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乐铿锵教学设计

2024-04-11

鼓乐铿锵教学设计(精选8篇)

篇1:鼓乐铿锵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 鼓舞弦动——丰富的民间器乐

第六节 《鼓乐铿锵》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一)聆听《锦鸡出山》、《滚核桃》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想象乐曲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了解乐曲的表现方法。

(二)通过欣赏、活动,感受打击乐的非凡魅力,培养学生创新协作能力

二、教具:多媒体、课件

三、学法:自主学习法、交流法、归纳法。

四、教法:引导法、总结法。

五、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聆听《锦鸡出山》、《滚核桃》两首轻锣鼓音乐,认识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

(二)教学难点:如何用打击乐实践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

六、教学内容安排

(一)聆听,《锦鸡出山》、《滚核桃》两首轻锣鼓音乐作品为重点内容,引导学生参与打乐演奏的艺术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体验演奏打击乐的乐趣。

七、学习资源

(一)充分利用好教材和配套的课件资源,多以视频资料让学生欣赏,引导学生对作品的熟悉和兴趣,为学习演练打击乐活动增强积极参与的热情。

(二)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和学生资源,让学生带着自己“独特”乐器组合表演片段,让学生们直观感受其效果,以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八、学习方法与指导策略建议

(一)要注意完整聆听音乐,结合作品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为准确理解作品内容,有必要演唱部分节奏谱。如:《锦鸡出山》中的几个小标题的节奏谱片断。

(二)注意引导学生参与艺术实践活动,为理解音乐内容的情绪,要适当地引导学生了解打击乐器的演奏方法以及这些方法所表现出来的音乐效果。可以引导学生参与打击乐演奏活动,亲身感受、体验更深层次的感受音乐作品的情绪。

(三)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在聆听、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及社会功能,认识艺术创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

(四)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创作活动,鼓励引导学生简单创编打击乐作品。

九、教学过程

(一)播放视频:民族器乐曲《野蜂飞舞》

1、提出问题:你听出了几种民族乐器?(聆听《野蜂飞舞》,感受不同民族乐器的音色特点,说出几种民族乐器 ?通过学生对民族乐器已有知识经验的掌握,引导学生说出所知道的民族乐器,自然而然地引出课题)

(二)导入新课《鼓乐铿锵》

(三)锦 鸡 出 山

1、师:介绍打溜子。P45

2、分析音乐《锦 鸡 出 山》作品。

3、分小组讨论作品段落,及想法。

4、如何用节奏来诠释每个段落的内容?请讨论。(通过活动让学生更好的去理解音乐作品。)

5、播放《锦鸡出山》,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了解作品表现手法等。

(四)《滚核桃》

1、播放视频:电影《卧虎藏龙》片段 引出鼓乐。

过渡语言:我国浩瀚的民族器乐曲中有很多丰富的民族打击乐形式,再次欣赏一首山西绛州的民族鼓乐《滚核桃》。2.聆听《滚核桃》引导学生了解、感受乐曲的头、身、尾三部分的不同技法,同时引导学生体会农民劳动的情景画面及喜悦心情。

3、说对作品的认识及打击乐的打击方法。

4、通过对“纸”这个乐器的演奏,向学生传达加深一种打击的多种演奏方法 师总结

(只要善于发现打击的演奏方法再加上一定的合理节奏来表现生活中的一件事或一个生活情景,那么这就是一件音乐作品,其实我们的艺术都是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

(五)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现有的“打击乐器”创编生活中的情节。

十、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解了我国两首著名的民族打击乐合奏,实际上在我国56个民族众多的民族乐曲中还有很多好听的有名的打击乐曲,所以请同学课下继续查找收集这些作品,下节课用不同的形式展示给全体同学。

篇2:鼓乐铿锵教学设计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萧山六中

教材分析:《鼓乐铿锵》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中第三单元“丰富的民间器乐”第六节的内容。本课选取了“打溜子”与“鼓吹乐”两首清锣鼓为重点欣赏内容。旨在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几种民间器乐,由于小学初中阶段对打击乐有了初步了解,因此本课倾重于认识了解其音乐体裁演奏形式风格特征及社会功能等,进而在鉴赏更多的民间器乐方面能举一反三。

教学目标:⒈通过欣赏,感受鼓乐的非凡魅力;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创新协作能力。

⒉掌握“打溜子”“鼓吹乐”概念,学会简单的节奏打击,了解“螺蛳结顶”和“对偶”的创作手法。

⒊引导学生关注民间音乐文化活动,促进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

教学重点:“打溜子”“鼓吹乐”概念的掌握。教学难点:关注对音乐兴趣的培养,改变学习方式。设计理念:

1、体现以审美为核心,注重艺术实践,通过聆听、讨论、演奏、创编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感受鼓乐之美,加深对民间音乐的体验,感悟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2、以“鼓”为主线,从听鼓——赏鼓——用鼓——玩鼓四个方面进行授课,综合美术戏曲舞蹈等姊妹艺术,培养对音乐的感受力想象力,拓宽学生艺术视野。

3、通过为寓言故事创编节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具准备:

打击乐器(鼓、锣、钹、排鼓等)

座位设计:三排半圆形 教学过程: 教学 程序 教学内容 教法设计 设计意图 课堂 导入

新课教学

教学拓展

课堂小结

利用校民乐队演出资料,揭题——鼓乐。

(一)“听”鼓 1.

了解湖南土家族风情 2.

听音乐讲故事

3.重点段分析

4.视听《八哥洗澡》片段 5.

介绍“打溜子”

(二)“赏”鼓 1.

打击乐器介绍

2.教师排鼓表演

3.介绍鼓吹乐,欣赏《滚核桃》

(一)“用”鼓 1.

戏曲中的运用 2.

舞蹈中的运用

3.生活中的运用

(二)“玩”鼓 1.

节奏练习

2.节奏创编

1.鼓在现今社会的发展。

2.在鼓声中结束本堂课。

多媒体[1]播放演出资料。师:(1)认出几种乐器?(组乐器总称?

1.多媒体[3][4] 2.

根据音乐与5个小标题,给音乐配故事。

2)这3.

多媒体[5],指导生念锣鼓经,复听第一段。讲解“螺蛳结顶”与“对偶”的创作手法。4.

多媒体[6]展示 5.

多媒体[7]提问,通过回答 介绍“打溜子”

1.媒体介绍鼓、钹。教师引导学生徒手模仿打击方式。2.

教师表演,学生欣赏。3.

