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丛书教学设计《经典品读》

2024-05-22

主题丛书教学设计《经典品读》(精选7篇)

篇1:主题丛书教学设计《经典品读》

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主题丛书七经典品读之经典品读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并讨论《水浒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2.采用“班级读书会”的形式,促使个性化阅读与合作性阅读的融合。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交流阅读感受,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感受作品的文学魅力。

课前准备

1.阅读《水浒传》。2.相关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活记忆 1.人名接龙。《水浒传》是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施耐庵塑造的108位英雄好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大家看完了《水浒传》,108位好汉的形象想必已深入人心。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游戏——人名接龙,除了说出你心目中的英雄名字外,还需报出此人的江湖名号以及在108位中的座次,不得重复。

(以开火车的方式进行人名接龙,若出现差错,师生及时更正。)

2.目录填空。在章回小说中,目录往往概括了本回故事的主要内容。要想了解一本书的主要内容,我们只要把目录连起来读读就行了。因而,在章回小说中,目录的作用是非常大的。看谁记住的目录又多又准!

(学生随机抽取目录签,将目录补充完整。同学评议,更正。)

二、重现故事

在《水浒传》中,有许多精彩生动,脍炙人口的故事,如:鲁达拳打镇关西,林冲雪夜上梁山,景阳冈武松打虎等。提起故事,同学们就会兴奋不已。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讲述一个你心目中印象最深刻的故事,并推荐讲得最好的同学参加班级交流。(课件出示目录,以供学生选择,提示相关内容。)(1)小组交流。(2)班级交流,评议,补充。

三、点评人物

施耐庵在《水浒传》中,塑造了108位英雄好汉。虽然人物众多,但性格鲜明,有血有肉,可谓“千人千面”。让我们拿起笔,也为我们心目中的英雄做一番评论。(1)学习范例。宋江,人唤“及时雨”。早先为山东郓城县押司,整日舞文弄墨,书写文书,是一刀笔小吏。晁盖等七个好汉智取生辰纲事发,被官府缉拿,幸得宋江事先告知。晁盖派刘唐送金子和书信给宋江,宋江的老婆阎婆惜发现宋江私通梁山,趁机要胁,宋

江怒杀阎婆惜,逃往沧州。被迫上梁山。后宋江做了梁山泊首领。受招安后,被宋徽宗封为武德大夫、楚州安抚使兼兵马都总管,最后被高俅用毒酒害死。(2)学生动笔写点评材料。(3)交流。

四、分享经典

《水浒传》又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长篇小说。作者发扬宋、元以来民间“说话”的优良传统,并进行艺术提炼和加工,形成了通俗而易懂,洗练而明快的语言风格,至今仍是我们学习语言的典范。

(1)课件出示鲁达拳打镇关西的片段,师生从人物的言行、作者的描写手法等方面进行赏析。

(2)同桌互赏,教师巡视指导。(3)选拔好的学生带领同学欣赏。

五、知识冲浪

1.水浒传中坚决反对招安的将领是哪两位?主招安将领是哪两位? 2.“纵横三十六,播乱在江东”,这首童谣唱的是什么?

3.武松在血油鸳鸯楼,杀死西门庆等人后,在墙上写下哪八个字? 4.水浒传中冒充李逵拦路打劫后被李逵一刀打翻在地的人是谁?

5.“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丘„„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这是谁在什么时候写的什么诗?

6.生得面圆身大,鼻直口方。身长八尺,腰阔十围。手持一柄禅杖,腰系一把戒刀指的是谁? 7.108将之最 跑的最快的人:(戴宗)箭法最准的人:(花荣)最黑的人:(李逵)文身最多的人:(史进)书法最好的人:(箫让)医法最好的人:(安道全)最矮的人:(王英)刻字最好的人:(金大坚)吹笛子最好的人:(马麟)最高的人:(孟康)唱歌最好的人:(乐和)身上伤最多的人:(丁得孙)宰猪最好的人:(曹正)跳的最快的人:(王定六)

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主题丛书七经典品读之名著助读、选读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阅读本组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把握其中的细节描写。

2.《儒林外史》精彩章节的赏析,增进对王冕人物的认识,以及发现文章中富有的哲理,从中获得一些启迪。

3.选择喜欢的句段、诗作背一背并把自己喜欢的好词好句以及自己读书的感受记在书上

课前准备

阅读本组文章,遇到不认识的生字词语时,运用已经掌握的方法解决。对照导读提示,做好批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学习了《少年王冕》这篇课文大家知道了,但我想聪明好学的你肯定想知道更多有关王冕的事情,这篇文章是根据《儒林外史》的有关回目改写的,儒林外史又是怎样的书呢?这节课让我们走近名家,品味名篇。

