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的世界阅读附答案

2024-05-06

外婆的世界阅读附答案(精选7篇)

篇1:外婆的世界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28分)

忆外婆 ——一张照片勾起的回忆 石海红

①这张照片摄于两年前,玄武湖边,一排粗壮的柳树下,远远的长凳上孤零零地坐着一位老人,背有些佝偻,双手背在身后,轻轻地捶打着腰背。好熟悉的身影!当时我一边下意识地举起相机、按下快门,一边又向前走了几步。

②是了,这位金陵老人的装束,与我外婆当年的样子何其相似!短发用黑色铅丝做成的发箍箍着,纹丝不乱,身上也是穿着这种洗得有些发白的卡其布衣服,脚下是双白底黑面的布鞋……

③外婆过世已快二十个年头了……

④小时候生活在外婆家,总不见她有空闲的时候,忙完家务,手上不是织着毛衣,就是纳着鞋底。

⑤那时的我,最盼望的是新年,因为远在青海和云南插队的舅舅们回来探亲时,外婆又要炒喷香的鱼松、做各种好吃的饭菜了。

⑥那时的我觉得鱼松就是世上最好的美食了。把洗净后切成小段的带鱼放入油锅,炸至金黄松脆,然后再用小火在铁锅中不断翻炒,鱼块散成像现磨咖啡那样的小颗粒,鱼松就基本制成了。出锅冷却之后,装到玻璃瓶中,那是给两个舅舅探亲假结束后回乡下准备的,每人两瓶,够他们在缺少荤腥的乡下吃大半个月了。当然制作过程中,我也总能揩油吃到不少。那时的我哪里知道,一瓶鱼松需要多少条带鱼,多少下翻炒才能做成啊!只觉得那种香味,令人垂涎欲滴!只觉得锅铲在铁锅中翻炒的当当声,是世间最美妙的声音!

⑦舅舅们探亲的半个月间,家里始终弥漫着这样的好味道、好声音。等舅舅们走了,偶尔会听到外婆一边揉着肩膀,一边跟外公聊家常:“两个孩子又黑又瘦,像猴子一样……红烧带鱼,要买3角5分一斤的大带鱼;炒鱼松,就不必买大的贵的鱼,买8分钱一斤的小鱼就行了,省下的钱,就能给孩子们多买点大白兔奶糖带下乡去……”

⑧后来从母亲那里知道,那时的政策,一家中只要有一个孩子插队农村,其他的兄弟姐妹就不必下乡了。18岁的大舅舅插队青海,16岁的小舅舅本不必下乡的,哪里知道要求上进的小舅舅,从家中偷出户口本,坚决要求去了云南。外婆从未因此数落过小舅舅,倒是每次送走舅舅们,就听她在我们面前念叨:都两天了,火车该到昆明了,得换长途汽车了……该下汽车了……也该走到队上了……

⑨那时,我们住的徐家汇附近还是大片的农田。每到夏天的清晨或傍晚,外婆总爱带着我在田间散步。外婆时常停下来看农民担水浇地、挑粪施肥,还爱跟我说“那两个大桶,该有百十来斤吧?”我总嫌她走得慢,早就一蹦一跳跑到前面追蜻蜓去了。现在想来,一定是对千里之外两个儿子的牵挂让她迈不开步!想到孩子们瘦弱稚嫩的肩膀也要挑起上百斤重的担子,心里的那份不舍与惦记,是到了我自己做母亲时才真正懂的。

⑩不要说我们表姐妹表兄弟几个是外婆带大的,就连我孩子两岁前的衣服鞋帽,也是闲不住的外婆给张罗的。婴托班的那些年轻妈妈们,经常善意地嘲笑我儿子“穿得像个小古董”,她们哪里知道那是年近八旬的太外婆为曾外孙一针一线手工缝成的!外婆说,孩子小,误食了纽扣之类的玩意儿可不是闹着玩的!还是穿布条绳结的斜襟衣服好。

11那时的外婆,年事已高,做事已不似当年那样麻利,折磨她多年的胃病,让她的背有些佝偻了……多方求医,难挽沉疴,初夏时节,外婆终于不必再为儿孙们操心了……

12遵她遗愿,儿女们把她葬在了她的老家。

13爱我的外婆去了,让我耿耿于怀的是,我居然不能确切地说出她老人家的生卒年月!

