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教研的工作计划

2024-05-02

区域性教研的工作计划(共6篇)

篇1:区域性教研的工作计划

为了切实做好本学期的区域性教研工作,经三个联校充分酝酿,特制定本教研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在各自学校教研工作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不同联校的潜力和资源,立足课堂教学,以活动为载体,以展示交流为主要形式,以区域内困扰教师专业发展的典型问题为课题,以区域内网络教研为辅助手段,为教师发展提供丰富的交流和展示的平台,为教师进行专业交流、相互学习、共享经验创造机会,从而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构建和谐教育生态。

二、工作目标

1.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区域性教研工作制度。

2.建立以区域性教研活动协作组为核心的教研工作队伍。

3.完成预定的教研活动。

三、活动主题

1.橄榄型教师队伍建设主题研究活动

2.高效课堂教学研究主题活动,课堂教学专题研讨

3.教研成果展示与交流主题活动

四、具体工作安排

三月份:

1.建章立制,健全队伍,制定计划(区域性教研工作计划和各学科活动计划),启动活动。

2.研究新课标,解读新教材。

通过这种活动,引导区域内广大教师根据课标理念,认真研读教材,真正理解和把握教材,能够在课堂教学中科学地使用教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橄榄型教师队伍建设主题研究活动

四月份:

1.区域性教研活动第一次月会。

2.构建高效课堂教学主题研究活动。科学课堂教学展示与交流。

3.教师理论学习。

五月份:

1.区域性教研活动第二次月会。

2.构建高效课堂教学主题研究活动。语文课堂教学专题教研。

3.学生活动。

联合开展古诗文诵读、书法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

4.课例教研。

区域内骨干教师教学示范课。

通过骨干教师上示范课,给教师们提供生动鲜活的范例。

六月份:

1.教学研讨会,教学论文评比

我们三个联校联合召开教学研讨会,通过召开这种会议交流课改中产生的困惑、思考、经验、教训等,并进行教学论文的评比。

2.堂邑联校教学开放周课堂开放——区域内其它学校的教师可以随堂听课;资料开放——开放学校的计划、教案、作业本等各种资料都在指定的地方展示;学校环境开放——外校教师可以任意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感受学校的管理氛围、文化氛围。

3.本学期教研资料的整理和归档工作。

4.本学期区域性教研活动期末总结。

5.对本学期参加活动教师的各项考核工作。

五、本计划自2011年三月份执行。

张炉集镇联合校、堂邑镇联合校、郑家镇联合校

2011年3月

篇2:区域性教研的工作计划

区域游戏活动,是教师根据教育的目标和幼儿发展的水平有目的的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探索为主要方式进行的个别化自主学习的活动。它是教师从幼儿的兴趣出发,为使幼儿进行高效学习,获最佳发展而精心设计的个别化教育活动;它有着宽松的活动气氛,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能满足幼儿发展的不同需要,实现幼儿的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新《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而区域游戏活动正符合这一要求。因此,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区域游戏活动在幼儿园受到了广泛的重视。

一、状况分析

自上学期我园参加了省游戏课题组的研究活动后,在省游戏组研究精神的指导下,针对我园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年审活动要求,以点带面,全园教师共同对“晨间(课间)区域游戏活动的开展”进行了研究与探索。在研究实践中教师们不仅提高了对晨间(课间)区域游戏活动作用与意义的认识,掌握了区域游戏活动的基本类别,明晰了晨间(课间)区域游戏活动材料的利用与原则;而且还深化了对不同年龄班幼儿晨间(课间)区域游戏活动的特点及指导要点的认识,丰富积累了设计组织晨间(课间)区域游戏活动的经验。但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也发觉到了以下的问题和困惑:

1、教师对本年龄阶段的各个领域发展目标、幼儿发展特点的熟知度、整体性把握不够。

2、教师对幼儿兴趣、需要的观察分析不够,材料的准备、游戏的设计以预设为主,孩子的参与性没有,更没有共同制作性体现。

3、游戏的设计、材料在体现发展目标的层次性不够突出。

4、游戏内容与课程内容的紧密结合性不够,整体的课程观不强。

5、教师在游戏中进行观察、分析、指导,并追随幼儿的能力发展水平进行及时调整、设计新游戏的跟进性不够。

6、教师的时间、经验、精力的不足与合理利用性。

因此本学期,我园将进一步深刻领悟省游戏组的研究精神与内容,针对以上的问题和困惑,继续以谨慎细致,力争实效的态度,采取以点带面的方法进行实践探索与研究。

二、组织与实施:

1、成立园级区域游戏活动研究小组:

根据上学期开展情况、以及教师的能力经验水平以及个人的兴趣爱好,采取自愿报名和合理调整的方式,成立研究小组,以保证研究的需求性来源于教师,来源于教育实践。

园内指导:许华(业务园长)、徐小冬(区游戏中心组成员)

组长:陈海燕(曾参加过省自主游戏研究组,一直任我园自主游戏研究组组长)

组员:尹娟、李锋、时康情、万小洁、温煦、万宗君、李辉、2、研究内容:

(1)区域游戏活动理念的逐渐澄清与初步建构

---区域游戏活动的定义、内涵

---区域游戏活动与创造性游戏活动之间的区别与关联

------区域游戏活动与课程实施之间的关系-----区域游戏活动的儿童主体性体现

----区域游戏活动的教师主导性作用体现

(2)教师组织实施区域游戏活动实践能力的提高

----深入熟知本年龄阶段幼儿的发展特点与各领域发展目标、并具有整体把握能力,设置目标适宜的区域游戏活动。

----细致观察、分析幼儿的兴趣与需要,调动幼儿及家园的参与性,努力做到材料的准备、游戏的设计,体现出师生、家园的共同设置性。

----认真探索区域游戏活动设置的发展目标层次性的体现要素

----加强整体的课程观认识,努力体现区域游戏内容与课程内容的紧密结合性。

----探索积累在区域游戏中进行观察、分析、指导幼儿的策略与方法

---班级区域游戏活动环境、空间的设置要点

(3)课题组内教师不同层次的研究能力要求

---园级指导:提高加强对研究活动的过程监督、指导支持和理论提升能力,并努力营造平等交流、尊重信任、共同学习成长的教研氛围。

----组长:加强自身锻炼,认真准备,积极思考、以身作则,努力提高教研组织研究能力,追求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组员:努力立足自身需要,勤于思考,积极主动的进行实践研究与自我提升学习,在相互交流中能感受体验到的自我成长。

