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老师使用多媒体心得体会

2024-04-13

语文老师使用多媒体心得体会(共12篇)

篇1:语文老师使用多媒体心得体会

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心得体会

在如今的信息化时代,我们的教师行业也呈现出信息化的状态,其中运用多媒体也成为许多老师辅助教学的方法,尤其是我们面对的小学生,利用多媒体教学符合他们的认知特点,观看多媒体是他们喜欢的活动,每当老师采用课件教学时,学生们通常都能比较注意力集中得完成一堂的学习任务。好处是不胜枚举,下面我就自己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多媒体让语文课堂更具有开放性。

开放性的课堂要求学生的眼界开放,向社会,向世界开放,这就更离不开多媒体的运用。在讲《鲸》这一课时,我们的学生对大海都比较陌生,更别说认识各种各样的鲸了,于是我用大媒体展示了鲸的分类,须鲸还有齿鲸。通过动画以及科教的短片,学生也知道了鲸是怎么进食,怎么呼吸,怎么睡觉的。而且还明白了鲸经过几万年是如何进化成现在的模样。这样,学生们虽然坐在课堂,可他们了解了学校以外的东西和知识,使语文课堂不再封闭的了。

二、多媒体使课堂更具有情境性。

多媒体最直观的效果就是画面与声音的有机结合,这样,很容易产生一种情境化的教学氛围,学生也很容易投入到其中,被情境所感染,例如:在讲《老人与海鸥》这一课时,我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海鸥送别老人时的感人情景,我采用了一段感人的音乐以及一幅感人的插图配合朗诵这一段课文,让学生们能够感同身受,学生们也能伴随音乐把这一段朗读出很好的效果。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也提

高了学生的朗诵水平。

三、多媒体让语文课堂更有兴趣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运用多媒体的手段改进了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节课的教学方法,它最大的效果就是成功得抓住了学生对新事物好奇的心理,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在讲授《武松打虎》这一课时,因为文章摘自原著,读起来比较吃力,学生容易丧失阅读兴趣,我为学生用多媒体准备了范读,以及武松打虎这一影视片段。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习起来也是事半功倍。

多媒体教学的实施无疑给课堂带来了活力。优质的远程教育资源更为教师们加大课堂容量,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提供了不竭的源泉。但是,正如所有世间的万物一样,每种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用的好,举一反三,用的不好,就会画蛇添足,弄巧成拙。总之,在多媒体的运用上我们只要做到有的放矢,分清主次,忌把语文课上成艺术课。语文教学始终应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牢记多媒体只是一种手段,不要喧宾夺主,就能起到好的效果。

篇2:语文老师使用多媒体心得体会

语言是一种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然而对那些缺乏生活经历的孩子们来说,要他们面对一大堆的抽象符号去理解、体会,可真是件苦事!怎么才能使学生愉快地学?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提供了一种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具有的环境,使视觉等多种感觉并用,逼真的表现效果,扩大了学生的时空,提高和加宽了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深度和范围,提高了教学效果。

一、多媒体让语文课堂更具有开放性。

开放性的课堂要求学生的眼界开放,向社会,向世界开放,这就更离不开多媒体的运用。在讲《过大孤山小孤山》这一课时,我们的学生对大孤山小孤山很陌生,更别说对里面写作手法等等理解,于是我用大媒体展示了各种图片。通过视频短片,学生也知道了文中的秀美之境。而且还明白了游览路线及诗人的情感变化。这样,学生们虽然坐在课堂,可他们了解了学校以外的东西和知识,使语文课堂不再封闭的了。

二、多媒体使课堂更具有情境性。

多媒体最直观的效果就是画面与声音的有机结合,这样,很容易产生一种情境化的教学氛围,学生也很容易投入到其中,被情境所感染,例如:在讲《老人与海》这一课时,我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老人在与鲸鱼战斗时的感人情景,我采用了一段感人的音乐以及一幅感人的插图配合朗诵这一段课文,让学生们能够感同身受,学生们也能伴随音乐把这一段朗读出很好的效果。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也

提高了学生的朗诵水平。再通过电影让学生体会老人战斗到回归的情感变化。

三、多媒体让语文课堂更有兴趣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运用多媒体的手段改进了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节课的教学方法,它最大的效果就是成功得抓住了学生对新事物好奇的心理,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时,因为文章摘自原著,读起来比较吃力,学生容易丧失阅读兴趣,我为学生用多媒体准备了范读,以及红楼梦中这一片段的视频。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习起来也是事半功倍。

篇3:语文课堂应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

1 立足语文, 尽量减少与教学无关的因素

教学是一种传播, 根据传播学的研究, 传播过程中有所谓的“杂音”, 如果“杂音”一多, 势必对主要信息产生干扰, 造成信息的失真。因此, 在课件的设计与制作的过程中, 要尽量的减少那些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的、与教学主题无关的步骤与材料。一般说来, 一个课时的课件页面转换不能太多, 页面的转换不能过快, 音频、视频、动画的使用要适度, 操作要简便容易, 教师在使用时要熟练自然, 最佳的结果是让学生不觉得教师是在使用课件。否则的话, 则会适得其反。例如, 不少老师在用Power Point制作课件时, 就特别喜欢用“枪炮”、“激光”、“打印机”、“照相机”等声音效果, 这些声音效果往往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破坏教学情境, 也就使“语文味”丧失殆尽。美国苹果公司总裁斯卡利曾声称:由于多媒体技术的出现, “人类将要迎接一次比印刷术、电话和电视更大的技术革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归纳的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十大趋势, 其中第四条指出:“现代化文字、音像、动画等都可以转换为编码信息, 利用宽带光缆进行大容量、远距离的即时传送, 实现了教育手段现代化, 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将得到快速发展。”显然, 多媒体介入教学并且服务于教学已是历史发展的潮流。作为教师, 我们应该主动学习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充分有效地利用幻灯机、投影仪、计算机及辅助器材即多媒体手段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2 以生为本, 尊重每一位学生特有的情感体验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它具有大量具体形象、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既然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同, 教师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映。如果我们不过多地干预学生, 给他们的学习尽可能多的自主时, 反而能够激发他们学习的天性, 收到出乎意料的效果。