重点分析乐曲的结构。教师提醒学生从节奏上听。

——锣鼓经

——《花鼓》《金山战鼓》《秦王点兵》 ——举2例,并请学生再举其他例子。

1.分组进行节奏训练,课堂完成。2.

为《龟兔赛跑》寓言故事创编打击乐节奏。课后完成。

1.欣赏中国第一支专业女子打击乐团“红樱束”精湛的演出及外国友人学中国鼓的画面。2.

XX

X│XX

X│X∙X

XX│XX

X 打溜

鼓吹

鼓乐

真魅

力齐念声中结束本堂课。

3.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充满好奇心,课堂导入做到事半功倍。

通过风情了解,引出《锦鸡出山》。通过乐图结合、视听结合、讲听结合,以及学生的观察、聆听、对比听辩等,了解“打溜子”的艺术形式,掌握“螺蛳结顶”与“对偶”的创作手法。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与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

通过徒手模仿打击方式,让全班同学主动参与到音乐体验中。教师的表演,不仅展示了音乐教师的风采,更增强了学生学习打击乐的无限兴趣,调动了课堂气氛。>

这是课堂教学的延伸,通过对鼓的种种用途,让学生体会鼓更多的魅力。其中,选取的舞蹈作品中,前两个都是用鼓做道具,《秦王点兵》却是用绛州鼓乐做舞蹈音乐,从不同艺术形式再一次复习了课堂内容。

课堂进行到这里,学生已有了强烈的想参与打击乐活动的欲望,这时适时安排学生进行活动是水到渠成的,也使学生真切感受鼓乐之美,加深对民间音乐的体验。节奏创编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针对课时安排课外完成。

这是本堂课的升华,象征着我们

篇3:民族鼓乐教学中的困惑与对策

中华民族鼓乐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人类文化的瑰宝。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称风易俗,莫善于乐。”由此可见,“乐”对于培养人、塑造人是何等重要。中国民族鼓乐深深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广泛受到人们的推崇和喜爱。让孩子从小喜爱民族鼓乐,接受民族鼓乐的熏陶与教育很有必要。特别是对学生技艺的训练,智力的开发,特长的形成,美感的培养,整体艺术素养的提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小学民族鼓乐教学中也遇到一些困惑,通过多年的探究摸索,寻找到了一些相应的策略。

困惑一:有些学生会“念”不会敲

在小鼓的教学中,发现有些学生会识鼓谱,会“念”鼓谱,但不会正确演奏。有些学生读谱非常正确,读谱的节奏感也不错,就是在演奏时手口不一。如:2/4咚咚 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 咚咚咚咚|咚 咚||。这些学生中有的会敲成咚咚 咚咚咚咚 咚咚咚咚 咚咚|咚咚 咚||。有的会敲出更大的笑话。在武锣与苏锣、小锣的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怎么也敲不到锣的中心处,所以发出的声音音色就不统一,影响整体的效果,老师示范多次也不见效果。

策略:标记 慢速 跟奏

对小鼓敲打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通过多次实践,想到了标记、慢速、跟奏的方法。首先让那些会识谱不会演奏的学生在鼓谱的下面写上左右手的标记,再让学生在老师的领奏下一乐句一乐句地慢速跟奏。以上面这一乐句为例,让学生读成右 左 右 左|右 左 右 左|右左 右左 右左右左|右 左||。紧接着让学生跟老师用手慢速一边敲一边读,待到他们读谱、徒手敲鼓统一后,再让学生用鼓棒演奏。通过这样多次反复训练,绝大部分学生解决了会读谱不会敲鼓的问题,初试取得了成功。针对敲打锣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想到在锣的中心部位用粉笔画一个小圆圈,让学生慢速轻敲,要求学生每一下都要敲在画的小圆圈内。一开始,学生一不留神就敲到小圆圈的外面,但经过反复练习,效果较好。同时我还采用一对一互相比赛的方法来激励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看看谁敲在小圆圈内的次数多,谁的音色敲得统一。原来敲得比较差的学生也有明显的进步,他们基本能敲在小圆圈内了,音色也逐渐统一了。

困惑二:有些学生演奏节奏不稳,没有乐感

在乐曲的演奏中总有一些学生节奏不稳,乐感不强,甚至没有乐感,任你老师怎样辅导,他们总是我行我素,让人总感觉与乐曲的节奏差一点,乐感达不到要求,这样影响了乐曲的教学,不但教学进度缓慢,而且弄得老师与其他比较好的学生筋疲力尽。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会使这部分学生对民族打击乐的兴趣越来越淡,从而慢慢失去兴趣。

策略:欣赏 帮带 激励

针对这个问题,我反复琢磨,准备分步教学。第一步:欣赏。首先在网上收集一些学生鼓乐演奏的视频让他们观看,通过欣赏让他们知道我国民族打击乐的博大与丰厚,引导他们为有这么好的机会学习民族打击乐而高兴;激励他们:他人能演奏得好,自己也能演奏得好。第二步:帮带。在欣赏的基础上,我把学校鼓乐团前几届学生演出的视频放给他们看,同时告诉他们:“这都是我们学校学生演奏乐曲的场景,你看多精彩啊!”进一步增强他们学好鼓乐的信心,让学生明白只要自己努力一定能行。接着把这部分演奏比较差的学生分到节奏、乐感都比较好的学生中去,分好小组,让节奏、乐感都比较好的学生带他们一起练,并要求各小组在规定时间内必须帮这部分学生练到节奏稳、有乐感。老师巡回指导并及时表扬或纠错。第三步:激励。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评选出优秀小组,进行表演与奖励。这样充分调动了大家的力量,练习的场面令人鼓舞,各个小组的潜能都得到了充分的挖掘,其中节奏感、乐感好的学生围着乐感差的学生,你想办法,他出主意,节奏、乐感差的学生也积极思考、行动,效果显而易见。通过这种形式的训练,大大激发了被帮学生的潜能,那些学生不知不觉节奏感、乐感有了明显的提升,学生的互助思想和合作意识也得到了培养。

困惑三:鼓乐团的排练、演出与文化课学习的冲突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大多数家长都很重视自己孩子的文化课成绩,多数家长不知孩子参加鼓乐团有什么好处,再加上少儿鼓乐团的排练与演出时间或多或少会与学生学习文化课时间有冲突,因此有些家长就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参加鼓乐团训练,有的家长直接打电话给老师,说他的孩子不想参加,将来的升学主要靠语、数、英成绩……

