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师德演讲稿

2024-04-30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师德演讲稿(共13篇)

篇1: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师德演讲稿

如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那么这要给予孩子多少爱、理解、关心。

如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那么孩子的一切便会是自己的一切。便会竭尽一切为孩子谋划与工作。

如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那么就要走进孩子心中,尊重、认识、理解、欣赏孩子。了解孩子的兴趣和需要。给孩子成长所需要的精神食粮。

2002年,为响应上级实施学龄前三年教育的号召。我园招收了36名三周岁的幼儿,并由我担任班主任。在刚开学的两个月里为了尽快让孩子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我想尽方法转移他们的情绪给他们讲故事、陪他们画画、看动画片、到沙地里、水池里、玩沙玩水------多少次孩子的拉扯让我狼狈不堪。多少次孩子的哭闹令我心烦意乱,多少次喉咙疼的说不出话来。晚上回到家里累的躺在床上不想吃也不想喝。“屋漏偏逢连阴雨”正当我在幼儿园里忙得焦头烂额之际,自己一周岁的女儿无缘无故地发起了高烧。在家打了几天退烧针后病情非但没有减轻且有加重之势。没办法只好抱起孩子来到了市人民医院。大夫检查完毕问到:“你这妈是怎么当的,孩子病成这样才来。你这孩子得的是鹅口疮。你看孩子口腔的上额舌头,喉咙里布满白色的念球菌泡。再晚来一天病毒就会侵入大脑,后果不堪设想”。什么?孩子得的是鹅口疮,怪不得孩子这几天只哭连奶水都不吃。我怎么就不知道看看她的嘴里呢?我太粗心了!我懊恼地恨不得煽自己两个耳光。

“别着急,住下再说吧!”大夫在一旁说道。什么?住院!我一听急了。大夫,求求您,您能开点药让我们回家治好吗?“什么,有你这么当妈的吗?孩子都病成这样了你还不让他她住院,你到底是不是孩子的亲妈啊?你们是不是疼花钱?”大夫厉声喝道!我一听,委屈的泪水哗哗地流了出来,大夫,我快30岁才有了这个孩子我能不亲吗,我也不是疼钱,这个时候你就是让我把1000或2000元的钱扔到大街上,我孩子的病马上好了我也愿意去扔。我是放心不下我们班里那36名孩子啊。大夫,你想想如果我和孩子在医院里,我们班里的孩子怎么办?他们又由谁来照料呢?现在是秋收时节家长都很忙,顾不上孩子。万一出现个闪失,我怎么对得起那些家长和孩子,大夫求求您了!经过我的哭哭哀求,大夫最终同意不让我们在那里住院了,但必须有个条件:就是我们每天上午必须在医院里打完点滴我们再赶回家,不耽误下午上课。可直到现在,孩子的嗓子经常“沙哑”。朋友们给她起了个绰号叫“小鸭子”,婆婆也曾经半开玩笑的说:孩子摊上你这样的妈妈真是“上天里”了!

就这样,我开始了医院―家―幼儿园三点一线的来回奔波。由于连日奔波操劳我不小心患上了感冒。下午上课时我不停的打喷嚏。奇奇小朋友站起来说:“老师你是不是感冒了?”我有些吃惊地问:“你怎么知道我感冒了?”她稚气的说:“你老打喷嚏啊!”我忙说:“对不起,孩子们,老师耽误你们上课了”孩子们连声说:“没关系,没关系!”聪明的畅畅说:“老师,我奶奶说你这是为了我们累的,你就像我们的妈妈一样。”这时,不知谁带头喊了一声:“老师妈妈好”。顿时,教室里“老师妈妈好”的叫声此起彼伏。有的干脆叫“妈妈好”听到孩子们的叫声我感动的只想哭。不过,听到孩子门的亲切呼喊声,这两个多月来带新班的疲惫、辛苦、无奈一下子烟消云散。剩下的是满心的甜蜜与温馨。

孩子们那一声声的问候,在我疲惫不堪时会使我精神自信。在我消沉的时候令我无比振奋,在我迷茫时令我重新觉醒。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还有什么能比收获孩子的爱更值得欣慰的呢!托尔斯泰说的好:如果教师只爱事业,那他会成为一个好教师。如果教师只像父母那样爱学生,那他会比那种通晓书本。但既不爱事业,又不爱学生的教师好。如果教师即爱事业又爱学生,那他是个完美的教师。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吧。

篇2: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师德演讲稿

[前苏联]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著唐其慈等译

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10月版

王义高: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当代的“教育思想泰斗”,在世界教育家行列中也享有一定声誉。他享年仅有五十二岁(一九一八——一九七○),却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教育遗产。他一生著有四十多部专著,六百多篇论文,一千多部儿童文艺作品——童话、故事、短篇小说。这些著作中包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有很多东西是值得我们重视和借鉴的。

苏霍姆林斯基有这样一个教育信念:只有充分发掘每个孩子的天赋,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充分发掘才能,就必须建立一种最佳环境。这个环境在苏霍姆林斯基那里包括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

对于家庭环境,苏霍姆林斯基作了改变它的尝试:他在自己的帕夫雷什中学里设有“家长学校”,并给家长们授以《父母教育学》;孩子在校念书十年,父母则要上“家长学校”十三年,也就是早在孩子入学的前三年,父母就要上“家长学校”学习如何教育孩子了。他这样做的理论依据有二:一是科学史上三十二起“狼孩子”的遭遇证明:尽管这些孩子具有人的天赋素质,但由于缺乏人的养育环境,致使没有一个能回到正常人的行列中来,可见幼年时期所处的德智体美环境的重要。二是学前期的家庭教育得法,就为学龄期的学校教育打下了基础;学龄早、中、晚期的家庭教育得法,就为整个这一时期的学校教育提供了便利;各个时期的家庭教育得法,就有免除学校“再教育”、甚至社会“再教育”的可能,而“再教育”往往是使学校和社会最感头痛的事情。苏霍姆林斯基的实践证明,他改变孩子所处的家庭环境的作法是成功的,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说,建立“学校-家庭教育体系”是苏霍姆林斯基给后人留下的一份宝贵教育遗产。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读《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有感

苏霍姆林斯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一个把整个心灵都献给孩子的人,对于他的教育故事,一则印象最深的故事就是:

一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一个4岁的女孩摘下了校园的花房里新开的最大的一朵玫瑰花,从容地向外走。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她为什么要摘花,就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说:“我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不相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后我就把花送回来。”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他带着小女孩,从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

