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探析

2024-05-24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探析(共8篇)

篇1: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探析

转职能工作小结

2012年初春,学校还没开学,我有幸借调到省编办参加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工作。怀着一颗好奇之心,学习之心,来到了省编办报到。看到了很多,听到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正如华江主任和晓方处长指出的,这是一次我们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的大好机会!确实,我带着一些想法而来,又带着一些想法而去!

总体上来说,这些想法和收获可以概括为如下三点:

一、两点认识变化

没来之前,对于一些问题,有一些认识。来了之后,这些认识发生了改变。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借调工作,我深深感受到了理论和实践的距离。

1、改革实践和改革理论是不同的。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大家耳熟能详。但是理论如何指导实践,理论如何保持与实践的一致性,却是一个现实问题。来之前,我希望能够发挥专业优势,提供一些建设性意见,来到之后,我发现这些理论都太宏观,直接的指导意义并不大。我深深感到,并不是任何理论都能够对理论提供指导。只有真正符合客观实际的理论才更有力量。

2、机关工作实际和理论认识也是不同的。没来之前,我对省编办的工作有一些想象。因为了解不多,我对编办的了解停留于做编制。想当然的以为这些工作可以“闭门造车”,应该会很清闲。但来到之后发现,我错了。编办的工作有更加丰富的内容,涉及到的职能是我所没有想到的。编办工作又忙又累,整天加班加点,白加黑,五加二,加班是上班,不加班就是放假。这是我们这些外部人士所没知道的。所以,编办干了活,但是却没人知道,做了无名英雄。

总之,这两点新认识告诉我,要多参加挂职锻炼,多向实践学习,让自己掌握的理论能够经受实践的检验,在实践中得到发展。这可能是我们这些理论工作者必须要走的路。二、四点改革体会

1、改革是一种博弈。朱小丹省长在今年两会广东团开放日活动上指出,“当前改革最大的阻力是既得利益集团,政府改革最大阻力也来自政府自身,改革改到政府头上,究竟是真改革还是假改革,这是一次很大的考验。”事实上,参加改革的过程,我们也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在梳理政府职能提出审核意见的时候,我们不仅要根据法律法规和审核工作指导意见来进行,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和政府部门讨价还价。在面对强势部门的时候,对于我们来自学校的人员来说,会感觉底气不足。这时候只有请出“尚方宝剑”。没有领导的强力支持,我们的博弈很难占据优势,更不用说取得“战果”了。

2、改革需要积极主动。说实话,一开始参加政府职能梳理的工作,我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想当然的以为,以自己的专业能力,工作应该会很容易。所以,对于准备工作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和部门的沟通联系也比较消极,觉得即使上门沟通,人家也不一定会理你。所以,在工作的起步阶段,有些落后。后来经领导的督促指导,转变心态,积极参与,工作局面才有所改观。所以,开展改革,积极主动的心态是很重要的。被动消极只会“挨打”。被改革的部门不会将自己的“礼物”拱手相让。

3、改革需要激情和勇气。省长朱小丹在今年以来的多次讲话中强调,“要拿出革自己的命的勇气”。事实上,也是如此。没有革自己命的勇气和激情,改革是难以推进的。早在今年 2月14日上午的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会议上,朱小丹省长就指出,“改革最大的阻力来自既得利益格局,没有革自己的命的决心和勇气,就突破不了与科学发展、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政府部门权力利益格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就难以深入。”在转变政府职能工作的动员会上,志红主任充满激情和勇气的动员讲话,让我们心潮澎湃。这是我们能够持续开展这项工作的精神动力。

4、改革需要做好准备。在参加转职能的工作过程中,有两个明显的感觉:一是在提出审核意见时开始很迷茫,不知道应该如何提出审核意见,究竟是依据指导意见提的标准,还是以理论所揭示的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宏观趋势,标准如何拿捏是一个问题;二是在填写审核表格的时候,不断回炉再造,反复进行调整修改,浪费了很多人力物力。这两点都与改革的时间比较仓促有关,一些理论准备和技术准备可能还不够成熟。所以,改革体现了一种渐进主义实用主义的特征,大家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不知道如果事情准备的更充分一些,事情的进程会不会有所不同。三、三点对未来的看法

借调期间,我一直在反复思考着一个问题:下一步改革的方向和动力哪里来?我们进行了一轮又一轮改革。改革还没有进一步开展的空间呢?改革还没有持续推动的动力呢?从具体工作的角度,个人以为还有两点改革相对容易做,还有一个动力可以引入了。

1、方向之一:公布权力清单。经过政府职能的梳理,各部门各处室的权力清单已经梳理出来。如果将这些权力清单对外公布出来,可以让社会对政府的权力有一个相对明晰的认识。这有利于明确政府权力的边界,明确政府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有利于对政府权力运作的制约和监督。如果能够明确,只有经过公布的权力,才是合法的权力,没有公布的权力,都是非法的,即使行使也是非法无效的。这将可以利用社会的力量形成一种监督制约机制,限制政府权力的无限膨胀和扩展,对于推动中国政治发展和政治文明进程将功德无量。

