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说》经典教学设计

2024-04-07

《雨说》经典教学设计(精选9篇)

篇1:《雨说》经典教学设计

《雨说》经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注重朗读,感悟诗歌的内容,捕捉诗歌的意象,体会“雨”的形象的象征意味。

2、通过联想、想像,体验情境,理解诗情,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3、学习诗人通过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描绘春雨、抒发情感的创作手法,培养学生改写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加强朗读体会,理解诗意,感受春雨的美好。

【教学媒体】

磁带、录音机。

【其他】

学生课前预习:熟读课文,思考课后问题。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感悟诗歌的内容,捕捉诗歌的意象,体会“雨”的`形象的象征意味。

2、通过联想、想像,体验情境,理解诗情,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我不但浇灌了禾苗,荡涤了灰尘,也浸润了古今中外文人墨客多情的心。请同学们猜猜这是什么东西?

──雨。那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阅读郑愁予的诗《雨说》,看看这位天空的泪水是如何给田野带来微笑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二、整体感知

1、听配乐诗朗读,营造诗歌氛围,先感受后读诗。

2、将自己听诗、读诗的感受说出来交流。(亲切、喜悦、轻快、柔美……)

3、指定一名学生朗读,请其他学生正音。再齐读:

田圃(pǔ)禁锢(jìn ɡù)

留滞(zhì)喑哑(yīn yǎ)

襁褓(qiǎnɡ bǎo)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初步感受诗的意境。

三、合作探究

1、诗歌的题目是《雨说》,你能根据题目提出什么问题?

2、诗人笔下的雨都说了什么?这些话集中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

(雨说: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我是到大地上来亲近万物的;我是在白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的;我来了就不再回去。)

3、作者怎样描写春雨特点的?找出几个词、句说说你的体会。

4、这首诗有什么特色?

⑴全诗运用拟人手法,亲切而自然,切合儿童心理。

⑵语言清新,情感细腻。

5、“我要教你们勇敢的笑”这句话中的“笑”的内涵是什么?

(笑代表一种快乐幸福、乐观向上的态度,是诗人鼓励孩子们要乐观向上的生活及美好的祝福。)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赏析优美词句。四、课堂小结

从学生的研习中总结出鉴赏诗歌的方法:阅读──找出意象──感悟内容──发掘主题。 总结学习方法。

拓展延伸。五、布置作业

1、积累五句以上描写春雨的诗词佳句。

2、练习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雨说(郑愁予)

1、诗的结构:

第一部分:雨的到来(1~3节)

第二部分:雨的邀请(4~5节)

第三部分:雨的来意(6~8节)

第四部分:雨的祝福(9节)

2、“笑”的内涵:

笑代表一种快乐幸福、乐观向上的态度,是诗人鼓励孩子们要乐观向上的生活及美好的祝福。

3、这首诗的特色:

⑴全诗运用拟人手法,亲切而自然,切合儿童心理。

⑵语言清新,情感细腻。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诗人通过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描绘春雨、抒发情感的创作手法,培养学生改写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设计意图一、复习

1、指名有感情地诵读全诗,集体评议。

2、全班配乐齐读。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深入感受诗的意境。二、拓展延伸

交流搜集的描写春雨的诗词佳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三、指导改写

1、当堂改写:以“雨的自述”为题,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三五百字的小散文。

2、交流赏析作品。

体会这两种体裁在语言表达上的区别。进行写作指导,要求学生尽量当堂完成作文。

雨说(郑愁予)

1、有关春雨的诗句:

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⑵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⑶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⑷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2、诗歌与散文在语言上的不同:

诗歌语言简洁明快,一般押韵;散文语言清新自然,优美畅达。

篇2:《雨说》经典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启发学生感受现代诗歌的节奏美、意境美、人情美。

2、初步培养学生解读意象和品味意境的能力。

【重点】

1、用喜悦、欢快的语调朗诵全诗,体会本诗明丽清新的风格。

2、理解意象,把握本诗的主题,感受作者饱含的真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法:

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从语言入手,充分入境。

2、联想想像法:

指导学生展开想像把握诗中的意象。

3、思路:

雨说──说雨──我对雨说。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我不但浇灌了禾苗,荡涤了灰尘,也浸润了古今中外文人墨客多情的心。请同学们猜猜这是什么东西?

──雨。那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阅读郑愁予的诗《雨说》,看看这位天空的泪水是如何给田野带来微笑的?

二、整体感知(雨说)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标题为“雨说”,那么,雨说了些什么呢?

雨说: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我是到大地上来亲近万物的;我是在白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的;我来了就不再回去。

三、细处品味(说雨)

既然“雨说,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那么,“雨”为什么要来探访四月的大地?第一节诗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学生齐读第一节诗后讨论:

田圃 禁锢 种子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大地枯旱的景象 鱼塘 滞留 游鱼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小溪 喑哑 调子(暗示了社会生活的艰辛)

第二课时

一、重点探讨第5、7、8这三节诗

1、“雨说,我是到大地上来亲近你们的”。“你们”是指什么?说说“雨”怎样来亲近它们的?作者又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从中揭示了怎样的思想意义?

踩──

看──

绕──

听──

(由学生说,教师评价。)

2、第八节诗中的“旗子”有什么深刻的含义?“春天”仅指季节吗?为什么?

提示:红旗──双关语意。红旗是国家的象征。春天──双关语意。春天是万物的开始,是青少年的象征。

3、讨论以下的问题3。

4、雨为什么说“来了就不再回去”?“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句中的“苹果”的含义是什么?体会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注:引导学生体验吃苹果时的感受以及“擦着嘴”的神态后。

点明:“苹果”的深刻含义具有双关语意:一是指真正的苹果;一是指作者带给少年儿童的自由、快乐、幸福就像甜美的“苹果”一样。(点明中心,照应标题。)

5、你读出了怎样的雨?是怎样读出来的?

