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床上用品质量抽查结果

2024-05-05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床上用品质量抽查结果(精选11篇)

篇1: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床上用品质量抽查结果

国家质检总局11月1日发布全国电线电缆产品质量

联动监督抽查数据

国家质检总局11月1日发布全国电线电缆产品质量联动监督抽查数据。结果表明,使用量大面广的聚氯乙烯、交联聚乙烯和聚氯乙烯软电缆3种电线电缆产品的合格率只有88.4%,远低于其他重点工业产品的水平,不少省市的抽查合格率甚至低于60%。

作为电工电器行业中仅次于汽车整车制造业的第二大产业,电线电缆被形象地喻为国民经济的“血管”和“神经”。电线电缆行业年产值已突破9000亿元大关,产业总规模和增长速度已名列世界首位。此次国家抽查结果,绷紧了电线电缆产业的质量神经。本次抽查发现的主要问题为护套失重、绝缘性能、结构尺寸、导体电阻等。这些项目均是关系安全、环保和消费者人身健康安全的重大隐患。

在监督抽查的同时,国家质检总局还对30个省2603家电线电缆生产企业保证产品质量必备条件的有关情况开展了调查,主要内容包括企业基本情况、获证情况、生产条件、质量控制、技术研发,以及对市场环境的意见建议等。

调查显示,目前,电缆行业90%以上的产能集中在低端产品上,平均投入研发经费不足销售额的1%,航空航天、核电、电子、汽车线束、高压电缆超净电缆料等高端产品主要依赖进口。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电线电缆产品同质化日益严重,中低端市场竞争趋于恶化,利润极其微薄。企业设备平均利用率仅在30%-40%左右,远远低于先进

国家设备利用率70%以上的水平。在日本、美国等国家,前4、5家企业的市场份额就达到40%以上。我国电缆行业国有及规模以上企业约5000家,大型企业只有19家,这19家大型企业只占全国11.7%的市场份额,近97%是中小企业。

电线电缆产品质量问题具有多方面、深层次的成因,但根本原因在于市场秩序混乱,少数企业诚信缺失。电线电缆的产品质量问题,既与行业发展阶段、市场发育程度和技术进步水平有关,更与企业质量诚信缺失有关。少数生产企业一味追求以低价中标,不讲质量诚信,以牺牲质量“谋求”市场。

此次抽查发现,一些企业存在原料进厂不把关、偷工减料、以次充好、擅自改变工艺、粗制滥造、弄虚作假等问题。同时,不法企业无证生产、非法生产的问题还十分突出。劣质电线电缆充斥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市场,甚至进入保障房建设等一些基础民生项目,对公共安全带来隐患和威胁。

针对电线电缆产品质量问题,国家质检总局向电线电缆生产企业发出依法履责告知书,要求生产企业依法、主动、有效地落实其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依法做到“四个必须”、“八个不得”、“四个提升”。同时,全国质监系统迅速行动、重拳出击,督促整改了一批突出质量问题,对使用不合格原材料的97家企业,生产条件不符合要求的324家企业责令整改,对79家存在比较严重质量问题的企业依法停产整顿;同时,全国共查处无证企业43家,暂停3C证书1259张,撤销3C证书425张,注销生产许可证证书13张,有力地震慑了违法活动。

在专项整治中,全国各直属检验检疫局按照总局统一部署,切实加大了对出口质量情况的摸底排查,共检查出口企业2252家,查获冒用认证标识企业7家,对质量控制能力存在问题的33家企业实施了分类管理降级处理,对73起国外退货通报案例开展了深入调查,对发现的涉案企业及其出口产品实行加严检验。特别是进一步加大了对输非产品装运前的检验监管力度,有效防止了低劣产品进入非洲市场。

篇2: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床上用品质量抽查结果

【发布日期】2002-09-27 【生效日期】2002-09-2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国家林业局发布《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抽查暂行规定》

国家林业局发布《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抽查暂行规定》

2002年9月27日

第一条 为了提高林木种苗质量,禁止生产经营假冒伪劣林木种苗,维护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以下简称《种子法》)第 四十三条、第 四十四条的规定,制定本暂行规定。

第二条 林木种苗质量实行国家级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简称省级)两级监督抽查(以下简称抽查)制度。国家级抽查由国家林业局南方林木种子检验中心和北方林木种子检验中心进行。省级抽查由省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委托省级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检验机构进行。

国家级抽查后,应当通报抽查地省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对已经实行国家级抽查的单位和个人,省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在同一不得另行抽查。

第三条 抽查依据林木种苗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

第四条 抽查对象为全国生产、经营、使用林木种苗的单位和个人。

国家级和省级抽查每1次。

第五条 委托抽检单位应提前下达任务,承检单位制定林木种苗抽查方案,报经下达任务单位批准后方可抽检。

抽查方案包括:林木种苗学名、检测和判定依据、主要检测项目、承检单位名称、被抽查单位和个人名单、抽检经费的预算等。

第六条 承检单位应当持《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抽查通知书》(见附件1)进行抽查。不得预先通知被抽查的单位和个人。

第七条 被抽查单位和个人应当无偿提供所抽的林木种苗。

承检单位所抽的林木种苗应当以满足检验的需要数量为准,不得要求被抽查单位和个人超数量提供林木种苗;承检单位对抽取的林木种子样品在检验之前负有妥善保管的义务。

第八条 承检单位在检验结束后1个月内,应将《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抽查结果通知书》(见附件2)分别反馈被抽查单位或个人,并抄送下达任务单位。第九条 国家级抽查由国家林业局发布抽查通报。省级抽查由省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发布抽查通报。

第十条 被抽查的单位和个人对抽查结果有异议的,应当在接到《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抽查结果通知书》之日起15日内,向承检单位提出书面意见,逾期未提出异议的,视为承认抽查结果。

第十一条 承检单位收到被抽查单位和个人的书面意见后,应当在10日内作出书面答复,并抄报下达任务单位,必要时可复检1次。

复检适用本规定的程序。

第十二条 抽查表格及结果要使用规范化的格式。抽查表格见附件3、4、5、6、7、8和《林木种子检验规程》(GB2772-1999)的附录C、D。

第十三条 承检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对抽样和检验应当有详细记录,检验数据和判定结果应当准确无误,严禁弄虚作假。违反本规定的,按《种子法》第六十八条规定给予处罚。

第十四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抽查。对拒绝抽查的,种苗质量按不合格论处,并予通报。

第十五条 抽查所需经费由下达任务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拨付。

第十六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篇3: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床上用品质量抽查结果

国家质检总局最近发布了第三季度新型墙体材料 (砖和砌块) 、铝合金建筑型材、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等建材产品的国家监督抽查结果。抽查结果显示, 42批次新型墙体材料产品不合格、15批次铝合金建筑型材产品不合格、8批次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产品不合格。

