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形势与政策论文:谈新经济的发展动力

2024-05-26

大学形势与政策论文:谈新经济的发展动力(共8篇)

篇1:大学形势与政策论文:谈新经济的发展动力

谈新经济的发展动力

【摘要】助推一个国家或者社会长期进步和竞争力提升的是科技,但仅仅是一项科技还不足以撼动人们生活和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不过如果是一个产业,并且这个产业能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向高级化发展,那么这个产业就能作为一个战略性产业,成为经济的新增长点。【关键词】新经济 双创 科技

一、经济形势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各个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越来越认识到新经济或新兴产业的发展对本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纷纷提出大力发展新经济的举措。如在今年的两会上,“新经济”首次写入了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也指出,“中国再让传统动能继续保持高增长,不符合经济规律。要让‘新经济’形成新的‘S型曲线’,带动起中国经济新的动能。”可见新经济既是现阶段对冲传统经济增速下滑的支撑,也是促进社会转型升级的动力。

新经济是以高科技产业为平台,并由此导致经济发展呈现出新特征的经济现象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高科技产业脱离了低生产方式,向高级生产力转变;二是将高科技应用于传统产业,带动整体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经济发展。可见,新经济并不是指单单一两个产业,而是通过这些产业来带动其他产业和社会进步的一种经济形态。尽管新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但仍然需要以新兴产业为依托,因此新兴产业的发展状况也决定了新经济的发展态势。

二、选择“双创”的原因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经济活力之源,也是转型升级之道。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这为我们进一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向纵深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产业升级融合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正成为激发实体经济新动能的重要引擎。要充分认识到“双创”对推动制造业提档升级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准确把握“双创”发展的新趋势新特征,发挥其对产业迈向中高端的促进作用,加快营造有利于技术创业创新的制度环境,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产业升级融合发展。

“如何塑造以‘双创’为导向的新经济”“如何成为创新引领者”“中国会成为下一个硅谷吗”⋯⋯近日,在南开大学召开的第四届全球创新创业会议上,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就中国与全球创新经济如何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与经济增长速度的持续下滑相比较,从2012年开始的中国经济微观结构变化表明,新经济和新动能正处于形成和发展过程之中,但是在区域之间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副院长刘刚表示,与制造经济不同,新经济是基于以第二次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科技产业革命,依赖于“双创”活动的大规模涌现,从供给侧发动结构变革主动适应消费结构变迁的新型经济形态。新经济是互联网与硬科技融合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实体经济。新型创新区是新经济发展的引擎,平台则是新经济资源配置的新机制,“双创”则构成新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

南开大学商学院院长张玉利认为,从全球创业观察(GEM)数据来看,中国创业的活跃程度在区域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目前中国创业高度活跃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京津地区、江苏、浙江、上海、广东。环境不仅可以降低创业成本,而且可以使创业者掌握更多的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因此,为了提高创业活跃程度,在创业生态系统的培育和建设上,不仅要发挥政府和大学的作用,同样需要发挥企业家的作用。

吉林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蔡莉从创业环境的动态性和包容性视角考察了中国新创企业资源整合方式与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蔡莉认为,新创企业的资源整合存在稳定和开拓两种方式。在低环境动态性及高或低环境包容性条件下,新创企业的资源整合的稳定方式和开拓方式都不会显著影响新创企业的竞争优势,在高环境包容性和高环境动态性的条件下,稳定方式和开拓方式都会显著影响新创企业的竞争优势。而在低环境包容性和高环境动态性的条件下,只有开拓方式对新创企业的竞争优势产生积极影响。

阿姆斯特丹大学商学院教授、阿姆斯特丹科技园区创业中心创始主任斯维·万宁提出,中国在科技发展过程中,应当借鉴美国硅谷和以色列培育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经验,构建具有自组织、自演化和自我颠覆特征的“干细胞生态系统”。只有建立起强大、包容和产业孵化能力的“干细胞生态系统”,中国才能够成为下一个硅谷,建设成为创新国家。

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副校长、地球探测科学家DanBlumberg,以贝尔谢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培育为例,介绍了如何通过政产学研的合作,发挥研究型大学的作用,以新兴产业发展为龙头推动科技创新中心的形成和发展。本·古里安大学所在城市贝尔谢巴市,位于以色列内盖夫沙漠地区,是农业滴灌技术的发源地。随着网络安全问题日益严峻,本·古里安大学、贝尔谢巴市政府和美国KUD公司共同建设了以色列贝尔谢巴网络园区。2010年以来,通过富有活力的开放式“双创”生态系统的构建,网络园区在建设过程中不断吸引国际顶尖网络公司、跨国企业、学术研究机构、领先的科技防卫集团和专业教育平台进驻,短期内就聚集了25家跨国网络安全公司和一大批新创企业,成为闻名世界的网络安全方面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

与会专家认为,无论是以色列还是中国现实发展的经验都表明,创新经济是与传统工业经济完全不同的两种经济形态。创新经济是人力资本和创意开发的经济,经济发展的重心不再是招商引资和优化投资环境,而是创新创业和“双创”生态系统的培育和构建。中国不仅要成为“世界工厂”而且要成为创新型国家,不仅是科技产业革命的跟随者,而且要成为引领者。

【参考资料】

[1] 王小霞.“双创”是新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2] 王玉.我国新经济发展动态及政府政策对接[3] 李克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系列讲话

篇2:大学形势与政策论文:谈新经济的发展动力

浅析话题:

现在,中国大学生之间喜闻乐道的有一项就是假期你到哪哪打工挣钱了,或是我现在在哪哪找了一份兼职,每天去几小时,能赚多少钱。这本无可厚非,他是对大学生的一种历练,让自己知道赚钱的辛苦,学会珍惜,并积累经验。但一些表面看上去完美的事情也许会引发大的动荡。今天我要挖掘的就是大学生打工这件事背后深藏的东西。

首先,我们要知道,现今中国有多少在读大学生呢?他们占有多大的比重呢?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3亿,这个数字是令人无法想像的。所以,根本不能保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都有自己的岗位。换句话说,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人在为谋求一个小小的职位而拼命。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年鉴记录,我过在校大学生有2308.5万人,这是一个不可小觑的数字,全国人口7.7 %是65岁以上的老人,22.89 %是少年儿童,也就是说,对于剩余的有较高执行能力的人群,大学生是占有可观的比例的。

其次,我们再来看看大学生打工有什么特点呢?我经实际调查对这个问题总结如下:

第一:大学生打工具有即时性,老板缺人时,大学生就去,老板不缺人时,大学生立即走人。

第二:大学生打工对薪水要求不苛刻,受一些企业喜欢。

第三:大学生的形象较为阳光靓丽,更能讨得市场大亨们的喜欢。

下面我们再剖析一下我题目中所说的受到冲击的社会中人有哪些涵盖。2010年光大学毕业生就有630万,加上往年没有就业的大学生,需要安排的大约有700万,还有一部分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初中、高中毕业以后,不再继续升学的学生,这一块大约也还有600万人,再加上下岗失业人员以及从军队退伍需要安排的人员,一共有2400万人左右需要就业。而国家自己只能安排1200万人就业。另外,目前还有1亿多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这是多么严峻的就业形势啊!然而老板、业主们不会管这些,有年轻肯干,旺季雇佣,淡季就能走人的在校大学生在哪里放着,干嘛不用呢?于是,千万在校大学生像一股钢铁洪流,涌入了低端劳力市场,这时候,受到冲击最大的就要数底层的农民工们了。

