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名著目录

2024-04-20

教育名著目录(精选6篇)

篇1:教育名著目录

外国教育名著目录

[1] [古希腊]柏拉图.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2]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吴寿彭译.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3] [古罗马]昆体良.任钟印译.雄辩术原理[M].昆体良教育论著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4] [荷]伊拉斯谟.王承绪译.一个基督教王子的教育[M].西方古代教育论著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5] [西]加塞特.徐小洲、陈军译.大学的使命[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6] [瑞典]爱伦·凯.卫肇基译.儿童的世纪[M].上海:上海晨光书局,1935.[7] [捷]夸美纽斯.傅任敢译.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8] [捷]夸美纽斯.任宝祥译.母育学校[M].夸美纽斯教育论著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9] [瑞士]裴斯泰洛齐.北京编译社译.林哈德与葛笃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10] [瑞士]裴斯泰洛齐.夏之莲等译.葛笃德如何教育她的子女[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11] [瑞士]赫梅尔.王静、赵穗生译.今日的教育为了明日的世界—为国际教育局写的研究报告[R].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12] [瑞士]皮亚杰.傅统先译.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M].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13] [意]康帕内拉.陈大维、黎思复、黎廷弼合译.太阳城[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14] [意]亚米契斯.夏沔尊译.爱的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15] [意]蒙台梭利.任代文主译.蒙台梭利方法[M].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6] [意]蒙台梭利.马荣根译.童年的秘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7] [英]莫尔.戴镏龄译.乌托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8] [英]培根.何新译.新大西岛[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19] [英]弥尔顿.任钟印译.论教育[M].世界教育名著通览[C].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20] [英]洛克.傅任敢译.教育漫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21] [英]欧文.柯象峰、何光来、秦果显译.新社会观,或论人类性格的形成[M].欧文选集第一卷[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22] [英]斯宾塞.胡毅、王承绪译.教育论[M].斯宾塞教育论著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23] [英]纽曼.徐辉、顾建新、何曙荣译.大学的理想(节选本)[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4] [英]赫胥黎.单中惠、平波译.科学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5] [英]沛西·能.王承绪、赵瑞瑛译.教育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5.[26] [英]罗素.杨汉麟译.教育与美好生活[M].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27] [英]克拉克.(无中译本).教育与社会变革[M].伦敦:夏洛顿出版社,1940.Clarke,Education and Social Change,The Sheldon Press,London,1940.[28] [英]奥康纳.(无中译本).教育哲学导论[M].伦敦:1957.O’Connor,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Ltd.,London,1957.[29] [英]利文斯通.邓明言译.论教育[M].世界教育名著通览[C].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30] [英]尼尔.(无中译本).萨默希尔—激进的儿童教育方法(谈谈萨默希尔学校)[M].纽约:哈特出版公司,1960.Neil,Summerhill:A Radical Approach to Child Rearing,Hart Publishing Company,New York,1960.[31] [英]阿什比.a译.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32] [英]波兰尼.a译.个人知识[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33] [英]金.a译.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34] [英]杨.a译.知识与控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5] [法]拉伯雷.鲍文蔚译.巨人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36] [法]蒙田.王承绪译.论儿童的教育[M].西方古代教育论著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37] [法]卢梭.李平沤译.爱弥儿—论教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38] [法]爱尔维修.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论人的理智能力和教育[M].十八世纪法国哲学[C].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39] [法]狄德罗.(无中译本)俄罗斯大学计划[M].十八世纪法国自由主义与教育:拉夏洛泰、特格、狄德罗和孔多塞关于国家教育的论著[C].纽约:希尔图书有限公司,1932.[40] [法]比奈.曹展漠译.儿童学的新观念[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41] [法]涂尔干(迪尔凯姆).沈杰译.教育与社会学[M].道德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42] [法]涂尔干(迪尔凯姆).a译.教育思想的演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43] [法]阿兰.洪丕熙译.教育漫谈[M].世界教育名著通览[C].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44] [法]马里坦.(无中译本).教育处在十字路口[M].耶鲁大学出版社,1943.Maritain,Education in the Crossroad,Yale University Press,1943.[45] [法]朗格朗.周南照、陈树清译.终身教育引论[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46] [法]富尔.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47] [法]德洛尔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48] [法]布尔迪约、帕斯隆.邢克超译.再生产—一种教育系统理论的要点[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49] [德]安德里亚.黄宗汉译.基督城[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50] [德]康德.瞿菊农译.论教育[M].康德教育论[C].北京:商务印书馆,1926.[51] [德]席勒.a译.审美教育书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52] [德]赫尔巴特.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教育学教授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53] [德]费希特.梁志学等译.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54] [德]福禄培尔.孙祖复译.人的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55] [德]第斯多惠.袁一安译.德国教师培养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56] [德]福禄培尔.(无中译本).幼儿园教育学[M].纽约:1895.Froebel,Pedagogics of the Kindergarten,Translated by Josephine Javis,D.Appleton and Company,New York,1985.[57] [德]拉伊.沈剑平、瞿葆奎译.实验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58] [德]凯兴斯泰纳.刘钧译.工作学校要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59] [德]梅伊曼.(无中译本).实验教育学概论[M].柏林:1914.Meumann,原名为德文,Willhelm Engelmann Verlag,Leipzig/ Berlin,1914.[60] [德]斯普朗格.(无中译本).文化与教育[M].1919.Spranger, 原名为德文,Quelle and Meyer Verlag,LeipZig,1919.