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古典音乐的认识

2024-04-29

谈谈对古典音乐的认识(共8篇)

篇1:谈谈对古典音乐的认识

谈谈对音乐教学设计新认识

音乐教学设计应该是音乐教学实施前的一个有计划的教学准备和安排活动。

一、了解学生的音乐需求和学习特点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也是学习主体,那么主体对音乐有什么需求是老师应该关注的。所以,我们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心理需求,这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的改变,老师要考虑学生方方面面的实际情况,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

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音乐生理,了解他们的音乐心理需求,才能有的放矢的设计教学。所以,教学设计首先要充分了解教学对象,把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教师才有可能构建一个好的教学设计。音乐老师要明白,音乐学科教学是建立在承认个体差异基础上的。在音乐方面,每个人的潜能都不一样,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精确的诊断,制定良好的策略,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

教学设计应该是有弹性、有空间的,因为我们要面对不同班,不同基础、不同个体的学生。所以,教师的教学设计要有弹性空间。另外,教师的教学设计一定要是一个创意。有针对性,这个在课堂教学中非常有必要。

二、熟悉音乐教学内容

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要与教学对象联系起来,要密切结合学生的音乐兴趣和音乐需求。选择具有审美价值的内容。与教材内容有机联系,能够合理拓展延伸。教师要带着状态进教室,把氛围创设好,这样学生才能自然的融入进来,带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设计音乐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都要在目标设计时体现出来。比如“对„„在„„能够„„感受„„体验„„”简洁明了易于学生接受。

四、设计音乐教学过程

音乐教学要第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是一种递进式的教学安排。例如,五年级的<<外婆的澎湖湾>>第一步,情感唤起;第二步,情感深入;第三步,情感共鸣;第四步,情感升华。这堂课的教学设计的逻辑线就非常清楚,而且层层推进。

总之一堂优秀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孩子们快乐学习,老师轻松的教。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每节课都能很好的带动学生的积极性。

篇2:谈谈对古典音乐的认识

礼仪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认为礼仪就像是一种行为规范,就像是一些不成文的规矩,但是这些不成文的规矩是被大家认可的。礼仪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我们都知道,中国被誉为“礼仪之邦”,可见讲究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礼仪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注重礼仪对提高社会文明有重要的意义。一个人的礼仪修养可以展现一个人的风度、教养和魅力,因此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应当注重自己的礼仪修养。

通过对礼仪与修养这节课的学习,让我对礼仪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以前礼仪对我来讲就是一个抽象的名词,一个与我无关的事。而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认识到我的看法是错误的。礼仪是很重要的,尤其是个人礼仪,这对我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课上,我对个人的仪表与风度学到了很多。一个人的仪表大概就是人的外表,我们在不同场合下的仪表也应是不同的。就像是在我们在将来必须要面对的面试上,我们在穿着打扮上不应当太华丽,整体庄重整洁大方是最基本的要求。发式要和自己的脸型相搭配,我觉得去面试首先要有个比较干练的发型。最重要的是面带微笑,人们从来不会为难向他微笑的人,不是吗?这些都是礼仪的一部分,也是我们日常不太注意的部分,还要我们女生平时都爱化妆,我觉得,女孩子化妆是可以的,但是不要画太浓太艳的妆,那会给别人一种很不好的印象,毕竟别人对你的第一印象是你的外表,不可能看到你的内心,所以化妆的部分还是很重要的。平时化点淡妆会显得很精神,万事适当即可。仪表当然还包括你的服饰。女人身上不要带太多的首饰,衣服要简洁大方,尤其是在比较正式的场合,就最好是穿正装,而且我还学到了,女士正装的裙子的长度是在小腿肚部分,至少是在膝盖以下的。像男士的正装也是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像扣子和领带等。我们在选择鞋子的时候,要和自己的衣服相搭配,是属于一个色系的,不要太突兀。仪表不仅包括这些表面上的,还包括一个人的谈吐和行为举止。从一个人的谈吐就能看出一个人的修养。就像是通电话的时候,我们要介绍好自己,注意对方所说的话,自己说话要简洁明了。像是“谢谢”“您好”“对不起”“再见”等礼貌用语我们是要时常挂在嘴边的,一个人的谈吐可以体现一个人的文学修养,所以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多读书,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还有我们的行为举止,古人都说了:“站有站相,坐有坐相”。温文尔雅、举止大方,彬彬有礼是我们的行为规范。我们要注意自己的形象。像是在公共场合我们说话或者打电话应当轻声细语,不要大声喧哗,我觉得很多地方都有“禁止大声喧哗”的标语,而且我们不要对别人评头论足,这是对别人的尊重。不要随地吐痰,不要随地乱扔杂物等。

篇3:谈谈对古典音乐的认识

一、“互动”教学应遵循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

传统的数学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常常是教师讲、学生听, 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地位, 很难主动地学习、思考, 久而久之学生的主动性受到压抑, 进而影响学生智能的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如一些教师在例题教学中, 将审题分析与例题解答等一一“包办”, 如此教学使学生接受的信息过于繁杂, 且学生往往以听为主, 参与教学活动的感官单一, 易于疲劳, 致使学生很难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例题教学, 应突出解题关键, 教师要教给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方法, 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 手、脑、耳、眼、口交替使用。这样, 有利于消除学生上课疲劳, 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在“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例1的教学中, 我是这样进行的:

例一面粉仓库存放的面粉运出15%后, 还剩42500千克, 这个仓库原有多少面粉?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简易画, 显示具体情景。此举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寓教于乐。然后围绕例1设计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分组讨论。

(1) 本题有几个量?哪些是已知量?哪些是未知量?