3、研究方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试验法、文献法

三、具体研究措施与内容

1、常规班级的区域游戏活动研究

围绕上学期出现的问题,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分年级组为单位,结合课

程主题内容与幼儿的年龄阶段特点,确立研究试点区域内容(---小班:生活区、美工区、---中班:益智区、建构区,---大班:数学区、科学区)进行每月四个区域游戏内容的设置与实践检验研究,探索其具体的设计来源、组织方法与指导策略,期末进行完善,努力形成较典型规范性的区域游戏内容。

2、确立实验班与研究小课题《大班幼儿自主性区域游戏活动的实践性研究》

确立一个试验班,依据主题内容与幼儿的兴趣点,定向2个区域种类,将视角放在幼儿身上,使教师退到幼儿的身后,在观察分析及引导下探索:幼儿的自主性体现(大班幼儿能做些什么?能做到什么程度?)。其目标是: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密切结合主题教育内容,观察引导并发挥起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使区域游戏活动真正成为他们需要、感兴趣并参与创造、设计制作、自主操作研究并在其中发现问题进行自我调整、建构的学习乐园,使幼儿真正成为一名学习的主人:----“我要学什么,我该怎样学、还会再怎么学?”

四、活动计划安排

每月两次,单周四上午

活动时间活动内容

3月10日研讨本学期游戏组活动内容并制订计划。

3月24日学习《幼儿园区域游戏活动》方面的理论文章,进行理念上的研讨交流并初步形成一定的共识。

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各年龄班的研究具体内容,设计初步的表格。

4月7日分组实践研究各年龄班区域游戏活动的设施与组织开展,并进行实践修正

试验班进行实践研究与验证

4月21日交流展示、讨论研究各组的研究情况,发现问题,讨论对策。5月5日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明确问题,进行实践研究,进行解决。

5月19日各年龄班交流实践情况,进行相关理论学习与讨论,澄清理念,研讨解决方法。

6月2日继续针对研究内容进行区域游戏活动的设置与组织开展研究,并进行实践修正

6月16日观摩试验班的区域游戏活动,进行细致观察与讨论

6月30日组内总结交流、形成相关文案、图像资料,撰写专题文章

幼儿园区域游戏研究下学期计划

研究目标:

1.端正观念,关注儿童,正确理解区域活动对儿童发展的价值。

2.进一步探索适合本园的区域游戏环境,充分挖掘、利用有利资源,合理利用活动空间;为区域游戏的开展提供条件保证。

3.结合本园健康特色开展运动、生活区域的研究,探索幼儿健康领域的区域活动,不断丰富园本课程研究。

研究内容:

1.幼儿园区域游戏分类、各区域对幼儿发展的主要价值及案例分析。

2.区域活动环境的特点及与各环节教育活动环境的有机联系。

3.运动区域、生活区域活动的特点、环境创设、材料提供、教师指导等研究。

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

1.合理调整一日作息时间,保证区域游戏的开展。

2.规划创设幼儿园整体环境。结合幼儿园班级物品配备,因地制宜创设区域环境,并与一日个环节教育活动有机结合。

3.借助区课程研究班、区域游戏研究班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组织全园教师学习、探索,实践、反思,以整体课程观为指导,初步开展“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 的实践研究。

4.组织各层次教师参观学习上海及南京区域研究特色幼儿园,并与全园教师及时分享、研讨;提高教师对区域活动的认识,为教师开展区域活动的研究提供丰富的直观经验。

第二阶段:

1.调查本园教师区域活动开展中的经验、困惑及问题等现状,成立专题教研小组定期开展区域活动的实施研究。

2.组织幼儿区域活动发展专项评估,引导教师关注区域游戏中儿童的真实状态、发展现状;反思我们教育怎样更切合孩子们发展需求。

3.邀请专家来园指导,把脉诊断;为本园区域活动的研究方向、关注重点及存在的问题等给予具体指导。

4.结合话题关键经验及本班实际,设置区域标识,强化师幼区域意识。

第三阶段:

1.就本园教师的主要困惑和问题开展教研,借助省游戏研究组的研究经验及专家资源由园区域活动研究中心组先行研究,逐个突破、解决问题。

2.开展观摩研讨,并邀请区教研员参与;关注区域活动研究现场中孩子的现状,真正了解孩子们的实际需求;为更有效地教育提供依据。

3.提高区域活动的观察能力,并结合有目的观察设计相关量表,为更好的进行区域活动的研究提供帮助。

4.开展沙龙研讨,创造良好氛围、畅所欲言,反思自身区域认识及思考,分享经验、呈现问题。

第四阶段:

1.学习探讨用适宜的方法观察、记录、评价幼儿区域活动,提升区域游戏的研究水平。

2.结合课程及儿童关键经验,有目的选择区域活动内容,关注儿童发展目标;提高课程整体意识。

幼儿园区域游戏组教研活动计划

(2011.2——2011.6)

