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课程论文

2024-05-06

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课程论文(共8篇)

篇1: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课程论文

浅谈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

学号******姓名 ** .1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在人类生活领域中的广泛应用,针对计算机网络的攻击事件也随之增加。网络已经无所不在的影响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意识形态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同时在全球范围内,针对重要信息资源和网络基础设施的入侵行为和企图入侵行为的数量仍在持续不断增加,网络攻击与入侵行为对国家安全、经济和社会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威胁。诸如此类的事件已给政府及企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甚至危害到国家的安全。网络安全已成为世界各国当今共同关注的焦点,网络安全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对漏洞的了解及防范也相对重要起来。在我的这篇论文里,将综合概括计算机网络安全来源,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的客观因素,以及应对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 :网络安全的来源 /计算机网络安全/ 防护技术

.2引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加速到来,人们对因特网的依赖也越来越强,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计算机网络在为人们提供便利、带来效益的同时,也使人类面临着信息安全的巨大挑战。

组织和单位的计算机网络是黑客攻击的主要目标。如果黑客组织能攻破组织及单位的计算机网络防御系统,他就有访问成千上万计算机的可能性。据统计,近年来因网络安全事故造成的损失每年高达上千亿美元。计算机系统的脆弱性已为各国政府与机构所认识,因此对于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建立与防护得到各国的极度关注。建立安全的全球性安全网络是件迫不及待的任务,各国人们都在此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来确保计算机网络安全。

.3影响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的因素分析

3.1影响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的客观因素。

3.1.1 网络资源的共享性。计算机网络最主要的一个功能就是“资源共享”。无论你是在天涯海角,还是远在天边,只要有网络,就能找到你所需要的信息。所以,资源共享的确为我们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但这为系统安全的攻击者利用共享的资源进行破坏也提供了机会。

3.1.2

网络操作系统的漏洞。操作系统漏洞是指计算机操作系统本身所存在的问题或技术缺陷。由于网络协议实现的复杂性,决定了操作系统必然存在各种的缺陷和漏洞。

3.1.3网络系统设计的缺陷。网络设计是指拓扑结构的设计和各种网络设备的选择等。网络设备、网络协议、网络操作系统等都会直接带来安全隐患。

3.1.4网络的开放性。网上的任何一个用户很方便访问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从而很容易获取到一个企业、单位以及个人的信息。

3.1.5恶意攻击。恶意攻击就是人们常见的黑客攻击及网络病毒.是最难防范的网络安全威胁。随着电脑教育的大众化,这类攻击也越来越多,影响越来越大。无论是DOS 攻击还是DDOS 攻击,简单的看,都只是一种破坏网络服务的黑客方式,虽然具体的实现方式千变万化,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其根本目的是使受害主机或网络无法及时接收并处理外界请求,或无法及时回应外界请求。具体表现方式有以下几种:(1)制造大流量无用数据,造成通往被攻击主机的网络拥塞,使被攻击主机无法正常和外界通信。(2)利用被攻击主机提供服务或传输协议上处理重复连接的缺陷,反复高频的发出攻击性的重复服务请求,使被攻击主机无法及时处理其它正常的请求。(3)利用被攻击主机所提供服务程序或传输协议的本身实现缺陷,反复发送畸形的攻击数据引发系统错误而分配大量系统资源,使主机处于挂起状态甚至死机。

DOS 攻击几乎是从互联网络的诞生以来,就伴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而一直存在也不断发展和升级。值得一提的是,要找DOS 的工具一点不难,黑客网络社区都有共享黑客软件的传统,并会在一起交流攻击的心得经验,你可以很轻松的从Internet 上获得这些工具。所以任何一个上网者都可能构成网络安全的潜在威胁。DOS 攻击给飞速发展的互联网络安全带来重大的威胁。然而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D0S 攻击永远不会消失而且从技术上目前没有根本的解决办法。

3.2影响计算机网络通信安全的主观因素。主要是计算机系统网络管理人员缺乏安全观念和必备技术,如安全意识、防范意思等网络安全 4.1.防火墙技术

目前,防火墙有两个关键技术,一是包过滤技术,二是代理服务技术。1)包过滤技术

包过滤技术主要是基于路由的技术,即依据静态或动态的过滤逻辑,在对数据包进行转发前根据数据包的目的地址、源地址及端口号对数据包进行过滤。包过滤不能对数据包中的用户信息和文件信息进行识别,只能对整个网络提供保护。一般说来,包过滤必须使用两块网卡,即一块网卡连到公网,一块网卡连到内网,以实现对网上通信进行实时和双向的控制。

包过滤技术具有运行速度快和基本不依赖于应用的优点,但包过滤只能依据现有数据包过滤的安全规则进行操作,而无法对用户在某些协议上进行各种不同要求服务的内容分别处理,即只是机械地允许或拒绝某种类型的服务,而不能对服务中的某个具体操作进行控制。因此,对于有些来自不安全的服务器的服务,仅依靠包过滤就不能起到保护内部网的作用了。2)代理服务技术

代理服务又称为应用级防火墙、代理防火墙或应用网关,一般针对某一特定的应用来使用特定的代理模块。代理服务由用户端的代理客户和防火墙端的代理服务器两部分组成,其不仅能理解数据包头的信息,还能理解应用信息本身的内容。当一个远程用户连接到某个运行代理服务的网络时,防火墙端的代理服务器即进行连接,IP报文即不再向前转发而进入内网。

代理服务通常被认为是最安全的防火墙技术,因为代理服务有能力支持可靠的用户认证并提供详细的注册信息。

代理服务的代理工作在客户机和服务器之间,具有完全控制会话和提供详细日志、安全审计的功能,而且代理服务器的配置可以隐藏内网的IP地址,保护内部主机免受外部的攻击。此外,代理服务还可以过滤协议,如过滤FTP连接,拒绝使用PUT命令等,以保证用户不将文件写到匿名的服务器上去。

代理服务在转发网络数据包的方式与包过滤防火墙也不同,包过滤防火墙是在网络层转发网络数据包,而代理服务则在应用层转发网络访问。

以上介绍了两种防火墙技术。由于此项技术在网络安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在最近十多年里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已有四类防火墙在流行,即包过滤防火墙、代理防火墙、状态检测防火墙和第四代防火墙。4.2.防病毒技术

Internet在为人类传播和交换信息的同时,也为计算机病毒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针对网络的病毒正以惊人的速度,向着更具破坏性、更加隐蔽、感染率更高、传播速度更快、更多种类、适应平台更广泛的方向发展。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在充分保证计算机网络安全和对计算机网络性能影响最小的前提下,有效地防止计算机病毒的侵袭。

4.3.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对策措施

4.3.1 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和管理

对工作人员结合机房、硬件、软件、数据和网络等各个方面安全问题,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观念和责任心;加强业务、技术的培训,提高操作技能;教育工作人员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各项保密规定,防止人为事故的发生。同时,要保护传输线路安全。对于传输线路,应有露天保护措施或埋于地下,并要求远离各种辐射源,以减少各种辐__射引起的数据错误;线缆铺设应当尽可能使用光纤,以减少各种辐射引起的电磁泄漏和对发送线路的干扰。要定期检查连接情况,以检测是否有搭线窃听、非法外连或破坏行为。