策略:交流 沟通 介绍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便主动与鼓乐团家长交流。首先告诉他们,科学家早已发现,人的左脑从事逻辑和条理性思维,右脑从事形象思维,是创造力的源泉、艺术和经验学习的中枢,右脑存储量是左脑的100万倍。可现实中95%的人仅使用了左脑,大多数人一生只用了大脑的3%-4%,其余97%蕴藏在右脑潜意识中。在生活中孩子们也极少有开发右脑的机会,在开发大脑潜力上,我们的学生是在单脚骑自行车。

接着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民族鼓乐的教学,能有机地将手、嘴等有机配合,进行从简单到复杂的手、肢体、同向、斜向、时间错位、协调性、速度、耐力等训练,对大脑进行刺激,尤其注重对右脑的刺激,激发被闲置不用的大脑空间,提高孩子对节奏的敏感性、准确性及其快速的反应能力,孩子在学习乐器的同时开发他们的右脑,促使他们自己动脑、动手,用变换思维方式的方法去解决在学习及成长中碰到的一切困难,这将变成伴随他们一生的巨大财富!

再次向家长介绍我们已经毕业的一届届鼓乐团学生,他们不但鼓乐演奏成绩优秀,而且语、数、英成绩也很优秀。有相当一部分鼓乐团的学生学习成绩没有后退,还比不是鼓乐团的学生进步更大。不仅如此,鼓乐团的学生性格开朗,活泼乐观,积极向上,表现力强,意志品质坚强,集体主义观念强,乐于助人。通过交流、沟通和介绍,让家长真正体会到自己的孩子参加鼓乐团有益无害,以此达到了积极支持自己孩子参加鼓乐团的目的。

困惑四:教师自身水平制约着学生演奏水平的提高

学生从三年级学到六年级,鼓乐演奏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到了六年级,他们的演奏水平已经相当不错了。从鼓点的演奏到对乐曲的整体表演都给人相当不错的感觉。而教师由于既要上音乐课又要上鼓乐课,从时间与精力上都感觉不够。随着鼓乐团的发展,学生演奏水平的提高,有些天赋好的学生在鼓的演奏水平与技能上已经与老师相当接近,越发感觉教师的水平有限,越来越感觉对鼓乐团学生的教学有些吃力了,老师自身水平制约着学生演奏水平的提高,这就迫切需要提高教师自己的教学水平与演奏技能,以更好地驾驭这支乐队。

策略:科研 引才 提升

如何解决面临的问题呢?首先加强培训。学校购买许多有关民族鼓乐教学的书与音像资料,组织教师仔细阅读与欣赏,认真学习,做好笔记,不断丰富音乐教师的民族鼓乐的理论水平,积累民族鼓乐的知识。鼓励教师利用一切空余时间磨练自己的鼓乐演奏技能技巧,使教师的演奏水平进一步得到提高。

其次引进人才。学校还聘请了市文化馆的打击乐老师与艺术院校的打击乐专家,定时来我校上课。专家老师的精彩示范,不仅提升了我校老师的鼓乐技能,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鼓乐的兴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学生真正感受到了什么是民族鼓乐与民族鼓乐的精神。学校给我校的老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与提升鼓乐技巧的平台,大大丰富了我校师生对鼓乐的情感,使我校的鼓乐教学走上了一个良性发展的轨迹。

文明古同,千年文化,源远流长,而在中国这个千年文化中,鼓乐文化始终起着传承文明、沟通未来的作用。通过鼓乐教育,对学生认识中华民族鼓乐的丰厚博大和民族鼓乐文化中的智慧,以及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音乐教学中,要鼓励引导学生从小学习鼓乐,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鼓乐的兴趣,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耐心辅导。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让学生内心喜欢打击乐,更要让学生明白学习民族鼓乐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虽然训练过程中可能感到枯燥乏味,但只要我们增加相应的趣味性和娱乐性,就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想,只要持之以恒,民族鼓乐就一定会发扬广大。

篇4:《鼓乐铿锵》教案

一、关于鼓的认识 1.生活中的鼓

师:很高兴和同学们一起上这节音乐课。【出示鼓】

师:同学们,这是什么?(停顿)大家都认识吧? 生:鼓

师:对,见得太多了,很熟悉。会不会敲?哪一位同学上来敲一敲?我看到有同学跃跃欲试了。【学生敲】

师:恩,能敲响了。还有没有同学想上来试一下。(再叫一位同学)你能敲的和前面那位同学不一样吗? 【学生敲】

师:很好,他不但能敲响了,还能敲出花样来。下面老师也给大家敲两下。【教师展示】

师:鼓是日常生活中常见到的东西,大家都很熟悉。那大家想一下,一般都在什么场合见到它? 生:结婚、开业庆典…

师:对,我们经常在节日、或是庆典活动中见到它,像下面这个视频…… 【视频—庆典】

师:刚才的视频是什么场面啊?

“鼓乐铿锵”的无限魅力。【课件出示课题】

二、鼓乐铿锵

(一)滚核桃 1.完整欣赏

师:好,我们要欣赏的鼓乐,叫《滚核桃》 【课件出示标题“滚核桃”】

师:乐曲的名字叫《滚核桃》,“滚核桃”是什么意思?(观察学生)就“滚核桃”这三个字,同学们猜想一下,这首音乐想要表达什么内容呢? 生:核桃滚落

师:(对学生的回答不予评价)嗯,肯定跟核桃有关系。对吧? 生:……

师:我来告诉同学们,这首音乐啊,就是表现了核桃丰收了,农民在采摘、晾晒核桃时愉悦的心情,和快乐的劳动场面。【图片—成堆成山的核桃、高兴的农民、晾晒核桃的场景】 师:看,他们还送给老师一些呢。【出示核桃(最好装在菠萝里)】 师:想不想要? 生:……

师:想要,那倒要看看同学们的表现如何了。哈哈,书归正传。《滚核桃》这首音乐,非常生动(语气强调“非常”)的 桃去(模仿农民对话)。因此,这个“滚”字,是不是也有一种劳动的意思啊? 生:……

【课件显示:“劳动”字样】

师:他们劳动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啊?(教师投入的范唱“冬冬冬冬 冬冬冬冬 冬冬 冬 都儿拉冬 拉冬冬 乙冬冬 冬”并作出喜悦陶醉的表情)什么心情? 生:……

师:对,非常高兴。核桃丰收了,今年的砖瓦房有着落了,说不定还能再买上一辆拖拉机,上山下山运粮食就方便多了!“滚核桃,滚核桃!”(模仿农民陶醉的、自言自语的样子)。是不是这样? 生:嗯

师:所以,这个“滚”字,也充满了一种高兴地心情。【课件显示:“心情”字样】

2.再次完整欣赏

师:好,下面我们继续听音乐,大家一边听音乐一边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根据情绪情感的发展与变化音乐可以分为几部分?