(2) 题目给出了哪些条件?

(3) 题目中有何相等关系?

(4) 设哪个量为未知数?

(5) 能否列出方程?

通过设计有梯度的问题, 层层深入, 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状态。

问题提出后, 学生经过思考, 展开热烈的讨论, 对于问题 (1) 、 (2) , 均能得到正确答案。而对于问题 (3) , 有的学生认为“原来的面粉减去运出的面粉等于剩余的面粉”, 有的则认为“运出的面粉加上剩余的面粉等于原来的面粉”, 等等。根据不同学生所得出的不同答案, 教师或是直接给予肯定或是让其他学生发表意见, 这样师生处于交流互动的氛围中。由于问题 (3) 是解决例1的关键, 关键问题攻克了, 后面的两个问题就容易解决了。这时候, 教师从踊跃举手的学生中挑选几位让他们写出问题 (4) 、 (5) 的答案, 然后由同学们来做“小老师”, 对学生给出的答案做出“诊断”, 此时同学们参与教学的情绪更为高涨。最后, 教师做出归纳和小结, 使同学们对“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有更加深刻、更加全面的认识, 基本知识自然也得到巩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是“导演”, 学生是“主角”,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自主活动, 真正成为数字问题的探索者和解决者。

然后, 教师严格按格式书写解题过程, 目的是给学生以示范, 培养其良好的解题习惯, 并为学生提供参考格式。由此教师的主导作用再次得到发挥。

这样的教学避免了教师面面俱到, 既使学生动眼、动耳, 又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 从而真正达到“互动”的效果。

二、“互动”教学的灵魂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更是值得广大数学教师认真研究的课题。初中数学大纲指出: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数学创新意识”, 就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具有好奇心, 不断追求新知, 独立思考, 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 并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索, 研究和解决”。

“互动”课堂教学就是要让学生真正地活动起来, 主动参与教学。而作为导体的教师在“互动”课堂教学中,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教师设计教学方案时展开过程, 设计问题, 让学生不断面临新的学习任务, 通过自己的思维来学习, 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了前提和可能。

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例1的教学中, 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你能否编一道与例1类似的应用题?” (同桌之间互相解答、批改, 老师可根据时间选择一到两道编写较好的题目在全班交流。) 再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中, 我分别安排了以下两个练习:“一、你能否自己编写几个一元一次方程”, “二、某方程的解是x=1/2, 请写出此方程”。

由于在平时教学中, 教师经常习惯于给学生现成的东西, 学生也往往习惯于接受现成的东西, 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很不利。所以, 教师在课堂中适当安排一些创新的、开放性较强的练习, 既可满足班级内那些“提出问题有深度、有新意、有创造性”的学生的需要, 又促使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二是“发扬教学民主, 师生双方密切合作,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数学教学大纲》要求教师尊重学生, 把学生看成是自己的同事、伙伴, 从而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发挥创设良好的情境和营造和谐的氛围。

如在“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教学中的课堂练习这一环节中, 学生练习“解方程组

我安排了四个学生在黑板上解题, 然后让几个学生上来批改, 其中一个学生的做法被批改为错误, 他的做法是:由 (1) 得3X=Y+2 (3)

把 (3) 代入 (1) 得Y+2=11-2Y

把Y=3代入 (1) 得3X=5

于是我问:“为什么认为他的解法有错误?”该学生答:“因为老师讲的代入方法不是这样的, 他没有按老师的方法做。”我说:“但他的结论与其他的同学是一样的呀!”该学生答不出。于是我趁机表扬解题的同学:“他的解法非常正确, 是一种创新的解法!他能够不满足于老师所讲的方法, 自己探索出一种新的方法解决问题, 这就是一种创新的行为。同学们应多动脑筋, 多向这位同学学习, 多角度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互动”教学促进教师教学业务水平不断提高

“互动”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在备课和上课中狠下功夫, 在每一环节的教学中, 都要充分体现“互动”的特色。故教师不仅要认真钻研教材, 了解学生,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周密考虑课堂教学设计, 如怎样引入课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怎样设问能引发学生积极思维, 同时还要分析和估计学生回答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这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广的知识面和扎实的基础知识, 而且要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以便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各式各样的问题和及时调控教学内容。因此备课所花的时间比一般教学要多得多, 课也比一般教法的课堂难于驾驭、调控。但是, 我又感到课堂气氛活跃了,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这对于自己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水平是一个很大的促进。

篇4:谈谈对古典音乐的认识

那么,新课程改革下的音乐课堂如何进行有效学习呢。我想谈谈个人的几点体会:

一、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

黑格尔指出:“音乐来打动的就是最深刻的主体内的生活;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心情”。所以作为小学音乐教师,我觉得引导学生喜欢音乐的责任非常重大。那如何激发呢?