这个故事是意味深长的。对于苏霍姆林斯基来说,没有什么比人更重要的了。他谈论的中心始终是人,人的思想、人的智力、人的情感。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没有生硬的说教,没有繁琐的理论,只有温和的话语和天才的思想,丰富着我们的心灵,如同聆听一位长者的谆谆教诲。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作者深爱着这些孩子,他亲昵地称他们为“小家伙、小鬼”,他认为教师首要的职责就是“爱孩子”。因为爱,他期望每一个孩子都有着健康的体魄;因为爱,他也竭尽全力去帮助孩子们学会学习。爱孩子,应该说是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但如果是始终如一的爱,坚持不懈的爱,面向全体的爱,也是不容易做到的。爱孩子,很重要的一点是爱得要纯粹。不是施舍,不搀杂功利。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只有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怜惜、爱护,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忧伤,才能赢得孩子的心。同时,无论年青还是年老,教师都要拥有童心。以孩子的眼光来看待事物,时时提醒自己,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孩子,你就能够更宽容,更豁达,也能够让孩子更喜欢你。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启发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它们是清香宜人的玫瑰,它们是哺育万物的阳光雨露,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简介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是当代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代表作,是他对多年的“快乐学校”教育工作的总结。书,出版于1969年,书,记叙了苏霍姆林斯基与一个班级的31个学生朝夕相处的5年生活。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快乐学校(共有17篇短文)。第二部分:儿童时代(共有24篇短文)。书,表现了苏霍姆林斯基为了孩子的发展而无私奉献的精神。书,正像他在“前言”中所言:“这部著作是多年学校工作的总结,是沉思、焦虑、担忧和不安心情的总结……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孩子们,所以考虑很久之后给这本书题名

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回答说——爱孩子。五年来,我拉着你们手一步一步向前走,把整个心都给了你们。”教育理论

书,提出了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它以“全面发展”为主体,把“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和“个性发展”三者融合在一起,实现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叙述:

其一,在教育目的上,他认为通过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应该是学生在身体、品德、智力、劳动和审美等方面都得到发展。要做到这一点,其关键在于学生自身的精神状态。因此,自我教育是学校教育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没有自我经验也就没有真正的经验。

其二,在教育内容上,他认为,全面和谐发展经验包括体育、德育、智育、劳动教育和美育五部分。体育目的在于使学生的全部体力和精神力量达到彻底和谐;德育目的是使学生确立坚定的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感,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智育的目的是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和培养技能;劳动教育的目的在于既能更多地创造社会财富,又能使人的精神生活更加充实;美育的目的是使学生认识美,兵培养美的情操。

其三,在学校管理上,他认为,对于一所学校来说,好的校长就是一个好的组织者。校长在领导学校时,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深切体验

倾心阅读《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掩卷之时,脑海中浮现着“快乐学校”中《如何做校长》中的一段话:“我多次深切地认识到低年级老师在孩子生活中所起的巨大作用。他对孩子来说应当是一个与生母一般亲昵可爱的人。学生对老师的信赖,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孩子在老师身上所看到的人道的典范,这些都是基本的,同时也是最复杂的、最明智的教育规则,教师掌握了它们就能成为真正的精神导师。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性,对孩子们深沉的爱,兼有父母亲昵温存和睿智的严厉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这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的深切体验,闪烁着他人性光辉中最为朴实而又伟大的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情怀。如果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那么,低年级老师,的确是学生成长与知识丰厚的奠基石。作为奠基石,承担的不仅是承受,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你的目光中感到温暖,在你的视线下是一种拥抱,在你的牵手中是一种母爱,在你的叮咛中是一种爱抚,在你的凝视中是一种期待与鼓舞,在你的示范中是一种敬仰,在你的关爱中是一种信任的享受,在你的传授中是知识的接受与升华,在你的教导中是一种成长与明智。尽管我不曾担任过一年级的老师,但耳闻目染,感受过一年级老师的辛勤与工作的繁琐。见过,一年级老师,牵着一个个孩子们的手,把他们领到座位坐下;看过,一年级老师,与孩子手把手,一笔一画地书写;听过,一年级老师,一节课下来后嗓音沙哑,担心的却是孩子学不会;见过,一年级老师,曾为孩子尿裤子孩子,招呼回宿舍,用自己孩子的裤子让其换上,并清洗裤子晾干。面对一年级的孩子,不懂得作业,教师登记全班每个学生的手机号码,再逐一发短信,架起家校联

系的桥梁,从而让学生尽快地适应校园的学习与生活。面对一年级的孩子,天性好动与贪玩,教师在教师教学中深入解读文本,钻研教材,采用适合学生的识字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从而尽快地由幼儿园地学习过渡到小学的学习。面对一年级孩子,有的的调皮与不专注,学习成绩的不稳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孩子进行了“竹笋炒肉”,教师总是耐心与家长聊谈,共同探讨教育方式,引导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认真学习。是啊,低年级的老师,生活的空间挤满的是孩子,他们不仅是孩子们的老师,还是保姆,是母亲,是朋友;低年级的老师,他们承担的不仅是教书育人的职责,还是楷模,是偶像,是亲昵!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所写的教育实践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爱心教育,爱心贯穿教育教学的始终。要做真正的教育者,我们就该像大师说的那样,把自己的心奉献给孩子们,及早发现学生的问题并加以适当的引导,便会有效地缓解或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让他们愉快而健康地成长

不管平时多忙,也抽出时间来和学生交流。这个时间可以是课堂教学的间隙,可以是课外活动的过程。在这些时间里尽量让学生多说话,让学生自己说出自己的情况。当学生在倾诉心中的不满和怨忿时,一定耐心地听,尽管学生在倾吐自己的内心体验时,有时会词不达意,有时甚至是不合情理,这样做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说的话被老师当作一回事了,自己的情绪找到了合理疏泄的途径。而老师只有对学生的真实情况了解充分了,才能针对问题给学生以实际的帮助。

篇3:把整个心灵献给大自然

本学期的一次作文训练,我让学生写的是“下雪”,阅罢作文,我沮丧至极。失望过后,我开始了深刻的反省。我仔细研究学生的作文,找到了他们共同存在的两个大问题:缺少细致观察的能力,缺少感悟生活的能力,我与学生一起分析存在的问题以后,还给予了必要的指导。第二次训练,我决定带着孩子们到操场上去上观察说话课。按“看雪——接雪——尝雪——玩雪”的顺序进行教学。

在野外教育的课堂中,春天,春满大地的情景;夏天火一般的颜色;秋天,秋风送爽,那丰收的景象;冬天,雪花飘飘,都激起孩子们梦幻般的遐想。因为想象,因为童话,给整个田野,大地罩上了诱人的色彩,这是展现无穷生命力的世界。那也是孩子编写童话的最生动的素材,那是思维和语言的源泉。

二、教学目的

1.培养仔细观察的习惯。

2.培养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为书面作文打好基础。

三、教学设计

导入:对于雪花,同学们可能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大家在冬天天气寒冷时都见过雪,说陌生是因为我们很少认真地关注过它,感受过它。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用心感受的人或事物,都是陌生的。现在让我们走出课堂,奔向大自然,和雪融入到一起吧。

孩子们看见那一片片雪花在空中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便欢呼着置身到那美景中。

“下雪啦!下雪啦!”“好美的雪啊!”“老师,老师,我可以和雪花一起跳舞吗?”“雪下得好大呀!”“雪花正在欢快地跳舞呢!”

孩子们还兴奋地仰起头,眨着那双充满好奇的眼睛:“程老师,雪花这么美,为什么它不开得久一点呢?”

接着其他孩子又相继提出:

“雪花是谁种的呢?”

“雪花有几个花瓣呢?”

“程老师,你说天上那棵树肯定很大吧!不然树上的雪花掉不完呢?”

