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行政执行过程

2024-04-22

整个行政执行过程(通用6篇)

篇1:整个行政执行过程

管理者如何提高整个团队的执行力

什么是执行力,执行力就是不折不扣的拿到成果,不是简单的完成任务;执行力就是为拿到有价值的成果而不断的要求、跟踪、落实、精进、提升;执行力不是做了,而是做到;执行力是你的行为和理念匹配,执行力就是自动、自发地为拿到有价值的成果而不断的努力的强烈意愿!可是作为管理者来说,面对的是一个团队,核心是如何提高整个团队的执行力。

执行力的问题,是一个很流行但又很尴尬的问题,流行在于现在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在强调执行力的好处,似乎都在做执行力的问题研究;尴尬的是除了一些大企业执行力相对有些起色以外,很多正处于发展阶段的二三线企业的执行力问题一直差强人意,角度决定执行力!执行的最高境界!智慧+行动,有头脑的执行,也就是“谋定而动、先谋后动,三思而行!”执行力就是管理者为实现战略和阶段性目标而具有的计划、指挥、跟进、协调能力。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一切都在管理者的掌控之中,就是“管到每个人每天的每一件事”。

只有通过贯彻和执行,企业的各项制度、规范、措施、策略、规划、计划等才能切实落实下来,才能把预期转化为现实,把目标转化为成果,才能保证企业顺利运营,才能保证实现企业和个人的利益。

企业成长了,需要规范,需要订制度、需要理流程,但制度、流程是不会主动帮你管理的,就像机器、设备可以生产产品,如果没有人来操作,机器设备是不会主动生产任何产品的。机器设备是生产的工具,制度流程是管理的工具。工具能否发挥作用取决于使用它的人。有机器设备,不一定就有产品;有制度流程,不等于就有管理!

无规矩则不成方圆,没有严谨的制度很难实现“集团军大规模作战”,没有统一的指挥系统,将士之间的默契,上下统一的价值观、做事方式,那么必然组织效率低下,力量对冲在内耗上,也不能留住人才。但是,凡人才都有自己的“毛病”,或者非常个性化,甚至不爱受到约束,经常打破制度规则。用人者特别需要注意,在非原则性问题上,我们需要因地制宜地处理问题,不要不会变通。

在企业管理中,提高执行力的方法不应该只在表面做文章,作为领导要精确地触及问题的实质——帮助员工看清楚工作的内涵和性质,让他们把工作当成是一份事业,如果能够激发出员工对事业的梦想和激情,使他把自己的积极性、灵感和潜能都能够自动的发挥出来,那么员工的执行力自然会得以很大的提高。执行力的十大方针如下:

1、目的要明

执行的根本目的是企业的发展,一切对企业不利的事情都不应该被执行。目的是相对于手段而言的,它是指想问题、做事情想要得到的结果。人作为有思维的高级动物,无论做什么,都要有个目的。但有了目的不一定就能把事情做好,因为目的毕竟是主观的东西,还必须符合客观规律,必须正确才行。因此,端正目的是我们做好任何工作的前提。

2、目标要刚

什么样的目标是有意义的?前提就在于它是否能被达成时。然而更重要的是这项目标本身在一开始被设定一个精准的目标,加上一套明确的执行方法,才能创造超越期待的成效。透过RtCatch的培训及精准分析系统,便能快速的获得高效率的目标执行力。

全讯网 http://3、规则要细

执行是对管理规则的执行,那么管理规则设计绝不是简单编写制度文件的意思,它是用实践、用教训、用智慧、用勇气,用管理者的全部精力归纳、演绎、构思出来的,它须是合理的,即必须符合客观规律的。

4、责任要清

执行力是竞争力,是公司工作的生命力。三分战略,七分执行。如何提高执行力?执行力源于责任心,责任心决定执行力。要营造增强工作责任心的浓厚氛围,以责任之心提高工作执行力。企业文化的核心是“永远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

5、流程要精

流程是指企业日常工作中加工业务信息的规范。企业的流程管理就是明确规定企业信息加工的对象、加工的顺序和技术装备、操作人员的技能要求和操作规程、加工结果的质量标准以及流程绩效的考核标准和方法。在执行力管理上流程要精细!

6、培训要透

理念、制度方向等都不错就是执行的不是太好。相信很多公司都存在这样的难题。“执行力”的学习培训,也将引发一场管理制度的变革。执行力的学习最终不要流于形式,而且这样的改革将继续深化下去,让整个公司的员工拭目以待。将使我们的公司迅速壮大,快速成长。

7、文化要劲

执行力文化就是把“执行力”作为所有行为的最高准则和终极目标的文化。进而论之,执行力的关键在于透过企业文化塑造和影响企业所有员工的行为,进而提升企业的执行力。因此,企业领导者最大的任务之一就是营造企业执行力文化。企业构建执行力文化的关键在于企业领导者能否从战略高度看待企业执行力,并由此引发的信念和决心到底有多大。