首先,教师必须要热爱音乐。因为热爱,才能用心备课,用心体会,用心感受,用心教学。在课堂上用富有激情的语言来引导学生,用艺术的魅力来感染学生,让学生逐步学会模仿、学习、追求、超越。学生才能真正的喜欢上音乐课。

其次,把握音乐的 “美”,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之情。音乐的美,是一种艺术的美,把这种美的情感传达给每一位学生,使他们与老师一同走进美的境界。例如:学唱《草原牧歌》这首歌时,我首先通过多媒体带学生一同走进内蒙古大草原:一望无际的草原,满山遍野的牛羊,勤劳质朴的蒙古人民、丰富的当地特产、珍贵动植物……直观的视频效果引来学生阵阵由衷的惊叹喝彩,清晰的画面配以内蒙古歌唱家腾格尔《蒙古人》激情的歌唱,深深的抓住了孩子们的注意力,打动了他们的内心,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当然,我也能根据不同的音乐引导学生动起来,乐起来。例如:在欣赏《爱的罗曼史》等一些节奏舒缓的乐曲时,我尝试让学生静静地闭上双眼,用心去感受音乐,并投入到音乐艺术的怀抱中。

二、把握课堂,注重有效学习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学則是以“情”感人从而达到教育目的过程。小学音乐课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如何向课堂有限的时间要效率呢?我觉得音乐教师应注重以下几点:

第一,教学目标必须明确、具体,科学简明

课堂教学目标的完成对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要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我们的教学目标不应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要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学会想象,学会思考,在设计一节课时,老师必须对新授内容和学生情况做具体分析,一切教学活动才会不偏离目标中心,才会更有意义。

第二,教学容量应适量适度,做到心中有数

能根据教育规律、教学原则和学生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时间,既不“贪多忽效”,也不“求少图便”。比如:对教学内容的把握,练唱次数,时间的控制,重点难点的把握等。

第三,教学方法灵活有效,选择恰当

任何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它需要教师切实把握各种常用教学方法的特点、作用,适用范围和条件,以及应注意的问题等,使其在教学实践中有效的发挥作用。

第四,教学过程充分展开,全面有效

1.要进行有效讲授

对于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易混淆点,要讲清、讲细。知识点要进行有教学专业性的有效讲授,精心设计相关知识点之间的导入和导出。

2.要进行有效提问

一节课只有40分钟,时间珍贵,提问要做到避免“是”、“非”的简单回答,体现问题的层次性和针对性,步步设问,提问和解答相结合。

3.要做到有效倾听

在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是一种共同学习和共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的探究活动。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善于同学生进行情景转化和情境共存,注重情感交流。

三、生动有效的教学评价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音乐课的教学评价是音乐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教学中合理有效的发展性评价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一)运用激励性的教学评价

激励性的教学评价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高。课堂上富于鼓动性的语言能使学生受到极大的鼓舞,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

音乐教学中我一直尝试运用激励性评价,增强他们的成就感、自豪感、竞争意识,而且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例如:我在教完一首新歌时,常常采用竞赛的形式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评价的形式可以多元化

教学中的评价并不是教师的专利,要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也应该把评价权利下放,提倡学生自己给自己评价以及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

篇5:谈谈对腐败的认识

谈起当官的,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腐败。在这个人情社会,腐败和人情,二者相辅相成。在我看来,腐败已经深入这个国家的骨髓,不过可惜的是,患的是制度性腐败的病,用的却是运动式反腐的药。

新官上任三把火,对于当下热热闹闹的反腐运动,不作评论,三年五年后再看。

在我看来,反腐只有一种现实的手段:官员不向上级负责,而向民众负责。实现这种手段,就必须改变一点,就是官员的任命不是上级决定的,而是无数双手投出来的。民主离我们还很远,在初高中政治书上除外。因此,如果官员是由上级任命的,那么他总会想方设法以上级的满意为最高需求,以上级的监督为最高监督,从而给贪腐留下了无限的可能性。关键还是司法独立。现在弱势群体连个可以公正裁决的地方都没有,你没权没势想监督,想举报,最后往往是被跨省,搞毛啊。看看香港那几个大法官,社会地位不是一般的高。只要让全社会的人都觉得社会是公正的,李刚之类的不能用权钱轻松摆平法院的话,这个时候特权阶级们就算想贪也会收敛很多。

有人或许会高薪养廉,然而,如果没有像香港那样的廉政公署,没有不受政府意志转移的法院,高薪养廉是妄想。天朝目前是运动式反腐,极有可能被利用为政治打击的工具,真正对民众有意义的为制度性反腐,即通过优化和修改制度来避免腐败,这是扼杀腐败的根本措施。但是那一天还遥遥无期。高薪养廉只只适用于离廉洁只差一点点,有足够的制度保证,最后的一个推动而已。然而,“中国式腐败”的最显著特点在此之外还体现为,商业常常成为政治博弈的牺牲品,或者说腐败问题常常被政治化。腐败在这个国家已经不再是一种潜规则,“反腐”反而成为了一种新的潜规则。据说,广东某市委书记在被双规以后,面对审查他的纪委官员怒吼道:“你们以为我是贪官,关键问题,谁不是贪官,你们能说出一个我这个级别的不是贪官的吗?中国不就是腐败提拔腐败,贪官查贪官,腐败分子反腐败吗?这个还要我告诉你们?”当每个人都腐败的时候,选择杀其中的哪一个示众,这无疑是一种“政治风向”的标志。著特点在此之外还体现为,商业常常成为政治博弈的牺牲品,或者说腐败问题常常被政治化。腐败在这个国家已经不再是一种潜规则,“反腐”反而成为了一种新的潜规则。据说,广东某市委书记在被双规以后,面对审查他的纪委官员怒吼道:“你们以为我是贪官,关键问题,谁不是贪官,你们能说出一个我这个级别的不是贪官的吗?中国不就是腐败提拔腐败,贪官查贪官,腐败分子反腐败吗?这个还要我告诉你们?”当每个人都腐败的时候,选择杀其中的哪一个示众,这无疑是一种“政治风向”的标志。

