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素质材料题高分秘诀

2024-04-19

综合素质材料题高分秘诀(精选3篇)

篇1:综合素质材料题高分秘诀

一、客观题分类:

客观题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三类;从考题的考点模式上,也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单纯的客观题、二是主观化的客观题。

二、单纯的客观题:

单纯的客观题考核考生对原理、概念等基础性知识点的熟悉程度。这类考点是把中级会计职称各科的教材内容原话或同义、或不同义的表述写下来让考生判断正误或做出选择。

解题思路:

这类命题考点单一,解题最为简单也最不费时,只要知晓该表述是否正确就能得分。所以要求学员一定熟悉教材,将每个基础性的知识点掌握牢固,争取不在单纯客观题上丢分。

三、主观化的客观题:

主观化的客观题最典型的表现是出现了跨越章节的判断和考核多考点计算的选择和判断。主观化的客观题难度稍大,有的会比较复杂。

解题思路:

主观化的客观题解答时一定要看清题意,理清思路,先将所涉及到的考点找全,再进行思考作答。答这一类题目要求考生不仅熟练掌握知识点,更要对知识点灵活运用并且熟悉各章节各知识点相互之间的联系。

四、答题注意事项:

另外,需要告诫的是:

1、有不少考生连题目的要求都没看就开始答题。比如,单项选择题要求选择一个最佳答案,显然,除最佳答案之外,备选项中的某些答案,也可能具有不同程度的正确性,只不过是不全面、不完整罢了。

2、答多选题时容易漏答。有些考生,一看完题干,紧接着就被某一个备选答案吸引住了,对其余的选项连看都不看一眼就放过去,从而失去了许多应该得分的机会。请记住,在中级会计职称考试中一定要看清所有的选项。

五、客观题答题技巧:

1、排除法做题:运用排除法。如果正确答案不能一眼看出,应首先排除明显是荒诞、拙劣或不正确的答案。一般来说,对于选择题,尤其是单项选择题,正确的选择答案几乎直接抄自于指定教材或法规,其余的备选项要命题者自己去设计,即使是高明的命题专家,有时为了凑数,他所写出的备选项也有可能一眼就可看出是错误的答案。

2、猜测法做题:运用猜测法。如果你不知道确切的答案,也一定不要放弃,要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去猜测。一般来说,排除的项目越多,猜测正确答案的可能性就越大。

3、比较法做题:运用比较法。直接把各项选择答案加以比较,并分析它们之间的不同点,集中考虑正确答案和错误答案的关键所在。

[中级会计职称考试客观题高分秘诀]

篇2:综合素质材料题高分秘诀

1 教师的“教”

顾名思义,专业综合实验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自主设计性,因此教师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摒弃“教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模式,不能以教师控制为中心,简单机械地把学生当成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因此教师主要担任引导者的角色。

1.1 课程设置

本课程一般没有固定的出版教材,多是任课教师设计多个可供选择的实验项目[2],3~5名学生为小组开展实验。我校是应用型人才培养单位,目前实验项目来源主要是以下两类。

(1)与本专业实际生产紧密结合的应用型课题。例如,聚丙烯是目前第二大通用塑料,随着汽车、建筑、家电和包装等行业的发展,废弃聚丙烯产量逐年增加。对废弃聚丙烯进行回收再利用虽能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但其力学性能已不能满足工业制品的性能要求。因此,可让学生采用成核剂、无机填料和界面增容剂等对废弃聚丙烯改性,提高废弃聚丙烯的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具有一定的工业生产前景。此类课题适合于本科毕业就择业的学生,有助于他们熟悉本专业的就业领域以及工作内容。

(2)任课教师个人的科研课题。湖南工学院目前不具备培养研究生的资格,因此教师的科研项目主要依靠教师所在课题组成员之间协作完成。专业综合实验的开设有利于教师将课题的一部分转化为实验素材,既能使学生接触本专业的先进研究领域,也能较好地调动学生参与课题的积极性。此类课题适合于有意读研深造的学生,有助于他们参与课题、钻研课题,也可尝试参加创新型实验竞赛。

为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当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设计整个课程的进度,例如湖南工学院专业综合实验为32课时,具体的课程进度设计见下表。通过下表的试验进度设计,可以让学生清晰地了解到本课程内容设置与各个环节的时间安排,防止实验过程的盲目性。

1.2 课程引导

专业综合实验虽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但教师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3]一是因为学生已习惯了以往有“步骤”可依的实验教学模式,缺少独立思考的主动性;二是学生对综合性实验课题研究背景了解较少,还不具备独立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普遍感觉综合实验无从下手。因此,任课教师可在课程的不同阶段,发挥不同的引导作用。

(1)开题阶段:教师先进行开题引导,将本实验课题的研究背景和实验目的等相关内容介绍清楚,并当场与学生互动解惑。课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开题报告。在学生开题过程中,老师应及时与学生交流,遵从自然科学规律,设计合理可行的实验方案,并预期实验结果。

