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少卫生学

2024-04-10

儿少卫生学(共6篇)

篇1:儿少卫生学

儿童少年卫生学:简称儿少卫生学,是保护和促进儿童少年身心健康的科学,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对象是中小学生群体。儿少卫生学的主要研究内容:1生长发育2疾病预防3心理卫生4教育过程卫生5学校健康教育6学校卫生监督和学校建筑设备卫生。

儿少卫生学的学习技能:1掌握件事的学科基础知识2熟悉自身领域需求特点,灵活运用各种只是技能3熟悉法律、法规,依法从事儿少/学校卫生工作 儿少卫生学的两大基础学科: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 儿少卫生学最主要的法律依据《学校卫生工作条例》 生长:是指细胞繁殖、增大和细胞间质增加,表现为组织、器官、身体各部乃至全身的大少、长短、重量增加和身体成分的变化,属量变。

发育:是指细胞、组织的分化及功能的不断完善,心理、智力的发展和运动技能的获得,属质变。

成熟:生长发育结束时个体达到成熟,形态、功能全面达到成人水平,各器官、系统功能基本完善,骨骼钙化完成,性器官具有繁殖子代的能力 赶上生长:这种在阻碍生长的因素被克服后表现出的加速生长恢复到正常轨迹的现象,称为赶上生长。

生长轨迹现象:在外环境无特殊变化的条件下,个体儿童的人啊与过程比较稳定,呈现一种轨迹现象。

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1生长发育的阶段性和连续性2生长发育速度的不均衡性3各系统生长模式的时间顺序性与统一协调性4生长轨迹想象和生长关键期。

儿童少年矮身材常见原因:1家族性矮身材2体质性生长迟缓3内分泌系统疾病 性早熟:性早熟是一种以性成熟提前出现为特征的性发育异常。

性早熟的原因:真性早熟: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过早启动; 假性早熟多起因于性腺或肾上腺皮质肿瘤等,导致性激素分泌过多,不伴有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提前发动。环境污染物中的激素成分、外源性性激素药物、含性激素制剂的不当应用,也是引发假性性早熟的重要原因。

性发育延迟:性发育延迟的诊断标准尚未完全统一,多数人倾向于以男童14对未出现睾丸增大,女童13对未出现乳房发育为判断标准。也有学者认为,若女孩在乳房开始发育后5年内仍无月经初潮者,也可诊断为性发育延迟。发病原因包括下丘脑、垂体、性腺疾病,染色体异常,全身性或消耗性疾病,体质性或家族性因素,以及营养、心理、运动训练等因素。通常性发育延迟女孩多于男孩,主要表现为生长速度缓慢,骨龄显著小于时间年龄,有全身性的生长迟滞表现。

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可分为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决定生长发育的可能性,环境因素决定生长发育的现实性。影响生长发育的环境因素有:1营养2体育锻炼3疾病4生活作息制度5气候和季节6环境污染7社会、家庭因素。

生长长期变化表现:身高、体重增长,雄伟、肩宽、手长、足长等形态指标的增长速度也相应加快,性成熟提前,同龄者的脑重量有随年代而增大趋势,儿童的第一恒磨牙的萌出时间较120年前的同龄儿童提前6-9个月,近几十年来妇女的停经年龄和成人的老视年龄的推迟、平均寿命延长等。

生长长期变化的原因及对人类的影响:目前认为,该变化是营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条件改善和远缘婚配的遗传因素等综合作用的结果。(营养对长期变化的影响最直接,社会经济状况的好坏是导致生长长期变化的重要原因,遗传对生长长期变化的作用也不可忽视)省长长期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体格、功能的正向变化固然可促使

人群的体质水平提高,但身高、体重的高大却导致社会资源消耗的大量增加,加重环境污染;生育期的延长,使全球人口问题更趋严重;青春期的提前到来,导致未婚性行为、少女怀孕、单亲家庭的数量增加,由此会引发一系列的医学社会问题。因此既要重视生长长期变化的积极方面,也不能忽视其消极影响。

生长发育调查内容:形态指标、功能指标、素质指标、心里指标。调查方法:横断面调查、追踪性调查、半纵向调查

指数法:是根据人体各部之间的比例关系,借助数学公式编成指数,用以评价发育水平、体型、体质或营养状况的方法。标准差分法:(也称Z分法)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标准差法,简称“Z”分。1个“Z分”值相当于1个标准差值。

离差法:1等级评价法(用标准差与均值相离的位置远近划分等级)

2、曲线图法:将各群体各年龄的均值各自连成一条曲线,直观地比较。

离差法的优缺点:优点:可评价个体和集体儿童的发育水平,方法简单,便于推广,曲线图法可追踪观察某项指标的发育动态。缺点:不能评价发育速度和发育的匀称程度。骨龄:是根据儿童少年的骨骼发育(钙化)程度同骨发育标准进行比较求得的发育年龄 心理卫生:又称为精神卫生,是研究如何维护和促进人类心理健康的科学。

心理卫生问题:主要指发生在儿童期的行为偏异。狭义上,等同于行为问题,广义上泛指所有的心理社会问题,即那些在严重程度、持续时间上都超过相应年龄允许范围的异常行为。儿少心理卫生工作目标:1运用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根据儿童少年的身心发育发育特点和规律,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训练,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情绪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为成年期健康奠定良好基础。2预防为主,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早期矫正各种心理卫生问题。3普及心理卫生知识,促进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利用一切有利因素,为儿童少年创造良好身心发展环境,减少或消除不良因素,使他们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发挥,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儿童少年心理健康标准:智利发张2情绪反应适度3心理行为特点和年龄相符4行为协调,反应能力适度5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6个性的稳定和健全

