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只鞋》观后感

2024-04-14

《另一只鞋》观后感(通用13篇)

篇1:《另一只鞋》观后感

一部埃及短片《另一只鞋子》,看后,我深受感动。

故事讲的是,一名叫赛义德的穷人孩子走在人来人往的车站旁,衣服很脏,很旧,脚上破烂不堪的拖鞋坏了。男孩把它脱下走到一个小角落去休鞋,鞋子下面的底面已经磨出了一个大洞,怎么补也补不上,赛义德十分扫兴。就在这时,德拉――一个穿着体面的男孩进入了赛义德的视野。赛义德目不转睛地盯着那擦得一尘不染的黑皮鞋,心里十分羡慕。德拉像宝贝一样用纸巾擦着那双黑皮鞋,几乎每走一步都会擦几下,一直到上车。可是,左脚上的鞋被拥挤的人群挤掉了,这使他伤心不已。

一直躲在角落的赛义德看见了,跑过去,小心翼翼地用双手拿起那只他梦寐以求的皮鞋,做了一个思想斗争,最后决定还给男孩!他以最快的速度跑向德拉乘的那列火车,但火车一直在加速,怎么也追不上。他挺了下来,用力把鞋抛向男孩,却差了一点儿,赛义德失望地把手放了下来。德拉看着赛义德,做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举动――将另一只鞋也抛给了男孩……

看完后,我想到了一篇《渔夫之网》。它讲的是一位渔夫织的网很小,没有捕到鱼,后来听从邻居的劝告后,将网织大一些,捕到了很多鱼。最后,他贪得无厌,想:既然这样,就把网再织大一些吧。结果,渔网太大,捕到的鱼太多,把渔船拉翻了。

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影片《另一只鞋子》中,男孩们没有私心,而是心存善念,为别人着想。赛义德得到了最需要的鞋子,德拉虽然失去了鞋,却收获了美德,他们的行为感动了世界。而渔夫呢,贪得无厌的结局便是葬身鱼腹。

篇2:《另一只鞋》观后感

在《另一只鞋》中讲述了,在一条人来人往的街道上,一个穿着破旧的小男孩孩正坐在角落不停地摆弄着一只已经坏的鞋子,可是这只鞋子却怎么也恢复不了原状,就在他发愁之际,人群中突然出现了一双黑的发亮的皮鞋,小男孩顿明眼前一亮:这双皮鞋是多么地漂亮呀!他渴望得到它,眼神中透露着无限的羡慕与渴求,这的皮鞋的主人坐在长凳上等火车时,还不忘用纸巾轻轻地擦拭着那双皮鞋,火车来了,皮鞋的主人和他的爸爸费力地挤进了火车里,可是一只皮鞋却被人群挤了出来,这个小男孩及忙把鞋捡了起来,用双手捧着,就如手里捧着一件宝物,舍不得扔掉,火开动了,小男孩想把皮鞋还给它的主人,他光着脚丫跑了好久,可尽管他已经追地精疲力尽了也没有追上,最后,他使出全身力气将皮鞋扔了过去,可皮鞋却并没有被接住,这时这个小男孩觉得自己非常对不起皮鞋的主人,沮丧地低下了头,这时,令人惊讶的一幕发生了,皮鞋的主人竟把他的另一只皮鞋也脱掉,扔给了这个小男孩,小男孩小心翼翼地捧起地上的皮鞋,这皮鞋多么漂亮啊!不过,不同的是,现在它属于他了!

这两位小男孩的故事告诉我们,人,即使再贫穷,也不应该有贪念,我们应该向那位贫穷的小男孩儿学习,知道什么是属于自己的,什么是不属于自己的,应该懂得取舍。

篇3:《另一只鞋》观后感

关注语文课堂, 教师评价还存在或缺失、或过度、或失当、或缺乏语文味等现状。本文通过对几种怪现象的透视分析, 探讨语文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关注学生思维与情感体验, 根据实际情况, 准确灵活地运用评价, 真正起到反馈、激励、调控、导向以及推进学生后继学习的作用;同时也提高教师自身的听辨能力、点拨评价能力, 增强随机应变的教学机智, 养成良好的教学素养。

一、教师评价缺失

有些语文课上, 教师考虑得多的是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活动的安排等等, 却忽视了一个细节——教师评价。

一位教师执教《石榴》一课, 讲到第二自然段时, 通过精当的提问、精美的图片引导学生感悟石榴的枝繁叶茂、生机盎然。为了鼓励学生朗读, 教师精心设计了“你能把石榴园的郁郁葱葱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吗”“你能把石榴花读得更火红、更密、更盛一些吗”等导语, 几个学生读得声情并茂, 听课者无不为之叫好, 可执教者除了笑一笑、点点头外, 没有任何即时的评价。随后, 当教师再次安排朗读练习时, 学生的参与热情明显下降。