4.3.2 运用网络加密技术

网络信息加密的目的是保护网内的数据、文件、口令和控制信息,保护网上传输的数据。加密数据传输主要有三种:①链接加密。在网络节点间加密,在节点间传输加密的信息,传送到节点后解密,不同节点间用不同的密码。②节点加密。与链接加密类似,不同的只是当数据在节点间传送时,不用明码格式传送,而是用特殊的加密硬件进行解密和重加密,这种专用硬件通常放置在安全保险箱中。③首尾加密。对进入网络的数据加密,然后待数据从网络传送出后再进行解密。网络的加密技术很多,在实际应用中,人们通常根据各种加密算法结合在一起使用,这样可以更加有效地加强网络的完全性。网络加密技术也是网络安全最有效的技术之一。既可以对付恶意软件攻击,又可以防止非授权用户的访问。

4.3.3 加强计算机网络访问控制:

访问控制是网络安全防范和保护的主要策略,它的主要任务是保证网络资源不被非法使用和非正常访问,也是维护网络系统安全、保护网络资源的重要手段。访问控制技术主要包括入网访问控制、网络的权限控制、目录级安全控制、属性安全控制、网络服务器安全控制、网络监测和锁定控制、网络端口和节点的安全控制。根据网络安全的等级、网络空间的环境不同,可灵活地设置访问控制的种类和数量。

4.3.4 使用防火墙技术:

采用防火墙技术是解决网络安全问题的主要手段。防火墙技术是建立在现代通信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基础上的应用性安全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专用网络与公用网络的互联环境之中。防火墙是在网络之间执行访问控制策略的系统,通过监测、限制、更改跨越防火墙的数据流,尽可能地对外部屏蔽网络内部的信息、结构和运行状况。具备检查、阻止信息流通过和允许信息流通过两种管理机制,并且本身具有较强的抗攻击能力。在逻辑上,防火墙是一个分离器、限制器和分析器,可以有效地监控内部网和Internet 之间的任何活动,保证内部网络的安全。防火墙的应用可最大限度地保障网络的正常运行,它可以起着提高内部网络的安全性、强化网络安全策略、防止内部信息泄漏、网络防毒、信息加密、存储通信、授权、认证等重要作用。

总之,网络安全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涉及技术、管理、使用等诸多方面,既包括信息系统本身的安全问题,也有物理的和逻辑的技术措施。因此,只有综合采取多种防范措施,制定严格的保密政策和明晰的安全策略,才能完好、实时地保证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为网络提供强大的安全保证。

05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策略

5.4.1物理安全策略。物理安全策略目的是保护计算机系统、网络服务器、打印机等硬件实体和通信链路免受自然灾害、人为破坏和搭线攻击;验证用户的身份和使用权限、防止用户越权操作;确保计算机系统有一个良好的电磁兼容工作环境;建立完备的安全管理制度,防止非法进入计算机控制室和各种偷窃、破坏活动的发生。物理安全策略还包括加强网络的安全管理,制定有关规章制度,对于确保网络的安全、可靠地运行,将起到十分有效的作用。网络安全管理策略包括:确定安全管理等级和安全管理范围;

5.4.2常用的网络安全技术。

5.2.1 网络加密技术。网络加密技术是网络安全最有效的技术之一。一个加密网络,不但可以防止非授权用户的搭线窃听和入网,而且也是对付恶意软件的有效方法之一。网络信息加密的目的是保护网内的数据、文件、口令和控制信息,保护网上传输的数据。网络加密常用的方法有链路加密,端点加密和节点加密三种。链路加密的目的是保护网络节点之间的链路信息安全;端点加密的目的是对源端用户到目的端用户的数据提供加密保护;节点加密的目的是对源节点到目的节点之间的传输链路提供加密保护。用户可根据网络情况选择上述三种加密方式。

如果按照收发双方的密钥是否相同来分类,可以将这些加密算法分为常规密码算法和公钥密码算法。在实际应用中,人们通常将常规密码和公钥密码结合在一起使用,比如:利用DES 或者IDEA 来加密信息,而采用RSA 来传递会话密钥。如果按照每次加密所处理的比特来分类,可以将加密算法分为序列密码算法和分组密码算法,前者每次只加密一个比特。

5.2.2 防火墙技术。防火墙技术是设置在被保护网络和外界之间的一道屏障,是通过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组合来建立起一个安全网关,从而保护内部网络免受非法用户的入侵,它可以通过鉴别、限制,更改跨越防火墙的数据流,来保证通信网络的安全对今后计算机通信网络的发展尤为重要。

根据防火墙所采用的技术不同,我们可以将它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包过滤型、网络地址转换—NAT、代理型和状态监测型。

5.2.3 操作系统安全内核技术。操作系统安全内核技术除了在传统网络安全技术上着手,人们开始在操作系统的层次上考虑网络安全性,尝试把系统内核中可能引起安全性问题的部分从内核中剔除出去,从而使系统更安全。操作系统平台的安全措施包括:采用安全性较高的操作系统;对操作系统的安全配置;利用安全扫描系统检查操作系统的漏洞等。美国国防部技术标准把操作系统的安全等级分成了D1、C1、C2、B1、B2、B3、A 级,其安全等级由低到高。目前主要的操作系统的安全等级都是C2 级,其特征包括:①用户必须通过用户注册名和口令让系统识别;②系统可以根据用户注册名决定用户访问资源的权限;③系统可以对系统中发生的每一件事进行审核和记录;④可以创建其他具有系统管理权限的用户。

5.2.5 身份验证技术身份验证技术。身份验证技术身份验证技术是用户向系统出示自己身份证明的过程。身份认证是系统查核用户身份证明的过程。这两个过程是判明和确认通信双方真实身份的两个重要环节,人们常把这两项工作统称为身份验证。它的安全机制在于首先对发出请求的用户进行身份验证,确认其是否为合法的用户,如是合法用户,再审核该用户是否有权对他所请求的服务或主机进行访问。从加密算法上来讲,其身份验证是建立在对称加密的基础上的。

5.2.6 网络防病毒技术。在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病毒具有不可估量的威胁性和破坏力。CIH 病毒及爱虫病毒就足以证明如果不重视计算机网络防病毒,那可能给社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因此计算机病毒的防范也是网络安全技术中重要的一环。网络防病毒技术的具体实现方法包括对网络服务器中的文件进行频繁地扫描和监测,工作站上采用防病毒芯片和对网络目录及文件设置访问权限等。防病毒必须从网络整体考虑,从方便管理人员的能,在夜间对全网的客户机进行扫描,检查病毒情况;利用在线报警功能,网络上每一台机器出现故障、病毒侵入时,网络管理人员都能及时知道,从而从管理中心处予以解决。06结束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影响通信网络安全的各种因素也会不断强化,因此计算机网络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以上我们简要的分析了计算机网络存在的几种安全隐患,并探讨了计算机网络的几种安全防范措施。

总的来说,网络安全不仅仅是技术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安全管理问题。我们必须综合考虑安全因素,制定合理的目标、技术方案和相关的配套法规等。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安全的网络系统,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网络安全防护技术也必然随着网络应用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钰锋,刘泉,李方敏.网络安全中的密码技术研究及其应用[J].真空电子技术,2004.[2]杨义先.网络安全理论与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3]李学诗.计算机系统安全技术[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篇2: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课程论文

