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缅经济合作前景分析

2024-04-15

中缅经济合作前景分析(精选8篇)

篇1:中缅经济合作前景分析

全省青年朋友们:

中国与缅甸传统“胞波”友谊深厚,云南与缅甸山水相依。云南是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门户。瑞丽是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是云南桥头堡建设的重要阵地,是我国与缅甸友好合作的最前沿和示范区。

20xx年11月,国务院总理访问缅甸,强调全面提升中缅战略合作水平,倡导两国永做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勉励缅甸青少年做中缅“胞波”友谊的传承者。中缅两国迎来了合作深化与升级的“钻石十年”。

为此,我们向全省青年朋友们倡议:积极服务云南桥头堡和瑞丽试验区建设,争做传承中缅“胞波”友谊、促进中缅友好合作的时代先锋。

—要勇挑重担。全面学习了解云南桥头堡战略和瑞丽国家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的重大意义和政策措施,深刻认识云南青年在桥头堡和瑞丽试验区建设中的`机遇和历史使命。要志存高远、胸怀全局,勇于担当、勇于创新,不断增强参与桥头堡和瑞丽试验区建设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更好地担负起时代赋予云南青年的历史使命。

—要勇辟新径。以更加积极、开放、包容的胸怀,主动学习和运用新知识、新技术,主动适应和倡导新文化、新风尚。在传承中缅传统“胞波”情谊、服务桥头堡和瑞丽试验区的进程中,敢想、敢闯、敢试,始终想在前面、走在前列、闯在前头,不断赋予传统友好新的内涵和形式,不断拓宽合作共赢的渠道和载体,不断探索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的路径和方式。

—要勇当先锋。结合自身实际,立足本职岗位,努力刻苦学习、努力艰苦奋斗,积极争先晋位、积极创新创优,始终勇立时代潮头、勇当时代先锋、勇做时代楷模。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争做好事、争做善事、争做志愿者,在各自的岗位上创造一流的业绩,通过各自的奋斗绽放美丽青春的光彩。

青年朋友们,建设云南桥头堡和瑞丽试验区,青年必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让我们主动肩负起时代赋予云南青年的历史使命,勇担重任、勇辟新径、勇当先锋,用青春承载梦想,用奋斗成就未来,与桥头堡、试验区一起,与我们伟大的祖国和伟大的时代一起发展、进步。

篇2:中缅经济合作前景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当前世界经济危机形势下中国经济暴露出来的问题,指出经济进一步发展必须要通过调整结构,走政府推动和经济自主增长相结合的模式,同时提出了今后经济发展的一些政策措施。

[关键词]

一、2008年金融危机后,在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持续推动作用下,我国经济稳步回升,正在恢复到平稳、较快增长的轨道上。2010年经济的快速增长,有上年同期基数较低的原因,但在较大程度上得益于持续性政策刺激的结果。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战胜来自国内外和自然界的严峻挑战,努力化挑战为机遇,取得了重大发展成就:经济较快增长,农业基础得到加强,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改善民生成效显著,不仅有效地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的成果,而且基本上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2.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目前,国内外经济环境更加复杂多变,来自国内外和自然界的挑战更加严峻。从国际看,世界经济虽然有望继续恢复增长,但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恢复的过程必将缓慢、动荡而曲折。从国内看,宏观经济平稳运行面临复杂形势,在经济快速增长变动中,经济结构升级的约束增多,社会结构平衡的难度加大。传统增长模式面临新挑战。主要表现在,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强化,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国际收支不平衡,外贸增长方式粗放。投资和消费比例失衡,消费率偏低。城乡发展不协调,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我国社会事业总体上依然滞后于经济发展。在就业、教育、住房、医疗卫生、收入分配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领域,还存在不少难点和热点问题,基本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公平性仍然不够。特别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物价上涨压力增大以及部分城市房地产价格过高。

1.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问题

消费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最稳定、可持续的动力。但是它大大落后于投资和出口的增长速度,而且从长期看,消费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以及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都有待提高,国家

2.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与抑制房地产泡沫问题

继续坚定不移地加强住房保障和房地产调控,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各项房地产调控政策,运用各种手段保持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坚决依法维护房地产市场秩序,抑制投机需求,坚决遏制房价过快上涨。

3.收入分配改革问题

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4.如何看待就业问题

要坚持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三、主动转型可避免掉入“中等收入陷阱”

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已经从极低收入、低收入进入中等收入阶段,遇到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挑战——各类要素价格迅速上升,靠大量生产要素投入驱动经济增长的模式难以为继,依靠大量出口国际市场维持高增长的模式受到极大限制,利益诉求进一步分化,各

种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环境污染成为十分突出的问题,这就迫使我们必须主动转型。

无法克服高额生产成本和有限的创新与技术能力不足所带来的结构性制约,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阶段国家面临的主要挑战。

成功应对“中等收入陷阱”这一挑战,需要政策的灵活性以及大量的人力资本和研发投资。中国政府需要进行重大的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模式。鼓励创新,要靠扩大内需。这些政策措施关键在于能得到有效实施,对于帮助中国经济转型、实现全球经济再平衡都具有重要意义。我相信这将有效应对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参考文献:

《怎么看2011年经济形势》,潘建成,《时事报告》2011年第1期。

篇3:中缅经贸合作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一、缅甸经贸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新政府政权根基不牢,国内政局不稳

2016年3月30日,受过西方高等教育、提倡民主的昂山素季所领导的民盟集体宣誓就职,成立缅甸新政府,昂山素季担任外交部、总统府部部长。但作为一个无执政根基、无从政经验、未取得军权、未获得绝对领导优势的新政府,面对势均力敌的军方,如何加强政治斡旋、趋利避害、减少摩擦和不必要的冲突是新政府面临的首要政治课题,稍有不慎就可能使双方关系破裂。此外,军方和少数民族的矛盾由来已久,民族矛盾很容易成为军方与新政府关系破裂的导火线。与中国接壤的克钦邦、掸邦都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近年来都有武装独立斗争,民族冲突一旦再起不仅会给在缅投资的中国企业正常生产造成影响,也会导致中缅进出口贸易中断。国内稳定的政局是吸引外国投资,进行经济改革,获得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但缅甸政局不稳,由此引起的经济波动将会成为中缅经济合作发展的障碍。

