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的歌谣作文

2024-04-13

外婆的歌谣作文(共14篇)

篇1:外婆的歌谣作文

小时候,“外婆家”对我来说是一个温暖的港湾,外婆总是会把好吃的一个劲儿的塞给我,当我住在外婆家时,外婆就唱歌给我听,虽然听不清歌词,但在当时的我心中无疑是天籁。

我长大了,外婆也老了。但她还是笑着,笑着,告诉我:“今天有你最喜欢吃的!”外婆却不再唱歌了,她开始与妈妈谈论今天的教育新闻。我也没有听到过外婆唱歌了。

直到那天——风太大雪太强,我和妈妈只能住在外婆家。半夜,我模模糊糊爬起来倒水,经过外婆房门前时,突然听到里面传出来一阵歌声——是外婆!依旧听不清歌词的歌声,但在我心中突然闪过一丝温馨,和一丝轻松。——就像儿时一样,像那个不听外婆哼歌就睡不着的我一样。

上初中了,离外婆又远了,去外婆家也没几次了。但外婆总是掐好日子,在我来的那一天,把好吃的全部摆上餐桌。只是听不到她唱歌了,只能听小表弟告诉我,“姐姐,奶奶哼歌呢!”或许,那歌声也如儿时一样吧,无词的天籁?“外婆,你过得好么?”“好着呢,娃子,你看你,又瘦了,在学校没吃好吧?是不是光顾着学习了?健康就好,快乐就好……”

梦里,又梦见外婆在唱歌,依旧听不清歌词,可我却落下了泪……

篇2:外婆的歌谣作文

“妹娃儿要过河,哪个来推我嘛……”

“还不是我来推你嘛……”

这原是流传在川湘一带男女对唱的民间小调,名,“龙舟小调”。

每当这首歌甜甜响起时,我心里总是萦绕着千丝万缕的情意——国情、乡情,亲情……

许多年前,我们举家由四川重庆迁居上海。

从祖国的西南山城到东部大都市,自然有许多方面要学着适应、学着接受的,尤其是语言沟通。所幸,父母都是教书匠,普通话还是不成问题的,我和弟妹们是小孩子,和上海同学在一起玩也很快用“洋泾帮”上海话与当地人对话了,可是外婆不行,她既不会说普通话,更听不懂上海话,只能每天郁郁寡欢地做着没完没了的家务活。

没有了家乡亲朋好友的串门问候;没有了夏夜充满笑声“龙门阵”;也没有了外婆的喜悦……

我有时努力做鬼脸、说笑话想逗她笑,她轻轻一笑说:妹儿乖,写作业去。

爸爸妈妈总买些礼物给她,外婆说:莫浪费了哦!

外婆以前是大家闺秀,性格温和谦顺。外公在妈妈很小的时侯就去世了,她含辛茹苦地带大了妈妈,又带大了我们。

如今看着满头白发还在默默操持家务的外婆如此寂寞,全家人心里很难过,也很无奈。

有一天,电视里唱起了“正月里是新年来,咿哟喂——妹娃子要拜年咯喂……”

“妹娃儿要过河,哪个来推我嘛……”

“我来推你嘛……”只见外婆立刻放下手里的活,坐到电视机前,眉开眼笑地看着,听着,还说;这个妹儿好漂亮哦……

哦,甜甜的乡音啊,外婆的开心,使全家都开心了!

这以后,每当有歌手演唱这首歌时,弟妹们都抢着告诉外婆“外婆,你的歌来了!”

于是这首歌在我们家便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外婆的歌。

后来妈妈买了一台VCD,让我去买了一张有“龙船调”的碟,并设置为“重复”。

外婆在“妹娃儿”的伴唱下,笑咪咪地做着事……

十几年后,外婆因心脏病离开了我们!

行葬礼时,大厅里沉沉的哀乐伴着亲朋好友的哭声。

我对妈妈说,妈妈,外婆不喜欢这个曲子……

妈妈立即明白了我的意思去换成了“龙船调”。

我希望“妹儿”甜甜的歌声伴随我辛勤善良的外婆走进天国……

前些日子,在电视上看了重播的《宋祖英维也纳金色大厅个人演唱会》,她独唱了这首歌,当唱到“妹娃儿要过河,哪个来推我嘛?”台上“金发碧眼”的先生们居然很熟练地用湘西俚语应答“我来推你嘛!”我忍不住思绪万千,热泪盈眶——

篇3:外婆的歌谣作文

一、长征歌谣的民间性

长征期间,除了文艺宣传工作者之外,众多非专业人员也积极参与到文艺创作和文艺宣传活动中。他们常常在行军作战之余,几个人聚在一起共同编唱歌谣,并在军民中进行传播。这类作品多为山歌民谣、快板、顺口溜、打油诗等大众化形式,创作便捷,韵律简单,节奏明快,句式较为整齐,内容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富有宣传鼓动性,不论对方有无文化,水平高低,都能明白歌谣所宣讲的革命道理。

红军的文艺创作还受到当地风土人情、戏曲歌谣等的影响,采用“旧瓶装新酒”的方法,运用大家耳熟能详的戏曲、民歌等大众化形式,进行二度创作。如采用“贵州山歌调”“贵州薅秧歌”“苗族飞歌”等曲调编唱歌谣;用民间《十月怀胎调》填词创作《送郎当红军歌》,如《瓦解敌军歌》歌词描述敌军士兵的苦难生活,曲子采用的则是《孟姜女哭长城》。

红军在创作时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艺术,不断探索大众化的文艺手段,将长期流传于民间、类型多样的文化艺术形式作为宣传工具,有效地启发和感染了群众。而接受了红军文艺教育和影响的群众,又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生活体验和思想感情,传唱和编唱革命歌谣,也成为革命文化传播队伍中的一员。

在群众歌谣中,比较常见的是时序体民歌。将时间观念与叙事内容相结合,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在民间歌谣中的一种体现。时序体民歌主要有三种模式及多种变体:四季体、十二月体、五更体,它们以季节、月份、五更的顺序展开叙事,每段句式相同,形成了“定格联章”的结构。时序体民歌历史久远,数量众多,分布广泛,歌唱的内容也丰富多样。

“四季体”如流传于毕节、梨树坪一带的《四季盼红军》:

春季到来百花香,干人天天在巴望。望断云山不见影,红军大哥在何方?