判定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是,应遵循两个原则:第一,儿童在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心理表现,由此表现出的占主导地位的、典型、本质的特则会难过,称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家庭、学校和社会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有不同的教育期望和要求。只有将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和教育要求联系起来,才能对其是否存在心理-行为问题做出切合实际的判断。第二,不能把儿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暂时性行为表现都视为心理-行为问题。只有那些具有特殊性、直接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行为,才作为行为问题对待。儿童少年心理卫生问题的影响因素:1脑损伤2气质特点3家庭因素4学校因素5社会文化因素

儿少患病率特点:1婴幼儿期 常见呼吸道疾病、消化道疾病、蛲虫病和佝偻病。2学龄前期 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和上呼吸道感染仍较多,消化道疾病有所下降,肠道寄生虫病、龋齿、沙眼等患病率有较大增加。3童年期(学龄期)呼吸道、消化道疾病仍居前列,与卫生习惯和生活条件有密切关系的蛔虫、沙眼感染最多见。近年来沙眼、蛔虫感染率在城市有较大幅度下降,龋齿患病率则略有上升。与学习生活有密切关系的近视和脊柱弯曲异常等患病率比学龄前大幅增加。结核病、意外事故等与生活环境有密切关系。4青春期(中学阶段)沙眼和蛔虫感染两次明显减少,龋患率也呈下降趋势(与恒牙交替有关),而与学习负担有关的近视却逐年明显增多。青春期少女月经异常(包括痛经)较多见。风湿病、肾炎、肝炎、结核病、胃病等较前有所增多。中学生中慢性鼻炎、鼻窦炎较多,是兵役体检不合格的重要原因之一。清除器心理行为问题较为突出,应引起重视。

儿童少年死因分析:我国大城市呈现与发达国家类似的婴儿死因顺位,围产因素、先天异常、恶性肿瘤等位居前列。90年代以来,5岁以下儿童死因和婴儿死因构成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因先天异常导致的5岁一下儿童在增加。但在偏远地区和农村迄今仍以呼吸、消化系统等感染性疾病位居死因顺位的最前列。近年来我国每年死于意外事故的学生,其人数已达因疾病死亡者两倍以上。

近视:只眼睛辨认远方(5米以上)目标的视觉能力低于正常。主要分为屈光性近视和轴性近视。

视力低下:通常永远视力表检查视力,凡裸眼视力低于5.0称为视力低下。

儿童年龄越小,晶状体弹性越大,眼调节能力越强,近点距离(使用最大调节时,能看清眼前最近一点的字体或其他细小无提示的眼物距离)越近。

近视发生原因及影响因素:1环境因素2遗传因素3体质、营养和健康因素

保护视力、预防近视的措施:1限制近距离用眼时间2重视读写卫生3开展体育锻炼4合理饮食,注意营养5改善学习环境6定期检查视力7健康教育

弱视:凡眼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以功能性因素为主引起的远视力≤0.8,且通过屈光矫正仍达不到正常的失利不良,称为弱视。

龋齿流行特点:幼儿园儿童高于小学生,小学生高于中学生;城市高于农村,大城市高于中小城市。

龋均=总龋数/受检总人数

龋齿率=龋、失、补龋齿数/受检人数

龋齿致病原应:细菌、食物、宿主、时间。

龋齿的预防措施:1加强口腔保健宣传2定期口腔检查3合理营养和体育锻炼4药物防龋5窝沟封闭6其他防龋技术。学生健康监测:是指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对确定的监测点学校和目标人群进行生长发育和健康状况等方面长期的动态观察。

主要内容:生长发育状况、疾病和异常(患病率、检出率和死亡率)及因病缺课状况

意义:通过健康监测掌握学生群体的健康状况变化趋势,是学校卫生工作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评价不同地区和学校卫生工作质量的重要手段,同时可为各级政府制定改善学生健康状况的政策、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大脑皮层的功能活动特性及卫生意义:

1优势法则:指从大量刺激中,选择少量刺激在大脑皮层形成优势兴奋灶,大脑皮层的其他部位处于抑制状态。卫生意义:利用优势法提高学习效率:儿童兴奋灶消失,注意力不能持久,教学应注意这特征.2始动调节:工作开始时,能力较低,以后逐渐提高。卫生意义:教育过程应循序渐进,逐渐增加工作难度、强度。

3动力定型:身体内、外环境的条件刺激按一定顺序重复多次后,在大脑皮层与此相关的神经环路即相对固定下来,姓曾动力定型。卫生意义:一切技能、习惯的训练都是动力定型的形成过程,年龄越小,可塑性越大,越容易建立动力定型,要从小培养良好卫生习惯。4镶嵌式活动:学习中大脑皮层表现为一种兴奋区和抑制区,工作区和休息区相互镶嵌的活动。卫生意义:不同性质的课程轮换,脑力和体力活动交替。

5保护性抑制:大脑皮层的活动超过其功能限度时,反馈性地进入抑制状态。卫生意义:注意学生疲劳的早期表现,及时组织休息促进大脑皮层功能活动性的恢复。

6始末激发:大脑皮层对即将到来的休息性活动引起前驱行兴奋,脑力工作能力回升。卫生意义:教学中适当应用此特点,提高学习效率。

影响脑力工作能力的因素:年龄因素;性别因素;健康状况;心理状态和情绪;学习动机和

态度;遗传因素。

疲劳:是在过强过长刺激下,因大脑皮层细胞功能耗损超过限度而引起的一种保护性抑制。疲倦:是疲劳的主观感觉,是机体对疲劳中一系列变化的反应。

过劳:亦称为慢性疲劳,是一种病理状况,非短时休息所能恢复,属病理状。

学习疲劳高级神经活动障碍:1疲劳的第一阶段:一般称为早期疲劳,其机理是优势兴奋灶的兴奋性降低,无法实行对周围区域的一直,出现内抑制障碍。2疲劳的第二阶段:一般称为显著疲劳,其机理是大脑皮层的保护性抑制全面加深和扩散,出现兴奋过程和内抑制过程的同时减弱或障碍。此外还有:自主神经反射功能受抑制;视听功能减弱;注意理解、记忆、综合能力减弱。

