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千手观音有感

2024-04-11

观千手观音有感(精选14篇)

篇1:观千手观音有感

观千手观音有感

我不知道该用怎样来描绘这精彩的舞蹈,只知道她们像是活灵活现的观音。是中国文化艺术孕育出来的儿女,她们正为自己的家园添上那辉煌的一笔。我想,如果我是位摄影师,我要录下他们成功的硕果:如果我是演讲者,我要滔滔不绝地为大众讲述她们那矫健的身影。然而我什么也不是,我只能用我贫乏的文字来描写这惊人的舞蹈艺术。

瞧,她们那一伸手,一投足,一张目,一探头,都是那样的整齐、完美,令人叹为观止!这默契的配合,简直就是天衣无缝。但如果没有她们“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刻苦锻炼和团结协作精神,又怎能登大雅之谈呢?

虽然我不知道她们想表达些什么?但我的情感已随着她们的动作翩翩起舞。看,她们忽而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似乎要把是上的饿所有坏人都降服:忽而侧身垂睫、笑颊粲然,似乎为能普渡众生而感到欣慰:忽而如小鹿疾走、惊跃,表现出人类的生气蓬勃。看着她们变幻多姿的舞蹈,让我不禁想到了,开屏的孔雀,绽放的花朵。

聋哑的兄弟姐妹们那一双双能说千万种语言的慈眉善目,总向人们表达着无私的仁爱。五彩缤纷的灯光、亮丽的服装、优雅的音乐,这些更是画龙点睛的一笔。使这个舞蹈更完美、更精彩,使人深深的体会出舞蹈的美、艺术的的精湛。

也许很多人会认为,她们能个跳出这样尽态极妍的`舞蹈,真是奇迹!是的,他们的成果是团结的结晶,是人们始料未几的!她们今天的笑容是用昨天的汗水换来的。请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句千古名句,有付出就一定会有回报的。

欣赏了这精彩的节目,让我知道了中国艺术是不朽的,它将永远屹立于世界之林,永远浸在亿万人心中,而那精彩的节目、婀娜多姿的动作、挥洒得淋漓尽致的演员们都会深深得刻在我的脑海里!

啊!好一个中国,好一个艺术,好一个舞蹈,好一个《千手观音》,我为你的精神感到骄傲!我为你的伟大感到自豪!

篇2:观千手观音有感

演员们穿着金灿灿的服装整齐地站成一列,宛若天上的神仙下凡了。音乐响起了,缓缓的轻轻的,使人仿佛进入了一个安静的世界,远离喧闹,远离嘈杂。演员们在音乐里做出各种动作,忽而都伸出手臂,像绽放的太阳花;忽而一边伸出一点儿,另一边全伸出来,犹如一只金孔雀在太阳下自由地舞蹈;忽而一点儿一点儿地伸出手臂,不断地旋转,像一个金色的转盘,发出灿烂的光辉……同学们不断发出惊奇地叫声。我简直惊呆了,每一个动作都那么优美,每一个舞姿都那么动人,再配上和缓优美又悦耳的音乐,蓝色的灯光,无不给这场表演增添了无限的神秘。

后来,演员们分散开了,有十几个人呢!很难想象这么多人是怎么整齐地站成一列。这时音乐节奏变快了,显得轻快又活泼。演员们的动作也变快了,并更加复杂了,一个个旋转的动作,像几个呼呼转着的金色小风车,真漂亮!

篇3:观舞蹈作品《海子》有感

艺术是一门由心而生的创作, 无论是舞蹈、绘画、音乐还是戏剧戏曲, 每一个艺术的创作都会有心灵的感染, 总有那么一部分会触动你的心弦。但是在现在的社会, 看看我们的艺术, 大多都是商业化的操作, 再看看我们的艺术作品大多也都成了商业品。舞蹈是人类最早的一门艺术, 当我们人类还在母亲肚子里的时候, 我们已经学会了舞动自己的四肢和身体, 这是多么真实的舞蹈。但是, 再看看现在我们的周围, 社会上所谓的舞蹈已经慢慢在变化。真正的舞蹈去了哪里?它诞生以后怎么就可以不夭折。

又想起2012年7月的下旬, 我们在国家大剧院观看了《海子》这场演出。它把诗歌、戏剧和舞蹈很自然的结合起来。让我们走进海子, 了解、猜测他的内心, 这也体现了艺术的创作来自于对生活的好奇。大家都在疑惑像海子这样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人, 怎么就会选择了不归之路, 答案也许就在《海子》。

在这里舞蹈不但能与音乐结合, 而且可以和诗歌相融。用海子的诗歌, 演绎海子的故事, 体会着海子的忧伤。都说一个好的舞蹈要具备三个条件:伤感的, 敏感的, 性感的。也只有这样才能刺到人的内心, 体会人生的真谛。我想《海子》是忧伤的。

但是在当代社会现在的舞蹈大多已是其它艺术的附属品, 唱歌的时候来个歌伴舞。在我们周围也不难看到, 某些庆典的时候来个劲舞热闹一番。中国近几十年的舞蹈虽然有抒情舞, 特别是民族民间舞, 但创作舞蹈从来都是或明或暗的强调思想内容, 造成舞蹈作品的千篇一律, 千人一面, 走向公式化, 概念化。

那种体现人最质朴的舞蹈越来越少, 我认为《海子》带来了诗歌, 同时也带来了最质朴的舞蹈表现, 以及中国的舞蹈究竟要回归到什么地方去?在《海子》中, 导演大胆的运用了偌大的充气体, 表现大石头。这在舞蹈现场是很少见的, 一般庞大的道具是很阻挡舞蹈的发挥的, 但是在这里, “石头”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 导演大胆的尝试, 还原了当时海边真实的情景, 少年们绕着石头的嬉戏, 还原生活的真实。这和我们一般的歌伴舞、舞蹈表演有着性质的不同, 是人生真实情感的再现。