相比而言,他们打工的特点是:

第一:期望工作长久稳定,不论何时,工钱照领。

第二:对每一元钱都很看重,能省则省,能多赚则多赚。

第三:形形色色各类人都由,精神面貌普遍不及大学生。

农民工就业不稳定的状况一直存在。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差,流动性强是普遍现象。据对就业于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和灵活就业的农民工的调查,2009年,57%的人有过失业,其中,失业持续时间在1个月的占21%,1至2个月的占36%,4至6个月的占16%,6个月以上的占27%。政策缺陷固然是造成农民工就业不

稳定的制度原因,但在校大学生打工对其造成的冲击不可忽视。一些地方政策的歧视性倾向造成了农民工就业权利事实上的不平等;一些企业在使用农民工时存在着有法不依的现象;农民工的个人资源禀赋条件也造成了就业不稳定状态。数据显示,农民工就业中最主要的困难是缺乏职业技能。能够稳定地在一个单位工作三年及以上的农民工还不到三成。现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中的农民工约80%是“80后”,大多数已经与农民这个身份标识无关而成为全职的非农劳动者,他们只有一条生存之路,就是靠打工挣钱养家。

实践记录:

这个暑假,我在家乡的一家名叫金德龙的超市做了一个月时间的售货员,收入是一千一百元,老板说由于我是临时来凑数,所以比一般员工少收入200元,日工作时间同样是九个小时。每天的工作就是在货物来的时候帮着整理归类、上码标价,并有自己的一列货架,需要随时检查有没有过期或损坏的的商品,要及时上报调换,一旦顾客在我的负责区买到过期或损坏的商品,就需要我来赔偿。而作为一个受过一定教育的在校大学生,我做分类、标价、检查的活儿往往快而精,我们小组的大姐总是很满意,于是,对其他人的态度就略显不满。另外,我的普通话、精神面貌都比较突出,销售业绩很不错,这就使得超市的老员工们显得落伍。

在打工期间,我认识了一位与我邻货架的大姐,叫黄悦,大家都叫她小悦,我比人家小,当然就叫悦姐了。她人很好,结婚七年了,老公是在我们城里骑小三轮车帮人运东西的,给我感觉有点想《心急吃不了热豆腐》里的冯巩,呵呵,这里有点玩笑了,我只是为了让大家都可以想象得到,她的家庭状况不是很好,可以说是刚能维持基本需求,每天还要面对超市领导的严苛要求。没事的时候,我经常跟悦姐聊天。通过聊天,我了解到,悦姐已经在这家超市干了5年,从刚开始的800元月薪到现在的1300月薪,越来越什么都买不起了,老公赚钱也很不容易,两人到现在还没敢生孩子。悦姐还告诉我,超市每年都有解聘的员工,因为现在购物淡旺时段分的太明显,如果放在前三四年,超市会多聘一些员工,以备周末和假期的大旺季使用,而且大家都喜欢那个时段,老板往往能给加班费。但现在,超市再也不想要那么多平常闲着拿工钱的人了,因为每到购物旺季,总会有大量的大学生出来大工赚钱,大学生们形象好,有家里养着,不在乎工钱少,老板更愿意要这些大学生。悦姐一定是无意的,但我站在一边突然觉得好愧疚。

记得有一天早上,悦姐给老公准备早饭出了点意外,早上迟到了十几分钟,填考勤卡的时候,她一直央求那个负责考勤的中年男人,让他通融通融,不然她今天一天四十多的收入就会被扣掉三十。超市的规定是迟到或早退每五分钟扣十块,这对悦姐这些人来说是很难接受的,每一分钱对她们都至关重要,可是,那中年男人同样是最底层的一员,不会为悦姐冒这个险。之后的一上午,悦姐都满面愁容,闷闷不乐,我实在看不下去了,就找那个男人商量,给了他三十块钱,让他放过悦姐。

现在想来也确实是这样。我那一个月每天在家吃饭,只有平常很随意的一些花销,结果赚了1100块到头来剩下只有不到四百,那像悦姐她们这些一次为生计的人们是怎么坚持着呢,而且就连这样一份微薄收入的工作每天都提心吊胆怕

丢掉。店里唯一没什么担心的可能就数老李头了,他是一名退伍的军人,是超市里转职搬货的,一身肌肉,力气大的不得了,没人能顶替,而且因为军旅练就,对生活的要求并不高,老板看他干得很有效率,所以活的还算不错。可是底层的劳动者、打工者中有几个老李头呢?我想一成都不到吧。本就脆弱的底层劳动着还要经受在校大学生的冲击,未免有点一者无知一者悲凉的感觉。

预见与总结:

现在,我们简单地做一些预测,未来会是什么局面。大学生打工,我们必然不能否定,但底层的劳动者们需要生存,更需要支持。所以在我看来似乎需要一些法令来对在校大学生打工做一个工作类型的限制,只做临时性质的,与各底层劳动人民冲突较小的工作,比如发传单、做礼仪等等。

同时,我们大学生自己也要学会保护自己的劳动所产生的价值,不能无所谓地,老板给多少就是多少,比别人少了也毫不在意,只图个工作新鲜。这样不仅是愚昧地将自身的劳动里贬值,更是会对原本靠这些基本劳动吃饭的同胞们造成很大的冲击。

在农民工等较为辛苦的劳动阶层这方面,国家应该会加强重视,让他们终有一天拥有过硬的素质,强大的竞争力,稳稳当当地凭自身的本事在社会中占有一席生存之地。

就业一直都是我们这个人口大国的一大问题,几代领导人一直在解决,也一直不能彻底地解决,我今天所分析的只是其掣肘之一员,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也只能看得到这么多了,更大的希望寄托在未来一代的身上。

篇3:大学形势与政策论文:谈新经济的发展动力

关键词:新政策,新形势,高尔夫,发展

1 我国有关高尔夫发展的相关政策与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尔夫运动蓬勃发展,但随着我国高尔夫政策的明确化,以及各地政府落实中央精神,今年全国球场及行业其他经营单位都受到影响。2014年7月1日,国家发改委等11部门印发《关于落实高尔夫球场清理整治措施的通知》,7月18日,发改委等国家六部委联合召开落实高尔夫球场清理整治措施电话会议,要求各省、区、市按照文件要求切实做好清理整治工作。在新政策发布之后,截止2014年底,全国60多个“取缔类”高尔夫球场整治工作基本完成,31个“撤销类”高尔夫球场已经停止营业。2015年有关部门将重点清理整治“退出类”和“整改类”的高尔夫球场。2014年全年共产生总打球轮次1190万轮次,较2013年下降了2.1%。相较2009年至2013年打球轮次年均8.7%的增长率,2014年总打球轮次停止了增长态势,并自朝向白皮书调查以来首次出现下降。高尔夫核心人口(年满18岁,一年下场打球超过8轮次的高尔夫人口)41万人(2013年为42.4万),较2013年下降3.3%,为首次下降。

