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昌火灾感想心得体会

2024-05-01

关于西昌火灾感想心得体会(精选6篇)

篇1:关于西昌火灾感想心得体会

袁方一定要送刘勇最后一程,他比刘勇父母更早赶到西昌。

有关单位人员认为他不是刘勇的亲属,后来赶到的刘勇父母解释,“这是我儿子最好的朋友,比亲兄弟还亲”。最终,他获准陪在刘勇父母身边,参与处理善后事宜。

3月30日,刘勇和其他20名正在驻训的宁南县森林草原防火专业扑火队员一起,连夜驰援西昌火灾。次日凌晨,包括一名向导在内的19人遇难,3人受伤入院。年仅25岁的刘勇是遇难者之一,也是遇难人员中年龄最小的一位。

和很多来自农村的孩子一样,只读到初一就辍学的刘勇曾四处打工,做过kvt吧员、进过工厂、开过餐馆,“折腾”近仍觉得自己“一事无成”,最终选择在家乡谋求出路。

刘勇是家中独子,袁方是他最好的朋友。加入扑火队前,刘勇曾寻求袁方的意见,袁方表示支持。在很多人看来,辛苦的扑火工作危险重重又待遇低下,但在当地这却是抢手的“饭碗”。

兄弟已逝。刘勇的最近一条朋友圈停留在3月23日,背景写着两句话:还没有完成自己的梦想,怎能停下前进的脚步。

沉默的伙伴

第一次见面是。袁方的一个朋友从宁南来西昌找他玩,同行的有一个瘦小的男孩。那时袁方20岁,对这个小孩子没太深印象,“不爱说话,瘦小瘦小的。”那年,刘勇刚从初一辍学。

再次见面时,刘勇已在KTV里上班。刘勇很有礼貌,经常叫袁方“哥哥”。袁方的朋友每次到这家KTV,都找刘勇拿酒水,因此他的收入在同事中一直靠前。

KTV的服务员几乎都是宁南小城的青年。他们普遍初中毕业,去外地打工不好找工作,重活儿又干不动,KTV相对轻松和自由的工作环境,成为小县城辍学年轻人的首选。

刘勇个头不高,看上去身材单薄。如果一群人在一起聊天,躲在角落里沉默的那个人准是他。朋友陈忠强形容刘勇“像个小姑娘”,稍有说到让他害羞的话,“脸一下子通红”。

他们也发现,刘勇重情义。“他认定的朋友,就会死心塌地对你好。”“他是那种自己有10块钱,我们都没吃饭,可以全部给你花的人。”朋友陈忠强说。

刘勇是独子,父母舍不得他出远门,便在KTV干了好几年。

,袁方开了一个休闲吧,刘勇常来玩,经常帮忙打扫卫生。比他长7岁的袁方社会阅历丰富,在县城人脉宽广,“他说跟着我有安全感。”

,袁方的生意遭遇困难,亏了一百多万,还欠下外债。围在身边的朋友都不见了。刘勇找到绝望之中的袁方,说:“我知道帮不上大忙,这里有几千块钱,你先拿过去用吧。”

刘勇还说自己家里有贷款的额度,他可以先去银行贷些钱出来,帮袁方还钱。

袁方没有要刘勇的钱,对刘勇说,“我能输这么多,也能赢回来。”但经此一难,他也看清了许多人和事,认定了刘勇这个兄弟。

后来,袁方离开宁南到外地闯荡,便带着这个小兄弟去西昌、成都、上海等地。袁方说,刘勇非常信任他,说什么他都会去做。

袁方去外地学了厨艺,有一段时间在宁南开了一家火锅店,便叫刘勇到店里工作。“吃喝玩乐有钱赚的时候都叫上他”,袁方说,自己总是担心刘勇被人欺负,“他对人心思太单纯了。”

奔忙十二年

从初中辍学,到最终回到家乡,刘勇在外奔忙十二年。

朋友余崇福记得,刘勇在外打工的时间都不长,“作为独生子,逢年过节他都要回家去。”刘勇盘算着在县城做点生意。

,刘勇和陈忠强花了600多元,在西昌购进了一批金鱼,在县城广场摆摊向小孩子兜售。但刘勇害羞,加上从小住在县城边上,熟人多,拉不下面子,叫卖的任务落在陈忠强身上。

第一次创业只持续了10天,收入刚好保本。两人把钱分掉后,觉得还是打工好。

袁方后来又做了几次生意,还包了一些工程。只要有机会,他都把刘勇带到身边帮忙。袁方身边有些年轻人喜欢耍小聪明,但刘勇一片赤诚,“几十万的现金,他也帮我提过好几回,从来没有动过一分钱”。