教师评价单一也是一种缺失。有些教师单调、机械、重复地使用“很好”“不错”“对”等词语, 导致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具体, 无法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教师评价只注重学习结果, 不注重学生参与的过程;只评价成功的学生, 不关注失败的学生, 这是评价缺失的另一种现象。经常发现一些低段教师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组织教学, 每次给获胜的小组加一颗星, 引得各组组员争先恐后举手发言。自然, 获胜组激动不已, 但失败者则垂头丧气, 在接下来的学习中积极性明显下降。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对学生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 采用激励性的评价, 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独立意识尚未形成的小学生非常看重教师的评价, 课堂中教师评价的缺失, 是教师对学生情感的一种漠视, 会直接影响到小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及思想感情的发展。教育学家布莱克·威廉提出:有益的教师反馈应该是具体的、描述性的和及时的。教师要注重评价, 让孩子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和重视, 获得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正确导向。

二、教师评价过度

语文课堂还存在一种与“教师评价缺失”恰恰相反的现象——教师评价过度。不难发现, 各种类型的语文公开课中, 经常会听到教师对学生毫不吝啬的表扬, 从头到尾都是激励性的评价语。的确, 准确而又得体的教师评价可以激活课堂气氛, 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评价过度, 过“滥”的表扬、过“廉”的赞扬, 一味栽花, 一味赞赏, 则易适得其反。

1. 评价过度易使认识模糊

一位教师在教学《这儿真好》时, 激励性评价不断, 可谓热情洋溢。当一名学生不够流利地读完描写“这儿真好”的一段话时, 随即表扬:“你读得真好!”也许是这位学生胆小内向, 教师在帮助她树立信心。可是赞扬也应该有个“度”, 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明显的不妥之处不予以纠正, 一味说“好”, 看似没有伤害学生的积极性, 实则极易让学生形成模糊的概念, 客观上造成学生学习知识的误区和陷阱。

一堂语文观摩课上, 老师出示一束鲜花, 让学生说说这是一束怎么样的鲜花。学生思维活跃, 连续说了“五颜六色”“五彩缤纷”“五彩斑斓”“姹紫嫣红”等好词, 一个学生却回答说“五花八门”。教师未加分析, 大声鼓励:“小朋友的词汇可真丰富!”教师对学生的发言不加以辨析, 盲目鼓励, 学生就错失了一次“扬长避短”的机会。

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教师有责任因势利导, 拨正和疏通学生的思维通道。要善于挖掘学生思维的闪光点, 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更要慎重对待学生出现的错误, 在保护学生自尊心的同时, 客观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和存在的缺点, 要让学生知道好在哪里或错在何处。

2. 评价过度易有失公允

教师在课堂上评价过度, 频率过高, 易导致一些学生为了赢得老师的表扬而发言。一次低年级语文公开课上, 不管问题难易程度如何, 只要学生能举手回答, 老师都一一加以赞赏。即使回答错误, 教师也给予“你真勇敢”“你能把自己的想法大胆说出来, 真是好样的”等过度评价。受表扬的学生都乐滋滋的, 还不时地看另外一些没有发言的同学, 好像在炫耀着他们的聪明。细加分析学生赢得表扬时所回答的问题, 有不少是很浅显的问题, 学生理所应当答得上来, 也不至于反映出学生的“真聪明”“真棒”。

“油多也会坏菜“的道理时时警醒我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与学生付出的努力相一致, 否则对那些内向、未能发言的学生有失公允, 甚至会引起其他同学的不满和嫉妒, 反而造成了鼓励了一片, 又打击了另一片的对立现象。

3. 评价过度易产生反感

一堂竞赛课上, 一位教师布置学生默读课文并画出有关句子。为了让学生停止自学活动, 进入交流环节, 教师评价道:“同学们读书真专心, 老师真感动。”顿时, 会场一片哗然。学生“读书专心”天经地义, 是最基本的学习习惯, 老师却这么轻易地感动了。不由不令听课者联想到教师为赢得学生的好感而夸大其词, 抑或教师评价语言贫乏。试从学生角度出发, 随着学生认识自我的能力和愿望的提高, 他们也会对这样表面化、形式化的过度评价产生反感。

一直以来, “讨论”这种形式常常出现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也常常在交流中碰撞出一些思维的火花。学生的思考多了, 发言多了, 争论也多了, 对教师的评价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记得随堂听《船长》一课时, 教师围绕“船长明明有逃生的机会, 是不是应该和船一起沉没”这个话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一番唇枪舌剑之后, 教师总结评价:“大家说得都有道理。”话音未落, 竟有几个学生喊道:“我们的看法不一定要统一。”一个高个男生甚至小声说出“没劲”二字, 这是学生不满情绪的流露!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 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面对灵活多样的思考结果, 恰当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更积极地思维, 从而提高兴趣, 强化效果。反之, 如果评价语变成口头禅, 丝毫没有悬念, 就会使学生思维停滞, 兴趣缺失。学生有自己的思想, 他们对教师的评价语绝不仅仅满足于“你说得很好”“你很有思想”诸如此类的话。所以, 教师肯定性、赏识性、激励性的课堂评价语也应该是多层次、多角度的。

