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社团活动计划

2024-05-07

初中生物社团活动计划(共14篇)

篇1:初中生物社团活动计划

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生物社团活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为了充分发挥人员、设备优势进行有效探索、实践的学生活动的有效方式。利用形式多样的小组活动来巩固、加深和扩大学生课内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生物技能。

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使各项活动符合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让学生多了解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及其在社会上的广泛应用。在新课标思想指导下,兴趣小组的活动要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成为同学培养生物兴趣、掌握生物实验技能、树立科学世界观的一段难忘的经历。

二、活动目的1、加强学生生物基础知识的巩固和运用,使之更加牢固的掌握最有用的与实际生活联系最密切的生物学知识;

2、拓宽、拓深所学的生物知识,增加学生的知识面,扩大学生的视野。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探究活动旨在让学生参与和体验探究科学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鼓励学生进行拓展性探究和实践。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技能,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利用网络让学生认识我国的珍惜动植物资源,培养学生爱护和保护动植物的情感。认识身边的常见植物,培养学生爱惜动植物,保护环境,珍爱生命的情感。

三、活动原则

1.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课外活动内容应以课堂教学内容为出发点,适当扩大、加深。

2.以实践活动为主与课堂教学不同,课外活动以实践为主。但课外活动必须以理论为指导,在实践活动讲授理论。

3.因地、因时、因人制宜生物学课外活动从实际出发,根据学校及周围的条件、需要以及学生的情况来安排内容。生物生长发育有季节性的特点,活动内容应抓住有利时机安排,四、组织教师:

贾飞京、汪恩兰

五、活动时间安排

每周五下午17:15-17:55;在生物实验室

六、活动要求:

1、每次活动都要按时,不准无故缺席。

2、要以科学认真的态度参加每次活动,活动中应仔细观察、思考,认真操作。

3、大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要有创造性。

4、每次活动要认真总结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七、活动安排

序 号

活 动 内 容

制定本学期生物社团活动方案

社团内竞选组长

参观生物标本室实验室

观看卵细胞和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并发育成胚胎的过程

探讨青春期的身体和心理的变化

观看视频消化系统的3d动态图

测定花生种子中能量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设计一份合理的午餐食谱

观看视频,了解人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呼吸过程

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涂片

观看心脏血液循环的动态模拟图

讲解眼球的结构

拟订一份环保计划

观察记录各种植物发出新叶的时间

篇2:初中生物社团活动计划

2010-2011

一、指导思想

兴趣小组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基于课堂教学的基础之上,同时充分发挥人员、设备优势进行有效探索、实践的学生活动的有效方式。在新一轮教改思想指导下,兴趣小组的活动要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成为同学培养生物兴趣、掌握生物实验技能、树立科学世界观的一段难忘的经历。

二、活动内容的计划

(一)生物学课外活动内容安排的原则

1.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课外活动内容应以课堂教学内容为出发点,适当扩大、加深。

2.以实践活动为主与课堂教学不同,课外活动以实践为主。但课外活动必须以理论为指导,在实践活动讲授理论。

3.因地、因时、因人制宜生物学课外活动从实际出发,根据学校及周围的条件、需要以及学生的情况来安排内容。生物生长发育有季节性的特点,活动内容应抓住有利时机安排,活动方案

1、生物学课外活动小组这是校内活动的主要形式。活动内容主要配合课堂教学,也可扩大和加深生物学有关的知识。

2、个人活动对生物学兴趣特别浓厚的学生,根据他们的能力和特长进行个别指导,组织他们进行阅读、观察、研究,指导他们撰写小论文,参加生物学智力竞赛等活动。

3.举办成果展览会可展出课外活动小组成果。既能使小组成员得到提高,又能使其它学生受到教育。

4.召开活动汇报会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汇报,也可起到总结交流的作用。

方案内容:1.调查传染病的危害。

2.关于沼气池的调查。3.调查近视眼。

活动总结

课外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通过相互合作,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学生第二课堂活动,是对第一课堂学习的延伸、补充、发展,具有广泛的、深刻的、生动的教育效能,可以丰富学生精神生活,陶冶情操,可以使学生学到多种新鲜知识,有助于培养兴趣和爱好,发展学生的智能。实践证明,经过第二课堂活动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思想觉悟得到提高,个性特长得到发展,知识面得到拓宽,动手能力也得到提高,与第一课堂教学相得益彰。现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是关键:

当前,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对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的要求。如果我们的教育仍局限于传统的第一课堂教学,那么不仅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培养会受到局限,而且学生的个性特长也难以发展,情操得不到陶冶,对学生以后的发展不利。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是扩大学生知识面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因此,学校领导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第二课堂活动,把组织第二课堂活动列入常规工作加以研究和检查,并在时间、资金投入、场地、设备器材等方面给以了充分的保证,从而使第二课堂活动得以顺利开展。二.建立健全的活动组织

根据学生自愿参加和教师挑选相结合的办法,按不同年级或不同班级组成课外活动小组。学生自愿参加活动组织,才能充分发挥其主

动积极性。小组要有教师负责指导,并选出责任心和组织能力强的学生来作正、副组长。参加小组应有连续性,包括七八年级。

三、因地制宜地组织好活动,是顺利开展课外活动的关键 开展课外活动,将碰到时间和经费问题,在时间上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情况,以不影响学生的学习和身体健康为前提,活动一般安排在中午及晚学、自习课、周末等空余时间,学生方面以自愿和兴趣为参加原则,教师择优组建成立生物兴趣小组,同时必须报请学校领导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可,争得他们的支持和经济帮助。

