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怀纪念馆观后感

2024-05-04

郭永怀纪念馆观后感(共10篇)

篇1:郭永怀纪念馆观后感

自10月19日起,集团公司及各产业集团分批组织近千名职工参观“荣成郭永怀事迹陈列馆”,学习郭永怀精神,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党员、应届大学生、行管人员以及中层管理干部等积极参加该活动。

在陈列馆,学员们从少年求学、海外成名、报效国家、甘为人梯、为国牺牲、爱在天际等六个方面详细了解了郭永怀的人生历程和光辉事迹,并实地观摩了“两弹”模型。当观看了郭永怀“以身许国、壮烈牺牲”的事迹资料后,很多学员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更加激发了他们对烈士英雄的敬仰之情,树立了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郭永怀事迹陈列馆位于荣成博物馆一层,展览面积平方米,用400多张图片、200多件珍贵文物资料以及部分视频,全面展示了郭永怀院士的卓越功勋、儒家情怀和大师风范。作为我省首个院士纪念馆,这里将成社会各界进行国防教育、红色教育、科普教育的重要场所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

郭永怀于1909年出生于山东省荣成市滕家镇西滩郭家村,是我国著名的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是唯一一位在中国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领域均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1968年12月5日,郭永怀从青海试验基地赴北京汇报,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时年59岁。当人们从机身残骸中寻找到郭永怀时,吃惊地发现他的遗体同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烧焦的两具遗体被吃力地分开后,中间掉出一个装着绝密文件的公文包,竟完好无损。,郭永怀被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郭永怀事迹陈列馆是山东省首个院士纪念馆,国内展示新中国科学家风采的重要展馆,也将成为对社会各界进行国防教育、红色教育、科普教育的重要场所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

篇2:郭永怀纪念馆观后感

20xx年6月21日下午,我和很多领导、朋友一起有幸参观了郭永怀纪念馆。我所在的单位是山东省威海市第三中学,郭永怀纪念馆在威海荣成市(县级市),距离我们学校有半个小时的车程。我的同事郭慧华老师是荣成市郭家村人,与郭永怀是一个村。郭老师经常给我们念叨郭永怀的事迹,可是我听得不细心,也没有往心里去。

而这天,我和很多领导、朋友一起参观了郭永怀纪念馆,并且有专业的老师给我们进行讲解,我的精神得到了洗礼。两个小时的参观,我不能自已,数次落泪,同去的很多同事也同样落泪。参观完毕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所以写下下面的文字,与大家共勉。

关键词1:这也不行,那也不行?

参观伊始,是一段纪录片。1949年,新中国刚刚建立,内外反动势力看不起新中国,毛泽东同志在一次大会上说了这样一句话:“让他们(内外反动势力)去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吧。”就这一句话,深深触动了我。

我是一名中学老师,最近几年我听的最多的就是,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甚至,有些老师也说类似的话。他们看不到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中国教育翻天覆地的变化,更看不到中国教育的成就。他们把中国教育中的一些短板和不足无限地放大,无休无止的批评中国的教育,并且拿我们中国的教育和国外教育作比较。他们看不到国外教育的短处,只看到国外教育的长处,并且拿国外教育的长处来对比中国教育的短处,最终他们得到一个极端的结论:中国的教育一无是处,全部错误。

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我们现在的领袖――习近平主席,就是新中国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如今中国高科技人才,绝大多数也都是新中国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工商界的翘楚――马云、任正非、王健林等也都是新中国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新中国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数不胜数,硕果累累。当下我们正处于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这难道不是中国教育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吗?可是,现在社会上的很多人丝毫看不到这些,他们只看到中国教育的缺点。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实在冤枉。其实,我又何必在乎这些呢?就让那些人去说我们的`教育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吧,只要老师明白我们的教育是正确的,并且要坚定不移的按照既定的教育路线走下去,我们的教育就会取得更伟大更辉煌的成绩。

关键词2:学成归国,还是学成出国?

郭永怀同志在美国取得了骄人的学术成就,有着丰厚的收入,有着优越的生活。可是,他却毅然放弃了这些,辞掉工作,卖掉房子家产,回到了积贫积弱的祖国。他把卖房子和家产所得的所有钱,全部捐给了国家,自己和爱人靠着每月微薄的工资过着清贫的生活。这位为祖国的核弹、导弹、卫星等国防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放弃了自己的业余爱好,隐姓埋名默默奉献。

现在呢?我们有很多优秀的学子,价值观扭曲。他们努力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出国留学,为了能拿到绿卡可以定居国外。他们经常给自己找借口,说什么中国的科研条件差,外国的科研条件好。姑且不说中国高校的科研条件日新月异,很多领域已经超过了外国。那些留学之后定居在外国的学生,很多根本不是搞科研,而是在超市当售货员,在扫马路,生活在外国的底层。他们宁可在国外当一个二等公民,也不愿意回国。毫不客气地说,他们的爱国之情荡然无存,早已经沦为别的国家的奴仆。

我有个邻居,女儿在中国上了一个很好的大学,大学毕业原本可以找一份高校的教师工作,但她非常希望留学。在国外研究生毕业之后,留在了那个国家,在一个超市当收银员,她每月工资在那个国家属于中等偏下的收入。邻居每年都去那个国家看望女儿,每次回来都炫耀一番。后来女儿要在那个国家买房,邻居就把家里的积蓄全拿出来兑换成外币给女儿寄了过去。

作为一个外人,我们无权去评价别人对生活的选择。可是,作为一个有爱国之情的中国人,若他从小到大的理想就是有朝一日能离开中国,定居国外,这样的人的思想值得商榷。

关键词3:以身许国

郭永怀因为飞机失事而牺牲,为了保住珍贵绝密的国防科技资料,他和自己的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两人中间夹的就是绝密资料。飞机的大火烧焦了烈士,却保住了珍贵绝密的国防科技资料。郭永怀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那个成语――以身许国。

这使我想起来汶川地震。当地震来临的时候,有的老师第一个跑出了教室,而有的老师却将学生护在自己身下,最后自己牺牲了,却保住了学生。无论是跑出逃生,还是保护孩子,在那短短的几秒都是本能的反应。这种反应会超越平时的伪装,彰显人性的光辉与丑陋。

那些吃着家长的、拿着家长的、坐着家长的车,还时常让家长给自己办事的老师,竟然天天大谈自己是如何爱学生。那些把学生骗进自己的辅导班的老师,又摆出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说自己这样做是为了学生好。那些口口声声说自己为了学生,而实际上把学生当成自己做科研的试验品,把学生学习成绩当成自己升迁的垫脚石的老师,怎么还有脸面接受“师德标兵”的荣誉呢?