3 面向未来, 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明确提出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 发展思维能力, 激发想象力和创造的潜能”。众所周知, 福尔纳的科幻小说在出版当年还是科学幻想, 甚至被耻笑为痴人说梦。随着科技的发展, 小说中的许多情节都变成了今天我们司空见惯的现实。研究人员惊奇地发现:“文人的艺术想象, 常常成为未来科学的先兆。”语文课程要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得到均衡发展, 面向学生未来可能的生活, 就要注重激发学生本来就具有的创造潜能。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本身更重要。”黑格尔也指出:“想象是人类思维最美丽的花朵。”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应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想象空间, 要运用多媒体的多种手段来激发学生的想象, 万不可以自己或别人的理解和想象代替学生的理解和想象。我们大可利用课余时间教孩子怎样阅读电子图书, 只要学生们体验到网络上也能看书, 他们一定会立马会注入等同玩网络游戏一样的激情, 打开百度, 输入电子图书几个字, 或者作家的名字, 你很快便能看到你想要看的文学作品了, 还可以在一些论坛里发表自己的意见或感想。这样, 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就得以延伸, 学生感悟到了更多的语言文字的魅力, 视野更加开阔。

4 阅读教学空间上有效整合信息技术,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随着社会的进步, 人才的素养要求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 它已不再是掌握知识的多少, 而是更新知识的能力, 是在利用知识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而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新课程语标准体系结构之中又一鲜明特征, 强调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其最终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认为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语文教学, 最能体现语文教学的开放性, 丰富性。但是要强调的是:要想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信息技术和学科有效课程整合的网络信息领域, 教师在设计和表现课堂时, 必须按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来精心安排、设置情景, 要充分考虑运用声像媒体使文字型、抽象型的内容生动地、具体地表现出来, 增强学生的吸引力, 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这就需要教师自身专业素养来做后盾, 只有这样才能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 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 张扬学生的个性。

在当今多媒体教学热潮中,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保持冷静的头脑, 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 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 有针对性的选取适当的教学手段, 用在解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上, 而不能脱离教材和学生实际, 纯粹为运用多媒体技术而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多媒体要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发学生的潜能,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而服务, 语文教师应以教学效果为准绳, 扬长避短, 勇于实践, 实实在在为学生负责, 为学生一辈子负责。

摘要:多媒体教学有独特优势, 运用得也越来越普遍。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在语文课堂中不恰当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也存在束缚学生的思维、丧失语文特性、阻隔师生对话、弱化生本对话、妨碍课堂生成等一些问题。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 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 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而服务。

篇4:语文老师使用多媒体心得体会

讲授法是语文教学中使用历史悠久的一种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述、评点、串讲、复述、讲评等形式。但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人们开始批判其不合理的一面。有人甚至做过统计,讲授法教学中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率大概只有5%,远远低于其他教学方法。这让一些人又有了新的理由去抨击讲授法,抨击传统语文课堂。但在我看来,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恐怕是我们语文老师自身没有合理使用讲授法造成的。

事实上,虽然问题教学法、自主探究法、启发式教学、合作讨论法、材料教学法、专项学习等新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但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完美无瑕的,传统教学方法虽然受到质疑,但并不能完全被取代。

可以说,语文课堂如果没有教师的讲授,课堂的质量和效益都无法得到保证。不可否认,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的教学实践,讲授法一直是优秀语文老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主要的方法之一。

二、为什么讲授法备受批评

那么,讲授法为什么又饱受批评呢?在我看来,问题不在于讲授法本身,而在于当前语文老师对于讲授法的滥用。不顾教学内容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原有知识储备,滥用讲授法,学生只能机械接受,其被动性是必然的。所以,当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时,把假设式教学和讲授法对立起来,他不仅否认讲授教学在传授知识中的重要性,也否定接受学习的必要性。奥苏贝尔针锋相对的指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学生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基本途径。而且,在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指导下的讲授教学是一种高效的知识传授方式。

目前,一般认为,接受学习模式更适合高年级,适合教授需要较多思维参与的知识。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讲授法是不可或缺的。

而且,我认为,现在的创新教育,应该是接受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紧密结合的教育。有接受式学习,就必然要有讲授法的介入。

三、中学语文老师如何才能做到“有效讲授”?

1.要打好厚实的文化功底

语文老师,任何时候首先应该是一个文化人。这种文化不仅是对教材的了解,更是一种丰厚的文化积淀。要想形成文化底蕴,必须广泛涉猎各种作品,甚至各种学科。科学的、文学的、哲学的都应该成为我们涉足的领域。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要“相信书籍的力量”,要像海绵吸水,磁石吸铁那样如饥似渴地在书的天地里尽情滋长,尽兴发挥。时间一久,我们在书香的熏染浸润之下便获得了一种文化积淀。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我想,这就是一种积淀。语文老师有了厚实的文化功底,课上的“讲”才有了源头活水,有了底蕴。

2.要学会“消化”教材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讲授必然体现自己对教材的消化和理解。否则,就是照本宣科。我们有很多老师,课前准备不足,对教材理解不透,上课时就抱着教参,一二三四地读课文,按部就班地归纳段落大意,一学期从头至尾,篇篇如此,怎能不让学生对我们的语文讲授生出厌倦?

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语文老师更要结合自己的学识修养与人生经验,自我消化教材,读出我们心中的哈姆雷特。再用我们的体验去启发学生。

此外,这种消化又不是一劳永逸的,教学对象不同,教学时间不同,教学环境不同,都有必要对讲授的内容做适时的调整,语文老师切不可抱残守缺。

3.要做到适时、系统、高效的传授信息

所谓适时,是指语文老师要善于把握教育启发的“时机”,及时答疑解惑,“好话要说到点子上”。

比如,我在教授铁凝的《哦,香雪》时,我会及时啟发学生注意香雪和凤娇所关注物品的不同;在学生阅读文中的景物描写时,我还会让同学们说说香雪当时的“情感”,提示学生注意景物与主人公情感的关系。

所谓系统,是指我们在传授知识时,要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要做到提纲挈领,不能孤立的传授知识点,知识点之间要能过渡自然。触类旁通。比如,一篇文章的讲授,就不能简单的划为几个知识点。

我记得,我在读高中的时候,有一位历史老师,在讲授完每个单元的内容后,总会要求学生背诵这个单元的知识目录,一本书结束后,也同样要求我们背诵前面的目录。开始,学生很反感这种做法,但是时间久了,我们觉察到这种做法的好处,就是让学生对每一单元,甚至每一本书,都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我们的语文教学是不是也要如此“系统地”学习呢?