夏季里来柳丝长,听说红军在打仗。早日打败日本鬼,万里河山放红光。

秋季里来月朗朗,红军前线打仗忙。打得鬼子哇哇叫,平型关前惩恶狼。

冬季到来雪茫茫,干人夜夜望北方。遥祝红军大发展,打败日蒋两条狼[1]。

“五更体”如流传于毕节大方的《五更念红军》、流传于遵义县的《五更调》,流传于剑河、台江的《苗家想五更》;“十二月体”如遵义蔡恒昌编唱的《十二月唱红军》,流传在枫香平家寨地区,仡佬族群众编唱的民歌《十二月唱红军》。

此外,如《三杯美酒敬红军》:“一杯美酒敬红军,红军吃了有精神……二杯美酒敬红军,红军吃了往前行……三杯美酒敬红军,红军百姓心连心……”《十送红军》:“一送红军出大门,全村老少泪盈盈,粗茶淡饭未曾尝,为着穷人赶路程……十送红军千里远,路途茫茫太阳偏,朝行夜宿多保重,杀尽土豪早日还。”《新数九歌》:“一九、一九!红军来喽……二九、二九!遵义街头……”等歌谣,都是这三种时序体民歌的变体。

有的虽然标题没有体现出来,但也采用了时序体民歌的形式。如流传于仁怀的《红军灯》用的是“五更体”;流传于安顺的《唱红军》、流传于黎平的《贵生当兵》,还有遵义南白镇一位黄姓农民编唱的山歌《双手拉住我的手》,采用的都是“十二月体”。

以“时令”为顺序,按时间的推进和季节的变化来展开内容,可以让歌谣的容量更大,叙事更有条理,节奏更有规律,情感的抒发更浓烈。但有时也会显得模式化、简单化。

长征歌谣的民间性还体现在语言上。无论是民谣山歌、顺口溜、快板,还是曲艺作品,多以群众口语为基础,融入当地方言,通俗明快,生动鲜活,朗朗上口,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如歌谣《拣相因》:

碰到贵州兵,拣得烟枪几千根;碰到云南兵,拣得龙洋几十斤;

碰到四川兵,拣得铜板几百担;碰到中央军,专门“拣相因”[2]。

歌谣中的“拣相因”是川黔一带的方言,意为拣便宜。“龙洋”指的云南军阀自铸的银元,“铜板”指的是四川军阀铸造的铜元。这首歌谣将几支军队的不同特点表现出来:贵州兵喜欢抽大烟,云南兵、四川兵用的都是两省军阀自铸的货币。中央军则装备精良,红军与中央军打仗,缴获的新式枪炮多,比和川、滇,黔三家军阀兵打仗要划算,故称“拣相因”。

“家里干得不得了,一世讨不到老婆”(《当白军的坏处》)中的“干”是“贫困”的意思,“红军到,干人笑”(《红军到,干人笑》)中的“干人”指的是“穷人”。“红军邀我打老庚,我杀雄鸡来作证”(《生死都是一家人》)中的“打老庚”是结拜弟兄之意。“老二来了,个个逃跑”(《红军到时腊梅开》)中的“老二”指的是土匪。

群众歌谣表现了质朴直接的民间情绪,老百姓为了更好地表达爱憎,往往会对歌谣中的情节、人物、事件进行一定程度的渲染、夸张和对比,有时甚至赋予红军将士和红军事迹一些神话、传奇色彩。比如“红军有如天兵将,腾云驾雾山中跑”(《他会对着红军笑》),“天上星星有多少,过路红军有多少”(《过路红军有多少》),“红军送我一把壶,装进凉水当吃肉,穷人吃了壶中水,千年穷根要拔除”(《红军送我一把壶》)。这种表达方式使歌谣中红军的形象更加高大鲜明,英勇杀敌、救济百姓的情节更加神奇动人。

传统民歌中经常使用的夸张、对偶、反复、比兴、排比、拟人、顶真、衬托、谐音等手法,在长征歌谣的创作中也随处可见。这些表现手法的使用,使长征歌谣显得生动活泼,主题鲜明,人们乐于接受和传唱,达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二、长征歌谣的变异性

由于地处经济文化落后的偏僻山区,贵州广大群众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很多甚至目不识丁。但是,他们却用自己的口头语言,创作出了大量的歌谣,表达了拥戴红军、支持革命的朴素心声,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共鸣,广泛传唱。

在长期的口头流传中,长征歌谣的结构、形式、主题等要素是相对稳定的。但是,长征歌谣作为一种活的语言艺术,其集体的、口头的创作与传播方式,使之始终处于变化发展之中。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它既有传承性又有变异性。“它保存在人们的记忆里,流传在人们的口耳间,永远没有定稿。纵然有时被整理成文、出版、发表,也非最终定稿,不过处于暂时的稳定状态,一旦回到民间,又继续处于不断变化状态”[3]。这些歌谣在流传过程和具体唱述中,有时会因时间、地域、民族的不同,以及传唱者表达的重点和内容的取舍等,而产生词语的变异、人物的变异及情节的变异。

如《工农政权搞起来》这首歌谣,在贵州几乎每个地区都有,内容相同,只不过在流传过程中有些变异,词语有些不同。还有的歌谣,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版本。如《红军要入川》,在习水传唱的内容是:

民国二十三,红军来吼滩,先打赵善尧,后打赵泽三。

民国二十三,红军要入川,打倒王家烈,吓死侯之担。

民国二十三,红军要入川,拖死中央军,累死贵州兵[4]。

歌谣中的“吼滩”是习水地名,赵警尧、赵泽三则是当地反动势力。

在赤水,这首民谣被改为:

民国二十三,红军要入川,打死黄平正、气死黄厚安。

民国二十三,红军要入川,打齐黄陂洞、退齐碓窝滩。

民国二十三,红军要入川,累死四川军,气死贵州兵[5]。

人物改成了“黄平正、黄厚安”,地点改为了“黄陂洞、碓窝滩”,“齐”是方言,即“到”之意,“打齐”“退齐”即“打到”“退到”。两首歌谣大同小异,只是两地群众根据本县情况而采用了不同的表述。

红军歌谣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变异。长征时期,从事文艺创作和宣传活动的人员具有群体化和多元化的特点,他们有着不同的文化层次、战斗经历和生活感受,有的在创作时相对比较随意,属于“急就章”式的作品,随后又会对这些作品进行不断的修改、补充和拓展,使其更加完善。

红军歌谣在传播时采用得最普遍的方式是口头说唱,如说唱、对唱、歌唱、朗诵等。这种口传方式使得歌谣的内容往往随着创作背景的变化而变化。如下面这两首行军鼓动词,前一首是设在仁怀两路口的红军宣传队鼓动站为了鼓动由坛厂奔赴仁怀县城中枢镇的红军部队而即兴创作的,后一首内容大致相同,只是由于行军目的地不同,出现了地点的变化:

同志们,快加油,不怕脚痛汗水流。

飞到仁怀打白狗,胜利捏在手里头[6]。

同志们,快加油,不怕脚痛汗水流。

飞到土城打白鬼,胜利捏在手里头[7]。

长征歌谣的变异性蕴涵着历史背景、社会生活和传播方式、接受群体等因素,值得深入研究。

摘要:中央红军在贵州期间由红军将士和当地群众创作的长征歌谣,以另一种形式对中央红军的行动进行了记录和叙述。这些歌谣在表达上具有民间性,在内容上存在变异性,值得深入分析研究。

关键词:中央红军,长征歌谣,民间性,变异性

参考文献

[1]贵州省文化厅史志办.红军及其游击队在贵州的革命文化史料汇集,1993,206.

[2][4]董有刚.川滇黔边红色武装文化史料选编.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123,190.

[3]刘守华,陈建宪.民间文学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4.

[5]李安葆.长征诗歌选.北京出版社,1982,62.

[6]穆升凡.红色仁怀.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56-57.

篇4:秋天的歌谣

拇指小人坐在窗前读书,一阵寒风吹进屋里,好冷呀!拇指小人合上书本,打开一个雕花的壁橱,想把棉被抱出来晾晒一下。他的棉被已经盖了好几个冬天,变得又薄又硬,可是他想,只要好好晾晒一下,还是可以抵御寒冷的。

“哎呀,我的棉被不见了!”拇指小人看着空荡荡的壁橱说。

拇指小人走出家门,一边背书一边低头寻找棉被:

七月在野,

八月在宇,

九月在户,

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

“拇指小人,你在寻找什么?”喜鹊大婶问。

“我的棉被丢了,喜鹊大婶,您见到了吗?”拇指小人抬起头。

“没见到。”喜鹊大婶说,“好奇怪呀,我的围巾也丢了,还丢了一根银针呢——我一直都用它来装饰我在白杨树上的家。”

拇指小人告别了喜鹊大婶,一边背书一边低头继续寻找棉被:

明月皎夜光,

促织鸣东壁。

玉衡指孟冬,

众星何历历。

……

“拇指小人,你在寻找什么?”蚕蛾姐姐问。

“我的棉被丢了,蚕蛾姐姐,您见到了吗?”拇指小人抬起头。

“没见到。”蚕蛾姐姐说,“好奇怪呀,我的夹袄也丢了,还丢了一团丝线──我刚刚从茧壳里抽出来的丝线。”

拇指小人告别了蚕蛾姐姐,一边背书一边低头继续寻找棉被:

唧唧复唧唧,

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

唯闻女叹息。

……

“拇指小人,你在寻找什么?”皂角树爷爷问。

“我的棉被丢了,皂角树爷爷,您见到了吗?”拇指小人抬起头。

“没见到。”皂角树爷爷说,“我的皂角也丢过,不过后来,一只蟋蟀告诉我,是他拿去洗衣服了。为了表示对我的感谢,他每天晚上都来这儿为我唱歌……”

“皂角树爷爷,是在《诗经》里歌唱的那只蟋蟀?还是在《古诗十九首》里歌唱的那只蟋蟀?要么就是在木兰的织机旁歌唱的那只蟋蟀吧?”拇指小人问。

“我不记得了,我已经活了上千年,在我身边唱过歌的蟋蟀多得数都数不清。那只蟋蟀,也许就是诗中蟋蟀的孩子吧——他们的歌声都是一样动听的。”

拇指小人告别了皂角树爷爷,向蟋蟀的家走去。他来到蟋蟀的家门前,忽然听见屋里传来一首歌儿:

拆拆洗洗,

浆浆理理,

补补连连,

好过寒天。

……

拇指小人敲开蟋蟀家的门,啊,蟋蟀的家里正摆放着一床拆洗干净的棉被,又厚实又松软,还有一条崭新的围巾和一件干净的夹袄。

“拇指小人,”蟋蟀说,“你愿意帮我把这床棉被放进一个雕花的壁橱里,把这条围巾放在一棵白杨树上的鸟巢旁,把这件夹袄放在蚕蛾姐姐的茧壳边吗?──我还有许多活儿要做呢!”蟋蟀挥了挥手中的银针和丝线。

“我非常愿意!”拇指小人惊喜地说。

拇指小人抱着棉被、围巾和夹袄离开的时候,听见蟋蟀的歌声又响了起来:

拆拆洗洗,

浆浆理理,

补补连连,

好过寒天。

篇5:外婆的歌谣作文

成长是首歌,一首梦幻般的歌……

成长的歌是一首优美的变奏曲。忧伤是曲的第一乐章。 小学生作文 wwW.