嗯,想说的就这么多,但需要做的还很多。

以上

B12020508

篇6:谈谈对党的认识

谈谈你对党的认识

一、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党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党”。这句话是我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经常能听到、看到和说到的一句话。但重要的是我们要从思想深处理解她的内涵,感受她的真谛,实践她的宗旨,而不是把她当作一句官话、套话来看待。我理解,这句话不但是我们党长期实践的历史总结,是客观现实的高度概括和反映,也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发自内心的对党的热爱和崇敬之情的表达,同时还是我们党自身的努力方向与公开宣言。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伟大、光荣、正确,根本原因有三条:

一是中国共产党从建立的那一天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指南,并且不断根据中国的实际,不断加以充实和发展,随之又确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全党的指导思想地位;

二是她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全部实践的最终目的和最高追求,把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作为自己的神圣信仰;

三是无论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现在的和平建设时期,加入这个组织的成员都是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条战线上的杰出代表和优秀分子。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实现了推翻“三座大山”的梦想,赢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一个红彤彤的新中国。还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使得我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不断创造经济社会发展的奇迹,到现在已经实现了13亿人口的小康社会换句话说,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正确是由她的指导思想及其理论的伟大、光荣、正确,她的实践目的和内容的伟大、光荣、正确和组成她的队伍这个组织整体的伟大、光荣、正确所决定的。

二、坚持党的领导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关键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而且经过多少次艰难曲折和风风雨雨,已经充分证明了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而且也充分证明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人民建设好新中国。在我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丝毫不可动摇的根本原则,但由于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而且她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她所代表的就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坚持了党的领导这一条,也就保证了其他三条的坚持。

那么,如何坚持好党的领导,巩固好党的执政地位,也是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首先应当考虑和重视的问题。多年来,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已经总结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执政方式和形式。建立了中国特色的国体和政体,那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国体和各党派、各人民团体长期共存、重大问题政治协商的政体。我国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这一整套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虽然目前还有很多不完善、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比起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三权鼎立、议会民主那一套来,却有着很大的优越性。一是决策高效,避免相互制约和扯皮;二是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有利于提高整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三是有利于国家的长期稳定与和平,有利于人民安居乐业;四是有利于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职能作用,整体上讲,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五是有利于精英人才脱颖而出并使他们的才华得以充分的展示,这也就是总体上看,我国的公务员(干部)队伍,是世界上最辛苦、最讲奉献、最具才华和能力的公务员队伍的原因所在。总之,我们在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还要注意根据变化了的新形势以及出现的新问题,不断改善党的领导,以保证党在我国的执政地位永不动摇。

三、要坚持和完善好党的领导,必须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每个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这个道理是不言而喻的。如果没有各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每个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那么我们坚持党的领导就势必成为空中楼阁,不可能持久。因此,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首先应做到以下三点:

一、要明确政治方向。以上谈到了在我国坚持党的领导是搞好一切工作的根本所在。这一点作为一个党员要时刻牢记在心,溶化在血液中,落实在行动上。无论遇到任何事情,首先要用这一标准去衡量、去辨别、去判断。绝不能被一些事物的假象所迷惑,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因为在我国目前的形势下,一

党课小组讨论

些反动分子和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不是明目张胆地出来反对共产党的领导,而是变换手法,甚至于披上宗教、慈善、援助等容易使人上当受骗的外衣,来兜售其不可告人的东西。这就要求我们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加强学习,认真实践和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提高辨别真假马克思主义的能力。

二、要先做人、后做事。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有着底蕴深厚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着社会公认的做人的标准和道德水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首先是一个中国人,我们做人、做事,首先应符合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一个健康、向上的“好人”的标准。但我们有些党员,高高在上,不能脚踏实地,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嘴上喊得冠冕堂皇,背地里干的事,还比不上一个普通老百姓,这种人,迟早要被历史所淘汰。

三、是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句话也是我们经常提到的一句话,但什么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呢?我理解人生观是一个人对人生的看法,即人的一生是怎么来的?人生为的是什么?价值观是一个人对人的价值的看法,即人活着或者死去,如何做才有价值?得到些什么就算是有价值?世界观是一个人对世界(宇宙)的看法,即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是有其内在规律的?还是世界是精神的,即由上帝或别的一种特殊的精神力量所主宰的。这些观念,虽然平时我们每个人不一定去想他,或明确地确立其在自己思想中的主导地位。但在每个人的思想深处,都有意识无意识地有着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应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把人生看作是由父母创造的留给我们的一份很珍贵的礼物,人生只有一次,因此,要特别的珍惜和爱护。人生虽然是宝贵的,但它的价值绝不仅仅是为了吃喝玩乐,人生的价值紧紧地与人民与社会联系在了一起,人的一生为人民为社会做得贡献越多,价值就越大,我们认为世界是物质组成的,因而是可知的。因此,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应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树立认识世界、尊重客观、有益有利地改造世界的信心和决心,而不是消极地等待命运的安排。

