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犯商业秘密案例

2024-05-07

侵犯商业秘密案例(共6篇)

篇1:侵犯商业秘密案例

侵犯商业秘密罪在先刑事判决的既判力问题

宜兴市清新粉体机械有限公司诉宜兴市宏达通用设备有限公司、陆某

侵害商业技术秘密纠纷案

案件要旨:实践中经常出现当事人在追究侵害人的刑事责任后,以生效的刑事判决书为依据提起民事诉讼的情形,但法院在民事诉讼审理中,并不必然对该在先刑事判决所认定的理由或结论予以援引和适用,而是要在综合考察商业秘密权存在的证明、侵害商业秘密的行为和后果等因素后,决定是否对在先刑事判决予以援用。

编者注:本文摘自北京唐湘凌律师主编的《商业秘密保护实务精解与百案评析》(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唐湘凌律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法学硕士,北京专业商业秘密律师,主要服务领域为公司法、知识产权等领域。在商业秘密领域,唐律师办理过大量涉及侵犯商业秘密的民事、刑事案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唐律师曾代理商业秘密案件在最高人民法院申请再审,并成功地使案件得到最高人民法院提审。欢迎委托唐律师为企业制定保密制度保护商业秘密或者办理商业秘密相关案件,邮箱:lawyernew@163.com,电话:***。

一、案件来源

江苏省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2005)锡知初字第20号、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2005)苏民三终字第119号判决书。

二、基本案情

1996年3月,宜兴市非金属化工机械有限公司、日本国株式会社清新企业、日本国共荣商事株式会社三方共同出资创办清新公司,主要从事气流粉碎机系列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被告陆某被委派至清新公司担任总经理。清新公司在成立和经营过程中,先后通过技术转让、自行研制开发等途径拥有了GTM、STJ等系列气流粉碎机新产品的生产技术,并通过与公司人员签订誓约书、保密协议的形式,对上述生产技术加以保密。

2001年底,陆某被清新公司免去了总经理职务,并于2002年初到原为清新公司生产配套产品部件的被告宏达公司担任总经理。其后,宏达公司以高薪聘用了原为清新公司技术人员的祝某、张某、唐某及熟练技术工人梅某等人到宏达公司工作,陆某还指使祝某等人按照清新公司的GTM-100、GTM-30等九个型号的本文摘自北京唐湘凌律师主编的《商业秘密保护实务精解与百案评析》(中国法制出版社)。唐湘凌律师办理过大量商业秘密案件,积累了丰富经验。曾成功代理商业秘密案件在最高人民法院申请再审,并成功地使案件得到最高人民法院提审。欢迎委托为企业制定保密制度保护商业秘密或者办理商业秘密相关案件,邮箱:lawyernew@163.com,电话:***。

气流粉碎机产品图纸转换绘制成宏达公司相对应的BPM-100、BPM-30等九个型号的产品图纸。其后,宏达公司按照上述图纸,组织生产出了上述的部分产品,并进行了销售,给清新公司造成了376189.6元的经济损失。

后清新公司以陆某、宏达公司侵犯其商业秘密为由向宜兴市公安局报案。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科学技术部知识产权事务中心(以下简称知产中心)向公安局出具了《技术鉴定报告书》,鉴定结论为:清新公司生产技术图纸中所体现的系列产品的具体设计尺寸、公差配合、技术要求等技术信息是非公知技术信息;清新公司所主张的系列气流粉碎机技术要点中所包含的有关粉碎腔高度与内壁直径尺寸的设计比例等用于指导实际生产的实验数据、参数、公式等技术信息,应认为是非公知技术信息。同时,上海科华资产评估有限公司向宜兴市公安局出具了《评估报告书》,评估结论为:宏达公司通过获取和使用清新公司的产品技术给清新公司造成的经济损失为105万元(评估基准日为2003年11月18日),其中给清新公司造成的市场损失为346288.13元,清新公司因维权而花费29901.47元,两项合计为376189.6元。

宜兴市人民法院审理该刑事案件后认为,宏达公司采用利诱手段非法获取清新公司的气流粉碎机系列产品技术,并组织生产销售相同产品给清新公司造成经济损失37万余元,陆某作为宏达公司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其行为与宏达公司共同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但鉴于宏达公司及陆某的侵权行为给权利人造成的经济损失数额尚未达到《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规定》中的立案标准,不能认定为重大损失,故法院在(2004)宜刑初字第23号刑事判决书认定宏达公司及陆某的行为均不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罪。

其后,清新公司以陆某及宏达公司侵犯其商业秘密为由,向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认为宏达公司采取利诱手段,非法获取清新公司的气流粉碎机系列产品技术,陆某作为宏达公司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其行为均属侵犯商业秘密行为,两被告并组织销售相同产品,给清新公司造成经济损失376189.6元。以上事实有(2004)宜刑初字第23号刑事判决书所证实,该判决书已发生法律效力。请求判令两被告赔偿经济损失376189.6元,互负连带赔偿责任,并承担本案诉讼费用。

三、法院审理

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在审理侵害商业技术秘密纠纷的民事诉讼中,商业秘密的权利主张人应当首先在举证期限内明确其商业秘密的具体内容。否则,法院无法对其主张的技术是否构成商业秘密进行实质性审查和认定,而被本文摘自北京唐湘凌律师主编的《商业秘密保护实务精解与百案评析》(中国法制出版社)。唐湘凌律师办理过大量商业秘密案件,积累了丰富经验。曾成功代理商业秘密案件在最高人民法院申请再审,并成功地使案件得到最高人民法院提审。欢迎委托为企业制定保密制度保护商业秘密或者办理商业秘密相关案件,邮箱:lawyernew@163.com,电话:***。