成长的路上,难免有挫折、坎坷;难免有月的阴晴圆缺,人的悲欢离合;也难免有“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挡路荆棘……

篇6:生活的歌谣作文

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把每—次的都归结为一次尝试,不去;把每一次的都想象成一种,不去自傲。就这样,微笑着弹奏从容的弦乐,去,去,去,去战胜。

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去把“人”字写直写大,活出一种,活出一种力量,不向献媚,不向权势卑躬。清贫,是一首朴素的歌;,是一行亮丽的诗。微笑着,我们去唱去吟,去平静中看红尘飞舞,在孤寂中品世事沉浮。

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把尘封的心胸敞开,让狭隘自私淡去;把的放飞,让豁达回归。这样,一个豁然开朗的世界就会在你的眼前层层叠叠打开:蓝天,白云,小桥,流水……潇洒快活地一路过去,鲜花的芳香就会在你的鼻边醉人地萦绕,华丽的彩蝶就会在你身边曼妙地起舞。

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要为别人的而流;仁慈,要为的心灵而发;同情,给予不幸的;关怀,鳏寡孤独的凄凉。微笑着的我们,要用微笑的力量,去关照周围,去感化周围,去影响周围,直到每一个的脸上都挂起一片不落的灿烂。

篇7:家乡的歌谣作文

家乡的歌谣是动人的山歌,悠扬动听的歌声回荡在丘陵间,采茶的姑娘们唱着故事,唱着心绪,唱着我一生所念的故乡。

儿时的炎炎夏日都是在故乡度过的。每日清晨祖父祖母便带着兄长和我上街玩耍,温柔的河风拥抱着勤劳的人们,小商小贩们捧着商品与顾客讨价还价,早起的祖辈总聚在一起谈天说地。最是喜欢公园广场上练歌的老人——树荫下的歌谱架子总挂着不同的曲目,老人们用这一生的热情歌颂着家园与人民,指挥者站在树根上,双眼微眯,深情地打着节拍。

有时能幸运地看到祖辈们的即兴演出,拉二胡吹笛子打小鼓的`老人们坐在亭子中央,音符悄然合成乐曲,便有人跟着一亮歌喉。怎么说呢,悠扬的山歌已然融进了他们的骨子里,是那么的自然,就像是与生俱来的,像呼吸一样,不需要刻意,音乐就从歌者的身体里散发出来,词句悄然谱成故事。人群自然而然地围出一圈场地,大家只是静静地听着,听着……曲终是热烈的掌声。若来了兴致便又是一曲。奏曲子的人累了,自会有人接上,音乐已然深入人们的骨髓。

黄昏的庭院,总是叫人神往,不燥的空气中是南方的湿润。老榕树也不知已经在这守候了多少个日月,只是树荫下藤椅上的老人小孩还念着山歌。祖父总是坐在藤椅上讲着一些老故事,我就听着,从来没有厌倦过,即使已经倒背如流。兄长在旁玩着小把戏,逗得择菜的祖母笑个不停。玩累了的我就趴在爷爷肚皮上打盹,收音机里的山歌,就这样唱着…

篇8:满族歌谣的民族心理折射

满族歌谣作为满族民间文学的一部分, 也存在此类问题。简单说, 是因为一种民族的情绪, 牵动了他们, 引领着他们, 一代代传承, 直至用文字整理、记录……尽管永远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还原, 无法做到真正的心灵回归……“在绝大多数原始民族中, 人们很难对任何风俗或制度获得一种道德判断或理性解释。如果问起土著, 他们只会说, 事情本来就是这样, 这是神的意志和祖先的传授”[1]。其实, 人类总在对自身的领悟中唤醒一缕远古记忆。

一、满族先民集体无意识呈现与延展

荣格指出:“人生中有多少典型情境就有多少原型, 这些经验由于不断重复而被深深地镂刻在我们的心理结构之中。”“每一个原始意象中都有着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 都有着在我们祖先的历史中无数次重复的悲欢的残余, 而且总体上始终循着同样的路径发展。它犹如心理上的一道深掘的河床”[2], 其中自然积淀着人类心灵深处的共同文化心理。满族歌谣与满族民间文学及文化有着斩不断的血脉关系, 而战争的历史和宏伟壮阔的自然环境构成了满族文化强悍、野性的格调。在满族文化中, 可以找到许多从他们先人那里承续下来的痕迹, 其中一些内容成为满族文化的基因和核心。当我们品味满族歌谣时, 单从字面就能感受到它的无处不在, 流露着其祖先生命的轨迹。

黑格尔说:“人们可以本原地以忘却自身的方式生活在一个共同的自身之中, 他们从这种共同性中脱身出来之后才作为他人或者甚至作为他物而相互相遇”[3], 满族歌谣不仅基于祖先的生活方式, 更是在东北文化的框架下, 源于一种尚“自由”的文化理念:东北有东向、拜日等习俗, 并以萨满教、大秧歌、二人转等民间娱乐形式来表现, 并衍生出火爆热烈而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慷慨粗犷、九死不悔的人格力量及追求。《清太祖武皇帝实录》中记载:长白山之“东北布库里山下一泊, 名布尔瑚里。初, 天降三仙女浴于泊……三名佛古伦, 浴毕上岸。有神鹊衔一朱果置于佛库伦衣上, 色甚鲜妍。佛库伦爱之, 不忍释手, 遂衔口中, 甫著衣, 其果入腹中, 既感而成孕……”

满族几起几落, 这美丽的创世神话却不曾衰落, 由此而来的对母亲的称谓“额娘”更从未变过。“长白山, 山高高, 布尔湖, 水淼淼。三个仙女来洗澡, 天上飞来一只鸟……”述说的正是这个“骁勇强悍, 能骑善射”的民族永远不变的心灵回响。这种经由祖先、种族的心理积淀传续下来的生存理念, 便不同程度地体现在与之心灵相通的满族歌谣中。

在满族渔猎歌谣中, 如, 《打猎歌》:“风吹号, 雷打鼓, 松树伴着桦树舞……”字里行间表露的是昂扬的、自由的、不屈的精神写照, 不能不说带着先民的心灵轨迹;再如, 《大风天》:“大风天, 大风天, 大风刮得直冒烟。刮风我去打老虎, 打个老虎做衣衫……”与自然斗争的坚强、勇敢、达观的性格展示, 正是满族历代延续的生命原动力。