14隔着十多米的距离,看着那位素不相识的金陵老人的背影,我似乎听到她的叹息之声,那声音似乎在告诉我,好不容易忙里偷闲,她才找到个无人之处歇一歇。我打消了走到正面仔细打量她的念头,默默地对自己说:回沪后和孩子聊聊我的外婆,说说我的遗憾吧。

15去年我和我的学生们在课堂上分享了这张照片,交流了各自的感悟。

16今年10月20日,我在微博里写道:重阳节,记得回家问候长辈!

17外婆从来不曾要求子孙回报什么,我也无从回报什么,今天就让我说说照片背后的故事,以及我心中的愧疚,希望这样的爱的不等式,越少越好。

小题1:第⑧段中的“数落”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小题2:第②段划线句使用的人物描写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小题3:第⑥段作者觉得“锅铲在铁锅中翻炒的当当声,是世间最美妙的声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小题4:结合全文来看,第14段中作者的“遗憾”包括:(6分)

(1)儿时的我并不理解外婆对儿女的不舍与惦记;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下列对本文写作意图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_______(4分)

A.赞美了外婆为儿孙无私奉献的精神。

B.抒发了我对外婆的思念和愧疚之情。

C.反映出外婆那一代人生活的艰苦。

D.希望晚辈能早日理解并回馈长辈的爱。

小题6:第15段说“去年我和我的学生们在课堂上分享了这张照片,交流了各自的感悟。”如果你是这个班级的一位同学,你会发表怎样的感悟?请写在下面的空格内。(80字左右)(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责怪

小题2:肖像(外貌)描写(1分);细致刻画出金陵老人朴素(整洁、勤俭……)的特点(2分),引出下文对同样具备这些特点的外婆的回忆。(1分)

小题3:这翻炒声意味着我能够吃到美味的鱼松(2分);这翻炒声后将带来全家团圆的温馨(2分)。

小题4:(2)外婆为我及我的孩子做了很多,而我却不曾回报她。(3分,答“我不能说出外婆的生卒年月”得2分)

(3)外婆一生操劳,没能过上清闲的日子。(3分)

小题5:D(4分);B(2分);A(1分)

小题6:评分标准:感悟内容(5分);语言(2分);条理清晰(1分)。

小题1:试题分析:把“数落”放到语境中,我们可以知道“数落”的原因是“小舅舅,从家中偷出户口本,坚决去了云南”,由此可知“数落”是责备、责怪的意思,体现了外婆对孩子的疼爱。

小题2:试题分析:“短发用黑色铅丝做成的发箍箍着,纹丝不乱,身上也是穿着这种洗得有些发白的卡其布衣服,脚下是双白底黑面的布鞋……”很明显是对人物的外貌描写,写出了树下的金陵老人与外婆相似的特点,引发了下文中对外婆的回忆。

小题3:试题分析:“锅铲在铁锅中翻炒的当当声,是世间最美妙的声音”是因为有这种声音,我就能够吃到美味的鱼松,一解食欲了;另外结合上下文可知,这种美妙的声音只有在两个舅舅回家的时候才会有,它意味着全家人的团圆,因此也更“美妙”。后一点是要结合文章理解的。

小题4:试题分析:“遗憾”指在外婆生前没能做到的事。根据题干的提示可知答案是文章的后半部分,题干给出的内容在第八段,我们读八段的内容,可以看到关键语句“我们表姐妹表兄弟几个是外婆带大的,就连我孩子两岁前的衣服鞋帽,也是闲不住的外婆给张罗的”“初夏时节,外婆终于不必再为儿孙们操心了”“ 让我耿耿于怀的是,我居然不能确切地说出她老人家的生卒年月”“我似乎听到她的叹息之声,那声音似乎在告诉我,好不容易忙里偷闲,她才找到个无人之处歇一歇。”“外婆从来不曾要求子孙回报什么,我也无从回报什么,今天就让我说说照片背后的故事,以及我心中的愧疚,希望这样的爱的不等式,越少越好”等语句,可知,外婆为我们做了很多,而我却不曾回报她;外婆一生操劳,我们也没能让她过过清闲的日子;没能尽力留外婆在世上多活几年等。