学习疲劳的研究(评价)方法:1体征和行为观察法2教育心理学方法3直接和间接生理学方法4生理-教育心理结合法。

服务半径:学校与学生家庭住址之间的最大距离。

学校选址原则:1便于学生就近入学2服务半径:幼儿园小于400-500米,小学小于1.5KM走路15-20分钟。3周围环境:没有污染和强烈噪音,校内噪音不超过50db。4阳光充足、空气流通、场地干燥、地势较高、排水通畅。学校用地包括建筑用地、运动场和绿化用地

建筑容积、建筑物层数、运动场地、绿化用地(小学≤0.8;≤4;≥2.3m/人;≥0.5m/人,中学≤0.9;≤5;≥3.3m/人)教室:长比宽为3:2或4:3 容纳学生数:小学每人占地面积1.04-1,18,教室净高3.1,中学每人占地面积1.06-1.18,教室净高3.4 桌椅:小学桌长1.1,中学桌长1.2,各列之间不小于0.5的纵向走道,教师后不小于0.6的横走道。

视听觉要求:黑板(小学生大于3.6,中学大于4,宽大于1.1;黑板下缘于讲台台面的垂直距离:小学0.8-0.9;中学1-1.1)讲台高0.2,最后一排桌后缘与黑板的水平距离:小学<8,中学<8.5,前排桌缘至黑板的水平距离>2-2.5,以保证视角>30° 观察角:第一排靠墙处的学生看黑板的水平视线与黑版面形成的水平夹角。噪音小于50分贝。

窗透光面积与地面面积之比(玻地面积比)不应小于1:6 采光系数:室内某一工作面的天然光照度与同时室外开阔天空散射光的水平照度比值。课桌面上的采光系数最低值不应低于1.5%。

斜面桌有利于阅读、书写两项主要学习活动,目的是避免头部过度前倾。但斜面坡度不宜太大,可取10°-12°,并在桌面远侧有一约9cm宽的水平部位。桌面的前后尺寸约等于前臂加手长,或不小于书本长度的1.5倍。桌面左右宽度不宜小于书写的两肘间距,如双人桌为100-120cm,以免邻座儿童相互干扰。

观察角:第一排靠墙外学生看黑板的水平视线。投射角不小于20°-22°。

照度均匀度:即均匀系数,指最小照度与平均照度之比,不低于0.7。均匀度随灯悬挂高度的升高而加大。

眩光:在视野范围内形成不舒适的干扰或使视觉产生疲劳的光度。

桌下空区:课桌椅一定要有足够大的桌下空区,以满足就座时下肢在桌下自由移动,并在大腿上面与屉箱底间有一空隙。通常桌面至箱底的高度不大于桌椅高差的1/2。

椅深:即椅面前后方向的有效尺寸。椅宽:即椅面前缘左右方向的尺寸,应略等于臀宽。椅靠背以向后倾斜5°-10°为宜,上缘高达肩胛骨下角之下。椅桌距离:指椅面前缘与桌近

缘向下所引垂直线间的水平距离。在椅深适宜条件下,正距离、零距离都不能使人保持良好的读写姿势,最好是4cm以内的付距离。椅靠距离:指椅靠背与桌近缘间的水平距离。要求就座儿童的胸前(穿衣情况下)应有3-5cm的自由距离,避免挤压胸部。

学校卫生监督:国家卫生监督机构一句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未见,对学校卫生状况和学校卫生工作进行卫生审查、监测和评估,并督促改进和实施处理的工作体系。内容包括预防性卫生监督和经常性卫生监督。

预防性卫生监督:学校卫生监督机构一句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条例和卫生标准,对新建、改建、扩建的学校及儿童青少年文化、体育活动场所等事前进行全面的卫生审查。

经常性卫生监督:各级卫生监督机构,根据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及其他卫生法律,学校内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劳动环境、食品等方面的卫生和传染病防治实施定期检查和测试。经常性卫生监督:是指监督员对学校日常卫生工作进行的现场监督检查活动。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应按轻重缓急,分期、分批进行,保证监督收到实效。

篇2:儿少卫生学

一、组织“先心病”普查普治活动,为少年儿童办好事。

**年底市妇联针对我市“先心病”儿童大部分是农村贫困家庭的现状,积极想方设法,几上长沙联系专家教授及医院来我市为先心病患儿进行普查普治,在今年的3月份请来了长沙中医院的专家教授为我市70余名儿童进行免费普查。市妇联还租车送十余名未赶上来常普查机会的儿童到长沙进行普查,并帮助联系长沙中医院的专家为他们减免部分治疗费用,使他们得到康复成为正常儿童。

二、组织实施统计监测工作,为少年儿童办实事。

今年是《妇女发展规划》和《儿童发展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市妇联充分发挥市妇儿工委办公室的作用,组织我市妇儿工委各成员单位就“两个规划”中的指标进行自查评估,并就“两个规划”实施中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调研。市妇联儿少部就女童失学、辍学问题撰写了《××市妇联关于对春蕾计划的调研报告》,对春蕾计划实施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了归纳,为今后女童的教育问题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三、组织“六一”儿童节活动,为少年儿童办趣事。

篇3:中国学校卫生/儿少卫生发展

学生是一个正处于接受教育和生长发育过程中、共同生活在学校环境的特殊群体。由于学生的身心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且人群相对高度聚集,因而学校极易发生传染病、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和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学校卫生的宗旨是保护、促进、增强学生身心健康。学校卫生的任务是监测学生健康状况; 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改善学校卫生环境和教学卫生条件; 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学生常见病。学校卫生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卫生的发展起源于18世纪的欧洲,开始在学校开展一些以促进学生健康为目的的项目,至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我国最早的学校卫生工作始于20世纪初,百年来逐步建立了学校卫生管理、学校卫生政策、学校卫生工作、学校卫生学科、学校卫生标准、学校卫生监测、学校健康教育、学生常见病预防控制、学校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等体系。