篇3:初中生物科学探究活动浅析

一、初中生物科学探究活动实施原则

(一) 密切联系实际

初中生物科学探究活动要考虑两方面的实际情况:一是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他们正处于青春期的初期, 易冲动, 对危险和是非等判断不准, 因此在科学探究活动当中应注意避免涉险。生物科学探究活动往往要到野外开展, 在开展活动前一定要对学生进行充分的安全教育, 让他们充分掌握野外安全防范知识和野外突发情况应急处理技能。就算是室内实验类的探究, 也应当让他们掌握实验过程中的安全防范知识。二是内容和活动地点。实施前要考虑拟实施的活动内容与拟前往的地点的匹配程度, 这种匹配程度越高越好。此外, 如果是去野外, 还需充分调研, 对拟前往地段的交通、安全等因素进行充分了解, 确保学生到来后能顺利开展探究活动。

(二) 与课程标准相适应

生物科学探究活动一定要在课程标准的大原则范围内开展, 每次活动都要有明确的目标, 而且目标在课程标准范围内, 不与课程标准相冲突, 切忌漫无边际和目的地开展活动。

(三) 动态监测学生活动情况

生物科学探究活动中, 不管是室内还是野外, 教师一定要注意全盘监控, 随时要求学生反馈信息, 动态掌握学生探究情况, 以便及时予以正确的指导, 使学生更有效地在活动中学到有用的知识。

二、初中生物科学探究活动的主要方式

国内不少教师都积极探索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方式, 目前经验证较有效的方式主要有观察、探究、调查、课外实践、观察与思考、资料分析、技能训练、制作等。下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对这些活动方式作简单的阐释。

(一) 观察

观察既是一类探究活动, 也是生物学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观察植物的细胞”一节中, 要求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 自己动手制作临时装片, 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很高。针对这一难点, 我们先是培养一部分学生, 然后让他们与教师一起对操作能力较差的学生进行帮助辅导, 通过这种学习方式, 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师也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者。通过动手操作,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而在进行“观察蚯蚓的运动”这一探究实验时, 由于大多数学生家在农村, 对蚯蚓接触较多, 活动条件优越。我们要求学生课后按课本提出的问题, 逐一进行观察, 特别是蚯蚓在玻璃板和硬纸板上的观察记录, 要求学生列表进行比较, 最后总结并要求学生完成探究报告, 认真分析实验中出现的问题。通过这种方式, 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知识, 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及合作能力。

(二) 制作

如对于微生物, 学生知道得较少, 而在我们生活中却应用得比较多, 特别是在食品方面, 如蒸馒头、做泡菜、酿酒等都有微生物参与, 与我们生活有着密切关系。古人在很早以前就懂得利用微生物进行发酵。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微生物的兴趣, 我们提出问题:糯米甜酒是怎样酿制成的?让他们围绕着问题进行了一次酿酒实践活动。由他们设计和选择实验方案, 到市场上选购糯米和甜酒曲, 并进行酿制。两天后, “丰硕成果”出来了。学生们都很高兴品尝自己的劳动果实。接着要求学生用酒液制成临时装片, 并且用显微镜观察, 发现一串串的酵母菌, 原来甜酒是酵母菌繁殖、发酵而形成的。在品尝和观察中他们体会到了学以致用的价值, 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也激活了他们探究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三) 调查

要求学生走出课堂, 到大自然或社会中去, 就某个与生物学有关的问题进行调查, 培养实践能力。如“调查当地或我国某地的植被状况”、“调查动物在人民生活中的作用”等。

(四) 探究

探究是一种多侧面的活动, 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探究活动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如“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探究菜青虫的取食行为”。这些对于我们农村中学的学生来说都能做得到, 因此我们要求学生自己按课本要求, 在家里饲养、观察后, 再带到课堂上来交流。

(五) 思考与分析

思考与分析是指对观察和实验以及相关科学探究活动所得的资料进行科学思维和分析, 这一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处理生物学信息的能力, 并且能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和扩展“课外实践”, 使他们在生物学上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

篇4:加强初中生物课探究活动

一、把握科学探究的本质———自主性

探究性学习,强调的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教师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和协助者,而不能过分地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遇到困惑时,可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探究性学习一般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处理信息、作出解释、论证过程、获得认识并交流探究结果。在这一系列过程中,都要落实学生的自主性,教师不能干预,更不能代办。落实自主性,就是落实探究性学习的学习目的。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严谨规范和不怕困难的态度、主动发现问题的意识、积极创新的精神,都会最终得到实现。教师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应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并能够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可以与学生共同探究、共同学习。这样学生探究的自主性会更加凸显。

二、突出探究式教学的重点———过程性

“过程性”是探究性学习的的重点,规范探究的过程性就是要关注学习过程中学生思维方式的变化,得到怎样的体验与感悟,对信息资料怎样整合,强调的是过程性。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的能力得到加强;学生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整理资料、处理反馈信息的能力得到提高。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得以强化。不过要注意的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并分析整理相关数据、得出结论及表达交流是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而绝对不能把这一般过程作为固定的模式来要求学生。这样会束缚学生的手脚,从而违背探究的目的。教师在评价探究结果时,一定要以形式评价为主,更要关注学生的自我评价及相互评价,决不能以结果的成败来评价学生。鼓励学生重视探究过程,让他们在探究中学会交流与合作,在探究过程中真正得到能力的提升。

