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工实习报告

2024-05-05

义工实习报告(通用8篇)

篇1:义工实习报告

社会实践是每个大学生和毕业生都必须拥有的经历。它使我们能够在实践中巩固我们的知识。社会实践也是对每一个大学生和毕业生知识的考验。它能让我们学到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知识,为我们将来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是我们走向工作的第一步。

健康取决于生命。作为一名医科学生,我很惭愧说出这句话。在大学校园里流动,在知识的海洋里漫游,时间像箭一样飞逝。医学知识点燃了我救死扶伤的信念,而大学校园也激发了我的惰性。在浩瀚的医学知识中游泳,我意识到生命的脆弱和医生职业的神圣。然而,纯粹的理论知识让我觉得疾病离我还很远,学习成了一项任务。决心尽一切努力消除人类疾病,帮助完善健康,维护医疗技能的神圣和荣誉。救死扶伤,不遗余力,坚持不懈,为祖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生命的身心健康而奋斗的庄严承诺,已经变得空洞而模糊。

熟悉王叔和不如临床实践。实践就是把我们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客观现实中,这样我们学到的理论知识就可以派上用场了。对我们的学生来说,实践是从学校到社会,从学生到工人的角色转变。没有实践的学习是零理论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实践可以为将来找工作打下基础。通过这段实习,我学到了一些在学校学不到的东西。因为环境不同,他们接触的人和事物也不同,他们从中学到的东西自然也不同。我们应该从实践中学习,从学习中实践。此外,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外经济日新月异,新的事物每天都在不断涌现。机遇越来越多,挑战也越来越多。前天刚学到的知识今天可能已经消失了。

中国经济与外部世界越融合,对人才的需求就会越大。我们不仅要学好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还要从生活中学习其他知识,从各方面不断实践和武装自己,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我的学生只有一年的医疗经验,我应该从医院最基本的工作开始。当我来到医院时,我感到新鲜,害怕一切,尽管我是作为一个病人来这里的。我知道穿着白大褂,我不仅仅是一名学生,而是一名医生,他把治疗病人和减轻他们的痛苦作为自己的职责。当我穿着白大褂,看到一个个因疼痛而憔悴的病人的眼睛时,我第一次感到医生这个职业是如此神圣。他坚定了学习医学知识并成为一名好医生的决心。在医院的一周里,我每天都和门诊医生一起工作。医生如何与病人沟通,他们如何收集疾病信息以及如何治疗他们尽管缺乏专业知识,医生仍然可以从他们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经验中学到很多。这无疑将对我今后的工作有很大帮助,并更好地履行我作为医生的职责。

早上,一个病人住进了我们的医院,问她发生了什么事,她生病的时候,哪里有压迫时的疼痛,排便和排尿是否正常,以及她以前的病史。结合b超报告,她在几分钟内被诊断为急性阑尾炎,并在中午接受了手术。此外,病人每天都要出院和住院。出院病人应出具出院记录的诊断证明,并对病历进行整理。入院病人必须进行入院评估,检查病人,询问病因、病史和现状,分析病情并给出最佳治疗方案此外,手术后病人的伤口应更换,并不时有急诊病人。

我认为一个好医生应该有五颗心:耐心、爱、信心、责任和进取心。对病人的情况要进行病人分析,并进行耐心细致的解释,使病人感到更放心、更放心。用爱来对待病人,并且能够从病人的角度来考虑他们,特别是在病人入院和接受手术之前,对病人的关心要多于与病人的交流,以消除他们内心的恐惧和不安。

医生应该对疾病的治愈有信心,不管疾病有多复杂,只要病人或他的家人不放弃,医生就不应该放弃,相信自己,给他生存甚至康复的机会。负责日常工作或手术,开出适当和准确的医疗建议,并进行准确和完美的手术。我们应该更积极地对待自己,不断积累经验,不断学习,拥有广泛的医学知识和优秀的专业技能。在治疗病人时,也许一句简单的安慰话、一句问候和一个小小的手势会让他们长时间微笑。疾病已经折磨得他们疼痛和疲惫不堪。

作为一名医务人员,他们必须学会理解和同情病人。考虑到病人,一个人可以不断敦促自己提高自己的技能,真正做好自己的工作,并配得上白衣天使的尊称。

篇2:义工实习报告

目录:

一、实习机构概况。

二、实习主要内容。

三、实习体会心得。

四、实习案例分析。

五、相关理论知识。

一,实习机构概况: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新科学校位于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关山苗圃,是一所一贯制的民办学校,开设从学前班到初三各个年纪的课程。里面就读的学生大部分是外来人口和少部分驻地农民子女。教育设施不是很健全,教学方式陈旧,教学管理松散,师资力量不强。老师主要由年老退休和中专生组成。教师的工资不高,每月580元,加上其他补助也不过六、七百。

二,实习主要内容:

1.实习目的:深入社会、了解国情、体验社情,积累对社会认识的阅历和对增进社会工作的理解。在实践过程中增长才干,锻炼能力,开拓视野,为以后的工作打好扎实的基础。在实践过程中培养职业素养,增加工作经验,便于更好地投入真实的工作当中。进行角色转化,完成老师布置的教学任务。

2.实习成员:袁正华,罗祥淼,廖耀君。

3.实习内容:我是担任三年级的语文老师,还兼顾临时授课老师。另外,从星期二到星期五每天放学后家访,辅导学生学习,还与其家长沟通交流,为生活中的困难排忧解难。

4.实习性质:代课教师与义工结合。

5.实习宗旨: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角色转换完成老师布置的教学任务。

6.实习方式:小组进入单位,分工合作;讲授法,访谈法。

7.具体内容:公元20xx年3月11日,正值春暖花开的季节,我们一行3人在蓝志伟的介绍下,来到了新科学校进行为期四十几天的实习。因为小学三年级刚走了一位语文老师,所以我被安排带三年级的语文课。我们班上有45位同学,中途退学了三位,后又转来一位(由于父母工作原因)。一个周我差不多上十节课,有时,帮临时有事的老师代课或辞职的老师带班。这里的教育设施不好,连基本的运动器材都缺乏,有些像体育啊,音乐啊,画画啊等课形同虚设。孩子们的成绩也不好,大部分比其他学校的同龄人智力开发要差。每天下午我们都要走访学生,大部分时间碰不到家长,他们都要忙生意和工作,孩子回家几乎是没有人管理的,任凭发展。所以,我们的家访也差不多是给学生课后辅导一下功课。大部分学生的家庭情况都不是很好,多为外来农民工的子女,他们都是租的房子,条件很差,与父母沟通交流的也很少,一放学回家就是看电视,等父母回来做饭吃,他们也很少和外界交流。这四十几天的实习,我和学生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我也看到了真正的农民工生活,体会到人在异乡求生的难处。当然,这中间也是很辛苦的,每天早上我得6点钟起床,7点到学校,一直到晚上才能回学校。其间,刚开始学生不适应和不喜欢我,上课也总有人做小动作,不认真听课,面对他们的种种,有时候我真的感觉很累,也很无奈,也有过不想干下去的念头,但是,我还是坚持下来了,并且笑到了最后,成功完成了这次实习。