温柔、富有爱心的雨 轻柔、滋润万物的雨。

从词语、修辞、句式、标点等角度。

二、拓展迁移

“我对雨说……”展开想象的翅膀,放飞思绪的缰绳,对润物细无声的绵绵细雨说点什么吧!

三、作业

说出描写春雨的诗句。(至少两句)

篇3:《雨说》经典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 学生能充分感受现代诗歌的自由特质和美感。

2.培养学生解读现代诗歌意象和意境的基本能力。

3.迁移运用, 巩固知识, 提高学生阅读诗歌的技能。

二、教学重难点:

1.朗诵理解诗意, 感受春雨的爱心和美好。

2.理解意象意境, 感受作者饱含的深情。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指导学生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 步步为营, 掌握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

2.迁移运用法。指导学生开展知识迁移, 运用提高的方法, 以体会诗的魅力。

四、教学步骤:

1.导语设计, 引入课题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的伤感不能阻止千帆竞发的豪情, 病树的不幸无法遮掩万木春天的欣喜。同样, 中国的十年浩劫终将退去, 生机与繁荣已经到来, 作者在万分欣喜之余, 借“雨”这个精灵的深情倾诉, 表达了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孩子们的关心和祝福。

2.作者简介, 解义释题

郑愁予, 童年时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大江南北;抗战期间, 他随母亲转徙内地各处。被称为“浪子诗人”。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

《雨说》写于20 世纪70 年代末, 当时正值我国结束“文革”不久, 经历十年浩劫的中国一切都开始显露生机, 正如春雨降临大地, 万物复苏。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 却心系祖国。他的这首爱之歌, 既是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 也是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福。

3.反复诵读, 感知理解

(1) 自由朗读这首诗, 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指定学生在黑板上给词语中的加点字正音:。

学生解释词语:喧嚷、洗礼、蓑衣、温声细语、润如油膏。

(2) 听读这首诗, 要求学生注意诗句的节奏和停顿, 注意把握语气和语调, 感受全诗洋溢着的音乐美和节奏美。请学生模仿朗读, 其他学生试做点评。示例:只要旗子笑, 春天的声音/ 就有了, 只要你们笑, 大地的希望/ 就有了……

(3) 默读这首诗, 读懂内容, 学会概括。学生各用一句话概括每节诗的具体内容。例如:第一节:雨来探访四月的大地。第二节:雨带着爱心轻轻地来。

(4) 速读这首诗, 理清结构层次。学生小组内讨论, 然后全班交流, 教师做好小结, 以利于学生对诗歌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轮廓, 明确的认识。 (第1 节春雨到来前大地的情景;第2 节春雨的特点;第3-5 节春雨亲近孩子们, 带孩子们去迎接春天;第6-8 节春雨的使命;第9 节赞颂春雨的奉献精神, 祝福孩子们有幸福的生活。)

(5) 自由朗读质疑, 学生增强阅读体验, 教师掌握学生的阅读情况:用“读———我 (不) 知道———我想说———”的方式质疑。

(6) 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进一步感知诗意、诗情。朗读指导:如第1 节应读得急切, 表达出对春雨的企盼之情;第2 节应读得轻柔、温和, 以示“雨”之关爱;第5 节可读得欢快一些, 传达喜悦之情;第8 节应读出高昂之气, 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第9 节读出欣慰之情, 显示全诗的主旨。

4.分析意象, 揣摩意境

意象和意境是学习诗歌不得不提的两个术语, 那究竟什么是意象和意境呢?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意象通常是指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 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意境就是作者在作品中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通过具体可感的意象来实现。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就是意象, 通过这些意象表达出的寂寥悲凉的气氛就是意境了。

引导学生分析《雨说》的意象:大地企盼的春雨;亲切温柔充满爱心的春雨;与孩子一起嬉戏的春雨;勇敢地笑着的春雨;乐观、爱笑的雨……

感知、明确《雨说》的意境:全诗抓住“雨”的特点, 赞颂人间永恒的爱, “雨”成了春的脚步, 爱的使者, 她给孩子们带来笑声, 给世界带来希望。一首《雨说》, 就是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

5.课外延伸, 知识运用

学生利用所学到的关于意象和意境的知识, 阅读郑愁予的现代诗《错误》。

(1) 学生熟读诗歌, 自己分析意象和意境, 教师指导。

①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 (自然物象) :莲花、东风、柳絮、跫音、春帷、马蹄。

②教师指导分析诗中意象所表现出的意境:莲花———女子倦守空闺, 娇美的面容因等待而憔悴。东风、柳絮———她的等待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寂寞孤独, 如同枯木。跫音、春帷———她的等待的心是“小小的窗戾紧掩”, 心扉紧掩, 好像死水。马蹄———深深的思念和无期的等待。

③学生总结体会本诗的意境 (境界情调) :女子日夜的思念, 痴痴的深情换来了漫长的、寂寞的又百般无聊的、欲说还休的等待。

(2) 思考:为什么我的马蹄是美丽的, 又是错误的? (联系背景:诗人父亲从军, 母亲带着他流浪江南, 母亲对父亲的思念和牵挂是显而易见的。这首诗的主角就是以郑愁予母亲为原型的)

