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灯设计文献综述

2024-05-05

台灯设计文献综述(通用6篇)

篇1:台灯设计文献综述

关于“智能台灯的设计与开发”的文献综述

一、前言部分

毕业设计是大学四年最后一个阶段特别重要的一个作业,它能让我们将大学四年学习的课本知识联系到具体的应用当中去。它是对我们大学阶段所学知识的一次综合运用,不但能使我们各方面的知识系统化,而且使所学知识实践化。要求我们了解并掌握硬件知识,软件知识,培养我们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并锻炼我们调查研究,搜集资料、查阅资料及阅读中、外文文献的能力等,为以后独立工作贡献社会做大学期间最后的准备。

我选择的设计题目是智能台灯的设计与开发。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智能产品层出不穷,已逐步渗入到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当前,患有近视眼的人数越来越多,我国近视眼发病率尤其突出。由于没有正确使用台灯,当光线变得昏暗时忘记及时打开台灯,或者长时间在高亮度的台灯下工作,久而久之,都会对视力产生一定的影响。虽然市场上已出现了具有调亮功能概念的台灯,但其仍不具备成熟的自动调亮功能。本设计所制作的智能台灯具备手动和自动调节两种模式,同时还加入了人体检测功能,可实现人走灯灭。在保护视力的同时,也为节能环保做出了一份贡献。

二、主题部分

2.1传统台灯与智能台灯的区别

传统的台灯的功能比较单一,主要就是为了实现照明,既不节约也不环保。而智能灯的主要含义是除了智能灯体,还有一个手持智能控制设备,智能灯控制设备具备计算能力和网络联接能力,通过应用程序,功能可以不断扩展。智能灯的核心功能是控制、灯光效果、创作、分享、光与音乐互动、光提升健康和幸福。

2.2智能台灯的发展方向

2.2.1、走向以人为本的科学化照明

智能化灯将从纯粹的智能功能的发展转向更注重人的行为的智能灯控。以人的行为、视觉功效、视觉生理心理研究为基础,开发更具有科学含量的,以人为本的高效、舒适、健康的智能化照明。

2.2.2、满足个性化、层次化的照明

智能技术与灯光控制的结合使照明更进一步地满足不同个体、不同层次群体的照明需求,是使照明从满足一般人的需求到满足个体、个性需求的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这也应该是智能灯的发展方向。

2.2.3、智能技术与新光源及新照明技术的结合,创造崭新的照明文化 智能技术和电子开关等新照明光源和照明技术的结合,将构筑崭新的照明技术平台,其应用领域从智能家居照明到智能化的城市照明,有无限广阔的前景,并且正在创造一种崭新的高技术和高科学思想含量的照明文化。智能化照明的出现是灯具市场的发展趋势。

2.3此款台灯的有关技术知识

本人设计的智能台灯涉及的主要内容有热释电红外传感器技术,PWM脉冲宽度调制技术,模—数转换技术,电子电路技术以及有关的编程知识。

2.3.1热释电红外传感器

它主要是由一种高热电系数的材料,如锆钛酸铅系陶瓷、钽酸锂、硫酸三甘钛等制成尺寸为2*1mm的探测元件。在每个探测器内装入一个或两个探测元件,并将两个探测元件以反极性串联,以抑制由于自身温度升高而产生的干扰。由探测元件将探测并接收到的红外辐射转变成微弱的电压信号,经装在探头内的场效应管放大后向外输出。为了提高探测器的探测灵敏度以增大探测距离,一般在探测器的前方装设一个菲涅尔透镜,该透镜用透明塑料制成,将透镜的上、下两部分各分成若干等份,制成一种具有特殊光学系统的透镜,它和放大电路相配合,可将信号放大70分贝以上,这样就可以测出20米范围内人的行动。

菲涅尔透镜利用透镜的特殊光学原理,在探测器前方产生一个交替变化的“盲区”和“高灵敏区”,以提高它的探测接收灵敏度。当有人从透镜前走过时,人体发出的红外线就不断地交替从“盲区”进入“高灵敏区”,这样就使接收到的红外信号以忽强忽弱的脉冲形式输入,从而强其能量幅度。

人体辐射的红外线中心波长为9~10--um,而探测元件的波长灵敏度在0.2~20--um范围内几乎稳定不变。在传感器顶端开设了一个装有滤光镜片的窗口,这个滤光片可通过光的波长范围为7~10--um,正好适合于人体红外辐射的探测,而对其它波长的红外线由滤光片予以吸收,这样便形成了一种专门用作探测人体辐射的红外线传感器。

2.3.2 PWM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多种PWM技术,其中包括:相电压控制PWM、脉宽PWM法、随机PWM、SPWM法、线电压控制PWM等,而在镍氢电池智能充电器中采用的脉宽PWM法,它是把每一脉冲宽度均相等的脉冲列作为PWM波形,通过改变脉冲列的周期可以调频,改变脉冲的宽度或占空比可以调压,采用适当控制方法即可使电压与频率协调变化。可以通过调整PWM的周期、PWM的占空比而达到控制充电电流的目的。

模拟信号的值可以连续变化,其时间和幅度的分辨率都没有限制。9V电池就是一种模拟器件,因为它的输出电压并不精确地等于9V,而是随时间发生变化,并可取任何实数值。与此类似,从电池吸收的电流也不限定在一组可能的取值范围之内。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的区别在于后者的取值通常只能属于预先确定的可能取值集合之内,例如在{0V,5V}这一集合中取值。

模拟电压和电流可直接用来进行控制,如对汽车收音机的音量进行控制。在简单的模拟收音机中,音量旋钮被连接到一个可变电阻。拧动旋钮时,电阻值变大或变小;流经这个电阻的电流也随之增加或减少,从而改变了驱动扬声器的电流值,使音量相应变大或变小。与收音机一样,模拟电路的输出与输入成线性比例。

尽管模拟控制看起来可能直观而简单,但它并不总是非常经济或可行的。其中一点就是,模拟电路容易随时间漂移,因而难以调节。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精密模拟电路可能非常庞大、笨重(如老式的家庭立体声设备)和昂贵。模拟电路还有可能严重发热,其功耗相对于工作元件两端电压与电流的乘积成正比。模拟电路还可能对噪声很敏感,任何扰动或噪声都肯定会改变电流值的大小。

通过以数字方式控制模拟电路,可以大幅度降低系统的成本和功耗。此外,许多微控制器和DSP已经在芯片上包含了PWM控制器,这使数字控制的实现变得更加容易了。

2.3.3模—数转换

将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称为模数转换(简称a/d转换或adc,analog to digital converter),A/D转换的作用是将时间连续、幅值也连续的模拟量转换为时间离散、幅值也离散的数字信号,因此,A/D转换一般要经过取样、保持、量化及编码4个过程。在实际电路中,这些过程有的是合并进行的,例如,取样和保持,量化和编码往往都是在转换过程中同时实现的。

三、总结部分

该智能台灯可将单片机技术与PWM调光技术模—数转换技术等相结合,实现台灯光强的调节。当人体在台灯感应范围内且环境光线较弱时,台灯会自动打开,且灯光亮度会随环境光线的改变而自动调节,一旦人体离开台灯感应范围后,即红外测距传感器检测不到人时,台灯将在1分钟后自动熄灯。该设计通过亮度的自动调节和人体检测控制台灯开关来达到绿色节能的效果。同时为了提高本设计的适用范围,还加入了手动控制模式,在该模式下,台灯亮度由按键调节,使得该台灯对部分特殊情况也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四、参考文献

[1]颜重光,室内LED照明创新设计技术发展趋势[J].新材料产业,2014,[2]周志敏.集成稳压电源电路图集[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3]谢自美.电子线路设计一实验一测试[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4]刘琳. 智能绿色LED照明技术与应用分析[J].科技展望,2014,(07):67—70. [5]郑久云,韩志刚.罗胜钦.自光LED的应用与驱动[J].现代显示,2009,[6]张占松,蔡宜三.开关电源的原理与设计[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7]张明勋.电力电子设备设计和应用手册[Z].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0. [8]黎平.LED驱动电源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9]陈雷,赵艳军.基于PT411 5的大功率LED恒流驱动的设计[J].灯与照明,[1O]陈元灯.LED制造技术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11]林俊伟.LED照明系统设计[D].深圳大学,2009:1-12.

