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民政局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2024-04-07

县民政局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情况汇报(共9篇)

篇1:县民政局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是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快城乡困难群众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是党中心、国务院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维护困难群众的切身利益,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今年,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把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全面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城乡医疗救助、加快农村敬老院建设四项工作分别列入了____年向全省、全市人民承诺办好的十件实事的重要内容。为进一步加快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县委、县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工作制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确保完成省政府、市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现就目前“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全面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城乡医疗救助、加快农村敬老院建设”四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汇报。

一、提高城市低保标准,全面完成低保对象复核认定工作

为落实好省、市要求,县于_月__日召开第*次政府常务会议,决定从_月份起,把城市低保标准由*元提高到*元,同时下发了《*县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通知》(*政〔____〕__号)文件。_月下旬至_月份,我县开展了对城市低保对象全面复核认定工作,从有关部门抽调人员*名,组成了以民政部门牵头,各乡镇、街道办事处等参与的复核认定小组,对低保对象进行了___入户调查,共认定低保对象*户*人,取消了*户*人的低保待遇。对全县低保对象的保障金额进行了调整,使人均月补差标准由*元提高到*元。复核认定工作圆满完成,低保数据和报表上报市局。今年元至_月份城市低保金*万元已全部发放完毕。

二、建立了农村低保制度,实现农村特困救助制度与农村低保制度的并轨

**月下旬,在我县第*次政府常务会上,确定了全县农村低保标准为每人每年*元,对人均年收入低于*元的农村困难家庭实行差额救助,全县人均月补差不低于__元,_月_日起执行。同时出台了《*县人民政府关于确定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通知》(*政〔____〕__号)和《*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全面建立和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政办〔____〕__号)文件,为全面实施农村低保制度打下了基础。按照上级要求,从_月_日起,我县农村特困户社会救助制度与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轨,原农村特困救助对象整体向农村低保对象过渡,并进行扩面,使全县享受农村低保人数达到____年底农业总人口比例的_._。目前各乡镇正在审核各村扩面后上报的农村低保户申请,县民政局正在预备对乡镇上报的低保户进行抽查复核、审批。今年第一、二季度全县共兑现特困救助金__万元,第三季度全县特困户整体向低保户并轨,按照人均月补助__元的标准兑现农村低保金__._万元,__月_日起按照新扩面后的人数和人均月补助__元的标准开始兑现第四季度低保金。

三、积极推进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建设向纵深发展,探索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制度

(一)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县作为全市唯一的农村医疗救助工作示范县,自____年_月_日起正式实施以来,已审批医疗救助*人,发放救助金*万元;先后投入*万元,资助全县*名救助对象参加当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去年_月份,我县修订了农村医疗救助方案,救助起付线由原来的*元降至*元,救助比例由原来的__、__、__提高到__、__、__,封顶线由原来的*元提高到*元。在工作实践中,我县还把在乡重点优抚对象作为重中之重,优先全部纳入救助范围,去年__月全市解决优抚对象医疗难问题现场会在我县召开。今年元至_月份共审批救助*人,发放救助金*万元。

(二)城市医疗救助制度。_月份,我们通过借鉴外地经验,结合*实际,制定并出台了《*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县城市医疗救助(试行)的通知》(*政〔____〕__号)文件,_月_日起实施。方案共确定三类救助对象:第一类为城市低保对象中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实行_起付线制度,其住院医疗费用在____元以下的,按__救助;____—____元,按__救助;____元以上,按__救助,全年最高救助限额累计不超过____元。第二类为城市低保对象中已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但个人负担仍然较重的人员。其住院医疗费用经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后,剩余金额在____元以下的,按__救助;____—____元,按__救助;____元以上,按__救助,全年最高救助限额累计不超过____元。第三类为城市低保对象中因患恶性肿瘤门诊放、化疗,肾功能衰竭,肾脏、骨、骨髓移植和心脏瓣膜置换,肝硬化,再生障碍性贫血_种重症慢性病导致医疗费用过高而造成家庭生活非凡困难的,给予医疗救助,起付线为_____元,救助比例为__,全年最高救助限额累计不超过____元。同时,经县政府第*次政府常务会议决定,县财政拨付资金*万元用于城市医疗救助,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基金专账,专款专用。并要求城市医疗分类救助严格把关,第一类对象由县民政局局长签字把关,第二类、第三类由县政府主管副县长签字把关。现*万元资金已经到账,截止目前,已对*户城镇低保户进行了医疗救助,共发放医疗救助金*多元。

四、加快乡镇敬老院新建和改、扩建工作,确保年内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__或更高水平

按照省、市要求,今年年内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要达到*以上,目前我县集中供养率为*。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各种会议安排部署,并经县政府第*次政府常务会议决定,从县财政拿出资金*万元专项用于五保供养和敬老院建设,要求*月底前必须完成敬老院的新建和改(扩)建工作。*月*日,*县又在*乡召开了敬老院建设工作现场会进行升温加压。目前,*、*_个乡镇敬老院的主体建设工程已基本竣工,*、*、*等其他_个乡镇敬老院的建设工作也已经启动。

篇2:县民政局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依据县人大常委会 20xx 年监督工作计划和主任大会安排,月 20 日,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任率领县人大常委会局部委员、县人大办公室、县县政府办公室和民政部门负责人构成调查组,就我县民政部门建设社会救助体系状况开展专题调查。为了加强调查的具体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调查组采取“一看、二听、三议”的方法,先后实地观察了镇乡村老年公寓和城区老年公寓建设、治理状况,走访了局部救助对象,在镇、镇辨别召开了由人大代表、基层干部、人民群众参与的座谈会,在此基本上,听取了县民政部门负责人关于建设社会救助体系的状况汇报,现将调查的状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评价 近年来,县人民县政府及其民政部门高度注重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把做好城乡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工作作为坚持以人本、贯实科学发展观的有用路子,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有用载体,着力施行社会救助工程,社会救助体系健全,政策争夺、政策宣传、政策落实到位,工作顺序严谨、治理标准、群众满意,为保证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作出了积极努力。

(一)县政府高度注重,民政救助体系健全 我县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获得了县委、县县政府的高度注重,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县、乡镇县政府一直把社会救

助体系建设纳入主要的议事日程,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安排部署,特别是各级指导和民政部门常常深化到贫穷地域和贫穷群体之中,开展调查研讨,严密结合我县实践,县级成立了指导小组增强工作指导,民政部门详细负责,乡镇一级装备了专职民政干部,村级延聘了信息联络员,强有力的组织保证推进了我县城乡社会救助工作的健康发展,使我县初步坚持起乡村救灾救援、乡村五保、生产扶持、城乡低保、大病医疗救助、助学救助、乡村特困户救助等各项救助内容较为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为保证我县贫穷人群的基本生活权益,减少贫富差距、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不变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扬了主要效果。