“归人”该归, 达达的马蹄声是希望所在, 对她而言是无限美丽的, 然而, “归人”没归, 只不过是过路罢了, 对她而言自然是无言的错误。

(3) 学生诵读此诗, 加深理解。

6.知识巩固, 锻炼技能

毛泽东《沁园春·雪》“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的大气磅礴的北国雪景。

意象 (物) :大雪、北国大地。意境 (情) :热爱赞美祖国大好河山。

鲁迅的散文诗《雪》, 江南雪特点___;北方雪特征___, 各自象征____。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雪的名句:1___2___, 渲染的感情是____。

张岱《湖心亭看雪》, 雪景名段是___, 特点___, 表达感情是___。

7.课堂整理, 增强能力

(1) 有感情的背诵全诗。学生在自由背诵的基础上, 教师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互背, 推荐有感情同学领背、齐背, 以致全班共同背诵。

(2) 积累。表现无私奉献精神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等。

与春雨有关的诗句: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细雨鱼儿出, 微风燕子斜。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摘要:《雨说》以新颖而鲜活的意象, 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 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因而在教授这首诗的时候, 应依据单元学习目标, 努力突出重点:反复诵读和把握诗歌的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大而化之”, 避免以往的面面俱到, 零零碎碎。

篇4:《雨说》经典教学设计

【关键词】新课改;现代诗歌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现代诗歌教学的处境,可以用北宋大诗人梅尧臣在《鲁山山行》中写的诗句来表达:“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的确,现代诗歌的教学,作为初中语文老师来说感觉有点难。一是学生在诗的知识层面不宽,对诗品析鉴赏的能力层次不高,还有就是教师对诗的教学设计缺乏诗味与艺术性。由于种种原因,诗歌的教学与诗歌本身的韵味在教学中就无法得到落实。

现代诗歌是相对古诗词来说的,现代诗歌语言含蓄、委婉,常常运用意象表达作者内心的感受。语句中多用比喻、排比、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它是对生活现象的再现,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独白,是学生感受生活的媒介,是读者走进作者心灵的桥梁。

这次有幸参加瑞安市现代诗歌教学的优质课评比,我感悟颇深,下面笔者就结合《雨说》来谈谈现代诗歌教学的一些粗浅的想法。

一、诗歌教学需要质疑

“学为中心”肯定要明确学生想要学什么,郑平教授也曾说教学前必须准确了解三个问题:“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还想知道什么?学生自己能够解决什么?”只有从学生的学情出发,我们的现代诗歌教学才能有效,了解学情,质疑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于是上课伊始,就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小组讨论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学生提问:

1.四月为什么是这么荒凉?

2.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3.诗人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4.春雨是很舒服的,为什么要关起门窗呢?

5.文中七八节为什么反复说要勇敢的笑?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只有充分把握学情的情况下,一堂课才能顺利展开,学习的本质就是自学。我觉得应该把所有学习任务交给孩子,让学习成为质疑问题、筛选问题的过程。

二、诗歌教学需要背景

现代诗词创作也特别钟情于“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因此,我们读诗,要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对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个人遭遇作详细介绍,从中获悉作者的性情特点及写作特色,这样对于诗歌的内在意蕴的理解就更加全面而具体了。

《雨说》写于1979年,与现在的学生有一定的距离,在前文中提到大地是多么渴望雨的滋润,“久旱逢甘霖”乃人生的一大幸事,应该是满心欢喜的,可诗中的孩子们却是“抗拒”,要究其原因,必须结合诗的写作背景,于是我把“文革”内容一介入,学生马上恍然大悟,是害怕,是受伤后的阴影,挥之不去……孩子们害怕,迎接他们的不是阳光灿烂,而是另一场的血雨腥风,所以“抗拒”。

同样结合背景也就能准确把握诗中“笑”的内涵了,作者面对这样一群有着心灵创伤的孩子,非常急切化身为雨来安抚受伤的心。学生自然就能明白要勇敢、乐观、自信地面对眼前的以及将来生活中的困难。

通过写作背景的介绍,学生不必再深挖词语,不必再苦思冥想,诗词的意蕴可以说是一目了然了。所以重视作者写作背景的介绍,可以让学生更快速、更清楚地领会到现代诗歌中所包含的深刻意蕴。

三、诗歌教学要读诗心

特级教师金戈先生曾说:现代诗不是要告诉我们什么,而是要去寻找诗人心灵的感觉,捕捉诗人的心跳,品读诗人的诗心。那么诗人郑愁予在《雨说》里的心跳是什么呢?诗人于1933年,生于山东济南,四岁,抗日战争爆发。父亲参战,诗人跟着母亲四处逃难,颠沛流离,居无定所。那一段没有欢笑的日子,永久地潜存在诗人记忆的深处。1949国民党败退,郑愁予被迫来到台湾。30年来,中国大陆与台湾互不往来,不通航,不通商,不通信。视赴台人员为敌人,骨肉分离,咫尺天涯。但诗人虽旅居美国却时刻关注中国大陆,关注着经历十年浩劫的中国,在祖国大陆一切都开始显露生机的时候,在《雨说》里,诗人化身为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充满“爱心”的倾诉,这是诗人心灵唱出的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既是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祝福,也是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愿。我想一个没有乡国之思的人是不会这样身在异乡,心系祖国的。

闻一多先生曾说过,“诗人最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

正是这样的天赋,让诗人郑愁予视祖国是他们永远的母亲,文化的根。

唯有这样捕捉诗人的心跳,才能让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诗人的心灵脉搏,才能满足学生更多的知识欲望。

德国的著名教育家第斯德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关于激励、唤醒、鼓舞”。成功的教学是唤起学生兴趣的教学。一堂完美的课不是解决了学生所有的问题,应该是引发学生去探索、去思考的课,为此我在课下布置学生作业:

1.课外推荐阅读郑愁予《错误》,再次感悟郑愁予的诗风

2.阅读余光中《乡愁》和席慕容《乡愁》,感受一代诗人的诗心

“学为中心”的教学定位已走上她的漫漫之路,她的模式和方案还需要更多具有前瞻性的前辈、专家们琢磨、探究。对我而言,只要在心中能真正确定教学为学生的理念,一切的教学实践就能有明确的指向性,那现代诗歌的教学也定能拨开云雾,迎来春暖花开的。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1).

