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公开课心得体会

2024-05-01

文公开课心得体会(通用6篇)

篇1:文公开课心得体会

现代文阅读专题公开课教案参考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掌握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提高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技巧和能力。

教学重点: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的指导

教学难点: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能力的提高

教学时数:1—2课时

教学方法:归纳法、讲练结合法(以练为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强调现代文阅读的重要性(占总分20%)

二、讲授新课

(一)现代文阅读试题考查内容与形式

中学考试中的现代文阅读篇目一般选自课外,记叙类文章是初一阶段的重点,也是中考的重点,命题侧重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积累运用、感知理解、揣摩体味等方面。

(二) 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

1、基本要领: 整体把握,顺藤摘瓜

2、步骤:(读文章共两遍)

第一遍: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感知文章大意即可;

第二遍:再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段、句,深入理解文章,

找出或归纳出答案(摘瓜)。

(三)掌握常见题的解题技巧和注意事项:

①“积累运用”部分一般考查字词的注音、解释,成语和名言警句的背记运用,此类题目要求平时要多积累字词和点滴知识,对于确实未见过的陌生词语可结合语境(上下文)揣摩分析。

②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③问语句、语段的作用: (要从两方面考虑)

一从结构上,常起A承上启下过渡、B总领下文或C总结上文的作用;

二从内容上,常有A开篇点题,B设伏笔、C作铺垫、D深化中心、E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

④问文章、段落的结构形式:

注意总分式(A总分、B分总、C总分总); 层进式;并列式。

⑤问文章线索:注意那些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

⑥问文段大意: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

(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 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

(或“什么——怎么样”)

⑦问语句含义:要从文章主旨中心去分析,表述要准确、通顺。

⑧问文章写作特色: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

⑨问阅读后的体会见解: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

(二)课堂练习:学生训练后,教师评点明确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布置

阅读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悟》 (摘自《当代日本文集》)

(注:文中的 中村、贵之君、和佳子 为人名)

(1)中村家住在一幢在山腰里的商品小住宅里。家里四个人生活,父亲,母亲,还有念大学一年级的儿子贵之君和中学一年级的女儿和佳子。父亲已经44岁,是一家小公司的.课长。

(2)父亲近来心事重重。因为儿子贵之君变得很奇怪,他常常以文具费为借口死皮赖脸地要钱,虽然有时觉得他在撒谎,但也不好意思揭穿他,结果就把钱给他了。因为住房的贷款等,所以家庭经济拮据。贵之君的讲话却一天天更粗野起采。

(3)可是,父亲知道贵之君是个很有感情的孩子,很喜欢妹妹,所以他仍然非常信赖着儿子。

(4)这时,发生了一件事,就是他那长年使用的饭盒出现了一个洞。虽然饭盒太深,用起来极不舒服,可一旦坏了父亲仍非常沮丧。

(5)孩子他妈在附近的超级市场买回了两个饭盒,给贵之君和父亲。贵之君以前是带钱去学校买饭的,现在想尽量让他用饭盒带饭。

(6)可是,父亲不喜欢这饭盒,因为装饭和装菜的夹层是分开的。

(7)父亲带的饭菜每天都是大马哈鱼,这在公司里也出名了。炒鱼块直接铺在饭上,盖上盖,父亲吃饭时,把盖翻过采横在边上,接着把饭上的鱼块移到盖上,于是压着鱼块的那部分饭呈浅黄色。那是父亲最爱吃的。不过,时间一长,他也有点吃腻了。

(8)那时已是五月,天气和煦,春意阑珊。

(9)父亲结束了上午的工作,像平时。一样习惯地从包里取饭盒,打开盖一看,父亲倒吸了一口气,装菜的夹层里放着酱汁牛肉、炒香肠;还有莴苣。A父亲吃惊地张大嘴愣了老半天。这时有同事在边上走过,他慌忙盖上盖。B他总觉得有些不好意思。

(10)C接着打开装饭盒的夹层,父亲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了。米饭上紧紧地铺着一层黑黑的海苔。

(11)D“难道……”父亲喃语着,用筷子抠着饭盒角。“果真!”父亲在心中惊叹着,受宠若惊。

(12)这是两层的海苔便饭。父亲想起很早以前已经去世的母亲用薄薄的红棕色的海苔替他制作的海苔便饭。那已经是20多年前的事了。父亲不由感动得热泪盈眶。

(13)这天,父亲一整天都感到心里暖呼呼的,甚至有些神思恍惚;在回家的路上,他还买了四只很贵的甜瓜当作礼物,而且他归心似箭,真想一步跨回到家里。

(14)走到大门边时,传来贵之君在发脾气的声音。父亲的心情阴转睛了,走上前时,能清楚听见贵之君的声音。

(15)“那样的饭能吃吗!”

(16)好像是借口带的饭菜不好在责怪母亲。父亲不由得心头火起。“今天要和贵之君好好谈谈!”他这样想定后推开大门。这时,传来母亲的声音。

(17)“你和你爸爸的饭搞错了呀!”