2、方向之二:厘定交叉职能。在政府职能梳理的过程中,也可以发现存在着很多政府职能交叉的情况。政府职能交叉重叠并不完全是坏事。但是如果能够进行科学的厘定和重组,将更加有利于形成职责明确,分工科学的善治格局。个人认为,对于交叉重叠的职能可以分为两种情况进行处理:一是职能归并一个部门可能造成一权独大不利于监督,而交叉重叠有利于职能部门相互制衡,保障公民权利不受侵犯的,可以保持现有格局;二是交叉重叠只会导致推诿扯皮,进行职能整合更有利于明确责任,便于市场和社会办事的,可以进行归并整合。

3、动力来源:发扬民主,鼓励社会参与。现有的政府改革模式体现了压力型体制的典型特征。很多改革的开展都是自上而下进行的。它有赖于中央政府的权威和领导的高度重视。这种改革在当前具有很强的现实可行性。但是从长远来看,改革的动力机制不完善,改革的持续性也不够稳固。十八大提出,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这实际上为改革指出了持续的动力源泉。未来的改革必须引入社会的力量,必须鼓励广大人民的参与。只有这样,才能够为改革建立起内生的动力机制。

篇2: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探析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抓手,是建设法治政府、廉洁政府、服务型政府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全面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政策的指引下,我县高度重视行政审批工作,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和省、市有关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政策措施,在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方便群众、企业办事,优化政务服务环境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实际运作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我们通过深入有关部门进行专题调研,对我县如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进行了一些理性思考。

一、全县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县按照国务院和省、市部署要求,全面加强对全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不断精简行政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出台行之有效的制度办法,强化监督管理,大力推行“两集中两到位”,建立和公布政府部门权责清单,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逐步建立健全高效、协调、规范的政务服务体系。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力部署落实。2014年初,按照上级部署要求,将审改工作牵头单位由县监察局调整为县编委办后。县上及时调整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成 员,组长由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统一指导协调全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研究解决审改工作重大问题。各有关部门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全程抓,做到了责任到人、任务到人,保证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有序、有力、有效推进。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法》,定期研究部署行政审批改革工作中的重要问题,聘请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专家团队,对改革中的难点、热点问题通过集体研究论证、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等方式进行有效解决。县审改办严格执行行政审批政策措施,对承接落实国务院、省市取消调整行政审批事项,按照程序由相关部门单位提出意见,县审改办拟定方案,经县审改领导小组讨论,提交政府常务会审定后以县政府文件下发执行。加大思想宣传,通过县政府门户网、机构编制网、政务服务网及印制各类学习宣传资料等方式,广泛深入地宣传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使审改工作深入人心。

(二)推进简政放权,实现权力瘦身。在坚持全面精简和放权的基础上,实行行政审批“四减”措施,进一步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削减审批环节、减少审批收费、缩减审批时限。十八大以来,全县先后六次公布取消调整行政审批项目319项,涉及行政审批部门和单位46个,其中取消行政审批项目53项,承接省市行政审批项目39项,调整行政审批项目147项。全面清理调整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80项。对国 务院、省市政府决定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坚决予以取消,对市以上下放的审批事项全部承接新增。县政府决定取消承接的文件下发之后,各部门立即停止取消事项的审批,对承接新增的事项主动与上级部门衔接沟通,明确实施主体、承办机构、办理要件、流程和时限,严格按法律法规办事,确保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接得住、管得好。实行行政审批事项目录化管理,任何部门(单位)未经批准,均不得针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擅自设置行政审批事项,切实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目录之外无审批”。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进一步削减审批环节,压缩办理时限,对无实际意义、繁琐累赘的环节一律减掉,明确每个审批环节办理时间节点,能立即办理的要立即办理,不能立即办理的必须承诺办理期限。收费项目必须明确法律法规条例等依据,无依据的一律不准收费,对设定自由裁量的审批收费项目,一律按下限收取;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基金项目,采取降低收费标准、暂停收取或取消的办法,真正让办事者省时、省事、省钱,最大限度地激发市场和社会的活力。

(三)实行阳光政务,推行公开用权。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对于县政府决定取消调整的审批事项及时在政府门户网、县机构编制网及政务服务网予以公示,各部门对每次取消、调整的事项信息和现行审批事项的行使依据、办事流程、办理时限、是否收费等情况通过本单位网站、政务大厅电子 政务平台、编印事项告知单等形式向社会公布,同时对政务大厅办理事项的办理情况通过电子政务平台及时公示,做到公开、透明。全面开展县级政府部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梳理审核工作,通过各部门(单位)自查清理,县审改办集中审核,经历“三审三回”的集中审核,县政府24个部门公开保留权力事项2872项,责任事项20598项,追责情形27466项。对存在的7项部门交叉事项,通过多方征求意见、召开专家评审会议,最终确定了实施主体和承办机构。

