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感情都应该宁缺毋滥

2024-05-03

所有的感情都应该宁缺毋滥(通用5篇)

篇1:所有的感情都应该宁缺毋滥

经典语录:所有的感情都应该宁缺毋滥

1、能欣赏到容貌和穿着,是视力;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缺陷,是眼力;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优点,是眼光。

2、与其盼着别人的完美,不如现在行动修行不完美的自己。

3、爱你的人,已经在路上,你迟早会碰到他;所以,每次出门前一定要打扮好自己,带上迷人的微笑,不要让他认不出你而错过了美好的姻缘。

4、当你某一阵子总是停下来思考,你和他的关系的时候,也许你不再爱他了,或者你们该调整关系、该上一个台阶了。

5、“我爱你”三个字,说出来只需三秒,解释只需三小时,证明却需要一辈子。

6、有些爱不得不各安天涯。

7、相爱,说简单点就是学习信任一个人。

8、总有一个人会超越你的想象,打破你的惯例,来到你的身边,让你恍然:哦,相爱,还会有这样一种形态。

9、一生至少该有一次,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不求有结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经拥有,甚至不求你爱我。

10、思念有生命,因为它会长大。记忆无生命,因为它不会变老。

11、内心越凄苦,外表越坚硬;痛苦越多,阳光越足;越是失意,越是要笑。

12、你的心最好不是招摇的枝柯,而是静默的根系,深藏在地下,不为尘世的一切所蛊惑,只追求自身的简单和丰富。

13、未来有一个人正向你走来,为了他并代表他,照顾好现在的自己。

14、很多时候,对方问你:在干吗?其实,他是在说:我想你了!

15、在这个世界上,只有自己才能为自己遮风挡雨。

16、许久不联系的人,不用再联系。各自辛苦,各自生活,也再无交集,该停留在过去的,就让它停留在过去。如果有缘,会再见。若无缘,不如不见。就是这样。

17、把人生当旅程的人,遇到的永远是风景,淡而远;而把人生当战场的人,遇到的永远是争斗,激而烈。人生就是这样,你选择什么你就会遇到什么,没有对错之分,只有承受与否。

18、受欢迎的男人,其实就是,懂事一点、有爱心一点、把自己收拾妥当、对身边的女人宽容一点,有点生活情趣,这样就好。

19、千万要善待一个路痴,因为他一旦走进你的心,就很难再走出去了。

20、所有的感情都应该宁缺毋滥。

篇2:所有的感情都应该宁缺毋滥

2、据说当今女孩的梦想:瘦身,成家,出国,吃天下。

3、在生命的旅途中,一定会有一些人陪你走完某段路,然后各不相干,这就是所谓的过客。

4、人生的矛盾在于:拥有一颗减肥的心,奈何一张吃货的嘴……

5、要明白,你走了,就不会有人等你。爱情也好!友情也罢!顺其自然!不要强求。一点点语录网

6、其实本来可以走得更远,只因为有的人没有珍惜,所以走向了分离。选择了不同的路,就要做好自己承担的准备。不会有那么一个人,永远的陪你走下去。

7、不是所有人的感情,都会久远。比如爱情。比如友情。

8、别人都在你看不到的地方暗自努力,在你看得到的地方,他们也和你一样显得吊儿郎当,和你一样会抱怨,而只有你自己相信这些都是真的,最后也只有你一人继续不思进取。

9、如果你不快乐,那就出去走走,世界这么大。风景很美、机会很多、人生很短,不要蜷缩在一处阴影中。

10、很多人喜欢说话不经大脑去伤人,事后又希望别人理解这是他的坦率和个性,但别人又有什么义务受了你的气还得陪着你笑呢?以为这是坦率和个性,其实只是幼稚和自私。

11、有些痛,只适合藏在心里。有些苦,只留在回忆的路上,艰辛的过程自己知道就好。没必要把自己的苦楚,展示给别人看,别人看得只是热闹,心痛的只有自己。

12、高冷和逗逼,沉默与话唠,都可以存在于一个人身上。在你面前耀眼的人,在另一个人面前或许也会自卑。大多数人都可以在高冷和逗逼中随意切换,区别在于面对的人是谁。只有一种是无法掩饰的,那就是吃货永远都是吃货。

13、有些人,也许从未想过会有交集,可是冥冥中注定一样,就走在了一起。有些人,曾经同甘共苦,患难与共,一起走过了一年,两年,三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却淡却了。

14、我相信没有人会毫无原因就疏远谁,也不会因为时间或距离刻意去忘记谁。

15、其实,一个吃货是最值得交往的,因为,她思想单纯,每天想不完的吃,没心思算计你;她善良可亲,在一起有点吃的,就心满意足,跟你相处的特别融洽;她,简单直接,不找你要高昂的物件,只是轻轻地一声:今天有什么好吃的?