(二)部门认真负责,各项政策执行到位 县民政部门一直坚持以人本、服务科学发展的理念,认真研讨国家救助政策、认真实行部门职能、认真落实社会救助,工作扎实,富有成效。

一是宣传救助政策力度大。县民政部门充分应用电视、收集、印发材料、吊挂口号、上门征询等丰富多彩、方式多样的宣传活动,着力宣传社会救助各项政策,一方面使社会救助政策众所周知,争夺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了解;另一方面也调动了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一起参加社会救助工作,构成了更强的社会救助合力。

二是对上争夺救助资金力度大。县民政部门在社会救助资金的筹集上抢抓国家惠民救助政策新时机,积极自动对上要政策、争资金,获得了较好的结果,仅年民政部门就向上争夺社会救助

资金快要 1800 万元。

三是救助资金落实力度大。县民政部门紧紧围绕国家救助政策,严密结合我县救助对象实践,将救助资金分类按标准实时落实到位,进一步提高救助资金的落实率,保证救助实效。年,全县经过对上争夺、县级配套和社会募集等方法筹集民政部门社会救助资金 2033.1 万元,实践下拨各类救助资金 2033.02 万元,救助资金落实率到达 99.96%,使社会困难群体获得了实时救助。

(三)工作顺序标准,社会救助成效分明 针对社会救助工作的非凡性,县人民县政府及其民政部门从治理的标准化、准则化、科学化着手,进一步增强准则建设、增强标准治理、增强资金保证,各项救助工作获得了阶段性提高。

一是准则日趋完善。19xx 年施行城市低保政策以来,县民政部门紧紧围绕国家政策贯实,严密结合我县救助工作实践,先后制订和完善了救助报告审批、救助资金治理、乡村低保、大病医疗救助、住房救助、乡村五保等一系列工作准则,切实加大相关准则的执行力度,保证社会救助工作健康发展。

二是治理更加标准。为了进一步增强社会救助工作的标准治理,县人民县政府制订出台了《县乡村居民最低生活保证施行方法》,在救助对象确实定上,执行了户主请求、入户调查、民主评断、村(居)级公示、乡镇初审、乡镇级再次公示、民政部门审批、颁布救助证、发放救助金的九步工作流程。在救助对象的治理上,执行了一年一报告、一年一审批的动态治理。年,县民

政部门依据救助的相关政策、准则,新增城市低保户 141 户 426人,作废 xx7 户 381 人,调整 201 户 251 人,新增乡村低保户1517 户 3177 人,作废 394 户 726 人,调整 173 户 187 人。在救助资金的治理上,执行了专人专户、按时按标准、由财务经过金融机构直达个人账户的社会化发放方法,充分表现了救助政策的公平、公开、公道性。

三是救助成效分明。低保救助完成了应保尽保,年,全县符合救助政策,享用城市低保的对象到达 1877 户 4457 人,占全县城镇总人口的 11.5%,享用乡村低保对象到达 3597 户 7078 人,占乡村人口的 4.53%;当前,我县乡村鳏寡孤单家庭、发呆傻残家庭、因病因灾等原因形成的特困家庭已纳入乡村特困户救助范围,做到了应救尽救;乡村五保获得了应养尽养,全县乡村福利院建设健康发展,五保供养经费获得了有用保证;医疗救助完成了优越起步,xx000 多人享用了大病救助政策,初步缓解了贫穷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天然灾祸救助、慈悲救助、住房救助、就学救助、暂时救助等其他救助具体启动,全县各类困难群体都获得了实时救助,为维护社会不变、构建和谐社会、推进新农村建设发扬了积极效果。

在充分一定成果的还,调查组以为,我县民政救助工作还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不足:一是社会救助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增强;二是救助资金筹集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三是应急救助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等。

二、几点建议 为进一步顺应新情势下社会救助工作的需求,调查组提出如下建议:

(一)着力宣传政策。社会救助是社会不变的主要保证,是县政府微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因而,县人民县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充分应用播送、电视、收集、刊物等宣传载体,采取方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使社会救助政策真正做抵家喻户晓,大家皆知,争夺社会力量对社会救助工作的支持和了解,营建一起参加社会救助工作的浓厚气氛。

(二)增强队伍建设。一是要充分工作力量。针对民政救助触及面广、工作量大、救助品种多的实践,积极探究社会化服务方法,进一步充分乡镇民政干部和福利院工作力量。二是要注重本质教育。采取集中指导与自学相结合的办法,增强民政救助队伍的本质教育,进一步提高民政救助队伍的政策程度和工作才能。三是要切实保证待遇。进一步加大民政救助队伍的待遇保证力度,加强责恣意识,调开工作积极性,更好地服务社会救助工作。

(三)积极筹措资金。进一步加大对上争夺政策和资金力度,加大县级配套资金落实力度,严格资金治理,扩展救助范围,恰当提高救助标准,加强救助结果。

(四)完善救助体系。一方面要改进救助方法,要依照救助对象的分歧类型认真分类,坚持救助台帐,依据分歧救助对象把

篇3:县民政局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关键词: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城乡,体系建设

1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历程及基本经验

1.1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历程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历程, 根据不同时期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目标、重点和重大政策举措, 可划分为改革探索、制度框架初步形成与统筹城乡发展三个阶段。

1.1.1 1978~1992年间的改革探索时期

这一时期,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转变企业经营机制、增强企业活力, 实行以承包为主的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在这种改革背景下, 社会保障改革的指导思想定位于服务企业改革的需要, 国家把社会保障改革作为企业改革的配套措施来进行, 以单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在改革步骤上, 首先从改革城镇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和建立失业 (待业) 保险制度入手, 再随着有关企业改革政策的出台, 陆续制定了其他相关的社会保障改革措施。

1.1.2 1993年~2004年的制度框架初步形成时期

1992年, 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把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框架的五个组成部分之一, 明确了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内容。随后, 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按照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来进行, 重点是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制度, 目标是建立一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

到2004年底, 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要内容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要求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形成。

1.1.3 2005年以后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统筹发展时期

2005年以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的出台, 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进入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时期。在这一大的背景下,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进入统筹城乡、全面覆盖、综合配套、统一管理的阶段。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社会保障全民覆盖”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新要求。党的十六大以来, 我国先后建立了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新农保、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等制度, 社会保障实现了制度安排从城镇到农村、从职业人群到城乡居民的重大转变和发展, 覆盖人群迅速扩大。到2013年底, 医疗保险覆盖了城乡13亿人以上, 全民医保基本实现;城乡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了8.61亿人。

