中的描写和抒情。具体要求为两方面:其一,写记叙文时,往往要在一些重要的地方加入适当的描写。描写能让文章更加具体、生动,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鲜明,还可以突出重点和中心。其二,在记叙文中适当加入抒情,能使作者的情感得到更充分的表达,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为了说明描写的作用,教材以冯骥才的《泥人张》(第四单元)为例,即作者通过对“海张五”的外貌、神态和动作的描写,塑造了一个专横跋扈、目中无人的恶霸形象。对于抒情的作用,编者以朱自清的《背影》(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文中几句简短的抒情,道出了作者的追悔、思念,及内心的五味杂陈……

如果教师仅是把这两个案例和学生交流或解读一遍,学生对写作要求的理解很难说是深刻的。其实,我们阅读教学的课文资源既丰富又鲜活。

就这个单元而言,教师可以举的课文实例是不少的。《云南的歌会》中作者描绘了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分别侧重于人物、环境和场面的描写,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欣赏和赞美,其中对人物(年轻女子)的描写是以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

还有《端午的鸭蛋》中的“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这句,一个简单的动作细节描写就把吃鸭蛋的动感和快感绘声绘色地表现出来。“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语言诙谐幽默,流露出对家乡由衷的热爱和自豪。而《春酒》中描写和抒情的语句更是俯拾皆是。结尾“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可见,这些记叙类文章中描写和抒情的手法都运用得十分巧妙。教师可采用串讲的方式,将其写法加以提炼、归纳,经整合后传授给学生。比如,以《云南的歌会》《端午的鸭蛋》《春酒》中有关描写的语段为例,告诉学生记叙文中描写所起到的作用,也可以举《端午的鸭蛋》《春酒》等中有关抒情的语段,和学生阐述记叙文中抒情的意义所在。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写作技法的认识,而且也是对文本的又一次解读,可谓一举两得。

综上所述,我们的语文教材在与时俱进,无论是作为阅读教学的课文篇目,还是单元写作设计都在改变,日趋完善。而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指导有机结合起来也必然是一种趋势。针对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笔者先摸透每个单元的写作训练要求,再将单元写作目标分散、渗透到单元课文阅读教学中,或是根据单元写作目标的要求,对单元课文的相关写法做提炼和整合。这样的过程算是读写结合的一个有益尝试吧。

摘要:以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为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将单元写作目标或渗透或归纳或补充到课文阅读教学中,这既可以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又能让写作指导课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关键词:读写结合,写作目标,课文阅读

参考文献

[1]黄厚江.你也可以这样教写作[M].苏州: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5.

篇4:八年级语文单元测试

1. 阅读微型语段,回答(1)—(4)题。

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liàn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不过用萤火虫照亮来读书,而且一夜读到天亮,这能行吗?车胤读的是手写的卷子,字大,若是读现在的新五号字,大gài是不行的。(选自课文《端午的鸭蛋》)

(1)给加下划线字注音。

A.东_______B.子_______

(2)按拼音写汉字。

A.liàn[ ]囊B.大gài[]

(3)请在田字格内写出两个与“囊萤映雪”词义相近的成语。

(4)请谈谈你了解了“囊萤映雪”这一典故后的感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回忆课文有关知识,选出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 )

A.《云南的歌会》字里行间洋溢着沈从文对自然、人、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B.《端午的鸭蛋》十分典型地体现了汪曾祺散文“小叙事”的特点,我们从中品尝到了人生的滋味。

C.萧乾的《吆喝》写的是现实生活中业已渐行渐远的“生活交响曲”,质朴简单,但趣味良多。

D.冯骥才的《春酒》是一篇诗化的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童年、对故乡和对母亲的无限追思。

3. 请在下面语段的“□”内填写恰当的短语,以展示歌会酬和的方式。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或□□□□,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譬喻,比赛机智才能。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或□□□□,随事押韵,循环无端。也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当事人照例一本册,滚瓜熟,随口而出。(选自《云南的歌会》)

4. 某理发店打出了这样一则广告:“美丽从头开始。”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请说说其中的妙处,然后根据这一职业的特点,拟写一副对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仿照句中加横线的部分,补全句子,要求句式相似,意旨相通。

我爱读书,经常在书的海洋里遨游。读《西游记》,我仿佛跟随孙悟空去西天取经,领略了他斩妖除魔的高超本领;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请在下面横线上补全诗句,并指出它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

曾经沧海难为水,____________________。

7. 下面四个句子中,反映出我国古代民风民俗的一句是( )