1 学校卫生管理体系建设

1925年北京协和医学院与当时的北京市政府警察局在东城合办卫生事务所,开展公共卫生工作,其中包括学校卫生。1929年2月,当时的国民政府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组织了学校卫生委员会,这是我国第一个有关学校卫生的行政管理专门机构。1949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公共卫生局保健处设立学校卫生科,负责学校卫生管理工作。1990年6月4日颁布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明确规定,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学校卫生工作的行政管理,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对学校卫生工作的监督指导。目前,已经形成了“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卫生与健康教育处负责学校卫生工作的行政管理、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环境卫生管理处负责对学生疾病预防控制管理、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综合监督局公共卫生监督处负责对学校卫生工作监督管理”的学校卫生管理体系框架。

2 学校卫生政策体系建设

1929年学校卫生委员会颁布了《学生健康检查规则》,1935年又制定了《城市小学学校卫生沙眼方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8月6日政务院发布了《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就学生体检、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等做出规定,并对学校卫生管理机构设置、学校医务人员编配及职责做出具体规定,为我国学 校卫生工 作奠定了 基础。1951—1966年,教育部、卫生部等发布了《关于保护学生视力的通知》《关于试行中小学校保护学生视力暂行办法( 草案) 的联合通知》等10多项有关学校卫生的政令。1978年4月14日,教育部、国家体委和卫生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通知》,要求恢复或重新制定学校卫生规章制度,恢复学校卫生工作。教育部、卫生部分别于1979年和1980年联合颁布了《中、小学卫生工作暂行规定( 草案) 》和《高等学校卫生工作暂行规定( 草案) 》。1990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教委和卫生部颁布《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明确规定了学校卫生工作的任务、工作要求和管理分工等。1992年,卫生部、国家教委、全国爱卫会联合下发了《全国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方案》。1998年,卫生部、国家教委、全国爱卫会颁布了《学校经常性卫生监督综合评价标准( 试行) 》。1999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良好卫生习惯”。2007年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明确指出,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不但关系个人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而且关系整个民族健康素质,关系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这一系列政策法规性文件构建了学校卫生工作的法规制度和政策框架,使学校卫生工作的开展基本做到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也促进了学校卫生工作的规范化。

3 学校卫生工作体系建设

1953年,经政务院第167次政务会审议批准,在全国建立卫生防疫站,部分省市卫生防疫站建立了学校卫生科,由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学校卫生工作,全国学校卫生保健工作初具雏形。当时学校卫生工作重点是防治蛔虫、龋齿、沙眼、鼻炎和保护视力、听力等; 学校预防性和经常性卫生监督也得以逐步开展,并在工作中逐渐完善了各级学校卫生工作。1979年5月在扬州举办的“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经验交流会”,全面促进了学校卫生工作的恢复和发展。1979年辽宁省沈阳市率先成立中小学卫生保健所,主要职责是开展中小学健康教育、健康体检、卫生保健和常见病防治。1990年《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颁布为教育部门依法开展学校卫生工作奠定了基础。《条例》第二十一条明确规定,经本地区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可以成立区域性中小学卫生保健机构。截至2014年底,全国成立区域性中小学卫生保健所300多所。2002年各级卫生防疫站依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求,重新组建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设儿少卫生/学校卫生中心,部分省级及市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设学校卫生科( 室) ,负责学校卫生工作监测指导; 各级卫生监督所下设学校卫生监督科( 室) ,负责学校卫生工作监督。目前,基本形成了以疾病预防控制、学校卫生监督、中小学卫生保健所专业技术人员及校医( 保健教师) 等组成的学校卫生工作体系。

4 学校卫生学科体系建设

1951年,北京医学院等部分医学院校卫生系设立学校卫生教研室,开展学校卫生理论研究,目前已有60多所医学院校开设了儿少卫生学科。1960年学校卫生学改为儿童少年卫生学,由叶恭绍教授主编的全国医学院校使用教材《儿童少年卫生学》的出版,标志着儿童少年卫生学科已基本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截至目前已经出版了7版《儿童少年卫生学》。1982年,由国家科委批准在北京医学院成立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承担儿少卫生科学研究、技术指导、业务咨询和人员培训的任务,成为国家级儿少卫生专业研究咨询机构,搭建了学校卫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平台。儿童少年卫生学研究加强了从生物、心理、社会3个方面对儿童青少年身心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和干预措施的综合性研究,并结合国情特点,在深化各领域研究方面主动与相关学科开展协作,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和研究水平,并唤起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关注,进一步推动了儿童少年卫生学科的发展。1986年中华医学会儿少卫生专业委员会成立,1987年转为中华预防医学会儿少卫生分会,任务是组织学术交流、普及科学知识。截至目前已经形成了教材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实践指导、学术交流和科学普及的学校卫生学( 或儿童少年卫生学) 学科体系。

5 学校卫生标准体系建设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规定了学生每日上课、自习时间、睡眠时间; 1964年卫生部、教育部等下发的《中小学校保护学生视力暂行办法( 草案) 》,规定了教室采光系数、玻地比、课桌面人工照明等。这些指标的规定要求作为标准要素,成为学校卫生标准发展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进入了有计划的学校卫生标准研制阶段。1985年成立了第一届学校卫生标准分委会,并在南宁召开了“学校卫生标准研讨会”;1987年发布了《学校课桌椅卫生标准》( GB 7792 -1987) 和《中小学校教室采光和照明卫生标准》( GB7793-1987) ,使学校卫生单项标准实现了从无到有;2005年在卫生部组织开展的《卫生标准体系建设》研究中,学校卫生标委会在分析学校卫生标准现状及标准发展趋势需求的基础上,依据1989年制订的“学校卫生标准体系”,通过与相关国际组织和外国卫生标准体系的比较,提出了新的《学校卫生标准体系》,包括学校卫生专业基础标准,学校建筑设计及教学设施卫生标准,学校生活服务设施卫生标准,学校家具、教具及儿童少年用品卫生标准,教育过程卫生标准,儿童少年健康检查与管理规范,健康教育规程等7个方面。目前已经发布了31项学校卫生标准,其中国家标准24项,卫生行业标准7项,基本建成了学校卫生标准体系。

