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过年不想走美文

2024-05-22

老家过年不想走美文(精选2篇)

篇1:老家过年不想走美文

老家过年不想走美文

对于老家,我就像一位虔诚的教徒,每年都要不辞辛劳地去朝拜,感受她的脉动,听取她的教诲,接受她的洗礼。虽然我在老家已没有直系亲属,虽然我在城里生活惯了,但是老家仍然是我心中的圣地,每年过年我必须回去。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发现老家变美了。美在路上,原来“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土路,在国家资金的扶持和当地群众投劳的共同作用于下,已经变成了一条玉带般的水泥路,原来没有车坐,需要四、五个小时才能走完的路,现在坐村村通班车只需一个多小时,感觉老家离城近了很多。美在房上,原来土木结构低矮的瓦房,基本上被砖混结构的小洋楼代替,我小时候经常玩耍的地方已被几排新型社区的楼房占据,不留一点痕迹,只有老家门前的小河依然在静静地流淌,才能依稀勾起童年的斑驳记忆。美在穿上,原来老家的人们,只要是件没有补丁的新衣服,穿在身上心里都是美滋滋的,现在的姑娘小伙穿的时尚新潮,讲究款式、质量和线条,打扮的一点也不比城里人差。唯一没变的是老家的天空依然蔚蓝明净,阳光依然明媚灿烂,山峦依然绵延无边,河水依然清澈见底,空气依然一尘不染。还有村头那棵五百多年的古树,依然伸出她茂密修长的枝桠,放佛在向过往的行人说:“欢迎来我们村里做客”。

回老家过年的第一件事是要见两位特殊的亲人。一位是疼我爱我、给我无尽关怀,在人间走过八十四个春秋的奶奶,一位是用尽生命的力量供养我们兄妹上学、积劳成疾、无钱医治,在四十七岁便匆匆离我们而去的父亲。如今,他们化作两座坟茔不知寂寞地守候在我们的老家,平时,我们忙工作忙生活,顾不上看看两位至亲一眼,只有在过年的时候,去他们坟头,给他们送点纸钱,让他们在天堂里不再受穷不再受苦不再受累。

回老家过年一定要烤年火、守年根。“三十晚上的火,十五晚上的灯;火兆一年运,灯照一生明”,在老家的年俗中,“除夕之火”,是运程之兆。 生火多用树根形成的巨大“疙瘩”,以保证大火能够烤到初一的早上,一边生火一边用吊罐或铝锅炖肉,等到“疙瘩”烧成足够火炭时,肉也炖好了,这时,要将火炉的火分成几份,用火盆装上,分放在每间屋内烘房,预示来年红红火火。吃完年夜饭,一家人便围坐在火炉旁包饺子、守年根,看着火的烈焰、聊着年的话题,感受年的气息,无比温馨美好。

回老家过年必须喝老家的“茅台”――甜杆酒。它是一种让我印象深刻、回味无穷的美味饮品,绿色天然的上好佳酿。相对于白酒复杂的工艺,甜杆酒制作简单,它以甜杆(又名糖高粱)为原料,清水伴曲发酵,人工制作蒸馏,性温、祛寒,适量饮用有活血、开胃、助消化等功效。它没有白酒的刚烈,也没有红酒的娇柔,口味纯正,平淡而不失韵味。老家人爱酒是出了名的,“无酒不成敬意,无酒不成宴席”,而甜杆酒便是当地人招待知己客人的.上乘之选。到了老家,亲戚朋友、左邻右舍每天都要炒上数盘自家种的菜,热上一壶滚烫的甜杆酒,边品边聊,甜杆酒特有的香甜由唇、舌尖向整个口腔弥漫,淡淡的,纯纯的美酒与浓浓的乡情、友情一起灌进我的胃里,沁入我的五脏六腑,我享受着这人间的美味,感受着这浓浓的情。甜杆酒滋润了老家人纯净美丽的心灵,培养了老家人豪爽开朗而又不失温婉的性格,对甜杆酒的理解一如对家乡的情感:深沉不肤浅,平淡不浮躁,意味悠长,回味无穷。品着甜杆酒,感受着浓浓的乡情乡味,感恩着老家的忠实、憨厚、纯净与美丽!

我常常想,老家好像一部迷人的画卷,只有慢慢欣赏,才能不会错过每一个景致;老家好像一部巨制史诗,只有不停地研读,才能越读越有韵味;老家好像我的私人空间,只有在那里,我才能无拘无束、放松身心……。

老家是一块现代的世外桃源,它的景色那么美、吃喝那么好、人民那么亲、发展那么快,真的回去不想走,反倒是心里悄悄埋怨时间过得太快,我想:也许是从我出生的那一天,老家就为我打上了她的印记,一辈子想离也离不去啊!

篇2:老家过年不想走美文

此时,窗外正鞭炮声声,除岁迎新又一年。

传统的农历年,于中国人而言,其根本的意义的就是回家团聚,有家才有年。家是年的承载,也是依托,是我们不远千山万水也要回去过年的地方,而这其中深含的文化况味与情结,又岂是几句话可以说的清楚的呢?