“雪花怎么没有香味呢?”

……

随即我让孩子们仔细地观察雪花并做雪花姑娘,回答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

(角色的转换,使他们情不自禁地从感受雪花外在的美,在不知不觉中去体验雪花心中的美,“美”总是会激起孩子们的“爱”。他们谁也舍不得雪花落在地上一下子从我们视眼中消失掉,他们抬起头,摊开小手:一朵,一朵,聚在小小的手掌中,小小的雪花成了孩子心目中的精灵。片刻,几乎是同时,孩子抬起头,伸开双臂,在雪中旋转着,旋转着……,瞬间孩子们俨然成了真的“雪花姑娘”了,这个美丽的,童话式的美景闪现在我眼前。孩子们也睁大了眼睛瞧着,乐了。我顺着孩子情感的脉搏,让大家一起来编“雪花姑娘”的童话。刚才观察雪花获得的直接的美的感受,对雪花姑娘的新奇、怜爱,连同编童话故事需要幻想的形式,都激起了孩子们创造的欲望。)

雪花飘飘,雪人手舞足蹈,此景此情构成了最佳的创造情境,孩子们身心俱适,一对对想象的翅膀扇动起来了。

有孩子说:“我飘起来了,我飞起来了,我要飞到雪花家里去瞧瞧。”这个开头很具情感色彩。我就顺着孩子的思绪启发:“你在雪花家里看见了什么?”

孩子想了想说:“我看见雪花妈妈正在哭呢!”

“那她为什么要哭呢?你去问问好吗?”

于是那个孩子就很有礼貌地问:雪花妈妈,你为什么哭啊?

我连忙以雪花妈妈的角色说:“我们的孩子逃跑了,我找不到他们呢!”

“逃跑?你们想雪花姑娘为什么要逃跑?你们想雪花姑娘是怎么逃跑?以后又会发生什么呢?”我接过孩子的话茬,进一步启发。

于是有个孩子深情地说:“那是一个寒冷的深夜,雪花姑娘等妈妈睡了,她悄悄地开了后门逃走了。”

我想此时,孩子的脑海中随着他们的想象和语言描述,一定看到了雪花姑娘在深夜逃跑的画面。

“雪花在空中尽情地舞蹈着,它终于跳累了,轻轻地落在地上休息,可是雪花姑娘没想到自己会变成了水,那怎么办呢?”在孩子们思维呆滞时我又抛出了一个问题。

有孩子说:“我去拿一个瓶子把它装在瓶子里,夏天可以作为治菲子的天然药水。”

“老师,雪花落在我的嘴里了,凉凉的,甜甜的。”我连忙接过话茬子:“你想把它留在——”学生受到启发,说:“我想把它留在我的心中。”

风停了,雪止了。雪花姑娘为大地披上了美丽的银装。

这时,一个小女孩说:“我想和雪花姑娘玩玩,行吗?”

这个小女孩的一句话让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玩雪的情景,我连忙说:“行啊!”

孩子玩得尽兴处,就会向我诉说:“老师,我和某某打雪球,他扔在我的身上,好像是在挠痒痒。

另一个孩子跑过来用他那双稚嫩的小手拉着我一边跑一边说:“程老师,我堆了个雪人,你快来瞧瞧。”

站在雪人面前,我乘机问:“这么漂亮的雪娃娃,你是怎么堆成的?”

“老师,我们先用雪把它堆成身子,然后用雪捏了一个尾巴,又用雪捏了一对耳朵,最后拿红线当嘴巴,用雪捏成一个小球当鼻子,用黑色的线当眼睛,堆好了,我们很开心。”

雪花姑娘在天上留念人间,想起小朋友,所以,每年都会下来……

篇4: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同学们,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们昆明市技工学校的全体员工欢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个盛会,站在这里代表班主任发言,我既感到荣幸,又感到惭愧,能获得我校此次“优秀班主任”的称号是值得欣喜的,但作为优秀班主任,我又深感自己与同事们相比有很多不足,很大的差距,可是学校、同事们却把荣誉给了我。在此我衷心感谢校领导的关怀培养,感谢同事们的信任支持。

我们深知,班主任是班级的直接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若想成为学生的楷模,必须有崇高的师德。正所谓:师德是从教之基。而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体现。

爱是管理、教育学生的基础。教育不能没有爱,就像池塘不能没有水一样。一位教育先驱说过,我们应该“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们”。有经验的班主任都有这样的体会,当学生意识到班主任是真心爱护他们、关心他们、替他们操心时,无论是尽心的帮助,还是严肃的批评,甚至是斥责,学生都会乐意接受,这就是所谓“亲其师,信其道”。相反,班主任如果没有取得学生的信任,那么即使你教育目标正确、教育方法科学,也未必能达到期望的效果。总之,爱之深切才能唤起他们奋发向上的勇气、信心和激情。

但若爱之不严,表面看师生关系极其融洽,像朋友一样,热热闹闹,实际上则丢掉了班主任最基本的尊严,将会造成学生对班主任的要求执行不力或不执行。“严”是对学生的要求,努力做到从严管理。要严格按校纪、班规办事,要求学生遵守严明的纪律、严格的行为规范,要求有严密的学习计划和严谨的学习态度。所以,班主任对学生不仅要给予关心、爱护,更要对学生严格要求,唯有做到宽严有度,严爱统一,方能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真正教育好学生。“严”是师爱的另一种表现.同时,班主任又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各个方面教育力量的桥梁。我们班主任与家长沟通,也要讲究艺术,要深入浅出,将大道理说小。要有一个宽容的的心态和真诚的态度才能与家长形成教育的最大合力,这样更有利于我们的教育工作。作为班主任,还要有过硬的业务水平,在传授知识时,能够吸引学生,每一堂课都能让学生有所得,成绩不断提高。作为班主任更不能进行有偿家教,不能收取家长的财务。我很喜欢“人生有涯而恩情无边”这句话,真心希望我们的教育不是着眼于眼前的蝇头小利,而是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把让学生、家长“对你感恩”做为我们一生的追求。

我们还懂得班主任是联系学生和科任老师的纽带。作为班主任应积极主动配合科任老师,最大限度地发挥科任教师的作用,这尤其十分重要。在日常的工作中,要帮助科任老师了解学生,帮助他们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处理好学生与科任教师的关系,协助科任教师的工作,集大家的智慧,使师生共赢。

亲爱的同事们,我们懂得班主任队伍建设是我们学校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我校的一名优秀班主任,我深知我做的还很不够。

为了更好地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在此,结合我自己的一些想法,借此机会也向我校全体教师提出如下倡议:

1、爱岗敬业。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贯彻公司有关备课、上课、作业批改等 “基本要求”。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把全部的精力和满腔的热情献给我们的事业。

2、教书育人。不仅注重教书,更注重育人;不仅注重言传,更要注重身教,尊重、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全心全意帮助学生全面发展。以自己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

3、注重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拓宽知识的视野,优化知识结构,刻苦专研业务,不断改进教育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4、廉洁从教。按公司改善师生关系,提升师德水平的规定、班主任工作的基本要求,加强师德修养,坚守高尚情操。自觉抵制有偿家教,自觉抵制请客送礼等庸俗风气,反对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不收学生及家长的财务,更要鄙视和坚决杜绝索取学生、家长财务的行为,以自身的模范行为影响社会。

亲爱的同学们,一个学期的学习即将结束,在此,我也有几句话要送给大家,同学们,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要想在竞争残酷的社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大家必须从今天做起,从现在做起,抓住学校的学习机会,认真学习,磨练意志,特别加强实践技能的培养,配合任课老师,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做一名合格的学生。为今后踏入社会时刻准备着!