[12]黄鸿年.LED在绿色照明工程中的广泛应用[J].民营科技,2009. [13]吴仍茂.屠大维等.LED照明系统的光照均匀性设计EJ 3.光学技术,2009. [14]史光国.半导体发光二极管及固体照明[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15]Frank Marx.LED照明势在必行[J].电子技术,2006. [16]霍姆斯.电力电子变换器PWM技术原理与实践[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17]余小平.奚大顺.电子系统设计[M].北京:航空航天出版社,2007. [18]陈大华.绿色照明LED实用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19]周景雷.新型多功能控制LED台灯[J].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59-61 [20]郁有文,常健,程继红.传感器原理及工程应用(第三版)[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篇2:台灯设计文献综述

题 目 基于PWM的智能多功能台灯设计 姓 名 韦 洋

专 业 自动化 学 号 201042004 指导教师 曹 卫 锋

郑州科技学院电气工程学院 二○一四年五月

文献综述

基于PWM的智能多功能台灯设计文献综述 前言

台灯是每个家庭的生活必需品,而普通的台灯功能简单,用途单一。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台灯作为人们经常使用的生活必需品也有着很大的发展。逐步朝着多功能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根据自身所学知识结合实际情况制作一种智能台灯,主要实现台灯的基本照明功能功能,能够智能的调节台灯亮度,能够显示室内温度,拥有万年历时钟功能。随着家用电器的发展,作为家用电器当中的小台灯也要顺应科技的发展步伐走向智能化多功能化。台灯的发展的发展背景

虽然按键式的台灯还是台灯市场的主体。但是,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变化,传统的台灯已经感受到产品更新换代的威胁。与其他的智能化家用电器一样,智能化台灯有许多普通按键台灯所无法比及的优势,智能化台灯一方面可以更节省电能,有利于环保。现今台灯种类样式繁多,灯泡分为:节能灯,白炽灯,LED灯泡。控制方式有:开关控制,触控式,亮度可调式,甚至声控。LED 作为一种固态冷光源,是继白炽灯、荧光灯、高强度放电灯(如高压钠灯和金卤灯)之后的第四代新光源[1]。基于白光LED 的固态照明,是一种典型的绿色照明方式[2]。与传统光源相比,具有节能、环保、寿命长、体积小、安全可靠等特点,代表着照明技术的未来,并符合当前政府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基于PWM调光的智能LED台灯的发展现状

自LED光源进入通用照明领域,逐渐取代传统光源,日益占据照明的核心领域。其除了耗能少、无污染、不含汞、寿命长等优点外,可控性强是LED光源区别于传统光源的鲜明特点。因此,充分发挥LED的先天优势,让LED按

文献综述

照人们的照明需求,随时“可控可调”,将使LED更为快速的占据照明领域的核心地位。而如何实现成本可接受的“可控可调”,将非常关键。

调光的需求可以大体分为三类:一是功能型调节光线的需要,如进门的玄关、会议室等;二是家居生活中舒适性和生活格调的体现,比如对灯光的明暗搭配,色温冷暖,既可以根据环境的需要进行调节,也可以起到烘托氛围的作用;三是环保节能的需要,比如公共场所的节能需求。比如停车场照明、商场照明、道路照明等。

目前常见的调光技术主要有:1采用直流电源LED 的调光技术。2采用脉宽调制(PWM)来调光。3用可控硅对LED 调光。按照常规技术的应用有以下三种方案可供选择。

方案一:采用直流电源LED 的调光技术

如果需要要改变LED 的亮度,实现起来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发光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是由电流驱动的器件,因为LED 的亮度是取决于通过它的电流,在一定范围内电流越大其亮度越亮,反之则越小。调节LED 的亮度只需要调节电流大小,而LED工作电流很小通常需要串接限流电阻,所以当我们改变其限流检测电阻就能实现改变其电流大小从而改变LED的亮度。但是通常限流检测电阻阻值非常小,用一个很小阻值的电位器来调节电流,操作起来很难实现电流调节。所以一般不采用调节电阻大小来实现调节电流。因此为了实现电流调节,有些芯片提供一个控制电压接口,通过改变输入的控制电压就可以改变其输出恒流值。这样实现起来就比较容易。然而用调正向电流的方法来调亮度会产生一些问题,那就是在调亮度的同时也会改变它的光谱和色温。调电流会产生使恒流源无法工作的严重问题。长时间工作于低亮度有可能会使降压型恒流源效率降低温升增高而无法工作。调节正向电流无法得到精确调光。

方案二:采用脉宽调制(PWM)来调光

LED 是一个发光二极管,它可以快速实现开关。这一特点是其他的发光器件所无法比拟的。因此,我们需要把供电源改成脉冲恒流源,改变电源脉冲宽度的方法,就可以改变其亮度[3]。种方法称为脉宽调制(PWM)调光法。假如脉冲的周期为tpwm,脉冲宽度为ton,那么其工作比D(或称为孔度比)就是ton/tpwm.改变恒流源脉冲的工作比就可以改变LED 的亮度。简而言之,PWM是一种对模拟信号电平进行数字编码的方法[4]。通过高分辨率计数器的使用,文献综述

方波的占空比被调制用来对一个具体模拟信号的电平进行编码。PWM信号仍然是数字的,因为在给定的任何时刻,满幅值的直流供电要么完全有(ON),要么完全无(OFF)。电压或电流源是以一种通(ON)或断(OFF)的重复脉冲序列被加到模拟负载上去的[5]。通的时候即是直流供电被加到负载上的时候,断的时候即是供电被断开的时候。只要带宽足够,任何模拟值都可以使用PWM进行编码。脉宽调制调光的优点:

1、不会产生任何色谱偏移。

2、PWM调光具有极高的调光精确度。

3、可以和数字控制技术相结合来进行控制。因为任何数字都可以很容易变换成为一个PWM 信号。

4、PWM调光能够通过软件的方式比较容易实现,使用范围广阔。

方案三:可控硅调光

普通的照明灯具通常采用可控硅来调光,例如白炽灯和卤素灯。因为他们基本是一个纯阻器件,以这样纯阻器件为照明工具的灯光系统对输入电压没有要求,输入电压是否是正弦波交流电对其没有任何影响。通过纯阻器件的电流和电压波形是完全一致的,所以不管电压波形如何偏离正弦波,所以改变输入纯阻器件电压的有效值,就可以调光。但是可控硅却不能对以LED为照明器件的照明系统进行调光。因为LED并不是一个纯阻性的器件。

香港理工大学电子与资讯工程系研究人员最近开发出高性能LED驱动器,可使LED灯更亮更节能。这种新驱动器采用创新的多级PWM技术为LED灯供电,与当下LED产品采用的PWM和线性驱动器相比,这种技术显著改善了光质量和能效。这种方式不局限于LED驱动器,并可提供比PWM或恒流模式更多的好处和选择。采用传统的PWM方式,LED接受的电流是脉冲式的,而不是直流。这种驱动电流以人眼所无法察觉的速度快速开关。以脉冲电流为LED供电使得光输出更容易控制。由Lai Yuk Ming博士、Loo Ka Hong博士以及MichaelTse教授所成立的研究团队,他们对PWM方式进行了转变。脉冲式操作是以最大化光输出同时最小化热能耗的方式进行的重新设计。从而得到更高光效(lm/W)。Loo Ka Hong博士认为,他们的技术可以再节能15%。

综述来说LED调光最好采用的技术是PWM调光。采用PWM 调光时,可以运用微控系统,例如单片机,通过程序可以预先设置好灯光的亮度等级,然后通过调节等级就能实现对灯光的亮度的调节。PWM 调光是可以直接应用于调光型台灯的[6]。因此最终选择PWM调光。

文献综述 基于PWM智能多功能台灯的设计要求和方法

4.1设计要求

功能要求:台灯能够自动调整光强亮度,检测环境温度,显示日历具有闹钟定时功能。

硬件要求:整个系统的硬件部分包括单片机,键盘、显示和信号输出等。

具体要求如下:台灯功率1.8W。能够用按键调节台灯亮度,总共分为十级亮度。能够显示时间日期,星期,台灯亮度,温度,能够进行闹钟定时,能够修改时间日期。

4.2 基于PWM调光的智能LED台灯设计的实现

通过查阅资料,图书馆中的文献,以及一些刊物,了解别人的设计思想和方法,借鉴一些别人的好的思想方法和一些应用比较成熟的电路。进行自己的构思。单片机作为现在许多电子产品的微控制[7],虽然单片机的品种,规格越来越多。但是52系列单片机仍然是八位单片机应用领域的主要机型。其功能也越来越强大。用52单片机作为智能台灯的控制器,也具有很多优势。通过单片机系统将各个电路模块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电路系统。从而实现智能台灯的操作。

