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菜园

2024-05-23

老家菜园(精选15篇)

篇1:老家菜园

老家的菜园随笔

我的老家有一个菜园,那里种着各种蔬菜。周末,爸爸回老家整理菜园,我也跟着他一块去。

菜园是长方形的.,走进菜园,眼前绿油油的一片。微风吹过,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一阵淡淡的花香沁人心脾。循着花香,我走近一看,原来是一株株西红柿开出了淡黄色的花。

菜园里的菜整整齐齐地排列着,好像在等待着我检阅。“白菜纵队”可精神了,我走近一看,只见绿色的菜叶紧紧地抱在一起,叶子下是又胖又白的“肚子”,看起来十分可爱。“芥菜纵队”那碧绿的叶子像一块块翡翠,往外张开又像一个大喇叭,似乎正在播放《蔬菜交响曲》呢!看,“菜园卫兵”——莴笋穿着一身绿色的盔甲,挺胸抬头,一丝不苟地保卫着菜园。

一只蝴蝶在菜园里飞来飞去。我跑出菜园,来到爸爸的车上找捕鱼的网兜。我拿着网兜去捕蝴蝶。这蝴蝶真是机灵,我怎么也抓不着它。我看到爸爸正在忙,便问爸爸:“爸爸,你在干什么?”“我在摘白花菜。”爸爸说。“我和你一起摘吧?”“好的。”爸爸回答。正摘着,爸爸突然笑了起来。我不解地问:“有什么好笑的?”爸爸说:“你摘的全是野草,像我手上的这些才是白花菜。”唉,我白忙活儿了!

在这菜园里,我最喜欢的蔬菜是莴笋。希望我下次来到菜园的时候,莴笋能长得更加青翠。

篇2:老家菜园

春天,菜园里,这儿一棵苗,那儿一棵苗,青翠欲滴。那嫩嫩的叶瓣,是那样地娇小、温柔。微风吹过,那些弱小的绿叶,轻轻颤抖着,让人一看就疼爱得不得了。

大人们一边播种、施肥、浇水,一边互相交谈着。话题也不怎么新颖,谈来谈去,也就是“你的苗怎么样了?”或者“我这一茬长得不错。”

夏天,苗儿们长大了,个个长得高高的、壮壮的,比原来可是大了好几倍呢。一眼望去,肥沃的土地被划分得整整齐齐的,这儿一块是萝卜,那儿一块是青菜,还有一块是豆苗……有大有小。它们的颜色也是有深有浅,不过与棕色的泥巴相比,还是鲜亮亮的。大人们嘴角有了笑意,因为小菜秧们有希望了!于是,无论太阳多么猛烈地发出攻击,他们都擦去汗水,继续除草,这个动作被重复了好多遍……

绿油油的秧苗们你争我抢,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向上蹿,努力吸收着营养。

它们越长越大,越长越高……

终于,一阵金黄的、凉爽的风儿吹进了菜园,秋天来啦!这阵风唤醒了一切,一切都抬起了头,一切都变了――它们不再是小苗了!青菜的叶子又肥又大,绿色的叶子和白色的茎形成了完美的渐变色。包菜叶子一层一层卷进去,像螺旋一样。南瓜饱满厚实,金灿灿的南瓜皮一棱一棱的,一瓣一瓣的,卷曲的藤儿向两边伸展,心形的叶子又大又绿。木竿上挂着的豆子们,一个个装满了圆滚滚的豆子,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一年一年的大丰收……农民们笑了,真正地笑了。那淳朴的笑容,带着那粗俗的性格,出现在一个个黑黝黝的脸庞上,显得更加可爱。

冬天,无论冰雪有多厚,也埋不住那淳朴的笑容和那份欣慰。

篇3:老家的土墙房

古人造屋,不像现在这样科学的规划。一般是请一个风水先生,拿个罗盘(又名风水罗盘,罗经、罗庚、罗经盘等),这里看看那里瞧瞧,以罗盘定宅基。不过经罗盘选的址,大都是坐南朝北,或背靠大山,面朝平原或湖泊水塘等,若没有湖泊或平原,也有面朝梯田或沟豁豁口的,总之一开门即可望远。另一个选址条件就是逐水而居。土屋选址,必有水源,要么能打井出水,要么有山泉水,老家人称之为“捡水”,把竹子对半劈开,依次连接然后从水源处接到家里水缸,不花钱,所以叫“捡水”。那时选址还有一个重要因数就是必须避开坟茔墓地,再好的风水,活人绝不与死人争抢。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那时候虽没什么刻意的规划,但房前屋后,竹林是必不可少的,要么选址在竹林丛中,要么房屋建好后房前屋后都种上竹子,若竹子成活率高,说明这儿风水就好,适宜人居。记得我大伯家门口就种了很多竹子,小时候放暑假在大伯家玩,非得扭着大伯砍下碗口粗的竹子做弓箭。那时的土墙房,很少有大面积集中建在一块儿的,既使是有很大的院子,现在住了很多人,那也是以前有钱人一家人住的。绝大部分土墙房大多星罗棋布地散建在纵横阡陌,高低起伏的丘林地带,这也彰显中国农耕文化的特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不是众人都去抢一方水土,这也符合四川地大物博,人们各自居守一处的地域观念。