三、教师评价失当

有位教师在执教《爱之链》公开课时, 进行拓展练习:“仅仅乔依、老妇人、女店主这三个人的关爱就能组成一条爱之链吗?”学生回答:“不是。”教师又追问:“课文为什么以‘爱之链’为题呢?”因为有一定难度, 该生一时语塞。当另一个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说出原因后, 教师说:“你答对了!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教师自我感觉在即时评价, 却不知道不知不觉中已经伤害了一个六年级学生。如果仅仅是因为能说出答案就是好孩子, 而且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 那么, 不知道正确答案或一时不能正确回答, 岂不成了坏孩子了吗?其实, 此时教师只需要对正确答案表示肯定, 大可不必去表扬孩子的品性。

语文课堂中, 常常会遇到“学生的答案偏离教师预想”的情况, 有的教师缺少临场机智和主观判断能力, 说出一些大而无当的评价, 诸如“有自己的想法”“有见解”之类的, 至于这种想法究竟好不好, 这种见解究竟可不可取, 则不置可否。结果学生云里雾里, 好一点的认为自己所想在情在理, 差一些的便莫名其妙、不知所云了。在这种情况下, 做老师的一不留神, 还有可能犯下知识性的错误。其实, 学生的生活阅历、审美情趣、思想修养、理解能力各不相同, 必然形成思考问题的差异性和独特性。教师应该事先预设, 只有胸有成竹才不至于乱了阵脚。我们应该运用建构性的语言给学生以明确、清晰的建议, 尽可能对每一位发言的学生都予以准确的、具体的、针对性的、个性化的评价, 切不可失当。

四、教师评价缺乏语文味

有些语文课堂, 教师评价时学科特点不明显, “同学们的表现很好”“真棒”“你真聪明”等单一笼统的评价充斥课堂, 老师却习惯性地认为这是肯定性评价, 是对学生的关心、尊重与鼓励。其实, 这样的课堂评价没有触及事物的本质, 没有点明所肯定的是哪方面的能力, 而且, 这样的评价语可以运用于任一门学科, 缺少教师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指导, 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朗读能力、表达能力、阅读能力的发展, 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基于课堂教学, 凸显语文味的评价语要求教师评价时不只是判断或褒奖, 而应注重具体引导, 更多的是从文本语言方面去点拨和启发。

1.结合文本内容, 使评价与语境水乳交融:“你能发挥想象, 带着表情, 把小红马喷着响鼻的样子读得活灵活现。”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教学评价语)

2.置身文本情境, 使评价与理解相得益彰:“你的朗读, 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这株柳就是青海高原上一方壮观独立的风景, 谢谢你!”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评价语) “你读出了当时海鸥惶恐、悲伤的心情, 你把老师的心都读痛了!” (《老人与海鸥》教学评价语)

3.置身人物心境, 使评价与情感一脉相承:“你能将心比心, 感受到英子此刻的想法, 真好!”“你走进了英子的内心, 你已经体会到当时她那矛盾的心理。”“老师发现, 你和英子一样, 也是个勇敢的孩子, 能说出自己独特的想法。”“那现在我们能不能把英子这种内心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呢?” (《掌声》教学评价语)

4. 结合学科特点, 使评价与导向合二为一:“你用完整的语言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你朗读时声音很响亮, 如果能读得连贯一些就更好了, 老师再给你一次机会。”“刚才这位同学从形状方面说了荷叶的样子, 你还能从哪些方面来说呢?”“你是从课文内容方面来谈收获的, 还可以从写法特点、表达的情感方面来谈, 谁愿意说?”“你不仅能联系上下文理解, 还恰当地运用了搜集到的资料, 你真会学习!”“你不但能抓住××等重点词语, 揣摩人物的内心情感, 还能通过朗读把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出来, 好样的!”“你能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来理解课文, 深刻地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个学习方法很好!”“你能运用人物的外貌、动作等揣摩人物的内心, 推测人物的命运, 这种方法值得大家学习!”

篇4:掉不下来的另一只鞋

《生活》月刊创意总监令狐磊对着他的一箱杂志深情告白,但那展露在眼前的精致封面不会有任何感应。

当全世界都试图跟你互动的时候,唯有图书固守着单向传播的本质。而人的天性就喜欢给自己“找别扭”,偏偏爱他压手的重量,纸墨喷香的味道,享受那不被打扰的时光。

但无论我们多么抗拒手机屏幕上血腥、挑逗的文字,翻书页时冰凉的触感,文字载体的替换都会像纸张取代竹简般不可阻挡,数字出版的时代终会到来。

不过那些殷切期盼它的人们却又常常遭遇失望:数字出版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狂潮般扑面而来,而是像那迟迟没有砸到地板上的另一只鞋,因为期待,等待的过程让各位苦痛煎熬。晚一步怕错过先机,早一步怕死在沙滩。

当亚马逊携带Kindle在中国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时候,人们企盼这将是另一只鞋掉落的催化剂。

可是,一旦亚马逊庞大的资源和生态系统为中国酝酿出一套完善的数字出版标准模式之时,亚马逊是否会成为那只名为帕克的老虎?中国出版链条上的各个角色是否会犹如那少年Pi?当他们被风暴挤到同一条船上时,市场重塑的过程就是少年和老虎的对决,他们亦敌亦友,必须相互抢食,却又难以分离。

