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的几个精神断面散文

2024-05-07

村庄的几个精神断面散文(精选3篇)

篇1:村庄的几个精神断面散文

有关村庄的几个精神断面散文

我不得不再一次面对这个凋敝的布景——黄昏的村庄。暮色从四野的环山中渗漏进来,炊烟缠绕着破败的街衢,行动的人们被弥漫开来的暮色推回散落的房屋进行他们雷同于前日、昨日和明日的晚餐,并把狗的吠声锁在空洞而又虚张声势的门前。

我感到突然的迷茫,我身处着的黯淡村庄在漫长的时光中似乎缺少一种整体的精神、情绪和表情,很大程度上,这使得我试图对它的叙事把握开始动摇。它像一个沉默的容器吞吐着流变的人群、屋宇、四季和丰歉的农事,却并不准备发表任何感慨喟叹。在它的土壤中没有某种坚守的诗歌精神——用浓烈灼热撩人的原生野性笼罩它繁殖的子民,让它们藉以守候并抵制另一种文明的进袭;或者催生出歌谣、俗谚与古老的建筑——这些独立自我的表达语言和叙事方式。

生长过蔬菜、庄稼和健康春天的土地,也生长着疾病、贫穷和坚固的迷信,容纳过星光、爱情与骄傲子嗣的庭院,也容纳着阴影、机心与庞大的死亡。这不能不说是某种纯洁抒情的失望——土地并不如想象预期的那般正义、干净和充满神圣的灵魂启蒙力量。

我无不悲哀地想到:自己已经和即将投身建筑的一生,将在这片黑暗与光明具有相同长度的土地上存在,然后消散,如同从未发生。而黑夜仍将来临,白昼也依然会放出光亮。

但是当我侧卧于黑夜的村庄,岑寂清凉的夜色才最终使我搁置已久的味蕾、视网膜和听小骨重新复活。我相信在我捕捉到散自土壤中腐烂的动植物尸体,祖先遗落的头发、骸骨坚硬具体的气味时,我才真正遭遇村庄的灵魂。暗影幢幢的历史正在内存巨大的暗夜里重新发生,重复每个微小的细节,延续着生命最初的光芒。它使我放弃了虚饰偏颇狭隘的观点,并为之前无知而又挑剔傲慢的言辞感到惶愧。我开始以弗洛伊德对琐碎生活富于联想的眼光将村庄看作某个细节的枝桠影响着的主体。从嘈杂的村民每天分泌的话语,主动被动的行为发生,以及磨损消耗与生长引进的物事,甚而到高飞的雁群,低走的牛羊,都无一例外地以隐晦却又直接的方式介入村庄的精神载体,改变着村庄嬗变着的属性质地。在这里一个人内心的秘密就是村庄的秘密;一只蚂蚁的低语就是村庄的低语;每一棵生长的树都是它敏感的神经末梢;每一块沉默的石头都是它丰富的记忆细胞。

尼采说:一个人就是一个破败的神祗。微小的个体构成整个村庄的秩序与光芒,村庄便是以整体姿态出场的灵魂,一个曾埋葬着祖辈的身份名字,经历过父辈的生计婚姻的生命。在日升月落、风来北往中分娩下我和我的兄弟姐妹,并继承上一代的处世姿态和谨慎性格——没有谁可以否认我与生俱来的多愁善感和忧郁成性,不是遥遥暗应于那些深藏在地表之下古老祖辈们遗留的陶罐、器瓦、衰朽的骨头、荒废的时间。那些古老遥远的发生与物事在当时的世界燃烧散布光芒,然后化为灰烬,沉入历史的底层。但它们并没有因此而消亡,而是构成村庄的记忆与阅历,形成隐蔽的磁场,偏转着后继者的行走道路。

假若房屋是上升的大地,炊烟则是升华的时间。一代人出入幽深的其中,经营着自己贫穷的日子,盘点昨天,算计明天,奋斗、挣扎、失落、跌倒、崛起直至死去,房屋坍塌下来埋葬着他们或单薄或丰足的一生,然后下一代重新使大地上升,使时间燃烧,行走一生,被房屋覆盖,循环反复,不断擦洗村庄的脸庞,提高大地的起点,像累积的纸页记录下繁盛丰饶的过往。

