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纹蛙养殖技术报告

2024-04-07

虎纹蛙养殖技术报告(精选5篇)

篇1:虎纹蛙养殖技术报告

海南虎纹蛙养殖报告

一、虎纹蛙养殖行业情况

虎纹蛙属两栖纲、无尾目、蛙科、虎纹蛙属,是国家二类保护动物。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2-28℃,目前国内养殖的品种是从泰国引进的,其特点是:

1、生长速度快,肉质鲜美,一般个体在75—85天可以达到2.5两,饵料系数为0.8—0.9间。

2、虎纹蛙繁殖速度非常快,母蛙每周可以产卵1--2次,每次产卵5000—6000只。

3、养殖场地一般用水泥池、池塘或是壕沟都可以进行养殖。

4、虎纹蛙是水陆都可以生存的动物,相对于虾或是鱼要好养些,疾病主要是细菌性感染或肠道病,也很好控制。海南基本上都是地下水养殖,非常清洁,环保。

二、海南虎纹蛙的行业情况

1、农业养殖在海南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海南养殖虎纹蛙历史悠久,至今已有14年,并且达到了相当的规模。蛙的养殖年产值在3个亿左右,从业人员近2万人;海南地理条件的独特性在国内是最适合虎纹蛙生长的地方,其养殖成本也最低,尤其三亚、乐东等海南南方地区的反季节蛙的养殖可以卖更高的价钱。

2、据统计,海南去年的虎纹蛙出岛销售约3.6万多吨,饲料销售约3.5万多吨。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内的需求量也在逐年以10%左右的速度上升,而国外也有了较大的市场需求。

3、海南省政府长期以来对虎纹蛙的养殖都进行了大力支持,出岛销售的蛙都进行了检验检疫并予办理合法的销售手续。今年4月29日国家林业局、国家工商总局下发的紧急通知中,关于紧急叫停捕杀、经营、摆卖野生动物的阐述后面,加了一个括号“(人工驯养繁殖的虎纹蛙除外)”。

三、海南虎纹蛙的养殖介绍

1、蛙场建设:

蛙场选择用地尽量要在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水源清洁、交通便利、相对环境比较安静、电力方便的地方。

海南蛙场建筑形式上分为两类:水泥池(约占饲料销量的65%)、膜池(约占饲料销量的35%);水泥池一次性投入成本比较大,约为2000元/平米左右,使用时间相对较长,基本上可以使用10年左右;膜池一次性投入成本相对较小,约为800元/平米左右,使用时间相对较短,基本上可以使用3年左右。

海南最早的蛙场都是最简单水泥池结构,随着技术的推广,现在在蛙池上方加了保温膜,防晒膜,海南北部地区还加了加温设备,用以进行反季节养殖。

2、繁殖产卵: 海南地区根据市场需要进行繁殖产卵,没有特定月份进行此项工作,只能大体上根据集中繁殖产卵进行区分,大体上时间为阳历1月份、4月份、9月份。在需要进行繁殖产卵时,将分开养殖的公蛙和母蛙按照1:1的比例进行配对放入池内,时间一般在下午5~6点钟,公蛙和母蛙进行自然交配,于次日凌晨产卵。配对时,池内水位不宜太高,以5~7厘米水位为宜。次日清晨检查卵的受精情况及卵的数量,如果卵的数量较多,超出1万粒/平米,则需将受精卵移池到其它池内进行孵化。

3、蝌蚪养殖:

从蛙卵到蝌蚪完成变态称为蝌蚪养殖,这个过程大约是23~27天。使用饲料依次为:刚孵化出来2天不喂料,蝌蚪粉7天,蝌蚪粒7天,1号料7~11天。日投饵2次,早晚各一次。此阶段,蝌蚪日增重约为0.5克/日。变态完成后幼蛙约重3~4克。注意事项:卵孵化时水位不宜太高,约为5~7厘米,随着蝌蚪的发育逐步增加到25~30厘米,保持水源的清洁、稳定。该阶段,蝌蚪宜受环境剧烈变化的影响,要注意控温(受精卵孵化时最适温度25℃,蝌蚪最适宜生长温度为25~28度),控水质。