小题5:试题分析:“外婆从来不曾要求子孙回报什么,我也无从回报什么,今天就让我说说照片背后的故事,以及我心中的愧疚,希望这样的爱的不等式,越少越好”是文章画龙点睛,直抒胸臆的语段,可知,它在呼吁人们要及时地回报爱。

小题6:试题分析:“去年我和我的学生们在课堂上分享了这张照片”这张照片不仅仅是树下的金陵老人的照片,也是去世的外婆的写照,它承载着人物心中的故事和挥之不去的情结。因此,我们应结合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来谈自己的感悟。即感悟应主要围绕着“爱”与“回报爱”展开。

篇2:外婆的世界阅读附答案

②“三江并流”地区是一座地质地貌“博物馆”,自然景观丰富多样。景区内,高山与大江交替展布,从海拔760米的怒江干热河谷到6740米的卡瓦格博峰,自然景观随海拔变化呈现出垂直分布状态。整个景区内汇集了高山峡谷、雪峰冰川、高原湿地、森林草甸、淡水湖泊、稀有动物、珍贵植物等奇观异景。这里有118座海拔5000米以上、造型迥异的雪山。与雪山相伴的是静立的原始森林和星罗棋布的数百个冰蚀湖泊。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峰上覆盖着万年冰川,晶莹剔透的冰川从峰顶一直延伸至海拔2700米的明永村森林地带,形成目前世界上最为壮观且稀有的低纬度低海拔季风海洋性现代冰川。

③“三江并流”地区生物种类繁多,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库”。由于这一地区未受第四纪冰期大陆冰川的覆盖,加之区域内山脉为南北走向,因此这里成为欧亚大陆生物物种南来北往的主要通道和避难所。这一地区占我国国土面积不到0.4%,却拥有全国20%以上的高等植物和25%的动物种数。目前,这一区域内栖息着滇金丝猴、羚羊、雪豹等77种国家级保护动物,生长着秃衫、红豆杉等34种国家级保护植物。春暖花开时,绿毯般的草甸上、幽静的林中、湛蓝的湖边,到处是花的海洋,可以观赏到20多种杜鹃、近百种龙胆及绿绒马先篙、百合等野生花卉,植物学界将“三江并流”地区称为“天然高山花园”。这里是欧亚大陆生物群落最富集的地区。

④金沙江和澜沧江并流进入云南省西北“三江并流”区,孕育了数千年来独特的“江边文化”。该地区是16个民族的聚居地,呈现出多民族、多语言、多种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并存的特点,这在世界上是罕见的。金沙江上游的`石鼓镇、澜沧江上游的叶枝镇作为历史文化名镇的代表,已成为“三江并流”区域上的亮点。

⑤“三江并流”地区因其显著的科学价值、美学意义和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长期以来,这一地区成为科学家、探险家和旅游者的向往之地。

1.阅读第②~④段,请用一句话简要概括“三江并流”地区的主要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第③段,说说“三江并流”地区能够成为“欧亚大陆生物群落最富集的地区”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两则材料提供的信息分别印证了选文所说明的哪两个内容?

材料一:“三江并流”区域内海拔高差近6000米,经常是河谷炎热似夏,植物葱绿;山坡花俏草黄,如春如秋;峰顶冰雪世界,一派隆冬景象。

材料二:据资料记载,1923年,叶枝镇新洛村一位名叫哇忍波的傈僳族农民创造了一套傈僳族文字。国内专家曾认定,这是一种音节文字。这是我国最后发明并得到认定的少数民族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三江并流”地区是一个地质地貌与自然景观丰富、生物种类繁多、少数民族文化(悠久)独特的区域。

2.其一,“三江并流”地区未受第四纪冰期大陆冰川的覆盖。其二,区域内山脉为南北走向,这里成为欧亚大陆生物物种南来北往的主要通道和避难所。

3.材料一:“三江并流”地区自然景观随海拔变化呈现出垂直分布状态(或:“三江并流”地区自然景观丰富多样)。

篇3:标准答案以外的世界

地球半径为R, 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 若高空中某处的重力加速度为g/2, 则该处距离地面的高度为多少?