2 我国高尔夫运动发展存在问题

2.1 高尔夫球场用地急需规范化

我国目前正在运营的高尔夫球场多达600多家,但据统计,通过国家审批和合法高球场,仅有10余家。其余球场,基本都以绿地、公园、体育公司等名目开放经营,主要体现在用地不合法上面。国外的许多球场大多建在海边荒芜,不能进行耕种的盐碱地,丘陵、山地等一些没有办法耕种的土地上面,而在中国,一些开发商以各种名义抢占良田、耕地修建高尔夫球场,这不仅不符我国政策、国情,甚至对整个高尔夫运动的发展都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在2014年国家发布的政策中,限制了对高尔夫球场的建设,说明国家已经关注到了近年来高尔夫球场用地方面出现的诸多问题。虽然新政策的发布对于高尔夫的发展会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但对于规范高尔夫行业的发展,促使其整装待发,规范合理的进行审批、立项有一定促进作用。

2.2 高尔夫的小众参与度和经营模式急需改善

高尔夫是改革开放的一个配套产物,为了吸引外商,在当时的高尔夫球场修建的相对奢华,因此,上流社会等词汇就成了高尔夫的标签,阻碍了大众的参与度。另一方面,由于一些球场建在不合时宜的土地上,在浪费了土地资源的同时也提高了建设成本,球场投入经营后,又遭遇到高昂的营业税收政策,开发商不得不“借景发财”,除了积极推广销售球会会籍外,也开始意识到要建设并经营球场别墅、建豪华会所、酒店、商务中心,以及其他康体设施等,尽一切可能拓展业务,创造收入,虽然他们为中国高尔夫经营者开创了“高尔夫经济体”“高尔夫产业链”等重要概念与现实,但这种经营模式对大众的高尔夫参与度与运动的良性发展有很大的阻碍作用。

3 今后我国高尔夫运动的发展趋势

3.1 高尔夫球场建设更加合理化,审批严格,荒地变绿地

在新政策引领下,今后我国高尔夫球场建设将会走向一个新时期。高尔夫球场在改善投资环境,繁荣经济,美化城市,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在新形势新政策的引导下,我国高尔夫将会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小规模,低标准,尽量利用荒坡、荒地,手续齐全、规范合理等方向发展。通过在草种、养护技术及土地开发等多方面的研究,如后的高尔夫球场在用地方面,已不局限于可耕地,主要是利用开发抛荒地、废弃地等建立球场。通过新草种、新技术等对非可耕地培土、植草、养护等建立出的新球场,不仅节省土地,而且把荒漠变成“绿洲”,并利用“绿洲”的生态环境带动起周边的房产、旅游、餐饮业发展。

3.2 区域发展有变化,除北、上、广外,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广开来

北、上、广地区由于高尔夫运动起步较早,球场分布较为广泛,加上经济较为发达,使得这一地区一度成为高尔夫运动发展较好的地区。但据《2013年朝向白皮书》调查显示,根据各种因素综合考虑,认为属于“非常活跃”区域的云南、海南两地,由于地区性的政策因素和旅游业带动,设施数量会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河北、山东两地由于地缘因素,靠近北京与韩国,外来打球人口对于本地设施发展的刺激作用也将延续。四川继续释放较强的消费需求,该地区的设施布局、市场运作方式、发展速度和经验在某种程度上符合市场供需关系,值得业界关注。属于“较活跃”地区除了原本高尔夫基础较好的广东、江苏和浙江外,目前营业中的高尔夫设施数量较少的湖南、湖北、重庆、贵州将会是下一个5年设施总数增幅较为明显的地区。其余多为高尔夫不发达地区,高尔夫市场培育还有待时日,在建拟建球场项目数量相对不多。

3.3 高尔夫打球人群有所变化,逐渐吸引年轻人加入

高尔夫运动在我国一直被冠以“贵族运动”“有钱人的游戏”等名号,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我国高尔夫运动的大众化程度低的现实。但近年来,随着国家一系列整治管理高尔夫运动相关政策的台,使得高尔夫从业者意识到了应该提高大众对高尔夫的认知度以及发展趋势趋于大众平民化。《2014年朝向白皮书调查显示》在北京、上海和深圳三个高尔夫发达地区,进行了超过9000个有效随机电话访问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43%的被调查者曾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或接触过高尔夫运动,其中更包含了6%的高尔夫人口。新一代接触高尔夫的人数比以往更多,特别是通过一系列青少年计划所增加的高尔夫人口,由此可见高尔夫同样吸引年轻人。一些球场也开始意识到了女性加入该项运动的重要性,加之2016年高尔夫运动项目的入奥,各种职业赛事的登陆与建立,未来高尔夫的参与度将会更加广泛,这项舒适且老少皆宜的休闲体育运动发展将不可限量。

3.4 球场养护走向智能化,农药产品质量更完善,喷灌系统更节水

众所周知,一个高尔夫球场最重要的就是草皮,只有下好功夫养护好草皮,将球场营造的赏心悦目,才能得到球员和高球爱好者的青睐。目前,大多数球场已经拥有专业的“高尔夫球场场地养护管理软件系统”,实施和执行高尔夫球场场地养护各种工序、人员安排、物料配置、设备配套等一系列工作。在农药方面,由于对环保的高度重视,发展趋势将对用于草坪的化学产品的审定非常严格。能够通过审定、取得生产许可证的化学产品大都具有毒性低、残留期短且非常有效的特点。在灌溉方面,球场实行自动控制,可以随时根据天气以及某一局部土壤水分情况来调节和控制水,以达到喷灌时水资源的浪费。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在新政策的影响下我国高尔夫发展奏有所放缓,各地已开始清查、整顿违规、违建高尔夫球场,目前该工作已取得了很大进展。从长远来说这对我国高尔夫今后的稳定、健康的发展奠定基础。新形势新政策下,我国高尔夫将会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小规模,低标准,尽量利用荒坡、荒地,手续齐全、规范合理等方向发展。高尔夫运向全国各个省份逐渐发展开来,地域发展逐渐平均化,草坪节水和环保工作有明显改善,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加入髙尔夫运动中来。

4.2建议

各地应该严査违规高尔夫球场建设情况,规范和整顿高尔夫行业,使其朝着健康规范的方向发展。球场经营者应该转变思路,使其消费方式和特点更加适应年轻的大众人群与女性消费者,弓丨领大众对于髙尔夫生活方式的认同。配合高尔夫入奥势头,加大高尔夫在大众运动参与中的影响力,使我国高尔夫运动发展更加亲民化。

参考文献

[1]黄丽坚.高尔夫球场场地养护管理[M].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352.

[2]杨岩枫,崔英淑.我国高尔夫球场占地规模及相关政策研究[EB/OL].http://www.greencenter.org/2009.

[3]郁小平.何莽.生态经济为高尔夫“壮行”[J].生态经济,2004(1):60-63.

[4]朝向集团.朝阳白皮书-中国高尔夫报告[R].2013.