A.沙场秋点兵 B.零丁洋里叹零丁

C.箫鼓追随春社近 D.闲来垂钓碧溪上

8.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陕北民歌“信天游”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过去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再现。过去和现在,陕北民歌“信天游”都以它那高昂的气势、悠扬的旋律和催人泪下的真情感动着不同时代的人。但是,由于社会文化多元化的发展,陕北民歌“信天游”同样面临着危机,特别是年轻一代对艺术的时尚化追求,更使得陕北民歌处于被冷落的境地。

材料二:我国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方针政策已被确立;2005年12月,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1)阅读了上面的材料后,小明和萧军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小明认为应该保护“信天游”,保护传统文化;萧军则认为时代总是在发展的,总会出现新的艺术形式,不需要保护“信天游”。你的观点是怎样的?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增强人们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请你拟写一则宣传标语。(不超过2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及分析

(一)阅读《云南的歌会》选段,回答9—11题。

在昆明乡下,一年四季,早晚都可以听到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由呈贡赶火车进城,向例得骑一匹老马,慢吞吞地走十里路。有时赶车不及,还得原路退回。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一面就听各种山鸟呼朋唤侣,和身边前后三三五五赶马女孩子唱着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有时面前三五步路旁边,忽然出现个花茸茸的戴胜鸟,矗起头顶花冠,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好像对于唱歌也发生了兴趣,经赶马女孩子一喝,才扑着翅膀掠地飞去。这种鸟大白天照例十分沉默,可是每在晨光熹微中,却欢喜坐在人家屋脊上,“郭公郭公”反复叫个不停。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伏在草丛中的云雀群,却带点鼓励的意思相互应和。直到穷目力看不见后,忽然又像个小流星一样,用极快速度下坠到草丛中,和其他同伴会合,于是另外几只云雀又接着起飞。赶马女孩子年纪多不过十四五岁,嗓子通常并没经过训练,有的还发哑带沙,可是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出口自然,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

9. 请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选段用了很多笔墨描写景色,这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何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选段的场面描写在写作方面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端午的鸭蛋》选段,回答12—18题。

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做香角子。丝丝□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贴符。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避邪吗?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把点着的黄烟子□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在板壁上写虎字。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12. 依次填入文中“□”内的动词,恰当的一项是:( )

A.绕灌扔抵B.绕装丢顶

C.缠装扔顶D.缠灌丢抵

13. 作者在文中提到了端午节的哪些风俗?这些风俗反映了家乡人怎样的心理与追求?

风俗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理与追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既然文题为《端午的鸭蛋》,作者为什么用大段文字来写家乡端午的其他风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对施放“黄烟子”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是一种燃放的炮仗。B.用以熏除室内的害虫。

C.用来避邪。D.给小孩练习写字。

16. 这段文字写家乡风俗是从成人还是孩童的视角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作者在选段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在你的家乡,人们是怎样过端午节的?对过端午节,你有什么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课外美文《坐歌堂》,回答19—24题。

坐歌堂

张喜洋

在川西北农村,至今仍保留着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坐歌堂”。

姑娘出嫁的前一天晚上,众多亲朋好友和左邻右舍早早聚在女方家的院子里,摆上十几桌酒席,在四川叫做吃“十大碗”。顾名思义,“十大碗”就是每桌限定十个菜,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四川的传统菜,像扣肉、东坡肘子、墩子肉等。这些菜都是厨师用竹制蒸笼蒸出来的,空气中弥漫着四川特有的咸菜香。土制的高粱酒香在席间弥漫,混合着菜香味儿,夹杂着锅碗瓢盆交响曲,渗和着乡亲们的欢声笑语,婚庆气氛格外热烈。孩提时代的我,觉得那就是农村最美好的生活。

“十大碗”刚一散席,只见三四张八仙桌往堂屋正中并排一放,两边都摆上长条木凳,供大家围坐。这时,出嫁女由村中两个年龄较长的姑娘陪伴着坐在八仙桌的最上方,“坐歌堂”节目就要开场。

“坐歌堂”开场时有个规矩:大家得合唱一首歌,由村中比较有威望的长者主持,随后他宣布:“‘歌堂’开始,‘东方红,太阳升……’预备起!”黑夜中的山村被悬挂的煤油灯照得通明,这里便开始成了歌的海洋,因此,当时村里的男女老少没有不会唱《东方红》的。