所谓高效,主要是指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作为语文老师,追求高效课堂无疑应当是我们毕生努力的方向。尤其是在高考的指挥棒下,中学语文老师更当在这一方面做出不懈的努力。

总之,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没有一种百试不爽的教学方法,关键是要与时俱进、合理搭配、有效使用。对于传统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方法——讲授法,我们要保持一种不盲目排斥、不断学习的态度,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

篇5:语文教学中如何使用多媒体

高 银 利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已逐渐被广泛地应用。勿庸置疑,这种教育技术的优势是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它可使形、声、色浑然一体。把一些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表现的复杂的过程、一些不易观察和捕捉的现象、一些无法现场呈现的场景,都真实、鲜活的呈现在课堂上,创设生动、形象、具有强烈感染力的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它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没有的趣味性、直观性,可以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从而能更容易达到教学目的,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获得知识。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具体表现在:

1、创设情境,增强了语文课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的使用可以创设情境。多媒体技术集文本、声音、图像、动画、视频影像于一体,使语文课中的抽象文字变得有声有色,有情有义,在“情境中教学”,可以诱发情感,促进感知,营造一种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不自觉地进入情景之中,从而增强语文课的教学效果。例如,学习《春江花月夜》,为了让学生能理解景色美、哲理美、情感美,我通过配乐媒体朗读,学生既可以欣赏到春江花月夜的景色,也能感受到诗中的那种情感;假如你的眼足够敏锐,你就可以欣赏到诗中那一幅幅静谧的画面;假如你的心足够宁静,你就可以感受诗中作者所阐发的人生与宇宙得以相存的深奥哲理;假如你的情感足够丰富,你就可以感受到诗中抒发的思妇游子的相思离愁!当播放朗读时学生被精美的画面、精妙的音乐所征服,陶醉于情与景的交融之中,为诗文的赏析创设了极好的情境。

2、内容丰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传授给学生的是静止的言语符号,不能达到充分的感官刺激,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而多媒体技术恰恰能弥补这个缺点,它使语文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各种图片,课件、光盘广泛应用,使语文教学不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符号信息,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向资源去获取知识。语文教学不只是培养学生能认识几个字,写出几篇像样的文章,也要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感受、体验文章的魅力,揣摩文学作品的独特艺术语言,领悟文学作品特有的艺术价值。我在《古代诗歌散文新赏》一书的教学中我更多地使用了手机,在教学李清照的《一剪梅》时,我用手机播放了安雯的《月满西楼》;在教学李煜的《虞美人》时,我用手机播放了邓丽君的《几多愁》;在教学温庭筠的《菩萨蛮》时,我用手机播放了姚贝娜的《小山重叠金明灭》。学生大都喜欢音乐,播放音乐,更激发了他们的兴趣,也让他们领悟到了古代诗歌的艺术价值和文化魅力。

3、形式新颖,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

教师和学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与所学内容相关的相互交流,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也可以是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也可以是学生与媒体的交流。如在讲《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作文训练时,里面有事例(一些有趣的故事),也有示例(林书豪),学生一目了然。当涉及到了现场训练时,学生也能对应要求,对答如流,这样不仅使学习的过程不再枯燥乏味,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了学生的认知,课堂教学效果也会大大提高。

4、节省教学时间,扩大课堂容量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老师常常疲于板书,字词、作家作品、结构提纲等,教师可以在制作时提前将教学所需的东西制作好,留出更多的时间拓展、提高,练习,扩大学生视野。并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阅读、思考、讨论、总结,最大限度的优化教学过程。

多媒体技术的介入使语文教学由过去的单

一、单向的信息传递形式变为多元、多向传递形式。课堂教学模式绝不再局限于语文教师的讲解、灌输,学生的接受与服从,而成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师生与媒体之间的交互活动,课堂教学得以优化,教学效率得以提高。

多媒体使用应注意的问题

1、不要被多媒体牵着走

很多老师的多媒体课件中的教学步骤是预先制作好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课件的预设一步一步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从复习、引入、新授到练习,全部通过课件一层一层、一环一环地显示,学生本应逐步讨论、逐步思考的知识点问题,都被一次性展示出来,答案映然而出。虽然课件的界面制作得很漂亮、技术含量很高、容量也很大,但由于在课件中没有突出重点、难点知识,加之学生没有时间思考、巩固,最后必然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不要喧宾夺主

在一些语文公开课上,经常看到有些教师为了课件而课件,勉强地把一些貌似与课文有关,实则无关的内容堆积到计算机上,使得一节课几乎全是播放演示,学生只是观看,而没有时间思考,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3、根据实际需要作选择

不是每一种课都需要使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的,我们应该根据需要来选择用与不用,它作为一种工具,要做我们教学中的催化剂。但如果我们一个苹果,一个篮球都要用课件、图片来展示的话,那就画蛇添足了。

篇6:对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的思考

对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的思考

文/李丽娟

摘 要:多媒体课件以绚丽的色彩、生动的画面、方便的操作,为课堂教学创设了生动情境,带来了丰富的视听效果,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同时也挑战着语文这一学科和教语文的一线教师。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教学观念;教学能力;传统语文教学

一、多媒体教学对语文教师教学观念的挑战

语文这一学科主要是用语言文字来进行教学的,语言文字的传授不需要进行实验演示,也并不抽象。有的语文教师就以此为借口拒绝多媒体教学,认为通过声、像来展示语言是多余之举。持这种观点的教师否定了多媒体在提高教学速度和效力方面的优势,更否定了视听结合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这一事实。还有一类教师就是走了另一个极端,以为多媒体教学能解决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切问题,以为声音、图像等越多越好,为了追求形式的新颖,盲目地使用多媒体,甚至以为多媒体教学能够取代教师的传授和讲解。