1.2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基本经验

1.2.1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坚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社会保险制度是一项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纲领性文件, 它决定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 决定了我国社会保险制度建制理念和阶段性目标。1992年前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成功, 以及1993年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2005年以来统筹城乡发展取得的初步成绩, 重要因素之一是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服务于党的路线方针, 恰到好处地处理了作为局部的社会保险事业与作为整体的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既推动企业转换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减少企业富余人员, 又坚持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不是简单地把富余人员推向市场, 而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建立下岗再就业服务中心, 保证下岗人员基本生活, 提供培训、转岗和再就业能力, 帮助他们再次进入劳动力市场, 缓冲了当时背景下从就业直接到失业的社会和个人震动, 建立失业保险制度, 完善失业保险政策, 调剂失业保险基金用于下岗职工生活保障。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改革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则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 实现了社会保险和社会经济的互动发展。

1.2.2 立足于国情, 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

在以经济效率为中心和经济总体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的总体背景下, 致力于保障职工基本生活, 坚持了低水平、广覆盖和保基本的原则, 避免高福利倾向;既强化政府责任又履行单位和个人义务, 突出社会保障的公平效应, 兼顾制度运行的效率, 重视长效机制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2 南阳市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面临的挑战及问题

2.1 南阳市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面临的挑战

当前, 我市正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发展阶段, 人民群众的社会保障需求与社会保障发展不足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在新的历史起点,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面临诸多新挑战。

一是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 工业化进程加快, 产业结构深度调整, 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发生变化, 社会风险加大, 城乡间、不同职业群体间保障待遇攀比现象突出, 公众利益均等化、多元化诉求强烈。

二是城乡结构急剧变化, 城镇化加速, 2020年城镇化率有可能到达60%, 一方面, 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凸显, 另一方面, 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转到城镇就业, 传统的土地保障和家庭养老难以为继。

三是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 且具有“来得早、来得快、持续时间长、未富先老”等特征, 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基金长期支付压力加大。同时, 老年人的生活照顾、医疗护理、精神慰藉需求突出, 对社保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四是市场化带来就业方式的多样化, 灵活就业群体的数量和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传统的以稳定就业人员和单位为依托的社会保障管理, 难以适应数以亿计、时常变动的个人参保。

五是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不断深化, 社会保障基金投资风险加大, 社会保障面临多重挑战。

3 南阳市统筹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

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城乡居民社会保障需求和各方面承受能力, 制定我市城乡社会保障中长期发展规划, 统筹推进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发展, 重点是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要覆盖全体居民。

3.1 坚持“社会公平”原则, 逐步扩大社会保障范围

只有实行全覆盖、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让社会成员都能受益, 才能真正发挥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要将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作为我市社会保障改革的目标。在社会保险方面, 应逐步将范围扩大到所有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 包括灵活就业劳动者, 并最终包括一些自我雇佣者和自我服务者。在社会救助方面, 应当加大地方财政开支, 建立完善的贫困居民救助制度, 应进一步放宽救助条件, 提高生活困难补助标准, 使社会贫困人口受益。在社会福利方面, 要提升社会福利在整个社会保障中的地位和作用, 应改革现行福利体制, 重整福利资源, 将社会福利制度化、法律化, 让社会成员都能够通过社会福利制度分享到社会发展成果。

就2014年南阳市而言,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城乡医疗保障制度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城乡社会救助水平持续提高, 城乡低保基本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按标施保, 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由20%提高到47%。

3.2 坚持“均衡发展”为基础, 统筹全市城乡养老保障体系

一是建立城镇养老补贴制度。根据财政负担能力, 城镇养老补贴制度可先从高龄老人开始, 并逐步覆盖到城镇全体无收入老人。城镇无收入老人养老补贴制度, 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组成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险制度体系。统账结合的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能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 应继续坚持, 不断扩大覆盖面;总结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试点经验, 逐步完善推广并走向定型, 加快覆盖全体农民。

二是建立城镇统一的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进, 择机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 实行与企业职工基本一致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 单位与个人缴费。过渡期内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 建立职业年金, 同时保证改革前后待遇水平不降低。适当降低灵活就业人员缴费负担, 促进参保。

三是在全面实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的基础上, 实行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 建立中央统筹基金, 建立健全中央与地方责任分担机制。将基础养老金和已退休的“老人”一部分养老金改为由中央负责, 个人账户养老金、“老人”的另一部分养老金和“中人”的过渡性养老金由地方负责。

3.3 开展机关事业养老保险试点, 为全面启动改革打好基础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推行公务员制度和深化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配套措施。只有企业的养老保险改革而无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改革, 社会保障体系就建立不起来或者不健全,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就会受到影响。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基本思路:第一步要建立统一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 实行养老保险统一运营。第二步在统一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之上, 建立机关事业单位补充养老保险制度, 保证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养老待遇不降低, 同时又不造成在统一制度内与企业人员之间的待遇不平等。建立统一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 在缴费上要按照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原则, 为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 以便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在统一制度内要保证所有退休人员均享受同等的退休待遇。在统一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之外, 推行机关事业单位补充养老保险, 使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结构成为“两阶层型”, 第一层基本养老保险, 是基础;第二层补充养老保险, 是补充和提高。

3.4 坚持“政府主导”, 广泛筹集和监管社会保障基金

地方政府在社会保障制度运作中起主导作用。社会保障制度的运作必须有资金的支持, 必须在政府主导下筹集社会保障基金, 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例如, 通过依法划转部分国有资产做实个人账户, 也就是说将部分国有资产从国家财政转为社会保障基金, 以偿还老职工的历史欠债。此外, 还可以考虑其他方式来充实社会保障基金, 如开征新的税种, 除已经开征的利息税之外, 还可以考虑开征消费税、遗产税等;还可以发行用于社会保障的专项国债等, 通过多种开源方式筹集社会保障资金, 才能使社会保障制度正常运行。

社会保障基金的征缴是社会保障基金来源的制度保障, 需要在立法上对社会保障基金的征缴予以规范, 特别是要严厉制裁拖欠和逃避社会保障基金的行为。

3.5 统筹全市城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共同组成基本医疗保障体系, 符合我国国情并从制度上覆盖全民, 未来应继续坚持, 有条件的地区可探索建立统筹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不断完善政策体系, 制定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和参保缴费年限折算与互认规定, 保障流动人口的医疗保障权益;按照“政策统一、标准统一、基金使用统一、管理统一”的规范, 实现医疗保险地级统筹;建立门诊统筹, 依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提高参保人员待遇水平, 充分利用学校、社区的平台, 为居民参保提供方便的服务, 实现人员全覆盖, 缩小不同群体间待遇差距。

3.6 切实解决全市城乡流动人口社会保障问题

由于流动人口是一个结构日益复杂的庞大群体, 解决其社会保障问题也有很大难度。因为牵制因素太多, 流动人口结构也很复杂, 既不可能一蹴而就地纳入一个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来加以解决, 也不可能单独为流动人口设计一种特别的制度安排。因此, 在肯定未来统一全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目标的同时, 主张现阶段依据公平、共享、渐进的原则, 分层分类地解决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