6 学校卫生监测体系建设

学校卫生监测是学校卫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通过长期、系统、定时、定点地收集有关学生健康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信息,掌握现状和规律,为开展学生常见病防治、制定学生保健措施提供资料和依据;同时,也促进基层学校卫生工作的改善,加快学校卫生工作的发展和提高。

6.1我国儿童生长发育监测始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于20世纪初,是在中国基督教医学会的组织下开展的,最早报告见于1910年的“中国学生的身体测量”。1922年我国学者王吉民报告了“中国婴孩体格之标准”。随后,许多学者陆续开展了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群体的体质健康监测。1975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儿科研究所组织实施,对北京等九城市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为出生婴儿 ~ 22岁儿童青少年,样本量达27万余人,进行了身体形态等4项指标的测试,是我国儿童生长发育研究的第一次具有代表性的调研。1979年,国家体委、教育部及卫生部“中国青少年儿童身体形态、功能与素质调查研究”,涉及16个省份20多万7~25岁汉族大、中、小学生,进行了身体形态、功能及素质3个方面20项指标的测试,初步摸清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形态、功能与素质现状,制定了代表性较强的身体形态、功能和素质的评价标准及各指标的正常范围。1985年以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卫生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共同组织了7次全国多民族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涉及31个省份、27个民族、30多万7 ~ 22岁学生,检测项目包括身体形态、生理功能、身体素质、健康状况等4个方面的24项指标,建立了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 监测) 制度和体系。

6.2学生因病缺课监测20世纪70年代,在学校建立学校卫生档案中要求进行学生因病缺课登记; 80年代,建立学校监测点和学生因病缺课监测报告制度,要求学校每学期将学生因病缺课情况上报卫生防疫站; 90年代,按照卫生部《中国卫生监督统计报表学校卫生情况年报表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学生因病缺课监测。北京、上海、江苏、辽宁、浙江等省份的学生因病缺课监测软件的研究使用,在2009年“甲流”防控中发挥了作用。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学校症状监测系统预警传染病暴发的研究,上海市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系统的研究等,为建设完善学生因病缺课监测网络系统提供了经验。

6.3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2005年和2008年,由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组织领导、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牵头组织实施,开展了2次全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通过2005年和2008年2次调查,已经建立了我国较完整的“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指标体系,主要包括致非故意伤害行为、致故意伤害行为、物质成瘾行为、精神成瘾行为、各种易导致性传播疾病( 包括艾滋病) 和非意愿性妊娠的不安全性行为、不良饮食行为和缺乏体力活动行为七大类,为建立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学生生长方式及行为习惯监测体系提供基础。

6.4中小学卫生监督监测2013年和2014年,国家卫计委监督局和疾控局联合在部分省市开展中小学卫生监督监测,内容主要有学校传染病和常见病防控、学校生活饮用水卫生、教室环境卫生、学校生活环境卫生等,为建立学校环境、教学卫生、生活设施等学校卫生监督监测体系提供基础。

7 学校健康教育逐步规范

1992年原国家教委、卫生部、全国爱卫会联合下发了《中小学健康教育基本要求》,1993年原国家教委下发了《大学生健康教育基本要求》。2个《基本要求》分别对不同学段的健康教育教学内容进行了规定。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教育行政部门按照上述要求,结合本地实际,编写了相应的健康教育教材。2008年,为进一步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工作,培养学生健康意识与公共卫生意识,掌握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养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依据《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 试行) 》及新时期学校健康教育的需求,印发了《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进一步明确了健康教育指导思想、目标、基本原则、基本内容、实施途径及保障机制。

8 学生常见病预防控制

1951年8月6日,政务院发布《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确定学生常见病预防控制是学校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1990年,国家教委、卫生部发布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明确要求,应积极做好近视、弱视、沙眼、龋齿、寄生虫病、营养不良、贫血、脊柱弯曲异常、神经衰弱等学生常见病的群体预防和矫治工作。1992年,卫生部、国家教委、全国爱卫会发布《全国学生常见病防治方案( 试行) 》,强调关注学生常见病防治,提出了全国学生贫血、龋齿与牙周疾病、营养不良、沙眼、常见肠道蠕虫感染综合防治方案。经过各地教育、卫生部门的共同努力,学生常见病防治工作成效显著,城乡学生营养不良患病率、贫血患病率、肠道蠕虫感染率呈现持续下降趋势。

学生龋齿患病率仍较高。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城市男、女生,乡村男、女生7岁年龄组乳 牙龋齿患 病率分别 为55. 8%,57.5%,62.1%,62. 6%; 12岁年龄组恒牙龋齿患病率分别为19.8%,18.6%,18.6%,23.9%,学生龋齿防治工作任重道远。

视力不良是青少年检出率最高的常见病,视力不良包括远视、近视、散光等各种屈光不正,其中近视占视力不良的85%以上。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7 ~ 12岁学生视 力不良检 出率为40.9%,13 ~ 15岁为67.3%,16 ~ 18岁为79.2%,19 ~ 22岁为84.7%( 城市84.1%,乡村85.3%) 。在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继续上升的同时,又出现低龄化倾向。

肥胖是因营养过剩、缺乏锻炼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所引起的体内脂肪过度蓄积。肥胖不但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而且是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1985—2010年进行的6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7 ~ 22岁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逐年增长,1985年大城市男女生超重检出率仅略高于1%,肥胖检出率在0.1% ~0.2%之间; 2010年城市男生、城市女生、乡村男生、乡村女生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23.2%,13.8%,12.7%和8.6%。2005—2010年乡村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年平均增长速度已超过城市,乡村学生超重肥胖防控工作应引起广泛重视。

9 学校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要求,应该加强学校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