在这里不得不让我想起, 在一次春节联欢晚会上, 张继钢老师编创的舞蹈《牵手观音》, 你会发现整个舞蹈唯美无比, 灯光、音响与舞蹈的完美结合, 使人“看到”一个活灵活现的牵手观音。仔细观察你会发现, 这个舞蹈主要是在一条竖线上发展的, 一个人举手摆手, 很普通, 但是几十个人在竖线上一起或依次举手摆手却大有不同, 出现了让人震惊的画面。一个正真的作品, 一个好的舞蹈, 也许无需太多花哨的东西, 无需复杂的队形和高难度的动作。只要用心去创造, 真正的艺术就会产生, 就会让人感悟和过目不忘。它和《海子》是不一样的舞风舞派, 但共同组成了中国现在的舞蹈。

舞蹈作品《海子》让我想到, 也许中国舞蹈前60年是共性风格大建设, 那么后60年应是个性风格得到张扬。中国需要更多的个体舞风。大舞风的丰硕, 需要更多个人舞风舞派的构成, 有古典的, 现代的, 有民族的, 国际的, 有抒情的, 有唯美的, 有体现人间的千千万万的。就像《海子》, 虽然它不能称之完美, 但是它可以说是一种回归, 是舞派舞风的个性张扬。如果说中国舞蹈前60年舞风是混杂的, 那么后60年应有更广阔的包容性。只有最大的包容才有多样性, 真正的多样才能实现“百花齐放”。

作为在一线直接接触学生的教师, 对于学科的方向, 一定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即便我们没有能力改变现在艺术商业化的局面, 但我们依然要坚守艺术的真谛, 把这种思想传递给自己的学生, 感染他们, 真正的艺术会产生美和给人以人生的启迪。

在课堂上我也发现, 作为一个艺术学生的迷茫, 你问她们, 为什么要学习艺术?真正的喜欢艺术吗?至少一半同学的回答是否定的, 毕业后她们首先得为自己的生计打算, 有些不得不进入各种各样的演艺团体, 不得不暂时的随波逐流, 社会需要看什么样的演出, 我就跳什么, 这样才能适应社会。之后再说什么心中的艺术创作吧。这就是社会的残酷, 我只能说, 孩子们你们这样做没有错, 我们不能要求你们饿着肚子去创作, 但是要记住, 在生计问题不是问题的时候, 重新找回真正的艺术, 多元的发展舞蹈艺术, 提高自己的审美。

舞蹈作品《海子》作为新的舞蹈艺术, 带来舞蹈审美的多元性, 舞蹈审美的多元, 必须追求更高的审美境界。

摘要:现在舞蹈作品越来越多, 但是大多已是其它艺术的附属品。一个正真的作品, 一个好的舞蹈, 也许无需太多花哨的东西, 无需复杂的队形和高难度的动作。舞蹈作品《海子》, 使舞蹈不但能与音乐结合, 而且可以和诗歌相融, 让我对它有了不一样的舞蹈体会。

关键词:舞蹈作品,《海子》,观后感

参考文献

[1]刘青弋.西方现代舞史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

[2]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 9.

[3]钱亚梅.从社会阶层分化透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价值[J].探索, 2005, 01.

[4]资华筠.中国舞蹈.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8.

篇4:千手观音催生“新残疾人观”

乙酉年春节晚会上,《千手观音》,这个5分54秒的节目,在13亿中国人心里激起了涟漪,更让人们对“残疾”这个词重新思考。

2月23日,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节目评选揭晓,《千手观音》毫无争议地获得了一等奖。

“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不知是偶然抑或是必然,轮椅作家史铁生15年前的这段文字,为绽放的歌舞《千手观音》做了最美的诠释。

“这个节目我前后看子五六次,每一次都有变化,每一闪都更精彩,看一次掉一次眼泪。”北京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贾志民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在中国,残疾人的定义包括肢体,聋哑,盲人,智力残疾和精神残疾,占总人口的5%,约6000万。但在欧美国家,做过心脏移植、胃切除手术等者6算残疾人,享受残疾人的福利,残疾人占总人口的10%。

因一个舞蹈,如此庞大的一个社会群体受到了中国人的空前关注。

平和与坚强:

盲人按摩师带来的人生感悟

她的手指娴熟地在背上按下去,点压抑或是轻揉,所到之处肌肤酸痛并舒服着。

“你的风池穴不太好,看来你的睡眠有问题。”手指经过头部,一个点的触摸就足以切中被按摩者长期的困扰。

她是一个20岁的上海女孩,皮肤白皙,胳膊和手指却因为常年的按摩训练变得厚实有力。昏黄的灯光下,可以看见她乌黑的眼睛,但是,她却与光明绝缘。小时候的一次病变,使得这个有着江南风韵名字的女孩——徐柳燕对眼前的世界只有一个模糊的印象。

“我知道我没有选择,所以我进入盲人学校学了4年按摩。”在上海闹市区的“海伦专业按摩院”里,柳燕得到了一份盲人按摩师的工作。

每天从下午开始,要工作十多个小时,穿梭在宿舍与按摩院之间,柳燕过着和正常人并没有太大不同的两点一线的生活。

柳燕的家在崇明岛,每月两天的休息日,她总会回去。汽车—轮船—汽车,三四个钟头的车马劳顿,柳燕靠一支盲棒就能顺利抵达,“回去的次数太多了,连哪里有个坑都一清二楚。”说这话的时候柳燕很轻松。