篇5:读《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有感

——读《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有感

宏升中心学校 刘欣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在此次读书活动中,我阅读了前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摘抄了一些经典语录,认真研究个中案例,从中窥见我在教育中的不足,并借鉴大师的一些做法,以便我能更好地为教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能更好地做一名老师。同时,我也被这位教育大师的敬业精神、教育机智和灵活性所打动,被大师的理论所折服,被大师的教育实践所吸引。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一中书,大师用非常生动、细腻的笔触叙述了他如何在思想、身体、劳动、学习等方面教育与他一起生活了五年的31位孩子成长的教育札记。他的教育模式以及教育方法,是让孩子在教室外上课,把大自然当成课本,有自己的童话室、幻想角,能赤脚远足于田间山河,能夜宿自己的帐篷徜徉于漫无边际的星空童话„„虽然他的做法对于现在我们的教育模式来说,是有一点望尘莫及,但他的理念,把他的31位来自非常复杂的家庭背景的孩子当成人来教育,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从31位孩子的角度出发,我想,这样的理念不管是什么样的教育模式,都是应该极为重视的,而这一点,却可能是我以及很多教育者最容易忽视的教育理念。所以整卷书给我心灵最大冲击便是要把每个孩子当成人来教育。只有把每个孩子当成人来教育,你便会放宽眼界,从关注孩子的学习到关注孩子的健康、品质、心理,才会把你的整个心灵献给每一个需要你的孩子。

其次作为教师我们还应该做的就是爱孩子。爱孩子,就要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而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作为教师我们对学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是一种无私的爱。因为每个学生最初都是一张空白的试卷,我们每一笔书写,都是未来的答案。爱学生就是要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进行赏识教育,事实上,当孩子们在犯错误的时候,他们迫切要得到的是理解和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孩子。赏识那些后进或处于困境中的学生,赏识那些有缺陷的孩子,帮助他们树立自信。

如我的一个七年级学生,性格内向,学习热情低,上课习惯性溜号,作业不能及时完成。发现他这样的问题后,在课后找他谈话,问他为什么不爱听讲。孩子的回答让我很诧异,他说“老师,我啥也不会,听不懂,记不住,老师,您不要管我了”。我对他说“谁告诉你,你什么都不会,老师认为你很聪明,只要你认为你会,你就一定能会”。经过几次谈话之后,这个孩子的学习热情明显提升,上课也开始举手主动回答问题了。每每这个时候,我都会对他投以鼓励的目光。由此可见我们爱学生、赏识学生,用善良,真诚之心去爱他们,孩子们总会用我们意想不到的方式反馈我们的。

第三,我们还要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头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我想作为一个教师,要想得到更多孩子们的爱戴,就应该学会尊重、理解、信任孩子,给他们信心,这应该是对所有孩子而言的。对一个腼腆的孩子、对一个木讷的孩子、对一个经常表现平平的孩子,教师往往一句不经意的称赞的话语,一个微笑,一个亲切的小动作,就会温暖孩子的自卑的心,给他们信心,同时也亮丽了自己在孩子们心中的形象。

有的孩子家庭环境复杂,导致他们的内心是敏感脆弱的,我的一个学生父母离异,与爷爷奶奶共同生活,少了父母的关爱,孩子的眼神总是躲躲藏藏,不敢与他人对视。知道这个情况后,每次上课我都会主动提问她,并鼓励她,激励她,课后看到她一个人时候就会找她说说话,谈谈心。现在的她要比以前开朗的多,课间也会和同学们一起玩耍了。看见她的改变,由心的为她开心。

篇6:《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感想

苏霍姆林斯基学校的孩子们,大多来自战后残缺不全的“病态”家庭,那些孩子各方面的状况远比我们今天所面对的孩子们要差得多,但是,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用最大的勇气和决心教育好这些孩子,他说:“要成为孩子们真正的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同时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劝告我们的老师说:“对孩子的依恋之情,这是教育修养中起决定作用的一种品质”“低年级教师在孩子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对孩子来说应当是一个与生母一般亲昵可爱的人”“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性,就是对孩子深沉的爱,父母亲的亲昵温存同睿智的严厉和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

老师们大多数喜欢上课时孩子“听话”,在老师的威严之下,很多孩子确实很听话——老老实实坐在那里两眼瞪着黑板,好象在注意听课,其实一句话都听不懂,苦不堪言,考试时孩子分数很低,老师就又骂孩子们说“你怎么这么蠢呢”,其实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这是老师蠢而不是孩子蠢!他说:“在未能用儿童的乐趣吸引住孩子之前,我便无权谈论给他施加什么教育影响”。我偶尔会到大学里给大学生上课,基本上是上课结束后学生仍然不愿意离开教室,总缠着我问东问西,和我一同去上课的教授们问我:“你从未当过老师,也没有教师资格证,为什么你上课学生喜欢听,而且总是意尤未尽?”我回答说“因为我知道学生们想听什么、我知道如何抓住学生的心”——我认为,一个老师纵然满腹经论,如果没有演讲能力,上课缺乏感染力,不能捕获学生的心,那他就不是合格的老师。另外,老师用心讲课,付出了真情,总是可以感动人的。

从《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我们可以看出,苏霍姆林斯基为了当好老师,深入研究了心理学、医学、生物学等学科,当然我们的老师大多数也都修了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等课程,但从我所接触的大多数老师的情况看,老师们学的这点所谓心理学,与苏霍姆林斯基比起来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如果真的学成了,那么我们的一些老师就不可能在教育孩子(特别是犯错误的孩子)时,只会对孩子吼叫和恐吓孩子。苏霍姆林斯基看到孩子们把校园的花朵摘下来时,他不是吼叫和恐吓,而是默不作声,之后他平静地对孩子们说:“孩子们,你们摘掉了花,现在这块地方还美吗?这些光杆好看吗?现在我们到哪里去看花呀?”轻轻地几句话,孩子知错了,然后他动员孩子们动手劳动种花,孩子们欣然接受,苏霍姆林斯基就样达到了教育目的。对这件事,这位伟大的教育家总结道:“情感,形象地讲乃是高尚行为的肥沃土壤,……心灵的易感性和同情心都在童年形成”。

篇7:班主任要把整个心灵都献给学生

班主任怎样才能完成自己肩负的教育重任呢?“要让学生们急切地期待明天的日子,要让明天能预示给他们带来欢乐,……要做到让每个学生不仅能感受欢乐,而且还能创造欢乐,能给集体生活贡献一点自己的创造。”做到了这一点,就可以很好地完成班主任的教书育人任务。那么,在具体工作中应该如何操作呢?