亚马逊也许是最好的同行者,他让出版人恐惧,而恰恰是这份恐惧让他们保持清醒,跟随他的需求,让他们找到自己的价值。

这是一场奇幻的漂流,又是无法回避的弱肉强食。

篇5:《另一只鞋》的观后感

今天,我们看了一个微电影,电影的名字叫《另一只鞋》这个视频主要进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贫穷的小男孩穿着一身破烂不堪的衣服和一双拖鞋。他走着走着,突然鞋子坏了,他拖下鞋子躲在一边修理自己的鞋子,可是鞋子始终没有修好,小男孩有点生气了,使劲的将自己的那只拖鞋摔在了地上,无助地坐在火车站旁边的椅子上四处张望,这时,他看到了一个穿着漆黑油亮的黑皮鞋的男孩从他旁边经过,还不时地用纸擦自己心爱的鞋子。小男孩心想:我要是能有这么一双皮鞋,那该多好啊!这时火车鸣笛了,穿黑皮鞋的男孩被他的爸爸拉着上了火车,小男孩随着人群上了火车后发现自己的一只鞋被挤掉在了地上,小男孩想下去拿,可火车已经发车了,他无法捡回自己心爱的鞋子了。那个没有鞋穿的.小男孩,拿起鞋子犹豫了一会儿后,拿着鞋子去追那辆火车了,小男孩想把鞋还给他,可火车越开越快,紧急之下,小男孩将鞋子扔了出去。可惜火车上的那个小男孩并没有接住,鞋子又掉在了地上。火车上的小男孩看见他没有鞋穿不还帮自己,于是就把自己脚上的另一只鞋扔了下去。故事就这样结束了!

看完这个视频后,我感受到了:我们应该学习这两个男孩的所作所为,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帮助别人。既然自己得不到,成人之美,帮助别人。自己不需要的,那就给需要的人去用。善良,就是人生最耀眼的太阳。

篇6:只擦一只鞋的启示作文

不巧,朋友正在擦皮鞋,我问道:“这是怎么弄的?鞋子这么脏。”

“哦!是立一啊!我儿子与同学出去玩,回来就成这样了。”朋友答道。

说完话,朋友便将已擦好的`一只皮鞋搁置在阳台上。在阳光的照射下,刚擦上鞋油的皮鞋显得格外刺眼。

朋友将另一只皮鞋放回原位,就忙着给我倒茶喝。谈着谈着,朋友儿子放学了,一进门,他就开始去找皮鞋。不一会儿,在他的床底下找到了那只未擦的皮鞋,只见他随便擦擦就完事了。又去找另一只皮鞋,在阳台上找到了另一只鞋,我以为他会将两只鞋子穿到脚上。没想到,他伏下身,认认真真的擦起了朋友没擦的那只鞋。直到两只皮鞋一样干净,他才穿上。自始至终,朋友没说过一句“我来擦,你先去吃饭吧!”这类话,而是在一旁看着,没动一下手。

常常看到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接受自己的意愿而不停的唠叨,实在不见效便拿起棍棒,还伴以讽刺和挖苦的语气。用这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培养出来的孩子,不是服服贴贴的“羔羊”就是脾气暴躁的“暴君”。孩子失去了应有的创造力,个性和人格的发展亦得不到完善。只有用潜移默化的行为方式来引导孩子,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已得到了人格的熏陶,才能培养出自主能力较强的孩子。

篇7:《另一只鞋子》观后感

一部微电影《另一只鞋子》告诉我这个道理。

在一座拥挤的小城市中,一个灰头土脸的小男孩拖着一双破旧的拖鞋,歪歪扭扭地靠在墙边坐了下来。他的鞋子彻底坏了,他买不起新鞋子,只好耐心地尝试维修,可是鞋子实在是太破烂了,无论他怎么修,它还不是一双完整的鞋子。

正当小男孩气急败坏的时候,一位大男孩从他眼前走过,他一边走,一边用洁白的纸巾来回擦拭着那乌黑发亮的皮鞋。“那是一双多么干净,漂亮的皮鞋啊!”小男孩目不转睛,他连做梦都想要一双合脚的鞋子。

这时候,车站的汽笛响了起来,大男孩要上车了,候车的人们也蜂拥而上,他们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

突然,一只锃亮的皮鞋掉了出来,那是大男孩的,他焦虑地从车窗看着逐渐远去的鞋子,他想伸手去捡,可是火车开得太快了,他意识到鞋子已经拿不回来了。

小男孩看到皮鞋,心里一阵高兴,可他犹豫了,眼前这皮鞋正是他梦寐以求的,小男孩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迅速地向前跑。……最后,他拿起了鞋子,追赶火车,想要把皮鞋还给大男孩,男孩也伸出手,想抓紧皮鞋,火车开得太快,小男孩追不上了。