(二)大国博弈和第三方竞争加剧

从2012年开始西方纷纷解除对缅甸的制裁,截至2014年底,加拿大、法国、德国、英国、瑞士等国与缅甸的经贸合作呈逐年增长态势,总投资金额从2012年的1.4亿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6.9亿美元,占缅吸收外资总额的10%左右。处在经济转型期的缅甸,新政府的成立给缅甸带来了诸多期望,国内政治经济环境出现的暂时稳定,以及缅甸自身的发展潜力和综合区位优势,吸引了众多国外投资者的目光。近年来,不论是美国的TPP战略、东盟的RCEP战略、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以及想遏制中国而进入东南亚的日本、韩国等国家都对缅甸作了战略部署,增加对缅的投资。相关数据显示,2014年印度对缅投资金额为2.09亿美元,较2012年增加1.5倍,与中国投资的2.95亿美元差距不大;泰国投资额虽有下降,但2014年仍有2.31亿美元的投资量;日本对缅投资0.87亿美元,比2012年的0.48亿美元增长81.25%;韩国对缅投资2013年为6.30亿美元,2014年为1.66亿美元,也是不容轻视的竞争对手,并且这些国家也具有与缅甸深化合作的实力。中国在与缅甸的经贸合作中,不同程度地面对“缺油短气”的泰国在能源方面的竞争,担心中国进行战略包围而采取干涉和阻挠态度的印度,以及重返亚太的美日欧等西方国家都会成为中国强劲的竞争者。中国之前的密松水电站、中缅铁路等项目不同程度地受到西方势力的恶意鼓吹煽动,导致中国企业在缅甸当地的口碑不佳,项目实施受到阻挠。大国之间的博弈和来自第三方的竞争成为中缅深入合作的障碍。

(三)缅币贬值严重,投资面临货币交易和折算风险

缅甸的森林覆盖率高达52.25%,且拥有丰富的矿产、能源和海洋资源,其中水资源理论储量居东南亚各国之首,但依然存在和东盟其他9国相比对外商吸引力不足的劣势。2014年,缅甸FDI流入总量为9.46亿美元,仅占东盟总量的0.7%,2012—2014年占东盟的比重平均为1.32%,且逐年下降。一方面这与国内时有发生的民族矛盾、政治环境不稳定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国内通胀以及缅甸币对外贬值严重等经济因素有关。据统计,缅甸币兑换人民币的平均汇率从2012年的100:1上升至2014年的160:1,大幅贬值。而依照国际通用标准,国家应当将通胀控制在4%—4.5%,但若以2012年为基期,缅甸2013年和2014年的通货膨胀率都高达9%。缅币对内对外贬值严重,也是近年来中国在缅巨额投资出现资金缩水的原因之一。尽管早在2012年旧政府刚一上任就举行首次外汇拍卖,力图使缅甸元的官方汇率符合市场汇率,但事与愿违,效果不佳。中国在缅投资中存在货币交易和折算风险,对未来更多的中方投资企业进入缅甸造成了挑战,存在不可忽视的资金风险。

(四)缅甸国内交通不便,中国从缅甸进口成本较高

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互联互通的保证,缅甸基础设施落后为各国在缅开展经贸合作造成一定障碍。一方面,缅甸国内交通不便。据缅甸《金凤凰》报道,截至2015年底,全国汽车数量达500多万辆,车流量不断增加,公路建设滞后,导致仍有2000万人面临交通困难。缅甸国内物流网建设迟缓,近一半以上公路铁路需要重新维修。2016年3月30日亚洲开发银行预计,为了符合其他地区国家的标准,缅甸需要在10多年中投入600亿美元。但是目前缅甸的交通在GDP中仅占1%,政府自身资金周转紧张,依靠缅甸自身的力量搭建国内经济网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另一方面,中国与缅甸之间的交通运输也不尽如人意。目前,中国到缅甸的空运、港口主要是通过昆明飞往缅甸的仰光和曼德勒,仅两个主要运输干线相对于一个需要尽快脱离世界最贫穷国家行列的缅甸来说,显然不利于未来外资增长潜能的释放。同时,中国与缅甸的陆运港口也比较匮乏,主要是通过与中国接壤的克钦邦和掸邦进行陆路运输。尽管中缅之间拥有2000多公里的漫长边界线,建成的公路铁路却屈指可数。与中国接壤的克钦邦由于山脉峡谷较多,陆路交通异常不便,邦内因此缺少必要的港口、码头、铁路和公路运输,使中国向缅出口的运输成本增加,也为盛产翡翠以及农林牧等产品的克钦邦向中国出口商品、与云南开展更多领域的合作、加速农业现代化造成了阻碍。国内和国外经济往来的缺失成为处在转型中的缅甸吸引外资的不利因素。

(五)前政府暂停项目亏损较多,恢复生产仍存在可能性

缅甸前政府吴登盛以人民意愿为由,于2011年9月将密松水电站单方面搁置,之后受到缅甸国内外各种政治因素的干扰,中国于2013年撤出了全部参建单位和设备。作为近年来缅甸最大的国外投资项目,项目最初预计在中方50年的特许经营权之内,缅甸获得的直接收益可达540亿美元,但随着项目的中途夭折,双赢变成了两败俱伤,中国仅设备停放每月就损失高达上千万人民币,而缅甸当地人口也出现严重失业,中国对缅的投资数额在2012—2014年连续下降。据统计,中国对缅投资占缅甸FDI总额的比重从2012年的20.79%下降至2014年的3.51%。作为缅甸第一大外资来源地,中国对缅投资急剧下降,对缅甸经济总量的增加造成不利影响,成立的新政府重启密松水电站项目的可能性较小。首先,昂山素季在密松水电站开建时就已表明反对态度。民盟在大选之前也曾表示:“如若就任,则将合同内容向民众公开,然后再做决定是否重建”,但同时也表示“如果缅甸想要在国际上做个有尊严的国家,必须遵守自己的承诺和与国际签署的合同”。从言论中,新政府会将平衡国际外交放在首要位置,从政府角度对密松水电站不会支持重启工作。其次,密松水电站的建成会对缅甸的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昂山素季此前在关于伊洛瓦底江的请愿书中谈到了伊江上游由于水电站开建造成森林砍伐、水土流失、雨季洪水、旱季缺水等一系列生态问题。第三,密松水电站具体位置是在缅甸的克钦邦,克钦地区一直是民族冲突较多的地区,缅甸国内政局动荡,以及泰国、美国、印度、日本关于缅甸水电站项目的竞争都势必对项目重启造成极大的障碍。第四,根据世行的调查报告,在全世界国家中缅甸是能源消费最低的国家,国内电力消耗刚刚起步,全国1000万户家庭中仅有300万户获得电力供应。因此,从缅甸国内对电力的较低需求角度,短期内将该大额电力项目重启的可能性较小。密松水电站项目重启之路可谓困难重重。

