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池县电子商务业发展工作推进方案

2024-05-23

岳池县电子商务业发展工作推进方案(精选8篇)

篇1:岳池县电子商务业发展工作推进方案

岳池县电子商务业发展工作推进方案

电子商务是以互联网信息技术创新流通模式的新型业态,是新兴战略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产业发展和缩小地区经济差距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我县电子商务得到了快速发展,示范效应带动明显,配套服务正逐步完善,幵被中、省授予为“农村商务信息服务试点县”,但仍存在电子商务规模小、宣传不到位、企业积极性不高、购进多而销售少等问题。为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在调结构、转方式、扩内需、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推动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的实施意见》(川办发〔2013〕82号)和《广安市电子商务业发展工作推进方案》(广安府办发〔2015〕22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以深度融入实体经济、支撑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目标,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导向、政策支持,注重培育与引进相结合,积极推进电子商务普及应用,完善电子商务配套体系,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电子商务平台,推动我县电子商务顺畅、有序发展,为促消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注入新的强大动力。

(事)发展目标。促进网络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应用领域充分扩展,电子交易额快速增长。到2017年,全县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50亿元,其中网络零售额突破10亿元,引进2—3家国内外专业电子商务企业入驻岳池,全县乡镇电子商务覆盖率达70%,55家以上企业、15户以上农民合作组织建成电子商务站,村级行政区域电子商务覆盖率达30%。力争2020年全县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10亿元,其中网络零售额突破30亿元,引进3家以上国内外专业知名电子商务企业入驻岳池,全县乡镇电子商务覆盖率达100%,80家以上企业、20户以上农民合作组织建成电子商务站,村级行政区域电子商务覆盖率达80%。电子商务规模与应用水平力争走在全省31个试点县前列,奋力打造全国电子商务百强县。事、工作重点

(一)加强平台建设。

1.搭建行业垂直平台。结合岳池产业特点,培育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提高本土垂直电商平台带动辐射作用与竞争力。到2020年,在农副产品、机械电子、家居建材、医药、服装、餐饮旅游等行业打造集推广、交易、物流、支付等服务于一体的B2B、B2C、O2O等行业优势垂直平台1—2家,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互联网与传统市场、线上与线下的融合。(责任单位:县经济和信息化局、县商务局、县发展改革局、县财政局、县农业局、县旅游局、县食品药品监管局、县邮政局)

2.壮大第三方服务平台。充分利用中、省、市、县优惠政策,加大对知名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的招商力度,努力促成其在岳池设立区域电商物流中心或服务基地。支持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辟岳池产品专区,集中展示、宣传和推广我县企业。重点培育支持以天府云商网、居无忧网、易网、邮乐网等为代表的第三方服务平台,发挥其示范带头作用,促进品牌打造,带动产品销售,提升社会影响力。(责任单位:县商务局、县经济和信息化局、县委农工委、县邮政局)

3.发展移动电子商务平台。协助电信、移动、联通通讯运营企业推广手机客户端、掌上电脑等智能移动终端的应用,在公共亊业、交通、旅游、就业、家政、休闲、娱乐、市场、商情等领域,发展基于新一代移动通信、物联网、云计算技术的移动支付服务、便民服务和商务信息服务。鼓励支持以易网科技为代表的企业打造移动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推进移动电子商务应用,不断拓展e消费领域。(责任单位:县经济和信息化局、县发展改革局、县财政局、县教育科技体育局、县政府金融办、县商务局)

(事)拓展应用领域。

1.实施“全企入网”工程。依托医药制造、丝棉纺织、电子产品、汽摩配件、建材、服装、精优食品等传统特色产业,鼓励企业以自主品牌为支撑开设网络旗舰店、专卖店等,扩大“岳池造”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促进“天虎云商”、“居无忧”等成为我县工业企业运用电子商务的重要直销渠道,实现采购、生产、销售全流程电子商务,提升制造业行业发展水平。鼓励、支持农业、商贸流通、金融、旅游、物流等重点领域优势企业,通过自建共建电子商务营销渠道开拓市场,推进网上网下市场融合发展,提升经营流通效率。(责任单位:县经济和信息化局、县发展改革局、县财政局、县商务局、县农业局)

2.拓展电子商务农村市场。围绕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和农村电商综合服务需求,构建农村电子商务支撑服务体系。以已争取的中省农村商务信息服务试点县建设为契机,加大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我县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与农村经济融合发展,整合线上信息资源和线下农业专合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基地、种养殖大户、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实体资源,健全农副土特产品网上购销体系,扩大农产品销售渠道,宣传推介我县特色、优质农副产品,促进特色农业发展,使电子商务产业成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适时争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责任单位:县委农工委、县农业局、县财政局、县商务局,石垭镇、乔家镇)3.推动电子商务进社区。整合网上订餐、购物、缴费、家政、社保、医疗保健等服务资源,构建便民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依托“家融合社区管家站”等推进社区电子商务连锁超市建设,促进社区商务服务网络化。整合资源推进末端配送站点和便民支付自助服务终端的普及应用,实现水、电、气、通讯费等居民日常生活消费电子化。(责任单位:县商务局、县经济和信息化局、县财政局、县农业局、县地税局、县工商质监局、县食品药品监管局)

4.发展跨境电子商务。鼓励支持四海公司、华美服饰公司、琅琪服饰公司、银丰食品公司等生产性外贸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国际和国内贸易活动,完善进出口代理业务,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岳池造”在国内外的营销能力,拓展国际市场空间,推动全县外贸出口稳定增长。(责任单位:县商务局、县经济和信息化局、县政府金融办、县经开区管委会)

(三)促进产业集聚。

打造电子商务集聚区。逐步将县经开区、罗渡高新区、现代农业园区建成集电商、物流为一体的电子商务集聚区,支持大学毕业生、个体工商户发展电子商务产业,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电商企业入驻,增强电商辐射效应和影响力。鼓励、支持有条件的批发市场强化仓储、配送、采购等功能,发展一批以商品市场为依托的网商集聚区。(责任单位:县商务局、县经济和信息化局、县经开区管委会、罗渡高新区管委会)

根据我县的产业特点、区域优势,加快电子商务园区规划布局和建设招商,力争到2020年,依托亿联电子商务大楼等平台建立电子商务孵化园,将城东现代商贸物流园打造成基础设施先进、功能配套齐全、产业链条清晰、生活环境优美的电子商务特色园区。(责任单位:县商务局、县国土资源局、县住房城乡规划建设局)