于是,村庄和个人形成了水乳交融的情感脐带,使人民对它持有迷信,并为其热烈张罗繁缛狂放的祭祀和鲜艳奇特的手工艺品,而大地则将历史与经验的纸页一次次在暗夜里翻开,供后来者阅读。

尼采同样告诉我们,善与恶乃是上帝的偏见。这是使我最终理解村庄生命状态的本质内因。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在精神层面,村庄的价值尺度从来不服从于任何偏隘的世俗秩序指导,在辽阔旷远的土地上,白昼等同于黑夜,贫瘠等同于肥沃,被幸福照耀的人等同于在黑暗里沉沦的人。

宽广深沉的村庄似乎明晰着这样的真理: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善恶界限的割划是使人类内心逼仄伪饰的源起,本善,本恶,伪善,伪恶,本善前的伪恶,本善前的伪善,伪善前的伪恶,伪恶前的伪善……如同繁殖递增叠加的面具,框起这个光怪陆离复杂碎乱的世界,并使寄居其中的人们疲劳奔走一生。

也正是因由同样的理由,这个屋瓦狼藉的村庄与其它型号规格不一的光鲜亮丽的都市具有了同样的重量与意义感,尽管它们有着迥异的表情、肤色、脾气、钙、磷、钾,但这并不妨碍生活在其上的人们共同过着乏善可陈的生活却做着鲜艳光彩的梦,不会阻挠他们为虚浮的幸福陶红双颊并把自得其乐的呼哨挂在嘴边,更不会干涉他们历览过世界与生命中的驿站后带回廉价的口香糖和唇吻,口水浸烂的谈资,招摇的财富,肉体的爱情以及反复修改的.生存哲学。

它取消了横亘于人们之间并且耗尽人们一辈子所营役的等级、权力、财富、使人还原为纯粹的人,它照见了生命的真实,暴力、征服在它那里最先失去效力,变得可疑和滑稽,而诱使人承受死生疲劳的支票、汇率、公文包和股票行情,也会在博大包容的土地上丧失努力的意义。

经验告诉我们,个性特征是感情的载体,人不可能对陌生的事物发生感情,同样人也不可能对公共的事物交付内心真切的喜怒哀乐。感情的持有是某种熟悉气息的寻找过程,染有极强的私有性质。一个人行走于茫茫世界,承受独立个体的孤独,企盼通过感情的进入和析出来获得温暖,寻求慰藉,而人们珍视这个析出的过程,珍视这个过程中所触碰的墙壁、柴草、树木、家具和空气,它们是构成记忆的部分,在回望的时候最容易唤起沉睡的触觉细胞,打开通往已逝岁月里沉淀的情愫阀门,释放冻结的激动与温情。

怀乡病正是如此,作为载体的村庄和土地记录了某个人漫长与隐蔽的情感发生消亡。多年后,当一个人站在衰老或者疾病的边缘,正在承受心灵的孤立无援时,他就会去回溯找寻内心条脉纹理的出发地——故乡,而故乡这一字眼也因此变得沧桑和厚重,亲切和富有人情味。

但是残酷地说,人的这种怀乡与寻找更多的是一厢情愿的情感嫁接,在这个过程中,土地并不需要对此支付相同的眷恋和缅怀。推土机的文明可以轻易带走黏滑的青苔,松动零乱的青石板,俨然整齐的古老建筑;电视的文明也可以使新的着装方式,新的用语习惯,新的幸福标准进驻古老气息弥漫的村庄、挤压原有的物质与精神生存空间,在这个过程中,老去的人们可以在内心深处抗拒这些文明的推进演变,可以为已经的感情终于丧失物证而忧伤、失落、疼痛、抑郁乃至大放悲声,而村庄却只能并且只会永远保持相同的缄默,如同一切从未发生。