【论文摘要】缺乏学习兴趣、基础差、底子簿,这是当代中职学生普遍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中职学校各学科教学都必须要面对的首要问题。《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课程,知识涉及面广,内容抽象,专业性强,是典型的疑难学科。教师只有抓住该学科自身的特点,以激发学生兴趣为突破口,理论联系实际,从多角度挖掘课堂教学潜力,才有可能从困境中挣脱出来。

现代教育提倡注重人的发展,然而基础差、底子簿、对学习缺乏兴趣,这是当代中职学生普遍的特点。要想强化中职教育,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中职学校各学科教学都必须要面对的首要问题。《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是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一门专业理论课,该课程内容不仅涉及到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相关知识,还与物理学、数学等学科知识密切相关,内容抽象,专业性强,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很多抽象的理论环节教学设备很难发挥作用,而有些地方现有设备严重滞后于理论发展水平,针对这种理论性很强的专业课,教师该怎样进行教学的组织,才能改善教学效果,引导学生走出学习困境呢?以下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希望能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专业教师的教学有所帮助。

一、密切联系生活,开展讨论教学法

虽然《计算机网络技术》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尖端技术,但它毕竟是一门应用技术,所以许多原理的产生都来源于生活,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抓住这一特点,让教学从生活开始,首先鼓励学生思考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然后逐步过渡上升到教学理论,从而完成对理论的认识和理解。例如在对网络协议部分,介质的访问控制方式的教学中,先让学生分组而坐,以小组为单位各自进行讨论,讨论题目:当前的讨论过程该由谁发言,请制定一个规则。(要求:规则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要能够避免相互干扰。)制定过程应在中间有一、二次结果展示,教师作进一步引导和修正,最终各组均完成规则制定后,教师对各组结果进行评价总结,以上讨论可在20-25分钟内完成。接下来教师提出教学任务,结合前面的讨论结果,很快完成CSMA/CD和TOKEN RING两种协议的讲解。如此一来,把本来很枯燥的理论,通过学生自己的讨论弄得明明白白,课堂也显得生动有活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另外诸如停止等待协议、信息传输方式等内容都可以采用类似的教法。

二、寓教于乐,在游戏中完成教学

教材中还有一些内容,象ISO的OSI网络结构模型,内容抽象,历来是教学中的难点,由于各层是按功能划分的,而功能往往又是为解决针对网络通信中遇到的某一问题而设计的。例如在讲数据链路层时,课前我们可以把学生分成2组,然后布置做一个模拟通信的游戏比赛。到时要求每组在每一次对决中派2名队员参赛,并由对方派一名队员协助完成比赛。在互不相见的2名同组队员之间分多次进行传送一篇文字信息,传递任务则由对方所派队员完成,对方队员必须担当起在2人之间传递信息的义务,但允许有3次随机设置故障的机会(丢弃、乱序或增减字数)。针对比赛中对方队员可能设置故障的种类,参赛方必须要解决好信息被对方丢弃、信息传递顺序被打乱及内容被篡改(这些实际上对应于数据链路层差错控制,流量控制等处理机制)识别和应对措施。比赛以在限定时间内传送信息最完整正确的一方获胜。这样布置完后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积极想办法做准备,无形中督促学生去预习,并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正式上课时,教师将准备好的要传递的信息(可将一段文字分解为每10个字为一段的信息包,在字条上留出少量空间共参赛者标注使用)及传输故障信息(为传递信息者设置传递故障之用,可将原信息包中关键字更换,以歪曲信息含义)分别交给参赛队员和信息传递着,按预定规则进行。完成竞赛后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对比赛结果进行评价和总结,通过这样的竞赛活动学生对通信协议的理解一定是深刻和终身难忘的,学生在游戏中也会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如仅为一节课,这样做或许有些麻烦,会显著增加教师的工作量,但OSI模型这块内容如果揉合到一起,都通过这种方式,每节内容只要对竞赛要求稍作改动,便可适用于其它各层的教学,甚至分组交换也不在话下,这样准备工作相对就轻松多了。

以上方法应用于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课前的准备阶段,要注重细节的设计,要求教师要有很强的预见性,充分估计到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制定合理的应对措施。这些方法虽然对教学设备依赖性小,却能很好的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应用的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适时运用多媒体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现代化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应用已经非常普及,合理的应用可把抽象内容直观化、枯燥内容形象化。可以化解知识难点,优化教学效果。例如通过交换机访问其他网段的计算机,通过路由器访问其他网络主机的过程;域名与IP地址解析等过程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过程,利用传统方式教学方式讲解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动画的形式将其展现出来,学生一目了然,一看便知。这样不仅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而且会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提高教学效果。

四、注重教学内容拓展,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这门课程中,对于某些网络设备的学习,只注重了工作原理,而忽视了应用的细节部分(或许是因为这些内容属于其它课程)。如网卡的学习,主要介绍了网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分类情况以及性能指标等纯理论的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网卡的性能指标以及分类情况介绍网卡的选型以及网卡的安装等实用知识,将网卡相关的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这样纯理论不枯燥,学生反而会觉得理论能指导实践。课程在网络应用技术中主要介绍了电子邮件、WWW服务、FTP等的理论内容,如电子邮件系统的工作原理、使用的协议等,既枯燥又难懂,在教学中可以结合电子邮件的收发工具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并提高对实际应用的重新认识。结合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纯理论的教学也会变得绘声绘色、张驰有度。适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特点。

五、推广新成果, 应用项目教学法

近些年,教育改革不断取得一些新的成果,项目教学的推广无疑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这门学科中,有很多内容很适合采用该方法,例如:在网络操作系统学习的过程当中,可以把各种服务器的架设,当作一个个项目。通过使用项目教学法,不仅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学生通过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领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六、充分整合资源,建立多功能实训课堂

工学结合是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理论教学阶段,也必须注意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为学生顺利进入实践环节做好准备,在这种状况下,要发展职业教育,还必须要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这门课程而言,可以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建立起多功能实训课堂。就目前情况,即便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职业学校都有若干供教学用的机房,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设备,适当添置网络硬件(若干台交换机、路由器等),根据自身需要把其中一个或若干个改造为多功能实训室。该实训室可以完成诸如组网、网络硬件配置、网络操作系统及服务器配置等大部分与《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课程相关的实训。这样我们可以把课堂搬进实训室,边学习边实训,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职业教育又是其中最具灵活性,也是问题最多的部分。在教育改革呼声最高、最关键时期,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沉着冷静,既要勇于探索新的教育理念,又要善于挖掘传统教育的灵光。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职业教育必将会迎来一个又一个春天。

参考文献

[1]计算机网络[M].机械工业出版社,蔡开裕20xx.