据了解, 本次抽查依据GB13544-2011《烧结多孔砖和多孔砌块》、GB25779-2010《承重混凝土多孔砖》、GB/T13545-2014《烧结空心砖和空心砌块》、GB11968-2006《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GB6566-2010《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等标准的要求, 对新型墙体材料 (砖和砌块) 产品的强度等级/强度级别、抗冻性/抗风化性能、吸水率、干缩率/干燥收缩值、泛霜、石灰爆裂、碳化系数、软化系数、孔型孔结构及孔洞率、干密度级别/密度等级、导热系数、放射性等12个项目进行了检验, 抽查了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80家企业生产的180批次新型墙体材料 (砖和砌块) 产品, 共有42批次不合格。不合格产品涉及到抗冻性、孔型孔结构及孔洞率、密度等级/干密度级别、强度等级/强度级别、导热系数、软化系数、吸水率项目。

依据GB 5237.1-2008《铝合金建筑型材第1部分:基材》、GB 5237.2-2008《铝合金建筑型材第2部分:阳极氧化型材》、GB 5237.3-2008《铝合金建筑型材第3部分:电泳涂漆型材》、GB 5237.4-2008《铝合金建筑型材第4部分:粉末喷涂型材》、GB 5237.5-2008《铝合金建筑型材第5部分:氟碳漆喷涂型材》、GB5237.6-2012《铝合金建筑型材第6部分:隔热型材》等标准的要求, 对铝合金建筑型材产品的化学成分 (硅、铁、铜、锰、镁、铬、锌、钛) 、抗拉强度、规定非比例延伸强度、断后伸长率、最小公称壁厚、壁厚偏差、氧化膜局部膜厚、氧化膜平均膜厚、氧化膜封孔质量、复合膜局部膜厚、漆膜局部膜厚、铅笔硬度 (电) 、附着性 (干、湿、沸水) 、涂层最小局部厚度、压痕硬度、涂层平均膜厚、涂层最小局部膜厚、涂层铅笔硬度 (氟) 、耐碱性 (电) 、纵向抗剪特征值 (室温) 等27个项目进行了检验, 抽查了河北、辽宁、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广东、四川等11个省120家企业生产的120批次铝合金建筑型材产品, 包括阳极氧化型材、电泳涂漆型材、粉末喷涂型材、氟碳漆喷涂型材、隔热型材等5个品种。有15批次产品不符合标准的规定, 涉及到壁厚偏差、纵向抗剪特征值 (室温) 、氧化膜封孔质量、氧化膜局部膜厚、复合膜局部膜厚、最小公称壁厚项目。

篇4: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床上用品质量抽查结果

近日,质检总局公布了2015年通过竞争性遴选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承检机构的名单,包括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质检院所等42家单位。

为了规范竞争性遴选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承检机构工作,2015年4月,在相关调研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质检总局制定了《竞争性遴选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承检机构工作程序》,明确了基本原则、适用范围、评判标准、工作流程和组织实施等内容。根据2015年国家监督抽查计划,质检总局选择玩具、羊绒衫、食品用纸包装、陶瓷砖、建筑防水卷材、强化木地板、农药、电饭锅、可移式灯具、低压电器(断路器)等10种产品开展竞争性遴选工作。凡是符合条件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均可自愿申请。申请单位按照有关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书面申报材料。

截至2015年5月底,全国共有26个省(区、市)157家单位申报竞争性遴选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承检机构。质检总局根据《竞争性遴选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承检机构工作程序》,委托国抽技术评审组,对全国26个省(区、市)157家单位申报的266份遴选材料开展初审。2015年7月,质检总局组织专家组,对通过初审的108家(172家次)的申报材料和监督抽查实施方案进行了会评,最终确定通过竞争性遴选国家监督抽查承检机构为42家(52家次)。

篇5: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床上用品质量抽查结果

附录无菌医疗器械的公告(2015年第101号)

为加强医疗器械生产监督管理,规范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国务院令650号)、《医疗器械生产监督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7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组织起草了《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附录无菌医疗器械》,现予以发布。

本附录是无菌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特殊要求。无菌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应当符合《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及本附录的要求。

特此公告。

附件: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附录无菌医疗器械

食品药品监管总局 2015年7月10日

附件

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附录

无菌医疗器械

第一部分 范围和原则

1.1 本附录是对无菌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特殊要求。1.2 无菌医疗器械生产须满足其质量和预期用途的要求,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并应当根据产品特性、生产工艺和设备等因素,确定无菌医疗器械洁净室(区)的洁净度级别,以保证医疗器械不受污染或能有效排除污染。

第二部分 特殊要求

2.1 人员

2.1.1 凡在洁净室(区)工作的人员应当定期进行卫生和微生物学基础知识、洁净作业等方面培训。临时进入洁净室(区)的人员,应当对其进行指导和监督。

2.1.2 应当建立对人员的清洁要求,制定洁净室(区)工作人员卫生守则。人员进入洁净室(区)应当按照程序进行净化,并穿戴工作帽、口罩、洁净工作服、工作鞋。裸手接触产品的操作人员每隔一定时间应当对手再次进行消毒。裸手消毒剂的种类应当定期更换。

2.1.3 应当制定人员健康要求,建立人员健康档案。直接接触物料和产品的人员每年至少体检一次。患有传染性和感染性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直接接触产品的工作。

2.1.4 应当明确人员服装要求,制定洁净和无菌工作服的管理规定。工作服及其质量应当与生产操作的要求及操作区的洁净度级别相适应,其式样和穿着方式应当能够满足保护产品和人员的要求。洁 2 净工作服和无菌工作服不得脱落纤维和颗粒性物质,无菌工作服应当能够包盖全部头发、胡须及脚部,并能阻留人体脱落物。

2.2 厂房与设施

2.2.1 应当有整洁的生产环境。厂区的地面、路面周围环境及运输等不应对无菌医疗器械的生产造成污染。行政区、生活区和辅助区的总体布局应当合理,不得对生产区有不良影响。厂区应当远离有污染的空气和水等污染源的区域。

2.2.2 应当根据所生产的无菌医疗器械的质量要求,确定在相应级别洁净室(区)内进行生产的过程,避免生产中的污染。空气洁净级别不同的洁净室(区)之间的静压差应大于5帕,洁净室(区)与室外大气的静压差应大于10帕,并应有指示压差的装置。必要时,相同洁净级别的不同功能区域(操作间)之间也应当保持适当的压差梯度。

2.2.3 植入和介入到血管内的无菌医疗器械及需要在10,000级下的局部100级洁净室(区)内进行后续加工(如灌装封等)的无菌医疗器械或单包装出厂的配件,其末道清洁处理、组装、初包装、封口的生产区域和不经清洁处理的零部件的加工生产区域应当不低于10,000级洁净度级别。

2.2.4 与血液、骨髓腔或非自然腔道直接或间接接触的无菌医疗器械或单包装出厂的配件,其末道清洁处理、组装、初包装、封口的生产区域和不经清洁处理的零部件的加工生产区域应当不低于100,000级洁净度级别。