一、本学期研究主要目标

1、依托我园综合课程特色,围绕主题发展目标及发展脉络,提供适宜而丰富的材料,促进幼儿自主、个性化成长,探索适宜本园的区域活动的内容、组织形式。

2、加强对区域中幼儿活动情况的观察,记录幼儿操作情况,分析区域活动内容和材料的适宜性、层次性和趣味性。

3、整理区域活动内容的相关资料。采取拍照、复印、文字说明和记录等多种形式收集、整理区域活动的资料,为新教材的编写和资料库的建立提供素材。

4、探索区域活动中家长资源的运用。开发家长资源,充分调动家长参与区域活动的积极性,提供机会和空间,鼓励家长以多种形式参与到区域活动中来。

二、研究主要方式

1、通过现场观摩、研讨互动、案例分析、外出参观等参与式培训,开展研究探讨活动。

2、点面结合。点:每个年级组设一个实验班,以某一个区域为突破点,探索资源科的建立。面:全园所有班级定期活动,全面探讨综合活动中区域活动开展的特点。

三、研究活动时间 单周三下午

四、研究要求

1、认真学习、领会区域活动的精神和理念,主动查找和学习有关区域活动的书籍及资料。

2、积极做好日常实践和承担观摩活动的任务,及时收集、整理和总结经验,强调活动的实效性。

3、珍惜培训机会,按时参加活动,认真完成各项任务。

活动安排

时间内容观摩班级学时

2.231、观摩区域活动

2、交流学期计划大五班、中五班、小六班3学时

3.9观摩区域活动大四班、中四班、小四班3学时

3.16交流整理资料各班3学时

3.30观摩区域活动大三班、中三班、小三班3学时

4.13学习所有组员3学时

4.27观摩区域活动大二班、、中二班小二班3学时

5.11观摩区域活动大一班、中一班、小一班3学时

6.8观摩资源库大一班、中四班3学时

篇3:区域性教研的工作计划

一、“聚力共成”的三类研修团队

随着教育教学要求的提高和中小学教学规模的发展, 教师, 特别是青年教师对自身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突破一校之限, 实现广泛群体上的合作与交流, 组建更宽、更深层面上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共同体, 让教师的模仿、学习、反思、研究具有便利条件, “培育研修团队”的举措正是对这种挑战的一个响应。我们通过研修团队的培育过程, 把“夯实研讨环节”作为一个切入点, 在此基础上总结反思、谋求创新, 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一) “互学创新”的高中教育创新团队

培育嘉兴市高中学科创新团队的目的是通过学科团队的研修, 形成一个交流研讨的平台, 创设一种总结反思的氛围, 寻找一种开拓创新的机制。希望通过高中学科创新团队的培训, 进一步提升本市高中各学科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研究水平, 促进本市高中各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

1.教育创新团队成员确定

2011年, 嘉兴教育学院依据《嘉兴市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实施办法 (试行) 》的精神, 开始培育九大学科的嘉兴市高中教育创新团队。组队方法上采用了三级协调、共推共议的办法:首先由本院各学科教研员形成初步名单;再经县市教研员会议讨论并作适当增删形成建议名单;最后由各县市教研员和本院教研员与所属区域高中领导联系后确定最终名单。语文、数学、英语每科35人, 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每科30人。

2.教育创新团队研修内容

研究内容上结合高考、注重创新, 主要开展新课程高考方案等相关文件研习;高考《考试说明》研习和交流;学员外出交流高考复习;高考试题研究及命题技术培训;新高考复习与备考研训;高三课堂教学研讨;等等。

3.教育创新团队研修方式

研训方式上注重理论研习和教育实践相结合;集体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专题研讨和系统学习相结合;请进专家与外出交流相结合。

(二) “聚力示范”的高中学科基地

自2006年起, 嘉兴市陆续在全市范围内物色了一批同一学科中相对发展良好、研究能力较强、教学水平突出, 并具有一定特色的学科教研组, 作为这个学科的嘉兴市基地。目前, 我们已成立17个学科的基地。基地学校之间通力合作, 专家、名师、骨干强强联手, 在对高中学科基地的逐步培育中, 夯实研讨环节, 并逐步发挥引领、辐射和辅助的作用。

1.学科基地建设的目标

学科基地原本就是一个有一定研究基础与能力的教研组, 加上教研员的参与, 外聘专家的指导, 我们期望学科基地能成为学科建设的样本;校本研修的先导;课改实践的先行团队;优质资源的共建网络。

2.学科基地的组织运行机制

嘉兴市教育局组成学科基地工作领导小组, 定期召开会议, 交流情况, 布置工作。市教育研究院成立工作指导小组, 协同县 (市) 教研室负责对学科基地的工作指导、业绩考核, 参与相关高中学科基地的活动, 开展相关的研讨活动, 提出高中学科基地建设的指导性意见。基地所在学校校长为高中学科基地主任, 另设副主任两名, 分别由分管副校长及组织协调能力强、学科教学能力强、教学研究能力强的教师 (必须具备中学高级教师职称) 担任。学校相关学科骨干教师为该学科基地的主体成员, 可在嘉兴市高中学科基地工作指导组的协调下, 各高中学科基地在全市范围内自主确定邀请相应学科的省特级教师、部分嘉兴市学科带头人和县 (市、区) 教研员作为高中学科基地成员, 成立若干工作小组, 如学科专家组、专题研究小组、信息收集采编组等, 实行力量整合, 分工合作。

3.学科基地的基本工作方式

学科基地主要开展学科教学研究与聚焦课堂的校本研修;开放教室, 开展教学示范, 将更多地思考学科建设研究, 思考在教学开放中的传达与交流, 吸收更多的同行意见;建设学科优质资源, 服务课程改革;开展学科网站建设, 使我们的学科基地的工作状况、学科资源、研究成果等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 “高位引领”的特级教师工作室

组建特级教师工作室, 旨在通过特级教师引领学科名优教师快速成长, 并通过示范、辐射, 带动农村地区、薄弱学校教师提高教育教学专业水平, 从而有效推进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