我们不是在和某个人交流, 感受, 而是在品读一个民族诗意的、美好的心路历程……自然、人及其他生物, 就在这朴素、直白、乐观的言语间凝构成一幅无需修饰的图画, 将满族人民的先世、现在与未来联结在一起, 从而更能深入理解满族歌谣。在满族的山歌中, 这种民族的心理积淀更为明显。如, “夸山调”、满语《巴音波罗》、《溜响鞭》等, 其中吟唱的“天老大, 我老二, 牛驴骡马听我管……”高亢、热烈、豪放、情与景自然融合, 对家园的依恋与热爱, 与先人有着无言的默契。

在满族儿童歌谣中, 特别是游戏童谣和摇篮曲。游戏童谣, 如《踢毽子》:“里踢, 外拐, 八仙, 过海……”简洁的语言, 却妙趣横生, 活灵活现;再如《骑马歌》:“骑上大马试试枪, 见了敌人别发慌”, 展示了满族民众的“骑射”生活与斗志, 将满族人丰富多彩的生活表现得栩栩如生。

另外, 萨满神歌不仅是人们笃信萨满教的产物, 不仅是所谓迷狂呓语, 也是充满了神秘的神话色彩, 美好的愿望, 对现实生活抱有希望的一种宗教, 萨满神歌则是最有力地表现这种信仰的精神所在。跳家神、放大神……以及相应的仪式、神歌, 承载了一个民族的祈盼、祝福……它是“民族的产物, 它反映整个社会的共同的审美情感和趣味”。

满族属于“太阳鸟”文化区, 正是满族集体无意识的一种延伸:太阳是温暖的, 而鸟常常是自由的, 光明和自由是满族人世代追求的意识。显然, 这种民族的精魂早已融入它的歌谣, 即使经过岁月的沉积, 一代代满族人仍然将其内化为集体无意识的情结。

二、满族民族个性的彰显

虽然歌谣有集体性特点, 但集体也是由个体组成的, 即使不是直接创作者, 在歌谣的传唱过程中, 个体仍是间接作者。“歌谣是民族个性的真实表现。歌谣可以代表一切民族的特性, 是民族精神的体现”, 它是民众在完全自然状态下价值取向、社会观念等的自然流露。

根据心理学家分析, 性格的生成与地域及环境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歌谣属于民族文化范畴, 有着所在民族集体无意识的折射, 它天然地融汇着民族精神、民族性格、民族心理素质和民族审美情趣等丰厚的文化内涵。歌谣“都属于单个民族, 是民族个性的一种显示”[4], 满族歌谣仿佛在一点点将它的历史、文化、风俗、信仰铺展在我们面前。

1. 骁勇强悍、尚骑崇武。

特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使生活在“白山黑水”的满族人不仅对故土特别依恋, 而且尚骑射。有关满族人的尚武, 许多资料都有记载。《啸亭杂录》中写的康熙朝游侠阿里玛是满洲人, 游侠张凤阳为王府包衣, 是汉军出身。和邦额《夜谈随录》写的三宫保, 其外号为花豹子。文中描述道:“其表弟三宫保……乃负气凌人, 好勇逞力, 往往与喧街闹市间, 与人一言抵牾, 或因睚眦小怨, 必致狠斗凶殴……”尚武的民族性格由此可见一斑。

满族人这种崇尚骑射武力的精神, 渗透于满族人的生活习俗中, 在歌谣中更是时有表现:如《搭擂台》:“柳树歪, 柳树歪, 柳树底下搭擂台。草包饭桶一边站, 真正巴图鲁你上来。比骑马, 比射箭, 七天七夜不吃饭。赢了就跟罕王走, 输了回家打头练……”还有《往南转》、《阿库里》等都揭露了沙俄侵扰我国边疆、烧杀抢掠的罪行, 表现了满族人民对敌人的仇恨和同侵略者英勇斗争的精神。以《阿库里》为例:“费雅喀, 抓海鱼, 身上穿着阿库里。阿库里, 真没比, 又挡风来又挡雨。穿他不怕罗刹来, 敢把罗刹拖江里。罗刹变鱼进大海, 抓住就扒它的皮。扒皮还做阿库里。”可以想见, 为何满洲素有“城郭射猎之国”的称号, 当然, 随着时光的流逝, 这种生活方式后来也日渐衰微了, 但是从现有的满族歌谣中, 我们虽然不可能观全貌, 却可以窥一斑。

2. 纯朴敦厚、诚信热情。

满族先世女真人非常纯朴。据《金史·本纪第六》记载:“女真旧风最为纯真, 虽不知书, 然其祭天地, 敬亲戚, 尊耆老, 接宾客, 信朋友, 礼意款曲, 皆出自然……”《清稗类钞》也有记载:“昔年行柳外者, 率不裹粮, 遇人家, 直入其室, 主者尽所有出享。或日暮让南炕宿客, 而自卧西北炕, 马则煮豆刈草饲之。客去, 不受一钱。他时过之, 或以绒线荷包赠……”

满族世代传承着天真稚朴、坦荡磊落、性格粗犷, 为人诚恳, 热爱生活的民族个性, 直至今日。这在其歌谣中也多有体现。例如, 反映满族人盖房子上大梁情景的《上梁歌》:“浇梁头, 浇梁头, 祖祖辈辈出王侯;浇梁腰, 浇梁腰, 祖祖辈辈吃犒劳。”再如, 《月儿圆》反映了渔民生活:“月儿圆, 月儿大, 月儿已在树上挂。小妞妞, 别哭了, 额娘领你找阿玛。船儿摇, 别害怕。长大嫁给船老大。鱼皮鞋, 鱼皮袜, 鱼裙鱼袄鱼马褂……”

这两首歌谣展示了满族人的热情、敦厚、质朴。歌谣是最能吐露大众心声的, 自然也表现了一个民族最突出的个性特征, 因为它无需做作, 很少功利或含而不发, 直抒胸臆, 丝毫没有矫情, 而这为我们研究这个民族的文化、文学提供了最宝贵的材料。