(18)父亲听见了。原来是这样。是孩子他妈搞错了父子的饭菜,父亲顿感兴味索然。

(19)“我回来了。”他有气无力地说道,打量着两人的脸。母亲一张总是局促不定的脸,一张总是受贵之君责怪的脸。可是,贵之君不同,是一副带有愧意的表情,而且显得柔和。父亲不由尴尬地把甜瓜放在那里,走上了二楼。

(20)从此,中村家发生了变化。最大的变化是贵之君。他几乎不向家里要钱了。讲话虽然还是很粗野,但能够感受到话音里饱含着的柔情。

(21)父亲几次想要对贵之君说:“大马哈鱼也很好吃啊。”但他打消了这样的念头。因为父亲明白,贵之君转变的原因,是那次与父亲换错了饭菜。

(22)暖春的阳光如今也洒满在中村先生的家里。

篇2:文公开课心得体会

1、探讨并掌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方法。

2、学会准确筛选信息,规范答题模式。学习重难点: 掌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方法及答题模式,学会答题。学习步骤:

一、考点点击:

(一)现代文大阅读选文的一般特点

从历年高考来看,故乡情怀、文化寻根、和谐共处、本真情感、人生感悟、颂扬名人等题材是散文阅读命题者所钟爱的。这些题材总体上呈现出贴近生活、关注人文、文质兼美、意蕴丰厚、思辨性强等特点。所选文本的篇幅大部分在1000~1500字,以一千二三百字为最多。语言上,语法典范,有陶冶与引领作用,同时还有一定的文学性和实用性、有时代精神和审美价值,能提升考生的人生境界,促进考生的发展。文本价值取向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相融。

(二)考点要求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句子的含意;2.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5.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6.鉴赏评价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及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基本解题思路

1.通读全文,圈点勾画。2.审读题干,明确要求。3.圈定范围,筛取信息。4.综合分析,整合重组。5.根据赋分,分点答题。6.打好草稿,简洁通顺。

(四)“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考纲要求: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解读:“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即是理解、体会词语,句子的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即是赏析词语,句子的表现力以及在文中的作用。)

(五)“重要句子”的类型 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重要句子”通常指以下三种类型语句: 1.内涵丰富、耐人寻味的语句 2.使用了修辞、表现手法的语句 3.结构(层次)比较复杂的句子

二、高考回眸

(一)考题概述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作为现代文阅读的一个能力点,是一个常考点,即每年必考。08年高考十七套试题11个省市涉及,09年高考六个省市涉及,10年高考五个省市涉及,11年高考五个省市涉及,四川省06、07、08及11年涉及。

(二)考题再现 1、06年四川卷《乡村的瓦》 14.文中说:“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4分)

【参考答案】(“瓦”真实记录了“我”的童年生活,能勾起“我”对童年时代乡村生活的回忆。08年四川卷《我爱水》

16.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但一片温柔的春意,却把整个什刹海的灵魂浸透了。(2)当星光落在水面时,你已可依稀听到诗神环佩。【参考答案】(1)指春天来了,什刹海的水充满了春意。(2)指夜晚的什刹海很美,能触发诗人的创作灵感。3、11年全国卷《针挑土》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1)等到回程,太阳已经有倦容了。(2)素静的黑妮眼睛亮了。【参考答案】(1)一语双关,既以拟人手法交代回程时天色已晚,又交代出当天行程紧张、工作辛劳。

(2)①低调、单纯的黑妮为我对“湘援游”的支持高兴得眼睛都亮了;②暗示“湘援游”进展得并不顺利,而黑妮能沉静、乐观地面对;③黑妮从我的支持中,看到“湘援游”逐步向前推进的曙光。4、11年四川卷《锈损了的铁铃铛》

14.怎样理解第l3自然段“他是否像那个铁铃铛,尽情地唱过了呢”在文中的含意?(4分)【参考答案】:①爸爸在沙漠中执着于科技实验,倾尽心血和智慧,就像那个铁铃铛“尽情地唱过”(1分),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2分)。②表达了对爸爸奉献和牺牲精神的赞颂(1分)。

11年重庆卷《论诚意》

14.如何理解“客气要大方,合身分,不然就是诚意太多,诚意太多,诚意就太贱了”在文中的含意?(4分)【参考答案】:客气是一种诚意,但客气也适度、得体,否则就降低了诚意的价值。6、11年广东卷《梁宗岱先生》

21.如何理解第⑦段中画线部分(如果有人长期埋头于硬性的研究之中,忘了活着是什么滋味,他应该看看宗岱,便有所邻会。如果有人因为某种原因灰心失望,他应该看看宗岱那双眼中的火焰和宗岱那湿润的双唇的颤动,便可唤醒自己对世界应有的兴趣。)的内容?请结合全文回答。(6分)

【参考答案】高度赞扬了梁宗岱先生仁爱生活、激情似火、热爱生命、乐观豁达的性格和人格魅力,号召人们像梁宗岱先生学习,用激情点燃生命之火,用乐观豁达面对生活,热爱生命和生活,使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11年山东卷《审丑》

20.结合文意赏析两处划线部分。(4分)

(1)不少人默默地注视着老头,每张脸都板硬,盛着或显著或含蓄的恶心。(2)无定早没了谈生意的心思,心坠得他累。【参考答案】(1)侧面描写,通过“不少人”脸上的表情来表现曾老头的丑陋。(2)心理描写(“坠”字形象刻画了赵无定此时的心理感受),表现出无定此时对老人的同情和对小臭儿夫妻言行的反感。

(三)总结高考常见提问方式

三、分类讲解,学生动手总结答题方法

(一)内涵丰富、耐人寻味的语句

1、课文链接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理解:这是史铁生对生死独特的理解与体验,生命是短暂的,把死亡当作一个节日去看待,体现作者乐观豁达的心胸和战胜困难的勇气。

2、学生分析答案、小结:(1)解题思路:(2)答题模式:

3、课堂训练: 例1(08山东卷)《歌德之勺》“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

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今天来到了从小就觉得神秘的这位艺术家生活过的实实在在的空间。多么不可思议,多么幸福。我们可以用手抚摸一下诗人触摸的东西,小心翼翼。我们试图通过逝去的诗人遗留在器物中的神秘,去接通那颗伟人的灵魂。答:

(二)使用了修辞、表现手法的语句

1、课文链接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理解:作者在此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把嗅觉中感到的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细柔飘思、婉转渺茫的歌声去感受、品味,将荷香断断续续、若有若无,捉摸不定的特点形象丰富地表现出来。表现了作者此刻沉醉于荷塘月色的情景。

2、学生分析答案,小结:(1)解题思路:(2)答题模式:

3、课堂训练:

例2(08重庆高考)《时间怎样地行走》怎样理解“它在清晨的曙光中像一道明丽的雪线一样刺痛了我的眼睛”在文中的含意。(4分)

语境:十几年前的一天,我在北京第一次发现了时间的痕迹。我在梳头时发现一根白发,它在清晨的曙光中像一道明丽的雪线一样刺痛了我的眼睛。我知道时间其实一直悄悄地躲在我的头发里行走,只不过它这一次露出了痕迹而已。答案:

(三)结构(层次)比较复杂的句子

1、课文链接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解析:①这个句子的主干是;②“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在句中担任(成分);③冒号以后的文字,与“简单事实”构成复指成分。

理解:此句论述了马克思在社会科学理论上的伟大贡献,即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赞颂马克思伟大的历史功绩,抒发对他的景仰之情。

2、学生分析答案、小结:(1)解题思路:

3、交流:

3、怎样理解第二部分划线句子的含意?(4分)②刘:那么多的人在抱怨世界对自己的不公平,一般说来尤其是越知识多的人越抱怨多,我抱怨过,当然柏杨先生也抱怨过。这话您不介意吧!

柏:我承认我确实抱怨过,不过我终生在抱怨又终生在奋斗争取,并且我能做到在进入天堂时一定把我所见到、经历过的、世间发生过的一切都统统包容:因为太多我知道、不知道的人在包容着、包容过我!你可以抱怨,但你不能仅限于抱怨。人要尽力而为,要竭尽全力,实在做不到了,你就试着顺其自然吧!要承认人与人的差异性,世间万物有摆脱差异性的事物存在吗?每个人在宇宙中都会有一个最终位置的!有的辉煌夺目,有的黯淡无光,这没有什么错!答案:①。(1分)②。(2分)③。(1分)

四、课堂总结

(一)总结“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答题步骤

(二)注意:

1、对语句的理解必须建立在对全文的阅读理解之上,要有“整体意识”,不能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即上下文。

2、任何内容都为中心服务,因而,我们在做题时要始终保持一种“中心意识”,作者的情感或主旨就或多或少的成为了答案的一部分。

3、重要句子往往不是很简单的,所以我们在做题时,不能把几种方法割裂开来,要综合运用。

4、语文的答题模式不同于理科的公式,否则就失去了文学的美,所以我们要增强语感,灵活运用。

五、训练:

《三维设计》专题检测(十四)《阅读是一种孤独》毕淑敏 现代文阅读——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教案)学习目标:

1、探讨并掌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方法。

2、学会准确筛选信息,规范答题模式。学习重难点: 掌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方法及答题模式,学会答题。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在刚刚过去的月考中,你觉得最难的或者是你得分率最低的是什么题呢?(生答:现代文阅读)诚然,文学作品常常给我们美的熏陶,但有时,我们又觉得她很神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她神秘的面纱。

二、现代文阅读考点点击:

现代文阅读题在四川高考卷中总分为22分,共分为四道大题,分值通常为一题4分,其余三题分别是6分;涉及到的高考考点详见学案。

三、关于“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一)请同学们看一道高考题06年四川卷《乡村的瓦》第14题,请问它考查的是什么?(生答:理解句子的含义)是的,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探讨如何“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二)(展示ppt “学习目标”、“考纲要求”、“重要句子的类型”)“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考纲要求是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解读:“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即是理解、体会词语,句子的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即是赏析词语,句子的表现力以及在文中的作用。)师总结: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重要句子”通常指以下三种类型语句:(ppt)1.内涵丰富、耐人寻味的语句 2.使用了修辞、表现手法的语句 3.结构(层次)比较复杂的句子

二、高考回眸

(一)考题概述(ppt)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作为现代文阅读的一个能力点,是一个常考点,即每年必考。08年高考十七套试题11个省市涉及,09年高考六个省市涉及,10年高考五个省市涉及,11年高考五个省市涉及,四川省06、07、08及11年涉及。考题再现

师:我们在做题之前先要审题,看题干要求我们答什么,从而找到答题方向。阅读以下高考题,请同学们总结该类考题有哪些提问方式 1、08年四川卷《我爱水》(ppt)16.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但一片温柔的春意,却把整个什刹海的灵魂浸透了。(2)当星光落在水面时,你已可依稀听到诗神环佩。[参考答案](1)指春天来了,什刹海的水充满了春意。(2)指夜晚的什刹海很美,能触发诗人的创作灵感。2、11年全国卷《针挑土》(ppt)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1)等到回程,太阳已经有倦容了。(2)素静的黑妮眼睛亮了。【参考答案】(1)一语双关,既以拟人手法交代回程时天色已晚,又交代出当天行程紧张、工作辛劳。

(2)①低调、单纯的黑妮为我对“湘援游”的支持高兴得眼睛都亮了;②暗示“湘援游”进展得并不顺利,而黑妮能沉静、乐观地面对;③黑妮从我的支持中,看到“湘援游”逐步向前推进的曙光。3、11年四川卷《锈损了的铁铃铛》(ppt)