篇3: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课程论文

一、与时俱进, 重新进行课程定位

对课程重新进行符合时代要求的准确定位,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而对课程进行重新定位, 有必要首先考察一下中专教育的变革和该课程的传统定位。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传统定位为专业理论课程, 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 以网络的工作原理为纲, 以OSI/RM为主线组织教学内容, 辅以若干验证性实验, 使学生系统地认识和学习网络原理。其先修课程有《计算机应用基础》、《电路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等, 后继课程有《组网技术》、《网络管理技术》、《网站建设与管理》等。显然, 这一定位是在培养“中等专业人才”的教育环境下确立的。在中专教育已发生了深刻变化的今天, 我们必须在深入把握中专教育时代特点的基础上, 重新进行课程定位。随着培养职业技能要求提高和顶岗实习的推广, 中专课堂教学时间大大缩短,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已没有那么多的先修课程和后继课程, 失去了作为专业理论课的设置基础和存在价值。当前中专生的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 也要求我们降低课程的理论性, 增强课程的实践性、技能性和应用性。

二、以学生发展为本位, 以职业能力为本位, 构筑新的课程体系

传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体系是学科本位的, 以OSI或TCP/IP参考模型的层次结构来组织教学内容, 理论多实践少, 几乎不涉及工程应用技术。这种体系结构与新形势下的专业技能课的课程定位很不相符。要提高教学质量, 实现培养职业技能的教学目标, 必须优化教学内容, 构筑新的课程体系。

1) 新的课程体系结构应该是“学生本位”的, 从学生实际出发, 遵从学生知识构建和能力培养的客观规律, 着眼学生成长发展的真实需求来进行课程设计。可尝试按照“用网、建网、管网、懂网”的顺序组织教学, 即首先让学生学习如何使用网络, 逐步深入到一些网络基本操作, 然后学习组建简单网络, 进而掌握网络管理的一些基本技术, 在学生对网络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 再讲授计算机网络的层次结构模型和基本原理。2) 新的课程体系结构应该是层次化的、模块化、弹性化的, 适应不同专业方向的教学要求和社会对应用人才规格多变的要求。针对不同基础、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 应有不同层次的要求, 可将教学目标确定为“用网”、“建网”、“管网”、“懂网”等不同等级。3) 新的课程体系结构应该是“能力本位”的, 按职业能力组织教学内容。要突出课程的技能性、应用性, 对必要的理论知识, 要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 以“必需”、“够用”为度。构建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 在强化学生能力训练的同时, 要确保基本理论教学不能忽视偏废。因为只有让学生把握学科知识框架和思维特点, 才能有效地启迪思路、开阔视野、促进创新,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4) 新的课程体系结构应该处理好经典内容与现代内容的关系, 建立开放性的课程体系。跟踪学科最新发展, 及时将最新技术应用引入课堂, 同时将教材中过时的技术略去或删去, 确保教学内容的时代性。

三、教学做一体, 建立新的教学模式

温总理说, 教、学、做不是三件事, 而是一件事, 在做中学才是真学, 在做中教才是真教, 职业教育就是把教学、求知和做事结合在一起。总理的话为我们改革教学, 建立新的教学模式指明了方向。

1) 教学做一体, 就是要变传统课堂教学“你教我学”的方式为在教师引领下, 学生主动探索、小组协作、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典型的教学方法有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等。笔者在教学中探索出一种任务驱动、实践引领、模块化教学的教学模式, 寓理论于实践, 符合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做法是:首先根据课程培养目标中的主要职业技能和学科基本理论将整门课程分成若干个模块, 各模块相对独立, 按模块组织教学。一个模块中包含1~2个任务和实验项目。在开始一个模块教学时, 首先给出任务, 引领学生探索、学习相关知识, 设计解决方案;然后由教师归纳成实验项目, 并给出主要步骤, 再引领学生在实验室完成;最后组织学生对实验进行交流, 教师作必要的总结, 并对相关知识进行引申提高, 进入下一任务或下一模块教学。2) 教学做一体, 就是要切实加强实践教学, 在实践中教和学。要精心选择和设计实验项目, 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实验项目要涵盖培养目标中的主要职业技能和学科基本理论, 兼顾动手能力的训练和学科思维的培养;还要考虑技术的实用性和时代性, 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要保持同步, 有条件的学校要积极推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理论课程直接在实验室进行。要适当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 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规范实践教学环节, 确保实践教学质量。实验之前, 要求学生认真预习, 做到“目标明确、任务清楚”;在实验过程中,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 认真分析, 并做好记录;实验结束后, 要求学生及时撰写实事求是、内容详实的实验报告或总结, 教师要及时批改, 并组织学生交流。3) 教学做一体, 需要拓展课堂形式, 将实验室、校园网、互联网、社会实践作为传统课堂的延伸, 需要将学生的课外学习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纳入统一教学规划和管理。在课堂教学之外, 增加现场教学、网上教学、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等形式。4) 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中, 考试应采用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实践考核和理论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注重过程考核和技能考核。平时考核包括对课堂出勤、课堂提问、作业的考核, 也包括对实验课的实验表现、操作能力、报告记录的考核。期末实验考核一般采用给定题目当场操作并完成书面报告的方式, 期末理论考核可采用试卷方式或小论文方式。

四、结束语

目前, 计算机网络技术已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支撑技术之一。社会信息化的迅速发展, 要求我们切实提高中专《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该课程内容多、综合性强、时效性强, 因而教学难度也较大, 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尝试、完善、改进, 适应时代需求, 以培养更多更好的相关行业高素质劳动者。

参考文献

[1]李斌, 陈梦阳.温家宝在大连考察纪实[N].人民日报, 2007.

篇4:探讨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

【关键词】中职     计算机网络     现状     措施

一、社会对中职计算机网络人才的需求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工作与生活的各个角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的计算机网络、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方面取得了空前的发展,这直接为社会提供了数以千万的就业岗位。根据权威部门的预测,随着计算机网络对经济发展作用的不断增强,市场经济对新型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如果经济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将严重阻碍我国的信息化社会建设和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

二、中职计算机网络教学现状

中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重要的板块,承担着为社会提供高素质、高水平技能型人才的重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逐步认识到中职教育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作用。2015年我国中职教育实现全免费教育,中高职对接,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职业教育立交桥全线打通,可见政府对中职教育的重视。但同时,我国中职计算机网络教育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

(一)教材落后

教材是教师授课的重要媒介依据,是知识的载体。在经济科技日新月异发展的同时,中职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材更新缓慢,内容陈旧落后,甚至与时代步伐相脱节。导致计算机网络应用的很多新知识、新技术不能及时地出现在网络课程教材中,如现在较为流行的二维码、无线射频等技术。

(二)偏理论,轻实践

由于社会一直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很多学校在计算机网络教学上和普通教育区别不大,以理论为主。另一方面,中职院校的教师基本是高校的毕业生,缺少实践经验,造成职业院校的实操训练不足。而企业能手又没有足够的时间在校园里担任实操教师。同时,学校应有的学习设施不完善,或者校企合作不够深入,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实践教学。

(三)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选择不当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所以教学过程中要营造一个轻松活泼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教学质量。由于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中职计算机网络教师群体偏年轻化,教学经验不足,常常不能采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三、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改革措施