3. 豪放包容、淡泊大度。

民族的精神面貌及其性格, 往往表现在这个民族成员大多数人的待人接物, 为人处世上。肃慎——女真——满族, 一直不只局限于本族的文化, 是有着大的气度和胸襟的。

例如, 女真人喜吃黏食及搭住火炕的生活习惯, 受朝鲜族的影响很大;金初创建的女真文字, 又吸取了契丹和西夏的造字方法, 结合文字的偏旁部首的不同组合创制。满文也是以蒙古文字结合女真族语音连缀成句。金代和清代皇帝学习汉族文化典籍和体制, 而且对中原的先进文化崇尚有加, 金初用了大批汉族、契丹族文人协助统治集团治理国家、教化民众, 清代更是重要官职一满一汉, 对李鸿章等汉族精英委以重任, 生动地展示了满族人淡泊大度的民族精神和性格特点。

九一八事变后, 满族人民创作了大量抗日歌谣, 控诉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行, 揭露了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 表明了他们的爱国立场。以《抗战五更》为例, 描述了满族姑娘深夜偷偷离开家乡、亲人, 投奔抗联的情景。其中的一节是这样的:“二呀二更里呀, 月亮照正东。有多少好姐妹都在兵营中。不怕机枪扫, 不怕大炮轰。只要赶走了日本鬼, 牺牲也光荣。”这首民歌反映了满族妇女的抗日救国热情、大无畏的民族气节。

《十大劝》、《翻身小唱》等解放战争时期和解放后的满族歌谣, 反映了满族青年参军上战场, 在党的领导下, 终于推翻了国民党统治, 人民翻身得解放, 过上了幸福生活的历史过程。

满族歌谣全方位展现了满族及先人在各个历史时期生产生活的场景, 描绘了满族的历史文化乃至思想观念不断变化的发展轨迹, 再现了满族由古至今所形成的优良品格和文化传统。至今, 满族歌谣仍具有强烈的精神感召力和艺术感染力。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在一定意义上揭示了文学, 特别是民间文学的一些玄机, “现代人与原始人的心灵之间有超越历史长河的同一深层结构, 而上帝、神祇、魔鬼等原始意象不断地复现在现代人的精神生活中, 正说明每个人和远古神话是相通的”。满族歌谣中折射着满族先民深层的集体无意识, 我们通过反观它的民族心理, 一再发现了这一点。满族歌谣闪烁着强烈的集体无意识光辉, 既引领了满族民众, 同时又使对其感兴趣的人们去研读它……但不可否认, 集体的背后, 仍有个体不可抹杀的足迹, 这也是我们运用理论时的一种置换与变形, 用其合理的因素, 不断地修正、认证, 我们才能够更好地看到满族歌谣的真正意义。

参考文献

[1]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英译本[M].纽约1963.

[2]荣格.荣格文集 (英文版) [M].81.

[3]胡塞尔, 黑尔德, 著.生活世界现象学[M].倪梁康,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2.

篇9:成长的歌谣

百灵鸟欢快的歌声,蟋蟀们的交响乐,我随着它们的节奏从一个少不经事的小丫头成长为一个深懂人心的女孩。

童年的我,曾选择了一条欢快的路。曾经因为好奇而拔起邻居家的大白菜,也因此被妈妈称之为“小坏蛋”;曾经因为好玩而爬上自家屋顶下不来而嗷嗷大哭,也因此被爸爸称为“小顽皮”。童年的路是快乐的、美丽的,好似茂密的树林,里面有一条伸向远方的小路,两旁有美丽的郁金香,我就是一只快乐的小鸟,唱着欢乐的歌,自由飞翔。

现在的我,再也回不到小时候了。进入初中的我,不能再那么任性、贪玩了。做什么事情都在“对”与“不对”之间徘徊。进而,我就好似走在一条通往理想的路,它虽荒草萋萋,满是荆棘,但更显得美丽、诱人。我慢慢地、细心地走着,因为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这路上必定有很多凶险,但我选择了就义无反顾。此时的我就像是个沉着的小大人,为自己的理想坚守着。

从童年到现在,成长过程就是一首永不停止的歌,里面融入我的欢笑、忧愁、苦涩、甜美,组成一只交响乐在我身边回荡。不知多少年后,我再次回头看看,这首成长歌谣会越来越动听。

篇10:生活的歌谣作文

‘快乐’词很耳熟,快乐每个人都有的不同看法,有人人要活得快乐儿,就需要钱,有钱才快乐,我不否认钱快乐,但那只是人来说的。

我快乐就在身边,随处可见,举例子来说,约翰养了好几盆花,他细心的给它浇水、施肥,结果过了月花居然一朵也没开,约翰就开始抱怨,真是的,我花了那么多、经历、金钱去照顾,可却一朵花也没开,约翰坐在家里生闷气,就时门铃响了,约翰在生气的情况下竟忘记了他的老朋友要来的事了,他的朋友了约翰神请不对劲,便询问起来,发了事能让他的老朋友的闷闷不乐,约翰把事情从头到尾地告诉给了他的朋友,而朋友的却让约翰大吃一惊,他的朋友笑着说,你这点打击算?我最喜欢的宠物就在昨天不幸去世了难道我要哭星期吗?

这是简单的故事,却能够反映两个人对生活的,约翰是悲观的人,而他的朋友是乐观的人,在面对他最喜欢的宠物不幸去世的悲伤状况是,他并哭泣,而是平常的生活。

篇11:生活的歌谣作文

生活有苦,有辣也有甜,还有很多我们无法用语言区叙述的心情,但在人生的道路上,痛苦和酸楚却占据前锋,甜蜜却紧随其后。

在母亲分娩时,痛苦紧紧环绕着母亲,但母亲人坚强忍受,随后,你就来到了这个世界。当满头汗珠的母亲看见你时,她笑了,她感觉她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慢慢地,你在爸爸妈妈的精心呵护下长大了,你开始学走路,你不断地摔倒,但又坚强地爬起来,最后,你终于学会了走路,当你蹒跚地走向父母时,父母抹去了背后的泪水,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几年后,你上学了,当父母把你送到学校门前时,他们用不舍的眼光看着你进入学校,当你放学回家时,你给父母讲述今天所学到的新知识时,他们笑了。