8.实习感受:经过这次实践,做老师的辛苦和求生的困难。现在想着每月父母给的“按月工资”,以前自己都不觉的这钱有什么特殊含义,用钱也没当回事。现在自己实践之后才知道找钱真的好辛苦啊,做父母的好伟大啊!人们都说老师这一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但是当我经过这次之后,我才发现老师的确是最伟大的人,不过不是每个人都能当老师的。经过这次体验,我也看到了民办学校的很多缺失,农民工子弟的生活难处。我更感慨作一个社工的不易与无奈。

三、实习心得体会:

(1),对汉语言的感慨:看过并深深的记住过一片文章——《最后的一课》,我被里面的小主人公的精神深深的感染了,但是今天我们的汉语言却在慢慢的“流失”和变质。这在我所教的学生身上得到了体现,看的我心都在滴血。

1、汉语言的不规范。在我们班的学生中几乎没有一个人会说流利的普通话,他们完全带有隆重的地方音,发音一点也不标准,更可笑的是他们竟然都中学了。更让人气愤的.是,有个学生写了篇作文,里面还出现了好几个繁体字,连我这个老师也认不出是什么字,他说电视上就这么写的。

2、网络语言的大量化。在所有培训的学生中,有这样一个共同点:他们的作文出现大量的网络语言,什么“伊妹儿”、“哇塞”、“酷毙”等等简直都是信口开河,不知所云。,

3、中外混杂。这也在作文可以体现,有个同学在作文中竟出现了十几个英语单词,什么“I服了YOU”,“OH”,“GF”,“BF”……幸亏我英语还算好,否者真不知道他在写什么。

4.大量的错字、别字、怪字甚至是语法和结构上有错误的句子出现。下面是我摘抄的:我来乐──我来了;气死我乐──气死我了;菌男──俊男;霉女──美女;“美眉”(妹妹);“果酱”(过奖);“斑竹”(版主──BBS的管理员)等等,还有甚者给我来了个“撒洋拉拉”,搞的我到处去查阅它的意思,原来才是日语中再见的意思。

5、常规语言的错用。我们班45个人中有40个连“的”“地”“得”都分不清,该用“的”的时候,他用“地”的时候,他却用“得”。我想这些都是最起码的小学语文内容,但是连很多高中生都还不会,我真不知道这算汉语言的进化还是退化。

我想出现上述这些现象,不是局部性的也不是短暂性的,这与时代紧密相关,与我们的重视直接联系。出现这些也绝非偶然,而是有一定的必然因素。

1、网络电脑的风行,上网聊天的影响。大部份人聊天都用职能拼音,很多字可以以音代形,代表说话的意思就行。大量的接触电脑,学会很多的网络语言,并且学以至用,用到生活中去,也因此更多的人模范学习。

2、许多地方的基础教学不到位,教师本身的素质差,怎么能教好学生。像我们实习的这种学校,在武汉还有很多,严重影响了下一代的成长。

3、电视、港台电影的影响,特别是周星驰等明星效应的影响。

4、我认为最为关键的是民族意识的衰落,爱国热情的减低,人们都熟视无睹,认为汉语是与生俱来的,学不学都无所谓,而英语却是至关重要的,应该好好的学习。这可能也与中国现在处于和平的时期有关,人们都不会居安思危,更没想过汉语言有一天会消失,中国有一天也会面临危险,更没想过要把汉语言发扬光大,因为他们一直都认为英语才应该全球风靡而不是汉语。这可能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国人的奴根性罢。

(2),对农民工的感慨:我们班大部分都是外来人口,他们的父母都是农民工,他们上班的时间长,待遇低,无法照顾家庭和子女。他们都是租的房子,有时候没有接到工资,连房租都交不起,根本都没有多余的钱来给孩子,不能给子女创造一个稳定和良好的学习环境。从农民工子女就学情况来看,也存在三种形态:父母在城市务工,子女留在家乡上学,一般由年迈的老人抚养,成为“留守儿童”;有的随父母进城上学,称为“借读儿童”;还有的既不在家乡读书,也不在城市读书,成为事实上的“失学儿童”。农民工的遭遇是我感受到了社会的不公平,贫富的差距这么大,有的家庭有几栋房子,孩子上学还有陪读;但有的孩子学费都还成问题。

(3),对民办学校的感慨:这可能是针对武汉的为许多农民工子弟开办的学校而言。

A,没有正规的教师,由于工资低,保障差等多种原因,这里随时都差老师。在这里长期任教是那些已经退休的老教师,而年轻的老师则是把这里当成骑驴找马的“驴”,他们没有责任心,准备着随时跳槽。因此,学生会面临随时换老师的处境,这对学生的成长不利。

B,缺乏基本的教学设备,在我所任教的学校,连最基本的运动教材都没有,学生的体育课成了放牛课;没有相关专业毕业的音乐、美术等技能老师,学生着方面的才能都荒废了。

C,当然,这些学校也没有固定的学生,许多学生因为家长的原因,根本就不可能在一个地方长期读书。

D,生活条件差,收费高,营养低,份量不足,一个一次性的碗筷卖到5角钱,大都学生中午只能泡面充饥,严重影响学生的身体发展。

(4)总结:这次实习收获还是很大的,实习的苦与累让我体会到生活的不易;农民工的状况让我感受到了人生的不平等;当然学生的那份纯真的感情也让我永生难忘。

四、实习案例分析:

案例一:来自四川巴中的夏江把两个孩子都送到了我们这里上学。他说,选择这所学校的主要原因是学校能够看管孩子,晚上有车送孩子回去。在他看来,学校能够帮他把孩子看好,他就“放心”了。至于孩子是否能够念好书,夏江说,那要看孩子自己了。

分析:我走访的大部分家长都有夏江这种思想,他们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只希望孩子有人看管就行了。我给他们讲了很多教育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大都是无奈的表情或笑笑。

案例二:来自湖北恩施的王金平把孩子送到了我们学校。还没毕业,他要求孩子退学回家帮他打理生意和照顾妹妹。他说:生意忙不过来,孩子读书了也没有什么意思,还是出来做生意的。

分析:王金平一家4口,夫妻俩靠收垃圾和卖烟酒养家糊口。眼下,生意很好,小妹妹无人照管,刚读初二的儿子学习成绩不好,他就要求退学,但是孩子不愿意,学校也不愿意他退学。我被安排去作王金平的思想工作。我说了大量的关于学习的重要性,但是他根本没听进去,反驳道:眼下,怎么办?妹妹没人照顾,生意又走不开。书不读,没什么;生意不做,就不能生活,还读什么书啊?

案例三:我们班来自青海的李佳,由于家长没有领到半年的工资,拖欠学费被迫退学。我家访时候看到,李佳的家里(租的房)就一个房间,里面一张大床,中间隔开,一小半李佳睡,一大半父母睡。他的父母都是建筑工人,辛苦了半年,连工资都没接上。

分析:我去走访时,李父对我说:老师,我也知道读书好啊,不像我们这么没出息,你看我们的情况,可不可以给学校说下,他上学不用学费或少交点,等我领到工资了再交啊?我无言以对,支吾了半天。

篇3:义工实习报告

一、义工精神和义工实践是熔铸健康人格的新途径

中国古代社会, 是一个以“纲常礼教”为本的社会。它是以儒家思想为根本思想, 依靠教化育人的方略维系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儒家不同学派先后提出的“内省”、“自律”、“格物”、“致知”、“躬行践履”等等思想主张, 强调修养、认知与实践的重要性。新中国建立之后, 中国共产党对旧式大学进行了更新和改造, 以共产主义理想和传统优秀文化相结合的正规化教育, 成功地培养和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合格的学子。当然, 因为时代特点的不同, 每一代学子都有着不同的熔铸痕迹。但整体而言, 中国大学的思想品德教育无疑是成功的。

但是, 随着中国由计划经济社会向市场经济社会转型期的到来, 一个多元的、多变的甚至颠覆性的价值观, 对传统的价值观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严峻的挑战。于是, 在主流人格及其侧面和基本的健康底色之外, 我们看到了大学生人格存在的诸多负面东西, 看到了一些人生追求的消极取向和违法犯罪现象。同时, 也看到了德育工作的种种困惑和无奈。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表明:社会的经济形态越是高级, 它的意识形态就越进步。商品社会的发展与人本身的发展不应当是对立的。恰恰相反, 社会的物质文明必定促进精神文明, 精神文明能动地推进物质文明, 两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我们之所以看到了人的异化和人格嬗变, 正是转型期各类矛盾的交叉反映, 它是市场经济要素尚不成熟和与之对应的意识形态并不匹配、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有待同步、社会文明建设与政治文明建设有待提高层次的缘故。因此, 我们应当持积极的、进取的态度, 而不是消极的、彷徨的态度。

笔者以为, 我们应当清醒地分析, 在熔铸“准终极链节”的大学阶段, 应当增加实践性。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之外的视野, 积极努力寻找开拓新的途径, 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方面作出脚踏实地的奉献之中, 完善健康人格的锻铸。而义工精神和义工实践就是极好的一条途径。

二、义工精神与美国青少年社会公德教育对我们的启示

义工的概念, 多数人认同如下的表述:义工是指在不计物质报酬的情况下, 基于道义、信念、良知、同情心和责任感, 为改进社会而提供服务, 贡献个人的时间和精力的人和人群。“义工”是英文 (volunteer) 的中文译法, 在我国也译为“志愿者”, 它本来起源于19世纪西方国家宗教性的慈善服务, 在世界上已经存在和发展了一百多年, 其本质是服务社会, 核心精神是“自愿、利他、不计报酬”。

2002年, 美国总统布什访问中国时在某大学讲演中说过这样一句话:“美国的强大, 不仅是依靠科技现代化, 主要靠的是义工精神。”说者当然是有其用心的, 他是在传播美国人的治国理念、育人理念和价值观;但听者更应当是有心的, 可以由此来反思我们的社会生态和教育理念。

笔者以为, 可以以开放的心态, 比较一下中美的差异。美国人认为:“义工”是学生们培养“品质实践” (Quality Practice) 的最好途径。一个人能不能成功, 主要决定于他或她对社会的贡献。那些小小年纪就已经做过义工的学生, 从小就知道了社会的需要是什么, 知道怎么找到自己的位置, 并学着对社会作出一定贡献。他们当然更明白成年以后如何为社会作贡献, 其事业成功的可能性也更大。因此, 让青少年做义工, 不仅仅是一个价值观念的引导与灌输问题, 而且是教育孩子如何使自己对别人有益、对社会有用的最好手段。

我们注意到, 美国人认为个人事业成功与否有两个前提:一是清楚什么是社会的需要, 二是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为社会做贡献。然而, 这正是我们的青年所缺欠的。以大学生为例, 由于少有或没有基于奉献的实践行为, 大学生在校期间缺少接触社会的途径, 缺乏了解国情社情民情的机会, 从而也就往往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或者说找不到自己人生的准确定位。所以, 很多大学生在认识论上缺乏道义、良知、同情心和责任的认知, 在方法论上往往是利己的、随机的、实用的和迷惘的。

资料表明:美国人认为, 对青少年一是要进行国防教育, 让他们增强国家意识, 接受各种艰苦环境和军事技能的锻炼。二是通过做义工, 让他们接触社会, 增强服务国家、回报社会的意识。其目的是使每个人都懂得, 你既然受教于社会, 受益于社会, 你就应当用行动回报社会。这样社会才会团结, 才会进步。