三、在探究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自我发展的主体,教师已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的长者,而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关注每一位学生,启迪他们的思维,调动他们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勇于动脑、动口、动手的习惯。培养他们能够从多角度、多方向去分析问题、质疑问题、主动探索知识规律的能力。教师在探究活动中,一方面,要给学生充分参与设计、讨论、操作、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另一方面,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吸纳学生的观点,不强求一致的标准答案,而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自己来动手操作,推导过程,领悟发现、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体验学习生物学的快乐。通过探究活动,一方面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另一方面也能够培养他们主动的了解生物科学发展的历史。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有些教师在上课时明显感到自己的知识储备不足,于是个别教师生怕学生提不同的意见,影响教学进程,甚至惟恐被学生问住而失去面子或出“乱子”,不敢放开课堂。一旦出现与自己设计的思路不同的,马上制止或提示,把探究性学习变成只是为了应付公开课、检查,热热闹闹地走过场,学生还来不及放开手脚,探究就已结束,成了为完成探究形式而进行的探究。这样的实验探究过于形式化、简单化,反而束缚了学生的手脚,使学生无所是从,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发挥。这就要求教师要潜心钻研新教材,博览群书,注意搜集与生物学相关的资料,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拓宽知识面,还要充分理解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通过探究活动要明确准备培养学生怎样的能力、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这样可以避免在课堂上草草收兵或无法控制,减少在教学中出现探究只有形式,学生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发挥,更没有落实探究性学习实质的情况。

篇5:初中生物社团活动计划

2016-11-25林丽珍(定安县实验中学)阅读 66雨中漫步

2016年11月25日下午,阴雨蒙蒙,定安县研训中心吴克主任组织生物中心组成员在定安县实验中学进行“2016国培计划初中生物科第三轮送课下乡第二次磨课活动”如期举行,本次授课教师是来自海口市琼山第二中学在定安县实验中学支教的吴乾军老师,课题为《第2节 呼吸作用》。

学生们认真听课

学生上讲台演示三个呼吸作用实验

学生演示实验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

学生们积极踊跃回答问题

精彩评课瞬间

篇6:初中生物教学计划

一、继续加强生物学科中心组的自身建设

1、深入研究与实施生物新课标和新教材,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2、按照“德才兼备”和“大力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的要求,在组建好的生物学科中心组的基础上,继续挖掘和发现人才,将各学校的教学骨干和教研新秀团结到教研室的周围。

二、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及指导,努力提高自身和全区中学生物教师的专业素质

1、加强各校内部校本教研,加强学校教师间交流与合作,共同搞好中学生物教研工作。

2、继续推进全区各校之间的联片教研,以便各校之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三、深入研究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使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落实到每个学生的身上,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经过有效性教学的研究推动和深化义务教育新课程的实施

1、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要加强生物课程标准和生物新教材的学习、研究和交流,提高生物课堂的教学质量。

2、做好初中新课标学习考试研究、实施进一步深入研究如何在期中期末测试中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能真正反映新课标在学生身上的体现。

3、做好初中生物新课标实施和开放性考查实施的调研工作。

4、要加强探究性教学策略的研究要注意发现和总结成功的教学案例,加强对优秀的初中生物教师教学经验的总结、宣传与推广。结合教学资料、突出知识主干、开展合作学习。

5、加强农村初中和城镇办学条件较差的初中在使用新教材中遇到的困难和对策的`研究,异常是实验条件、实验开出率、实验实施有效性、实验评价等的调查和研究。

(二)进取主动参与初中生物新课程的贯彻使用工作,全面提高生物教学成绩

1、抓好生物课堂教学的研究,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指导教师规划好教学进度,明确教学要求,同时还要加强教学质量的监控,及时将监控所得结果反馈给学校。

2、扎实提高生物必修资料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与学的质量。

(三)做好生物教学研究和指导工作

1、加强分类指导,加强与区(校)教研力量的密切合作,加强资源共享,共同为提高榆次区生物教学成绩而努力生物学科中心组要把指导的力量更多放到薄弱学校和乡镇学校,充分利用区的教研力量,完善全区内同层次学校间的合作与交流。

2、提高综合学科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综合学科生物课堂教学要注意复习资料的筛选,加强重点和难点资料的指导,做好训练资料的编制和使用工作。

3、组织好全区期中期末生物测试工作,提高试卷讲评的质量。

4、组织好每年四月份举办的“山西省初中生物素质与实验本事竞赛”工作。

(四)加强生物网站的建设,有效利用各种优质资源

1、生物学科中心组要及时上传学科相关信息,供教师们参考。

篇7:初中生物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中生物课程标准》为依据,在继承我国现行生物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力求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加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增加实践环节,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生物,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为学生们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适应社会和继续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讲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教学内容介绍人的生理活动和生长发育都依赖于生物圈的资源和环境。人类的活动更影响和改变着生物圈。这个单元的学习,既要了解人体的构造和生理,还要关注人和生物圈的关系。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入学半年,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习习惯已初步养成,学生记忆快,但是记忆时间短暂,一部分学生课上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明确学案要求进行自主学习。根据学生这些特点,我们教师要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醒学生注意力切入,使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生物学,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并培养学生能运用生物学规范语言回答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继续加强学生的堂清工作。

四、教学目标

1、新学期一开始,我校就进行了上学期期末考试的质量分析,通过这次分析让我知道了本学期的工作重点,在教学中要注意继续落实《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努力提高学生们的生物科学素养,教学目标,内容和评价都应有利于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教学中要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有所发展,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各种科学探究活动;教学中要注意合理选择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