当你告别童年,步入青春时,你变了,你变得不爱跟父母笑谈,不爱跟父母在一起,开始讨厌父母,顶撞父母,但父母人心平气和的跟你相处。

在学校,稍有不顺,你就会大发雷霆。当你被别人欺负时,你不愿告诉父母,只是偷偷地躲在墙角哭泣。

当你回家时,父母看见你眼角乏红,他们知道,你又被别人欺负了。但他们并没有怪你没用,也没有把欺负你的人教训一顿,他们心平气和地为你擦药,向你询问情况,向你告知他们的经验,让你学会宽容他人,学会微笑。

十几年后,你长大了,你牢记父母的教诲,学会微笑着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正是因为这样,你天天都拥有愉快的心情,也是你变得格外受人欢迎,当别人问起你为什么天天都这么快乐时,你回答道:“因为我学会了,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

篇12:生活的歌谣作文

有时候,真想舍弃这份懦弱,被一张薄薄的纸困住,几笔狂狷的红在讥讽无能的我。我输得很惨,那猩色,果然刺目。没了,我丢了一切,生活浸在题中,失去了原本的琴瑟合鸣。

我想拥抱黎明,但黑暗只允许我独演独角戏。“白鹭濡兮夕颜丽,花因水光添幽香,疑是若人兮……”我毫无表情的脸上掩了白光。

是一朵小小的白花,细嫩而稚气的茎叶缠住老树的枝干,往苍穹生长着,亦如童话中公主至爱的裙子,五角向外延伸,初发的白蕊引着舞,宛若生命歌唱的样子。咦,莫不是朝颜?

“夕颜华兮芳馥馥,薄暮昏暗总朦胧……”远方的歌声又起,音泠泠。

暮光中,白花的容颜,纤长的影子,月色被云隐了去。梦境中,伶俜(língpīng)的女孩冲出了迷宫,迎接属于自己的记忆。残阳映照着她血色的过往,饮下半浮生,化作一朵白色的夕颜。

从梦中惊醒,绵延千万里的黑夜里,一朵夕颜,唱着古老的歌谣,轻曳着身子,仿佛又见,那女孩温暖的微笑,没有一丝慌乱,未见一点彷徨,难再一生迷离。我哽咽了,千言万语抵不过一支歌谣,败给一抹微笑。

“终有一散,可别辜负相遇。”一曲终了,余音绕梁,人去未挽。

光阴潺潺地,流过夕颜的生命,流过我的生活。一花一世界,从此,一朵夕颜在我坚守的一方净土里生根,夕颜婉歌,向着墨色的天空,去唱一支生活的歌谣。

我的生活,被一朵夕颜,淡淡的白光,照亮了无尽的爱。

花谢花开,岁岁花,年年歌。

篇13:以歌谣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从理论上来说,语言的第一要素是口语。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其本质是交际。“听说领先、读写跟进”是小学英语教学的基本准则。英语课程标准就此对小学生的口语能力要求如下:

一级目标(三、四年级):(1) 能根据录音模仿说英语;(2) 能相互致以简单的问候;(3) 能交流简单的个人信息,如姓名、年龄等;(4) 能表达简单的情感和感觉,如喜欢和不喜欢;(5) 能够根据表演猜意思、说词语;(6) 能学唱英语儿童歌曲和歌谣15 首左右;(7) 能根据图、文说出单词或短句。

二级目标(五、六年级):(1) 能在口头表达中做到发音清楚、语调达意;(2) 能就所熟悉的个人和家庭情况进行简短对话;(3) 能运用一些最常用的日常套话(如问候、告别、致谢、致歉等);(4) 能就日常生活话题作简短叙述;(5) 能在教师的帮助下讲述简单小故事。

以牛津译林版3A《Unit 5 How old are you》中Rhyme time部分的教学为例。这首歌谣较长,生词较多,且出现了学生比较陌生的长句。想要让学生有节奏感地朗读,必须把长句拿出来重点教学。另外歌谣的节奏感很强,学生学起来较困难,需要课前大量的铺垫以及课堂上的反复练习。针对这一情况,笔者设计如下:

第一步:教师带领学生复习数字1 到10,活跃课堂气氛,念数字的时候带有一点节奏,为本节课的内容做铺垫。同时用课前提问的方式把数字带入复习:

T:Can you count from one to ten?

S:One,two,three...ten.

T:Now,can you say it with a rhyme?

S:One...

T:Let’s have a daily talk.How old are you?

S:I’m...

S1:I’m...What about you?

S2:I’m...

T:How old is Sam/Bobby...?

S:He’s...

通过以上句型的巩固,学生正式进入课堂学习,为歌谣的呈现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第二步:提前消化生词、词组,夯实基础,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教学“time for class”时,简单强调“time for...”的中文意思。其中time的发音学生较难掌握,嘴型不容易张大,需要反复强调。另外,but这个单词也需要特别强调,口型不能张得太大,也不能太小。教师可以先说几个单词让学生感受一下,如worry、hurry、up等,让学生先感受元音发音,然后再反复教学,为后面的整体节奏教学铺垫良好的学习基础。在这个部分,教师可以用以下课堂用语:

T: Look at the picture. What are the students doing?

S: Run...

T: Yes, they are running, because it’s time for class. Now, follow me, time for...

S: Time for...

T: Listen to the words: worry, hurry, up. Let’s read together.

S: Worry, hurry, up.

T:Now,look at this word:but.

S:But,but...

T: Very good.

第三步:正式进入歌谣教学,掌握节奏。教师带领学生观看光盘,一起进入歌谣学习。首先整体听一遍光盘,然后一句一句跟读。数字部分学生比较熟悉,说起来比较容易。数字后面的三句话要花大量的时间教读。重点在后两句,必须向学生强调每句话的节奏点:

Come in please and/close the door

Time for class/but/you’re late

Don’t be / late for class a/gain

在此基础上,可以先让学生轻声跟着光盘读,熟悉了之后再大声跟读。最后,学生在掌握节奏的基础上大声齐读。

基本步骤如下:

T:Let’s watch the cartoon together.