篇2:村庄的几个精神断面散文

1 村庄人口规模确定的因素

在新疆《村庄规划编制技术规程》(简称“村庄规程”)中,并没有明确条文说明如何确定村庄的人口规模,村庄规划也不设规划期限,内容深度基本参照修建性详细规划确定。村庄规程编制从新疆村庄实际出发,主要考虑村庄规划应以上位的镇(乡)总体规划确定的人口规模作为参照,以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为依据,人口的机械增长应同时考虑迁入和迁出两方面(详见条文说明12.0.6条)。而在实际工作中,在确定村庄人口规模方面,仍有以下一些因素需要考虑。

1.1 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影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由13个主要民族构成,地域十分广阔,南疆、北疆、东疆差异很大。各地区因为不同的民族构成和不同的生育政策,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在0.5%~2.5%。北疆沿天山一带人口构成以汉族为主,自然增长率在0.5%~0.8%,南疆四地州人口构成以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为主,自然增长率在1.5~2.5%,南北疆差异可达4倍以上。自然增长可能是南疆四地州村庄人口规模变化最重要的因素。

1.2 区域城镇化的影响

按照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统计口径,新疆2013年城镇化水平为44.5%,南疆四地州为24.4%,新疆全域城镇化发展很不平衡。自治区十二五规划确定了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各地城乡规划都提出了较快的城镇化发展速度。但现状实际情况是:北疆、东疆经济较发达的区域,城镇化水平较高且发展速度较快,空心村、空心连队(兵团)现象普遍,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作为农民工都走向了城市;南疆四地州村庄空心化现象很少见,这与当地的民族构成、不愿离开故土的生活习俗等因素密切相关。同时,由于新疆的集体土地和个人承包土地还没有大面积完成确权的工作,大量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还很难舍弃依附于农村户口上的农村土地和宅基地,仍然有不定期(短期或季节性)回村生活的需求,虽然上位的区域规划可能已将这部分人口计入城镇化指标,但村庄规划还必须考虑这部分人口的居住生活。这使得农村人口真正向城镇转移的速度可能远低于各类规划的预测。实际规划中预测迁出人口可能会低于上位规划和城镇化水平确定的人口规模。

1.3 村庄迁并的影响

村庄规划中迁村并点是一种发展趋势,有计划的村庄迁并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由几个自然村或居民点选址整体新建,这种类型在各地区示范村建设和援疆规划建设中很常见,新建村庄的人口规模和户数可以按照村民迁并意愿统计进行计算即可;二是依托某个村庄改扩建,因此,村庄规划的人口规模既要考虑迁并来的人口,还要考虑自然增长和城镇化迁出人口统筹确定。

村庄规划的人口规模 = 现状人口 + 迁入人口(迁村并点)-迁出人口(城镇化)+自然增长人口。

综合考虑上述因素确定的村庄人口规模可能与乡(镇)总体规划、县(市)总体规划等上位规划中预测的有偏差,甚至出现规划人口大于现状人口(不考虑迁村并点)这种城镇化发展初期的现象,但这是符合新疆村庄的现实情况,这样的人口规模作为基础预测村庄各项公共设施和工程设施的标准、规模,相对更为科学合理。

2村庄用地规模确定的因素

在新疆“村庄规程”第4.6条中“村庄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标准”及条文解释对村庄用地分类、村庄户均宅基地指标、新增建设用地人均指标、村庄建设用地构成比例等内容作出了具体的要求内容(见表1、表2)。

总结村庄规划的实际工作,对村庄建设用地规模有以下一些影响因素需要考虑。

2.1 村庄分户需求的影响

村庄规划用地构成中居住用地占比达50%~70%,而宅基地面积占居住用地面积的80% 左右,宅基地的总用地规模就与村庄规划的户数有很大关系。因此村庄人口规模确定后,还需要确定村民分户的需求和村庄规划户数。一般根据村庄建设用地紧张与否和分户村民宅基地现状大小,对于村民分户需求在规划中有“分户增地”和“分户不增地”两种处理方案。对于“分户增地”的村庄,可能总人口没有增长,但规划户数增加了,总宅基地面积也相应增加。

注:新增或新建村庄建设用地按城郊居民点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宜为 100m2/ 人,其他居民点宜为 150m2/ 人。

