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夏天那么热还会下冰雹的阅读答案

2024-05-17

为什么夏天那么热还会下冰雹的阅读答案(通用2篇)

篇1:为什么夏天那么热还会下冰雹的阅读答案

《立春后为什么还会下“冻雨”》阅读答案

,立春过后,长江中下游一些地区,受冷空气入侵与暖湿气流的共同作用,在大范围雨雪天气中,还发生了“冻雨”,给交通安全、越冬作物生长均造成一些不利影响。不少公众质疑,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立春后怎么还出现这类冻害?

立春在天文意义上是入春,但在气候意义上,一般2月日平均气温连续5天滑动候平均值不会稳定通过10℃,故仍处于冬季,发生此类灾害性天气现象,不足为怪。人们所称的“冻雨”,气象学名叫“雨凇”。

这一不速之客,是来自天空低于0℃但未冻结的过冷却水滴。通常大气温度从地面向上随着高度的递增而递降,但产生雨凇的大气层结,是自下而上呈“冷——暖—— 更冷”的分布,即“过冷却雨层——暖层——冰晶层”,通常存在0℃或以上的逆温层是雨凇层结的重要特征。近日出现的雨凇,是来自于气温在零下十几度 5500米上空冰晶云层中的雪花,在下降中遇到3000米左右高于0℃的气层,使其“冰容”销魂沦为“雨滴”。又当其以重力加速度下降到1500米以下时,再度进入了低于0℃的近地层,此刻一部分可能还魂冻结成“冰粒”,大多数因来不及冻结,成为低于0℃过冷却雨滴,在低于0℃的地物上“安家落户”,冻结成为雨凇。

雨凇的形成,还与冷空气南下所带来的降温、大风、降水等天气条件相关。

像江汉平原,是从汉江河谷南下冷空气首当其冲的地方,发生雨凇的几率就大。如武汉市年平均雨凇为2.8天,最多年达19天。其冻结在电线上的厚度较大,直径一般可达25~40毫米(荆州202月6日为26.8毫米),严重雨凇会造成交通、输电通讯线路中断,自来水管冻裂,越冬作物茎叶严重机械损伤……

有人认为气候变暖雨凇会减少,其实不然。湖北省气象局乔盛西研究员等分析,雨凇形成的典型气象条件并非是严寒,而是微寒有雨。武汉与荆州市的雨凇,通常在0℃到零下3℃的微寒天气条件下出现,其频率占84%,而其中在0℃到零下1℃之间出现的频率的占42%,在零下3℃以下的出现频率只11%,即使气温高于0℃,在0.1℃到1.0℃之间出现的频率还占5%。可以说气候变暖不至于减少雨凇的危害,因此要防患于未然。

18.请分别从说明的对象和说明的.语言角度指出这篇文章是哪一种类型的说明文。(2分)

19.文章从哪两大角度介绍了“冻雨”形成的原因?(2分)

20.细读第三段,用自己的话说说年立春过后为什么还会有下“冻雨”的现象。(3分)

21.根据括号中的相关提示回答相应问题。(4分)

(1)不少公众质疑,在气候变暖今年1月冬暖的背景下,立春后怎么还出现这类冻害?(提示:这句话在文中起何作用?)

(2)如武汉市年平均雨凇为2.8天,最多年达19天。其冻结在电线上的厚度较大,直径一般可达25—40毫米(荆州2014年2月6日为26.8毫米)。(提示:运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

18.从说明对象上来看,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从说明语言上来看,这是一篇平实说明文。

19.从气候意义、天气条件两个角度介绍了“冻雨”形成的原因。

20.气温在零下十几度5500米上空冰晶云层中的雪花,在下降中遇到3000米左右高于0℃的气层,消融成为“雨滴”;但当“雨滴”以重力加速度下降到 1500米以下时,再度进入了低于0℃的近地层,一部分“雨滴”再度冻结成“冰粒”,另一部分来不及冻结,成为低于0℃过冷却雨滴,落在低于0℃的地物上冻结而成为雨凇。

21.(1)运用设问句,引起读者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2)运用了举例子、列数据的说明方法,显得具体可感。

篇2:为什么夏天那么热还会下冰雹的阅读答案

与冬季常见的雪、雨夹雪和冻雨等天气现象不同,冰雹通常发生在温暖的季节,这常常让人觉得费解。冰雹以坚硬的冰块形式从高空降落到地面,有球状、锥状,也有的呈不规则形状。当空气中的水滴逐渐变大,空气的浮力再也无法支撑水滴时,降水就形成了,这很好理解。可是,比雨滴重很多的冰块,如何能够在大气中停留足够长的时间,并形成类似黄豆、弹珠、乒乓球甚至高尔夫球大小的冰雹呢?

冰雹的产生和强烈的上升气流有关,而夏季往往容易出现强烈的对流活动。云中那些温度低于0℃却没有结冰的水滴和云中雪花等不断相互碰撞,冻结成微小的冰粒。这些冰粒在大气中开始下降,但是遇到上升气流后,新生成的冰粒随之上升,并高于云层,从而导致更多的过冷水滴凝聚在冰粒上,形成冰雹块。变大的冰雹块下落,直到它再次遇到上升气流。冰雹块在云层中的.不断上升和下降,就像乒乓球在彩票机里不断翻滚,不同的是,冰雹块还会不断长大。最后,当上升气流无法托起不断变重的冰雹块时,它们就从空中急速降落到地面。最强的上升气流甚至能让冰雹的直径达到10厘米。

上一篇:《劳动合同法》相关知识讲座下一篇:2024教师师德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