(四)深化示范试点。

加快我县电子商务发展进程,积极争创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依托已申报的国家级、省级农村商务信息服务试点示范县平台,选择亿联建材家居五金商城、三安蔬菜合作社、岳特集团、银丰食品等一批基础扎实、成长性良好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和支持,努力创建省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全面提升我县电子商务发展水平。(责任单位:县商务局、县经济和信息化局、县经开区管委会、罗渡高新区管委会)

三、工作措施

(一)完善推进机制。成立以县委分管领导任组长,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县发展改革局、县委农工委、县财政局、县投资促进局、县经济和信息化局、县商务局、县国土资源局、县住房城乡规划建设局、县公安局、县国税局、县地税局、县工商质监局、县旅游局、县政府金融办、县邮政局、县经开区管委会、罗渡高新区管委会、县电信公司、县移动公司、县联通公司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岳池县电子商务业发展推进小组。推进小组下设办公室于县商务局,由县商务局局长、分管副局长分别兼任办公室主任、副主任。充分发挥推进小组的统筹协调作用,完善重点行业推进机制,落实部门责任,推动部门管理与服务创新。各乡镇及相关企业要建立相应推进机构机制,落实分管领导、专门机构和工作人员,形成上下联动、部门高效协同、社会踊跃参与的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新格局。(责任单位:县商务局,各乡镇)

(事)强化规划引领。编制《岳池县电子商务发展规划》,明确2015—2020年我县电子商务发展思路、预期目标及主要任务和发展路径,科学有序推进电子商务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责任单位:县商务局、县发展改革局)

(三)夯实发展基础。

1.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大力支持无线宽带和光纤到户接入,积极推进下一代互联网网络建设,切实提高网络运行速度,加速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为电子商务提供良好的网络运行环境。完善移动电子商务技术体系、标准和业务规范,提高4G和WiFi在商场、超市、社区等重点场所的覆盖率。(责任单位:县经济和信息化局、县财政局、县电信公司、县移动公司、县联通公司)

2.优化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改进城乡快递车辆管理,允许快递企业采用12座以下小型客车开展快递收投业务。引进国内知名电商、物流企业落户岳池,督促亿联置业公司、九龙超市有限责任公司、三安蔬菜合作社等企业布局物流基地和仓储配送中心,推进现代化、集约型公共物流快递体系配送基地建设,提升物流配送信息化和智能管理水平。(责任单位:县商务局、县交通运输局、县邮政局)3.完善电子商务支付体系。扶持发展以电子商务支付为主要业务的第三方支付服务机构,加快第三方支付平台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和支付服务机构共同搭建安全、兼容、快捷的在线支付平台,尽快形成网上支付、移动支付、固网支付及其他支付渠道构成的新型综合支付体系,满足电子商务活动多元化、个性化的支付需求。(责任单位:县人行、县政府金融办、县电信公司)

4.构建电子商务人才保障体系。加大领军型电子商务人才引进力度,解决本地人才缺乏问题。鼓励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岳池本地职业技术学校等培训机构培养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加大对有关职能部门、行业、企业干部员工电子商务培训,提高应用电子商务的能力。力争到2020年,培养本土高级电子商务职业经理人50人以上,电子商务专业人才200人以上,普及电子商务知识1000人次以上。(责任单位: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县教育科技体育局、县商务局、县财政局)5.发挥行业协会作用。以电子商务企业和服务单位为依托,成立岳池县电子商务行业协会,引导、组织和服务县内传统企业开办电子商务实用业务,形成技术、人才培训、交流、咨询、金融、监督等要素集聚效应,为促进电商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运营环境。

6.健全电子商务网络信息体系。推动电子认证在电子商务发展中的应用,鼓励先行先试,除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予以行政许可亊项和禁止网上交易商品除外,其他规范性文件均不得设定有关网上交易行政许可亊项和禁售限制,已设定的一律予以取消。(责任单位:县商务局、县工商质监局、县经济和信息化局)

(四)强化政策扶持。

1.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各乡镇、县级相关部门要加大电子商务的支持力度,要安排相应资金支持电子商务发展。县财政统筹整合相关促进发展资金,重点培育电子商务龙头企业,支持电子商务重大项目建设、推广应用、试点示范、人才培训、服务体系、关键技术推广、信用认证与模式创新等。要完善财税配套政策,鼓励支持知名企业来岳池设立总部,促进电子商务集聚发展。(责任单位:县商务局、县财政局)

2.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对电子商务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符合税法规定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的50%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按国、省、市规定着力解决物流企业代理采购、电子商务税收管辖、税务登记和电子发票应用等相关问题。对符合条件的电子商务企业经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软件企业和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可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居民电子商务企业投资在省内注册而取得的投资收益所得,符合税法规定条件的免征企业所得税。符合西部大开发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条件的电子商务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小型微利企业按规定予以减免企业所得税。支持网上销售专业服务平台建设。采取企业主导、市场化运营、政府支持方式,鼓励各骨干企业积极参与岳池本地产业电子商务专业服务平台建设。对于成绩突出幵经县商务局验收合格的,将按“以奖代补”方式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按固定资产投资额的20%—30%奖励)。加快农村信息化基础建设。要根据农村电子商务建设的需要加快推进全县农村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实现网络村村通。各运营商要积极支持农村电子商务企业的发展,在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在基本网络建设、资费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责任单位:县商务局、县财政局、县国税局、县地税局)

3.加大融资支持。鼓励金融机构运用电子商务企业信用信息,探索有效融资方式,扩大贷款抵押质押品范围。发挥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作用,鼓励金融机构创新运用适合电子商务企业需要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提高中小企业信贷审批和放贷效率,增加有效信贷投放。鼓励多种方式引入风险投资、战略投资、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短期融资券等。探索通过多元化投资运营方式设立岳池电子商务创业、创新和风险投资基金。(责任单位:县商务局、县政府金融办、县人行)

4.优先解决企业用地。对电子商务重点企业扩大经营、国内外电子商务知名龙头企业落户和重大电子商务项目建设,国土部门要开辟快速审批通道,优先保障用地计划指标,促进项目落地。加强建设用地出让合同的履约,保证政府供应的土地能够及时转化为电子商务项目用地。(责任单位:县国土资源局)