此次设计的智能台灯将有以下几个电路模块组成:时钟系统,测温系统,显示系统,恒流LED驱动系统[9],蜂鸣系统,主控系统,按键系统。硬件电路的设计当然少不了软件的支持。Proteus,keil C51等仿真软件的出现为单片机和硬件电路的仿真提供了很大的便利。Proteus软件能够非常逼真的进行单片机的仿真。为电路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保障。

硬件电路的实现需要软件的支持单片机的编程可以用汇编语言或是高级语言。而C语言是常用的一种高级语言。程序的设计需要考虑硬件功能的实现。掌握设计程序的思路,学会用计算机语言编写程序,以实现所需处理的任务:

1、重点掌握单片机的基本知识,工作原理,能够掌握用单片机作为微处理器的电路设计。

2、熟悉DS1302时钟芯片的特性和工作原理。

3、熟悉DS18B20温度集成模块的特性和工作原理,掌握其应用。

4、熟悉字符型液晶显示模块1602 的[8]

文献综述

使用,了解显示模块的各个引脚的用途,接法[10]。

5、LED灯采用恒流驱动芯片PT4115的工作原理作用,以及各个引脚的接法[3]。

6、熟悉了解PWM的原理,明白如何通过脉宽调制来进行调光[4]。

7、能够熟练掌握用C语言进行程序设计进行编程。

8、硬件电路的实现。研究手段:本系统制作的主要设计源泉来源于生活,因此创新之处也在于处理生活中一些比较常见的问题。

9、在论文写作工程中尽量做到贴近现实在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做到真实可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做作品的时候尽量做到多练习,电路做到尽量简单可靠,设计美观,节约成本,实用。总结

随着科技的发展,将来所有的家用电器都将在一个智能控制系统下工作。通过主控系统将家庭所有电器,电子产品有机的联合起来,形成一个智能化的网络。通过互联网实现远程监控。使生活变得更加方便快捷。所以我们认为家居生活的发展方向是:应用简单可靠的系统,通过高智能的精准控制和协同,让生活变得更简单更舒适更节约。LED台灯是家常电器之一,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LED台灯的类型也越来越多。LED台灯的构造、技术等更加符合广大用户的使用,能起到环保、省电、护眼、耐用多功能等,适合于的场所包括有酒店、酒吧、房间、咖啡厅、客厅、办公室、书桌。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LED 必然会进入普通照明领域取代现有的照明光源。而具有智能调光功能多用途的LED照明系统将会拥有更加广阔的前景。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1] 赵国强.智能台灯[J].科学启蒙,2007,第Z1期

[2] 陈宜建.智能发光二极管照明控制器设计[J].光源与照明,2012,第三期

篇3:台灯设计文献综述

2008年的次贷危机已经过去,然而这场危机的阴影却并没有完全消失。从金融危机后的欧债危机到占领华尔街运动,都显示这场危机的影响还在持续。虽然这场危机涉及到多方面引人关注的问题,然而,管理层的薪酬设计问题却一直是关注的焦点,占领华尔街运动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华尔街的薪酬过高问题。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管理层薪酬问题变得越发尖锐,世界各国再次认识到管理人员激励机制设计中所存在的严重问题。如虽然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但其董事长理查德·富德离职时仍然获得了数亿美元的报酬。现代企业已经从工业时代的竞争转为信息时代的竞争,企业面临着瞬息万变的内外部环境。迈克尔·哈墨,詹姆斯·钱皮(1998)指出,今天有三种力量,它们或者独立,或者合在一起,正在驱使今天的企业越来越陷入令大多数董事和经理惊恐不安的陌生境地。这三种力量就是顾客化(Customization)、竞争化(Competition)和变化(Change),即所谓的3C。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相适应,当前对企业的管理,已经从传统的物本管理向人本管理、智本管理,从硬管理向软管理发展(余绪缨,2003)。在这种环境下,传统的以财务指标为业绩评价主要依据的方法越来越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Johnson和Kaplan(1987)指出“20世纪80年代初,许多学者已对美国企业管理者的目光短浅和过分依靠财务业绩的急功近利做法提出批评”。这种批评还来自管理者阶层内部,约翰逊和卡普兰在引用了对230位企业首席执行官的调查资料后指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承认,美国企业管理过分关注短期业绩,牺牲了对组织更为重要的长远发展的思考,这是因为他们受到日复一日的短期业绩评价的压力,而“日本、德国、瑞士正在教导我们,需要关心长期性的结果”(Johnson&Kaplan,1987)。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这种批评更甚,试图通过深化财务指标的设计来满足资本市场和股东的要求已根本不可能了。Ittner&Larker(1998)指出,对传统以会计为基础的评价指标已知的局限性是多方面的。正如Kaplan和Nordon(1992)指出,财务指标“在工业时代运行良好,但与当今公司试图掌握的技术和能力步调不一致”。Atkinson等(1997)认为:“主要基于财务业绩指标的业绩评价体系缺乏内部管理和控制所需要的焦点和强度。”早在美国2001年频频爆发的财务丑闻中,Stone(2002)就指出“美国公司的主要问题并不是投资者对短期季度报表的过度关注,而是因为短期财务目标对高管薪酬的影响导致其对短期目标的过度关注”。美国证券交易所分析师Jeffrey Evans(2002)也指出,伴随着对季度数据的过分关注,管理层总是做出从短期的角度看来更实际的决策,但这些决策更有可能损害到组织长期的健康发展。鉴于这种情况,美国、欧洲等受金融危机严重影响的国家,经纷纷出台了限制高管薪酬的相关政策,我国也相继出台了对国有金融行业以及其他国有企业的薪酬限制措施。然而,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薪酬的高低,而在于设计什么样的激励契约,为薪酬的制定提供相应的依据。因此,研究管理层激励契约的设计问题十分重要。本文主要梳理了非财务指标与激励契约设计的相关文献,研究了非财务指标融入管理层激励契约设计的历史背景、演变过程、理论基础和研究现状,以期为进一步拓展管理层激励契约设计的研究思路。

二、非财务指标在激励契约设计中兴起研究

(一)管理创新与激励契约设计中非财务指标的兴起

早期对传统财务指标为核心的业绩评价体系的批评,主要源于20世纪80年代之前日本以及欧洲的国际性竞争压力。当时为了恢复美国企业的竞争优势,管理学术界和实务界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会计方法。管理会计领域配合这种建立“世界级制造”的努力,也把关注的焦点从过去相对滞后的财务结果延伸到“过程”环节,无论是“作业成本计算”、“价值链”,还是“非财务指标”,关注的焦点主要在于过程的控制。由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营销、生产、研发、财务、人力资源等各职能部门的相互协调与配合显得越来越重要,在这种背景下孤立地从某一方面研究绩效评价将陷入误区。另外,随着高科技的快速发展,企业的竞争优势越来越取决于无形资产的开发和利用,于是单纯地以财务指标作为绩效评价指标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非财务指标的作用日益得到重视(Atkinson&Kaplan et al,1997)。研究发现,生产过程自动化、全面质量管理、顾客中心服务战略、顾客中心制造战略、IT技术、竞争、JIT技术、组织文化和无形资产投资都是引致非财务业绩计量的重要因素,而这些因素可能是21世纪的重要特征。Dunk(1992)研究了在生产过程自动化的情况下非财务指标的使用问题。Dunk认为,生产流程自动化增加了生产过程的确定性,使得预算的应用环境应该是更好,因此提高了预算中部分非财务指标的使用程度。Ittner和Larker(1995)研究了全面质量管理(TQM)对信息内容和报酬制度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TQM活动的开展会带来信息内容更多的非财务信息,并且报酬制度中的非财务信息也会增加;在广泛采用TQM的企业中,并没有发现非财务信息的增多及报酬制度中非财务信息的增多给企业带来的业绩改善,但是,在没有广泛采用TQM的企业中,这种关系确实存在。Banker(1996)等选择美国一个零售连锁超市作为对象,研究了顾客中心战略下员工的业绩评价模式问题。研究发现,顾客中心战略的实施要变以行为基础的业绩评价模式为以结果为基础的激励方式。Perera,Harrison和Poole(1997)研究了顾客中心制造战略对业绩评价指标的影响,得出的结论是:顾客中心制造战略的实施(以高级管理实践和高级制造技术的应用为依据),会带来非财务业绩指标的更广泛的应用。Hussain和Gunasekaran(2002)研究了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是什么因素决定或影响其非财务业绩评价指标的选择问题。Hussain和Gunasekaran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得出了以下11个结论:竞争或增加非财务业绩评价的需要;技术进步特别是IT技术会创造对非财务业绩评价的需要;经济不确定性会减少对非财务业绩评价的需要;组织规模、业务种类、组织特点会影响非财务业绩评价的需要;外部管制会增加对非财务业绩评价的需要;财务会计准则可能会抑制非财务业绩评价的使用;社会、经济、政治影响会增加对非财务业绩评价的需要;管理层的水平和行业经历与非财务业绩评价的使用正相关;管理层对战略的重视会增加对非财务业绩评价的需要;管理层的观念在非财务业绩评价中起重要作用;业绩评价与战略相关联的业绩会更加强调非财务业绩评价。