3.7 健全全市城乡基本生活保障体系

从城镇职工扩大覆盖到城镇居民。在城镇,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做实个人账户、将城镇居民、非公企业职工和灵活就业人员纳入保障范围为重点, 不断扩大覆盖范围, 突出解决了此前保障体系建设所存在的一些空白点。一是实施积极的就业保障, 促使有劳动能力的人就业, 防止福利依赖。二是整合低保救助与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再就业扶持救助资源, 提高救助效果。三是完善政府公共财政对基本生活保障的投入机制和低保对象甄别办法。

3.8 相关政策支持及措施

一是加大全市政府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 重点是支持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弱势群体、特殊人群的社会保护, 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制度。

二是整合全市城乡基层服务资源, 推行社保业务规范化、标准化,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保经办管理服务运行体系。有序引入社会资源参与社保经办, 并建立竞争机制。

三是加快推进全市金保工程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 尽快实现我市社会保障业务、服务对象、信息网络、公共服务“全覆盖”。金保工程是利用先进信息技术, 以中央、省、市三级网络为依托, 涵盖县、乡等基层机构, 支持劳动和社会保障业务经办、公共服务、基金监管和宏观决策等核心应用, 覆盖全国的统一的劳动和社会保障电子政务工程。

参考文献

[1]宋斌文.统筹城乡就业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09.

[2]建汪泽英, 何平.立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M].北京: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 2010.

篇4:县民政局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关键词:社会救助体系;最低生活保障;社会互助

一、我国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发展与现状

新中国建立初期,城市中工厂关闭,大批工人失业,各级政府在恢复生产的同时,开展了大规模的紧急救济工作,对失业工人和知识分子等给予临时救济,对孤老残幼给予经常性救济,成千上万城市贫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1950年到1953年,国家向农村贫困对象共发放救助款近10亿元。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新中国逐步建立了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城市社会救助主要由“单位”提供,单位作为社会的基层组织,不但为职工提供工资,还提供医疗、住房等福利待遇,职工家庭的生活困难也帮助解决。农村土地改革运动后,农民分到了土地和其它生产资料,生活得到全面改善,但由于一些农民受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仍处在贫困状态,各级政府采取动员社会力量开展捐助、减免农业税等有力措施解决其生活困难。随着农业合作社的发展,为解决农村贫困对象的基本生活找到了新的出路,大多数人的生活有了保障,少数生活困难的农民,也可由集体公益金给予补助。对集体无力补助的贫困对象,由国家给予适当救助。1956年和1960年,中央出台了两个法规性的文件,明确提出对没有依靠的鳏寡孤独的社员给予吃、穿、烧、年幼的受教育、年老的死后安葬五个方面的保障,简称“五保”,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农村五保制度的雏形。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面临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在城市,社会救助逐步从“单位”中分离出来,单位原来承担的社会救助功能逐步由政府和社会承担。同时,企业不再要求把安排就业作业政治任务,企业内的大批冗余人员被精减推向社会,这时,我国传统的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救助面窄、标准低、资金投入不足的矛盾凸显。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村贫困对象也逐淅减少,国家和集体主要对缺少劳动力、无法进行农副业生产的农民给予救助,并不断提高“五保”救助的标准。

随着城乡低保制度的建立,全国最困难人群的基本生活有了一张坚固的“安全网”,贫困群体的“吃饭”问题有了根本的保障。各地还针对这一特殊群体,纷纷在医疗、就业、教育等方面制订了各类优惠扶持政策,以期解决或缓解这部分人“吃饭”以外的各类问题。

为进一步扩大救助面,提高受益人口,各地还对家庭人均收入略高于低保标准的“边缘人群”和“低收入人群”给予救助,并将对低保对象对象的各类优惠扶持政策有层次地逐步扩大到“边缘人群”和“低收入人群”。

二、现阶段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总体上看,全国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已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和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救助理念、救助手段还比较落后,一些制度设计尚需进一步完善

全国还没有出台统一的社会救助法、慈善法,完备的社会救助法律体系尚未形成,使得社会救助工作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个人对这项工作的认知和重视程度,并过分依赖于行政的力量;对于困难群体存在的长期性、必然性认识不足。救助方式和内容单一,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只注重款物救助,忽略心理和权利上的救助;只注重衣、食方面的救助,忽略就业扶持、扶贫开发等发展性救助。少数受助对象对社会救助的作用期望过高,对社会救助过分的依赖;少数地方存在“等、靠、要”思想,在救助过程中重“政府”对社会成员的救助责任,轻“社会”救助潜力的挖掘。

(二)社会救助资源缺乏有机整合,部分救助政策落实不到位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是一项涉及很多内容、多个政府职能部门、多个社会方面的系统工程,需要有统一、协调的社会救助管理体制,整体推进。目前社会救助的各项制度分别由不同的政府部门分头实施,有些社会救助活动还是由不同的慈善团体来实施的,相互之间的协调性比较差,缺乏对社会救助体系的整体把握和总体设计,难免会造成漏救、重复救助和攀比等现象,难免会出现部门和团体之间相互推诿或相互制约的情况,从而导致有些社会救助政策难以完全落实到位。

(三)救助资金缺口还比较大,救助不充分的现象仍然比较突出

尽管这几年来各级财政加大了对社会救助的投入,但与实际需求和经济发展速度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资金投入不足造成在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上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实际问题:一是农村五保供养水平不高。二是医疗救助矛盾突出。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居民医疗保险虽能解决一些问题,但报销门槛偏高,报销比例有限,虽然先后提高了大病报销最高上限标准,但对一些大病十几万至几十万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加上医疗保险的特点决定了“看得多才能报得多”,而贫困对象自付能力十分有限,由于报销门槛的存在,导致贫困对象小病不去看;由于报销比例的存在,导致贫困对象大病不敢看,在贫困对象中,小病拖成大病的现象较为普遍。三是救助的覆盖面较窄。除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由财政托底外,其它救助项目还不能做到按需施助,只能确保救助重点,满足不了求助者的实际要求。

(四)社会救助队伍建设力量薄弱,救助工作信息化程度不高

社会救助工作繁杂,专业性、政策性很强,救助对象不断扩面增量,救助申办要求规范,调查、审核、审批过程繁杂,社会救助需要投入的人力将不断增多,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将不断增加。长期以来救助战线工作人员年龄偏大、文化素质不高、工资待遇低等问题也比较突出,社会救助信息化系统建设滞后,至今还没有一套完整科学的困难人员救助应用软件可供使用,所有困难人员的信息资源、救助资源也不能做到在部门之间、各慈善团体之间实现共享,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着社会救助工作的效率。

三、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贫困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温家宝总理2008年9月在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高级别会议上指出,“当代中国人的一切努力,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一件事——消灭贫困,及在此基础上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快推进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是一项紧迫的而艰巨的政治任务。各级政府必须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完善社会救助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而尽最大努力实现消灭贫困的目标。

(一)加快立法步伐,建立健全社会救助的法律法规体系

用制度和法律来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既是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法治社会的根本要求。