如何从实际行动中争取早日入党;

第一、追求入党的信念必须持之以恒。许多要求入党的同学,从提出申请的哪天开始,就矢志不移,孜孜不倦地为党工作,以实际行动表明要求入党的真诚和决心。但也有少数同学,心血来潮干一阵子,时间久了就松懈下来,这种忽冷忽热的表现,说明这些同学思想觉悟不够高,共产主义的信念还不牢固。以实际行动争取入党,就必须克服这种忽冷忽热的情绪。要通过进一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以饱满的政治热情,为实现自己的崇高理想而坚持不懈地努力。

第二、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在校大学生,以学业为本,争取优异成绩,学好本领将来为社会、为人民做贡献。如果说学习成绩不及格,你的思想觉悟再好,没有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你怎样去为人服务。所以在大学里,同学们要学习和掌握专业技术,成为“四有”的劳动者和接班人,把自己的聪明才智无私的奉献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第三、建立一种融洽的同学之间的关系,并在同学中起模范作用,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各族人民的忠实代表。共产党员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任何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党的利益,人民的利益,勇往直前,不怕牺牲,出色的完成党交给我们 的任务,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取得同学们的信任,能带领同学们去完成各项任务。

第四、以老老实实的态度,靠自己的真诚努力争取入党。入党,重要的是从思想上入党,端正入党动机。一些同学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因素影响,把入党仅仅当作荣誉和任务,表现出一定的盲从性;有些同学将入党作为增强就业竞争力,找到好工作的途径,存在一定的功利倾向;有的同学没有很好的追求进步,积极要求入党的愿望与实际行动结合起来,言与行出现一定反差。有的同学通过拉关系,托人情等不正当的手段达到入党的目的,这是非常错误的,也是党纪所不容的,作为一名要求入党的同学,一定要严肃对待这个问题,要以老老实实的态度,扎实的作风,靠自己的真诚争取入党。

党课小组讨论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深刻把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

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基本理念的统一体,直接反映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规定性,贯穿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深层的精神内核,是现阶段全国人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的最大公约数的表述,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引导力。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进行了凝练,是重要理论创新成果。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富强即国富民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的应然状态,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也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民主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诉求。我们追求的民主是人民民主,其实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它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也是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建设的应有状态,是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概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生动局面。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价值诉求,是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其价值取向是不断实现实质平等。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公正即社会公平和正义,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是国家、社会应然的根本价值理念。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它通过法制建设来维护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制度保证。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爱国是基于个人对自己祖国依赖关系的深厚情感,也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行为准则。它同社会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要求人们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自觉报效祖国。敬业是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要求公民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精神。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人类社会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它强调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础工程。自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命题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近年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党课小组讨论

体系的本质、基本内容、功能与作用、建设途径等方面形成了社会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力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得到彰显。随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识的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凝练成为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着力点。党的十八大从价值理念视角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进行抽象概括,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奠定了价值观基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具理论逻辑魅力,也能够更好地为社会、为群众所掌握。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迫切需要。长期以来,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图谋从没停止过。当今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社会矛盾多发,价值观念多元多样多变,西方敌对势力乘机加紧对我国实施价值观渗透战略。世界上从来就不存在抽象的民主,也不存在绝对的自由。实际上,民主、自由和人权并不是西方国家的专利,而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追求。面对价值观领域的渗透与反渗透斗争,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必须坚守好价值观领域这块阵地,确保意识形态安全。这就需要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凝魂聚气、强基固本上下足功夫。应清醒地认识到,价值观领域的博弈是激烈的、长期的、复杂的。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逐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有效应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实施价值观渗透战略的客观要求。

篇7:谈谈对“国学教学“的认识

1、国学的含义以及其包含的内容

2、古代国学的教学模式

3、当今国学教学的发展态势

4、国学进小学教学中产生的影响

5、在小学教学中合理进行国学教学的方式,以及其利弊

6、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在大学期间为国学教学做准备的建议

一、国学

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国学和文学数学的意思不同,并非是国家之学或者治国之学。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所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

国学就是中华传统治学方法,最初分为象数派自然科学和义理派人文学术,就是今天的自然国学和人文国学的雏形,道家和儒家分别是两大学派的代表和核心。从明代起,国学详细分为质测、通几、宰理三学,质是区分,测是测量,质测就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通是通达,几是根本,通几就是哲学和人文科学;宰是主持,理是管理,宰理就是社会科学。明代国学划分,视野开阔,质测、通几、宰理三学相当于现代学术的自然技术科学、人文和哲学、社会科学,包含了人类学术的全部,体现了中华学术自古就有的“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中通人事”的基本精神,展示出国学的真正气魄。现在所谓国学包括中国古代的思想、哲学、科学、技术、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旁及书画、音乐、术数等诸多方面。“国学”之名,始之清末。其时欧美学术进入中国,号为“新学”、“西学”等,与之相对,人们便把中国固有的学问统称为“旧学”、“中学”或“国学”等。