土墙房是怎么建的

小时候见大人们建房,先用条石打地基,一般垒两层条石平地面,然后由两块木板做成的模具架在上面,就地取土,夯土墙,墙厚略45公分左右,模具拆卸处都留下一个圆圆的小洞,叫牛儿洞,一般建成后都要堵上,但我家的老房子却没堵,以后用来塞烟屁股(烟

土墙房一般都是平房,有建一排的,共三间,中间为堂屋(饭厅兼客厅),左右为卧室;厨房和厕所一般都建在正房外边。也有人口多经济条件好点的,直接建成四合院形状的。这种四合院有的厨房就在正房内,但厕所仍然建在外边。所以屋内没有臭味。

虽是平房居多,但房屋空间都在5米左右,土墙夯成后,架上木头做的人字梁(也就是现在通常说的木桁架),横竖斜拉都用一种铁钉抓牢,然后整体用土办法吊装上顶,人字梁架好后,再钉上檩子,然后在檩子上盖瓦,那时候盖房连小青瓦都自己烧制,小青瓦一头大一头小,盖房时,小的一头朝下叫沟瓦,大的一头朝下叫盖瓦。两排沟瓦中间叠上盖瓦,这样遇到下雨天就不会兜水,雨水就顺着沟瓦流到屋檐外,一般每间屋都有两匹亮瓦(玻璃瓦)镶嵌在沟瓦里,用于采光。而屋檐一般都超出房屋面积一到两米,门前根据屋檐留一条长廊,用于堆放杂物和乘凉避雨之用。由于房屋空间高,墙体厚,加上还有木制蒂),一旦香烟断供,大家都在牛儿洞中去掏烟屁股。夯土墙一般都砌四五米高,并在一定高度留个正方形的孔镶嵌木格栅窗,除了木栅格,没有任何遮挡。除了人钻不进来,小猫老鼠都可自由进出。那时候的土墙房,家里若没老鼠被认为风水不好,可现在的建筑连蟑螂都很难发现了。天花板,所以土墙房冬暖夏凉,最热的时候,人们最多拎把大蒲扇,连电扇都没有更甭说空调了。

土墙房的配套设施

过去的土墙房,不像现在的成套住宅,几室几厅,几厨几卫。堂屋和卧室算是正房,其他都是配套建筑,厨房一般建在房屋的左右角上,有的丁着正房盖一小屋便是厨房,也有的从山花处斜盖一小屋做厨房,但无论烧柴还是烧煤厨房都有烟囱,从房顶上出烟。熏不到屋里人。要说配套设施,最重要的要算厕所了,土墙房的厕所,一般都跟猪圈建在一块,上厕所时,圈里的肥猪直眉瞪眼盯着你,外人有的还真不敢上这样的厕所,不过现在好了,厕所也用卫生纸了,以前全是用竹篾。除此之外,还有鸡鸭鹅圈也是必不可少的。

篇4:北菜园的有机菜园

但是,有一个企业却解决了这些难题,不但成为中粮我买网、沱沱工社、顺丰优选和本来生活四大生鲜电商的有机蔬菜必选品牌,还吸引了全国各地有机产品企业前来参观学习,进入2014年之后,其每个月销量都相当于2013年全年,这就是北京北菜园蔬菜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北菜园)。

宽严相济的管控模式

北菜园理事长赵玉忠特别自信地说:“要比产品,无论多大的企业、多大的投资,我们都敢比。”产品好,才能腰杆硬,笔者对北菜园从农民中来到农民中去的新农业管控模式真心佩服。

现在,国家正不断加大对有机产品审核、监管和检测力度,甚至会突击检查,很多企业都被降级、摘牌,或者下架。这种行业洗牌下,北菜园的产品却屡受好评,并在近期一次多省联合的突击检查中,成为唯一获得满分的有机产品。

北菜园产品好评如潮,靠的是什么呢?靠的是玩真有机,下笨功夫,宽严相济的管控模式。

在北菜园,大棚就是车间,有严格的卫生管理和作业管理制度。平时农民进去作业,必须先在大棚入口处换上衣服和鞋子。

很多企业因为经济因素都不可避免地使用化学农药,而北菜园是真正的完全不用化学农药。这里80%以上都采用物理方法,天敌防治,如在辣椒、茄子上释放捕食螨防治红蜘蛛,黄色、蓝色的粘虫板上也有不少害虫中招。这里只有20%左右采用生物农药方式(用后需要3天缓冲期),现在,随着技术的不断探索提高,生物农药的比例还在不断降低。

北菜园全部使用有机肥,并引进以色列滴灌技术和沼液技术,完全不用化肥。距北菜园不远,就是归原有机奶基地,这里的牛粪、沼液、沼渣成为了北菜园优质的肥料来源。北菜园基地每天自己产生的废菜叶,也被回收粉碎,和牛粪、鸡粪等一起经过加工处理,放在田间使用,循环利用的同时避免污染环境。

北菜园的每个大棚都装有数据智能采集设备,大棚里的土壤、空气的温度、湿度、水质情况、病虫害等24小时记录,每天上传到后台,只要扫描产品包装上的二维码,就可以找到种植的大棚,看到全程数据。

为了保证有机品质,北菜园使用进口熊蜂,对作物进行自然授粉,替代了人工激素的使用。

好制度是框架,有人执行才能落地。这就要解决一个难题:如何让自由散漫惯了的农民像工人一样严格遵守制度?