摩尔盐产品25g, 配成100ml溶液, 取出10ml用0.10mol/L高锰酸钾溶液滴定, 消耗高锰酸钾溶液10ml。产品中摩尔盐的质量数是多少?

第一次鸦片战争为什么会发生?《南京条约》给中国带来什么影响?

鲁迅回到故乡后, 看到闰土时, 想起了什么?反映了作家怎样的思想感情?

每一本练习书的最后几页都有标准答案。知识点闪闪发光, 清晰无比。

那时候的我是个得分高手, 凭着好记性, 总能踩对所有的知识点, 获得高分。那时候觉得世界真是个简单的对象, 那么简单易懂。那时候有一种信心:凭着这些考试的技能, 自然能在人生中顺风顺水。

后来生活用疼痛的方式告诉我, 这种信心完全是一种错觉。“标准答案”只存在考卷上, 不存在于人生之中。就算答对了所有的知识点, 也不代表必然获得幸福。如果和练习本一样, 人生所有的丰富性都藏在了那最后几页标准答案里, 那这世界该是多么无聊!

我们生活在一个有标准答案的国度, 这是一个让人无奈的现实。可这样的现实有一种益处, 就是学会灵活。比如用最省力的方法牢记那几页的标准答案, 然后在标准答案之外寻找更广博的世界。

毕竟这个时代和从前不一样, 除了电视和书店, 我们还有网络。在网络上, 各种观点如菜市场里的铺子一样摆开, 各种观点在用自己的质量竞争顾客。虽然思想品德课上, 老师总能滔滔不绝地说上40分钟, 就像被三亚的导游带进了指定商场一样, 但是最后是否要消费、是否要接受这些观点, 取决于我们自己。其实神气活现的教导主任说的话在观点的菜市场里也不过是一个小铺子。如果觉得老师们说得没道理, 可以在心里存个疑, 不用马上站起来反驳。重要的是仔细推敲, 有质疑才能接近真理。

为什么回家不能看电视——会影响视力, 会影响做作业, 会影响成绩。

为什么不能谈恋爱——会影响成绩, 会影响上大学。

这些都是经不住推敲的答案。

任何宣称自己是标准答案的人, 一定不要相信他。任何人能够提供的, 只是一个当下问题的解决方案, 但肯定不是唯一正确的方案。报考什么志愿, 未来如何择业, 究竟要不要恋爱, 是否马上出国?这些都是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 每个人只能寻找属于自己的道路。

奉行标准答案的人生是一种悲剧, 那是不加反思就遵从了社会的条条框框。内心的自由一旦被压抑, 人生很难快乐。

有一年一个朋友告诉我, 我曾经写过的一篇文章成了当地某个中学的中考模拟试题。我把题目找来看, 当时就笑翻了。所有的题目, 我完全不知道怎么回答。作为原作者, 我对从我的文章引发的问题没有任何标准答案。

考卷上的题目是这样出的:“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作者认为, 要给父母以安全感, 必须理解他们。我们应该怎样理解父母呢?请用文中的原话回答。”“文章说, 让父母有安全感有两条路可走。你赞成走哪条路?说说你的理由。”

那是一篇写要理解父母的文章, 让正在成长中的年轻朋友尽量给父母一些安全感。写的时候我还在德国, 当时父母很担心我不能照顾好自己, 我反思了自己, 觉得他们那么担心, 是因为我给他们的安全感不够多。于是就写了那么一篇文章。可那个出题的人怎么可能比我更清楚我在想什么呢?