二、古代“国学”的教学模式

在奴隶社会中,“学在官府”是主要的教育特点。主要是教授“六艺”(六艺:礼、乐、书、术、御、射)。随着历史的发展到春秋战国之际,官学逐渐衰败,私学兴起。在官学与私学的发展中出现了书院和私塾两种教学场所的不同。书院是将学生集中起来一起教授相同的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其特点是:

(一)教育教学与学术研究并重,二者相得益彰;

(二)书院盛行讲会制度,提倡百家争鸣,形成一种宽松的学术氛围;

(三)书院的教学注重发展学生个性,提倡教学相长,采用师生论辩式教学模式;

(四)人格教育与知识教育并重。

(五)教育教学与学术研究有机结合,明确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把教学与科研置于适当的位置,使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六)重视学术创新,鼓励学术交流;

(七)、注重学术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分析能力的培养。

私塾一般分为家塾、族塾、村塾(亦称社学)、义塾、散馆。前四者都是由组织者(如族长、约长)延请教师。唯散馆是教师自行开馆,接纳学生。就今天的私塾复兴来看,两者并非泾渭分明。许多私塾都是一位家长教子读经,周围邻里积极响应筹办,然后又对外招生,可谓由家塾而村塾而散馆。但总体而言,私塾的存在,不论是因为家长的责任感,还是民间团体的职责,还是教师自身的生存需要„„其产生皆来自民间。其教学模式为:

1、先令识字;

2、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3、讲解大概。

三、当今国学的发展态势

当今国学教育等的学习对于提升国人道德水准,维持良好的社会秩序意义重大。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国正处于一种新文化新道德养成的关键时期。在构建社会主流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中,国学教育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道德准则和伦理规范,如“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是具有普世价值的,完全可以在与时俱进的基础上加以利用。

1、文化自觉

传统文化复兴、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学热是近年来国人耳熟能详的热点话题。这种“热”契合的是时代生活的精神需要,从现实社会和文化发展的角度可以说是应运而生。

2、与时俱进

在当代文化语境中传承和发展国学还要发扬传统文化自身演进中体现的海纳百川、融会新机的固有机制。传统文化并非一种先验的文化模式,并非是亘古如斯的凝固存在,或者某种一成不变的陈迹。相反,它也有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变动的过程。中国传统文化不等于儒学,也不等于汉文化,从远说它是先秦诸子百家、汉夷文化碰撞交融的结果,从近说是儒释道融会贯通、中学西学碰撞化合的文化新生态。

四、国学进入小学课堂的影响

现今,国学在全国的部分省份学校已经正在实施。对于国学的影响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向学生传播我国优良的传统;

我国经典的国学教材,如《弟子规》、《三字经》等,它们的内容中有许多是约束人的行为,以儒家的人生观影响着学生。儒家的仁爱思想对于我国国民的约束力强大,例如孝道等。在学习《弟子规》的内容时,可以向学生传播孝道,让学生知道孝顺的重要性。

2、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学习我国文字的精髓;

在国学中,许多启蒙教材都是很好的识字教材,不仅仅可以让学生学习到字词的写法,更可以学习到这些文字的文化内涵,就像《千字文》等,虽然是识字的教材,但是深入探究可以发现,在这些文字的背后蕴含着文化的精髓。

3、使学生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

在国学的教材中,我们不妨可以发现其中蕴涵着许多我国文化的缩影。例如《诗经》、《论语》、《孟子》等等,这些著作中有包含文学的,还有民俗的。

4、学习国学可以为将来的学习奠定文化功底;

现今的语文教育,绝大部分是继承和改革我国古代的文学,都是以我国古代文学作为基础。学习国学经典可以更好的学习古代的文学作品,能更加容易的理解其中的内涵。

五、在小学课堂中进行国学教学的方式及其利弊

在小学课堂进行国学教学,我们要注意针对不同对象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针对整个小学课堂进行国学教育,可以运用以下几个方法:

1、认清楚学生的“本质”;

这里所说的学生的本质主要是指学生的一些特征,如年龄特征,包括需要了解学生所处年龄阶段的一些特殊性,在心理上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了解这些后有助于我们更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因材施教”。

2、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一中教学方法。这是针对小学生的只是积累不够所采取的一种教学方式,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接受所教授的内容。

3、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 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通过独立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自主的去阅读课外知识,扩长自己的积累量。

4、共同解决问题法

这种方法是学生之间合作进行解决特定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增强团队意识,更可以使学生接受和吸取所学的知识。

5、发现法

通过学习者的独立学习,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发现,并不局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可以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可以更好的发现国学经典的内涵。

国学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必然会有它的一些长处和一些先天的不足,作为国学教育它有一下的长处与不足:

1、优点 ①奠定道德根基

和谐常常是国学经典的精髓,这些作品对于一个和谐生命的塑造,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其中道德根基包括两方面,一是孝道,二是尊师,让孩子通过学习国学,明白孝敬父母、亲人,尊重师长的道理。②增强语言能力