于是,放弃了对教学艺术的追求,没有认真钻研教材,抓不住文章的重、难点。其实,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用得好能促进教学,用得不好会适得其反,根本不能替代教学,这一点每位教师都要从思想上去认清。

我们教学的主体是人。人与人的双向交流永远是教学活动具有生命力的体现。无论时代怎样的发展,“人机对话”只能是教学活动的一部分,这是由人的本质决定的,也是由人类社会的特点所决定的。更何况,设计、操纵人机对话的还是人。在人机对话式的教学中,机器是在执行人的意念,而不是取代人的意念,所以教师应树立永远进取的意识。

二、多媒体教学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

多媒体教学技术对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是十分严峻的,它的出现不仅要求教师在教学能力的提高上不能掉以轻心,而且要求在教学手段上精益求精。巧借多媒体教学课件展现教师的教学能力,高质量的教学课件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本里就有这样的一篇文章《故宫博物院》。故宫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身为炎黄子孙的学生,肯定关注祖国的文化。可《故宫博物院》是一篇建筑物众多、方位词众多的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由于文体的特征,学生读来觉得很枯燥,加之所讲建筑物太多,学生在阅读时就没了方位感,感觉走入了迷宫。

针对这一情形,在教学中我恰当地将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生动的画面,把文中所讲到的建筑物按由北到南的游览顺序绘制了游览故宫的平面解析图,然后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把建筑物的`名称一一标出。同时加上几幅故宫的精美图片,刺激学生的视觉,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不仅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其实,我使用多媒体教学,是因为多媒体的特点图文声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动感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能把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最终拨动学生的心弦,荡起思维的火花,让学生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利用多媒体教学让一篇抽象的说明文变成了一篇直观的说明文,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多媒体教学对传统语文教学的挑战

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时候,作为语文教师应对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有深刻的思考和清醒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多媒体课件预设性强,影响了其应付课堂突出情况的能力。我们都知道,课堂情况是千变万化的,因此应变能力成为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媒体课件大多预先设定教学程序,教师按预定的计划操作,有可能造成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

语文教学是表情达意的过程,教师的情、学生的情、作者的情三者应融为一体,始终体现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所以整个教学既自主又合作,既自动又互动,达到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境界。而多媒体教学却忽视师生间的交流,由课件全盘代讲,用课件取代了书本,而教师则成了一名电脑操作员,忙于操作、解说,学生并没有得到情感的体验,思维也未得到拓展,师生间的交流显得很苍白。在很多时候语文教学仍需要教师亲自去说、去做、去画、去演,并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用提问、启发等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展学生的思维。显然“人机对话”存在的弊端十分突出。

篇7:语文老师使用多媒体心得体会

内容摘要: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正以令人惊喜的速度走进课堂。但是,毕竟这是一种新型的手段,运用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认为以视听可以代替想象、朗读,多媒体可以取代传统教育媒体,忽略语文学科的文学性,缺少参与,不利于师生情感交流。

关键词:多媒体 语文教学 误区 对策

多媒体是信息时代的标志,它和“信息高速公路”一起,改变着当今的世界。教育的发展鲜明的证明了这一观点:由于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人类将要迎接一次比印刷术、电话和电视更大的技术革命”(美国苹果公司总裁斯卡利语)。多媒体技术一进入课堂,便以其集成性、控制性、多元化、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它具有突破时空,增加范围,扩大容量的特点,增加了教材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并借助形、色、声、情的神奇配合,不仅为教师提供直观、形象、高效率的教学手段,也同样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智力培养、素质提高提供了有效途径。从教学方式或手段来看,它有别于传统教学。它可以使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的审美对象,并加快美的信息速度,加大美的信息容量,使学生直接受到美感熏陶,以期取得最优化的教育效果。因此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人们固有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也给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勃勃的生机。它通过文本、图象、动画、声音等方式,创设情景,激发情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化静为动,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打破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推广和普及已是大势所趋,不少地方发展得轰轰烈烈。但与此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在课件制作和实际教学过程中,已出现了一些值得我们深思的误区。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关注并积极投入到这一新生事物中来。共谋良策,趋利避害,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

一、认为以视听可以代替想象、朗读

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象、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 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对多媒体课的极大兴趣,于是很多教师便在这一方面大做文章,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声音图象信息,并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但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反而受到了限制,不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挥。比如上《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对圆明园的辉煌景观的描写,正是对学生进行想象力的好时机。可有了多媒体,圆明园的图片一展示,使学生的想象反而受到局限。此外,有了多媒体,教师课堂上的范读是几乎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声情并茂的课文录音。这对于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究竟是利还是弊呢?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也越来越少,读书声也越来越稀少,以前的那种书声琅琅的语文课堂在现在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冲击下似已呈日薄西山之势。有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现代教育手段,还要不要花费课堂时间让学生去读?答案应该是不容置疑的。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通过教学活动的进行,促使学生的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都能有全面的发展,缺少了任何一方面,都不是完整的语文教学。

二、认为多媒体可以取代传统教育媒体

传统教育媒体主要指非放映性视觉媒体,如教科书、黑板、实物、模型等。现代教育媒体的出现是否表现传统媒体可以取消呢?我听过一些公开课,发现在一些老师的课堂上,学生的课本竟一次也没有打开过,课文内容全在投影屏幕上。有的老师不论是出示几个词句,还是一个小练习,都要使用投影片,把小黑板,活动黑板弃之不顾。笔者认为,这种“喜新厌旧”的做法是不当的。更有甚者,有的老师还步入用电教媒体代替板书。代替实验的误区。板书是老师进行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是老师根据教学过程的进展逐步“板演”的,是根据老师所传授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而进行的。一般,主体板书一直保留至本节结束。可见,板书不是几张灯片可分割完成的。而用电脑动画来代替实验操作同样不可龋如一位教师在教《乌鸦喝水》时,使用了多媒体动画,演示乌鸦把石子一颗一颗放进瓶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的过程。结果,许多学生注意力集中到乌鸦的神态动作上,并且由于制作技术原因,动画中瓶子里的水是升得比较快的,学生对“一颗一颗”、“渐渐”等重点词的理解,体会并不深。另一位老师在同一课的教学中,使用了传统的教学手段,准备了瓶子、石子做实验,还请学生上台动手试一试,并提醒学生观察瓶子中的水,放进一颗石子是看不出水明显升高的,让学生了解到乌鸦的耐心,对渐渐升高有感性的认识。