(二)激励契约设计中财务指标的缺陷与非财务指标的兴起

约翰逊和卡普兰(Johnson&Kaplan,1987)强调,比短期利润指标更重要的是一些非财务指标,包括质量、反映速度、新产品特点的评价。Kaplan和Norton(1992)指出,相对于财务指标而言,非财务指标是企业未来财务业绩的更好的指示器。瓦顿(1995)指出:“非财务指标是体现管理层业绩和公司发展前景的更好的指示器。”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衡量竞争优势的不仅有财务指标,还有大量的非财务指标。Banker,Porter和Srinivasan(2000)也认为,当前的非财务指标比财务指标是企业长期绩效的更好的指示器。Ittner和Larker(2001)对企业高层执行官的问卷调查表明,短期财务业绩评价指标在重要性方面的排名比四项非财务指标落后5位,非财务指标在公司管理控制系统中的使用引起了研究者和实务工作者极大的兴趣。Nagar和Rajan(2001)认为,在当前的质量成本系统的环境下:“对传统质量成本系统的批评建议在财务指标的基础上补充非财务指标,因为非财务指标提供了与质量、顾客等相关的更好的信息。”以上观点表明,即非财务指标与财务指标相比较,更关注的是原因而不是结果(Singleton-Green,1993),更关注长期的方向(Kaplan&Norton,1992)。

三、非财务指标融入激励契约设计理论基础研究

(一)非财务指标对财务指标的补充作用

1991年,一份对4个国家(美国、日本、德国、加拿大)、4个行业(汽车、银行、计算机和医疗保健)、584个企业的调查研究报告也证实了非财务指标越来越受到重视,与财务指标相比,非财务指标在决定管理人员报酬时的重要程度,随管理者的地位有所不同,平均来看,在高层,质量和市场份额之类的指标还不如利润或现金流指标受重视;而在一般雇员层面,质量的重要性要超过利润等财务指标。Ittner和Larker(1996)定性地调查了203位执行官,了解他们对不同财务和非财务指标的使用,以及对其重要性的看法后得出,财务指标的质量虽然受到比较多的质疑(只有61%的反馈者确信财务业绩的信息质量),但是在90%以上的单位,财务业绩还是纳入了常规评价并与报酬相联系。不过值得关注的是,客户满意和运行效率之类的非财务信息在管理者心目中的重要性已经接近甚至超过财务指标。Ittner,Larker和Rajan(1997)检验了在CEO报酬契约中财务和非财务指标的使用。及其权重影响因素。他们收集了1993年至1994年间317家公司CEO报酬契约的信息,发现有114家公司(占样本总数36%)在报酬契约中同时采用财务和非财务指标,其余公司的报酬契约只使用财务指标。在契约中,平均使用的财务指标1.7个、非财务指标2.2个。在317家样本公司中,非财务指标的权重为13.4%;在114家有非财务指标的样本公司中,非财务业绩的平均权重为3.1%(中值为30.0%)。Ittner和Larker(1998)展示了一个咨询公司1996年对60家公司实施BSC情况的调查结果,在实施BSC的企业中,平均看财务指标的权重远远高于其他各层业绩指标的总和。似乎非财务指标在业绩评价中还是处于相对辅助的位置,各层指标之间的“平衡”并不很容易实现。在BSC的实施问题中,最大的问题还是多重指标之间关系的处理,尤其是定性的非财务指标的量化问题。

(二)非财务指标作为财务指标的前导性指标(leading indicator)

当前所给出的非财务指标在业绩评价中使用的另外一个主要理由是非财务指标是财务指标的先行指标(Kaplan&Nordon,1992;Ittner&Larker,1998)。1998年美国《会计研究杂志》连续发表两篇文章(Ittner&Larker,1998b;Lambert,1998),标题的核心部分都是同一个问题“非财务指标是财务指标的前导性指标吗?”,可见当时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主张业绩评价采用非财务指标的学者声称,对未来财务业绩的预见能力是非财务指标的主要优势所在。但是一些经验研究显示,很难把非财务指标与未来的会计业绩或股价相联系。2000年,美国《会计评论》上发表了Banker,Porter和Srinivasan(2000)的文章《包含非财务业绩的激励计划的经验调查》。他们指出:“最近很多公司用诸如产品质量、顾客满意度和市场份额等非财务指标来评价管理业绩,并据此决定管理者的报酬。使用非财务业绩指标的主要理由是,与财务指标相比,非财务指标是未来财务业绩的更好的指示器。在评价和激发管理业绩方面都有价值。然而至今为止,仍然很少有关于非财务指标与财务指标之间关系的研究,现存的一些研究提供的经验证据也不一致。”与Banker等人的研究相一致,虽然近年来关于非财务指标与财务指标之间关系的经验研究已经很多,然而研究发现,非财务指标与财务业绩之间的关系并不明显。此外,与其他评价系统一样,利用“游戏”优化个人业绩的雇员会产生不当的行为(Fisher,1992)。因而,大多数检验非财务指标和财务指标之间的关系的经验研究表明了两者关系是混合性的(Ittner&Larcher,1998a;Banker,Portter&Srinivasan,2000b;Amir and lev,1996)。Amir和Lev(1996)对移动通讯行业的研究表明,在个别基础上,财务指标在解释股票价值方面高度不相关,而非财务指标则显现出高度相关。Ittner和Larker(1998)则从三个层面研究了顾客满意度和财务业绩的关系。首先从单个顾客层面进行了研究。对于顾客行为从三个方面进行度量:一是顾客保持率,;二是顾客购买金额;三是顾客购买增长率。研究发现,顾客满意度与上述三个指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其次是从分部的层面进行研究。Ittner和Larker选了一个银行作为研究对象,用统计方法检验的结果表明,分支机构的顾客满意度与分支机构的收入总额、毛利和销售利润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最后是从整个企业层面进行研究。Ittner和Larker在这个层面上研究企业整体的顾客满意度与股票市场价值的关系。就企业整体顾客满意度与企业市场价值的关系,Ittner和Larker采用发现了二者之间的显著正相关关系;就顾客满意度的信息含量,发现这个非正常报酬率与企业的顾客满意度呈正相关关系。然而在另一篇文献中,Ittner和Larcker(1998)独立检验了电讯企业、金融服务业以及随机抽取的潜在市场份额很大的样本企业。研究表明满意度指标和股票市场存在关联,客户满意度和未来的会计业绩的关联仅在有限的程度上存在,尽管满意度指标部分地反映在当期的会计账面价值中。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客户满意度指标与财务业绩之间的关系与行业特点相关,其他学者后续的研究也支持了这一发现。Banker,Potter和Srinivsan(2000)从旅游行业经营的旅馆采集的数据支持了客户满意度与未来财务业绩高度相关的观点,但是研究发现,客户满意度指标与长期财务业绩的关联度较强,与短期财务业绩的关联度较弱。这一研究表明,非财务指标与财务业绩之间的关系,不仅要考虑行业的因素,而且还要考虑二者之间的时间跨度问题。Hughes(2000)检验了在电力设施行业中污染指标(非财务指标)与权益的市场价值之间的关联。作为企业未来可能承担的环境债务的替代,污染指标在环境破坏的可能性增大时呈现出价值相关性,反过来却不成立。换言之,它们可以用来反映重大的未发生的环境负债。Said,Hassab Elnaby和Wier(2003)在文献回顾中列举了一系列研究,发现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公司提高了同期会计的或市场的业绩,还发现质量和客户满意度等非财务指标预示了未来财务业绩的改善。但是,也有文献发现不同的结果,如Ittner和Larker(1997)发现,质量战略和质量控制措施(包括业绩评价和报酬)对业绩影响的结果很不一致,如“使用质量为基础的经济报酬”在计算机行业有正向影响,而在汽车行业则表现为负面影响;其他控制措施对业绩的影响也是不清晰的。Banker,Porter和Srinivasan(2000)从两个方面研究了非财务指标与财务指标之间的关系:第一,非财务业绩是否是财务业绩的先导指标;第二,在激励方案中采用非财务业绩是否会影响业绩(包括财务业绩和非财务业绩)。为了研究这两个问题,他们选择了一个连锁酒店,这个公司直接管理的旅馆有20家,全部在美国,另外在全球范围内有200家间接管理的旅馆(使用统一品牌和管理模式)。这家管理公司直接和间接管理的旅馆在对旅馆管理者的激励方案中,以前没有非财务指标,只有财务指标,后来,在新的战略构想下,对直接管理的20家旅馆的管理者激励方案中包括了顾客满意度指标,并且是主要指标,但间接管理的旅馆还是按原来的激励方案。非财务业绩指标包括顾客回头意向(对入住的客人以问卷调查方式得到)和顾客投诉(千人投诉率),激励方案中的财务指标是经营利润,由营业收入和可控成本组成。研究发现,顾客回头意向高在增加收入的同时会增加成本,并进而增加利润;顾客投诉高会减少收入并增加成本,并进而减少利润;激励方案中包括非财务指标(顾客回头意向和顾客投诉)会优化这方面的非财务业绩,并进而提高非财务业绩。在包括非财务指标的激励计划执行后,财务业绩和非财务业绩同时得到改善。Nagar和Rajan(2001)讨论了非财务指标与财务指标的关系。他们对《财富》500强中一个制造集团的11个工厂检验了产品质量指标对未来销售额的含义,结果指出,无论质量的财务指标(如外部失败成本)还是质量的非财务指标(如废品率或按时交付率)都是未来销售额的前导指标。有关质量的非财务运行指标发生的变化,在随后的季度会影响销售额;而外部失败成本对销售额的负向联系出现在2-3季度之后,他们还发现外部失败成本增加1美元,相联系的销售额下降26美元,近似于损失利润10.40美元。Sedatole(2003)使用来自医疗服务公司的资料,说明业绩指标体系的构造可能改变质量与未来财务业绩之间的关系。Srinivasan(2005)研究了一家美国连锁酒店的非财务指标在管理者激励计划中使用后的作用。研究者主要用两个指标考察了客户满意度:以顾客的评价卡片代表的回头率以及抱怨水平。研究发现,作为激励契约一部分的非财务指标的改善伴随着短期的收入和利润的增加,非财务指标的改善与收入和利润变化之间的时滞为6个月。Eelke Wiersma(2008)通过与财务业绩指标相对比,检验了两个非财务指标(员工满意度和及时送货率)对未来财务业绩的相对和增量信息含量问题。研究发现,与滞后的财务指标相比,这两个非财务指标并没有相对的信息含量,然而,这两个非财务指标对未来的成本和收入都具有增量的信息含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非财务指标具有信息含量,并且对未来的财务业绩具有前导性作用,但它并不能替代财务指标。以上混合性的研究结果表明,非财务指标与财务指标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可能是与环境相关(Kaplan and Nordon,1992;Ittner&Larker,1998),而理解影响二者的相关环境因素对于在管理决策中是否使用和将其纳入管理控制系统显得就很重要。Lambert(1998)认为经济环境的特征,如竞争水平影响到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沿着这种思路,近期Banker和Mashruvala(2007)的研究进一步深化了该观点。他们认为除非有效识别公司经营分部所处的竞争环境,否则无法理解非财务指标和财务指标之间的真正关系。在那些面临激烈竞争环境中的企业强调非财务指标是有意义的,然而对那些处于缺乏竞争并且顾客缺少相应选择的经营分部来说,非财务指标的意义就很有限。Banker等通过对一个零售商店处于不同竞争环境下的非财务指标的采用和财务业绩之间的关系,验证了他们的观点。