16、冷漠的背后,必然有让人伤心的事,那些事无法轻易忘记。这样的决绝是否会让人费解,甚至误解。

17、喜欢那些只要吃到好吃的食物,脸上就会露出傻傻笑容的人。因为他们懂得感恩,是无比善良的人。

18、人生差不多就是这样一个饭局,你既要跟相悦的人推杯,也要和厌见的人换盏。一顿饭吃下去,你可以领受一颗心,也可以见识一副嘴脸。吃到最后,你还能在这个言不由衷的筵席上热闹和欢笑,就是你承载世界的能力。

篇3:不是所有的饮料都适合你

凉茶的主要成分是水、白砂糖、仙草、布渣叶、菊花、金银花、夏枯草、甘草等, 因此凉茶具有清热解毒、清肺润燥解暑的功效, 但是, 凉茶也并非对什么火都有功效。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内科主任医师刘永业介绍说, 有些人体质偏“热”或“湿”, 多吃油炸食物更容易上火, 这类火属于实火, 此时喝凉茶有一定的去火功效。但若是由于熬夜、休息不好而引起的虚火, 喝凉茶就没有效果了, 此时应当采用滋阴的方法去火。

凉茶去火也并非人人皆宜。胃寒、胃酸过多、长期腹泻、结肠炎以及脾胃虚弱者应少喝或不喝凉茶, 患风寒感冒出现怕冷、流涕症状者也不宜喝凉茶, 否则, 有可能加重病情。月经期女性饮用凉茶会导致气血凝滞、痛经, 孕妇饮用凉茶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 产妇喝凉茶则会不利于脏腑功能恢复并伤及脾胃, 因此月经期女性、孕妇、产妇都不宜饮用凉茶。

此外, 老年人和儿童脾胃功能较弱, 凉茶中的寒凉成分会损伤他们的脾胃, 因此老年人和儿童也不宜饮用凉茶。

运动饮料:“办公一族”不宜喝

如今, 运动饮料颇受赶时髦的年轻人和“办公一族”的青睐。运动饮料主要针对运动员和经常健身的人群, 根据运动时生理消耗的特点而配制, 富含糖和电解质, 可以针对性地补充运动时丢失的营养, 保持、提高运动能力, 快速消除运动后的疲劳。

如果普通人每天运动不超过一小时, 就没有必要喝这种饮料。原因在于, 这些饮料中富含钾、钠、钙、镁等电解质, 如果没有因运动而导致电解质缺乏, 过量摄入的电解质就需要通过肾代谢排出, 对于肾功能异常的人群, 很容易加重肾脏负担, 引起水肿。同时, 过量摄入的钠还会增加心脏负担, 导致血压升高, 因此办公一族或者运动量较小的人不宜饮用运动饮料, 尤其是有高血压病史、肾功能异常的人群以及两岁以下的儿童更应避免饮用运动饮料。

需要提醒的是, 运动员或大运动量健身的人群, 饮用运动饮料时也不能等到口渴时才饮用。正确的做法是在运动前2小时、运动即将开始时、运动中 (每15~20分钟) 、运动结束后都要及时补充水分。

果汁饮料:切莫拿来当水喝

走进超市, 果汁饮料的品牌和种类也很多, 猕猴桃汁、苹果汁……由于富含维生素、胡萝卜素、膳食纤维以及微量元素和矿物质, 再加上甜甜的口感, 自然赢得了许多消费者的喜爱, 一些孩子甚至把果汁饮料当水喝, 正常的一日三餐也受到了影响。

郑州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部副主任医师朱晓华指出, 适量饮用果汁饮料对健康有益, 但果汁饮料绝对不能代替一日三餐, 也不能当水饮用。孩子长期大量饮用果汁饮料, 容易引起低钠血症和脑水肿, 严重时甚至会出现嗜睡、意识不清等症状。同时, 果汁饮料中含糖量高, 长期大量饮用会导致儿童肥胖、影响正常的营养吸收。对于孩子来说, 最好的饮料是白开水。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孙良阁指出, 成年人也不宜用果汁饮料代替水果和水, 否则果汁中过高的糖分容易导致血液黏度升高, 增加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同时也不利于血糖的控制。糖尿病人和溃疡病人更不宜多喝果汁饮料。还需注意的是, 果汁饮料中富含维生素C和果酸, 会导致药物的提前分解和溶化, 因此服药的人不宜用果汁饮料送服药物。 (史摘洼自新《村东的方下今水报道》还) 没有打通