虽然没有任何伴奏,但是这朴素的歌声余音绕梁,在充满浓雾而又潮湿的夜空中穿行,久久回荡在山谷中,乡亲们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欢乐。

接下来,便开始你一首、我一首竞唱。往往这首歌的最后一个字还没有唱完,那首歌在另一个角落里已开始唱了起来。歌唱者不分男女,不分尊卑长幼,不设任何奖励,反正谁的歌唱得最多,嗓门儿最亮,谁得到的掌声就最多。歌曲类型不限,不管老歌新歌儿歌,只要你不停地唱,争着唱、抢着唱,就可以通宵达旦,乡亲们越是掌声雷动、呐喊声声,主人家就越高兴,也越觉得自己有面子。有时大家因为一首歌谁先唱、谁后唱竟然争得脸红脖子粗,不过大家并不真正生气。那热烈的场面,绝不亚于港台明星的演唱会。

还记得当年奶奶唱的那首古老的川西北情歌:“陈妹儿生得一枝花呀,花呀,李哥儿看了很爱她呀,爱她呀,爱她就爱她呀,请到我家耍,说来就要来哟,我在家里打草鞋呀,打了三双零一只呀,伊儿呀儿哟,把草鞋打好了呀,我就接你到我家呀……”

长大成人后,我一直在南方的城市间穿梭,十余年没回家乡参加“坐歌堂”了,想必乡亲们“坐歌堂”的热情一定会不减当年吧!

19. 文中加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坐歌堂”开始的时候,大家合唱《东方红》,寄托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文章结尾写奶奶唱情歌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孩提时代的我,为什么“觉得那就是农村最美好的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男女老少合唱《东方红》的时候,作者说“这里便开始成了歌的海洋”,这样写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本单元结束后,任课教师组织了“到民间去采风”的活动,请把你“采撷”到的“风”写下来,与同学们共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文

从以下文题中任选其一,完成作文。

作文(1) 题目:我家乡的__________节

写作前请先补全题目。要体现出家乡过这个节的风俗习惯和热闹场景,抒发自己的感情。

作文(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给“健康”下过一个定义:健康不仅仅指躯体上没有疾病,还应包括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健全与最佳状态。

陶行知认为“健康先健心”。

罗曼·罗兰说:“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

请以“健康”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抒写真情实感。

②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一、1.(1)A. j€靚B. ju€鄋(2)A.练B.概(3)凿壁借光闻鸡起舞牛角挂书悬梁刺股(写出两个即可) (4)略。2. D3. 见景生情 互嘲互赞4.这则广告运用了一语双关的手法,表明经过理发后人就会变得美丽,另一方面暗指重新开始。这一广告语指出了理发的作用,强调了理发的必要性,获得了形式美、意境美的效果。对联:换新颜从头开始,改旧貌以剪收场。5.略。 6.除却巫山不是云 出自元稹的《离思》。 7. C 8. 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只要观点明确、理由充分即可。(1)示例:①我认为应该保护。因为“信天游”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保护传统文化,就是保护我们的民族之根。“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②我认为不需要保护。因为历史总是在向前发展的,“信天游”也有其局限性,如果它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应该被自然淘汰。(2)略。

二、9. 山路漫歌10. 用写实的手法描绘出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为赶马女孩子的歌唱创设了动人的场景,使赶马女孩子的歌唱与山鸟的鸣唱相应和,交织成一首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11.示例:场面描写要做到点面结合。12.D13.风俗有: ①系百索子;②做香角子;③贴五毒;④贴符;⑤喝雄黄酒;⑥放黄烟子;⑦午饭要吃“十二红”。心理与追求:避邪祛灾,祈福吉利、美食健体、喜庆红火。14.写家乡端午的其他风俗是为下文写咸鸭蛋作铺垫,也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恋乡情结。单是故乡一个小小的鸭蛋,就让作者难以忘怀了,何况其他呢!15. B16. 从孩童的视角写的。这样写使家乡风俗更显淳朴,使文章更生动有趣,更有人情味。17. 流露出对淳朴欢乐的童年生活、对丰富奇妙的家乡习俗的怀念之情。18. 略。19. 排比;增强语势,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地写出了婚庆的热闹气氛。20.不但营造出“坐歌堂”的气氛,而且表达了对毛主席的怀念、感激之情。21. 将文章情节推向高潮,增添了文章的情味。22. 因为“坐歌堂”表现了淳朴的民俗风情。23.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参加合唱的人员多,歌声高,热情饱满。24. 示例:贴春联;闹花灯;吃年夜饭。

篇5: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测试4

(一)1.按要求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10分)

cāng茫()虬枝()秀颀()倦dài()胆怯()...

wān蜒()婆娑()迸溅()枯jí()fěi翠()..