告也无从进行针对性的答辩和质证,即使判令被告承担停止侵权的民事责任也会因为缺乏具体对照标准而导致无法执行。本案中,由于(2004)宜刑初字第23号刑事判决书中最终认定宏达公司及陆某的行为均不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罪,且原告清新公司也不能提供证据证明其系列气流粉碎机技术中的秘密点已经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向宏达公司、陆某进行过披露和说明,此外知产中心出具的技术鉴定报告书及(2004)宜刑初字第23号刑事判决书中也没有相关的反映,故刑事诉讼中的有关证据材料并不能免除清新公司在民事诉讼中所应承担的就其技术秘密点的说明和举证义务。而在本案诉讼过程中,清新公司始终不能明确其商业秘密的具体内容,即有关技术秘密点的具体数值、参数等信息,应当认定其没有按照民事诉讼的举证要求尽到举证义务,故其诉讼请求难以支持。

此外,关于陆某的民事责任问题,在刑事诉讼过程中追究的是陆某在单位犯罪中作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的刑事责任,而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五十八条的规定:企业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员,以法人名义从事的经营活动,给他人造成经济损失的,企业法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故清新公司主张陆某应当承担连带侵权责任没有民事法律依据,亦不予支持。据此,法院最终判决驳回了清新公司对宏达公司、陆某的诉讼请求。案件受理费亦由清新公司负担。

判决后,清新公司不服,提起上诉称:上诉人在一审中提供的刑事判决书已确认宏达公司、陆某的行为属于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只是鉴于侵权行为给权利人造成的经济损失额未达到立案标准而未追究二被上诉人的刑事责任;上诉人在一审中提供了知产中心出具的鉴定报告以及宜兴市科学技术局出具的鉴定意见,均已确认清新公司主张的技术信息是非公知技术信息、宏达公司产品图纸系抄袭清新公司的产品图纸;根据评估报告,宏达公司、陆某窃取清新公司技术后进行生产销售,造成经济损失376189.6元,应予赔偿。综上,请求二审法院撤销原判,予以改判。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在审理侵害商业技术秘密纠纷的民事案件中,技术信息秘密点的具体指向和内容是技术秘密侵权判定的前提。只有明确了争议的技术信息具体需要保护的内容,才能判定其是否属于商业秘密,以及被控侵权方使用技术是否构成侵权。因此,在指控他人侵犯其商业秘密的诉讼中,权利人首先应当明确其需要作为商业秘密予以保护的技术信息的具体内容,并提供证据加以证明。本案中,上诉人清新公司主张其生产的涉案九个型号的气流粉碎机的具体设计尺寸、公差配合、技术要求等技术信息,以及粉碎腔高度与内壁直径尺寸的设计比例、实验机与同系列设备生产能力的转换方式等技术信息属于商本文摘自北京唐湘凌律师主编的《商业秘密保护实务精解与百案评析》(中国法制出版社)。唐湘凌律师办理过大量商业秘密案件,积累了丰富经验。曾成功代理商业秘密案件在最高人民法院申请再审,并成功地使案件得到最高人民法院提审。欢迎委托为企业制定保密制度保护商业秘密或者办理商业秘密相关案件,邮箱:lawyernew@163.com,电话:***。

业秘密,但其在本案一、二审中却以涉及商业秘密为由,始终未能明确上述技术信息的具体数据、公式等内容。上诉人称依据生产中心出具的鉴定报告足以证明其主张的技术信息构成商业秘密,但由于该鉴定报告也未反映出上诉人主张的技术信息的具体内容,亦不能支持其主张。

据此,由于上诉人未能明确其主张保护的技术秘密的具体内容,从而导致被上诉人无法针对上诉人主张的技术信息是否构成商业秘密进行抗辩,法院亦无法对其主张的技术信息是否构成商业秘密作出判定。对此,上诉人应当承担由此带来的法律后果。综上,上诉人清新公司关于其生产的涉案产品的技术信息构成商业秘密的诉讼主张不能成立,其指控被上诉人宏达公司、陆某侵犯其商业秘密的上诉理由亦不能成立,不予支持。一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应当予以维持。江苏省高院最终作出了驳回上诉,维持原判的二审判决。

四、律师点评

实践中经常出现如本案中当事人一样在追究侵害人的刑事责任后,以生效的刑事判决书为依据提起民事诉讼的情形。根据最高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九条的规定:“已为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确认的事实,当事人无需举证证明。”可知,前诉判决所裁判的事项对于后诉的程序具有一定的拘束力。但是,由于法律未对既判力的适用范围给出明确规定,故在某些行为既构成刑法上的犯罪同时又是民事侵权行为时,刑事判决的预决效力问题通常就会表现在民事侵权中。如本案在刑事诉讼书过程中,法院在判决理由中认定了“宏达公司与陆某的行为均属侵犯商业秘密行为”,但却由于二被告的侵权行为给权利人造成的经济损失数额未达立案标准,最终在刑事判决书的判决主文中宣告宏达公司、陆某不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罪。而在民事诉讼过程中,法院更是以不能认定宏达公司、陆某的行为是否侵犯了清新公司的商业秘密为由驳回了清新公司的诉讼请求。那么,在先刑事判决对之后的民事判决是否具有既判力,法院又是怎么认定的呢?

一般而言,在民事诉讼审理过程中,法院会对在先刑事判决做以下审查,以决定能否适用,包括:商业秘密权利是否存在的证明标准应适用民事诉讼上的“高度盖然性”(是将盖然性占优势的认识手段运用于司法领域的民事审判中,在证据对待证事实的证明无法达到确实充分的情况下,如果一方当事人提出的证据已经证明该事实发生具有高度的盖然性,人民法院即可对该事实予以确认。),而非依据刑事诉讼上的“排除合理怀疑”(被证明的事实必须通过它们的证明力使罪行成立)标准;对于侵害商业秘密行为和后果的认定,民事诉讼上采取“相似加本文摘自北京唐湘凌律师主编的《商业秘密保护实务精解与百案评析》(中国法制出版社)。唐湘凌律师办理过大量商业秘密案件,积累了丰富经验。曾成功代理商业秘密案件在最高人民法院申请再审,并成功地使案件得到最高人民法院提审。欢迎委托为企业制定保密制度保护商业秘密或者办理商业秘密相关案件,邮箱:lawyernew@163.com,电话:***。