三、忽略语文学科的文学性,不顾文学作品自身的特性,滥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图像泛滥严重破坏了文学的美感。

诚然,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在直观化、形象化、真切化及便捷化方面绝非传统教学方式可比。但是文学最重要的载体是语言文字,最讲究的是意象,意象是作家的感知、情感和理智等因素所构成的经验世界的再现,而这一再现便是通过语言文字体现的,读者正是通过语言文字进入情感和生命体验,从而产生共鸣,这就形成了文学意象的丰富性、复杂性、深邃性。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学意象正是因为读者心理体验的不同发散,而呈现出五彩纷呈的景象。

在语文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最容易忽略的便是文学性,往往会简单地以媒体直观形象取代文学意象。如一教师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一文时,为帮助学生理解“春草图”,特意截取了一幅生机盎然的画面,画面上小草青翠欲滴,惹人喜爱,学生固然为春草的美丽而感叹,可朱自清先生语言的优美又岂是一个简单的画面所能体现出来的呢?如“嫩嫩的,绿绿的,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一句就值得好好品味,“嫩嫩的,绿绿的”刻画出了小草的油绿可爱,“偷偷地”写出了小草的俏皮情态,“钻”写出了小草矢志向上的力量,而这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信息是无法在画面中体现出来的,春草的意象美正是通过语言文字表现出来的,如果不引导学生去品味这种意象美,岂不是与语文教学的要求背道而驰了吗?再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一句“杨花落尽子规啼”便奠定了全诗的格调,设若不懂杨花的飘零,子规啼血的典故,纵使真的恰好截取了“杨花飘,子规啼”的画面,恐怕也无学生能产生共鸣,有悲凄的体味吧?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都是富有弹性和张力的。就如我们生活中常说的“你是个东西”和“你不是个东西”都是骂人一样,文学作品的语言为学生的想象和创造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如果引导学生进入意象品味,即使不借助于媒体形象,学生的感受和理解也将会是深刻难忘的,而且内涵也更为丰富。如《红楼梦》中黛玉在

临死前说:“宝玉,你,你好……”,省略号中省略的内容到底是什么呢,是对宝玉的指责、痛斥,还是牵挂、留念?我想,即令是曹雪芹再生,也无法一一说清其中情感的复杂,仅靠一两个多媒体画面又如何体会得了呢?

四、缺少参与,不利于师生情感交流

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除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外,更重要的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这种情感的交流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通常有语言手势、肌体动作以及神态等等。传统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授课情况改变教法、思路甚至内容,其灵活性有目共睹,而现在的多媒体一旦设计好了程序就不能随便改变,教师成了“播映员”,主观能动性大大降低,更有的教师因为初学,操作起来手忙脚乱,与学生的交流也就“省”了。缺少了教师的热情参与,既不利于学生阅读,又增加了学生视觉上的负担,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很不利。在课堂上,教师关注更多的是多媒体的操作,而弱化了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技能培养的信息反馈;学生关注的是屏幕上所演示的内容,教师只是一个多媒体的操作者。其实,有些教学内容用传统教学手段可以使教师的喜、怒、哀、乐及情绪、情感对学生的情绪、情感的形成具有示范作用,有利于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有利于师生产生感情共鸣。

从当前教育线上使用多媒体的现状来看,我们很有必要深刻思考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为多媒体在语文教学坐标中找准位置。因此对于多媒体辅助教学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我们应该更努力地寻求它和传统教学手段的最佳结合点,扬长避短,真正发挥其优点,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整改。

一、各取所需,物尽其用。

在大力使用多媒体的同时,其他常规媒体的许多特色功能也不能一概否定。如投影的静态展示功能、录音机的播音功能及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许多优点也不是多媒体所能完全替代的,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特点选好用足合适的多媒体。

1、用在疑难处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受人工操作和现场条件的限制,有些知识的理解、难点的突破用投影、学具操作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而利用多媒体来演示,把课文内容变为直观、形象的画面就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如教《麻雀》一文,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老麻雀对小麻雀的爱,同时也能领悟到爱的伟大、文中深藏的哲理内蕴,我设计了这样的画面:在一阵狂风中,一只小麻雀从摇摆的树枝上掉到了地上,这时一条狗跑了过来,对着小麻雀看了看,贪婪地张开大嘴。突然,一只老麻雀快速冲下来,挡在狗的前面,不停地扇动着翅膀,保护着小麻雀。在生动形象的动感画面显现的同时配以恰当的解说,不但使学生获得审美上的愉悦,而且加深了对文章中心、文章哲理的理解。

2、用在“不可言传”处

在课文阅读教学中,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时对课文情境的体会“妙不可言”,只能意会,不可言传。这时语言显得苍白无力,传统的“教育者——教育对象”模式遇到了挑战。这时,必须采取“教育者——教育媒体——教育对象”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方能把不能言明的“妙处”通过电化教学传达给学生。在《北京立交桥》一文的教学中,学习“川流不息”一词,学生缺乏感性认识,难以把握,尽管老师说破嘴皮,学生也难以找到那种境地、那种感觉。有了电化教学,教师用自制课件一展示,学生就会一目了然,他们如同站在北京的立交桥上,各种车辆在桥上桥下来来往往。不用教师只言片语,难点便可迎刃而解,深刻把握。

3、用在激发灵感处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地运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的灵感,引导学生打开说话的天窗。如:让学生通过听录制的各种声音,展开想象,将周围环境、人物、事物联系起来编故事;看课件展示故事的情节,想象故事的开头,或交代故事的结尾,逆向推想故事的起因和经过;看配乐录像,引导学生观察人物或动物的动作、表情并进行描述。例如,在教学《骆驼和羊》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看动画课件,引导学生观察骆驼和羊去找老牛评理时,老牛说它们两个都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而没有看到自己的短处时,骆驼和羊会怎么想,鼓励学生发言,使之更深刻

地理解课文。

二、以生为主,优化设计。

教师在设计课件时,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在课件结构上尽可能地使用多元化的超级链接,将教学过程变“线性结构”为“网络结构”,增强课件的交互性、可逆性,使课件的流程能根据教学实际随时调取,同时考虑到各个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反馈情况。条件允许的话,还可增加课件的智能化。

