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物理中考质量分析

2024-05-05

2018年物理中考质量分析(精选6篇)

篇1:2018年物理中考质量分析

2018年物理中考质量分析

一、试卷结构

1.试卷结构与2017年基本一样,试卷满分为80分,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题量为22道小题。按照7:2:1的难易程度设计。

2.试题分四大题,题型为选择题、填空题、试图作图、实验探究、计算:

二、成绩分析:

1、初中物理中考成绩分析:

我校今天参加中考人数80人,及格人数7人,无优秀人。

2.从整体分析学生入口差,欠账多,基础薄弱,尖子生不突出,中等学生学习不积极,面对难题不克服,无法突破,成绩不够稳定,学困生基本处于放弃状态,作业不做或抄袭这是导致中考完全败北的原因。

六、反思引发的教学策略

根据以上的分析和反思,我认为物理教学必须立足于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策略。

1.加强双基训练,细化知识结构。

中考试题虽然有不少内容情境性强、涉及面广,但是处理问题所需要的物理知识始终是最基础的,所以在教学中把有内在联系的知识进行系统分类、归纳,是学生在整体上能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网络,有助于学生从现象到本质、从局部到整体来认识物理问题,形成能力。

2.加强变式训练,提高解题能力。

如果学生只顾做题,而缺乏必要的归纳总结,不懂得举一反三,不会触

类旁通的话,那么做再多的题、再多的练习也不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而采用变式教学,通过指导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变式专题训练,把说法改变、条件改变、结论改变、观察角度改变、由一般化到特殊化、由正向到逆向等策略的选择,既能很好的训练学生聚合性和发散性两种解题思维能力,又能通过指导学生对题目要求的判断和关键条件的分析等来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3.加强实验教学,注重过程设计。

随着中考改革的深入,实验题在物理中考中尤显举足轻重,实验考查已经着重于实验创新设计、实验探究方法、实验问题分析等过程,因而在教学中既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又要注重开放型实验、设计型实验、探究性实验的训练,在实验仪器的选择、实验方法的确定上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向思考问题,在过程设计上求新、求异、求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加强知识的应用,突出联系实际。

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物理学习的最终目标。在教学中要有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去分析、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他们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热情,还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科学、严谨、有逻辑的思维习惯。

总之,注重物理基础,尽可能将物理基础知识与日常生活、科学技术、社会人文的题材进行有机的融合是今后命题的发展方向,预计今后试题将基本稳定,稳中求变、变中求异,突出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关注生活与探究,重在考查探究能力,一定会突出思维过程和操作过程。

篇2:2018年物理中考质量分析

东盛实验中学 张佳

一、总体评价

2018年中考物理试题覆盖面很全,难度较往年微量下调,但部分题出现了教材中的典型题和典型配图,能够很好地考查学生对物理教材的掌握程度,为我们今后学习物理明确了方向。

二、试卷分析:(1)选择题

单选题基本上考查的是基础知识,难度不大,但需要细心得分。主要是对估算、声学和电磁波、物态变化、力学基础、电路图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浮力等基础试题的考点,考查形式也基本没有什么变化;多选题考查的内容有所变化,考查的内容与2017有所不同,20题由2017年凸透镜成像规律换成了电与磁的内容,降低了难度;21题由2017滑轮组机械效率定性分析转换为浮力,增大了难度。

(2)填空题

填空题主要考查了光学、内能、内能的利用、电表、功和机械效率五方面的知识,前三点较为简单,后两方面略难一些。其中23题考查了物质的熔化和凝固换成了今年的电表知识的解答,提升了难度;27题的材料阅读改成了教材中的典型配图,充分体现了教材在我们学习中所占的重要性。