在上海,柳燕凭着一张免费乘车证,可以畅通无阻地在城市里行走,这是这个城市最温暖她的地方。

“也许正是因为我看不见了,学习按摩才会这么用心。能和各式各样的人打交道,对于单调的生活来说,就是一种乐趣。”依靠娴熟的技艺,柳燕已经有了自己的常客,按工作量计数她每月能有2000多元的纯收入,在吃住全由老板负责下,这笔收入并不算少。

常人看来,柳燕生活稳定,按摩院以外的纷繁似乎都与她无关,可柳燕不这样认为。按摩院里不断增添新的人手,她觉得自己一直处于竞争的状态下,没有稳定。最让她苦恼的是,在骨骼发育尚未完备的情况下,太早开始用双手养活自己,导致了“职业病”。她时常腰酸背痛,大拇指的腱鞘也有病变的前兆。

柳燕觉得自己的身体状况,最多只能支撑干到中年,她希望那时能像“金姐”一样,拥有一家自己的按摩店。金姐是海伦店的老板,她手拿美国著名盲人作家海伦·凯勒的《自传》,解释了按摩院名字的由来。

作为一个健全人,金姐说,平和与坚强是自己和盲人按摩师相处后得到的最珍贵的人生感悟。从福建、广州到上海,金姐说没想到盲人师傅闯荡的轨迹竟和自己的一样。为了谋求更多的机会,他们也一样背井离乡,游走在各个城市之间。

“如果不是和他们相处多年,我也不会相信,虽然双眼看不见,但他们对自己的把握也是那么的坚定。他们不愿成为旁人的负担,做事的专心和专业是健全人没法比的。”金姐说。

寒假里,山东推拿按摩学院的几位盲人学生从网上查到了海伦店的电话。几个刚二十出头的孩子一路火车找到金姐,只为获得一个实习的机会。其中一个叫林强的已经获得了大专文凭,他还想继续深造以期获得本科文凭。

工作和参与是残疾人最好的康复

虽然盲人按摩院等适合残疾人工作的地方看上去不少,但实际上,盲人和其他残疾人要真正融人社会仍然面临着重重困难。

“盲人是残中之残,精神病人是困中之困。”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贾志民说。他说,目前对残疾人来说,最大的困难是就业问题,特别是精神病人和智残病人,用人单位更不愿意录用。

“一个残疾人,往往就拖垮一个家庭。”贾志民举了一个例子,“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的党委书记和他夫人,都是局级干部,但是他们两个人都负担不起他们的精神病儿子,他们儿子在:比京回龙观医院住了十几年,每个月2800元钱让他们负债累累。后来我们在大兴建立的农业医疗基地,每月只要1200元,我给他们批个条子,每月1000元,但是也不能老给他们批条子。”

按照中国相关规定,一个企业除管理人员外,普通员工中残疾人如果超过 30%,可以减免一半税款,如果超过50%的话,可以完全免税。生产“大宝”的北京大宝化妆晶有限公司就雇佣了大量的聋哑人。

但是中国这样的企业还很少,目前中国招募残疾人的企业不过数百家,就业岗位也局限在推拿按摩、聋哑人教育等,而心理咨询帅、调理师等国外残疚人就业比较集中的行业,在中国基本上还是空白。

“有了工作,有了精神寄托,对残疚人来说是最好的康复。”贾志民说。“上世纪六—匕十年代的时候,几乎每个小区里面都有社区康复站,在那里残疾人可以做点力所能及的工作,但是后来由于没有效益,房子就给收回去了。这件事后来我们又提了很多次,但是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就业、劳动不止是残疾人的基本权利,更是他们顺利进入社会,从根本上改变困境的基本条件。

“演出,运动会,书画,写作也是最好的康复。”贾志民说。但是在组织一些活动的时候,他又不得不做很多额外的工作。为了刀:一次运动会,他准备了8个月,“如果早请示的话,肯定不批,出了问题的话,官员肯定要承担责任。所以我们先准备,准备好了再跟他们说,他们也不好反对,还说‘贾主席你变戏法呐’。”

被健全人所忽略的

据《瞭望东方周刊》了解,目前在上海等大城市中,已经设立了大量公益性工作岗位,让有一定工作能力的残疾人去帮助其他残疾人,这样的残疾人工作助理负遍布上海各个街道。

但助残工作的一大困难,是缺乏资金。贾志民认为,在这力面,虽然国家的经济实力有限,但体制上的改进更为重要。

“钱应该还是有,但怎么拨下来还是问题。”贾志民说。中国规定任何企业必须有1.7%的岗位是安排残疾人做的,如果没有的话,就要按差额的多少付相应的残疾人保证金。

“其实这笔钱也不少,就是不知道哪里去了,前几天王铁成还在一次会上问,不是说有这笔钱么,到底哪里去了?”他说。

著名演员王铁成曾因为成功扮演周总理而为众所熟知。但不幸的是,他的独子王蔚平患有先天残疾。多年来,王铁成一直关注着残疾人,担任过2002年中国第三届特奥会爱心大使。近期,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他说正着手建立一个基金会,来保证身后儿子的生活,除此之外的钱,他准备全部捐献给残疾人。

2月28日,王铁成和他智障的儿子在为2007年上海特奥会而举办的一个晚会上联袂演出,赢得了包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和上海市长韩正在内的所有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篇5:观千手观音有感

在春晚播出之前,我们也从媒体上知道了有《千手观音》这么一个节目,也知道这是一个聋哑人艺术团体表演的,也知道这个节目曾经雅典残奥会上轰动世界,让人叹为观止。但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个节目是否真的如外界所说的那样,还要经过几亿观众的现场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事先我对这个节目也非常期待,一直在苦等这个节目,之前出现的节目我看的三心二意,现在回过头来,我甚至都想不起来之前都表演了哪些节目。