二、导读提示:

用心读(用你喜欢的方式、方法)本组的文章,边读边思考: 1.p19-22,P98-101了解王冕生平,他有那些艺术成就,他擅长画什么?他的画有什么特点?他的诗作又有什么特点,从中你对王冕人物形象的认识是不是更深刻了,将你的批注感悟写在书上。

2.P25-29对照工具书欣赏王冕的诗作,读出理解,读出诗韵,选背三首;

3.这篇文章是根据《儒林外史》的有关回目改写的,儒林外史又是怎样的书呢?读名著著读,了解其人其作。用心品读精彩章节,思考—— 1)认真读《王冕学画》,按“人——事——理”的顺序说一说,思考学画前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写了许多与学画无关的章节,你觉得有必要吗? 2)《范进中举》:这篇文章,吴敬梓对人物的刻画真是入木三分,很值得我们揣摩回味,你能透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来说说你对人物的认识吗?有兴趣的话,可以把它改编成剧本,与同伴合作演一演。

3)《两根灯草》:这篇文章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你觉得什么地方写得活灵活现,抓住人物语言、深情、动作来品一品。

三、反馈检测

1.对照提示交流,品读重点语段。2.对比赏析。严监生可谓是中国文学中吝啬鬼的典型代表了。而在世界文学名著中,还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守财奴——欧也妮·葛朗台。补充片段,将这两个人物作一下对比,看看谁更吝啬?

3.指名表演片段。

4.组织王冕诗作背诵擂台赛。5.内容回顾。

⑴通过阅读,我们对王冕有了更深的了解,他不久擅长,而且成就也很突出,我觉得在他的身上,的气节令人赞叹,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

⑵通过阅读《儒林外史》精彩章节,我们认识了的王冕,的范进,的胡屠夫,的严监生,一个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让我们也明白了写人物的时候,要。

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主题丛书七经典品读之故事城堡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阅读本组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学习典型事例描写。2.通过读文,发现文章中富有的哲理,从人物身上获得榜样力量和启迪。

3.选择喜欢的句段、诗作背一背并把自己喜欢的好词好句以及自己读书的感受记在书上

课前准备

阅读本组文章,遇到不认识的生字词语时,运用已经掌握的方法解决。对照导读提示,做好批注。

教学过程

一、读《故事城堡》

1.导语:同学们,通过读《王冕学画》的故事,我们知道了家境贫寒的小王冕正是凭借对绘画的喜爱和勤奋好学的精神,才成为我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画家的。他的成功与小时候的经历是分不开的。古今中外,名人伟人很多很多,他们在少年时期都有过怎样的经历呢? 2.导读提示:每篇课文读3遍以上,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对照表格,完成填空。课文

主人公

事件

人物精神

学习感悟

3.积累勤学好问、刻苦钻研的名言。4.组织课堂交流。

二、反馈交流

(一)交流表格

(二)填空练习

1)从小威廉的身上明白了,用,这两个词分别来形容那几个看客和小威廉再合适不过了。

2)少年华罗庚的精神,使他后来成为一名伟大的数学家。3)阿基米德利用打败入侵的敌人,从这件事上我们懂得了。4)从“孔子拜师”的故事中,我们收获了两点启示:一是 二是。

5)你从《装蛋糕的智慧》里读懂了。6)解缙随机应变作趣诗;源于、。

(三)拓展

1)爱迪生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都要亲自试一试,终于成了美国的“发明大王”。你还知道关于爱迪生的故事吗?

2)根据你自己的状况,列出一个实用、科学的月读书计划吧!

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主题丛书七经典品读之诗风词韵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了解山水田园诗派、词的起源发展以及词牌的由来趣说。

2.欣赏同题诗作农家生活和田园风光诗词以及精品宝库词作,通过读背,激发学生对词文化的喜爱之情。

课前准备

对照导读提示学生自读吟诵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我们中国的古代文学是博大精深的,尤其是古诗词,它更是我国古典文学史上的一颗耀眼的明珠。孔子曾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虫鱼之名。”唐诗宋词在这方面可谓表现得淋漓尽致。诗词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也是一个人命运的写照。诗词能给人以思考,能给人以高远的志向。诗以言志,歌以咏之。唐诗宋词是中国历史上最亮丽的一章。二.导读提示

1.知识长廊:了解山水田园诗派、词的起源发展以及词牌的由来趣说 2.人物扫描:对书中几位诗词作者有哪些初步的了解?你还知道哪些呢?搜集一些他们的作品来诵读一下吧!