篇4:大学形势与政策论文:谈新经济的发展动力

1.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村级集体经济观念弱化。

(1)意愿不强。村干部客观上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意愿不强。认为市场经济主要是鼓励农民创业创新闯市场,发展民营经济,没有必要化心思再去发展集体经济,“经营成功了——成果是集体的;经营失败了——群众要埋怨,债务难化解”,不愿意去冒风险,思想上有压力和阻力。原有村办企业都已然改制,重新强调由村班子集体经营“属于全体村民”的股份制市场主体,在机制体制上看也存在矛盾,难于有大的作为。

(2)发展信心不足。部分村干部认为村级集体经济基础差、底子薄、缺资源、无资金,无路可走,信心不足。

(3)工作精力不专。村经济合作社作为村级集体经济的市场主体,无专门经管人员,大都是村两委班子人员兼任,很难专注于发展经营村级集体经济,工作力不从心。

(4)考核激励不够。村干部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主导力量。但长期以来,对村干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要求有余、激励不足,现实中往往出现短期行为。一些村干部只顾村级组织的日常开支,不管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有些拥有一定经营性资产、经营性收入比较稳定的村,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无所作为。

(5)管理难度加大,集体资产流失严重,使部分干部群众对发展集体经济丧失了信心。由于集体经济在体制上存在先天不足,导致集体资产流失比较严重,挫伤了干部群众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对发展集体经济,部分干部怕搞砸了受埋怨,思想上有顾虑;部分群众怕搞毁了受连累,背上新的债务,思想上有阻力。

(6)村级共有资源匮乏,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起步难。由于第一次土地承包到户时,集体地、山林及公有财产分割比较彻底,村统管山、留用地保留小,很多村公共财物的变现等,给现在发展村级经济留下空间小,发展的资源不足,加上错过了第一次发展乡村企业的大潮,造成现在想发展村级经济起步难的尴尬。

2.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对策

2.1因地制宜,制定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规划

根据本地区的自然与经济条件和优势,通过可行性调查研究,确定经营项目,把潜在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增加产业投入。合理调整种植业的品种结构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适销对路的特种种植畜禽业,增加对农副产品、加工业的资金投入。同时,不断发掘本地区独特资源条件,利用本地区优厚的地理位置,力争把本地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商品优势。

2.2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为社区集体经济补充实力

农民个体的贫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集体经济的实力,农民富裕了,反过来又能增加村级集体经济的收入。所以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围绕农民需求和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拓展服务范围,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增强。引导农民在经济实体内自主投资、自主经营,瞄准市场,选择适合家庭经营的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风险小的项目,使农民愿意投资经营,并且在经济上承受得起。对于有发展前景的,社区集体也可以投入启动资金、场地、房屋等参股,进一步夯实社区集体经济。

2.3强化村级集体经济管理机制创新,确保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

一是要创新领导机制,根据各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和村级班子素质,帮助村班子建设适合村实际的工作领导体制,重点解决好目前比较普遍存在的决策盲目、债权不清、缺乏约束等问题,确保集体经济项目能按市场化要求运作,实现债、权、利紧密结合,最大限度地激发内在活力。二是规范财务管理机制,要针对村级财务管理中的薄弱环节,研究制定相应的对策,规范财务管理,加强民主监督和审计监督,不断提高村级集体经济经营管理水平,确保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对集体资产,无论是土地、果园等资源,还是小型水利设施等固定资产,凡是不再由集体直接经营的,都要合理确定集体与承包、租赁者之间的分配关系,加强承包、租赁合同的动态管理,防止集体资产流失和分配过分向个人倾斜。

2.4加大激励扶持,优化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环境

篇5:大学形势与政策论文:谈新经济的发展动力

摘要:发展低碳经济不仅仅是一种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而是涉及到技术创新模式、消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变革的一场复杂的系统工程。创新低碳技术是必要手段、倡导低碳消费文化是关键环节、践行低碳生活方式是根本保证。只有对诸方面统筹把握、系统思考,才有可能推动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

“低碳经济是在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中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为特征的运行模式。”[1]低碳经济的实质是高效利用能源、开发清洁能源,降低生产和消费中的二氧化碳排放;目的是遏制气候进一步恶化,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经济发展方式、技术创新模式、消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变革的一场复杂的系统工程。创新低碳技术是必要手段、倡导低碳消费文化是关键环节、践行低碳生活方式是根本保证。创新低碳技术是必要手段

任何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相应的技术支撑。要使我国实现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型,低碳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就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简单地说,低碳技术就是高效利用能源、开发清洁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技术,是降低碳强度(单位GDP排放的二氧化碳)、提高碳生产力(单位二氧化碳排放所产出的GDP)的技术。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高效利用能源的技术

我国利用能源的技术现状是,能源消耗多、利用率低。“2006 年,我国创造单位GDP(1美元)所消耗的能源是日本的11.5 倍,是德国和法国的7.7 倍,是美国的4.3 倍„„目前我国能源效率比世界先进水平低10 个百分点。”[2]能源利用率低是制约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因素之一。

提高能源利用率技术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对现有的煤炭利用技术进行改造,提高煤炭的干馏、气化、液化技术在煤炭利用中的比例;二是对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热、固体废物进行回收利用;三是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新技术。如:高效燃煤发电技术、煤层气的高附加值转化技术、高效天然气火力发电、大容量、低损耗电力输送技术、新一代高效照明技术等等。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被认为是“煤炭、天然气、核能和再生燃料之外的第五种发电‘燃料’,更高的能效意味着可以减少2/3 的温室气体排放。”[3]通过节能和提高能效,可以有效降低碳排放强度。

1.2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技术

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燃煤发电约占电力结构的80%。煤炭属于

高碳能源,燃烧1吨煤炭会产生4.12吨二氧化碳气体。“2007年我国碳基燃料共排放CO2 5413亿吨,居全球第二。”[4]如何在现有能源基础上,最大限度地降低碳排放、实现高碳产业低碳化?创新减少碳排放的技术是必然选择。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技术主要是:碳捕集、碳埋存、碳转化等。碳捕集技术,即化石燃料燃烧前后的脱碳技术;碳埋存技术,即“将捕集起来的二氧化碳气体深埋于海底或地下,以达到减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目的。”[5]

1.3 开发低碳或零碳清洁能源技术

现有的地球能源,不仅储量有限,而且碳排放量大。开发低碳或零碳清洁能源,既可缓解传统能源难以满足需求的巨大压力,也可极大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遏制气候的进一步恶化,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已成世界共识。奥巴马政府已把开发利用新能源作为国家发展的重点。

清洁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光能、水能、电能、生物质能、核电能、地热能、潮汐能等。太阳能是首屈一指的低碳能源。太阳每秒钟到达地面的能量高达80万千瓦,假如把“地球表面0.1%的太阳能转为电能,转变率5%,每年发电量可达5.6×1012千瓦小时,相当于全球能耗的40倍。”[6]太阳能光伏发电具有资源蕴含量高、能源质量好、排碳接近零等优势,是最理想的清洁能源。但问题是开发成本过高,不利于推广应用。现阶段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成本是煤电水电的5-10倍。风能发电价格也高于煤电水电。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政府给以政策性补贴外,如何从技术上降低成本,使清洁能源得以广泛推广应用,这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内容。能源科技的创新,对我国顺利发展低碳经济至关重要。近期国家重点支持的技术有:清洁煤技术、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新能源规模发电等。“日本提出要用21项低碳技术实现日本二氧化碳排放减半目标60%的计划。”