(四)健全制度机制,强化监督管控。为完善行政审批制度机制建设,县上先后制定下发了《镇原县行政审批事项目录管理办法》、《镇原县行政审批监督管理办法》、《镇原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部门职责分工》、《镇原县行政审批公开公示办法》、《镇原县行政审批过错责任追究办法》等制度办法,各部门也制定了监督管理办法,将权力彻底关进制度的笼子。着力加强行政审批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县审改办与县考核局、政务中心联合定期对县、乡政务大厅审批窗口、行政审批单位进行了监督检查,对存在的违反工作纪律、服务态度、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及授权不到位等方面的问题,及时查处并限期整改。为了使行政审批改革工作取得实效,加大行政审批监督力度,县上还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全县目标责任考核。

(五)加强统筹协调,优化政务服务。推进“两集中两 到位”改革,在全县37个部门(单位)设立了行政审批股,实现单位内部审批权向一个股室集中。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政务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县直单位所有审批事项进驻政务大厅办理,目前已进驻政务大厅的县直部门(单位)24个,工作人员53名,年办件量达11万件,服务内容涉及全天侯服务咨询、督查考核管理、政务平台维护、日常业务办理、乡村政务服务等多个方面,真正实现了“四转变”,即由分散审批到集中审批、由无限时审批到即时承诺审批、由部门内分散审批到部门授权集中审批、由分散收费到窗口集中收费的转变。目前,全县19个乡镇的政务服务中心承办事项703项,年办件量21.4万件,全县共建成村级(社区)便民服务中心220个,累计办理便民服务事项11.2万件,接待咨询服务5.1万人(次)。极大地拉近了政府与群众的的距离,有效促进了政府部门的职能转变。

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站位不高。一些部门(单位)存在利益保护主义,不能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一些应进驻大厅的单位和审批事项未进驻,一些单位存在“进人不进事,进事不批事”等问题,有些应该交由窗口工作人员办理的审批权,没有移交到位,仅仅把窗口当成单位的“收发室”和“咨询台”,存在“授权不给权”、“审批窗口”成了“受理窗口”等问题,给办事人员造成了极大的不便。

2、人员管理脱节。目前,各部门(单位)派驻政务大厅的人员,其人事关系、工资晋升在原部门(单位),而日常管理则由政务大厅负责,派驻人员的日常管理考核基本与工作实绩脱节,造成派驻人员缺乏“归属感”,产生“被边缘化”的错觉。在实际工作中容易受原部门(单位)的干扰,不能专心于本职工作。有的单位派驻大厅的工作人员轮换频繁,致使业务知识不专,服务能力不强,影响办事效率和对外形象。

3、存在重审批轻监管现象。长期以来,各审批单位习惯于 “以批代管、只管审批”,将大量精力放在了如何实施审批,取消了多少审批项目上,对如何“简政”、如何“放权”,如何转变政府职能、方便群众办事等方面探讨不多,审批后,是否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存在着监管不力、监管不到位的问题。

4、审批网络化程度不高。目前,互联网已经遍及城乡,互联网便捷、高效的作用显而易见,但有些部门只是在网络上咨询、查询、下载表格,没有充分发挥网络审批作用,一些行政审批及便民服务事项仍需到机关或大厅办理,有些审批项目审批纸质资料多、环节多、程序繁,不仅增加了办事人的成本,也延长了审批时间。

三、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真正实现审批权的集中到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牵扯社会方方面面,涉及利益群体多,行业领域广。正确引导教育广大行政干部、企业、群众从思想上深刻认识行政审批改革的时代性、紧迫性、必然性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大力宣传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相关知识,使改革思想深入人心,使企业、群众积极参与改革,支持改革。持续推进“两集中两到位”,使行政单位、审批项目向政务大厅集中,单位内部的审批权向审批股室集中,在大厅能办的事坚决不到原单位办,能即办的坚决不拖延。

(二)进一步完善措施,强化事中事后监督管理。通过实施政府机构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通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清理、取消、调整行政审批事项,加大简政放权力度;通过完善公开部门权责清单,亮出“权力家底”和相应责任,划清政府、市场和社会各自“边界”。加快构建行政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公众参与的综合监管体系。进一步赋予、明确监督管理机构的监管职责,强化监管力量,出台具体监管办法,通过落实信息公示、责任追究等制度,建立常态化监管机制。在持续做好“审批”的同时,特别强化审批后的监管,不但要加强对获得审批的单位或个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监督,而且要加强对行政单位实施权力过程的监督;要完善内部监督机制,部门一把手对本部门行政审批负全责,分管领导对具体行政审批行为负直接领导 责任,审批人对具体行政审批行为负直接责任;实行审批和监管分离,防止自己审批自己监管;完善电子监察系统,强化对审批服务流程的全程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违规审批行为;强化窗口工作人员监管,督促窗口人员强化服务意识、规范服务行为、落实服务责任。