(一)要选好实验项目,以点带面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一门应用型的课程,如果仅仅依照传统模式,先在教室把所有的理论、原理、发展历史、方法技术、应用前景等全部讲完再去实验,恐怕学生早已经对计算机网络失去了兴趣,甚至理论上不了几节课学生都不想进教室了。鉴于计算机网络课程以及中职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等特点,计算机网络技术要合理选好实验项目,以实验项目为中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实现项目带动基础知识理论的学习。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由于计算机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适合中职计算机网络教学的教学方法有直观演示法、练习法、任务驱动法、参观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演示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展示计算机网络工具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性操作,使得学生能够通过观察直接获得感性认识的一种教学方法。练习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巩固知识、运用知识,进而形成技能技巧的一种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教学内容提前分解成若干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主动学习、思考,进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参观教学法是指教师组织或指导学生到计算机网络运营维护企业等单位实地观察、学习,进而直接了解计算机网络实际知识的教学方法。

这些方法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既达到了理论教学目标,又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过程考核与效果考核相结合

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是一门应用性、操作性很强的专业,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过程性考核与效果考核相结合的双重考核机制比较合理。过程考核是指对学生学习过程、操作过程是否合理,学习方法、操作方法是否规范合理等的考核,是对学习、操作过程和方法的考核。对于操作性较强的计算机网络课程,过程和方法直接影响着结果和效果。当然,再好的过程也必须要达到一定的结果和效果。所谓结果就是是否达到了目标,所谓效果就是实现好的结果的前提下其时间成本、体力成本、财务成本如何。

(四)通过校企合作与市场接轨

中职院校就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中职计算机网络教学不能脱离企业,恰恰相反,还要与企业紧密结合,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与市场接轨。校企合作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能够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保证了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的对接,进而达到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目的,是学校和企业“双赢”的模式。

总之,如何有效地开展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是一项系统工作,中职院校和计算机网络教师只有不断探索中职教学规律并结合课程特点,不断总结经验,才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型计算机网络人才。

【参考文献】

[1]刘莹,陈正军.基于项目教学的计算机网络教学质量评价研究[J].消费导刊,2014(04).

篇5:计算机网络技术 网络课程

一、课程的性质及作用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是面向计算机网络、软件、计算机应用及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教学计划中,本课程起着承前启后的基础课作用。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操作系统》等的基础上再学习本课程;通过本课程学习,对后续课程如,《网络安全技术》《网页制作》、《A SP.N ET》等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本课程设置上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数据通信基础知识、传输介质、局域网技术、网络操作系统、网络安全等计算机网络技术及相关技能,加强学生组网、管理和维护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学会局域网组建、互连、维护和因特网服务与应用等技能及网络必须知识,网络操作系统的安装、维护、管理。因特网的接入、常用网络设备的配置、维护等操作技能。

本课程在对学生技能培养的同时,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处理事务及故障排除的能力,为学生参加以后的网络管理员、网络工程师等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以后从事网络技术相关工作及络其他课程奠定基础。

二、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依据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理论,《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在设计上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技能的训练,将基础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有机结合;通过与行业、企业单位相合作,共同探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培养规格:

(一) 在课程理念上,注重在如下四个方面的设计

1) 创设学习情境,在学习情境中体现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思想,注重在学习情境中贯穿知识点的学习与运用;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 转变以教师教,学生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学”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由简单学习情境入手,循序渐进,逐步加大学习情境的深度,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最终达到综合应用的能力。

3) 在知识的习得上,教师对知识点的讲授以金字塔方式变化,充分体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思想。

4) 改变传统的考核模式,改变环节评估考核的权重及评价的方式,加强过程评价和阶段性评价,在每一个学习情境的完成过程中,给学生三方面的评价,即:自评、互评、教师评。

(二) 课程在设计思路上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以学习情境划分大学时块,依据学习情境的子任务再划分小学时块,最后细分到课时的安排。

2) 在课程的目标定位上,将课程的培养对象定位为计算机网络的管理员,以企业单位日常工作为背景,以具体的案例为例,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培养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网络组建、管理和维护人员。

3) 整个课程内容实现三个转变:a.主体的转变:由原来的“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职业技能为中心,教师引导和辅助”。b.知识系统的改变:由原来的按理论知识体系讲解转变为理论知识为教学情境服务,需要什么理论知识讲解什么知识,使学生能够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c.知识性内容呈现方式的转变:随着学习情境的逐步加深,知识性的习得越来越少,能力性的培养越来越高。真正体现“教师为了不教”。d.环境的转变:将原来理论知识在教室,实践内容上实验室打破,在实训室中边做边讲边实践。e.身份的转变:学生由Internet服务的使用者向小型企业网管理员的转变。

(三) 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依据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在课程的教学内容上,对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构,以项目的形式展开,理论知识融合在项目实践所需的知识中。

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小组形式组织实践课程,以5~6人为一组,进行实践环节训练。一般由老师提出学习情境并出示学习任务卡片,学生通过需求分析――设计选型――方案实施――网络配置――测试验收――评估等环节完成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

三、结束语

篇6: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课程论文

一、概述

(一)课程性质

1、授课对象

三年制中等职业教育层次学生。

2.参考课时

68课时,理论教学课46时,实践教学22课时。

3、课程性质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是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它的任务是介绍现行的、较成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为学生进一步学习“TCP/IP协议”、“JSP网络程序设计”、“网站设计与网页制作”、“网络多媒体技术”、“网络安全”等后续课程,培养自己成为网络管理员、网络工程师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

我们的课程理念应从学生、知识、社会三维维持适度张力入手,以学生的社会化自觉的职场需求为价值了取向,以职业素质与实践能力的动态发展为基本特征,以社会、政府、企业、学校、学生、教师等多重主体性为运行机制,以多样性、开放性、互动性为开发向度,最终实践高职教育成为营造终身教育中心的历史使命。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以就业为导向。从计算机网络的实际案例出发,以岗位技能要求为中心,组成十九个教学项目;每个以项目、任务为中心的教学单元都结合实际,目的明确。教学过程的实施采用“理实一体”的模式。理论知识遵循“够用为度”的原则,将考证和职业能力所必需的理论知识点有机地融入各教学单元中。边讲边学、边学边做,做中学、学中做,使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加强了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目标

1、总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的网络基础知识,有利于学生将来更深入的学习。本课程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团队协作的职业精神和诚实,守信,善于沟通与合作的良好品质,为发展职业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2、具体目标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一些基本术语、概念。

掌握网络的工作原理,体系结构、分层协议,网络互连。

了解网络安全知识。

能通过常用网络设备进行简单的组网。

能对常见网络故障进行排错。

三、内容标准

(一)第一单元

单元名称

计算机网络基础

参考学时

8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素质目标

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每个阶段的特点及其该阶段的典型代表网络。

2.掌握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的概念。

3.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4.掌握网络拓扑结构的概念

5.掌握各种网络拓扑结构。

6.掌握各种网络拓扑结构优缺点

1.了解本课程的教学,为学好本课程做好准备。

2.了解学生的基础情况,通过互动的提问和行业介绍提高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3.学会分析网络拓扑结构。