在国防教育方面, 我们的大学对其重视是比较早的。利用暑期或者新生入学之际对大学生进行严格的军训, 收效是明显的, 较好地增强了国家意识, 客观上体现了国家意志。但是, 基于“自愿、利他、不计报酬”的义工行为, 目前还提倡不够或者基本没有提倡。一些学校的“假期社会实践”不过是走走过场。据观察, 除了少数迫于生计的贫困大学生在假期不得不务工外, 多数大学生或是忙于准备英语考级、考研, 或是在休闲中度过。坦率地说, 时间和精力都奉献给自己了, 没有想到奉献给别人。有关道义、良知、同情、责任, 则少有面对他人与社会的思考、体验、给予和担当。对于感恩和回报的心理获得或许是有的, 但只是局限于父母和家庭其他成员;或者说, 个人付出劳动是可以的, 比如去做家教, 但一定要有报酬。

笔者认为, 这不是受教育者的问题, 是施教者的问题。当发达国家把“义工精神” 提高到治国理念和打造国民人格的高度时, 我们的决策者和施教者远远还没有足够的领悟和重视。 当然,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 北京和上海及各地涌现了大批的志愿者参与其中, 展示了中国民众尤其是青年人的义工精神风貌。然而毋庸讳言, 类似这种现象和活动只是特定的非日常行为, 其启动与运作有着浓厚的官方背景和组织色彩。

从资料上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门设立了“国际义工协调委员会” (CCTS) , 欧盟也成立了“义工服务协调小组”。早在1970年, 联合国成立了“联合国义工服务组织” (UNV) ;1985年, 第40届联合国大会确定每年的12月5日为“国际义工日”。这些当代具有广泛影响的实践产物, 对我们都应有极其重要的启发。正如有学者提出:“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志愿者服务大国, 中国的志愿者服务迫切需要进行积极的国际合作和国际对话。”[1]

马克思说过:“作为确定的人, 现实的人, 你就有规定, 你就有使命, 就有任务……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而“品质实践”的提出, 实际涵盖了两种含义, 即塑造人格与素质开拓。这本来正是我们的社会转型期从党和国家乃至人民群众极其关切与注重的。既然西方社会的元首和国民把做义工与富国强民视为因果关系, 联合国也郑重地加以推广, 我们有必要加以反思, 没有任何理由再淡然处之。

三、大学生德育评价体系的重要评价支点:大学生义工经历——鉴定书

笔者以为, 参照国外经验, 我们的高校可以将寒、暑两个假期充分利用起来, 也可以把平时的节假日利用起来, 鼓励、倡导、支持和奖励大学生去做义工。目前, 我国社会对义工服务或者说志愿者服务的内容理解相对肤浅和简单。有学者提出“目前高校志愿服务缺乏前期的需求调研, 后期效果的科学评估, 也没有建立相应的激励反馈机制, 导致服务对象单一化, 服务活动形式化, 无法保证志愿服务活动持久而有效的开展。”[2]

为此建议:首先, 校方可在一般范围内给予指导, 如为弱势群体提供文书文本、技能教练、运动娱乐、老弱护送、委托探访、学业辅导、帮助劳动等社会福利性服务工作;也包括为公益性机构提供社会调查、策划宣传、协助管理等公共服务项目;还包括为城乡社区活动提供联络接待、专业协助等义务服务工作, 等等。 其次, 高校在义务工作的全新意义方面给予指导, 如表达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互助关系;利己与利他之间的对应关系;人与社会之间贡献与给予的关系;丰富个体历练与生活经验;促进个人品格心智成长与发展;学习前沿的新知识和新技能;拓展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等等。 再次, 在强调“自愿、利他、不计报酬”的原则下, 科学设计面向大学生个体的《大学生义工经历——鉴定书》, 着力培养、表彰大学生做义工的优秀个体范例, 以此作为大学生德育评价体系的重要评价支点。如:列入大学期间每年度的德育考评依据;作为评选先进个人的参照依据;并作为优先发放奖学金、助学金的参考依据。《大学生义工经历——鉴定书》应进入大学生档案。 另外, 要坚持探索与试点相结合的原则, 坚持谨慎态度, 坚持合理程序, 建立合法的大学生义工指导机构。

四、卢安克的义工人生——最别样的价值观, 最执着的实践者

从2003年起, 《中国青年报》就报道了德国志愿者卢安克。他是一个不远万里而来的“长期义工”, 扎根在广西东兰县的贫困山区做小学教师。他把一颗爱心给予了那些山区孩子, 其中多数是“留守儿童”。他恪守着“自愿、利他、不计报酬”的义工精神, 坚持信念在那里工作, 竟然从一个青年人走到了他的中年。

但是观察发现, 卢安克的义工价值重要的不在于艰苦“办学”, 而是在于苦心“育人”。他用独特的育人理念和施教方法, 把身边难以通过普及教育和当今应试教育的贫穷的孩子们, 其中包括有一定心理问题的孩子们调动起来, 激励他们独立思考, 摒弃自卑, 乐观向上, 奋发自强。比如村子没有路, 他带领学生勘察并建成了一条路, 尽管这条水泥硬化路只有区区0.6米宽。其实, 他正是在通过“品质实践”的方法育人, 苦心孤诣地让孩子们知道社会 (环境) 的需要是什么, 知道怎么找到自己的位置, 发现自己的潜能, 并学着对社会 (环境) 做出一定贡献。 他用全新的“利他” (altruism) 价值观念的输入, 一点一滴地影响学生们高尚人格的形成, 教他们学会成年以后乐于为社会 (环境) 做出贡献。

卢安克应该使我们得到警醒:他无疑懂得, 因贫穷落后最终导致无数懵懂、无数自暴自弃的孩子们, 他们往往会发展成冷漠的低能的甚至反社会的“废品”。他关注的是培养学生们的健康人格, 这正是我们的千千万万教育者不屑于不敢于做的事情。我们的应试教育在贫困地区不期然地抛弃着千千万万个“废品”, 同时在不断培养造就着千千万万个“为我” (self) 的缺陷人格。 卢安克或许在告诉我们:做义工绝不只是“做好事”, 而是在熔铸自己与他人的人格。

马克思认为:“谁要生产商品, 他就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 而且要为别人生产使用价值, 即社会的使用价值”。可见商品经济本身蕴含着为他人服务的属性, 市场经济社会从本质上讲是利己与利他相互包容的社会形态。高校德育工作的目标之一, 是加强大学生对人类精神文明成果的学习, 加强对人类普世价值的认知, 使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使其具有弘毅进取、积极有为的人文精神, 对社会具有担当感与使命感。相反, 如果大学生只顾小我利己奋斗, 头脑中个人功利主义浓重, 缺乏社会责任感与回报感, 对社会与人民缺乏道义感、同情心和利他意识, 他们便没有一个健康的做人定位和良好的处世心态, 只能趋向成长为从肢体到灵魂的“小写的人”。而创新高校德育工作, 着力倡导和推行做义工的“品质实践”行为, 恰恰能很好地砥砺大学生的品格, 促进他们的自我成长, 做“大写的人”。