4、幼蛙养殖:

幼蛙养殖是从变态完成到均重50克左右的过程,这个过程大约是10~14天;使用饲料依次为2号料5~7天,3号料5~7天,日投饵2次,早晚各一次。此阶段,蝌蚪日增重约为3~4克。注意事项:保持水源的清洁、稳定、要注意控温(最适宜生长温度为25~28度),控水质。保持饲料的足量投喂,但不宜太多,以5%日投料量为宜。该阶段,投喂不足宜造成蛙相护残杀,喂太饱容易诱发肠胃炎,造成幼蛙的大批死亡。

5、成蛙养殖:

幼蛙养殖是从均重50克左右~均重150克的过程,这个过程大约是28~50天;使用饲料依次为4号料5~7天,5号料23~43天,日投饵2次,早晚各一次。此阶段,蝌蚪日增重约为2~3.5克。其中,以50克~125克区间生长速度最快,日增重可阶段性达到6~8克/日。注意事项:保持水源的清洁、要注意控温(最适宜生长温度为25~28度)。看当时蛙价情况,保持饲料的适量投喂,该阶段,越到后期随着蛙生长速度加快,粪便排换量增大,换水量要加大,给蛙的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6、种蛙养殖:

文献资料上均介绍两年龄的种蛙质量最好,但出于经济效益考虑,海南的种蛙基本上都是当年更替。在每年的5~6月份早造蛙养殖结束后,养殖户会再打一批苗进行养殖,从中挑取生长速度快,发病少的成蛙蛙再进行3~6个月左右的养殖,成为种蛙。经常由于准备不足,造成当年留的母种蛙无法适应生产需要。有时采用促性腺发育药物进行强化也取得不了太好效果。各饲料厂家及科研机构都没有相关研究。造成种蛙料处于一片专属空白市场,采用用高档料的5号料进行替代,效果也不太大。

7、病害处理:

在海南虎纹蛙养殖过程中,危害最大的病害有肠胃炎,白内障,烂皮病。

⑴烂皮病:(幼成蛙)该病又称脱皮病和维生素缺乏综合病。症状:蛙体背皮肤失去光泽,粘液减少,湿润度减低,并出现干燥的白花纹。皮肤、吻突腐烂,视力下降,严重时出现白眼珠,形成瞎眼病。成因:

①、饲料添加剂中的营养成分在加工过程中流失,造成营养维生素不足。

②、在气温比较低时,蛙运动相对较多,相互挠抓造成。

防治:①、此病在防治上应加强饲料营养。如食物主要以昆虫为主,应在饵料中添加一些维生素A、B、C等,同时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治疗。②、盖棚保温,减少蛙体活动。

【防治】:每千克饲料添加多维5克,连用3—5天即可。⑵白内障病:(幼成蛙)

症状:该病主要症状:蛙眼最初有一层薄而不完整的白膜,以后随着病情发展,白膜增厚增大,覆盖整个眼球,如此,蛙眼失明,呈“白内障”状;但眼部水晶体完好;双腿外观呈浅绿色,剪开双腿皮肤,可见肌肉呈黄绿色,似被胆汁所染;内脏解剖发现,肝呈紫黑色有肿大或呈紫红色稍肿大;胆严重肿大,是淡绿色。

成因:蛙体本身携带的病菌在日夜温差超过10度以上时诱发。【防治】:应主要从预防和早期治疗入手,外用药与内服药结合。外用药:漂白粉10g/m³遍洒水体消毒。内服药:氯霉素每日每百公斤体重2~3克。盖棚保温,降低昼夜温差。⑶肠胃病:(幼成蛙)(蝌蚪)