大男孩虽然很难过,却转念一想,我为何不把另一只鞋子送给他呢?于是,他脱下了另一只鞋子,向车外奋力一扔,他要把这双鞋子送给小男孩,小男孩很惊讶,大男孩对他微笑了,两人相视对望,挥手告别。

篇8:为什么要扔掉另一只鞋

无独有偶。阿根廷著名高尔夫球运动员罗伯特·德·温森在面对失去时,表现得更加令人钦佩。一次,温森赢得了一场球赛,拿到奖金的支票后,正准备驱车回俱乐部,就在这时,一位年轻女士走到他面前,悲痛地向温森表示,她的孩子不幸得了重病,因为无钱医治正面临死亡。温森二话没说,在支票上签上自己的名字,将它送给了年轻女士,并祝福她的孩子早日康复。

一周后,温森的朋友告诉温森,那个向他要钱的女子是个骗子,不要说她没有病重的孩子,甚至都没结婚呢!温森听后惊奇地说:“你敢肯定根本没有一个孩子病得快要死了这回事?”朋友作了肯定的回答。温森长长出了一口气,微笑着说:“这真是我一个星期以来听到的最好的消息。”

西汉时期有个读书人朱买臣,家境贫寒,但他仍然坚持读书。几年时间过去了,他的妻子实在受不了贫寒的生活,决定离开他嫁给一个家境比较殷实的人。几年后,朱买臣出人头地,做了太守。当他衣锦还乡时,很多人挤在街道两旁,他的前妻也在人群中。当她看到朱买臣穿着官服、戴着官帽,威风凛凛地走过来时,不禁为以前离开他而自责,主动上前要求和朱买臣复婚。朱买臣叫随从端来一盆水,泼在地上,对前妻说:“泼出去的水,是再也收不回来了。”

后来,“覆水难收”比喻一切都已成为定局,不能更改。从经济学的观点来说,“覆水难收”就是一种沉没成本,甘地的一只鞋子和温森的支票都已经成为“沉没成本”。

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如果你是理性的,那就不该在作决策时考虑沉没成本。不计沉没成本也反映了一种向前看的心态。对于整个人生历程来说,我们以前走的弯路、做的错事、受的挫折,何尝不是一种沉没成本。过去的就让它过去,总想着那些已经无法改变的事情只能是自我折磨。

过去所说的话、所做的事无论对错,无论你如何后悔,都已经无法更改,这与沉没成本的道理是一样的。昨天的成本已经付出了,是赢是亏,都是昨天支出,从今天来看,这些成本是昨天的沉没成本。人在思考问题时总是后悔莫及、悔不当初,其实这是非理性的,是自己给自己寻找痛苦。

所以,应该承认现实,把已经无法改变的“错”视为昨天经营人生的坏账损失,今天经营人生的沉没成本。以全新的面貌去面对今天,这样才是一种健康的、快乐的、向前看的人生态度,以这样的态度去面对人生才可能轻装上阵,才可能有新的成功。

一点通:无论是甘地的鞋子还是温森的支票,对于他们而言都如同泼出去的水,但他们都以博大的胸襟坦然面对自己的“失”。我们引入了经济学中沉没成本的概念,代指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

篇9:妈妈只洗了一只鞋作文

他跑到屋子里,发现妈妈正躺在床上休息,便问妈妈:“妈妈,您怎么了?为什么门口还有一只鞋没有洗呀”?妈妈慢慢地对小乐说:“妈妈在洗完你的第一只鞋后,感到头有点儿疼,所以就没有给你洗第二只鞋。”小乐十分体贴妈妈,连忙倒了一杯温开水递给妈妈说:“妈妈,我长大了,应该能自己洗鞋了,您好好休息。”说完小乐就模仿着妈妈平时洗鞋的样子,开始洗另一只鞋。

她先拿起盆子往里面倒了一些水,接着又拿起洗衣粉倒入水中,拿起刷子刷了起来,小乐刷刷前面,刷刷后面,再刷刷里面。把他累得满头大汗,过了一会儿。这双又脏又臭的小黑鞋变成了漂漂亮亮的小白鞋了。

从这一件平常的小事中,他深深地体会到了妈妈的辛苦,妈妈除了工作还要做饭洗衣服。以后自己要学着分担家里的一切家务活。

篇10:《另一只鞋》观后感

一天,小乐放学回家,看见自己的一只鞋刷得干干净净,晾在了门口,可是另一只鞋却没有刷。

小乐看到这一切,便到屋里找妈妈,可是没找到。小乐想:“妈妈是想锻炼我的独立能力呢?还是妈妈班上有事走了,没来得及刷这只鞋呢?”这时,他灵机一动,想起了老师常说的一句话: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老是依赖别人。接着小乐又想:妈妈每天上班、做饭、洗衣服多累呀,我以后一定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次我要自己刷这只鞋。

于是,他拿来一个盆,到水龙头旁边接了一盆清水,在清水里洒了一些洗衣粉,用手搅了搅,把鞋放进去,浸泡了一会儿。他又找来了刷子,开始刷鞋了。他一手拿鞋,一手拿着刷子,他左刷刷,右刷刷,看他那仔细的.样子,那只鞋一定刷得非常干净。他把刷好的鞋放在了地上,又去接了一盆清水,再把鞋子放在里面涮了一遍,洗净了上面的洗衣粉。他把鞋拿出来,用力甩了甩,放在了第一只鞋旁边。