当老师们被圈子、套路浸染变质的时候,当老师们变得圆滑和成熟的时候,当老师善恶不分、迷失自我的时候,我们能否被郭永怀那几秒钟选择舍身保护珍贵绝密的国防科技资料而感动呢?

有这样一位老师,他从不坐家长的车,从不让家长给自己办事,从不接受家长的馈赠和宴请,从不上辅导班赚自己学生的钱,这位老师就是我。现实中,很多人劝过我,让我降低一点人格,改善一下生活。有时候,我内心也会屈服。可是,每每到了家长的宴请和馈赠的时候,我却一次又一次毫不犹豫的拒绝。或许,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东西,根本就无法改变。今天,看了郭永怀的事迹,我知道我和他是同一类人。虽然我对国家的贡献远远不如郭永怀,但我和他却有着一样的傲骨和情怀。

篇3:力学大师郭永怀

郭永怀生前非常喜爱古典音乐,所以直到今天,他的夫人李佩依然经常细细品味这些音乐。循着音乐的美妙音符,她的记忆,每每会回到年轻时甜蜜的岁月。然而,这幸福在1968年永远离开了她(图1)。

⑴ 郭永怀——彪炳千秋的科学家

1968年12月5日,一架从西北飞来的中国民航客机,在北京机场即将着陆时,发生了重大事故。在清理事故现场时,人们惊奇地发现,有两具遗体被烧得不成人形,却紧紧地抱在一起。

这两个人就是郭永怀和他的警卫员。在他们身体中间,一份中国第一颗热核导弹的绝密资料完好无损。郭永怀的去世,不仅使李佩失去了最亲爱的人,更使当时人才匮乏的新中国,失去了一位核武器研制的支柱性人物。那时,郭永怀年仅59岁。

1909年4月4日,郭永怀出生在山东荣成一个家境殷实的普通农户。24岁那年,郭永怀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北京大学物理系。

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日本强盗侵入中国,烧杀抢掠,生灵涂炭,百姓四处逃亡。目睹了这一切的郭永怀激愤和悲哀,更多的则是无奈。 1938年,他辗转南下,最终来到昆明的西南联大。他放弃了原来的光学专业,转入航空工程系学习流体力学(图2)。

⑵ 抗日战争时期,设于昆明的综合性大学:西南联大

李佩:他跟林家翘还有钱伟长都是学物理的,为什么他们同时考入航空工程专业,就是因为觉得当时我们国家的军事力量太弱了。

虽然导师认为放弃原来的专业十分可惜,但郭永怀认为,一个没有强大军事力量的国家就会挨打,学习航空工程才是一条更切实际的救国之路。1940年夏天,踌躇满志的郭永怀踏上了从上海开往加拿大的客轮,与他同行的还有后来扬名海外的林家翘和钱伟长。郭永怀在多伦多大学以出色的论文,获得应用数学硕士学位后,于1941年终于来到他向往已久的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师从国际航空学术权威冯·卡门教授。

20世纪初,人类终于实现了在空中飞翔的愿望,但是,他们还有更大的梦想。他们希望飞翔的速度能够超过声音的速度,但这在当时又似乎是无法逾越的障碍。因为,当飞行接近声速时,仪器就会失灵,机身发生剧烈振动,这个问题被形象地称为“声障”。为了尽快在“声障”问题上有所突破,胸怀大志的郭永怀和他的好友钱学森共同合作,很快就拿出了震惊世界的重要数论论文,正是这篇论文使毕业不久的郭永怀名声大振。

1946年秋,冯·卡门的大弟子威廉·西尔斯在康奈尔大学创办航空工程研究生院,他力邀同门师弟郭永怀共同主持学院的工作,郭永怀的欣然赴任,注定了他日后成为世界瞩目的大师级人物。中国有句话叫“好事成双”,就在郭永怀即将登上成功的顶峰时,他生命中的另一半出现了。1947年2月,李佩就读于康奈尔大学的国际劳工与工业关系学院。在一次报告会上,李佩对这个传说中的郭永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图3)。

⑶ 郭永怀主持康奈尔大学研究生的工作

李佩:大概是在1948年的时候,请他来给中国的同学做一个关于火箭和导弹的报告。这个对我来说是挺新鲜的事,我从来就没想过什么火箭啊,导弹啊,所以这个报告给我的印象很深。

亲眼目睹了日寇侵华时中国人民的悲惨状况,李佩深知军事力量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起着什么样的决定作用。在日后的聚会中,郭永怀军事救国的思想,深深打动了这个时刻为祖国命运而担忧的姑娘。共同的心愿,使两个远在异国他乡的中国游子走到了一起。

郭永怀的学识和声誉为他赢得了在美国的地位,这样的地位使李佩婚后的生活富足而安定。在这段轻松的日子里,郭永怀最大的享受就是听古典音乐,他收集的唱片在后来回国时装了半个吉普车。而相对于数量而言,郭永怀对这些音乐的理解则显得更加深入和细腻。

为了将来能给祖国带回更多有价值的科研成果,郭永怀必须利用美国有利的条件加紧研究。1953年,郭永怀为解决跨声速气体动力学的一个难题,探索开创了一种计算简便、实用性强的数学方法。这种方法后来在许多学科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郭永怀也由此驰名世界。不过,这个得来不易的名誉,为他日后的回国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许多海外学子产生了强烈的回国愿望,但美国当局执行的反共政策却让这些爱国学子有家难回。郭永怀的好友,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被美国政府拘留监视长达5年之久。郭永怀也被列入美国移民局的视线之内。