他希望带刘勇干出一番事业。,他和刘勇合伙开了一家快餐店,他掌厨,刘勇跑堂、送外卖。刘勇这次信心满满,连续两天在朋友圈发了广告。

但刘勇不善言辞的性格,在做生意时暴露无遗,四个月后,快餐店关门。年底,他发了一条朋友圈:“生容易,活也容易!就是生活不容易。”

初,余崇福把刘勇叫到江苏,跟他在同一家工厂打工。工厂生产光伏产品,每天工作12个小时,如果一个月不休息,可以拿到5000多元。刘勇和余崇福同吃同住。

这年刘勇24岁,还没有女朋友。余崇福听刘勇感叹,“没有学历,没有技能,家里条件也不好,哪有人喜欢?”

陈忠强曾帮刘勇介绍过一个女孩子。他至今还记得那次尴尬的见面:主角刘勇紧张不安,满脸通红。陈忠强救场无果,约会无疾而终。后来每次问到刘勇为何不交女友,他总说“不合适”。

不过,刘勇对小丽说,他曾交了一个女朋友,但对方提出必须在县城买房。刘勇没钱,说自己家就在县城边上,交通便利,能否再等一等。对方说,如果不买房,结婚后就只能和老人挤在一起。这段感情很快就结束了。

20夏天,小丽又见到刘勇。刘勇黑了许多,正在工地上班。“辛苦吗?”小丽问。“于其让爸妈那么辛苦,不如我自己去干。”刘勇说。

小丽觉得,“他一下子变成熟了。”

“我没那么伟大”

几年前,袁方给刘勇拿了几万元钱,让他把家里的房子装修一下,“好好找个人结婚,再让父母出点钱开个店,一辈子就这么过了。”

刘勇把两层砖房装饰一番,又添置了一些家电。但他一直没有固定工作,也没女朋友。在外面折腾了许多年,一事无成,父母渐老,刘勇决定留在家乡找机会。

正好遇上当地要招募民兵,组建专业扑火队。这并不是一份固定工作,但在农村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每年农闲时,民兵训练半个月,有一些误工补贴,成为专业扑火队员后,防火期需要轮换驻训,每个月还有1500元的补贴。

刘勇询问袁方的意见。“训练时间也长,还有补贴,为什么不参加?”袁方说。这也是当地大多数青年的想法,“县城没有什么机会,参加扑火队相当于帮政府做点事,还有钱补贴家用。”余崇福说,如果他有机会也会参加,风险并不是要考虑的首要因素。

这是一份抢手的“工作”,宁南县报名的有200多人,根据年龄和身体条件等因素录用80人,刘勇成为其中之一。

80名扑火队员中,80%的人具有5年以上的扑火经验,年纪都在30岁以上。也有一些像刘勇这样的“90后”,之前都在外打工,在加入扑火队前并无扑火经验。

他们先要进行15天的训练,包括列队、射击、投弹等。训练非常辛苦,刘勇在朋友圈发图片分享新生活,也为自己加油。年7月1日,他发了6张训练的图片,配文“有始有终!”

袁方替刘勇考虑了后路。2019年底,他说服刘勇年后去考驾照,“如果消防干不下去,就给我开车。”

2019年12月30日,宁南县森林草原防灭火专业扑火队正式成立。两天后就进入为期半年的防火期,扑火队开始了紧锣密鼓的驻训,即“准军事化”管理的森林扑火驻扎训练。

扑火队实施分班管理,80名队员以10人为一班,被分成8个班。他们平时在家待命,驻训期间两个班待在营房。出事后,刘勇所在的5班仅剩陈科金一名幸存者,一起前往西昌的1班仅剩2人幸存。

“他个子不高,好像不怎么爱说话。”其他班的队员与刘勇接触甚少,提到这个年龄最小的遇难者,这是他们共同的记忆。

3月23日,新一轮驻训第一天,1班和5班队员拍了一张合影。刘勇将照片发到朋友圈,还问道:“看得到我坐第几个不?”有人留言,“最白的那一个”,还有人调侃,“最矮的就是你”,有朋友留言:“雇佣军”。这是他最后一次更新朋友圈。