一、建立民主平等、友爱合作的人际关系

我们做教师的都愿意、而且期盼与自己的学生进行友好的、甚至是亲密融洽的情感交流。我认为,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最好能保持亦师亦友的关系。当然这样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让学生既觉得你亲近又不会敬而远之,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要以真挚的情感和爱心去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学生才能自觉愉快地接受你的教导。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上课或面对整个集体时,强调的应该是一个教师的身份,而在与学生个人相处时不妨放轻松点儿,适当地投学生所好,与学生谈论他们感兴趣的人和事,与学生寻找共同语言,该说的时候说,该笑的时候笑,消除师生之间的代沟。学生在家有父母,在校靠老师。老师有时不妨充当一下家长的角色:比如,学生鞋带散了,提醒他系一下,别摔跤了;天冷了,提醒学生多穿衣服;天热了,提醒学生多喝水;头发长了,提醒学生理发;生病了,及时询问情况,为他们买药送医;放学回家路上提醒他们注意交通安全等。通过这些小事情来联络跟学生之间的感情,让学生从内心感到老师是在真心关心他、爱护他,慢慢地学生才能把你当成一个可以亲近、可以信赖的人,自然就会支持老师的工作。

二、精心培养班干部和班集体

我认为一个班的集体面貌如何,很大程度上是由班干部决定的。班干部对班集体有着“以点带面”和“以面带面”的作用,我称他们是“班主任的左右手”。所以唯有慎重地选拔和培养班干部队伍,班主任工作才能逐渐从繁重走向简单与轻松。

当选的班干部应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班委会队伍的组建不能仅仅作为一种形式存在,班主任必须精心培养:其一,要大力表扬班干部优点,帮助班干部树立威信;其二,在鼓励班干部大胆工作,指点他们工作方法的同时,要更严格要求班干部个人在知识、能力上取得更大进步,在纪律上以身作则,力求从各方面给全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亦即“以点带面”;其三,培养班干部团结协作的精神,要能够通过班委会这个小集体建立正确、健全的舆论,形成集体的组织性、纪律性和进取心,亦即“以面带面”。

三、开展有教育意义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中学生精力充沛,喜欢从事多方面的活动,在课外活动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灵活地阅读各种报刊,看电视、录相、电影,从而扩大视野,启迪心智;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游览以及搞社会调查等活动,广泛深入地了解社会,吸收各个领域的知识,丰富其精神生活和阅历;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课外体育活动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可以开展“学科学,爱科学月”活动,举行课外文艺活动,参加社会公益劳动等等。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班级成员提供表现各自才能的机会。一方面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愿望,另一方面让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从而提高集体的凝聚力。同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旺盛的精力在活动中得以施展和发挥,让学生身上闪现出人的个性的光辉。

四、正确使用激励和制止

在班集体活动中,学生的行为有的是积极向上的,有的是消极落后的。因此,班主任对学生的行为应及时作出评价,使其维持、发展或停止。教师友善的微笑、轻轻的点头、责备的目光,都会对学生的心态及行为产生较大的影响。班主任对学生行为的控制使用得更多的方式是激励。激励能使学生处于欢乐、自信的心态之中,有利于学生潜力的开发和创造思维的活跃,更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无论是对学生的点头允许或表扬、奖励,一般对学生都有较好的激励作用。制止行为这种控制行为的方式也是不可缺少的,但它容易造成學生心理上的障碍和师生关系的冲突,因而班主任要在学生消极行为刚出现时就能作出判断,及时加以制止,使学生接受新的、合理的行为方式。但是,无论使用表扬与奖励,还是批评与惩罚,都必须符合以下要求:一是目的明确;二是必须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三是要充分发挥民主,得到学生群体的支持;四是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与个性差异,绝不能流于形式或将其作用绝对化。

五、讲究语言的迂回、委婉、含蓄、幽默。

1.语言的迂回、委婉。语言迂回法就是迂回绕取,以退为进,即避开具体问题,通过旁谈侧论,使人在不知不觉之中受到教育。有经验的班主任常常使用"表扬--批评--激励"的迂回方式教育学生。先肯定其优点,然后指出其不足,并进行激励,这样,学生不但容易接受,而且会增添其前进的信心和勇气。有一次,一个学生在扫完地后,垃圾没有倒掉而是放在墙角,于是,我采取这样的做法:第一--表扬:"今天的地面扫得很干净 ";第二--提醒(实为批评):"只是有一个地方需要重新整理……";第三--激励,: "这是小问题,相信以后不会再发生了。"听完后,这个学生立即把垃圾倒掉了。

2.语言的含蓄、幽默。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班主任工作的语言交流同样要避免枯燥 、平淡的说教,要化平淡为诙谐,增强语言的幽默感。从心理学、教育学角度以及学生的各方面特点分析,教育学生需要幽默感。其实,幽默是哲理和情感的统一,是才学、知识、灵感、智慧的结晶,是语言的调味品和润滑剂。它能使人们在笑声中得到启迪,愉悦情怀,沟通感情,领悟哲理。

六、制定严格的班纪班规,形成良好的班风

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班要管理好就必须制定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在全班同学的共同商议和讨论下,我班制定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量化考核评分标准》。根据学生每天的表现,由班长做好记录并按相应的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对于月考进步的同学给予加分,对违纪的同学给予减分。一周统计总结一次。一个月表奖一次。对加分的同学给予表扬、鼓励,对扣分的学生指出扣分的原因,勉励他后期改正。实施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量化考核以后,把学生的行为表现用具体的数字呈现出来,使他们明确了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如何做好,每个学生都想着要多加分,少扣分,逐步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学会自己管理自己,有助于良好班风的形成。

篇8:《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感悟

大师的敬业精神和教育智慧和理论深深打动了我,他的教育实践也吸引了我。在大师的书中,字里行间充满了爱,包括他对教育的爱、对孩子的爱和对孩子实施的爱教育,使他们有爱,知道如何去爱别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和学生成为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快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教师,而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这对我们音乐教师来说尤其重要。

真正的教育是一种心心相印的活动。作为老师,我们对学生有着特殊的感情是一种无私的爱。

因为每个学生都是从一张白纸开始的。我们的每一笔都是未来的答案。爱学生就是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进行欣赏教育。

事实上,当孩子犯错时,他们迫切需要的是理解和帮助,而不是严厉的批评和惩罚,或许孩子看起来最不值得爱。往往这种时候的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孩子。作为音乐教师,我们应该利用学科的特点,欣赏那些落后或有困难的学生,欣赏那些有缺陷的孩子,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音乐中得到独特的情感艺术的熏陶。

教师的重要要求是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学生的自尊是他们头脑中最敏感的部分,当涉及到影响他们的内心世界时,不应该受到伤害,”苏卡洛林斯基说。

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要得到更多的孩子的爱,应该学会尊重、理解、信任孩子,给他们信心。

对一个害羞的孩子,对一个木讷的孩子,对一个平时表现平平的孩子,老师往往一句不经意的表扬的话,一个微笑,一个善良的小举动,都会温暖孩子自卑的心,而教师也会在孩子自己的形象中熠熠生辉。