可见,低碳经济引发的是一场系统的技术革命,只有使“技术范式实现一次重大的飞跃性转变,才能支撑起这种新的经济模式的发展。”[7] 倡导低碳消费文化是关键环节

创新低碳技术只是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手段,发展低碳经济还离不开低碳消费文化的价值引导和滋润。低碳消费文化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软实力。消费文化是指一定时期人们在消费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消费理念、消费方式、消费选择和消费行为的总称,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文化主导着人的消费行为、消费偏好、消费习惯、消费选择,而不同的消费文化对经济发展必然产生不同的影响:一次性的、便利的、过度的、奢华的、攀比性的高碳消费文化刺激了高碳经济的快速增长,这是以资源能源高消耗、污染高排放为代价的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增长。发展低碳经济,就必须重塑消费价值理念,培育全民低碳意识,营造低碳消费文化氛围,摒弃高碳消费,自觉地进行低碳消

费。

所谓低碳消费,也可以说是生态文明消费或绿色消费,是指在满足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资源、能源的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适度的、绿色的可持续消费。

首先,低碳消费是适度消费。

适度消费不是过度消费,而是“满足人基本生存需求的消费,是人的生存和 [8]发展所必需的消费”。而过度消费是超出实际生活需要的、不必要的消费。如:高温30度就开空调,一个半小时洗一次澡,点的菜吃不完剩一大半等等就是过度消费的表现。过度消费就是浪费,加速了资源能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

适度消费是在自然资源、能源可承受基础上的消费。地球上的资源能源是支撑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最低限度的资源能源支撑,社会既不可能存在,也不可能发展。而地球上的资源、能源是有限的,很多是不可再生的,只能满足人的消费,不能满足人的浪费;不是仅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而是属于子孙万代的。所以,消费必须考虑地球的可承受能力。

适度消费不是奢华消费,而是与国情国力相适应的消费。奢华消费是对商品所代表的社会符号的消费,追求的是时尚,满足的是心理上的需要——把奢侈品作为自己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标签,满足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和虚荣心。奢华消费实质上是身份消费、炫耀消费、面子消费。人们在物质消费的世界里迷失了自我,误将消费品与人的价值等同,把消费什么、怎样消费视为衡量一个人的社会地位、生存价值、尊严的重要标志,把物质享受作为追求的目标和幸福的标准。2008年我国经济总量排名世界第四位,而人均国民总收入排在世界100名之后。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我国仍然属于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但截至2009年,“中国奢侈品消费总额已增至94亿美元,全球占有率为27.5%,并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仅次于列首位的日本”。[9]照此下去,也许到2012年中国就能成为世界第一奢侈品消费大国,这与排在100位之后的“中等偏下收入”的国情是极不相符的。这种消费文化和价值观念不仅造成了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耗,而且造成了年轻的“月光族”、“年清族”茁壮成长。尽管他们的收入不足以支持其消费奢侈品,但他们却愿意倾其所有、甚至不惜透支信用卡购买奢侈品。

其次,低碳消费是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是自觉不使用或抵制环境影响因子大的“黑色”产品,而使用那些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既不污染环境、自身也不被污染,既有利于环保、又有利于健康的绿色产品的消费。

绿色消费是把产品的使用价值用干榨净、以减少对环境排放的消费。绿色消费消费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满足的是人的实际生活需要。一件消费品只有当其物质结构完全遭到破坏、丧失了作为该产品的使用功能时,才不再具有使用价值,而不是仅仅因其不再时尚就要被扔掉,再去购买符合新时尚的消费品。

绿色消费是循环消费而不是一次性消费。一次性消费是用完就扔的消费。一次性餐具、一次性牙刷、一次性水杯、一次性尿不湿等等。一次性消费在给人们带来方便、快捷的背后是触目惊心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仅以一次性筷子为例:“我国每年生产一次性筷子1000万箱,需要500万立方米木材,砍伐2500万棵树木”。[10]这还只是产品本身所耗用的资源,还不包括开发、采购、投产、包装、运输、销售等环节所消耗的能源和社会资源。可见,一次性消费是典型的高碳销费和不可持续消费。而循环消费是当消费品的使用价值在这一个环节上用完后,还要使其在其他方面反复、循环利用,真正做到物尽其用,从而减少对资源能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排放。

倡导低碳消费需要澄清几个认识上的误区:

第一,低碳消费不是守财奴式地遏制消费,而是要摒弃消费主义文化所鼓吹的过度消费、奢华消费及一次性消费。过度消费超出了实际生活需求;奢华消费是一种不理性的盲目追风消费、炫耀性消费,追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并以此作为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价值所在;一次性消费只考虑方便和快捷。这几种消费价值理念都是把地球资源能源看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聚宝盆,能够无限消解废气、废水、废物的垃圾桶,根本不考虑自然界的承受能力。而低碳消费是崇尚节约的合理消费。低碳消费文化倡导在满足自己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同时,也要注意节约资源能源、把二氧化碳排放控制在合理的限度之内,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第二.低碳消费不是贫困消费。贫困消费是基于生产力水平落后、物质财富匮乏基础上的消费。贫困消费的消费结构单

一、水平落后,是谈不上消费理念和消费价值引导的被动的、没有选择余地的非理性消费。而低碳消费是在生产力水平高度发展、物质财富丰富基础上的消费, 是在正确消费价值理念指导下、对异化消费所造成的环境问题的理性反思,对消费文明的积极重建。它把人类的消费行为纳入生态系统之中,使之与自然环境协调统一,是一种高层次的理性消费。低碳消费体现了后现代人高境界的人生态度,高品位的精神诉求、高层次的精神文化内涵,是一种基于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化消费。

第三,强调低碳消费与经济发展并不矛盾。有人说,要发展经济就必须刺激消费,没有消费如何能拉动经济? 低碳消费不是不让消费,而是反对浪费,主张科学、合理的健康消费。有什么样的消费模式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模式,“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具有导向作用,一个新的消费热点往往会带动一个新的产业出现。” [11]以公众的低碳消费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发低碳产品技术,向低碳生产模式转变,并进而刺激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形成、带动低碳经济快速发展。事实正是这样。短短几年间,低碳经济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并正在成为世界经

济发展的新支柱。有关机构研究统计,“低碳行业2008年收入大幅增长75%,其中上市企业营业总额达5340亿美元,超过航天与国防业5300亿美元的营业总额。预计到2020年,该行业的年收入将超过2万亿美元。”[12]