[2]课程教材研究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07).

篇5:雨说 教学设计

雨说

郑愁予

学习目标:

1.理清诗人的创作思路和诗歌的结构,体会诗歌形象的逐层勾勒和作家情感的逐步展现。2.学会细致观察景物,抓住事物特征的描写方法。

3、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形象塑造、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4.通过作者对春雨形象的描绘和歌颂,领悟作者对儿童的关爱之情。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学习重点1.学会细致观察景物,抓住事物特征的描写方法。

2、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形象塑造、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学习难点:通过作者对春雨形象的描绘和歌颂,领悟作者对儿童的关爱之情。培养热爱生活、热爱

自然的感情。

一、预习导学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蓑(suo1)笠(li4)膏(gao1)

耸(song3)绕(rao4)呼啦啦(hua1)

田圃(pǔ)禁锢(jìngù)留滞(zhì)喑(yīn)哑(yǎ)襁(qiǎng)褓(bǎo)喧嚷

xuān rǎng 2.记住下列生词:(1)禁锢:束缚,强力限制。

(2)寒浅:初春时淡淡的余寒。

(3)留滞:停滞,不流通。

(4)暗哑: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发音低而不清楚。

(5)喧嚷:(好些人)大声地叫或说。

(6)蓑衣:用草或棕制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

(7)润如油膏:细腻光滑的像油,像脂肪涂抹的一样。

(8)安息:安静地休息,多指人睡或长眠。

(9)祝福:原指祈求上帝赐福,后来指祝人平安和幸福。

3、走近作者: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学习,获艺术硕士学位。此后一直保持沉默、很少发表作品。1973年左右再度出山,“宝刀未老”,勤耕不辍,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

写作背景

《雨说》是郑愁予复出之后于1979年写成的,当时正值我国 “文革”灾难结束不久, 经历十年浩劫后的中国,一切都开始显露生机,正如春雨降临大地,万物复苏。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诗歌以新颖而鲜活的意象,灵动而多情的语言,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诗中的“雨”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正寄寓了诗人真诚的希望。

二、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大自然的花开花谢,星沉日落,雨雪风霜,常常带给我们无穷无尽的遐想和无限的感慨。特别是一些难忘的时刻和事件,总是和它们联系在一起,为我们的回忆增添了无限的浪漫。杜甫给我们留下了《春雨喜雨》,朱自清给我们带来了《春》雨,今天,台湾诗人郑愁予又给我们带来《雨说》,让我们与作家诗人一起去欢迎春天的精灵——春雨吧。

(二)检查预习

(三)朗读课文:

1、自读(读准字音)

2、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再请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边就语调、语速、语气、重音、停连等作标记,感受全诗洋溢着的音乐美。

朗读指导:(语调:如第一节应读得急切,表达出对春雨的企盼之情;第二节应读得轻柔、温和,以示“雨”之关爱;第五节可读得欢快一些,传达喜悦之情;第八节应读出高昂之气,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第九节读出欣慰之情,显示全诗的主旨。

停顿:如“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 重音:如“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加点的词要重读。)

3、播放范读录音带(并配音乐),请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意象词语,并通过联想、想像把这些意象所在的诗节描绘成一幅图画。

意象词语如:雨、田圃、牧场、鱼塘、小溪、雷电、风、门窗、帘子、蓑衣、斗笠、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旗子、你们等。画面描绘(如第五节):在淅淅沥沥的春雨里,田圃肥沃的泥土上孩子们嬉戏的脚印清晰可见,牧场上的新苗正在抽发,池塘里的鱼儿活蹦乱跳,还有唱着歌谣的溪水……

4、自由吟咏,请学生结合自己想像的画面,给“雨”前边加上恰当的修辞成分,并思考诗人寄予“雨”怎样的内涵。

明确:大地企盼的春雨;亲切温柔充满爱心的春雨;与孩子一起嬉戏的春雨;勇敢地笑着的春雨……

雨,滋润大地,播种希望,她给自然界带来生机和活力,她是生命的源泉。全诗抓住“雨”这些特点,赞颂人间永恒的爱,于是“雨”成了春的脚步,爱的使者,她给孩子们带来笑声,给世界带来希望。

5、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本诗主旨的一些诗句,反复吟咏,细细品味。

明确:如“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

(四)问题探讨:

1.提问:这首诗布局谋篇,层次井然,请给诗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明确:这首诗雨的行踪,可以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雨前。写春雨来前大地萧条,也因大地萧条,雨才来探访大地。

第二部分:(第2、3、4节)雨中。写春雨来临,大地更新,春雨的来临为大地带来了欢乐。

第三部分:(第6、7、8节)雨教。写春雨告知儿童自己曾在笑中长大,教儿童要勇敢面对生活、幸福成长。

第四部分:(第8节)雨息。写春雨向儿童们表达自己的最大心愿是看到儿童们自由地笑,幸福成长。

a.第一部分:(一至三节)雨的到来b.第二部分:(四至五节)雨的邀请 c.第三部分:(六至八节)雨的来意d.第四部分:(九节)雨的祝福

2、在这首诗中,“雨”象征什么?“大地”具体指什么?