(2)实验过程:在此阶段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多思考,多尝试。以“聚丙烯/纳米碳酸钙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测试”课题为例,学生知道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为熔融共混法,但对样品的配方设计感到困惑,不了解实际生产过程碳酸钙用量的具体范围,用量太少不能降低生产成本,用量太大又会导致聚丙烯性能下降。另外,学生能够独立操作双螺杆挤出机、注塑机等成型加工设备以及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和摆锤式冲击试验机等测试仪器,但学生很少思考设备的参数和测试条件的设置依据,也未考虑参数和条件调整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因此,教师应提醒学生思考样品物化性质和设备参数、测试条件之间的关系,并从中获得规律,进而指导今后的实验。

(3)结果与讨论阶段: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对于实验数据的分类较为笼统,甚至把所有样品的数据混在一起,并未进行分类,导致其测试数据规律性不明显,无法获得结论。另外,学生对于测试结果的分析仅局限于对实验现象和数据的简单描述,并未探究其中的规律,寻找导致该结果的原因。例如,β-成核剂虽能提高聚丙烯的冲击韧性,但并非β-成核剂用量越多,聚丙烯的冲击强度就越大。对此现象,学生仅提出在某一用量下的增韧效果最佳,并未对其原因进行思考。

2 学生的“学”

专业综合实验的开设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初步设计实验的能力、分析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和科研论文的能力。该课程以指定实验题目,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主操作实验和自主分析实验结果的方式进行。因此,课程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4]

2.1 开题阶段

在以往的实验课程教学中,老师会结合所使用的教材,详细讲解实验目的、实验原料与配方、实验设备、实验步骤和数据分析等,学生只需按部就班进行样品制备和性能测试。因而,从某种层面讲学生只是单纯的执行者,几乎没有或很少有独立的思维参与其中。

而本课程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老师给定的实验题目,教师仅进行开题引导。学生需要主动查阅相关科研文献,熟悉该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从相关文献中寻找实验方案的设计思路和预期的实验结果,并通过PPT进行开题报告。

2.2 实验过程

由于此阶段教师并未直接参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会需要许多问题。比如,在使用双螺杆挤出机之前,需要依据加工材料的熔点设置成型温度,那么不同部位的温度设置相同吗?在纳米碳酸钙的填充量过高时,如何使其与聚丙烯粒料混合均匀?还有使用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的过程中,同种高分子材料在不同的拉伸速率下会导致不同的断裂方式:高速拉伸形成脆性断裂,低速拉伸多为韧性断裂,那么测试过程如何设置拉伸速率?这就需要学生积极查阅资料,并重复实验步骤,尝试不同测试条件,从而获得材料与设备之间的关联性,进而指导进一步实验。

2.3 结果与讨论阶段

学生虽会简单的数据处理和图表制作,但对样品的分类模糊,图表格式大多不规范。这都需要学生根据查阅的文献资料进行修改。此阶段的难点在于学生面对大量数据,不知从何分析。例如,当实验原料包括滑石粉、硅烷偶联剂和聚丙烯的时候,学生就应该使用控制变量法对样品进行分类:(1)固定滑石粉和聚丙烯用量,仅改变硅烷偶联剂用量;(2)固定硅烷偶联剂用量,调整滑石粉和聚丙烯的质量比。结果与讨论部分包括硅烷偶联剂用量对聚丙烯/滑石粉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和滑石粉填充量对聚丙烯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这样进行结果分析时变量把握就很明确,讨论重点也清晰。

3 结论

本课程的开设可使学生熟悉高分子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掌握不同类型高分子材料的制备方法和成型加工技术,并了解高分子材料的性能表征方法。在课程结束后,笔者同一些学生进行交流,发现学生普遍对综合实验较为感兴趣,并且认为自己从头到尾参与了实验。在此过程,他们学到了很多,尤其是学会了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前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任何问题,学生第一反应就是找老师,而在综合实验中他们必须依靠自己解决问题。同时,学生不再拘泥于课本的理论知识,而是深入其中探索规律、发掘现象本质。专业综合实验虽是由小组共同完成,但其性质和内容类似于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涵盖了文献查阅、配方设计、样品加工成型、性能表征和结果讨论部分。这既能提前消除学生对于毕业设计(论文)的陌生和恐惧心理,也帮助他们了解毕业设计(论文)的要求和内容,有利于学生顺利开展毕业设计(论文)。

参考文献

[1]何明,雷文.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综合实验的几点思考[J].化工时刊,2008,22(8):73-75.

[2]巴志新,王章忠,蔡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综合实验周的改革探索[J].中国冶金教育,2009(3):34-36.

[3]王小丹,潘育方,刘宁,等.《高分子专业综合实验》教学体系构建和探索[J].2014,41(22):185-186.