北菜园把农村实践和管理智慧相结合,创造性提出了“三七分”“六统一”的新农业管控模式。

“三七分”“六统一”

对于农民的管理问题,赵玉忠总是告诉北菜园的管理人员,如果农民不听你的,对你有意见,你要对他们好一些,如果对农民好了,他们还不好管理,就再对他们好一些。

这样朴实的情怀,又充满了管理的睿智,便落在了“三七分”上。

北菜园把产品成本清清楚楚算给农民看,把利润的七成分给农民,三成留给合作社。这里的农民有五险、有工资、有分红,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据赵玉忠介绍,北菜园的农民,每天工作不足8小时,平均每人年收入达到4.4万元,高的能达到七八万元,去年有老两口总共拿到了12万元。

让很多企业和合作社头疼无比的动力机制问题,就这样让北菜园简简单单地解决了,农民积极性和严格管理制度统一的管理模式也建立了,这才是真正中国特色的管理智慧。

所谓“六统一”,即实行统一种植规划、统一育苗、统一农资供应、统一病虫防疫、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北菜园”品牌销售。每个团队只负责自己相关的版块,严格管理标准和制度,权责分明,才能杜绝交叉影响。

比如,每日检查制度,合作社配备专人每日对设施大棚的温度、湿度、防疫、蔬果等情况进行抽查,抽查结果由生产工人签字确认;产品检测制度,对每一批蔬菜都要进行农药残留、等级认证等项目的抽样检测,检测合格方可销售,从根源上切断了不合格产品流向市场;产品跟踪制度,合作社建立了蔬菜二维码追溯码系统,只要扫描二维码,生产时间、产品品种、数量、生产和管理人员姓名、质量情况等全程追溯。

很多从事有机产品的企业没能做好,常常是因为遇到困难不能坚守,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北菜园看起来很“笨”,从没想过钻市场的空子,多年来一直扎扎实实做产品,产品不达标就降级处理,这种“笨功夫”却最终让北菜园成为了北京市场有机蔬菜的代名词。

多渠道销售

好产品有了,还要解决怎么卖的问题。怎样让好产品得到市场认可,如何卖个好价钱呢?

为此,北菜园打造了以北京市场为战略市场根据地,以宅配渠道为核心,覆盖KA、电商、团购等多渠道网络的市场布局,结合微博、微信等新兴推广方式的北菜园特色销售模式。

有机产品注定不是大众消费品,区域性突破是最佳选择。现在,北京有机蔬菜市场规模上百亿,并仍在快速增长中,立足北京,抢占北京市场有机蔬菜老大地位,继而复制其他战略区域市场,是现实可行、且极具市场发展潜力的战略选择。

同时,北菜园正在大力扩张宅配渠道,这种渠道模式下,合作社直接对应消费者,消费者可以在网上下订单,合作社按照订单去大棚内采收,再送到消费者所在小区,北京五环之内5斤以上免费送货到家,整个过程在5个小时之内完成。这种“从农场到家庭”的模式不仅能让消费者吃到最新鲜的蔬菜,还免去了层叠的流通环节,节省了成本,价格至少比超市同品便宜30%。

品牌+市场+计划

十个做农产品的七个没品牌,这是农产品的硬伤,也是农业企业常常被中间商控制的关键。

最难能可贵的是,在所有渠道中,北菜园的产品都能够保持“北菜园”独立品牌,与消费者直接面对面。

我买网、本来生活、顺丰优选、沱沱工社四大生鲜电商本身没有有机资质,要卖有机蔬菜,就必须用北菜园的品牌和资质。另一方面,北菜园十分重视品牌,“六统一”中就有“统一品牌销售”的品牌制度。

有了品牌,就能够第一时间被消费者认知,北菜园品牌逐渐与地道有机蔬菜画上了等号,市场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农产品本身种植周期长的问题,动不动就滞销,更多的在于企业对市场需求没有及时作出反应,往往是种出来产品才找市场。

北菜园以市场为先导,大计划每年一次,小计划每季度一次,灵活安排种植计划,让蔬菜种植也动起来。这种与传统农业反向的“市场+计划”方式,值得农业企业参考学习。

北菜园将传统农业与现代种植融合,创造了有机种植模式;将传统农民习性与现代管理理念结合,创造了新农业企业管理模式;将农产品特性与市场营销理念融合,创造了新农业营销模式;将老农人的实践真知和新农人的新思维新理念融合,创造了低调中不失锐度的新农业企业文化。

篇5:老家的菜园四年级作文

我的家乡在山东,这个五一我就回了一次老家。

我一到家,刚走到大门口,“皮皮”就对我汪汪大叫起来。皮皮是一只黑背狗,这是爸爸买来给我奶奶当“门童”的.。我发现爷爷不在家,奶奶说爷爷在菜园里,我连忙跑去菜园,看到爷爷大叫了一声,还把爷爷吓了一大跳。天啊,爷爷家的菜园也太大了吧?园子各处还挂着指示牌,有茄子区、西瓜区、土豆区……