2.成语积累。(10分)

千锤百旁斜出潜暗长纵横荡再接再争斗艳坦荡如不折不忍俊不融贯通

3.新学期开始,班主任让同学们自荐和竞争各学科课代表的职务,你很想当某学科(可任写一科)课代表,但你这科的成绩并不是全班最好的,你怎么说才显得得体而又能取得同学们的信任和支持?(4分)(提示:语言表述一定要完整)

答:

4.奥运会后的场馆利用是历届奥运会东道主的“头疼事”,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届奥运会能完美地解决这个问题。请根据下面材料,探究2008年奥运会东道主北京是如何应对这一“难题”的。(6分)

材料一:北京赛区的奥运场馆在实际建设中从计划中的32个减少到31个,其中新建场馆从19个减少到12个,改扩建场馆从5个增加到11个,临时场馆则从没有增加到8个。

材料二:北京奥运经济研究会副会长杜巍说:‚北京筹办奥运会之初,就对防范赛后利用的风险有明确的认识。在规划、设计北京奥运场馆时根据人口的分布情况,把体育场馆建到人口密集区域或大学校园……‛

材料三:国家体育场‚鸟巢‛30亿元的建设资金,来源于中国中信集团联合体。中信与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共同组建国家体育场有限公司,负责国家体育场的融资、建设、管理、运营、维护和移交等各项工作,并享有政府授予的30年特许经营权。

材料四:在奥运场馆建设之初,国家体育场馆运营公司总经理李建一曾说:‚今后‘鸟巢’最主要的用途是体育比赛和文艺演出。‛国家游泳中心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康伟说:‚比赛结束后,‘水立方’内1.1万个临时席位将被移除,休闲场地将五倍于目前赛场的规模。‛

答:阅读江南的雪鲁 涛

①对于一位在江南住惯的人,在严寒的冬天也难得一见雪的踪影,春天下雪便是奇迹了。物以稀为贵,今年的春雪就越发显得珍贵。

②雪从正月十一下起。刚一开始,雪肆无忌惮如同撒盐般落在广袤的大地上,同时也不停地侧敲着人们的房子、窗户和雨伞,发出吱吱的声音,清脆而幽雅。走在路上的我,感觉这声音是那么的熟悉和美妙,仿佛把我带入了那个远逝的梦幻般的童真年代,在大山里小溪边,我和小伙伴们正在聆听叮叮当当的泉水声。

③一阵汹涌的雪过后,接踵而来的是芦絮般的小雪,一小片,一小片的,虽下得不大,但不久地面屋顶上白了一层,宛如覆盖了一丛白毯。树枝上,草坪间,山尖上顶着一串串的小白花,与朦胧的天’空灰白相间,很有些中国古代山水画‚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的韵味。

④雪虽然下得不很大,可是整个苍茫的大地比往常宁静了许多。但也不像唐代诗人柳宗元所描绘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那样冷静。宁静之中也蕴含着蠕动:漫天的飞雪本身就是一幅时尚的动漫,它在向大地炫耀的同时,也一步一步的浇灭了人们内心的烦躁和不安;还有路上三三两两的车仍在穿梭,与飞雪的纠缠更添大地的娇媚;偶尔还1

有几个行人匆匆赶路,游离在这寂寥的雪国中。行人的稀少,我想到了一个原因。那可能是跟人们的爱美有关,生怕太多的行走玷污了这幅天然浑成的山水画,倒不如躲在家中偎倚在火炉旁边,一边嗑着瓜子,一边调侃,享受着雪带来的宁静和悠闲。如果是读书人的话,映雪读书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⑤雪除了给人们带来宁静外,还给人们带来极高的兴致和美好的希望。记得《世说新语》 里有一篇《王子猷居山阴》的文章,文章说:‚王予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我在纳闷,何以使这位鼎鼎大名的书法家而又自命清高的魏晋名士乘兴而行呢?聪明的人一眼就会发现,那就是‚雪‛惹的‚祸‛。可见,雪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调剂品‛和‚开心果‛。有了雪,文人就妙笔生花;有雪,农夫就信心百倍;有了雪,咱们老百姓就真高兴!