5.健全统计制度。按照中、省、市统计报表制度规定,研究制定电子商务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完善电子商务统计制度和信息发布制度,强化电子商务统计监测和运行分析,及时反映我县电子商务在各产业部门的发展规模、发展水平、结构变化和趋势。(责任单位:县商务局、县经济和信息化局、县统计局)6.加强行业监管。发挥公安、工商质监、税务、金融、文化、商务、通信等部门在电子商务活动中的监管职能,促进网络交易主体守法经营,加强对网上涉及行政许可的商品和服务的监管,打击网络制假售假违法行为,完善电子商务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充分发挥电商协会在行业自律、规范(标准)制订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责任单位:县工商质监局、县公安局、县国税局、县地税局、县政府金融办、县商务局、县经济和信息化局、县民政局)

篇2:岳池县电子商务业发展工作推进方案

1、全区新引进国际一线品牌50家以上,引进和培育影响力强的国内外连锁企业15家以上,形成高档商贸集群。

2、以新街口商圈核心区为中心,打造以总部经济为特征的高端商务集聚区,大力发展为生产服务的现代商务业,形成高端商务产业群。

3、争创国家、省、市“社区商业”示范区,为居民群众提供便利的社区商业服务。

4、商贸商务业总税收年增长35%以上,年税收达22亿元以上。

二、重点发展领域

1、加快发展现代百货业。

2、突出发展金融、保险、中介等商务服务业。

3、创新发展科技产品流通、汽车汽配贸易等商贸流通业。

4、大力发展新兴电子商务业。

5、积极发展社区商业。

三、加快产业集聚

1、加快高档商贸中心建设,重点商业楼宇,引进国际著名百货企业入驻的,给予50万元以内的房租补贴。加快高品质商务中心建设等甲级商务楼宇,与我区签定战略合作协议的,根据其招商投入和经济贡献度情况,给予100万元以内的项目补贴。

2、加快、商贸商务中心建设,对积极入驻该地区、对商业中心建设有重要支撑作用的国内外知名百货企业或大型超市企业,给予30万元以内的租房补贴。对开发商或业主单位按区域产业规划进行开发、改造特色商务楼宇或打造特色产业园区的,根据其建设改造投入和经济贡献度,给予50万元以内的建设改造补贴。

3、对区域内各类特色商业街区,鼓励引导形成消费特色,提升综合消费能级。对经认定的特色街区,根据其开发投入、集聚规模、贡献度情况,给予投资方30万元以内的项目补贴,用于街区公共设施改造和品牌企业引进。

四、实施品牌战略

1、对首次进入市场的国际一线品牌,在成立独立核算法人企业,可给予50万元以内的一次性租房或购房补贴。对经营业主引进国际一线品牌的,根据其引进投入及纳税情况给予30万元以内的一次性补贴。同一企业只给予其中一方补贴。

2、对首次进入市场的外地品牌连锁企业,在成立独立核算法人企业并汇总纳税的,可给予30万元以内的一次性租房或购房补贴。

3、对引进国内外著名金融服务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及各类事务所,根据其影响力、带动力及贡献度等综合情况,给予30万元以内的一次性租房或购房补贴。

4、对新引进国内外知名总部型企业,按市、区有关政策给予扶持。

5、充分调动企业家积极性,每年表彰奖励对全区商贸商务产业发展贡献突出企业(综合贡献前十名、成长进步前十名企业)的负责人,给予10万元以内的奖励。

五、突出创新发展

1、对新引进的服务外包企业,或积极参与国内外服务外包业务的区内重点企业,根据其外包投入及贡献度情况,给予30万元以内的项目补贴。

2、对积极创新经营模式、升级市场环境、经济贡献快速增长的商贸流通企业,根据其投入及贡献度情况,给予10万元以内的项目补贴。

3、对新引进或自主创新的电子商务企业,根据其研发投入或发展前景,给予10万元以内的项目补贴。

4、对引进有较大发展潜力的成长性商贸商务企业,由区商贸商务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提出具体意见,报区长办公会研定。

六、发展社区商业

1、对积极参与新型“社区商业”开发、创立社区商业信息服务平台、创新社区商业形态、创造社区商业品牌,且成效显著的,给予其20万元以内的项目补贴。

3、对区内农贸市场升级改造项目,竣工验收合格经审计后,按市有关文件规定标准,给予30万元以内的补贴。对被评为国家或市级绿色市场的,给予5万元以内的奖励。

加快发展商贸商务业实施计划责任编辑:陈老师 阅读:人次

篇3:推进现代蚕业产业化发展要素分析

1 定好位

我们立足于对珙县县情的再认识、对发展思路的再理清、对发展路径的再选择、对发展目标的再定位, 确立 “科学发展, 奋力跨越”工作主题, 定位“两步走翻两番, 跻身全省类区强县, 建设全省经济大县”, 打造“全省四大基地” (全省最大火电基地、全省优势建材基地、全省新兴化工基地、全省茧丝绸产业基地) 、“全市六大中心” (宜宾市县际金融中心、矿山机械中心、茧丝绸中心、交通枢纽中心、现代物流中心、烟草医药配送中心) , 全力以赴建设宜宾南部经济社会发展新高地, 着力构建美好和谐新珙县。

我县蚕业发展呈现出“四大亮点”。一是开启了蚕桑产业发展的新篇章。连续六年实现发种、产茧、产值、单产和农民收入“五提高”。 2009年, 全县发种10.32万张, 生产鲜茧4030 t, 平均单产39kg, 蚕业总产值首次突破2亿元大关, 其中, 蚕农栽桑养蚕综合收入达到1.23亿元。实现3个万担茧乡镇, 建成“百万元村”20个。蚕业综合发展实力跃居全省第二位。2010年新栽一步成园桑10850亩, 栽桑300亩以上的村达到21个;启动建设50个双百万元村;春蚕发28890张, 比2009年同期增发5510张, 增长25.1%;实施桑园综合开发13558亩。二是实现了现代蚕业建设的新突破。蚕桑基地建设项目被纳入全省21个现代农业基地项目建设规划 (蚕桑基地全省仅2个) , 在珙县特色效益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上尚属首次。三是进入了龙头企业引领的新阶段。珙县智溢茧丝绸公司立足资源优势, 在茧丝绸加工、特色食品餐饮业、出口贸易等方面步入了良性循环, 建成全省首个县级民营蚕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蚕业科技含量不断提升, 彩丝茧养殖、“黑色食品”套种、桑枝食用菌培育等实用技术全面推广, 蚕业产业链不断拓展延伸。四是树立了珙县特色农业的新标杆。蚕业产业化建设进入良性循环, 蚕业发展成为珙县现代农业的一张“名片”, 开创了具有珙县特色的科学发展新模式, 走出了一条山区资源组装配套又好又快发展之路。县委、县政府紧扣农村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立足农民长期稳定增收, 在充分认识县情的基础上, 采取有力措施, 攻克农民增收难的问题, 从而确立了蚕业产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农民增收的特色产业, 其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全县桑园面积12万亩, 发种规模达到18~20万张, 年产茧7000~8000 t, 农民养蚕收入1.7~2亿元, 桑园综合开发达到5万亩, 其中桑枝食用菌年产3000万袋, 黑五类种植面积达3万亩, 综合开发产值达到1.2亿元, 工业产值达到2.5亿元, 蚕业综合产值5.5亿元以上, 到2020年全县蚕业综合产值达到8~10亿元。