1.做好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规划

应明确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牵头部门,统一编制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规划,梳理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内容,确定建设目标和进度,协调各部门社会救助内容的相互衔接,避免政出多门、自打乱仗。

2.加强调研,加快立法进程

完善政策法规、制定规范统一的法律体系是实现社会救助工作跨越式发展的必要条件。当前,要将制定全国性的《社会救助法》、《慈善法》的摆上重要日程,同时,配套出台《城乡低保条例》、《灾害救助法》、《医疗救助实施办法》等单项法律法规。通过立法,进一步提升全社会的救助理念,充分有效地整合救助资源,解决好救助资源贫乏、社会参与救助意识淡薄等问题。

3.进一步梳理规范现行的制度法规体系

根据社会救助的实际,对与形势任务要求不相符合的有关内容及时修订完善。对各项社会救助的原则、对象、类别、标准、程序、资金来源等作出相应规定,使各项救助工作走上规范化轨道,对部分条款进一步细化,应保留的保留,该取消的取消,便于操作,利于执行。

(二)强化政府责任,建立健全社会救助的资金保障体系

合理科学地安排社会救助资金,是做好社会救助工作的关键。逐步形成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以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的资金筹措机制。

1.加大并规范各级财政对社会救助的投入

各级政府要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社会救助体系在内的公共服务的投入。同时,要合理确定各级财政在社会救助方面资金投入的分担比例,保证资金的及时到位。

2.明确税收与社会救助资金的对应关系,固定社会救助资金来源渠道

进一步固定社会救助资金的来源渠道,调整和开征相关税源。将个人所得税作为各级低保等社会救助资金的专项财源。适时开征遗产税,拓展社会捐赠的新渠道,开辟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资金的来源,为建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新的财力支持。

3.大力发展慈善事业

慈善事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内容,对拓宽救助资金的筹集渠道、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具有重要意义。各级政府进一步发展慈善事业,拓宽救助资金的筹集渠道,完善社会捐赠免税减税政策,增强全社会慈善意识,多方面为社会救助事业筹措资金。对国家现有政策难以覆盖的领域,如特大数额的医疗费用等,均可交由慈善组织通过社会捐赠来解决。从而形成“政府”救助与“慈善”救助互补、财政投入与民间资本运作相得益彰的社会救助新局面。

(三)夯实救助基础,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社会救助制度的基础和核心,如基础不牢,社会救助这座大厦也会倾倒,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一切成果可能功亏一溃。

1.探索分类施保的方法

即对纳入低保的困难群众,按照其困难程度等的不同,实施有差别的救助和保障。其中对低保对象进行更科学细致的甄别,适当照顾收入一般但医疗、教育支出巨大的困难家庭。

2.加大对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就业激励力度

一是要提倡非正式就业的理念,鼓励人们在社区邻里从事服务业,让城镇失业者参与市政工程服务。政府应积极拓展劳务输出渠道,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寻求就业机会。鼓励和支持困难群体自主创业,在费用减免、提供小额贷款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同时政府要加强职业技能培养,增强困难人口的就业竞争力。二是要强化低保制度的促进就业功能,通过在低保“准入”、“标准”、“退出”方面一系列的区别化措施,激励有劳动能力的对象再就业。

3.加强低保工作的制度化与规范化管理

进一步明确和规范农村低保的工作程序,资金发放方式,建立健全举报监督制度等,切实把符合条件的城乡困难群众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做到“应保尽保”。探索建立城乡低保标准的自然增长机制,确保低保对象的生活水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提高。

(四)完善专项救助,建立健全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救助制度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只能解决困难群众的“吃饭”问题,而困难群众的面临的生活困难是多方面的,这就要求我们分门别类地建立各种专项制度,以解决其住房、医疗、教育等各类困难。

1.探索建立有效的住房救助制度

在农村深入开展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切实做到“应改尽改”、“应改快改”;在城市扩大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受益面,对最低收入困难家庭做到廉租住房“应保尽保”。

2.改革与完善医疗救助制度

医疗救助制度是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救助的一个重要项目,政府应加大推动力度,建立医疗救助基金,制定相关制度,明确救助范围、救助水平,救助行为;鼓励多渠道筹集资金,制定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支持民间医疗救助事业的发展;考虑和相关医疗制度的衔接。在城镇,要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制度相衔接,享受医疗救助者应参加医疗保险。在农村,要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相衔接,凡要享受医疗救助须参加合作医疗,到合作医疗费用报销后,给予一定的医疗救助;积极完善医疗减免、低保供药和大病重病救助等政策。

3.建立健全农村专项救助制度

一是全面落实五保供养政策,五保供养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实现社会化发放,建立五保供养标准的自然增长机制,确保五保对象的生活水平不低于当地村民的平均生活水平。二是加强敬老院的建设与管理。从政策和资金的两个层面大力扶持吸收民营经济兴建养老服务机构,通过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大幅度增加农村敬老院的床位数量,全面提高农村五保的集中供养率。

4.探索建立临时救助的长效机制

积极探索低保边缘困难群体和外来务工人员、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管理办法,拓宽救助渠道。建议将临时救助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确保低保边缘或生活危急的困难群众及时得到救济。

5.完善灾害救助制度

普及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建立灾害应急反应机制,提高防灾减灾和灾后救助能力。

6.完善教育救助制度

要加大义务教育体制的改革,有条件的地方逐步扩大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步减免或取消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加大对非义务教育体制的改革,加大“助学券”的补贴力度,提高助学金、奖学金、助学贷款等标准,将教育公平落在实处。

(五)整合救助资源,建立健全社会救助统筹管理机制

政府各部门和社会中蕴藏着大量“政策、物资、服务”等各类社会救助资源,要充分发挥这些资源“1+1>2”的作用,实现社会救助成效的最大化,就必须对其进行整合。

1.明确协调部门,建立定期联席会议制度

我国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已形成门类基本齐全的专项救助制度,但各项救助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分属于不同的部门,有的甚至隐藏在社会中。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各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对可以合并的救助职能,要尽快予以融合,减少政出多门、救助对象重叠等现象;对暂时合并不成熟的救助工作,要加强整合,达到“一个目标多轮驱动”的效果。

2.整合政府、社会、民间救助资源,提高“合力效应”

首先,要整合政府救助资源,优化城乡社会救助资源的配置,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各级政府的财政部门与民政等部门要广泛协商,科学确定救助资源的内部结构,合理分配好救助资源在不同救助项目上的使用比例。其次,要整合社会救助资源,一是对各类群众团体开展的社会救助活动要予以必要的整合和扶持,避免多头救助和救助不均现象的产生;二是认真总结现有的结对帮扶活动的经验,在帮扶的内容上,帮扶方式上等方面进行优化调整,提高帮扶的质量和效果。三是建立相应机制,鼓励民间资本设立企业或个人救助基金,由受托人或慈善组织进行管理,同时加强民政、捐赠企业和个人对其的监督。四是充分发挥义工或志愿者的作用,对困难群众全方面开展现金、实物、服务等方面的帮扶。