这时,妈妈回来了,看到了这一切,妈妈对小乐说:“你真是个好孩子呀。”小乐说:“这是我应该做的,老师常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以后,我能做的事,就不用你再做了。”妈妈听了,笑了,小乐也笑了。

篇11:《另一只翅膀的梦想》读后感

《另一只翅膀的梦想》是我无意间读到的一篇文章。第一次看到他的题目,我就被吸引进去了。从此,每每遇到什么挫折,我就会细细品读这篇文章,读完后心里豁然开朗,如同雨过天晴一般。

文章的内容大致是这样的:以为很平凡的女子,她是一家画店的老板,无论寒冬还是酷暑,女子的右手始终戴着黑手套。直到一天,作者心情不好,去画店散心。店主破例带作者进入她的画室,并告诉作者这些花都是她用左手画的。当店主把右手的黑手套摘下来时,右手伤痕累累。原来,店主用右手学习绘画十年,八年前右手被大火烧伤,六年前用左手练习画画,一致到了现在……

命运并不公平,有时你付出很久才得到的成功,一夜之间就会灰飞烟灭。命运也并不完美,世事无常,似昙花一现,然而完美是店主对梦想的追求。在女子右手的伤痕和梦想的破碎面前,我显得那么微不足道。我知道,店主的坚强,来自她的左手;她的画,因为她灵巧的左手而栩栩如生。即使命运将梦想的一只翅膀折断,她也要用仅有的另一只翅膀展示美丽。

跟女子比起来,我的挫折或许真的不算什么。三年级开始,我的梦想就是做一名教师。我向着这个梦想努力,但我却因为一次考试的成绩不佳,而一度放弃了这个梦想,向着目标努力。我虽然没有经历过被折断翅膀的厄运,但我却被这小小的挫折所打败,和店主比起来我羞愧无比。

女子虽然失去了右手,但却没有这这突如其来的灾难所打倒,也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梦想,依然用左手坚持作画,对于画家来说右手或许比自己的命都重要。但我却因为这小小的挫折而放弃自己的梦想。

篇12:一只鞋的温暖

她承认自己有点“墨水”情结,就是很容易让自己的坏情绪扩大,然后层层地酽酽地笼罩着自己。就像墨水的特性一样会洇开来,本来小小的一点,慢慢变成一大片。

作为一个感性的女人,她的这种不自觉的毛病,常会把她的一点小事弄得很严重而不可收拾的样子,让自己很受伤。所以,在谈恋爱的时候,母亲就对她说,他长得什么样、富不富有、有没有一个好职业,我们都不干涉,最重要的,他得是一个像宣纸一样的男人,你有多大的“墨水”情绪,他都愿意让你洇开来。

她觉得,他就是这样一个男人。至少从恋爱到结婚的这几年来,是这样的。她有多少的坏脾气、坏性子和那种很伤心神的-情绪,他都能让她恣意洇开,然后包容,迅速风干,还给她原本的春风满面。

但这回是不一样的。她也不知道前些天是看了韩剧还是哪本杂志,然后这种感觉就倏地升起。是的,从小到大她都是一个好强而又有点儿虚荣的女孩,她不敢想象和这位不帅气、不懂情趣、不会幽默,甚至有点儿窝囊的、男人还能这样平淡地过下去。

开始他不同意。这样两人僵了好几天。他见她茶饭不思,日渐憔悴,很是心疼。对她说,丫头,只要你能开心起来,我什么都答应你。但是,办手续前,我们起码得去和你父母亲说一声吧?

那天,气温骤降,寒风凛冽,她的双脚冰凉。她的脚有些胖,为了穿高跟鞋好看些,她都选小一号的,所以再冷的天也只穿薄丝袜。离娘家还有一小段路时,她右脚的鞋后跟踩到窨井盖的小孔里;拔不出来,人也差点摔倒。走在后面的他忙跑了过来,左手拖着她的腿,右手去拔她的鞋子,结果一用力,跟掉了。

她又气又怨,不满地瞪了他一眼,然后一脚高一脚低地向前走。他用双手拽下了鞋跟,冲上去扶着她走。在街角处,刚好有个修鞋摊。他扶她坐下来。帮她脱下鞋子,与鞋跟一起递给修鞋匠。

街角的风大,脱了鞋后,本来就冰冷的脚这会儿更是出奇地冷,一种刻骨铭心的痛在瞬间涌上她心头。就在脚冻得发抖时,她突然感到一下子温暖起来。一看,原来他已脱了自己右脚的鞋子,将她的脚伸进了他的皮鞋里。而他自己,却金鸡独立着,模样有些滑稽。

就在这瞬间,她能感觉到他鞋里的温度从她的脚心传到她的内心。心的温暖让她一下子想到了许多温暖的细节。以前。由于她的脚胖,又不穿棉袜,每年冬天都要长冻疮。和他在一起后,冻疮再也没生过。母亲曾戏谑说,母亲的温暖怎敌老公的温暖啊,这丫头的脚是不会再冷到了。

确实,有了他,她的脚就再也没受冻过。冬天,每晚他都要用热水帮她泡脚;给她买“抚脚宝”,再冷的寒夜,她看电视或写作、上网,脚都是热乎乎的:睡觉的时候,她可以把双脚伸进他的怀里……有一次,从娘家回来时,她的脚冻麻了,他就让她穿他的热鞋子,然后赤着脚背上她走回来。

鞋跟钉好后,她穿上高跟鞋,把他的鞋子穿在了他的脚上。对他说,我们回家吧!