几天后,余崇福给刘勇打电话,想借用他的摩托车。但刘勇压低声音告诉他,“钥匙在身上,训练出不来。”余崇福问他训练什么,刘勇说是森林扑火的培训。余崇福有些担心,“现在到处都在着火,家里就你一个独生儿子,你去图个啥?”刘勇回他,驻训有补贴,“家里就我一个,我没那么伟大。”

3月31日,朋友们在网上看到西昌火灾遇难扑火队员的名单,都无法相信刘勇离开的事实。

余崇福一开始以为是重名,立刻借车去刘勇家。

不是重名。他怔在那里半晌,无法动弹又困惑不已:“才训练了这几天,为什么要派他上场?”

篇2:关于西昌火灾感想心得体会

4月3日下午,西昌市大营农场柳树桩东侧山坡,这里是向导冯才勇和18名扑火人员牺牲的地方。从山顶可以眺望到冯才勇所居住的柳树桩村子。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王林/摄

住在山脚下十多年,1977年出生的冯才勇是牺牲的扑火人员当中,对火场地形最为熟悉的本地人。他的户籍在凉山州金阳县派来镇派来村,但已迁居西昌市大营农场柳树桩十多年。这个村庄里共有50多户,多数都像冯才勇一家一样,从其他地方迁居至此,但户口仍留在原籍。

4月3日下午,西昌市大营农场柳树桩东侧山坡,这里是18名扑火人员和1名向导牺牲的地方。当地群众自发前来祭奠牺牲的英雄。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王林/摄

柳树桩村民刘军(化名)还记得冯才勇在十几年前举家迁居至此的场景,那时冯才勇的大女儿只有两三岁。从那以后,他们一家就承包了大营农场的土地种植桑树,以养蚕为生,后来又在附近种起了花椒树,以此养活7口人的大家庭。

4月3日下午,从西昌市大营农场柳树桩遥望东侧山坡。3月31日凌晨,18名扑火人员和1名向导牺牲在山上。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王林/摄

一家人的生活过得并不容易。除夫妻俩外,家里还有80多岁的老父亲、2个女儿和2个儿子,其中最大的女儿已经十七八岁,还在念书,最小的儿子只有3岁,排行老三的儿子小时候眼睛受伤,就此落下残疾。

4月3日下午,从西昌市大营农场柳树桩遥望东侧山坡,现场仍有一些牺牲的扑火队员的遗物。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王林/摄

“他们家的房子还是前两年借钱修起来的,因为没钱一直都没搞装修。”柳树桩村民孙先生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冯家虽然日子并不宽裕,但待人都很随和,村民有事时经常主动帮忙。

3月30日下午,冯才勇和其他村民一样,都看到附近一座山头冒起了青烟,不一会就看到了明火。发展到晚上,火势已经蔓延到柳树桩周边的其他山头。当晚,大营农场的干部挨家挨户喊人撤离,村民们首先被撤到村口的蔡家沟水库旁边。但随着时间推移,火借风势,继续蔓延,村民们再次向大营农场方向转移。

当天深夜,刘军看到冯才勇出现在蔡家沟水库旁边,旁边还有一群身穿橘黄色制服的扑火队员。官方通报显示,3月30日22时40分许,宁南县森林草原专业扑火队到达火场所在地西昌市经久乡蔡家沟水库。23时10分许,在冯才勇的带领下,一行人从蔡家沟水库旁边上山,前往集结地进行扑火作业。

但是在大约2小时后,火场风向突变。22名扑火人员中,冯才勇和18名宁南县扑火队员牺牲,另有3名扑火队员受伤。19人牺牲的地点就在蔡家沟水库东北方的一个山头上,距离蔡家沟水库和柳树桩村落大约只有一两公里。站在山顶,甚至可以眺望到冯才勇等村民的家。

篇3:关于西昌火灾感想心得体会

一、时效性:突发事件报道的生命力。

突发事件的突发性决定了突发事件报道在时效上的特殊性, 时效性是突发事件报道的最大的特点, 也是最大的看点。在这个信息高速发达的时代, 一件突发事件发生了。会突然涌出真假混杂的信息, 因此, 快速、准确地把事件报道出去, 让读者知道正在发生的情况, 是新闻媒体首先该做的。