【课件显示:“根据情绪情感的发展与变化,音乐可以分为几部分?”字样】(教师用表情及肢体语言提醒段落的变化)师:分为几部分?(对学生充满期盼的眼神)生:……(灵活插入与学生的交流,追问“为什么”)

师:怎么感觉到很多的呢?音乐的力度、速度,还有鼓的音色有没有变化?

生:……(灵活插入交流,追问“有什么变化”)师:同学们回答的不错。乐曲的开头,轰的一声巨响(生动的范唱),就像打开了仓门,堆得像山一样的核桃哗啦啦倾泻而出(范奏)。紧接着鼓手变换演奏的方式,模仿了大大小小的核桃滚落时美妙动听的声音(范奏)。(停顿)乐曲就是通过力度、速度、音色的变化,让我们联想到很多的核桃滚落的场景。(2)“身”

师:那,接下来音乐进入第二部分“身”。请同学们仔细听,听一听这部分是完整的一段还是前后有变化?你又能联想到什么样的场景?还像开头,是核桃滚落的声音?还是有秩序的劳动节奏?有没有农民丰收的喜悦?

【课件显示“1.音乐前后有没有变化?2.是核桃滚落的声音?还是有秩序的劳动的节奏?有没有农民丰收的喜悦?”字样。播放“身”音频】

师: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音乐前后有没有变化? 生:……

师:它是怎么变化的? 生:……

师:嗯,按照这种变化,“身”这一段,又可以分为前段与后段。

【课件显示曲式结构(增加“前段、后段”)】

学们来听一下

【欣赏音频,教师提示—只敲“冬”】 师:是不是这样? 生:是,师:好,同学们来读一下这个节奏。(教学生读节奏,边读边拍击腿)

师:同学们很聪明,已经都读下来了。好了,我们再听一下这段音乐,当出现这一节奏的时候请大家唱出来,好嘛? 生:……

师:好,我们开始。【指导学生边唱边拍击腿】

师:同学们表现的不错。这个节奏一直在持续,就好像农民高兴地心情一直贯穿在劳动中。音乐又一直在变化,表现了农民不同的劳动姿态(演奏“前段”,到典型节奏时边范唱变演奏)。就这样,劳动的姿态不断的变化。但,有一种东西不变,那就是情感不变,丰收的喜悦不变。是不是这样? 生:……

师:音乐生动有趣,一幅幅画面活灵活现的展现在我们面前。(停顿)那接下来的音乐又怎样了呢?与前段相比有什么变化?我们来听一下“后段”。

② “后段”音乐欣赏

【课件显示“后段与前段相比有什么变化?”播放“后段”】 师:有什么变化?

生:……

师:嗯,那好,我们完整的欣赏一遍。要求同学们在听的时候啊,一到了“身”那段,“都儿拉冬 拉冬冬 乙冬冬 冬”,所有同学都要参与进来,好吗? 生:……

师:嗯。我们先念一遍“都儿拉冬 拉冬冬 乙冬冬 冬”,下面,我们一边念节奏,一边用手拍击腿(教师示范,学生拍击)。好,现在,我们开始欣赏全曲。

【欣赏全曲,每一段落进入的时候老师及时的提醒】 师:提醒如下:

“头”:音乐开始了,好多核桃滚落的声音。

“身”前半部分:有秩序的劳动场面开始了,准备好你们的工具啊“都儿拉冬 拉冬冬 乙冬冬 冬”(教师提醒、提示学生拍击腿)

“身”后半部分:劳动的场面更热烈了(即兴肢体语言,拍手)

“尾”:又是核桃滚落的声音,核桃一个一个被收回仓库。

5.视频欣赏

师:这就是滚核桃,美吗?非常美的一段音乐,很有滋味的一段音乐。鼓,具有无穷的魅力!(停顿)想不想看演奏家们是怎么敲击出来的? 生:……

师:好,请同学们欣赏。

生:……

师:和《滚核桃》相比,它依然是丰收的喜悦?还是相对安静、休闲的场景?还是急促、激烈的场景? 生:急促、激烈的场景 师:为什么是这种感觉啊? 生:速度快…

师:相比《滚核桃》,这段音乐更加急促、激烈,而且,金属类的乐器听起来更加的紧张、活跃。好像是在争斗的场面。是不是? 生:……

师:那,究竟是什么呢?请同学们看一下视频 【播放视频】 师:什么场面啊? 生:……

师:鸡在打斗的场面。这是一首根据湖南土家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音乐“打溜子”改变的乐曲。【课件显示“打溜子”字样】

师:是流行于湖南土家族的一种民间器乐演奏形式,这种乐曲常用锣和钹来演奏。

篇5:公开课教案==鼓乐铿锵

授课人 陈

授课时间2015年5月28 授课地点:高一7班

教学内容:湖南民间乐曲《锦鸡出山》、山西民间乐曲《滚核桃》、北京民间乐曲《童谣》以及基础知识“打溜子”、“鼓吹乐”、“吹歌”。

教学重点:感受、体验《童谣》、《锦鸡出山》、《滚核桃》三首民间乐曲。教学难点:对部分锣鼓经、节奏谱的准确把握。课时:一课时

教学辅助手段: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材分析:

1、《锦鸡出山》是一首根据湖南土家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音乐“打溜子”改编的乐曲。乐曲以锦鸡为描写对象,通过几种打击乐器特有的音色及多变的演奏技法,生动地刻画了锦鸡的各种生活动态,并借此表现了土家族人民热爱生活的乐观情趣。

2、《滚核桃》是一首山西绛县鼓乐。演奏时使用多面各种形制的鼓和一副拍板。由于演奏时既有音乐本身的情绪色彩,又有演员现场的表演艺术,因而不仅好听,而且好看

3、《童谣》原为北京市城区内流传的一首儿歌——《打花巴掌》。这是儿童们在游戏过程中反复吟唱的歌曲。由这首歌采用先数板、后唱歌的演唱形式。

教学目标:

1、聆听《锦鸡出山》、《滚核桃》及《童谣》,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想象乐曲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了解乐曲的表现技法。