远远的我就听到“哞”的叫声,跑过去发现原来是一头牛。大花牛高高、胖胖的,看起来很魁梧,我一时兴起就让爷爷帮我爬到它的背上,还没来得及坐稳,就被它一抖身子给甩了下来。我的新衣服给弄脏了,我气急败坏想再上去,被爷爷给拦住了。

老牛惹不起就去看看西瓜吧。走在西瓜区,看到一个个慵懒的绿皮西瓜趴在地上,真是赏心悦目。走着走着,不小心又摔了一跤,原脚底下踩着一个土豆。忽然,我听见草丛里有动静,我一看是一只小白兔一闪而过,菜园里怎么会有兔子呢?我穿过草丛发现几笼兔子,还有一个箱子,箱子里面是几只刚出生的兔子,毛发软软的,一看就让人十分心疼。旁边竟然还有小鸡和小鸭,叽叽喳喳叫个不停。这个菜园简直是个动物园啊!

篇6:老家我的老家散文

在1950年2月的阴冷空气中,在母亲的咳嗽声中,我提前降临在老家一所不错的宅院中。据说我小时候瘦得可怜,头小得就如热水瓶的盖子。母亲因体弱没有奶,好在爷爷开着个南北杂食店,奶奶就从店里拿来核桃碾碎,用热水冲成汁水,用棉花团蘸着喂养我。母亲去干活赚钱,奶奶担起家里的杂务,是奶奶在生活上对我精心的照料,才使我这个不足月、少而断奶的瘦猴子,慢慢成了一头小牛。

奶奶对我的关心照顾可谓无微不至。小的时候,心里想要什么,就去找奶奶,可是我又说不出来想要什么,就跟在奶奶后面低低沉吟着,从房间跟到灶间,又从灶间跟到房间,奶奶就说,你想要什么,我给去办,可我还是说不出来,奶奶就说出我想要的东西。我的心思被奶奶一眼看穿,奶奶就千方百计去想法办来。于是家里有了一句传谣:“‘奶奶’一声,豆腐变饼。”

大姐去农村工作,就只有节假日回家,她对我也很关心的。她发工资拿回家来,有时候还会给我一个五分的硬币。这五分钱,我可以到志华公公的地摊上看五本连环画,可以看三次西洋镜,还可以买五颗硬糖,可以买100颗炒豆……可我总是不舍得用,把五分角子捏摸得油油发腻,才花掉一分钱,然后把找回的四分钱捏摸得油油发亮,才不舍地又花去一分钱……

老家有着亲人的点点辛劳,也有着亲人的丝丝关爱。

在最艰难的岁月,母亲带着我们爬上老家的山野。山野生长着各种植物,有黑色薄薄地贴盖着地面的“地神”,有荠菜,马兰头,鱼腥草之类的野菜;还有山坎蓬蓬绿色的启发鲁班发明了锯的芦柴,孕育着将来会开出高高摇曳的芦花的我们称之为“茅茎”的胚蕾……

隔壁邻舍海根老爹,拢洋回来,总会送给我们两条大鲳鱼。在那个时期,世情多变,人情如纸,也许只有在大海里磨砺过的人才会这样讲义气,不持世利。

就这样海味与山珍的组合,成了我家最佳的菜肴。我们就在老家山的养育下,在海的资助下,度过那个多蹇岁月,迎接新的生机。

1994年我调离老家,来市城工作。母亲就一个人孤苦伶仃地生活在老家,居住在老屋。虽然我们儿女们多次要接她来城里,可母亲总是推托,怕给我们增加麻烦,宁愿自己含辛茹苦。

母亲为我们,总是考虑得细致具体。那年她生病了,也不告诉我们。到了年底,她去求签问师,说年底是关隘,于是她就艰难地跪拜观音,祈求让她顺利度过年关,让儿孙团聚合家欢快过个欢乐年;否则在年节之时害儿孙临丧奔波,那是她最大的不安。母亲把自己的生死病痛放在一边,考虑的只是我们的快乐、平安。

老家的山水养育了我,老家的亲人哺育了我。母亲的爱汇聚了老家的深情。于是一种幸福,一种感激,一种心存诚意对养育之恩、关爱之情的.竭尽报答的心愿总在激跃跳动……

老家是伴着岱衢洋渔场的兴盛而兴盛的,而当大黄鱼流失匿迹,老家面对时局的变幻,生态的变换,却波澜不惊,泰然处之,从容自若,“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凭岛山的原真本色,将五石岗的幽丽、大沙碗的繁茂、石笋坑的壮观、红山崖的奇妙、马足岗的挺拔、沙岭的涛声、冷峙海风、观音的云雾、钓岛的风情展示奉献,开创渔家乐,呈现新气象。

老家发挥着“衢山”通衢大道,四通八达的水域特点,紧跟着时代的脚步,迈向新的里程,如今已成为长三角联运的的一个新型港口、中转码头的重要一员。

老家作为悬水之岛,已经打开了走向外面世界的通道。二十世纪的六七十年代,三天才有一班的航船,从岛城经四个多钟头风浪颠簸,才远远停泊在老家港湾的洋面上,得用一只舢舨似的渡轮,一小船一小船地把客人载到客轮上,又一小船一小船地把轮船上的客人载到码头。碰到风,那就无法进出。1983年,在琵琶栏长堤对岸,一个可以成为省内记录的码头建成了,那600多米的引桥,如一条水龙屈伸在波动的海面。一个靠渡轮上船的时代就这样结束了。如今快艇,车度一天多班,上海、镇海、宁波都有直达船班。过去四个钟头的航程,现在只要一个多钟头时间。老家正在快步迈进,正在变化发展。