她想,她是不愿意再去过那种冬天里脚会生冻疮的日子的。

篇13:一只鞋的社交网络

从2006年开始,耐克就想改变这个事实。今年1月,耐克发布了一款叫做燃料腕带(FuelBand)的新产品,售价149美元,声称是自耐克气垫跑鞋(Nike Air)以来最大的创新;2个多月之后,耐克又与全球用户快速增长的私密社交应用Path合作─如果你已经下载过Nike+ GPS这样的App,你只需在智能手机上轻轻拖动一根小绳,就可以把它与Path关联在一起,这意味着你的跑步数据可以实时更新到你选定的朋友圈里。

这些研发和合作都来自耐克位于美国俄勒冈州比弗顿市的总部的一个神秘部门,按照《金融时报》的说法,即使耐克本公司的员工也不清楚里面的工作人员都在干什么。部门门口挂着一块牌子:“禁区:我们听到你敲门了,但我们不能让你进来。”

它是耐克数字运动部门(Nike Digital Sports),整个团队有240人,最有名的产品是Nike+。从2006年至今,这个比成人拇指盖大一圈的芯片产品一直在全球各大苹果店有售。如果你把它放进Nike特制的跑鞋里,它可以追踪你包括时间、距离和能量消耗在内等各项运动数据,并鼓励你把数据传输到nikeplus.com上面,在那儿你可以得到一些训练建议,还能和朋友分享自己所得。自那以后,耐克发布了Nike+ GPS和Nike+ Training的App,还有一个叫Nike+ SportWatch GPS 的设备和针对专门领域的Nike+ Basketball等。它们的功能与原始的Nike+芯片类似:追踪、记录和分享。

“我们有这样一种感觉,我们知道未来顾客在参与使用这个产品的过程当中,他会希望获得更丰富的产品体验,所以我们也希望赋予我们的产品这样一种能力,能够通过数字来给消费者提供更丰富的体验,正如今天我们展示的技术,让大家看到之前一些不可见的信息,现在已经是可见了。”耐克品牌总裁Charlie Denson对《第一财经周刊》说。

在过去的3年中,耐克花在传统媒体的广告预算下降了40%,尽管它的营销预算在2011年创纪录地达到了24亿美元。调查公司广告时代(Advertising Age)数据显示,耐克在2010年的非传统营销预算达8亿美元,所占总营销预算比例在美国广告主中名列第一。“迈克尔·乔丹火了,他的鞋也会火”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背后的一个原因是,它的核心用户─年轻人从电视移到了互联网上。耐克不满足于通过4A公司来影响这群人,它们想直接和顾客发生关系,置身于他们的生活之中,掌握他们的数据,准确把握他们的需求,更有效地影响他们。

换句话说,耐克发展配饰业务不是在乎用其赚钱,尽管1000元买一个FuelBand也着实不是平价消费,但耐克更在意的是搭建一个数字和实境的客户关系,不断带入新客户,创造品牌忠诚度。耐克北京的一位店长告诉《第一财经周刊》,就北京市场而言,大概有40%左右的Nike+用户购买了耐克品牌的跑步鞋,并会持续购买其他装备。

按照耐克披露的数字,现在全球大约有500万名跑步爱好者登录耐克网站,并查看自己的表现。如果算上Facebook和Twitter的粉丝,耐克拥有一个庞大的社交网络:以前它一天最多拥有过2亿人的关注─那出现在美国超级碗(Super Bowl)比赛上─现在耐克每天都能轻易达到这个数量级。虽然没有关于Nike+的财务细节,但分析师称,Nike+的会员数在2011年增加了55%,而其跑步业务营收增长高达30%,至28亿美元,Nike+功不可没。

这个社交网络里可能包括耐克赞助的明星球员科比·布莱恩特,也包括普通的中国跑步爱好者赵小钊和蒋旭。

2011年6月1日,28岁的赵小钊在北京三里屯Village耐克店买了一个Nike+运动腕带和芯片。每次他出门跑步,他都会设定好距离:从农业大学跑到西单。跑步时腕带不断更新的速度、热量和距离等数据还会时不时提醒他离设定目标有多少差距。