诗中的“雨”是爱的化身,象征自由和幸福。大地具体指中国。

3.朗读课文,找一找诗中“雨”说了什么话?这些诗集中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

讨论、明确:“雨”说她来了;她是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她,静悄悄地走来,孩子们不要拒绝她的来到;她,来自遥远的地方;她曾在幸运的笑中长大。“雨”说她来了,就不再回去,当孩子们学会了自由地笑,她快乐地安息。这些殷切的话语集中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少年儿童的热爱,期望他们快乐自由地生活,永远笑对人生,以蓬勃的生命力去面对人生的挑战。4.提问:副标题起什么作用?这一首诗的副标“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对我们理解这首诗的题旨有什么帮助?

明确:(副标题:新闻报道中多行标题的一部分,又称辅题或子题。写在正题的后边,用以补充或说明正题,对中心进行提示。散文和诗歌中的副标题一般以是提示诗、文写作缘由为多。如《有的人》其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其实这首诗就是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的创作的,目的也就是以鲜明的爱憎,赞颂鲁迅先生自愿“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的伟大精神。)《雨说》这首诗的副标题“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它表明诗人对中国儿童的期待和祝愿,有利于理解诗的主旨,同时也让我们明白了此诗的写作目的。

5.读一读第7、8两节,这其中的“笑”你是怎样理解的?谈谈自己的看法。

讨论、明确:这两节诗,虽是“春雨教儿童二样事”,但内容只有一样,即“教你们勇敢地笑”。不同的是第7节诗人通过景物描写,通过物对雨的态度,看到“笑”的作用。“柳条儿”被雨打自然是要矮一些的,这拟人逼真,风雨中的柳树长得更潇洒;而一石狮,石狮流的不是泪,那分明是雨水呀,风雨中石狮也多了一种乐趣;雨中的飞燕,倾斜那灵巧的躯体,穿梭其中,那是一种喜庆、勇敢的身姿,可见诗人透过雨,教给儿童们的是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只有这样,乐对人生,才能幸福成长。而第8节中“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就有了”是作者情感的流露,这里的“笑”仍然是教儿童们要勇敢地面对人生。儿童是大地的主人,儿童是未来。只要我们的广大儿童勇敢面对生活,乐对人生,我们的国家,民族就有希望。这是诗人殷切的希望。

(五)赏析

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1.按朗读要求读一读诗,想一想这首诗诗人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好在哪里?

明确:这首诗诗人运用了拟人化修辞手法,整首诗拟人。把春雨当作人来描写,赋予春雨人的动作与思维。把诗人抽象地希望儿童们幸福成长的愿望,用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如诗的开头写大地萧条,用拟人化写景物,虽没有明白地说,没有雨,造成了荒凉。但“小溪渐渐暗哑歌不.成调了”让人明白没有雨,没有水的后果是严重的。抽象的思想通过了具体形象的诗歌语言,拟人的方法得到实现。又如第5节的诗完全是.照应了第1节“田圃”、“牧场”“鱼塘”“小溪”雨前、雨后不同的景象,让我们形象地感到了雨前的愁。雨后的喜。可见拟人化的修辞手法让这首诗更加形象,更加生动,更容易让人接受诗人的忠告:“只有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而诗最后“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不是作者由衷的愿望吗?创造一切可能,让儿童们幸福地无忧无虑的成长。

2.说一说,这首诗除了拟人手法外,作者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增强诗歌的感染力?

讨论、明确:除了拟人外,作者还用了比较、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

比喻:如:“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

排比:如。“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啊”

反复:如:“雨说:我来了……”“雨说:…,”

3、(1)细腻精巧的运笔

“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

赏析:“爱心”点明“雨”之所指,而“丝缕”则形象描绘出爱之细之柔,“天地”包括田园、牧场、山峰、白云等,极言爱之广之浓,无私、博大,使人读后如沐春雨。把这样一个丰富深刻的内涵寓于形象贴切的比喻之中,境界全出。

“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

赏析:捕捉孩童吃苹果这一细节,撷取内涵丰富的那份“甜”,化为“祝福的心意”,虽卒章显志,却不露声色,体现了中国传统诗歌的含蓄美,又不乏新诗自由的风格。

(2)拟人化的艺术手法

诗人赋予“雨”人的思维和行为,她时而“温声细语”,时而欢呼雀跃,一会“探访”大地,一会“亲近”孩子,田圃、牧场、山峰、云端,到处都有她的身影,既亲切又生动,这浑身散发的灵气和展现的真情,怎不让人与之产生强烈的共鸣?)

(六)总结语:诗人借雨融入大地的现实,赋予雨以象征意义-----牺牲自己的生命,为孩子们带来追求自由、幸福的信念和理想。她是一位春天的使者,一位鼓励孩子自由欢笑、勇敢生活的爱的天使。

(七)学(教)后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收获了▁▁▁▁▁▁

(八)作业

(九)课堂练习

一: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1)禁锢()

(2)留滞()

(3)襁褓()()

(4)暗哑()(5)丝缕()(6)喧()嚷 2.《雨说》的作者是________(姓名)。副标题为“________”。

3.下列关于《雨说》这首诗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借“春雨”的真情诉说,表达了诗人对中国大地上生活的孩子们的温柔亲切的爱意,以及希望孩子们自由快乐地亲近自己、无忧无虑地快乐生活的诚挚祝福。