症状:病蛙开始栖息不定,东爬西窜,游动缓慢,喜欢钻泥。后期平躺在池边和浅滩,不怕惊扰,瘫软无力,全身浮肿,捕捉它时缩头弓背,伸腿闭眼,胃肠鼓气、腹胀,此病多发生在4~9月份,传染性强。蝌蚪发病后多浮于水面。

【 防治】:坚持每天清除食台上的残饵,洗刷食台,定期消毒。发病季节定期用庆大霉素全池泼洒,或采用10g/m³漂白粉或30g/m³生石灰消毒水体。也可用消炎药制成药饵投喂。在饵料中拌加青霉素、链霉素、酵母粉、磺胺类药。或在饵料中加拌一些FK微生物制剂、大蒜、生姜、黄连等。另外,暴饮暴食也会引发胃肠炎,因此饵料投喂要定时、定量、定点。

篇2:虎纹蛙养殖技术报告

尊敬的重庆市林业局领导:

您好,我叫吕道勇,2010年在电视中看到四川有养殖野生虎纹蛙的片段,就有了在重庆养殖虎纹蛙的念头,经过一年在四川、湖南和全国各地的学习、实习对虎纹蛙进行了全面的了解,整理了一整套虎纹蛙养殖的各种资料。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年中学会了虎纹蛙养殖的所有环节,包括乳化期、蝌蚪期、幼蛙期、成蛙期的每个过程的各种难题。

今年准备在重庆市荣昌县清升镇罗汉寺村9组租用了13亩地,在重庆市渝野重驯繁引种准备养殖,(附:引种证明),种植有机蔬菜。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保证虎纹蛙成品的原生态,我们在喂养过程中加1/3d 人工饲料,在蛙场安装诱蛾灯虎纹蛙捕食坛蛾等害虫。另外,我们还准备种植了3亩试验田,在一亩稻谷间放养500斤的虎纹蛙,虎纹蛙捕捉稻谷间的害虫,稻谷也因此不用喷洒农药,如果这个项目能够推广,为农民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所带来的环境效益都是相当可观的。如果成功公司未来两年将把规模扩大到500亩以上发展成为重庆市虎纹蛙养殖龙头,为以后公司进行深加工奠定基础。

篇3:虎纹蛙健康养殖技术

1 环境条件要求

虎纹蛙养殖场应选择在交通便利、环境安静、冬暖夏凉、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无污染影响的山区稻田。建场时要注重通风向阳, 安装好电力保障。蛙池可一池多用, 长方形, 一条边长以3 m为宜, 面积10~60 m2 (产卵池面积宜小些) , 池高度1 m, 用水泥空心砖切成, 池壁的内底边高出池底25~30 cm, 宽20~25 cm, 形似田埂。池底一端略高10~15 cm, 形成坡度, 用尼龙薄膜铺好, 保持最大水深15~30 cm。蛙池为平面布置, 两边池, 中间路, 蛙池外搭建大棚, 用于越冬保温和避暑降温。蛙池安装独立的进排水系统进行水位调控, 确保水位按需调控, 管口用20~30目聚乙烯网封住。

2 种蛙选择与培育

种蛙一般选择1~4龄, 性成熟, 雌雄种蛙血缘关系要较远, 体格健壮, 无伤无病, 体重150~400 g雌蛙和100~300 g的雄蛙为种蛙。性成熟前的雌雄性难于从外形上区别, 性成熟后雄蛙第1指基部有明显的婚垫, 较粗大, 咽部有鸣夹, 鸣声大而洪亮;雌蛙第1指基部无婚垫, 不粗大, 无鸣夹, 鸣声小, 体型一般较雄蛙大。种蛙池在投入使用10~15 d宜进行清污消毒除害处理, 放养密度为20~30只/m2。种蛙池经常换注新水, 调节池中水位, 适量投放生石灰等药物, 保持适宜水质。种蛙雌雄分开投入培育池, 经2~3 d适应后开始摄食, 投放膨化颗粒饲料, 日投量为种蛙体重的5%~10%, 每天1~2次。产卵前15 d搭配鲜活饲料喂养, 蚯蚓、黄粉虫、鱼块等鲜活饲料占日投量40%~50%, 并搭配适量维生素与微量元素, 以提高体质与产卵率、孵化率。4月中旬左右, 待水温稳定在23℃左右, 产卵池提前用高锰酸钾消毒, 3~5 d后, 用60目网过滤进水, 调节好水质, 保持水位20~25 cm, 布入经消毒的石松草束或棕片为卵巢。下午16:00—17:00将性成熟较好的种蛙放入池中, 雌雄比1∶1, 群体大时可为 (2~3) ∶2, 放养密度为0.5只/m2, 一般在第2天早晨4:00—10:00产卵。翌日10 h左右将种蛙与卵块分离, 避免受精卵损失。