中缅铁路、莱比塘铜矿项目进一步开展的可能性较大。首先,重新建设的进程已经初露端倪。2016年3月,据昆明铁路局消息,中缅国际国内广(通)大(理)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开始铺架。对于莱比塘铜矿项目,2016年2月18日中国万宝公司表示,铜矿将在2016年5月投产,尽管有些居民还在抗议,但是在昂山素季实地走访莱比塘铜矿,呼吁当地民众支持铜矿开采项目的行动中,新政府能够通过与中方共同改进原先合同中存在的不足,推动项目复工。其次,此前这两个项目被停工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国企业在与吴登盛政府签订条约时,没有遵循合约透明的原则,且当地居民的补偿没有达到标准。不知情的民众受到缅甸国内少数民族、非政府组织以及西方NGO借机煽动而发生抗议。新政府如将合同内容公开,解除其中的误会,并加强对周边居民的安抚工作,推进项目继续开展也不无可能性。第三,中缅铁路项目的中断对于整个泛亚铁路的整体布局产生了重大影响。泛亚铁路项目的兴建是由中国、缅甸、越南、老挝、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共同参与的,新政府全面构建国内国外经济交通网,开展睦邻友好往来,在除中国以外的其他项目参与者的施压下,也会重新开展中缅铁路建设,有利于实现缅甸对外合作的互联互通。第四,日本和韩国在缅甸基础设施建设中,比中国对缅甸的合作领域更广泛,投资金额更多,中国对缅甸交通的介入难免会受到两国的干涉与竞争。但中国与印尼高铁项目签署成功,同时中缅贸易往来通过陆路运输需要通过克钦邦,而克钦区域缺少完备的公路和铁路,缅甸国内有与中国建设物流通道的需求,并且中国在缅甸对外经济合作中处于较重要的地位,因此中缅铁路项目正常开展仍存在可能性。

二、加强中缅经贸合作的对策建议

尽管存在诸多障碍,但中缅两国在经贸合作中各具优势,互补性强,具有较强的互利合作发展潜力,加之缅甸经济处在转型期,新政府很可能通过引入外资来调节经济结构,加速工业化进程。中国应顺势而为,增强自身竞争力,促进中缅经贸合作深入发展:1.扩大两国投资和贸易合作,提升两国经贸合作层次。2.积极扶持缅甸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在公路和铁路等交通运输业领域合作。3.规范中国投资企业在缅投资行为,赢得信誉和口碑,积极推进两国合作项目的重启工作,为未来扩大投资规模打造良好开端;对于莱比塘铜矿、中缅铁路项目,要及时与新政府开展高层协商,加强沟通,消除误会,推动工程继续开展。4.对于缅甸可能存在的政治风险和货币风险,需要在合作条约中适当增加有关特殊情况的说明条款,以降低投资风险。

参考文献

[1]昂山素季首次访华:走向政治务实的民主女神[N].网易财经,http://money.163.com/15/0619/20/ASGFL41700253BOH.html,2015-06-19.

[2]2014年1—12月中国-缅甸重点产品进出口趋势分析[N].南博,http://customs.caexpo.com/data/country/2015/03/27/3642291.html,2015-03-27.

[3]赵洪.中国-东盟经济走廊及其影响[J].东南亚南亚研究,2012(4).

[4]詹姆斯·林奇.缅甸交通运输业评估[J].专题讨论·交通2014(12).

[5]缅甸交通完善缺口大未来十年需投入600亿美元[N].缅甸《金凤凰》,http://www.mmgpmedia.com/local-news/13449-,2016-03-31.

[6]据全缅通电还需投入300亿美元[N].缅甸《金凤凰》,http://www.mmgpmedia.com/business/12733-,2016-03-11.

篇4:对中缅合作的思考

中缅两国比邻而居,长期以来友好互助。两国关系的发展趋势及领域越来越广泛、合作水平不断提高,趋向于战略性的合作。近年来,缅甸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目前缅甸政府大刀阔斧的经济改革进一步加快了该国各行各业的发展。尽管如此,中国对缅甸的发展仍具有特殊性和重要性,巩固、发展和提升两国关系的关键还在于不断扩大两国的共同利益。中国应抓住这样的机遇,开辟新时期中缅合作的新局面。

中缅关系关乎国家安全战略。长久以来,缅甸都被我国军方称为“中国第四海岸线”,是中国西南的软腹,其战略地位极其重要。随着美国重返亚太战略计划的推行,南海局势日益复杂,加之西方势力不断渗透缅甸,使缅甸国内的形势纷繁复杂。当下,中缅之间的经济、贸易和项目投资合作不断增长。据有关报道称,在缅甸北部从事商业活动的中国人截至2010年就已经超过了200万人。特别是中缅石油管道的建成,对中国而言有着巨大的战略意义和经济利益。目前,在中缅两国经济、文化密切交往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值得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在与缅方的交往中,只注重官方之间的交往,而忽视了民间的交往与交流,而缅甸又是联邦制国家。长期以来,由于缅甸特有的中央军政府高度集权统治,中缅两国政府间论证、审批的重大投资项目缺乏公开透明的民主程序。加之缅甸军政府官员多贪污腐败、中饱私囊之作为,导致严重的贫富差距,引起了民众对政府项目的强烈反对和抵制,使得中方与缅方合作的一些重要项目,如铁路、水电站等无法正常推进。

二是由于我国一些不法商人在与缅方的经济和贸易交往中,不尊重当地民风和民俗,坑蒙拐骗、倾销伪劣商品,不讲诚信,商业欺诈等現象,已经引起了当地民众对部分中国人的反感。

三是在两国交往中,我国各个部门之间沟通少,政出多门,都从各自部门的利益考虑,让缅方无所适从。特别是地方政府一批又一批考察团去缅甸,对缅方提出的问题,又无反应或无结果,让缅方不胜其烦。目前,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大举进军缅甸市场,中国在缅甸的投资由第二位降至第十位。缅甸皎漂港是中国石油管道的重要输油港口,港口建设还需要许多配套设施,可是周边的土地已经被日本、新加坡买走。2015年,缅甸大选,昂山素季获得议会多数席位已成定局,缅甸亲西方势力,今后会给中缅经济合作带来许多变数,甚至可能出现中缅关系大倒退。

目前,中国对缅工作处于被动状态,中国“丢不起”缅甸。针对以上现象和问题,如果不重视从国家战略上及早谋划布局,处理解决,必将会严重影响两国经济合作,影响国家安全战略和云南桥头堡战略的实施。因此,笔者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要树立只有帮助缅甸发展经济,让缅甸百姓确实得到经济发展的利益和收获,才能取得民心,从而进一步扩大两国经济贸易的健康顺利发展和国家关系的巩固的观念。缅甸是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到了85%以上;主要农作物是大米、黄豆、玉米等,而缅甸大米的出口占世界第四位。建议在缅甸南方合资建立一个大米、大豆、玉米出口加工厂,并收购现有的加工企业,以求升级换代。从农业种植加工销售入手,帮扶农民,争取民心。