2、初步掌握“打溜子”、“鼓吹乐”、“吹歌”的基础知识。

3、通过对《锦鸡出山》、《滚核桃》及《童谣》的感受和体验,激发学生对本国本土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关注与热爱。

教法、学法指导:

1、教师在视听的基础上,通过启发引导、对比总结以及让学生的实践、探究等方式方法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学生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自己的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动脑来提高认识,获得知识。

教学流程:

(一)导入:先让学生视听一段锣鼓音乐,然后谈话引入新课(从音乐的形式要素:节奏、音色、力度、速度切入)。

[创设情境、调动气氛、回顾旧知识]

(二)出示课题:鼓乐铿锵

1、从《锦鸡出山》、《滚核桃》及《童谣》中选出部分锣鼓经进行师生互动。[让学生对锣鼓经有了初步的了解。]

2、视听《锦鸡出山》,引导学生理解这首乐曲通过对生活情景的描绘表现了什么内涵?(这个环节安排1、2分钟的时间让同学们思考)

3、根据《锦鸡出山》的演奏乐器和乐曲所表现的内容,总结出流行于湖南土家族的一种民间器乐演奏形式“打溜子”。

4、视听《滚核桃》,然后让学生描述一下乐曲所表现的内容。(这个环节也用1、2分钟的时间让同学们思考)

5、师生共同交流《滚核桃》的表演形式及演奏技法(包括乐曲的组成部分:头、身、尾三个部分);总结出一种在中国农村流传最广的,以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的乐种“鼓吹乐”,又称“鼓乐”。

6、视听乐曲《童谣》:

(1)练习口噙子数板的节奏和熟悉音乐主题。(2)带问题聆听乐曲《童谣》:

乐曲的音乐主题有几个?它们在乐曲中出现几次?

(3)把乐曲《童谣》和前面两首乐曲对比开来,总结出一种先数板、后唱歌,以吹管乐器为主,打击乐器为辅的一个类别“吹歌”。

7、老师引导学生对《锦鸡出山》、《滚核桃》、《童谣》三首乐曲的音乐情绪进行归纳。[以上几个环节重在体现了老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自主完成的能力。]

(三)知识的拓展和延伸:(选择“拓展与探究”第四题的第1小题)

1、先让学生熟悉节奏谱。(先让学生自主完成,然后老师引导。)

2、分组或自由组合进行打击乐合奏训练。

3、相互评价。(在评价中尽可能多一些鼓励)[此环节体现了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四)课外作业的布置:搜集或记录有关当地鼓吹乐的曲谱或音响资料。[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五)让学生在欢快、愉悦的鼓乐声中离开教室。

教学反思:

篇6:高中音乐教案--6.鼓乐铿锵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不详 点击数:

561 更新时间:2009-4-13 17:37:13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本资源推荐人:洪啸音乐教育网友 媚眼如丝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

卢庆泽

1.观察中国鼓的外观,认识中国鼓的制作材料及相关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对中国鼓及鼓文化的兴趣。

2.通过观察、探究、创作、评价等实践活动,完成对鼓乐的鉴赏。

3.在讨论、体验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参与能力。通过互相观摩、表演、评价,提高学生的对鼓乐美的感受力和创造力。

师 生

活 设计意图

1.简单自我介绍(略)

2.欣赏红罂粟女子打击乐团表演《中国龙》(片段)

导言:通过刚才的短片,同学们一定感受

从创设情境导入,使学生感中国鼓,动人心魄的力量。它或者气势磅

受中国鼓动人心魄的震撼。礴,或者激亢振奋,或者雄浑壮阔,或者

引发学生对鼓乐的兴趣。

清脆亮丽„„这铿锵有力的中国鼓仿佛穿

越历史的时空溶进了现代人的生活,可以说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鼓文化,离不开象征中华民族精神的中国鼓乐。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探讨中国鼓的文化积淀,用心去体味它感天动地的铿锵神韵!

3.出示课题:《鼓乐铿锵》

1.看 鼓:

师: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中国鼓的一种,请 同学们观察后回

问题。问题1:中国鼓的制作材料有哪些?

问题2:中国鼓都有哪些种类?

生:中国鼓是用木头、钉子、皮革制作而 成。

师:除了以上材料,古代人还能用什么材料制作中国鼓呢?对于生产力极其低下的 原始先民,什么材料是他们最容易获得的 呢?

生:讨论后作出回答(石头)

师:古代人把制作乐器的材料,共归纳了八种,称之为“八音”。除了金、石、土、革、木外,还有丝、竹、匏。(展示图片)学生回答问题2:腰鼓、大鼓、小鼓等。

师:中国鼓的种类是极其繁多的。从制作材料上可分为土鼓、木鼓、铜鼓等;从鼓 的形状上有大鼓、小鼓、手鼓、花盆鼓等;鼓 从鼓的功用上还可分为节气鼓、钟楼鼓等等。

材料上有土鼓

启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主

动探究、了解中国鼓的制作

材料和种类。并从兴趣出发

引导学生课后拓展探究。

鼓的种类问题,同学们可以作为一个拓展性的作业,课下自己搜集资料进行探究。

2.学 鼓:

师:通过大家的共同探讨,我们已经对中国鼓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有很多同学在思考中国鼓的演奏方法了。下面我们一起欣赏山西绛鼓《滚核桃》片段。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寻找中国鼓的演奏方法和部位。生:欣赏之后,学生参与、体验鼓的奏法并演示自己寻找到的答案。包括敲击鼓梆、根据《滚核桃》的表演,激活学生先前的经验,通过欣赏,主动探究、寻找鼓的演奏方法和击打部位,调动学生用多种方法敲击大鼓,初步感受大鼓的节奏魅力。为下一环节进行铺垫。

敲击鼓面、闷击鼓面、交替敲击鼓棰等。师:中国鼓的演奏方法是丰富多彩的。同学们找到了中国鼓的一些演奏方法和部位,表演也是很精彩的。

师:山西绛鼓以花敲干打而著称,演奏技巧多样而繁杂。可以代表中国鼓的基本演奏方法和部位。就大鼓而言有敲击鼓梆、敲击鼓面、闷击鼓面、单手滚奏、双手交叉敲击鼓梆、交替敲击鼓棰、闷击向前(向后)推奏。

1.赏 鼓:

师:在构成音乐的“三要素”旋律、节奏、和声中,鼓是最擅长表现节奏的。请欣赏《双鼓绝唱——牛虎斗》片段,体会鼓是 怎么把节奏和人的心理情感表现的淋漓尽 致的。师:(提炼节奏)慢节奏——威严