大学生做义工的个体实践行为, 从个人主观方面, 是塑造健康人格的“准终极链节”、拓展综合素质的极好途径, 也完全可以看成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宏大工程。同时从社会客观方面, 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锤炼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子工程。义工精神作为一种育人理念, 有着明确的社会功能。“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 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个个体都有意或无意地在思想观念、心理素质、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诸多方面与现实文化发生认可, 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氛围下, 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应当扩大视野、积极有为, 大学生做义工的实践行为值得我们去积极倡导、探索与实践。

摘要:人的人格塑造是由N个互相链接、环环相扣的链条环节组成的, 大学阶段是其“准终极链节”。我们的思想教育工作者应借鉴国外的义工精神和义工实践, 以促进培养和完善大学生的健康人格, 并把它纳入大学生德育评价的刚性指标中。这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点之一。

关键词:健康人格,“准终极链节”,义工

参考文献

[1]刘俊彦.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机制建设研究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 2010 (1) :29.

[2]张科, 彭巧胤.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专业化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 2010 (2) :44.

篇4:“青旅义工”欧阳晓

欧阳晓出生在广州一个幸福的小康家庭,从小她就是一个好动爱玩的孩子,加上父母对她的开放式教育,使她对生活一直充满梦想和热情。

高考报专业时,同学们个个都报了热门的财经学等专业,欧阳晓却选择的是社会学专业。欧阳晓想,自己天生是个坐不住的人,喜欢四处游走,也喜欢跟各色的人接触、了解他们的想法,而社会学正是一个需要研究者四处奔走、接触社会的专业,报考这样的一个专业然后跟各色的人打交道,岂不快哉。

欧阳晓从上大学开始,特别喜欢抓住空闲时间到处旅行。每次旅行除了要定好目的地和行程路线外,最重要的是筹划旅途花费,这也是最让欧阳晓头疼的,虽然父母对她外出旅行并无反对意见,但每次都向父母伸手要钱让欧阳晓心里有点过意不去。

2010年11月,欧阳晓在网上搜索云南泸沽湖的资料。百度出来的链接有一条说的是泸沽湖陌上花开青年旅舍招义工,负责旅舍前台工作,包吃包住不过不发工资。欧阳晓马上被这条消息吸引住了,旅行中除了交通费,吃住是最花钱的,如果去旅舍做义工则可以省去这一笔开销,这样也就不用总向父母要钱了,而且在泸沽湖想住多久都行。

那时候,青旅义工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个陌生的名词,为了能了解更多信息,欧阳晓马上在网上查了起来。原来青旅义工在国外早就存在并且是一项很平常的旅行方式,雖然在中国还处于朦胧发展阶段,不过也有不少人做过义工。读完那些曾经的义工们写下的心情日志,日志里悠然、自在的旅居生活让欧阳晓羡慕不已。

心动不如行动,欧阳晓再次研究完陌上花开招义工的信息后,很快按照要求将个人简历和生活照发至指定邮箱,并告诉对方,她期待着成为陌上花开的一员。很快就有陌上花开的负责人联系她,简单聊过后,欧阳晓认真、诚恳的态度赢得对方的好感。负责人说,陌上花开全体成员欢迎欧阳晓成为他们其中的一员。泸沽湖美丽的景色和即将到来的义工生活,让欧阳晓兴奋不已,她以最快的速度整理行装,踏上了广州至昆明的列车。

经过漫长的等待之后,是长时间的汽车颠簸,在长达十几个小时的旅途之后,欧阳晓终于站在陌上花开青年旅舍的门口,迎接她的是两条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可爱贵宾狗。

“北205”的木质钥匙

欧阳晓在陌上花开干的是前台的工作,她要做的就是办理客人租房、退房时一系列的繁琐手续,最忙的时段是每天上午十点到下午一点和晚上七点到十点,有时候忙起来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前台除了要办理各种手续,还负责管理旅舍的进出账目。以前欧阳晓对于钱并没有多深的概念,但是在前台负责账目,让她生平第一次跟钱有了最亲密的接触。

尽管让自己尽量缜密,但也有百密一疏的时候。那天一早,欧阳晓给客人退房,拉开柜台的抽屉发现里面前一晚放好的325块钱少了张100元钞票。欧阳晓记得很清楚,她是特地放好钱准备一早给客人退房的,如今却无故失踪了100块。虽然老板娘小屈姐并未责怪,但欧阳晓心里却很是自责。不过经历了丢钱事件后,欧阳晓也变得更加细心,后来每每看到欧阳晓核对账目,小屈姐总会自豪地说欧阳是最棒的前台。

现在,欧阳晓的钥匙链上还有着一把木头打造的钥匙,上面刻着“北205”。这把钥匙的来源还得从“北205钥匙”事件说起。那天给北205号房客人办完退房手续后,欧阳晓猛然意识到没有把客人手中的钥匙收回。为了追回钥匙,欧阳晓跑到汽车站把每辆车挨个找遍,却就是找不到那位客人。尽管北205还有备用钥匙,但是空手而归的欧阳晓很自责,后来欧阳晓硬是用木头刻了一枚北205的钥匙,以作警醒。

不过就是这把木质钥匙,让好多看到的人欣赏不已。后来,欧阳晓建议老板干脆打造一批形状不一的木质钥匙,在上面刻上房号,作为旅人的纪念,而且还可以帮他们在上面镌刻摩梭族的吉祥花纹。结果一次因为失误而出现的木质钥匙,竟然成为了打开陌上花开另一扇特色之门的钥匙。

阳光、湖水、蓝天,交织出幸福

作为义工去旅行,除了能够节省一大笔开支外,还有一个最大的好处是人可以“旅居”起来,不慌不忙地欣赏风景,感受旅地的日常生活。不知不觉中,旅行融入到生活中去,生活亦成了旅行的一部分。