(3)实验探究题 实验探究题32题考查内容变化很大,由往年的“证明微小形变”转换为典型例题“大气压特点”的考查,应该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之外,但考查的能力点大多属于学生应该熟练掌握的范畴,降低了难度,考察的问题常规,容易得分;33题由“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变为“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考查,基础题常规,拓展应用性比较强,易错;34题由“测量小灯泡的额定功率”转换为对“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关系”的考查,综合性强,需要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强。“拓展”环节非常巧妙的考查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看似轻松的两个问题,对学生的实验能力考查更加深入,如果对实验的理解不是非常的透彻,正确解答很不容易。这就对学生物理实验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计算题

计算题37题考查“压强”的内容,前两问基础考察基本公式计算,很简单,第三问计算量比较大,非常容易出错。解题的思维量很大,但大在分析过程,如果思路清晰,接下来的数学计算一定不会成为拖累;38题依然是电学综合题,考查的内容和形式出乎大家意料所在,出现在不同的情境下,以不同的形式考查相同的知识点。在最后一问要进行分情讨论,首先要看懂题意和电路图,同时画出不同情况下的电路图,才能进行准确的计算。这要求学生必须有很强的分析能力。

总之,2018年河北省中考理综试题在保持总体稳定的同时进行了大胆创新,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三、学习策略

为了能够很好的迎接2019年河北中考理综测试,我们一定要做到以下几点:

1、夯实基础,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

2、认真分析教材、大纲,做到知识的整合贯通,形成认知;

3、重视探究,形成能力,提升能力;

4、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注重课堂高效;

5、注意语言表达能力和解题规范训练;

篇3:2018年物理中考质量分析

一、试卷全面分析

1. 从考查内容分布方面分析

有下划线的题目是一题涉及两个不同的知识点, 有着重号的题目, 是考查主干知识中的核心内容。从内容分布方面看, 电和磁、力学等主干知识所占的比例大;从题目考查的知识点看, 在试卷容量有限的情况下, 重点考查的是主干知识中的核心内容。

2. 从学业水平要求分析:

表格中有着重号的题目属于综合应用题, 对考生能力要求较高。在理解一列中有下划线的题目, 从问题情景看虽然属于理解的范畴, 但因为各种教辅训练中有同样的或者非常近似的成题, 所以, 对学生从实际能力要求来说应该算了解。在技能考查中, 重力作图、电路连接时断开开关、电压表的读数都是常考试题。

从整体来说, 试卷以“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为基准, 注重对最基础的物理知识的考查, 体现了最基本的学业水平要求。从表格中标识的下划线和着重号及其说明中可以看出, 同样是理解层面、应用层面的要求, 题目的难易程度还是有较大差别, 体现了试题有一定的区分度。

二、对部分试题的分析

1. 试题情景材料生动, 体现了与物理知识的有机联系

试题2.下列物质中, 分子间作用力·最·弱的是:

A.黄金B.水银C.水D.空气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物质三态的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特点, 把用现实中学生熟悉的四种物质来代表物质的不同状态, 使问题情景化、生活化。

试题3.适应生存环境是动物的天性。下列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压强的知识, 涉及到固、液、气及流体的压强。题目中运用图片和文字双重情景, 展现水世界里丰富多彩的物理问题。

试题6.下列实例中, 为了减小摩擦的是:

本题目考查的知识点是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把方法与具体的运动情景结合起来, 体现了物理与生活与社会的联系, 反映了物理知识无处不在。

上面列举的三道试题, 情景简洁但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和思想, 情景与问题联系是有机的。

2. 压轴题立意新颖, 体现了对学生能力的分层要求

试题21.图甲是某班科技小组设计的风力测定装置示意图, 图乙是其电路图。电阻R/随风力变化关系如图丙所示。已知电源电压恒为9V, 定值电阻R0=2Ω, 电压表量程为0~3V。使用该装置测定风力, 则

(1) 电阻R/的阻值随风力的增大怎样变化?