3、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要特别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培养,要注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力争创造条件尽可能多开教材中提出的调查,技能训练,探究和资料分析活动。

4、根据本班实际情况,本学期重点放在70——80分和50——60分之间的学生上,提高我班的优秀率和及格率,各科教师都要督促差生,树立集体奋斗目标,尤其是临界生严格管理,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到按时完成作业。为了让我班成绩上一个台阶,还需要各任课教师的相互配合,齐抓共管,使不优的学生变得更优、差生变得不差的现状在我班出现,这就需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这个目标,因此对各任课教师做了分配,具体如下:

英语:

语文:

数学:

地理:

历史:

生物:

五、具体措施

1、继续深入学习有关的教育理论和转变教育观念,在已有的教学经验基础上力争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所创新和提高;组织好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并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引导学生分工合作,乐于交流。

2、积极参加教研教改上好课,设计好学案、导案、写好教学反思;注重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学有所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情感教育;精心诱导,强化教学。

3、对校内子女每天督促巩固所学知识,并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作业;课堂上优先回答问题,不懂的认真辅导;每周至少有两次谈话,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问题尽快解决。

篇8:初中生物学如何设计探究活动

究竟如何提高学生的探究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究竟应该如何创设环境让学生探究,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其探究活动的内容又应该是什么, 教师在探究活动中应如何及时做出领袖的作用, 如何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点睛究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教师对种种问题都应该做到心中有数。探究的问题也要紧密围绕学科知识中的问题, 这里的问题可以是教师提出, 也可以由教师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提出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探究性学习有一定的特点, 比如要求学生能自主地抓住自然的事物、现象, 通过探究自然的过程, 获得科学知识, 而不是灌输现成的结论性知识, 不是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地步;再如探究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从事研究的必要的探究能力, 要自主地抓住自然的事物和现象, 加深对自然的认识, 有效地形成认识自然之基础———科学概念, 同时也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 最后要提出的是探究性学习, 强调的是探究的过程, 所出现的结果也是多元的。

教师在探究活动中作为组织者和领导者, 我认为首先定位在探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预计探究的分量和探究的可行性, 其实并不是所有的主要内容都需要通过探究推敲出结果的, 值得推敲出的主要内容必须有其使用的价值, 能在学生的成长中增砖添瓦, 能让学生形成一定的能力, 比如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等, 而有些知识就难于设计成探究活动去获取, 如“生物的分类”就不适合用此方式开展学习。

篇9:如何设计初中生物课堂活动单

关键词: 初中生物 活动单 主体性

在苏科版初中生物教材中有许多活动内容,在课程标准中也有相关活动建议,通过丰富的课堂学生活动,增加学生的语言、操作、身体的动作,增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把以学生为主的活动转变成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活动——以讲课和师生间的问答为主,即使有学生讨论也流于形式,不够深入,没能体现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

为了发挥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笔者尝试用“活动单导学模式”进行教学。活动单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路线图”,教师可以省去一些内容讲述,这些内容将清晰地呈现在活动单上,教师能够留出更多时间给学生自主活动;有了活动单,学生更明确了活动目标,活动衔接更顺畅,这些都有助于学生活动的顺利展开。

1.活动单的课题设计

如果是新授课的活动单,课题名称就是教材的自然章节名称。第二节《人体内废物的排出》需要两个课时,设计的两个活动单分别命名为《人体内废物的排出——尿液形成的结构基础》和《人体内废物的排出——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课题名称是“活动单”的“活动主题”,因此课题的确定要根据具体课堂教学任务和目的设定,若是针对某个专题的复习课,活动单的命题就根据具体复习的范围确定。

2.活动单的内容选择

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因此每节课一般设计两到三个学生活动。活动单设计的活动内容一般是教材的重难点,确保教学的重头是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苏科版教材上针对重难点编排了很多相应活动,教师可以直接采用或者适当修改再加以应用。

以苏科版《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为例,其教学重点是肾脏的结构和尿液的形成,教学难点是肾单位的结构、尿液的形成和区分血浆、原尿和尿液。在《人体内废物的排出——尿液形成的结构基础》活动设计中,笔者设计了三个学生活动,分别是观察泌尿系统的组成、观察肾单位的结构和分析血液在肾脏与相关血管中的流动情况。前两个活动来源于教材,编写第三个活动的目的是巩固血液流动的知识,让学生知道血液在肾动脉、肾静脉和肾脏内部血管中的流动方向,有助于学生理解肾脏清洗血液的功能。

3.活动单的活动目标设计

第一,活动目标要针对课时设计,避免过大。以《人体内废物的排出——尿液形成的结构基础》为例,活动目标设计为:(1)能够说出泌尿系统的各器官的名称和功能。(2)能够判断并解释肾脏部位的血液流动属于体循环。(3)能够说出肾脏的位置,辨认肾脏皮质、髓质和肾盂的位置。(4)能够辨认并说出肾单位各组成部分的名称。另外,教学参考书上的教学目标都是针对整个第二节《人体内废物的排出》设计的,教师切忌直接照搬照用,其中关于“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相关活动的目标要放在第二课时。