[61] [德]博尔诺夫(鲍勒诺夫).李其龙等译.教育人类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2] [德]克拉夫基.(无中译本).教育理论与教学论研究[M].1963.Klafki, 原名为德文,Beltz Verlag,Weinheim,1963.[63] [德]布雷岑卡.a译.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4] [德]雅斯贝尔斯.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三联书店,1991.[65] [德]哈贝马斯.洪佩郁、蔺青译.交往行动理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66] [俄]托尔斯泰.阿兰·宾什、迈克尔·阿姆斯特朗编译(英译本).论民众教育[M].托尔斯泰论教育[M].伦敦:阿芙隆出版社,1982.[67] [俄]乌申斯基.郑文樾、张佩珍等译.人是教育的对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68] [苏]克鲁普斯卡雅.卫道治译.国民教育和民主主义[M].克鲁普斯卡雅教育文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69] [苏]马卡连柯.许磊然译.教育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70] [苏]马卡连柯.诸惠芳译.儿童教育讲座[M].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71] [苏]马卡连柯.a译.论共产主义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72] [苏]苏霍姆林斯基.周蕖等译.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73] [苏]苏霍姆林斯基.毕淑芝、赵玮等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M].育人三步曲[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74] [苏]赞科夫.杜殿昆等译.教学与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75] [苏]巴班斯基.张定璋等译.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76] [美]贺拉斯·曼.(无中译本).十二报告[M].共和与学校:贺拉斯·曼关于自由人教育[M].纽约:师范学院出版社,1957.Horace Mann,The Twelveth Annual Report,from Laerence A.Cremin(ed.),The Republic and School:Horace Mann on the Education of Free Man,Teachers College Press,N.Y,1957.[77] [美]杜威.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78] [美]克伯屈(基尔帕特里克).王建新译.教学方法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79] [美]桑代克、盖滋.王丐萍译.教育之根本原理[M].上海:上海中华书局,1934.[80] [美]巴格莱.袁桂林译.教育与新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81] [美]杜威.姜文闵译.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82] [美]杜威.a译.人的问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83] [美]泰勒.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84] [美]赫钦斯.(无中译本).民主社会中教育的冲突[M].纽约:1953.Robert M.Hutchins,The Conflict in Education in a Democratic Socitey,Harper and Brorhers,New York,1953.[85] [美]赫钦斯.a译.美国高等教育[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86] [美]贝斯特.(无中译本).学术的复兴[M].纽约:1955.Arthur Eugene Bestor,The Restoration of Learning,Alfred A.Knoff,Inc.,New York,1955.[87] [美]古德曼.(无中译本).荒谬的成长[M].纽约:1960.Paul Goodman,Growing up Absurd,Random House,Inc.,New York,1960.[美] [88] 布卢姆.(无中译本).教育目标分类学[M].纽约:戴维·麦基公司,1956,1969,1972.Bloom,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The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Goals,David Mckey Company,New York,1956,1969,1972.[89] [美]马斯洛.许金声等译.动机与人格[M].华夏出版社,1987.[90] [美]里科弗.(无中译本).教育与自由[M].纽约:1959.H.C.Rickover,Education and Freedom,E.P.Dutton and Co.,Inc.,New York,1959.[91] [美]科南特.陈友松主译.今日美国中学[M].科南特教育论著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92] [美]布鲁纳.邵瑞珍译.教育过程[M].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93] [美]布拉梅尔德.(无中译本).教育即力量[M].纽约:1965.T.Brameld,Education as Power,Holt,Rinehart and Winston,Inc.,New York.[94] [美]索尔蒂斯.(无中译本).教育概念分析导论[M].马萨诸塞:阿迪森-韦斯利出版公司,1986.J.F.Soltis,An Introduction to the Analysis of Educational Concepts,Adddison-Wesley Publshing Company,Reading,Massachusetts,1986.[95] [美]伊里奇.(无中译本).非学校化社会[M].纽约:1972.I.Illich,Deschooling Society,Harper and Row publishers,New York,1972.[96] [美]舒尔茨.蒋斌、张蘅译.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97] [美]舒尔茨.a译.教育的经济价值[M].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98] [美]鲍尔斯、金蒂斯.王佩雄等译.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教育改革与经济生活的矛盾(美国:经济生活与教育改革)[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99] [美]克雷明.(无中译本).公共教育[M].纽约:1976.L.A.Cremin,Public Education,Basic Books,Inc.,Publishers,New York,1976.[100] [美]布鲁贝克.郑继伟、张伟平等译.高等教育哲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第二版).[101] [美]布鲁贝克.a译.教育问题史[M].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102] [美]科尔伯格.(无中译本).道德发展文集[M].纽约:1981-1986.L.Kohlberg,Essays on Moral Development,Harper and Row Publishers Inc.,New York,1981-1986.[103] [美]博克.徐小洲、陈军译.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04] [美]加德纳.兰金仁译.智能的结构[M].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105] [美]古德兰德.(无中译本).一个被称为学校的地方[M].纽约:希尔图书公司,1984.J.I.Goodlad,A Place Called School,McGraw-Hill Book Company,New York,1984.[106] [美]库姆斯.赵宝恒、李玢等译.世界教育危机:八十年代的观点[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107] [美]派纳.张华等译.理解课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08] [美]范斯科德.a译.美国教育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109] [美]奥恩斯坦.a译.美国教育学基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110] [美]阿普尔.a译.意识形态与课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1] [美]麦克米伦.a译.教育哲学[M].三联书店,1988.[112] [美]克尔.a译.大学的功用[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113] [加]范德格拉夫.王承绪等译.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第二版).[114] [日]福泽谕吉.群力译.劝学篇[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115] [日]小原国芳.刘剑乔、由其民、吴光威译.全人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16] [伊朗]拉塞克、[罗马尼亚]维迪努.马胜利等译.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17] [巴西]弗莱雷.a译.被压迫者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2:教育名著目录