2.2 户均宅基地指标的选取因素

“村庄规程”4.6.4条明确了宅基地确定的相关要求,新建宅基地面积确定具体来说有以下一些因素需要考虑:

(1)宅基地面积应尊重历史和现状,根据县(市)域人均耕地指标采用内插法确定。

(2)考虑分户后的户均人口数,户均人口多可选取靠近限额指标,户均人口少应选取相对节约用地的指标。

(3)宅基地面积主要考虑满足农民居住生活空间和生产生活物资的存储功能需要,庭院经济的面积不应过大,占比在30%以内为宜。牧业型村庄应尽量采用“人畜分离”的模式,集中建设养殖区。

2.3 村庄规划类型的影响

“村庄规程”第4.3条对村庄规划进行了分类,分为改扩建型和新建型两种。对于改扩建型村庄,因为尊重现状用地的要求,很难对宅基地面积进行统一和改造,只能对新增宅基地面积指标进行控制,村庄用地规模普遍会增大;新建型村庄(含原址新建和异地新建)可以采用相对经济合理的宅基地指标统一建设,村庄用地规模相对更集约。

注:新增或新建村庄建设用地按城郊居民点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宜为 100m2/ 人,其他居民点宜为 150m2/ 人。

2.4 建设用地构成比例应注意的问题

(1)公共绿地占比不宜过高。一方面新疆是干旱缺水区域,水资源严重缺乏,公共绿地养护成本较高,且需要独立的绿化灌溉系统;另一方面农宅都有一定的内庭院空间,同时村庄周边的林地、园地等绿色空间较多。公共绿地的规划设计主要以满足村民户外交往、健身娱乐等活动场所为主。

(2)居住用地可能会超过70% 比例的上限。新疆农村集体经济普遍落后,生产设施和仓储用地更多布局在乡镇驻地周边,同时现状村庄户均宅基地指标普遍很高,导致村庄居住用地指标占比很高。因此,村庄规程也没有将用地比例构成和规模作为强制性执行指标。

新疆地域广阔,各地州村庄现状差异很大。因此《村庄规划编制技术规程》对村庄规划人均建设用地给出了建议指标,并未作出强制性规定,村庄建设用地构成比例亦为参照执行。但是将村庄用地规模构成中最主要的宅基地面积,给出了限额指标,并与国土部门的要求相统一,并作为强制内容执行,符合新疆实际情况。

3结语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城乡二元结构仍将长期是我国的社会形态特征。作为中国社会结构中重要一元的村庄,科学编制其规划,按照规划建设好村庄居民点,对于实现国家“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2015年3月,国家正式公布了“一路一带”发展规划,确定了新疆作为建设的“核心区”的战略地位,新疆也将迎来更加开放、高效的发展时期。结合农村实际情况,以科学合理的城乡规划为指导,重视农村区域建设发展,正是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基础之一。

摘要:本文着眼于科学编制村庄规划中如何合理确定村庄人口和用地规模这一问题,结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村庄规划编制技术规程》和当地实际情况,阐述了规划中合理确定村庄人口规模应考虑村庄自然增长、区域城镇化水平、迁村并点等相关影响因素,确定用地规模应考虑村庄分户需求、户均宅基地指标、用地构成比例等相关因素。

关键词:村庄规划,人口规模,用地规模

参考文献

[1]夏理杰,张美亮.人口流动背景下的乡村建设规划优化[J].小城镇建设,2012(8).

篇3:村庄的几个精神断面散文

有人说刘亮程写作的是一个大命题,关于人和自然,人和牲畜,以及人和整个农业社会如何

进退的大命题。其实刘亮程只是刘亮程,他只是将自己在这个村庄里看到的、听见的、梦见的,通过文字表达了出来而已。所以,在读他的文字时,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感受和理解,每个人也有自己的好恶评判,这都无可厚非。我所描述的,是我认为意义上的刘亮程,当然,大家心目中肯定还有别样的刘亮程。