篇4:并非所有感情都能被命名

人这种动物总有些玄妙之处无法说清。有的人相处一生却从未互相了解,有的人在相遇的一瞬就已经能洞穿彼此。就如同这部《如晴天似雨天》中的那句令人落泪的台词,“真的很难相信我和你只相处了几个月,感觉我像认识了你一辈子。”

是的,这部电影有一个颇为奇特、另类、甚至无法明确归类的情感线设定。一个智商和情商都超越年龄的富家小男孩和一个潦倒的保姆,几个月的相处,他们之间却产生了一种跨越年龄的友谊,超过友谊的亲近,以及像极了爱情却又绝对无法定义为爱情的东西。这部电影绝妙地拆解了所有固执的定义,让那些界限分明的世俗概念在这两个人面前全然失效。

故事是在两条分离的叙事线上展开的,一幢如博物馆般的宅邸中,脾气古怪的单身妈妈、小男孩和一位厨师一起生活,这个富有但冷漠的家庭需要一位保姆照顾小男孩的起居;与此同时,年轻姑娘Eleanor与不思上进的男友分手,又被餐馆老板辞退,急需工作的她来到了这幢房子里。小男孩是个神童,热爱阅读,对作曲极具天赋,数学无师自通……但也注定无法融入同龄人的世界。但Eleanor与他,除了开始时稍微的磨合之外,几乎称得上一见如故。男孩带着Eleanor去那些昂贵得令人咋舌的餐厅吃有机食品,Eleanor带着他去唐人街吃放了大量味精但味道绝妙的中餐。他们一起看电影,一起聊天,更奇妙的是,很多时候他们都各说各话,但却都能感到对方可以超越具体的话题本身,抵达彼此想要表达的深层意味。

这是一种特别高难度的故事设定,但影片完成得堪称绝妙,那幢大房子也好,女孩的破牛仔裤也罢,它们是屏蔽内心的坚硬外壳。但他们两个却从一开始就从未被外部的掩体所迷惑,直接产生了某种内在的交互。

电影中的小男孩和Eleanor像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两个人,但仔细想想,所有人又何尝不是如此。谁又不是一座座孤岛?Eleanor聊的都是成年世界的悲伤话题,失和的家庭,和男友的争吵,自己对未来的迷茫;而小男孩说的是从出生就伴随自己的孤独,因为与众不同而产生的无可奈何的疏离。两个最孤独的人却建立了一种超越俗常的亲昵关系。开始是亲切,如果说这是朋友,但无论从年龄还是经历上,他们都缺乏世俗意义上成为朋友的基础;后来,彼此间肯定有了超越友谊的某种情感,如果说那是男女之情,但却又绝对没有性的元素;而如果说那不是爱情,那种彼此的难舍与交互,却又只能是恋人间才能激发出的东西,那近乎缠绵却又纯净得无以复加。《如晴天似雨天》的每一次情感的递进都贴合日常,却都超出经验。

这部电影中有一个有趣的隐喻,Eleanor的前男友是除了做白日梦要成为歌星之外一无所长,他是个成年人,实际上却只是个孩子;而相对,她照顾的小男孩,身体上是个孩子,内心却早已洞悉了世界的规则与人情冷暖。之前,Eleanor因为一个伪装成成年人的巨婴而深受伤害,之后,她却因为一个被困在孩童身体里的成年人而获得救赎。但她仍然孤寂,她得不到前者的心灵,也无法得到后者的身体。这成为了这个不完美世界的映射,满是绝望的缺憾。男孩儿用一种男人的方式对待她,帮她解开心结,鼓励她重新拾起儿时的音乐梦。当Eleanor在家门口打开那个礼物包裹,看到男孩儿为自己递送而来的乐器,谁能说那不是最深沉的爱?