⑥江南的雪虽韵味十足,意兴盎然。但也有它先天的不足:相比北国的雪,它显得不够刚毅,不够坚强,不够浑厚,娇气、羞涩、短暂也就在所难免了。北京的雪我是见过的,但并不像李白所说‚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那么夸张。如果真要把江南的雪和北国的雪作个比喻的话,我想:北国的雪就好比北方的汉子,豪放、洒脱,洋洋洒洒;而江南的雪如同小家碧玉,娇小、细腻,缠缠绵绵。法国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鸠认为地理与气候决定人的精神气质。从南北雪的形态特征来看,孟德斯鸠的理论确实有道理。

⑦雪下了整整一天一夜,到正月十二下午停了。可我的心问却没有停止对雪的眷恋,我不仅眷恋雪的洁白,眷恋雪的晶莹剔透,更眷恋雪的那种不夹带一丝丝杂质的纯正。这让我想起了为人处世,人如果能够像雪一样坦坦荡荡,纯正洁白,世间就没有了那么多的恩恩怨怨了,人类也就可以和谐幸福地生活。而人们常常把雪当做‚天使‛,当做‚棉被‛,当做好事情的预兆,也就是因为雪代表了人们内心的追求:自然、纯洁、洒脱。虽然有时候人们达不到洁白无瑕的那种境界,但向往她本身也是一件美好的事物。这就是为什么大家都喜欢雪,赞赏雪的原因。

⑧这场春雪已经融化了,但它播撒在人们心间的希望种子是不会融化的,到了秋天的时候还会丰收。

5.文章第②③段是从哪些角度来写江南的雪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答:

6.概括文章第④⑤两段的主要内容(2分)。从全文来看,作这样的安排有什么好处?(2分)

答:。

7.第⑥段中作者忽然说江南的雪“也有它先天的不足”,并拿它与北国的雪相比较,指出它的“不够刚毅,不够浑厚”,这样写你觉得好吗?(3分)

答:。

8.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很有特点,请任选一词作鉴赏。(4分)

漫天的飞雪本身就是一幅时尚的动漫,它在向大地炫耀的同时,也一步一步的浇灭了人们内心的烦躁和不安;还....

有路上三三两两的车仍在穿梭,与飞雪的纠缠更添大地的娇媚;偶尔还有几个行人匆匆赶路,游离在这寂寥的雪国中。....

答:。

9.文章最后说“播撒在人们心间的希望种子是不会融化的”,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说你的想法。(5分)

答:

周周练

(一)参考答案

4.参考:(1)合理规划,精简场馆建设,降低赛后利用压力;(2)科学选址,方便赛后利用;(3)多元投资,降低政府压力;(4)建设和赛后经营计划同时进行。

5.(4分)从听觉(声音)的角度来写下雪,“吱吱”的,清脆而幽雅。写出雪的急骤。从视觉(颜色和形状)的角度来写下雪过后一片白色,像覆盖了一丛白毯(形状:芦絮般,一小片一小片)(2分)。更能表现雪的洁白与韵味,丰富读者的想象,使雪的形象更加生动可感,(2分)

6.(4分)第④段写下雪时的宁静,第⑤段写雪给人们带来了兴致和希望(2分)。这样安排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更具诗意(情趣),也更能表达作者喜爱雪的情感(2分)。

7.(3分)这样写好。通过与北国的雪比较更能突出江南雪的娇气、羞涩、短暂的特点。

8.(4分)炫耀、浇灭:用拟人的手法,写出雪的大和毫无顾忌,很有生气,极富动感。纠缠。写出雪的密和行人在雪中奋勇前行的姿态。游离:写出行人在雪中缓慢移动的情态,具有水墨画的美感。

篇6: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优化测试

班级:姓名:分数:

一.语文知识积累与应用(30分)

1.下面各组词语解释中都有一处错误,先用横线标出,然后在答题处一一订正。(4分)

A.①录毕,走送之(走:跑。)②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吃一顿。)

③亦不详其姓字(详:详尽;详细。)④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共色:一样的颜色。)

B.①卒获有所闻(卒:终于。)②才美不外见(见:看见。)

③造饮辄尽(造:往、到。)④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独绝:独一无二。)

C.①媵人持汤沃灌(汤:菜汤。)②策之不以其道(策:用鞭子打。)

③曾不吝情去留(去留:这里是留的意思。)④负势竞上(负势:凭借山势。)

D.①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这里是穿的意思。)②执策而临之(策:马鞭。)

③其言兹若人之俦乎(俦:辈、同类。)④蝉则千转不穷(转:旋转。)

订正:A: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B.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余因得遍观群书。