李佩:1955年的时候,有一个英国同行,也是宇航界的大师,请郭永怀到英国讲学,美国也不让去。他们认为这样的人根本不许离开美国,你一旦出国,就从英国绕道回中国了。

1955年,中美两国在日内瓦举行大使级会谈,周恩来总理提出以美国俘虏交换在美中国科学家的自由。不久,美国政府终于取消了禁令。仅仅一个月后,钱学森回国了。钱学森归国之前,他与郭永怀约定,一年之后在祖国相会。

李佩:我们为什么要等到1956年呢,就是因为郭永怀那时候承担着一个科研项目,一直要到1956年的夏天才能结束。

1956年9月,与祖国阔别了16年的郭永怀,终于可以打点行装了。回国前夕,康乃尔大学航空工程研究生院的院长为他们饯行。在这个大型野餐会上,郭永怀作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他当众烧掉了十多年来所有的科研资料和讲义文稿,这些文稿是郭永怀多年心血的结晶,也是回国后马上就能派上用场的珍贵资料。当学生们劝郭永怀不要再烧时,他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话。

李佩:他说这些东西烧了也无所谓,反正这些要解决的问题,都装在我脑子里。

太平洋里并不太平,事实证明了郭永怀的机智和远见。1956年9月30日,正是新中国国庆节的前一天,郭永怀一家三口终于登上回国的“克里夫兰总统”号。海的那边就是祖国,船上所有人都在焦急地盼望着开船的那一刻。然而,这艘一贯守时的客轮却突然被通知延时启航。

李佩:到点没开,大家觉得很奇怪,接着上来一大批穿着制服的情报人员,点名找张文裕他们一家。

这次搜查持续了两个小时。他们拿走了核物理学家张文裕所有的论文和笔记,而郭永怀却未在他们的查抄之列。这件事让李佩对郭永怀烧掉书稿的举动更加钦佩了。

对郭永怀来说,一个月的航行似乎比16个年头还要漫长。1956年10月,这艘满载着中国学者的美国客轮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李佩:头一眼,看见的就是咱们的国旗,大家都非常激动。都觉得,真不容易,可到家了(图4)。

⑷ 翘望祖国 归心似箭

郭永怀的到来,使百忙中的钱学森在力学所的工作大松了一口气。 郭永怀回国不久,他便应邀出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刚刚上任,郭永怀立即做了两件大事。一是促成力学所与清华大学合办工程力学研究班,郭永怀担任班主任和主讲人。事实上,这正是中国国防工业未来的人材库。第二件大事则更为实际,郭永怀参加制订了“科学技术发展十二年规划”。这意味着中国的力学研究,可能在未来的12年内,迅速发展到现代化阶段。

1958年,郭永怀连星期日也没时间听他钟爱的古典音乐了。因为,他接受了一项秘密而又重大的任务。

1945年,美国向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显示了核武器的巨大威力,核武器的使用,让整个世界面临史无前例的威胁。 刚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自然也不例外。自从朝鲜战争以来,美国的第七舰队就从没有离开过台湾海峡。1958年9月,骄横的美国人甚至把装上核弹头的8英寸榴弹炮运抵金门,从那之后,美国几次针对中国进行了核战争演习。面对美国的核讹诈,中国不得不作出研制原子弹的最后决定。

1958年底,位于北京花园路一个很不显眼的院子里,二机部第九研究院成立了,这是当时中国核武器的研究基地。在钱学森极力推荐下,郭永怀出任九院副院长。郭永怀的工作立即转入半地下状态,他每天上午8点准时去九院搞核武器的研制,下午则以力学所副所长的身份回到所里上班。为了绝对保密,从郭永怀担任九院副院长直到去世的10年间,他的司机从来没有换过。

还有另外两个人与郭永怀有着同样的秘密身份,他们是实验物理学家王淦昌和理论物理学家彭桓武,正是这三个人组成了中国最初核武器研究的三大支柱(图5)。

⑸ 两弹元勋们在工作现场

自从中国研制核武器以来,美国就从来没有放松过对中国的警惕。1963年7月,美国、前苏联和英国联合签署了《禁止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试验条约》。这个条约指向十分明显,就是要阻止中国成为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为了加快核武器的研制步伐,党中央迅速在全国抽调了大批科研人员,赶往青海新建的核武器研制基地。

刚刚搭建起来的基地,生活条件极为简陋,而郭永怀在意的只是时间。为了完成1964年年内爆响第一颗原子弹的任务,郭永怀一边在北京的力学所忙碌着,一边秘密前往青海研制基地,他的时间更加不够用了。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图6)。

郭永怀的目光富有远见,他虽然为原子弹的爆响兴奋不已,但他清楚,这颗原子弹并不是武器,因为它只能在原地爆炸。要想让原子弹真正变成武器,就必须有一种方法把它送到预定的目标区才行。而这种方法,郭永怀在美国工作期间就已经了解,那就是必须拥有导弹。所以,早在空爆之前,郭永怀就已经拿出大量精力用于导弹的研制了。

八年间,郭永怀提出了许多具有独到见解的主张,在后来的实践中,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郭永怀这些主张的科学性和严密性。由于郭永怀的高瞩远瞩,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之后,仅用了两年时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了!这样的速度,连美国也望尘莫及。而郭永怀并不满足,就在地地导弹成功爆炸之后,他又开始投入到我国第一颗热核导弹的研制了。

1968年10月,郭永怀又一次来到试验基地,为第一颗热核导弹的发射,做试验前的准备工作。可谁会想到,这竟是郭永怀最后一次来到他倾注4年心血的试验基地。

1968年12月5日凌晨,郭永怀在试验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线索,他需要立即赶回北京,为了抢时间,他带着热核导弹试验的绝密文件,一刻不停地踏上了飞往北京的班机。

郭永怀说:“作为新中国的一个普通科技工作者,特别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只是希望自己的祖国早一天强大起来,永远不再受人欺侮”。

郭永怀的同事回忆说:听到他遇难的噩耗,我们痛感失掉了一位良师、一根擎天柱。都觉得今后我们找谁去问,找谁去请教?一下感觉到空了。

历史渐渐远去。当钱学森再次回忆起这位同他并肩战斗过的朋友时,依然伤感不已。1980年,钱学森在《郭永怀文集》中沉痛回忆:就那么10秒钟,一个有生命有智慧的人,一位全世界知名的应用力学家,离开了人世(图7)。