第二,活动目标要着眼于学生,做到具体明了。以“使学生了解肾脏的位置和结构”目标为例,“使学生”这几个字是以教师的角度作为教学目的使用的,活动目标的描述要从学生角度描述;“了解”这个动词太过抽象,学生看了不会产生相应的动作行为,看到“说出”学生就会试着说;“结构”一词,对于有些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很难将皮质、髓质、肾盂和肾脏结构联系在一起。将“使学生了解肾脏的位置和结构”改成“说出肾脏在人体中的位置和构成肾脏的各结构的名称及位置”更好。

4.活动单的活动方案设计

第一,活动要采用多种不同形式。常见生物课的活动形式有实验、交流与讨论、操作、阅读、表演、记忆、资料收集、创作、解题,等等。在一节课上通常会有两、三个学生活动,在设计时要注意采用多种形式,避免学生产生厌倦和疲劳。例如“分析尿液的形成”采用交流与讨论形式,“根据各指标数据区分血浆、原尿和尿液”采用传统的解题形式。

第二,活动要倡导新的学习方式。美国M·希尔伯曼研究表明,学生对于所做过的、所说过的能保持90%,对于听过的能保持20%,对于读过的仅保持10%,这说明教师在设计活动单时要增加学生的“说”和“做”的行为。在“分析尿液的形成”活动中,学生先观看尿液形成的动画,根据活动单上的问题小组讨论,最后将讨论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并要求用图形符号画出各物质在肾单位中的位置,这个活动主要是采用了学生的“说”和“做”。在“区分血浆、原尿和尿液”活动中,学生要观察表格、比较各指标的数据,独立完成思考题,这里主要采用了“做”。通过安排学生“说”和“做”的产生式学习行为,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第三,活动要难易结合,兼顾学生个体差异性。班级里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各不相同,要让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与,不能只是个别好学生参与,这就要求教师课后和学生多交流,掌握了学情再设计活动,使不同水平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活动。

“分析尿液的形成”活动中,学生观看完尿液形成的动画后,小组讨论问题:(1)肾单位的四处地方含有的液体是哪种(血液、原尿、尿液)?(2)你能用手在下图中比划出血液在肾单位里的流动方向吗?前两个问题学生通过观看尿液形成动画及画面上的内容提示比较容易解决,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第三个问题相对复杂些。(3)请你试以入球小动脉为起点找出下列物质或结构(血细胞、蛋白质、葡萄糖、尿素、水、无机盐)在图中的运动路线。这个问题里血细胞的路径是简单的,但是水、无机盐的情况复杂些,水和无机盐先滤过进入原尿,然后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要重吸收回血液,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就进入尿液里了,这个问题大部分学生很难回答正确,在解决这类难题时,小组成员的合作能力才能得到最好体现。

篇10:初中生物教学计划

本学期我任教八年级的生物教学。从开学一周的时间来看,我对学生的情景了解如下:

一方面,经过七年级一个学年的学习,学生对生物学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对生物学习的方法有了初步的掌握,具备了必须的生物基本知识、生物实验技能和实践操作本事,不少同学还对生物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另一方面,不少学生的生物学基础较差,在学习过程中仍然存在目标不明确、自制力不强、主动性不足等问题,所以,从本学期开始,在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加强课堂管理和调控的同时,要注意加强学习思想引导、学习方法指导,异常是学习过程和效果的监控。

二、教材分析

八年级上册《生物学》资料包括: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共五章,第六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共三章。资料编写具有弹性,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本册书的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与七年级的《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同为《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圈的多样性及其保护》离不开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人、动物、细菌和真菌等有机组成部分的和谐共存,前后资料之间有很强的关联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要注意类别知识的横向比较,又要注意结构知识的纵向梳理,还要注意基本知识的多向迁移,搭建过渡桥梁、构建知识网络,力求做到形散神聚、融会贯通。

三、教学目标

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八年级上册)课程的学习,逐步实现以下发展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动物的主要类群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特征。

2、了解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3、了解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4、经过活动体验生物的分类是根据不一样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上的相似程度来进行的。

5、了解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价值。

6、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本事和实验设计本事。如:进行“饲养和观察蚯蚓”、“调查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检测不一样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制作甜酒”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

7、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本事,丰富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如:进行生物学相关信息资料的查询和收集。

(二)过程与方法:

1、问题导向法。指导学生按照“生物有哪些形态结构特征?如何适应环境?与人类的关系如何?”等基本问题自主学习、自主解答、自主测试、自主反馈,辅以同伴互助和教师点评,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构成自主学习的本事。

2、实验探究法。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实验操作)——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和反思”的科学探究的方法流程。

3、理论联系实际法。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和生产劳

动中所遇到的生物学现象,提升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做到知识源于生活,学以致用。

4、比较法和归纳法。引导学生经过对知识的比较和归纳,找出知识之间内在联系,

理顺知识脉络,学会归纳概括和总结,构成知识结构,加深理解记忆。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1、认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

2、了解生物科学技术在人们生产生活方面的重要作用和实践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投身生物科技的热情以及促进社会提高的使命感。

3、了解科学技术在促进人类提高的同时,往往带来人们预想不到的负面影响,认识科

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善用能够为人类造福,滥用则会贻害无穷,确立全面的、辩证的技术观和价值观。

四、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1、了解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2、了解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价值。

五、基本措施

(一)备课标、备教材。

1、认真钻研新课标和教材,明确教学要求,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明确本单元本节课在整册教材中的地位,弄清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全面深入理解和掌握教材资料,同时挖掘教材固有的思想教育因素,寓思想教育于教学过程之中。