欧阳晓刚到泸沽湖没几天,便碰上了摩梭人一年一度杀年猪的喜庆事。欧阳晓从来没有亲眼见过杀猪,好奇的她拉上旅舍的另外两人圆圆和小陈,三人各自搬个小马扎一本正经地坐在一旁观摩杀猪。杀猪场上出现一幅怪异的场景,这边是众村人忙碌地宰杀肥猪,那边却是几个年轻人悠闲地坐着嗑松子,还顺道评论一下村人的杀猪动作。摩梭人杀完年猪之后,剖开猪肚将里面的内脏和肉取出,然后再将肚皮缝起来挂在家里,这是富裕兴旺的象征。等到过年的时候将这猪皮割下来吃,不过欧阳晓说,她到现在还是不敢吃这油腻腻的猪皮。

很多时候,欧阳晓并不忙于奔走于泸沽湖的各个景点,而是喜欢窝在沙发里看书、发呆,或是去晒太阳。泸沽湖边放置着一些破损不能航行的小船,欧阳晓最喜欢在上面铺一块木板,然后躺在上面晒太阳,她说闭上眼睛接受泸沽湖阳光的洗礼是非常美好的事情。

欧阳晓还喜欢徒步环湖行走,阳光、湖水、蓝天相伴,悠闲漫步,碰见熟识的村人相互招呼,多少人梦寐以求的简单快乐,对欧阳晓来说却是日常的幸福。

旅人故事的收纳者

在陌上花开前后五个月的前台工作中,欧阳晓接触到许多来自各个地方不一样的人。和他们的相处和聊天,欧阳晓得以了解以前从未去过的地方的景象和风俗,对于学社会学的她来说,这是莫大的收获。

美丽的泸沽湖每天都会迎来数百计的游客,其中不乏有许多慕名而来的外国朋友。与澳大利亚社会学教授托尼的相识,让欧阳晓感触良多。自到陌上花开以来,欧阳晓认识了非常多的人,但是碰上跟自己同一专业的人还是头一次,尤其这个人还是个老外。欧阳晓如遇到知音般跟托尼聊了很久,他们聊社会学,聊中国留学生,也聊泸沽湖。整整一个上午的时间,欧阳晓一直用英文跟托尼交流,托尼告诉欧阳晓他在22岁的时候经历了一场严重的车祸,车祸后右手大不如前,也不能开口说话,后来强迫自己用左手写字干活,强迫自己开口发音说话。这样的故事,欧阳晓听过了一个又一个,她像是旅人故事的收纳者,他们的故事充实着欧阳晓的人生阅历。

在陌上花开能够碰上一位外国社会学教授并与之交流,欧阳晓觉得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托尼教授也说自己收获很多,因为通过欧阳晓他也了解了自己并不熟知的有关泸沽湖的故事。直到现在,两个人还在保持着联系,托尼甚至跟欧阳晓说,如果她想去澳大利亚去念社会学的研究生的话,托尼一定收她做学生。

如今,欧阳晓已是第四次住在泸沽湖陌上花开的北105,因为对泸沽湖的喜爱已经到了骨子里,她决定在这里一边悉心研究泸沽湖文化,一边继续聆听过往旅人的故事。也许她不会是下一个蒲松龄,把路人的故事集纳起来使之结集传诵于世间,但是她却在别人的故事中一次次地检阅着自己的生命色泽。

(编辑 雷虎 leihu757@163.com)

篇5:义工报告

作为一名新的南开人,心里早有一份想要回报社会的想法。翻开入学须知,看到学校的要求,我想这正是锻炼我的机会。

在医院的洗衣房里,我找到了人生第一份真正地义工工作,而在短短的几天时间内,我也懂得了真正靠双手在为社会服务的意义。进入洗衣房的这一天,迎接我的是六个阿姨洋溢着笑容的笑脸,她们脸上的皱纹告诉了我她们工作的劳累。融入她们之中并不是件困难的事情。我像她们一样穿上了白大褂,戴上了帽子口罩,开始了工作。

首先当然是到各个科室去收衣服。阿姨们推着蓝色的平板车,穿过医院长长的走廊,时不时的停一下,将脏衣服抖开、点清、收拢,之后拿出随身携带的本子记录科室名称和数目,再接着向前到下一个办公室的门口,如此往复。往往一层楼之后,车上就已经堆满了衣服。收完衣服后,我们重新回到洗衣房,两人或三人一组将包好的衣服被单抬到位于第二层的主洗房里,真正地工作现在才开始。

首先,在阿姨的指导下,我先将医生和护士的制服与被单分开;之后,再将值班室的被单与病人用的被单分开。由于衣物真的很多,即使分开后,每一堆的数量也不容小觑。六个阿姨加我合力将不同的衣服塞入洗衣机的滚筒内都要花费很大的力气,全部塞入后,依照不同的要求要放不同的洗涤用品:工作人员平时的衣物只需放入洗衣粉;手术服以及手术时用的被单等则需要大剂量的洗衣粉、漂白粉以及消毒液;普通病房的被单需要洗衣粉和少量的漂白粉;而那些含有

血渍等的则需要大剂量的漂白粉。当所有机器开始运转的时候,我们的工作终于告一段落了。

当所有的衣物洗好后,两台巨大地烘干机准备开始工作了。温度要一直升上去,大约60到70度左右时,衣物才算烘干彻底。在这期间,阿姨们也会将烘干机停下,打开门检查烘干的情况。如果烘干的不彻底,衣物就会在折放、运送的过程中有不规则的褶皱出现,而且太潮湿的地方也会出现细菌。

衣物烘干之后,衣服和被单的处理方法又出现了不同。对于医生和护士的衣服,需要铺平后仔细的折叠,然后按照领子上写的科室名称分类堆放。被单的处理方法对比之下就显得麻烦一些。烘干的被单会先堆放在熨压机旁边的矮桌上,之后熨压机的两边会站两个人,其中一人将被单一件件的拿出来,两人抓住被单的两边,抻平后,小心的依照熨压机上皮带的边缘将被单放置好。我和其中一个阿姨配合着熨压了一部分,发现这真的是件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如果稍稍不注意就会将被单卷进去导致机器的损坏。俗话说,熟能生巧,当观察其他阿姨两两配合的工作时,她们的速度很快,而且几乎没有错误动作的出现。