当周大美人介绍出“全世界唯一的聋哑人节目主持人”姜馨田时,我首先惊讶的是她们长的是如此相象,继而惊讶姜馨田的美丽和气质,世上竟有如此美丽的女人,周涛号称央视美女,但和姜馨田相比,顿时黯然失色。如果待会《千手观音》表演的好,我会把眼泪送给她们,而不是现在。

真的看到这些演员的表演时,从来不会轻易感动的我,这次却深深的被这个节目感动了。金光闪闪的佛门下,由邰丽华主演领舞的观世音菩萨一脸慈悲,她的眼神是那么的柔和,气质是那么的卓然。观音菩萨的身后,突然出现了数不清美丽的手臂,如莲花盛开,如微波荡漾,如心瓣绽放。这个节目的配乐是如此经典,更是让我激动的难以自已。在音乐的配合下,观世音菩萨在那遥远的天国独自起舞,她在向世人诉说着什么?生命轮回,人生苦短,红尘险恶,世界上每个人都是寂寞的,寂寞的象天边那一朵云,随便刮来一阵风,便可以将人的云朵吹的无影无踪。观世音菩萨慈悲怜悯,普渡众生,也许是看人世间之万物受苦受难,起了慈悲心肠,在天国起舞,虽然人看不到,但心可以感应到。尤其是领舞的眼神,纯净,深得佛家真悟,非受过常人所不能想象的苦难,又如何得修成如此之境界?

当舞台四角的四位手语老师用手势感动着我们时,舞台上的观世音菩萨踩着“音乐”的节奏,做出各种高难度的舞蹈动作时,我们除了感动、除了震憾,还能说些什么?这个时候,任何语言都是苍白无力的,我们仿佛听到了自己的心跳,听到了遥远的天国传来的那一声声呼唤。

当《千手观音》表演到后半段时,高潮不断,尤其是扮演观音的十几个美丽的聋哑演员分出来各自起舞,她们的舞姿是那么漫妙,一举手一投足,无不向世人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深邃幽远。她们的容颜是那么的超凡脱俗,她们是那么的自信,那么的空灵,无不让人为她们而感动,为她们而震憾,为她们而流泪。

《千手观音》这个节目结束时,我依然沉浸在遥远和空灵中不可自拔,后边的手语“爱是我们共同的语言”,已经不能让我再次感到震憾,只有感动。震憾,我在印象中,包括我看到过所有的春晚节目,从来没有哪个节目让我如此震憾,让我如此激动,让我如此感悟,更不用提我极少看的歌舞类节目。

和演员们精彩的舞蹈一样让人难忘的还有这次节目的配乐,太经典了,即使不看节目,只听配乐,你也会从中感悟出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深邃和苍桑,感悟出人生的真谛,感悟出红尘的悲喜。听着听着,我忍不住站了起来,激动的近乎无法自恃,这是真正的天赖之音,纯净的让人不忍去打扰,静静的去品味,闭上眼睛,你会看到千手观音在你面前翩然舞蹈,来自天国的使者,给你洗尽心灵,让你的灵魂升入天国。除了音乐,舞台设计和灯光都是极出色的,还有演员们的服装,当她们出现在舞台上,我惊为天人,太美了,美的让人震憾,让人有想哭的冲动。实在没有想到,本不抱什么幻想的今年春晚会有如此经典而震憾的节目,就冲这个节目,我也不忍会说今年春晚水平一般,更不用说是失败的。

就是这么一个节目,别说是残疾人表演,就是健全人能表演出如此境界,那也是经典中的经典,也会千古留芳的,更何况她们是我们更需要关爱的残疾人。她们虽然是残疾人,但她们不是弱势群体,首先,她们的表演让人看不到她们的软弱和无助,相反,我们从她们的表演中只能看到自信和坚强。她们已经进入了一种境界,这种境界一般人是达不到的,不经历苦难的人,是不会理解什么是快乐的。就如同那经典的《二泉映月》,只要是受过二胡训练的人,都可以演奏出来,但却没有一个人能达到阿炳的那种无我境界,那不是对社会的抗争,而只是向朋友一样倾诉自己的心曲,不大彻大悟的人,心态不平和的人,是无法超越自我的达到这种境界的。

今年春节晚会的节目确实精彩,尤其是歌舞类节目,其精彩程度和感人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了春晚的宝贝疙瘩小品(相声早就不存在了)。极少看舞蹈的我,甚至已经开始对舞蹈着迷了,《千手观音》、《年年有余》、《争奇斗艳--民族风》这三个舞蹈节目,深深打动了我,让我改变了对舞蹈的认识。如果我手上有一万张春晚最佳节目的选票,我会毫不犹豫的把其中一张投给《年年有余》、一张投给《争奇斗艳》,余下的九千九百九十八张选票,我会写上一个节目的名字---《千手观音》。

我被《千手观音》所感动,所震憾,不因为演员是残疾人,在我眼中,不存在残疾人和正常人的区别。残疾和正常的区别不在肢体,而在灵魂,一个灵魂不健全的人才是真正的残疾人,而不是肢体残缺的人。

篇6:观千手观音记作文700字

那轻盈的舞姿,娇媚的装扮,一瞬间映入我的眼帘。那美妙的旋律也在这时进入我的双耳,邰丽华带领着的舞伴们把“世界”的文化风情形象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她们真的好美啊。

音乐响起了,舞蹈者们开始舞蹈了!每一个表演者脸上都洋溢着祥和的微笑。首先出现的是一尊亭亭玉立的观音,随着婉转的音乐,踏着轻盈的“脚步”,柔和的“手臂”慢慢的张开。你看,“观音”的“千手”都在微微闪烁,射出万道金光,把所有的好运都给了我们,而我们就用自己那热烈而感激的.掌声回报给他们。“观音”的每一个动作都是那么美。他的手,忽多忽少,忽快忽慢,如同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电。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最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在一阵幽咽的音乐之后,音乐变得越来越不安了。那种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的情感,冲破了无声的世界。

舞蹈这们从一个观音变成了22个观音,就像孙猴子拔了根毛,吹出的千万个小猴子。每一个观音用它那婀娜的身姿、金银的手指来描述心声。

音乐渐渐地恢复了宁静,像大风雨过后的平静。“千手观音”在一瞬间又成了一位温文尔雅的“女菩萨”,头顶的佛光普照,放出万丈光芒,照耀着大地。仿佛晨曦的那一缕缕阳光,洒在我们的身上,温暖而祥和。

“千手观音”的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

“千手观音”的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过往!