⑺ 永远的怀念

篇4:《郭永怀》观后感600字

在上面提到的第一次谈话中,郭先生没向我们讲一句大道理,只是让我们把所有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在实践中学知识、学方法,特别向我们推荐了两本关于科学史和科研方法的英文著作,使我们体会到“方法比知识更重要”的道理。

见面以后的三个月,郭先生给我布置了一项任务,以阿尔文(1970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的《宇宙电动力学》为主要参考书,学习磁流体力学和等离子体物理学,同时把此书翻译出来。经过一年多努力,我完成了译作,战战兢兢地交了稿。事隔两个月,郭先生把修改稿退给了我,告诉我,按照他的部分修改为标准,好好修改译稿。我一瞧傻了眼,只见稿纸上布满了红字修改。恰好,我那时听完了师母李佩先生的英文课,并学完了所里开设的“英汉翻译理论和技巧”课程,按照导师的修改意见,逐字逐句进行重译,于是,二审得以通过。导师又帮我联系了上海的一家出版社。可惜译著出版因“文革”开始而被耽误,后来在科学出版社正式印行。可惜的是,郭先生未能看到此书的问世。

那时,力学所的研究生集中在一个大办公室学习,大家你追我赶,每周一般读书七天,从早上七点读到晚上十点。周日早晨也不敢太晚起床,因为周日上午郭先生经常踱着方步到我们的学习室来。有一个周日,他来了,走到我们仨跟前,满脸笑容,递给我们三张糕点票。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清楚,那个时候吃饭定量,普通糕点也是定量供应,每人每月半斤。郭先生是学部委员,有些许特供,因此,就把糕点票送给了我们。这大概是师母的主意。小小糕点票,里面包含着浓浓的情意。

进所第二年,郭先生在他的研究室里组织磁流体力学讨论班,集体学习留比莫夫的专著,并讨论手头正在进行的研究工作。从中,我看到了先生的一丝不苟的严谨学风和宽严相济的组织能力。年纪越长的越有压力,像我这样的年轻人倒是迎来了学术上的阳光雨露。

篇5:郭永怀事迹的观后感

1937年,卢沟桥炮声响起后,郭永怀与北大师生们一起南迁,历尽艰苦跋涉到达昆明,在新建的西南联大改学航空工程。1939年,他考上了中英“庚子赔款”留学生。在上海登船前,他发现领到的护照竟是由日本政府所签发,怒不可遏,毅然放弃这次机会。八个月后,郭永怀接到加拿大的留学通知,进入多伦多大学。他只用半年就取得了数学硕士学位,接着便选择了空气动力学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作为博士论文题目。因导师认为这一课题难解,他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向航空大师冯·卡门请教,并与在那里学习的钱学森、钱伟长等结为好友。1945年,郭永怀获得博士学位后,到美国康奈尔大学任教,不久就担任了副教授、教授。

1956年,郭永怀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携全家回到祖国。经先期回国的钱学森推荐,他担任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郭永怀在回国后的间,一直追求进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把稿酬作为党费上交,并将从国外带回的电动计算机、排风扇交给公家使用。

1960年,中央决定自行研制核武器后,105位科学家组成了一支特殊的科研群体。郭永怀担任了九院的副院长,主管力学部分,并负责武器化的设计指导。1963年,他与科研队伍迁往青海新建的基地,在恶劣自然条件下经常风餐露宿,解决了许多重要的动力难题,被戏称为核研究领域的“叁尊大菩萨”之一(另两尊是理论、试验部门的负责人)。

20世纪64年10月和翌年5月,我国第一、第二枚塬子弹先后爆炸试验成功,周总理、邓先圣专门为郭永怀等科学家摆了庆功宴。1965年以后,郭永怀在参与氢弹研制的同时,又参加了人造卫星的设计。与此同时,为了完成援外任务,他还担任研制一种单兵肩扛式防空导弹的总设计师,只用了不到半年时间就奇迹般地制成了这种超低空的地空导弹。

篇6:郭永怀事迹的观后感

——郭永怀

对于我来说,郭永怀这个名字是再熟悉不过的一个名字了,他除了是“两弹一星”元勋之外,更是我的舅姥爷。所以,对于郭永怀,我不仅有着对他身份和对我国科学事业贡献的敬佩与向往,更有着难以割舍的亲情。

从我记事起,奶奶和父亲就在我面前多次提起郭永怀这个名字,那时的我,混沌初开,少不更事,觉得郭永怀就是我的舅姥爷,跟任何人的舅姥爷没有什么两样。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与阅历的增加,对于郭永怀这个名字,我逐步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开始觉得,他不仅仅是我的舅姥爷了,他更是我一生学习的榜样,一生追随的楷模。

,舅老爷郭永怀被授予“两弹一星”荣誉勋章,从那时起,郭永怀这个名字就更加深刻地刻在了我的心中。这个仅仅走过59年的生命,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过卓越贡献的科学家成为塑造我心灵世界、承载我理想信念的精神丰碑。

10月16日,郭永怀事迹陈列馆在荣成博物馆隆重开馆,这不仅是荣成人民的大事,也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大事。今天,中共荣成市委、荣成市人民政府号召大家学习郭永怀,学习郭永怀献身科学,大力弘扬郭永怀一心为国的精神,必将激发人们向往文明、尊重教育、崇尚科学、爱党立功的道德能量。

据父亲回忆:舅姥爷给他印象最深的是,仅仅五十岁的时候,就已满头白发。他曾偷偷问过舅姥李佩先生,舅姥笑而不答。父亲说:现在想来,那一定是你舅姥爷为新中国科学事业日夜操劳的结果吧。

舅姥爷离开我们快50年了,但他是我永远学习的光辉榜样。他是我的榜样,不仅仅是他身上“两弹一星”的荣耀,更因为他对科学事业的那份执着,那份专注。这对于我,一个普通的小学教师来说,那是一辈子的楷模!