接触”的推定方法,而非刑事诉讼上更为严格的认定方式。同时,在审理过程中,如出现对最终认定的事实与在先刑事判决认定的事实不一致的情况,如在民事诉讼过程中出现新证据推翻了在先刑事判决所认定的事实,或该刑事判决本身有误时,应通过审判监督程序及审级监督的途径,对错误的在先刑事判决予以纠正,避免出现判决冲突的情况。

本案中民事诉讼的审判法官最终没有将在先刑事判决中认定的“宏达公司与陆某的行为均属侵犯商业秘密行为”作为免证事实而直接援引和采纳,并在清新公司在民事诉讼中未能完成就其技术秘密的举证义务时判决其败诉,由此可见,在先刑事判决中的判决理由在民事诉讼中的不具有完全的既判力,民事诉讼的当事人仍对其主张的相关事实负有证明责任。

另外,从本案可以看出,在侵犯商业秘密案件的民事诉讼程序和刑事诉讼程序中存在着诸多差异,故当事人应注意到在两个诉讼程序中的举证责任、证明标准等的不同,从而更好的在不同的诉讼过程中维护自己的利益。

本文摘自唐湘凌律师主编的《商业秘密保护实务精解与百案评析》(中国法制出版社)。唐湘凌律师,北京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法学硕士。湖南邵阳人。主要服务领域为公司法、知识产权等领域。在商业秘密领域,唐湘凌律师办理过大量涉及侵犯商业秘密的民事、刑事案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唐湘凌曾成功代理商业秘密案件在最高人民法院申请再审,并成功地使案件得到最高人民法院提审。欢迎委托唐湘凌律师为企业制定保密制度保护商业秘密或者办理商业秘密相关案件,邮箱:lawyernew@163.com,电话:***。

由于唐湘凌律师办理过大量商业秘密案件,在商业秘密领域比较有影响,并就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多次接受《知识产权报》、《科技日报》等全国性报社采访。以下为唐湘凌律师关于商业秘密保护观点的报道:

《知识产权报》第文章《涉及侵犯商业秘密罪的若干问题》:唐湘凌律师办理过多起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对企业商业秘密保护的现状深有感触,“一些企业笼统的以为自己采取保密措施的信息的全部是商业秘密,实际上司法机关会因为该类信息不符合商业秘密的法定条件而驳回。”

《知识产权报》文章《涉及侵犯商业秘密罪的若干问题》:唐湘凌律师认为,鉴于地方基层涉及侵犯商业秘密的案件发案率不高,有时一个基层法院几年都遇本文摘自北京唐湘凌律师主编的《商业秘密保护实务精解与百案评析》(中国法制出版社)。唐湘凌律师办理过大量商业秘密案件,积累了丰富经验。曾成功代理商业秘密案件在最高人民法院申请再审,并成功地使案件得到最高人民法院提审。欢迎委托为企业制定保密制度保护商业秘密或者办理商业秘密相关案件,邮箱:lawyernew@163.com,电话:***。

不到一个侵犯商业秘密案,加之商业秘密犯罪案件往往涉及很多专业性极强的问题,基层法院缺乏办案经验,比如这次会上研讨涉及的刑事案例,是武汉一个基层法院受理的第一个侵犯商业秘密罪的案件,该案从公安立案侦查到检察院起诉至法院历经一年多的时间,现在法院审理又面临截然相反的两个鉴定结论在“打架”。把如此棘手的一个知识产权刑事案件交给从未有类似案件审判经验的基层法院审理实是勉为其难。建议参考目前有关驰名商标司法认定案件的管辖规定,将涉及侵犯商业秘密犯罪的刑事案件审理权上收至省会城市所在地的中级法院管辖。

《科技日报》文章《跳槽走人 技术秘密如何留下——企业要增强商业秘密保护意识,但不能以“侵犯商业秘密”为借口打击竞争对手》:唐湘凌律师说,“根据有关规定,刑事案件中的公、检、法机关均有委托鉴定的权力,民事案件的当事人也有自行委托鉴定的权利,在实践中,刑事或者民事案件的被告及其代理人往往也会委托鉴定,这样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多头鉴定、重复鉴定的现象。”

《科技日报》文章《跳槽走人 技术秘密如何留下——企业要增强商业秘密保护意识,但不能以“侵犯商业秘密”为借口打击竞争对手》:关于企业在保护商业秘密方面应做的工作,唐湘凌认为,企业在保护商业秘密方面一定要做好预防性工作,例如划定商业秘密的范围;建立秘密资料的存档管理制度;涉密计算机不联网;对企业员工进行商业秘密法律知识培训;与员工签署的《保密协议》;与可能接触较高级别商业秘密的员工签订的《竞业禁止协议》,签署保密协议时,一定要根据其接触或可能接触的商业秘密进行严格划定、明确保密的具体内容。”

《科技日报》文章《不能以“侵犯知识产权”为借口打击竞争对手》:唐湘凌律师建议,鉴于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非常复杂,希望有关方面参考驰名商标司法认定案件的管辖规定,将涉及侵犯商业秘密犯罪的刑事案件审理权上收至省会城市所在地的中级法院管辖。

本文摘自北京唐湘凌律师主编的《商业秘密保护实务精解与百案评析》(中国法制出版社)。唐湘凌律师办理过大量商业秘密案件,积累了丰富经验。曾成功代理商业秘密案件在最高人民法院申请再审,并成功地使案件得到最高人民法院提审。欢迎委托为企业制定保密制度保护商业秘密或者办理商业秘密相关案件,邮箱:lawyernew@163.com,电话:***。

篇2:侵犯商业秘密案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明确规定,侵犯商业秘密罪,是指以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或者非法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或获取的商业秘密,给商业秘密的权利人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因此,若行为人的行为被认定为侵犯商业秘密罪,则需满足下列条件:行为对象为商业秘密;行为人实施了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行为人的行为给权利人造成了重大损失。