中午的时候,婆婆要回黄岐乡下,我在一旁帮忙收拾行李。六岁的孩子突然问我:“妈妈,你很久都不回老家了?你不想回去看看吗?”我停下手中的动作,低头看孩子一脸纯真的表情,竟然不知如何回答。我要怎么告诉你呢,孩子?告诉你在现在我们的这个家之前,妈妈曾经还有一个家,而那里才是妈妈最想回去的地方。

七年前,父亲做了一个决定,要把黄岐老家的房子卖掉搬到县城居住。在那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觉得自己像一个失去了根的孩子,浮云飘荡,聚散无着。旧时旧物旧事,与那座居住了二十多年的老房子一道,似乎忽然就被隔绝在我的生命中了,我不停回头张望,却也只能看着它渐行渐远,再也回不去。结婚以后,有了自己的小家庭,这种失落随着时间推移日渐消散,但我知道自己灵魂深处的情结尤在,特别是每每逢年过节,总是想着应该要回到乡下的老房子里,到那个我出生、成长的地方去。是啊,心之所向,素履以往,或许这才是我认同的真正意义上的回家。

关于老家,是由许多成长的记忆片断组成的画面。爷爷弯着腰拄着拐杖坐在家门口的身影,父亲在辛苦劳作了一天后回来,母亲便会从厨房里端出一道道香味四溢的菜肴。夕阳下,屋后的池塘在夏日里不停传来蛙叫声,隔壁空地上搭起来的丝瓜棚架里总能开出大朵大朵黄色的花,我穿着母亲新裁的背带裙与邻居的孩子们四处玩耍。记得家门口再往前走出几百米,就是当时未拆除的造船厂,就建在海岸边。那时候镇上的人少,海也没有被填出去,我们邻居的几个孩子最喜欢的就是到造船厂边上的这片沙滩来捡贝壳、踏浪、堆沙堡,不亦乐乎。大海于当时年少的我们而言,真的就是触手可及的事物,像孩子眼中天地万物本就该存在的模样,那么自然而然。后来我想,我们这些海边长大的孩子对海的感情或许就该是这般不知其珍贵的热爱,天真却又质朴。偶尔会做很长的梦,梦里还是孩子的我穿行在岸边的小巷子里,许多的石头房像历经千万年沧桑的老人一样还停留在那里未被拆除,我走过每一扇门每一扇窗户,感觉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我曾经经历过这里的一切,陌生是因为它早己荡然无存,而时间替我保留了这些,并以某种姿态重回我的记忆。现在这些地方由于填海造地的原因早己盖满了房子,虽说世事变迁免无可免,我却总是隐隐感到遗憾,我们的孩子们要再去哪里寻找这样天然且趣味横生的游乐场呢?

老家黄岐是一个半岛,地形由高处往下看像一个半弯的月牙,是个典型的渔港小镇。15岁后第一次离开家门到漳州念书,每每想家,总爱与同学煞有介事的介绍:“我家住在一个三面环山,一面靠海的地方”,心想这样独特的.介绍应该可以让他人印象深刻,便会有几分小小的骄傲。少年离家就学,开始尝到了人生最初的对家的思念,当时交通不便,要从黄岐先乘凌晨的班车到福州,父亲再送我坐上去往漳洲的大巴,一路起颠簸到漳州时多数己是晚上时分了。路途真是遥远啊,记得每次开学不愿意走,母亲就会边帮我收拾行李边安慰我,“三年的时间很快就会过去的,再坚持坚持就好了”。那时的我哪里会知道,从此要开始的将会是我漫长的成长路途,是一生与家的不断的告别呢?毕业后,工作无落,在家停留的一段时间里,十八岁的我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在夕阳下站在楼顶的阳台四处眺望,看着从远方蜿蜒而来的公路在我身后自山上盘旋而下,最后落入眼前这片蔚蓝色的大海。还有那个自小长大的房间里,母亲总是收拾得一尘不染的地板,黄昏的光线投入散落一角,少女心事写成的日记还翻在某一页,窗口纸折的风铃依然风中摆动。一切仿佛历历在昨又恍如隔世。那些时日里翻腾的青春、遥想的离开,于今时今日看来,似乎也都有了某种必然的况味。成长,然后离开,最终于失去中开始懂得珍惜。正如人生中的许多聚散离别,从来不会是无缘由的。

后来听母亲再提起那座老房子,说是买的人家拿去重新翻了修,日子在那过的也红火。虽知旧物必然无存,但心里竟也是安慰的。只是很久不再去看它,很久,因为近乡情怯吧。现在偶尔开车回黄岐乡下,车子在山顶可以望见小镇全貌,碧海蓝天下,小镇就那样矗立在那里,安详而平静。船只散落在海面,远远望去像记忆中定格过无数次的画面那样,像光阴从未在此流逝过的那样,像我曾经每次与它告别时的那样,总是让人即是欢喜又忍不住泪流满面。崔灏诗云:“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在这一刻,我想我是懂他的,懂得这诗里的伤感与喜悲。我的家己经不在这里了,可是在我心中,我的家一直是在这里的,在黄岐的这片土地这片海里,在我血液中流动的命脉里,从始至终。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老家过年不想走美文】相关文章:

今年过年回来吗美文04-15

老家菜园05-23

乡下老家散文04-18

老家林子散文04-25

老家真好作文05-18

老家小狗作文05-20

老家的动物作文04-30

老家新变化作文05-16

快乐老家话题作文05-16

兴化老家游记作文06-02

上一篇:学年语文工作总结下一篇:小区物业工作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