2.2.5 与人体损伤表面和粘膜接触的无菌医疗器械或单包装出厂的配件,其末道清洁处理、组装、初包装、封口的生产区域和不经清洁处理的零部件的加工生产区域应当不低于300,000级洁净度级 3 别。

2.2.6 与无菌医疗器械的使用表面直接接触、不需清洁处理即使用的初包装材料,其生产环境洁净度级别的设置应当遵循与产品生产环境的洁净度级别相同的原则,使初包装材料的质量满足所包装无菌医疗器械的要求;若初包装材料不与无菌医疗器械使用表面直接接触,应当在不低于300,000级洁净室(区)内生产。

2.2.7 对于有要求或采用无菌操作技术加工的无菌医疗器械(包括医用材料),应当在10,000级下的局部100级洁净室(区)内进行生产。

2.2.8 洁净工作服清洗干燥间、洁具间、专用工位器具的末道清洁处理与消毒的区域的空气洁净度级别可低于生产区一个级别,但不得低于300,000级。无菌工作服的整理、灭菌后的贮存应当在10,000级洁净室(区)内。

2.2.9 洁净室(区)应当按照无菌医疗器械的生产工艺流程及所要求的空气洁净度级别进行合理布局,人流、物流走向应当合理。同一洁净室(区)内或相邻洁净室(区)间的生产操作不得互相交叉污染。

2.2.10 洁净室(区)空气洁净度级别指标应当符合医疗器械相关行业标准的要求。

2.2.11 洁净室(区)的温度和相对湿度应当与产品生产工艺要求相适应。无特殊要求时,温度应当控制在18~28℃,相对湿度控制在45%~65%。

2.2.12 进入洁净室(区)的管道、进回风口布局应当合理,水、电、气输送线路与墙体接口处应当可靠密封,照明灯具不得悬吊。

2.2.13 洁净室(区)内操作台应当光滑、平整、不脱落尘粒和 4 纤维,不易积尘并便于清洁处理和消毒。

2.2.14 生产厂房应当设置防尘、防止昆虫和其他动物进入的设施。洁净室(区)的门、窗及安全门应当密闭,洁净室(区)的门应当向洁净度高的方向开启,洁净室(区)的内表面应当便于清洁,不受清洁和消毒的影响。100级的洁净室(区)内不得设置地漏。在其他洁净室(区)内,水池或地漏应当有适当的设计和维护,并安装易于清洁且带有空气阻断功能的装置以防倒灌,同外部排水系统的连接方式应当能够防止微生物的侵入。

2.2.15 洁净室(区)内使用的压缩空气等工艺用气均应当经过净化处理。与产品使用表面直接接触的气体,其对产品的影响程度应当进行验证和控制,以适应所生产产品的要求。

2.2.16 洁净室(区)内的人数应当与洁净室(区)面积相适应。2.3 设备

2.3.1 生产设备、工艺装备和工位器具应当符合洁净环境控制和工艺文件的要求。

2.3.2 洁净室(区)空气净化系统应当经过确认并保持连续运行,维持相应的洁净度级别,并在一定周期后进行再确认。

若停机后再次开启空气净化系统,应当进行必要的测试或验证,以确认仍能达到规定的洁净度级别要求。

2.3.3 应当确定所需要的工艺用水。当生产过程中使用工艺用水时,应当配备相应的制水设备,并有防止污染的措施,用量较大时应当通过管道输送至洁净室(区)的用水点。工艺用水应当满足产品质量的要求。

2.3.4 应当制定工艺用水的管理文件,工艺用水的储罐和输送管道应当满足产品要求,并定期清洗、消毒。

2.3.5 与物料或产品直接接触的设备、工艺装备及管道表面应当光洁、平整、无颗粒物质脱落、无毒、耐腐蚀,不与物料或产品发生化学反应和粘连,易于清洁处理、消毒或灭菌。

2.4 设计开发

2.4.1 应当明确灭菌工艺(方法和参数)和无菌保证水平(SAL),并提供灭菌确认报告。

2.4.2 如灭菌使用的方法容易出现残留,应当明确残留物信息及采取的处理方法。

2.5 采购

2.5.1 应当对采购物品进行检验或验证,需要进行生物学评价的材料,采购物品应当与经生物学评价的材料相同。

2.5.2 对来源于动物的原、辅材料应当满足产品质量控制要求。2.5.3 无菌医疗器械的初包装材料应当适用于所用的灭菌过程或无菌加工的包装要求,并执行相应法规和标准的规定,确保在包装、运输、贮存和使用时不会对产品造成污染。

应当根据产品质量要求确定所采购初包装材料的初始污染菌和微粒污染可接受水平并形成文件,按照文件要求对采购的初包装材料进行进货检验并保持相关记录。

2.6 生产管理

2.6.1 生产过程中产生粉尘、烟雾、毒害物、射线和紫外线等有害物质的厂房、设备应当安装相应的防护装置,建立其工作环境条件的要求并形成文件,以进行有效控制。

2.6.2 应当制定洁净室(区)的卫生管理文件,按照规定对洁净室(区)进行清洁处理和消毒,并保存记录。所用的消毒剂或消毒方法不得对设备、工艺装备、物料和产品造成污染。消毒剂品种应当 6 定期更换,防止产生耐药菌株。

2.6.3 生产设备所用的润滑剂、冷却剂、清洗剂及在洁净室(区)内通过模具成型后不需清洁处理的零配件所用的脱模剂,均不得对产品造成污染。

2.6.4 应当制定工位器具的管理文件,所选用的工位器具应当能避免产品在存放和搬运中被污染和损坏。

2.6.5 进入洁净室(区)的物品,包括原料和零配件等必须按程序进行净化处理。

对于需清洁处理的无菌医疗器械的零配件,末道清洁处理应当在相应级别的洁净室(区)内进行,末道清洁处理介质应当满足产品质量的要求。

2.6.6 应当建立清场的管理规定,以防止产品的交叉污染,并做好清场记录。

2.6.7 应当建立批号管理规定,明确生产批号和灭菌批号的关系,规定每批产品应形成的记录。

2.6.8 应当选择适宜的方法对产品进行灭菌或采用适宜的无菌加工技术以保证产品无菌,并执行相关法规和标准的要求。

2.6.9 应当建立无菌医疗器械灭菌过程确认程序并形成文件。灭菌过程应当按照相关标准要求在初次实施前进行确认,必要时再确认,并保持灭菌过程确认记录。

2.6.10 应当制定灭菌过程控制文件,保持每一灭菌批的灭菌过程参数记录,灭菌记录应当可追溯到产品的每一生产批。

2.6.11 对直接或间接接触心血管系统、淋巴系统或脑脊髓液或药液的零配件应当至少能追溯到产品生产所用的原材料、灭菌设备和生产环境。

2.6.12 应当根据对产品质量影响的程度规定各种无菌医疗器械产品和材料的贮存条件,贮存场所应当具有相应的环境监控设施,应当控制和记录贮存条件,贮存条件应当在标签或使用说明书中注明。

