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见的清华精神的朱自清散文

2024-05-22

我所见的清华精神的朱自清散文(共3篇)

篇1:我所见的清华精神的朱自清散文

朱自清散文:我所见的清华精神

这半年来同事们和同学们常常谈到“清华精神”。自己虽然不是清华人,但是在校服务多年,对这个问题也感到很大的兴趣。有一回和一位同学谈话,曾经假定清华精神是“服务”。后来和钱伟长先生谈起,他似乎觉得清华精神是“独立的、批评的”,例如清华人到一个机关服务,往往喜欢表示自己的意见,不甘心苟同。我承认钱先生的看法,连带着他的例子,是有理由的。但是关于“服务”,我还请申说一下。

提到“服务”,很容易想到青年会。青年会的服务精神有它的好处和缺点,这里不想讨论。我所假定的清华的服务精神,跟青年会的不同。为清楚起见,我现在想改为“实干”。清华毕业生不论旧制新制,在社会的各部门里做中级干部的最多。顾樵先生十多年前说过这样的话,现在看来大体似乎还是如此。顾先生说这些中级干部是平实的工作者,他们的贡献虽然是点滴的,然而总起来看也够重大的。钱先生的看法是指出他们的不重世故。这正是为了重事,要实干,要认真的干。青年人讨厌世故,重实干,虽然程度不同,原是一般的趋向。不过清华跟都市隔得远些,旧制生出洋五年,更跟中国隔得远些,加上清华学生入学时一般年岁也许小些,因此这种现象就特别显著。有些人谈清华精神,强调在学时期的爱清洁守秩序等。乍看这些似乎是小事,可是实在是跟毕业后服务时期的按部就班的实干精神密切的联系着的。

有人也许觉得这种实干的精神固然很好,不过太强调了这种精神,有时会使人只见树而不见林。然而这是春秋责备贤者的话,能够一棵树一棵树的修整着,究竟是对林子有帮助的。

1947年4月21日作。

(原载1947年4月27日《清华周刊》复刊第10期)

拓展:

论不满现状

那一个时代事实上总有许许多多不满现状的人。现代以前,这些人怎样对付他们的“不满”呢?在老百姓是怨命,怨世道,怨年头。年头就是时代,世道由于气数,都是机械的必然;主要的还是命,自己的命不好,才生在这个世道里,这个年头上,怪谁呢!命也是机械的必然。这可以说是“怨天”,是一种定命论。命定了吃苦头,只好吃苦头,不吃也得吃。读书人固然也怨命,可是强调那“时世日非”“人心不古”的慨叹,好像“人心不古”才“时世日非”的。这可以说是“怨天”而兼 “尤人”,主要的是“尤人”。人心为什么会不古呢?原故是不行仁政,不施德教,也就是贤者不在位,统治者不好。这是一种唯心的人治论。可是贤者为什么不在位呢?人们也只会说“天实为之!”这就又归到定命论了。可是读书人比老百姓强,他们可以做隐士,啸傲山林,让老百姓养着;固然没有富贵荣华,却不至于吃着老百姓吃的那些苦头。做隐士可以说是不和统治者合作,也可以说是扔下不管。所谓“穷则独善其身”,一般就是这个意思。既然“独善其身”,自然就管不着别人死活和天下兴亡了。于是老百姓不满现状而忍下去,读书人不满现状而避开去,结局是维持现状,让统治者稳坐江山。

但是读书人也要“达则兼善天下”。从前时代这种“达”就是“得君行道”;真能得君行道,当然要多多少少改变那自己不满别人也不满的现状。可是所谓别人,还是些读书人;改变现状要以增加他们的利益为主,老百姓只能沾些光,甚至于只担个名儿。若是太多照顾到老百姓,分了读书人的`利益,读书人会得更加不满,起来阻挠改变现状;他们这时候是宁可维持现状的。宋朝王安石变法,引起了大反动,就是个显明的例子。有些读书人虽然不能得君行道,可是一辈子憧憬着有这么一天。到了既穷且老,眼看着不会有这么一天了,他们也要著书立说,希望后世还可以有那么一天,行他们的道,改变改变那不满人意的现状。但是后世太渺茫了,自然还是自己来办的好,那怕只改变一点儿,甚至于只改变自己的地位,也是好的。况且能够著书立说的究竟不太多;著书立说诚然渺茫,还是一条出路,连这个也不能,那一腔子不满向哪儿发泄呢!于是乎有了失志之士或失意之士。这种读书人往往不择手段,只求达到目的。政府不用他们,他们就去依附权门,依附地方政权,依附割据政权,甚至于和反叛政府的人合作;极端的甚至于甘心去做汉奸,像刘豫、张邦昌那些人。这种失意的人往往只看到自己或自己的一群的富贵荣华,没有原则,只求改变,甚至于只求破坏他们好在混水里捞鱼。这种人往往少有才,挑拨离间,诡计多端,可是得依附某种权力,才能发生作用;他们只能做俗话说的“军师”。统治者却又讨厌又怕这种人,他们是捣乱鬼!但是可能成为这种人的似乎越来越多,又杀不尽,于是只好给些闲差,给些干薪,来绥靖他们,吊着他们的口味。这叫做“养士”,为的正是维持现状,稳坐江山。