快节奏——紧张

生:合作探究、归纳情感

2.玩 鼓:

师:我们已经对中国鼓的演奏方法有了一玩 定的了解,请同学们根据以下两个情境进行中国鼓的即兴创作。(给出情境,并指导 学生进行创作)

境1:

一场战斗

通过教师的提炼节奏,引导

学生体验各种节奏所表现的音乐情绪及情感,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唤起学生对鼓乐创作的渴望。

设定情境、创设表现的空间,在实践中获得对鼓的感受和体验。

运用丰富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质,增强学生对鼓乐的创作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探究意识。

情 境2: 一个节日

通过学生的互评、自评、他评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

生:根据给出情境分组探究、创编。

3.表演:

生:各组同学分别表演本组的鼓乐创作,并讲述每个场景的设计构思。

4.评价:自评、互评、他评。

师:其实中国鼓最早的时候并不是作为乐器而存在的。是由于远古先民自身的脆弱和对自然界的困惑而产生的一种工具。特别是看到天上打雷就会下雨,万物就会生长,于是对自然产生了不解,进而崇拜,模仿雷声创造了中国鼓。作为神器和礼器而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祭祀等活动。到了周代,鼓才被用作乐器,更加广泛的应用于人们生活、战争、报警、报时、节庆等方方面面。它的演奏大多都是即兴的,是人类情感的表达与宣泄。学生们的表演也充分验证和说明这一点,最后感谢同学们的精彩表演。

师:中国鼓不仅是一件乐器,更是一种文化,一种象征。中国鼓的历史久远,那铿锵的鼓乐声一直回荡在我们的耳边,中国的鼓乐给了我们力量,是我们精神上的支柱。它的演奏是中华民族情感的表达和宣泄。正像我们同学表演的鼓乐一样,使人难忘。希望这节课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对中国鼓的认识,更是关注中国音乐文化不断发展的开始。

鉴赏课结束了,通过这节课让学生们能够对鼓乐有一个新的认识。对鼓乐的感受和探究仍在继续。让学生带着对鼓乐的情感和向往走出课堂。

教师简介

卢庆泽,2001年7月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音乐教育系,主修舞蹈编导,副修钢琴、手风琴、声乐、音乐理论等。哈尔滨市科研骨干教师。曾获黑龙江省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展示高中组一等奖。多次参加省、市、区及国家级新课程改革骨干教师培训;多次获得各级各类观摩课赛课一等奖和科研论文一等奖,并承担了相应的国家“十五”、“十一五”科研课题,并被评为优秀课题。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两次获黑龙江省教育厅全省中小学音乐、美术录像课高中组音乐学科一等奖。2005年6月在全国新课程音乐教学观摩与交流(东北三省)活动中,获观摩课高中组二等奖。

=============================== 教学点评

《鼓乐铿锵》是一节对中国鼓进行鉴赏的课。这节课主要突出对鼓的“鉴”与“赏”,围绕这个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对中国鼓的音乐鉴赏能力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本节课有以下两个特点:

把以审美为核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是本节课的一个特点。从教学的整体安排上体现上了以音乐为本,贴近学生的生活实践。在导入部分,以《中国龙》的鼓乐,展示出现代鼓乐的审美特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充分发挥自身文化底蕴及教学语言的优势,引导学生在“看鼓”、“学鼓”、“赏鼓”、“玩鼓”等教学活动中主动参与审美实践;在课件的设计上,教师为了配合“鼓乐铿锵”的教学,把具有民族特色的红、黄两种色调有机搭配,彰显出中国鼓的审美魅力。

创设情境空间、鼓励学生主动探究是这节课另一个亮点。教师在“鼓乐铿锵”的情境设计中,没有设制固定的节奏型来限制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而是围绕情境空间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实践中检验学生对鼓的体验和认识,提高学生对鼓的感受力和创造力。在感受中国鼓动人心魄的震撼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同时让学生近距离观察、探究鼓的材料、制作、功用、地位。使学生在积极参与音乐体验,主动探究过程中对所听音乐有独立感受与见解,学生便在欣赏山西绛鼓《滚核桃》片段后,利用教师提供的“鼓”,演示自己寻找到的演奏方法和部位,由于学生零距离接触鼓并亲身体验击打,启动了学生更深层次的探究性。在特定情境的设定中学生自由选择,找到了击鼓的乐趣,使学生在关注音乐中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也检验了学生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教学过程环环相扣、过渡自然。

教师在这节课中的教学目标清晰明了。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并能以轻松、生动的语言,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享受了成功的愉悦。

点评人:于薇(黑龙江省教育学院)

张铁忠:(哈尔滨市第三中学)

鼓乐铿锵--高中音乐教学设计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不详 点击数:

6448 更新时间:2008-3-22 13:16:33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萧山六中

教材分析:《鼓乐铿锵》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中第三单元“丰富的民间器乐”第六节的内容。本课选取了“打溜子”与“鼓吹乐”两首清锣鼓为重点欣赏内容。旨在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几种民间器乐,由于小学初中阶段对打击乐有了初步了解,因此本课倾重于认识了解其音乐体裁演奏形式风格特征及社会功能等,进而在鉴赏更多的民间器乐方面能举一反三。

教学目标:⒈通过欣赏,感受鼓乐的非凡魅力;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创新协作能力。

⒉掌握“打溜子“”鼓吹乐”概念,学会简单的节奏打击,了解“螺蛳结顶”和“对偶”的创作手法。

⒊引导学生关注民间音乐文化活动,促进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

教学重点:“打溜子“”鼓吹乐”概念的掌握。

教学难点:关注对音乐兴趣的培养,改变学习方式。

设计理念:

1、体现以审美为核心,注重艺术实践,通过聆听、讨论、演奏、创编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感受鼓乐之美,加深对民间音乐的体验,感悟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2、以“鼓”为主线,从听鼓——赏鼓——用鼓——玩鼓四个方面进行授课,综合美术戏曲舞蹈等姊妹艺术,培养对音乐的感受力想象力,拓宽学生艺术视野。

3、通过为寓言故事创编节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具准备:课件

打击乐器(鼓、锣、钹、排鼓等)