S:OK.

T:Now,let’s repeat.

S:One...

T:Now read it with the rhyme.

S:...

T: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se sentences: Time for class, but you’re late. Don’t be late for class again.

第四步:巩固歌谣练习,选词填空。教师让学生看着空格练习,齐声说出歌谣。

One, two ____ , ____ .

Come____,please,____close the door.

Five,____,____,eight.

Time for____,but you’re____.

Nine,____,nine,ten.

Don’t be late ____ class ____ .

篇14:云水的歌谣

闽南的8月,天气总是阴晴交错地变幻着。

雾很大。汽车在田螺坑土楼群观景台边的停车场停了下来。巨大的圆形和方形的黑色屋顶在云中雾里时隐时现。那几栋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已经成为世遗的标志。

18年前我曾经画过一件土楼题材的作品,使用的素材就是田螺坑土楼群。我一直想来这里看一看。一层层绿色的梯田在雾中如披了一层轻纱。梯田的曲线如舞动的緑色飘带,在土楼的周围轻轻地散落,从容而有秩序。小溪里的流水潺潺地响着,透过薄薄的雾气,能看到天光反射到水里闪动的光点,天边有一角的蓝色,穿云破雾,不断变化着它的形态。

雾散了,我终于可以把它们看得清清楚楚。

土楼里的居民们不太理解的是,这老屋明明是祖宗留下来的遗产,怎么说变就变成世界的呢?以往朴实恬静、有序而自在的生活情景消失了。 土楼里摆了很多摊子,游客来来往往,叫卖声,导游的喇叭声此起彼伏。遗产成了世界的了,是好事,也是不好的事。

塔下村有一条河穿流而过,不下雨的时候显得宁静而安祥,河两边依着山坡建着大土楼,也有精致的小屋。土楼申遗成功之后,这里慢慢也有了一些游客来观光。村民们把自己的房子收拾一番成了民宿式的客桟,游客们有时也住下来,体验一下远离城市喧嚣的宁静和安祥,入夜时候,客栈的红灯笼把河里的水照得波光闪闪。

我们住的客栈不在河边,但也挂着红灯笼。村子不大,参差错落的土楼、河边芭蕉树和竹林、山坡上茶园是这里主要景致,可以入画的地方很多。河边总是有流水的声音,不时有小鸟在树丛中张开翅膀,从漂浮着白云的天空飞过。

很久没有听到公鸡报晓的叫声了。沉寂的天空在山的后面一点点明亮起来,屋后的山坡抬头看去,青灰色空中昨夜的星星依稀可见,炊烟和晨雾让村边的树林里有一种迷离梦魇的气氛,有几个早起的学生已经在河边画速写了。

土楼高高的墻。两座土楼中间有几株芭蕉,近处山坡上种着一畦畦茶树,芭蕉的叶子从围墙里伸展出来,随着山边吹来的风摇曳着。路边的瓜棚绿叶有些密集、有些疏朗,枝条毫无顾忌地随意生长,形成错综复杂的线条。阳光透过瓜棚在地上留下斑澜的光点。一只精神饱满的狗坐在路边竖起耳朵四处张望着。这样的情景,似乎很熟悉,又很陌生,但很亲切。这样的故事让人感动。

我画完一张写生,蝉声又鸣了起来。

中午的时候,天空怱然变了脸,随即劈里啪啦一阵大雨,土地和树木浇了个透,空气也像被洗过一样散发出一股淸新的草木气息。随后的几天每天这个时候都会下这样的一阵雨。那气息伴着凉风吹拂着,撩着你的面颊,撩着你的头发,也撩着你的绮思。

书洋乡长教村的云水谣古镇离塔下村20公里。是个十分秀美的山村,也有一条小溪,沿着村边由北南行。河道的两边,是一簇簇茂密的翠竹,交替着不同的杂树,与村头几棵巨大的千年古榕相映,呈现出一派绿色的和谐景象。石板筑成的古道在在水边映着天光。晴岚四野,水声一溪,与塔下村所不同的是这里地势较为开阔,还因为这里曾经是多部怀旧电影的拍摄地,所以有很多地方看得出来被刻意地收拾过,相比之下反而少了一些朴素和沧桑,多了几分灵秀和温情。我知道从未来过这里,但这一切又似曾相识。

在家或工作室画画经常会因为过于熟悉或依赖环境而分心,有时令人十分懒散,有时则令人过于自信。对景写生的时候让你会更具备专注力,观察和思考的同时下笔凸显出一种兴奋状态。面对着置身其中的美丽风景,你会不知不觉地沉溺、融入,让自己成为风景的一部分。

表达的东西朴素而真实。没有刻意安排,没有花梢的笔触。而你在某个角落坐下来开始写生,这样的风景就成了你作品的一部分,成了你自己构筑的世界的一部分。这既是一种旅途中的邂逅,也是一种生命的留存。

其实在内心里,真正的需要是能够让自己沉静和明确的创作方式和生活态度,需要的是能够让自己回到清静的质朴的画面,但它们大都会契合于某种古老而又浪漫的理想和某些经典的启示,似乎与当今纷纷扰扰的喧嚣世界没有太多的关系。

云水谣,好听的名字,美丽的地方。

山色清明,阳光暖煦,空气清新,草木繁华——所有的一切都显示出自然焕发的本能和生命朴素的本质。这里似乎与当今纷纷扰扰的喧嚣世界也没有太多的关系。

我知道它们从前是这样,现在是这样,但愿它以后还是这样。

Lin Rongsheng was born in Fuzhou, Fujian Province 1958 and graduated from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with the major of Fine Arts in 1982. Currently he is a researcher of China National Art Academy, a special invited professor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a doctoral supervisor, a member of China Artists Association, the deputy chairman of Fujian Artists Association, etc.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外婆的歌谣作文】相关文章:

懂你外婆描写外婆的作文04-10

「我的外婆作文」琴键间的外婆04-09

外婆的猫作文04-20

最朴实的外婆作文04-29

上一篇:书友俱乐部主题活动发言稿下一篇:技术的性质教学案例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