14.怎样理解第l3自然段“他是否像那个铁铃铛,尽情地唱过了呢”在文中的含意?(4分)【参考答案】:①爸爸在沙漠中执着于科技实验,倾尽心血和智慧,就像那个铁铃铛“尽情地唱过”(1分),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2分)。②表达了对爸爸奉献和牺牲精神的赞颂(1分)。4、11年重庆卷《论诚意》(ppt)

14.如何理解“客气要大方,合身分,不然就是诚意太多,诚意太多,诚意就太贱了”在文中的含意?(4分)【参考答案】:客气是一种诚意,但客气也适度、得体,否则就降低了诚意的价值。5、11年广东卷《梁宗岱先生》(ppt)

21.如何理解第⑦段中画线部分(如果有人长期埋头于硬性的研究之中,忘了活着是什么滋味,他应该看看宗岱,便有所邻会。如果有人因为某种原因灰心失望,他应该看看宗岱那双眼中的火焰和宗岱那湿润的双唇的颤动,便可唤醒自己对世界应有的兴趣。)的内容?请结合全文回答。(6分)

【参考答案】高度赞扬了梁宗岱先生仁爱生活、激情似火、热爱生命、乐观豁达的性格和人格魅力,号召人们像梁宗岱先生学习,用激情点燃生命之火,用乐观豁达面对生活,热爱生命和生活,使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11年山东卷《审丑》

20.结合文意赏析两处划线部分。(4分)

(1)不少人默默地注视着老头,每张脸都板硬,盛着或显著或含蓄的恶心。(2)无定早没了谈生意的心思,心坠得他累。【参考答案】(1)侧面描写,通过“不少人”脸上的表情来表现曾老头的丑陋。(2)心理描写(“坠”字形象刻画了赵无定此时的心理感受),表现出无定此时对老人的同情和对小臭儿夫妻言行的反感。

(三)总结高考常见提问方式:

1.联系上下文,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2.请解释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3.请赏析下面的句子。(第三种提问方式也可以归结到“赏析散文的技巧”中)

三、分类讲解,学生动手总结答题模式

(一)内涵丰富、耐人寻味的语句(ppt)

1、课文链接(ppt)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理解:这是史铁生对生死独特的理解与体验,生命是短暂的,把死亡当作一个节日去看待,体现作者乐观豁达的心胸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师:这是选自我们课本中哪篇文章?是的,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请同学们根据答案总结概括答题思路。生:答)

2、小结解题思路:(ppt)

第一步分析句子找出句中关键词锁定区间 第二步结合语境分析由表层义到情感义

第三步按点组织答案,尽量用上下文中关键词语,忌完全照搬原文

3、答题模式:句子表层义+情感义

4、课堂训练:

师:同学们,方法的掌握重在实践。那就请同学们,根据刚才讲解的答题方法,先修改、完善你学案上这题的答案,我将请同学说出你的解题思路及答案。(ppt)例1(08山东卷)《歌德之勺》“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4分)

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今天来到了从小就觉得神秘的这位艺术家生活过的实实在在的空间。多么不可思议,多么幸福。我们可以用手抚摸一下诗人触摸的东西,小心翼翼。我们试图通过逝去的诗人遗留在器物中的神秘,去接通那颗伟人的灵魂。生答,师打分并指出不足,然后展示参考答案。

(ppt)答案:通过寻访诗人生活过的实实在在的空间和遗留的器物,去接通(感受)歌德那颗伟人的灵魂。(或:“通过用手抚摸一下诗人触摸的东西”,“去接通歌德那颗伟人的灵魂”也可。)

(二)使用了修辞、表现手法的语句(ppt)

师:文章中有些句子使用了一定的修辞、表现手法,这种句子也是我们理解的重点。请看这句:

1、课文链接(ppt)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让我们回味无穷,那么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呢?请同学们一起朗读答案。)理解:作者在此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点手法)把嗅觉中感到的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细柔飘思、婉转渺茫的歌声去感受、品味,将荷香断断续续、若有若无,捉摸不定的特点形象丰富地表现出来。(析作用)表现了作者此刻沉醉于荷塘月色的情景。(情感)

小结解题思路:

第一步 分析句子,确定句子使用的手法; 第二步 “还原”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第三步 组织答案答出作用+情感态度 答题模式:点明手法+作用+情感 课堂训练:(ppt)例2(08重庆高考)《时间怎样地行走》怎样理解“它在清晨的曙光中像一道明丽的雪线一样刺痛了我的眼睛”在文中的含意。(4分)

十几年前的一天,我在北京第一次发现了时间的痕迹。我在梳头时发现了一根白发,它在清晨的曙光中像一道明丽的雪线一样刺痛了我的眼睛。我知道时间其实一直悄悄地躲在我的头发里行走,只不过它这一次露出了痕迹而已。生展示答案,学生评价并打分。师分析:挑主干,“它刺痛了我的眼睛”,“它”指“白发” 析修辞,比喻,本体是“白发”。抓关键词,“刺痛”,表吃惊、哀叹之情。

答案:用比喻的手法写一根银白的头发的刺眼,形象地表现了白发让我发现生命的衰老,惊叹岁月的流逝。

(三)结构(层次)比较复杂的句子(ppt)

师:它如果是结构层次比较复杂的单句,这就需要我们划出主干,理清修饰成分,进而再进行分析理解;如果是复句,那就需要我们理清分句间的关系,再结合上下文对每个分句进行逐一分析理解。

1、课文链接(ppt)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解析:①这个句子的主干是“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②“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在句中担任状语;③冒号以后的文字,与“简单事实”构成复指成分。理解:此句论述了马克思在社会科学理论上的伟大贡献,即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赞颂马克思伟大的历史功绩,抒发对他的景仰之情。

2、小结解题思路:(ppt)第一步 分析句子,理清结构

第二步 结合语境对每个分句一一分析 第三步 按次序组织答案

3、修改答案、小组交流:(ppt)

3、怎样理解第二部分划线句子的含意?(4分)

②刘:那么多的人在抱怨世界对自己的不公平,一般说来尤其是越知识多的人越抱怨多,我抱怨过,当然柏杨先生也抱怨过。这话您不介意吧!