(二)备学生。

1、深入了解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本事水平,充分估计学生理解新知识可能遇到的问题。

2、根据学生认识的发展规律和心理发展特点,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

3、分层次设置课堂反馈练习,做到因材施教,使优生得到发展,差生得到提高。

4、定期举行单元考试,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做到查遗补漏。

(三)备教法、备学法。

1、根据课程标准、教材资料和学生实际,瞄准教学目标,灵活采取自学指导法、谈话法、演示法、实验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手段,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2、根据教学资料不一样,指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实验探究法、小组讨论法、问题发现法、检测反馈法,进取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提高课堂实效。

3、教学中要使学生在知识、本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有所发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教学进度安排

第五单元

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9课时

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6课时

第三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1课时

第四章细菌和真菌9课时

第五章病毒2课时

复习4课时

第六单元

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2课时

第二章认识生物的多样性1课时

第三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1课时

篇11:初中生物教学计划

雨冲中学龙昕

一、指导思想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在继承我国现行生物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力求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增加实践环节,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生物,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为学生们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适应社会和继续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和学生情况分析

生物知识、现象与人类密切相联,学生对生物现象产生疑问多,但学生在小学阶段对生物学的学习,对生物学的基础知识掌握较好,已具备一定的实验能力,大部分对本科的学习兴趣浓厚。但仍有个别同学探究能力尚需提高。

(1)了解人类与生物圈之间的关系,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2)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3)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4)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5)初步获得生物圈中人类的起源与发展的基本知识。

(6)获得有关人体结构功能、生理以及卫生保健的知识,促进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7)知道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及可能产生的影响。

三、教学措施

1、精心设计导语,通过生动的语言,借助情感教育,激发学习兴趣。

2、做好演示实验,完成学生实验,达到培养学生能力之目的。

3、把录音、录像、投影、幻灯、多煤体等教学手段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提高课时效率和教学质量。

4、在语言、板书和操作等方面达到规范、准确和熟练。

四、应对策略和教学设想

1、鼓励学生观察、思考、提问,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性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2、打破课堂内外的约束,有计划地安排必要的调查、访问、参观等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的活动,保证活动的落实,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分工合作、交流。

3、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4、重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5、倡导探究性学习。

6、渗透“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

7、加强和完善生物学实验教学。

8、真正体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问题研究为手段,以个性质量为目标”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想听并听懂。

9、帮助学生确定恰当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形成良好 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五、教学进度及课时安排

时 间 教学内容 1(9.3-9.7)概要:生物学什么?

2(9.10-9.14)第一章 生命的世界 形形色色的生物 3(9.17-9.21)第一章 生命的世界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4(9.24-9.29)第二章 探索生命 生物学是探索生命的科学

5(10.1-10.5)6(10.8-10.12)7(10.15-10.19)

细胞通过分裂而增值8(10.22-10.26)细胞分化成组织

9(10.29-11.2)10(11.5-11.9)11(11.12-11.16)12(11.19-11.23)13(11.26-11.30)14(12.3-12.7)15(12.10-12.14)16(12.17-12.21)17(12.24-12.28)18(12.31-1.4)19(1.7-1.11)20(1.14-1.18)21(1.21-1.26)

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国庆放假

第三章 细胞实验:显微镜使用

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第三章 细胞 细胞生命活动单位 第四章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生物体的器官,系统

期中复习

期中考试 期中评卷

第五章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吸收作用和蒸腾作用 运输作用

第六章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种子萌发形成幼苗 营养器官的生长 生殖器官的生长 第七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 复习复习期末考试

篇12:初中生物工作计划

课堂是我们与学生沟通交流的主阵地,也是学生茁壮成长的乐园。为了充分发挥每堂课40分钟的最大效用。我将着重在备课、上课、作业和学生关系几个方面多下功夫。

1、备课

在备课时我会认真钻研教材,广泛搜集各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应用于教学中,设计好课堂内容,精心写好教学教案,保证课前的准备工作及时、充分。力争使课堂内容丰富多彩。

2、上课

课堂对于教学工作来说更是重中之重。我会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趣味化教学。这种趣味性包括丰富的课外知识和老师风趣幽默的语言,让学生始终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我将采用多样的教学形式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进行一系列的学习活动。

3、作业

我认为作业只是对课堂教学的巩固和补充,所以我不会给学生们布置很多的作业。我会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精心准备练习题,宁缺勿滥。学生们上交的作业我会认真批改,延续去年的做法,让作业本成为我和学生之间沟通的另一个桥梁。

4、师生关系

篇13:初中生物的探究式活动教学

一、驱动性问题激发欲望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问题的设置能够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积极地思考,大胆地探索。在探究活动教学中设置驱动性问题,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引发学生的问题冲突,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使学生明确研究目标,给思维定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

1. 驱动性问题要能驱动

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关的问题最有效。例如“传染病及其预防”一节,教师从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甲型流感说起,要求学生们探究为什么甲型流感流行期间学校要对部分班级停课?为什么教室每天消毒、通风?为什么注射甲型流感疫苗?这样的问题与学生自身密切相关,甚至关系自身安危,相对而言,更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求知欲。

2. 驱动性问题要能探究

问题太容易,学生张口就来,就失去了探究的意义;问题太晦涩,学生不得其要,就难免让学生产生失败感,失去学习兴趣。所以,问题难度要适中,使学生一点就通,在思考、讨论之后能够得到解决。只有学生“跳一跳,够得着”的问题,才是真正的驱动性问题。