(三)进一步加强软硬件建设,夯实行政审批基础。要理顺政务大厅工作人员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派驻大厅人员的工作职责,明确审批单位与政务中心在加强窗口工作人员管理方面的职责,在保证派驻人员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大厅要及时将考核情况、工作表现反馈原单位,以便原单位了解、掌握派驻人员的工作情况。加紧网络信息化建设步伐,打造审批“直通网”,逐步整合政务服务网、部门审批网、电子监察系统等网络系统,建立健全行政审批、便民服务事项“一网式”运行机制,实现行政审批事项“一网申报、一网受理、一网办结”。

篇3:探析我国行政审批制度与改革

(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不断趋于成熟, 我国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也势在必行。我国行政审批的应用与发展十分广泛, 这是受到计划经济时期政府过度集中管制行为的影响而造成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现行的行政审批制度的弊端越来越突出, 难以发挥以往的积极作用, 市场机制对社会资源配置的调节与优化受到了较大的限制, 社会资源流动的合理性难以得到保障, 市场主体竞争的公平性以及决策的自主性也受到妨碍, 对于社会经济的运行效率而言有着较大的影响, 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无法得以推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经济形势不断趋于复杂化, 如果不对行政审批制度加以改革, 在经济管理中过多采用行政审批的方式, 不遵循市场运作规律, 那么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将会大大削弱, 对于市场活力的激发而言有着不利的影响。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之下, 我国行政审批制度存在的弊端与缺陷日益突出, 因此必须不断深化改革行政审批制度, 提高审批效率。

(二) 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

行政审批是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的背景下各级政府最为广泛的一项职能, 通过对行政审批权的利用, 政府可以对社会事务与微观经济活动进行广泛的干预, 进而造成“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社不分”的局面。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实行以来, 我国政府正在着力于转变政府职能, 实现计划经济下全能型政府模式的改变, 特别是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不断深入, 政府将更多的重心放在了服务于市场主体之上。目前, 我国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仍然处于探索与发展阶段, 政府权力仍然过大, 过多干预了社会经济, 存在严重的“越位”、“错位”以及“缺位”问题。在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 必须对行政审批涉及到的领域和层次进行综合考虑, 而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正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点, 因此必须对行政审批的范围进行重新设定, 并对权力与利益关系进行调整, 促使政府行为的规范性与法制性得到保障。政府应将审批项目进行严格控制, 将政府审批行为减少, 这是实现政府由管制向管理与服务职能转变的必然要求。通过改革才能够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有效性, 并使政企、政事的分离得以加速, 如此才能够营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 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由此可见, 行政审批制度的深化改革, 是为了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客观需求。将审批范围缩小, 下方审批权力, 使经济性管制转变为社会性管制, 进而市政府干预得以减少, 政府基于基本职能领域形式审批权, 并不再过分干预其他领域, 使市场与社会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三) 预防与治理腐败的重要途径

政府自身建设与发展也受到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要影响。目前, 行政审批制度的不合理性还是比较突出, 存在严重的随意性与自由性, 对于市场竞争环境的公平性的建设而言有着不利的影响, 并且限制了市场主体的长远发展, 同时也为腐败的滋生提供了温床, 权力滥用、权钱交易、官商勾结等腐败现象时有发生。作为行政手段的一种, 审批的主观性是非常抢的。审批在内容、流程、标准等方面透明度不足, 制约机制的有效性缺失, 就是导致实施过程中国家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个人权力商品化的现象的出现, 继而导致腐败行为不断出现。因此, 通过对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 使审批事项得以减少, 并使办事流程得以简化, 审批行为的规范性得以提高, 这些都是廉政建设的必要需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 廉政建设也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因此, 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 能够为反腐行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使预防与治理腐败的重要途径。

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面临的问题

(一)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内在一致性缺失

目前, 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过程中存在内在一致性缺失的问题,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同级政府与部门之间、上下级政府与部门之间的协调性存在严重的不足。中央与地方针对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存在较大的差异, 其统一与协调难以实现;地区之间、部门之间也采用了不同的改革标准, 导致行政审批改革的有效性难以提高。具体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过程中, 各级政府仅仅对本级及其职能部门予以关注, 而与上下级政府的沟通与协调存在很大的缺失, 其改革原则、标准以及步骤的一致性与统一性难以得到保障, 进而对改革的统一进程与整体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第二, 在审批制度改革过程中, 各级政府与同级政府或者部门之间的协调统一工作不到位。同级政府之间的协调性不足, 缺乏统一的标准。同级部门之间的协调与统一也有所欠缺, 统一事项由多个机关进行审批, 交叉审批、重复审批的情况普遍存在, 不仅增加的审批的难度, 期间人为因素对审批结果的影响也不断扩大。第三, 各级政府针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相关机构的建设存在一定的缺失。