2008至2013年,肺结核、乙型肝炎、痢疾、猩红热、甲型肝炎是全国学生中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最多的传染病,占该年报告学生甲、乙类传染病总数的87%以上。流行性腮腺炎、其他感染性腹泻、风疹、手足口病、流行性感冒是全国学生中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最多的传染病,占该年报告学生丙类传染病总数的96%以上,其中流行性腮腺炎一直处于丙类传染病发病的首位。2012年学生中共报告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数为539 663例,死亡数为184例,报告发病率为248. 43 / 10万,死亡率为0. 085 / 10万,病死率为0.034%。

篇4:北京一成儿少血脂高等

由20家北京医疗机构历时3年共同完成的《营养转型期儿童成人慢性病综合性防治研究》最近通过专家验收。据课题负责人、首都儿研所流行病研究室主任朱杰介绍,此次调查的样本量是北京市3万名18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首次获得了北京市儿童青少年人群身体健康状况的基础数据:北京市0~18岁人群超重率为10.7%,肥胖率为8.4%:3~18岁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9.0%:6~18岁人群高血脂患病率为9.8%:6-18岁人群2型糖尿病患病率为0.65‰。据此估算,目前北京市18岁以下儿童青少年超重者达29.5万人,高血脂达26.9万人,高血压24.8万人。

专家表示,很多慢性病在成人期控制较困难,但如果从儿童期开始干预,会取得显著效果。课题组选择一个城区和一个郊区县的两所幼儿园、两所小学和两所中学开展了为期两年的早期干预研究,结果表明,干预学校学生的肥胖、高血脂、高血压都得到有效控制。

我国乳癌死亡率上升

中国抗癌协会名誉理事长徐光炜教授最近公布最新统计数据:我国乳腺癌死亡率以每年3%~4%的速度上升,出现了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升高和早期诊断率低的“两高一低”现象。

据统计,我国目前有200万乳腺癌病人,每年约有20万女性新增病人,其中至少有4万人死亡。近10年来,城市妇女乳腺癌死亡率上升了38.9%,农村妇女上升了39.7%。相比之下,西方发达国家近10年来,乳腺癌发病率增加了8%,而死亡率却降低了20%。

徐光炜说,乳腺癌患者若能在早期接受治疗。费用仅需20000元,治愈率达90%。因此,培训基层和农村医生,推广科学的乳腺癌筛查刻不容缓。

美国孩子两岁开始查血脂

最近,美国儿科学会根据儿科学的发展,对《儿童生长保健指南》进行了修订。新版《指南》涵盖了0~21岁的儿童少年,告诉父母在孩子不同的年龄段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进行哪些检查。

新版《指南》增加的内容包括:儿童在出生后2~3天应进行首次健康评估:1岁后应开始口腔检查;18~24岁应进行自闭症的检查;2岁后开始记录体重,并开始进行血脂检查等。

补钙对老年妇女心脏不利

以往的研究告诉我们,补钙具有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如绝经后妇女补钙,可以提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抑制脂肪吸收。降低血压,减轻体重,等。但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医学院瑞德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老年女性补钙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此项研究共有1471名健康的老年妇女参加,平均年龄74岁。其中732人每日补钙1克,739人服用安慰剂。研究历时5年,结果显示,补钙组心梗发生次数为45次。总体心血管事件(心梗、中风和猝死)为101次:而安慰剂组分别为19岁和54次,差异非常显著。

虽然研究者说这并不是最后定论,但他们认为老年妇女补钙应谨慎。如果没有明显的骨密度下降和骨折危险,最好不要补钙。

(以上卫文供稿)

肥胖是导致患癌的危险因素

美国癌症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最新的研究结果指出,婴儿出生时的体重、分娩方式、是否母乳喂养,以及成年后的身高、体重。都是影响患癌的重要因素。

研究人员称,预防癌症是人一生都应做的事情。研究人员分析了来自全球近7000名受试者的健康数据,提出了10条预防癌症的建议,其中包括保持正常体重、每天运动30分钟、控制红肉和酒精的摄入量,以及少吃腌肉,等。这些建议与早期美国公布的健康指南基本一致。新的研究已经表明,肥胖与食道癌、胰腺癌、结肠直肠癌、子宫内膜癌、肾癌和妇女绝经后乳腺癌都有联系。同时表明,婴儿出生时体重超重,也是成年后易患癌的危险因素。因为肥胖可导致体内激素异常。而激素的异常分泌将引起细胞突变,最终导致患癌。同时。肥胖还能使女性月经提前,以及月经周期更长。研究人员称,肥胖和吸烟是两大导致患癌的危险因素,但这两大因素都是可以避免的。

晒太阳可减少妇女患乳腺癌

美国科研人员在新近出版的《美国流行病学杂志》上撰文称,晒太阳可减少妇女,尤其是浅色皮肤妇女患乳腺癌的危险。

研究人员称,晒太阳能使人体合成更多天然的活性维生素D,大大降低患癌的危险。实验中,研究人员对1788名乳腺癌患者以及2129名健康女性对照者进行了皮肤色素测试。研究人员测试了受试者前额和上臂内侧(通常晒不到太阳)处的皮肤色素值。实验时间从1995年至2003年。分析发现,经常晒太阳的人。其皮肤色素高,乳腺癌的发生率下降了47%。目前,公众已经把少晒太阳作为一种健康常识。人们广泛认为,晒太阳会增加患皮肤癌和黑素瘤的危险。但新的研究却建议,女性应该适当晒太阳,以获得更多的天然维生素D,这对减少患乳腺癌有极大帮助。