3.构建新型社会救助统筹管理和运行机制

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导、民政主管、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新型社会救助统筹管理和运行机制。

(六)加大人才、信息、平台等配套力度,建立健全社会救助的支撑体系

要做好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树立科学的救助理念、确立正确的救助目标、创立系列化的救助制度是一个必要条件。要将这些理念、目标、制度等落到实处,需要不断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平台的建设、信息化的推进力度。这就要求:第一,积极推进救助主体合法化。设立专门的社会救助行政管理机构,并建有事业单位性质的服务机构和执法机构,以推进社会救助主体合法化。第二,积极推进社会救助工作队伍专业化。社会救助工作内容多、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它要求从业人员具有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专业知识才能胜任。第三,积极推进社会救助手段信息化。只有通过社会救助信息化,实现申请救助对象在就业、就学、就医、住房等方面的信息共享,客观公正地评估申请对象的生活状况,才能准确地认定社会救助对象;只有通过社会救助信息化,实现申请、审核、审批工作流程网上传输,才能提高救助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只有通过社会救助信息化,实现救助信息的统计、分析、查询便捷化,才能及时作出各项救助决策。第四,积极推进镇(街道)救助平台建设。镇(街道)是最基层的地方政府,是党和政府各项政策的最终传播者和实施者,具有上承国家之政策下接百姓之呼声的双重功能,因此,建立镇(街道)救助平台,以街镇“一口上下”运作各项救助工作,充实加强街镇社会救助机构人员,统一受理困难群众的救助申请进而实施统一救助,确保救助不重不漏,实现救助效能的最大化,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洪大用.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救助[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

[2]江亮演.社会救助的理论与实务[M].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0.

[3]赵禹,李霞.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问题及完善[J].法制与经济,2007,(3).

[4]刘孝龙.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现存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论坛,2009,(3).

[5]贾宝和,廖亮. 完善我国城镇社会救助的对策思考[J].金融与经济,2008,(9).

[6]戴瑾.中国社会救助研究述评[J].经济研究导刊,2009,(36).

篇5:县民政局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县民政局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汇报材料

2020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县民政局高度重视乡村文化振兴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工作部署,履职尽责,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把乡村文化振兴与民政重点任务同安排、同部署、同推进,取得积极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及取得的成效

(一)高度重视,深入推进乡村文明移风易俗工作。县委、县政府将移风易俗工作列入全县“三重”工作,定期督导调度工作开展情况。年初,印发了《x县关于扎实做好乡村文明行动移风易俗工作指导意见》,明确了成员单位、各镇街和村居的主要任务。全县x个村(居)均建立了红白理事会,组织开展红白理事会成员培训工作,切实发挥红白理事会的监督引导作用。x月份召开了全县移风易俗工作推进会议,下发了《关于做好当前移风易俗工作的通知》,组织开展了移风易俗戏曲下乡村巡演活动,各镇街利用电子屏、宣传栏、文化墙、流动宣传车、村居大喇叭、微信公众号等大力宣传婚丧嫁娶文明新风,引导群众树立厚养薄葬、节俭办丧的新观念。组织开展“不要彩礼的好媳妇”评选活动,表彰宣传先进典型,“婚姻贵在和睦,彩礼埋下隐患”“出嫁女儿要彩礼,街坊邻居看不起”等婚嫁新观念逐步形成。开展评先树优活动,在全县选拔培养一批移风易俗示范村,连片建成一批乡村文明行动示范区,以点带面推广好的经验做法。今年上半年,我县移风易俗群众满意度全市排名第二,x月份全市移风易俗群众满意度调查中白石镇、郭楼镇分别获得全市镇街第一名、第二名的好成绩。

实施“一约四会”提升工程,特别注重发挥村“两委”班子、红白理事会的引导作用,把红白事办理流程和标准纳入村规民约,实现了行政管理和村民自治相结合。形成了红事“x”标准和白事“四个一”规范,全县每年大约举办喜事x例、白事x例,可节省费用约x亿元。实施“以文化人”润心工程,培育乡土“草根”艺术团,创作移风易俗文艺节目并开展巡回演出,截至目前,全县乡土文艺演出人员达x多人,“庄户剧团”发展到x个,创作完成《新小二黑结婚》、《后悔药买不来》等典型文艺节目x多部,演出x余场次。以文化人、润物无声,潜移默化中改变着x的婚嫁新风俗,树立了文明向上的婚姻新时尚。

(二)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稳步推进

积极推进全县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注册工作,召开全县志愿服务登记注册工作会议,对各镇街工作人员进行了培训,成立了工作推进组,广泛宣传发动,加强督导,全方位发力,截至目前,我县实名注册志愿者人数x人、志愿团体数x个,志愿者注册数量和服务时长均位居全市第一名。组建并招募新时代文明实践移风易俗志愿服务队,制定了工作计划,制作了服务队旗、队徽、马甲等,组织志愿者服务队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同时,加大新时代文明实践及志愿服务活动的宣传力度,开展志愿者培训,提升志愿者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大力开展志愿者服务组织的培育工作,重点培育公益性志愿者服务组织,力促志愿服务规范化开展。

(三)整合优势资源,持续发力

充分发挥民政部门优势,今年争取到x处“中慈书屋”建设指标,每处配备图书x册,价值x万余元,现已投入使用。开展“关爱留守儿童之家”、“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站”建设试点。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各镇街整合资源,依托乡镇、社区、学校或相对独立的场所建设“关爱留守儿童之家”或“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站”。投入资金x余万元,打造了x处“关爱留守儿童之家和工作站”。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帮助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我县“慈心一日捐”活动被中华慈善总会推荐为“慈善捐赠创新项目”,代表山东省接受了中华慈善总会督查,受到省领导赞誉。在2020年全市民政工作年中分析暨攻坚抓落实会议上,我县“中慈书屋”及“关爱留守儿童之家和工作站”建设情况接受全市民政系统观摩。

深入发掘收集古典文献、历史地图、县志、乡志、当地传说、家谱、野史文集等,弘扬x古地名文化。整理编写了阚城〔夏〕等x个古城古国地名篇目资料,2020年x月省地名研究所领导来汶开展专题调研,并将我县定为省地名文化研究联系点。开展婚姻家庭辅导工作,针对新婚家庭开展婚前家庭辅导,强化婚姻家庭宣传教育。成立了全县首家婚姻家庭辅导中心,联合县妇联等单位,聘请心理工作者、社会工作师、法律工作者等专业人员开展婚姻家庭劝和服务工作,每年成功劝和濒临离婚家庭近x对,受到群众的欢迎。