C.衔觞赋诗,以乐其志。策之不以其道。

D.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盖余之勤早艰若此。

3.古诗文默写(10分)

(1)山河破碎风飘絮,__________________。《过零丁洋》

(2),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作者对在离乱中遭受苦难的人民深表同情的句子是:

(4)千里马常有,__________________。《马说》1

(5)《五柳先生传》中表现“五柳先生”读书态度的语句是:

(6)《马说》中抨击昏庸者不识才的排比句是:

(7)《水调歌头》中表达美好祝愿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人生哲理,给人以鼓舞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杜牧《赤壁》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颇为精彩的论

(10)在商品经济的今天,许许多多的科学家能够甘于寂寞,致力科研,这正如古人所言:“。”表现他们高洁的志趣和人格的坚持。(用《五柳先生传》中的两句话来填写)

4、2006年6月10日是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它旨在让搁浅的民族文化重新焕发出生机。让我们走近文化遗产,做精神家园的守望者。(6分)

①.为唤起人们对我国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的重视与热情,请你为我国某一个传统节日创设一句令人动心的广告语。(限20字以内)(2分)

节日名:

广告语:②.生活是一部教科书。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如逢年过节的风俗、吃饭穿衣的习惯等,无不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请根据你平时的观察和思考,用一句话概述我国某一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及寓意。(2分)

③.近年来,圣诞节、愚人节、情人节等外来节日备受国人(尤其是青年人)的青睐,其火热程度有时甚至超过了我国的传统节日。对此,你怎么看?请简要阐述观点。(2分)

5、我国先哲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在《名人传》的三位主人公身上得到深刻体现,请以其中一个人为例,说说他是如何在行动中体现孟子这句话的。(3分)(要求写出人命和具体事例,不少于30字)

6.运用对偶知识,根据上联内容,对出下联。(2分)

上联:无才难做千里马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仿照A句中画横线的文字的表达形式,把B句补充完整。(3分)

A.芳草萋萋,杨柳依依,春景给人的是勃发的踊跃之情,是幻想,是憧憬。

B.秋高气爽,万山红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综合性学习实践(45分)

(一)a阅读课内文言文《与朱元思书》,回答问题。(14分)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本文的作者_________,字叔庠,南朝梁_________家。(2分)

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负势竞上()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

3.第一段总说富阳到桐庐间的山水特点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2分)

4.你喜欢富春江的水,还是喜欢富春江两岸的山?请说一说你喜欢的理由。(2分)

5.“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此句从侧面落笔,衬托山水诱人的力量之外,言外之意是什么?(3分)

6.用适当的修辞手法,描绘你所喜欢景物特点。(3分)

b阅读课内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回答问题。(14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本文的作者_________,_________初文学家。(1分)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走送之()硕师()

援疑质理()卒获有所闻()

3.选文第一自然段着重叙述了自己的求学经历,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自己创造条件读书的。(3分)

4.据你看,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5.作者“缊袍敝衣“处在“被锦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中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3分)

6.读此段文字,对你有何启示,请写在下面。(3分)

C.阅读课内古诗:(5分)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 调 歌 头》(苏轼))

12、苏轼在孤寂、愁苦、矛盾中思索,体现出他怎样的人生感悟?(2分)

13、试分析这首词流传千古的原因。(提示:可从艺术构思和思想内容两方面分析)(3分)

(二)阅读课外文言文:(12分)

虎之力,于人不啻倍也。虎利其爪牙,而人无之,又倍其力焉,则人之食于虎也,无怪矣。然虎之食人不恒见,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何哉?虎用力,人用智;虎自用其爪牙,而人用物。故力之用一,而智之用百,爪牙之用各一,而物之用百,以一敌百,虽猛必不胜。故人之为虎食者,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

17.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4分)

①则人之食于虎也()②于人不啻倍也()③虎利其爪牙()④故人之为虎食者()

18.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然虎之食人不恒见。

②虎自用其爪牙,而人用物。

19.“然虎之食人不恒见”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分)

20.作者说虎的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分)

三、作文 :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40+5分;其中5分为卷面分)

1、春天到了,抬起头,映入眼帘的是满目的青翠。面对这赏心悦目的绿色,你产生了哪些联想呢?请以“绿的随想”为题作文。

2、古往今来。春天无疑是文人墨客最钟情的季节。他们用生花妙笔为我们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咏春佳作。

上一篇:八个好句精选下一篇:小学数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课时用假设法解决问题1》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