诵读国学,可以让孩子多认识字词,奠定语文基础。而语文基础好,是一切知识学习的基石。通过学诵读经典,孩子的识字量明显要超过一般的小孩。在学习和朗诵古典文学经典的同时,孩子也学习了优美经典的文字、文言、文章。孩子既学到了“语”又学到了“文”,两者融合为一个整体,为孩子今后语文课程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培养了孩子良好的阅读意识、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③开发孩子智力潜能

幼儿时期是孩子智力和记忆能力发育的关键时期,孩子如果在这一阶段通过学习经典古籍和诗歌,如《弟子规》、《三字经》等,可以有效地帮助他们进行智力和记忆力方面的开发。④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宝贵的教人怎样做人做事的道理:“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益”“凡出言,信为先”„„孩子在诵读这些朗朗上后的语句时,不仅能够识字认字,更是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中包含的的美德,培养起良好的人文素养、心理品质、道德品质和人生修养。⑤让孩子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当前,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的宠爱,家长的疏忽,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使现在许多孩子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心里不成熟,缺乏坚韧不拔的意志;任性,我行我素,不顾他人感觉;自私狭隘》„„而在《弟子规》、《论语》、《孟子》、《道德经》等先贤的著述中的大多经典恰恰是给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方法。

2、弊端

① 传统的教育思想,重思辨内省,轻实证外求; ② 重求同顺从,轻求异创新;重整体综合,轻部分分析; ③ 重直觉领悟,轻逻辑推理;重目标结果,轻过程方法。

六、作为一名师范生,为国学教学作准备

作为一名师范生,对于国学教育我们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其方法如下:

①多看好书,丰富自我 ②多提高自我内涵 ③提高自我口才 ④标准普通话

篇8:谈谈对教育本质及目的的认识

关键词:教育,本质,目的

在学术界, 对教育的本质有以下六点基本观点:

1.教育是上层建筑

(1) 教育是通过培养人为政治、经济服务的。

(2) 教育与生产关系的联系是直接的、无条件的。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是以生产关系为中介的。

(3) 教育总是存在于一定社会的, 是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教育是一个历史范畴,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 教育的性质也发生变化。因此, 历史性、阶级性是教育的根本社会属性。

(4) 上层建筑也具有一定的继承成分。

2.教育是生产力

(1) 教育劳动是生产劳动。

(2) 教育具有传递生产劳动经验的职能。

(3) 教育实现了劳动力的再生产, 它把一个潜在的劳动力变成一个直接的劳动力。

(4) 教育投资是一种生产性投资。

(5) 教育与生产力有着直接的联系, 为生产力所决定。

3.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属性

双重属性说的观点是, 教育会受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影响和制约, 从诞生开始就存在着两项社会职能:一种是传授一定的生产所需要的社会认识, 其含有较为明显的阶级性;另外一种是传授生产力所必要的生产知识和生产经验, 进而为生产力的发展而服务。教育本身就含有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双重属性。所以是不能够简单的将其归之于上层建筑特点或是生产力的。

4.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通过传授知识、教育人才最终服务于社会。教育所具有的此项专门特点也决定了它与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会有所联系。不仅和生产力相关联, 也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不但深受经济条件基础的影响;同时与道德、法律、政治等上层建筑紧密相连;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它的本质是生产性、阶级性、艺术性、社会性等的统一。

5.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提出“社会化说”, 此过程的规定性也就是:教育的传授主体以一定的外在方式将知识、经验逐步交到受教育者身上, 进而达到知识文化传递的目的, 促进受教育者个体的全面发展, 进而使受教育者个体社会化。它把教育的内部矛盾进行了揭示———个体身心发展水平与社会客观要求的对立和统一;充分体现出了人与社会的关系, 也展现出了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6.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1) 培养人的活动, 并非人类所有教育现象的本质。

(2) “社会实践活动说”不能作为把教育与其它存在的社会现象进行准确区别的依据。如果单是把教育的本质说成是一种进行人才培养的实践活动, 那么就难以将其与其它如艺术、文学等具有培养功能的实践活动进行准确区分。

(3) “教育”与“培养”常为通用词语, 故为同义反复。

我认为, 教育应该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众所周知, 教育的最初是起源于劳动的。而劳动则是进行于社会集体中的。最初教育出现的目的是为了教会和传递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积累的知识与经验。教育离不开社会的共同发展。而社会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方式的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有着统一和对立的矛盾, 不断促使着社会发展。在不断进步的社会中, 教育的发展不但要受到生产关系的影响, 同时也要受到生产力的影响。教育的存在和发展受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同时制约。

作为劳动力的主体, 人, 生活在客观的社会环境当中, 具备一定的思想和思维。人类进行劳动生产属于社会性的劳动范畴。人们在生产物质的同时也在客观上建立起了一系列的客观关系。这些客观的社会关系对人的体力、智力的发展都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因此马克思又将人的本质看作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会有着什么样的思维, 教育主体由谁来掌握, 哪些群体能够进入到学校中接受教育, 在教育过程中以什么样的方式、生么样的目的来教育受教育者, 这些都与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密不可分, 都受到生产关系、与之相关的政治制度以及意识形态所影响。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不但能够将上一代所拥有的知识与经验教给下一代, 同时也会将一定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规范传给下一代, 让他们能够利用这些知识和经验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 进而维护一定的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所以, 不一样的社会环境会存在不一样性质的教育。从教育的这项意义来讲, 教育不但是长久且普遍的活动, 也是一项阶级性和历史性的活动。在古代的阶级社会里, 教育会体现出其明显的阶级性, 服务于一定的经济与政治。此时有着统治性质的教育, 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发展其统治的工具。