1.特级教师工作室概况

嘉兴教育学院于2011年11月出台了《嘉兴市特级教师工作室建设与管理办法》, 并于同年12月底, 组建了嘉兴市首批10个特级教师工作室, 招收学员116名。2013年9月, 又组建了第二批9个特级教师工作室, 招收学员104名。目前正在运行的19个特级教师工作室涵盖了从幼儿教育、小学、初中到高中、职业教育的17个学科, 220名学员中, 超过三分之一的教师来自全市各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

2.特级教师工作室运行理念

基于实践, 高位引领, 是团队合研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课例研究是团队合研的重要方式, 从课题选择、教学设计, 到教学实践、课后反思, 再到理论提升、固化成果, 让团队合研过程扎实, 成效显著;走出去, 请进来, 为团队合研搭建更高、更广阔的平台。

3.特级教师工作室工作方式

以团队共读夯实理论根基, 由导师精心选择团队共读书目, 定期组织读书心得交流会、教育沙龙, 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以教育教学最前沿理论对照自身教育教学行为, 思考并寻求改进策略;以团队合研突破教学疑难。梳理学科教学疑难问题、分析厘清疑难成因是工作室合作研究的起点;以团队共展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在研训一体理念指导下, 工作室团队既是研修团队, 也是教师培训团队, 工作室导师、学员就是一群兼职学科教研员。以主题教研、携手农村等途径定期展示研修成果, 在全市的教研、培训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上述三类研修团队中, 学科基地侧重于培育本市教师的“领头团队”;而创新团队则侧重于通过创新团队的培育, 进而培育本市教师的“领头个人”;特级教师工作室则侧重于“领头人”教学风格的形成。三者的目标是一致的, 都是以“培育学科研修团队”的模式促进嘉兴市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态度、专业理念和专业能力的发展。

二、“学科、理念、教学”为一体的研修旅程

在培育高中学科研修团队的过程中, 我们强化教师的“内功”是工作中的一个立足点, 并通过强化教师的学科功底和人文思考来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

(一) 强化学科功底

在对教师学科功底的强化中, 我们把工作重点放到了命题磨题培训、实验教学研究及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这三个方面, 希望通过命题、磨题培训强化习题教学能力, 通过实验教学的研究强化实验教学能力, 通过课程与教学资源的建设强化课程整合能力。

1.命题磨题培训

在高中创新团队和高中学科基地的培训中, 分别由教研员和外聘专家开设了相关讲座, 从命题理论和命题技术两方面, 结合命题科学性和命题规范性两个角度进行了详尽的交流和研讨, 并要求学员从“改编经典习题”“深化教材习题”“亮化常规习题”“媒体信息入题”“联系生活实际”“关注实验操作”等六个方面做好总结和反思。学员从这六个方面逐一进行命题练习, 并按科学性和规范性严格“磨题”, 而且以书面形式上交培训作业。

2.课程资源建设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 给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学科基地利用研修团队的力量, 形成共建机制, 制作和积累了大量的可用于实际教学的多媒体课程资源, 构建起区域的共享网络资源库 (如表1) , 为区域教育发展搭建起交流研究、共同参与、共享成果的教研平台。

无论是命题磨题培训还是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 过程都是艰苦的, 但是从强化教师的学科功底, 促进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这个角度来说, 研训效果得到了学员的认可。

(二) 加强人文思考

我们在强化学员学科功底的同时, 关注经验和问题背后的理念和行为方式, 换言之, 关注的是这些经验怎样才能形成和重新形成, 使学习和研究成为教师共同的职业生活方式, 使教研组、学校成为学习型组织。我们希望通过人文思考促进教学理念的提升, 优化教学的策略, 学习为人处世的态度。

1.思考教学理念的提升

教学理念决定了教学行为和教学策略。因此, 在研修团队的培育过程中, 我们更多思考“为何而教”的价值观问题, 以转变和提升学员的教学理念。确实, 教学应该让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 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意识和能力。我们努力让学员能深刻感受到:教学应该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素养而教!

2.思考教学策略的优化

学科研修团队的学员来自不同生源的学校, 所面对的学生, 学习基础不一。因此, 我们在强化学员学科功底的同时, 也要求学员思考如何更好地使学生得到发展。如来自重点中学的学员确立了“培养和提高学优生学习动机的心理学思考及实践”这样的课题;来自普通中学的学员以高度的责任感在“学困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辅导”上倾注了很多的精力。通过教学策略的研讨和反思, 突出了研修团队成员“为所有学生的发展而奋斗”的共同目标。

3.思考为人处世的态度

培育研修团队的过程中, 我们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 使学员和本市及本省的名师接触、交流。通过和名师的联系及面对面交流, 熟悉名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学习名师的成长过程、学术经历和工作作风, 感悟前辈的科学态度、治学精神和处世态度。通过对为人处世态度的思考和学习, 增进教师之间的相互了解, 增强对学科团队的强烈感情, 从而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注:统计数据截至 2013 年 12 月)

学科研修团队成员在强化人文思考的过程中, 专业理念和专业态度得到了较好的提升。在教学理念上更多地关注了学生的学, 在具体教学行为和策略上, 更多地关注了不同类型学生的发展, 体现了因材施材的原则, 体现了教学的长期效应和学生素养的提高。

(三) 聚焦课堂教学

对教师而言, 课堂教学是一个主阵地;对研修团队的学员而言, 课堂是最能体现学员专业理念和专业能力的地方。因此, 课堂教学的研讨和交流也是学员的一个主要任务。在“聚焦课堂教学”这个着力点上, 我们着力创设课堂教学研讨的氛围, 并为学员建设课堂教学展示的平台。