(三)其他相关理论

非财务指标还可以在估值中有所帮助(Amir&Lev,1996;Rajgopal et al.,2000)。Fullerton和Mc Watters(2002)研究了JIT的实现程度与业绩评价和激励制度之间的关系。Fullerton和Mc Watters认为,在JIT等高级制造环境下,传统的财务业绩评价和激励制度的作用受到限制,应该要求非财务业绩评价和激励制度,企业的JIT程度越高,越倾向于使用非财务指标进行业绩评价,越倾向于使用非财务业绩作为激励的基础。Krolick(2005)研究了CEO报酬方案中会计指标的选择与无形资产投资的关系,他认为,如果企业无形资产投资多,而这些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没有反映,基本上都作为费用处理了,所以,董事会对CEO的报酬方案中会计指标的选择可能只从利润表中选择数据,而不会将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联系起来确定会计指标(如投资报酬率等)。那些无形资产投资不多的企业,董事会在确定CEO报酬方案中的会计指标时,可能会将利润表与资产负债表联系起来,如选择投资报酬率、股权报酬率等。对于非财务指标融入激励契约设计的相关研究,近期有了一些新的进展。Junani Vaivio(2006)的研究认为,随着现代企业中知识型员工“隐形知识”(Tacit Knowlege)的重要性,经理为了能够使自己不被边缘化,在业绩评价中引入非财务指标就是必要的,因为非财务指标可以将一些“隐形知识”揭示出来。Ittner和Larker(2008)指出非财务业绩指标应该将其研究边界拓展到企业非财务指标在实务中应用的演变,非财务业绩指标作为风险管理目的,非财务指标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非财务指标在内部使用和信息对外披露的关系等领域。Bouwens和Van Lent(2007)的实证研究已经表明,公司对非财务业绩指标的使用与部门间外部性的程度之间正相关。这表明公司使用非财务业绩指标的部分原因是为了鼓励跨部门边界的战略协同。Baiman和Baldenius(2009)的研究发现,将非财务指标纳入激励契约,可以促进部门间的合作行为。Verbeeten等(2009)研究了组织的战略竞争优势是否与所采用的特定的业绩评价指标的使用及其有效性相关,通过对荷兰201家公司调查研究的结果表明,公司的特殊竞争优势与非财务业绩指标的使用相关。Hansen(2010)提出了一个通过在业绩评价系统的设计中融入非财务指标,并将分部经理的外部性行为内部化,从而消除外部性的理论框架。

四、非财务指标融入激励契约设计研究现状

(一)非财务指标的绩效后果研究

张川、潘飞和John Robinson(2006)以76家国有企业为样本,系统分析了非财务指标“客户满意度”与企业财务业绩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客户满意度高的企业具有更高的盈利能力,从客户满意度提高带来的两方面作用来看,企业更可能是通过提高单位产品的利润率来提高盈利,而不是通过增加销售来提高盈利能力能力。陈华敏(2006)以我国上市公司为样本,对非财务指标的绩效后果进行了研究,着重于从两方面进行了论证:一是从信息经济学和权变理论出发,研究非财务指标绩效后果的理论依据;二是从实证上检验非财务指标和公司绩效后果之间的关系。张川、潘飞和John Robinson(2008)则从代理理论和权变理论出发,研究了非财务指标的绩效后果,文章以158家中国企业为样本,分析了非财务指标采用程度对企业业绩的影响。研究表明,不管企业具有什么样的权变特征,非财务指标采用的程度越高都会带来越好的企业业绩。而且,相对于选择差异化战略的企业而言,选择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采用非财务指标后会得到更好的业绩后果。

(二)非财务指标的选择与公司战略研究

张蕊(2002)研究了企业战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问题,其论著以业绩评价的实质是对企业获利水平和竞争能力评价为主线,指出业绩评价指标体系随经营环境得变化而演变,而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体系必然是适应“新经济”环境条件下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具体的指标体系设置包括财务指标体系和非财务指标体系。陈佳俊(2003)运用权变理论研究了企业战略与业绩评价指标的选择。他在博士论文中指出,企业竞争战略要与经营环境相适应,而业绩评价指标的选择是经营战略的函数。只有当业绩指标随着竞争战略这一权变因素进行调整时,才能保证企业战略与业绩评价之间的相关性。企业经营业绩评价体系内生于企业战略管理系统,必须围绕企业战略所涉及的各方面设计业绩评价体系,必须能动态地激励全体员工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而努力,必须具有监督反映和引导企业行为的功能。李雪等(2009)指出,与财务指标相比,市场占有率、商誉、服务质量、员工培训、知识与智力资本等非财务指标更能体现上市公司的长期、持续的发展态势,能更准确地揭示出上市公司的未来发展和成长趋势,从而能够更全面地、多角度地反映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可以避免单独使用财务指标评价上市公司业绩所导致的上市公司短期经营行为的弊端,因此在分析和评价上市公司业绩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苏文兵等(2009)利用调查数据,采用实证方法对企业评价指标的选择及评价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外部的市场压力、企业的竞争战略、规模和分权程度对企业是否采用非财务指标进行考核有显著影响,而业绩评价效果的好坏则受到非财务指标的使用程度、评价指标对企业战略的反映程度、考核的激励程度及其严厉程度等因素的显著影响,财务指标的影响不明显。