然而老百姓的忍耐性,这里面包括韧性和惰性,虽然很大,却也有个限度。“狗急跳墙”,何况是人!到了现状坏到怎么吃苦还是活不下去的时候,人心浮动,也就是情绪高涨,老百姓本能的不顾一切的起来了,他们要打破现状。他们不知道怎样改变现状,可是一股子劲先打破了它再说,想着打破了总有希望些。这种局势,规模小的叫“民变”,大的就是“造反”。农民是主力,他们有他们自己的领导人。在历史上这种“民变”或“造反”并不少,但是大部分都给暂时的压下去了,统治阶级的史官往往只轻描淡写的带几句,甚至于削去不书,所以看来好像天下常常太平似的。然而汉明两代都是农民打出来的天下,老百姓的力量其实是不可轻视的。不过汉明两代虽然是老百姓自己打出来的,结局却依然是一家一姓稳坐江山;而这家人坐了江山,早就失掉了农民的面目,倒去跟读书人一鼻孔出气。老百姓出了一番力,所得的似乎不多。是打破了现状,可又复原了现状,改变是很少的。至于权臣用篡弑,军阀靠武力,夺了政权,换了朝代,那改变大概是更少了罢。

过去的时代以私人为中心,自己为中心,读书人如此,老百姓也如此。所以老百姓打出来的天下还是归于一家一姓,落到读书人的老套里。从前虽然也常说“众擎易举”,“众怒难犯”,也常说“爱众”,“得众”,然而主要的是“一人有庆,万众赖之”的,“天与人归”的政治局势,那“众”其实是“一盘散沙”而已。现在这时代可改变了。不论叫“群众”,“公众”,“民众”,“大众”,这个“众”的确已经表现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从前固然也潜在着,但是非常微弱,现在却强大起来,渐渐足以和统治阶级对抗了,而且还要一天比一天强大。大家在内忧外患里增加了知识和经验,知道了“团结就是力量”,他们渐渐在扬弃那机械的定命论,也渐渐在扬弃那唯心的人治论。一方面读书人也渐渐和统治阶级拆伙,变质为知识阶级。他们已经不能够找到一个角落去不闻理乱的隐居避世,又不屑做也幸而已经没有地方去做“军师”。他们又不甘心做那被人“养着”的“士”,而知识分子又已经太多,事实上也无法“养”着这么大量的“士”。他们只有凭自己的技能和工作来“养”着自己。早些年他们还可以暂时躲在所谓象牙塔里。到了现在这年头,象牙塔下已经变成了十字街,而且这塔已经开始在拆卸了。于是乎他们恐怕只有走出来,走到人群里。大家一同苦闷在这活不下去的现状之中。如果这不满人意的现状老不改变,大家恐怕忍不住要联合起来动手打破它的。重要的是打破之后改变成什么样子?这真是个空前的危疑震撼的局势,我们得提高警觉来应付的。

1947年11月3—5日作

(原载1947年《观察》第3卷第18期)

篇2:我所见的清华精神的朱自清散文

18、答案:朴实寡言。如只那朴实的服色和沉默的风度与我们平日所想象的苏州少年文人叶圣陶不甚符合罢了,大家聚谈的时候,他总是坐在那里听着,为我饯行的朋友都痛快地喝酒,发议论;他是照例

19、答案:他和蔼沉默的性情与对风潮强硬办法的支持,对妥协论者的愤怒;(分)在杭州与朋友们朝夕不离与拒绝回访学校当局;(分)有规律的生活与为陪朋友们打破生活习惯。(分)

篇3:我所见的美国美术教育

(一)概况

美国的美术教育是极为普及和丰富的,基本上分为专业性美术学院和美术普及教育二=两种。美国多半的美术学院是从属博物馆的一部分,如波士顿美术学院、芝加哥美术学院等,其次几乎各大学均有美术系或附设美术和设计学院,因此他们培养的美术人材相当地多。美术学院包括的专业很广,有油画、雕塑、金属雕刻、版画、陶瓷、染织、室内装璜、实用美术、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博物馆、摄影、电视、电影、电脑美术、电脑音乐、美术史、师范等专业,有的学校还有中国画专业。