二要严格控制中国企业在缅甸掠夺自然资源、滥采乱伐、毁坏生态环境的粗放方式经营方式,在保护生态环境中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近年来,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的森林资源因过度砍伐,产材量逐年减少,最为典型的要数缅甸地区。据调查,前几年,国内木材批发市场缅甸木材随处可见,仅广东鱼珠国际木材市场的缅甸木料曾一度占总销售量的1/3,但近三年来,缅甸木材逐年下降,2014年已难觅踪影,风光不再。

三要加强口岸经济贸易的管理。对出口的各类中国产品严加质量监督和产品信息管理,严禁“三无商品”(即国家明令禁止的无生产厂名,无生产厂址,无生产卫生许可证编码的产品)流出国门。对在缅甸倾销伪劣商品的企业,要通报,对情节恶劣的要追究经济和刑事责任。同时,加强进口资源的管控,严厉打击违法进口各类濒危动植物的行为。

四要组织企业到缅甸投资考察时,一定要选择有实力、有责任感、高素质、无违法记录的优秀企业和企业家代表,以保证两国利益不受损害、人民受益,真正实现以“双赢”为目的的经贸交往。建议在缅甸设立经济开发区,鼓励中国优秀企业到缅甸投资建厂。挑选符合当地民生需要的生活日用品、轻工业品、机电产品生产加工等企业。

五要与缅甸政府签订“投资保护条例”,并在香港设立中缅国际仲裁机构。在我国企业守法投资经营的同时,为国内投资者创造安全保护,保护在缅投资的项目和企业的利益不受侵害。

六要积极在缅甸开展金融业务,设立中资银行或合资银行,设立中缅合资证券交易所、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目前缅甸老百姓认可人民币,愿意使用和保存人民币。我们应该发挥香港金融中心的优势,在中缅边境地区设立金融特区,享受与深圳沿海相同的政策。

七要加强中缅民间文化交流,为中缅长期友好发展奠定基础。建议云南省政府拿出资金,资助或支持1万名缅甸学生来华留学,利用学生假期,以自愿和挑选的方式,邀请缅方学生,到昆明居民家中生活,共同交流文化和生活,促进民间往来。组织和鼓励国内(或省内)文化院(团)与缅甸有关方面建立长期的文化交流合作关系,定期组团到缅甸进行巡回演出、展出等交流活动,密切和丰富两国各界的往来和文化交流。云南省政府拿出一定的经费支持专业文化公司大量翻译中国影视剧目,做成光盘在缅甸销售。

八要支持缅方华人在老挝组建一个专业化的保安公司和保险公司,负责湄公河的安保工作,可以学习和参考美国黑水公司的做法,同时承担一些反恐情报和边境安保工作。鉴于2015年大选后,缅甸局势会发生新变化,西方势力对缅甸的渗透会变本加厉,中国应当未雨绸缪,必须加强与缅北四个特区的全方位合作,从扩大经济合作入手,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2009年,为了防止中国游客到缅甸赌博,缅方采取了封关措施,严重影响了边境民众的经济文化交流、边境旅游和边境经济的发展。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建议立即取消封关措施,鼓励投资商在中缅边境地区建设一些特色文化旅游项目,满足中国国内游客的需求。目前,我国一些企业已经在缅北地区大规模开展农业种植,如柠檬、木薯等,建议国家给予必要的扶持。

篇5:中俄能源合作发展前景分析

周延丽

能源工业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重要基础产业, 必须统筹规划, 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 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及人民生活提供优质、可靠的能源保证。目前, 能源合作已成为中俄经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国在能源合作领域发展潜力巨大, 前景看好。这方面的合作主要包括石油、煤炭、天然气、核电和跨国输电方面的合作。

一 石油合作

由于俄方原因, 前两年中俄石油领域的合作出现了一些曲折。2002年12月, 俄以中国的石油企业属于国有企业为由, 排挤中国参与竞购俄斯拉夫石油公司, 使中俄首次失去了开展大型石油资源合作的机会。2003年, 原计划开工建设的从俄安加尔斯克到中国大庆的输油管道, 也因俄方原因而取消。但是, 这并没有改变中俄发展石油能源合作的前进方向。最近两年俄对中国的石油出口不断增加, 2004年的出口量达到900万吨[1]。俄计划2005年对中国出口石油1 000万吨, 2006年达到1 500万吨,2010年达到3 000万吨。目前, 中俄两国正考虑铺设泰纳线支线(从泰纳线上的斯科沃罗季诺通往大庆)的方案和通过哈萨克斯坦至中国的石油管道向中国出口石油的问题。一旦这些设想变为现实, 俄对中国的石油出口将大幅增长, 达到上述出口目标毫无悬念。因此, 可以肯定地说, 中俄石油合作发展前景看好。

来自俄方的一些阻力缘何未能改变中俄发展石油能源合作的前进方向, 并且今后发展前景看好呢, 这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 中俄石油能源领域有很强的互补性。这是两国发展石油能源合作的基础性条件。俄石油资源远比中国丰富。据国际能源机构的统计, 中国石油未开采储量为250亿桶,占世界总量的2.61%, 未勘探蕴藏量为170亿桶, 占世界总量的1.81%;俄石油未开采储量为10370亿桶, 占世界总量的14.29%, 未勘探蕴藏量1 150亿桶, 占世界总量的12.25%[2]。2004年中国石油产量为1.75亿吨, 至2010年也只能达到1.77亿~1.95亿吨。2004年中国石油进口量为1.2亿吨。据专家预测, 2020年前后, 中国石油进口量有可能超过3亿吨, 成为世界第一大油品进口国[3]。俄2004年的石油产量为4.59亿吨, 是中国的2.6 倍, 2015年的产量将突破5亿吨。俄2004年的石油出口量超过2.2亿吨, 2020年的石油出口量预计在3亿吨左右。

第二, 俄需要同中国巩固和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 发展能源合作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内容。2004年10月普京总统访华期间两国签署的联合声明称: “全面深化包括能源和投资合作在内的中俄经贸合作, 是巩固和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因素。”[4]2005年2月普京总统重申, “俄方把发展同中国的战略合作关系作为优先方向之一, ??推动双方在能源、经贸、科技等重点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取得更多实质性的成果。”[5]