座位设计:三排半圆形 教学过程: 教学 程序

教 学 内 容 教 法 设 计 设 计 意 图

课 堂 导 入

新课教 学

篇7:鼓乐铿锵教学设计

关键词鼓乐艺术乐器乐曲小提琴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由此可见“乐”对于培养人、塑造人是何等的重要。中国鼓乐深深地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广泛地受到人们的推崇和喜爱。让孩子们从小接受鼓乐的熏陶与教育有很多好处。特别是对学生技艺的训练,智力的开发,特长的形成,美感的培养,整体艺术素养的提升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艺术素养是当前学生综合素养的一种,是指人们对于艺术的认知、体验与创造等方面的素质和修养。它主要包括:对艺术的兴趣、态度以及日常生活中参与艺术的程度;所具有的基本艺术常识和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对艺术的欣赏体验程度、对艺术的批评能力、对艺术的创作能力等。

民族鼓乐艺术教学,是指在素质教育的指导下,以民族民间鼓乐对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鼓乐艺术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以提高学生在审美方面的艺术素养。提高人的审美艺术素养是塑造人的关键。“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人都爱美,但不是人人都懂美。爱美,只是认识的感性阶段,懂美,才是认识的理性阶段。只有当人们把对美的追求自觉纳入到自己的行为轨迹之中,人才可以说具备了审美素质。实施鼓乐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引导他们由“爱美”到懂美,并把对美的追求,自觉地纳入到他们的行为之中,使他们具备一定的审美艺术素养。

民族鼓乐艺术教育可分为对民间鼓乐乐器的讲解、体验和对民间鼓乐乐曲的欣赏三个方面。通过鼓乐教学来提升学生的整体艺术素养。具体做法是:

一、民间鼓乐乐器的讲解

民间鼓乐乐器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是古老而神秘的,只有通过对民间鼓乐乐器的讲解,学生才能从对民间鼓乐的陌生,慢慢地变为熟悉,并准确地说出各种民间打击乐器的名称与性能。如:堂鼓的鼓面较大,使用椿木、色木、桦木和杨木等制作鼓身,因鼓面较大,鼓皮使用水牛皮。在鼓身上下蒙以两块面积相同的水牛皮,置于木架上,用两个鼓槌演奏。从鼓心到鼓边可发出不同的音高,其音色也不同。一般鼓心的音较低沉,愈向鼓边则声音愈高。击奏时,音量能从很弱到很强,力度变化也很大,对情绪及气氛的渲染能起较大的作用,是现代民间器乐合奏及戏曲音乐中常用的乐器之一。排鼓由五个大小不同、发音有别的鼓组成一套。每个鼓的两面都装有调音设备,调音幅度可达四或五度,可根据实际需要定音。排鼓发音激烈、跳荡,高音坚实有力,中、低音宽厚洪亮,尤擅于表现热烈欢腾的情绪。云锣则由大小不相同,而厚度、音高存在区别的若干铜制小锣组成。这些小锣以音乐次序悬挂于木架上。云锣的演奏方法与中国锣类似,用小槌击奏,其常见编制为十个一组。通过讲解,学生对锣与鼓等乐器有了基本的了解,再让学生初步感受乐器音色、力度的变化给他们带来的美感,学生渴求新知的愿望就热切多了。

二、民间鼓乐乐器的体验

单一的讲解是满足不了学生对鼓文化的渴望的,要想彻底地让学生投入到鼓文化的学习中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对鼓乐器的亲身体验。只有通过对民间鼓乐器的亲身体验,学生才能慢慢地掌握各种乐器的演奏方法与技巧。假以时日,绝大部分学生就能演奏多条练习曲,而且演奏姿势优美、强弱分明,甚至部分学生的演奏能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云锣演奏时学生使用软硬两种锣棰,每种两支一副,左右手各执一棰站立演奏。云锣既可演奏旋律,也可为乐曲作各种节奏型伴奏。在打击乐排鼓演奏中,美妙悦耳的声音与敲击排鼓时使用力量的来源,力度的支配,触击排鼓的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部分学生已能体会。正确运用力量是学习排鼓基本技能的关键,力的运用是否合理,是否科学决定所奏作品的成败。刚开始演奏时,学生的兴趣浓、劲头高,绝大多数学生演奏得有模有样,这节音乐课刚刚上完,就盼着下节音乐课的来临。他们在课后也写了很多关于鼓乐引进课堂的亲身感受,从他们的感受中能清晰地体会到学生对民间鼓乐的喜爱,体会到孩子们对我国民间鼓乐的深深爱恋。学生的鼓乐艺术素养在不知不觉中就得到了提升。

三、民间鼓乐乐曲的欣赏

优秀的鼓乐作品数不胜数,只有通过对鼓乐乐曲的欣赏,才能使学生整体、全面地接触我国的民间打击乐曲,深入了解民间鼓乐曲的内容与特色。由此,热爱我国的民间鼓乐,促进他们鼓乐艺术素养的进一步提升。如:《滚核桃》讲秋收时节,过去在黄土高原的晋南一带,农民摘回核桃,习惯置于厦坡(即瓦房顶)晾晒,核桃干熟之后,风吹自落,沿波滚下,坠地有声,乒乓作响。乐曲模拟厦坡滚核桃的声响,表达了农民欢庆丰收的喜悦心情。击鼓运用了磕、擦、搓、挑、撩、敲、碰等花敲鼓干打的击奏法,丰富地表现了农民欢庆丰收的喜悦心情。通过对鼓乐曲的欣赏,提升了学生对鼓乐曲的情感,促进了他们鼓乐艺术素养的提高。

篇8:非洲鼓乐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导入:你可知道,一棵树被砍下来,只要在中心贯穿出一个孔,它就能发出声音与人对话发出悦耳的声音。(不顺)(播放音频)你知道是什么乐器吗? 这种乐器来自遥远的非洲,先让我们进行一次半分钟的非洲之旅吧!

在非洲这悦耳的声音随处可见,这节音乐课就让我们走进神秘的非洲大陆,去聆听那古老而纯朴的原始音乐。

一、导入

1、请跟老师模仿一段节奏。。保持这样的节奏,连续不断地拍下去,(点击音乐),师舞蹈。问:看了老师的舞蹈,听了这段音乐,同学们觉得今天我们的音乐课将会到什么地方?好,就让我们走进神秘的非洲大陆,去聆听那古老而纯朴的原始音乐。

2、播放《非洲鼓舞》,感受音乐的情绪,是什么让音乐如此热烈,奔放呢?(鼓)舞者用简单朴实的动作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的热情。

3、揭示本节课的课题

在非洲,多数音乐都离不开鼓,鼓乐是最为流行,也是最为普遍的一种音乐形式。那么,(不要)非洲鼓乐就是这节课所要具体研究的音乐对象。

二、感受非洲鼓的韵律 鼓种类众多,今天老师带了几种

出示实物,介绍康加鼓,德坚贝鼓,邦戈鼓,在非洲最流行,最普遍的是坚贝鼓。

1、介绍非洲鼓——坚贝鼓;坚贝的拼写来自法语,一个非常形象的名字。

2、非洲鼓演奏方法:它有三个基本音,第一个音是低音(bass):用全手掌,击打鼓的中央位置,(拍打4下)第二个音是中音(tone):用半手掌,手指并拢,击打鼓的边源(拍打4下)第三个音是高音(slap),同样是半手掌,但是手指要分开一点,击打鼓的边源,(拍打4下)分别敲击出高、中、低音2次。请同学们也用全手掌和半手掌在我们的腿上做练习,好吗?