B.这首诗采用拟人手法,亲切感人,切合儿童心理,易于打动孩子们的童心。C.这首诗语言亲切、清新自然,给人以温柔亲切之感,便于儿童阅读和接受。

D.诗中“雨说,我来了,我来了就不再回去/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这句诗表现了“春雨”为自己的奉献而喜悦、满足的心情。

二、1、阅读下面两节诗,概括其中的涵义,并说说你对这里的“笑”的理解。

第一样事儿,我要教你们勇敢地笑啊 君不见,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 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 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啊

第二样事儿,我还要教你们勇敢的笑 那旗子见了我笑得哗啦啦地响 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 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天来了,春雨已经对你说过了这么多的话。现在,你想对春雨说几句什么话呢?用几句话或几行诗把你要说的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达标训练】1.(1)gù(2)zhì(3)qiáng bǎo(4)yīn(5)lǜ(6)xuān2.郑愁予 “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3.D 【能力提高】1.两节诗,上一节作者借春雨之口,让孩子们保持一颗欢乐的童心;下一节写只要孩子们始终保持快乐的童心,新的世界就有希望。

篇6:《雨说》教学设计

“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我不但浇灌了禾苗,荡涤了灰尘,也浸润了古今中外文人墨客多情的心。请同学们猜猜这是什么东西?

──雨。那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阅读郑愁予的诗《雨说》,看看这位天空的泪水是如何给田野带来微笑的?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注意:

2、标题为“雨说”,那么,雨说了些什么呢?

明确:雨说: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我是到大地上来亲近万物的;我是在白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的;我来了就不再回去。

三、局部品味

逐一的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既然“雨说,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那么,“雨”为什么要来探访四月的大地?第一节诗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2、“雨说,我是到大地上来亲近你们的”。“你们”是指什么?说说“雨”怎样来亲近它们的?作者又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从中揭示了怎样的思想意义?

重点探讨:第5、7、8这三节诗。

注:

⑴联系上面的内容,说清对比手法的运用。

⑵联系写作背景以及雨的作用,揭示中心。

提示: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社会背景;雨的作用见板书。

⑶认真体会第五节诗中采用拟人手法的运用并充分的联想,说说牧场是如何的抽发出怎样的新苗?雨是如何对鱼儿说声好?溪水是如何的练习怎样的洗衣谣?

由学生说,教师评价。

⑷想象第七节诗所描绘的画面。

注:采用读的形式来完成。

⑸第八节诗中的“旗子”有什么深刻的含义?“春天”仅指季节吗?为什么?

提示:红旗──双关语意。红旗是国家的象征。春天──双关语意。春天是万物的开始,是青少年的象征。

⑹讨论以下的问题3。

3、为什么说雨在“白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它所说的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

提示:

⑴白云──自由的象征。

⑵A、雨具有返老还童之心;即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B、雨是带给下一代人以自由、幸福的使者,是作者本人的化身。

C、雨希望万物都像它一样,有一个快乐的童年生活,所以这句诗也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憧憬。

4、雨为什么说“来了就不再回去”?“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句中的“苹果”的含义是什么?体会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注:A、见书中句子。

B、引导学生体验吃苹果时的感受以及“擦着嘴”的神态后。点明:“苹果”的深刻含义具有双关语意:一是指真正的苹果;一是指作者带给少年儿童的自由、快乐、幸福就像甜美的“苹果”一样。

C、表明了“雨”的`真正来意。

(点明中心,照应标题。)

四、作业

1、说出描写春雨的诗句:(至少两句)

《初春小雨》(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五。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春眠》(孟浩然):“春…处处…夜…花…”

篇7:《雨说》教学设计

1、单元分析:

《雨说》是第六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诗歌,学习第二单元,要在第一单元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即学生要了解一点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艺术创作倾向,这对于准确把握诗歌的主旨和诗中的情感态度大有帮助。

2、教材分析:

《雨说》是一首写给孩子的诗,因此诗人采用了一种亲切、欢欣、并带有祝福意味的声音和语调,从而形成了一种富有魅力的诗的声音,一种动人的诗的旋律,特别适用于朗诵。授课时要引导学生加强诵读,体会诗的魅力,感受春雨的美。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⑴ 知识卡片:

郑愁予其人其诗;意象与意境。

⑵ 萨克斯乐曲《春风》。

2、学生准备:

描写春雨的诗词佳句。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体会本诗独特的表现形式,并加以运用。

⑵ 学习本诗以“爱”和“美”为主题,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吟咏春雨,加强朗读,品味美句雅词,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解读意象和品味意境的能力。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启发学生感受现代诗歌的节奏美、意境美、人情美。

【教学重难点】

1、用喜悦、欢快的语调朗诵全诗,体会本诗明丽清新的风格。

篇8:《雨说》经典教学设计

现代诗歌是相对古诗词来说的, 现代诗歌语言含蓄、委婉, 常常运用意象表达作者内心的感受。语句中多用比喻、排比、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它是对生活现象的再现, 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独白, 是学生感受生活的媒介, 是读者走进作者心灵的桥梁。

这次有幸参加瑞安市现代诗歌教学的优质课评比, 我感悟颇深, 下面笔者就结合《雨说》来谈谈现代诗歌教学的一些粗浅的想法。

一、诗歌教学需要质疑

“学为中心”肯定要明确学生想要学什么, 郑平教授也曾说教学前必须准确了解三个问题:“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还想知道什么?学生自己能够解决什么?”只有从学生的学情出发, 我们的现代诗歌教学才能有效, 了解学情, 质疑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于是上课伊始, 就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小组讨论质疑, 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学生提问:

1. 四月为什么是这么荒凉?

2.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3. 诗人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4. 春雨是很舒服的, 为什么要关起门窗呢?