4.懂得根据实际环境选择合适的网络拓扑结构。

1.了解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就业前景。

2.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

知识要点

1.计算机网络的产生和发展。

2.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组成。

3.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4.计算机网络的应用。

5.网络拓扑结构等概念。

6.各种网络拓扑结构优缺点

技能要点

本课程教学介绍。

介绍网络行业的市场空间。

分析校园网络拓扑结构

介绍本课程学习的目标以及参考书籍,和学习方法。

考核评价

让学生提交一篇对计算机网络认识的报告,根据报告给出成绩。

(二)第二单元

单元名称

数据通信基础

参考学时

4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素质目标

1.掌握数据传输方式、同步方式、数据编码技术、多路复用技术、数据交换技术及其比较。

2.掌握差错控制技术。

1.学会数据通信的相关技术。

2.懂得数据通信的过程。

3.完成实验报告。

1.培养学生的能力和观察能力。

2.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

知识要点

1.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

2.数据传输介质。

3.模拟数据与数字数据。

4.数据通信。

5.数据传输方式。

6.数据传输速率。

7.数据编码。

8.多路复用技术。

9.数据交换技术。

10.ATM和帧中继交换。

11.通信控制与传输设备。

12.差错控制与差错检测方法。

考核评价

让学生提交实验的报告,根据报告和讨论回答问题的过程给出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占总成绩的20%,讨论过程成绩占总成绩80%。

(三)第三单元

单元名称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参考学时

4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素质目标

1.掌握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概念。

2.掌握ISO体系结构及其七层的功能。

3.掌握TCP/IP体系结构。

1.把网络体系结构的概念与实际使用相联系。

2.ISO体系结构和TCP/IP体系结构的比较。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

知识要点

1.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形成和发展。

2.ISO/OSI参考模型七层的功能。

3.TCP/IP参考模型各层功能。

考核评价

让学生提交实验的报告,根据报告和讨论回答问题的过程给出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占总成绩的20%,讨论过程成绩占总成绩80%。

(四)第四单元

单元名称

局域网类型

参考学时

6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素质目标

1.掌握各种局域网技术及其比较。

2.掌握各网络的应用。

1.学会各种局域网技术的核心思想。

2.懂得各种局域网的通信过程。

3.完成实验报告。

1.培养学生的能力和观察能力。

2.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

知识要点

1.以太网。

2.FDDI网络

3.ATM网络。

4.令牌环。

5.交换网。

6.虚拟局域网

7.无线网络

考核评价

让学生提交实验的报告,根据报告和讨论回答问题的过程给出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占总成绩的20%,讨论过程成绩占总成绩80%。

(五)第五单元

单元名称

局域网技术

参考学时

6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素质目标

1.局域网的三要素(拓扑结构、传输介质和介质访问控制方式).2.各种局域网。

3.局域网的IEEE802.3标准。

1.掌握局域网的相关知识和技术。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1.学会运用网络方面的相关知识到实际的生活中。

2.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

知识要点

1.局域网概述。

2.传输介质和拓扑结构。

3.介质访问控制方式。

4.典型局域网。

5.高速局域网。

6.交换式网络和虚拟网络。

7.局域网结构化布线技术。

技能要点

1.制作双绞线,使用测线仪测试通路。

2.观察线缆的标准接口和交换机的标准配置端口,并用交换机构造简单的办公网络。

考核评价

让学生提交实验的报告,根据报告和实验操作过程给出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占总成绩的20%,实验操作过程成绩占总成绩80%。

(六)第六单元

单元名称

网络互连技术

参考学时

6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素质目标

1.广域网的概念和特点。

2.网络互连的概念和类型。

3.网络互连设备(中继器和集线器(HUB)、网桥和交换机(Switch)、路由器、网关)。

4.公用数据传输网络。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能够独立构建一个简单的对等网。

3.训练学生对设备故障排除的能力。

1.学会选购各种网络设备。

2.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

知识要点

1.传输介质。

2.网卡。

3.中继器。

4.集线器。

5.交换机。

6.路由器。

7.网关。

技能要点

1.了解常用网络设备的参数,会选购网络设备。

2.能独立构建对等网。

3.能对设备进行故障排除。

考核评价

让学生提交实验的报告,根据报告和实验操作过程给出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占总成绩的20%,实验操作过程成绩占总成绩80%。

(七)第七单元

单元名称

互联网与网络协议及应用

参考学时

8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素质目标

1.协议的基本概念。

2.各种网络协议,应用层协议,传输层协议,网络层协议。

3.IP地址的表示方法

4.TCP/IP协议

5.IPX/SPX协议。

6.NetBEUI协议。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掌握各种网络协议的原理和过程。

3.学会灵活运用各种协议。

1.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

2.学会运用网络方面的相关知识到实际的生活中。

知识要点

1.互联网Internet概述。

2.Internet有关概念(Internet服务提供者

ISP、域名、Internet

连接等内容)

3.互联网常用功能,如:EMAIL、TELNET、FTP、EDI、WWW等的概念、工作基本原理等。

4.网络协议。

5.TCP/IP协议簇。

6.IPX/SPX协议。

7.NetBEUI协议。

技能要点

1.去文件服务器上下载文件,感受ftp协议的工作原理和过程。

2.上网因特网浏览网页,感受http协议的工作原理和过程。

考核评价

让学生提交实验的报告,根据报告和实验操作过程给出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占总成绩的20%,实验操作过程成绩占总成绩80%。

(八)第八单元

单元名称

常用网络命令

参考学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素质目标

1.了解常用网络命令的作用,telnet,netstat,ping,ftp,ipconfig,tracert。

2.学会如何使用这些网络命令。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让学生学会使用常用网络命令。

1.让学生网络命令有更深的了解。

2.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

3.树立就业的信心。

知识要点

1.telnet,netstat,ping,ftp,ipconfig,tracert网络命令的作用。

2.telnet,netstat,ping,ftp,ipconfig,tracert网络命令的使用。

技能要点

1.telnet命令的使用。

2.netstat命令的使用。

3.ping命令的使用。

4.ftp命令的使用。

5.ipconfig命令的使用。

6.tracert命令的使用。

7.完成实验报告。

考核评价

让学生提交实验的报告,根据报告和实验操作过程给出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占总成绩的20%,实验操作过程成绩占总成绩80%。

(九)第九单元

单元名称

网络资源的共享

参考学时

4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素质目标

1.掌握利用网络共享文件夹。

2.了解利用网络共享打印机。

3.掌握对共享资源权限的分配。

1.培养学生的规划能力,和观察能力。

2.让学生学会使用网络共享资源

1.让学生对网络的作用有更深的了解。

2.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

3.树立就业的信心。

知识要点

1.共享文件夹并在客户机进行访问。

2.共享打印机等网络设备并用客户机进行使用。

3.对共享的网络资源的访问者权限进行划分。

技能要点

1.共享文件夹。

2.共享打印机等网络设备

3.访问者权限进行划分。

4.完成实验报告。

考核评价

让学生提交实验的报告,根据报告和实验操作过程给出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占总成绩的20%,实验操作过程成绩占总成绩80%。

(十)第十单元

单元名称

设计一个网络

参考学时

4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素质目标

1.掌握网络基础的概念

2.掌握各种网络设备的运用。

1.熟练运用所学的网络知识。

2.懂得根据实际环境进行网络互连。

3.完成实验报告。

1.培养学生的能力和观察能力。

2.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

知识要点

1.网络基础、网络拓扑结构等概念。

2.各种网络设备的运用。

技能要点

1.熟练运用所学的网络知识。

2.懂得根据实际环境进行网络互连

3.小组讨论各网络的性价比。

考核评价

让学生提交实验的报告,根据报告和讨论回答问题的过程给出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占总成绩的20%,讨论过程成绩占总成绩80%。