2.7 质量控制

2.7.1 应当具备无菌、微生物限度和阳性对照的检测能力和条件。

2.7.2 应当对工艺用水进行监控和定期检测,并保持监控记录和检测报告。

2.7.3 应当按照医疗器械相关行业标准要求对洁净室(区)的尘粒、浮游菌或沉降菌、换气次数或风速、静压差、温度和相对湿度进行定期检(监)测,并保存检(监)测记录。

2.7.4 应当根据产品质量要求确定产品的初始污染菌和微粒污染的控制水平并形成文件,明确中间品的存储环境要求和存放时间,按文件要求定期检测并保持相关记录。应当定期对检测记录进行汇总和趋势分析。

2.7.5 应当根据产品留样目的确定留样数量和留样方式,按照生产批或灭菌批等进行留样,并保存留样观察记录或留样检验记录。

第三部分 术 语

3.1 下列术语的含义是:

批号:用于识别一个特定批的具有唯一性的数字和(或)字母的组合。

生产批:指在一段时间内,同一工艺条件下连续生产出的具有同一性质和质量的产品。

灭菌批:在同一灭菌容器内,同一工艺条件下灭菌的具有相同无 8 菌保证水平的产品。

灭菌:用以使产品无任何形式的存活微生物的过程,且该过程应当经过确认。

无菌:产品上无存活微生物的状态。初包装材料:与产品直接接触的包装材料。

洁净室(区):需要对尘粒及微生物含量进行控制的房间(区域)。其建筑结构、装备及其作用均具有减少该房间(区域)内污染源的介入、产生和滞留的功能。

洁净度:洁净环境内单位体积空气中含大于或等于某一粒径的悬浮粒子和微生物最大允许统计数。

无菌加工:在受控的环境中进行产品的无菌制备及产品的无菌灌装。该环境的空气供应、材料、设备和人员都得到控制,使微生物和微粒污染控制到可接受水平。

第四部分 附 则

篇6: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床上用品质量抽查结果

童车产品共抽查了7个省 (市) 118家企业生产的118批次产品, 包括儿童自行车、儿童三轮车、儿童推车、婴儿学步车、其他玩具车辆等5类产品, 被抽查企业数约占全国3C获证生产企业总数的1/4。产品不合格项目主要涉及标识不当、动态耐久性试验不合格、防撞间距不合标准要求、动态强度不合格、产品存在可触及的危险锐利尖端等。

童鞋共抽查了7个省 (市) 158家企业生产的159批次产品, 不合格项目主要为游离甲醛超标、六价铬不合格耐磨性能不合格、外底硬度不合格等。

针织内衣共抽查了8个省 (市) 120家企业生产的120批次产品。抽查发现的主要质量问题是p H值超出标准允许范围、纤维成分含量不合格、纤维成分实测与明示名称不相符或纤维含量实测值与明示值偏差超出标准允许范围。

家用和类似用途插头插座共抽查了5个省 (市) 80家企业生产的80批次产品, 不合格项目涉及标志、尺寸的检查、插头和移动式插座的结构、拔出插头所需的力、耐热等。

安全帽共抽查了10个省 (市) 80家企业生产的80批次产品, 抽查企业数约占全国获得工业生产许可证企业总数的23%左右。抽查不合格项目涉及高温、低温和浸水冲击吸收性能以及低温和浸水耐穿刺性能。

安全网共抽查了7个省 (市) 58家企业生产的58批次产品, 抽查企业数约占全国获得工业生产许可证企业总数的23%左右。抽查产品包括了安全平网和密目式安全立网两种产品。不合格项目主要有断裂强力×断裂伸长低于国家标准要求、阻燃性能不合格等。

篇7: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床上用品质量抽查结果

一、2014年节能型内燃机等5种产品质量国家监督专项抽查情况。

(一)节能型内燃机。抽查了14个省(区、市)26家企业生产的26批次产品。抽查范围包括节能型多缸柴油机和第二代单缸柴油机两类,对产品的排气烟度、排气污染物、安全性能检查、燃油消耗率、致命故障(Ⅰ类)和严重故障(Ⅱ类)等11个项目进行了检验,共发现13批次产品不合格,不合格产品检出率为50%。本次抽查节能型多缸柴油机12批次,未检出不合格产品;抽查第二代单缸柴油机14批次,仅有1批次合格,不合格检出率为92.9%,第二代单缸柴油机产品质量问题突出。不合格产品中有12批次产品排气污染物不合格,8批次产品燃油消耗率不合格,7批次产品最大扭矩或扭矩储备率不合格,2批次产品排气烟度不合格。

节能型内燃机是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安全中的关键动力装备,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农业机械、固定动力装备和国防装备等。排气烟度和排气污染物是节能型内燃机最重要的环保性能指标,这两个指标不符合标准要求可能造成两方面的危害:一是对环境安全的危害。内燃机工作时排放的大量CO2温室效应气体和以颗粒物为主的各种有害气体沉积在空中,遇到雾天即转化为二次颗粒污染物,成为雾霾的成因之一;二是对健康安全的危害。内燃机工作时排放的NO和NO2、CO、HC、SO2等有害气体会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燃油消耗率是内燃机的核心能效指标和首选商业指标,燃油消耗率不达标的产品,燃油经济性差,无法满足节能减排要求。节能型内燃机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生产企业特别是小型民营企业,多以装配形式组织生产,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善,部分企业零部件进厂检验能力不足,把关不严;也有部分企业为了节省成本,采用一些质量低劣的廉价零部件,从而导致整机产品性能波动。此外,将传统单缸柴油机标识为第二代单缸柴油机、将固定场合(恒速)使用的产品标识为微耕机等农业机械(非恒速)配套动力等不正确标识导致技术指标要求与产品质量特性不协调也是造成不合格的原因之一。

(二)碳纤维。抽查了9个省14家企业生产的27批次碳纤维,不合格产品检出率为7.4%。本次抽查重点检测了线密度、密度、含碳量等10个项目,抽查不合格项目为线密度和含碳量。本次抽查的大中小型企业数量分别为7家、5家和2家,大型企业抽查全部合格。重点抽查了集中产区吉林省和江苏省7家企业生产的14批次产品,占抽查总批次数的51.9%,未检出不合格产品。抽查中发现,目前国内碳纤维生产企业存在生产规模小、成本高等问题,所生产的碳纤维大多是整体性能偏低的普通型产品,国内市场上的高性能碳纤维主要依赖进口。