1、毕达哥拉斯《金言》

2、孔丘《论语》

3、老聃《老子》

4、墨翟《墨子》

5、柏拉图

6、管仲《管子》

7、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8、伊索克拉底《演说词》

9、孟轲《孟子》

10、苏霍姆林斯基

11、庄周《庄子》

12、荀况《荀子》

13、韩非《韩非子》

14、吕不韦《吕氏春秋》

15、无名氏《学记》

16、洛克《教育漫话》

17、唐甄《潜书》

18、颜元《四存编》

19、卢梭《爱弥儿,或论教育》

20、爱尔维修《论人的理智能力和教育》

21、无名氏《中庸》

22、无名氏《乐记》

23、无名氏《孝经》

24、贾谊《新书》

25、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26、扬雄《法言》

27、王充《论衡》

28、班固《白虎通》

29、昆体良《雄辩术原理》

30、普鲁塔克《吕库古传》

31、无名氏《圣经》

32、徐幹《中论》

33、刘劭《人物志》

34、嵇康《嵇康集》

5、傅玄《傅子》

36、葛洪《抱朴子》

37、奥古斯丁《忏悔录》

38、哲罗姆《致莱塔的信——论女子教育》

39、本尼狄克《本尼狄克规程》

40、周兴嗣《千字文》

41、颜之推《颜氏家训》

42、伊西多《词源》

43、王通《文中子》

44、孔颖达《五经正义》

45、韩愈《师说》

46、韩愈《进学解》

47、李翱《复性书》

48、皮日休《皮子文薮》

49、林慎思《续孟子》《伸蒙子》

50、张弧《素履子》

51、无名氏《百家姓》

52、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53、张载《经学理窟》

54、程颢《识仁篇》

55、程颐《粹言》

56、杨时《杨龟山集》

57、胡宏《知言》

58、朱熹《四书集注》

59、朱熹《近思录》

60、陆九渊《陆九渊集》

61、陈亮《上孝宗皇帝书》

62、叶适《叶适集》

63、王应麟《三字经》

64、许衡《鲁斋遗书》

65、阿奎那《神学大全》

66、程端礼《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

67、无名氏《二十四孝》

68、朱升《小四书》

69、弗吉里奥《论绅士风度与自学科》

70、陈献章《白沙子全集》

71、伊拉斯谟《愚人颂》

72、伊拉斯谟《一个基督教王子的教育》

73、王守仁《传习录》

74、王廷相《王氏家藏集》

75、莫尔《乌托邦》

76、卡斯底格朗《宫廷人物》

77、路德《为基督教学校致德国市长和市政官员书》

78、路德《论送子女入学的责任》

79、埃利奥特《统治者》

80、吴廷翰《苏原先生全集》

81、维夫斯《论教育》

82、拉伯雷《巨人传》

83、梅兰克顿《萨克森学制计划》

84、加尔文《基督教原理》

85、耶稣会《教育计划》

86、张居正《张文忠公全集》

87、李贽《童心说》

88、蒙田《论学究气》

89、蒙田《论儿童的教育》

90、康帕内拉《太阳城》

91、顾宪成《东林会约》

92、培根《新工具》

93、培根《新大西岛》

94、王相《女四书》

95、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96、黄宗羲《学校》

97、顾炎武《生员论》

98、李顒《二曲集》

篇3:教育名著目录

一、教育智慧的意蕴

教育智慧是一种特殊智慧, 即合理认识与解决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才智。[1]教育智慧是教师专业素质中最重要的素质, “学会了教学的所有技术, 但仍然不适合做教师, 这是有可能的。显然, 教师的培训内涵要比传授知识和技巧深得多, 甚至也比教授职业道德规范深得多。成为一名教师还包括那些不能被正式传授的东西:教育智慧的最具个性色彩的体现”。[2]显然, 教育智慧的形成不同于知识与技能的获得, 知识与技能可通过传授与训练使学生掌握, 而教育智慧的形成则需要个体的体验、感受、领悟与顿悟。这种体验与感悟一方面来自个体的日常生活经验与阅历, 另一方面来自他人的交流、沟通与熏陶。对于幼师生来说, 由于他们是在校生, 短短的几次教育见实习积累下来的教育经验是非常有限的, 能接触和交流的“他人”也不多。而阅读教育名著恰恰就是培养幼师生教育智慧的最佳途径。通过阅读教育名著, 幼师生可以和这些教育大师对话交流, 从一个个跌宕起伏、曲折动人的教育故事里, 感悟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和教育情感。

二、教育名著价值探微

在人类教育发展史上, 曾积累起了一些卓越的教育智慧, 他们穿越历史的重重烟云而光辉不减。教育名著独特的育人价值在于其饱含的思想“原创性”与“深邃性”, 对于其作者而言, 这是发自内心深处的一种声音, 是对前人智慧的继承与阐发, 是一定历史时期内的集大成之作。教育现实的改进与提升需要我们不断地返回经典, 去吸收与借鉴前人的思想与智慧, 教育理论之所以愈加灿烂多彩, 教育实践之所以更加有生机活力, 正是因为建立在这种对前人教育智慧的不断反思、继承与超越之上。然而, 有一些曾经在人类历史上影响深远、饱含智慧的教育经典名著却因为我们没有意识到它们的价值在我们身边一直沉睡, 需要我们去发现、唤醒, 使其在我们的思想与智慧中重新焕发出生机。这些经典名著有的尽管离我们的时代, 离我们的教育现实很遥远, 但教育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 每一部名著都是从不同的方面来探索教育的本质。正如有些学者所说:“当较深入地研读教育思想家的作品之后, 发现几乎所有现在我们深觉困惑的问题, 都早已为以前的教育思想家讨论过。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在发表意见之前, 如能知悉先人的主张, 则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尤其在与杰出教育思想家神交之时, 可能冒出智慧的火花, 对于敏锐思考, 效用甚大。”[3]

三、教育名著培养幼师生教育智慧的可能路径

(一) 名著阅读需要指导和培训

有学者专门对师范类的院校做过调查, 发现这些准教师在阅读内容的选择上有娱乐化的倾向, 阅读多以休闲为目的, 对教育名著的阅读更是少得可怜, 阅读起来也很盲目。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 是因为师范生缺少专门的课程和教师来进行阅读指导。早在1944年, 美国开始出现以阅读古典名著和名著讨论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名著运动 (Great Books Movement) , 后来发展为享誉世界的“青少年名著计划”。阿德勒为推动计划开展, 曾走遍全国, 指导各地学生的“名著阅读研讨会”, 并出版专著《如何阅读一本书》来指导学生阅读经典著作。

因此, 幼师生的教育名著阅读不仅仅是课外自由阅读, 而应是在教师的专门指导下的有效阅读。学校应该开设专门的教育名著导读课程, 让学生的阅读不再是复制名著的教育思想和内容, 而是通过教师的导读, 推动学生提问、倾听、讨论的技巧, 在与同学、教师、名著作者的思想对话过程中, 学会自己去理解、感悟名著的内涵, 培养教师教育智慧。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 不但掌握了阅读的技能和方法, 而且掌握了将来作为教师如何指导幼儿进行早期阅读的技能和技巧。

(二) 开发和选择“名著资源”

世界文明源远流长, 无论是中国的《学记》、《论语》, 还是西方的《理想国》、《雄辩术原理》, 都是教育中的经典。在教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思想家留下了很多名著, 阅读它们对我们有着“普遍的、永恒的”借鉴价值。看一个伟大的人是怎样面对问题, 看一个伟大的心灵是怎样思考问题, 必将有助于学生去理解“教育教学”这一职业、这一事业。