2 强领导

2.1 积极争取领导支持

珙县蚕桑产业能取得今天的成绩, 离不开各级领导和专家的帮助与支持, 特别是省、市蚕桑主管部门、行业领导和专家经常深入珙县调研指导, 为珙县蚕桑产业发展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给予了最大的帮助。2010年4月, 中国工程院院士向仲怀等专家专程到珙县调研蚕业产业发展, 为珙县蚕桑产业发展传经送宝, 出谋划策。

2.2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

县委把蚕业产业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只有重视特色产业发展, 突出助农增收, 资源和政策才会配套。蚕桑产业是珙县的特色富民支柱产业。我县县委、县政府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 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第一副组长的蚕业产业化发展领导小组和蚕业发展指挥部, 县委、县政府的主要领导站在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稳定增收的全局, 真正体现了领导抓。

2.3 各产茧乡镇和相关部门通力配合, 层层实行目标管理, 强化工作力度

县委、县政府要求各乡镇、蚕业产业化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实行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具体抓、负总责, 站在讲政治、顾大局、促农增收的高度, 发扬“争、抢、拼”的珙县精神, 采取强有力的措施, 坚定不移地大抓、特抓蚕桑产业发展, 做到了思想认识、组织领导、宣传发动、职责任务、工作措施、投入保障、督促检查“七到位”。各乡镇要精心组织, 强化宣传引导工作, 切实做好为产业服务、为蚕农服务、为龙头企业服务的各项工作, 全方位支持蚕业产业化发展。同时, 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 落实责任措施, 抓好蚕茧收购工作, 确保蚕茧收购工作规范、有序开展, 蚕农、龙头企业双方利益得到兼顾。

2.4 考核奖励机制的不断完善

县委、县政府对蚕业发展实行目标考核, 在综合目标考核中分值占4分。坚持实行蚕业风险保证金制度, 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分管领导每人交1000元风险保证金, 县蚕业产业化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主要领导每人交纳风险责任金1000元, 年终按绩实施奖惩。县财政坚持直接每年对智溢公司安排以奖代补目标考核奖80~100万元。同时, 进一步强化督查督办。在生产发展期间, 蚕业领导小组和蚕业指挥部每半个月组织一次督查, 每月深入基层进行一次调研, 每季度召开一次领导小组会议, 确保蚕桑生产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完全实现抓领导的管理格局。

3 抓龙头

多年的实践证明, 龙头企业不仅要一头连接国内外市场, 还要紧密地连接广大农民, 这是农民走向市场的依托。珙县牢固树立“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思想, 切实加大扶持培育龙头企业的力度。珙县智溢公司从2004年入驻珙县以来, 充分发挥了龙头企业在带动农户生产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作用, 已成为农民发展蚕桑产业极为重要的依托和主心骨。

3.1 坚持校企合作

加强与省蚕业研究所、西南大学、省市农科院等科研院所的合作, 加快蚕业科技的创新、转化与应用, 提升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 全面抓好小蚕共育、病虫害统防统治、桑树品种改良、多批次发种养蚕示范、优质茧工程, 完善技术规范和品种质量保障体系, 不断提高蚕茧单产和蚕茧质量。

3.2 创新发展模式

改变传统蚕桑生产方式、管理方式和经营机制, 用现代科学方法管理蚕业, 用工业的理念发展蚕业, 用现代农业标准培育蚕农主体, 推进蚕业向规模化、经营化、集约化和工厂化发展, 多形式地逐步确立蚕农在蚕业产业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着力培养学标准、懂标准、会用标准的新型蚕农。突出抓好全县1.2万户栽桑养蚕大户, 通过几年的发展, 全县的生产规模以每年1万亩桑园、1万担蚕茧、1000万元产值递增, 产茧由2003年的1250 t增长到2009年的4030 t, 桑园面积由2003年的4万亩发展到现在的9万亩。

3.3 积极培育壮大专合组织和蚕业协会

完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 发挥抵御市场风险、优化资源配置、发挥茧丝绸一体的优势作用;建立健全蚕业最低保护价机制, 发展“订单蚕业”, 实行稳定最低保护价收购, 维护和体现蚕农的根本利益;加快建立政府和龙头企业对产业的扶持机制, 重点推进科技创新、科技投入;建立风险防范机制, 完善蚕业商业保险、市场风险规避制度, 为蚕业产业化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4 重科技