5. 文中七八节为什么反复说要勇敢的笑?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 只有充分把握学情的情况下, 一堂课才能顺利展开, 学习的本质就是自学。我觉得应该把所有学习任务交给孩子, 让学习成为质疑问题、筛选问题的过程。

二、诗歌教学需要背景

现代诗词创作也特别钟情于“感于哀乐, 缘事而发”, 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因此, 我们读诗, 要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 对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个人遭遇作详细介绍, 从中获悉作者的性情特点及写作特色, 这样对于诗歌的内在意蕴的理解就更加全面而具体了。

《雨说》写于1979年, 与现在的学生有一定的距离, 在前文中提到大地是多么渴望雨的滋润, “久旱逢甘霖”乃人生的一大幸事, 应该是满心欢喜的, 可诗中的孩子们却是“抗拒”, 要究其原因, 必须结合诗的写作背景, 于是我把“文革”内容一介入, 学生马上恍然大悟, 是害怕, 是受伤后的阴影, 挥之不去……孩子们害怕, 迎接他们的不是阳光灿烂, 而是另一场的血雨腥风, 所以“抗拒”。

同样结合背景也就能准确把握诗中“笑”的内涵了, 作者面对这样一群有着心灵创伤的孩子, 非常急切化身为雨来安抚受伤的心。学生自然就能明白要勇敢、乐观、自信地面对眼前的以及将来生活中的困难。

通过写作背景的介绍, 学生不必再深挖词语, 不必再苦思冥想, 诗词的意蕴可以说是一目了然了。所以重视作者写作背景的介绍, 可以让学生更快速、更清楚地领会到现代诗歌中所包含的深刻意蕴。

三、诗歌教学要读诗心

特级教师金戈先生曾说:现代诗不是要告诉我们什么, 而是要去寻找诗人心灵的感觉, 捕捉诗人的心跳, 品读诗人的诗心。那么诗人郑愁予在《雨说》里的心跳是什么呢?诗人于1933年, 生于山东济南, 四岁, 抗日战争爆发。父亲参战, 诗人跟着母亲四处逃难, 颠沛流离, 居无定所。那一段没有欢笑的日子, 永久地潜存在诗人记忆的深处。1949国民党败退, 郑愁予被迫来到台湾。30年来, 中国大陆与台湾互不往来, 不通航, 不通商, 不通信。视赴台人员为敌人, 骨肉分离, 咫尺天涯。但诗人虽旅居美国却时刻关注中国大陆, 关注着经历十年浩劫的中国, 在祖国大陆一切都开始显露生机的时候, 在《雨说》里, 诗人化身为雨, 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充满“爱心”的倾诉, 这是诗人心灵唱出的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既是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祝福, 也是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愿。我想一个没有乡国之思的人是不会这样身在异乡, 心系祖国的。

闻一多先生曾说过, “诗人最主要的天赋是爱, 爱他的祖国, 爱他的人民。

正是这样的天赋, 让诗人郑愁予视祖国是他们永远的母亲, 文化的根。

唯有这样捕捉诗人的心跳, 才能让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 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诗人的心灵脉搏, 才能满足学生更多的知识欲望。

德国的著名教育家第斯德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关于激励、唤醒、鼓舞”。成功的教学是唤起学生兴趣的教学。一堂完美的课不是解决了学生所有的问题, 应该是引发学生去探索、去思考的课, 为此我在课下布置学生作业 :

1. 课外推荐阅读郑愁予《错误》, 再次感悟郑愁予的诗风

2. 阅读余光中《乡愁》和席慕容《乡愁》, 感受一代诗人的诗心

“学为中心”的教学定位已走上她的漫漫之路, 她的模式和方案还需要更多具有前瞻性的前辈、专家们琢磨、探究。对我而言, 只要在心中能真正确定教学为学生的理念, 一切的教学实践就能有明确的指向性, 那现代诗歌的教学也定能拨开云雾, 迎来春暖花开的。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01) .

篇9:“五个一”轻轻松松教《雨说》

【关 键 词】 雨说;中学语文;教学;五个一

《雨说》是台湾诗人郑愁予写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一首新诗,当时正值我国结束“文革”灾难后不久,经历十年浩劫的中国,一切都开始显露生机,正如春雨降临大地,万物复苏。诗人郑愁予借春雨的拟人化形象,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充满“爱心”的倾诉,是诗人心灵唱出的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他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福。诗人思绪飘逸,感慨殊深,笔端灵动,情感挚诚,如何让学生理解这首诗的意象内涵并欣赏它的柔美韵味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在长期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笔者经过数年的总结,提炼出了上好本节内容的“五个一”。

一、把握一条线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练就了理清文章思路的基本功,会一辈子受用不尽。《雨说》以雨为中心意象,开阖发展,形成从展示(第一节)到发展(第二至第七节)到概括(第八节)到归宿(第九节)的充满快乐气氛的“春雨交响曲”。第一节,雨来探访四月的大地。诗以“雨说: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开始,预示了雨的“出场”,又使人感到某种久久的期待和强烈的愿望。“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雨”,俨然是一位春天的使者。第二节,雨轻轻地来了,满怀着爱心。第三节,雨希望孩子们不要拒绝它的到来。第四节,雨告诉孩子们,它是来亲近他们的。第五节,雨请孩子们跟着它去迎接春天。第六节,雨告诉孩子们它是笑着长大的。第七节和第八节,雨要教孩子们勇敢地笑。给孩子们带来欢笑,让他们快乐地成长,这是雨的使命。第九节,雨交代它最终的归宿,“我来了就不再回去”,当把欢笑带给孩子们以后,“我就快乐地安息”。整首诗运用了拟人手法,让“雨”对孩子们深情地倾诉,令人真切地感到“雨”的挚爱之心,展现了一位春天使者的形象,一位鼓励孩子们自由欢笑、勇敢生活的爱的天使的形象。诗中“雨”的形象以及种种的情境都具有象征性。诗中的“雨说”,其实也就是诗人在说。这首爱之歌,是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他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愿。