柏:我承认我确实抱怨过,不过我终生在抱怨又终生在奋斗争取,并且我能做到在进入天堂时一定把我所见到、经历过的、世间发生过的一切都统统包容:因为太多我知道、不知道的人在包容着、包容过我!你可以抱怨,但你不能仅限于抱怨。人要尽力而为,要竭尽全力,实在做不到了,你就试着顺其自然吧!要承认人与人的差异性,世间万物有摆脱差异性的事物存在吗?每个人在宇宙中都会有一个最终位置的!有的辉煌夺目,有的黯淡无光,这没有什么错!

答案:①面对世道的不公正和诸多不如意,可以抱怨发牢骚。(1分)②更要发挥潜能,尽力争得一个属于自己的人生位置。(2分)③真的无能为力也要顺其自然,承认人与人的差异性。(1分)

四、课堂小结

(一)今天,我们学习了“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下面老师总结答题步骤(ppt)第一步 分析句子

第二步 结合语境(上下文)一一对应解释

第三步 组织答案(师:关于这个分点作答,我要特别解释一下,我们发现很多高考句子含意题答案都没有分点,所以我们答案是否分点有两个依据:一是看分值多少,二看句子内涵是否丰富。一句话能解释清楚的就不用分点,需要分点的答案每点之间要留出空格。)

(二)注意:(ppt)

1、对语句的理解必须建立在对全文的阅读理解之上,不能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即上下文。

2、任何内容都为中心服务,因而,我们在做题时要始终保持一种“中心意识”,作者的情感或主旨就或多或少的成为了答案的一部分。

3、重要句子往往不是很简单的,所以我们在做题时,不能把几种方法割裂开来,要综合运用。

4、语文的答题模式不同于理科的公式,否则就失去了文学的美,所以我们要增强语感,灵活运用。

五、训练:

篇3:文公开课心得体会

关键词:语文教学,公开课,反思,培养目标,“文”“道”统一

学校安排我执教公开课, 根据教学进度选定的授课篇目为《记念刘和珍君》。对于这一课我感觉比较熟悉, 有信心讲好。我先就敲定了这一课的教学目标:1.把握领会文中作者的感情;2. 理解品味有深刻含义的语句;3.分析刘和珍人物形象。心想围绕这些教学目标再结合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和对作者的理解, 处理好这一课应该没有问题。然而, 问题恰恰出在自认为没有问题的地方。

因为公开课只有一课时, 我就把教学目标设定为分析刘和珍的人物形象, 并结合高考能力要求, 重点训练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在教学中有文章内容梳理, 有人物形象分析, 有高考能力点训练, 严格遵循七环节教学模式, 时间把握也恰到好处。课后我带着紧张的心情去倾听各位领导、前辈、同事的评价, 当听到一位老师说“如果不能深入剖析文中作者的满腔悲愤, 只是训练应试能力, 无论如何有点愧对先生。”是的, “愧对先生”打破了我所有良好的自我感觉。后边所有的批评或赞扬全都不那么重要了, 我执教这节课这么讲, 实在无颜以对为唤醒麻木国民而一生呐喊的先生。这也是我在备课时遇到的瓶颈:就是人物形象分析之后, 还有想说的话但不知道怎么说, 除了做题训练以求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就没有再深入地想下去。

反思发现, 在重视高考能力复训练的同时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没有积极引导学生去认识并改造世界。

经过七年的历练, 我感觉自己好像摸到了高考的脉动, 并开始朝着急功近利的方向倾斜。然而, 这次执教公开课“愧对先生”唤醒了我。

记得刚毕业时, 我曾怀着恭敬虔诚的心情去传达先生对世人的或告诫, 或警醒, 或鞭笞, 或砥砺的。在讲《祝福》时, 我先播放《祝福》电影中结局片段, 以浓厚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激发情感, 创设氛围, 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之后, 我指出这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为什么?是谁剥夺了她的“春天”?接着, 我与学生一起探究, 走近鲁迅, 走进《祝福》。中间穿插课文精彩片段的表演, 让学生深入解读文本。最后, 学生自由讨论为什么说祥林嫂是最好的女人又是最苦的女人?逐步引导学生从肖像、语言、行动等方面分析祥林嫂的性格特点, 从而认识到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 她身上既有共性 (勤劳、善良、质朴) , 又有着自己的个性 (顽强、倔强) 。祥林嫂守寡不成 (遭劫被卖) ———守家不成 (丧夫失子) ———守命不成 (赎身行乞) , 是一个不幸的女人。那时的课堂是不受拘束的, 尽情引导学生在或优美怡人, 或警醒心智的文字里畅游, 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以解决教学重难点。

通过课堂, 让学生变得理智而充满诗意, 有远大的理想又能脚踏实地, 有一颗能感知四季、敬畏生命的心。

今天, 我在备教鲁迅先生的文章时, 锁定的目标唯有贴近高考能力, 唯有被肢解出来的所谓的有效信息, 还为此洋洋自得, 觉得如此训练, 学生定能在考场上立于不败之地了。至于文章之外的深意, 至于情感目标就忽略了, 反正试题答案是没有感情的, 考试分数也是铁面无私的。是的, 我也开始直觉地认为, 只要有高分数, 学生未来的路必将宽广平坦, 将来就会有幸福。所以教育变成简单、机械地追求表面化的分数, 偏离了语文教育工具性和人文性基本特性。忘了在“分数”之外, 有许多无法考查或考查不可能充分的东西, 但对一个“人”的幸福生活却至关重要。如对生活的热爱, 对诗意生活的追求, 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 开朗活泼的性情……