走“科技兴蚕”战略之路是珙县蚕业产业化发展的成功经验。“科技兴蚕”是一个重大的、长期的系统工程, 实现蚕桑生产的标准化、规范化、统一化、永续化。为此, 全面推广小蚕共育、室外大棚养蚕、工厂化养蚕、省力化养蚕模式。近年来, 我县全面实行小蚕共育到3龄达100%, 重点村的消毒防病100%, 省力化养蚕100%, 优质蚕茧工程覆盖面达到90%以上, 科技增产每年提高20%以上。特别是在孝儿镇宝兴村、中安村, 底洞镇楠桥村、芭蕉村, 恒丰乡武林村、曹营乡海棠村等10个村投资60万元, 建设工厂化养蚕基地, 目前, 全县已建工厂化养蚕基地12个, 厂房面积4000多平方米, 工厂化养蚕农户达150余户, 年工厂化养蚕规模达到5000张以上, 单产均在40kg以上。二是大力推进桑园综合开发。结合珙县气候特点, 确立以桑枝条生产食用菌的研究为突破口, 探索“桑-蚕-菇-肥”循环蚕业经济发展模式获得成功。2010年, 全县实施桑园综合开发示范社50个, 桑园综合开发面积13558亩, 其中桑园套种黑红苕7000亩, 黑花生1100亩, 黑玉米3500亩, 黑土豆200亩, 大头菜1758亩。从目前已收获的黑土豆的情况看, 亩产750kg, 亩收入达到2500元。预计全年的黑五类和大头菜的综合开发产值达3000万元以上, 加上桑枝食用菌生产, 和其他附属产业, 全县桑园综合开发的产值可达4000万元以上。三是继续实施多批次发种养蚕。在2008年示范成功的基础上, 2009年增加到18570张, 同比增发434%, 产茧760 t, 同比增长398%, 参与农户达5850户, 同比增长566%, 蚕农收入达1444万元。2010年实施多批次发种养蚕2万张, 其中春蚕发种8500张。这是我县蚕业产业发展的重大突破, 也是在市场疲软大环境中稳定发种量, 提高单产与质量, 增加蚕农收入的主要措施与途径之一。

5 保投入

政策扶持是推进蚕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环节, 加大投入是实现蚕业产业化加快发展的根本保证。

5.1 政策上扶持

立足财力, 根据蚕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进一步健全完善蚕桑产业发展考评体系和奖补办法, 捆绑使用项目资金, 坚持以奖代补政策, 保障蚕农特别是大户兴桑养蚕的热情不退、动力不减、收入不降。近年来, 县政府坚持每年投入蚕业生产发展资金不少于200万元。2009年, 为有力地抗击金融危机, 保护蚕农的根本利益, 帮助龙头企业顺利渡过难关, 县政府投入生丝和丝棉被市场促销资金50万元, 投入生产发展资金150万元, 争取市上生产发展资金100万元, 智溢公司投入资金856万元, 乡镇政府投入资金150万元, 蚕农投劳投资750万元, 共计投入产业发展资金达2000万元。

5.2 投入上创新

不断完善政府投入为导向、需求投入为依托、蚕农投入为主体的多元投入机制, 重点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 对“蚕房”、“共育室”建设的补助标准逐步提高。2010年以来, 采取向上争取项目, 政府配套补助, 涉农项目捆绑倾斜, 龙头企业重点帮扶, 农民主体投入的办法, 共计投入产业发展资金3650万元, 其中省市项目资金500万元, 县政府配套200万元, 县农业部门项目资金100万元, 乡镇政府筹资180万元, 龙头企业投入1100万元, 蚕农筹资投劳1600万元。

6 促增收

蚕农增收、行业增效、财政增长是我们发展蚕业的最终目标, 为此我们重点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6.1 打牢增收基础

2003年前, 全县桑园面积仅2.5万亩, 其中“一步成园”面积不足1万亩, 严重制约蚕业产业的发展壮大。通过近几年的攻坚, 到2010年全县桑园总面积达到近9.5万亩, 已具备年产茧7500 t的生产能力。

6.2 提高养蚕水平

全面实现小蚕共育化、病虫害统防统治化、桑园建设丰产化、养蚕省力化, 同时逐步推进工厂化养蚕, 养蚕水平和经济效益明显提升。

6.3 拓宽增收途径

篇4:岳池县电子商务业发展工作推进方案

浙江省户均耕地不到4亩,低于全国户均7.5亩的水平,要实现农业增效、农民致富、农村发展,必须突破传统、单一的发展路子。在发展乡镇企业、专业市场、小城镇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上,从2011年开始,浙江提出进一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和农业服务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联动发展。当前,全省农村产业融合已进入速度不断加快、领域不断拓宽、程度不断深化、内涵不断丰富、方式不断创新的发展阶段。

(一)坚持纵横拓展,探索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一是在纵向上,着力延伸产业链。在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打造优势农产品的基础上,促进农业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发展。如安吉的竹产业,已经形成从竹资源到竹地板、竹家具、竹纤维纺织品以及竹叶黄酮、竹醋液等系列产品。二是在横向上,着力打造产业群和产业园。在同一个空间区域,或者围绕一个主导产业,推动多领域的产业集群发展和产业间功能互补。如桐庐、德清的美丽乡村旅游,武义、开化的创意农业、义乌、遂昌的农村电子商务,嵊州的现代农业综合体,以及一批工厂化、科技型、外向型的农业园区。2015年农产品电商销售额突破300亿元。

(二)推进土地流转,创造产业融合发展条件

积极引导各地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站)和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机构,提供土地流转信息发布、合同签订、政策咨询、价格指导、纠纷协调等综合服务。2015年底,全省99.39%的村社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农村土地流转面积占承包耕地面积50.1%,其中10亩以上规模经营的占80%以上。

(三)培育新型主体,打造产业融合发展主力军

对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实行开放政策,将先进的管理经验、科技成果和市场机制、社会资金导入农业领域。实施农业龙头企业“百龙工程”、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培育工程。目前,全省已建立家庭农场2.1万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6万家、合作社联合社151家、农业龙头企业7652家。

(四)创新公共服务,提供产业融合发展保障

采取政府引导、各方参与方式,共同推进农技推广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开发建立“农民信箱”,建成集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农技服务于一体的公共服务信息平台。目前,农民信箱拥有279万实名注册用户,其中农民209.5万户,各类涉农企业、合作社25.6万户,涉农科技、管理、服务人员33.2万户。杭州市大力推进智慧农业平台建设,实现农业生产环节智能化决策、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流通环节方便化订单、快捷式配送、质量可追溯管理。

(五)强化平台支撑,搭建产业融合发展载体

以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为平台,打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载体,通过政策重点扶持和要素集中配置,培育多元化的产业业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打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样板,让农业增效、主体培育、科技投入、公共服务等在这些园区得到集中体现。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3号),为做好这项工作指明了方向。浙江将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在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的基础上,通过改善体制环境、优化发展条件、创新产业组织、激发内在动力,深入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一)继续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围绕“三权到人(户)、权跟人(户)走”,研究制定农民自愿有偿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以及集体资产收益分配权的具体办法,积极有序推进“三权”流转,为农村资源要素高效配置创造制度环境。同时,研究制定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集体资产股权抵押贷款办法,将金融资本引向农业农村,破解长期困扰农业农村发展的资金障碍。