这事真像个喜剧。这再一次让我确认了当年高中课本上的中心思想都是出题老师想出来的, 与原作者浑然无关。

我们在那么多年寻找标准答案的练习中, 需要学会的就是让自己不满足于标准答案, 然后学会独立思考, 获得真相。

篇4:《外婆的小河》阅读

②外婆昨天从乡下来到我们这里。她几次捎口信。说要到城里来,可乡下家里那一摊子又放不下。不放心哟。其实她无非是替晚辈操持零碎家务。养鸡养鸭,烧饭炒菜,都是她做媳妇起就忙乎着的事情,她却像头一回做那样新鲜、认真。我知道,农村那个院落门前淌过一条小河,她常在小小的河埠头洗幕、淘米、浆衣。

③“这是在城里,哪里有小河?”我懒懒地说。我猜她幻觉中仍惦记着乡村那条伴随着她生活的小河。我现在的住宅小区坐落在近郊,据说早先是一片菜畦。近几年一幢幢高楼扳地而起。已辨别不出本来的面目了。像宣纸上滴落了一滴墨。迅速地浸润开来。

④外婆坚持道:“没错,是有条小河。”我笑了,说:“外婆,我已在这儿住了四年了。还没发现什么小河。何况,也不需要什么河。用水,拧开自来水龙头,水就会出来。”

⑤外婆走到阳台,似乎真看见了那条小河。可是,她面前耸立着楼房,楼房前边露出另一幢楼房的墙影。但她仍说:“是有条小河。”我不再跟她争辩,我每天出入这片新村,再熟悉不过了,我说:“大概……该有条小河吧。”

⑥外婆的目光仿佛要穿越楼群,她没回头,说:“一定有条小河。早晨,一个老太太端着一面盆衣裳往前头去了呢。”我倒是对断水特别敏惠。关心的是一旦停水,生活便陷入瘫痪,自来水已成了城市的血液,偶尔停水。会弄得我们束手无策,怨声载道。我想,这是城市的脆弱之处。我便说:“那位老太太的家大概没有自来水,她到邻家去洗衣服。”外婆回过头,像是讨厌一个孩子无知的固执——我儿时常领教外婆这种神情,说:“可老太太就住在旁边这栋楼里,我看见她走出走进。”

⑦我心不在焉地说:“那又能说明什么呢?”外婆长长地叹了口气。外婆是位威严却又不失随和的老人。她不再使用昔日的权威了,这大概与她初入城市的不适应有关吧!

⑧晚餐后,外婆要我陪她出去走走。是呀,我怎么忘了,一个闲不住的老人,整天待在混凝土建筑物里,到底憋闷得慌。外婆指指前边,说往那儿走走。我说:“那边是郊区,我也不大去。”外婆先走两步,停下来。于是,我想到了外婆提起的那条河——一条杜撰的河。我想,没错,人老了,更像老小孩,那好奇、执著,就似我孩提时要偷偷地去小河里玩耍。

⑨走过七幢楼房,面前展现出开阔的视野,一片片菜畦,绿油油的,十分醒目。果然,楼群尽头显出一条蜿蜒的小河,两岸的树丛草丛将河面遮挡得时隐时现。窄窄的河面还漂浮着水葫芦之类的植物。可是。小河就在我们眼前,静静地流淌,无声无息。

⑩外婆乐了,说:“是哦!”我疑惑了:“这么多日子,我怎么就没有发现它的存在呢?”外婆慈爱地笑了。我好像重新回到童年的天地,她颇有权威地向我介绍这个世界。这时我疑心自己陡然衰退了,我那天真、我那好奇、我那敏感,似乎都消磨在固定的生活程式之中。

⑩我惊愕了,原来真有这样的一条小河。而我,曾一直那么自信。

(选自《精美微型小说读本》,谢志强/文,有改动)

1第①段中,外婆为什么“肯定地说”前边有一条小河?请联系下文回答。(2分)

________________

2对于外婆说的那条小河,“我”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3分)

________________

3从第⑤段、第⑩段画线的句子中选择一句,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3分)

(1)“大概……该有条小河吧。”

(2)“是哦!”