3.同题诗作:欣赏同题诗作农家生活和田园风光,对照注译赏析吟诵,你还知道哪些同类题材的诗词呢?

4.精品宝库:自读《精品宝库》中的诗词,你最喜欢的是那一首?能试着背诵出来吗?把你喜欢的诗词摘录在读书笔记上吧!

三、反馈交流

1.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一位田园诗人,他的许多诗歌表现出对的赞美,道出了。和是唐代三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们各自的特点是。

2.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始于,形成于而极盛 于。词,又称

3.词曲的主要区别在于

4.词可分为派和派,各自代表人物 是。

5.词牌由来大体有那几种情况呢?

6.对书中几位诗词作者有哪些初步的了解?你还知道哪些呢?

四、举行诗词吟诵会 1.小组赛初评 2.全班赛,总评 3.颁奖

五、布置作业

研究唐诗宋词的婉约与豪放,各积累名家名篇2首。

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主题丛书七经典品读之离别情思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对照注译,吟诵本组诗歌,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2.通过潜心读诵,比较体会送别诗送别形式、表达的方式、表达的情感的不同,以及常见意象的寓意。

3.选择喜欢的诗歌背一背,并把自己自己读书的感受记在书上

课前准备

.对照注译,吟诵诗歌,圈划名句,体会情感 教师做足功课,制作ppt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一首好诗,就像一位好朋友,好兄长,它能告诉你什么是高山流水般的伟大友谊,什么是离别相思的乡愁滋味,什么是见贤思齐的人生哲理。古诗文穿越时空,给我吗提供了一个自由想象的天地,提供了净化心灵的空间;古诗人给我们留下了无数宝贵的财富。只要我们用心体会,用心与这些诗人交流,就一定会收获很多。

二、导读提示:

1.对照注译,吟诵诗歌,圈划名句,体会情感。2.从送别形式、表达的方式、表达的情感等方面

三、课堂交流

1.运用比较,深入感悟

“送别诗”都承载着诗人与友人的离别之情,它蕴涵在字里行间,需要用心感悟。我们可以从送别形式、表达的方式、表达的情感等方面对“送别诗”进行比较。

比较之一:运用比较引入“送别诗” 以《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两首诗引入本课的“送别诗”,“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是情”。王维“以酒相送”,汪伦以“歌”相送,李白又是以什么来相送呢?让我们通过比较体验朋友间深情厚谊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温暖吧!继而学习其他诗作。

比较之二:“送别诗”的整体梳理。

为了让学生把小学阶段学过的“送别诗”有一个整体的梳理,让学生了解到我们接触的这一组送别诗,不管他们是以歌相送,以目相送,以酒相送,还是以话相送,汇成一句话都是以真心相送,以真情相送,表达朋友、亲人间的依依惜别之情。比较之三:内容及主题倾向:

第一,直接抒写离别之情的。李白的《赠汪伦》、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则是对友情的咏唱。

第二,借诗吐胸中积愤或明心志的。

第三,重在劝勉、鼓励、安慰的。如高适《别董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于慰藉之中倾注信心和力量。

第四,综合型的,既含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或兼劝慰警示之意。

比较之四:常见意象的寓意:

杨柳 古人喜欢折柳送别,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日暮 送别诗中常出现“日暮”、“斜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并非诗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并且,傍晚时分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

月 月也是送别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古人常借月抒怀。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动人深长。长亭 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酒 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杨载《诗法家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故园之情、感时之情。秋 “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二首》),秋代表了萧条凄清,代表了寂寞抑郁,是送别诗中惯用的意象。2.展开诗歌友情送别诵读会 3.唐诗送别名句集锦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陈子昂《送魏大从军》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李颀《送魏万之京》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山中送别》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王维《送沈子福之江东》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杜甫《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篇2:主题丛书教学设计《经典品读》

伴随着气势恢宏的鼓声,五年级一班的孩子们吟诵着边塞将士们的英雄气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孩子们吟诵的声音在我们耳畔回荡。

随即一首《水调歌头》又将我带入充满悲欢离合的抒情诗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时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瞧!我们五年级二班的孩子们,早已做好了准备,开始展示他们的精彩诵读,是啊!明天又一个明天,明天何等的多,如果一生做事都要等到明天,一切都将错过。他们用低沉婉转的歌声,告诉我们珍惜今天!把握今天!