第三, 俄需要实施东北亚能源战略, 占领中国石油市场。2003年5月, 俄出台了《俄罗斯至2020年能源战略》, 提出“开拓能源销售市场”, “扩大俄罗斯公司参与国际市场的地理范围”[6]。其中对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提出的任务是, “到2020年石油的开采量最好能达到81000万吨”, 2010~2020年萨哈林大陆架的石油开采量争取达到并保持在2 500万~2 600万吨之间。同时, 提出了从这些石油产区建立通往东北亚国家的油气管道计划, 使俄对亚太地区国家石油的出口比重“从目前的3%上升至2020年的30%”。中国是亚太地区乃至世界能源大市场, 2004年的石油进口量占世界总进口量的6%[7]。今后,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这一比重将进一步上升。

二 煤炭合作

虽然中国是世界煤炭资源储量大国、生产大国、出口大国[8], 但是, 2004年中国出现了煤炭出口减少, 进口大幅增长的情况。2004年中国出口煤炭由2003年的8 567.76万吨下降到7 825.21万吨, 进口量由2003年的1 075万吨增长到1 861万吨。电力短缺是导致煤炭进口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此外, 国内煤炭供应总量不足和交通运输条件的制约也是导致煤炭进口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今后中国仍将会增加煤炭的进口量, 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其主要原因是:(1)国际石油价格居高不下, 而煤炭价格相对便宜, 中国企业不仅不再改用煤为用油, 反而会增加用煤量。(2)中国煤炭生产增长基本接近上限。中国煤炭协会分析指出, 受需求和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双重驱动, 中国多数煤矿以超能力生产、超强度开采的方式提高产量, 增加效益, 超能力生产的矿井占矿井总数的65%。目前, 全国1/3 的国有煤矿存在水平接续问题, 1/5 的矿区存在矿井接续问题, 现有煤矿后劲严重不足。而且, 为做好煤炭工业宏观调控, 国家对在大型煤炭基地范围内开采边角煤的小煤矿, 将严格限定资源范围, 不再新增加资源储量。对影响大型基地规划建设的小煤矿, 将依法予以关闭。因此, 现有煤矿生产能力到2020年将降至13.6亿吨。到2010年和2020年, 煤炭缺口将分别为1.6亿吨和7亿吨左右[9]。(3)中国许多地区正在搞“煤变油”试生产, 这将消耗大量煤炭。中国东部地区和东北 地区“煤变油”生产应主要依靠使用进口煤炭。(4)从中国环境保护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 也应增加煤炭进口, 减少对国内煤炭的开采和利用。

中国进口煤炭来源国主要是澳大利亚、加拿大、南非、俄罗斯、泰国和越南。从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利益出发, 我们应加强同俄发展煤炭合作。从煤炭储量、生产和出口能力分析, 俄是中国发展煤炭合作非常有潜力的伙伴。俄煤炭储量丰富, 居世界第一位。其中, 可采储量超过2 000亿吨, 占世界总储量的12%, 煤炭地质资源总量估计为4.45万亿吨, 占世界的30%。

2004年俄开采煤炭2.8亿吨, 计划2010年提高到3.1亿~3.35亿吨, 到2020年提高到3.75亿~4.45亿吨。俄是世界五大煤炭出口国之一,2000年煤炭出口突破4 000万吨, 2004年的出口量约7 200万吨[10]。俄煤炭的主要出口方向是欧洲, 每年对亚洲出口煤炭约1 000万吨。今后, 俄将增加对亚洲出口煤炭的数量, 中俄煤炭合作将会加强。

中俄加强煤炭合作, 一是通过贸易渠道增加从俄进口煤炭, 二是企业“走出去”, 在俄开发煤炭矿产, 获取产品分成。目前, 虽然俄对外国特别对中国合作开发其资源存有一定戒心,但是, 俄能源的发展原则是国际合作。2004年6月20日俄总理弗拉德科夫在圣彼得堡举行的“能源对话”会议上表示, 俄能源发展的主要原则是与世界能源体系实现一体化, 以及在开采新矿和开辟新市场方面进行国际合作[11]。因此, 为了开发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资源, 促进其经济发展, 同中国加强包括煤炭领域在内的能源合作是最佳选择。中俄发展煤炭合作会有一个光明的前景。

三 天然气合作

中俄发展天然气领域的合作潜力巨大, 前景看好。首先, 是由于两国赞同发展天然气能源领域的合作并提出了一些合作项目意向。在2004年9月中俄两国总理签署的《中俄总理第九次定期会晤联合公报》中称, 促进双方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取得现实进展是中俄进一步加强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双方愿继续推动落实中俄在石油天然气领域的合作项目, 包括中俄原油管道建设项目以及在两国境内共同开发油气田。在2004年10月普京总统访华期间两国元首签署的《中俄联合声明》中称, 双方将共同采取有效措施, 制定中长期规划, 促进能源领域的合作取得切实进展[12]。同时,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协议规定, 双方将协调俄对华天然气供应量、接收地点、价格, 并在勘探、开采、运输及实施油气项目上进行合作, 发展在中国的天然气运输和分配系统, 建造地下储气设备, 实施包括在第三国的其他合作项目[13]。目前, 中俄提出的天然气能源领域的合作项目, 除从俄科维克塔修建通往中国和韩国的天然气管道之外, 还提出了从俄修建通过蒙古和从俄修建通过哈萨克斯坦到中国的天然气管道的设想, 以及从萨哈林大陆架进入亚太市场的油气管道方案等。

其次, 俄已经制定了开拓包括中国在内的东北亚天然气市场规划。《俄罗斯至2020年能源战略》规定, 俄“既在西方, 也在东方”提升俄燃料综合体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 鼓励能源部门制定并实施国际运输项目, 吸引包括东方国家在内的外国投资进入俄能源领域, 到2020年使俄对亚太地区国家的天然气出口比重上升至15%。为此, 俄将加大对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天然气的开发力度, 到2010年使开采量增加到250亿~500亿立方米, 2020年达到550亿~1 100亿立方米。

再次, 中俄天然气能源领域有很强的互补性。俄是世界天然气资源第一大国, 其储量为127万亿立方米, 占世界的1/3。2002~2004年俄天然气产量分别为5 950亿、6 241亿和60339.5亿立方米, 2010年将提高到60350亿~60650亿立方米, 2020年提高到6 800亿~70300亿立方米。俄天然气出口量约占其产量的1/3, 2002年的出口量为1 580亿立方米, 到2020年将提高到2 350亿~2 450亿立方米。俄计划在其东部建设集开采、运输和供应于一体的管网, 2020年预计向亚太地区供应不少于4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 并且将以中国市场为主[14]。

中国天然气储量为2.2万亿立方米(在世界天然气总量中不足2%)。根据中国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预测, 未来20年中国天然气需求将迅速增长, 2010年和2020年将分别达到938亿立方米和2 037亿立方米, 在能源需求总量中所占比重将从1998年的2.1%增加到6%和10%。如果按目前中国天然气生产的增长速度, 如此大量的需求只能依靠进口。俄将是中国天然气能源领域重要的合作伙伴。