在华盛顿访问时,我们被安排在晚间参观美术学院的人体课,起先我认为是业余教育,后来知道美国的大学分日班、夜班和夏季班,都属正规教育,能得到文凭,有利于半工半读和在职人员的学习。

再谈谈美术普及教育。从1950年起美国很重视小学的绘画课,把它作为提高和培养儿童智力的手段。经学者测定,从三岁起分为涂鸦期、初期符号期、符号期、现实特征期、漫画期等,他们认为这样能培养好奇型、博学型、灵活型、流动型的人才,而这些类型的人才可塑性强,对提高学生艺术方面的修养也是有益的。目前美国理工科大学均有美术系,除本系学生外,多数学生是来念选修课的。在访问哈佛大学艺术系,参观雕塑、美术设计专业时,遇到正在画人体的学生,他们都来自工程学、物理学、医科、法律、哲学等专业。一位主任告诉我,哈佛的水准是培养全人,哈佛毕业的学生不是艺术的文盲,他们除上课画一些画外,还去博物馆上课,了解美术史。选修课像菜单一样,由学生自己选择,使之知识面广、视野开阔。

(二)教学体制和具体要求

美术学院没有明显的年级制,然而学生必须得到所学科目的学分,如油画人物、风景、静物、素描、色彩、构图、古代油画技法、美术史等,同时有不同的教授在开课,由学生自己选择完成这些学科。芝加哥美术学院的素描教室里从一年级到四年级的学生都有,多是二十几个人画一个模特儿。画的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他们认为教师应立足于启发学生,根据学生不同的才智、性格、爱好、修养、特点,发挥学生的艺术个性和气质,要求有独自见解,鼓励大胆想象和探索,这是教授们对我一再强调的。他们反对摹仿老师的手法。美院的抽象绘画较多,但也有不少在画写实的。总的来说,学生在写生时主观意识较强,不是纯客观的摹写。

美国的基础教学与我们有所不同。他们反对画石膏像,认为应画活的有生气的对象,改变了从画几何形体到画石膏像、头像、胸像、人体那样的教学程序,也改变了以长期作业为主的素描教学,故在他们的概念里,素描课即人体写生。多数美院强调以画一分钟、五分钟、二十分钟的短期作业为主,着重整体造型与形体结构的教学法。教授要求学生不要看一眼画一笔,而是注意感受,一气呵成。再则时间也不允许学生慢慢地描摹对象或罗列细节、孤立地局部拼凑,要求理解地掌握对象造型结构,抓总体感,注重概括和提炼。教授不摆模特儿,模特儿根据教授的时间要求不断地变换各种动作。

在美国,强调开拓学生艺术的形象思维是各美术学院共同一致的教学宗旨。他们认为美院主要不是教学生如何画画,而是培养艺术思维。例如他们有这样的课程,教授要学生带自己的作品和各人所偏爱的音乐磁带,由学生分析自己作品和音乐节奏的内在联系,使学生思路开阔。在博物馆可常见到学生在画前讨论,我见到他们在马奈的一幅画前讨论了足足一个半小时。难怪院长告诉我,中国来这儿的学生写生基础很好,但不会表达。

(三)教师问题

教师情况与我国很不相同,多数教师是被招聘的,而专职教师却很少。他们认为教师首先应该是不断实践的实践家,建筑家应该搞设计,画家要画画、开画展,搞理工的要做实验、写论文。

由于他们这种灵活性,聘请的教师从四年、二年、一年,甚至一星期和一天的讲座都有。他们还很注意邀请外国教授任教,芝加哥美院每年都有近百名外国学者来讲学,使学生见识增多,达到了解面广、思想活跃、思路开阔的目的。

(四)科学技术与美术

先进的科学技术在油画方面发挥了作用。如用科学的化学分析和X光片来鉴定古画的真伪。另如修复技术,通常我们只知道中国画是经过托裱程序,而美国目前的油画(尤其是博物馆里收藏的珍品)都经过托裱。波士顿画展中展出的油画之所以平直,因为每幅画背后托了一块质地厚实的亚麻布,使之成为板状。他们还可以在一幅画上修复上百处,但表面却看不出;还可以使画的颜料与原画布分离,安置在新布上。芝加哥博物馆修复部主任为此做了实验,使我得益不浅。从长远观点看,我们可以学这种技术,美院也应有这方面的研究人材。

上述仅是介绍的点滴情况和个人观感,访问期间美国画家经常向我表示他们对中国油画的好评,认为中国油画的基础是扎实的,是有前途的。如果我们能够在自己的现有成就上吸收外来科学先进的教学思想,坚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中国油画一定会大有发展。

(摘自中国油画学会网站,本刊略有删节)

上一篇: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练习题下一篇:石油行业见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