3 蝌蚪孵化与培育

池内受精卵密度为4 000~7 000粒/m2, 采用微流水孵化方式或静水孵化, 防止阳光直射和暴雨冲刷, 一般在2~3 d内孵出, 孵化率为90%左右。培育池在刚孵化或投入蝌蚪10 d前停止换水, 泼洒适量经发酵的尿液等有机肥, 培育浮游生物。蝌蚪放养密度前期为800尾/m2, 中期400尾/m2, 后期150尾/m2。刚孵化出的蝌蚪一般在3~4 d后开始吃食, 开始时投喂全价粉料, 用量为蝌蚪体重的5%~8%, 早、中、晚各1次。水温稳定在23~30℃时, 25 d左右蝌蚪接近变态, 此时在池中移植少量水葫芦等水生植物, 种植面积控制在1/3左右。当长出后肢、尾部被吸收萎缩时, 投饲量要根据吃食情况逐步减少至蝌蚪体重的1%~3%。蝌蚪培育期间, 一般10 d左右换1次水, 每次加进新水10 cm, 保持水深25~30cm。15~20 d用强氯精或生石灰全池泼洒预防, 并定期在饲料中掺杂中药、维生素与微量元素配套预防。蝌蚪要进行定期大小分级, 稀疏密度, 分池饲养。蝌蚪培育期一般需要1~2次分级, 20~40 d培育。

4 幼蛙及成蛙养殖

规格4~5 g/只的幼蛙放养密度80~120只/m2, 新换养殖池在投放前要做好池塘消毒除害和幼蛙体表消毒工作。养殖期间, 投专用蛙类颗料饲料, 投饲量占蛙体重的4%~6%, 每天早、中、晚各1次, 并搭配适量鲜活饲料、维生素与微量元素。随着个体生长, 全价颗粒饲料逐步加大直径, 规格达到50 g/只左右, 改为早晚各1次[2]。平时加强水质管理和巡查, 定期换水, 及时清除粪便与残料, 保持水质清新稳定, 做好防病害防逃管理, 同时在高温季节做好降温防暑。一般加灌注新水10~15 cm, 每2~3 d灌注1次, 每周清除粪便3~4次, 及时清除残料。高温季节, 每15 d左右用强氯精或生石灰全池泼洒, 并在饲料中搀杂大蒜等中草药预防。幼蛙饲养期间按幼蛙大小定期进行调整, 分级饲养[3]。一般养殖10 d左右, 需分级1次, 往后酌情分级饲养1~2次。一般从幼蛙到100 g商品蛙需要饲养60 d左右, 一批次产量18~24 t/hm2。

5 越冬期管理

越冬池外采用保温塑料薄膜大棚, 棚内建设越冬池, 池四周与底盖均用隔热泡沫板铺盖, 高度0.8~1.0 m, 面积为5~30 m2, 保持池水深10~15 cm。用锅炉等设备加热池水与室温, 稳定水温20~25℃。越冬放养前要做好池塘消毒除害和蛙体表消毒, 放养密度一般为50~100只/m2。越冬期间午后3 h左右投饲1次/d, 投料量随温度的升高以及蛙的生长和吃食情况灵活掌握, 一般日投饲量为蛙体重的2%~3%。经常巡查越冬池, 严防敌害的侵袭, 做好消毒预防, 定期更换池水, 清除粪便、残料,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和水质清新[4]。