8、机制要公

机制是为企业的最高目标服务的,机制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企业能否完成目标,可见机制与执行力的关系是并存的,机制在服务目标的同时也在服务员工,因为在企业中关注企业目标的员工还是少数,但大多数的员工都很关注企业的运营机制,企业机制直接关系着员工的根本利益。

9、作风要硬

作风优良者得实惠、尝甜头,让作风飘浮、不干实事者没市场、没地位。其次在于“严上”。领导干部率先垂范是提升制度执行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保证制度真正落实和执行的关键,必须依法行政,带头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带头遵纪守法,带头执行部队各项规章制度。

10、精神要恒

执行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精神。执行力强不强,最终要以实际成效来检验。执行要在注重实绩、追求实效、讲究实力上见行动、比高低、论英雄。执行要在注重实绩、追求实效、讲究实力上见行动、比高低、论英雄要真正沉下去、走出去,把工作重心放在一线。在这个世界里,人之所以有优秀与一般之不同,在于优秀者更有实现构想的能力,这就是一个人的执行力,而不是更有思想;企业亦如此,一个优秀的企业在与其他企业做着同样的事情,只是比别人做得好,落实更到位,执行更有效果。

篇2:整个行政执行过程

行政强制执行指的是由行政机关或是行政机构向法院提起申请, 强制性的要求拒不履行行政义务的个体、组织履行其应尽义务的行为, 具体包括行政机构强制执行、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两种类型。行政强制执行以国家强制力作为后盾, 是比行政处罚更为严厉的行政行为, 通过直接作用于公民权益, 来维持法治秩序, 实现法律权威。

我国经过了多年的法制实践, 已初步建立起系统的制度与执行流程, 但由于其在实施中的强制性和限制性, 使得强制执行成为“行政机关拥有的最重要也是最危险的权利”, 一旦滥用就容易侵犯到行政相对人的基本权利, 其相关制度设置、具体的运作流程是否合理、科学, 将直接影响到行政机构能否依法行政, 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利能否得到有效地保障。然而, 目前在强制执行实践中, 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 不仅会严重妨碍行政权力的有效、有序运行, 而且也会损害被执行人, 甚至是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

二、目前行政强制执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政府行政行为的作用范围日益扩大, 行政强制执行的应用也日益频繁起来。然而, 存在于强制执行实践中的问题与不足, 影响了行政权力的有效实施, 也制约了社会法制化建设的进程。

(一) 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行政强制执行作为一种特殊的行政行为, 在执行中必须要有严格、健全的法律体系来提供支持与约束, 对相关的责任主体、职责与权限、流程、法律救济与行政诉讼等方面内容进行详细规定, 为强制执行提供明确统一的法律依据, 使得执行过程能够有法可依, 更便于操作。而目前我国对于强制执行没有统一的立法, 部分法律中零散有对其的规定, 但并不全面和完整, 诸如执行范围外的过度执行、错误执行后不承担责任等问题的解决均需要统一而明确的立法。

此外, 对于强制执行的监督也没有在相关的法律中得到体现, 强制执行作为直接与公民、团体开展的行政行为, 需要接受司法机关、社会公众等多方面的监督, 而现有法律缺乏对上述监督方式的认可。

(二) 强制执行的主体存在不足

在强制执行的主体方面, 存在着责任主体及权限不明确、执法人员的法律观念及执法素质有待提高、易执行过度等问题。强制执行权原则上是归属于法院的, 分为申请法院执行和行政机构自行执行两种形式, 具体并未对其进行较为细致的划分, 通常是根据执行内容来决定。这便存在着强制执行责任主体不明确的现象, 也没有明确的法规政策对执行主体的权限、责任进行详细的规定, 易导致执行过程中出现违法、执行过度的行为;同时, 凡是需要开展强制执行的, 必然是与行政相对人存在不能通过协商解决的问题, 由于其特殊的强制性、限制性, 加之部分实施强制执行的人员执法观念和态度不端正, 极易引起被执行者的反抗, 发生冲突事件, 造成执行过度, 引起公众的抵制情绪, 不利于行政工作的开展和效率的提高。

(三) 行政强制执行过程中的法律救济缺失

法律救济是维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 能够避免和减少行政强制的违法、过度行为。然而, 目前我国在强制执行方面的法律救济存在不足, 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对救济的途径进行全面的规定, 行政相对人的基本权益得不到保障。同时, 由于法律并未对其范围进行明确规定, 易出现行政机构在没有法律授权的情况下自行执行的现象, 这种情况比较复杂, 很难进行界定, 视乎执行内容是否合法。当执行内容不合法时, 可撤销执行, 予以赔偿;当执行内容合法, 如行政机构未经批准而照相关规定强制拆除民房, 此行为虽合法, 但公民在这种情况下向法院提起诉讼, 法院该如何处理。

三、完善行政强制执行的对策分析

行政强制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影响了行政权力的有效实施, 也会给社会公众带来消极影响, 须提出有效的对策积极改进。