(十一)第十一单元

单元名称

网络管理和网络安全

参考学时

8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素质目标

1.网络管理概念。

2.网络管理的功能。

3.两种网络管理体系。

4.网络管理软件。

5.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安全策略、安全级别。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让学生学会基本的网络安全知识。

1.提高学生网络安全防范意识。

2.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

3.树立就业的信心。

知识要点

1.网络管理(网络管理概念,两种网络管理体系(ISO/SNMP),网络管理软件)。

2.网络安全。

技能要点

1.设置一款防火墙软件,并验证其功能。

2.查询网络安全日志,分析安全隐患。

3.上网查询关于网络安全技术的手段。

考核评价

让学生提交实验的报告,根据报告和实验操作过程给出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占总成绩的20%,实验操作过程成绩占总成绩80%。

(十二)第十二单元

单元名称

网络故障和维护

参考学时

6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素质目标

1.了解网络维护的重要性

2.掌握网络维护的步骤。

1.熟练运用所学的网络知识。

2.懂得网络维护的步骤。

3.完成实验报告。

1.培养学生的能力和观察能力。

2.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

知识要点

1.网络维护的步骤。

2.常见的网络故障。

技能要点

1.熟练运用所学的网络知识。

2.懂得根据网络故障进行网络维护

3.假设情景或者构建操作环境进行网络故障的排除。

考核评价

让学生提交实验的报告,根据报告和讨论回答问题的过程给出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占总成绩的20%,讨论过程成绩占总成绩80%。

四、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计算机导论,C语言,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操作系统。

由于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涉及线缆制作及测试,简单服务器的安装配置,网络调试等操作性很强的教学环节,必须通过实验、实训才能达到应用技能的培养目标。建议:

(1)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采用案例教学或项目教学,注重以任务引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教学可在实训室进行,充分体现在“做中学”的理念。

(3)教师必须重视学习新技术,能紧跟技术发展潮流。

(4)授课过程中注意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包括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培养良好的工程规范,团队合作的精神以及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探索能力。

(二)考核评价建议

(1)改革评价手段和办法,加强实践性技能的考核,可采用过程评价和综合评价办法相结合。

(2)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学习和实践环节上有创新的学生应特别给予鼓励,综合评价学生能力。

(三)教材编写建议

(1)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

(2)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通过构建小型网络,引入必要的理论知识,增加实践操作内容,强调理论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

(3)要充分体现项目课程设计思想,以项目为载体实施教学,项目选取要科学、符合该门课程的工作逻辑、能形成系列,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职业能力,同时要考虑可操作性。

(4)教材内容要能及时反映在现实生活中大量使用的新技术和新产品。

(5)编写内容的组织应以任务组织、项目驱动的原则,随同教材配备电子教案、多媒体教学课件和综合实践题目,便于组织教学。

(四)实验实训设备配置建议

学校建有网络实训室,并有实验器材,如:线缆制作工具和材料,交换机、路由器等网络设备等。良好的实践条件为教学质量提供了大力支持和保障。经过这些实践环节,同学们受到了很好的实战锻炼,为课程讲授起到了很好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五)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包括相关教辅材料、实训指导手册、信息技术应用、工学结合、网络资源、仿真软件等。

(1)开发适合教师与学生使用的多媒体教学素材和多媒体教学课件。

(2)充分利用行业资源,为学生提供阶段实训,让学生在真是的环境中磨炼自己,提升其职业综合素质。

(3)编写实训指导手册和电子实验题目,通过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来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4)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搭建网络课程平台和远程实验室开放平台,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END

篇7:《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必修的一门职业技术课程。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当具有计算机组成原理和计算机操作系统的预备知识。

本课程的任务是:

1.使学生对计算机网络从整体上有一个较清晰的了解。

2.对当前计算机网络的主要种类和常用的网络协议有较清晰的概念。

3.学会计算机网络操作和日常管理和维护的最基本方法。

4.初步掌握以TCP/IP协议族为主的网络协议结构。

5.初步培养在TCP/IP协议工程和LAN上的实际工作能力。

6.了解网络新技术的新发展。

二、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1.

熟练掌握:

要求学生能够全面、深入理解和熟练掌握所学内容,并能够用其分析、初步设计和解答与网络应用相关的问题,能够举一反三。

2.掌握:

要求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并且能够进行简单分析和判断。

3.了解:

要求学生能够一般地了解的所学内容。

三、课时分配

本课程共72课时,4学分。其中讲授48学时,实验24学时。具体分配如下:

序号

教学内容

讲授学时

理论课

计算机网络导论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

计算机网络中的高层应用

计算机网络管理与安全技术

组网技术

网络连接设备

局域网的安装技术

局域网管理与维护技术

实验课

使用互连网络技能

考察一个局域网的概况

局域网络的安装

网络安全实验

网络规划调查

四、教学内容

1.理论课内容

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导论

教学内容:

(1)为什么使用计算机网络

(2)网络系统的组成(通信子网概述、数字通信基础知识)

(3)局域计算机网络

(4)城域计算机网络

(5)广域计算机网络

(6)互连网络标准体系

(7)计算机网络的新进展及发展趋势

教学要求:

了解:为什么使用计算机网络

掌握:网络系统的组成(通信子网概述、数字通信基础知识)

了解:局域计算机网络

了解:城域计算机网络

了解:广域计算机网络

了解:互连网络标准体系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新进展及发展趋势

第二章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

教学内容:

(1)物理层

(2)链路层

(3)网络层

(4)传输层

(5)会话层

(6)表示层

(7)应用层

(8)网际互连技术

(9)端—端的通信(TCP)

教学要求:

熟练掌握:网际互连技术、端—端的通信(TCP)的概念

掌握:每一层的基本功能分工,服务和接口的概念。

了解:相关技术术语,每一层的具体功能,连接的概念,成帧、装配报文分组、纠错、地址、路由选择和活动窗口的流控制的概念或工作机理。

第三章

计算机网络中的高层应用

教学内容:

(1)计算机网络高层应用概述

(2)网络应用服务平台

(3)电子邮政服务

(4)WWW多媒体信息发布服务

(5)文件传输与终端仿真服务

(6)其他网络高层应用(电子商务、网上教育、网上办公等)

教学要求:

了解:计算机网络高层应用概述

了解:网络应用服务平台

熟练掌握:电子邮政服务

熟练掌握:WWW多媒体信息发布服务

了解:文件传输与终端仿真服务

了解:其他网络高层应用

第四章

计算机网络管理与安全技术

教学内容:

(1)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

(2)计算机网络安全

(3)网络数据库接口技术

(4)代理服务器技术

(5)有关的法律法规

教学要求:

熟练掌握:网络管理主要内容,网络运行时的安全知识。

掌握:有关法律法规。

了解:网络数据库接口,代理服务器技术。知识产权知识。

第五章

组网技术

教学内容:

1.拓扑架设的两种方式(点对点式、多点式)