我要感谢向我推荐这本书的朋友们。我也要感谢这本书给了我知识和力量,使我认识到许多真理。

篇9:《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读《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有感

禹化小学

近日,有幸拜读了苏霍姆林斯的《教育三部曲》之《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深有感触。苏霍姆林斯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教育实践的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他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他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用力用心用爱呵护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用实际行动来诠释“爱生如子”的真谛,这着实令人佩服。

书中提到:“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爱孩子。”。他从18岁开始担任小学教师,始终没有离开过教育岗位。他曾经先后为三千七百多名学生做过观察记录。他能指名道姓地说出几百名“最难教育”的学生的曲折成长过程。在他短短的52年的人生历程中,写了四十多本书,一百多篇论文,一千二百篇童话、短篇小说等。他的确做到了——就象他的这本书名所说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当初也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教师,和你我一样,也是一个普通的教育一线的工作者。他不是高深莫测的理论家,但是正是这勤奋忘我的精神、热爱教育的品质和对孩子深深的爱,使他攀登上了事业的颠峰。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儿童的尊严是人类灵魂里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前进的潜在力量。”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有自己的行为方式和独立人格,甚至有自己的秘密。如果他能受到尊重,便能懂得自尊,也会懂得怎样去尊重别人。你不信任他,不尊重他,他同样不信任你,不尊重你。

回想起近几年在中学和小学的教学经历,许多事实更能说明尊重的重要性,中学生正处于生理转型期,你如果不尊重他,不要说大声的呵斥辱骂,哪怕是一个对他不屑的眼神,就可能导致师生关系的紧张。小学生的情感表现更是毫无遮掩,爱“恨”分明,因为你的不尊重,他可能路上遇到你不会向你问好,上课更是不会认真听讲。“若要人敬已,先要已敬人”,我想,为人师表,我们老师首先要学会尊重每个学生,让学生学会尊重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从来没有孩子不愿意学习的情况,他愿意学习只是他不会,他还没有能力集中注意力,没有能力强迫自己学习。”反思我的教学,我真的不了解我的学生。忘记了他们只是孩子,而学习不能是单纯轻松的游戏而是一种劳动。对于儿童来讲,掌握知识这是最终的目的,他不能像成人那样有选择的进行学习和计划学习。当孩子失去了对学习的愿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厌学情绪产生了,那任你用什么办法也不可能使孩子坐下来念书了。不了解学生,就没有办法给予学习的快乐、激发他们的自豪感。爱学生,应该说是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但如果是始终如一的爱,坚持不懈的爱,面向全体的爱,也是不容易做到的。爱孩子,很重要的一点是爱得要纯粹。不是施舍,不搀杂功利。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只有这样,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怜惜、爱护,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忧伤,才能赢得孩子的心。同时,无论年青还是年老,教师都要拥有童心。以孩子的眼光来看待事物,时时提醒自己,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孩子,你就能够更宽容,更豁达,也能够让孩子更喜欢你。

爱学生,就要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而这时,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对于这一点,我想谈谈我的做法:上课时,我向学生露出亲切的笑脸,投去友善的目光,进行交谈式的教学;下课时,我留在教室和学生们谈心,说笑话……很快地,我和学生之间建立民主、平等、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形成友好、愉快、轻松、和谐的心理气氛。这时,他们会把我当知心朋友,敞开心扉,让我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并求得我的帮助和指导。一个好教师应当主动与学生做知心朋友,倾听他们的心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包括内心世界的苦恼与忧愁,这样,教师才会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学生。

爱学生,就要尊重他们的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头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自尊心是人们希望别人肯定和重视以及自我肯定的一种积极情感,是不断追求、进取向上的动力,是生活的精神支柱,有了自尊心,人才能自爱、自严、自重;做了错事才能自责,才能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及自我教育。因此,尊重学生是教师的重要道德要求。

爱学生,就要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那么,是否爱就应该对学生放宽要求了呢?当然不是。爱学生,反而应该要严格要求学生。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出于对学生真诚的爱。严以爱为基础,爱以严为前提,严爱结合,爱而不纵,严而不凶。爱而不严,学生成不了才;严而不爱,容易伤害学生的心灵。严格之水只有渗透情爱之蜜,才能成为爱的甘露。

古代有一位大教育家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深沉的爱,是学生尊敬教师的源泉,也是激发学生对教师热爱的源泉,每个教师劳动的内涵在于塑造儿童美好的心灵。就像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同样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每个学生的个性各不相同,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都需要教师的关心和爱护。那么作为教师必须热爱每个学生,假如你厌恶学生,那么当你工作刚开始,就已经结束了。教育——这首先是教师跟孩子精神上的交流。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我跟孩子们没有共同的兴趣、喜好和追求,那么我那通向孩子心灵的通道将会永远堵死。既然我已经选择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我愿意永远保持与拥有一颗永远童真的心。

篇10: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作者是苏联的B.A苏霍姆林斯基,他是一位苏联当代非常有影响的教育家,他从担任一所农村学校的校长后,二十三年间没有离开过这所学校。他根据多年的经验,认为孩子在正式进入一年级以前,应该有一个适应新生活的过渡时期。于是招收了六岁的孩童成立一个小学预备班。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学前班。当时,由于苏联当时刚经历过战争,使得战后的环境很严峻。很多孩子的家庭环境都比较特殊。很多都没有父亲甚至父母双亡。在这种情况下他充分地了解了每一个孩子的家庭,并且在开课之前召开了一次“快乐学校”家长会。

在家长会上,他这样说:“今天来到学校的是六岁的幼儿,后,他们将长成大人,成为未来的父亲和母亲,学校人员将尽一切力量,使他们成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和劳动人民的爱国主义者,成为诚实,正直,勤劳,善良和热情的人,使他们既富于同情心,又对邪恶和虚伪毫不妥协,使他们面临困难时勇敢顽强。使他们谦虚朴实,品德优美,身体健康,体质强壮,孩子们应当成为头脑清醒,心地善良,双手灵巧,情操高尚的人。”

读完这一段后,我掩卷沉思,久久不能平静,教育的初心就是想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长为这样的人,所以教师这个职业确实是千斤重担,我们不能忘记自己的初心,不能辜负社会的责任,不能不去照顾孩子的感受,也不能忽略家长的期望。有位教育家曾说:“为人师者,学生的快乐,就是老师的快乐。”

可是,看到孩子们课间活动时两个人在走廊里打闹,课上不听讲在下面做小动作的时候,他们是真的很快乐,但是作为老师快乐吗?一点都不,甚至十分的生气。于是我想到一句话,“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我们做老师的虽然比不得父母,但是心和父母是一样的,希望他们能优秀,能成长,能面对生活中的一地鸡毛,能坦然地迎接风浪,所以。我们做不到,看到孩子的这种快乐,能跟着一起快乐。

诚然,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快乐,每个孩子都有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有着无尽的生活前程。所以,怎样才能让孩子在小学期间不要失掉幼儿之乐,相反,要让他们在这个学校中不断享受到新的快乐,使学习新知不再那么枯燥乏味,但是也不能把上学变成表面热闹,实际空虚的玩乐,而应该是每一天,都让他们充实自己的智慧,完善自己的情感,磨练自己的.意志。