赵小钊不仅仅会把自己的运动数据上传到Nike+,他还报名参加过耐克城市跑的活动:每个城市的人在规定时间内将自己的跑步数据上传,看哪个城市积累的距离长。2010年耐克在伦敦就组织过类似的活动。这个名叫Nike Grid的活动在Facebook上发起,参加者必须跑到城市的不同地点签到获得积分。活动的参与者在15天的活动中发起的跑步总距离相当于绕地球半圈:1.25万英里(相当于2.02万公里)。

武汉的蒋旭用的是Nike+ SportWatch GPS 。她每周跑三次至四次,每次半小时。SportWatch也必须配合芯片使用,按照蒋旭之前的使用频率,她左脚鞋垫下面的Nike+芯片寿命大约为一年。因为后来她参加了NIKE RUN CLUB举办的汉街夜跑,这个时间又会缩短一些。

同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城市参与夜跑活动的人数相比,和蒋旭一起参加武汉夜跑活动的人并不算多。尽管为扩大这项活动对此类Nike产品使用者的影响力,Nike曾在2011年夏天举办首次夜跑活动时请来了武汉明星李娜助阵,当时现场近600名跑友参加了活动。但在今年的活动中,每次夜跑参加人数稳定在四五十人,以25岁至30岁的公司人为主。

蒋旭没怎么看到使用Nike+ SportsWatch GPS 的同类。整个夜跑团队里,大约有10个人使用Nike+产品,但他们大多人的职业和体育相关,比如健身房教练、体育教师这样的接近专业的跑友。不过,倒是有很多人在他们的iPhone手机上下载了Nike+ GPS。蒋旭会和跑友们比较谁跑的距离最长、消耗热量最多,“有时候也会讨论测量的距离准不准确、路程对不对等问题。”蒋旭对《第一财经周刊》说,这些成绩最终会被晒到Nike+社区里,她会“看一下自己的排名,但没有那么在意”。

如果你在Facebook里分享过Nike+数据,你会知道Nike+ GPS另外一个社交功能:耐克推出了Nike+ GPS的Cheer Me On的插件,把它和Facebook账户相连,你的跑步的状态会实时更新到帐户里,朋友可以评论并点击一个“鼓掌”按钮─神奇的是,这样你在跑步的时候便能够在音乐中听到朋友们的鼓掌声。随着跑步者不断上传自己的跑步路线,耐克也掌握了主要城市里最佳跑步路线的数据库。

正如耐克发布燃料腕带时的那句广告词:一切皆可计量(Everything Counts)。虽然从技术角度而言,燃料腕带没有变得更强大─它只是一个黑灰色的带有20个微型LED灯的腕带,靠蓝牙与iPhone相连,内置一枚叫做三轴加速器的芯片,算法会根据你的动作自动匹配各种运动种类。事情从这里开始变得有趣,燃料腕带并不仅仅是一个测量跑步或者篮球的运动配饰,它测量一切“运动”:包括洗碗、爬楼梯、玩Xbox Kinect和泡吧。这意味着你时时刻刻可以戴着这个玩意,而LED灯由红至绿闪烁则表示你正在消耗越来越多的卡路里。

耐克不喜欢卡路里这个说法,它们的叫法是 “燃料值”(NikeFuel)。“我们想创造一个通用的能量单位,这样你总能意识到你在做运动这件事上有多活跃。”耐克用户体验总监Ricky Engelberg在接受《快公司》采访时说:“NikeFuel 提供标准化的计量单位,即不论身体构造有何不同,相同的活动总是会获得相同的分数。”

燃料腕带抹去了Nike+各个产品线之间的隔阂,也为用户各自的表现提供了一个衡量标准。以前Nike+芯片和Nike+ GPS只能测量跑步的数据,而Nike+ Basketball可以记录你的弹跳记录,Nike+ Training的App又有独立的操作界面。燃料腕带用一个简单的交互方式解决了这个问题:不同色彩的LED灯和统一的燃料值。在Nike+的网站上,你能看到24小时不停滚动的Nike+用户燃料值总量。

“我们的用户既包括17岁的打篮球的小孩,也包括60岁的女士。Nike+和Nike+ FuelBand就是满足人们日常的运动需求。”耐克鞋类研发总监Tony Bignell告诉《第一财经周刊》。

燃料腕带的确把运动的界限推广到了普遍意义上的保健领域:既然做什么都可以计算消耗的能量,那你会不由自主关注自己每天到底消耗了多少燃料值。虽然这一点并没有从根本意义上改变社交的基础:比如对于不是那么热爱社交的用户,你原来跑上一圈,然后在Path上更新了自己的跑步距离和时间,而你现在更新的是一个燃料值。

6月29日,耐克会发布和Nike+ Training以及Nike+ Basketball应用配套的鞋类产品。这才是这家公司的初衷。赵小钊可能会注意这个消息,他说出去跑步,停下来休息时交流的就是装备,“什么追踪得更准,又出了什么更炫的鞋子。”但在伦敦的Nike+里,很多人表示耐克往往最能吸引入门级用户,一旦变得专业,消费者就会转向更小众的运动品牌─这没什么关系,耐克从来都认为自己是个Fashion的公司。

联系编辑:yangying@yicai.com

上一篇:醉卧梯坎君莫笑的散文下一篇:老师上课教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