以低碳消费文化理念为指导,变高能耗的过度消费为适度消费、奢华消费为简约消费、黑色消费为绿色消费、一次性的便利消费为循环消费,由此推动经济由高碳向低碳健康发展。

3践行低碳生活方式是根本保证

低碳消费文化只是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种价值导向,只有践行低碳生活方式,才能使低碳消费文化从理念变为扎扎实实的具体行动,才能实际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低碳生活方式是相对于高碳生活方式而言的。以往城市居民、尤其是都市白领的生活可以说都是高碳生活。比如,“你乘飞机旅行2000公里,就排放了278 千克CO2;用100 度电,就排放了78.5 千克CO2;自驾车消耗100 公升汽油,就排放了270 千克CO2;拥有100平米的住房、一辆轿车的三口之家,一年就会排放近百吨CO2。”[13]可见,在我们享受着丰富多彩、方便快捷的现代化都市生活的背后,是巨大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如果继续享受高碳生活,不仅地球资源承受不起,而且随着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气候的日益恶化,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也会受到威胁。所以,实现生活方式的转型,由高碳生活转向低碳生活,不仅势在必行,而且迫在眉睫。日本就把转变生活方式作为减排CO2的关键。

所谓“低碳生活(low-carbon life)”,就是指最大限度地减少饮食起居中所耗用的资源能源量,从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生活。简而言之,就是节能减碳的生活。

低碳生活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有人说,过低碳生活是环保主义者、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的事,与我们普通个人无关。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碳足迹,尤其是城市居民的一些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每天都在产生巨大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比如:乘电梯、开空调、开私家车、吃快餐„„可以说,哪里有能源消耗,哪里就有CO2的排放。碳排放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因此,从身边的点滴做起,减少个人碳足迹,过低碳生活,做绿色公民,阻止全球变暖,每一个人都责无旁贷。

低碳生活不是遥不可及,就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有人认为,低碳生活作为一种理想化的生活方式,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距离太远。其实,低碳生活不是遥不可及,而是触手可及、人人都能做得到的现实生活。比如,不用时随手拔掉电源插头,减少家用电器的“待机能耗”,“仅彩色电视机一项,一年就可节省电力几百亿千瓦时,相当于几个大型火电厂的发电量”[14];尽可能踩自行车或乘公交车上下班,少用或不用小轿车,仅此一项,每年就可节省近53亿升天然

气,减少150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还锻炼了身体,是不花钱减肥的最佳途径;尽可能少用或不用塑料袋,不仅可以遏制白色污染,还可以节约生产塑料袋的石油资源,从而减排二氧化碳。节能就意味低碳。低碳生活是每个普通公民都能做到、而且都应该做到的。

低碳生活不会降低生活质量。低碳生活并不意味着刻意节俭、放弃一些生活享受,过苦行僧式的生活。低碳生活与其说是一种生活方式,倒不如说是一种修养、一种生活态度。只要思想上重视节能减碳,并愿意身体力行,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形成一种习惯,你就是“低碳族”,过的就是优雅而时尚的“低碳生活”。比如:随手拧紧水龙头;随手关灯;尽可能少用纸张,多使用电子文件;不吃反季节蔬菜水果;盛夏时,在身体可容忍条件下,把空调温度调高一度;尽可能不到空调健身房、电动跑步机等人工环境中进行健身,多到自然环境中进行有氧锻炼;使用太阳能、生物质能、氢能新能源汽车;随身携带水杯,少用一次性木筷、纸杯、纸巾,重拾手帕,不仅保护了森林,而且手帕绝对比纸巾更富有人文意蕴。这既是一种良好习惯,也是环保人士的标签„„如果你能够主动购买碳汇林或种树,那就是造福人类的、称得上高层次的低碳生活。“碳汇”是指自然界中碳的寄存体,森林植被是地球上存在的巨大的碳汇。研究表明:陆地森林植被的生长通过光合作用,可以吸收并将二氧化碳固定在森林生物有机体中,“每年森林植被净碳吸收量约10 亿到15 亿吨。”[15]因此,植树造林并不是简单绿化生态环境,而是生物固碳、扩大碳汇、减缓温室效应、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发展低碳经济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可见,低碳生活就是返璞归真、多与自然亲近的生活;就是简约素朴、更自然、更环保、绿色健康的生活。低碳生活不为面子、身份、地位所绑架、是实实在在的真生活。低碳生活不是降低了生活质量,而是提升了生活的品味。这是有知识、有修养的后现代人所追求的高品位、高层次、高境界、高水准的生活,是符合时代潮流的最时尚的生活方式。

总之,发展低碳经济是一个涉及到技术、消费观念及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对低碳技术、低碳消费文化、低碳生活方式统筹把握、系统思考,才能实际推动低碳经济的顺利发展。

附:低碳经济相关资料

“科技是生产力(或第一生产力)。”其实,在“低碳”诉求的今天,科技是生产力之说已经不是提高生产效率那样简单了,它涉及到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的演变,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均资源和人均能源相对贫乏,家庭的教育投资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较高的大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政治改革动力的意义更是不同凡响。

人们世俗观念中的“科技”其实仅仅是人类生产方式从狩猎、农耕过渡到大规模制造等一系列演变中的一个阶段的智力生产活动。人类通过机器的发明和使用突破了自身在体力上的极限,通过所谓电气化(包括今天的数控化),在一些领域突破了自身的运算极限,提高了机器的效率。所有这些可归结为人类的生产效率,同时也是向大自然索取的效率大大提高了。于是,人类在享受科技成果的同时也为自身的未来积累着隐患,即向大自然过度索取的隐患,如资源和能源的枯竭、环境生态的破坏、动植物物种的濒危以及人类自身的过度繁衍。所有这些揭示了一个事实:大规模制造作为人类生产方式主流的阶段该结束了。

问题的关键在于结束了又如何?人类拿什么来代替大规模制造所提供的生活资源和感官享受?靠什么来再生已经被过度索取的地球?毫无疑问,人类不可能回到农耕和狩猎的时代。即使人类有此决断,地球上也没有多余的农田可耕、没有足够的猎物可狩了。人类只能向前走,采取以更加聪明、合理而有节制地利用自然资源的方式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以精神和身体的更加健康赢得幸福的感觉。要实现这一点,人类只能靠更加人性的人文、更加理性的科技,以及为此提供保障的更加公平和谐的社会结构。如果我们仍然相信历史唯物主义,在实现新型的人类生产方式、社会结构和人文意识时,显然以科技为基础的人类生产方式的进步是最基本的动力。

上述认识自然地导致一个显而易见的结论:开创了以大规模制造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时代的科技将无可代替地成为终结这一时代的推手,其主要特征是通过科技使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消费以质的提高来代替量的提供。举例来说,我们今天的住房在夏天要消耗大量的能源来抵消由充足的太阳能造成的炎热。这在能源的利用上是多么不合理的现象。如果我们的建筑物能够将与太阳能相互作用产生的能量形式变为热能以外的能量,岂不既省却了空调,又多出了房屋供电?再说我们的世博 会,各国展馆中越来越多的科技和人文信息是通过光电媒介展示给世人的。既然如此,如果我们用更生动、形象、如同身临其境的全息影像表达方式,一届世博会是否可以在许多城市同时开办,实体馆和光电虚拟馆(在某一城市是实体馆)构成完整的世博园,从而省却大量人员的交通消耗?另外,同新能源产业并行,整个生物医药产业基本上属于主要靠科技而不大量消耗资源的人类追求健康和幸福的方式。这些例子说明科技在低碳经济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科技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进步的推动不是孤立的,与人文观念和政治经济制度有着密切的互动。我们仍拿房屋和太阳的相互作用说事。作为太阳能变为电能的光电材料主要成分的硅元素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元素之一,而让建筑物的屋顶和外墙(至少向阳的部分)统统覆盖太阳能电池板却成本不菲。这是由于太阳能电池板的技术附加价值及附加价格太高,人们消费不起。但是从逻辑上说,人类能够消费得起再用若干年便枯竭的化学能源,却消费不起可从太阳能得到再生的能源,一定是人类社会中的经济关系没有理顺。我们的经济关系尚未