一首饱含着浓郁醇美的母爱颂歌—《游子吟》,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五年级3班的孩子们,深情并茂的饰演者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线与衣,却点出了母子相依相伴的骨肉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催人泪下。

篇3:品读经典快速提高作文教学法

【关键词】经典美文;素读;写作实践;知识渗透;教育功能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经典美文与作文教学的实践操作与理论探索是针对当前中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内容空洞、语言苍白的弊端提出来的。这一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以应试为中心,作文教学围绕着升学考试展开,结构讲究起承转合,四平八稳,内容上人为设置禁区,让学生走进思想的牢笼,语言多是假话空话套话大话。学生在关乎前途命运的中考面前,战战兢兢,有的竟然冒险背几篇范文,考场照搬、照抄。不敢让心灵舞蹈,湮灭了个性,扼杀了创造。二是以课堂为中心,作文的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出题目,学生应命作文。也许有的作文题目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写作冲动,但更多的时候,学生则是抓耳挠腮,苦思冥想却不得起门而入。最终学生只能东借西凑拼成一篇交上去以敷衍塞责。试想这样一来面壁造车造出来的东西,又有何价值可言?纵观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多么独特的光辉灿烂的文化:从先秦诸子百家的散文到明清小

说;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从古典文化到五四新文化。可以说经典美文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见证,但是我们的学生作文语言苍白,没有表现力,再也见不到经典文化中灵动的语言。特别是经历了前几年全民疯狂英语以后,很多学生的作文中竟然出现了大量的英语句子。因此我深切感到作文需要回归。

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最好形式。但是,由于作文教学无本可依,无章可循,盲目性,随意性很大,即便是教师讲作文,也是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巧,致使学生的创作个性无法张扬,作文效果差,如何突破“语言苍白,千人一面,千人一腔”的应试作文教学模式的难题一直困扰着我们,因此我希望通过个性化作文教学研究专题来探索一条道路,以下是第一个专题——通过经典美文提高写作的一点做法和体会。

一、素读经典

有道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里的“素读”不仅是指语文课内的阅读,主要还指大量的课外阅读,只凭借语文课内的阅读,是难以满足积累语言材料的需要的。

“素读”的提法是日本人最早说的。日本人把我们古代私塾的授课方式定义为“素读”。国际著名教育学博士七田真说:“‘素读就是不追求理解所读内容的含义,只是纯粹地读。七田真还说:这种不求理解、大量背诵的方法是培养天才的真实方法,也就是右脑教育法。犹太教育培养出了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的教育就是以记忆学习为中心,强调反复朗读。古代日本人的做法就是‘素 读——不求理解含义、只照着字面朗读汉籍。战前获得诺贝尔奖的日本科学家有10个人,他们全都作过这种‘素读练习。”“素读”法直到今天依然是犹太人早期教育的主要手段。我们前辈们深厚的文化底蕴大都是从“素读”中来的。我们当今的教材对学生来说阅读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学校自编了三本校本教材,取名为《李子风》“风”即“风”“雅”“颂”中的意思。七、八、九年级各一本,每本编辑了三十篇古今中外的经典美文。例如七年级就选入了《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每天早上全校学生齐读齐背。好文章背诵得多,灵巧的词采、晓畅的章句、铿锵的声律、精密的谋篇,口诵心维,日长月久,习焉不察,内化为自己能力的一部分。加上日后的泛观博览,慎思笃行,人性世情的历练后,常于不经意处却已层楼更上。

同时我们还为学生拓宽了阅读渠道。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大量阅读的条件,每个班级都设立小图书馆(发动学生捐书,每学期用班费购买),每周安排1节课时间阅读。此外,教师鼓励学生购书或到图书馆借阅或上网查询,学校在学生自愿的情况下征订了《美文选粹》《全国中学生优秀作文选》,解决了书源,保证了每个学生都有丰富的好书可看,在学生有书读的情况下,要提高课外阅读效率,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并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

二、仿写经典美文

仿写应分两步走,第一步是老师先仿写经典名篇,学生就同一题材仿写。教师写下水作文让学生写什么作文,老师先身体力行,与学生共尝写作甘苦,通过“下水文”正确认识到究竟如何去教学生写作文,帮助学生开拓思路,培养组织材料的写作能力,并且将作文写好。例如,针对学生作文“假”“大”“空”的现象,我要求学生从身边的事写起。我就进行了一次记叙文片段教学,我先从课文中摘录了许多经典的句子。

美文借鉴:一草一木皆有情、一花一树皆寄情,我先叫学生品味下面经典句子的写法:

“桃树、杏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

“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朱自清的《春》

“那些小山好像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老舍的《济南的冬天》

“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走一步再走一步》

“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冰心的《繁星·春水》

接着我要求学生写放学的情景。我自己先写了一段:“仿佛等待了一个世纪般,刺耳的钟声终于响起,早已准备好下课的同学蜂拥而出。紧接着又是那首掉牙的《让我们荡起双桨》在校园里回荡,我想连山上的鸟儿的耳朵都听得起茧子了吧……”学生仿写后我选择了一些优秀习作给予展示。

第二步是学生直接仿写。我们的教材里有很多经典名篇,在一次七年级作文辅导课上,我要求学生仿写《天净沙·秋思》,开始学生一点思路都没有,后来我就以学生远足为题材写了几首,例如:清风、阳光、出发。/山间、小路、笑骂。/稻穗、点头、南瓜/山里人家/读书人在月下。学生马上就有了灵感,仿写出了不少优秀作品,后来再教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时,我又如法炮制,并把优秀习作在校刊《凤鸣》上给予发表。让学生很有成就感。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又让学生初步学会了作诗,学生又不至于死记硬背,真可谓一举多得。

三、构建经典美文的训练体系

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表达写作能力。

1.举行经典美文的诗朗诵、诗歌背诵比赛。

2.举办征文比赛,同时择优发表在校刊《凤鸣》上。

3.举行丰富多彩的课前5分钟活动,课前5分钟,由学生介绍自己新近阅读的经典美文,就人物性格、语言特色、故事情节某一方面作介绍。

4.作读书笔记。

5.举办活动,激发热情,举办诗歌朗诵、背诵比赛活动,养成习惯,内化素质。

经典美文是我们的文化瑰宝,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用经典美文的写作方法,表达自己的意思,鼓励学生自由倾吐,表达真情实感,怎么做,怎么想的,就怎么写,不胡编乱造,不无病呻吟;引导学生根据自己表达的要求,选择恰当的语汇和合理的表达方式,不生搬硬套,不机械模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以上作文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形成了一种校园文化,利用经典美文编辑了三本校本课程《李子风》,我们在校刊《凤鸣》上开辟了“经典美文与作文教学”专栏,展示了经典美文展板,形成我校独特的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沈从文《沈从文文学研究》.

[2]《经典美文与写作》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3]赵谦翔.为作文呼唤绿色[J].优秀作文选评:高中版,2003(2).

[4]陈琴《素读经典》《把美好的种子留给学生》.

[5]《叶圣陶谈中学生如何提高作文教学》.

[6]中国语文基础教育网——语文教学研究.

篇4:亲近名著 品读经典教学设计范文

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从本组教材的编排特点出发,使课堂教学与组织课内外阅读活动相结合,使学生从短篇作品走向长篇作品,在名著梗概和精彩片段引领下,阅读等文学名著片段《汤姆·索亚历险记》、《绿山墙的安妮》。在快速阅读中培养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并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同时激发学生读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目的:

1.拓宽学生阅读的视野,引导阅读适合他们程度的外国名篇名著。2.通过阅读,了解不同国家多样的文化,关心人物命运。

3.进一步培养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品中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学习作者表达方法。教学难点:

在快速阅读中培养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并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培养自主表达能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准备阅读材料、完成阅读卡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 重温经典

1、引导主题——外国名篇名著。

(1)我们的课堂上来了几位朋友,你们还认得他们吗?(师出示四幅图片,生说出人物的名字: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鲁宾孙、汤姆·索亚)。

2、在第四单元的四篇名作中,主人公们分别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抓重点句段进行反复品读、学生汇报)

3、总结方法

4、再次亲近名著 品味经典(出示课件)

二、交流分享 品味经典

(一)初读内容 感悟形象

1、通过课前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绿山墙的安妮》,说说你最喜欢的一篇文章,节选部分主要写了些什么?体现了人物的什么特点?

2、小组讨论交流,谈理解和感受。

3、教师节小结。

(二)、句段赏析,感悟精彩

1、读了个个片段,你认为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组交流汇报,引导按顺序)

2、加强朗读指导(感受人物性格特点)

3、教师小结

三、亲近名著 好书相伴

1、呈现知识树,回顾异域文化。(课件呈现)

2、推荐名篇名著(请学生畅谈)

3、师小结

在人类文明的星空中,有许多灿若星辰的伟大作家,安徒生、契科夫、笛福、马克·吐温、泰戈尔、海明威……,他们创作的不朽作品,早已走出了国门,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孩子们,让我们与书为伴,从书中去得到那些异域文化精华的滋养吧!