4月27日, 森工总局沾河林业局伊南河林场发生草甸森林火灾, 这对于已连续7年没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的森工林区来说无疑于一枚重磅炸弹, 火灾现场是怎样的、火灾程度多重、救援情况如何?都是广大读者急于了解的, 作为林业专业报刊, 《黑龙江林业报》在第一时间组成了由社长带队的采访报道组, 兵分几路深入火灾前线指挥部、伊南河林场、火灾现场, 对火灾的救援情况进行了详细的采访。《黑龙江林业报》是最早进入火灾现场的新闻媒体。后方留守的编采人员也立即行动起来, 迅速应变, 把新闻时效性作为第一追求, 与前方采访组紧密结合, 力争第一时间把新闻刊发出去。对于火灾损失及扑救情况、火情信息、火灾救援兵力的分配、新设备的应用, 后勤保证、航站调兵情况、各参战单位、服务单位等情况林业报在第一时间进行了全方位详实的报道, 让读者在第一时间知道发生了什么。

二、宏观统筹精心谋划:突发事件报道变被动为主动。

一次大型的报道战役, 如果没有经过宏观统筹和精心谋划, 就很难取得圆满的胜利。宏观统筹就是对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束的总体把握和分析预测, 具有前瞻性。通过对突发事件的预见, 细致地分析来精心谋划报道, 使新闻报道形成系列化, 取得报道的主动权, 变被动为主动。

针对伊南河火灾报道, 省委书记吉炳轩指出:要客观报道火情, 体现大团结大协作精神, 总结在扑救火灾过程中涌现的典型群体、先进个人、感人事迹, 使报道不断延伸, 弘扬扑火精神。《黑龙江林业报》在对伊南河草甸森林火灾的报道中, 始终把吉炳轩书记的指示精神贯穿始终, 注重宏观统筹和精心谋划。报社领导坐镇指挥, 组织记者分析火情, 策划报道重点, 根据火灾发展动向, 报道需要, 随时调兵遣将。在统一策划下, 记者们搜集了大量的火场资料信息, 并认真分析火灾的发展形势, 经过精心谋划后, 形成了分五个步骤推进实施的意见, 一是集中报道火灾发展情况, 各级领导关注火灾靠前指挥情况, 各单位增援情况。二是挖掘各战区森警官兵、专业扑火队员在扑火中涌现的典型事例。三是大力宣传为扑救伊南河火灾而牺牲烈士的事迹。四是宣传扑火过程中各参战单位, 不计得失, 共御自然灾害的团结协作精神。五是总结冲在一线起带头作用的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

每天社领导都要和各路记者联线, 听取采访情况汇报, 安排第二天的报道任务, 并随时与后方人员联线, 协调稿件的刊发, 由于进行了统筹安排, 精心策划, 使得这次报道忙而不乱, 有序进行。

三、深度立体多层面:突发事件报道的持久力。

面对一场突发事件, 仅仅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是不够的。随着事件的进一步发展, 读者急于了解更多的信息, 更多的细节。跟踪事件的最新进展, 围绕事件进行多方位、多角度、多层面地报道, 为读者提供全方位的信息, 是对新闻媒体进一步的要求。

伊南河草甸森林火灾发生后, 短短十几天时间, 《黑龙江林业报》刊发文字、图片稿件近200篇, 全方位报道了国家、省、森工总局扑火指挥的决策、扑火队员的战斗生活、后勤的补给运输、兄弟林业局的千里驰援、新式设备的运用、当地职工群众的生活。这里有来自指挥部的声音, 《省委书记吉炳轩前线指挥扑火》, 也有普通职工的生活《张礼芳的一天》, 有武警官兵扑火队员的身影《鏖战伊南河》, 也有后方人员的支援《给养火场命脉》, 有现场, 有细节, 有高层指挥部的声音, 有普通职工的日常生活, 既有短平快的短消息, 也有具有深度和广度的长篇通讯, 有新闻综合, 有评论, 同时配有背景资料, 有对重要权威人士的采访, 也有现场场景、细节, 并配发了有关火灾逃生、火灾扑救的知识性的文章。消息、通讯、特写、简讯、评论、图片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式的报道。这一系列立体的报道振奋人心、鼓舞斗志, 也让广大读者更切实了解了事实, 收到良好效果, 稳定了人心。

四、比别人的近一点:突发事件报道的魅力。

在这个信息高速发达的时代, 一个突发事件发生后, 会有众多的媒体争抢在第一时间来报道, 面对激烈的竞争专业报纸如何在这竞争中立足呢?那就是要突出自家的本土特色, 要挖掘与事件密切相关的本土新闻, 突出报纸的地域性和原创性, 增强亲近性, 从而实现最佳的传播效果。要有自己的独家性, 尽可能的比别人的多一点, 比别人的近一点。