适应技术的生产和高度人性化的服务成为人类消费资源的主要提供渠道的时代。我们的人文观念更没有达到使上述经济关系呼之欲出的水平。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核心是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人们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因此,谁率先抓住机遇,在低碳经济领域优先布局,率先集成科技力量,构筑创新平台,进一步加强以低碳技术为主要方向的自主创新和产业化,加速战略性新兴低碳产业的发展,谁就能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抢占“制高点 ”。正是基于此,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纷纷聚焦发展低碳经济,调整科技发展战略,加大科技投入,布局新的科技增长点,以其在未来的经济发展和激烈竞争中赢得先机。积极开发低碳技术,加强科技储备。

篇6:大学形势与政策论文:谈新经济的发展动力

一、经济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面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中国政府审时度势,主动应对,灵活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经济调控手段,对经济发展中的波动进行了有效的宏观调控,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总的来说,1994年以来的中国财政政策在政策取向上,以1998年下半年为分水岭,前后分别择机实施了“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与积极的财政政策,充分显示中国政府驾驭宏观经济调控的能力日渐成熟。

2009年,我国成功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带来的巨大冲击,经济增长达到8.7%的速度,明显超过了年初制定的保8%的预期目标。

2010年世界经济会进一步复苏,但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仍然不少,很难预期未来2-3年再出现2005-2007年那样好的外部经济环境。因此,我们仍然要把立足点放在继续扩大内需上,同时决不放弃争取外需。预计今年的投资需求仍会保持比较强劲态势。去年实施的刺激计划带来投资需求巨大增长,会保持其惯性。今年刺激投资需求的计划仍会带动2万亿元投资规模,加上社会投资逐渐活跃,再考虑到结构性减税和加强对小企业金融服务等改革措施,会促进技术进步和结构升级的投资,那么今年投资需求会呈现比较正常的快速增长。

扩大内需应当长期坚持,需研究更有效而合理的刺激消费政策。扩大消费需求一直是我们多年的努力方向,并且取得了明显成效。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乡居民消费开支的年均增长速度高达7.6%,是全世界最快的。2008、2009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幅分别为15%和17%,都明显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为继续扩大消费需求,应当坚持行之有效的一系列消费政策,例如家电下乡、摩托车下乡和农用车下乡等。此外,还需要研究和再出台一些鼓励和引导消费的新政策:

一是结合小城镇规划和乡村规划,支持农村危旧房改造和农民自建住房。国家宜采取补贴政策,支持建材和装修材料下乡、下小城镇。在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由温饱型向小康型升级的过程中,农民这方面的需求潜力极为巨大,要远远大于家电、摩托车和农用车下乡。

二是可以考虑把国有企业上交红利的一部分转化为居民可支配收入,主要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低收入群体困难补贴。目前虽然已规定一部分减持的国有股纳入社会保障基金,但是这并不能直接转化为居民短期消费。因此应当拓宽思路,让国有企业上交红利的一部分通过增加政府公共服务开支,直接用于支持居民短期消费,而不宜再纳入社保基金。

三是研究调整奢侈品税收政策,兼顾好刺激消费和引导绿色消费的目标。

二、国际关系

影响国际关系的是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它们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包括经济、政治、军事、科学、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发展前景。

当前,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继续发展。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将是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的基本态势。再看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首先是中国与亚洲,亚洲对中国来说具有中心性,中国的安全和发展最离不开的就是亚洲。为此,中国需要与亚洲建立起新的关系——地区主义。地区主义是国家之间和平、合作和融合的理论,只有地区主义才是中国与亚洲未来关系的基本模式。

其次中国和非洲友谊源远流长,基础坚实。中非有着相似的历史遭遇,在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中始终相互同情、相互支持。半个多世纪以来,双方政治关系密切,高层互访不断,人员往来频繁,经贸关系发展迅速,其他领域的合作富有成效,在国际事务中的磋商与协调日益加强。真诚友好、平等互利、团结合作、共同发展是中非交往与合作的原则。

再看中欧建交以来,中欧政治基础日益稳固,经贸关系日益密切,合作内涵日益丰富。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与建交时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双方应共同努力,抓住机遇,化解挑战,不断增强和提升中欧关系的战略性、互利性、稳定性和成长性。中国坚持从战略高度看待中欧关系。

总之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与全世界大部份国家关系平衡发展。但由为引人注意的是中美关系。回顾50多年来中国的对美政策和中美关系的历史,双方既有尖锐的对立,也有真诚的合作。

最近一段时间,中美关系再次成为了世界关注的焦点。

2009年1月,奥巴马政府上台之后,改变了美国过去几届总统对华前倨后恭的态度,在上任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进行了访华,中美关系总体进展顺利,这种进程使得善良的中国人充满了对中美关系走向更好未来的期待。

然而,刚进入2010年之后,中美关系却被美方人为地拉响了警报,美方不顾中美关系大局,采取一系列破坏中美友好氛围的措施,除了继续对中国商品采取不正当的贸易保护措施之外,近来更是在“网络自由”与对台军售问题方面接连做出不友好举动。

2010年年初这两件事件的接连出现,并不是美国对华政策的大转变,而是美国一贯以来试图遏制中国的既定政策的延续。中国凭借着国民的自身努力使得本国的崛起成为本世纪头十年最受世界关注的国际现象,面对中国的崛起,作为世界头号强国的美国坐立不安了,美国始终不放弃冷战心态,采取种种手段遏制中国,既有军事方面的硬性遏制,又有舆论方面的软性遏制,总之,美国是不择手段的。

那么我们应如何坚持我们的对外关系原则呢?十六大以来中国政府提出的“和平发展”战略,中国对外关系持续改善和发展,在联合国事务、国际经济金融改革、反恐、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反海盗等方面的行动和表现,受到世界范围的肯定和认可。

中国的和平崛起,会为世界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但是我们不应该仅仅看到自己强大的一面,还应该正视我们依旧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

篇7:大学形势与政策论文:谈新经济的发展动力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

(1)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建国以来,我国经济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抑制了通货膨胀,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克服了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等困难,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将超过8%。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商品短缺时代基本结束。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上了一个新台阶,粮食库存超过历史最高水平,能源、交通、通信和原材料的瓶颈制约得到有效解,国家外汇储备位居世界第一。2008年奥运外交的成功是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和综合实力增强的体现。

(2)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在市场需求和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下,农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优质粮食品种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扩大,畜牧、水产业稳步发展,蔬菜和水果供应丰富,先进适用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步伐加快,农业生产不仅注重产量,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工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纺织、冶金、煤炭、建材等行业压缩淘汰过剩、落后生产能力取得明显进展,市场供求状况有所改善。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迅猛发展,传统产业技术改造进展较快。利用长期建设国债,集中力量建设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办成了一些多年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使我国抗御洪涝灾害的能力显著增强,交通通信条件极大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城乡居民消费环境明显改观,为今后长时期的持续稳定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