(2) 求无风时电压表的示数。

(3) 如果保持电压表量程不变, 且只能在电路中增加一个电阻R, 使该装置能测量的最大风力增加到900N, 计算电阻R的阻值, 并说明其连接方式。

(4) 计算改装后该装置电路总功率的变化范围。 (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本题立意新颖, 考查学生根据实物图判断风力对电路的影响, 根据图像判断风力对电阻影响的定量关系, 考查学生从实物图、图像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提取有用信息运用的能力, 运用电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是一道好题。本题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很高, 有实物图上力如何改变运动状态的判断, 有物体位置改变电路如何相应改变的判断, 有通过图像提取力和电阻的关系, 还要运用相关电学知识进行极值判断和计算, 对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能力、心理素质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篇4:2014年中考物理缺陷试题分析

1联系生活,不切实际

例1(湖北)某人在眼镜店所配的眼镜是+200度,它是[CD#3]眼镜片(选填“近视”或“远视”)。站在山下用相机拍摄山上的“革命烈士纪念塔”,如果所用相机的镜头焦距是50 mm,则胶片到镜头的距离范围是[CD#3]。

我们首先普及一下有关眼镜片度数的相关知识。远视镜片的度数是正数,近视镜片的度数是负数,眼镜的度数等于焦距的倒数乘100。视力缺陷是很普遍的情况,现在学生群体中近视者很多,而学生对视力缺陷的认知程度仅限于知道两类眼镜不同,知道眼镜度数越高,视力越差,但是不知道度数有正、负之分。

《课程标准》对透镜的要求是“了解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并且还举例说明“了解人眼成像的原理,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根据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我们的教学也只是需要学生了解何种视力缺陷该配何种眼镜而已。[HJ]

《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强调“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视力缺陷是个生活问题,本题企图贯彻上述理念。但是记忆眼镜片度数的具体含义,没有体现《课程标准》的“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要求。

2名为物理,实考数学

例2(昆明)摄氏温度的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 ℃,水沸腾时的温度定为100 ℃。将0~100 ℃之间划分为100等分,每一等分就是1 ℃。华氏温度的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32 ℉(℉,读作华氏度),水沸腾时的温度定为212 ℉。将32~212 ℉之间划分为180等分,每一等分就是l ℉。则华氏度F与摄氏度t之间的关系是F=[CD#3]℉。人的正常体温大约为[CD#3]℃。

《课程标准》有关温度的内容标准如下:“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可见,关于摄氏温标的规定,属于初中物理的教学内容,而华氏温标,在教学中根本就不涉及。所以本题将华氏温标的规定叙述清楚之后,才开始发问,这从命题角度来说,是可以的。但是此题的解题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数学问题,对于初中生而言,难度过大。而现在课程标准提倡“试题应避免故意编造以及烦琐的数学计算,加强试题的实践性、探究性和开放性。”此题的导向将会使得教师在将来的教学中补充这类知识,并要求学生强记这些换算关系。这又与课程标准的要求“避免引导学生死记硬背,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相悖。所以,笔者认为此题不符合《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3设计实验,不顾安全

例3(兰州)如图1所示,老师将废弃灯泡的玻璃外壳小心打碎,留下灯头和固定两根引线的玻璃心,将与之相连的灯丝去掉,利用灯头把玻璃心与一盏“220 V 40 W”的灯泡串联接入家庭电路中,此时灯泡[CD#3](选填“能”或“不能”)发光。[TP6CW91。TIF,Y#]然后用酒精灯加热玻璃心,当玻璃心发黄变红时,灯泡[CD#3](选填“能”或“不能”)发光。这时移走酒精灯,灯泡[CD#3](选填“能”或“不能”)发光。这个实验说明常温下的玻璃是[CD#3],高温下的玻璃变成了[CD#3]。

笔者在此实验的教学中,采用干电池供电,采用灵敏电流计检流,效果照样明显。命题者很随意地将此实验设计成家庭电路供电,根本就没有考虑安全性问题。从试题的配图中,我们看不出有任何安全措施,实验器材如何固定?但有一点,笔者可以断定,完全按照试题的方法,没有哪位老师敢于操作。

《课程标准》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中,对于安全性有明确要求,“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具有安全意识。”试题实验涉及了家庭电路,而《课程标准》对此要求是“了解家庭电路。有安全用电和节约用电的意识。”鉴于此,现行教材将早期的实验“组装家庭电路”,从学生的分组实验中删去了,连演示实验都不要求组装。也许有读者认为,只是一道中考题而已,没有必要小题大做。但是笔者认为,学生的好奇心是无法监控的,万一有学生认为中考题“有图有真相”,又有详细的实验步骤,觉得真实可信,进而擅自模仿实验,出了事故,其责任又在谁?