所谓“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免会产生经营信息和技术信息,但并非所有的信息都属于企业的商业秘密,因为不同的信息价值不同,对企业的影响亦不同。一般而言,能让企业从同行业者中脱颖而出,却不为公众所知悉的技术或经营信息属于商业秘密。具体来说,企业若想证明商业秘密被侵犯,则需证明企业的重要信息无法从公开渠道直接获取;企业需明示已经采取了合理的保密措施;企业的商业秘密需具备价值性,能带来收益,如能使得企业的财产增加或成本减少。

依据法律规定,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方式主要包括:以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前项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的;明知或者应知前述所列行为,获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的商业秘密。

篇3:论侵犯商业秘密的犯罪行为方式

秘密性, 价值性, 实用性以及保密性是商业秘密所具有的最基本的四个特征, 商业秘密应保持秘密状态, 不为权利人以外的其他人以违反诚实经营活动的方式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现实的或潜在的经济利益以及竞争优势;具有确定的可应用性, 能够解决生产、经营中的现实问题。商业秘密的合法控制人必须采取保密措施。

根据我国刑法明文规定, 侵犯商业秘密罪行, 具体指的是行为人在权利人不知情的情况之下通过不正当的手段窃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或是未经过权利人的许可非法披露或使用商业秘密, 又或是指使他人非法使用权利人持有的商业秘密, 为商业秘密持有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且构成了犯罪的行为。

依据我国现有的刑法规定, 主要列举了以下四种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罪行的行为:

一、非法窃取商业秘密行为

采用盗窃, 里有以及胁迫或者是以其他一切不正当的行为手段等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这都是侵犯商业秘密的最基本犯罪行为方式, 在此之外的其他侵犯商业秘密行为方式都是在这一基本犯罪行为方式上的一种延伸。实施这些行为的人多数都为享有商业秘密的权利人的竞争对手。

“盗窃”所指的就是犯罪行为人利用较为隐秘的手段或是不正当的渠道窃取权利人所持有的商业秘密, 譬如通过对权力人的商业秘密进行秘密复印, 照相又或是监听等各种各样的盗窃方法方式。而随着如今科技的不断发展, 盗窃还可以利用电脑软盘, 可移动硬盘等等新型电子产品对于商业秘密的文档资料, 设计图纸等等秘密材料进行拷贝。盗窃行为还包括了犯罪行为人在经过对商业秘密资料进行人脑记忆后的再现等等形式。

“利诱”则是以高额报酬或其他物质利益引诱商业秘密持有人泄露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必须注意的是:此种犯罪方式中, 因被利诱者不知自己被“利诱”而泄露他人商业秘密, 完全处于被蒙蔽状态, 不具备主观犯意, 因而对其泄露行为不能认定为犯罪。

“胁迫”是对权利人或其他了解权利人商业秘密的人员予以精神的强制, 迫使对方透露商业秘密。此时, 如果被胁迫方有意志自由就构成共同犯罪, 属胁从犯;如果被胁迫方属于完全被强制、没有犯罪故意, 不构成共同犯罪。

以“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商业秘密, 是指以盗窃、利诱、胁迫以外的方式, 具体包含了采用高于权利人公司的薪酬在权利人公司挖人或是重金收买熟知权利人持有的商业秘密的人, 以便轻易的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与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相伴随, 犯罪手段也在不断变化, 而法律总有滞后性, 不可能无一遗漏地列举所有非法获取商业秘密的手段。为充分保护商业秘密, 法律以这样的兜底规定来应对侵犯商业秘密犯罪手段的变化是非常必要的。

二、以不正当行为取得商业秘密之后的后续行为

此后续行为是前述非法获取商业秘密行为的延伸, 包括披露、使用或允许他人使用非法获取的商业秘密三种方式。

披露, 是指行为人向他人透露其以非法手段所获得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使得权利人持有的商业秘密失去其秘密性的特征, 或是行为人将权利人的商业秘密透露给权利人的竞争对手, 让权利人持有的商业秘密被竞争对手知悉, 导致权利人的竞争优势被削弱或是丧失, 因为披露商业秘密行为会使得权利人持有商业秘密成为权利人所属的相关行业以及相关领域之内众所周知的信息。

使用, 具体值得是犯罪行为实施者使用自己非法获取的商业秘密。

允许他人使用, 则说的是在为经过商业秘密持有人的许可, 让他人无偿抑或有偿使用。

三、滥用合法获取的商业秘密行为

滥用合法获取的商业秘密犯罪行为, 具体所指的是, 犯罪行为人在违反和权利人签订的约定或是相关保密要求的情况之下, 故意滥用合法从权利人那获取的商业秘密, 例如违反与权利人约定, 在不经过权利人的许可情况之下对商业秘密进行非法披露或是使用以及允许他人使用。

四、以侵犯商业秘密罪论的行为

这是法律对第三人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规定。这是指, 犯罪行为人在明知或者应知自己利用的情报或信息是通过上述三种侵犯商业秘密的手段而得到的情况下, 仍然继续获取、使用或者披露权利人的商业秘密。第三人的侵犯行为是间接性的, 与之前的三种情况相比, 它更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因为其对商业秘密的获得是通过其他人的行为实现的。

现实中, 由于直接从权利人处非法获取商业秘密的行为人通常没有实施该项商业秘密的能力, 他们往往是把自己非法获取的商业秘密泄露给需要该秘密的第三人, 从中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所以, 第三人虽然没有直接从权利人处取得商业秘密, 但如果他们在主观上具有“罪过”, 即“明知或者应知”, 则其行为就完全具备法定的侵犯商业秘密罪犯罪构成要件, 属于犯罪。

综上, 由于我国刑法是将侵犯商业秘密罪的不同犯罪行为方式统一规定在一个刑法分则条文中, 常造成混淆并引发困惑, 因此, 在理论上厘清、在司法实践中注意区分这些不同的犯罪行为方式, 将有助于具体案件的定罪量刑。

摘要:我国刑法规定的侵犯商业秘密罪, 因犯罪现象复杂程度的增加, 导致对其行为方式界定产生争议。本文在界定商业秘密的性质与特征基础上, 对该罪犯罪客观方面行为方式问题予以探析, 认为侵犯商业秘密罪的犯罪实行行为共有四类, 实践中定罪时应注意区别。

关键词:商业秘密,侵犯商业秘密罪行为方式

参考文献

[1]吴汉东.知识产权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2]党建军主编.侵犯知识产权罪[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3.