适度饮酒可降低患肾癌的危险

美国科研人员对来自5个国家近750000名受试者的实验数据分析后发现。适度饮酒可降低患肾癌的危险。

研究人员称,与不饮酒的相比,每天喝一杯酒的人。其患肾癌的几率将下降30%。酒的种类包括啤酒、葡萄酒和白酒。不过研究人员同时称,除适度饮酒外,戒烟、保持正常的体重也是预防肾癌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提醒人们,早期的研究已经证实,长期饮酒可增加患口腔癌、咽喉癌、食道癌、乳腺癌,尤其是肝癌的危险。因此研究人员建议,预防肾癌最有效的方法应该是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控制体重、坚持运动、适当饮酒等。

偏头疼是心脏病的先兆信号

美国哈佛医学院的科研人员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偏头痛或许是发生心脏病的先兆信号。所以经常发生偏头痛的人,更应注意预防患心脏病的危险。

研究人员称,与高胆固醇、高血压和肥胖相比,偏头痛并不是导致心脏病最危险的因素。但最新的研究发现,经常患偏头痛的人,其发生心脏病的几率要比普通人高出42%。研究还发现,许多治疗偏头痛的药物,心脏病患者却不能使用。研究人员解释说,引起偏头痛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也可能与遗传有关。研究人员称,经常患偏头痛的人应当引起足够的注意。首先要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如戒烟、注意控制血糖、体重、胆固醇和血压。同时,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治疗偏头痛的药物。

(以上杨光平编译)

幼儿被动吸烟长大易过敏

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对4000多名4岁儿童进行调查研究后发现,长期处在吸烟环境中的婴儿,长大后患过敏症的风险远远高于同龄儿童。其中两个月大的婴儿如果长期被动吸烟,4岁时患室内过敏症的风险比同龄儿童高28%,对牛奶、鸡蛋和面粉等食品过敏的风险高50%,患猫过敏症的风险则高出1倍。研究人员解释说,婴儿如长期处在吸烟环境中,其正在发育的呼吸系统组织就会受到破坏,从而对一些物质比较敏感,并会患上过敏症。

塑料水壶安全隐患大

时下流行的硬塑料水壶(瓶)虽然结实耐热、耐冷、无异味。但存在安全隐患。聚碳酸酯是生产硬塑料水瓶时广泛采用的化学材料,该材料中有一种被称为双酚A(简称BPA)的重要物质。会对人体的免疫系统造成伤害。

研究人员将少量的BPA注射到动物体内,其结果表明,即使是少量的BPA,依然易使动物患上各种疾病,如乳腺癌、前列腺癌、肥胖、活动亢奋、流产及其他生育疾病。美国和加拿大的一些环保组织为此鼓励人们不要用含BPA的硬塑料水瓶,并希望有更健康、更绿色的材料代替BPA。

篇5:儿少卫生学

市妇联:

2011年,科左后旗妇联儿少部在上级妇联的精心指导和旗委、旗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旗妇联中心工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儿童整体素质为重点、促进儿童身心健康为目标,以家庭教育为重要内容,全面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优化儿童生存和成长环境。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优化广大儿童成长环境

1、加强相关法律保障知识的宣传。为进一步深化法制宣传教育,强化未成年人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工作,从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科左后旗妇联于3月4日与旗司法局在甘镇主要街道、车站、市场等人口较密集的场所联合开展法制宣传活动,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儿童优先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婴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内蒙古自治区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条例及科左后旗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等,当场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近百人,发放各种宣传资料2000多份。同时,利用悬挂条幅、宣传橱窗、电视广播、下发倡议书等形式,给妇女儿童提供法律援助、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大餐,从而促进了全民维护妇女儿童权益未成年人法律素质的提高,进一步保障了广大儿童的合法权益。

2、关心和关爱弱势儿童。首先,继续做好贫困留守儿童调

查摸底工作,进一步完善档案,对全旗贫困留守儿童的情况进行调研,全面掌握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为下一步制定工作计划、落实工作措施提供数据的基础上,组织开展走访慰问活动,在元旦春节期间旗镇两级妇联走访孤残儿童、贫困留守儿童20余名,慰问款物价值达6000元,通过结对帮扶等形式,经常给予她们帮助和支持;仅2011年5月就在全旗15个苏木镇场形成了356 1

名爱心父母结对困境儿童370人,结对资金达40790元。三年来,全旗共筹善款近28万元,招募社会各界爱心父母1000余名结对帮扶困境儿童,其中特困留守儿童468名。其次,科左后旗妇联在 “六一”国际儿童节来临之际,用真情关爱儿童,热切关注儿童的成长,用行动服务儿童,与社会各界爱心企业家、爱心人士携手组织开展关爱特困留守儿童资助活动。旗妇联、旗经委精心筹备在5月27日在旗蒙古族实验小学举行“手拉手、心连心”关爱特困留守儿童资助活动。此次活动,内蒙古康臣药业有限公司资助人民币1000元、南开允公有限公司资助人民币1000元、科尔沁肉类加工有限公司资助人民币2000元,帮助了旗蒙古族实验小学20名贫困留守学生完成学业。我们相信,此项爱心工程捐赠的意义是重大的,相信捐资助学的资金会产生很大的社会效益和人才效益。今年,全旗共资助396名弱势儿童。我们爱的脚步正在走进更多贫困生的内心,爱心接力棒将一直都会传承。

二、抓好家长学校,推进家庭教育工作

一是提高认识,营造氛围。今年是家庭教育“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为使新一轮家庭教育工作起好步,开好头,见实效,各苏木、镇(场)街道妇联切实要把家庭教育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列入当地有关文明创建先进评比活动的重要内容,定期研究部署工作,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有总结,开展活动有记载、有档案,做到责任分工明确,组织协调有力,功能发挥明显,相关制度健全。各级妇联主动加强与教育、宣传新闻媒体等单位的联系与合作,扩大家庭道德教育宣传阵地,定期开展家庭道德教育讲座。面向家长尤其是母亲,以“为国教子、以德育人”为主题,广泛宣传“儿童是终将独立走向社会的人”、“家庭的核心是教育孩子学会做人”等正确的家庭教育新理念,呼于全旗家长转变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搭建了新的工作平台。家长学校是家庭教育的重要阵地,全旗家长学校有56所、并成立留守儿童之家4所。