6 病害防治

虎纹蛙病害防治坚持无病先防、有病早治、中西药结合原则。首先, 对池水定期进行更换与消毒;其次, 适时在饲料中搀杂中药预防, 添加维生素与微量营养元素, 保持营养平衡;再次, 加强巡逻检查, 杜绝病原体入侵, 并能及时发现, 消除隐患。红腿病主要是细菌感染所致, 治疗上, 应改良水质, 调整密度, 用强氯精0.5 mg/kg全池泼洒消毒, 同时在饲料中拌入蛙必康25 mg/kg和适量蛙用多维素与微量元素。胃肠炎是细菌感染所致, 治疗上, 应改良水质, 用强氯精0.5mg/kg全池泼洒消毒, 同时在饲料中拌入大蒜头50 g/kg (或大蒜素0.2 g/kg) 和适量蛙用多维素。白内障是细菌感染所致, 治疗上, 应改良水质, 用强氯精0.5 mg/kg全池泼洒消毒, 在饲料中拌入庆大霉素4万U/kg, 并在平时经常在饲料中添加鱼肝油或维生素E等。

参考文献

[1]罗琛, 刘楚吾.虎纹蛙人工养殖的研究初报[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1992, 15 (2) :175-178.

[2]黄志平.虎纹蛙驯养繁殖技术[J].中国水产, 2006 (10) :27-29.

[3]陈为民.虎纹蛙、湘云鲫稻田生态养殖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 2007 (12) :60-61.

篇4:泰国虎纹蛙土池高密度养殖技术

目前,我国各地主要用水泥池饲养泰国虎纹蛙,它具有养殖密度大、产量高、易管理等优点,但是,多年的生产实践证明:用改良后的土池养虎纹蛙并不比水泥池的效果差,在一些重要指标上,甚至优于水泥池。例如:①同时孵化的种苗,用土池养可提前10~15天出售商品蛙。②饲料转化率提高12%。③劳动量减少50%。④商品蛙的外观更近似野生虎纹蛙。⑤单位面积产量达到每平方米15~30公斤。⑥基础设施的投资不到水泥池的1/10,建667平方米(1亩)蛙池,仅需建池费1000元。下面简要介绍用土池高密度养殖泰国虎纹蛙技术。

一、选址建池:

土池高密度养蛙的关键是,一定要选择在养蛙期间(5~10月)有充足优质常流水的地方建池。将土池挖成宽3米,长10~15米,高0.5~0.6米的土池,把1.2米宽的尼龙网埋设在水池内,紧靠围堰的池底,隔2~3米打一高0.9米的桩,并打于围网的内侧,网片下部埋入土中0.2米,上部钉在桩上成“┓”型,反边0.1米防逃。进水管用50毫米的PUC管制成。管体挤穿网片,进入围网内,出水管用110毫米PUC管制成,埋于进水管对面的围堰中,如图示:

二、放养管理

在放苗前15天,养蛙池要蓄水消毒,每平方米用生石灰0.15公斤,加水化开后,趁热全池泼洒。种苗入池前,要经过20毫克/升的高锰酸钾药浴10~15分钟,不论投放蝌蚪还是幼蛙,放养密度均掌握在200~300尾(只)之间,并可始终保持这个密度。

1.蝌蚪的饲养管理:养蝌蚪的水位宜浅不宜深,一般控制在0.2米,透明度以控制在隐约见底为宜,水质过肥就要适当换入新水,遇连日阴雨天就要改良水质,泼洒20毫克/升的生石灰。10日龄内的蝌蚪投喂蝌蚪粉料,方法是:按1 ∶1的比例加入清水将蝌蚪粉料拌成团,然后小块小块地取下,全池均匀投放,每天投饵3~5次,以半小时到1小时内吃完为度。10日龄后的蝌蚪用颗粒饲料喂养,每天2~3次,于早、中、晚进行,日投量为蝌蚪体重的5%,用前加清水50%软化。养至有个别蝌蚪开始变态时,就要及时放置歇脚架,为进入下一阶段的饲养,做好过渡和准备工作。