(3)人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消费支出稳步扩大,家庭财产包括金融资产迅速增长。居民消费结构显著改善,食品、衣着和基本生活用品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大幅度下降,住房、交通通信、医疗保健、文教娱乐等项支出的比重迅速上升,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和城镇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平均期望寿命、婴儿死亡率等主要健康指标居发展中国家前列。

(4)对外开放的程度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建国以来,对外开放的地域和领域稳步扩大,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继续推进。对外贸易规模不断 1

扩大,坚持实施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所占比重逐步提高,对美国、日本、欧盟等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持续增加,在新兴市场的出口份额有所扩大。利用外资规模继续增加,质量进一步提高。外商直接投资的科技含量增加,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增多,开放型经济进入新阶段。同时,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深化,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国有企业和金融、财税、投资、价格、科技等领域改革取得重大进展。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发展。市场体系不断健全,宏观调控继续改善,政府职能转变加快。工业生产不仅注重产量,更注重质量和效益。各项外交工作积极开展,我国同各国的交流合作广泛加强,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建设性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今后长时期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

篇8:大学形势与政策论文:谈新经济的发展动力

加快中小企业发展一方面是当前社会的一个重要话题, 另一方面又是一个世界性和长期性的课题。在新经济形势下, 中小企业发展压力日益显现, 发展形势日趋严峻。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有:一、进口商购买力下降, 出口形势严峻。受金融危机影响, 世界各国经济下滑, 国际市场需求降低。据海关统计, 2012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体增速出现回落, 同比下降了16.3个百分点。同时, 我国企业对外出口80%以上采用赊销形式, 欧美国家的买方付款期一般在交货后90天, 拉美地区甚至长达360天, 这对本来资金紧张的外贸企业来说更是雪上加霜。二、成本转嫁, 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受钢铁、汽车、机车等行业原材料价格上涨, 成品需求减少的影响, 大企业将市场压力转嫁到与之配套的处于劣势竞争地位的中小企业身上。三、受资金、技术力量影响, 产业层次整体偏低, 发展空间突破困难。中小企业多以生产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的产品为主, 技术含量低、环境污染高、资源消耗大。四、资本运营困难。虽然国家已出台相关政策, 鼓励、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但因为大部分中小企业存在产权界限模糊、财务管理水平限制等问题, 很难从银行的传统渠道得到资金支持。五、中小企业自身的因素。第一、经营机制和组织制度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特别是许多个私营企业组织结构不健全、管理混乱。在中小企业改革过程中, 由于改革不规范、不彻底, 许多企业并没有真正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运作, 改革走形式。许多企业改制后并没有真正建立起规范的法人治理机构, 企业经营管理机制没有实质性变化。“董事会”、“监事会”等难以真正运转。第二、经营者素质不高, 管理水平低下, 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存在相当多的中小企业管理混乱, 管理无制度、劳动和材料消耗无定额、成本无核算等“四无”状态。在管理上大多“家族式”管理存在, 对生产和产品缺乏必要的科学决策, 增大了企业的生产经营风险, 造成企业效率低下。一句话, 目前中小企业的管理处于粗放阶段, 发展处于从创业到提升的阶段。第三、设备落后、技术水平低。我国工业设备本来就较落后, 而中小企业更为落后。第四、企业资产质量差、经济效益低。由于以上各方面原因, 加上不良资产比重大、负债率高, 必然导致经济效率低下, 从而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发展的潜力。

二、加快中小企业发展路径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 对中小企业的改革, 在把握政策方面不仅仅是“放开”, 推向市场, 而是如何“激活”, 适应市场, 如何“由小变大”、“由弱变强”。这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共同运作, 从关键处入手, 解决深层次矛盾, 把潜在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开创中小企业发展的新局面。

(一) 加强科技创新, 及时转型升级

第一, 加大研发支出, 扩大科研力度。中小企业可依托自身的比较优势, 通过科技创新, 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 不断推动产品升级换代, 增加附加值, 提高竞争力。第二, 强化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 培养引进人才, 千方百计留住人才。中小企业可以研发机构为平台, 通过建立产学研联合体, 重大科技课题合作等形式筑巢引凤, 营造自由宽松、公平竞争的环境, 为各类人才解决好居住、医疗、子女入学、社会保障、负担科研风险等关键问题, 留住人才, 用好人才, 为企业发展提供坚实后盾。第三, 大力开展借脑纳智行动。可利用产学研示范基地为企业培训内部技术团, 定制有针对性的辅导计划, 引入人才机构的优质师资, 开办主题研修班, 为企业提供诊断服务, 提供改善建议。第四, 充分利用各地方政府搭建的服务平台。即技术创新、工业设计、质量检测、电子商务、创业孵化、企业融资、人才培训等服务, 及时促进产品转型升级, 形成有竞争优势和区域特色的转型产品, 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二) 提高管理水平, 提升企业竞争力

首先, 以现代信息网络手段推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提高企业研发、营销和管理水平。可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为企业提供网上销售、交易支付等商务服务, 扩展企业销售渠道, 降低营销成本, 提升企业竞争力。其次, 在管理制度上, 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健全采购、工资、成本核算等各项基础管理制度, 加强财务管理, 建立科学的财务会计制度, 为经营决策提供依据。再者, 注意坚持科学的经营决策程序, 加强民主化程度, 充分调动和发挥企业员工的积极性, 使员工真正以主人翁的姿态与企业同舟共济。

(三) 建立适应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

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现状并不乐观, 就中小企业自身来讲, 一方面, 固定资产较少, 不足以抵押, 贷款受到限制;另一方面, 一些中小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屡有逃费、悬空银行债务的现象发生, 损害了自身的信用度。同时, 企业也深感办理抵押环节多、收费多, 如在土地房产抵押评估和登记手续中, 评估包括申请、实地勘测、限价估算等, 登记包括土地权属调查、地籍测绘、土地他向权利登记等, 极为繁琐。由于中小企业缺少有效的不动资产做抵押, 而担保公司又不愿意为成长中的中小企业做担保, 中小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的难度更大。各地政府、行业组织应完善信用信息系统、信用档案数据库建设, 推出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信用信息征集、评价体系, 为进一步融资提供信用帮助。评级机构在评估中小企业时, 应尝试对其项目进行评估, 而非对企业进行评估;应考察企业所依赖的核心企业的安全性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稳定性, 避免错失好的投资项目以及高成长性企业。提高直接融资比例, 切实解决资金困难。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比较狭窄, 主要依赖业主投资、内部集资和银行贷款等, 根本满足不了中小企业对融资的需求。应建立立体式的直接融资体系, 形成信贷、担保、股票、债券、创业投资、融资租赁、保险以及民间借贷等多元化、多层次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推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中小企业短期融资券、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创新型直接融资工具, 解决融资困难瓶颈。

(四) 整合资源, 强化合作, 实现规模效应与个体效益的有机结合

上一篇:学生会制度(试行)下一篇:宁波民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