二、面临的制约因素和不足

虽然我局在乡村文化振兴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群众对文化振兴方面的期盼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具体表现为:

(一)移风易俗工作整体推进效果不均衡。个别乡镇(街道)工作被动、措施缺乏针对性,致使整体工作进展缓慢,个别村居“干部干,群众看”现象不同程度存在,部分村(居)红白理事会因没有及时跟踪督导检查,未能真正发挥预期作用。

(二)志愿者服务质量需进一步提升。虽然我县志愿者注册工作占比有了较大的增长,但志愿者及组织培育工作需要较长时间规范、培训和监管,我县志愿者及志愿者服务组织标准化规范化运作能力有待提升。

(三)部门业务与工作任务结合需进一步强化。民政部门虽然依托部门优势开展了形式多样、富有民政特色的乡村文化振兴“自选动作”,但在宣传发动、氛围营造、舆情引导方面我们还有很大的潜力可发掘。

三、下步重点工作措施

篇6:县民政局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一、抓好计划生育管理,落实计生政策

我局共有已婚育龄妇女19人,根据属地管理的计划生育政策,按照XX市开发区计生委的要求,每年的3月和9月统一组织进行健康检查。按照省政府23号文件精神,分别于每年5月份、9月份发放上半年、下半年每月20元的独生子女奖励费。并每年组织育龄妇女进行一次体检。

二、认真履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齐抓共管职责

(一)在婚姻登记工作中,一是严格依法办理,对不够年龄的婚姻当事人坚决不予办理,并向符合条件的当事人宣传晚婚晚育、优生优育提倡婚前体检等计生政策。二是向结婚当事人颁发结婚证件的同时免费发放计生避孕药具。三是实行信息互通制度,每月28日将本月婚姻登记、收养登记情况及时准确的反馈给县计生委。

(二)办理收养登记时,要求收养人必须持有计生部门出具的《收养通知书》,生父母为送养人的,必须提交与当地计生部门签订的不违反计划生育规定的协议,否则一律不予办理。

(三)在确定低保对象核定家庭收入时,独生子女保健费、奖励扶助费不计入家庭收入。

(四)积极推进敬老院建设,为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村民解除后顾之忧,打破多样子女防老的观念。我县目前已建成乡镇敬老院8所,床位820张。在五保户供养方面,我县将集中供养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600元,分散供养每人每年1500元,在XX市所辖县区中标准最高,在全省名列前茅。在今年倒房重建工作中,优先照顾独生子女户、双女户。

(五)在农村社区建设中,“四室三站”是我县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中的基本要求,“计生服务站”作为其中重要一站,发挥着计生指导、服务、保健等重要作用。

(六)在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中,把是否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作为选举候选人的条件之一,提倡村民推选模范遵守计划生育政策的`人为村干部。开展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对村干部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情况予以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三、出台和落实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措施

为了更好地把计划生育工作融入到民政工作当中,我局先后出台了《XX县民政局关于成立人口和计划生育齐抓共管优质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关于民政工作服务、配合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通知》、《关于在第六届村委会换届选举中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文件。

篇7:县民政局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今年1至5月份,县民政局在争资争项工作中,力求把握形势,认真读透政策,紧扣民政实际,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争资争项情况

通过积极赴市跑省,加强信息沟通,勤于请示汇报,截至4月底,我局已争取上级各类无偿资金达万元,完成县下达的万元任务指标的62%,做到了时间未过半,任务完成已过半。具体资金数分别为:

1、城乡低保资金万元。

2、优待抚恤资金万元

3、城乡医疗救助资金万元。

4、救灾救济资金万元。

5、农村五保资金、彩票公益金、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资金等其它资金万元。

二、争取项目情况

目前,正在加紧实9个项目设计和开发(储备),其中X、X、X项目等3个项目已获县发改委批准立项,X、X、X、X、X、X等6个项目也正在加紧实施项目可研编制工作。

三、工作经验总结

今年,我局在项目争取工作中,特别注重项目的前瞻性定位,即,跳出项目看项目,把项目放在上级部门的倾斜扶持政策意向中确定,把项目放在我县社会服务和管理发展的趋势和需求中确定,找准包含社会福利、社会事务、社会救助等涉及民生的对口民政项目,这样既防止了盲目定位又大大增加了项目争取的成功概率。比如,我局主要领导多次带队赴市局请示,积极汇报我县在交通、地利、人文等方面的优势,最终成功推动X项目,列为X市重点扶持跟踪的民政类项目。

四、下步工作打算

为全面完成并争取超额完成县下达我局的争资争项任务,我局将再接再厉,加大力度,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抢抓发展机遇。树立机遇千载难逢的忧患意识,吃透上级精神,仔细研究谋划,全面对接上级规划蓝图中有关民政类资金及项目的政策扶持重点领域,做到能对接上的一定要对接上,有难度的也要鼓足干劲,创造一切条件争取对接上。

二、加紧完成项目可行编制工作。在前期项目搜索和定位基础上,争取6月底全面完成所有项目的可研编制和包装工作,为下步成功争取项目及资金工作铺好路子。

三、继续强化资金争取的力度。坚持多跑路、多沟通、多联系、多汇报、及时掌握信息,正确把握政策,争取更多的民政资金,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作出更大贡献。

篇8:县民政局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过去的五年,县民政局严格依照过去五年规划的要求,围绕全县“十一五”规划总体纲要,紧密结合民政工作职能,顺利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新农村建设任务。在总结经验,充分调研基础上,县提出我单位职能范围2010-2015年的工作思路,具体如下:

一、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思路

—— 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建立健全“八位一体”医疗救助体系,改进医疗救助方式,实现农村医疗救助制度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有机衔接,使农村困难群众更好享受到“小病能治、大病有救”的医疗保障。

——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明显加强。村级党组织健全有力,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工作作风显著改进,乡村班子推动工作更有力,领导发展、带领群众致富更有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取得新进展,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更加有力度,初步建立新型乡村治理机制。

—— 建立完善新经济组织工作指导体系。大力发展农村新经济组织,逐年提高新经济组织的在册登记数。大力支持农村行业协会的发展,积极为社会组织提供管理服务,在社会组织组建程序、制定章程、完善自我约束机制方面提供更优质全面的服务。

—— 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得到极大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完善。保障标准在2009年每人每月100元的基础上,2010年增至每人每月110元,继续逐年保持较快增长。医疗救助体系渐趋完善,农村低保对象、五保对象、精简退职老职工以及农村优抚对象等门诊医疗救助、大病医疗救助等水平全面提升。积极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政策,确保供养水平不低于当地村民的平均生活水平。全面落实军烈属和伤残病退伍军人等优抚政策。加快农村老龄业发展步伐,建立完善农村高龄老人长寿补贴发放长效工作机制。加大中心敬老院建设力度,不断提高集中供养率,增强全力服务水平。大力探索和发展社区服务型居家养老模式,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养老服务业,走养老服务公办与民办“两条腿”走路的新路子。