三、素材共享,优势互补

教师要克服畏难心理,积极参加计算机学习。这种学习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来说,并不需要掌握太多的理论,而应该把重心放在具体操作上,力求掌握几种常用的多媒体软件。课件制作难在无素材,因此平时应注意素材的积累,发现相关的素材应及时分门别类的加以保存,同时还要打破学科的界限,实现资源共享,只要合适,就要为我所用。为制作出既生动精美,又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情况的课件,教师还必须与专业多媒件制作人员紧密配合。一个提供教学素材、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一个提供技术支撑。现有的课件,虽说有时并不适用,但可以利用抓图、抓动画等软件,截取其中所需要部分,重新组合加工,提高多媒体的使用价值。

总之,多媒体教学是一柄双刃剑,它走进我们的课堂,带给我们的冲击和震撼是前所未有的,它大大活跃了语文课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但是我们必须时刻牢记它只是语文教学的辅助手段,其最终目的是为语文教学服务的。关键在于,我们利用它,不能把它神秘化,看成一剂良药,夸大它的作用,也不应排斥它,拒之门外。在教改浪潮中,要改,更要继承,传统教学并非一无是处,我们不应该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掉,我们应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只有将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整合,我们才能彻底改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实现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和全新的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达到培养大批具有21世纪能力素质的人才的目的”。我们应该正确看待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和存在的不足,不去拒绝,不赶时髦,而是

以教学效果为准绳,扬长避短,勇于实践,实实在在为学生负责,为学生一生负责。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2、何克抗、张文兰、余胜泉:《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研究项目实施目标与策略》

3、张效民、禹明:《中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教学案例》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4、韩绍祥、魏国栋:《试教通讯》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2003年

篇8: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使用多媒体

一、在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的优势

在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可以打破传统媒体僵化、固定的模式,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并以其丰富、生动的优势给语文教学注入青春与活力,对于语文学科来讲,使用多媒体手段来化难为易、解释疑点很重要,它可以呈现精美画面(包括文字),播放悦耳音乐,提高学生欣赏美和享受美的能力,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激发情感,从而推动语文教学信息化的进程。

(一)跨越时空界限,扩大课堂容量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有时要花很多时间进行板书。而多媒体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将教学内容快速地再现于课堂,还可以导入大量的课外知识或阅读材料,使课堂容量增加,拓展学生在单位时间所获取的知识和信息量。传统的语文教学缺乏生动、形象和直观性,所以意境感受肤浅。在这种情形之下,多媒体技术则能变抽象的语言文字为具体的视觉画面,丰富学生感知,拓宽生活见闻,实现“情境教学”,从而顺利地再现课文中的事物及人物,便于学生理解作品的意境、主旨,从而加速信息的传递,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二)符合学生认知心理,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心理学表明,在学习过程中,视觉、听觉、触觉和运动觉等多种感官协同参与,可以大大提高记忆效率。多媒体可将文、图、音频等教学融于一体,让语文课堂“活”起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增强了记忆效果,丰富学生表象,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理解文章意境,理解人物性格以及情景在创作生动形象的作用。运用多媒体光声等强势刺激,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得到血肉丰满、情感充沛、形神兼备的印象,准确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内心世界,诱发学生的“乐学”情绪,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二、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使用的误区

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是有目共睹的,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于课堂教学固然是好的,但一味地赶时髦,追求形式,滥用多媒体,必使多媒体教学走入误区。

(一)过分追求形式,为用而用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教师把多媒体当成展示自己计算机水平的表演工具,把课堂摆弄得绚丽夺目,煞是“好看”。整节课热热闹闹,学生上课看得眼花缭乱,下课变得晕头转向。最终造成本末倒置,使本应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多媒体变成了追求多种感官刺激的干扰源,既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也不能扎实地进行语文基础教学,更无法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另一些教师为追求求形式,把多媒体当成演示教学内容的高级黑板、语文课堂的装饰品、出示文本的捷径。使用多媒体进行“文字搬家”,以此给学生呈现更多的学习材料,多媒体无形地成了"题海战术"的现代化工具,不仅没有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而且易造成学生的疲倦,达不到新课改要求。

(二)看似精彩的设计,单一固定,扼杀学生的想象思维力

语文教学注重的是以阅读为基础,让学生在对文本的欣赏和再创造,在与作者的“共鸣”中,激起自身的情感体验。而每个学生因生活环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同,会对文本产生不同的理解,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在过多使用多媒体的教学中,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总被限定在教师设计的课件中,把生动的艺术形象固化在简单罗列的图片、动画和教师事先做好的文本解读上。其结果是本应内容活泼丰富、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变成“唯老师理解独尊”的一言堂。毫无疑问,多媒体有时是无法代替我们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其不当使用会引发学生思考的惰性,扼杀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三、正确合理地使用多媒体

如何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促进语文教学和谐健康地发展呢?

(一)认真备课,精选内容与形式,使二者和谐统一

使用多媒体教学不等于不需要备课,有的教师上课前利用几分钟的时间从网上下载现成的课件,然后就去上课。特别是近几年当我们埋怨学生学习不理想时,是否静下心来思考自己是怎么上课的?你没有研究教材没有把握重点难点,效率如何能提高呢?所以,要让多媒体成为你教学的辅助工具,备课还是最主要的,我们要精心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在课标的指引下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另外,我们还要对课文内容进行精选,不是所有的课都适合用多媒体演示,只对那些普通条件下无法呈现的、学生因生活阅历限制而无法想象理解的课文等,才适合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比如,在教《海燕》这首散文诗的时候,考虑到教材通篇运用了象征手法,学生比较难于把握主题。于是采用多媒体循图入文:让学生观看海燕在风卷云集的海面上高翔的画面,感受到海燕矫健、勇猛、不畏强暴、勇于博击的雄姿,用形象的图像和富于感染力的音乐语言去调动学生感官,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学生自然而然的理解了海燕象征的是无产阶级革命先驱,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二)运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应与传统教学手段相配合