四 核电合作

据能源专家分析, 在未来100年内, 世界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将逐渐枯竭, 太阳能、风能、海浪等再生能源受科学、技术、成本等条件的限制, 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广泛应用。在可供人类选择的替代能源中, 能够发挥现实作用的是核能。因为世界上的铀资源几乎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

从生态观点看, 核电站比火电厂更符合环保要求。火电厂燃烧煤、石油、天然气, 释放出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以及含有镭、钍等放射性物质的有害气体, 而核电不会产生这些污染环境的气体。

另外, 核电价格低廉, 具有竞争力。核电发展初期, 困扰人们的是电站建设工期长, 耗资多。但是, 随着科学技术及工艺的发展, 现在核电成本已开始低于火电成本。

正是因为核电具有原料充足、污染小和成本低等优点, 世界许多国家争先发展核电。

2004年, 伴随着中国紧张的电力形势和国民经济的强劲持续增长, 核电的发展形势也产生了巨大变化, 国家将“适度发展核电”的政策调整为“积极推进核电”, 并制定了到2020年实现核电装机容量达到4 000万千瓦的宏伟目标(到2005年年末, 中国将有6 座核电站, 11 台机组, 共计850万千瓦投入商业运行), 使中国核电比重由目前的不到2%提高到4%。

中国核电的主要合作伙伴有法国、美国和俄罗斯。由于俄核电技术既先进又安全, 今后中国应继续加强同俄的合作。中国总理温家宝在接见俄记者时说, 核电站建设是中俄合作的又一个重要领域, 俄在发展核电方面有一定的基础和比较丰富的经验。我们已决定在浙江三门等地建设核电站, 并采取公开招标的方法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中俄已经在田湾核电站开展了有效合作。我们希望双方共同努力,确保核电建设的质量, 为双方进一步合作打好基础[15]。在科技合作领域, 中俄正在联合进行最先进的快速反应堆的合作研究[16]。

五 跨国输电合作

相对于石油、煤炭、天然气和核电合作, 直接从国外引进电力的安全性要低得多。其一,是由于技术和管理上的问题可能造成停电, 给经济造成巨大损失, 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其二, 是非技术上的问题造成停电, 如战争、恐怖活动以及社会**等。

目前, 俄社会发展基本稳定, 中俄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水平, 从俄引进电力的电网遭到人为破坏的可能性较小。如果两国认为管理制度已经完善, 技术条件已经具备, 应加大两国电力合作的力度, 中国可以从俄引进更多的电力。

目前, 中国主要是华北地区和黑龙江省的黑河地区从俄引进电力。俄年发电量达1万亿千瓦时以上, 其中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电力大量过剩。俄方资料显示, 仅伊尔库茨克电力公司每年多余电力就达到200亿千瓦时, 中国从俄引进的电量只占其中的很小部分。中俄跨国输电合作潜力巨大, 两国都希望继续加强合作。2005年3月, 俄国家统一电力系统股份公司副董事长列昂尼德·德拉切夫斯基访华期间, 同中方讨论了俄向中国输电项目及中方参与投资俄境内, 首先是具有丰富水电资源的远东地区的电力项目等问题。另外, 俄也有意参与中国亏损电力企业的现代化改造, 其中包括原苏联援助建设的企业[17]。

(责任编辑: 农雪梅)

(作者系辽宁省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注释:

[1] 《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答中外记者问》, 《人民日报》2005年3月15日。

[2] IEA,World Energy Outlook 2002.[3] 目前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 第五大石油进口国。[4] 《中俄联合声明》, 《人民日报》2004年10月15日。

[5] 吕岩松: 《俄总统普京会见唐家璇》, 《人民日报》2005年2月3日。[6] 《俄罗斯至2020年能源战略》, 《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3年第10 期。[7] 《李肇星在十届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就中国外交和国际问题答中外记者问》, 《人民日报》2005年3月7日。

[8] 中国煤炭基础储量为3 342亿吨, 列俄罗斯和美国之后, 居世界第三位。中国是世界煤炭第一生产大国, 2004年的原煤产量为19.56亿吨。20 世纪90年代末期, 中国煤炭出口位居世界第五, 每年出口量在3 700万吨左右, 2002~2003年出口量达到8 384万吨和8 567.76万吨, 成为世界第二大煤炭出口国。[9]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3日。[10] 《煤炭工业信息动态》总第47 期。[11] 新华网莫斯科2004年6月20日电。[12] 《人民日报》2004年10月15日。[13] http://, 2004年10月28日。[14] 恽亦成: 《中俄10月签署天然气战略合作协议》, http://, 2004年10月21日。[17] 俄通社—塔斯社2005年3月3日。

篇6:美国经济学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除了美国经济学专业就业前景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也吸引了更多的大学生学习经济。很多到美国的外国学生也把眼光投向经济学,经济学的升温成为全球发展的一个趋势。

更多美国留学信息,请关注:出国,我们的专家老师们将以多年的留学办理经验为您的留学之路提供全方位保障!

篇7:中俄能源的合作现状及前景分析

在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国际社会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能源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能源问题成为影响经济进而影响政治的重要工具。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经济建设中起支柱性作用的石油和天然气的储量并不是很乐观,中国的石油资源大部分是以来从外国进口的,而中国的邻国俄罗斯,不仅地域辽阔,横跨亚欧大陆,而且能源储蓄量非常丰富,是世界有名的能源大国。中国与俄罗斯,在地域上属于相邻国家,无论是从双方的战略合作关系来看,还是从双方的地缘政治来看,都需要加强合作,加强双方的合作,对于中国和俄罗斯两个国家而言,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当前能源新形势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世界经济飞速发展,能源的消费也日趋紧张,虽然全球的经济发展不平衡,能源需求也不平衡,能源的分布也不平均,但总体来看,能源在全球大体能够实现供求平衡。尤其在勘探技术得以突破的现代社会和对于资源的合理利用之下,全球的能源形势能够有所改善。

在国际社会,能源格局主要是以中东、俄罗斯、中亚和北美这四大地区为核心的,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能源供应国是俄罗斯,俄罗斯的天然气储量在世界上居于第一位,凭借其能源的出口,俄罗斯在世界能源的地位中占有稳定的席位,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开始重视能源的开发利用,并积极探索研发新能源,如风能、水能等,以缓解能源短缺带来的经济压力,但由于受技术的限制,短期内,还不能取代传统能源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虽然我国能源丰富,能源储蓄量也不少,但是我国人口众多,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和现有的能源状况并不匹配,随着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量与日俱增,中国能源的进口量超过总消费量的一半,能源短缺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由于近年来对环境问题的日趋重视,使中国的能源状况面临更多问题,由于中国能源主要以煤炭为主,高品质的油气资源相对缺乏,加上技术能力的有限,还有能源利用过程中的浪费现象的存在,给我国能源短缺的状况更是增加了严重的负担。