由此想到严凌君老师的一句话“这个时代叫嚷埋怨只嫌太多, 缺少的是行动。我们等待着自上而下的指令, 却忽略了人人可为的自下而上的变革驱动。”抛开分数、升学率和急功近利的思想束缚, 带着天真可爱的学生走近大师, 寻找精神导师, 构筑年轻生命牢固的精神家园, 和学生们一起在有星有月、有花有草、青山绿水的世界里, 领悟屈原的高洁浪漫, 李白的狂放不羁, 杜甫的忧思, 李煜的赤子之心和亡国之恨;和学生们一起去追索郁达夫对故国之秋的眷恋与热爱, 去探讨朱自清先生“颇不宁静”的心情, 去享受李乐微为我们营造的空中楼阁的灵动和活力;领略庄子对生命的拷问和机智的谈吐, 去追寻孟子散文中原始的人道气息和民主精神。

篇4:试论语文公开课课堂教学文化

一、语文课堂教学的应然图景

课堂文化是“在长期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形成和共同创造的课堂规范、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的整合体,它直接反映的是课堂乃至学校的精神风貌,深层体现的是不同教育观念的交锋和人们对现实教育不同的追求和价值体认”[1]。在语文教学中文化既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又构成了课堂学习的基本内容。新课程改革倡导和谐平等的师生文化,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生命体验,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和教师的引导相得益彰,体现和谐的课堂文化。《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2]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首先要保持语文课堂的独特韵味,语文学科的独特性在于其熏陶感染作用,在于它更能促进个体生命体验的丰富。积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都是为一个终级目标而服务,那就是具有“语文味”的课堂教学。“所谓的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一种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中,主要是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3]语文课堂教学的应然图景就是充满语文味的课堂文化。

二、当前语文公开课的实然状态

(一)预设的课程目标

在理念上一线教育者已经接受了生成性的目标定位,但在设计教案时教师仍然是按照旧的观念在执行,他们的教案设计仍然是一如既往的追求完美和全面。为了贯彻新课改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教师通常在课前设计好三维目标的具体实现形式和教学方法,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去准备课程,保证公开课形式完美,但同时这样也剥夺了学生的思考权,而在公开课的课后陈述中评课专家也默许了这种“预设”的方式。

(二)“完美”的选课标准

公开课的展示性功能使得执教者更加追求完美,有时教师会为了整节课的完整性而放弃不符合公开课教学的课程内容。通过公开课的展示,目的是使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得以广泛运用,帮助更多的学生取得进步,但是,选课的完美倾向导致了教师追求形式上的美观,而把教学策略局限在几种文体中,没有考虑到语文文体的多样化,使得学生无法体会语文的精髓。

(三)非“回归生活”的教学内容

“回归生活”作为新课改反复倡导的理念在一线教师的教学中被提到重要地位,然而在现实课堂中表现出来的却是与现实生活脱离的现象,学生无法理解文本中已经离他们很遥远的“道理”,教师的牵强附会使得学生更加迷惑,其结果是课堂语言距离真实生活更加遥远。语文是通过文本为学生呈现不同时代和地域的文化特征、时代精神的,而学生通常是从他们当前的生活和知识储备出发理解文本内容。在公开课上教师虽然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但最终还是要求学生用教师事先组织好的标准化语言作为标准答案。

(四)远离“语文味”的综合实践课

综合性是语文学科的自身属性,但是,如今的综合实践课堂中,喧嚣取代了语文的平静,各种活动把语文课堂变成了大杂烩,一些教师把语文课变成了“文艺表演课”“绘画比赛课”“历史地理课”等等。在语文公开课中,教师很少再让学生品味文本了,而是一味地借助多媒体,借助各种拼盘式的活动来帮助学生记忆,为了标新立异,教师们忙于表演的设计,往往超越文本的意境,一味的发挥,在学生还没有把文本弄清楚以前就急于联系、探究、活动,把语文课变成了“表演课”,学生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静下心来体味语文的韵味。

三、语文公开课课堂教学的文化冲突归因分析

从文化学的角度分析,造成公开课表面“繁华”的原因主要包括:

(一)文化的崇权性

文化的“化人”意蕴与功能赋予了教育以意义、目的和内容,教育行使着文化的使命与旨意,扮演着文化的“复制器”与“传声筒”的角色。课程改革总是伴随着文化的渐变而在内容上的“新陈代谢”。[4]我国的新课改是自上而下推行的,其所倡导的理念大多是从国外借鉴而来,对于大多数一线教师来说理解就需要一定的时间,而要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就更加困难。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文化的崇权性,作为推广手段之一的公开课更多地表现出了一种对上级的遵从,一种为学校争光的理念,公开课被赋予了政治色彩,教师和学生上好公开课是为了努力迎合校方的要求,而校方是为了努力迎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这种层层的崇权文化导致了公开课表面繁荣,内核单一的现象。

(二)文化的折中性

现在的公开课评课标准有两个误区,一是以公开课评人,二是认为公开课要尽量避免瑕疵。在公开课评价中,对“教学目标明确”“教程安排合理”“提问精要恰当”“适时运用媒体”“注重能力培养”“教态亲切自然”等方面要求的程序化,导致了公开课的程式化表现。在这种程式化的评课方式中,所有的课都呈现出一种模式,追求课堂教学的四平八稳,迎合课程专家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使分析和指导变得苍白无力。这些是传统文化中的折中心理、从众心理、成见心理的表现,课堂教学评价的过程日趋保守,而保守又导致了教师缺乏自主创新的动力,造成了一种宽松的气氛。