当代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过:郭永怀同志是一位优秀的应用力学家,他把力学理论和火热的改造客观世界的革命运动结合起来了。其实这也不只是应用力学的特点,也是一切技术科学所共有的,一方面是精深的理论,一方面是火样的斗争,是冷与热的结合,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里没有胆小鬼的藏身处,也没有私心重的活动地;这里需要的是真才实学和献身精神。郭永怀同志的这些贡献,我想人民是感谢他的。是的,人民感谢郭永怀同志!作为我们国家的一个科学技术工作者,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而人民的感谢就是一生最好的评价!其实,我觉得,舅姥爷不仅仅是一位优秀的科学家,更是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

我永远也不会忘记:1968年12月5日的凌晨的北京城,那一天曙光刚刚从东边亮起,亮光中夹杂着一丝白透白透的雾气。凌晨6点左右,西郊机场传来一声巨大的轰响,随后就是一个巨大的火球和浓浓黑烟直冲云霄,把白雾照的血红。我的舅姥爷和他的警卫紧紧抱在一起,两个烧焦的身体中间一个皮质的公文包,虽然有点烧焦,但是在两个人相拥的身体的保护下依然完整,打开后,人们发现:一份热核导弹试验数据文件完好无损。

行文至此,我忽然想起雷锋的一段话: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60年前,舅姥爷郭永怀以对党的无尚忠诚、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对人民的无限深情,历尽磨难,辗转回国,为年轻的共和国的两弹一星事业,为我国的航天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48年前,1968年冬天,北京西郊机场上的那漫天火光,不正是我的舅姥爷一生奉献科学的勋章吗?

篇7:郭永怀事迹观后感600字

两弹一星(早期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一共23位元勋,在三个领域中,唯郭永怀先生一个人三个领域都涉及。

郭永怀也是两弹一星中,唯一以烈士身份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科学家。

郭永怀194月4日出生于山东省荣成市滕家镇一个农家,以一个农村娃的身份,和所有当时的中国科学大师巨匠一样,经历了极为动荡和波澜壮阔的中国近代史。

郭永怀以四里八乡第一个公费中学生从青岛大学附中一路经由南开大学预科到北京大学学习物理。天知道在那个时代,对于一个农村孩子来说,需要经历多大的努力和传奇才能在风雨飘渺的中国和中国最高学府学习物理。

当然,和所有大师一样,郭永怀考取了1938的美国庚子赔款留学基金。在3000多名参考者中,力学专业只招一名。考试结果,郭永怀与钱伟长、林家翘一起以5门课超过350分的相同分数同时被录取(原本只有1个名额,后来经过叶企孙教授、饶毓泰教授的极力争取,三人被一同录取)。

郭永怀精神:

1968年12月5日,郭永怀从青海试验基地赴北京汇报,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时年59岁。当人们从机身残骸中寻找到郭永怀时,吃惊地发现他的遗体同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烧焦的两具遗体被吃力地分开后,中间掉出一个装着绝密文件的公文包,竟完好无损。可以说,在飞机遇险、生命将尽的最后瞬间,郭永怀想到的只是用身体保护对国家有重要价值的科技资料!1968年1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授予郭永怀烈士称号。

人们不会忘记,当年邢台大地震发生之际,郭永怀正在北京民族饭店听取一项机密工程进展汇报,震感波及到北京,他仍然十分镇定而专注地探讨着每一个细节,房子明显开始摇动了,整个宾馆里的人们一片骚乱,可郭永怀还在思考着、辩论着……

人们不会忘记,也就是在中国人民最困难的1961年,郭永怀向党组织提出了入党申请,从而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人们不会忘记,当他成为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和当选为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之后,有位年轻同志打趣说,郭老当大官了!

没想到一向为人随和的郭永怀竟板起脸来说:“我们回国的目的都是为了报效祖国,你们乃至二三代科学工作者都要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做铺路石,要有思想准备吃苦受罪,不要为名利所累!”我们也不能忘记

中科院院士俞鸿儒,是郭永怀回国后指导的首批研究生之一,记得郭永怀第一次与他们谈话的时候,曾经给他的学生一种“特权”,只要是学术问题向他请教,什么时候都可以。

篇8:《郭永怀》观后感心得体会XX

郭永怀出生于荣成市滕家镇西滩郭家村,是我国著名的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是唯一一位在中国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领域均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1968年因飞机失事不幸牺牲,终年59岁。1999年,郭永怀被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以下是由聘才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范文,欢迎阅读。

《郭永怀》观后感心得体会XX

郭永怀出生于滕家镇西滩郭家村,是我国著名的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是唯一一位在中国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领域均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1968年因飞机失事不幸牺牲,终年59岁。1999年,郭永怀被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多年来,荣成一直十分重视郭永怀的事迹宣传。为更好地让市民了解他的事迹,XX年,荣成在博物馆广场东侧竖立了郭永怀雕像。近年来,又与中科院力学所等单位密切联系,为建立郭永怀事迹陈列馆打下了基础。

今年结合中央提出的“两学一做”要求,市委、市政府重新将展馆建设提上议事日程,组织专业力量,高水平策划、高标准建设,先后到北京、四川绵阳、梓潼与青海海北州等郭永怀战斗和生活过的地方,搜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历史文物。郭永怀事迹陈列馆位于荣成博物馆一层,展览面积XX平方米,有400多张图片、200多件珍贵文物资料、6个视频。根据郭永怀院士的生活工作经历,陈列馆拟划分为八大板块,分别是“荣成之子 潜心求学”“驰名海外 毅然归国”“两弹一星 功勋卓著”“儒家情怀 大师风范”“献身科学 壮烈殉国”“怀瑾佩瑜 爱在天际”“高山仰止 永远怀念”以及多媒体教育厅。内容涵盖了郭永怀的出生、外出求学、归国、从事力学和国防科学研究,直至牺牲的完整人生轨迹。通过对其一生的展示和部分科研场景的复原,让人们可以充分了解郭永怀的儒家风范和大师情怀,全面展示了郭永怀院士的卓越功勋。

当天捐赠的模型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的模型。吕劭伟在捐赠活动中表示,郭永怀是为“两弹”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伟大科学家,是优秀共产党员的代表、荣成人民的骄傲。“两弹”模型是郭永怀事迹陈列馆的重要展品,浓缩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精神,是对郭永怀卓越贡献的重要展示。对面向党员干部、青少年、社会公众全面深化党性教育、科普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大意义。今后,荣成将不断组织社会各界向郭永怀同志学习,切实发挥郭永怀事迹陈列馆的作用,传递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