篇7:我的老家-老家作文600字

正在吃午饭的孩子们,不知是谁招呼了一声,都跑到门前的稻田里去抓小鱼了。稻田里虽然种着稻谷,但水清得不得了,连里面各种生物都看的清清楚楚。稻田里的鱼多得不得了,一条条有着红红的尾巴,粉色的身体和一个圆圆的大脑袋。大家一起挽起袖子,撩起衣角,下到稻田里去抓鱼。那些鱼可狡猾了,我们好不容易才抓到一条,它却像泥鳅一样又滑走了。不过后来我们发明了一种需要大家团结的方法,那就是两个人站在鱼的两面,一个人把鱼往另一个人那里赶,小鱼就自然的往那走,马上就被等在那里的人抓住了。我们捏得很紧,没让一条跑了。眼见的两只手都抓上了鱼,才上了岸。我们在稻田里嘻嘻哈哈,嘻嘻哈哈……

乡下的植物也很美哦,牵牛花虽然在晚上关上了自己美丽的花瓣,但它在白天却出奇的美。它有着粉红的花朵,黄色的芽儿,好像真的是一只在吹奏美妙音符的喇叭一样,而且,它的花香让你沉醉,闻了就再也不会忘记。而且,每天都有很多小蜜蜂围着它转呢!

当所有的房子的烟囱不再冒出烟时,傍晚来了。奶奶从门口大叫一声“吃饭!”就只见爷爷牵了头大黄牛,从田里走回来了。奶奶把所有的鸡鸭都赶回它们的老巢。鸭子和鸡进了窝,也不再叫了。爷爷把桌子搬到桑树荫下,这样就可以边乘凉边吃饭了。大家都天高地阔的吃起来。吃好饭后,天边最后一抹红霞消失了,牵牛花也不再美丽了。天黑了,纺织娘又开始“织织织”的唱起歌来。黑夜可真安静呀!除了听见妈妈在给幼小的孩子唱催眠曲的声音,就只能听见纺织娘“织织织,织呀!”的歌声。

篇8:快乐老家

一进门,只见小弟正在津津有味地看《熊出没》呢!厨房里飘出食物的美味,我闭上眼睛,动了动鼻子,有红烧丸子啊!禁不住咽了一下口水。小弟看得很投入,手里的果冻都忘了吃,我蹑手蹑脚地慢慢接近,大叫一声“小弟我来了”!可怜的小弟呀,吓得浑身一颤,果冻都掉在了地上,“大姐,你要吓死我呀!”我和小弟都不禁笑了起来。

这时,姥爷进来了,说:“我带你们上山玩吧!”我们当然乐意了。山离姥姥家很近,我们很快就到了山脚下。山不高,溪水叮叮咚咚地唱着山歌缓缓流下。溪水清澈见底,有许多小鱼游来游去。我和小弟兴奋地大叫着,边跑边脱鞋去戏水,却听姥爷大声说:“慢点跑,别摔着了。”姥爷的提醒并没起作用,我们已经下水了。我们开始捉小鱼玩。别看小鱼游得慢,它们可机灵了,左游一下,右游一下,我们怎么也捉不到。我们忙了半天,一无所获。忽然我笑了起来,险些摔倒:“小弟,你一只脚上还穿着鞋呢,快把鞋晒晒吧!”小弟无可奈何地向岸边走去,坐在青石上脱鞋,鞋里忽然掉出两条小鱼来。他兴奋地大喊:“大姐,快把小桶拿来,别忘了打点水。”我莫名其妙地望着他。“我鞋里有两条小鱼。”小弟大声喊道。我提着小桶向小溪边跑去……

姥爷悠闲地抽着烟,看着我们笑……

篇9:菜园小记美文欣赏:菜园趣事

从学校出发,走呀走,走到了一个斜斜的石坡路上,下去有点难,老师告诉我们,去目的地需要从那儿下去,虽然不好走,但要注意安全。

我们几个好伙伴,依次手拉着手,好不容易才下到江边的沙滩上,很快我们就来到了位于江边的菜园,这里全是由洪水冲积下来的泥土,简易整理成的菜地,刚好,这儿我看见一位老奶奶正在给蔬菜们施肥呢,她勤劳的样子配上后面的绿色菜地,真是一道特别的风景。

后来老师对我们说:“谁愿意去帮老奶奶施肥,体验一下劳动的乐趣。”有一个男同学自告奋勇地说:“老师,我来!”虽然是非常小声的说,但老师还是肯定了他的勇敢,同意地说:“好,你去吧!”男同学很快地跑过去帮老奶奶施肥,他让老奶奶把勺子拿过来,还依照她传授的方法,照样子,开始做了,我们感觉真的是像模像样,很有意思的。