在语文常规教学中,教师能用三言两语把某个复杂的问题讲得清楚透彻,并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逻辑力量,它是任何现代技术不能代替的,其简便易行又是多媒体很难达到的。如传统语文教学中的讲授、背诵、分析等教学方法,虽在现在素质教育条件下被抨击得很多,但它仍具有很多优势,多媒体不可能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因此,夸大多媒体的作用,试图以多媒体代替传统教学媒体的做法是不现实的。所以,教师在运用媒体时,不是考虑怎样更多地运用媒体,而是应该考虑怎样才能与传统教学相配合,相得益彰。如:在教授诗歌时,当然可以用现成的录音资料来给学生示范朗读,但它绝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朗读;可以用一些图片来对诗句进行解释,但不能所有的诗句都用图片来解释;可以营造诗歌的意境,但不能取代学生自己用心去体悟,用语言来描述。只有认识到这些,学生才能真正提高欣赏水平。

篇9:如何使用多媒体优化语文课堂

一、声像构图,体验情感美

文学作品,尤其是散文,具有较高的审美属性。然而,学生受时代阅历,特别是情感体验的限制,作品情感与学生情感上的参差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因此,在多媒体PowerPoint课件或多媒体语文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首先应利用计算机媒体调控自如的优势,将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声像结合的立体交叉、有声无声的画面图式转换,以营造特殊的情境,叩击学生心灵,将其情感引入轨道,以引起审美共振。

二、动静创意,领略意蕴美

文质兼美的文章,作者通过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在谈天说地、谈古道今、写景抒情中揭示出生活的本质和人生的真谛,具有使人获得精神愉悦的审美属性。对此,教学应努力指导学生领略作者所创造出来的那种充满哲理意蕴的艺术境界,让学生走进作品去领悟,从而获得一种高层次的审美愉悦。借助多媒体计算机集图、音、文为一体的灵活可控的信息处理优势,我们注重媒体表现出的图像与声音的美,或动中有静,静中寓动;或动静交叉,动静结合,努力使媒体既表现出和谐的色彩美,又表现出高雅的音乐美。

例如《听潮》,这是一篇写景抒情意蕴深远的美文。课件设计时,“导入语”环节我选用“淡水澳头岛”及其海面为背景,配以“圣母颂”那悠长而宽广的主旋律,再由教师娓娓朗诵着导入语。(“每当我们漫步海堤或徜徉海滩时,你可曾从大海那喃喃细语中,从它那如痴如醉的倾吐或是汹涌澎湃的咆哮声中领略出大海那深沉而丰富的内涵……”学习著名作家鲁彦所写的《听潮》一文,使我们领略了大海那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又让我们沉浸在大海柔情脉脉的静美、陶醉在大海雄奇奔放的壮美之中,流连忘返,一往情深。)如梦的遐想,似天边传来的吟咏,寄托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使教者、学者那明净优美的情绪、纯洁崇高的境界,不断深化、充实。

对于文中那三个富于变化的海潮阶段,我通过静态画面,设计出最能体现阶段特点的斜向层迭模块介面。每一阶段都由最具景物特征的静态画面配以文字、该阶段的录像播放(音乐、图像、朗读俱全)和音乐背景构成。尤其是每阶段配置的音乐都是精心选择、巧妙设计的。如“落潮”阶段,我们选配“梦幻曲”,曲调平稳缓慢,渗透着安祥宁静。不论是作为朗读(个别或全体)的音乐背景,还是作为启发联想的情境氛围,都能令人感到情意深长,韵味无穷,似在甜美的梦境中,从而让学生领略大海熟睡时的那种温柔、清丽的静美。又如“潮起”阶段,我们选配“春天奏鸣曲”;“涨潮”阶段,我们选配“黄河钢琴协奏曲”,让学生在气势磅礴、宽广壮阔的音乐背景中,领略大海雄奇奔放的壮美。

为了领略大海丰富而深刻的哲理意蕴,海潮高涨时的动态录像播放,更能使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地来到大海边,在波涛汹涌、澎湃咆哮的海涛声中领略那“伟大的乐章”的浑厚内蕴。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赏读听读诵读”的多种方式,诵读又采用“个别小组全体”的竞赛形式,让学生多次反复地目接口诵,在学习中达到“忘我”的境界,体味出审美愉悦。

三、时空造境,感悟和谐美

诗歌教学必须根据其文学特点,不仅注重领会极其精练的富有鲜明节奏和韵律的语言,而且更应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那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诗人那丰富的想象往往跨越时空,主题、情思、韵味的表现,表达方式的运用,节奏的处理,无不展现美的身姿,从而产生巨大的审美价值。在这里,多媒体那缩短时空、增加信息密度、扩大信息容量的优势便派上用场了。

例如《天上的街市》,诗人郭沫若从街灯联想到明星,又从明星联想到街灯,想到天上的街市、街市的物品、街市行走的牛郎织女。这样回环互喻,相映成趣,创造了一个充满幻想、充满诗情画意的和谐美妙的意境。借助多媒体计算机,既再现天上人间浑然一体的画面,又呈现全诗富有鲜明节奏和韵律的语言特征。让学生在学习诵读品味揣摩过程中,感受逼真的情景,领悟美妙和谐的意境。

篇10:多媒体设备使用培训心得体会

今天,我校开展了一次关于多媒体设备使用的培训,使我有了很多的收获,原来我对多媒体设备几乎无从下手,但通过这次学习,我才明白:多媒体设备是能促进我们教学的现代教学设备。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就是要学习好多媒体的使用方法和技巧,才能学以致用,真正地发挥它强大的功能。通过专业教师的讲解,以下几点是我的小小收获:

一、利用投影仪来辅助数学教学,可以省去许多传统的教学工具,如粉笔、刻度尺、三角板,圆规等,连以往讲《全等三角形》一课时要制作的三角形道具也可以省了。

二、恰当地选用投影仪来辅助教学,以逼真、生动的画面来创造教学的丰富情景,使抽象的数学内容形象化、清晰化,使数学知识由静态的灌输变为图文声像并茂的动态传播,一方面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可以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

三、在课堂中我们可以投影仪完成课堂练习,定时自动收缴学生作业,并能当堂对学生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发现问题,以便及时解决本节课堂上新生成的问题。