《如晴天似雨天》建立了一种纯爱的可能性,它剔除了性的吸引以及世俗的目的,展示了人们一直求之不得却又永恒需要的纯粹爱意。当韩剧只能用狗血的桥段表达纯爱,这部电影却用一个孩子替代了一个成年角色完美地写出了这种感情,美妙得像失传已久的绝技。

篇5:不是所有的战争都没有意义

相比较而言, 《东风雨》就像是一坛用优质粮食酿造而成的纯正好酒, 而且, 不仅酒本身醇香怡人, 过于热心的编剧、导演还在酒里加入了许多诸如人参、枸杞、鹿茸之类的滋补品, 使其味道愈加醇厚。

但凡事总是两面的, 也许正是因为《东风雨》的营养过于丰厚吧, 所以这部电影公映之后, 就产生了两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后果:

一是许多观众表示看不懂。但这并不是《东风雨》的错, 也不是观众的错, 而是它较近30年来所流行的快餐文化来得晚的错——观众已经习惯了舒舒服服地躺在沙发上让别人给他搔胳肢窝、按摩足底, 而柳云龙忽然让他们去登山, 他们当然会感到不习惯了;

二是文化界、思想界的各类人士, 从这部电影里, 品出了多种不同的味道。比如有人从《东风雨》中看到了对《色戒》所宣扬的那种极端自私的价值观的颠覆, 有人从中看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拯救犹太人的博大胸怀, 还有人从中看到了对民族主义的思考:日本的民族主义, 在使日本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地位之后, 又重蹈了西方殖民主义的覆辙, 他们没有成为亚洲各民族的解放者, 反而成了新的、甚至更为残暴的压迫者, 那么, 中国的民族主义应该向何处去, 等等。

在所有这些解读当中, 著名诗人、文化评论家叶匡政先生的评论可谓别具一格。他说:“当然我最欣赏的, 还是《东风雨》所透出的悲剧意识。战争也好, 谍战也罢, 说到底是一个让所有人都痛苦的过程, 这才是战争的真实面貌。”“战争留下的只有创伤, 就像范冰冰最后从车厢中露出的那张毁容的脸, 是永远的创伤。《东风雨》表现了生命在战争中的那种挣扎, 虽然他们也无畏, 但那些惨烈场景, 最终显示的仍是战争的虚无。”“它的结局也在告诉我们一个真理, 在战争中注定没有胜利者, 只有失败者。比起那些简单地以敌我正义为诉求的电影来说, 这种对战争的表达, 无疑更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观。”我对叶先生这种悲天悯人的博爱胸怀表示感佩, 但对这种否定一切战争的观点却并不敢苟同, 而且在我看来, 这也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观点, 而是中国主流文化精英所秉持的主流观点——早在2007年《集结号》热映的时候, 就有媒体发表评论说“一场战争, 对所有参与者来说, 均是两败俱伤。战败方固然要蒙受羞辱, 战胜方也一定伤痕累累。从这个意义上, 任何战争都是全人类的灾难, 没有所谓的‘战争胜利者’”“战死的炮灰绝大多数只是炮灰而已, 他们并不知道为什么要去赴死”云云。

中国自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的全球扩张, 一直是一个被侵略、被掠夺的国家。历史悠久, 文化深厚的泱泱大国的首都, 平均每隔40年左右就陷落一次 (1860年, 英法联军攻陷北京, 火烧圆明园;1900年, 八国联军再陷北京;1938年, 日军攻陷南京, 制造南京大屠杀) , 直到新中国成立才终止了这种局面, 中国也因此不得不多次进行以保家卫国为目的的反侵略战争。坦率地说, 在这样一个国家, 大谈“战争的虚无”, 高唱“在战争中注定没有胜利者, 只有失败者”, 让人感到非常的奇怪。

即以《东风雨》的故事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抗日战争为例吧, 面对日本强加在中华民族身上的这场战争, 中国人民应该如何选择呢?难道只能当“皇军”的顺民吗?抵抗难道真的“虚无”吗?中国进行的抗日战争真的会“注定没有胜利者, 只有失败者”吗?

不妨设想一下, 假如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时, 中国当局仍然像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时那样, 采取不抵抗政策, 让日本不费一枪一弹就占领全中国, 历史将会是一种什么情景?