4控制变量,似是而非

例4(丽水)在做了“物体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后,有些同学对“质量不同的钢球从同一光滑斜面、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沿斜面滚下,刚到达底部时的速度大小相等”有疑惑,小衢设计了如图2甲所示的实验:让质量不同的钢球A、B同时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沿光滑斜面滚下,观察和比较两球相对运动情况,若B球相对于A球[CD#3],就可以说明任一时刻两球的速度大小相等。(余下部分略)。

[TP6CW92。TIF,BP#]

此题中的“同一高度”的说法与配图是不相符合的。从图2甲看似乎是两球的质心在同一高度,这样他们到达底面时质心高度不同,所以质心下降的高度是不一样的,这应属于科学性错误。当然,我们的许多现行教材,在这方面也存在同样问题,我校莫滨老师于2014年1月专门撰文对此详细分析,中考题依然出错,令人遗憾。

当然,也有地区命制了类似的中考试题,桂林卷第24题为了说明同一高度,如图3所示,就没有任何争议。根据下底面所处位置定义高度h,可以确保没有科学性错误。

[TP6CW93。TIF,BP#]

5跨越学科,答案失当

例5(曲靖)经历多年的中俄天然气进口谈判近日终于达成协议,已知天然气的热值q=7×108 J/m3,小明家完全燃烧10 dm3天然气,放出的热量为[CD#3]J,使用天然气时会闻到一股味道,这是[CD#3]现象。

试卷的参考答案是“扩散”,但是笔者的第一反应是“漏气”。当我们以“使用天然气时会闻到一股味道”为检索词,在互联网上检索时,几大搜索引擎前几条即可检索到两家相关企业的权威解释:其一是“天津市滨海燃气有限公司”、其二是“北京松下燃气灶维修服务中心”。综述如下:天然气的主要成份是甲烷,原本是无色无味的,而按国家标准要求,城镇燃气应具有可以察觉的臭味,无臭无味或臭味不足的应加臭。当用户在用天然气时,一旦有泄漏出现,立刻就能闻出来。欧美普遍使[LL]用的四氢噻酚作为臭味剂,能完全燃烧而且无害,不残留含有异味。闻到异味,大多是由于天然气燃烧不充分、产生废气外溢引起的,也有可能是由于天然气泄漏引起。

试卷命题的一条原则是答案应该具备唯一性,当答案不唯一时,则应该按照开放题处理。很显然,本题的答案是不合理的。不完全燃烧是化学问题,天然气泄漏不能用“扩散”解释。如果将题目改为“天然气泄漏后,我们能闻到异味。”这时就应该用“扩散”解释。

《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强调“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其具体要求是“注意不同学科间知识的联系、交叉与渗透,研究方法的借鉴与移植。”可见,《课程标准》并不是要求我们跨越学科知识的具体内容去作答。

中考命题是初中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环节,对于应届毕业生而言是一个休止符。但是对于教师和下一届学生而言,其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信息,一线教师对其导向会做出各自的判断。

中考试题不仅要符合命题原则,也要符合课程标准要求,更要符合物理原理,在科学性方面不能有丝毫差错。希望本文能得到命题者的关注,以减少上述缺憾。

篇5:2018年中考历史试卷质量分析

历史试卷分析

甘谷县六峰镇总门九年制学校

李文斌

2018中考历史试卷分析报告

一、试卷试题分析

1、知识面广,综合性强

整套试卷依据课标命题,注重基础知识和能力,没有偏题、怪题,考查的知识面非常广,知识的综合性也较强。如几次重要的改革、第一次世界大战、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等等。