(二)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流于形式

目前, 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仍然存在很多不足, 诸多方面都是流于形式, 过于简单, 形式化、简单化问题比较严重。具体表现为:第一, 改革目标过于简单。目前, 我国各地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存在明显的应付上级任务或执行命令的倾向, 对量化指标过分重视, 审批制度改革的成效仅仅以审批项目的削减量为依据, 显然是不合理的。改革的目的并不在于取消或者削减, 在数量与比例上迎合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显然是扭曲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本质, 会严重限制改革的推动。第二, 改革标准个体化。目前, 各地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缺乏统一的标准, 审批项目的保留与削减的依据的普遍性与适用性有所缺失, 因此, 为了实现对审批项目的科学评估, 就要制定科学、合法的统一标准, 做到合法合理。目前, 各地政府的改革标准各有差异, 甚至同一地区的不同部门都缺乏一致的改革标准。进而导致审批业务的对接难度大大增加。有的涉及到多个部门的事项难以实现协同审批。一些跨层级审批的事项也受到了标准不统一的影响而难以实现信息的共享与协同审批, 存在的不必要程序过多, 审批工作的效率难以得到保障。第三, 改革内容形式化。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程中, 有的地方与部门推行的改革趋于运动化与指标化, “走过场”的形式主义十分严重, 没有抓住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本质, 仅仅是简单的对审批数目进行缩减以及对审批形式进行改变。取消的审批项目大部分都是日常行政管理中使用或者行政单位不愿管理的项目, 而与机构利益密切相关的审批项目却没有进行改革, 大多采用合并、变称呼的等形式得以保留, 这种形式显然只是应付大众, 敷衍上级, 没有将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落到实处。

(三)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缺乏完善的配套制度体系

目前, 我国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过程中将大量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了取消或调整, 然而相关的配套行政审批替代机制的建设却有所缺失, 进而造成有的领域的管理存在“缺位”的问题。此外, 现阶段我国行业协会、中介组织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 在规模与影响力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失, 导致政府难以落实一些本应下放到社会的行政审批事项。尽管有的审批事项的是受到政府不愿分权的影响, 但就客观而言, 目前的行业协会与中介组织的实际发展水平确实难以符合被授权的要求。其次, 我国审批责任监督体系的建设存在一定的不足。作为事前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 审批工作的实施必须依靠相应的审批后续监督配套机制才能够得以实现。然而, 目前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缺乏完善的责任监督体系。具体表现在缺乏有效的监督, 难以实现对已准入审批项目的管理;对已取消或调整的审批事项缺乏有效的监管, 管理“缺位”的问题比较突出, 审批事项存在“边检边增”的现象;审批机关的监督工作不到位, 缺乏完善的问责制度。

三、推进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对策

(一) 推动机构改革, 积极转变政府职能

为了实现我国行政审批制度的有效改革, 首先就要不断推动机构改革, 积极转变政府职能, 如此才能够为行政审批制度的调整与优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与保障, 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效率得以提高。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机构改革与职能转变的影响, 二者之间关系为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一方面,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能够促进政府机构的改革, 并实现其职能的转变。另一方面, 政府机构改革与职能的转变对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成果而言有着十分巩固与推进的作用。因此, 必须从根本上对政府机构编制进行设置, 提高其合理性, 并对政府职能进行科学界定, 如此才能够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效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为了有效结合机构改革与职能转变, 就要将重心放在职能的转变上, 并实行简政放权, 实现机构改革的促进, 使行政效能得以提高, 使部门职能得以明确, 避免交叉、重复审批情况的出现。

(二) 强化廉政建设, 打造行政文化

受到封建社会的长期影响, 我国行政文化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深入, 特别是在改革进程中, 存在诸多腐败现象。因此为了实现行政审批制度的深化改革, 就要从廉政建设的强化入手, 并实现行政文化的创新。腐败现象时常发生在行政审批当中, 因此, 必须对行政审批制度进行深化改革, 将行政审批的作用与价值得以充分发挥, 为人民群众寻求公共利益。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首先就要实现为政清廉, 秉公办事, 并加强权力运行机制建设, 提高其规范性与廉洁性, 基于严格的制度行使权力;同时还要不断加强纪律教育, 一旦发生违纪行为, 必须予以严肃处理。此外, 还要加强权力监督机制建设, 将腐败现象扼杀于萌芽阶段。再者, 行政文化的转型也是推动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要保障, 必须实现行政文化的转变, 由“法治”代替“人治”, 同时还要将管制的行政文化转变为服务的行政文化。如此才能够充分发挥政府的服务功能, 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成效得以提升。