(一)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加强对强制执行的监督

为了对强制执行行为进行严格的规范, 首先必须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对其行使范围、职责权限、强制执行的流程、法律救济诉讼及行政复议途径等进行明确规定, 要求执行必须按相关规定开展, 不得违反;其次, 应按照情况分类来对强制权的所有者及实施者进行详细界定, 照规定的流程和方式进行, 以明确责任主体, 当有未经法律授权的强制执行发生时, 能及时制止, 并追究责任。同时, 应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对行政执行的监督, 对违法行为进行严惩, 以调查、监督、诉讼和复议等方式来减少执行的不当行为。

(二) 明确界定强制执行的主体, 加强对其执法观念的教育

针对强制执行过程中责任主体不明确的问题, 应该对其进行明确界定, 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选择恰当的强制执行模式。可以将行政强制执行权交由法院负责, 并设立专门的强制执行机构负责这类行政行为, 分离强制执行的决策权与执行权。同时, 还要通过开展定期的培训与教育课程, 加强对执法人员的法律法规知识、执法能力、服务意识等的培训, 转变强制执行开展的态度、方式、方法, 以更为和谐的方式开展执行工作。

(三) 充实行政强制执行的救济途径

虽然法律中提及被执行者可以通过行政诉讼、复议、要求赔偿等方式获得救济, 《国家赔偿法》中也做出了相关的规定。然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 依然纷争不断。首先, 应该在界定责任主体的基础上, 对强制执行严格按照“告知程序、听证程序、告诫程序、声明异议程序”予以执行, 既保障了行政相对人的知情权, 也更容易发现执行中的违法行为, 及时的补救与纠正;此外, 还应该畅通行政相对人的申诉与复议渠道, 贯彻执行法院裁定、行政机构执行的程序, 由法院和其他机构来对执行过程进行监督, 作为公平的裁定者, 制止违法行为, 提供法律救济, 维护社会秩序。

参考文献

[1]胡建淼.强制行政[M].法律出版社, 2002.

[2]戴小寒.行政强制执行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 2007.

[3]章志远, 重构我国行政强制执行体制的思考[J].南京社会科学, 2001年03期.

篇3:管理者如何提高整个团队的执行力

执行力的问题,是一个很流行但又很尴尬的问题,流行在于现在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在强调执行力的好处,似乎都在做执行力的问题研究;尴尬的是除了一些大企业执行力相对有些起色以外,很多正处于发展阶段的二三线企业的执行力问题一直差强人意,

角度决定执行力!执行的最高境界!智慧+行动,有头脑的执行,也就是“谋定而动、先谋后动,三思而行!”执行力就是管理者为实现战略和阶段性目标而具有的计划、指挥、跟进、协调能力。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一切都在管理者的掌控之中,就是“管到每个人每天的每一件事”。

只有通过贯彻和执行,企业的各项制度、规范、措施、策略、规划、计划等才能切实落实下来,才能把预期转化为现实,把目标转化为成果,才能保证企业顺利运营,才能保证实现企业和个人的利益。

企业成长了,需要规范,需要订制度、需要理流程,但制度、流程是不会主动帮你管理的,就像机器、设备可以生产产品,如果没有人来操作,机器设备是不会主动生产任何产品的。机器设备是生产的工具,制度流程是管理的工具。工具能否发挥作用取决于使用它的人。有机器设备,不一定就有产品;有制度流程,不等于就有管理!

无规矩则不成方圆,没有严谨的制度很难实现“集团军大规模作战”,没有统一的指挥系统,将士之间的默契,上下统一的价值观、做事方式,那么必然组织效率低下,力量对冲在内耗上,也不能留住人才。但是,凡人才都有自己的“毛病”,或者非常个性化,甚至不爱受到约束,经常打破制度规则。用人者特别需要注意,在非原则性问题上,我们需要因地制宜地处理问题,不要不会变通。

在企业管理中,提高执行力的方法不应该只在表面做文章,作为领导要精确地触及问题的实质——帮助员工看清楚工作的内涵和性质,让他们把工作当成是一份事业,如果能够激发出员工对事业的梦想和激情,使他把自己的积极性、灵感和潜能都能够自动的发挥出来,那么员工的执行力自然会得以很大的提高。执行力的十大方针如下:

1、目的要明

执行的根本目的是企业的发展,一切对企业不利的事情都不应该被执行。目的是相对于手段而言的,它是指想问题、做事情想要得到的结果。人作为有思维的高级动物,无论做什么,都要有个目的。但有了目的不一定就能把事情做好,因为目的毕竟是主观的东西,还必须符合客观规律,必须正确才行。因此,端正目的是我们做好任何工作的前提。

2、目标要刚

什么样的目标是有意义的?前提就在于它是否能被达成时。然而更重要的是这项目标本身在一开始被设定一个精准的目标,加上一套明确的执行方法,才能创造超越期待的成效。透过RtCatch的培训及精准分析系统,便能快速的获得高效率的目标执行力。

3、规则要细

执行是对管理规则的执行,那么管理规则设计绝不是简单编写制度文件的意思,它是用实践、用教训、用智慧、用勇气,用管理者的全部精力归纳、演绎、构思出来的,它须是合理的,即必须符合客观规律的。

4、责任要清

执行力是竞争力,是公司工作的生命力。三分战略,七分执行。如何提高执行力?执行力源于责任心,责任心决定执行力。要营造增强工作责任心的浓厚氛围,以责任之心提高工作执行力。企业文化的核心是“永远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

5、流程要精

流程是指企业日常工作中加工业务信息的规范。企业的流程管理就是明确规定企业信息加工的对象、加工的顺序和技术装备、操作人员的技能要求和操作规程、加工结果的质量标准以及流程绩效的考核标准和方法。在执行力管理上流程要精细!