[3]黄祥青.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司法认定的几个问题[J].法学, 2006 (7) 152.

篇4:侵犯商业秘密罪

软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人才,在软件工程师频繁的跳槽过程中,其可能携带、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原就职企业的软件源代码和客户信息。跳槽者的以上行为会给原就职企业带来巨大的商业风险,隆安律师事务所曾代理多起侵犯商业秘密的案件,在案件审理中发现,跳槽者对法律知之甚少,也忽略了自身可能面临的刑事风险。下面以我曾经代理的案件对侵犯商业秘密罪做详细的说明。

2005年3月,李某在一家软件公司负责某款加密邮件系统的开发工作,因与公司主要领导意见不合而屡次发生矛盾。恰在此时,梁某找到李某,称其正准备注册一家信息技术公司,以赠送一定比例股份为条件邀请李某加盟。李某在未与原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况下,与梁某共同注册成立了碧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碧峰公司)。碧峰公司成立后两个月,李某以原软件公司的源代码为基础在国家版权保护中心以碧峰公司的名义登记了一套软件,因为李某的介绍,碧峰公司的软件迅速地取得了不错的销售业绩,而后李某从原软件公司离职。

不久,李某的原工作单位发觉李某有泄露公司商业秘密的行为,遂向警方报案。警方立案并取得相关证据后将李某捉拿归案。公安机关分别从李某的办公司及家中收缴了两台“IBM”牌手提电脑,并从其中一台手提电脑中发现了加密邮件系统的源代码。经公安部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出具鉴定,李某原任职公司所提供的软件源代码与从李某手提电脑中获取的源代码实质相同,属于同一软件不同版本的源代码。

警方另查明碧峰公司自成立以来软件销售额为人民币114万余元。法院最终认定李某及碧峰公司侵犯商业秘密,其行为给权利人造成重大损失,法院分别判处李某及碧峰公司法定代表人两年及一年的有期徒刑。

李某在被缉拿归案后才意识到其行为的严重性,对于法律的无知,特别是对于侵犯商业秘密罪的无知导致了李某的悲剧,最终的判决结果也应当使广大软件工程师引以为戒。

我国刑法第二百一十九条规定了侵犯商业秘密罪的构成条件,即以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的;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前项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的;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的。

当然是否构成该罪还有相应金额的要求,《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的通知(公通字[2010]23号)中明确规定,给商业秘密权利人造成损失数额在五十万元以上的;因侵犯商业秘密违法所得数额在五十万元以上的;致使商业秘密权利人破产的;其他给商业秘密权利人造成重大损失的情形下,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追诉嫌疑人的刑事责任。

以上的规定,无疑可以很好的保护软件公司的源代码等信息,但是值得软件企业管理者注意的是,只有符合特定条件的软件源代码才会被相关法律所保,相关的要求如下所列。

一、必须具有不为公众所知悉的特征,以下内容视为“公众知悉”:

1.该信息为其所属技术或者经济领域的人的一般常识或者行业惯例;

2.该信息仅涉及产品的尺寸、结构、材料、部件的简单组合等内容,进入市场后相关公众通过观察产品即可直接获得;

3.该信息已经在公开出版物或者其他媒体上公开披露;

4.该信息已通过公开的报告会、展览等方式公开;

5.该信息从其他公开渠道可以获得或者该信息无需付出一定的代价而容易获得。

在上面的案例中,李某在原工作单位开发的加密邮件系统,其源代码属于自行开发,未包含任何开源代码,同行业的软件工程师不可能通过公开渠道获得该款软件的源代码。因此,公安机关在案件侦查中认定了李某原工作单位的软件源代码符合不为公众所知悉的特征。

二、保密措施特征:

1.限定涉密信息的知悉范围,只对必须知悉的相关人员告知其内容;

2.对于涉密信息载体采取加锁等防范措施;

3.在涉密信息的载体上标有保密标志;

4.对于涉密信息采用密码或者代码等;

5.签订保密协议;

6.对于涉密的机器、厂房、车间等场所限制来访者或者提出保密要求;

7.确保信息秘密的其他合理措施。

一般的来讲,软件企业的源代码属于软件企业的核心机密。所以包括人力资源及法务部门都会要求软件工程师签署保密协议或者竞业禁止协议。在以上的案例中,有利于控方的关键证据是李某与原工作单位签订的保密协议。因为碧峰公司备案的资料中显示李某是碧峰公司软件的开发人之一,该资料的时间点与保密协议中约定的保密期限相重合。最终成为法院认定李某犯有侵犯商业秘密罪的重要证据。

实践中,无论是刑事犯罪还是民事侵权案件,法院都会要求权利人所采取的保护措施与其商业价值等具体情况相适应,同时根据源代码载体的特性、权利人保密的意愿、保密措施的可识别程度、他人通过正当方式获得的难易程度等因素来认定权利人是否采取了保密措施。法院的以上规定无疑对软件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软件企业应当按照法律规定并参照律师的建议确定最佳的保密措施。

在以上的案例中,另一个关键的事实是软件企业的管理者需要关注的,即碧峰公司录用李某后,明知或者应知李某盗取原工作单位的源代码并获取和使用该源代码的行为构成了单位犯罪,根据刑法第二百二十条的规定,单位犯侵犯商业秘密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侵犯商业秘密罪的规定处罚。依照以上规定,碧峰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梁某也被判处了刑罚。

据相关统计,侵犯商业秘密罪案件中有大约60%与人才跳槽有关,80%以上的商业秘密泄露案件是由内部员工引起的。企业指责员工“带料”跳槽违背了职业道德,而员工们则是觉得手里有“资源”时可以为自己争取更好的职位。无可否认的是,软件工程师及软件企业的管理者都应该学习相关的法律规定并在实践中预防该类犯罪的发生。在某种程度上,健康的企业文化、完善的单位制度和有竞争力薪酬待遇是预防此类犯罪的重要因素。