但是, 对于幼师生来说, 学习的时间毕竟有限,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 让学生读最有代表性的名著, 而又收获最多?这就需要对众多的教育名著进行选择。首先, 选择的名著必须能激发准教师的阅读兴趣, 能够通过阅读不断唤起他们的教育意识和职业情趣, 使他们在阅读中深刻地感悟到教育的真谛, 并愿意把教育事业作为一生的追求。其次, 选择的名著应适合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老师和学生都能够在阅读中提出一些真正的问题, 通过师生的交流、讨论、质疑、解惑, 幼师生的教育智慧不断生成。最后, 选择的名著以学前教育方面为主, 毕竟他们将来是要做幼儿教师的, 学前教育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三) 开展丰富多彩的名著阅读活动

名著阅读不仅仅是私人化的自我阅读, 教师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促进学生更好地阅读。我在近两年的教学生涯中, 一直尝试开展名著阅读活动。例如, 每次课前用5分钟时间, 让学生进行“好书推荐”演讲;每月举行一次读书感悟交流活动;两个月举行一次读书报告演讲比赛;每学期举办一次学术沙龙等活动。在活动中, 学生有了交流、讨论、磋商的机会和平台, 极大地激发了读书热情。

此外, 还可以根据每年4月23日的“世界读书日”, 把4月份定为学校的读书月, 开展全校性质的读书活动。例如, 根据借阅名著情况, 可以评选教育名著阅读之星;开展名著阅读感悟征文比赛;开设“百家讲坛”, 进行名著欣赏与导读等活动。这些活动让整个校园弥漫着书香气息, 让学生时刻地行走在教育名著的氛围中。

拥有教育智慧是教师必备的核心素质, 教育智慧的形成离不开个人丰厚的文化涵养与底蕴。阅读教育名著是启迪、提升个人教育智慧的一种重要方式。幼师教育对幼师一生的专业发展奠基, 其核心理应在教育智慧的培养与启迪上, 当然, 这需要学校在课程设置和整体人文环境的创造上着力。阅读经典与关注现实是培养教师教育智慧的两个方面, 在重视学生教育实践经验的同时, 让学生走近经典名著、走近教育大师已刻不容缓。

摘要:在当前的幼儿教师教育当中, 对艺体技能、教育理论、教学技能的教育非常重视, 对决定幼儿教师根本素养的教育智慧培养则十分欠缺。教育智慧的形成不会通过教育知识及教育技能的掌握而自然获得。这就需要在幼师教育中用教育名著来培养学生的教育智慧。

关键词:教育名著,幼师生,教育智慧

参考文献

[1]熊川武, 江玲.理解教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246.

[2][加]马克斯.范梅南著.李树英译.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14.

篇4:读教育名著有感

关键词:书籍 历史 现代 融合

一、书籍的演化史

自人类第一本图书著作《管子》诞生至今,人生有图书的历史就被追溯到春秋初期,至今已有大约3000年。图书的产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孔子《论语·宪问》对管子的功绩曾给予高度的评价,他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由此可见,书籍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管子·戒》说:“闻一言以贯万物,谓之知道”。书本产生的第一要务是将所知道的事情,陈述成牍,其中更多的是记录圣贤的言论,以便彰显其思想的宏大和警戒后人。其后,便有了孔子的《左氏春秋》,及弟子们整理成著的《论语》。由此,后人可由书牍中感悟圣贤的教诲,体悟前人的阅历。

那时候,书籍的形式还比较单一,内容也比较狭窄,文字生涩,显现了智慧的高深,却缺乏了这一经验累积品的平易近人。书籍发展到现代,历经数度改革,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在此期间,书籍,这一人类的精神食粮进行了细致的分门别类,迈入了专业化的进程中。

二、专业化书籍的应用和发展

术业有专攻。人类科学发展至今,要求一切工作,一切事物的发展遵循精细化分工的要求。由此,人类社会也产生了更加细腻的职业化的倾向。上层的高科技研发人员,中层次的管理协调人员,基础层次的社会服务人员。社会分工的细化,就必然要求图书也达到同步的水平。由此,科学专刊著作,管理体系方法,社会科学等等都有了自己的相应内容。对此,汉代刘向说“书犹药也,多读可医愚”。只是读书也须如药,对症才好。比如,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文人作文,农人掘锄,本书平平常常的”。读书,正像专业化的方向前进。

三、教育书籍的专业性

从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爱弥儿》,到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的《我的教育信条》《学校与社会》《儿童与课程》,现代教育著作越来越专业化,在注重学校的社会化职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发展儿童的个性心理和身心健康。而这一切的著作,一切的教育思维的最终落脚点,都在职业化的教育施加者——教师的身上。这就要求面临不断发展的教育理论和教育侧重点的教师的整体素质进行全面、专业的提升。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身处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无止境的教育教学要求,教师需要承接的东西太多了。单单中国,就有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在这涛涛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如尘埃的名师大儒给出后人无穷的启示和教导。这些包含了社会性、知识性和文艺性的思想结晶转化成了不断变迁的教材,源源不断地注入一代又一代新生命体的心中,使“学生”一词,不再只是知识的“受体”,还让他们变成了强大的知识的传播者。他们的身上承载的东西越来越多,而身为这所有前人经验的传播者的教师的压力可想而知。

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作为能够“斗转星移”的知识的转化、发酵、传播者,教师首先要发展的必然是身为教师这一职业的专业素养,即教育教学理论。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这就要求每一名教育工作者,具有比较专业的理论知识,并将此付诸于实践。于我个人而言,十年的教育教学生涯中,先后涉猎了《陶行知教育名篇》、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颗灵魂献孩子》、杜威的《儿童与课程》、赞科夫的《和教师的谈话》等教育教学名著,对专业知识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教科研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五、教育理论的实践性

“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育教学理论的提出和研讨的目的,是为了进行教育教学实践。美国著名作家、活动家、教师帕克·帕尔默说:“与导师和学科的相遇,可以唤起自我意识,获得一些我们是谁的启示,但是教学的呼唤还不单是来自外部的融合——没有我灵魂的首肯,任何外部的导师和学科都不会对我产生影响”。人类知识在经年累月的积累过程中,总是有意无意地被进行着重新的融合和发展,以至于在经验本身又衍生出许多的不同的意义,这就是知识的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教师,他的内心思想和理论方向直接决定孩子的思想方向。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将持有的教育教学理论与时代进行有效地融合、再创造,进行有效的权衡,给孩子们正确的引导,真正实现教育的时代性和有效性。

总之,在人类发展过程中,教育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教育过程中,教育教学理论起到基石的作用;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书籍起到记录、融合、生发的作用。在教师的专业技能的发展过程中,书又是媒介。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书是前人经验的累积。对于后来者而言,我们听“百家之言”,生本我思想。最后,引莎士比亚的一句话:“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在过去的十年里,各种教育名著给我启示,催我上进,在未来的十年里,我将乘教育东风,以书籍为基石,成就自己的教育教学天地!