6、培训要透

理念、制度方向等都不错就是执行的不是太好,。相信很多公司都存在这样的难题。“执行力”的学习培训,也将引发一场管理制度的变革。执行力的学习最终不要流于形式,而且这样的改革将继续深化下去,让整个公司的员工拭目以待。将使我们的公司迅速壮大,快速成长。

7、文化要劲

执行力文化就是把“执行力”作为所有行为的最高准则和终极目标的文化。进而论之,执行力的关键在于透过企业文化塑造和影响企业所有员工的行为,进而提升企业的执行力。因此,企业领导者最大的任务之一就是营造企业执行力文化。企业构建执行力文化的关键在于企业领导者能否从战略高度看待企业执行力,并由此引发的信念和决心到底有多大。

8、机制要公

机制是为企业的最高目标服务的,机制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企业能否完成目标,可见机制与执行力的关系是并存的,机制在服务目标的同时也在服务员工,因为在企业中关注企业目标的员工还是少数,但大多数的员工都很关注企业的运营机制,企业机制直接关系着员工的根本利益。

9、作风要硬

作风优良者得实惠、尝甜头,让作风飘浮、不干实事者没市场、没地位。其次在于“严上”。领导干部率先垂范是提升制度执行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保证制度真正落实和执行的关键,必须依法行政,带头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带头遵纪守法,带头执行部队各项规章制度。

10、精神要恒

执行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精神。执行力强不强,最终要以实际成效来检验。执行要在注重实绩、追求实效、讲究实力上见行动、比高低、论英雄。执行要在注重实绩、追求实效、讲究实力上见行动、比高低、论英雄要真正沉下去、走出去,把工作重心放在一线。

篇4:浅析行政强制执行制度

行政强制执行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不履行行政机关依法所作行政处理决定的义务, 有关国家机关依法强制其履行义务或达到履行义务相同状态的行为。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 行政强制执行以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不履行行政义务为前提, 在一般情况下, 这种不履行还必须有不履行的故意。不履行行政义务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从事法律所禁止的行为;另一种是, 不履行规定必须履行的义务。第二, 行政强制执行的目的在于强迫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履行行政义务。因此, 强制执行应以行政义务为限, 不能超过当事人所承担的行政义务范围。第三, 义务人拒不履行行政法上的义务, 是行政强制执行的前提。该义务产生的依据有行政处理决定和行政法律规定两类, 但目前更倾向于仅以行政处理决定为依据, 不再以法律规定为直接依据。第四, 行政强制执行的主体是行政机关还是司法机关, 两大法系是有区别的, 这源于对行政强制执行权的性质的认识不同。普通法系国家从来把行政强制执行权看成是司法权的一部分, 行政机关无权实施行政强制执行, 但大陆法系国家则历来将行政强制执行看成是行政权的组成部分, 由行政机关自行执行。

二、我国行政强制执行的基本制度

我国《行政诉讼法》第66条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于具体行政行为在法定期限内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的, 行政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或者依法强制执行”

(一) 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为原则, 以行政机关自行强制执行为例外

行政强制执行权原则上属于法院, 行政机关在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不履行行政机关依法作出的行政处理决定中规定的义务时, 如法律没有授予其强制执行的权力, 就都需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申请经法院受理后, 不仅要作形式审查还要作实质审查, 原行政强制决定就成为司法强制决定, 法院可以运用其司法强制执行权, 强迫当事人履行义务, 如经审查不合法, 则退回行政机关, 不予执行。

(二) 以行政机关自行强制执行为例外

第一, 所谓例外就是法律规定的例外, 法律规定某一事项可由某一行政机关强制执行时, 该行政机关才有某一事项的强制执行权。第二, 从已有立法的情况看, 只有那些属于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强制执行事项, 法律才授予行政机关。对带有普遍性的强制执行权, 如强制划拨、强制拍卖财产等, 控制极严, 法律只授权个别行政机关。

我国已经形成的强制执行制度, 借鉴和吸取了各国经验中的有益成分, 这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但是我国行政强制执行尚无统一立法, 因此在实践中还存在许多问题。