篇5:侵犯商业秘密罪的构成要件

侵犯商业秘密罪的构成要件

唐青林

案件要旨

判定一个行为是否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罪,应当分别从主体要件、主观要件、客体要件、客观方面四个方面进行认定。通常表现为自然人或单位违反国家商业秘密保护和管理的法律法规的规定,获取、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权利人的商业秘密,给商业秘密权利人造成重大损失,依法应受刑罚惩罚的行为。

基本案情

被告人许某某、余某某、黎某某、朱某某原系被害单位新太公司的工作人员,均曾经参与新太公司IPS系统源代码的研发工作。年5月,被告人许某某、余某某与高永江、曹丽、毛杰等人以各自亲属的名义在北京市海淀区设立博安公司。博安公司成立后,经被告人许某某的安排,四被告人先后辞职离开新太公司,转到博安公司。四被告人均在博安公司广州分公司参与星石系统的研发工作。

2005年底至2006初,经被告人许某某提议并统筹安排,被告人许某某、余某某、黎某某直接简单修改被害单位新太公司的IPS系统各组成模块的源代码,被告人朱某某负责编写7号信令源代码和各模块程序的安装脚本,将该IPS系统变造为星石系统,并交由博安公司先后安装给网通平顶山公司、广东数据公司、贵州电信公司、网通河南公司使用,造成新太公司系统安装、维护工程营业损失441.60万元;软件销售营业损失198万元。9月7日,公安人员抓获四被告人,并缴获四被告人使用的笔记本电脑各一台、移动硬盘一个和光盘一批等物品。

经鉴定:(1)在被告人许某某、余某某、黎某某的笔记本电脑中含有IPS系统源代码,有关IPS系统的技术资料,该IPS系统源代码与新太公司的IPS系统源代码存在大部分复制关系;(2)在四被告人的笔记本电脑以及所扣押的光盘中含有星石系统源代码,该星石系统源代码与新太公司的IPS系统源代码呈实质相同或相似;(3)新太公司的IPS系统源代码属于具有秘密性的技术信息。

法院审理

原审法院认为:被告人许某某、余某某、黎某某、朱某某以营利为目的,未经被害单位商业秘密权利人新太公司许可,违反与该公司所签订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保密条款,擅自利用、修改属于被害单位新太公司商业秘密的IPS源代码制作软件,以博安公司名义安装给第三方使用牟利,给被害单位造成特别重大损失,四被告人的行为均已经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罪。法院依法判决:被告人许某某犯侵犯商业秘密罪,判处有期徒刑四年三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五万元;被告人余某某犯侵犯商业秘密罪,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万元;被告人黎某某犯侵犯商业秘密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一万元;被告人朱某某犯侵犯商业秘密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三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一万元;缴获的作案工具手提电脑四台、移动硬盘一个,予以没收,上缴国库;缴获的作案工具数据光盘予以没收销毁。

宣判后,原审被告人许某某提出上诉。

二审法院认为:一、新太公司的IPS系统源代码是否属于商业秘密?

经鉴定:涉案IPS系统软件包含的模块和功能非常多,且相当复杂,需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方可完成。这些源代码的全体组合并非在书本、杂志及其它的公有领域可以获得。即使该软件平台中含有部分的公有模块,但这些模块的组合、具体参数的设置也需要经过设计者的艰苦智力劳动,并非简单将公有模块拼凑便可获得此源程序,该源代码具有不为公众所知悉的性质;新太公司有门禁系统保证存放源代码服务器的安全、源代码保存在ClearCase库内、相关部门员工访问源代码必有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等保密措施;IPS系统源代码是IPS系统的核心,而IPS系统已投入实际应用并在市场销售,该源代码同时具备实用性和经济性。综上,新太公司的IPS系统源代码符合刑法侵犯商业秘密罪中有关商业秘密的规定,应当予以保护。

二、四上诉人是否有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新太公司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的行为?

博安公司的第一代星石系统与IPS系统大部分功能、作用相同,只是操作系统、操作界面等部分不同。四人把修改后的系统资料放到博安公司的服务器上,再由工程人员安装给网通平顶山分公司、贵州电信公司、网通河南省分公司、广东数据公司使用。从缴获的四上诉人手提电脑及相关光碟中提取的星石系统源代码,经鉴定均得出该源代码与IPS系统源代码之间构成实质性相同或相似,大部分存在复制关系。故法院认定四上诉人实施了违反新太公司保密协议的规定,使用并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新太公司商业秘密的行为。

三、四上诉人的行为是否给新太公司造成重大损失并造成特别严重后果?

博安公司仅以低于新太公司正常报价50%的价格抢占原本属于新太公司的市场。经公安机关委托广东诚安信会计事务所评估,四上诉人侵犯新太公司商业秘密的行为导致博安公司承接本案四家客户的工程项目,造成新太公司系统安装、维护工程结算利润损失441.6万元;其中,软件销售额损失198万元。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七条规定,给商业秘密的权利人造成损失数额在250万元以上的,属于刑法第219条规定的“造成特别严重后果”。

四、认定四上诉人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罪的证据是否充分?

根据证人证言及书证材料反映,该两公司安装使用博安公司星石系统是在2006年3月至5月间,网通河南公司也没能提供所安装的`系统软件,使用博安公司的星石系统是在2006年的6月份,当时第二代星石系统未成功研发出来。广东省专利信息中心知识产权司法鉴定所11月13日复函,证实远程操作可以将客户正在使用的系统进行更新,更新时如果对旧系统彻底清除,则无法恢复;而对计算机系统的安装、升级、使用等系统日志进行修改在技术上极为简单,如果对日志进行过不符合实际的修改,则日志中的记录也失去了其真实性。

综上所述,公安机关虽然没有在涉案的四家客户处提取与新太公司IPS系统源代码实质相似的星石系统源代码,但一审判决认定的证据吻合一致、环环相扣,形成了完整的证据链,充分证实了四上诉人侵犯新太公司的商业秘密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事实,足以认定四上诉人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罪。