(三) 加强财税体制改革

推动财税体制改革也是推动行政审批改革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对此予以重视, 并使部门利益化的现象得以有效遏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 对政府预算制度加以规范, 并实现收支统一纳入预算, 实现公共财政收支的透明化、规范化;其次, 还要加强税收制度建设, 使税制改革得以不断推动。应对税制体系进行适当的完善, 营造一个良好的财税环境以提高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再者, 还要对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分税制度进行建设与完善, 使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行政审批的标准与原则得到统一, 如此才能够有效提高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效率与效果。

四、结语

现阶段我国行政审批制度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 其改革进程也受到了一定的阻力, 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有着不利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对此予以高度重视, 并加强对其的研究, 提出有效的对策, 实现行政审批制度的有效改革, 为我国经济建设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摘要:本文阐述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分析了当前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进而从实际情况出发, 分别从推动机构改革, 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廉政建设, 打造行政文化;加强财税体制改革三个方面对推进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行政审批制度,问题,改革,基本思路

参考文献

篇4: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探析

关键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权力滥用;职能转变;监督制约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他强调指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环节,必须要毫不动摇地持续进行,努力消除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1]。十几年里,中国虽然已经取消了70%的行政审批项目,但是,余下的30%,清理的困难程度更大。被取消的审批事项未来可能会被重新设置,而新的审批事项也会悄然出现。所以,我国现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任务仍然很严峻。

一、我国行政审批制度的概念

行政审批是指行政机关(包括有行政审批权的其他组织)根据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出的申请,经过依法审查,采用“批准”、“同意”、“年检”发放证照等方式,给予其从事特定活动、承认其资格、确认特定民事关系或者特定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行为[2]。

二、我国现行行政审批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许多部门存在不合理的行政行为现象。目前,许多有行政审批职能的部门单位存在不作为或乱作为和吃拿卡要报等的违规行政行为,由于行政审批手续繁多,申请的过程中需要多次多地的走访和提交各种资料,所以就出现了给好处办成事的不文明现象。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形象,破坏了行政的公平公正原则,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出现边减边设的“藏匿式增减”现象。为了增加审批的利益,机关部门出现边减边设的现象,取消失效的审批项目的同时,在别的环节再设置新的审批步骤,将审批改革变成了形式主义。再有,存在“藏匿式增减”现象,对于审批制度项目,申报时多报,取消时少报,通过数字的隐匿维护审批的利益。同时,行政审批改革出现了应急性和浅层次的减量型现象,审批环节表面上简单了,但是实际的审批程序却多于法定化审批程序,加之法律法规的滞后性,这就导致了改革的成果仅仅留于表面。

(三)审批出现环节过多、办事效率低现象。行政审批五花八门,涉及的项目包罗万象,行政机关的审批权因主体的增多而交叉重叠。统计表明,近年来,中央政府的规范性文件设置的行政审批近850项,而省一级规范性文件设置的多达500至1500项[3]。例如建设项目审批,需要向建设部门、环保部门、人民防空部门等8个部门提交申请,审批环节在每处停留3天,审批下来至少在30天以上,有的长达60天以上,这就导致了政府工作的低效率。

三、我国现行行政审批制度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领导重视力度不够高,缺乏政務的服务理念。第一,我国几千年遗留下的“官本位”等陈旧思想依然左右着一些部门领导的行为。机关单位工作人员对于一些无关紧要却存在利益冲突的审批项目不愿放权,不能突破既得利益的束缚和权利的诱惑,就难以真正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第二,许多政府人员的法治观念不强,缺乏依法行政的意识,导致服务水平较低。第三,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后,我国大力发展社会经济,所以,许多地方部门的工作重心还停留在GDP数字的增长上,重视看得见、见效快的政绩建设,从而忽略了为真正为人民谋福利的理念,忽视了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工作。

(二)行政审批透明度较低,缺乏有效的规范监管。第一,审批技术性配套和规则制度不合理,没有统一、有序的工作标准和体系。第二,承接相关行政行为的中介组织处于监督盲区,缺乏有效规制。政府部门遵循简政放权政策将一些权力外包给中介组织,由于中介组织与行政部门关系密切,可能悄悄地成为了相关部门谋利益的中转站,违背了行政审批工作的公正原则。第三,缺乏事后监督的制度设立。行政审批过程会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而事后的反馈和监督则很少引起人们的重视。

(三)行政审批涉及范围广,缺乏科学的权限分配。首先,行政审批涉及了各类行业和五花八门的社会经济活动,可以说渗透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大范围的行政审批模式,阻碍了市场主体的发展,减弱了其积极性的发挥。其次,行政审批环节繁多,项目过多过滥,导致政府办事的低效率。再次,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方式,导致一个部门一个规定,从而使得行政审批主体也越来越多。最后,审批权限缺乏科学界定,容易使得审批环节重复或交叉。所以,对于审批制度事务改革已经十分迫切。