第一, 法院的审判任务加重, 影响行政效率。以法院为主导的行政强制执行模式, 导致大多数行政机关自身没有强制执行权, 其作出的生效的具体行政行为在管理相对人不自觉履行时, 必须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目前人民法院的审判任务十分繁重, 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 加上对有关行政管理的专业性不甚熟悉, 且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程序繁琐, 时间长, 这就造成具体行政行为所确定的义务很难及时实现, 客观上助长了行政违法行为的泛滥, 影响了行政管理的连续性和行政机关的权威性, 不利于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的有效维护。第二, 行政权与司法权划分不清, 行政审判的职能得不到有效发挥。由于法院对于行政机关申请强制执行的案件通常采用形式审查而不进行实质审查, 使很多申请执行案件的审查流于形式, 法院成了行政机关的执行工具, 司法权对行政权的监督功能就无法得不到充分体现。同时, 也切断了行政诉讼案件的案源, 出现了行政诉讼案件数量徘徊不前, 申请执行案件大量增加的畸形局面, 其结果使得法院对行政机关的支持功能远远超过了监督功能, 使司法与行政的角色严重错位。第三, 行政强制执行的设定混乱。在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 有关行政强制执行的设定极为混乱, 呈现“无序”和“政出多门”之特点, 体现在行政强制执行的设定主体混乱, 权限不清, 内容不合理。除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权通过法律设定强制执行外, 国务院及其部委、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 地方人民政府也通过相应的行政法规, 地方性法规和规章设定行政强制措施, 在现实中, 没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 也通过规范性文件设定行政强制执行措施, 从而使设定主体混乱。行政强制执行的设定机关在设定权限上有无划分, 如何划分, 对于行政机关有无相应的执行权, 现行法律法规都没有明确的规定。第四, 行政强制执行程序不够健全。我国立法中对于行政强制执行的程序都没有任何规定, 以至于实践中的作法不一, 这不仅使行政强制执行在实际操作中有很大困难, 而且也及于造成违法与不当, 从而侵犯相对人的合法权益。行政强制执行制度是一项重要的行政法制度, 现行的行政强制执行模式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 在现实生活中行政强制执行对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影响更直接, 如何解决行政强制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只能通过对行政强制执行统一立法加以解决。

三、通过立法改革行政强制执行法律制度

(一) 行政强制执行的机构

适宜我国的行政强制执行权的分配制度是, 以行政机关执行为主, 辅之以法院的强制执行。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分别建立行政执行机构, 也可引导现在正在组建的行政执法局为功能更加单一的行政执行局。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法院的工作量, 提高行政机关的执法效率。

(二) 执行的事项

行政机关的行政强制执行机构不仅强制执行相对人拒绝履行的行政决定, 且还可以执行法院有关金钱给付义务的裁判。

(三) 行政机关与人民法院在行政强制执行方面的合理与科学的分工

改变目前行政机关在其他领域里的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即时强制, 从而约束行政机关对人身自由限制的各种强制。因为行政机关的行政强制执行机构可以执行法院有关金钱给付义务的裁判, 就会从根本上改变目前行政机关申请法院执行多有迟延, 法院的民事、行政裁判亦存在的执行难的问题。

(四) 完善行政强制执行程序

行政强制措施的程序应规定:行政强制执行的批准程序, 前先行告戒, 期限, 执行人员执行开始应说明理由, 制作笔录, 出具清单。人身强制的程序、即时强制的程序, 执行的豁免、强制检查。规定查封扣押的适用条件。金融机构配合行政强制执行的义务和解冻的期限。行政强制执行的方式选择遵循比例原则, 首选代履行或执行罚。还应规定制作执行决定书、送达、协助执行、中止执行、执行终止等。由于行政机关执行法院的金钱给付义务的裁判, 应明确规定行政机关在何种情形下执行法院的裁判文书。以及在何种情形下必须经由法院裁定后才可由行政机关前去执行的程序。

摘要:行政机关的强制执行行为在社会生活中触及的范围越来越大, 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如何使行政机关的强制执行在保持一定执法效率的同时, 更加公正、公平的执法,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一个环节。因此在借鉴国际优秀制度的同时来完善我国的行政强制制度是当务之急。

篇5:行政判决的执行制度重构

一、目前我国行政诉讼执行难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法院在起诉阶段就压抑了相对人的诉权。目前对行政机关执行的案件的数量屈指可数,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不是行政相对人和行政主体的矛盾很少, 而是因为能够进入司法审判或执行程序的行政纠纷为数不多, 其根源在于在现有法律规定下, 法院担心对行政机关执行的交易成本过大而主动避免让行政纠纷进入司法程序。

第二, 行政机关对判决的不作为。对于判决行政机关履行财产性义务, 法院尚有《行政诉讼法》第三款的规定通知银行划拨, 但对于行政机关履行行政管理义务的裁判, 如果行政机关不作为, 法院在这一的判决执行上没有相应的强制措施, 造成了难以执行的局面。

第三, 法院强制执行力缺乏法律依据。执行难是我国一直存在的问题, 其结果不但损害了司法的威严, 更重要的是人们对法律失去信心, 《行政诉讼法》对判决执行上的规定过于简单, 惩罚力度不足以敦促行政机关履行义务, 另外, 法院的司法建议和追究相关人刑事责任的规定也不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