一、哲学式的思考和诗歌化的语言

刘亮程不仅是站在人的立场上看待村里的事物,有时候他还会站在驴的立场、蚂蚁的立场或者狗的立场上去思考这些朴素的乡村哲学。他在《剩下的事情》里写道: “每个人最后都是独自面对剩下的寂寞和恐惧,无论在人群中还是在荒野上。那是他一个人的。就像一粒虫、一棵草在它浩荡的群落中孤单地面对自己的那份欢乐和痛苦。其他的虫、草不知道。”他用自己的语言来写人生最后的路程,写人生最终的那段孤单历程,虽然着笔不多,但是让人思考没有止步。所以,很多人称呼刘亮程为乡村哲学家。他只是一个农民,但是从大自然的熏陶里洞悉了一切,所有的世道轮回,何尝不是这么回事呢?

“一野的寒风吹着我一个人,好像寒冷把其他一切都收拾掉了,现在全部地对付我。”刘亮程就是这样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一样的作家,在给后人讲述着自己的一辈子的领悟,寒冷在他的笔下成了一种具体的美,深厚而让人绝望。在《寒风吹彻》这篇散文中,写到他曾将一位老人领回家中,以炉火温暖了他。但第二天还是发现那位老人已冻死在路边的荒野中。“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都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我们帮不了谁。我的这一炉火,对这个寒冷一生的人来说,显然微不足道。他的寒冷太巨大。”“我知道这一时刻之外,我其余的岁月,我的亲人们的岁月,远在屋外的大雪中被寒风吹彻。”

刘亮程不但在自然界发现朴素的哲学和美学,而且在一些家畜身上也有所发现。在《狗这一辈子》里,刘亮程开头就写:“一条狗能活到老,真是件不容易的事。太厉害不行,太懦弱不行,不解人意、太解人意了均不行。总之,稍一马虎便会被人剥了皮炖了肉。狗本是看家守院的,更多时候却连自己都看守不住。”人活着不容易,一条狗活着也不容易,但是人的不容易,有时候甚至超过一条忠实的狗。他在这篇散文里写,肯定会有一条在暗夜里行走的狗,“这是条终于可以冥然入睡的狗,在人们久不再去的僻远路途,废弃多年的荒宅旧院,这条狗来回地走动,眼中满是人们多年前的陈事旧影。”这样充满淡淡忧伤的词句里,让我们回味的不仅是狗的忠实,更是对一种逐渐远去的农业文明的追忆和思考,具有深层次的哲理。

狗这一辈子,其实在很多方面映衬的是人活着的艰难和不容易,在这个世界上,人与其他动物无异。

刘亮程的漫不经心和慢脚步的生活,让他能够看见、能够听见,发生在这个村庄里或者村庄上空的一切事物。包括一棵树的死活。“树不害怕死是在树长空心以后。树觉得死就在树的身体里,跟树在一起。树像抱一个孩子一样,把死亡的树心包裹着。后来死亡越来越大,包不住了,死亡把树干撑开,蚂蚁进来了,虫子进来了,风刮进来雨淋进来。”(《大杨树》)虽然看似是描写一棵杨树的死亡过程,其实何尝不是一位老人在生命的最后那段日子里,面对死亡时的淡定和从容呢?

二、回归式的思考和蒙太奇式的表达方式

在这里我要提到一个陕西作家,与刘亮程比较类似,也是诗人出生,他最富盛名的是诗文集《马坊书》,但是近两年来,他的两篇散文却让当代文坛为之一震,那就是发表在《花城》上的《母亲本纪》和发表在《美文》上的《父亲本纪》,从提法上就是新颖的,用《史记》五体例之一的本纪,用一种追溯生命式的编年体手法,来复原和再现母亲以及父亲,在这个名为马坊的小村庄里,他的父亲和母亲卑微而又有尊严的活着,他们在这里劳作,任劳任怨,尊重大自然的每一个生灵,敬畏与人共生的每一个生命,最后也像这些动物、植物们一样无声的死去。耿翔刨开皮肉见骨质的写作方式,让读者在阅读时也感到阵阵疼痛,思考在这些看似朴实而文字背后隐藏着的深刻的命题。因此,耿翔的散文读来让人感觉非常有硬度,并且在散文书写中加入了无尽的张力和历史的厚重感。