四、应对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问题的对策

(一)提高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认识,促进政府职能转变。首先要提高政府工作人员对行政审批改革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意识决定行为,行政审批制度涉及到各级政治体制和公共事务方方面面,其改革结果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其次,改革涉及到公共利益及权利的再分配,所以要摒弃老旧的思想,转变传统计划经济时期的观念,用新的市场经济规律引导社会发展。最后,明确机关单位的服务地位,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二)加强行政审批制度的监督力度,推进反腐倡廉建设。首先,要提高改革过程的信息透明度。要将行政审批过程对群众公开,让群众了解改革的每一个细节,使之参与进来,征求群众的意见,获得群众的认可,减少新制度推行的阻碍。其次,行政审批部门在从事审批服务工作时,要严格遵守《收费许可证》和《服务价格登记证》制度的规定和管理,增强收费的透明度,自觉接受社会的监督。再次,积极探求新的监督方式,除了加强行政监督、社会监督和媒体监督力度外,还可以加入网络监督模式,通过服务中心网络端口对审批过程及结果进行监察。最后,将审批和监管两个工作项目分开执行。两个工作部分相互牵制,避免自己审查自己,容易产生职权的滥用。

(三)合理设置行政审批的权力范围,加速服务型政府建设。政府部门要进行合理的放权、限权,重新设立审批事项和范围,对于名存实亡的审批事项,要及时取消,减少企业和个人审批的流程和经济负担。科学地设置行政审批的法制化规则,从源头上杜绝边减边设行为的出现;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速度,严格规范保留下来的程序,设置审批的期限,真正做到为人民办实事。创新审批工作方式,科学合理的选择工作方式及合作方式,对各个审批流程进行最优化处理,提高行政审批的工作效率。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一场政府的自我变革,能够约束政府权力,提高行政办事效率,减少企业和个人审批的流程和经济负担。当然,要真正实现转变政府职能,将行政审批改革切实地落实到实处,还需要政府的长期努力。(作者单位:长春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查志刚,马靖芳.行政审批改革与法治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D].河北邯郸,2013,(3).

[2]陈国江.新时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深化和创新[R].中共湖北省委党校,2014.

[3]郑川坤.加入WTO与我国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01,(6).

[4]徐增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回顾与展望.经济体制改革.2008(3).

篇5: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在中国,由于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巨大影响,行政审批已被日益广泛地运用于许多行政管理领域,对于保障、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一种国家管理行政事务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制度。根据统计,我国现有150多个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对行政审批作出了规定,这些规定涉及国防、外交、[1]公安、经济、城市管理等20多个领域、50多个行业。

但是,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正式成为WTO的成员的今天,而行政审批制度又缺乏有效的法律规范,在行政审批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就越来越突出,有些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因此迫切需要对行政审批制度进行改革,来自国内外改革的呼声也愈来愈强烈。[2]

改革历程编辑

改革概况

2001年9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成立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国办发〔2001〕71号),成立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积极、稳妥地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改革工作全面启动。[3]

国务院已分六批共取消和调整了2497项行政审批项目,占原有总数的69.3%。[4] 2013年6月,国务院明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牵头单位由监察部调整为中央编办,国务院审改办设在中央编办。[5]

实施改革

2001年10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提交《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2001年10月18日,国务院下发《国务院批转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国发〔2001〕33号】。[6]

2002年4月,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对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审批制度进行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确定了15个大中城市率先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课题研究,此后又组织了国务院各部门开展这项工作。各地区、各部门领导高度重视,承担课题研究的15个大中城市和一些国务院部门专门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认真组织开展研究,结合实际,突出重点,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一些地方和部门还聘请专家学者参与研究,多方协作,集思广益,提高研究质量。[7]

展开研讨

2002年5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与焦作市委、市政府在焦作市联合举办了全国首次行政审批制度研讨会。围绕如何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展开讨论,来自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的有关负责人参加研讨会。[8]

2002年6月6日~7日,由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天津市行政管理学会联合主办的“中国

[9]加入WTO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研讨会在天津市隆重召开。2012年2月24日,由中国社

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主办、海南省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承办的“法治政府建设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研讨会”在海南顺利召开,国内14名专家教授汇集海口以海南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经验为范本,探讨推动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建设以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研究。[10]

国务院改革工作会议

2002年6月25日,在北京召开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会议。[11]

2011年11月14日,在北京召开国务院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会议总结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研究部署下一阶段行政审批工作,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会上作重要讲话。[2][12]

2012年8月23日,国务院批准广东省“十二五”时期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面先行先试,对行政法规、国务院及部门文件设定的部分行政审批项目在本行政区域内停止实施或进行调整。[13-14]

改革工作部际联席会议

2008年8月5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工作规则》、《关于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意见》和《全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方案》三个文件,明确了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工作思路和主要任务。马馼主持会议并讲话。

[15]

