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赎人原文及翻译

2024-05-02

子贡赎人原文及翻译(精选4篇)

篇1:子贡赎人原文及翻译

《子贡赎人》,出自《吕氏春秋·先识览·察微篇》。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子贡赎人原文及翻译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原文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於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注释

1、为臣妾:做奴隶。

2、府:指国库。

3、赐:子贡的名。

4、子路:孔子的学生。

5、于:在。

6、举:做。

7、移:改变。

8、施:给予,传授。

9、适:适合。

0、寡:少。、臣妾:古时对奴隶的称谓,男称臣,女称妾。

2、子贡: 孔子的学生。

3、损:损害。

4、复:再。

5、之:的。

6、易:改变。

7、而:表承接。

8、拜:感谢。

9、法:法令,法规。

20、而让其金:拒绝

翻译

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金钱(的补偿和奖励)。(孔子的学生)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不(向国家)领取金钱。孔子说:“赐(端木赐,即子贡),你错了!圣人做的事,可用来改变民风世俗,教导可以传授给百姓,不仅仅是有利于自己的行为。现在鲁国富的人少穷人多,(向国家)领取补偿金,(对你)没有任何损失;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篇2:子贡赎人原文及翻译

春秋时,鲁国有一规定:凡在他国遇到被卖为奴婢的鲁国人并愿出资赎回的人会得到政府的奖金鼓励。孔子的学生子贡义卖字画并将所得资金赎回被卖为奴的鲁国人,当官府送来赎金时却被子贡婉言谢绝了。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后反而训诫了子贡一顿,而他另一位学生子路救得溺水老人并欣然接受了老人一条牛的馈赠却得到了孔子的赞许。若要我们当代人来评论,怕是大多数人都赞叹子贡之品行高洁,相比之下子路的做法就不如子贡那么君子了。但实际并不然,不是有句老话说:“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这少数人的观点则是认为子路之善贵于子贡之善。

虽然,从表面上看,子贡义卖字画赎人这件事本身就已经难能可贵了,再加上他还不要赏金,君子的光辉形象立马跃然纸上了,但仔细一想,这其中亦有不妥之处:孔子原话是这样的:“夫圣人之举尔,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意思就是说《圣人做的事,可用来改变民风世俗,教导可以传授给百姓,而这不仅仅是有利于自己的行为。在孔子看来,世上万事,不过义、利二字而已。子贡不领取奖金,固然让他自己赢得了更高的赞扬,但同时也拔高了大家对“义”的要求。正如画面中所表示的那样:一些寒门学子也拿着自己的字画欲拍卖赎人,可他们的善心还未来得及实施,却因一句“子贡不要奖金,我们又怎好意思要呢?”向无米下锅的现实弯了腰。很明显,子贡这种做榜样的行为并没有让更多人接受,虽然大家有这样那样的难言之隐,但最终选择的做法并没有使这个社会发生任何改变。

所谓行善,则必须分清是善与非善,不能只重视眼前行为,更重要的是要使影响面更加广大而长久。这样一比较,子路救人欣然受牛,这更容易让周围的人有行善的动机与动力,毕竟,追求利益也是人类的一种正常行为,所谓“重金之下必有勇夫”正是符合这种观点的。关键是以利益为诱饵劝世人行善,则对于改一方之民风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吧。

古语有云:利于人为善,则打人、骂人亦为善:利于己为恶,则敬人、爱人亦为恶。这句话咋一看有些矛盾,细细斟酌才知打人骂人也是一种使人警醒及时行善的手段。当然,这也得施善者把握好分寸。不然谁也不能保证最后会出现“正偏”(佛教中指本意是好的,但因实施方法不当而出现不好的结果,反之则为偏正。)的结果。

篇3:子贡赎人·子路受牛

【注释】

① 臣妾:西周、春秋时对奴隶的称谓。男奴叫臣,女奴叫妾。

② 府:国库。

③ 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孔子的弟子。

④子路:仲由,字子路,孔子得意门生。

【大意】

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外沦为诸侯的奴隶,把他们赎出来的人,可以到国库中报销赎金。有一次,子贡从其他国诸侯手中赎出了一个鲁国人,回国后却不去领取金钱。孔子说:“赐呀,你做得不对。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隶的本国同胞赎身了。你如果取回国家的补偿金,并不会损害你的行为的价值;而你不肯拿回你抵付的钱,别人就不肯再赎人了。”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送他一头牛以示感谢,子路收下了。孔子说:“这下子鲁国人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孔子能从小事观未来,这是由于他对事物的发展变化观察得远啊。

点评

《淮南子·齐俗》中也记载了这两件事,书中评道:行为同社会风俗相一致,就可以追随效仿;事情普遍都有能力做到,便容易推行。做出矜持虚伪的样子来迷惑世人,行为看似高尚却背离民众,圣人不以此来整治民俗。