二是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家庭教育宣传培训工作。各苏木、镇(场)街道妇联以“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为主题,进一步将家庭教育的重点工作落到实处,利用家长学校、家教咨询点开展义务指导和服务,同时组织家教专家深入中小学、幼儿园和社区,举办家庭教育讲座、报告会、家长会、培训班、宣讲、对话、知识问卷等。通过宣传培训、教育和帮助,使广大家长树立了正确的儿童观、亲子观、育人观,同时还引导广大家长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方式,与孩子平等、尊重、亲子沟通,言传身教,为孩子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各地广泛宣传家庭教育新知识、新观念、新方法,使家庭教育由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在全旗营造人人关心、重视、参与的家庭教育氛围和“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的理念深入到每个家长心中。

三、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全面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各地围绕建党90周年,以建设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小公民道德建设实践活动,以歌颂党为主题,开展党史教育报告会、学唱红歌、读书、民摇、书法比赛、观看教育片、强身健体趣味文体等活动,激励少年儿童继承先烈遗志,珍惜幸福生活,树立感恩意识的爱祖国、爱党、爱社会主义教育活动。一是利用主流媒体广泛宣传尊重儿童、爱护儿童、儿童优先的理念,宣传社会各界支持儿童、服务儿童、爱心帮扶儿童的好经验、好典型,在社会上进一步倡导为儿童做表率,为儿童办实事的公民意识。二是上下联手、结对帮扶等方式,开展“大手拉小手,爱心一助一”“真情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加大对特殊儿童的帮扶力度,不断提高广大儿童们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三是借助传统节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家庭道德教育实践月、寒暑假日等时机,结合自治区妇联提出的“争做党的好孩子”开展读一本书,唱一首红歌,讲一个故事,访一个英雄,拍一张照片,演一台校园剧,做一件好事等“七个一”系列活动。“七一”期间,旗妇联联合相关部门,在各苏木、镇(场)中小学生中开展“高唱红星歌,永远跟党走”、红歌进校园、老党员进校园讲党史、儿童舞蹈等活动。从而,让儿童在广泛的参与和亲身体验

中受到教育与熏陶,激发他们内在的道德需要和道德情感,展示城乡儿童阳光向上、健康成长的精神风貌。

2011年,我们做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通过我们的努力逐步优化了儿童的生存发展环境,切实提高了少年儿童的思想水平和道德素质。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扬长避短,全力作好各项儿童工作,使我旗的儿童事业再上一台阶。

科左后旗妇联儿少部

篇6:儿少卫生学

过去的一年里,教研室在科教科和主管教学副院长的领导下,在教研室全体教师的的支持和帮助下,克服人手少、工作量大的困难,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圆满完成了2013的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教学常规工作

1、按照学院教务处下发的本科教学计划执行书认真核对教学任务,合理分配教学任务,共完成了涉及8门课程共计632学时的教学工作。具体如下:XXX二本74学时,成教60 学时;XXX二本214学时,三本56 学时,研究生80 学时;XXX 二本148 学时,共计632学时。

2、教研室重视教学质量,严把教学质量关,制定课程授课计划,按照常规教学工作要求,认真做好教师的期初、期中和期末教学检查的自查工作,检查了教师的教案和课件等,顺利完成了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工作。2013年,本教研室教学秩序和教学运行情况良好。

3、组织教师开展了4次集体备课活动;召开了4次师生座谈会,搜集了学生反馈的信息,提出了处理解决措施;举办教学公开课3次,主讲教师XXX;完成了辅导答疑9学时;及时完成下学期排课和教材选用前的讨论工作。

4、XXX老师试讲了2次,分别是《卫生学》和《医学统计学》。按照预讲制度,年末开展了新课程《环境卫生学》的预讲工作,XXX老师预讲1次,XXX老师预讲1次。

5、按照教研室的评教与评学制度,完成了教师的评教和评学工

作。教师治学严谨,备课认真,讲稿齐全、规范,效果良好,本学年无教学事故发生。

6、教学任务书、教务处文件等教学文件齐全,管理规范,并能够及时归档。

二、教研工作

在完成教学常规工作之余,教研室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研究。

1、获批省级教学改革课题1项,完成了教改立项计划。

课题名称:

2、参与校级教改课题“预防医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研究”工作,完成了“预防医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研究”实施方案的构建工作,参与完成了教改版的《预防医学专业实验教程》初稿的编写工作,该教程也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

3、参编国家级统编教材2本,超额完成了教材编写计划。

三、科研工作

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教研室在科研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获批国自然青年基金课题1项,超额完成了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立项计划。

课题名称:

2、发表SCI论文2篇,三类科研论文1篇,超额完成了三类科研论文1篇的工作计划。

四、网络教学资源建设

1、教研室教师能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标准化的多媒体教学课件。由教研室2名教师共同参与的“《医学统计学》网络课程”软件大赛,获得了“2013年辽宁省教育软件大赛”高等教育组优秀奖。

2、本教研室依托于卫生学平台组建了医学统计学教学团队和卫生学教学团队。经过团队的共同努力,完成了《医学统计学》精品资源共享课材料的整理工作,达到了可以申报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标准,完成了既定的工作计划。《卫生学》按照建设标准和要求只完成材料的搜集工作,还没有系统的汇总,所以是基本完成了既定工作计划。

五、师资队伍建设

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团队合作精神。教研室内2名教师都很年轻,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是当务之急。本教研室组织互相听课,评课,集体备课,并观摩学校和学院的教学竞赛,通过多种方法学习教学方法,交流教学经验,促进业务能力的提高。并鼓励青年教师积极考博,2013年,XXX教师考取了中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职业与环境卫生学专业博士;2013年9月到12月,XXX教师到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进修深造,圆满完成了师资建设工作计划。

儿少与妇幼保健教研室

上一篇:杨发森书记的重要讲话下一篇:最棒的生日初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