________________

4第⑨段对楼群尽头那条小河的描写,有什么用意?(3分)

________________

5这篇小说具有象征意味。根据对“小河”的理解,谈谈你从文中获得的启示。3分)

________________

(2009年浙江丽水市中考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母亲》阅读1接受(好感)(1分)感谢(感激)(1分)怀念(思念、愧疚)(1分)2表达了“我”对继母的反感(1分),也包含着对生母的思念(1分)。3写继母在三年困难时期,为了减轻家庭经济负担(1分)。将亲生女儿远嫁内蒙古(1分)。4为母亲的关爱而感动(1分)。为母亲的衰老而伤感(1分)。为以前的无知而愧疚(1分)。5不是生母,胜似生母(2分。答勤劳、善良、无私、包容、宽容也可。答对三点计2分,答对两点计1分)。母爱是人类最伟大的一种情感,天下的母亲绝大多数是值得歌颂的,我们要学习母亲的优良品质,努力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3分。答对三点计满分。)

篇5:外婆的世界阅读附答案

2.示例:文中列举生活中极常见的例子,生动具体(深入浅出)的揭示了对称美的原因。

3.示例1:对称创造出的是整齐、端庄的美,故宫因此显得气势恢宏;不对称创造出的是自然的美,苏州园林因此给人以“如在画图中”之感。

示例2:静立的马是对称的,但它只有自然之美;“马踏飞燕”中的马打破了对称,呈现出了艺术之美。后者灵动的姿态,张扬的个性,体现出了艺术家对美的独特感受。

示例3:如果说对称之美是一座庄严、凝重的高山,那么不对称之美就是一条欢快、灵动的小溪。对称能给人以整齐之感,如故宫建筑的恢宏、肃穆;不对称则给人以飘逸之感,如苏州园林的自然、闲适。不同的美感,源于不同的艺术风格。

篇6:外婆的世界阅读附答案

拿破仑将指挥总部设在尼斯,并且约见这些将领们。他们仔细打量着他们的新任总指挥官——一个只有二十六岁,留着长乱发须的瘦小家伙,一双手紧拿着他新婚妻子的画像,并且坚持每个人都要欣赏——但没有人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他们一致认为这个不起眼的人物一定是位政治阴谋家,借着什么秘密交易谋得此一职位。难道他真的能指望靠着这些在愤怒、饥饿中的二万七千名士兵来对抗奥地利帝国?这些人已经好几个月无饷可领,且衣不蔽体,穿着草鞋。

但是年轻的拿破仑却气定神闲,一点也没有被他们的气势吓倒。反而有条不紊地询问他们单位的大小,部队的士气,以及补给的问题。然后他告诉他们说:他将于次日检阅士兵,并且在后天就要开拔部队。

他并没有完全依照原先安排的时间进度来做,但是也没有落后多少。在四十八小时之内,他已经设法取得足够的面包、肉类,甚至还有白兰地酒,至少可以维持六天。他又将营队中顽劣不驯的士兵打散,把这些顽劣分子分布到其他的单位中,以分散他们的愤怒以及哄吵的力量。

为了给部队弟兄们强烈的认同感,拿破仑主持了一次正式的检阅。他对部队的演讲,展示了他那激发部队士气的伟大能力,使将士们深受感动,并且在17四月二日开始行军。他放弃从阿尔卑斯山穿越的近途,因为那里有防御完善的隘口天险,他反而快速地率大军越过热那亚领地。在四次的遭遇战中,轻易击退了奥地利与撒丁尼亚的联军,接着在四月二十八日,撒丁尼亚国王同意停战。而奥地利军队也撤退以保卫米兰市。

首次胜利后,拿破仑又向他的部队做了次演讲:

“将士们!到目前为止,你们一直在为一些不过是不毛之地在奋战,虽然这些不毛之地因为你们的浴血奋战而出名,但是对国家却毫无用处……在缺乏一切物资的情况下,你们却能成就一切事情。你们在没有大炮的武力下赢得战斗,在没有桥梁的情况下横渡河流,在没有靴鞋的情况下咬紧牙关行军,并且经常在没有面包食物,没有白兰地的情况下空腹露宿扎营。只有自由斗士才能够忍受你们所忍受的艰难困苦!我衷心地感谢你们所做的一切。”