五、作业超市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2.课后阅读原著,写写读书心得。3.给小伙伴推荐一部你最喜欢的外国名著。

板书设计:

走进外国名篇名著

篇5:主题丛书教学设计《经典品读》

关键词: 《经典文学品读》    文学公选课    教学改革    研究与实践

陕西国防工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理工科为主的综合性院校,近年来针对市场需求,大力发展文科类专业。但作为专业教学计划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学类公共选修课,建设力度明显不足,教师开课情况和学生选课情况不尽如人意,在开设科目、选修学生等方面明显滞后于同类高职院校。为此,我院针对高职院校教与学的特点,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进行了一些有益实践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抛砖引玉,与同行商榷。

一、文学类公选课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

作为一所传统的以理工为主的高职院校,校内能够承担文学公选课程任务的专业教师较少,每个教师本身的教学任务及工作量都比较繁重,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完成公共选修课建设任务等。我院2012年前每学期文学类公选课只有2~3门,资源不足,不能满足学生选课要求;学生普遍比较重视专业课,轻视公共课,因而学习积极性不高。

为了改善这一现状,学院2012年投资引入网络通识教育课程“超星尔雅通识课程”,从四大范畴:中华文化与历史传承、自然科学与科技、社会与文化、自我与人生中选择了100多门课程,根据每门课程的学生人数分别安排了1名或多名辅导教师,每学期至少安排开课前、课程中期、课程结束后3次师生见面辅导。在一年实际运行后,我院通过自主开发的教学运行子系统,通过网络形式对学习尔雅通识课程的全体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842份,占选课学生的78.3%,调查数据虽不全面,但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结果显示,学生比较认可“超星尔雅通识”课程方式,但反映出不少问题:

1.超星尔雅通识课程均为北京大学、人民大学知名教授讲授,提供的教材对高职学生而言太过复杂,学生反映听不懂;授课方式不能引起活泼好动的高职学生的注意。

2.超星尔雅通识课学习方式主要通过网络平台,与教师见面互动太少;学生选课随意、盲目,混学分、单纯凭兴趣选课现象突出。参与课堂积极性差,很多学生在学习时间打开多个窗口,看电影、打游戏,缺乏足够有效的监督。

3.辅导教师对超星尔雅通识课开设目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重要教育环节缺乏思考和整体设计,甚至有混工作量的现象存在,教师对课堂辅导缺乏责任心和激情。

另外,课程主要依赖网络进行,学生反映经济负担较重。

基于以上问题,我院2013年开始在仍然采用超星尔雅通识课的基础上,以《经典文学品读》公选课建设为例,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考核方式方面进行改革和探索,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经典文学品读》公选课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1.借鉴超星尔雅课程模式,建立与完善学院“经典文学品读”课程网站。利用丰富的网络优质资源,在借鉴超星尔雅公共选修课平台的基础上,参考兄弟院校优秀公共选修课课程建设经验,按照我院教学需要,考虑高职学生学习特点。整合各类文学鉴赏类视频资源,将其按照时间、著名作家或题材划分为不同模块,并补充相关资料,包括电子教案、练习及师生互动平台等,形成系统的课程资源包,建立我院“文学品读”课程网站(http://zyk.gfxy.com:8001/jdwxpd/)。

2.建设有特色的、适合我校学生培养目标的“经典文学品读”教材。按照周课时2,学期共22课时的教学工作量,考虑到学生中学学习基础,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现当代文学、外国四大部分,从每部分挑选出篇幅较为短小的经典代表作共22篇,包括曹操《短歌行》、李白《将进酒》、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海明威《老人与海》节选等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并附上注释和名人赏析,编成适合我院学生的《经典文学品读》教材。

3.改进《经典文学品读》公共选修课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1)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改变过去以教师传授或单纯利用网络课程为主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课程网站资源,发挥多媒体这一现代化手段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采用学生主体、教师导学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必须在课前观看相关视频资源和资料,课堂利用分组形式进行讨论,由学生相互点评、教师总结、答疑解惑来教学,使学生学习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思考,让学生在感受文字美、人性美的同时,谈谈个人的理解;课堂外,学生还可利用网络平台与教师沟通。(2)严格公选课的课堂管理和考核,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办法,包括课程信息发布、选课指南、课程考核方式等,实现对课程的适度管理,保证课程教学质量。

三、结语

经过两年建设与实践运行,自《经典文学品读》公选课开设以来,学生选课人数虽然不多,但相当一部分学生表现出浓厚的欣赏兴趣。我院针对《经典文学品读》课程向学生发放了问卷调查表,调查结果显示:《经典文学品读》课程对推动学生阅读理解经典文学有很好的作用,能加强我校大学生素质教育,提高品性修养,帮助他们完善知识结构,发展兴趣爱好,有效改善目前文学鉴赏类公选课资源不足的现状。

如何更进一步贴近学生实际,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文学欣赏类公选课的成效,仍值得进一步反思。我院将不断完善科学、规范的具有我校特色,深受学生喜爱的“经典文学品读”公共选修课程,形成一套具有推广价值、具有我校特色的公共选修课程教学模式,为其他公共选修课建设提供参考模式,并在全校范围内推广。

参考文献:

[1]刘学明.重视高校通识教育,提升学生人文素养[J].重庆,12(4下):147.

