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外观设计文献综述

2022-09-10

1. 产品外观设计概念

产品外观设计主要指形态的功能外观, 外观的功能性包括给人们带来的物质和精神功能。现代产品外观设计高度重视产品的形态及用户的审美、情感、交互体验等问题, 是一种典型的以人为中心的活动。产品外观在消费者情感的三个层次中, 排在首要层次, 消费者看到产品的第一直观感觉以及产品定位都基于其外观上。而外观的初步印象更偏向于设计、造型等特征。

在产品外观设计中, 产品的形态将材质、图案、结构、功能等融为一体, 共同表达了该产品的理念。产品功能和造型之间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不断随着用户需求的改变而得以完善。用户通过产品的使用会感到轻松和舒适, 从而使产品具有情感特征。产品外观作为一种形象符号, 不仅具有认知功能和审美功能, 而且可以传达产品的内在情感。

2. 产品外观设计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者最先对产品外观研究起源于格式塔理论, 格式塔理论涉及人们如何感知物体, 并假定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也就是说, 人们对一个物体 (即所谓的格式塔) 的整体感知, 而不是分析其单独的构成要素 (部分) [1]。Radford和Bloch等人将这些类型的感知称为整体或在部分层面上的完形和原子化处理水平[2]。

格式塔理论有助于分清应该在哪个层次上衡量产品设计:要么在原子层面, 衡量颜色和形状等设计元素;要么在整体层面, 通过消费者对产品的整体感知来衡量产品的设计。我们选择后者, 即通过消费者的整体感知来测量产品设计, 因为一个人在没有感知整体的情况下, 不能在视觉上识别物体, 但一个人在没有感知部分的情况下仍然能够识别物体。

产品外观设计是产品创新设计的一个分支, 应用创新设计方法对产品的功能、外观、结构、材料等多方面进行设计。海内外研究人员围绕产品外观创新设计开展了相关探讨。JiHyun L[3]等研究人员为迅速地捕捉用户情感反应和有效地在设计中使用这些信息, 建立了交互式创新激励系统。Mat‐thew Lewis等[4]根据不同设计空间和视觉特质, 利用人机交互系统实现了产品外观创新设计。

在Homburg等人 (2015) 研究前, 国内外文献中没有广泛接受和概念上的产品设计的定义, 它的维度可以被转移到一个范围, 并应用于广泛的产品类别。

文献中关于维度的内容和数量的定义是不同的。例如, Bloch提到“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和符号利益”[5], 而Luchs和Swan (2011) 提到“形式”、“功能”和“综合形式和功能的整体属性”[6]。因此, 通过阅读大量文献, 我们根据所包含的维度将所有维度划分为六个类别: (1) 美学, (2) 功能, (3) 象征意义, (4) 形状, (5) 人体工程学, (6) 其他, 包括不符合其他五类的维度。

基于格式塔理论和可理解可应用性, 我们将设计维度划分为:美学, 功能和象征意义。

3. 本章小结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产品设计的发展也越来越被关注和重视, 设计外观精致的产品总能获得更多的青睐。并且随着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 情感化的设计已被广泛应用。无论是从产品的形态、材料的应用、色彩的搭配三个方面情感因素都应用产品设计中。

时尚的产品是走在时代前列的产品, 它关注着一个时代人们新的审美需求、功能需求和情感需求, 引导一个时代的产品造型走向。因此, 产品外观需要不断创新, 抓住当今的流行趋势, 引领消费者走在时尚的前沿。对消费者来说, 产品外观的创新程度会影响到购买行为, 企业因基于以上考虑做好相关对策, 提高产品的营销价值。

摘要: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越来越激烈, 科学技术水平的日新月异加速了产品的生命周期, 从而导致了消费者的需求更是瞬息万变。面对如此激烈又严峻的市场环境, 企业家不得不重新思考产品营销策略, 寻找新的生存与发展的机会。而产品外观作为映入消费者眼帘的第一要素, 能不能抓住消费者的眼球, 往往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国内外学者对产品外观设计相关文献综述进行了梳理。

关键词:产品外观,美学,功能,象征

参考文献

[1] Koffka K. Principles of Gestalt psychology.[M].HARCOURT, BRACE, 1962.

[2] Radford S K, Bloch P H. Linking Innovation to Design:Consumer Responses to Visual Product Newness[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11, 28 (s1) :208-220.

[3] Jihyun L, Chang M L. Stimulating designers'creativ‐ity based on a creative evolutionary system and collective intelligence in product desig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Ergonomics, 2010, 40 (3) :295-305.

[4] Lewis M, Parent R. A Comparison of Parametric Contour Spaces for Interactive Genetic Algorithms[J]. 2001.

[5] Bloch P H. Seeking the Ideal Form:Product De‐sign and Consumer Response[J]. Journal of Marketing, 1995, 59 (3) :16-29.

[6] Michael Luchs, K. Scott Swan. Perspective:The Emergence of Product Design as a Field of Marketing In‐quiry[J].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11, 28 (3) :327–345.

上一篇:隆德县防汛抗旱灾害风险管理下一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问题及对策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