故法院依法判决:维持广州市番禺区人民法院番刑初字第861号刑事判决第一、二、三、四项中对上诉人许某某、余某某、黎某某、朱某某的定罪、有期徒刑部分以及第五项;撤销上述判决第一、二、三、四项中对上诉人许某某、余某某、黎某某、朱某某的罚金刑部分;被告人许某某犯侵犯商业秘密罪,判处有期徒刑四年三个月,并处罚金一万元;被告人余某某犯侵犯商业秘密罪,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并处罚金一万元;被告人黎某某犯侵犯商业秘密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二千元;被告人朱某某犯侵犯商业秘密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三个月,并处罚金二千元。

专家点评

本案中,公安机关虽然没有在涉案的四家客户处提取与新太公司IPS系统源代码实质相似的星石系统源代码,但关于四被告以营利为目的,未经允许擅自利用、修改属于被害单位新太公司商业秘密的IPS源代码制作软件,以博安公司名义安装给第三方使用牟利,给被害单位造成特别重大损失的一系列行为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证据链,符合侵犯商业秘密罪的构成要件,故法院判定四被告人的行为已经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罪。那么,侵犯商业秘密罪都有哪些构成要件呢?

根据《刑法》第二百一十九条的规定:“有下列侵犯商业秘密行为之一,给商业秘密的权利人造成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一)以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的;(二)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前项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的;(三)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的。明知或者应知前款所列行为,获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的商业秘密的,以侵犯商业秘密论。”因此,判定一个行为是否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罪,应当分别从主体要件、主观要件、客体要件、客观方面四个方面进行认定:

(一) 主体要件

侵犯商业秘密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凡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即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且具备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和单位均能构成本罪。一般说来,本罪的主体应当是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所掌握的商业秘密的、与权利人有业务关系的人员。本案中,上诉人许某某、余某某、黎某某、朱某某作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能够成为侵犯商业秘密罪的犯罪主体。

(二)主观要件

侵犯商业秘密罪的主观方面只能是故意,即行为人有意识地通过多种手段侵犯商业秘密。过失不构成本罪。至于行为人出于何种动机而实施犯罪,不影响本罪的成立,只是量刑时可考虑的情节。本案中,四上诉人明知自己的行为违反了与新太公司的保密约定,侵犯了新太公司的商业秘密还进行相关行为,可以判断其主观上对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是“故意而为之”。

(三)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为复杂客体,既侵犯了商业秘密权 ( 商业秘密权利人对商业秘密所拥有的合法权益 ) ,也侵犯了受国家保护的正常有序的市场经济秩序。

(四)客观要件

侵犯商业秘密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侵犯他人商业秘密,并给权利人造成了重大损失的行为。根据《刑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条的规定,侵犯商业秘密罪客观要件包括:(一)以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二)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前项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三)与权利人有业务关系的单位和个人,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四)权利人的职工违反合同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五)第三人明知或者应知前款所列违法行为,获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的商业秘密,视为侵犯商业秘密。

因此,本案中,四上诉人未经被害单位商业秘密权利人新太公司许可,违反与该公司所签订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保密条款,擅自利用、修改属于被害单位新太公司商业秘密的IPS源代码制作软件,以博安公司名义安装给第三方使用牟利,给被害单位造成特别重大损失,其行为已经构成了对新太公司商业秘密的侵害,应当予以惩处。

相关商业秘密专项法律问题

1、商业秘密的认定?

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条的规定:“本条所称的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因此,一项信息是否构成商业秘密,应当从该信息的“不为公众所知悉性”、“经济性和实用性”以及“保密性”三个方面来进行认定。

涉案IP Switch系统软件包含的模块和功能非常多,且相当复杂,设计者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方可完成。这些源代码的全体组合并非在书本、杂志及其它的公有领域可以获得,具有不为公众所知悉性;新太公司有门禁系统保证存放源代码服务器的安全、源代码保存在ClearCase库内、相关部门员工访问源代码必有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等保密措施,且公司与其员工均约定了保密义务; IPS系统源代码是IPS系统的核心,IPS系统已投入实际应用并在市场销售,该源代码同时具备实用性和经济性。故法院认定新太公司的IPS系统源代码属于具有秘密性的技术信息。

2、重大损失及特别严重后果的认定?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七条规定,给商业秘密的权利人造成损失数额在250万元以上的,属于刑法第219条规定的“造成特别严重后果”。

本案中,博安公司以低于新太公司正常报价50%的价格抢占原本属于新太公司的市场,该行为导致博安公司承接本案四家客户的工程项目,造成新太公司系统安装、维护工程结算利润损失441.6万元。远远超过上述250万元的“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标准,故法院认定为四被告的行为按照“造成特别严重后果”进行处罚。

3、未支付保密费的保密协议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三条的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和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保密事项”,()《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业秘密案件有关问题的意见》第十三条规定:“保密义务不以义务人是否同意或权利人是否支付对价为前提”。因此,保密义务是劳动者的一项法定义务,从劳动者知道企业秘密之时起即产生。

故法院对于原审被告人许某某上诉提出的其没有和新太公司签过保密协议,新太公司没有支付其保密费用的主张不予支持。

4、保密措施的认定。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不正当竞争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一条:“人民法院应当根据所涉信息载体的特性、权利人保密的意愿、保密措施的可识别程度、他人通过正当方式获得的难易程度等因素,认定权利人是否采取了保密措施。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在正常情况下足以防止涉密信息泄漏的,应当认定权利人采取了保密措施:(一)限定涉密信息的知悉范围,只对必须知悉的相关人员告知其内容;(四)对于涉密信息采用密码或者代码等;(五)签订保密协议”。

篇6:侵犯人格尊严权案例

相识4年多,陈小姐与李先生不但发生了性关系,而且还常互称“老公”、“老婆”。今年初,陈小姐意外发现,李先生已是有妇之夫。感觉到自己被骗后,陈小姐将李先生告上法庭,认为对方严重侵犯了她的贞操权和健康权。