之后,我还看到有一位阿姨,正拿着锄头在帮蔬菜松土,长势旺盛的蔬菜在锄头下变得十分灵巧,丝毫也没有损坏所种下的蔬菜,看来劳动起来也是一门艺术。

不过,看到他们挥洒的汗水,我感觉到老奶奶和阿姨她们好辛苦,看来不管做什么都需要付出辛勤的汗水,才会有收获。

继续往前走,来到种了很多萝卜的菜园,之前那个男同学。看到有这么多的萝卜顺手拔了一个出来,不过萝卜很小,他随手就丢掉了,老师看到了,说:“不能随便拔别人家的萝卜,要到老师的菜园才可以。”

好不容易才来到老师的菜园,大家又开始放心地拔起萝卜来,这个菜园的菜可真多,并且长得十分旺盛,什么包菜,园茜、胡萝卜,白萝卜什么的,应有尽有,刚才的不快一下子全没有,大家又开始拔起萝卜来,后来老师说,你们如果喜欢,不允许浪费,但可以将采摘的各种蔬菜带回家去吃,这样大家在热烈的参与劳动中又变得开心起来,这样的快乐场面一直持续了很久。

后来因为时间不早了,我们只好依依不舍地回到学校,我喜欢菜园,今天我们亲自参与了活动,感受到了劳动所带给我们的乐趣,我感觉今天是比较开心的一天。

作者|95班王蔚蓝

篇10:有关老家的美文欣赏:老家的夕阳

现在的母亲很孤单。太阳从早上转到下午,像个孤独的行者。母亲也是,也不知道忙些什么?只有到黄昏时才有空闲静静的享受一会。父亲没去世时,这个时候他总是监督母亲的酒杯,当她倒满第二杯时,父亲说:“喝干了这杯就差不多有三两酒了,不能再喝了”。谈谈笑笑中酒杯又见了底,母亲举着喝空的杯子,像个孩子:“再倒一点吧?一点就好了”。父亲又倒了一点,举起杯子对着夕阳的光看了看,赶紧扭紧瓶盖:“这回再说也没用了”。母亲笑了,皱褶的脸上像盛开了的菊花。

现在锅屋里只剩下她一个人了,在小桌边独饮生活这杯辣酒,醉过吗?我们一直担心,但也只能说是担心,有时这个时候打电话回去问问。锅屋里母亲坐的对面原先是父亲坐的小木椅还是那样的摆放着的,只是母亲的脸上那朵菊花不再怒放。

外公外婆都三十多岁的时候才生了母亲这么一个独苗,那自然是他们的心肝宝贝。六,七岁时,晚上母亲不含着外婆的乳头都睡不着;十二岁前,走路都要骑在外公的肩上。母亲说,六月天,外公去地里锄草也要驮上她,胳肢窝夹着草席,一只手提着锄头,挑着个酒葫芦。到了地头,寻棵树下,放下草席让母亲在上面玩,酒葫芦挂在树茬上。外公锄一个来回的草就摘下酒葫芦喝几口酒,解解渴,再逗逗她玩一会。当外公的背影渐渐远时,母亲忍不住也偷偷摘下酒葫芦……

这些都是我长大后母亲说的,说这些话的时候大都是我们几个不听话惹她伤心的时候。她的话很明显地表明,她也是出生娇惯的,现在什么苦都能承受,我们怎么就不能?

我们听了也就笑笑,听的次数多了我们也渐渐懂事了,有时就会数落她年纪大了,说的都是老掉牙的事情。外公外婆我从来没见过,就连他们长的什么模样也想象不出来,更没有母亲的那种体会,自然在心里没有什么感受的。但我们知道,父母用锄头、钉耙、铁锹、用手、用肩,还有汗水,甚至泪水在村外的土地里精心呵护着他们的庄稼。我也是父母的庄稼,当他们收获了土地上的庄稼后,再用来供养我们,我们成熟的时候,他们的腰也渐渐弯了,发也渐渐白了。

我的父母是这样,程家墩的父母们也都这样,我想,所有村庄的父母可能大都这样。几十年来这样,几百年来也许也是这样,只是到了我们这个年代(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又多了一个让人揪心却又无奈的“牵挂”二字。

时常回家的时候大都在黄昏时分。别人开车回家三个多小时,我却要五个小时,年纪大了吗?感觉自己就是奔向那黄昏的夕阳而去的。

在村庄里,我时常看见那些曾经脾气能稍微一点就燃的中年人,大都走路迟钝了,再也听不到那清脆的脚板踏在泥路上的“叭叭”声响。门前的老周九十多岁了,在我小时候经常去菜园地的路上看到过几次,每次都是拎着菜蓝,我说:“还要下地啊?身体搞坏了,志兵又要从宁波回来服侍你。”他笑笑,声音不大,似乎有点难为情的样子:“只种点小菜地哦,种了一辈子庄稼的人不能连小菜也去买吧?”这么简单的话竟让我语塞。后来再见到他,我的车子就远远地停着,我不想按着喇叭打乱了他缓慢的步子,更不想催他退到路边让我的车子过去。看着他手里拎着一篮子的小菜,我便想起每次回上海时母亲硬往我后备箱里塞满的绿色。

村西的老杨老夫妻俩也经常看到,有时离得近了,递上一根烟,老杨总是将手先在衣服上揩一下再接过香烟:“家来了?应该的,应该经常回家看看。”我点点头,听着这朴实的乡音感觉有点酸。

还有志学老娘,九十一了,仍旧体板硬朗,只是耳朵有点聋,老伴去世的早,儿女也都在外面。每次见到我都声音很大:“家来了该?”我回答的声音也不低她却听不见,似乎也不听,就径自从我身边彳亍过去了。母亲说,去年年底父亲走了后,她一个人睡有点怕,就经常叫她晚上陪她睡。我想说,她都九十多了,万一?可终究没有说出来,父亲刚走,母亲孤独、恐惧,这漫漫长夜,有个人陪她,即使说的话听不到,但有温暖。我又有什么理由去干涉?