被单熨好后,需要的也是细致的折叠。俩人一组,需要配合的相当默契,折成规整的长方形后再分类放到不同的科室中。在所有的步骤完成之后,早上的任务才算告一段落。

在短短的几天内,我学到的或许不是多么高超的洗衣服的技术,也不是如何能迅速将衣服叠好的技巧。我学到的应该是一种精神,一

种真正地默默无闻勤勤恳恳的精神。我的母亲是一位医生,从小到大我去医院的机会也很多,但我却从未见到过这些阿姨。我所能看到的只是洁白的大褂和崭新的被单。她们的存在从来不是为了争取先进和奖励,是真正的为医院在服务。她们做着看似普通的工作,却维持着整个医院用品的运转。她们也是普通人,在休息的时候会笑闹,在劳累的时候会抱怨,但她们手中的活却从未停止过。她们,教会了我真正地服务精神。

篇6:义工实习感受

关于爱心,关于义工,关于心隐,我们都需要点一盏灯,把温暖传给每个人。歌曲中说:“这土地有你,才能够叫我们,我们心都善良,不忍心谁受伤,伸出手不求回报都快乐。”作为爱心志愿者中的一员,我们所要奉献的就是这种爱,这种温暖,这种感动。从小学开始,我就喜欢做义工,虽然做的不是一些大事,但对我来说却十分的满足。记得小学五年级我就代表班级去一所小学,和那里的学生结成一对一帮助小组,那个时候的我可能认识了新朋友的新鲜感会多于我做义工的快乐,但我用我的真心和努力,帮助他们。也许自己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带给他们多大的感动,那个时候的我就知道,“他们是我的朋友,我要保护他们。”

来到了大学,我的热情依然没有减退,积极参加了廊坊市阳光小学义务支教的义工活动,并需要坚持一年。现在回头看来,我最大的感受是可以帮到那些小孩,看到他们面上的笑容、一声亲切的谢谢、一句姐姐我好喜欢你以及他们日渐上升的成绩,都感觉获得的比付出的多。我放弃了原本属于自己的课余时间,当我其上自行车踏上阳光小学的路上,感觉全世界在向我点头,告诉我我做的很有意义。在这次义务支教中,我教孩子们四年级的数学,我努力将我知道的知识告诉他们,我努力讲解的细致一点,课下,我喜欢和他们一起玩游戏,送他们上校车回家,我们相处的越来越来融洽,不是数学课的,我也可以陪着他们上体育课,音乐课我和他们坐在一起唱歌。得到的却是平常生活中所获取不到的奉献的满足,觉得生活在慢慢的改变,每天开始变得那么不平凡,感受到人间的真情所在,不再是以前铜锈的味道,我为自己成为一名义工而骄傲。

就如中国志愿者精神中所说的,我们所提供的并不只是社会服务,同时也向全社会昭示了一种精神,那就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青年志愿者精神。通过每一次的志愿者活动,我感受最深的是“责任”与“关爱”,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我想这世界该是多么的美好!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值得我们去传承。也许一个人的力量很微弱,但是我们不能小看自己渺小的力量,我们的双手可以拯救无数的绝望,带给他们无限的希望。他们渴望的是我们的真情,期盼的是我们的关爱,需要的是我们的责任感,让我们用我们的双手去带给他们希望吧。

篇7:义工医疗活动总结报告

为积极配合软件系展开的趣味运动会活动,通过参加趣味运动会的义工活动,为在活动中受伤的同学给与及时的处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这次的活动得到成功。在这次的活动中的各项工作总结如下:

一、活动的基本情况:

1. 活动运作:为在活动中受伤的同学及时做好前期的包扎工作等。

2. 时间安排:1:30到达指定场地。分配好各组的任务,讲解有关急救的医疗的知识。

3. 人手安排:本次活动主要由负责人带队。分成两队一队5人。

分配好各组的任务,和参加的义工讲解有关急救的医疗的知识。

二、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 义工医疗活动准备:由于前期准备时间较短,与体育部没有沟通好事情的安排,以及没有了解工作的性质,导致各个带队的干事的工作安排混乱,使参加的义工在活动中没有很好的对工作做出相应的处理,以及对工作人员和受伤的`运动员没有提供水。

2. 义工医疗活动的过程:在活动的过程中我们的工作除了负责相关的医疗处理之外,还有维持赛场的秩序,使活动的过程中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意外。这也是在场的上任副部长的提醒,我才能把这次的活动完成。

三、义工医疗活动的建议

1、前期工作的充分准备,了解相关工作的活动内容,做出相关策划。

2、注重细节,做好活动的前期安排,对药品的采购要齐全,妥善安排好每一个人的工作岗位,遇到突发事情及时向负责人反映。

篇8:义工赵在和

73岁的赵在和不过是湖南省湘潭县文化馆一位普通退休干部,但12年来,他帮助471个家境贫困、成绩优异的高中生改变了命运。这个退休老干部赔上自己微薄的退休金,骑自行车、步行、搭公交,行程8万多公里,为贫困学生募得近100万元助学善款,受资助的寒门学子们由此得以跃上名牌高校的“龙门”。

慈善人生不觉老

“一位民营企业老板,最近刚刚经我牵线达成一项捐助:为湘潭县8名贫困大学生捐款,每人每年1万元!”赵在和颇有成就感地告诉记者。

而在12年前,他的成就感还停留在给人照相“抓票子”的层面。直到一次去山村帮人拍照片,他偶然发现,村里品学兼优的小学生王小红与残疾父母等一家5口挤在两间破旧土砖房里。孩子凄楚的眼神,令他一夜无眠。第二天,赵在和就毅然放下一年收入近万元的照相业务,走上了募捐助学路。

为了筹集慈善助学金,赵在和先拿自己的退休金充当经费。他退休后每月工资900多元,除了自己和老伴的生活费外,几乎全充作了募捐经费。虽然迄今已经募得近百万元善款,与整个湘潭市慈善会目前掌握的善款总额大体相当,但他始终信守不从善款中挪用一分钱的承诺。所以,工作经费时常捉襟见肘。因为电话多、来访多,赵在和为了不影响孙子的学习,只好在宿舍楼中租了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昏暗房间当作自己的“慈善工作室”。