1.创设课堂教学研讨氛围

尽管课堂教学对每一个学员来说, 是天天都在接触的工作, 但要有好的研讨效果, 首先要创设研讨的氛围。

(1) 听课评课

听课评课是一个普通的环节, 但在研修团队的听课评课中, 却有不普通的要求。每位学员不仅有听课的要求, 也有评课的任务。评课时, 不仅要讲出开课者的优点, 更要讲出开课者的不足, 还要结合自身的理解提出对不足之处的建议。这样的安排, 使学员能“带着任务来听课, 经过思考再评课”“突出听课的目标, 体现评课的智慧”, 使开课者和听课评课者都能成为听课评课活动的真正获益者。通过这样的方式, 进行实实在在的交流研讨, 并形成惯例, 形成氛围。

(2) 集体磨课

除听课评课外, 研修团队的学员, 定期有开课的任务。在开课学员写出教学设计方案初稿后, 研修团队还专门安排时间, 以集体磨课的方式研讨教学设计的相关环节。开课学员有发表自己设计方案初衷的机会, 参加磨课学员也有发表对教学设计看法的任务。在对修改方案达成一致意见后, 研修团队的学员还有不同的修改任务, 如教学所需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具体教学环节的修改和补充等。在市级、省级, 甚至全国级的观摩课和评比课中, 更是全体参与、互帮互学, 研讨氛围浓厚。

(3) 总结内化

对听课评课、集体磨课过程中的一些观点、体会、想法, 我们要求学员随时总结, 书面上交。必要时确立课题, 撰写论文, 不断反思, 力求内化。

其实, 听课、评课、磨课只是教学研究工作中的一些最普通的环节。通过创设研讨的氛围并做实、做细相关工作, 我们尽可能把这些普通环节变得不普通, 使研修团队的学员通过具体的课堂教学案例的研讨、改进和打磨, 得到专业的发展和提高。

2.建设课堂教学展示平台

聚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也注意建设课堂教学展示的平台。通过展示平台的建设, 提高学员和本区域教师对课堂教学研究的积极性, 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

(1) “双高”教学能手

“双高”是“高质量、高效率”的简称。“双高”教学能手是本市课堂教学展示平台中的一个项目, 每两年评比一次, 主要内容是课堂教学的现场展示, 通过现场的课堂教学展示学员的学科功底和人文修养。

(2) 学科优质课评比

中小学各学科的优质课每两年展评一次, 我们要求学员在规定时间内备课, 在统一地点上课。展评按课堂教学实际情况和学员的教学设计方案两方面进行评比。

(3) 教师教学能力展评

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展评也是每两年一次。主要内容包括评课说课比赛、做题与讲题比赛、命题能力比赛等, 并按照多个项目的综合成绩对教师的学科教学能力进行综合测评。

篇4:区域性教研的工作计划

一、找准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起点

县域教研的重心在农村。这是由农村的教学特点决定的。农村中小学校点布局分散,学校规模小,学科教师人数少,缺乏教研骨干;学校教师的研修活动常常流于形式,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步。由于师资力量薄弱,许多农村教师担任“教学杂家”,专业发展的空间受到挤占。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参与教研的热情退化,教研意识淡化,被动接受教研者居多,主动参与教研者寥寥无几。这是值得教育工作者注意的。

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教师面临着新的问题,产生了新的困惑。而课例研究,能让教师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把日常课堂教学和教学研究融为一体,为教师们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了条件。课例研究以课例为载体,蕴含着教师对教学经验的重构,引发教师实践的变革和专业自觉,成就了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我要研”。而且,课例研究重点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以提高教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施新课程的能力。相对其他研究载体,课例研究更关注教师的亲身体验和实际需求。教师在参加课例研究的过程中,自始至终都作为研究主体,一方面得到专业人士引领,另一方面又可以和同伴进行互助。课例研究注重发掘教师在实践中的智慧对促进教师从经验型向反思型、专家型教师的转变和教学行为改进,大有裨益。

特别是对于广大农村教师,课例研究把教师熟悉的日常教学生活作为主要依据,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引导教师对教育理论的态度发生从“敬而远之”到“近而亲之”的转变。这对于激活农村教师的学习、研究意识,推动教师对教育教学理论的渴求、学习和应用都产生积极意义。

二、 铺就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绿色通道

毋庸置疑,课例研究对于渴望专业成长的教师来说是最有吸引力的。课程的设计理念和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手段的运用、学习方式的呈现、课堂结构的优化等都能成为教师研究的主题。一堂鲜活的课堂教学不但直接给教师带来教研生产力,而且会促成教师对自身教学的深度反思和提高。

课例研究不是单纯的研究一堂课,而是集学习、研究、教学于一体,包括研习名师课堂,研讨常态课和专题性课例,研究同课异构。无论哪种形式,都源于解决教师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立足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课例研究遵循以教师的需求为导向的原则,集理论研究、行为研究于一体,符合农村学校的教学实情,易于产生广泛而深远的教研话题,为教师专业的快速成长铺就绿色通道。

要让教师的教科研具有生命力,最重要的是要把教师教科研的价值定位在解决实际问题上。发现问题需要有“眼光”,教师的“眼光”就是教师的问题意识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从教师和学生的课堂教学行为中捕捉到问题,这正是检验教师专业化是否成熟的一个标志。

三、挖掘农村教师专业提升的内驱力

1.“观课”力。相对“听课”而言,“观课”更加具备研究功能。在常态教研中,教师习惯于“听课”, 比较关注教学流程,忙于做听课记录,而伴随思考的行为不多。其实,有效的做法是不仅要“听”,还要“观”。如观察学生的情绪、交往互动、思维状态,学生的学习收获和成效,教师的教学思路、情境创设、气氛调节、生成处理等。在听、观的同时,还需要对教学细节进行记录和思考,使之成为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内涵丰富的课例研究过程。