参考文献:

[1]图书馆说基础.

[2]陶行知教育名篇.

篇5:中国古典名著目录

春秋·孔子编定 10《孝经》 春秋·曾参著 11《尔雅》战国 佚名 12《穆天子传》战国 佚名 13《黄帝内经》战国 佚名 14《老子》 春秋·李耳著 15《庄子》 战国·庄周著 16《荀子》 战国·荀况著 17《墨子》 战国·墨翟著 18《韩非子》 战国·韩非著 19《列子》 战国·列御寇著 20《商君书》战国 商鞅著 21《鬼谷子》 战国·鬼谷子著 22《孙子兵法 》春秋·孙武著 23《国语》 春秋·左丘明著 24《左传》 春秋·左丘明著 25《公羊传》战国 公羊高撰 26《谷梁传》战国 谷梁赤撰 27《晏子春秋》 战国·晏婴撰 28《吕氏春秋》 战国·吕不韦编 29《楚辞》 战国·屈原 宋玉等著 30《山海经》战国·佚名著 31《淮南子》 西汉·刘安整理 32《战国策》 西汉·刘向整理 33《史记》 西汉·司马迁撰 34《汉书》 西汉·班固著 35《后汉书》东汉·晔著 36《盐铁论》西汉·桓宽著 37《说苑》西汉 刘向编 38《列女传》西汉 刘向编 39《论衡》东汉 王充著

40《诸葛亮集》三国蜀 诸葛亮著 41《陶渊明集》东晋 陶渊明撰 42《三国志》西晋·陈寿著 43《玉台新咏》南朝梁·徐陵编

44《昭明文选》南朝梁 萧统编

45《诗品》南朝·钟嵘著 46《文心雕龙》南朝梁·刘勰著 47《高僧传》南朝梁 慧皎撰 48《千字文》南朝梁 周兴嗣撰 49《搜神记》 晋·干宝著 50《世说新语》 南朝宋·刘义庆撰 51《水经注》北魏·郦道元著 52《洛阳伽蓝记》北魏·杨衒之著 53《颜氏家训》 北齐·颜之推撰 54《千字文》 南朝梁·周兴嗣著 55《贞观政要》 唐·吴兢撰 56《王右丞集》唐 王维撰 57《孟浩然集》唐 孟浩然撰 58《杜牧集》 唐·杜牧著 59《李商隐集》 唐·李商隐著 60《李白集》 唐·李白撰 61《杜甫集》 唐·杜甫撰 62《元稹集》 唐·元稹著 63《白居易集》 唐·白居易著 64《韩愈集》 唐·韩愈著 65《柳宗元集》 唐·柳宗元著 66《温庭筠诗集》唐 温庭筠撰 67《大唐西域记》 唐·玄奘著 68《离魂记》唐 陈玄祐著 69《柳毅传》唐 李朝威著 70《霍小玉传》唐 蒋防著 71《莺莺传》唐 元稹撰 72《虬髯客传》唐 杜光庭撰 73《南柯太守传》唐 李公佐撰 74《史通》唐 刘知几撰

75《唐摭言》五代 王定保撰 76《花间集》五代 赵崇祚编 77《万首唐人绝句》 宋·洪迈编 78《容斋随笔》 宋·洪迈著 79《太平广记》宋 李昉撰 80《唐诗纪事》宋 计有功撰 81《沧浪诗话》宋 严羽撰 82《新唐书》宋 欧阳修等撰 83《老学庵笔记》宋 陆游撰 84《大宋宣和遗事》宋 佚名 85《绝妙好词》宋 周密编 86《名贤集》宋 佚名 87《梦溪笔谈》 宋·沈括著

88《三字经》 宋·王应麟著

89《百家姓》 宋·钱塘老儒著

90《范文正公集》宋 范仲淹撰

91《剑南诗稿》宋 陆游撰

92《稼轩词》 宋 辛弃疾撰

93《欧阳修集》 宋·欧阳修著

94《曾巩集》 宋·曾巩著

95《苏洵集》宋·苏洵著

96《苏轼集》宋·苏轼著

97《苏辙集》 宋·苏辙著

98《李清照集》宋 李清照撰

99《王安石集》 宋·王安石

100《资治通鉴》 宋·司马光等著

101《近思录》 宋·朱熹撰

102《西厢记》 元·王实甫著

103《汉宫秋》 元·马致远著

104《倩女离魂》元·郑光祖著

105《赵氏孤儿》元·纪君祥著

106《单刀会》元·关汉卿著

107《窦娥冤》元·关汉卿著

108《琵琶记》元 高明著

109《救风尘》元关汉卿著

110《梧桐雨》元·白朴著

111《李逵负荆》元 康进之著

112《唐才子传》元 辛文房撰

113《中山狼》明·康海著

114《本草纲目》明 李时珍撰

115《增广贤文》明 周希陶撰

116《唐宋八大家文钞》明·茅坤编

117《东周列国志》明 冯梦龙著

118《元曲选》明·臧懋循著

119《菜根谭》 明·洪应明著

120《牡丹亭》 明·汤显祖著

121《初刻拍案惊奇》 明·凌潆初著 122《二刻拍案惊奇》 明·凌潆初著 123《喻世明言》 明·冯梦龙著

124《醒世恒言》 明·冯梦龙著

125《警世通言》 明·冯梦龙著

126《水浒传》 明·施耐庵著

127《三国演义》 明·罗贯中著

128《西游记》 明·吴承恩著

129《传习录》 明·王阳明著

130《徐霞客游记》明·徐霞客著 131《幼学琼林》 明·程登吉著

132《虞初新志》明·张潮编 133《封神演义》明 徐仲琳撰 134《剪灯新话》明 瞿佑撰 135《英烈传》明 郭勋撰

136《醒世姻缘传》明 西周生撰 137《唐诗三百首》 清·蘅塘退士编

138《红楼梦》 清·曹雪芹 高鹗著 139《饮水词》清·纳兰性德著 140《笠翁对韵》清 李渔撰 141《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选》清·吴汝纶编 142《古诗选》清·王士祯编 143《十八家诗钞》清·曾国藩编 144《唐诗别裁》清·沈德潜编 145《官场现形记》 清·李宝嘉著 146《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清·吴沃尧著147《孽海花》 清·曾朴著 148《老残游记》 清·刘鹗著 149《包公案》 清·安遇时 150《儒林外史》清·吴敬梓著 151《聊斋志异》清·蒲松龄著 152《镜花缘》清·李汝珍著