二、我国行政诉讼执行难的原因分析

第一, 执行措施不得力, 这是行政诉讼法本身的原因

目前我国《行政诉讼法》第八章“执行”部分仅有两个条文, 而明确规定行政机关拒绝履行判决、裁定时如何处理的规定, 只有第65条第3款所规定的四项措施, 而这四项措施的规定又过于简单化, 特别是行政机关拒绝履行判决、裁定的法律责任没有落实到行政机关首长个人身上, 由于我国在行政管理系统实行的是首长负责制, 其结果行政机关对不利于自己的判决往往拒不执行, 法院对此也无可奈何。

第二, 司法依附于行政, 法院的独立性不够, 这是司法体制方面的原因

我国当前司法实践中“执行难”现象严重, 特别是行政裁判“执行难”更甚, 很大程度上是由一些非法律因素造成的。从我国政治体制构架上讲, 人民法院与同级人民政府的地位是平等的, 但由于法院在人、财、物等方面受到行政机关的管束, 其独立性受到很大限制。现行法院与行政机关的依附关系, 实际上降低了人民法院独立审判的能力和勇气。

第三, 法官的独立性不够, 受多重因素干扰, 这是人的原因

“司法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人的因素是这条防线中重要一环, 我国法官在司法实践中受到多方因素的干扰, 法官独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也是造成执行难的重要原因。具体表现在:1.在法院中, 执行庭法官是以法院工作人员而不是以法官个人身份出现在执行程序中, 他们对外代表法院履行职权, 但却要受法院上级领导的控制, 而法院又常常受到行政机关的影响;2.法院内部运作机制存在的问题。由于案件层层审批, 大量案件的执行由庭长、院长或审判委员会决定, 案件执行的好坏与执行法官个人无责任联系, 如果不能执行, 往往找不到责任的承担者。

三、建立行政法院的可行性分析

一方面, 建立独立的行政法院在我国具有宪法依据。我国《宪法》第124条规定, 我国可以设立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军事法院等专门人民法院。此外, 我国《人民法院组织法》第2条规定, 我国的审判权由下列人民法院行使: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军事法院等专门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可见, 在我国, 设立专门法院是有法律依据的。“这可以借修改行政诉讼法的契机消除原来设置行政法院的法律约束, 并在行政诉讼法中确立行政法院的性质、地位、职权、组织等事项”[2]。可见在我国设置行政法院具备法律基础和现实基础。

另一方面, 建立独立的行政法院不会造成法院体系的庞杂和臃肿。在法国, 自1889年独立的行政法院的创建基本完成之后, [3]行政法院就成为法国法律制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推动了法国行政法的发展, 并在世界范围内树立了极高的声誉。德国行政法院的建立也有非常悠久的历史, 自1863年在巴登建立了独立的行政法院之后, 德国的行政法院在德国法治的发展历程中一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4]。由于独立于普通法院的行政法院的存在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 因而即使将来我国彻底实现了司法独立的目标, 独立的行政法院的存在也不会像某些学者所说的那样会导致法院体系的庞杂。

四、重构我国行政诉讼判决的执行制度的设想

(一) 在我国设立行政法院的法律依据

我国理论界对于行政法院的具体设置主要存在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主张设立直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的行政法院;第二种观点主张设立隶属于国务院系统的行政法院;第三种观点主张设立受最高人民法院指导和监督的专门的行政法院系统。

笔者赞同第三种观点, 即设立受最高人民法院指导和监督的专门的行政法院才符合我国的宪政体制, 具有可操作性。理由如下:1.根据我国《宪法》第127条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监督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可见, 设立受最高人民法院指导和监督的行政法院是符合我国宪法的规定的。2.此设置受最高人民法院指导和监督而不是隶属于国务院系统的行政法院还有利于保障行政法院系统相对于行政系统的独立性, 从而加强对行政权的司法审查和制约。3.就建立独立的行政法院系统而言, 应注意适当提高行政案件管辖法院的级别。在我国现行体制下, 无论是国务院各部门还是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地位都远远高于中级人民法院, 他们在成为被告后往往能够通过种种方式对中级人民法院施加压力, 因而由中级人民法院受理涉及国务院各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案件, 将很难抗拒来自这些行政机关的压力, 难以保证审判的公正。

(二) 在我国设立行政法院应注意的几方面问题

在进行制度建构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撤销基层人民法院的行政审判庭, 县、县级市一级不设行政法院;2.撤销中级人民法院的行政审判庭, 建立与中级人民法院同级的行政法院, 负责审理现行法律规定的由一审法院审理的行政案件;3.撤销高级人民法院的行政审判庭, 建立与高级人民法院同级的行政法院, 主要负责审理不服初级行政法院裁判的上诉案件以及按照现行法律规定由中级人民法院审理的案件;4.在中央一级设置具有相对独立的高级行政法院, 作为行政案件的最高审级, 负责审理不服中级行政法院的上诉案件以及在全国范围内有重大影响的第一审行政案件。

(三) 在我国设立行政法院的制度保障

为保证行政判决的顺利执行, 笔者认为还有必要建立以下保障制度:

1. 打破我国现行司法区与行政区合一体制, 也即按行政区划设置法院的做法。

改革为按照不同于现行行政区的司法区设置行政法院, 即初级行政法院不按地区、地级市设置, 而将几个地区、地级市划为一个初级行政法院辖区, 设置一个行政法院;中级行政法院也不按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置, 而将几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划为一个中级行政法院辖区, 设置一个中级行政法院, 从而最大限度地使行政法院摆脱各级行政部门的影响甚至控制。

2. 在隶属关系上, 除高级行政法院要受最高人民法院的指

导和监督之外, 其他各级行政法院应当实现与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的彻底剥离。也就是说, 除按照司法区而不是行政区设置行政法院, 以切断行政法院与地方各级人民法院以及地方政府之间的天然联系之外, 还应当在立法上明确规定各级行政法院不受各级地方法院的指导和监督, 只接受来自上级行政法院的指导和监督, 从而实现行政法院系统在隶属关系和司法运作上相对于同级法院的超然独立。

3. 要确保各级行政法院在人事上独立于地方。

具体而言, 这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行政审判人员候选人名单的确定方面, 应当改变我国现行的由地方组织部门与人事部门确定审判人员候选人名单的做法, 改由上级行政法院确定下级行政法院审判人员候选人名单。二是在行政审判人员的任免方面, 应当改变我国现行的由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任免审判人员的做法, 规定中级和高级行政法院在确定了各级行政法院审判人员的候选人员名单后, 统一由最高人民法院审核后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为防止因行政审判人员数量过多导致全国人大常委会在任免时无法进行有效审查, 有必要严格限制各级行政法院法官的数量。

4. 在财政上, 也应当保证各级行政法院独立于地方。

具体而言, 应当在各级行政法院内部设立司法预算委员会, 该委员会在上年度本院财政支出情况的基础上综合各种因素制定下一年度的财政预算, 并将该预算逐级上报到高级行政法院, 然后统一汇总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将各级行政法院的财政预算报国务院财政部。国务院财政部只负责将该预算草案纳人其总体财政预算报告之中, 而无权对行政法院的司法预算进行删减。在行政法院的司法预算草案经全国人大通过后, 国家财政部必须严格按照全国人大通过的司法预算统一向全国各级行政法院划拨经费, 保证其在财政上的独立性。

摘要:行政诉讼判决“执行难”一直困扰着法院工作的正常开展, 对司法尊严带来严重冲击, “执行难”受到多方面原因影响, 既有法律规定上的原因, 也有司法体制上的原因, 本文试从重构我国行政诉讼审判体制入手进行分析, 借鉴法、德经验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行政法院体系。

关键词:执行难,行政法院,重构

参考文献

[1]胡建森:.行政诉讼法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200.

[2]马怀德.行政审判体制重构与司法体制改革.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4, (1) .

[3]胡建森.十国行政法比较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3, 145.。

篇6:浅谈我国的行政强制执行制度

行政强制执行是指行政机关或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 对不履行发生效力的行政决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强制其履行义务的行为。行政强制执行, 包括行政机关自己强制执行和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两种方式。对行政强制执行涵义的把握, 主要在执行主体和强制执行外延问题上。关于行政强制执行的“执行主体”问题, 有的学者指出人民法院依行政机关的申请而强制执行已生效的具体行政行为, 是一种“行政权的延伸”, 这时的人民法院与行政机关之间的关系, 是一种受委托或代理的关系。但有的学者认为:行政机关自身强制执行固然属于行政行为, 但当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以法院审查同意下令强制执行时, 它就是司法强制, 不应再称为行政行为或具体行政行为。关于行政强制执行的外延问题, 主要是它是否包含即时强制。行政强制执行, 是指在行政法律关系中, 行政相对人不履行其应履行的法定义务时, 行政机关或人民法院依法采取行政强制措施, 迫使其履行义务, 或者达到与履行义务相同状态的活动。

二、行政强制执行的性质

一个国家的行政强制执行权分配模式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该国行政强制执行制度的完善。一个合理的行政执行权的分配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政执行权的性质。

1、行政强制执行权是行政权而非司法权

首先, 衡量一种权力的性质, 不是看这种权力是由谁行使的, 而是看它是什么属性。行政强制执行权的性质定位不应受行政强制执行主体的影响。事实上, 行政强制执行权的性质与谁来行使是两个不同问题。无论是哪个机关行使行政强制执行权, 其性质都不会改变。我们判断一种权力的性质, 不能仅仅以行使该权力的主体为标准, 更应该考虑的是该权力的特性、解决的问题和运行的程序。

其次, 行政强制执行的执行内容是具体行政行为所确定的权利义务, 而不是司法行为确定的权利义务。行政强制执行权是基于实现具体行政行为所确定的相对人义务的需要, 行使该权力的基础是具体行政行为具有最终的法律效力。

再次, 按照权力分立学说, 行政本质上是一种执行行为, 而司法是一种解决纠纷的活动。一般意义上的行政是对法律的执行, 而行政强制执行是对具体行政决定的执行, 把行政强制执行权界定为行政权是和行政权的性质与目的一脉相承的。