据介绍,郭永怀事迹陈列馆是山东省首个院士纪念馆,国内展示新中国科学家风采的重要展馆,也将成为对社会各界进行国防教育、红色教育、科普教育的重要场所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

《郭永怀》观后感心得体会XX “郭永怀精神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历久弥新,永远都不会过时,为我们荣成广大党员干部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荣成市委书记江山说。

抚今追昔 珍贵展品讲述动人故事

一进入陈列馆,一尊郭永怀汉白玉半身雕塑首先映入眼帘,神态坚毅而安详,目光深邃。他仿佛仍在思考和关注着我国导弹航天事业的新发展,期待着涌现出一批批拔尖创新人才。

“永萦江山堪称民族脊梁,怀忘九霄不愧中华英魂。”两侧柱子上的嵌名对联,取自四川绵阳29基地,由国防部原部长张爱萍将军手书题字的“永怀亭”上,这也是对郭永怀辉煌一生最生动的注脚。

陈列馆中,400多张图片、200多件珍贵文物资料,展现着郭永怀的杰出贡献、感人事迹和崇高品格,铸成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令观者心生景仰。

“家穷国贫,只能说明当儿子的无能!作为中国人,我有责任回到祖国。”1956年国庆节的前一天,郭永怀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越科研条件和生活待遇,动身返回祖国。

上个世纪50年代初,刚刚成立的新中国仍然受到战争的威胁,包括核武器的威胁。1960年,我国105名专家学者组成了一支特殊队伍。郭永怀被任命为二机部九所副所长,九所正是现在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当时首要任务是在一无图纸、二无资料的情况下,迅速掌握原子弹的构造原理,开展原子弹的理论探索和研制工作。

“两弹”研制所在的青海二二一基地,海拔3800米,最低气温零下40摄氏度。五十多岁的郭永怀和科研人员一起,粗茶淡饭,同甘共苦,他们喝碱水、住帐篷,睡铁床,风餐露宿。

在展馆内模拟的核爆区,只见一道红色的强烈闪光出现在遥远的罗布泊腹地,接着升起一个巨大火球,惊天动地的响声震耳欲聋,轰隆隆地滚过天际,刹那间,冲击波的狂飙席卷了无边的戈壁滩。

1964年10月,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枚原子弹爆炸成功。当蘑菇云腾空而起时,全体测试人员欢呼雀跃、一片沸腾,广大科研人员用青春、汗水乃至生命,换来了新中国原子弹的第一声爆响。而此时,郭永怀却因劳累过度瘫软在试验场,被工作人员架到了临时帐篷里。

随后,郭永怀又陆续参与了氢弹研制和“东方红”人造卫星的设计。1968年12月4日,郭永怀在试验中发现一个重要线索,连夜乘机赶往北京汇报。不幸飞机失事,壮烈殉国。

找到遗体时,在场每个人都失声痛哭,他们看到了令人震惊的一幕。郭永怀与警卫员牟方东紧紧抱在一起,费了很大力气将他们分开后,人们赫然发现一个装有绝密资料的公文包,就夹在两人中间,数据资料完好无损。

大到导弹,机械,小到一块破损的怀表复制品,一份旧得发黄的信件……一张张照片,一幕幕场景,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将历史的记忆镌刻成为永恒,点燃了爱国热情。

观者或伫立凝视,或埋头沉思,或侧耳倾听,循着那一件件文物,恍若回到当年的烽火岁月。“在这里能切身感受我国国防事业开拓者筚路蓝缕的艰辛,真实感受郭永怀无私奉献、以身许国的优秀品格。”荣成党员干部说。

《郭永怀》观后感心得体会XX 郭永怀先生是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唯一的烈士,在回京汇报工作途中的空难夺走了他正在华年的生命,而在空难发生的那一刹那,他与他的警卫员用生命护卫了国家的机密,留下了永世流芳的时代印记!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是爱不能到达的 多媒体音乐剧《爱在天际》充分诠释了郭永怀对祖国的深爱、对科学的热爱、对亲人的挚爱,正如剧中人郭永怀所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是爱不能到达的,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是科学不能到达的。”

在接受导师郭永怀耳提面命的教导的六年间,我了解到,他深沉寡言,不苟言笑,但是他把炽热的爱埋在心里,表现在日理万机的工作中。他默默地率领众人科研攻关,总是战斗在第一线。我见过第一次原子弹爆炸时他在现场监测时待过的掩体,见过他试验克服热障的庞大风洞,也知道作为力学所的副所长他为科研人员设计过图书馆的座椅、灯光。

他说过:“我作为一个中国人,特别是作为革命队伍中的一员,衷心希望象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早日建成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耒鼓舞全世界革命人民。”他用行动实践了他的热爱和希望。

我忘不了53年前在一个阳光明媚的秋日里,第一次见到导师时的情景。那时,郭先生对我和我的师兄李家春说:“ 我们这一代,你们及以后的二三代要成为祖国的力学事业的铺路石子。”作为我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为此贡献了毕生精力,在中科院力学所,在中国科大,在九院,在29基地,到处可以看到他的“铺路石子”精神结出的硕果,而他的教导也成了我一辈子的座右铭。

我也见证了郭先生与师母李佩先生之间坚贞不渝的爱情。在他俩20年的共同生活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笃爱情深,大爱无疆,在郭先生辞世的47年中,李先生依然对他一往情深!如今李佩先生已经九七高龄,仍有一种“你不回来,我不老”的情怀。这一点,在音乐剧中有生动刻画,即使只是短短八分钟的片断,也感人至深。

篇9:郭永怀纪念馆观后感

省委书记刘家义号召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郭永怀同志为榜样,从“两弹一星”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践行初心使命,勇于担当作为,不断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全省党员干部掀起学习郭永怀精神的热潮,大家纷纷表示,要深入学习郭永怀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传承和弘扬老一辈共产党员不畏生死、艰苦奋斗、敢打敢拼的优良作风,“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将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立足岗位、奋发工作的实际行动。