刘亮程对村庄的解读和描述也是一种回归和复原。刘亮程曾在散文写作中指出,自己的童年其实是不幸的,并不幸福的,在他后来回首去

看的时候,发现并不如自己想象中的那么美好,于是他开始虚构,虚构一个闲人,“我塑造了一个自己,照着他的样子生活,想事情。我将他带到童年,让他从小的时候开始,看见我的童年梦。写作之初,我并不知道这场写作的意义。我只清楚,回忆和做梦一样,纯属虚构。”(《向梦学习》)

刘亮程的回归不仅是精神的回归,有时候也是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回归,“我突然出现在村子中间的马路上,晕晕乎乎,仿佛我一直在这条路上来来回回走了多少年,这一刻突然看见—一个长大的、正在老掉的自己,站在马路上,一副茫然的样子。”(《一个人回来》)

nlc202309012106

另外,在散文写作的诗歌式叙事中,有一个常用的技法,那就是蒙太奇表现技法,其实也就是散文写作中常说的“形散意不散”,更是诗歌写作中高屋建瓴的发散性思维。在刘亮程的散文写作中,能够通过一件事、一件物,然后将之扩展到另外一些与之相关的人和事,更为奇妙的是,他可以将两个并不相关的事物组合在一起,从而产生独特的美学效果,让人叹为观止,其实这也是得益于刘亮程这个闲人对村子事无巨细的观察。

刘亮程会带领着你,跟随着文字,向着更深处的思维进发,这种过程是美妙的,让人着迷的,而不是反感和说教式的。在散文名篇《大杨树》里主要描写了村里一棵古老的杨树被砍倒的过程,但是在考究的叙事过中,刘亮程却将村里的三个厉害东西,即钢板斧、老乌普家的绳子、会计家的锅搬了出来,虽然只有钢板斧与本文的叙事有关联,但是刘亮程却又写出了绳子和锅的来源以及在村里的重要意义,无疑是对大杨树这一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的事物的一种反衬,然后又用近乎迷信的方式,交代出了这棵大杨树对村里人的意义,但是大杨树最终还是没能脱离被砍倒当做劈柴的宿命。

三、梦呓式的语言风格

在读完《一个人的村庄》之后,我才开始读《在新疆》,读到《向梦学习》、《农机配件门市部》等作品,这些作品正是对刘亮程散文写作根源和初衷的表达。对于读懂或者研究他的作品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读《一个人的村庄》的时候,我一直有一个疑问,他写的都是真的吗?文学创作会不会有一些虚构的成分在里面。当我读到《向梦学习》的时候,我就明白了。“《一个人的村庄》是一个人的无边的白日梦,那个无所事事游逛在乡的闲人,是我在梦里找到的一个人物。我很早注意到,在梦里我比梦外悠闲,我背着手,看着一些事情发生,我像个局外人。”(《向梦学习》)由此我们才能看到,刘亮程的写作,是一种梦呓式的写作,他只是在完成一个重构睡梦的过程,当然梦里有虚有实,你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没有看见的并不一定虚假。

所以我认为,要读懂刘亮程,先从读他的《向梦学习》和《飞机配件门市部》开始。刘亮程认为,梦是一种学习,而作家是在暗夜里独自成长的一种人,接受夜和梦的教育。梦是一所学校。夜夜必修的功课是做梦。“我早期的诗和散文,一直在努力地写出梦景。作文如做梦,在犹如做梦的写作状态中,文字的意味向虚幻、恍惚和不可捉摸的真实飘移,我时而入梦,时而醒来说梦。梦和黑夜的氛围缠绕不散。我沉迷于这样的幻想。写作亦如暗夜中打捞,沉入遗忘的事物被唤醒。”

相信每一个人在年少的时候,都希望将自己的梦写出来,我也曾想将梦写出来,但是因为梦的无根无据和片段性等特点,我发现梦几乎是无法碰触的一个话题,一行字都写不出来。相信很多文友都会有这样的感受。但是刘亮程在梦里很享受,并且在梦里汲取到了营养。“我不知道自己一直向梦学习。我很早懂得隐喻、夸张、跳跃、倒叙、插叙、独白这些作文手法。后来,我写作多年,才意识到,这些在文学写作中常用的手法,在梦中也随处使用。做梦用的手法跟作文一模一样。”