石油能源是国家的经济命脉所在,甚至关系到国家安全问题。石油贸易也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涉及到政治问题,国际上的石油贸易形式越来越多变,能够有前瞻性的能源贸易战略计划是关系到一个国家生死存亡的重要因素,能源只从一条战略通道进口显然不利于对经济安全风险的分散,只有能够多个源头供应能源,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政治形势中占有有利地位,我国进口石油能源90%都是通过海上通道入口,中国与印度,美国,东南亚国家还有日本等国的关系形势多变,一旦海上航线出现问题,中国赖以生存的能源供应就会被切断,因此中国的能源形势是不容乐观的。

俄罗斯国土辽阔横跨欧亚大陆,石油天然气的资源储备量非常大,是国际上有名的出口大国,其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油气资源在俄罗斯的东部地区,这使得俄罗斯无论是向西南的欧洲地区输油,还是向东面的亚太地区输油,都有良好的地理优势,但是俄罗斯的石油工业技术落后,开采提炼设备相对陈旧,原有的油气产量相对减少,面临资源枯竭,开发新油田又需要大量的资金,这些问题是俄罗斯一曲他国家的能源合作意识越来越强烈。俄罗斯本是军事强国、政治大国、能源大国,但是由于冷战后,经济上没有很强的地位,因此俄罗斯注重能源外交,希望能够利用强大的能源优势,取得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俄罗斯的能源外交引起了世界瞩目,其多元化的市场开拓不仅巩固了其经济地位,还计划开拓东亚市场,力求通过能源的多边外交来复兴其大国位置,增加其国际影响力。但是,欧亚地区也意识到能源的消费如果仅仅是依靠俄罗斯的供应,显然是经济发展的重大隐患,因此各国也在采用各种技术开采能源,俄罗斯的能源供应地位也在面临挑战。

二、中俄合作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石油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自零四年以后,中俄的石油贸易开始有所起步,并逐渐上升,目前中国的能源合作已经从进出口领域转向了勘探开发领域和深加工技术合作领域,中俄之间合作的范围越来越广。中俄两国的经济合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石油勘探开发领域的合作取得进展,俄罗斯对石油勘探开发等上游领域进行严格控制,轻易不让外国企业进入,但是近年来,俄罗斯开始允许国际石油公司参与开采,并同意出售部分股权,进行招商引资,中俄在石油上勘探和方面的合作已经初见成效。

第二,原油贸易合作不断扩大。中俄原油管道已经开始运行,自从2013年9月以来,中俄原油管道大规模启用,旨在扩大漠河首站的存储能力,俄罗斯加大了对中国油气资源的出口,中国为俄罗斯提供了庞大的油气消费市场,俄罗斯利用中国的能源市场,改变了以往俄罗斯只能向欧洲地区能源出口的历史,改善了俄罗斯出口单一的现状,实现了其出口结构的调整,有利于俄国的经济发展和俄国的资源出口结构的优化,并且通过对中国的出口,能够从中国的市场获得丰厚的利益。

第三,中国在天然气领域的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2013年3月后,习近平主席成功访俄,中国石油与俄罗斯的天然气股份公司达成协议,协议生效后加快了中俄天然气合作的进程,但由于价格原因,中国和俄罗斯的天然气合作,没有进行实质性阶段的发展,但相信在不久的未来,中俄之间定能解决利益冲突,实现进一步的合作,促进双方的经济发展。

第四,中俄之间加强了煤炭方面的合作。中国与俄罗斯都是煤炭资源大国,随着煤炭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加强中俄在煤炭领域的合作成为双方合作的利益共同点,并且已经进入了实质性的发展阶段,二零一二年十二月,中国签署了《中俄煤炭领域合作路线图》,俄国允许中国企业进入俄罗斯境内开采若干个煤炭资源,双方在经济领域的合作日趋密切和广泛,俄罗斯计划每年通过东西两线向中国提供大规模的电力输出。从长远来看,中俄之间进行石油天然气领域全产业链的合作,中国公司帮助俄罗斯开采和销售,增加其市场份额,俄罗斯公司允许中国企业进入俄罗斯勘探开发等,双方形成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也使得双方的经济实现了共赢的局面。

第五,中俄之间核电、水电、太阳能等新能源之间的合作。

核电水电是世界开发较早也备受世界关注的新能源,核电水电在未来具有很大的潜力,近年来中俄之间合作核电方面也相对比较多,2013,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与俄罗斯能源集团进行合作,签署了关于核电合作的协议,根据这份协议,首批合资项目包括开发西伯利亚的两个水电项目。未来投产后将从俄罗斯向中国出口电能。拟建的新电站将成为东西伯利亚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新兴产业的基石,有助于带动该地区的经济增长。通过双方的合作,也能为中国公司积累丰富的核电开发经验和国际运营经验,对中国公司未来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相比核电、水电合作的快速发展,中俄两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合作属于起步阶段,两国积极开展了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合作。中国国能生物清洁能源集团公司与俄能源署、俄国际统一电力集团公司签署了《可再生能源和能源效率领域合作框架协议》,这个协议标志着中俄两国在可再生能源的领域的合作已经起步,中俄两个国家在未来会有更多方面的合作。

三、中俄能源合作前景

近年来,中俄之间的合作日益紧密,虽然双方有利益的差别,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双方的合作给中俄两国带来非常丰厚的经济效益和政治效益,并且,双方的合作已经渗透到技术、文化等领域。中俄两国的能源合作有相当大的前景。

(一)中俄能源合作的前景展望

俄罗斯已经确定了中国是其亚洲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和俄罗斯在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核能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合作潜力,在石油领域,虽然在合作的过程中,有很大的曲折和利益冲突,但是这些曲折和冲突,从来没有能够影响到双方的合作,也没有能够影响到双方的利益前景。漠河中俄原油管道是中国和俄罗斯之间合作的典范,双方在未来将会进一步在勘探开发、工程技术服务、石油产品深加工、能源效率提高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和更深层次的合作。在天然气的合作方面,俄罗斯会增加对中国地区的天然气的供应量,在电力合作方面,双方共同努力,合资建立了发电站,有效地增加了双方的电力供应。