我又想到了我所教的班级,五四班。这是一个男生人数多于女生并且特别活泼的班级,61个孩子,作为初当班主任的我,每次进到教室,都能感受到孩子们这个年龄段非同一般的“热情”,孩子们纪律性差,听课不专注。我就想:怎么才能让他们提高听课的效率呢?我想到了“五题法”,就是这节课,我们只讲五道题,看谁能坚持听完。每当小组展讲完一道题时,我就鼓励他们:特别棒!你已经完成了这堂课的五分之一哦,并且及时鼓励听课认真的小组或者个人,并予以加分的奖励,渐渐的,孩子们的听课效率有了很大的改观,很多孩子原先面对课堂时都有一种未知的心理,觉得时间长而且难熬,再加上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专注一件事情的时间最多只有20分钟,但是“五题法”以后,孩子们对这节课已经了然于胸,知道内容就是五道题,听完三道想听第四道,听完第四道,更想坚持听完第五道,下课铃声一响,觉得自己完成了本节课的内容,心里坦荡荡的。小孩子,有时候和大人一样,完成了任务就会如释重负,一旦完不成,又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完成,就会很容易自我放弃。

在讲小数除以小数时,到了做练习的环节,我看到很多孩子都面露愁容。我一想,也是,谁小的时候没被除法折磨过啊。我淡定的说:“今天在大家拿本拿笔的间隙,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好吗?”孩子们特别开心,连最不集中注意力的王嘉宝,裴文浩都抬起头,用亮晶晶的眼神期待着我的故事。于是我用小熊妈妈让小熊出去寻找幸福为引子,结合创建文明城市为细节,当小熊回到家看到满满一桌子好吃的时候,小熊感悟到:做一个高素质的熊,能够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小动物,有一个爱着自己的妈妈,就是最大的幸福!而熊妈妈用温柔的眼神看着小熊,慈爱的说:“对于妈妈来说,最大的幸福就是熊孩子一天不在家啊!”孩子们笑的前仰后合,上气不接下气,然后我又接着说:“由于老师今天讲了这个故事,耽误了一点时间,所以,我们这节课只能讲三道题了,大家能认真听这三道题吗?”孩子们齐声回答:“能!”

结果可想而知,孩子们倍加珍惜这三道题,讲题的同学讲的头头是道,听题的同学听的目不转睛。听完之后,下课铃声响起,孩子们脸上露出了快乐、满足的笑容。看着他们快乐的样子,我才真正明白了:“为人师者,学生的快乐就是自己的快乐。”

篇11: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要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这也绝非易事。人是感情动物,情感是相互的,很难想象一个不喜欢教育职业的老师会喜欢学生。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确实如此!师爱是教育的灵魂。教师给予的爱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是通往学生内心世界的桥梁。

农村的小孩子,家里大部分都是父母外出打工,爷爷奶奶照顾生活,生活过得比较粗糙有许多小男生的手脸脚都是脏兮兮的,我每次看到都会提醒这些学生要好好洗澡,看到谁的衣服该换了就提醒一下,首先在生活上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温暖。看到一个学生的缺点,要从根源入手,找到原因,对症下药,不要做一些徒劳无获的事。

篇12:《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爱孩子。苏霍姆林斯基的爱崇高伟大,是整个心灵的付出,是无私的奉献与自我牺牲。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是爱孩子,我们对孩子的爱应该是始终如一的,坚持不懈的,面向全体的。正如他书中所言:“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只有这样,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怜惜、爱护,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忧伤,才能赢得孩子的心。也才能真正体会到一个教师所有的幸福和快乐。

爱孩子,就要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而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让孩子感受到老师对他们深深的爱,以此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达到因人施教。

教师的重要道德要求是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头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自尊心是人们希望别人肯定和重视以及自我肯定的一种积极情感,是不断追求、进取向上的动力,是生活的精神支柱,有了自尊心,孩子才能自爱、自严、自重;做了错事才能自责,才能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及自我教育。

篇13: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师德演讲稿

一、教育思想简介

1、基本教育信念

苏霍姆林斯基先后提出过许多条教育信念,但这些信念都是围绕着实现教育总目标而进行论证和阐述的。这些信念可以总结归纳成以下几个方面:

1、坚信教育的力量,相信孩子的可教育性。

2、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3、自我教育在学生接受教育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

2、体育和健康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把关心学生健康,特别是关心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身体的正常健康发展,作为他领导和管理学校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这是由于在他看来,“孩子们的精神生活、世界观、智力发展、认识的巩固和对自己力量的信心,都要看他们是否乐观愉快,朝气蓬勃。”(《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第126页)都要以他们身体的健康状况为转移。

体育,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中是其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体育操练和运动可使身体得到正常的发展,而运动本身还会变成有机体的需求,使身体和精神得到充分的享受。

3、道德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道德教育,认为它在全面和谐发展教育中应居核心地位。道德教育内容问题是苏霍姆林斯基道德教育的中心问题,是其论述的重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培养和形成学生的道德习惯、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这些内容都与公民基本道德素养和最高道德准则密切相连,而习惯、情感、信念和理想四者之间又是互为促进,相辅相成的。

“为人们做好事这是陶冶孩子情操的巨大道德力量。”(第286页)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道德教育是其全部教育理论的灵魂,与此同时,在这一理论上的认识,也充分反映在他的教育实践工作中。

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实现道德教育的途径,在所阅读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论述较少,倒是在《帕夫雷什中学》和《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中多有涉及,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1、通过学习各种科学基础知识进行道德教育

2、编辑和利用《道德价值文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

3、通过课堂教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

4、通过各种劳动和社会公益活动进行道德教育

5、教师的思想品德、言行举止在学生道德品格培养中起巨大作用

4、智育

智育在苏霍姆林斯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理论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他明确地肯定,不论过去和将来,智育“都永远是教学教育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苏霍姆林斯基所谓的智力的培养和智能的培养主要指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智能,形成概念。这些都是智育最主要、最基本的任务。

智育的任务和作用,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理论体系中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这些内容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着墨较多,并且在他的《帕夫雷什中学》、《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中也有很多介绍。

1、获取和积累科学知识

智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智育的其他重要任务也正是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去实现和完成的。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智育是在获取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的。”

他明确表示,学生掌握、获取和积累知识,意味着对那些重点科学知识的基本真理必须进行专门熟记,并要长期保持在记忆之中。但是他反对死记硬背。死记硬背“只会使孩子变呆、变傻,并对孩子的健康和智力发展都有害。”(第124页)要想牢固掌握和记住所学知识,必须真正理解,首先有赖于阅读,其次是积极的思维,细致的分析。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说:“我认为带孩子到大自然去旅行的一项重要教育任务是让他们注意事物和现象的因果关系,学习看出它们之间的依赖关系来。”(第150页)。

2、发展智力

苏霍姆林斯基把发展智力作为智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发展智力的任务是要通过教学过程来实现的。他主要从其长期的学校教育实践工作经验中,总结出对智育和教学任务的见解。由于它主要来自于实践,并经过长期实践的检验,所以比那些纯理论性的探讨和结论更符合客观实际,更趋于正确合理。