教育通过人才培养来体现出其对社会发展的意义。人都有着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需要充分认识和重视人的这些规律, 才能够达到教育的根本目的。教育对人发展的影响, 它是从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进行表现的。遗传, 主要指的是人生理素质的遗传, 也就是人的客观具有的生理特点。遗传创造了人进行发展的客观前提, 也决定了人是否可能发展。如果失去了这个前提, 那么个体的任何发展和进步都是空谈。遗传素质这项客观前提的发展历程也影响和制约着人的发展水平, 人会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体现出不一样的心理特征。遗传素因为个体的不同存在着差异性, 这也就导致了人在发展过程中个性的出现。但对大部分的人来讲, 这样的差异性不会很明显, 只是在经历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后, 才会使差异性变强, 进而成为人的属性, 最终形成人的才能、品德、思想以及爱好等。所以“遗传决定论”是不正确的。

总而言之, 教育所具有的形式与机构同教育的职能和性质一样, 都会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随着社会的变化, 教育也是改变的, 教育的本质也会在变, 但是总的作用还是不变的, 那就是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本质是人类群体对每一个个体进行的文化传授的行为, 其要求要充分结合人的特点, 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之下, 促进每个人对宇宙、地球、人类文化、历史经验等等的认识, 进而使每一个个体都能够成为拥有丰富知识、崇高精神的自由人。我们都生活在自然环境中, 应该与自然建立起必要的情感和交流。人与人之间、人与人类之间也应该建立起必要的联系和交流。

我们应该教育出能选择自己的人生, 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人。在这一生中, 人所享有的最高的权利就是为自己生命赋予重要意义的权力。而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每一个人完成和实现这样的权利。

在这项问题上, 真可以说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世界著名教育家杜威先生的教育理论中指出,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是其三个核心命题。杜威的立论是: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供给人们一种“新生活”, 一种“改造了的生活”, 要求要改变不切实际的学校教育方式, 充分结合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让其不但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满足儿童成长的需要;教育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 充分尊重儿童自身特点, 让一切教育方式和活动都能够适应儿童发展的需要;真正有意义的教学活动是来自于长期教学经验的, 经验不但决定着书本知识, 也决定着教学的方式。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鲁洁先生认为, 教育的主题应该是教给受教育者能够完成自我改建和自我构建的实践活动过程。他的立论是:人类有着两种发展状态, 一种状态是自发、自然的发展状态, 而另外一种发展状态则是由人的主观意识进行的社会改造, 这种有目的实践活动中所实现的发展。 (1)

程少波老师的观点是:教育的本质是具备文化传递的过程也就是教育是社会遗传的机制 (方式) , 也可以说是对人类文明和文化沉淀和积累的统一。他的立论是:经济、文化、政治共同组成了教育的客观空间;机制指的是事物的功能和这些功能间的关系, 它不但包含了教育与社会中的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 也包含了教育自身存在的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2)

我认为, 教育的本质是满足人类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人类来到这个世界, 最基本的需要是生存与生活。生存是第一位的。只有生存着或曾经生存过, 才有人类意义的存在。要想生存, 就必需能够维持生命, 就必需能够吃饱、穿暖, 否则就会饿死、冻死。吃饱、穿暖靠的是谋生的技能, 这些技能的获得是离不开教育的, 要想吃好穿好更是如此。如果没有教育, 人类恐怕只能像人类祖先那样吃野果、穿树叶了。生活是第二位的, 但也是更重要的。要想生活有意义, 人类就必须不断地发展, 不断地改造这个世界, 不断地犯错误, 又不断地在错误中总结经验, 不断地积累财富—物质的和精神的。从这个意义上说, 当代人的生活就是为了整个人类自身的发展。人类本身也就是靠一代一代人的生活不断的延续发展的。人类不同于其它动物的一个最主要的特征, 是其经验的获得并不都是亲自体验得到的, 许多经验是前人传授的, 这就是教育的作用。教育使每个人在生活中少走了许多弯路, 为人的发展争得了时间, 正因如此, 人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地发展。

就教育方法来说, 孔子的教育可以说是最优秀的教育方式。教学方式具有开放性, 带着众位学生周游列国, 这是古往今来最为完美的一堂课, 就算是哈佛大学最先进、最优秀的案例也不能够与之相比。饱读万卷书虽然能够学得知识, 但是要行万里路才能够领略到知识的含义。

教育目的具有双重性:一方面让学生掌握知识, 学成之后能够自力更生, 进而为社会发展服务, 一方面让社会发展能够顺利交接, 向前发展。一方面让有着不同个性和天赋的学生能够将自身的优点进行充分发挥、把自身的特点和兴趣发展成为今后能够安身立命的职业, 另一个方面让有着不同特点和要求的岗位能够找到最为合适的继承者。

注释

1鲁洁.教育: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

上一篇:游玉环农业观光园作文下一篇:建设数码社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