(三)非财务指标与战略业绩评价体系的研究

这一部分研究并不是单纯以非财务指标作为研究对象,而是在战略业绩评价体系的研究中包含了对非财务指标的研究。杜胜利(1999)系统研究了企业业绩评价,全面构建了业绩评价理论框架和业绩要素系统,并提出了业绩评价理论和实践的四个区分,还提出了由财务评价指标、过程评价指标、客户评价指标、研究开发评价指标、质量评价指标、员工评价指标等要素组成的指标体系。尚志强(1999)以跨国公司为研究对象,认为跨国公司业绩评价系统的目标是服务于跨国公司的战略管理。李苹莉(2001)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立足于经营者业绩评价,构建了影响经营者行为的企业内外因素的分析框架,提出了设计经营者业绩评价方案的基本模式。马璐(2004)的博士论文研究具体解析论证价值评估模型,提出了绩效指标选择的“价值相关分析法”,建立了激励相容模型和委托代理关系下绩效评价的博弈分析模型,剖析了绩效评价系统存在的逻辑以及在激励报酬契约设计中的作用。王化成、刘俊勇(2004)的研究构建了业绩评价的理论框架,将业绩评价理论构建为相关理论、支持理论和核心理论三个层次,并以业绩评价为划分标准,将业绩评价模式划分为财务模式、价值模式和平衡模式。李灿(2005)的博士论文从理论和方法两个方面对战略业绩评价系统、业绩目标的表述、评价标准的设立、指标体系的选择、业绩评价模型的建立及业绩分析框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其研究认为战略业绩评价是一个动态反馈回路,评价的基本功能是计划与控制,评价主体是战略制定者,评价客体是企业经营战略,企业组织的内外环境影响着业绩评价系统的运行;在战略业绩评价体系中,作为中心的业绩目标必须适应战略特征,具有权变性、动态性和长远性;战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是财务指标和竞争力业绩指标组成的。张悦枚(2005)的博士论文将绩效评价方法划分为关键问题学派、价值学派、社会学派和战略学派,其论文在价值增长管理过程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价值增长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

五、结语

篇4:服务设计文献综述

关键词 服务设计 研究现状 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服务设计是信息与沟通技术、设计艺术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人因工程、环境学、制造技术、运筹学和系统工程等学科的交叉研究领域,服务设计于20世纪90年代逐渐兴起,在欧美发达国家,服务设计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成果,在我国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后发力量。

1服务设计的定义

国际设计研究协会给设计服务下的定义是:服务设计从客户的角度来设置服务,其目的是确保服务界面:从用户的角度来讲,有用、可用以及好用;从服务的提供者来讲,有效、高效以及种不同。简单地说,服务设计就是讲设计的理念融入到服务的规划与流程本身,从而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消费者的使用体验。

2服务设计研究进展

2.1国外服务设计研究现状

关于服务设计的系统研究主要来源于英文文献,德国科隆国际设计学院(KISD)的斯蒂芬·莫里茨撰写的《Service Design——Practical access to an evolving field》,是相对来说比较系统探讨服务设计的文献,书中涵盖服务设计的含义、产生背景与历程、方法、工具及案例。

国际重要设计期刊如《设计问题》与《设计管理评论》中对服务设计的研究论文,都就一个具体的问题进行了较为细致地探讨。如克劳迪欧所作的《Services as Customer-Intensive systems》就服务中用户所处的位置,服务设计必须以人为本。罗伯特和艾力克西斯的《Service Design:An Appraisal》对服务设计的定义、工具和趋势做了综合性的论述。

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sign 》国际期刊上,2011年8月就是服务设计的专题,其中《Designing for Service as One Way of Designing Services》中通过对设计,市场和调研的文献分析,以及三个案例的分析,得出四个发现:(1)设计师作为实体接触服务设施社会性和物质性的。(2)设计师认为服务都是关联的,暂时的,是一个创造价值的过程。(3)设计师通过询问方式去了解大众的体验以便来设计服务。(4)在社会物质框架中,服务设计被看做一种探索过程,旨在不同的消费者中创建新的价值关系类型。而另外一篇《Service Design and Change of Systems》中则强调了必须以人为中心来实施和推广服务设计。

2.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部分,罗仕鉴,朱上上所著《服务设计》是国内最早出版的服务设计专著,本书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国内外服务设计的最新发展,力图将服务设计理论、方法与设计实践结合,但整体框架和内容较为杂糅,缺乏更深层次的学理探讨。

近年来,服务设计的需求、重要性和方法开始成为国内设计学界颇为关注的课题,几所设计教育重点院校都开始了服务设计的研究,并陆续有研究结果呈现。湖南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的季铁,杨莹发表了《基于web的社区网络服务设计》,另季铁,杨秋月的《设计张力与社会创新——基于网络和社区的设计实践方法探索》,通过项目实践,对乡村传统社区的社会创新方法进行了研究。

安基国际传媒出版的《设计管理》杂志2011年第四期以服务设计为专题,邀请了霍林斯等一批国内外服务设计研究者与实践者撰稿,其中还刊登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所做的服务设計案例。

在公共服务方面,中央美术学院理论部2009年10月,以“北京 ICOGRADA 世界设计大会”召开为契机,在北京率先展开“设计为人民服务”活动,针对现实生活中公共服务设施存在的缺陷,发动志愿者进行考察与实态捕捉,在此基础上编印了《“设计北京新生活”白皮书》。

3总结与展望

综合来看,目前国际上对服务设计的研究、实践和推广开始趋于密集,诸多设计机构、设计企业和设计资讯的相关网站均为服务设计开设了专栏,但是目前研究成果大都比较局部和片段化,没有强大的专业体系,完整的研究文献,服务设计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

(1)完整的服务设计语言。目前服务设计还没有完整的服务语言,而使用服务设计语言能够更好的描述服务概念,帮助设计师、用户同服务实体之间的互动更加通畅,所以需要一套完整的语言体系来加强服务设计。

(2)国际化服务平台。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使得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提供设计和开发服务成为可能。因此国际化、跨文化的因素在服务设计中必须要充分加以考虑,而目前对国际化环境下服务文化的研究还非常少。

总之,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要求有效的服务设计方法指导服务开发和创新,从而赢得消费者,增强企业竞争力,而服务本身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对服务设计方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更多先进的理论和方法还有待人们的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罗仕鉴,朱上上.服务设计[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 胡彦.基于民生需求的服务设计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2.

[3] 邓成连.触动服务接触点[J].装饰,2010(206).

篇5:茶社设计文献综述

前 言

吃茶品茗始于中国,中国茶社之多,严格地说来,冠于天下。茶社文化丰富,是中华茶文化的首要构成部分。茶社,别名茶肆、茶坊、茶店、茶铺、茶馆等,是以吃茶品茗为中间的综合性活动场合。茶社是跟着吃茶品茗的昌隆而呈现的,是跟着城镇经济、市民文化的发展而昌隆起来的、从古到今,茶社经历了上千的演变,不但具有各个时期的烙印,也具有较着的地区特点,似的茶社由纯真谋划差说的功效,衍生出了诸多别的功效。现代随着人民生活的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加,人们更多的希望有一个宁静、幽香,没有喧哗的地方让我们静静的品一杯清茶,洗去一身的烦躁。

一、茶社设计的本土化发展

(一)茶社店面设计的重要性

如果说在西方大都市,咖啡馆是一座座文化驿站的话,中国各大城市的茶社就是中国都市文化的代表,喝茶、品茶、闻茶、聊茶,在中国人看来极其稀松平常。作为茶馆业,曾被成为“绿色产业”,它的性质是直接为顾客提供以品茶为主,集休闲娱乐等一体的综合性服务。没有人因为口渴而去茶社饮茶,他们去茶社往往是为了休闲放松和突出自己的文化品位。故此,茶社的设计应该是一种美的文化表现形式。

(二)茶社设计存在的问题

与国外已经形成一种模式的咖啡文化相比,中国的茶社虽然发展了一千多年,却始终按照休闲茶社、文化茶社的套路经营着,一直没有打的突破。在品牌塑造上,没有品牌意识,缺乏茶社价值的塑造;在文化层次上,虽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但未真正理解茶文化的真谛;在装修风格上,极近相似,主题不鲜明,环境不突出。茶社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它的饮茶环境,它往往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对茶社进行装饰,甚至食品也与主题相配合,为顾客营造出一种或轻松或愉悦的氛围。现虽有一部分茶社,如太极茶道、老舍茶馆、钱塘茶人、五福茶艺,已经开始注重特色的塑造,但从严格角度讲,目前有规模且“风格”突出的茶社还不多,有的茶社起了一个有特定风格意义的名称,但实际却名不副实。作为茶社,应该运用各种手段来凸显所表现其主题,建筑设计与内部装饰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客人就是通过对茶社的环境装饰来认识其倡导的茶文化的,而进入茶社所得到的享受,除了品茶上的饕餮,多数来自茶社的美妙环境。