篇3:浅谈高考历史综合题的高分战略

关键词:历史材料联系教材思维逻辑

【中国分类号】G633.51

高考历史综合题按照设问形式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一是问题设问形式为依据材料指出,答案源于材料,不需教材,姑且称之为“材料型”。二是问题设问形式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答案源于教材,材料只是提供切入情境,姑且称之为“教材型”;三是问题设问形式为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答案源于材料和教材,姑且称之为“结合型”。有鉴于此,掌握以下三个方面就可以获得高分。

首先,从材料本身找答案。历史高考材料题中,对于“材料型”设问,大都是根据材料指出、概括、分析、归纳、比较、简述、说明某某的措施、表现、异同、原因、背景、影响、作用等,这些设问就需要从材料本身找答案,从材料本身找答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对材料分段分层分点,从段层点次的含义中找答案。做综合题时必须树立对材料分段分层分点的意识。高考试题中每一段材料的功能是不同的,若干段落为某一设问服务,每一设问对应相应的若干段落;对材料分层也极为重要,要分清那句话是说表现那句是说原因那句是说影响等等;分点则更为重要,往往一句或两句话对应着答案的一个采分点,如果分点清晰的话就能保证在答题时做到采分点不重不漏的完美效果。如:2012年江苏高考第23题第(3)问,要求“归纳西方国家调整福利政策的原因”,具体材料如下:西方国家的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经历了发展、困境和改革的变化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英国)社会福利计划的各项开支占到了公共支出总额的50%。……(瑞典)主要靠借债和赤字预算来维持社会福利的各项开支。……在各国社会福利开支仍在不断增加的同时,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度下降。……联邦德国从1970年到80年代中期,领取维持日常生活救济的人数增加了一倍。……70%以上的美国人反对政府在福利救济方面花更多的钱。

——陈银娥《现代社会的福利制度》

本段材料可以划分为5层。第1层“社会福利计划的各项开支占到了公共支出总额的50%”说明福利开支大;第2层“(瑞典)主要靠借债和赤字预算来维持社会福利的各项开支”说明(政府不堪重负);第3层“在各国社会福利开支仍在不断增加的同时,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度下降”说明经济增长速度降低;第4层“联邦德国从1970年到80年代中期,领取维持日常生活救济的人数增加了一倍”说明。贫困人数增加;第5层“70%以上的美国人反对政府在福利救济方面花更多的钱”说明福利开支巨大引起社会不满。把以上各层意思连接起来就是答案。

第二 从文字材料的出处找答案。材料的出处题目信息简明扼要,往往给出了主题时间作者史书文献背景等信息。如:2011年安徽高考第35题第3问要求“结合材料概括中国当代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的直接原因”,

材料如下: 2011年初,“十一五”、十二五”交替之际,农业部发布了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2010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2﹪,这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告别了以人畜力作业为主的时代,进入了机械化作业为主的新时代。“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就是“中国当代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的直接原因”之一。

第三.从数据、图表、表格材料中找答案。如果材料是以数据、图表、表格的形式出现,那么,怎样从数据、图表、表格中寻找答案呢?为此需要:一看表头及出处。确定表格总体反映的历史事件、现象及历史时期。二看表格中的项目。三看表格中的数据纵横变化并综合分析表格中的有效信息所反映的现象,与已掌握的历史基本知识建立正确的联系,然后加以比较、归纳、分析,从而作出判断,选出最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其次,从教材中寻找答案。对于教材型,结合型设问,因为历史高考材料题中,大都是“结合所学知识,或者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所以这些设问就需要从教材中找答案。这里讨论的只是是否要联系教材的问题,至于怎样从教材中找答案,则不在本文探讨范围之内。这里有二种情况:

第一,联系教材,直接回答。如果是“教材型”问题,就可用教材知识直接回答,省去阅读材料的时间。如2011年江苏高考: “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顾炎武中此成一代大学者,开一代新学风,其思想脉络清晰可见。阅读下列材料:

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顾炎武《日知录•廉耻》

请回答:

(1)顾炎武以拯救时代为己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顾炎武该思想产生的政治背景。该问就是用教材知识回答得出“官僚腐败,政治暴虐”,与材料无关。

第二,以教材为主,以材料为辅。有的结合型设问,虽然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但是实际上材料所含信息只是提供一个背景,与答案没有多少联系。答案主要是依靠教材综合分析得出。如:2013年广东高考第39题:历史认识是人们对历史事物的描述、看法和评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世紀70年代,洋务运动被全面否定,曾经提出洋务运动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学者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受到批判。80年代出现了一股研究洋务运动的热潮,尽管在一些问题上争论较大,但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符合时代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据《洋务运动研究的回顾》等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对洋务运动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答案必须根据这个时间背景联系教材得出:“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双百方针恢复;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最后,无论是依据材料还是依据教材组织答题时都要注意思维层次和逻辑梯度。分值较高的综合题答案一般都有3个要点以上,但有很多考生只能写下一两个要点,究其原因就是考生答题时没有形成一定的思维层次和逻辑梯度,细心分析理解高考试题就会发现,高考试题答案是有着很明显的由浅入深的思维层次和理性、全面的逻辑梯度的。考生失分的原因是往往只答了思维层次的某一个层次或者逻辑题读的某一个梯度。于是其他看似简单的要点因不能写出而失分。

总之,考生在掌握好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把以上三个方面融会贯通就可以在高考中攻取历史综合题高分。

[参考文献]:

[1]赵怀利等.北大清华不是梦[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2]王朝银.创新设计[M].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2013.

[3]何敬汉.三维设计[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

上一篇:关于销售实习周记下一篇:国家自然基金项目 正文报告撰写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