“千手观音”的每一个舞姿都在普渡众生!

“千手观音”的每一个舞姿都是“珠缨旋转星宿摇,花缦斗薮龙蛇动”。

篇7:观千手观音有感

观大散关图有感

作者:陆游朝代:南宋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二十抱此志,五十犹J儒。

大散陈仓间,山川郁盘纡,劲气锺义士,可与共壮图。

坡陀咸阳城,秦汉之故都,王气浮夕霭,宫室生春芜。

安得从王师,汛扫迎皇舆?黄河与函谷,四海通舟车。

士马发燕赵,布帛来青徐。

先当营七庙,次第画九衢。

偏师缚可汗,倾都观受俘。

上寿大安宫,复如正观初。

丈夫毕此愿,死与蝼殊。

篇8:观画家武星宽画作有感

武星宽老师的绘画作品, 以毫无羁绊的笔触, 层面丰富, 纯净清新的色彩组合和到位的手感控制, 营造出充满音乐幻想的视觉空间。武老师绘画虽然采用了中国画的绘画表现方式, 但却把传统水墨与西洋水彩、水粉、油画等各种因素随意糅合起来, 其涉猎甚宽, 包括气势、肌理、背景的处理, 文化符号的借鉴, 从而大大丰富了画面的整体效果, 印证了林风眠的一句话“绘画就是绘画, 不分什么中西。”

笔者不知道武老师是以怎样的比例混合了对于线条的爱好和对于色彩的痴迷, 以及他是通过怎样的神秘方式进行融合, 其结果是一幅画, 画中错综复杂的语言系统结合最初的审美带来了一点茫然, 然而, 当你凝神注明, 画中融合的丰富形象, 一个一个地在你眼前展现, 展现出他们各自独特的面貌, 在武老师的绘画中, 一个一个的形象瞬息跃入你的眼中, 一会是群花朵朵, 一会又似飞流万丈 。而当你目光流动, 大块的对比色, 红色、黄色、绿色, 相互冲突, 又彼此关联, 一个形象又唤起另一个形象, 以种种方式显示着各自的存在, 互为象征, 形成了一个象征的世界, 并发出信息, 而这种信息又是模糊的, 多解的, 只有通过多空间的角度, 并通过观者的心灵产生联想, 才能理解这些形象的审意。

在这里, 色彩和线条起了重要的作用, 武老师的作品, 色调是强烈的、沉重的、紧凑的、合乎逻辑的, 从中产生出一种激动人心的面貌, 色彩的分配带来了空间的层次转换, 以色彩和造型的变幻表述着自己的独立存在, 在武老师的作品中, 线条构成了整个作品的灵魂, 作品形象的不同变化就靠多样的线条表现, 从线条的美感及多样性, 可以看到武老师多年研习绘画的功力和不断探索的心得。

武老师的绘画, 以传统水墨入手, 借鉴国画的养分, 浓墨重彩, 更有现代抽象绘画形式, 对传统中国绘画的理解与偏爱在画面中亦可强烈地体会到, 如同将墨迹氤氲合理用于凸显结构的明暗, 如同使明暗光影顺应传统的“留白”或“计白当黑, 而又不失法度。”对如此问题的解答必须保持纯正高质的笔墨品格的基础上进行才愈发有意义。笔墨与造型密不可分, 在武老师的系列绘画作品中, 深深体会到了其对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理解与把握。

武老师的系列绘画随意大胆的构图与单纯的画面, 笔意或放荡随意、或收敛含蓄, 在表达方式上追求“写”与“意”的情绪与精神, 笔触或激情奔放、或平静舒缓细腻刻画;时而极度抽象, 时而高度细微具体, 从中可以感受到经营极致的微妙与狂野, 不羁的潇洒挥毫, 从理性的呈现到感性的张扬, 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又使人惊心动魄。在看似杂乱无章的画面上蕴含着有机而必然的联系, 通过形而上精神的表达, 率真地体现了自我。而武老师画面营造出的气韵生动的场面, 使你不得不感受艺术精神的震撼力量, 而这些努力的最终目标, 正是武老师对艺术本质精神至高追求的当代视觉表现方式——给观众最直白的视觉经验与充满联想的空间, 去感受它所传递的情感和精神力量。

武老师的绘画作品中, 颜色与颜色的分布, 是一种纯粹的绘画空间, 是秩序与混乱, 激情与冷漠, 平庸与机灵的较量。武老师必有情绪上的积累, 才能如此准确地把握瞬间, 把持了画面的和谐, 又引发逐渐显露出来的对抗, 作品里色域边缘的界定又是随手拈来而又水到渠成, 不生亦不硬, 恰到好处。