2、难易适中,重点突出

本份历史试题从难易的程度来看设计的也比较合理,且对重点知识的考查很突出,且考查的是重点知识、主干知识。

3、试题灵活,侧重能力

本份试题命题很灵活,但考查的知识点都在课本。整套试题中能够从书上直接翻来,试题内容来源于课本,但设计上显得灵活,新课改的理念得到了很好的贯穿。试题总的来说,考查的是学生的能力,体现了命题以能力立意为主。

二、学生答卷分析:

1、基本知识薄弱。

有不少学生表现出对历史基本知识掌握的薄弱、混乱甚至是无知。半数的学生对课本中帮助学习的材料不重视,掌握较差,所以得分率比较低。

2、审题不清,答题不规范

不少学生不注意审题,或审题马虎,细心不够,以至出现不应该有的错误。

3、学的不灵活,运用能力差

部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低下,语言表述能力不强。在材料解析和问题探究题中表现尤为突出。材料解析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背景资料的了解程度、阅读史料的基本能力、材料知识与课本内容的有机结合等。

三、教学反思

好的试卷对教学是一种良性的导向。认真分析学生考试是老师丰富教学经验的绝好机会,是教师进步的阶梯。通过这次对试卷的仔细分析,我感觉获益匪浅,下面提出我个人的几点看法。

1、抓住主干知识,突出教学重点

考试主要考查历史的主干知识,因此要抓住主干知识,突出重点知识的学习。主干知识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一般表现为历史发展的转折点、关键性和起里程碑作用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历史线索和历史阶段特征等。教学中力求达到系统、全面、扎实、准确八字要求。

2、培养思考习惯,提高思维品质 日常教学中,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同时,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性学习,在相互交流中提高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史论结合的能力。要能够注意历史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让学生站在历史的高度审视历史。另外还要在平时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和能力,特别是在做练习或讲评练习时有意识地让学生念题目,强调关键的字词,提醒学生认真阅读题目,弄清题意然后回答问题。

3、训练应试技能,增强探究能力

平时教学要加强基础知识训练,注意培养学生审题能力,指导学生解题方法,审题时要审关键的字词、审设问点、审题题干和材料中隐含的要素、审时空概念。学会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阅读、分析、综合运用的能力。要进行专题的训练,强化题型解题技能。要增强训练开放性试题训练,如启示、教训、影响、措施等一类的题目。要训练学生语言表达技能,掌握常见的答题规范,学会运用历史术语解答历史试题。适当开展历史活动课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收集、加工整理资料和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篇6:2018年英语中考质量分析报告

一、基本情况分析:

我校今年参加中考人数80人,从整体上分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学生整体素质与往届学生比各个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是很高,两极分化严重,尖子生也不够突出,中等学生发挥不是很稳定,学生学科之间发展不平衡,学生偏科现象存在,基础不扎实,懒惰性太强。尖子生学习爱“钻牛角”,中等学生等你讲,“讲什么就是什么”,学困生干脆就直接放弃,通过后阶段教师积极做思想动员,纠正了一部分学生的思想状态,但是考试中仍然影响着学生的发挥。

二、考试成绩

1.参考80人,A卷及格19人,及格率23.8%,优秀8人,优秀率10%,平均分43.9;AB合卷及格9人,及格率11.3%,成绩很不理想。2.存在问题:

(1)学生基础差,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积极性不高,同时间对学生英语有较强的逆反心理现象,布置学生任务从不按时完成。

(2)学生几次知识记忆不牢固。七八年级知识几乎忘记,所学知识不够贯通,不会运用。

(3)全校高分偏低。由于七年级学生入口成绩特别差,对学习几乎丧失信息,造成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是很高,两极分化严重,尖子生也不够突出,中等学生发挥不是很稳定,学生学科之间发展不平衡,学生偏科现象存在。

上一篇:衢州市首届职工运动会第九套广播体操竞赛规程下一篇:篮球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