2.反思力。反思是课例研究中最实用的研究手段。教师要想使自己的业务能力不断提高,最好的办法就是勤写教学反思。上课前,要认真进行学情及问题分析,明确教学目标,确定学习方式。教学后,要及时撰写教学札记,对课堂主要环节进行回顾,着重对教学中的亮点、成功点进行梳理总结,对教学中的盲点、困惑点进行思考,寻求对策。考虑到农村教师的教学现状,对撰写教学反思的量要控制,不可过于追求数量。在书写形式上允许灵活多样,篇幅上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但一定要有实效性。

3.学习力。教师的学习有很多种方式。除了派出参加理论培训和各种研讨观摩活动之外,最有效的途径是校本培训。校本培训中,读书是最重要的手段,是教师获得精神成长的重要源泉。因此,要让教育理论学习成为课例研究的加油站。如今,大部分教师因工作忙而没有读书时间,且读书随意性强,没有计划性。作为学校管理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教师读书制度,为教师成长增强“造血”功能。如一些学校规定每周安排一节课外活动时间为教师阅读时间,从时间上加以保障;营造“温馨的休闲小屋”,为教师提供轻松的读书环境和丰富的读书资源;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读书论坛会,激活教师思维;把教师读书学习情况与教师工作目标考核方案挂钩,激发教师读书的热情。这些制度产生的导向、激励作用,让教师读书逐步成为一种习惯,形成一种学习、探究、对话的文化氛围。当然,教师读书需要一个由认识到行动、行动到提升、厚积而薄发的过程,需要学校从观念、场地、经费、管理等方面予以重视和支持。

四、搭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教研平台

教研室在推动县域教研工作中,应重视教研平台建设,健全县、乡(镇)、校三级教研网络组织,尤其要发挥教研员在校本教研中的作用,以课例研究为主要载体,精心组织各种有利于青年教师成长的活动,加强对教学研究的指导,同时重视评估教研行为的实际效果。

如余江县教研室精心铺设“星光大道”:先由各校推荐教坛新秀参加县级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再让赛后佼佼者参加县级骨干教师培训班;经过培训班的洗礼后,选拔优秀代表参加市级优秀授课教师评选,进而参加市骨干教师评选、市学科带头人评选。该县教研室采取了滚动式竞赛方式,对青年教师实行竞赛“回头看”。奇数年份,组织未获“县优秀授课教师称号”的教师参加比赛,一、二等奖获得者获“县级优秀授课教师”称号;偶数年份,已获上述称号的教师再次被召回学校参加优质课竞赛。这样扎实的竞赛活动,让青年教师不敢在业务上有一丝怠慢和放松。经历多次比赛的洗礼,参赛选手无论是教学素养还是教学技能都会大幅度提升。

在农村小学,村级完小网点分散,加上办学规模小,教研力量薄弱,是县域教研中的“短板”。因此,抓好村级教研既是农村校本教研的关键,也是难点。对此,余江县教研室进行了积极探索。一是加强县、乡、村三级教研网络的联系,实行上下联动,推出教研员“挂点联校”制度,每个教研员帮扶一所质量薄弱学校、一门薄弱学科。每学期至少赴挂点学校参与两次听课、评课活动,与薄弱学科教师一起学习课标,研读教材,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提高。二是延伸鄉镇级教研会,将触角伸向村级小学。每年参加各乡镇的一次村级教研,指导开展校本教研,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三是开展校际联片教研活动,在学校之间开展教学观摩与研讨活动。

(作者单位:江西省余江县教研室)

篇5:区域性教研的工作计划

工 作 方 案

根据《嘉禾县中小学2017年上期期末学科教学状况监测工作方案》的要求,本次监测实行区域教研联盟片组集中阅卷,各学校所有任课教师必须参加本次阅卷工作,为确保阅卷工作顺利进行,现将有关工作安排如下:

一、阅卷工作机构

(一)领导小组组长:曾伍雄

成员:邓石军 刘敏波 罗祝军 李昶 张日宗 刘家柱 李凤珍

邓萍

肖冬生 刘良发 罗鸿志 李日华 廖凯华

(二)巡视组成员:雷文杰 张歆靓 周石山

职责:负责对区域教研联盟第一组期末监测阅卷工作的巡视督查,监督阅卷人员执行好阅卷纪律。

(三)阅卷组组长:曾伍雄

副组长: 邓石军 刘敏波 罗祝军 李昶 廖凯华 李凤珍 副组长职责:统筹安排负责年级阅卷工作一切事宜。成员:肖冬生 刘良发 罗鸿志 李日华 李静 刘少异 邓萍

周阳凤 李晓兰 李赛男

成员职责:负责区域教研联盟第一组期末监测阅卷工作方案的制定,阅卷人员的安排、成绩统计及试卷编号工作。

(四)试卷接收、发放保密组组长:肖振华

成员:李柏忠 邓萍 李小春 李元立

杨胜华 周降磊

职责:负责对区域教研联盟第一组期末监测试卷接收、发放和保密工作。

(五)后勤组组长:何雅君

成员:王永泓 曾秀清 刘栋兵 李宜社 王冬平谭奇胜 职责:负责阅卷场地的安排,阅卷教师的后勤工作。

二、阅卷时间、地点

1、阅卷时间:2017年6月28日

上午:8:10 ——12:00 下午:14:30——17:30

2、阅卷地点:珠泉完小

珠泉完小:一、二、三、四年级

珠泉完小含田校区:五年级

三、阅卷工作要求 1、6月28日必须完成所有年级试卷阅卷及登分工作。

2、各学校参加阅卷的老师须按照“年级交叉”原则进行阅卷,教师必须服从分配。在阅卷过程中如需调配,任何人不得推诿。

3、阅卷当天,各学科阅卷组落实好阅卷教师的签到,严格遵守作息时间,不许迟到和早退。

4、各学校所有任课教师必须参加本次阅卷工作,如有特殊情况需要请假,须向教育局纪检监察室上交书面申请,经核准后方能请假。

5、阅卷工作流程:

(1)试评:由阅卷组长组织本组人员学习和研究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进行试评,统一标准。

(2)初评:在试评基础上组织初评,要求一把尺子量到底,防止偏严偏松、前紧后松、前松后紧,发现问题组长要及时纠正。

(3)评卷:评卷实行岗位责任制,流水作业,作文必须两人以上共评。评卷时要使用统一的标准答案,有些没有具体答案的题目,评卷教师要公平、公正的给予评价,给分标准要统一,教师在阅卷或合分后必须在该本试卷封面规定位置签上本人全名。由阅卷组长负责阅卷情况记载,并在阅卷工作结束后交珠泉完小。各阅卷组必须保证阅卷质量,按照规定完成阅卷任务。

(4)登分:各年级各学科阅卷组组长需准备一台笔记本电脑用于成绩输机。各组在阅卷结束后必须安排人员完成本组成绩输机工作,输机后成绩交教育局领导保管。

6、登分工作完成后,各年级学科安排老师做好试卷抽样,撰写高质量的试卷分析报告,于6月30日前将电子稿发送至县教研室邮箱。

7、各学校自备阅卷红笔,自行解决阅卷教师的食宿、交通等费用。

四、阅卷人员安排:

(一)一年级组组长:廖凯华

副组长:罗鸿志

1、语文组组长:周明丽 阅卷老师(21人)

珠小(10人):段晓艳 周明丽 谭艳玲 雷梦琼 刘华英 胡光姣

李华英(语)雷芳兰 胡承教 陈丽菲 石桥(3人):罗雪芳 罗郴桂 郑淑娟 坦坪(2人):李红娟 黄鹏芳 莲荷(1人):毛金保 盘江(2人):刘进生 李梦芳

珠泉中学(2人): 方根 胡巧佳 明珠(1人): 胡华英

2、数学组组长:胡小平阅卷老师(19人):

珠小(12人):胡小平郭春利 张彤 胡小萍 曹七凤 李松良 李海燕 李春芳 刘振华 李丽娟 王艳芳 王韩芳 石桥(3人):刘诗 罗知良 雷建英 坦坪(1人):曾祥圣

珠泉中学(2人):李宜冬 罗海晖 明珠(1人): 李素菲

(二)二年级组组长:李凤珍

副组长:刘少异

1、语文组组长:李利英

阅卷老师(23人):

(珠小12人):李郴梅 王雄英 李利英 李建平李琼(小)雷燕子 黄克萍 彭艳芳 刘红花 黄艳琼 王莉 王婷(石桥2人): 张苗 彭敏霞(坦坪3人):周梅娟 龙献华 谢丽静(莲荷2人):曹继良 李敬(盘江1人):李文娟

(珠泉中学2人):李秀芳 夏丽(明珠1人):黄艳菊

2、数学组组长:李维

阅卷老师(20人):

(珠小5人):王井保 黄丽 彭先进 李维 李华英(数)(石桥2人):张娇 周菊英

(坦坪5人): 谢柱雄 李玉英 罗锦娟 李胜蓝 李剑龙(莲荷1人): 欧红英

(盘江3人):曾小英 王秀英 邓知法

(珠泉中学3人):谭雄英 雷华明 曾小梅(明珠1人): 曾丽娟

(三)三年级组组长:罗祝军

副组长:肖冬生

1、语文组组长:李珍秀

阅卷老师(26人):

(珠小7人):李文梅 李丽萍 陈春娟 李珍秀 李艳 李燕

唐雪兰

(石桥8人):李佳琪 雷利利 雷朝霞 黄江英 雷冰峰 黄明霞雷爱平雷华波(坦坪4人):李俊玲 李丹 李燕丽 何建军(莲荷2人):李格兰 李红梅(盘江1人):邓青莲

(珠泉中学3人):雷竹凤 肖子轩 欧华敏(明珠1人):张美凤

2、数学组组长:唐石保

阅卷老师(21人):

(珠小9人):唐石保

肖永利 李利芳 王华美 刘春芳 李冰

王夏萍 李红梅(数)李亚芬

(石桥3人): 刘亚兰 宋四幼 赵慧兰(坦坪2人):杨会萍 欧阳素娟(莲荷1人): 欧阳建新(盘江2人): 李石平胡久兵(珠泉中学2人):肖雪 胡阳同(明珠2人): 毛志军 唐梅芳

3、英语组组长:李志娟

阅卷老师(12人)(珠小4人):李志娟 李朝凤 李志勇 邹县生(石桥3人):周雅婷 雷神兵 李艳娟(坦坪2人):郭安妮 胡灵(莲荷1人):雷安丽(盘江1人): 杨慧芳(珠泉中学1人): 王鹏飞

4、综合组

(1)思品组组长:雷柏林

阅卷老师(11人)4人):雷柏林 李泳涛 周迎春 李建雄 1人):雷佳

3人):罗华标 胡杏 谢灶明 1人):黄玉英 1人):彭银财

1人): 周艳红

2)科学组组长:雷琰

阅卷老师(10人)5人):雷琰 张平芳 李加珍 李玉玲 刘建雄 2人): 雷源义 邓崇社 1人):胡小讳(珠小(石桥(坦坪(莲荷(盘江(珠泉中学((珠小(坦坪(莲荷

(珠泉中学1人):刘稀(明珠1人): 李栋成

(四)四年级组组长:李昶

副组长:刘良发

1、语文组组长:周爱芳

阅卷老师(28人)(珠小11人):李琼(大)李涛 王晓晖 邓爱凤 姜子花 郭华

周爱芳 李静 李锋 周海珊

王水英(石桥4人):李青霞 欧昱昕 文清 罗佳丽(坦坪4人):李峥 唐玉燕 邹兵翠 李文翠(莲荷2人):胡艳梅 欧丹凤(盘江2人):雷梨花 王光娇

(珠泉中学4人):王玖凤

谢芝文

谭黎 李经娟(明珠1人): 曾丽萍

2、数学组组长:张院国 阅卷老师(22人)