3. 驱动性问题要有层次

一个核心问题可以拆解为不同的子问题。核心问题的设置,帮助学生形成整合性的思考,形成核心观念,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子问题的设置,能够让学生在关注核心问题的基础上,对知识的理解既深入又全面。如在“消化和吸收”一节中,出现的核心问题是:“专家推荐的最佳早餐是黑米粥+煎鸡蛋+水果,而这份早餐中包含了哪些营养物质?这些物质是如何被消化以及消化后的物质如何被吸收?”都属于子问题。层次性问题的构建,能够让学习的知识细致而又完善。

二、开放性课堂发掘潜能

探究活动教学具有明显的开放性,所要探究的内容不必拘泥于教材,不必完全按照课本的实验步骤来操作。正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相关的内容,都可以成为探究活动的内容。

探究式教学既然是以学生为主的,那么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作用非常突出。自然而然地,这种主体性决定了学习结果内容和形式上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使学科教学不再故步自封,学生能够处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不仅改变了学生学习的地点和内容,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而且促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关注现实生活,主动地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现实,使其学习过程更加完整。

1. 教师是支持者,建立同学型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不是单纯的平面化的改变,需要同时发生在三个维度上,即教师与学生的心理空间,教材的知识空间与学生的经验空间、课堂的学习空间与学生课外的生活空间。其中,教师与学生的心理空间的转变是课堂教学性质的基础。而在探究活动教学中,师生的关系从“师生”向“同学”转变,既是开放性课堂的重要体现,也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2]

2. 课堂也是生活,不再追求完整的课堂结构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复习、新授、练习、巩固、小结”五个环节“一个也不能少”。然而实践证明,这种观点是比较狭隘的。如果追求环节完整,那么就可能阻碍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深入研究,而刻意追求形式上的完整,更会使学生的学习过程过于零碎,达不到系统授课的要求。开放性课堂教学则不同,它是把一节课作为个人整个学习过程的某一阶段或者某一个点,它既是上一个阶段的延续和发展,也是下一个阶段的起点和基础。这样看来,每一节课的不完整,实际上最终组合成完整的个人的学习生活,也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呆板和刻意。

3. 学习材料来源多,活动成为学习的主要形式

人类社会的不断变革,为教育方式的转变创造了丰富的客观条件。如今,在信息化社会中,课堂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场所,教材也不再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唯一材料。学习材料甚至来源于社会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学会选择与整合,择优而学。在选择和整合学习材料的过程中,活动成为最有效的直接方式,它包括讨论活动、实验活动、实践活动等。具体到开放性课堂教学中,活动又成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可以分为集体活动与个体活动,二者缺一不可。

4. 学习动力发生转变,内在激励是主流

传统教学往往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学业水平的标准,这成为很多学生学习的动力,但绝不是唯一动力。教育心理学将学习动力的来源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外在动力,为了得到他人的肯定;另一类是内在动力,为了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动力会发生一种由外而内的转变,即以外在动力为主转变为以内在动力为主。由外而内的动力转变,是开放性教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在开放性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获得了一种师生交流上的自由(如学生有了更多的发言权),体会到了思考和交流的快乐,从中感受到学习的魅力,并乐于体验及创造这种魅力。

5. 学习规则的再制定,是“游戏”而非纪律

在开放性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发生了改变,由“师生”变为“同学”;课堂教学活动发生了改变,由严肃统一变为认真活泼。在一系列改变中,学生发挥了主体性的作用,那么作为主体的学生自然也参与了学习规则的再制定,使原本如教条般的“学习纪律”变为“游戏规则”。而这些规则大多是经过反复磨合后确定、约定俗成的,它们对学生具有强大的约束力和吸引力,能够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心态参与学习,这也是教育工作者喜闻乐见的。

三、展示性舞台训练能力

在个人学习和小组学习之后,各小组把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展示出来,进行全班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踊跃发言,集思广益;同时教师要关注在交流过程中出现的分歧,引导并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深入探究,激发学生的参与竞争意识,形成思辨性的课堂。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促进了学生智慧的生成与发展。

另外,在交流过程中,要求学生学会简明扼要,明确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体态自信大方,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要求学生注意课堂规范,在同学发言结束后再提出疑问,做到有礼貌地提问;要求学生学会质疑,乐于陈述自己的想法并尊重他人的观点,有礼貌地表示赞同或感谢、求助和道歉,鼓励他人参与。

初中生由于处在青春期的开始阶段,个人意识逐渐增强。这就要求教师在探究活动教学中,根据具体情况把课堂还给学生,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满足其个人心理需要的同时又训练了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四、适时性点拨引导方向

在探究活动教学中,教师的责任在于引导,是辅助者、支持者,扮演的是指路的明灯的角色;学生是参与者、探究者,是整个学习过程中动作的发出者,扮演的是运用自己的思维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角色。学生和教师的角色不能互换,因此,必须正确处理教师的“引”和学生的“探”的关系,做到既不放任自流,也不过多牵引。当学生凭借自身的能力无法解决面临的问题时,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给学生某种启发性的引导,拨开学习上的迷雾,学生才能受益匪浅,知识学习和能力提高两不误。

点拨的前提在于学生需要。如在复习“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一章时,学生已经知道:要证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是不是淀粉,可以用在叶片上滴加碘液观察叶片是否变蓝的方法。

但是,当教师提出以下问题:水分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吗?要求学生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来进行试验的时候,学生们学会的对照试验显然不能够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于是,就要求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鉴定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有的学生得到启发:可以用碘液滴加到脱色的叶片上看叶片是否变蓝来鉴定。

再问:没有其他的方法吗?