上次回家在家里只呆了两天,母亲开心得像个孩子。得知我就要回上海,母亲跑到菜地里挑了许多蔬菜,还装上坛坛罐罐的腌菜,说要让我带回去,给她孙子、孙女、孙媳妇吃,我说不要了,但怎么拦也拦不住她。

回上海的头天晚上儿子也回去了,临走时车子便由他开进了程家墩去装那些坛坛罐罐。我没有随车回村,蹲在村前的公路边沿,看着眼前土地上的玉米秧子发呆。我怕我控制不住自己:以前每次都是老父靠在门框上向我挥手的,现在我怕车子掉头那一刻见到母亲眼角的泪和抽动的嘴唇。

但能躲避得了吗?

车子向东急驶的时候已是下午两点了,儿子说回“家”吃晚饭差不多。我没说话。阳光透过车窗像床无形的被子盖在我身上,暖暖的。但我知道此刻太阳已经偏西,又一个黄昏即将来临,又一个夕阳即将挂在树梢上,在它仍旧绚丽,未被黑夜吞噬之前,我们真得好好珍惜它。

我在音乐的催眠下昏沉沉的,但眼角已经湿润。

篇11:老家菜园

我的老家在河南温县一个叫大金香的村子。父亲十岁那年,老家闹灾荒,祖父领着全家人来到关中,在秦岭脚下的秦渡镇落了户。后来,父亲参加了工作,又娶妻生子。在父亲三十岁那年,祖父祖母回了老家。

父亲一生省吃俭用,攒下一点钱就迫不及待地寄回老家。祖父去世后,父亲心里放不下祖母,每年春节前,都要回老家陪祖母过完春节。平时,每隔几天父亲都要打电话回去。祖母的身体状况,成了父亲情绪的晴雨表。下雨了,他惦念着祖母的屋子会不会露雨?刮风了,他想着祖母屋子的窗户是不是关上了?天冷了,他担心着祖母的关节炎犯了没有?他就电话里叮咛小叔看看祖母住的屋子房上的瓦片有没有烂了的,窗户纸有没有破损的。老家人是不睡炕的。祖母冬天怕冷。入冬时,父亲带了户县一个泥水匠回去,给祖母盘了个热炕。

在父亲这份孝心的支撑下,祖母活过了90岁。最后几年,祖母是瘫在床上了,父亲每年都回去七八次。喂饭,擦屎端尿,抱祖母出来晒太阳……祖母死的那会儿,是在父亲怀里的。

退休后,父亲动员母亲回老家住,可是母亲不想离开儿女们。父亲生母亲的气,不吃她做的饭。礼拜天,我和妻子、女儿回去看他,他蒙着被子睡在床上,喊他也不答应。有年夏天,父亲突然失踪了。母亲和我不约而同想到一个地方:老家。于是我匆忙回了老家。见到他的时候,他正笑容满面,坐在小叔家的院子给祖母捶背。看到那样的情景,我顿时泪水晶莹。

祖母逝世三周年忌日到了,我和父亲回了趟老家。像一颗随风飘走的种子,父亲落根了。他眉开眼笑的样子,一点显不出旅途的疲累。进了小叔家门,坐下喝了杯水,父亲打开包,把礼物分成十几份,让我陪他走亲戚。有同族的爷、叔父、姑家,还有姨家、舅家。他们一见到父亲,就亲热得不得了,拉着手摇,“你可回来啦。”寒暄几句,父亲就让我给人家敬上陕西的烟酒。父亲坐下和老家人叙旧,说到小时候的事情,每个细节都那样亲切。一融入乡音的氛围,父亲仿佛回到了天真烂漫的童年。

祖母三周年忌辰前后的几天,我一直跟着父亲走亲访友。每次出门,他都要照着镜子把胡子刮得干干净净,头发整理得一丝不苟。平时他总是不修边幅,背着手,弯着腰,一副邋遢、苍老的样子。而一到老家,身体里仿佛注进了兴奋剂,竟然骑着小叔的电动车风风火火地走村串巷。一路上,他搜索着记忆:这儿原来是一片坟,那是一片菜地。这里长着一颗皂角树,树上有个老鸦窝。那儿有一个碾盘,上边坐着叼着旱烟袋的七爷……每一个细节,依然那样温馨,让他的记忆闪光。这村有个五爷、八奶,那巷子有个舅妈、姑婆……他在这家吃过一顿饭,在那家睡过一次觉。他小的时候,祖父吃大烟把房子卖了。他几乎是吃百家饭长大的。现在一回老家,就是还不完的人情。哪家如果现在还穷,他就让我掏出一百元钱塞给人家。在老家,父亲已经为自己攒够了名声,他要让自己的儿子在老家也获得好名声。前三十年看父敬子,后三十年看子敬父。我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回老家时我带了两千元,加上父亲给我的,共六千元。除了祖母三年忌日的花销和走亲戚买礼,剩下的都作为见面礼散了。