(三)文化的茧式化

文化的茧式化告诉我们每种文化形态都具有强烈的保守主义、认同主义、教化主义的品质与机制。一种文化范式一旦形成,就意味着具有绝对的权威与统治力量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及制度、习俗的意识形态化,社会则必然通过一种专制性的运行机制维护这种文化范式的尊严与权威。[5]在当今中国社会,学生能否最终升入重点院校仍然是社会大众关心的重点,中国传统文化的评价标准仍在维护旧式的升学制度。可以说,是文化的茧式化在外部制约着教师贯彻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行动。而教师自身对新课程的理解又在内部导致了公开课的效率低下,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外壳下寻求一种内在的守旧方法以确保教学质量。

四、语文公开课课堂教学的文化适应对策

语文课的生命在于真实和创新,“真实”是要正确反映文本传达的意思,“创新”是要发扬语文课的工具性作用,使学生掌握语文的基本方法并广泛地运用到日常生活和真实情境中去。分析语文公开课教学中的文化冲突原因,可以对教师教学提出以下对策:

(一)以观念内化为基础

理念的引进是新课改推广的第一步,而一线教师观念的成功内化则是关键的一步。一种新的理念要想本土化必须真正立足于本国实际,与本国的文化找到契合点,形成融洽的合作关系,克服旧文化的阻碍力量,努力从多角度经营适合新课程理念推广的土壤,因为“在很大程度上,课程的解释取决于它所存在的社会环境”[6]。现在公开课出现的问题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没有充分的理解,他们只是从外部被动接受新的理念,没有主动地去理解其实质精髓并在实践中检验。因此,“有必要使教师培训过程变成一个教师重新认识教育教学的过程,使自己成为问题研究者和自我反思的研究者,并且拉近他自己与学习者的距离”[7]。

(二)以课堂常态化为标准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富有情境化的过程,我们无法预期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和突发思维,如果一味追求完美的公开课状态,就无法真正找到教学中的问题,也就无法真正地指导教学,帮助学生进步。常态课堂更加自然和真实,真正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促进他们不断在探究中自觉转变学习方式,师生和谐处理课堂中出现的突发问题。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特别需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因此,公开课应该以问题为导向,以常态课的内核为实施准则。

(三)以“平等的首席者”身份教学

教师在课堂中扮演“平等的首席者”的角色,平等要求教师尊重并鼓励学生的独到见解,首席意味着教师作为文本和学生的中介而存在。教师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经验、审美水平是高于学生的,因此在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活动的组织上要体现正确的价值取向。新课改提倡学生思想的开放多元性,公开课要保证学生的话语权,教师在尊重学生想法的同时要避免变成学生“思想的尾巴”。语文的特点在于意蕴的多样化和深远性,越品才越有味道,师生共同参与文本的解读,才能不断得到新的观点和体认。

(四)以语文特质为依托

新课改倡导的超越教材是指以教材为依托,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引导学生接触语言文字,认读、理解、鉴赏、评价,以语言文字为基础,指导学生理解语文,运用语文,体验语文,因文悟道。任何教学手段的使用都要以服务于语文为宗旨,任何教学环节的设置都要以完成“学生与语文的接触”为中心,对文本任何角度的理解都要在尊重文本、尊重作者的基础上展开。在语文课堂上必须做到的是文质统一,引导学生在“语”和“文”的海洋里涵咏、品味,最终获得既能“语”也能“文”的本领。

参考文献:

[1]张晓华.关于西部农村课堂文化的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1).

[2]http://pep.com.cn/czyw/jszx/jcpx/jcjs/wzjs/qnj/200501/t2005125 181029.html.

[3]钱道静.语文味:构建和谐语文课堂文化的立足点[J].当代教育科学,2008,(2).

[4][5]郝德永.课程与文化:一个后现代的检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2,61.

[6]LEE,J C.-K. Teacher receptivity to curriculum change in the implementation stage: the case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Hong Kong [J].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2000, 32(1): 97.

[7]ROSS,V.Walking around the curriculum tree:an analylsis of a third/fourth-grade mathematics lesson [J].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2003.35(5):584.

篇5:文公开课心得体会

温州市第十九中学 朱乾沈(市直属公开课)

一、学习目标:掌握分析重要句子的方法;规范答题。

二、教学准备:课前先发资料,让学生完成。后批改,并从中选出特例做成课件。

三、大致课型:阅读理解练习讲评与训练相结合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导入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上课的地方很特殊,和我们一同上课的老师也很特别,他们都是市直属中非常优秀的高三教师。虽然今天天气不佳,但他们依旧到来。作为东道主,我们是不是要以热烈的掌声感谢他们的时间呢?我们同学非常热情。

这堂课之前,我给大家发了一份资料,要求大家完成前面三道题,我看大家的表情无比的轻松,而且从你们欢快的书写声中,我强烈感觉到大家对解这类题成竹在胸。我私底下不禁为大家暗暗叫好。可是,当我收上来认真批阅之后,我被吓了好几跳。三道题中,能够全做对一道题的同学竟寥寥无几,仿佛你们各个都是超男,超女一般稀有。而对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这个考点又是历年高考试卷中钦慕的对象。大家请看大屏幕。既然如此,我这堂课也就有了存在的必要。结合大家的做题情况,这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掌握方法,规范答题。

(二)师生讨论,总结规律

诶?我们的话筒在哪里。好就你了。我来问你一个问题,既然我们的课题是重要句子分析,那么什么是重要句子?