又有学生想到了:可以看是否有氧气生成来鉴定。

继续追问:哪种方法更便于实验观察呢?学生明确了用滴加碘液观察叶色是否变蓝更方便。

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思路自解其难。在这个点拨的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实际上可以称之为合作:教师把握了“引”的尺度,学生得到了探究的结论,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刘儒德,张大钧.探究学习与课堂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篇14:初中生物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究

摘要:生物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以实验为基础,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最新初中生物课程标准也体现出了这一点。初中生物综合实践课的基本理念与新生物课程标准基本理念吻合,并且与生物教学不矛盾,也可以说,它为生物新课改指明了一条新的道路,为生物教学打开一扇通往阳光大道的大门。

关键词:初中生物 综合实践 改革

生物综合实践活动,是以生物教材的基本知识为出发点,以现实生活为依托,以增长学生见识,增强学生动手能力为目的,让学生懂得珍爱自然,重视生命的真谛,理解学以致用观念,让所学生物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得以应用。弥补传统生物学课程的一些缺陷,真正让生物教学落在实处,增长学生的见闻。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生物综合实践课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1.生物课被社会和学校忽视。一直以来,中考中就没有生物这一科,导致学校对生物学科重视不足,甚至生物课的课时安排不够,导致学校把生物归为小学科,甚至家长和社会也是这么认为。这就导致对生物学科的重视不够,想当然地认为上生物综合实践课是浪费时间。基于以上种种,大家对生物实践课就更不重视了,甚至把实践活动直接取消。即使开展一次或者两次活动,那也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或者是走走形式,只是做做样子。现在评价一个学校的好坏,仍是以升学率为基本评价标准,而对一个学生的评价,也是只看这个学生的考试成绩。这就使学校只是一味地想办法如何追求升学率,教师绞尽脑汁让学生提高成绩,而忽视了学生自身的成长,思维的拓展,以及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此种现象,为生物实践活动造成了种种障碍。

2.各方面对生物实践活动的不支持。要想让生物实践活动顺利进行,必须要有各方面的支持才行,而现实是不管是学校还是社会,都没有对生物综合实践活动给予足够的关注。既然是活动,就需要场地,相关人员的配合,活动进行所必需的工具,甚至有时候还需要经费,但这些都在生物综合实践活动上得不到满足。更重要的是,生物综合实践活动大多是在社会上开展,比如社会调查、动植物研究、收集标本、采样,都需要社会给予大力支持。最终结果,因学校的忽视,社会的不支持,使得生物社会实践课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3.实践活动的范围窄。生物书上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这一块内容不多,并且教参上的相关内容也不多,有也是生物书上理论知识的外延,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离得很远,很难调动学生的活动积极性以及对生物学知识探索的欲望。并且因为各方面的原因,能让学生参与,能够在社会上实施的生物课题非常少,范围窄。这也导致了学生对生物综合实践活动的不太重视,态度冷淡。为转变以上现象,让生物综合实践活动得到社会和学校的重视,引起学生的兴趣,笔者下面提出几条建议。

一、转变思想,让生物理论课牵手生物综合实践活动,相辅相成

要想促进生物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就要以生物理论课为基础,否则,理论知识不过关,那么一切就是纸上谈兵。生物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观点,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三维目标要达成,更要注重知识和技能,方法和过程的提高。这样才能为生物综合实践活动打下基础,做好准备,才能让生物综合实践活动体现出它应有的价值。另一方面,生物综合实践活动又能很好地检验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加深学生对生物理论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理论知识。所以,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教师要准确理解和把握两者间的关系。

二、生物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水平

生物综合实践课因其特殊性,这就给生物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且新课改的提出,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变。由以前知识的讲授者,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课堂的指引者,以及最后教学的评价者。而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给生物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具备多重角色。所以,生物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提高实施生物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

1.教师要学会研究。生物教师要做研究型教师,要注重学习和交流。生物综合实践活动因其特殊性,不仅在活动中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开动脑筋、综合研究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所以,只有教师自身素质过硬,才能在生物综合实践活动中很好的指导学生。

2.教师要学会合作。因生物综合实践活动其本身特点,内容性、社会性、开放性都比较强,这就要求教师学会合作,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活动中来,并在和学生合作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多看多想,帮助学生积累经验,取得成功。

3.教师要学会评价。积极科学的评价能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学生在生物综合实践活动上的表现也是多方面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全面合理的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教师要尽量考查学生在活动中的各方面细节,如是否积极,有没有创新能力,和同学能否合作等等。教师要抓住每位学生的闪光点进行评价,让学生体会收获和成功的快乐,进而诱发学生的积极性。

三、留心各种资源,让活动课题丰富有趣

其实,只要我们留心,就可以发现,在我们身边,学校周围及村庄附近,有许多我们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比如和生物课紧密相关的资源有:我们学校的小花园,绿草茵茵的学校大草坪,绿树环绕的学校跑步小道,甚至是学校医务室,小池塘,排污渠等。最好的资源的莫过于学生跟随家长参与农作物的种植,了解家禽和家畜的生活习性,知道如何防治病虫害,哪些农产品的品种比较优良等,这些资源不仅使学生对生物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还能为生物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丰富的内容。

总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方式,各种资源,引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高教学效率,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上一篇:我的小幸福范文600字左右下一篇:春酒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