艺术永远是通过每个人的情感, 热情和梦想而得到表现的美。武老师一副的作品总是给人留下无穷丰富的印象, 其强烈的程度随观赏的距离而有所变化, 同时武老师的绘画中又隐约传递出一种对无限的向往, 也能看到无限的形象产生无限的联想, 体验无限的心理变化。我们常说画如其人, 人如其画, 武老师的作品呈现出如此丰富的内容, 必定与他的创作体验密不可分, 而武老师涉猎范围之广, 从城市雕塑到普通的设计, 从传统水墨到现代艺术, 这些都给武老师的绘画提供了充足的养分, 武老师必定博览科学、哲学、美学等著作, 并在创作中不断地反思, 不断尝试, 不断改进, 才会有如此优秀的创作。一副好的作品的产生很大程度上不在于智慧, 而在于心灵自然的流露。一个人能接受多少知识, 就有多少创作的激情。在武老师的绘画中, 我们能感觉到其在边画边想, 大胆地将确定的因素融入画中, 利用放大缩小, 情绪的打乱, 营造出梦幻的艺术境界。

武老师将自己丰富的学识和审美修养融入绘画语言中, 才使我们看到了如此绚丽多彩的艺术作品, 但凡读懂了武老师艺术作品的观者, 都会产生一种由衷的喜悦, 发出一声衷心的赞美。从中我们看到了无尽的美和无尽的丰富, 武老师的画一看再看, 无穷无尽看下去的原因, 是因为每个人最终在画中看到的都是自己的心灵。

摘要:每个艺术家都在追寻和体验生命的本质, 绘画的魅力在于体验和感受的排他性和不可替代性, 表现方式的选择更是出自艺术家内心的体验和需要。在武星宽的绘画中, 能感觉到其在边画边想, 大胆地将确定的因素融入画中, 利用放大缩小, 情绪的打乱, 营造出梦幻的艺术境界。

篇9:观讲座有感

对有些企业来说,亏损也好,赢利也罢,都与搞没搞学习型组织不搭界。比如江淮汽车,曾经连年亏损,后来“盈利”,其实是政策的问题,计划经济下,安排你得给首钢100台车,不给钱你也得给。如果汽车政策不放开,你的车卖给谁?卖出去又找谁要钱去?

上海大众根本就没有必要学习什么理论,不用学习、不用创新,十几年来他的车就没愁卖过,卖一辆车的利润可以翻一番,美日等帝国主义国家眼珠都红了,想都不敢想,这就是政策。同样,政策放开了,中国彩电又把帝国主义们的眼珠给整红了……这样的价格还是彩电吗?这也是政策。

好多年前,我们的商业系统要定期给营业员办班,是关于如何提高服务态度,如何对顾客热情,但有用吗?后来,政策放开,出现了个体户,也就出现了竞争,营业员的服务态度问题还用组织学习吗?现在上商店,我都离柜台两米以上,用眼睛看商品的价格,实在是不敢靠前被缠住,当然,这也是个问题,但这个问题,你如果组织学习,同样没有用,得他们自己发现,靠这种方式卖不出去商品,他们就会自动改变的。

在国外,它应该是一种理论,是一种总结,而在我国,它被当成了一种教材、一种不切合国情的教材、一种学完后用不上的教材,就象我们的电脑,很多人在许多年前就学过,但由于一直没有电脑而用不上,而电脑在发展,造成脱节,形成浪费。

发达国家在用电脑做研究,而我们在研究电脑是如何使用。我们在研究“学习型组织”等管理理论,而发达国家在用这种理论管理企业,他们不是曾经或已经学习过电脑或者“学习型组织”等管理理论,而是直接就在用,或者充其量是边学边用,而我们是在走形式。如果没有开放的政策,则创建学习型组织就是空谈,就是走形式,就是领导们的面子工程。即使有了好的创意,也可能过不了领导关,因为企业不是他们的,只是走形式而已,企业盈利,是政策好,亏损,则怨没有好的政策就可以了,而如果采用了你的创意,出了岔子,那谁来承担责任呢?

篇10:观《我们诞生在中国观》有感

丹顶鹤和藏羚羊迁徙的镜头,除了画面美并没有什么奇特,暗含了丹顶鹤在中国传统中代表的灵魂升天(每一只丹顶鹤起飞的时候,都有一个灵魂被带上天堂)以及成群藏羚羊迁徙代表的生生不息。熊猫母女的亲情突出,把小熊猫成长过程中的憨厚、卖萌和逐渐走向独立剪辑得十分生动,但我看着觉得平淡如水,直到读到陆川这句话:“野外熊猫几乎终生都是独居,想到几年后她要送别自己的孩子,我突然间明白了丫丫(注:片中的熊猫妈妈)对于女儿的宠溺是近乎绝望的。她想用每一秒钟的时间陪伴在孩子身旁。”这句话让我的心灵特别震撼,要是放到电影解说词中就太好了。金丝猴淘淘的成长故事也剪辑得非常成功,尤其是老鹰快要把他妹妹叼走的一瞬间,他猛扑过去护住妹妹的镜头,让人瞬间热血翻涌、泪流满面。

但整部电影最触动我内心的,还是雪豹达娃一家,第一个对于达娃的特写镜头中,她那忧伤而坚韧的眼神就一下子抓住了我的魂魄。雪豹处于食物链顶端,在一般人的想象中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但现实情况是,达娃生了两只小豹之后,不仅要为自己捕食,还要为孩子捕食;不仅要面对天气的突然变化,还要面对来和她争抢地盘的其他雪豹;在一次雪地追捕羚羊的过程中,达娃的脚被尖石划伤,部分失去捕食能力,只能带着小豹苟延残喘;到冬天快结束的时候,达娃为了给孩子捕食,在绝望中袭击一头小牦牛,老牦牛反复用犄角顶她,她还是不松口,因此受了致命伤,镜头最后落在已经被冰雪部分覆盖了的达娃的尸体上。我从达娃的脚被尖石划伤留下一路血迹的一幕就开始流泪,看到达娃在冰雪中死去,眼泪更是控制不住地流,一直到电影结束都没有收住。常识告诉我,当达娃死去后,两只小豹子在野外绝无活下去的可能性。我想问问陆川,这两只小豹子后来怎样了?