(二)积极支持“三位一体”农村合作经济发展

构建生产、销售、信用“三位一体”的农民合作经济体系,创新产业组织模式。强化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合作社吸纳更多农户参股入社,实行“租金保底+利润分红”的分配机制,形成利益共同体,使发展成果更大程度地惠及广大农民。发展合作金融,组建农村资金互助会和联合会,由下而上逐步形成县、市、省三级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体系。

(三)大力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建设

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发展。引导农产品加工业集聚集约发展,加快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建设,鼓励农超对接、产品配送。在年度建设用地指标中单列一定比例,专门用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产地批发市场等辅助设施建设。

(四)加快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

实施“互联网+农业”行动计划,通过信息化带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推动具有特色产品的乡村发展电子商务,鼓励农民进行网络创业,完善农村网络消费服务体系。加快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推广应用,培育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的现代“种养加”农业新模式。

篇5:岳池县电子商务业发展工作推进方案

清洁化生产是上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创造性的保护环境的战略决策。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工业与环境规划活动中心于1989年提出清洁生产,并将其定义为:清洁生产是指将综合预防的环境策略持续地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便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性。中国政府在1994年提出了“中国21世纪议程”,将清洁化生产列为重点项目之一,并成立了国家清洁生产中心以推动清洁化生产在中国的推广。经过十多年的推广发展,清洁化生产已经被各个行业所广泛提及和应用,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得到了发展和完善。清洁化生产在中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清洁及高效的能源和原材料利用;二是清洁的生产过程;三是清洁的产品[1]。而制革行业作为中国轻工行业的三大污染工业之一,如何推广清洁化生产以适应国家节能减排的政策,关乎到中国制革行业可否持续稳定发展,也是现阶段全行业所必须重视的课题之一。

1 清洁化生产在中国制革业的推进现状

制革行业是我国的传统行业,在发展初期起点低,要求比较低,当时国家在这方面监管也不是非常严厉,一些制革企业不治理就排放,造成了污染。这是受限于当时的历史情况和经济发展状况,这也直接导致人们对制革业的片面认识,认为制革业就是高污染行业,产生污染是不可避免或者污染是不可治理的。在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带动下,中国经济在过去三十年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也随之不断增强,尤其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中国制革业开始慢慢地意识到制革污染问题的严重性,也开始探索降低和减少制革污染,对制革业的清洁化生产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在国家政策层面上,为了促进产业升级,国家在技术革新,特别是有利于节能、减排、降耗、清洁化生产等方面,都给予了重大政策支持。近年来为了保证制革业的可持续发展,国家还在四川大学设立了国家级制革清洁技术工程实验室,成立了以中国工程院院士石碧教授为领头人的制革清洁工艺研发科技攻关团队。中国皮革工业协会更是多次组织召开座谈会,在制定皮革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同时,就制革行业的节能减排和清洁化生产问题做了重点的研讨并达成如下的目标:在皮革行业“十二五”期间,要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一五”末期降低20%;主要污染物COD排放比“十一五”末期减少10%,氨氮排放比“十一五”末期减少20%。废水排放比“十一五”末期减少20%[6]。

在制革清洁化技术革新方面,各个高校的研究人员近年来就制革行业的清洁化问题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研究,有些已经在实际生产中得到了应用推广。比如刘存海、霍小平、杨俊胜等[14]就制革过程中铬鞣废水的循环利用进行了研究,通过絮凝技术将铬鞣废水中的大部分杂质处理,处理后的净化水再次用于配制铬鞣剂,这样可以循环利用水资源,又使铬鞣废水达到零排放。当然还有许许多多关于制革清洁化技术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如何改进制革加工技术、运用更为先进的化工产品和借助现代化的加工设备,从而最大可能地减少制革过程中“三废”的排放。

在企业和社会层面,企业为了应对环保的要求和出于长远发展的考虑,许多有实力的制革企业纷纷新建或是扩建了制革污染处理设施,加大对制革生产过程中污染治理的投入力度,同时,企业也加强了与高校等科研院所的合作,借助专业研究单位的科研力量合作攻关,加大在新产品和新技术方面的投入,以求降低和解决制革中的污染问题。例如:浙江卡森实业有限公司与温州大学兰云军教授牵头的科研小组合作就制革清洁生产技术及相关的装备进行了开发研究,并在大生产过程中进行了推广应用。另外,许多小的制革企业在环保压力下选择了停业或者是合并,并向制革污染治理配套设施完善的地区迁移,比如,近年来许多温州制革企业搬迁到山东、东北等地;许多广东和福建的制革企业将水场设在河南、山东等有制革污染处理的专业制革工业区,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减少制革过程中的污染问题,适应清洁化生产的发展趋势。

2 中国制革行业清洁化生产所面临的问题

制革行业的污染主要有制革废水、制革废渣与制革污泥、以及制革废气等。2009年底相关数据表明,我国制革行业年排放废水超过1.2亿吨,占全国工业污水量的0.5%左右;其中含铬化合物6000多吨,硫化物超1万吨,各种悬浮物15万多吨,在一些制革企业相对集中并且没有配套污水处理设施的地区,水质污染非常严重。污水是制革行业最主要的污染,另外制革废渣和制革污泥也是比较重要的污染源,制革过程中废气的排放量相对来说非常小,因而污染也相对较小。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的制革企业中有超过60%的企业没有废水处理设施,至于制革废渣和污泥,还有制革废气的处理设施更是非常少。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制革企业约有2000多家,80%以上是年产在10万张标准皮以下的传统作坊式小厂,年产值超过1000万元的制革企业不到200家。而且我国的制革企业分布比较分散,全国超过半数的省份都有制革及其相关企业,并且制革业在相当一部分地区都是创收和解决就业的支柱产业之一。所以说制革企业的分散分布是清洁化生产推广面临的第一个困难。

其次,政府对于制革企业的监管不到位,对于清洁化生产缺乏政策配套措施。在制革行业转变到以私营企业为主的过程中,地方政府为了追求经济增长和解决就业等问题,对制革行业的发展缺乏战略性引导和规划,对清洁化生产没有纳入到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结构性污染治理及区域性环境整治中去。同时,一些政府监管部门对制革企业采取罚款的方式应对污染问题,相比较治理污染的成本,企业更愿意花钱“搞定”监管。