拿破仑遗留下一个伟大的传奇,在他死后膨胀得愈来愈大。他的儿子拿破仑二世从未统治过法国。但是到了1852年,他的侄儿路易·拿破仑,却利用了这个名字的声望:宣布成立第二帝国。并且理所当然地用了拿破仑三世这个头衔。拿破仑主义--相信政府应由人民所指派之强大且独裁的统治者所治理--这种观念继续在法国的政治中流行多年,即使在今天,它仍是一种明确而有形的力量。

篇7:外婆的世界阅读附答案

(1)世界博览会简称“世博会”,是由一国政府主办、多个国家和地区组织参加的国际性大型展示会。目的是展现人类追求进步的手段,在社会、经济、文化、科技领域取得的成就,展望人类社会的发展前景和寻求面临的重大问题的解决途径。它鼓励人类把科学和情感结合起来,将种种有助于人类发展的新概念、新观念、新技术展现在世人面前。人们从世界各地汇聚一处,展示各自的产品与技艺。世博会集人类文明之大成,因而具备了无与伦比的感染力,使人心情激荡。世博会的会场不单是展示技术和商品,而且伴以异彩纷呈的表演、富有魅力的壮观景象、详细准确的解说。设置成日常生活中无法体验的、充满节日气氛的空间。成为人们娱乐和消费的理想场所。世博会被誉为世界经济、文化、科技的“奥林匹克”盛会。

(2)自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第一届世博会至今,世博会已经先后举办过40多届。

(3)2010年世界博览会于5月1日至10月31日在中国上海举行,这也是首次由发展中国家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上海世博会总投资达450亿元人民币,超过北京奥运会,已成为目前规模最大的一届世博会,主办机构希望吸引7000万人次的参观者前往主题公园或各国家展馆。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是一次探讨新世纪人类城市生活的伟大盛会,一次人类文明的精彩对话,一曲以创新和融合为主旋律的交响乐。上海世博会组委会以全球的视野筹备和举办上海世博会,使上海世博会承载人们对全球未来合作与人类未来发展的深邃思考和广泛共识,真正成为“世界人民的大团圆”。

(4)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是上海世博会最耀眼的一颗明珠,是中国的第一展品。作为中国馆区的主体建筑,中国国家馆总建筑面积大约2.7万平方米,它位于世博园区浦东世博轴东侧,世博演艺中心南侧,亚洲国家展馆西侧,处于世博会园区浦东区域主入口的突出位置。中国国家馆以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造型“东方之冠”为构思主题,取自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的元素—斗拱。其“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l6字设计理念,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积淀。主色调运用传统、沉稳的“中国红”,表达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和气质。设计者们一系列殚精竭虑的设想,最终在建设者手中得以实现。

小题1:“世界博览会”指的是(3分)

小题2:第(3)段中划线句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3分)

小题3:第(4)段“作为中国馆区的主体建筑,中国国家馆总建筑面积大约2.7万平方米”一句中,划线的“大约”一词能不能删掉?为什么?(3分)

小题4:结合文意,谈谈人类举办世界博览会有哪些意义?(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世界博览会”指的是由一国政府主办、多个国家和地区组织参加的国际性大型展示会。(3分)

小题1:列数字、作比较。准确具体地说明了上海世博会规模之大。(说明方法各1分,作用1分,共3分)

小题1:运用“大约”一词,更加切合实际地说明了中国国家馆的总建筑面积,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评分:共3分。结合所给句子回答,意思对即可。)

小题1:参考:①展现人类在各方面取得的成就。

②展望人类社会的发展前景。(或思考人类的未来发展)

③寻求面临的重大问题的解决途径。(或推动人类生活的不断改善)

④促进人类的理解和沟通、交流和合作。(或一次人类文明的精彩对话)

⑤体现各参展国的特色,促进人类多元文化的相互了解和融合。

⑥提升了主办城市的国际影响力等。

小题1:了解文章内容,抓住说明对象特征,给“世界博览会”下定义。

小题1: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并理解每一种说明方法的作用。作答时要结合语境具体回答。

小题1:说明文的语言讲究准确严密而又不乏生动。作答时,先要陈述语言使用的准确性,再否定其去掉或换用的不准确性。

上一篇:隐性失业下一篇:公安基础知识备考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