伊南河火灾发生后, 各大媒体都进行了报道, 但各媒体焦点都集中在领导的指挥和火灾的扑救上, 对其它的情况涉及很少, 而《黑龙江林业报》在对火灾的报道上则重点突出森工这个地域特色。

《火场问答》《“装甲”老兵》《老马其人》《“前指”勤务兵》是活跃在救火前线的普通森工人。《命令下达后》《28小时, 急速进军伊南河》是森工各兄弟林业局的千里驰援, 《为了前方的一切》是后方森工各单位的全力支援……

本报记者在前方采访时克服各种困难, 不畏艰险, 搭乘运兵直升机奔赴火灾一线伊南河分前指, 深入火场现场进行采访。前方记者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 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发回了大量真实感人的报道。《团结协作共克火魔》、《幸福航站, 火场度过五一节》、《心系火场情系山林》、《火场外, 挺立着民警》、《王牌飞行员栾元斌》、《五个外国人一颗中国心》、《前指勤务兵》、《火场问答》、《食堂里最忙的人》、《说话最多素。

对突发事件进行及时报道是新闻媒体的基本职责之一, 对突发事件, 新闻媒体不仅要起到信息发布的作用, 还要起到舆论引导的作用。突发事件报道由于具有突发生、不确定性、变动性等, 如何在第一时间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对新闻工作者是个考验。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我们也必须坚持正面报道为主的原则, 引导读者把握事态的正确方向, 绝不能为博取眼球而牺牲社会利益。

篇4:关于西昌火灾感想心得体会

前两天讲《祝福》,由于这篇小说篇幅较长,我首先给学生一节课的时间自读,自己查词典,作标注。学生读完后,开始写初读感受,接着让学生在组内进行了交流,交流完后,每组推出一个代表进行班内交流,这样每个同学都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从各组代表的发言来看,同学们读课文读得很认真,而且确实用心地写了自己的感受。所写的初读感受也有一定的质量,无论是语言还是内容,都有值得称道的地方。交流完了,我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我设计了一个主问题:谁是“杀死”祥林嫂的凶手?但我并没有急着让大家讨论,我要求大家把自己要表达的思想落实到字面上,于是教室里一下静下来了,大家开始凝神思索,开始奋笔疾书。十分钟后,我同样先让学生在组内交流。然后,由小组代表在班内进行了展示。这一环节是思想和思想的碰撞,学生的思维也打开了,所谈的角度也多起来:鲁镇环境的“冷”;鲁四老爷的“厌”,柳妈的“吓”,周围人的“笑”,祥林嫂的“愚”,封建思想的“深”等都是杀死祥林嫂的凶手。我觉得这一环节好就好在它真正让学生“动”了起来。这一环节以后,我又鼓励学生进一步质疑,使很多问题又得到了更深层次的交流。学生的能力要求得到了充分的落实,这是单纯的讲授教学模式所无法企及的。几次考试反馈下来,学生的成绩呈现一种稳步上升的趋势。很多篇目我都尝试着使用这种模式,效果还是不错,虽然我对这一模式运用的还不够好,理解得也不够透彻。在尝试中也经常会有一些问题,但对这一模式所具有的优势却是深信不疑的。下面简单谈一些感受:

一、“少教多学”契合了新课改的实质

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产生的背景和合理性,但要说哪种最先进,就看这种模式有没有抓住新课改最核心的东西。“少教多学”的文字表述很少,字面上浅显易懂,既不扣大帽子,也不包装。但却最直观地说出了新课改应该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减少教师的“教”,盘活了学生的“学”,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唯有“少教”,学生才有更多的时间“多学”,也才能变“讲堂”为“学堂”,才能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少教多学”解放了学生