(三)天然石材。抽查了10个省(市)50家企业生产的50批次产品,抽查范围包括花岗石、大理石和砂岩三大类天然石材,对抽查产品的长度偏差、宽度偏差、弯曲强度、压缩强度和放射性等11个项目进行了检验。抽查发现有4家企业生产的4批次产品不合格,不合格产品检出率为8%,同比上次抽查下降了15.5个百分点。抽查发现的4批次不合格产品中,3批次产品弯曲刚度不合格,1批次产品弯曲刚度和压缩刚度均不合格。弯曲刚度和压缩刚度都是表征天然石材抗破坏能力的技术指标,这两个项目不合格会限制产品的使用场合和使用寿命,如产品用于承压场合还可能带来安全隐患。造成弯曲刚度和压缩刚度不符合标准要求的主要原因是企业选购原料时没有把好质量关,接收了裂纹较多的荒料,在加工成品时也未采取有效的修补加固措施。

(四)仿真饰品。共抽查了2个省45家企业生产的60批次仿真饰品,抽查范围包括戒指、手链、项链、吊坠、手镯、耳环、发饰等7类仿真饰品。对产品的镍释放量、铅含量、砷含量、镉含量、铬(六价)含量等5个项目进行了检验。本次抽查检出9批次不合格产品,不合格品检出率为15%。抽查的45家生产企业中,3家大、中型企业的产品全部合格,42家小型企业的不合格产品检出率为16.1%。抽查发现的突出质量问题是铅含量、镉含量和镍释放量不合格,9批次不合格产品中,有7批次产品铅含量不合格,4批次产品镉含量不合格,2批次产品镍释放量超标。仿真饰品在佩戴过程中,镍、镉、铅等有害重金属有可能随汗液溶出,经皮肤吸收进入人体,长期接触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伤害。铅含量、镉含量和镍释放量超标的主要原因是生产企业质量安全意识淡薄,为了降低制造成本滥用有害元素含量高的劣质金属或废旧金属作为原料生产仿真饰品。

(五)机动车儿童乘员用约束系统(机动车儿童安全座椅)。抽查了9个省(市)21家企业生产的21批次产品,重点对机动车儿童乘员用约束系统(机动车儿童安全座椅)产品的动态试验中约束系统断裂、脱扣、脱离、肩带位移限值和腹部伤害等10个项目进行了检测,未发现不合格产品。

质检总局已责成相关省(区、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对本次抽查中不合格的产品及其生产企业依法进行处理。

二、质检总局开展儿童用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查专项行动有关情况。

儿童用品作为重要的日用消费品,一直是质检总局监管的重点。质检总局从2012年开始,持续3年部署全国质检系统开展儿童用品质量提升行动。日前,质检总局在深入开展儿童用品质量提升行动的基础上,特别组织开展了自2014年12月开始至2015年5月结束,为期5个月的儿童用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查专项行动。

这次专项行动明确了重点产品、重点企业、重点查处对象和重点区域。主要是以童装、童鞋、童车、玩具、儿童家具、儿童安全座椅、婴幼儿纸尿裤、婴幼儿奶瓶等产品为重点产品;以消费者投诉、媒体曝光、抽查不合格、监督检查发现问题以及有其他质量违法行为记录的企业为重点企业;以无证生产销售、不符合强制性标准、假冒伪劣、标实不符、“三无”标注等质量违法行为和制假黑窝点为重点查处对象;以儿童用品生产企业集中区、质量问题多发区、货物集散地、进口量大的口岸为重点区域。

此次专项行动中,质检总局共部署全国质检系统开展11项重点工作:一是严格儿童用品市场准入管理,对所有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和生产许可管理的儿童用品生产企业进行全面清查。二是加大儿童用品质量监督抽查力度,对8种儿童用品开展国家和地方监督抽查,加大抽查结果信息公开力度。三是严厉查处儿童用品质量违法行为,集中开展儿童用品质量执法检查。四是加强儿童用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增加监测频次,做好风险处置工作。五是加快实施儿童用品伤害干预,扩大儿童用品伤害信息和典型案例的采集范围。六是全面实施儿童用品生产企业分类监管,将8种儿童用品生产企业全部纳入分类监管范围,对不同类别企业、不同风险产品实施差别化监管措施。七是严格进口儿童用品检验监管,提高抽检频次,重点对高风险产品和项目进行检验检测。八是加强儿童用品标准化工作,提高技术门槛,严格控制儿童用品中的有害物质和不安全因素。九是加强儿童用品重点区域治理,协同相关部门共同开展联合整治行动,形成监管合力。十是积极构建儿童用品质量安全诚信体系,研究建立儿童用品生产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儿童用品生产企业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报告制度。十一是加强儿童用品质量安全知识宣传,促进形成儿童用品社会共同治理格局。

此次专项行动旨在把加强儿童用品质量安全监管作为全国质检系统强化消费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全国质检系统共同发力,严格市场准入,强化监督检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严厉打击儿童用品质量违法行为,修订完善儿童用品产品标准,促进企业落实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促进提高儿童用品质量安全水平。

三、质检总局应对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开展的工作。

截至12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共通报埃博拉出血热病例19795例,死亡7757例。目前疫情主要集中在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三国。截至12月28日,我国口岸累计检疫来自疫情发生国家地区航空器1772架次、船舶63艘、火车215列、汽车68辆、集装箱20683箱、货物7151批,处理来自疫情发生国家地区的固体废弃物22993袋,液体废弃物1173车。排查来自疫情发生国家地区人员29696人(每例均完成流行病学调查、信息登记,做到可追溯,并将信息转交地方卫生部门),发现发热等有症状人员93人,迄今未发现埃博拉出血热输入病例。

四、2014年11月出入境检验检疫情况。

出入境卫生检疫情况。2014年11月,全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共查验出入境人员4337.63万人次,同比上升12%。其中,发现传染病例706人次。出入境人员监测体检6.83万人次,同比下降17.25%。出入境人员预防接种6.44万人次,同比下降17.07%。对于以上检出病例,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已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进境农产品有害生物截获情况。2014年11月,全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在进境农产品检疫过程中共截获有害生物 2157种62207次,其中检疫性有害生物149种5976次,一般有害生物2008种56231次。针对发现的疫情,检验检疫机构依法作退运、销毁、除害处理等检疫措施,防止疫情传播扩散,并向国外通报,要求采取改进措施。

旅客携带物和邮寄物中禁止进境物截获情况。2014年11月,全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从进境旅客携带物和邮寄物中共截获禁止进境物33740批次,其中从进境旅客携带物中截获了大量的新鲜水果、东革阿里等;从邮寄物中截获了蛇、蚂蚁、毒蜘蛛、多肉植物、种子、内含种子的薰衣草小熊等。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共从上述禁止进境物中检出有害生物2596批次,包括地中海实蝇、柑橘溃疡病菌、美澳型核果褐腐病菌、南洋臀纹粉蚧、小杆目线虫等。

进口食品化妆品不合格情况。2014年11月,全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共检出质量安全项目不合格的进口食品434批、化妆品32批。不合格食品涉及20类产品,主要不合格产品是糕点饼干类、饮料类和粮谷及制品类,来自37个国家或地区,标签不合格、品质不合格和微生物污染等项目为主要不合格原因。