动身回陕西的前一天,父亲带我去了祖父祖母的坟地。在坟前下了跪,父亲嘱咐着:“我死了,也要回家,埋在这儿。”从坟地回来,小叔正在院子劈柴。父亲盯着一块杨树的根说:“老家就是这树根。一片叶子飘得再远,回到树根下心里才瓷实。”我明白了,老家是大树,父亲是它身上的一片叶子。叶落归根。只有长眠于老家的土地里,父亲的灵魂才能安息。

篇12:老家菜园

冬天的脚步一天比一天近了,河边的树上的叶子已全部投入了大地妈妈的怀抱。

天下起了雪来了。

番茄盖上了雪,青椒盖上了雪,茄子盖上了雪、、、、、番茄盖了雪后像一个雪球,让忍不住想把它拿来丢雪球;茄子盖了雪后像剥了皮的香蕉肉。

雪止了。

路上除了几个行人,就没有别的了。我路过小菜园,小菜园白得几乎看不见别的颜色。我正想从小菜园走开,“呱”,一只小青蛙从雪底下跳了出来,接着又跳出了一只小青蛙。这两只青蛙好像很高 兴似的,在雪地里蹦蹦跳跳。

篇13:老家菜园

我爷爷家门前有块小菜园,一年四季都是一片诱人的翠绿。

本来,那是一片荒地,而退休在家的爷爷奶奶见不得有土地闲着,觉得土地闲着太可惜,便买来锄头和铁锹,把它开垦成一片小菜园,播种、除草、施肥、浇水……每一步,爷爷奶奶都付出了艰 苦的劳动。每次去喊爷爷奶奶吃饭,他们总是说:“你们先吃,我再干会儿!”每次找不到他们,去小菜园准能找到。经过几个月的辛勤劳动,秋天,收获的季节到了,我家的小菜园可是丰收满园啊!

看,那长长的豆角、红红的西红柿、青青的辣椒、胖胖的茄子、开着紫花的梅豆角、像枕头的冬瓜、南瓜,还有开花节节高的芝麻,黄豆,绿豆,向日葵……简直是收获的海洋!

篇14:老家菜园

外婆家的菜园,虽然只有一个教室那么大,但里面种的东西可不少哩!有火爆辣椒、豌豆射手、白菜拳击手、土豆炸弹等等。

每个暑假我都会去一趟菜园,在菜园里我可以随心所欲地玩耍。红色的火爆辣椒在阳光下显得更加红了,仿佛在它心里有一股野火在熊熊燃烧。豌豆射手在豆瓢的保护下茁壮成长,变成了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现在,它们正准备一个一个脱离豆瓢妈妈的保护出去闯荡世界。白菜拳击手为了不输豌豆射手也练就了一身拳技闯荡江湖去了。

清晨,露珠成了植物们的珍珠衣,调皮的豌豆离开了豆瓢的保护,也淋了一身雨,在晶莹露珠的衬托下,它们显得更加饱满。白菜也淋了一身雨,变得更加可爱了。

菜园里有美味的菜,也有可恶的虫子呢!菜园里有蚜虫、毛毛虫、螳螂、蚂蚱、蝈蝈等。他们经常啃食菜园里的菜,所以我经常惩罚它们。我把它们捉起来放入一个盒子让它们自相残杀,优胜者获得生的权力。

有时我和弟弟饿了,外公都会捧来一个大西瓜一刀打开,每当看到红红的果瓤我都忍不住咽口水,然后大开杀戒将西瓜消灭干净,西瓜汁喝起来甘甜可口,西瓜肉吃起来爽口无比,堪称人间美味。

直到现在,外婆的菜园仍是我童年最美好的记忆。

篇15:老家遐想散文

最近一直想回老家弄套房子,等退休以后,回归自然,过那种田园生活。我喜欢养花,想把院子走路的两边种上五颜六色的花。他喜欢养狗,养猫,再养几只鸡。闲暇的时候,看小狗摔跤,小猫爬树或者抓一把米撒在院子上,看小鸡争着,抢着啄米的画面。

爱人说在院子的边角种上葡萄,搭上葡萄架,四周种几棵向日葵,向日葵的下面栽上豆角,这样既可以看向日葵花,还可以吃豆角。我建议在临窗处种几颗葫芦或者冬瓜,搭上棚子,在下面乘凉,闲聊,看书,喝茶,听音乐……偶尔抬手便可以触及悬挂的葫芦,既可有劳动的成就感,又可以做食材……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老家菜园】相关文章:

菜园小记美文欣赏:菜园趣事06-04

小菜园04-14

老师的菜园04-30

小菜园日记04-30

菜园小记散文05-06

写菜园的句子04-28

菜园的美景范文04-29

小菜园记散文05-02

作文 家乡的菜园05-09

菜园小记教学教案05-13

上一篇:2015年4月25日公务员联考申论真题答案及解析下一篇:2018年玉溪师范学院艺术类招生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