2、行政机关强制执行权是实体性权力而非程序性权力

仔细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行政强制执行行为具有明显的涉权性, 直接涉及到相对方公民、法人的权益。虽然, 一方面它是在实现已经确定的法律关系;但另一方面, 其方法的强制性本身就使之具有了新的法律属性, 也具有了干预相对方权益的独立属性。行政机关采用强制手段迫使行政相对人履行其义务, 完全有可能增加行政相对人的义务和负担, 如执行罚。另外, 执行方法失当, 执行程序违法均可能对相对人造成新的损害。因此, 行政强制执行权既有手段上的意义又有目的上的意义, 是一项承上启下的实体性权力。

三、我国行政强制执行制度存在的问题

1、管理体制上的问题

我国行政管理的管理色彩浓厚、触及的领域比较广泛深入, 但缺乏必要的内外监督。在我国, 行政管理是主动性比较强且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的行为, 包括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国家和所有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的管理。行政强制执行决定作出后并非都需要强制执行, 只有具备义务人既不履行义务又不起诉且诉讼期限届满三个条件时才能强制实施。无论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还是自行执行, 都必须有严格的授权控制、程序控制、监督控制。但在我国的行政强制执行体制中, 对行政机关依职权强制执行和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监控都存在许多漏洞, 由此导致出现执行不公、执行违法和相对人权益受侵害后找不到救济途径的现象。

2、执行主体和执法人员上的问题

我国行政强制执行主体方面权限不明确、执法人员的素质较低。行政机关的机构设置不健全, 缺少必要的执行机构。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素质和执法观念不高, 权力滥用的现象比较严重。从执行主体来看, 我国奉行的是以申请人民法院执行为主, 以行政机关自主执行为辅的执行模式, 但哪些情况的强制执行权可授予行政机关, 标准不明确。行政强制执行权原则上归法院行使。但在某些情况下, 由法律授权行政机关行使, 标准是什么?并无法律明确规定。

四、我国行政强制执行的完善

1、调整我国现行的行政强制执行模式, 明确规定行政强制执行的主体

(1) 确立以行政机关为主, 法院为辅的行政强制执行模式。统一行政执法权, 明确规定行政强制权的主体, 解决执法队伍“滥”的问题。是对行政机关与人民法院在行政强制执行方面进行合理与科学的分工, 并确立行政机关为主的行政执行模式。由法院承担全部或大部分行政强制执行权的做法在我国行不通, 但是, 将行政强制执行权全部交与行政机关, 完全排除司法权对行政强制执行权的监控也同样不利于公众合法权益的保护, 且与法制原则相悖。因此, 适当保留法院的强制执行权。如以不动产为标的执行案件、限制人身自由的执行案件、易给当事人造成难以弥补损害的执行案件, 交由法院审查和执行, 以加强对行政机关的监督。

(2) 扩大人民法院对申请强制执行案件的审查范围, 改变目前只进行形式审查的做法。目前, 我国法院对申请执行的案件只进行形式审查, 而不进行实质性审查。既然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的案件均系涉及群众财产和人身自由利益的问题, 应当由法院对其进行实质性审查, 不仅要对其进行合法性审查, 也要对其进行合理性审查, 以决定是否强制执行, 这样才能起到加强对行政权的司法监督和保护人民权益的作用。

2、规范行政强制执行程序, 保障行政强制执行的公正性

程序是法律的中心, 程序是解决权力滥用问题的有效途径。所以, 我们当前要做的就是设计一部执行程序较完善的法律。

(1) 建立行政强制执行权的设定制度, 从源头上杜绝强制执行权的滥用。“力法定”公权力运行的基本原则。行政强制执行权回归于行政机关, 绝不意味着行政机关能够自我设权。否则, 相对人的权利将会遭到肆意侵犯。

(2) 在执行过程中, 要求最小执行成本获得最大社会效益。

(3) 建立行政行为无效制度, 保证相对人拥有合法的抵抗权。行政机关独自享有强制执行权之后, 行政决定的内容就很容易得到实现。但是, 如果行政机关据以执行的行政行为存在明显违法时, 相对人是否可以对其执行予以抵制呢?回答是肯定的。事实上, 这一抵抗就是行政行为无效的一种法律后果。

最后, 在国家机关体系中, 行政机关所占的比重最大, 人数最多, 与人民群众关系最为密切, 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也最大, 能否依法行政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依法行政就是要求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严格依法行使其权力, 依法处理国家各种事务。行政强制执行制度, 不仅有助于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保证行政行为的合法性, 防止执行权的滥用, 提高行政效率, 而且有利于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行政强制执行作为行政强制的一方面, 是国家行政管理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制度, 它对于保障法律法规的顺利实施, 行政权力的有效运作乃至社会秩序、公共利益的维护都具有十分重要作用。

摘要:行政强制执行是指行政机关或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 对不履行发生效力的行政决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强制其履行义务的行为。本文浅析了我国的行政强制执行制度。

关键词:行政强制执行,行政机关

参考文献

[1]江必新.行政强制的理论与实践[M].法律出版社, 2001:73.

[2]刘莘.行政法热点问题[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128, 132.

上一篇:田蓬镇第二中心学汇报材料下一篇:(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自行车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