近日,浦东新区法院对该案作出一审判决,李先生应向陈小姐书面赔礼道歉(内容须经法院审查),并赔偿陈小姐精神损害抚慰金3万元,这也是上海首例侵犯贞操权案。

“老公”竟是有妇之夫

,30岁的陈小姐通过交友网站认识了李先生,之后几年,双方偶尔通过微信、短信等方式联系。

9月,双方感情急剧升温,两人频繁约会,在微信中亲昵地互称“老公”、“老婆”。面对李先生的热烈追求,陈小姐一直认为他是一个处于单身状态、无人照顾的单身汉。不久,李先生邀请陈小姐去新加坡,提前熟悉他的事业,期间双方发生了性关系。此后李先生又承诺会给陈小姐一个惊天动地的求婚。之后,双方多次发生性关系。

月开始,李先生逐渐疏远李小姐,表示要中断恋爱关系。今年2月3日,由于无法联系到李先生,陈小姐便撬门进入他位于金桥的家,正好撞到李先生及其妻子从斯里兰卡度假归来。陈小姐这才知道,李先生已在年1月结婚,而且之前他已经离过一次婚了。此时,陈小姐如梦初醒。

状告侵犯贞操权、健康权

今年3月26日,陈小姐以李先生采取欺骗手段侵犯其贞操权和健康权为由向浦东新区法院提起诉讼。

法庭上,陈小姐诉说:在交往中,李先生一直谎称未婚,多次要求其做女朋友,对其以“老婆”相称,也要求其称他为“老公”,以表达娶其为妻的愿望,并采取各种方式骗取感情,直到李先生隐瞒已婚的事实被揭穿。李先生的行为严重侵犯自己的贞操权和健康权。要求判令李先生书面赔礼道歉,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50万元、治疗妇科病的医疗费1540.6元。

李先生的委托代理人辩解,陈小姐所述无事实与法律依据,不予认可。李先生确实追求过陈小姐,但是双方未建立恋爱关系,也没有发生性关系。

在审理中,法院要求李先生本人到庭陈述相关事实,但其未出庭。

索赔医疗费未获支持

法院审理后认为,所谓贞操是指男女性纯洁的良好品行,其主要表现为性的不可侵犯性,以使民事主体保持自己性的纯洁性。而贞操权作为一种独立的以人的性自由、性安全、性纯洁为特定内容的人格权,应当由法律予以保护。根据侵权责任法规定,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而侵害贞操权可能会导致受害人身体、健康、自由和名誉等方面的损害,上述损害在行为人具有过错的情况下应当予以赔偿。

本案中,李先生隐瞒已婚的事实,并以结婚为目的与陈小姐交往,诱使女方与其发生性关系,显然已侵犯陈小姐的贞操权。现陈小姐要求被告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符合法律规定,予以支持。然而,陈小姐主张的精神损害抚慰金50万元过高,法院根据本案事实酌定为3万元。

对于陈小姐关于相关医疗费用的诉求,鉴于提供的证据不能证明其支出的医疗费与李先生的侵害行为存在因果关系,所以要求李先生就此赔偿的诉请,不予支持。

在审理过程中,法院曾多次联系李先生,要求对方到庭陈述相关案件事实,但李先生始终拒绝到场,法院也就此认定其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综上,法院依法作出上述一审判决。

法院判决:

(诉辩部分及事实查明部分因涉及隐私省略)

本院认为,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公民的合法的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所谓贞操是指男女性纯洁的良好品行,其主要表现为性的不可侵犯性,以使民事主体保持自己性的纯洁性。而贞操权作为一种独立的以人的性自由、性安全、性纯洁为特定内容的人格权,应当由法律予以保护。

根据侵权责任法规定,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而侵害贞操权可能会导致受害人身体、健康、自由和名誉等方面的损害,上述损害在行为人具有过错的情况下应当予以赔偿。对于是否侵犯贞操权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衡量,包括存在贞操权被侵害的事实;侵害行为具有违法性;侵害行为与损害事实具有因果关系,行为人主观上具有过错等。本案中,被告隐瞒了已婚的事实,以结婚为目的与原告交往,诱使原告与其发生性关系,显然已侵犯原告的贞操权。原告要求被告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符合法律规定,本院予以支持。但是,原告主张精神损害抚慰金500,000元过高,本院根据本案事实酌情确定为30,000元。鉴于原告提供的证据不能证明其支出的医疗费与被告侵害行为存在因果关系,故原告要求被告赔偿医疗费的诉讼请求,本院不予支持。本院要求被告亲自到庭陈述相关案件事实而被告予以拒绝,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五条、第一百零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二条、第六条第一款、第十五条、第二十二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第一款、第十条的规定,判决如下:

1.被告XX在本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向原告XX书面赔礼道歉(内容须经法院审查);

2.被告XX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赔偿原告XX精神损害抚慰金人民币30,000元;

3.驳回原告XX要求被告XX赔偿医疗费的诉讼请求。

负有金钱给付义务的当事人,如果未按本判决指定的期间履行给付金钱义务,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规定,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

案件受理费人民币3,021元,减半收取计人民币1,510.50元,由被告XX承担。

法条链接: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第五条 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

第一百零一条 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

第二条 侵害民事权益,应当依照本法承担侵权责任。

本法所称民事权益,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监护权、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著作权、专利权、商标专用权、发现权、股权、继承权等人身、财产权益。

第六条 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

第十五条 承担侵权责任的方式主要有:

(一)停止侵害;

(二)排除妨碍;

(三)消除危险;

(四)返还财产;

(五)恢复原状;

(六)赔偿损失;

(七)赔礼道歉;

(八)消除影响、恢复名誉。

以上承担侵权责任的方式,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

第二十二条 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他人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一条 自然人因下列人格权利遭受非法侵害,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

(一)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

(二)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

(三)人格尊严权、人身自由权。

……

第十条 精神损害的赔偿数额根据以下因素确定:

(一)侵权人的过错程度,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二)侵害的手段、场合、行为方式等具体情节;

(三)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后果;

(四)侵权人的获利情况;

(五)侵权人承担责任的经济能力;

(六)受诉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

上一篇:学前舞蹈下半年工作计划下一篇:《生命,生命》一文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