篇6:可以这样用“语文主题学习”丛书

一、小问题引动学生及时阅读

学习了教材《苏州园林》一课,我就引导学生读主题丛书中的《观莲拙政园》,并给学生提出下次课堂要进行的抽查问题:1.园林这么美,为什么名曰“拙政园”?2.其中“远香堂”的名称是由哪句诗得来的?“留听阁”名称又是从哪句诗得来的?这样用问题引领学生在课堂内外阅读,可以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我教的两个班周二、周三的课堂时间就是读丛书,阅读也就日常化了。

学习教材《答谢中书书》这篇文言文,学生对陶弘景知之甚少。不了解作者,他笔下的江南美景就很难走进学生心里。我就相机引导学生阅读丛书中的相应篇目《陶弘景与陶山的故事》,并提出了以下几个小问题:1.这篇文章所描写的景致是哪座山?2.陶弘景最主要的功绩是什么?3.陶弘景最喜欢山上的哪一事物?这样就使学生很好地了解了作者的情感思想,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起到了辅助作用。

二、结合知识能力点,引领学生深入阅读

教材有些单元的知识能力点非常集中,教师可以结合主题丛书,引领学生深入阅读,助推学生掌握知识能力点。

如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背影》《台阶》两课是描写父亲的典范作品。我引领学生利用双休日观察“父亲的一天”,并写成周记。同时我引导学生深入阅读丛书上的5篇文章:苏童的《父亲》、贾平凹的《父亲的半瓶酒》、舒乙的《父子情》、余杰的《父亲的自行车》和黄大能的《父亲赠我的座右铭》。在学生感受生活和阅读的基础上,我上了一堂大课,主题是“再现缤纷岁月中的父爱”。在课堂中,我结合篇目内容,引领学生时而进行选材的交流,时而进行组材手法的探讨,学习“点点滴滴汇成爱的溪流”与“一物相随串起长长父爱”的选材和组材方法,收到了较好效果。

又如,学习教材《记承天寺夜游》一课前,我想最好先让学生对苏轼的生平有一个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理解苏轼当时的心境。因此,我推荐给学生三篇丛书上的文章——《苏东坡的数字人生》《一首清冷的月光曲》《人间“鹊桥” 》。读完后,我结合文章进行提问,从而让学生了解苏轼在仕途上起落跌宕的经历。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走进苏轼笔下的月色,品味作者的情感,从而能够全方位地了解苏轼,也得到了文化的积淀。

三、有布置有检查,集中提问和展示比赛

为了提高阅读丛书的积极性,可以让学生在自由阅读丛书一两个单元的基础上,进行内容情节问答。教师提前要找好提问主持人,规定好抽号的办法,设置必答和抢答题。这样,就可以看看谁读得多、读得透。如八年级下册教材第一单元是写老师和母亲的,丛书相应的两个单元也是这两个主题。我让学生先集中自由阅读,再利用阅读课进行内容抢答。学生的阅读成果得到了认可,给小组和个人加了分数,很有收获感,阅读的积极性也更高了,丛书成了他们不离手的读物。

除了提问,还可以进行朗读展示比赛、推荐佳作比赛、阅读手抄报比赛等。总之,自由阅读加上及时的活动推动,能够让学生的阅读量随着课本的进度同步推进,让课本所学加厚、加宽。

四、两文并举,课文与丛书文章相映照

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都是科普文艺作品,围绕“人与自然”这一话题。我将本单元中的每篇课文都在丛书中找出相应的一篇,课堂上同时阅读两文。这样学下来,感觉就深厚了,效率也提高了。这个单元中的《喂,出来》是日本作家星新一的一篇科幻小说。为了让学生体会小说的主题和科幻小说的特点,我向学生推荐了丛书中星新一的另一科幻小说《住宅问题》,并让学生按句式补充:“看到《 》中的 (人物/情节/环境描写),我会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

,我想 。”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补充交流。最后我们概括了科幻小说的特点:亦真亦幻的情节,入情入理的想象。