—— 建立健全基层干部激励保障机制。不断提高生活困难的农村离任“两老”(老村党组织书记和老村委会主任)的生活补助标准。

—— 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按照全县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工作部署,从机制创新入手,积极探索村民自治建设新机制,全面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使新农村建设中呈现出“大事有人议、实事有人办、发展有人带”的生动局面。

——健全完善社区(小组)治理机制。既要完善村支两委运行机制,又要强化农村自治组织功能,逐步建立健全既保证党的领导又能保障村民自治权利的村级民主自治机制。

—— 全面加强农村村落社区建设。不断扩大在我县自然村落中进行村落社区建设的范围,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逐步改变我县农村社区建设的面不广的“瓶颈”问题,给新农村建设找到强有力的抓手。

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思路

—— 加强文明村镇建设。在全县农村广泛组织开展“革除陈规陋习,倡树文明新风”活动,让多数群众转变观念,树立文明丧葬新风,提升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同时,加强农村公益性墓地建设,严格按照《龙南县科学文明的殡葬服务体系》的要求分乡镇、分步骤推进公益性墓地建设,2011年落实对全县辖区内的亡故居民的免费火化政策,形成制度化。

篇9:县民政局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2018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全体民政人的努力下,我局紧紧围绕“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全面落实依法行政各项目标任务,着力提升民政系统依法行政能力,促进了民政事业健康发展。现将2018年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报告如下。

一、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开展情况

(一)强化领导,明确岗位职能职责

一是建立健全领导机制。我局把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及时调整完善法治政府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确保该项工作有人抓,有人管。专题研究部署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做到有部署、有检查、有总结,形成 “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业务部门协同抓,全局干部职工齐力抓的工作格局。二是落实法律顾问制度。常年聘请法律专家为法律顾问,为我局婚姻登记、城乡低保、优抚安置、信访维稳等方面做到事前法律风险评估,全方位进行依法行政监督。

(二)注重学习,增强依法行政水准

我局将法制宣传教育作为法治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以此推动机关管理方式的改进和依法行政水平的提高。一是继续执行《2018年xx县民政局学法计划》,明确法制学习和培训的责任主体、具体方式、内容等,初步建立规范化、制度

化的法制学习和培训体系。二是完善局党组学法制度,将政治学习与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特别是与民政工作相关的法规制度学习相结合,有效提升领导干部综合素质和领导能力。三是结合民政工作实际与特点,开展民政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等学习,加强依法行政宣传教育,切实做到有组织、有计划地提高民政干部职工的法律意识和依法行政水平。切实增强了广大干部职工依法履职能力,做到学法、懂法、守法。

(三)创新载体,规范依法行政工作

一是严格执行依法决策制度。建立完善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听取公众意见、风险评估、专家咨询论证、结果公示等制度,从而提高行政决策质量。对涉及项目建设,党建工作、干部考核、任免奖惩等重要事宜,严格执行民主审定程序。强化落实重大具体行政行为的决策程序,做到了依法行政工作有章可循、按章办事、规范操作。

二是加强执法人员考试制度。为加强民政工作人员依法持证执法,及时组织对履行执法职责的工作人员参加了全县行政执法资格考试统一,确保了依法行政稳步推进,进一步助推了此项工作步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提升了民政干部依法行政能力。

三是规范完善行政执法工作。为严格开展行政执法,我局以“133”低保专项整治、“精准扶贫”活动为契机,对全县所有已享低保对象开展一次“大排查、大清理、大整治”活动。专项整治活动以问题为导向,着重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人

情保”、“骗保”、“错保”、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主、死亡人员领取低保等违规享受低保问题。通过建立完善精准识别纠错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做到精准识别低保对象,精准救助困难群众,规范审核审批操作程序,动态管理有序,监督检查常态,全面提高我县低保工作规范化管理水平,促进低保政策公平公正实施,推动了城乡低保等社会救助政策规范实施,全面提高社会保障资金的管理水平和基层社会救助服务水平,依法清核整治工作成效显著。常年加大殡葬执法力度,着力营造良好的殡葬秩序。

四是强化政务信息公开工作。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狠抓局机关政务公开、依法治村、村务公开等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民政事务,及时更新工作动态,按时将民政系列惠民政策、办事指南、规章制度等在xx门户网站、局LED显示屏以及印发宣传资料等媒介及时向社会和公众公布。进一步完善了我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制。并切实加强行政权力公开运行力度,认真做好权力清单相关工作,积极稳妥深化“放管服”相关事宜。

五是做好规范性文件清理。切实加强依法行政制度体系建设,严格按照县上相关规范性文件规定,认真开展规范性文件清理,对规范性文件按程序报批备案并及时予以公开,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二、着力认真依法依规履职尽责

一是做好流浪乞讨救助。今年,我局积极主动为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提供了各项救助,在城区设立了救助宣传

点,向街头流浪乞讨人员发放了救助指引卡;设置了救助管理站引导牌、流动救助车等,为流浪乞讨人员得到及时救助提供了便捷服务。我局还主动与乡镇、学校、公安等部门沟通,对全县0-16周岁的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家庭儿童进行了全面清理,排查出留守儿童13500余人。在此基础上,我局认真按照民政部关于尽快建立救助管理信息系统的通知精神,进一步完善了基础数据、基础资料、统计台账,加快了信息技术在救助工作中的推广运用,实现了救助工作信息系统网络化。二是狠抓民间组织管理。根据民间组织管理规定,我局对全县各类社区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依法开展了年检。三是依法办理婚姻登记。婚姻登记坚持依法依规从严审核,其办证合格率、满意率均为100%。并进一步规范了婚登档案的收集、整理、立卷、归档,深受社会各界高度赞誉。

三、落实法治政府监督问责机制

我局高度重视“两案办理”工作,对人大代表建议(意见)、政协委员提案,深入调查研究,狠抓具体落实。人大代表建议(意见)、政协委员提案均在规定时间内办结,回复率、满意率均为100%。同时,加强对各项民政专项资金的监督和管理,对各乡镇民政资金进行了专项审计,有效杜绝了违规违法行为发生。并严格落实局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畅通群众举报投诉和媒体监督渠道,定期听取各股室执法情况汇报。

四、依法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

在实际工作中,我局认真贯彻落实《行政复议法》,引导民

政对象依法通过行政复议渠道解决行政争议,力争把行政争议化解在基层、化解在初发阶段、化解在行政程序中,全年无行政复议案件。认真贯彻落实《信访条例》,及时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对各类来信来访者,做好政策解答和说服教育工作。紧紧围绕民政中心工作,通过开展领导包案,重信重访专项治理等活动,坚持认真办信、文明接访,做到件件有答复、有回音、有落实。

五、冷静分析查找自身存在问题

上一篇:卸土场合同对甲方下一篇:西亭小学南通市关工委工作常态化建设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