2.网络的几种拓扑结构

(1)总线型

(2)星型

(3)环型

(4)树型

(5)网状型

3.以太网

(1)以太网简介(通信标准802.3、传输速率、传送数据方法)

(2)拓扑结构(10Base2、10BaseT)

(3)连接方式(传输介质、硬件)

4.快速以太网

(1)简介

(2)拓扑结构

(3)连接方式

5.ATM网络

(1)简介

(2)拓扑结构

(3)连接方式

(4)ISDN

教学要求:

掌握:拓扑架设的两种方式(点对点式、多点式)

网络的几种拓扑结构

掌握:总线型

了解:星型、环型

熟练掌握:树型

了解:网状型

掌握:以太网

了解:快速以太网

了解:ATM网络

第六章

网络连接设备

教学内容:

1.网络传输介质

(1)双绞线(UTP、STP)

(2)同轴电缆

(3)光缆

2.网络连接设备

(1)连接器

i

T型连接器

i

BNC型连接器

i

RJ型连接器

i

AUI型连接器

i

终端电阻

(2)网络适配器(卡)

i

概述(功能、基本结构、传输速率、网卡上各种接头)

i

以太网的常见结构(10Base2、10Base5、10BaseT、100BaseT)

i

网卡上的总线接口(16位ISA接口网卡、32位PCI接口网卡)

i

网卡的参数设置(IRQ、I/O端口地址、Base

Memory、DMA)

i

如何选购网卡

(3)中继器

(4)集线器(HUB)

i

功能

i

类型

i

10BaseT

HUB的基本应用

(5)调制解调器

3.网络互连设备

(1)网桥

(2)路由器

(3)网关

(4)交换式集线器

教学要求:

熟练掌握:网络传输介质

熟练掌握:网络连接设备(连接器、网络适配器(卡)、中继器、集线器(HUB)、调制解调器)

掌握:网桥

了解:路由器

了解:网关

了解:交换式集线器

第七章

局域网的安装技术

教学内容:

1.对等式网络结构

2.客户机—服务器网络结构

3.网络布线(以太网)

(1)基本原则

(2)5—4—3规则

(3)布线实例

4.安装网络操作系统

(1)Windows

NT

(2)Linux

(3)Net

Ware

教学要求:

熟练掌握:对等式网络结构

掌握:客户机—服务器网络结构

了解:网络布线(以太网)

熟练掌握:安装网络操作系统(任选一个,实训考核)

(1)Windows

NT

(2)Linux

(3)Net

Ware

第八章

局域网管理与维护技术

教学内容:

1.网络环境的设置

2.帐号、密码、用户权限的管理

3.网络硬件与软件的维护

教学要求:

熟练掌握:网络环境的设置

掌握:帐号、密码、用户权限的管理

了解;网络硬件与软件的维护

2.实验内容(总学时数24)

实验1:使用互连网络技能

要求:在互连计算机网络机房上机,要求使用常用的工具上网检索几个指定信息,用telnet登录一个服务器并用ping

访问并比较就近的站点和远处的站点,看其响应时间和传输速率等增加对网络的感觉,用户间收发电子邮件等。

实验2:考察一个局域网的概况

要求:了解网络使用的软、硬件设备,布线,网络结构,网络性能等。写出有关调查报告。

实验3:局域网络的安装

要求:比较熟练掌握一种网络硬件、软件及管理技术。在实验室范围内的二台微机的基础上安装一套局域网(或者是Novell,或者是NT网络),试用其若干网络管理命令来改变用户的使用权限或使用环境等。

实验4:网络安全实验

要求:模拟设置口令与破译口令的程序。

实验5:网络规划调查

要求:调查某一网络,并写出该网络的总体组网规划(要求画出:管理组织机构图、网络拓扑结构图、网络信息流图、结构化布线图)

END

篇8: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课程论文

一、课程的性质及作用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是计算机课程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它涉及到网络、计算机软件以及计算机应用等专业知识, 是综合性比较强的一门课程。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主要学习了《计算机应用基础》和《操作基础》等基础课程, 在这些课程的基础上再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 学习并掌握了这门课程的主要知识后, 再展开对《网络安全技术》、《网页制作》和《ASP.NET》等课程的学习。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的支撑, 使学生在后面这些课程的学习上变得轻松许多。

计算机网络技术这门课程主要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 包括计算机通信基础、计算机数据传输、局域网技术以及网络操作和网络安全等, 培养学生组织网站、管理网站以及维护网站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学生还可以学会组建局域网, 并对局域网进行维护, 掌握因特网服务和应用方面的知识, 学会一些必要的网络知识, 能够自己动手安装网络操作系统, 并对系统进行合理的维护和管理, 可以完成对常用网络设备的配置和维护等等。这门课程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还可以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以及排除故障等综合能力, 为学生以后计算机网络的后续学习以及将来的正式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一) 课程理念的设计。

1) 给学生创设具体的学习情景, 将这种学习情景系统化, 并和具体的工作过程联系起来, 其间不断贯穿相关知识点, 将基础知识应用到情景学习中;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2) 转变以往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 注重学生的“学”, 把学习过程作为重点, 让学生由简到难、一步步的加大学习难度,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 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3) 教师在讲授知识时要体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思想, 开始讲授知识, 在逐渐掌握一定的知识量以后, 开始传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4) 把以往终极性评价模式转变为过程评价和阶段性评价, 学生每完成一个教学情景, 要立即给与评价, 包括自评、互评和教师评。

(二) 课程的设计思路。

1) 大学时按照学习情景来划分, 小学时按照学习情景的子任务来划分, 这样一直精确到小课时的安排。2) 通过对课程目标的定位, 把计算机网络管理员作为课程的重点培养对象。在企业日常工作的背景下, 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 运用“任务驱动, 项目导向”这种教学方法, 来培养工作人员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以及组建、管理和维护网络的专业能力。3) 课程内容的三个转变:a.主体的转变:把教学主体由原先的教师转变为学生, 把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作为重点。b.知识系统的改变:把理论知识的教学融入到实践操作训练中, 学生通过理论联系实际, 实现知识的当堂应用。c.知识呈现方式的转变:教师要体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思想,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体现“教师为了不教”。d.环境的转变:教学环境由原来的“分开式教学”转变为统一在实训室教学, 学生边学边做。e.身份的转变:学生不再是Internet网络服务的使用者, 而是转变为小型企业网管理员。

(三) 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

对于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 要依据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 重新组织原先的知识体系, 并以教学项目的形式对学生开展, 把理论知识穿插在项目实践中。

教学过程中可以开展小组式教学, 把学生分成五、六个人为一组的小组, 展开实践训练。通常由老师创设一个具体的学习情景, 并给学生提供相应的任务卡片, 学生通过分析问题——设计选择类型——实施方案——配置网络——测试验收——评估这些环节来进行系统化的学习。

三、结束语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在设计过程中, 要依照工作过程系统化这个基本理念, 来重点培养高技能人才。通过考察计算机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建立起学习情景, 构建项目课程体系, 将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训练结合起来,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他们以后在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赵东明.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 2007, 03:89-90.

上一篇:元宵节对联要有横批下一篇:护士考试之护理管理学复习参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