以上是我通过培训体会到的,而如何熟练地使用它发挥它,仍需要我接下来不断的摸索、尝试。这学期我想趁热打铁,抓紧时间动手操作,争取早点将电子白板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

篇11:语文老师使用多媒体心得体会

资阳市雁江区清水镇初级中学 李汝菊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多媒体已逐渐步入课堂,它弥补了传统教学中在创设教学情景、情感渗透、思维创新等方面的不足,它能够化说教为感知,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利用多媒体技术,使用文字、声音、图片、动画等等,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学生获取的信息量也远比老师口头讲解、说教多得多。

语文是各科学习之母,在中学各科学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所以现代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在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这些教学手段对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好地理解、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科学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理解能力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使用多媒体教学,要有利于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事物感知的印象是先入为主的,强化首次认知对后继学习能否顺利进行至关重要,导语有的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是教学内容的必要补充,还有的虽然从内容上看关系不大,但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能够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为新课的导入创设了一个化静为动、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把课堂教学引入到一个新的境界,显示出传统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是,教师也要根据要讲的内容,选用多媒体课件也要有利于创设情景的画面,而不能相反。例如在教学《海洋是未来的粮仓》一课时利用一些海洋食物图片材料,配以《大海呀故乡》的歌曲,让学生在享受美的同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把学生的思想感情吸引到本课的教学之中,引起学生的共鸣,造成浓厚的情景氛围,在和谐轻松的氛围中导入新课。

二、使用多媒体教学,要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生态教育的目的是使所有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获取发展。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增长知识、发展能力,这是我们每个教师所应倡导的教育观点和教学方式。

学习兴趣是学生有选择地、积极愉快地学习的一种心理倾向,它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推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源泉,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会专心听讲,积极思考,才能学到新的知识。如果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兴趣,学习就不再是枯燥的事情,学习效率才会提高,学习起来就乐此不疲,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多媒体可将书本中枯燥、乏味的知识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在课堂教学中只要合理使用,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探索钻研精神,并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受到一定的教育。例如在学习《海洋是未来的粮仓》时,与学生共同观看由于环境污染而造成的恶果的图像。这可以:1.使原本空洞枯燥乏味说教知识变得丰富多彩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知学、好学、乐学。2.学生看到了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活生生的例子,学生会思考为什么我们美丽的地球母亲会面目沧桑?会受到如此严重的污染?而且还是她的儿女对她的摧残?……使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和洗涤,从而自觉地加入到保护环境的行列之中。

实践证明,在教学《海洋是未来的粮仓》时,由于利用了多媒体教学,学生清晰地看到海洋被污染,动物面临生存危机,那么人类又会怎样呢?这样就会引发学生的思考、联想。这不仅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使学生暗暗下定保护环境的决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使用多媒体教学,要有利于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多媒体教学具有动态性,有利于反映概念及过程,能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传统教学往往在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问题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即使如此,学生仍然感触不深,易产生疲劳感甚至厌烦情绪。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方法是变革教学手段。由于多媒体具体直观,动静结合,声色兼备,表现力强,可以使抽象、深奥的知识简单化、直观化,缩短了客观实物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所以只要我们能恰当地、合理地加以使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方面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

四、使用多媒体教学,要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模式的变革,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多媒体教学增大了教学的信息量,通过小小的鼠标,就可以将材料分析、课文、图片、声音等等提供给学生,多媒体教学一改传统教学的单

一、僵硬的课堂教学模式,采用智能型、具有亲和性的界面,以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示最前沿、最丰富的知识,从而促使学生更好地充当了学习的主体这一角色。如果只利用课本讲解又太乏味,学生不能主动参与其中,只能作一个被动的听众,如果通过恰当、合理的多媒体课件展示,就可以使学生变成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同样在学习《海洋是未来的粮仓》时,教师将本课的学习目标和课件展示给学生,学生看到图片和问题后积极性很高,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和讨论中,教师只是在旁边进行指导和答疑,这样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就只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

五、使用多媒体教学,要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使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语文教学,可以凭借色彩鲜明,形象逼真的画面,拓展语文教学的信息通道,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视觉和听觉具有感知的时效性、共同性和统一性,使学生更快、更准确、更牢固、更大容量地接受信息和知识。以前必须借助想象的画面、声音、动作、过程,现在都可以以真实的形象、声音、鲜明的色彩,直接地呈现在每位学生的面前。由于强化了对实物实景的视听感受,学生对语文的理解必然会深刻得多。恰当、合理的使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全方位、多渠道、最直接的视觉、听觉感受,提高了教学效率。

在学习《海洋是未来的粮仓》时,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不仅弥补了学生知识的缺失,以及我们内陆地区学生从来没有看到过海洋的不足,而且有亲临其境的感觉,达到了提高授课的效率,为师生打开了一个充满活力的语文授课世界, 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观,使学生认识到我们是生活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增强了教与学的主动性,看来只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合理使用多媒体,不要滥用多媒体,就能达到提高教学效率,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总之,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优化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

篇12:多媒体教室使用心得

实习组

自实习以至今我已经上了大概四个课时的多媒体教室,与传统教学相比较,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大大提升教学效果,使课堂更加的生动有趣。首先,多媒体教学能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大大增加了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其次,了使用多媒体于教学,能够增加教学的教学的形象性和直观性,利用电脑技术设计好板书,可以使板书更加工整清晰,条理分明,节省书写的时间,师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最后,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尤其是本人的政治课,主要目的在于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如果一直在教室里灌输那些思想,很容易产生学生的厌烦情绪,只会让学生认为政治是一门死记硬背的科目,而较难达到德育的核心目的。而利用多媒体资源,联结各种时事以及故事、短篇等,使大量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优化组合,教学内容更充实,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显得不那么的枯燥乏味,更能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活跃了课堂的气氛,激发了同学对学习的兴趣,对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信息容量更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上多媒体课,对于学生来说需要改变以往的被动的接受知识的思想,需要增加自己的主动性以及创新性。而对于老师来说,如果想完成一节较为优秀的多媒体课,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的多媒体技巧,最重要的需要一种更好的组织和引导力,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和领悟,学会把教材和多媒体资源结合起来。

上一篇:二宝满月酒短信通知下一篇:惜取眼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