刘亮程认为,最好的文学语言是梦语言。就是一个已经睡着原本不该说话的人,突兀的一两句。没前没后的自言自语。而这种梦呓便被很多作家发展为超现实的语言叙述方式。这也就是刘亮程的小说《虚土》会被很多人看不懂的原因,在小说中,一名5岁的孩子分不清现实和梦,一直在一个未醒来的梦里,怀疑自己是否出生,或者已经出生却从未长大。他觉得长大的全是别人。这就是一部超现实的梦呓式的小说作品,如果不是在怀着做梦或者解梦的状态去看这本书,就完全是在听痴人说梦了,难免会觉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四、刘亮程的精神村庄

一个作家,他的精神必须要有一种寄托,所有的故事和情节都要在这个环境里发生、发展。沈从文在凤凰小城里雕琢自己的文字世界,莫言在高密东北乡展开自己的叙述,路遥在陕北的双水村开始史诗般的纪事。一个作家,也许只有在最熟悉的场景、最熟悉的环境里,才能写出最伟大的作品来。

与其他作家一样,从农村出来的刘亮程也一样,他一辈子在自己的那个名为黄沙梁的小村庄生活、思考,所以这个村庄是他精神上的一个依托和载体,所有的思考放在这样一个环境里才有其存在的意义。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个村庄,没有在这个村庄的生活和思考,就没有享誉中国文坛的刘亮程。

刘亮程是甘肃金塔县人,父亲也是县中学校长、团委书记,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举家搬迁到新疆,这个叫做黄沙梁的小村子里生活。一年一年,这个小村庄在发生着变化。“那时村里已没几户人家,到处是空房子,到处是无人耕种的荒地,你趴在院墙外,像个外人,张望着我们生活多年的旧院子,眼泪涔涔。”就是这样一个小村庄,成了刘亮程魂牵梦绕的故乡,他在离开多年后,再次回望的时候,发现寄存在这里太多的感情和故事,他们一家人在这里生活,直到父亲去世,再到去乌市打工,其实是刘亮程非常心酸的一段过往。刘亮程通过唯美而又伤感的语调,逐渐剥离过去生活的阴霾,像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为自己的儿女讲述已经荒芜的家园。

其实,《一个人的村庄》就是刘亮程在多少年回忆村庄时做的一个梦,在这个梦里,虚实交错,他看到自己的母亲和弟弟出走,看到村里人全都出走,看到自己的妻子也离开这个村庄,只有他一个人,在这个村庄里消磨着漫长或者短暂的一生。

因为一个人,巨大的孤独包围了“我”:我的寂寞和恐惧是从村里带来的。每个人最后都是独自面对剩下的寂寞和恐惧,无论在人群中还是在荒野上。那是他一个人的。于是“我”开始关注与麦子有关、与村庄有关的一切生灵,他在一个无事的下午,踩坏了兔子的一条小路,继而又想:“野兔要来来回回走多少年,才能把我的一只脚印踩平。或许野兔一生气,不要这条路了。气再生得大点,不要这片草地了,翻过沙梁远远地迁居到另一片草地。你说我这么大的人了,干了件啥事。”

没有任何打扰的生活,是最适合思考的生活。如在瓦尔登湖畔过了两年独居生活的梭罗一样,“我”在这样的一个多月的在麦地里独居的生活里,在思考关于人和自然、人与家园、人与孤独等话题。最终“我”得出了结论:“如果我们永远地走了,从野地上的草棚,从村庄,从远远近近的城市。如果人的事情结束了,或者人还有万般未竟的事业,但人没有了。再也没有了。那么,我们干完的事情,将是留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大的事情。”“所谓永恒,就是消磨一件事物的时间用完了,这件事物还在。时间再没有时间。”

上一篇:舆情分析与管理下一篇:新华社新闻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