学生由过去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变成了有血有肉的人,变成了一个个有独立个性的个体。通过个体的阅读、学习体验,他们所收获的就绝不是整齐划一的“标准答案”了,原来被“压抑”着的灵魂苏醒了。语文课也不再是枯燥乏味,而是活色生香的。孩子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去书中探胜访幽,同经典对话,与大师同行;孩子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奋笔疾书,书写心灵,感悟人生;孩子们有了更多的机会唇枪舌剑,交流意见,碰撞思想;也有了更大的胆量敢于展示自我,挑战权威。尽管孩子们的回答有时还流于浅显,练笔有时还很稚嫩,有时表达也不够流畅,但孩子们从被动接受到开始思考表达了。对他们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幸运的事呢?而且时间愈长,效果就愈明显。拿我所教的两个班级来说,原来不少同学害怕写作文,常常为“挤字”“凑字”而备受折磨,如今,由于他们读的多了,练笔的机会多了,话题多了,思路开阔了,很多同学对作文的恐惧感也消失了,写作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此外学生的演讲能力,思辨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很多学生开始在学校组织的各种演讲大赛中崭露头角,我觉得这与“少教多学”这种课堂模式是密不可分的。

三、“少教多学”让教师不断成长

这种模式,表面上看是把教师解放了,实际上,它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在实践中不断出现的问题,它促使我们不断地反思,不断地学习。它让我们反思如何进一步强化“教学内容”意识,根据教材内容合理确定教学内容;让我们反思如何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优势,如何进一步把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落实到实处,如何改变学生习惯于被动地解决别人的提问而自己不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局面;如何扫除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让学生敢于“真表达”。如何改变“浅层次讨论多,有思考价值的讨论少”的状况,如何转变“口问口答的随意交流多,聚集笔端的严谨表达少”的不利局面。诸如此类的问题,让我不断进行思考,促使我不断地进行理论学习,不断地向别人请教,不断地写反思笔记。虽然忙碌,但每有收获,那种豁然开朗的愉悦感也是别人所无法体会的。

四、“少教多学”更新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

作为一名教师,要想跟上新课改的脚步,除了从业务能力上不断提高外,必须从观念上改变自己,这一点毋庸置疑。告别“一言堂”,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改变“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培养学生创新质疑的能力。先把学生当“人”,再把学生当学生。同样是学,如果学生能主动地学,岂不比被动地学好;同样是教,如果我们能用一种更科学的方法来教,既“教会”了别人,又幸福了自己,何乐而不为呢?同样,这种模式的开放性,也督促施教者不断前行,让他们无法再以自己的“一桶水”来滋润所有的花蕾,只有不断地前进、前进!

篇5:四川西昌森林火灾观后心得体会

请不要只记住伤痛,还要认真自我反思。作为一名工作人员,要反思自己是不是履行好了工作职责,比如教师教书育人、医生救死扶伤、警察除暴安良、服务人民群众等许多职责,是否一一做到了最好。作为一名党员,是否记得入党誓词,是否能做到“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是否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许很多人都还没做到或者正在做没做好,但笔者更多的是想说,要从消防英雄的事迹反思自己,发掘正能量,鞭策自己慢慢进步,让每个今天的我都比昨天更优秀。

请不要只记住伤痛,还要继续砥砺前行。伤痛的故事无法忘怀,但可以把伤痛的心情留给昨天,因为我们今天前进的脚步永远不能停滞。也许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还有一些崎岖坎坷,但一定要坚信我们有能力、有信心、必定会完成这个梦想,因为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从来都不是。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我们要用实际行动向英雄们致敬,要把伤痛留在背后,要自觉担当工作职责,要真正有所作为,要团结奋进迎接下个挑战、战胜下个灾难、创造下个奇迹,共同开创美好明天。

篇6:关于西昌火灾感想心得体会

所以有媒体指出,我国消防员是一个十足的“弱势群体”。

这里的弱势是指,这个群体面临的复杂、危险、难以预测的任务最多,但却基本都存在年龄小、经验不足的现象。

从消防队伍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对党忠诚 纪律严明 赴汤蹈火 竭诚为民》精神的身体力行,在木里火灾中用生命来为我们诠释了这十六字的内涵;

“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每一位为国家利益献出生命的英雄,都值得敬仰。无论接英烈回家,还是举行哀悼仪式,都让全体国人读懂了生命的尊严,读出了国家的温情,感受到国家鲜明的价值坐标。因为,在这些庄严的仪式中,传递着国家敬重生命的价值导向,体现了政府守卫政治文明的制度努力,也彰显着社会进步的清晰刻度。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从立法增设烈士纪念日,到施行英雄烈士保护法,这几年,一系列制度安排更鲜明地标注着国家对英烈的态度。正因如此,每到清明,向英烈致敬成了社会自觉,祭祀英烈成了全民行动。

上一篇:苏杭园林实习报告下一篇:公务员试用期满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