篇11:观《枫桥夜泊》有感

有幸观摩了浙派名师王崧舟的古诗教学《枫桥夜泊》,与名师近距离接触,感受名师的魅力,让人受益匪浅。观摩感想如下:

1、课堂上教师与生之态度——和谐

王老师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给人的感觉就是在聊天,谈心,又似乎是两位贤士在说古论今,师生间是平等的,师生之间没有我教你学的感觉。整个课堂在老师的引领下,似乎是完成了一段古筝演奏的音乐。音韵浓郁,古朴,节奏舒缓,让人感觉舒服又不失典雅。王老师提倡的诗意语文到底是什么,我说不清,但我能感受到这节《枫桥夜泊》就是诗意般的,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在咏诵一首轻松、悠扬的诗。充分体现出美好、舒缓、和谐的旋律。

2、教师的文学素养、文化底蕴深厚

一首《枫桥夜泊》,从题目到作者到诗文,仅34个字,但通过王老师的一番教学,它变成了340个字甚至3400个字都难以形容其情感的而感动世间的东西。听完课,我怎么也无法承认,这节课学生和王老师一起就学了一首诗吗?在整个教学过程,就寒山寺、钟声,他涉及了当代流行歌曲陈小奇的《涛声依旧》、清朝王世贞的《雨夜题寒山寺》、明朝高启的《泊枫桥》、宋朝陆游的《宿枫桥》等历经1200多年的历程。如果教师没有丰厚的文学内涵,怎么能因一首诗而贯穿起1200多年的诗文呢?诗中“月落乌啼霜满天”,提到“月”老师又引导学生自古至今很多诗人都以月寄托情感。马上学生想到自己熟知的相关“月”的诗句。在教学中,老师不仅教学了诗的内涵,同时还教学了诗文的外延,使学生的学习达到以点带面的高度,学生学习的内容可就大大丰富了。教师在这一堂课上教懂了一首诗但他更教会了学生理解知识间的联系,知识间的作用,以及人世间人们对美好的事物的共通情感——热爱。简单一首诗

教师既教学出诗文的厚度,同时又教学出诗文的广度,足可见教育者的文学素养、文化底蕴之深厚。

3、教、育有方

古诗的理解很大程度都来自读,读诗要读出诗的韵味,读出诗的感觉,古诗自然还要有古人的感觉。现在的学生读古诗哪里能找到这种感觉。教师自然要教了,“古诗应该这样读… …”。但是王崧舟老师的《枫桥夜泊》,教学中安排了很多读,他没有一次说,“你们应该这样读… …”。

自由读,指名读。当学生读的没有达到自己满意的效果时,他强调:“慢,再慢点,想象着古人怎么读。”

分读。题目、诗人、后三个字,师读;诗句的前四个字,生读。诗文的韵味重点就在诗句的后三个字,老师读出了它的味道。

反过来分读。诗句的后三个字生读,其他师读,学生自然学着老师的样子把后三个字读出古诗的韵味。

学生再一次自由读。

由此我发现学生学习是需要老师教,但怎么教,学生怎样才愿意学,是要讲求一定的方法的。王老师没有强势的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做,必须怎样做,而是示范出来,引导学生向我这样就对了。

篇12:观《孔子》有感

大学语文课上,助教组织观看了电影《孔子》,虽然当晚没有看完,但被剧情撩的不要不要的我还是和舍友回去看完了整部电影。鉴于本人对孔圣人的了解着实不深,我还是上网查了一下当时的影评,这才发现,本片要吐槽的点比我想象的要多的多。还有补充一个,在看的过程中我笑的部分真是不少,如果老师有其他看法希望不要生气。

先来说说我为什么会笑吧,其实在场的同学看的也很是很愉悦。我没有不尊重孔子的想法,只是电影中让我这个不严肃的人发笑的地方实在有点多。

首先,是《论语》中句子的出现,其实其中的衔接也并非太过生硬,只是给人一种故意卖弄的、做作的感觉,略显滑稽。其次,则是电影中的古人的对话,居然会有“给个话啊”、“如果人不能改变世界,那么就应当去改变自己的内心”这类如此具有现代色彩的语句,再听完整部电影的白话文对话,我也就不觉得有什么违和了,毕竟编剧为了现代人能听的懂也是煞费苦心啊。最后,就是智商时而上线时而掉线的众多角色,像是在孔子和大臣面前截然不同的鲁君,随意被臣子左右还被孔子套路收回三城的齐君,难道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君都是如此让人哭笑不得?不了解历史的我还真是不得而知了。

然后,我再来说说其他电影中值得吐槽的地方吧。

中国电影的特效一直都是令人十分无语,我也就不多说了。重点是重要情节的拍摄,其一,孔子被迫离国这部分我竟然体会不了多少孔子的悲凉,也没看出孔子离国是为了传道,甚至只觉得像是一个老头负气出走;其二,南子这个形象的塑造也是让我百思不得其解,一出“子见南子”被渲染的暧昧不已,还扭曲了孔子说出“从未见过如此好德如好色之人”的时机,甚至于南子死前眼前居然浮现的是孔子的身影,难道就不能放过孔老夫子一马,别乱搞男女关系吗?其三,颜回之死,这是我从别的影评中得知其有所改编,不知道前着实是有些感动,知道后我只想表示希望能尊重历史真相,无论改编是否有其用意;其四,看完整部影片,我对孔子的认识只停留在普通人的层次,并没有上升到把他看作圣人的地步,在影片前半部分还能感受到他的睿智,后半部分游走各国就只能勉强感受到他的仁爱与执着,难以把他想的太伟大。