二、读好一节诗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功用不可估量,对于教学诗歌来说更是如此,朗读是诗歌教学的主旋律,学生只有在这种主旋律的弹奏中才能拨响心底的强音,和作者同呼吸,共命运,“爱着他的爱,悲伤着他的悲伤”。《雨说》这首诗清新明丽,节奏欢快,融典雅的词句与活泼的口语于一体,特别适合于朗诵。这一首诗一共有九节,我先给学生做了示范朗读,让学生仔细地听,听完后给我打分,并给我点评,说说听读后的感受。学生一听说今天可以给老师当“老师”,兴趣盎然,给老师打分,评说理由,兴致勃勃。我看他们都十足地过了一把瘾后顺势一导,让他们在全诗中选取一节模仿老师朗读,当我看着他们在朗读中的那一份投入,听着他们声情并茂的朗读,仿佛清脆欢快的雨声响在我的耳旁,仿佛干涸的大地受到雨水的滋润。虽然只是一节诗,他们也许觉得太短,不足解醉,但我从这“以一代全”的朗读中,从他们的声音里,听出了他们对整首诗歌的感知,对诗歌情感的传递。

三、品好一句诗

任何文学形式,都必须借助语言,诗歌尤其如此,它是诗人塑造形象,抒发情感的手段,也是沟通诗人和读者的媒介,阅读诗歌就是通过语言的中介,去领悟作品中诗人对大自然、现实生活等的热爱与鄙弃、赞美与批判的情感。所以,我们在引导学生赏析诗歌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玩味语言”。如何“玩味语言”呢?可以从音韵、字词、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方面,明“内容”,品“意象”,味“意境”。对于《雨说》这篇篇幅较长的诗歌来说,没必要要求学生每一节每一句地去作赏析,但可以让学生选取诗节中的一句或几句,从以上提到的一些方面来赏析。现摘录几句学生的精彩赏析:

生1: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啊。

赏析:用拟人、排比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笑”的情态,更显出“雨”对孩子们的亲切情怀。

生2:第一样事,我要教你们勇敢地笑啊。

赏析:“笑”在这里代表一种快乐幸福、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雨”这位爱的天使鼓励孩子们要自由欢笑、勇敢乐观地生活,祝愿他们快乐幸福。

四、绘好一幅画

诗歌的创作离不开想象,诗歌的赏析也当然要借助丰富的想象了。在引导学生赏析诗歌时,扣住诗歌中的意象,调动他们视听等多种感官,从多种角度展开丰富的想象,描绘诗中的画面。我先和学生一起赏读了诗的第一节,根据诗中描绘的内容,想象诗中的画面,并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其中的画面。然后让学生在诗中选择一节或一两句诗,描绘成一幅画。他们写得可精彩呢!

生1:春雨笑着跳着,落在柳树新发的嫩芽上,和柳芽儿一起追逐嬉戏,落在石狮子上,倾听石狮子诉说古老的故事,落在小燕子漂亮的羽毛上,小燕子左躲右闪,掠过湖面,随着小燕子一起在天际自由遨游!

生2:小草们在风中摇头晃脑,花朵在风中绽开了张张笑脸,大地一片春色盎然……天空中忽然飘起了毛毛细雨,雨丝很轻很轻,没有震耳欲聋的雷声相伴,只有和着温柔的春风,轻轻地飘落在万物上,滋润着大地上的一切。

生3:小溪那原本清脆悦耳的旋律此时已变得沙哑,但却仍旧婉转动听,此时鱼塘中的鱼儿伴随着阵阵落下的春雨更欢快了,它们仿佛在为大地奏响的交响乐而欢呼雀跃!

阅读着这一幅幅画面,如置身于美丽的风景园中,永远清新明丽。这一行行文字如一缕缕温暖的春风,撩拨着人的心弦,使人心旷神怡,我想:如果学生都能根据诗中一两句的内容描绘出如此优美的画面,那么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又有何担忧的呢?

五、仿写一节诗

经过前面的几个环节,学生已从诗歌的朗读中、画面的描绘中感受到了春雨的欢快与美好,感受到了春雨的清新与明快,感受到了作者的喜爱与赞美,他们已诗兴大发,于是我让学生选取一节诗或一两句诗仿写一节或一两句,也让他们把这种感受寄托在一个意象里,用诗的形式表达出来。有学生这样仿写道:

跟着我去迎接南方的燕子,

去看花圃里争奇斗艳的花儿,

去观赏水面上舞动的华尔兹,

去听山谷里悦耳的交响曲,

仰着头,去猜云朵那千变万化的脸。

这些仿写神思飞扬,这些小作者能结合作者的体验来感受大自然,把作者的情感体验转化成自己的情感体验,并能以精妙的文笔把这种情感和体验表达出来。看来,仿写亦是品读的一味良方!

“五个一”的环节简单明了,却包含了语文素养的多个层面——“听”“说”“读”“写”“悟”,既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吴黎怡. 以《雨说》为例浅谈新课改下现代诗歌教学的实践[J]. 课外语文,2014(10).

[2] 唐久平. 《雨说》艺术特色探究[J]. 初中生辅导,2012(33).

上一篇:囚鸟般的人生抒情诗歌下一篇:胡哲的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