最后,污染治理的高成本制约清洁化生产在制革行业的发展。如果要彻底处理制革污水达到排放标准,制革企业需要投资修建配套的污水处理设备,这个一次性投资不会少于几百万人民币。对于大多数中小制革企业来说,这样数额的投资肯定是不会去考虑的,也是难以承受的,更别说那些家庭作坊式的小企业了。另外,企业建设配套的污水处理设施需要场地,而这个对许多制革企业来说甚至比投资现金还困难,没有多余的场地来建设也是个主要问题。就算是有相关污水处理设备的企业,要维持污水处理设备的正常运转也是一个不小的支出,加之制革污水污水处理专业人才的不足,因此造成这些设备不能够有效的运转,从而影响设备的正常运传和污染的处理效果。

3 中国制革行业全面实现清洁化生产的对策

为了确保清洁化生产在制革行业的推广,应该结合政府、企业和制革新技术研发三个放面,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解决推广清洁化生产所面临的问题和各种制约,确保制革行业能够可持续健康的发展:

(1)制革产业的集中化和规模化发展。中国制革生产布局比较分散,企业规模小、数量多。行业规模以下企业(年产品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下)占全行业企业数量的35%以上,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任务仍然较重。另外,中国制革企业以私营性质为主,且大部分规模都相对比较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企业缺乏自主创新意识,产品研发基础薄弱,技术研发资金投入不足1%,新技术、新工艺推广较难。只有做大做强制革企业和制革产业区,才能有利于应对制革行业的污染问题、有利于推进清洁化生产的推广。

(2)重视环境保护,发展绿色制革。发展绿色制革是实施清洁化生产方法,也是制革行业应对污染问题和响应全国节能减排的大势所趋。制革行业造成污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只有降低和减少制革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才能够推广和实施清洁生产。中国工程院院士石碧教授为首的团队在发展绿色制革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探索,并设计提出了一套比较可行的制革产业循环经济技术模式[31];徐州南海、淄博大桓九等制革企业开始探索进行铬鞣液回收再利用,这些都为发展绿色制革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3)探索清洁化生产,培育特色制革区域。制革过程中的清洁化可分为制革生产源头的污染控制和生产末端的污染治理两个方面,而现在我国制革企业的清洁化生产主要以生产末端的污染治理为主。但随着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不断深入和清洁化生产的推广,只有从制革生产的源头抓起,加大对清洁化制革技术、末端污染治理技术以及环境友好型皮革化学品的研发和推广力度,尽可能的降低制革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染,才能既减少后期污染治理的难度,又减轻企业污染治理的成本,从而实现企业发展和清洁生产双赢的局面。特色制革区域的发展壮大,不仅有利于治理和减少制革过程中的各种污染,而且有利于在制革园区开发和应用清洁生产链接集成技术,从而形成清洁化生产产业链。

4 清洁生产在中国制革业的发展趋势

清洁生产是全世界所必须面对的课题,也是一种新的环境保护战略,是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制革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决定了必须推进清洁化生产减少制革工业中的污染,尤其是水资源的污染和耗费,才能够保证中国制革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结合中国制革业现状,参考国内外成功经验,中国制革业现阶段清洁生产的推动方式,要以行业中规模比较大、经济效益好和技术水平比较先进的企业为龙头,以行业中制革集聚区为整体推进对象,带动其他中小制革企业开展清洁生产。

篇6:岳池县电子商务业发展工作推进方案

积极推动国办意见的贯彻落实。农业部印发了《农业部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任务分工的通知》,对涉及农业部职能的任务进行了分工布置,制定了2016年具体工作计划,细化了工作措施,明确了预期成果和时间进度。

编制农村产业融合“十三五”发展规划。农业部启动了《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成立了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及起草小组,结合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合理、科学、有序地优化主要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结构布局。目前,规划正在征求意见,修改完善后适时发布。

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和农业部等七部门联合实施农村产业融合“百县千乡万村”试点工程。支持每个省建设不超过5个试点示范县、50个试点乡、500个试点村,优先支持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化基地、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以及信息进村入户示范村、最美休闲乡村、一村一品乡村等。会同财政部继续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重点支持能够让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的经营主体,支持发展加工流通和直供直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民构建利益联结机制、建设农村产业融合先导区、建设休闲农业等公共服务设施、开展产业扶贫等。同时,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为企业和合作社争取信贷支持。

篇7:互利:电子商务业发展的不二法门

对于第三方支付模式,最典型的应用就是“聚人头,卖广告”。广告应该是网站首选盈利方式,只要有人头聚集的地方就能挖掘出广告价值,网站的广告潜力也是判断网站价值的一个重要标志。因而,网站的双赢互利离不开对广告价值的发现,也就是寻找为客户买单的第三方。

“1000万元是什么?可以是一个人给你1000万元。也可以是1000万个人每人给你1块钱。”这说明薄利多销也能成大事,但问题的关键是网站必须提供对每个人都有价值的信息内容,促成大家走出户外,进行实际消费。

现在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薄利多销是传统行业、电子商务行业、广大消费者三方面互利共赢的核心点。饭店要想盈利,必须要有食客,要是菜价太高,相当于想从一个人身上挣1000万元,难度可想而知;菜价低廉,菜质尚好,就会有很多食客,但小本经营明显吃亏。所以扩大规模、连锁经营方是上策。扩大规模需要让更多的人知道,培养潜在的或目标消费者,选择优质的宣传渠道就成为必需。借助网络宣传就成为最佳渠道。

篇8:岳池县电子商务业发展工作推进方案

关键词:代理机构;电子招标投标;发展

电子招标投标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电子化发展系统,在当前逐步适应了招标投标管理要求,也为招投标工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在互联网快车的推动下,极大的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电子招标投标的运用,是招标代理机构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服务层次的必经之路,是促进招投标行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趋势,招标代理机构如何才能更好地抓住电子招投标这个二次创业的机会,引导招投标企业向新时代迈进和发展,是招标代理机构当前所面临的现实挑战。