不合格化妆品涉及6类产品,主要是肤用化妆品、其他化妆品和发用化妆品等,来自5个国家或地区,标签不合格、证书不合格和微生物污染为主要不合格原因。对以上不合格的进口食品化妆品,口岸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均采取了退运或销毁等措施,未进入国内市场。有关详细信息,将在质检总局网站上予以公布。

进口工业品检验监管情况。2014年11月,全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累计截获进口质量安全不合格商品10789起,主要涉及服装、危险化学品、机械/成套设备等,目前,检验检疫机构已经依法对201起不合格商品采取退运或销毁措施,其余不合格商品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2014年11月,全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对2.6万批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实施检验检疫,计374.8万吨、21.77亿美元,检出不合格13批,计668.32吨、114.79万美元。这些不合格废物原料,已全部移交海关实施退运。检验监管进口危险化学品9561批,计2806.17万吨、189.87亿美元,检出不合格842批,计134.42万吨、9.04亿美元。这些不合格的危险化学品,已全部根据具体情况督促企业采取救助包装等整改措施,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2014年11月,处置进口汽车缺陷召回6起,共计17369辆。涉及戴姆勒卡车、现代汽车、宝马汽车、保时捷汽车、日产汽车等。

五、2014年11月特种设备事故情况。

2014年11月份,全国共发生各类特种设备事故16起,死亡16人,受伤5人,与2013年同期相比,事故起数持平;死亡人数减少8人,下降33.33%;受伤人数减少21人,下降80.77%。八大类特种设备中,锅炉事故1起,压力容器事故1起,压力管道事故1起,电梯事故7起,起重机械事故3起,场(厂)内机动车辆事故2起,大型游乐设施事故1起。以上事故正在按照事故调查的有关规定进行调查处理。

六、进口食品不良记录管理有关情况。

为保障进口食品安全,进一步落实进口食品企业主体责任,促进行业自律,根据《食品安全法》和国际通行做法,质检总局于2014年2月发布了第43号公告,自2014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进口食品不良记录管理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

根据《细则》要求,对多次出现不良记录的进口食品企业,将列入《进口食品安全风险预警通告》,要求境外生产企业或出口商对华出口或境内进口商再次进口相关产品时,提供指定项目的检测报告或合格证明材料。被列入《进口食品安全风险预警通告》的企业要及时进行整改,提高进口食品质量,待满足《细则》规定的“解除风险预警条件”后,可按规定从名单中撤除。

自7月1日《细则》实施以来,有31家企业出现不良记录达到列入《进口食品安全风险预警通告》的条件,其中进口商13家、境外生产企业9家、境外出口商9家。经认真核查和风险研判,决定对上述31家企业采取加严监管措施,在再次进口相关产品报检时,应提供相应检测报告或合格证明材料。有关详细信息,将在质检总局网站上予以公布。

七、质检总局颁布《进出境非食用动物产品检验检疫办法》。

为进一步规范进出境非食用动物产品的检验检疫和监督管理工作,国家质检总局近期颁布了《进出境非食用动物产品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总局令第159号),自2015年2月1日起施行。

《进出境非食用动物产品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建立了以风险管理为核心,与国际接轨的、与主要进出口目标市场国家等效的进出口非食用动物产品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制度,并在管理制度与模式上进行了创新与探索:一是对产品实行风险分级管理制度;二是对注册登记企业进行分类管理;三是对进境非食用动物产品建立了包括“体系评估、市场准入、注册登记、口岸查验、指定加工”为主要内容的全过程监管体系;四是对出境非食用动物产品建立了包括“注册登记、官方监控、自检自控”为主要内容的检验检疫监管模式。

该办法的出台,有利于积极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特色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有效防控国际国内禽流感、口蹄疫、蓝耳病等动物疫病的跨境传播,并将进一步规范进出境非食用动物产品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工作,促进非食用动物产品进出口贸易的持续健康发展。

八、缺陷汽车召回以及缺陷信息收集情况。

2014年11月,共有14家汽车企业开展了16次召回活动,涉及车辆87.17万辆。召回次数较去年同期持平,数量较去年同期增长2%。汽车企业受质检总局缺陷调查影响共实施召回活动5次,涉及缺陷汽车76.76万辆,占11月全部召回数量的88%。

2014年11月,共实施儿童玩具产品召回活动4次,涉及产品660件。实施家用电器产品召回活动1次,涉及数量53.18万件。

篇8: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床上用品质量抽查结果

1 合成树脂乳液内墙涂料产品

共抽查了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四川、重庆、陕西等19个省、直辖市334家企业生产的334种产品 (不涉及出口产品) , 产品实物质量抽样合格率为99.7%。

此次抽查依据强制性国家标准GB18582-2001《室内装饰装修材料内墙涂料中有害物质限量》规定的要求, 对合成树脂乳液内墙涂料产品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游离甲醛、重金属 (可溶性铅、可溶性镉、可溶性铬、可溶性汞) 等安全、卫生指标进行了检验。

抽查结果表明, 一是市场占有率较高的知名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较好, 所检项目全部达到国家标准规定的要求。二是此次抽查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重金属项目单项符合率达到100%。其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标准规定的限量值为≤200g/L, 经检验, 大多数企业生产的产品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含量低于50g/L。同时, 可溶性铅、可溶性镉、可溶性铬、可溶性汞等4种可溶性重金属含量也大大低于标准规定的限量值。

抽查中发现的主要质量问题是个别产品游离甲醛不合格。强制性国家标准GB18582-2001《室内装饰装修材料 内墙涂料中有害物质限量》规定, 合成树脂乳液内墙涂料产品游离甲醛的限量值为≤0.1g/kg。抽查中有个别产品游离甲醛不合格, 其中有的产品游离甲醛含量为0.4g/kg, 超过强制性国家标准规定要求的4倍。

2 溶剂型木器涂料产品

共抽查了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湖北、广东、广西、四川、重庆、陕西等1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09家企业生产的211种产品 (不涉及出口产品) , 产品实物质量抽样合格率为95.4%。

此次抽查依据强制性国家标准GB18581-2001《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溶剂型木器涂料中有害物质限量》规定的要求, 对溶剂型木器涂料产品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苯、甲苯和二甲苯总和、游离甲苯二异氰酸酯、可溶性铅、镉、铬、汞重金属以及标识等安全、卫生指标进行了检验。

抽查结果表明, 一是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大型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较好, 所检项目全部达到国家标准规定的要求。二是此次抽查的甲苯和二甲苯总和、可溶性镉、可溶性铬、可溶性汞项目单项符合率达到100%。

注:排名不分先后。

注:排名不分先后。

抽查中发现的主要质量问题:

1) 个别产品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苯含量不合格。强制性国家标准GB18581-2001《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溶剂型木器涂料中有害物质限量》规定, 溶剂型木器涂料产品的硝基漆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含量为≤750g/L、苯含量为≤0.5%。抽查中有个别产品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苯含量不合格, 其中有1种产品苯含量为6.7%, 超过国家标准规定要求的13.4倍。

2) 个别产品铅含量不合格。强制性国家标准GB18581-2001《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溶剂型木器涂料中有害物质限量》规定, 溶剂型木器涂料产品的铅含量为≤90mg/kg。抽查中有个别产品铅含量不合格, 其中有1种产品铅含量为208.6mg/kg, 超过国家标准规定要求的2倍多。

注:排名不分先后。

注:排名不分先后。

3 胶粘剂产品

共抽查了北京、天津、河北、山西、黑龙江、吉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河南、湖北、山东、广东、陕西等15个省、直辖市291家企业生产的322种产品 (不涉及出口产品) , 产品实物质量抽样合格率为99.2%。

此次抽查依据强制性国家标准GB18583-2001《室内装饰装修材料 胶粘剂中有害物质限量》规定的要求, 对胶粘剂产品的游离甲醛、苯、甲苯+二甲苯、甲苯二异氰酸酯、总挥发性有机物项目进行了检验。经检验, 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大型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较好, 所检项目全部达到国家标准规定的要求。

抽查中发现的主要质量问题是个别产品游离甲醛或苯含量超标。甲醛是一种有毒物质, 无色、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苯是一种无色具有特殊芳香气味的液体, 是一种易燃而且毒性很高的物质, 在常温下极易挥发。强制性国家标准GB18583-2001《室内装饰装修材料胶粘剂中有害物质限量》规定, 胶粘剂产品的苯含量为≤5g/kg。抽查中有个别产品游离甲醛和苯含量不合格, 其中有1种产品苯含量为506g/kg, 超过强制性国家标准规定要求的100多倍。

注:排名不分先后。

注:排名不分先后。

4 食品添加剂产品

抽查了食品添加剂中酸度调节剂 (柠檬酸、柠檬酸钠) 、防腐剂 (苯甲酸钠、山梨酸钾) 两类产品。共抽查了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湖北、湖南等10个省、直辖市34家企业生产的35种产品 (不涉及出口产品) , 产品实物质量抽样合格率为99.9%。

此次抽查依据强制性国家标准GB1987-1986《食品添加剂柠檬酸》、GB6782-1986《食品添加剂柠檬酸钠》、GB1902-2005《食品添加剂苯甲酸钠》、GB13736-1992《食品添加剂山梨酸钾》等规定的要求, 对食品添加剂产品的柠檬酸、硫酸盐、草酸盐、钙盐、钡盐、重金属、氯化物、铁、砷、硫酸灰分、易碳化物、柠檬酸钠、酸度和碱度、铁盐、苯甲酸钠 (以干基计) 的质量分数、1∶10水溶液色度、溶液的澄清度、易氧化物、酸碱度、重金属的质量分数、砷的质量分数、硫酸盐的质量分数、氯化物的质量分数、邻苯二甲酸、干燥减量的质量分数、山梨酸钾含量、澄清度、游离碱、干燥失重、醛、感官要求、性状、外观以及标志等34个项目进行了检验。经检验, 除1∶10水溶液色度和氯化物2个指标外, 其余32个项目单项符合率均达到100%。此次抽查的大中型生产企业产品质量较好, 所检项目全部达到国家标准规定的要求。

抽查中发现的主要质量问题:

1) 个别食品添加剂苯甲酸钠产品1∶10水溶液色度指标不合格。强制性国家标准GB1902-2005《食品添加剂苯甲酸钠》规定, 食品添加剂苯甲酸钠产品的1∶10水溶液色度≤20 (铂-钴色号) Hazen。抽查中有个别产品1∶10水溶液色度达到50 (铂-钴色号) Hazen, 超出国家标准限定值的2.5倍。

2) 个别食品添加剂苯甲酸钠产品氯化物指标不合格。强制性国家标准GB1902-2005《食品添加剂苯甲酸钠》规定, 食品添加剂苯甲酸钠产品的氯化物的质量分数≤0.03%。抽查中有个别产品氯化物不符合国家标准规定的要求。

注:排名不分先后。

篇9: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床上用品质量抽查结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法规规定,2009年至2014年,质检总局不断加大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力度,组织对日用及纺织品、电子电器、轻工产品、机械及安防、电工及材料、农业生产资料、建筑和装饰装修材料、食品相关产品等8大类产品开展了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工作,累计抽查了9.5万家企业生产的10.2万批次产品(不包括食品和化妆品),涉及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总体水平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要求,为加大国家监督抽查政务信息公开力度,从2009年起,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的结果和企业名单均向社会予以公布,消费者可以通过总局政府网站“信息公开栏目”查询公布的抽查结果和企业名单(http://www.aqsiq.gov.cn/xxgk_13386/)。

在加大政务信息公开力度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质量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回应了消费者对产品质量信息的关切。

经对公布的2009年至2014年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结果统计汇总,这6年来在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中6次以上(含6次)抽查结果合格的企业共1151家,涉及全国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这些企业生产的同种或者不同种类的产品,在不同年度的国家监督抽查中结果均合格,从一定角度体现出这些企业主动落实质量主体责任,重视产品质量,努力打造“中国好产品”的积极态度。

在已公布的抽查结果和企业名单基础上,质检总局集中公布这1151家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连续合格企业名单,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促进生产企业落实产品质量主体责任,鼓励重视产品质量的企业,形成社会正向导向,给消费者提供消费参考信息,推进产品质量社会共治。

连续抽查合格的1151家企业,从东、中、西部地区分布情况看,东部地区有830家企业,占到72.1%;中部地区有191家企业,占到16.6%;西部地区有130家企业,占到11.3%。东部地区连续抽查合格企业数量明显多于中、西部地区,与我国区域企业分布情况和经济活跃程度基本一致。

从具体省份分布看,连续抽查合格的1151家企业分布在除西藏自治区之外的其他30个省份。其中,有8个省、直辖市的企业数量在50家以上,有1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企业数量介于10-50家之间,有12个省、自治区的企业数量少于10家。广东、江苏和浙江省企业数量排在前三名,分别为221家、150家和139家。

篇10: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床上用品质量抽查结果

本次对食品、日用消费品、建筑和装饰装修材料、农业生产资料等34类产品质量进行了国家监督抽查。其中包括汽车V带、汽车制动软管、溶剂型木器涂料、农药等化工产品。

针对本次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中发现的质量问题, 质检总局已责成相关省 (自治区、直辖市)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和《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 对本次抽查中不合格的产品及其生产企业依法处理。

1 汽车制动软管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结果

本次对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湖北、山东等8个省58家企业生产的58种汽车制动软管进行了监督抽查, 其中:抽查了15种液压制动软管, 43种气压制动软管。