153《薛刚反唐》清 如莲居士著

154《济公全传》清 郭小亭著 155《荡寇志》清 俞万春著 156《再生缘》清 陈端生著 157《增广贤文》 清·周希陶著 158《曾国藩家书》 清·曾国藩著 159《古文观止》 清·吴楚材选编 160《日知录》 清·顾炎武著 161《阅微草堂笔记》 清·纪昀著 162《笑林广记》 清·游戏主人编 163《桃花扇》 清·孔尚任著 164《长生殿》 清·洪升著 165《幽梦影》 清·张潮著 166《随园诗话》 清·袁枚著 167《人间词话》 清·王国维著 168《弟子规》清·李毓秀著 169《隋唐演义》清·褚人获著 170《镜花缘》清·李汝珍著 171《全五代诗》清·李调元编 172《孽海花》清 曾朴著 173《闲情偶记》清 李渔撰 174《词综》清 朱彝尊撰

175《说岳全传》清 钱彩撰

176《儿女英雄传》清 文康撰

177《笔生花》清 邱心如撰

178《饮冰室诗话》清 梁启超撰

179《三侠五义》清 石玉坤撰

180《说唐》清 佚名

181《雷峰塔》清 方成培撰

69、《论语正义》二十四卷,刘宝楠撰。

刘宝楠(1791—1855),字楚桢,号念楼,又号秋槎,江苏宝应人。道光二十年(1840)进士,历任直隶文安、元氏、三河(今均属河北省)县知县,政绩斐然。他年少时从其叔刘台拱受业,精研群籍,与刘文淇齐名,人称“扬州二刘”。其为学不分汉宋,主张由声音、训诂以求义理,认为欲治经学,先通小学。初治《毛诗》、《郑礼》,后与刘文淇、梅植之、包慎言、柳兴恩、陈立相约各注一经,他抓阄分得《论语》,于是博采众说,著《论语正义》。另著有《宝应

图经》、《汉石例》、《念楼集》等。

此书初创于道光八年(1828),咸丰五年(1855)书将垂成而刘宝楠卒,后来由其子刘恭冕继写,至同治四年(1865)全书完成。此书共二十四卷,《论语》二十篇,篇各为卷,其中分《八佾》为二

卷,《乡党》为三卷,最后一卷为何晏《论语序》,书前有陈立序、凡例,书后有同治五

年(1866)刘恭冕后叙。对于此书的写作缘起及内容体例,刘恭冕《论语正义·后叙》云:“粱皇侃依《集解》为疏,后载魏、晋诸儒讲义,多涉清玄,于宫室、衣服诸礼阙而不言。宋邢昺又本皇氏,别为之疏,依文衍义,益无足取。我朝崇尚实学,经术昌明,诸家说《论语》者彬彬可观,而于义疏之作,尚未遑也。„„先君子发策得《论语》,自是摒弃他务,专精致思,依焦氏作《孟子正义》之法,先为长编,得数十巨册,次乃荟萃而折衷之,不为专己之学,亦不欲分汉宋门户之见,凡以发挥圣道,证明典礼,期于实事求是而已。”此书的注疏体例为:经文、注文从邢昺《论语注疏》,经文之下加注,以邢《疏》本为底本;其次,注的后面为疏,即刘宝楠的“正义曰”,疏文依次解释经文的字、句及整篇之义,解释时引各书说法相近或相异者,如果对引文有异议,便加按语;再次,“正义”之后,加○为注文作解释,先用○引出所释注文,再加一个○,解释注文。

此书是刘宝楠的代表作,也是清代《论语》注疏中成就

最高的注本,有着鲜明的特色。首先,旁征博引,择善而从,详加引录。这主要表现在对清代学者注说的采用上,如毛奇龄的《论语稽求篇》、江永的《乡党图考》、陈鳣的《论语古训》、黄式三的《论语后案》、包慎言的《论语温知录》、钱

坫的《论语后录》、刘台拱的《论语骈枝》、刘宝树的《经义说略》等等均有采录。其次,考证详备,尤其对古代典章制度、人名地名、风俗礼节、历史事件等考证相当详细。《八佾》、《乡党》两篇,多言礼

乐制度,作者就分为五卷,大篇幅对其进行详细疏解考证。又如《子罕》篇“子畏于匡”,作者引用《左传》、《庄子》、《经典释文》、《说苑》、《史记》、《寰宇记》等对“匡地”进行考证,不厌其烦。再次,在考据的基础上,注重阐发义理;在注疏体例上,打破疏不破注的陈规。如《论语正义凡例》云:“于注义之备者,则据注以释经;略者,则依经以补疏;其有违失未可从者,则先疏经文。次及注义。若说义二三,于义得合,悉为录之,以正向来注疏家墨守之失。”

篇6:世界名著博览目录

综 合彭加勒 《科学与假设》 《科学与方法》维 纳 《控制论》

李约瑟 《中国科学技术史》诺依曼 《计算机和人脑》

贝塔朗菲 《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应用》申 农 《通信的数学理论》普利高津 《结构、耗散和生命》 数 学

欧几里得 《几何原本》

阿基米德 《论螺线》 《论浮体》 《论球和圆柱》

刘 徽 《九章算术注》祖冲之 《大明历》笛卡尔 《几何学》

费 马 《平面与立体轨迹引论》

莱布尼茨 《一种求极大、极小值与切线的新方法》

欧 拉 《无穷分析引论》 《分析力学》拉格朗日 《分析力学》 《解析函数论》高 斯 《算术研究》 《关于曲面的一般研究》黎 曼 《单复变函数的一般理论基础》 《关于几何基础的假设》