子贡自损钱财赎回鲁人,做了好事,本应该被树为道德典范,孔子为何反而要说他做得不对?因为鲁国法律的用意本来是为了鼓励更多的人“惠而不费”地做好事,如果暂时没有钱,也可借来赎金,为同胞赎身——这样做好事,利人不损己,子贡错就错在把原本容易达到的“善”拔高到了许多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使得财力不及子贡的人望“善”兴叹;相比之下,子路救了人,接受谢礼,显得自然而坦荡,对社会风气而言是一种鼓励与促进,善于“以小知大”的孔子,当然会表扬子路了。

此事对今人的启示,就是对他人少一些“道德绑架”,尊重他人为善的想法与方式;对自己而言,则是主动担当,从身边小事做起,一点点扩散“正能量”。

篇4:子贡赎人(外6则)

摘引自《春秋故事》

孟子谓戴不胜

孟子对戴不胜说:“如果有个楚国大夫,想让他儿子学说齐国语言,那么是让齐国人教他呢,还是让楚国人教他呢?” 戴不胜答:“当然是让齐国人教他。” 孟子说:“一个齐国人教他,却有许多楚国人跟他说楚语,干扰他,那么即便天天鞭打他逼他学齐语,也是办不到的;如果把他领到齐国临淄城内最繁华的街市,在那里住上几年,那么即便天天责打他让他讲楚语,那也做不到了。”

摘引自《寓言故事》

刘统勋拒贿

有个人出任湖北巡抚,他的父亲就派了一个仆人去给长官、好友刘统勋送去黄金千两,让他对儿子多多关照。刘统勋为给老朋友留面子,不好一口回绝,就对仆人说:“你的主人因友谊来慰问我,这本没有什么不对,然而我享受政府的俸禄,并不缺乏什么,你可以回去告诉你家主人,可以把这些财物赠送给那些贫困的朋友们。”又一次,有一个人带着厚礼深夜来访,刘统勋不接见他。第二天一早,刘统勋来到政事堂,传唤昨夜来访者入见,责怪道:“暗夜里敲别人家的门,贤者不会做这样的事,你有什么要禀告的,可以在众人前说出来,即便是我有什么过错,也会按规矩办事的。”

摘引自《清代名人轶事》

管仲遗训

管仲患了重病,齐桓公去探望他,询问谁可以接受相位:“易牙怎样?”管仲说:“易牙不惜烹了自己的儿子以讨好国君,没有人性,不适合做宰相。”齐桓公又问:“开方如何?”管仲答道:“卫公子开方委曲求全侍奉了国君15年,父亲去世都不回去奔丧,如此无情无义,如何能真心忠于国君?”齐桓公又问:“竖刁怎样?他宁愿自残身肢来侍奉寡人,难道还会对我不忠吗?”管仲摇摇头,说:“不爱惜自己的身体,是违反人情的,这样的人又怎么能真心忠于您呢?宠信此三人,国家必乱。”

摘引自《春秋故事》

钟毓钟会巧应对

一次,钟繇午睡,钟会出主意与钟毓一同溜进父亲的房间去偷药酒喝。其实钟繇是假装睡着,偷偷察看两个儿子的行动。钟毓先向父亲跪拜,行礼如仪,然后才开始喝酒;钟会不但不拜,喝酒时,还向父亲做着鬼脸。事后,钟繇问钟毓:“我既然已睡着,你为什么要行礼呢?”钟毓回答:“偷喝药酒心中忐忑不安,不拜更觉不安。”钟繇又问钟会:“你又为什么不拜呢?”钟会答道:“偷酒本已是不合礼法的事,所以不敢行礼!”钟繇见两个儿子回答得都很有理,满心欢喜。

摘引自《三国故事》

晏子辞高缭

晏子手下有个叫高缭的,为官3年,从没做过什么错事,一天突然被晏子免职了。左右的人觉得晏子这样做不合情理,前来劝阻。晏子解释说:“我是个有很多缺点的人,正如一块弯弯曲曲的木料,必须用规矩来定方圆,要用斧削凿啃,才能造就一件好器具。我手下的人就应像这些规矩斧凿,帮我去掉那些不能成器的地方。高缭和我一起做事整3年了,对于我的缺点过错,从没提出过任何批评意见。高缭只是一味顺从我、称赞我,这对我更好地工作又有什么好处呢?非但没有,反而有害。所以我决定辞退高缭,原因正是你们所说的‘高缭无过’。”

摘引自《晏子春秋》

李离以死护法度

晋文公的司法官李离,一次根据下属汇报的案情,将人错判了死刑,事后便把自己拘押起来,准备谢罪。晋文公说:“官阶有高低,处罚也有轻重,这案子是下面人弄错了,并不是你的罪责啊!”李离说:“我的官职很大,从没有让给下属一点权;我享受很多俸禄,却没有赏给下属一点利益。现在错判案件而杀了人,却把罪责推卸给下属,这可没有听说过。”他不顾晋文公的劝阻,拔剑自杀了。

摘引自《春秋故事》

上一篇:种质资源下一篇:记食品集团公司董事长先进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