明确:或揭示能主题,或能揭示文章脉络,或有丰富含义,或使用了修辞等的句子。

刚才这几位同学非常勇敢,回答的也很精彩,可以说开了一个好头。那么重要句子到底怎么分析呢?接下来,我们做一个找茬的活动。希望大家继续活跃。请看大屏幕。这里我出示了三位同学的答案,同时也出示了参考答案,请大家对照参考答案,看看他们的答案分别少了什么内容,又多了什么内容?

生:少了比喻(分析句子的修辞。追问,这句中,把什么比喻成什么,你怎么知道?也就是要联系语境。)

少了惊喜(注意分析隐含感情,分析不全面。追问,那么这个句子中哪个词语最能体现作者当时的惊喜之感呢?突然。说明我们可以透过关键句把握作者的情感。)

多了作用(审题注意,不然会费笔墨,费时间)

因此如果他们注意能够注意分析修辞,抓住关键词分析,(联系语境分析,)结合作者的情感。接下来的两位同学就注意了这几个问题,但是很遗憾没有得满分。比如金乐文,表达不够严谨。朱美华答题点重复。

不够我们班的周利通做的不错。我们来小结一下:

接下来我们集体按照这个表达要点把刚才那个问题的答案口述一遍。嗯,大家说得比唱的好听。哈。

三、巩固提升 修改答案

有人说,听过的不是自己的,唯有写下来才是自己的。所以我们不能光听不练。接下来我们就来练练。一二组为一个单位修改第二个问题,三四组为一个单位修改第三个问题。时间为五分钟。我们要比比哪个组完成的更加出色。出色的有奖啊。

接下来我要展示同学们的答案,同时让同学们点评。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点评,请大家按照这样的句子进行点评。(学法指导:XX同学注意了,得到了这一点的分数。如果XX同学注意,就不会失分了,(现场打分)

我先来示范一下。比如这位同学,他注意分析了修辞手法,同时结合语境正确分析了这个关键词的含义,并且正确写出了作者的情感,因为我给他这个分数。

每个单位各展示两位同学修改后的答案。

四、巩固提升 我来命题

通过刚才的练习,我发现我们高三1班的学生很有悟性,很给力。不过刚才,我们都是别人命的题来考我们的,那我也可不可以来命个题考考别人呢?接下来,我们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总想为你唱支歌,发现最值得你命题的重要句子,就把它命在格子,然后拟好答案,待会来考考别人。不过大家要慎重,每人只能命一次题。

我刚才的在巡视的时候,发现大家对什么是重要句子理解的非常到位,画出来的的确确是重要句子。而在大家作为命题的句子又非常集中。我们从中选择了两句。

这个句子是这个这个单位出的,这个是哪个单位出的,接下来请换过来答题。我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待会派代表回答,看看那组回答的最好。也请命题者XX在底下写好答案。

请命题者,你觉得他能给几分。为什么?你的答案呢?出示正确答案。

五、总结课文 学生完成

篇6:文公开课心得体会

教学简案

教学目标:

1、复习高考现代文阅读中“作用题”各种题型的解法。

2、引导学生了解现代文阅读中“作用题”解题的思考角度。

3、引导学生能从思考角度入手解决现实题目 重难点:分析得出并理解“内容”、“主题”、“结构”这三大解题思考角度。时间:一个课时 教学过程:

一、入题

1、介绍高考现代文阅读中“作用题”的问法。题目表达形式。

2、介绍“作用题”设题角度及范围。

二、重温已学 分别复习

①标题的作用;②句、段的作用(开头、结尾、中间段);③形象的作用(人物、物象); ④修辞的作用;⑤插入内容(某一事件、史实或诗句等)的作用。⑥不同人称的作用; ⑦ 环境描写的作用;

三、引导学生得出解这类题的三大角度。并加以分析

(一)、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题的答题角度,得出解这类题的三大角度

1、环境描写本身的作用

2、环境和人物之间的关系

3、环境和主题之间的关系

4、环境和结构、情节之间的关系 总结为三大角度:内容、主题、结构

(二)、分析内容角度需考虑的问题

(1)从所问的对象本身内容考虑——例:(2012·江西卷)《报复》

(2)从作者的意图角度考虑,如烘托情感、思想,表现了作者„„情感等。——例:(2010·辽宁卷)《洗澡》

(3)从读者角度考虑,思考所问对象的表达效果。——例:2012年天津卷《掐辫子》(4)从手法角度考虑,如人称、修辞的使用效果等。

(三)、分析主题角度需考虑的问题

①点明主题(如所问对象在文章开篇位置可以说“开篇点题”)②卒章显志,突出主旨(在结尾位置有时是“深化主旨”)

(四)、分析结构角度需考虑的问题 例:(2013·湖南卷)《未婚妻》、(2010·辽宁卷)《洗澡》

(1)文章开头部分,往往有统领全文,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的作用。(2)文章中间部分,一般有过渡、承上启下的作用。

(3)文章结尾部分,作用有呼应开头(有时是呼应标题或呼应前面的某个具体段落)、前后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总结全篇等

(4)如在文中多次出现,通常起贯穿全文的作用,即是文章线索。

四、小结

五、课堂检验

(2012·辽宁卷)《最后的黄豆》。(2010·课程标准卷)《保护人》

P198 ——(2012•江西卷)《报复》 P211——(2010•辽宁卷)《洗澡》第3题 P208——(2013•湖南卷)《未婚妻》 P211——(2010•辽宁卷)《洗澡》

P196——(2012•辽宁卷)《最后的黄豆》。

上一篇:5大经典励志歌曲推荐下一篇:适合用来教育孩子的励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