茶社应该摒弃传统中比较沉闷的氛围,这种氛围适应于面向老年人消费需求。茶社服务的对象应把年轻人纳入其中,宜用简洁、明快的色调烘托洁净的氛围和明亮的饮茶环境,从中点缀出中式文化底蕴。

合理的布局和方便的通道是茶社布局的首要原则,茶社的店面布局可参考西式咖啡馆的布局思维方式,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空间,综合考虑饮茶位置、行走通道、洁净清理等。

(三)茶社设计装饰的原则

茶社的经营模式应逐渐趋于现代化,因此,店堂的装修装潢应该力求现代化自然特色,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通过灯光、材质的选取等手段渲染一种文化氛围。茶有茶道,器亦当体其道。器、道相宜,方能相得益彰。嗜茶者,爱品茗,好茶道,也极重茶器,无意或有意中体现和完成了茶器道与实用并重之目的。现代茶楼与传统茶楼之区别在于将茶叶,茶具,茶点,茶人,茶楼的环境、布局等等融入现代的生活,让消费者享受到更加人性化的服务。从风格、氛围和布局上做到合理化和个性化。

二、茶社设计的风格和特点

室内设计的类型有很多种,茶社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现代风格;强调结构和功能本身创造出来的美感,反对过多的装饰,力求艺术和功能的最大结合,这种艺术风格给人一种简洁明快的感受,应用广泛。

传统风格;传统风格是把传统元素运用到室内陈设、门窗、造型、家具中去。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传统中式风格带着它浓郁的古典风味至今对室内设计有着深远的影响。

混合风格:近几年,室内成多元化发展,设计师不在完全根据设计流派来创作,而是美观实用的原则,古今中外相互融合,去粗取精。这是一种极其现代的设计手法,只要处理得当,能够产生独居匠心的视觉效果。

自然风格:顾名思义,自然风格崇尚回归自然的理念,倡导艺术与自然相结合。所选取的材料取自于大自然中不加工的,例如木材、石材、藤等等,这种手法有利于平衡现代人浮躁心态,营造出清新、舒畅的生活情趣。

日式风格:像近年流行的日式偶像剧的一个场景。一个空明的房间,铺以实木地板,再配以原木矮桌和舒适的坐垫,墙边所悬挂的书画,桌上所摆放的红木托盘中的全套茶具,显得简洁大方、线条流畅。在一个和式风格或是现代风格的空间里设计这样淡雅的茶室,感觉十分新鲜。这种风格的茶室大都采用格子图案做装饰,茶桌上铺放的一般为洁净素淡的格子桌布,架上也一般只放一盏简简单单、罩子同为格子花纹的白色纸灯。

三、茶社设计发展对策和具体实施

设计风格的确定:设计风格的确定可以说是塑造了空间的灵魂,它是以目标消费者的欣赏水平和审美需求为标准,以经营内容为设计根本,参考市场分析市场所的出来的结论而进行的。设计风格的表现不仅仅是单纯的视觉感受,还可以呈现出该品牌要传达的主题、品格、精神。

功能区域的划分:功能规划师根据企业的特征和管理要求,以及消费者在空间内的活动规律,对室内空间进行合理的分割和设置。它关系到使用者的舒适度和管理者的工作效率。分为对整体规划的把握和局部区域的设置。

装饰元素的运用:想要做出一个成功的茶社的方案,仅仅把中式元素用到装修上是远远不够的,缺少焦点的设计不足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中式设计风格的室内中,常用的装饰元素有以下几种:传统图案、装饰品的选用、及简洁硬朗直线条的运用。

色彩设计:色彩设计的根本问题是配色,色彩营造的整体效果则取决于不同颜色之间的相互关系,色彩不仅能够确定整个室内空间的设计基调,还能影响消费者的心理感受。因此如何处理好色彩之间的协调关系对于营造餐厅的整体效果是相当重要。餐厅设计色彩要注意决定颜色之前先决定材料,决定颜色要讲究秩序,使得颜色具有共同性,颜色不宜太多,把鲜艳的颜色作为突出点来用,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颜色搭配讲究相互呼应,配色要从视觉上舒适的颜色考虑。这样的色彩才具有恰当气氛的用途。

四、茶社设计发展的发展趋势

室内设计是对建筑内部空间进行的设计,根据使用对象的要求创设一个兼具功能性、舒适性、审美性等符合人类生理与心理要求的内部空间环境。茶社室内设计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日益成为提高生活空间环境品质的有效途径。室内设计具有保护建筑主体结构的牢固性,提高室内造型艺术性,满足人们审美需求的作用,在设计时应该协调好“建筑——人——空间”三者的关系。

总 结

茶社的风格不同于咖啡屋,应该力求体现中式文化和现代气息两方面特征。中式文化显现的是品茶内涵,也是茶社的活力所在;现代气息表明在秉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注重现代生活节奏、符合现代生活方式、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传统中国文化与现代时代要素的和谐融合将彰显茶社的特征。设计要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时代在变化,设计要进步,这种设计的变化多数体现在细节上的,不同的人对设计的感受不同,茶社设计是满足广大消费者的不同感受,人性化的设计就是给我们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美观的环境。

参考文献

篇6:公路设计文献综述

学生: 指导老师: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日益加速,机动化水平不断提高,公路建设速度与质量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发展。我国在建国后逐年不断的加大假设投资力度,现如今正处于扩大规模、提高质量的快速发展时期。然而我国公路建设总体上还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与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公路建设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 公路 建设前景 发展规划 线性设计 新型技术

随着我过现代化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人们的活动半径越来越大,对公路运输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道路运输有着灵活机动,运送速度快,运输的技术简单,投资回收快的特点,公路运输也最受到欢迎。目前我国道路客运设施尚未得到根本改善的条件下,道路年客运运输量占了全国总年客运量的70%以上,有的省则高达90%。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道路运输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催化剂。经济发达国家,其交通运输特别是道路运输必定很发达。因此,道路运输发展水平作为衡量和反映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 指标之一,公路是本世纪20年代兴起的一种安全、快速、通过能力大的新型交通手段。我国大陆从建国初就开始了高速公路修建的前期准备工作,其中包括高速公路的技术资料翻译、科学考察、可行性研究以及测设工作。1981年交通部制订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中列入了公路的技术标准。

一、公路外发展状况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现今世界各国都大力修建高速、高等级公路。每万人的公路长度:美国为63KM、法国140KM、日本92KM、印度22KM、我国11KM。我国的公路交通建设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建国初期,由于对公路运输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和先导性认识不足,公路“长期滞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后,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公路基础设施成为国民经济建设中的最薄弱环节,出现了“全面紧张”的局面。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央将交通运输事业尤其是公路的发展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和紧迫性任务,公路建设得以迅速发展。新世纪以来,我国继续加大基础建设投资力度,公路建设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使“全面紧张”的交通状况在近几年内得到根本改变,取得了一系列不平凡的成就。

(二)我国公路建设的前景

五十多年来,我国公路建设已取得巨大成就。回顾我国公路发展历程,对比世界公路发展趋势,可以认为,我国公路交通正处于扩大规模、提高质量的快速发展时期。但是,由于基础十分薄弱,我国公路建设总体上还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与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从公路技术等级看,在全国公路总里程中还有近20万公里等外公路,等外公路占公路总里程的比重达到14.4%,西部地区更高,达到21.8%,技术等级构成仍不理想。从行政区划分布看,由于经济发展和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公路发展在各地区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总的来看,东部地区公路密度较大,高等级公路的比例也较高,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更高于中、西部地区水平。因此,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级政府形成要做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优先解决交通问题的共识。国家把道路交通运输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公路建设投资大幅度增加,公路网的规划与建设也积极提到日程上来。然而考虑到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国家采取了有针对性的公路建设实施方案,重点提高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公路技术等级,同时根据西部大开发战略,大力扶持西部地区公路基础设施建设。这无疑给西部地区的公路建设创造了机遇,也为西部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动力。

三、与公路相关技术的研究

(一)交通工程

交通工程设施标准包括八个方面:交通安全设施、监控、收费系统、服务区、公路沿线供配电、公路照明、公路管理、智能运输系统。

目前,交通安全设施以及服务区、公路照明、公路沿线供配电等在我国高速公路上的发展比较迅速,具备了一定设计制造能力,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监控、收费、智能运输系统方面还有圈套差距,这也是我国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