(二)关注世界新能源发展

随着世界各国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日益加强,新能源的推广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关注。各国都在研发技术,推进新能源技术的开发,中俄两国在能源合作方面,一直密切合作,两国应该抓住历史机遇,共同合作,推进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要增强新能源合作共识,再已有的合作基础上,加大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中俄两国的合作已经起步,并取得了良好的发展,但是,如何有效地推进进一步的合作,双方都处于探索阶段,两国政府应该进一步树立合作共识,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研讨探究,积极举办各种论坛,各种人才交流活动,为两国的合作出谋划策,要积极推进双方的技术合作,建立实验室研发中心等,为两国的合作提供技术支持,要积极调整国内相关政策,促进两国之间能源的合作与发展。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法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庞昌伟,《世界能源发展报告(2013)》(世界能源蓝皮书),第六章《俄罗斯-中亚能源发展状况》,社科文献出版社,2013.9.[2] 庞昌伟,《俄罗斯经济20年(1992-2011)》,第八章,俄罗斯能源工业与能源战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10.[3] 张恒龙; 秦鹏亮,中俄能源合作博弈及其地缘政治经济影响,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 庞昌伟,《俄罗斯-亚太:能源合作的地平线》,莫斯科大学出版社,2012年;

篇8:关于国际间林业经济合作前景分析

一、我国目前林业经济合作现状

与我国东北、内蒙古接壤的俄罗斯远东地区有着十分丰富的森林资源。据资料显示,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森林面积为5.6 亿公顷,林木蓄积量589 亿立方米,就林龄结构来看,俄罗斯远东西伯利亚地区成过熟林比重大,约占50 %,其中阿穆尔州、伯力和滨海边区森林资源可达3.2 亿公顷,蓄积量达223 亿立方米,每年约有4 000 万立方米进入过熟期,这片森林资源是急待开发的资源宝库。但由于俄罗斯经济尚未全面复苏,受到林区采伐设备老化、资金短缺、劳动力有限等因素的制约,每年生产能力仅为600 万立方米,其余的大面积成过熟林因采伐困难,或采伐后无法运出,而造成了资源浪费。因此,俄罗斯目前也正积极谋求利用各种形式的国际合作实现森林资源的开发。俄罗斯为了鼓励外国投资,在1992 年成立了俄罗斯国际合作与开发促进会;1993 年2 月又成立了俄罗斯联邦外国投资非商业风险保安国际协会,其任务是建立外国投资者服务的基础设施,协调本国与国外企业的活动,制订国际合作和区域发展规划。而我国与俄罗斯相比,虽然东北地区森林资源较为丰富,但由于多年来过度采伐,原始林已面临枯竭,可用林木资源远不及远东地区的储备。但我国在人力资源方面、机械设备性能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

所以,中俄两国间的林业经济合作是非常必要的。首先,相邻的地理位置为两国开展林业经济合作创造了有利的客观条件,便利的交通条件是木材运输的根本保证。其次,在我国东北、内蒙古林区有充足的劳动力资源,而且气候和地理条件极为相似,木材采运生产工艺方式也基本相同,这是中俄联合开发利用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森林资源有力保障。并且中俄间的林业经济合作符合两国政治经济关系协调发展的要求。这表明,开展中俄两国林业经济合作不仅能使两国在林木贸易领域受益,还可以提高两国总体经济贸易合作水平。当前,对于森林资源可持续性利用的重要性和生态意识正在日益增强。中俄林业经济合作可以避免俄罗斯出现大面积的森林资源损失,中国也可以获得紧缺的林木资源,可以说中俄林业经济合作符合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于是在近几年来,我国森工企业凭借技术力量雄厚、人力资源充足优势,在俄罗斯远东地区进行了多次项目访问考察、交流洽谈。国际间的合作从无到有,逐渐开展起来,并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最近两年,黑龙江省已有10 多家公司在俄罗斯境内买下青山树木;吉林省森工集团所属的大石头林业局,与俄罗斯有关方面签订的在俄赤塔州年生产30 万立方米的木材合作项目也已启动。从总体来看,中俄间的林业经济合作发展前景看好,潜力巨大。根据两国在林产品方面的供求状况,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林业领域开展长期合作,最终使双方均能从林业经济合作中受益。

二、对于我国林业经济合作前景的展望

对中国来说,加强同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林业经济合作是解决中国木材短缺、缓解林区“两危”的重要措施。林业发展的事实表明,中国单纯依靠自己的力量在封闭条件下来发展林业经济的方法是不可取的,这就要求中国需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加强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特别是与俄罗斯搞多层次、多形式的合作。

在未来的两国林业经济合作中,应着眼于长远,必须认真分析研究境外森林资源开发的形势,制定开发战略,制定合作发展的纲领,做到统一指挥、形成合力、联合对外。应该建议由森工总局牵头,组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林业经济合作发展有限公司,制定发展规划,统一对外联系,洽谈签订合同,组织各个项目实施。并且积极向国家林业局、国家计委等有关部门呼吁,争取得到资金、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同时,建议简化审批程序,便于参与国际竞争。搞好项目前期论证工作,做好可行性研究报告,谨慎行事,考虑周全,确保合作项目稳步推进。

在未来的林业经济合作中,合作将由双边合作向多边合作发展,并形成双边合作和多边合作共存的局面,由单纯取得木材的合作向全面深入合作的方向发展,即向林业产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而且区域内外的林业经济紧密合作合。总之,区域林业经济合作发展的目标是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广泛合作。应以林为主,拓宽合作的领域。俄罗斯远东地区,不仅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还拥有钨、金、锡、铝、锌、荧石等多重矿产资源。根据资料显示,其已探明的煤炭资源也十分丰富。并且该地区还有40 余种有经济价值的动物,其中包括黑貂、北极狐、察鼠、狐狸、松鼠等。还有近千余种药用植物和140 种食用植物。这一地区合作经济的发展,将为我国提供良好的合作前景。森工企业竞争可以凭借多年来林区多种经营开发的经验与实力,拓宽合作领域,全方位展开技术合作,增强国内林业企业的经济实力,形成新的支柱性产业。

总体来说,我国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林业经济合作,是利用他们的丰富林木资源,满足我国对林产品及其他产品的市场需求,安置我国人力资源,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繁荣国内经济,利国利民。因此,应大力促进林业经济合作项目的实施,为全面实现我国林业行业的全面振兴而努力奋斗。

摘要:由于全世界范围内森林资源紧张,林产品供应严重短缺,有的国家不得不每年拿出大量外汇进口木材和其他林产品,这使得国际间的林业经济合作体现出了突出的作用。目前,中俄林业经济合作,特别是如何合作开发俄罗斯森林资源是我国林业经济合作的主要问题。

上一篇:一对的开心情侣个性签名下一篇:爱别等孝别迟哲理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