本次抽查依据GB16897-1997《制动软管》、QC/T80-1993《汽车气制动系尼龙管》标准的规定, 对汽车制动软管产品的缩颈后的内孔通过量、最大膨胀量、爆裂强度、抗拉强度、耐臭氧性、气密性、粘附强度、标志等8个项目进行了检验。

抽查中发现有11种产品不合格, 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

1) 本次抽查中有5种产品粘附强度指标不合格, 其中有的产品粘附强度指标实测为7 N/cm;8 N/cm;12 N/cm, 达不到标准规定的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GB16897-1997《制动软管》规定, 汽车制动软管产品的粘附强度为≥15 N/cm。粘附强度过低, 影响爆裂强度的性能指标, 从而影响刹车性能。

2) 本次抽查中有4种橡胶制动软管产品抗拉强度指标不合格, 其中有1种产品抗拉强度实测值为790N (标准规定≥1500N) 。抽查中有1种尼龙制动软管产品抗拉强度指标不合格 (标准规定≥450N) 。

3) 本次抽查中有3种产品缩颈后的内孔通过量指标不合格。缩颈后的内孔通过量不合格, 会导致制动液流量过小, 刹车距离增加, 影响行车安全。

4) 本次抽查中有1种产品爆裂强度指标不合格。爆裂强度不合格的产品会导致刹车失灵。

5) 本次抽查中有1种产品耐臭氧性指标不合格。耐臭氧性能不达标, 直接会缩短其使用寿命。

注:按行政区域排序。

2 溶剂型木器涂料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结果

本次对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湖北、广东、重庆、四川、陕西等14个省、直辖市164家企业生产的164种溶剂型木器涂料进行了监督抽查。

本次抽查依据强制性国家标准GB18581-2001《室内装饰装修材料 溶剂型木器涂料中有害物质限量》和企业明示执行标准的规定, 对溶剂型木器涂料产品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苯、甲苯和二甲苯总和、游离甲苯二异氰酸酯、重金属 (可溶性铅、可溶性镉、可溶性铬、可溶性汞) 、铅笔硬度、附着力、耐干热性、耐磨性、耐水性、耐碱性、耐醇性、耐污染性、耐黄变性、柔韧性、双摆硬度、耐弯曲性、加速泛黄性、耐挥发油性、弯曲试验、耐溶剂油性、回粘性、耐热性、耐沸水性、耐挥发性溶剂等项目进行了检验。

经检验, 溶剂型木器涂料产品的重金属 (可溶性铅、可溶性镉、可溶性铬、可溶性汞) 单项符合率达到100%。

抽查中发现有13种产品不合格, 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

1) 本次抽查中有4种产品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不合格;游离甲苯二异氰酸酯、苯、甲苯和二甲苯总和各有1种产品不合格。

2) 本次抽查中有4种产品硬度不合格, 2种产品耐黄变性不合格, 耐干热性、回粘性各有1种产品不合格。硬度是指漆膜抵抗如碰撞、压陷、擦划等机械力作用的能力, 漆膜硬度低将导致漆膜经不起碰撞、压陷、擦划等机械力的作用, 降低对被涂物的保护和装饰作用。耐黄变性是指漆膜抵抗在老化过程中出现黄变倾向的能力。耐干热性是指漆膜经受规定温度作用后, 保持其原有外观和保护性能的能力。耐干热性差将导致漆膜在一定温度作用 (如热水杯) 下, 失去原有装饰效果, 甚至失去对被涂物的保护作用。回粘性是指漆膜干燥后抵抗因高温高湿等环境而使漆膜发粘的能力。回粘性较差, 漆膜会发粘, 在被涂物表面上不具备良好的装饰效果和保护作用。

注:按行政区域排序。

3 汽车V带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结果

本次对河北、上海、江苏、浙江、山东、河南等6个省、直辖市40家企业生产的40种汽车V带进行了监督抽查。

本次抽查依据强制性国家标准GB12732—2008《汽车V带》规定的要求, 对汽车V带产品的尺寸、拉伸强度及参考力伸长率、耐高温性能、耐低温性能4个项目进行了检验。

本次抽查表明, 被抽查的汽车V带产品所检项目合格。

4 农药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结果

本次对河北、黑龙江、吉林、辽宁、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湖南、广东、四川、广西、重庆等1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184家企业生产的252种农药进行了监督抽查。

本次抽查依据GB 20684-2006《草甘膦水剂》、GB19605-2004《毒死蜱乳油》、HG3671-200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GB 20813-2006 《农药产品标签通则》等相关产品标准的规定, 对农药产品的标签、有效成分含量、悬浮率、水分、pH值、酸度或碱度、乳液稳定性、润湿时间、持久起泡性、稀释稳定性、违禁添加成分等11个项目进行了检验。

抽查中发现有26种产品不合格, 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

1) 本次抽查中有2种产品有效成分质量分数不符合产品明示要求。抽查中有1种15%阿维·毒死蜱乳油产品, 其中的毒死蜱质量分数符合标准要求, 而阿维菌素成分未检出, 不符合明示的≥0.2%的规定, 属劣质产品。农药有效成分含量是影响农药使用效果的最重要因素, 使用有效成分含量不足的农药, 起不到预期的防治效果, 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2) 本次抽查中有14种产品pH值不合格, 7种产品水分含量超标, 1种产品乳液稳定性不合格。农药中pH值主要用来保证商品中有效成分的稳定, 减小分解, 每个有效成分都有自己稳定的pH值范围。乳液稳定性项目是乳油的一个理化指标, 用以衡量乳油等产品加水稀释后形成的乳液中, 农药液珠在水中分散状态的均匀性和稳定性, 使乳液中的有效成分、浓度保持均匀一致, 充分发挥药效, 避免药害发生。pH值、水分和乳液稳定性不合格会导致农药产品质量不稳定, 达不到产品的预期药效。

篇11: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床上用品质量抽查结果

抽查范围: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4个省、直辖市54家企业生产的55批次电磁灶产品。

抽查依据:本次抽查依据GB 4706.1-2005《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 第1部分:通用要求》、GB 4706.29-2008《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 便携式电磁灶的特殊要求》、GB 4706.22-2008《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 驻立式电灶、灶台、烤箱及类似用途器具的特殊要求》、GB 21456-2008《家用电磁灶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等标准的要求,对电磁灶产品的对触及带电部件的防护,输入功率和电流,发热,工作温度下的泄漏电流和电气强度,耐潮湿,泄漏电流和电气强度,非正常工作(不包括第19.11.4条的试验),稳定性和机械危险,机械强度,结构(不包括第22.46条的试验),内部布线,电源连接和外部软线,外部导线用接线端子,接地措施,螺钉和连接,能效等级以及电气间隙、爬电距离和固体绝缘等17个项目进行了检验。

上一篇:课堂上学生喜欢听的话下一篇:广西版2013年7月半二年级美术教案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