由中共威海市委宣传部、荣成市委市政府、威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组织创作的大型现代京剧《郭永怀》于9月28日在威海举行首场演出。京剧《郭永怀》通过艺术创作歌颂郭永怀,弘扬他“信仰坚定、一生忠诚”的崇高思想,“情系祖国、义无反顾”的家国情怀,“公而忘私、无我忘家”的奉献精神,“以身赴死、感天动地”的英雄壮举,为后人树立起一面英雄旗帜。

近年来,荣成市先后创作推出了音乐剧《爱在天际》、大型原创话剧《佩瑜怀瑾》、5集广播剧《郭永怀》等音乐剧、广播剧、话剧、纪实片等艺术精品,其中反映郭永怀事迹的大型音乐剧《爱在天际》已公演8场,观看人次超过1万,广播剧《郭永怀》入选山东省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文艺精品工程”。

篇10:郭永怀纪念馆观后感

《国家荣光》第二集《以身许国郭永怀》最新观后感1

郭永怀先生身上值得我学习,让我敬佩的地方有很多。第一点就是郭先生作为老师对学生点滴的言传身教。

学生在纪念郭永怀先生逝世20周年的短文《当好铺路石子》中写道:“郭永怀教授离开我们整整20年了,但是他的丰功伟绩、他的高风亮节、他的雄才大略、他的声容笑貌长留在我们心间。作为他生前最后批学生之一,我永远深切地怀念他,永远真诚地奉他为人生的楷模。他教导我们:我们这一代,你们以及以后的二三代要成为祖国的力学事业的铺路石子。我将以此为座右铭,兢兢业业地当好铺路石子,为祖国的力学事业贡献出一切微薄的力量,也许这是纪念他的最后的实际行动。”作为我国近代力学事业和周防尖端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他念念不忘的就是当好"铺路石子”。

“永怀精神”应永远存于我们心中。我们应以郭永怀同志为榜样,坚定理想信念,积极担当,学习他心系祖国,以身许国的爱国精神,艰苦创业,追求真理,一心为公,淡泊名利的科学精神。我们更应继承和发扬“永怀精神”,时刻心系祖国,为我们的国家作出一份自己的贡献。

《国家荣光》第二集《以身许国郭永怀》最新观后感2

作为新中国的一个普通科技工作者,我只是希望自己的祖国早一天强大起来,永远不再受人欺侮。中国强大了,在世界事务中就会发挥更大作用。

——郭永怀

对于我来说,郭永怀这个名字是再熟悉不过的一个名字了,他除了是“两弹一星”元勋之外,更是我的舅姥爷。所以,对于郭永怀,我不仅有着对他身份和对我国科学事业贡献的敬佩与向往,更有着难以割舍的亲情。

从我记事起,奶奶和父亲就在我面前多次提起郭永怀这个名字,那时的我,混沌初开,少不更事,觉得郭永怀就是我的舅姥爷,跟任何人的舅姥爷没有什么两样。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与阅历的增加,对于郭永怀这个名字,我逐步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开始觉得,他不仅仅是我的舅姥爷了,他更是我一生学习的榜样,一生追随的楷模。

1999,舅老爷郭永怀被授予“两弹一星”荣誉勋章,从那时起,郭永怀这个名字就更加深刻地刻在了我的心中。这个仅仅走过59年的生命,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过卓越贡献的科学家成为塑造我心灵世界、承载我理想信念的精神丰碑。

2016年10月16日,郭永怀事迹陈列馆在荣成博物馆隆重开馆,这不仅是荣成人民的大事,也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大事。今天,中共荣成市委、荣成市人民政府号召大家学习郭永怀,学习郭永怀献身科学,大力弘扬郭永怀一心为国的精神,必将激发人们向往文明、尊重教育、崇尚科学、爱党立功的道德能量。

据父亲回忆:舅姥爷给他印象最深的是,仅仅五十岁的时候,就已满头白发。他曾偷偷问过舅姥李佩先生,舅姥笑而不答。父亲说:现在想来,那一定是你舅姥爷为新中国科学事业日夜操劳的结果吧。

舅姥爷离开我们快50年了,但他是我永远学习的光辉榜样。他是我的榜样,不仅仅是他身上“两弹一星”的荣耀,更因为他对科学事业的那份执着,那份专注。这对于我,一个普通的小学教师来说,那是一辈子的楷模!

当代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过:郭永怀同志是一位优秀的应用力学家,他把力学理论和火热的改造客观世界的革命运动结合起来了。其实这也不只是应用力学的特点,也是一切技术科学所共有的,一方面是精深的理论,一方面是火样的斗争,是冷与热的结合,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里没有胆小鬼的藏身处,也没有私心重的活动地;这里需要的是真才实学和献身精神。郭永怀同志的这些贡献,我想人民是感谢他的。是的,人民感谢郭永怀同志!作为我们国家的一个科学技术工作者,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而人民的感谢就是一生最好的评价!其实,我觉得,舅姥爷不仅仅是一位优秀的科学家,更是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

我永远也不会忘记:1968年12月5日的凌晨的北京城,那一天曙光刚刚从东边亮起,亮光中夹杂着一丝白透白透的雾气。凌晨6点左右,西郊机场传来一声巨大的轰响,随后就是一个巨大的火球和浓浓黑烟直冲云霄,把白雾照的血红。我的舅姥爷和他的警卫紧紧抱在一起,两个烧焦的身体中间一个皮质的公文包,虽然有点烧焦,但是在两个人相拥的身体的保护下依然完整,打开后,人们发现:一份热核导弹试验数据文件完好无损。

行文至此,我忽然想起雷锋的一段话: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60年前,舅姥爷郭永怀以对党的无尚忠诚、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对人民的无限深情,历尽磨难,辗转回国,为年轻的共和国的两弹一星事业,为我国的航天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48年前,1968年冬天,北京西郊机场上的那漫天火光,不正是我的舅姥爷一生奉献科学的勋章吗?