3、培养智能

苏霍姆林斯基赋予智能以多方面的广泛内涵。它可以指学习和脑力劳动的工具、手段和武器,也可以指推进学习和脑力劳动的某种思想和心理状态及个人的探求志趣。因此,苏霍姆林斯基一面强调“掌握智力劳动的方式、方法和手段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育任务”,另一方面又强调“智能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的”。他说:“我把逐步培养儿童进行紧张和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的习惯当作重要的教育任务。”(第137页)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还要培养脑力劳动的技能和自我纪律,需要在脑力劳动中集中智力、克服困难,这样逻辑认识对学生的情感触动越深入,记忆也就越牢固。

4、劳动和劳动教育

从教育的角度看,劳动教育是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劳动的教育,至少是片面的教育。“教育,这首先是一种劳动,一种十分艰难却又十分高尚的劳动。”

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劳动,既指体力劳动,也指脑力劳动,还包括日常工作和活动。但更多的是指体力劳动,指以创造物质财富为主要内容的体力劳动。

苏霍姆林斯基确认,实施劳动教育,必须完成两个方面的最基本的目的,这就是劳动的社会目的和劳动的思想目的。

在谈到劳动或劳动教育问题时,苏霍姆林斯基常常使用“创造性劳动”这一

词语。这说明他要求的劳动已不完全是普通意义上的体力劳动,而且必须包含“创造性”的内涵,具有广泛的、深刻的创造性质。

5、教师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在论述学校教育工作时,总是把教师工作放在应有的高度,对教师各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教育者主要的神圣的职能,就是影响人的精神世界。所以,首先,教师必不可缺的就是对孩子的爱,其次是相信孩子,了解儿童,关心孩子,特别是孩子的精神世界。

一个合格的老师,至少应该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素养:

1、不断充实知识,用以丰富学生的智力生活。

2、善于思考问题并善于教会儿童思考

3、以个性影响个性

一、总评

I、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的地位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在20世纪70年代已完全确立,在此之前,苏联的普通教育理论曾经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因此,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标志着苏联教育理论推向了一个新的时期。

II、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

苏霍姆林斯基终生潜心研究的主题是人的全面发展,他的全部理论正是围绕着这一主题而展开的。所以,把学生培养成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是苏霍姆林斯基全部教育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

苏霍姆林斯基相信,要实现这以核心内容,必须提供和创造某些必备的外在条件和客观因素,注重学生的内在精神世界,并联合智育、德育、劳动教育在实现个性发展中的作用。

III、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的特点

任何一种教育理论体系都具有与之相应的特征,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辩证求全

用全面的思想、辩证的观点看待教育问题,分析和处理教育问题,这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特点。苏霍姆林斯基不但在理论上始终是这样理解的,而且在实践上也一直是这样坚持贯彻实施的,即对每一个受教育者都提出同样的要求。从苏霍姆林斯基的整个教育理论体系中不难看出,他在实现其全面和谐发展教育这一主体性原则中,尤其注意避免片面性、形而上学思想的局限,力求做到主次分明,有主有从,轻重有别,有先有后。

2、不断创新

苏霍姆林斯基在整个教育生涯中,不论是在教育实验进程中,还是在教育理论探索中自始自终都贯穿着实践者、探索者的奋斗不懈、创新不已的思想和精

神。“自我教育”理论就是他的一项重大创新。苏霍姆林斯基意识到,要教育学生树立信心,首先应依靠自己完成各项任务,实现高尚理想。

3、无私奉献

他最重要的一条基本教育理念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他始终信守并忠诚实践了自己的誓言。热爱儿童的最重要的标志是关心孩子,了解孩子,进而认真教育孩子。他说:“教育——这首先就是人学,不了解孩子„„就谈不上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完全做到了无微不至的关心儿童,全面深入地研究和了解儿童,从而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细致周到地培养教育学生。

二、读后感

看完《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颇受触动。作者从自己平凡的教学生涯中提炼出自己对教育的研究,来源于实践又回归于实践。令我感动的是他对教师这份职业的孜孜不倦的追求。在战争结束之后,他的领导问他战后想要从事什么职业,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我要回到学校去当老师,这本来就是我的职业。”于是,他就一直从事教育研究,直到去世。我想,这份坚持与执着,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都是难以达到的。苏霍姆林斯基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孩子们,所以他给这本书题名叫《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他说,他生活中最重要的就是爱孩子,不仅爱自己的孩子,而且要爱世界上所有的孩子。这种赤诚的教师之心,令人感动。

在刚开始读到《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个名字时,我对他就充满了幻想与憧憬,作者将会通过怎样的方式来撰写这样的一本书,将用怎样的方式来将心灵献给孩子。带着这样的疑惑,我翻开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对于即将成为教师的我们,这本书无疑成为一部启蒙“教材”。儿童世界是一个特殊的世界。儿童有他们自己的善恶和荣辱观念及人的尊严观念;他们有自己的审美标准,甚至有自己的时间尺度。而作者正是站在儿童的角度,在快乐中教育,在孩子的世界里陪同他们成长。在孩子面前作者不是老师,不是校长,是朋友,顶多是一位大朋友,能够牵着孩子们的手玩耍、学习、成长。而作为明日之师的我们,从中学习的不仅是思想,而更重要的是行动,切合实际的作为。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本教育名著, 我深深被他的理论折服。被其教育实践所吸引。苏霍姆林斯基用自己的行动给广大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激励我们用童心唤醒爱心,用爱心滋润童心。

在这本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所写的教育实践字里行间流露出他的爱,这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他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作者深爱着这些孩子,他亲昵地称他们为“小家伙、小鬼”,他认为教师首要的职责就是“爱孩子”。因为爱,他期望每一个孩子都有着健康的体魄;因为爱,他也竭尽全力去帮助孩子们学会学习。爱孩子,应该说是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但如果是始终如一的爱,坚持不懈的爱,面向全体的爱,也是不容易做到的。

爱孩子,很重要的一点是爱得要纯粹。不是施舍,不搀杂功利。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

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它们是清香宜人的玫瑰,它们是哺育万物的阳光雨露,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当把关心留给社会,把热心留给学校,把中心留给教育,把真心留给同事,把耐心留给自己,把爱心留给学生;让我们真正做到:把整个心灵献给每一个孩子。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本教育名著, 我深深被这位大师的理论所折服.被其教育实践所吸引。万千感慨化作一句话:高素质的教师应该真诚地热爱每一位学生,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应该永远不对任何学生言放弃,应该乐于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大师用自己的行动给广大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激励我们用童心唤醒爱心,用爱心滋润童心。

最初我以为拥有丰富的知识就能当好老师,但事实证明不是那样。因为哪怕你学富五车,你的课堂上照样会有人充耳不闻。要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这也决非易事。人是感情动物,情感是相互的,很难想象一个不喜欢教育职业的老师会喜欢学生。我国近代一位教育家夏丏尊的话作答最准确,那就是 “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确实如此!师爱是教育的灵魂。教师给予的爱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是通往学生内心世界的桥梁。

上一篇:法院法警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三干会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