1 电子招标投标形势下招标代理机构面临的挑战

1.1 招标代理机构的现状。招投标制度在工程建设领域实行已三十余年,在正式的条例颁布后,招投标制度得到了全面推行,从此也确立了招标代理机构的法律地位,招标代理机构利用这一契机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推进和改革的深入,各项条例的颁布实施,使得招投标现状发生了转变,竞争格局也从简单的,低层次的,转变为高质量的、高层次的专业技术咨询服务。传统的招标代理机构主要依靠招标程序的服务,而在电子化发展的今天,竞争更加激烈,所以招标代理机构必须加快走集团化、信息化、专业化的全过程服务链的道路,才能让招投标行业健康发展。

1.2 电子招投标的优势。电子招投标是传统招标投标发展到信息化阶段的必然结果,是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技术特征的。在招投标实际操作过程中,有着信息发布、投标、监督等众多环节,所以造成了资源浪费和人力不足,无论是招投标活动中任何一个组织机构都迫切希望可以改变现状,提高工作效率。电子招投标有在线操作、无纸化、信息透明及全程监管的优点,进一步提高招投标的工作效率、公开透明化程度、节约了很大一部分资源。所以改进和完善传统招标投标,并将电子招标投标引入高效运行。

2 电子招标投标对招标代理机构的作用

2.1 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层次。传统的招标投标中繁杂的流程化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在实施电子招标投标后,计算机系统则可以高速、准确完成,如发售标书可让投标人实行自助服务,原来至少需要半小时才能完成的开标环节可以缩短至几分钟,过去招投标工作中的文件制作、评标、归档、资料查询等工作也可以得到改进。电子招标投标规范化的操作流程,固定的信息渠道,使所有的信息都能够又快,又准确的送达,并且避免了人为操作失误,提高了招标代理机构的工作效率。

2.2 促进资源共享,强化专业水平。实施电子招投标,由计算机处理结构化、规范化、程序化信息更加稳定可靠。招标项目的所有信息都记录在系统中,可以及时的在线查询,实现招标代理机构内部资源共享。各项招标投标信息无需再到仓库查找,也不易丢失,更有利于企业各项资质维护所需资料的储备,从基础建设上保障企业的稳健发展。电子招标投标的运用有利于隐性知识显性化,促进知识流动性,增强知识共享性。

2.3 规范操作流程,完善管理手段。电子招投标对于招投标流程管理严格,业务人员必须按照设定的流程进行操作,前一项程序没完成,紧后工作则无法开始,这样可有效减少业务员工作的随意性。同时,投标文件要根据招标文件的格式要求制作,模板格式中不能修改的内容无需也无法更改。由于电子招投标的整个工作过程都在网上进行,业主、投标人和代理机构的人员都可以方便直观的查看进展,及时发现操作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并予以解决。也有利于各监督管理机构监控,及时,准确,掌握全程信息。

2.4 降低成本,提高企业利润。电子招投标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省了时间,公开透明的操作流程,规范了业务,减少了因人为因素而引起的投诉,从而提高了客户满意度。如果招标业务员在原本的传统纸质招标中,可以同时实施进行的招标项目为3~4个,那么在采用电子招投标后则可同时实施5~6个项目,信息化电子化的操作,大大提高了业务人员的工作效率。企业可以在不增加招标业务员工作量的前提下,完成更多的招标项目,这样就增加了招标企业的利润;同时,因为招标投标过程中各环节的时间缩短了,开标、评标场地费用减少了,招标文件印刷费基本没有了,还可以大大降低招标代理机构的运行成本,所以说招标代理机构获益最大。

2.5 履行社会责任,提升企业形象。电子招标投标发展下,业主、企业和投标方均可以足不出户就完成招投标活动,无纸化办公的特点为整个社会节约了纸张和能源消耗,所以招投标企业在完成业务工作的同时也为资源节约、美化环境,为社会做出了贡献;同时也提高了招投标活动的透明度,体现了公平与正义,企业的社会形象也得到了提升。

3 提高招标代理机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适应电子化发展

在网络和信息平台快速发展的今天,招标代理机构必须结合自身特点克服内外部的发展障碍、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改进企业服务。只有在专业型服务方面取得明显进步、在企业品牌经营上取得成效、在跨区域规模化经营上迈出步伐,才能迅速抓住电子化发展的机会,更好地推进电子招标投标发展。

3.1 找准定位,转变服务形式。电子招标投标的发展大大节约了招投标过程的时间成本,那么作为招标代理机构就应该利用节省的时间来开发市场,深层次了解、把握业主需求,把主要精力放在深入分析研究供应商市场、策划招标方案、招标管控模式和制度体系梳理等重要工作上,逐步提升服务水平,由原本程序性的服务向专业型服务转变、顾问式服务发展,优化招标采购管理体系,专业的招投标领域的咨询,和招标人“鱼水相依”共同发展,进而推动行业的整体升级。

3.2 结合平台,提高监控力度。招标代理机构的业务贯穿招标项目的各个阶段,电子招标投标给招标代理机构的管理者提供了新的管理手段,增强了管控力度。管理者对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可通过电子招标投标系统实现在线监管,发现苗头性问题可及时纠正,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避免出现亡羊补牢现象。发展电子招标投标,为整个行业建立统一的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招投标行为记录公告平台、信用考核、投标单位信息查询等服务。招投标代理企业可以通过前期的招标信息公开、投标单位的业绩、资格审查管理、信用信息建档等,统一实行“阳光招标”动态管理。

3.3 抓住机遇,提升行业形象。招标投标的电子化对招标代理机构的信息化管理水平、职工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业主提供顾问式服务则要求招投标公司的业务人员不但要精通招标业务,还要熟悉掌握各种项目相关的理论和实务,比如成本管理、价值链管理、供应链管理等。所以招投标企业要想适应电子化的发展模式,首先要提升招标投标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从业人员队伍,并且加强行业专家资源建设,造就高素质的专业队伍,这样才可以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从而赢得业主的信赖与支持。

参考文献:

[1]印保兴,张毅,周培康.招标代理机构如何推进电子招标投标发展[J].建筑市场与招标投标,2014(2).

[2]杨佩旋.招标代理机构如何应对电子化时代的挑战[J].聚焦电子招标投标,2013(5).

[3]李小林.招标代理的市场取向与服务能力[J].招标采购管理,2012(2).

[4]王谟祥.《电子招标投标办法》实施影响分析[J].财经界.

[5]赵兴军.浅谈实施《电子招标投标办法》的意义[J].法治社会,2013,541(11).

作者简介:

上一篇:涉外文秘专业简历下载下一篇:户外 送祝福 小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