康托尔 《超穷数理论基础》希尔伯特 《几何基础》

华罗庚 《统筹方法平话及补充》 《优选法平话及其补充》

陈省身 《陈省身文集》

陈景润 《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丘成桐 《微分几何》 物理学

吉尔伯特 《论磁》

惠更斯 《摆动的时钟》 《论光》牛 顿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光学》法拉第 《电学实验研究》

焦 耳 《论热功当量》 《关于伏打电产生的热》亥姆霍兹 《论力的守恒》 《声学》

开尔文 《涉及空气弹性及其效果的新物理——力学实验》 《论热的动力学理论》

麦克斯韦 《电磁学通论》 《论法拉第的力线》伦 琴 《论一种新的射线》

赫 兹 《论电动力学理论》 《论电动力学作用的传播速度》

普朗克 《关于正常光谱中能量分布定律的理论》卢瑟福 《放射学》 《新炼金术》玻 尔 《论原子和分子的组成》

薛定谔 《生命是什么?》 《作为本征值问题的量子化》

德布罗意 《量子理论的研究》

爱因斯坦 《狭义相对论》 《广义相对论的基础》泡 利 《原子内的电子群与光谱的复杂结构》费 米 《关于β衰变的理论》迈耶夫人 《核壳层结构基本理论》汤川秀树 《论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

吴健雄 《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实验报告》杨振宁 《基本粒子及其相互作用》 《基本粒子发展简史》

李政道 《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问题》 《对称与不对称》

丁肇中 《关于发现J粒子的报告》朱棣文 《朱棣文论文集》 化 学

玻义耳 《怀疑派化学家》 《关于空气弹性的物理机械新实验》

罗蒙诺索夫 《质量守恒》舍 勒 《论空气与火》

拉瓦锡 《化学命名法》 《化学概论》道尔顿 《化学哲学新体系》诺贝尔 《诺贝尔遗嘱》

门捷列夫 《化学原理》 《对水溶液比重的研究》玛丽·居里 《论放射性》侯德榜 《纯碱制造》

约里奥·居里夫妇 《元素衰变的化学论证》 天 文 学

张 衡 《灵宪》 《浑天仪注》托勒密 《天文学大成》

一 行 《历议》 《开元大衍历经》哥白尼 《天体运行论》第 谷 《论新星》 《论新天象》

布鲁诺 《论原因、本原和太一》 《论无限性、宇宙和诸世界》

伽利略 《论运动》 《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开普勒 《新天文学》和《宇宙和谐论》拉普拉斯 《天体力学》 《概率的分析理论》

哈 勃 《河外星云距离与视向速度的关系》 《旋涡星云中的造父变星》

张钰哲 《哈雷彗星今昔》 《小行星漫谈》休伊什 《对一个快速脉动射电源的观测》霍 金 《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 地球科学

郦道元 《水经注》

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游记》

哥伦布 《哥伦布关于新近发现的岛屿的信》徐霞客 《徐霞客游记》赫 顿 《地球的理论》洪 堡 《宇宙》赖 尔 《地质学原理》阿加西斯 《冰川研究》克拉克 《地球化学资料》魏格纳 《大陆和海洋的形成》

李四光 《中国地质学》 《地质力学之基础与方法》 生物科学

列文虎克 《大自然的奥秘》林 奈 《自然系统》

布 封 《自然史》 《自然的世代》拉马克 《动物学哲学》

居维叶 《四蹄动物化石骸骨的研究》施莱登 施旺 《植物学概论》 《显微研究》达尔文 《物种起源》 《人类的由来》孟德尔 《植物杂交的试验》巴斯德 《关于乳酸发酵的论文》法布尔 《昆虫记》赫胥黎 《天演论》摩尔根 《基因论》

沃森 克里克 《核酸的分子结构——脱氧核糖核酸的一个结构模型》

袁隆平《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生理学·医学

希波克拉底 《希波克拉底文集》秦越人 《黄帝八十一难经》张仲景 《伤寒论》 《金匮要略》孙思邈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维萨里 《人体的构造》李时珍 《本草纲目》哈 维 《心血运动论》

詹 纳 《对天花疫苗因果的探索》利斯特 《外科临床中的防腐原则》

南丁格尔 《护理札记》 《医院笔谈》科 赫 《结核病病原学》巴甫洛夫 《条件反射》

文学艺术 目录

诗 歌

屈 原 《楚辞》陶渊明 《陶渊明集》王 维 《王右丞集》李 白 《李太白集》杜 甫 《杜工部集》白居易 《白氏长庆集》李商隐 《李义山文集》苏 轼 《苏东坡集》李清照 《漱玉词》陆 游 《剑南诗稿》辛弃疾 《稼轩长短句》徐志摩 《徐志摩诗全集》郭沫若 《女神》

冰 心 《繁星》、《春水》荷 马 《伊利亚特》 《奥德赛》维吉尔 《埃涅阿斯记》奥维德 《变形记》但 丁 《神曲》弥尔顿 《失乐园》歌 德 《浮士德》

海 涅 《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拜 伦 《唐璜》 《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雪 莱 《雪莱诗选》济 慈 《夜莺颂》

普希金 《叶甫盖尼·奥涅金》 《普希金诗选》 莱蒙托夫 《诗人之死》惠特曼 《草叶集》波德莱尔 《恶之花》裴多菲 《使徒》泰戈尔 《吉檀迦利》艾略特 《荒原》 小 说

施耐庵 《水浒传》罗贯中 《三国演义》吴承恩 《西游记》冯梦龙 “三言”蒲松龄 《聊斋志异》

曹雪芹 《红楼梦》

鲁 迅 《呐喊》 《彷徨》 《朝花夕拾》 《野草》 《华盖集》 《二心集》等茅 盾 《子夜》

老 舍 《骆驼祥子》 《四世同堂》 《茶馆》巴 金 《家》、《春》、《秋》钱钟书 《围城》紫式部 《源氏物语》薄迦丘 《十日谈》乔 叟 《坎特伯雷故事集》笛 福 《鲁滨孙漂流记》斯威夫特 《格列佛游记》司汤达 《红与黑》

巴尔扎克 《欧也妮·葛朗台》 《高老头》雨 果 《巴黎圣母院》 《悲惨世界》大仲马 《基度山伯爵》霍 桑 《红字》果戈理 《死魂灵》

狄更斯 《双城记》 《艰难时世》夏洛蒂·勃朗特 《简·爱》艾米莉·勃朗特 《呼啸山庄》屠格涅夫 《猎人笔记》 《父与子》福楼拜 《包法利夫人》陀思妥耶夫斯基 《罪与罚》小仲马 《茶花女》