2.蛙的饲养管理:蝌蚪变成蛙,首先要做好两项工作:一是及时设置歇脚架。方法是:将10厘米宽的木板间隔20厘米钉成木架,浮于水面,用竹签定位。二是及时在水池上方架设遮阳网。等到大量变态,稚蛙集中在歇脚架上时,可有意向歇脚架上抛撒蝌蚪颗粒料,幼蛙会逐步取食。4~6天后干池分级,并尽量做到分细些、分齐些,最好分成:特大级、大级、中级、小级、特小混变态级、蝌蚪级。如果以后生长较齐整,可在夜间用手电灯和小网兜作适当的调整性分级。如果出现较多大小不齐的蛙,则要再进行1~2次干池分级工作。

养蛙的水位宜深不宜浅,可控制在0.4~0.5米,还可适当深些。水质瘦些好。随着蛙群排泄物的增多,每天换水的时间逐步延长,当个体长到75克以后,就要24小时常流水了。

目前养蛙的饲料做成5~6个型号,不同阶段的蛙,应该投喂相应型号的饲料,一般10克以下的稚蛙喂1号料,10~20克的幼蛙喂2号料,20~50克的小蛙喂3号料,50~150克的中蛙喂4号料,150~250克的大蛙喂5号料,250克以上喂6号料,也可根据情况作适当变动。饲料使用前加50%的水软化,每天投饲2次,早晚各1次。由于养殖密度大,饲料要全池遍撒,蛙多的地方可多撒些。半小时内就抢吃完了,要适当加喂,1小时后还没有吃完,就要减少投量。

篇5:泰国虎纹蛙的病害防治措施

还要注意天气变化,变天时水体要泼消毒剂,持续阴雨天要泼水质改良剂,久雨转晴更要及时消毒。

2.药物防病:防病药物分为外用药和内服药。外用药主要用于控制环境中的病原体,含寄生虫和中间宿主,改良环境理化指标等。内服药主要用来抑制、驱杀体内病原体或改善体质,提高免疫力。

平时水体消毒的药物有:强氯精、二氧化氯、高锰酸钾、精碘、菌虫净、敌百虫等。要严格按说明书使用,并交替变换使用。提倡用中草药防病,因为中草药不但防病治病的效果很好,而且副作用小,不易产生抗药性、无残留,如:“三黄粉”、穿心连等内服可治病,外用可消毒抑菌,大蒜素治拉稀、肠炎更是立竿见影。抗生素类药物宜用于治疗,不宜用于防,且用药要准,切忌滥用、乱用;用药量要适当,切忌超量或欠量;用时要足,切忌初愈就停药。

在饲料中适当添加多种维生素,强化维生素C和微量元素等营养剂,可增强抗病能力,起到良好的防病作用。

3.科学喂养与巡池:投喂饲料要做到“三定”,即定质:不要随便更换饲料,更不能投喂污染变质的饲料;定量:不能饱一餐、饿一顿甚至暴食,还要根据季节气候,适时调整投喂量;定时:每天必须在固定的时段内投食,以形成条件反射。

要制订巡池制度并严格执行,不能看看了事,要边观察边记录,观察、记录的主要内容有:天气情况、蛙群摄食情况、精神状态、行动姿态、体表(含眼睛)状况、生长情况、死亡情况以及池水的颜色、透明度、气味等情况,要及时发现异常现象和问题,分析原因,研究对策。及时清除池中的杂物、死尸和伤弱病残的个体。(江西熊安红)

上一篇:升本课堂心得体会下一篇:数学阅读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