(珠小8人):胡国芳 周忠文 尹满平刘华利 陈淋娟 李干雄 张院国 范婷(石桥5人):彭小芹 李梅 周婷娟 罗莉 何超飞(坦坪3人): 小李莉 李云超 刘莉(莲荷2人):胡玉桃 李建芳(盘江1人):杨昌武

(珠泉中学2人):胡秀芳

李华丽(明珠1人): 李爱梅

3、英语组组长:李日娟

阅卷老师(12人)(珠小3人):李日娟

段红艳

罗琳(石桥3人):李红芳 李亚峰 欧玲(坦坪1人):大李莉(莲荷1人):欧露霖(盘江1人):雷双宁

(珠泉中学2人): 罗程前 李舒乐(明珠1人): 刘元芳

4、综合组

(1)思品组组长:王三国 阅卷老师(10人)(珠小4人):王三国

李亚春 黄红芳 彭忠平(石桥1人):刘丽归(坦坪1人):黄光平

(莲荷1人): 李小梅(珠泉中学2人): 王卫华 谭娟(明珠1人): 李欣悦

(2)科学组组长:刘飞远

阅卷老师(10人)(珠小4人):刘飞远 周艳华 曹频 唐艳(石桥1人):罗丹(小)(坦坪1人): 雷小娟(莲荷1人):李伶斌(盘江1人): 刘土明

(珠泉中学2人):胡丽峰 王海波

(五)五年级组组长:邓石军

副组长:李日华

1、语文组组长:李丹 阅卷老师(29人)

(珠小14人):李丹 肖雅方 邓冰杰 雷秀娟 雷柏英 王红娟 李丽芳 李密 唐敏 雷淑芳 雷艳 李彦 雷江梅

陈媛

(石桥5人):李培嫣 谢春梅 李庆桂 邓玉芳 王静珊(坦坪2人):邓晓燕 王霞(莲荷2人): 李石花 胡小英(盘江2人):李振娟 邓文芳(珠泉中学3人):欧文丽 周青青 李玲(明珠1人): 李气设

2、数学组组长:李芳 阅卷老师(21人)

(珠小13人):李芳(数)肖勤 李气红 李庭凤 雷艳英 侯海燕胡晓敏 李慧敏 李婷 罗建英 罗成辉 何满艳 李被贤

(石桥2人):李丽莉 邓秀玉(坦坪2人):李靓 李树人(莲荷1人):段姝琼(盘江1人): 李克思(珠泉中学1人):李双红(明珠1人): 雷柏英

3、英语组组长:李美芳

阅卷老师(14人)

(珠小7人):李美芳 唐云荣 张燕燕 欧晓玲 朱卫芳 曾艳芝 蔡林江(石桥2人):李石青 雷紫依(坦坪2人):文华英 唐颖洁

(莲荷1人):李晓芳(盘江1人):周宇濛(珠泉中学1人): 陈晓婷

4、综合组

(1)思品组组长:王丽

阅卷老师(11人)(珠小4人):曾艳珠 郭素飞 王丽 罗华红(石桥1人):曹丽芳(坦坪2人):廖兆兰 刘栋元(莲荷2人):雷艳玉 莫莉(珠泉中学1人):李志凤(明珠1人): 肖海青

2)科学组组长:李晨峰

阅卷老师(10人)3人):李晨峰 胡秀娟 雷江红 2人):刘星星 廖梦云 2人):王玖芳 何石土 2人):李雅萍 黄勇 1人): 孙明月 嘉禾县区域教研联盟第一组

篇6:区域校本教研的实施策略

一、清醒地反思以往的教研工作。

我们带领主管教学的校长认真分析多年来学校教研的得与失,统一思想。我们认为:教研在学校广泛存在,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提出校本教研并不是创生,而是针对多年来学校教研存在的问题和实施新课程的不适应性,在继承的.基础上,建立适应新课程需要和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的教研体系和制度。各校对学校教研工作进行了反思,我们教研室对学校教研活动的开展进行了调研和分析。我们进行了分析看到多年来学校教研的不适应性主要表现在:

教研的内容是教学管理者在学期初制定教研的计划安排,往往是管理者自己的想法,游离于教学实际;教研的形式单一,讲座式、导读式较多,每个老师发言的机会很少;教研资源匮乏,多是文本或者课例,一人主讲多人听,教师参与少;教师的需求关注不多,教研活动不能关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关注教师们需要的支持和帮助等等;学校独立工作多,较少和其他学校沟通,学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虽然学校要求老师们每个学期也写不少总结,但是真正具有反思性的并不多,教师的交流停留在夸赞多,中肯的意见少,老师学习读书范围很窄,读的最多的是教学设计;学校领导对本校的特色缺乏思考等等。

我们带领学校主管教学的校长、主任充分认识改进学校教研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激发了学校改进教研工作,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制定校本教研研究的目标

根据分析和学习思考,我们认为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对学校的发展和教研事业的发展有以下功能:

校本教研能引领学校建设学习型组织,使学习真正成为教师生活的第一需要,教师们在读书活动中,丰富思想和精神、获得教育技能,为学校实施新课程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教师反思、同伴互助以及教研员和教育专家的介入能在学校形成民主、开放、人文的文化氛围,有利于学校形成有特色的管理文化;

随着对教学中的问题的研讨和教师教学技术的改进,能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

教师能在研究中不断地对照自己已有的经验审视自己的教育(-雪风网

上一篇:黑熊抓耗子趣事作文下一篇:刘氏祠堂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