3、练习简单的鼓乐。好,让我们让试一试吧,B表示是低音,T表示的是中音。

师引导学生逐条练习后,第一二条反复三遍,第三条反复四遍结束。这三条节奏都很简单,如果我们把三条节奏同时进行,那么,我们就立刻能感受到来自非洲的那种律动和韵味。

三、探索非洲鼓的文化

我们一定不能小看这个非洲的原始乐器,在它的背后,还蕴藏着许多丰富多彩的非洲鼓文化,鼓辐射到了非洲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最具实用性的就是传递信息了。

(一)信息传递:

1、介绍说话鼓:如果你在丛林走失了,非洲的原住民就会用鼓声指引你走出丛林。那么,试想一下,原住民会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指引大家呢?非洲鼓总是有让人意想不到的地方,它很神奇,会说话。这种鼓的外形象沙漏计时器,两头大,中间小,两边的鼓皮用绳子连在一起,演奏时放在腋下,用一根弯弯的鼓锤敲击,想象一下,如果我把绳子夹紧,鼓面会怎么样,声音会怎么样?反之如果我把绳子一松,声音就变低,用这种高高低低的声音变化,就可以模仿当地土著人简单的语言。那么说话鼓是怎么说话的呢?请看一段视频。

2、根据故事情境创作鼓乐节奏。

十七世纪,葡萄牙人在非洲到处抓黑人当奴隶,原住民就是用这样的鼓语一个接一个准确无误的传“话”。让大家安全逃离的。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鼓电报术”的游戏。

游戏规则是

1、用简单的节奏表达故事意思。

2、传“话”时,节奏要清楚准确。附:故事情境: 清晨,勤劳朴实的非洲人相约去狩猎。走着走着,他们发现猎物,慢慢地向猎物靠近。开始狩猎,齐心协力抓住猎物。

分组进行讨论,选择最优的方案,全班同学进行演绎。看来,要准确无误的传送鼓语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啊。而在非洲,他们能将鼓声传到15公里之外,2小时就能传到100英里的地方,真是不简单哪!

除了传递信息之外,非洲鼓还担负着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

(二)文化传承

介绍“格里奥”:在西非,很多地方没有文字,各代的历史以及统治者的姓氏家事,都要通过一种叫格里奥的民间艺人,靠他们的记忆和口头传授得以流传下来。这种格里奥有点像中国的数来宝,山东快板,只不过手中的乐器变成了非洲手鼓,我们可以通过非洲鼓乐了解到许多独特的文化现象。而这种文化现象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是各种各样的仪式。

(三)各种仪式

在非洲,鼓声是陪伴着人的降生、成长和死亡的,因此,他们的出生仪式,割礼成长仪式,结婚仪式等等,都有鼓乐相伴。除此之外,在非洲很多的宗教活动中也有鼓的身影。播放《我是谁》

影片里举行的是一种祭祀活动,土著人一边舞蹈,一边呤唱,所用的唯一乐器就是鼓,这鼓声给人以强烈的动感与号召力,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四)庆祝活动

在非洲,鼓有时还是民族,国家的象征,在乌干达的国徽中就有一面鼓,他表明的是一种古老的传统,这种鼓是当作神物来尊崇的。在西非还没成为共和国之前,他有四个王国,每个国王都有自己的一套鼓,因此非洲鼓乐还是权力、尊严、地位的象征。在布隆迪,当国王加冕或是播种丰收之时,他们就会举行一些庆祝活动,由鼓手敲响重达90斤的大鼓,他那洪亮的、富有震撼性的鼓声能让你感受到鼓手灵魂的呐喊。老师表演《鼓舞》片段:

1、思考以下问题: ①音乐分为几部分?

②你能模仿每个部分的主要节奏吗?

2、分段体验《鼓舞》节奏。

(1)听《鼓舞》中的2个音乐片段打节奏。①《鼓舞》中的第一段

②《鼓舞》中的第三段

教师指导击鼓。学生学打节奏。(可以采用个人、分组及合练的形式,可以击鼓、击打桌面、跺脚等方式)

(2)听《鼓舞》第二段的声乐部分,师唱《AIYA》生打节奏。

3、聆听布隆迪《鼓舞》的片断,再次感受热情奔放的鼓乐。

(五)娱乐活动

1、观看《阿杰舞》

在东非的斯瓦希里语中,鼓和舞是同一个字,在辽阔的非洲大草原上,优秀的舞者只要一听到鼓声,他们就会摆动手臂,扭动身子,欣然起舞,旁观人的就会跟着一起鼓掌,歌唱,即兴组成一个舞会,而这种舞会在非洲是最为普遍,也是最流行的传统民间娱乐活动。

2、学跳非洲舞

非洲舞蹈很意思,有特定的姿态,全体起立,双脚打开,半蹲、塌腰,厥屁股,抬头,做一些求雨、狩猎等动作。

3、歌、舞、鼓同台献艺。非洲人民能歌善舞,不论在城市还是农村,随时都可以听到高昂激越的歌声,看到热情奔放的舞蹈,非洲人离不开舞,而舞又离不开鼓。因此,在非洲,鼓是非洲传统舞的灵魂。

让我们再次打起鼓,唱起歌,跳起舞吧。

四、尾声: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鼓乐铿锵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鼓乐知识04-23

鼓乐总结范文05-16

铿锵玫瑰04-19

砥砺奋进铿锵前行06-28

田震铿锵玫瑰04-12

风雨彩虹铿锵玫瑰06-29

铿锵玫瑰初中作文05-04

鼓乐队训练心得小结05-01

铿锵有力意思及例句04-20

风雨彩虹铿锵玫瑰歌词04-24

上一篇:金融监管服务下一篇:求爱短信求爱语句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