为了解贫困学生的真实家庭情况,赵在和还经常搞“内查外调”。内查,是通过教育系统查询孩子的学业成绩、实际表现;外调,是到这个孩子的邻居、同学中间,背靠背地找人了解情况。家庭贫困、成绩优异、求学愿望强烈,这是赵在和坚持的慈善扶助三前提,缺一不可。“我们绝对相信,赵老提出要扶助的学生,一定是那些‘墙上奖状贴得满,碗柜里面油盐空’的特困高材生。”湘潭市委机关干部陈国良说,很多通过赵老捐款的人都这么看。

12年来,赵在和经常整天骑车几十公里跑农村,曾在韶山灌区连人带车翻进了沟渠,还有一次在夜宿山村时不留神掉进粪坑。“有多少回险些丢掉老命,已经记不清了。”

劝募“有爱还须有才”

为了取信于人,赵在和亲手设计名片。这种由当地一家企业赠送的名片背面,印着“钱财如粪土,爱心值千金”、“做一名普通党员、一名堂堂正正的退休干部和勤勤恳恳的慈善义工”。在刚刚结束的湖南省首届慈善大会上,赵在和荣获“湖南慈善奖”。加上以前在国家、省、市、县获得的荣誉,他的名片上印了满满的几行头衔。“这样做不是炫耀,赵老是为了提高劝募的说服力。”湘潭市委新闻中心主任陈敏说。

记者随手翻开赵在和案头的一张“捐助学费到位清单”,上面登记有8个学生获得捐款,捐助者有7个房地产企业或者连锁超市老板,一个政府部门。“我自己没有钱,我是帮贫困学生和慈善家穿针引线,当‘慈善月老’。”赵在和形象地比喻说。

为了当好这个特殊“月老”,赵在和着实花了一番功夫。湘潭县委宣传部曾编印了一本《莲城之子》,集纳湘潭县籍成功人士。赵在和如获至宝,他按图索骥,——联系,收获颇丰。“很多人从此以后就和我结成了扶贫助学战略联盟,资助了一批又一批学生。”

除了找老板,赵在和的另一募捐路子是找官员。所有在湘潭市和湖南省任职的湘潭县籍副县级以上干部,都在赵在和的通讯录上记录在册。原湘潭县委一位主要负责人,调湘潭市任职的调令刚下,赵在和就找到了他,并与之达成了捐助、扶持“协议”。

湘潭县一位干部对记者说,赵在和搞扶贫助学,口才好,很有“煽动力”。一次,在湘潭县部分干部参加的协调会上,赵在和说起一些贫困学生可怜的生存状态,情动处痛哭失声,在场的干部们也眼泪汪汪的。主要领导不仅马上拍板解决一些问题,还现场组织捐款。还有一次,一个嗜赌的老板一夜输掉32万元。赵在和闻讯找到他说,这些钱可扶助8个大学生完成全部学业,或者帮助53个高中生继续学习。算了这笔账,这位老板很受感动,也加入了赵的慈善助学队伍。

“明白账”赢得尊重

“别人相信我,把钱交给我,我更要讲诚信。”赵在和说。记者看到,每一笔捐助,他都登录到《学费到位清单》上。这个清单,详细注明学生姓名、学校、捐款单位、金额、送达方式、学校收款日期和证明人。这样的清单,赵在和整整齐齐装订成册,分门别类,有整整几大本。

记者随手翻看一张清单,上面详细记录着2006年2月4日赵在和前往湘潭县送达总额2万元捐款的情况。受助的8名学子分别考上了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每一笔善款,“运转”全程都有学生、教师亲笔签收,同时注明联系地址和电话。

赵在和不仅“记明白账”,而且严格归纳“慈善档案”。搜集上来的困难学生资料、捐款人资料、往来信件等,分门别类,装订、收藏,记者就前几年的事采访他,他说到某一时期,一准儿就能查阅到那个时期的资料。即使是同一时期的资料,“文件”也分为两组,一组“待办”,一组“急办”,严谨程度令人叹服。

有账目可查的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12月15日,赵在和用劝募来的善款扶助的贫困学生达到471个,金额97万元。2007年以来,各种善款还在源源不断地经他的手送到贫困学生手中。这些年,赵在和还为这些特困学生家庭送去救济棉被、学习用品、雨具及衣服6000多件。

慈善的意义与快乐并非人人明了

劝募有时也会遭受冷遇,赵在和形容是“冷脸伴热脸”。但他认为自己能淡然处之:“我的秘诀就是:嘴甜、腿勤、头硬、心宽、脸厚、眼明、性缓。”

湘潭市一位老板回忆说,有次赵老早上8点来找他。“我们正要开会,我说你先等一下。”这一等,就等到中午12点。老板出来一看,赵老还在门外候着呢。怀着感动和歉疚,老板马上在《教育扶贫联系表》上签字。

近些年,某些受助学子要么杳无音讯,要么索求无度。湘潭一位爱心人士曾经非常伤感地告诉记者,他曾资助过一名贫困大学生数千元,但该生多年没来一封信,近在咫尺也从来不看望自己一下。而对于当年同在资助现场的一位市级领导,这个学生倒是常去要钱、要工作。

赵在和对此感到很愤慨:“拒绝感恩是一种道德癌症!”他给每位受助学子都布置了一个“作业”:写信、打电话汇报学习生活情况。绝大多数的受助学生遵守了这个约定。“好人有好报,您为我们这些贫困学子付出这么多,必将健康长寿!”“赵爷爷,我好心疼你。我恳求您有时也停下匆忙的脚步,给自己一点时间,好好休息,真正享受生活。”“我们占用了您太多的体力、精力和时间,我们衷心希望您留一点属于自己的空间,因为你是我们贫困学生心中的希望之火。”这些深情的语句为赵在和撑起一个充满爱意的精神家园。

湘潭县委书记朱少中感慨地说,在很多贫困学生的心中,赵老不仅是“慈善爷爷”,更是一位心灵的导航员。有了这样的良性互动,参与赵在和发动的慈善事业的人自然越来越多。赵在和很希望有更多的人同他一道“劝善”,但一直都不能如愿。在他居住的大院里,他曾找过10多个退休干部,但无人响应。不少人打麻将、打门球已经玩了多年,难以丢下;有些老人退休前是名牌教师或者公检法干部,他们退休后凭着“面子”还能挣不少钱。赵在和说,他也曾找亲戚帮忙,但当他发现有人打算抽取部分善款充作“运营费用”时,他选择了继续“单干”。

上一篇:中美贸易战引发了对供应链的重新思考下一篇:让你的努力配上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