很可能, 当1941年10月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的时候, 日本将会裹挟中国的人力、物力 (中国人仍然不能免于参加战争, 只不过参加的是“日本的战争”) 进军西伯利亚, 与希特勒东西对进, 夹击苏联, 苏联很可能因此无法幸存。而如果苏联灭亡, 面对“统一”了整个欧洲的德国, 英国也独木难支, 很难继续抵抗下去。

也许有人会说, 不是还有美国吗?是的, 由于大西洋和太平洋的保护, 美国也许会暂时免于入侵, 但以美国一国之力, 绝无可能在欧洲和太平洋同时对已无后顾之忧的德、日两大邪恶帝国开战。不错, 美国后来是率先研制出了核武器, 但德国距离获得核武器也只有一步之遥了, 何况德国还有远远领先于美国的导弹技术。

假如历史真的是这样, 那么今天的世界将会面目全非:在欧洲, 按照希特勒“新秩序”的构想, 人们看到的将是一个西起大西洋、东到乌拉尔山的庞大的奴隶制帝国, 包括波兰、俄罗斯在内的所有非日耳曼民族的知识分子和其他精英, 将会被有计划地消灭, 斯拉夫民族的文化水平, 将会被限制在小学三年级以下, 成为只能干粗笨体力劳动的奴隶;在亚洲, 根据日本统治朝鲜和台湾的蓝本, 则我们今天将只能说日语, 每个人都有一个日本名字, 我们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可能会被彻底销毁, 每天早上要向天皇的“御照”三鞠躬, 然后一起朗诵“天皇陛下, 治理我国”, 最后, 在每个人的头上, 都会压着一个日本老爷……

简言之, 假如我们不抵抗, 则不仅中华民族会万劫不复, 整个人类, 也都将陷入比中世纪还要黑暗的漫漫长夜。

我不知道叶先生会做何选择?但就我自己而言, 则宁愿战死, 也不愿意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里。因此, 假如能够投入到一场抵抗日本侵略的战争中, 我不会觉得“虚无”, 也不会觉得“痛苦”, 相反, 我会觉得这是一种极大的快乐和幸福。即便看不到胜利, 我也会觉得牺牲是值得的。而当胜利的那一刻降临时, 我不会觉得这是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悲剧”, 相反, 我会把这一刻看成一个盛大的节日!

睽诸历史, 如果不带偏见的话, 我们就必须承认,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大部分反法西斯国家的人民, 也都是这样看的。当胜利来临的时候, 在纽约街头, 激动的水兵抱起素不相识的女护士狂吻;在重庆, 小贩们把自己的水果抛向空中, 招呼大家都来吃“不要钱的胜利果”——这些人难道会觉得自己是“失败者”吗?他们会同意胜利与否无关紧要吗?

叶先生在文中说, “对于战争的一切悲剧表达, 都是为了让人们远离战争”。对这样一个观点, 我也不能同意。不错, 战争是一种恶, 但战争也不是人们想远离就可以远离的。当战争被强加在那些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头上时, 以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 就是一种善。这样的战争, 不仅不能远离, 而且应该被讴歌, 应该踊跃地去参与。叶先生在文中提到“现代社会的价值观”, 我不知道这种价值观的含义是什么?是面对入侵者屈膝投降吗?是面对压迫者逆来顺受吗?那么, 这又是哪个“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呢?

有时候, 我真的很难理解中国自由主义精英的逻辑:一方面, 他们给人的感觉似乎是酷爱自由, 另一方面, 他们又诋毁一切反抗压迫和奴役的行动。我很费解, 他们究竟想通过什么方式去获得自由呢?跪在地上向压迫者哀求吗?等待自由从天上掉下来吗?以《东风雨》的故事背景为例:日本对中国的入侵难道不会损害中华民族 (除了汉奸之外) 的自由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 奋起抵抗难道不是对自由的捍卫吗?抗日战争为什么会是一种“虚无”呢?

所以好的战争电影, 并不应该是笼统地让人们远离一切战争, 相反, 它应该帮助观众获得区分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的能力, 并促使人们坚定起正义战争必胜的信念。不加区分地让人们恐惧战争、远离战争, 只会在客观上帮助那些武装到了牙齿的侵略者、压迫者。

考虑到叶先生的观点仍然是中国文化舆论界的主流话语, 这就不能不让人感到有几分忧虑。不知怎的, 读着叶先生的文章, 我的脑海里蓦然出现鲁迅先生描述过的那只“脖子上还挂着一个小铃铎, 作为智识阶级的徽章”的山羊的形象, 它昂然走在一群胡羊前头, 带着它们“挨挨挤挤, 浩浩荡荡, 凝着柔顺有余的眼色”, 走向屠宰场。鲁迅先生说, 每当他“看见这种认真的忙迫的情形时, 心里总想开口向它们发一句愚不可及的疑问——‘往那里去?!’”

上一篇:夜幕黄昏爱情诗歌下一篇:餐饮考察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