托尔斯泰 《战争与和平》 《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马克·吐温 《汤姆·索亚历险记》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左 拉 《萌芽》 《娜娜》哈 代 《德伯家的苔丝》莫泊桑 《羊脂球》

契诃夫 《变色龙》 《套中人》

欧·亨利 《警察与赞美诗》 《麦琪的礼物》罗曼·罗兰 《约翰·克利斯朵夫》

高尔基 《母亲》 《童年》 《在人间》 《我的大学》

普鲁斯特 《追忆逝水年华》

毛 姆 《人生的枷锁》 《月亮与六便士》托马斯·曼 《布登勃洛克一家》卡夫卡 《城堡》 《变形记》

劳伦斯 《儿子和情人》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福克纳 《喧哗与骚动》

海明威 《老人与海》 《永别了,武器》

川端康成 《雪国》纳博科夫 《洛丽塔》塞林格 《麦田里的守望者》马尔克斯 《百年孤独》 散 文

左丘明 《左传》庄 子 《庄子》孟 子 《孟子》韩 愈 《昌黎先生集》柳宗元 《河东先生集》欧阳修 《欧阳文忠公集》王安石 《临川先生文集》周作人 《知堂文集》朱自清 《背影》、《踪迹》梁实秋 《雅舍小品》西塞罗 《西塞罗三论》蒙 田 《随笔集》培 根 《培根随笔集》卢 梭 《忏悔录》

兰 姆 《伊利亚随笔集》、《续集》华盛顿·欧文 《见闻札记》爱默生 《生活的准则》伍尔芙 《普通读者》(一、二)梭 罗 《瓦尔登湖》 戏 剧

关汉卿 《窦娥冤》王实甫 《西厢记》曹 禺 《雷雨》 《日出》埃斯库罗斯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勒斯 《俄狄浦斯王》欧里庇得斯 《美狄亚》阿里斯托芬 《阿卡奈人》

莎士比亚 《哈姆莱特》 《罗密欧与朱丽叶》 《威尼斯商人》

莫里哀 《伪君子》 《吝啬鬼》席 勒 《阴谋与爱情》易卜生 《玩偶之家》

王尔德 《莎乐美》 《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萧伯纳 《巴巴拉少校》奥尼尔 《毛猿》

人文社科

目录

哲学 老 子 《道德经》 孔 子 《论语》 柏拉图 《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

《形而上学》《政治学》培 根

《学术的进展》 《新工具》 笛卡尔

《哲学原理》《方法谈》 帕斯卡 《思想录》 斯宾诺莎 《伦理学》 伏尔泰《哲学通信》 休谟 《人性论》 狄德罗

《关于物质和运动的哲学原理》 《百科全书》 康德

《纯粹理性批判》 《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 黑格尔

《精神现象学》《美学》 叔本华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威廉·詹姆士 《实用主义》 尼 采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罗 素

《西方哲学史》 维特根斯坦 《哲学研究》 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 萨特

《存在与虚无:现象学本体论实验》 福柯 《词与物》

政治学 马基雅维里 《君主论》 博丹

《国家六论》 霍布斯 《利维坦》 洛 克

《政府论》《人类理智论》 卢 梭

《社会契约论》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潘恩 《人权论》 边 沁

《道德与立法原理》 托克维尔 《美国的民主》 穆 勒

《论自由》《论代议制政府》 马克思恩格斯 《共产党宣言》 列 宁

《国家与革命》 亨廷顿

《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军事学 孙武

《孙子兵法》 克劳塞维茨 《战争论》 马 汉

《海权论》(《海军战略》)法学 韩 非 《韩非子》 盖尤斯 《法学阶梯》 格劳休斯

《战争与和平法》 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 贝卡里亚

《论犯罪与刑罚》 拿破仑

《拿破仑法典》 梅 因 《古代法》 奥本海 《国际法》 经济学 配第 《赋税论》 魁奈 《经济表》 亚当·斯密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马尔萨斯 《人口原理》 萨伊

《政治经济学概论》 李嘉图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J芘 古 《福利经济学》 马克思 《资本论》 马歇尔

《经济学原理》 凯恩斯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熊彼特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萨缪尔森 《经济学》 管理学 法约尔

《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 泰 罗

《科学管理原理》 梅奥

《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 巴纳德

《经理人员的职能》 麦格雷戈

《企业的人事方面》 孔茨 《管理学》 德鲁克

《管理实践》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西 蒙

《管理决策新科学》 彼得斯 《追求卓越》 大 内

《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 社会学 迪尔凯姆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论自杀》 韦 伯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儒教与道教》 帕森斯

《社会行动的结构》 费孝通 《乡土中国》 丹尼尔·贝尔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人类学 摩尔根 《古代社会》 泰 勒 《原始文化》 弗雷泽 《金枝》 博厄斯

《人类学与现代生活》 马凌诺夫斯基《科学的文化理论》 本尼迪克特

《文化模式》《菊与刀》 玛格丽特·米德

《萨摩亚人的成年》 《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和气质》

列维一斯特劳斯 《结构人类学》 心理学 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引论》 霭理士 《性心理学》 华 生 《行为主义》 皮亚杰

《发生认识论原理》 弗洛姆 《逃避自由》 马斯洛

《动机与人格》 教育学 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母育学校》 裴斯泰洛齐

《林哈德和葛笃德》《葛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子女》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 福禄培尔 《人的教育》 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 蒙台梭利

《蒙台梭利方法》 朗格朗

《终身教育引论》 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文艺学·美学 钟 嵘 《诗品》 刘 勰 《文心雕龙》 王国维 《人间词话》 朱光潜

《文艺心理学》 宗白华 《美学散步》 李泽厚

《美学四讲》《美的历程》 贺拉斯 《诗艺》 鲍姆加登 《美学》 莱 辛 《拉奥孔》 桑塔耶那 《美感》 克罗齐

《美学原理》 历史学 司马迁 《史记》 班 固 《汉书》 刘知己 《史通》 司马光 《资治通鉴》 希罗多德 《历史》 修昔底德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色诺芬 《长征记》 塔西佗 《编年史》 汤因比 《历史研究》 布罗代尔

上一篇:《愤怒的小鸟2》观后感下一篇:青春的作文:青春需要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