前面写的有点像影评了,下面还是讨论我对这部电影《孔子》的正常看法。

虽然后半部分有点散,但我还是大致从中了解到了孔子的一生。从庶民到代国相,鲁君给了他实现理想,实现“礼乐仁和”的希望,他也表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才华。可惜纯粹的理想终究还是无法适应战乱已起的春秋,推翻三桓失败的孔子开始颠沛流离,带领弟子流浪于各国,历经苦难和生死离别,沦为“丧家之犬”。而到孔子回到鲁国,似乎也就变得心灰意冷,真正追随老子的“无为”,只愿传道不愿涉政了。只是到最后孔子“礼乐仁和”的理想还是没有实现,这也表现出了孔子在那个时代的确是作为一个“失败者”而存在的。

讲到孔子的失败,我又不由得想起整部电影令印象我最深刻的一个画面,虽然是由南子,这个我认为在电影中不应该如此侧重的角色所说出的话:“世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所领悟到的境界。”说完后,南子与孔子互行了一个周礼,能看出孔子对这句话的触动很深。的确,孔子在他的时代算是一个失败者,是一个悲剧人物,但他在他的悲剧他的痛苦中领悟到了我们所无法领悟的东西,奠定了领跑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文化传统,这也就是他的伟大之处,是他之所以能成为圣人的理由吧。

篇13:观千手观音有感

影片讲述了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为了完成对已逝儿子的承诺, 而去寻找伊莎贝拉;一个小女孩为渴望得到母亲的爱, 而去寻找伊莎贝拉。在寻找过程中, 他们却发现了自己真正所要寻找的不是伊莎贝拉, 而是对亲情和美好人生的追寻。

我为老人高尚的人格而感动, 他不轻言放弃, 对家人的许诺重于泰山, 他宁愿用秘鲁的稀有蝴蝶换取博物馆中仅存的雄性伊莎贝拉标本, 宁愿远离巴黎跋涉山水来到渺无人烟的高原之巅。反观现实, 一些人总是用虚假来对自己身边的家人和朋友他们靠自己编织的一个又一个虚假的承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真诚、信用、无私这些人性的美德在他们的心间不复存在。我要说:朋友啊!请重拾起这些美德吧, 它们是你构建人生大厦的基石!

我为小女孩质朴的人格而感动, 她没有了爸爸, 而妈妈却因为忙于生计而忽略了她。在找不到妈妈, 又怕被送到孤儿院时, 她决定跟邻居爷爷去找寻伊莎贝拉。在沿途中她总爱思考并提出许多有趣的问题!我被小女孩对亲人那真挚的感情, 天真、淳朴的本性和对世界充满着好奇心的精神打动。反观现实, 我们的一些中学生朋友, 他们在生活中随意使性, 处处以自我为中心, 从不顾及家人和朋友的感受, 使人性中“真挚”这一美的光芒在自己身上黯然失色, 他们刻意地去追赶潮流、沉迷于流行元素从而失去了自己与生俱来的天真淳朴的本性美;他们在学习生活中, 只会一味地接受而少了一颗探寻进取的心。我要说:朋友啊!请留住一份真挚, 一份淳朴, 一份好奇心吧, 它是我们通向成功的阶梯。

我为美好的事物就在身边而被发现而感动。影片最后讲述了在经过重重误会后, 老人与小女孩成为了好朋友, 他们惊奇地发现, 原来“伊莎贝拉”就在他们家里, 就在他们身边。他们自豪, 他们兴奋, 因为他们没让美好的事物从他们身边悄然溜走, 他们一起等待蝴蝶的破蛹而出———毛毛虫蜕变成最美的伊莎贝拉的瞬间。

篇14:观“乞丐现象”有感

百十年前,清末民初之际,《清稗类钞》曰:“吾对于乞丐之观念尝四易矣。初则哀之,意谓同一人耳,吾辈衣食完具,彼则冻馁。继而恨之,则以其依赖性成,不知谋生也。越数年,则又见而哀之,谓社会不讲求教养之道,使彼无以自存,咎不在彼也。又越数年,而深恶而痛绝之,惟视天然之淘汰而已。”呜呼斯言,古今一揆何其信然。

今日中国之现状与百十年前,固不可等量齐观,然此社会万状之一隅,平民之态度乃虽历经久之岁月,而未稍变。可怪也欤,无奈何也已!

以常人观之,人非至绝境,若荒年残岁,势难为求生;若穷病交侵,力不足自存,焉有甘心乞人哀怜,折腰叩首度日?故见人有此行,莫不表一种之同情,冀以一时为善成其一时之饱暖。又思至国家社会承平之际,此辈人人皆有所养而无令其复陷患难。

时至今日,似不应有乞人奔走街市复为荒年残岁之行。奈何眼见他俯身跪地,抑徘徊往来于人群之中,成一蠢蠢求钱之辈哉!而世人遂别生一观念,以乞人力可为业,即无能安身于熙攘之市朝,亦可返乡泽求事农桑;即身无专门职业之长技,亦当效辛苦采择可利用之废物,市之而得绵薄微财然自食其力之贫苦小民。万不该以健全之躯,冀无费辛劳而不忧生计。不则视他人之辛苦何如哉!故每每漠然甚或恨愤相待。

虽然,内中究怀不忍,及目睹有冬日单衣破服,且残疾匍匐往前之躯,未尝不感喟太息焉!见此思彼,两相搅扰,便尔遂其所愿殊觉无理,遽然弃之不顾则似市侩狠心之行,是以不若惘然无视而已矣!然则猝尔临之又如之何?曰:从众而已矣!斯为今日世人于乞丐之态度心理之大端,而承百十年前平民寻常思想之流风也!

上一篇:《排排队》教案下一篇:游航天奇观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