现阶段我国的收费系统采用的是传统的人工收费。人工收费的缺点是完成整个收费过程较长,车流速度慢,每条车道每小时仅能通过100至500辆车,为此收费站经常出现塞车现象,过路过桥费非真实性程度较大。而当今发达国家已经普遍实行了电子不停车收费,车辆不间断通过收费车道同时被收取过路桥费。电子不停车收费的优点是工作效率高,可通行的车流量大,每一条车道每小时可通过800~2400辆车,过路过桥费的收取真实性很高。然而电子不停车收费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系统。首先每一辆车要安装一个可附带IC智能卡的电子标签,收费车道上方安装天线,天线与计算机连接在一起,计算机系统负责从收费从车道上方安装天线,天线与计算机连接在一起,计算机系统负责从收费车道采集有关车辆的信息并处理晕些信息,并经中央结算系统处理所有的结算后,通过从司机所持的IC卡中或从其银行账号里扣款,向司机或车辆收取过路过桥费。

(二)平面线型设计

我国公路平面线形的使用主要是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对各种线形的选择,应结合各种因素进行考虑。

直线是公路设计中运用最广泛的线形,直线在勘察设计过程中有勘测设计简单、距离短的优点,但直线单调,驾驶人员容易产生乏味感,降低集中力,加之驾驶者在直线路段一般都会加速行驶,故过长直线的运用不利于行车安全。在选用直线线形时,一定要十分慎重,要对该路段的圆曲线半径、超高、视距等采用运行速度进行检验。我国规定一般直线最大长度为20(v+△v),其中v为设计行车速度,AV为通常在直线段的实际行驶速度与设计行车速度的差值,一般取AV=15~20km/h。

圆曲线线形要适合地形的变化,并能圆滑的将前后线形连接以保持线形的连续性。圆曲线半径的选用与设计速度、地形、相邻曲线的协调、曲线长度、曲线问直线长度、纵面线形的配合、公路横断面等有关。选用过大的圆曲线半径,会使得圆曲线过长,这与长直线一样容易使驾驶人员产生疲劳感,容易诱发交通安全事故。因此,在选用较大的圆曲线半径时,也应该持谨慎态度。在选用较小的圆曲线半径时,应对相邻路段进行车速极差检验,对视距进行验算,给交通工程的设置提供理论依据,以确保行车安全。

(三)我国公路发展规划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公路建设投资,公路建设飞速发展,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已达2万km,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但在交通安全设施、监控系统、收费系统、公路管理、智能运输系统等方面仍然比较落后,没有跟上公路建设的速度,不能最在限度发挥高速公路的作用。为了尽快改|考试大|变我国公路交通工程设施建设滞后于公路建设的状况,我们应在国内已建高速公路交通工程设施的基础上,广泛吸取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装备,通过必要的专题研究和攻关,建立科学、合理和完善的与国际接轨的交通工程技术标准体系,以指导和规范我国交通工程设施的发展,促进我国公路建设的快速增长。

公路交通工程设施标准体系是一具相互依存、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所以它应具备广泛性、配套性、协调性三个重要特征。广泛性是指公路工程交通设施标准体系涉及的范围很大,从静态的交通安全设施到动态的监控技术,从高速公路通讯系统到移动通讯,从收费制式到收费设备,从为旅客服务的设施到为车辆服务的设施,从高速公路对供配电的要求到供配电的构成和供配电方式,从高速公路立交、大桥及收费站照明到隧道照明,从高速公路的交通管理、信息管理,从普通物流到智能运输系统,从通用技术到高新技术,内容极其广泛;配套性主要是指交通工程分系统的标准,除了在本系统内相互配套以外,还须与公路沿线设施的其他标准配套,如监控、通信、收费等系统与管理机构、房建设计等标准的配套,以有得系统功能的发挥;协调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相关性协调,一个是扩展性协调,相关性协调是指相关因素之间必须衔接与统一,即交通工程设施标准及监控、通信、收费系统等标准必须与有关国家标准衔接一致。扩展性协调,主要表现在现有的交通工程设施标准必须向想念领域扩展,如收费系统必须向完全无阻拦收费领域扩展,监控、通讯系统也应向智能化方向扩展。

四、新型路面的研发

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对大气污染治理的过程中发明了吸收法、吸附法、催化转化技术这些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汽车尾气的治理中。汽车在怠速时排出大量尾气含有大量的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现在科学家针对汽车尾气的排放采用安装催化器的方法使尾气从气缸中排出后排入催化反应器。在催化剂作用下使一氧化碳和碳氧化合物被氧化为二氧化碳、水和氮气净化了尾气中的污染成分。一些发达国家对汽车尾气提出更高的排放标准迫使汽车制造商不但采用一段净化还发明了二段净化尾气的方法。二段净化是在一段中一氧化碳把氮氧化物还原成氮再排入二段催化器。在二段催化器中再把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以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达到尾气排放标准。而本项目的技术是利用碳素类物质以及多孔性无机材料的复合物制成可降低汽车排放的CO、HC、NOx污染物及工业废气的材料力图在改善环境问题的同时减少建设投资费用。除污路面的机理该道路材料是由碳素化合物和无机材料复合形成一种多孔性硅基聚合物用以吸附汽车所排放的CO、HC、NOx和工业废气等污染物在常温下将CO、HC、NOx等转化为无害的二氧化碳、水和氮气达到净化环境、改善空气品质的效果。我国每年约有农作物秸秆5亿t吉林省每年就白白烧掉0.12亿t左右。其燃烧值约为标准煤的50%每生产1t玉米可产2t秸秆2t玉米秸秆就可以生产出0.63 t秸秆生物质炭。秸秆生物质炭进一步处理为活性炭可以应用于铺设道路吸附汽车尾气及空气中的废气。我国农村有着丰富的农作物秸秆资源,大量的农作物秸秆被废弃于田间直接燃烧既造成大量的生物质能浪费,给大气带来严重污染。而开发农作物秸秆生物质炭不仅具有资源再生、技术可靠的特点,而且还具有对环境无害、经济可行、利国利农的发展优势。秸秆生物质炭应用于道路吸附汽车尾气及大气中废气技术属国内首创。原料以我国北方地区资源广大的玉米秸秆、棉花秸秆和小麦秸秆等为原料,物美价廉,安全,市场上具有极强的竞争力。

五、我国公路的市场分析

依据美国公路网发展的经验,公路形成网络的过程中,将同步带来车流量高速增长的时期,其后车流量增长基本与GDP的增长同步。因此,从2010年末我国完成5.5万公里,实现“东网、中联、西通”的目标,基本贯通“7918网”中的“五射两纵七横”14条主干线路开始,到2020年我国完成“7918网”所规划的所有8.5万公里的公路里程里的这段时间,我国公路都将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从我国公路和高速公路的发展来看,客货周转量在过去25年里的复合增长率保持在10%以上,基本与我国经济发展相一致,说明随着经济增长,公路客货周转量保持同步增长基本是没有问题的。“十二五”期间,我国国民经济将保持持续快速增长趋势,预计GDP年均增长7.5—8.5%。经济总规模不断扩大,工业化进程将以制造业规模快速扩张为主要特征,对能源、原材料需求大幅增加,市场活力增强,物流和人流加快,必然使“十二五”期间公路客货运输需求保持持续增长势头。从长期来看,普遍预测,我国在2050年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超过美国。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高速公路行业必将分享国民经济的增长

结论

50年来,我国公路建设已取得巨大成就。回顾我国公路发展历程,对比世界公路发展趋势,可以认为,我国公路交通正处于扩大规模、提高质量的快速发展时期。但是,由于基础十分薄弱,我国公路建设总体上还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与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从公路技术等级看,在全国公路总里程中还有20多万公里等外公路,等外公路占公路总里程的比重达到14.4%,西部地区更高,达到21.8%,技术等级构成仍不理想。从行政区划分布看,由于经济发展和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公路发展在各地区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总的来看,东部地区公路密度较大,高等级公路的比例也较高,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更高于中、西部地区水平。因此,展望未来,近期的国家十二五规划对公路建设的大力投入,为逐步实现我国交通运输现代化的总体战略目标,按照道路的使用功能和交通需求,重点提高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公路技术等级,根据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大力扶持西部地区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将是本世纪末以至下世纪初我国公路交通发展的战略重点,公路行业的前景明朗,大有可为。参考文献

上一篇:我的朋友成人作文下一篇:初中体育培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