最后我作出点评:看到《喂,出来》中那个建筑工人“只顾眯着眼睛眺望着远处地平线”,联想到那些仍在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获得舒适的人们,对即将到来的灾难浑然不觉。当大自然的报复降临的时候,他们将会以怎样的心情和表情面对呢?看到《住宅问题》中“郁郁葱葱的树林、婉转歌唱的鸟儿、成双成对的蝴蝶、吐露异香的百花”最终都变成了商业宣传的工具,联想到现实生活中无孔不入的商业广告对人们身体和心灵的包围,明白只有去除贪欲,人类才能拥抱纯粹的自然,享受真正的幸福。

篇7:“语文主题学习”丛书阅读五法

一、与语文书结合阅读法

想要有效地运用此法进行教学,实验教师必须先于学生读完每本丛书,并且在阅读时标注好丛书中的哪些文章和语文课本的哪些文章在主题或表达方法上联系紧密,从而确定好“1+1”或“1+X”等教学模式。例如,《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我就采用了“1+3”的模式,由语文课本中《圆明园的毁灭》带丛书中《强盗世界》《圆明园,中国永远的痛》《中国蘑菇云震撼全世界》3篇文章开展阅读教学。课前先让学生预习,通读这四篇文章,初步感受中国屈辱的历史和神州的崛起。课上,首先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深刻体会圆明园曾经的辉煌和令人痛心的毁灭,然后让学生结合丛书中的文章进行小组讨论学习,讨论的题目是:作为中国少年,读了这四篇文章,从心情、打算两方面谈谈你的感想。

二、交流汇报阅读法

每本丛书,我会布置学生先在家初步阅读,每当学生读完,我都会在班上举行一次读书汇报会,让全班学生一起共享读书之法、读书所得和读书之乐。例如,五年级下册的丛书《语妙天下》的读书汇报会,我让学生谈谈读了这一本书,最喜欢谁的语言。学生们有的说喜欢纪晓岚的能言善辩,有的说欣赏东方朔的机智巧辩,有的说对唐伯虎“这老太太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的绝妙祝寿诗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通过一节课的汇报交流,学生真正感受到了语言的艺术与魅力。

三、朗读背诵阅读法

丛书中有非常多的佳句美文,这些佳句美文对培养学生语感、语言积累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每读完一本丛书我会从中选择优美精练的导语或诗歌段落让学生朗读、背诵。如,读完五年级下册的丛书《金色童年》,我要求学生朗读所有的导语,和书中所有的小诗。如顾城的《感觉》、威廉·布莱克的《天真的预示》等,并有选择地让学生背诵。通过朗读和背诵,学生徜徉在优美的文字中,感受到童年的诗意、美好与梦幻。不仅如此,学生还能在单元作文《童年趣事》中不自觉地运用到自己积累的优美词句,像丛书中的导语一样用上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使得作文语言更加生动丰满、耐人寻味。

四、做批注、记笔记阅读法

一本丛书中有几十篇文章,我会有针对性地布置几篇文章让学生做批注、记笔记。首先,教师要在班上教给学生做批注的方法,规定和固定做批注的各种符号,如,好词用什么符号标注,好句用什么线画出,分段分层又用什么符号,批语感受等句子批在哪里,都要详尽地告知学生,并且全班统一标准。

笔者有时会要求学生写单独一篇文章的阅读笔记,要求摘抄10个好词,3个好句,另外用3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或畅谈读后感受。有时会要求学生综合写一个单元的读书笔记,要求学生分类摘抄好词好句。如,学生读完五年级下册《语妙天下》,我让学生分类摘抄的好词要求是:请写出10个赞美人们善于表达的好词。学生从这本书中找到了“口吐莲花、口若悬河、舌辩滔滔、能言善辩、谈笑风生、巧问妙答、语惊四座、妙语连珠、巧舌如簧”等词语,让学生摘抄的好句就是书中人物的精妙语言。这样的读书笔记对学生来说无疑是最好的阅读积累,将让学生终生受益。

五、无任务纯阅读法

有的时候,笔者会引导学生不带任何任务阅读,让学生尽情享受轻松的阅读之旅。这种阅读方式也深受学生的欢迎,他们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想读多少就读多少。这样的阅读是那么诗意,那么自由,那么浪漫。学生因为读进去了,不知不觉被书中的优美语言或感人故事所吸引,有时甚至废寝忘食,爱不释手。虽然没有做批注,没有记笔记,但是无形中学生的心灵得到了浸润,语言得到了升华。的确,学生从书中获取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无限的乐趣。

上一篇:电大英语3作业答案下一篇:怎样当好中学教研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