舅姥爷郭永怀把自己短暂的一生献给了祖国的科学事业,他的这种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为年轻的共和国提供了永不衰竭的精神动力,树立了历久弥新的精神力量。今天,处于战略机遇期与矛盾凸显期的转型中国,更需强大的精神力量破浪前行。永不褪色的郭永怀精神,正是我们建立自信、增强认同、激发热情、积聚能量的源泉。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认真学习郭永怀、弘扬郭永怀“两弹一星”精神,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国家荣光》第二集《以身许国郭永怀》最新观后感3

为响应学校学习双提精神的号召,市蜊江小学一年级三班的同学在家委会的组织下利用周末时间参观荣成市博物馆。

本次活动由一年级三班家委会组织,旨在让孩子们直观了解更多家乡的历史和文化,学习郭永怀事迹,感受历史文化厚重,培养他们的爱国、爱家乡情怀。

首先,我们排队走进郭永怀事迹陈列馆,让孩子们了解郭永怀的生平事迹:郭爷爷在他们不可想象的生活条件下,和他的科学家朋友们完成了让世界人为之敬佩的伟大科学实验,才让他们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感受到郭永怀深刻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们面对责任和理想的担当能力;让孩子们知道如今生活在和平年代下的他们,要时刻铭记历史,心怀感恩,努力学习,奋发图强。

然后,孩子们自由结伴参观荣成博物馆。博物馆馆藏文物众多,陈列了众多各种器物、钱币、船只等历史文物,让穿梭在其中的同学们,仿佛推开了历史之门,大家禁不住欣喜的目光,面对充满历史气息的展品,时而驻足,屏息观看,若有所思;时而对着某件展品如获至宝,赞叹不已,生怕错过了每一个细节。

时间在同学们的专注和聆听中不知不觉的流逝着,在博物馆长达两个小时的参观过程中,同学们遵守纪律、讲文明、有礼貌,赢得了博物馆工作人员的一致称赞,体现了蜊小学子们的风采,为学校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国家荣光》第二集《以身许国郭永怀》最新观后感4

讲解员讲述到郭永怀同志的求学经历时,如果说第一次留学的铩羽而归是时局所迫,当他在第二次获得出国留学机会时因为必须获取日本签证才可成行而毅然归国时,我是十分敬佩其爱国的拳拳之情和这种大气魄的。

郭永怀同志不仅在出国时有“三顾港口”的曲折经历,他的学成归国之路也一样十分坎坷。都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他在国外的一言一行都当得起君子之称。在我们的祖国向她的孩子们发起呼唤前,郭永怀就在美方的一份调查表中宣誓——“到美国来,是为了有一天能回去报效祖国”,并明确表示不会为美国服兵役,为此他失去了涉密资格并被美国政府列入了黑名单。后来,当他为了回国而当众焚烧一切研究成果的时候,面对妻子的劝说时掷地有声道:“省得他们再找我麻烦,让我回不了国。”在很多人不愿放弃前程似锦回到我们贫穷的母亲身边时,他用这样决然的行动宣告他回国的决心。或许他可以选择为了一时得失作出妥协,但唯有这些选择才得以彰显他的品行高洁,彰显我们的祖国一直是挺直着脊梁的。

在23名“两弹一星”功臣元勋中,郭永怀同志是唯一一位在核弹、氢弹和卫星实验工作中均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更是唯一一位烈士科学家,他,不应为我们、为历史遗忘。同样,我们国家还有许许多多同他一般的民族英雄已日渐淡出大家的记忆,却让很多以哗众取宠为方式的“网红”当道。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们作为当代党员,沐浴着这个时代的辉煌和使命日渐成材,当以向优秀的前辈们看齐才是。当然,这不是要我们一定要放弃个人的似锦前程或是以身许国,在新时代的要求下,实现“中国梦”与我们个人的前程和发展息息相关,二者并驾齐驱、齐头并进。因此,如何在这个百花争鸣的盛世做到观点和理念的扬弃、如何铭记历史铭记领袖和英雄们、如何发挥党员的先锋作用、如何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成为国之栋梁都是值得我们当代青年党员深思和反省的。

《国家荣光》第二集《以身许国郭永怀》最新观后感5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两弹”模型捐赠给荣成郭永怀事迹陈列馆。当天,中物院党委常委、副院长田东风,中物院型号总指挥、科协主席谭志昕,荣成市委副书记吕劭伟,荣成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曲卫伟等参加活动。

郭永怀出生于滕家镇西滩郭家村,是我国著名的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是唯一一位在中国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领域均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1968年因飞机失事不幸牺牲,终年59岁。

1999年,郭永怀被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多年来,荣成一直十分重视郭永怀的事迹宣传。为更好地让市民了解他的事迹,2010年,荣成在博物馆广场东侧竖立了郭永怀雕像。近年来,又与中科院力学所等单位密切联系,为建立郭永怀事迹陈列馆打下了基础。

今年结合中央提出的“两学一做”要求,市委、市政府重新将展馆建设提上议事日程,组织专业力量,高水平策划、高标准建设,先后到北京、四川绵阳、梓潼与青海海北州等郭永怀战斗和生活过的地方,搜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历史文物。郭永怀事迹陈列馆位于荣成博物

馆一层,展览面积2000平方米,有400多张图片、200多件珍贵文物资料、6个视频。

根据郭永怀院士的生活工作经历,陈列馆拟划分为八大板块,分别是“荣成之子 潜心求学”“驰名海外 毅然归国”“两弹一星 功勋卓著”“儒家情怀 大师风范”“献身科学 壮烈殉国”“怀瑾佩瑜 爱在天际”“高山仰止 永远怀念”以及多媒体教育厅。

内容涵盖了郭永怀的出生、外出求学、归国、从事力学和国防科学研究,直至牺牲的完整人生轨迹。

通过对其一生的展示和部分科研场景的复原,让人们可以充分了解郭永怀的儒家风范和大师情怀,全面展示了郭永怀院士的卓越功勋。

当天捐赠的模型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的模型。吕劭伟在捐赠活动中表示,郭永怀是为“两弹”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伟大科学家,是优秀共产党员的代表、荣成人民的骄傲。“两弹”模型是郭永怀事迹陈列馆的重要展品,浓缩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精神,是对郭永怀卓越贡献的重要展示。

对面向党员干部、青少年、社会公众全面深化党性教育、科普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大意义。今后,荣成将不断组织社会各界向郭永怀同志学习,切实发挥郭永怀事迹陈列馆的作用,传递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

上一篇:这,就是幸福初中作文900字下一篇:电子商务大专个人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