2009年5月19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在北京召开第二次会议,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第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会和国务院第二次廉政工作会议精神,充分认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和更加有力的措施,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下力气再减少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切实加强对行政审批权力运行的监控,推动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16]

2009年7月16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在京召开第三次会议。马馼主持会议并讲话。她强调,要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部署和要求,把对行政许可事项的审核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严格把好合法关、合理关、监督关,确保再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事项目标的实现,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7]2009年12月25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在北京召开第四次会议,重点审议国务院部门拟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会议认为,联席会议办公室依据行政许可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各部门的职责,按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原则,组织各地区各部门和管理相对人、有关专家对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了审核论证,与各有关部门作了充分沟通协商并达成了一致意见,提出的拟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既积极又稳妥,同意进一步论证后报请国务院审定。

[18]2010年9月25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在北京召开第五次会议,总结前一阶段工作,研究安排下一步工作。会议强调,要认真抓好国务院关于第五批取消和下放管理层级行政审批项目决定的贯彻落实,继续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19] 2012年4月25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召开第六次会议,听取了国务院部门第六轮行政审批项目集中清理工作情况汇报,审议了建议取消调整的行政审批项目,研究了下一步工作。马馼主持会议并讲话。[20]

取消审批项目

(第一批)2002年10月,取消789项行政审批项目。[21]

(第二批)2003年2月,取消406项行政审批项目,改变82项行政审批项目的管理方式。[22]

(第三批)2004年5月19日,取消和调整495项行政审批项目,其中取消409项;改变管理方式39项;下放47项。在取消和调整的行政审批项目中有25项属于涉密事项,按规定另行通知。[23]

(第四批)2007年10月9日,取消和调整186项行政审批项目。其中取消128项;下放29项;改变管理方式8项;合并21项。另有7项拟取消或者调整的行政审批项目是

[24]由有关法律设立的,国务院将依照法定程序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修订相关法律规定。

(第五批)2010年7月4日,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项目184项。其中取消113项,下放71项。[25]

(第六批)2012年8月22日,取消和调整314项部门行政审批项目,其中取消184项;下放117项;合并13项。重点对投资领域、社会事业和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特别是涉及实体经济、小微企业发展、民间投资等方面的审批项目进行了清理。[26]

2013年5月15日,取消和下放117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其中,取消行政审批项目71项,下放管理层级行政审批项目20项,取消评比达标表彰项目10项,取消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3项;取消或下放管理层级的机关内部事项和涉密事项13项。[1]

推进改革

2003年9月18日,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省级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意见》。2003年9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推进省级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意见的通知。[27] 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人民银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务院法制办公室提交《关于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意见》。2008年10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监察部等部门《关于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8〕115号)。

[28-29]

颁布行政审批法

2004年7月1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七号颁布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30-31]

地方政府首设机构

2013年8月14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首设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处。[32-38]

改革内容编辑

一要按照应减必减、该放就放的原则,进一步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

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的,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能够自律管理的,政府都要退出。凡可以采用事后监管和间接管理方式的,一律不设前置审批。以部门规章、文件等形式违反行政许可法规定设定的行政许可,要限期改正。探索建立审批项目动态清理工作机制。

二要积极推进行政审批规范化建设。

新设审批项目,必须于法有据,并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合法性、必要性、合理性审查论证。没有法律法规依据,任何部门不得以规章、文件等形式设定或变相设定行政审批项目。研究制定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设定和管理办法。[39]

三要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和社会组织管理改革。

把适合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承担的事务性工作和管理服务事项,通过委托、招标、合同外包等方式交给事业单位或社会组织承担。抓紧培育相关行业组织,推动行业组织规范、公开、高效、廉洁办事。

四要进一步健全行政审批服务体系。

继续推进政务中心建设,健全省市县乡四级联动的政务服务体系,并逐步向村和社区延伸。加强行政审批绩效管理,推行网上审批、并联审批和服务质量公开承诺等做法,不断提高行政审批服务水平。审批项目较多的部门要建立政务大厅或服务窗口。

五要加强政府监管。

对取消和调整的行政审批事项,要明确监管责任,制定后续监管措施,强化工作衔接,避免出现监管真空。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把工作重点转到依法监管上来,切实履行职责,制定政策法规、标准规范,加强日常动态监管,保证市场秩序,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六要深入推进行政审批领域防治腐败工作。

深化审批公开,推行“阳光审批”。加快推广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严肃查处利用审批权违纪违法案件。

七要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与投资体制、财税金融体制、社会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结合起来。

进一步理顺和规范政府与企业、与社会的关系,规范上下级政府的关系。进一步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提高行政效能和公共管理服务质量。

总体情况编辑

一是大幅度削减行政审批项目,审批事项过多过滥的状况明显改变。2004年,监察部、国务院审改办会同有关部门对审批项目进行了新一轮审核论证。经过严格审核和充分论证,国务院决定第三批取消和调整审批项目495项。至2006年,国务院部门分三批共取消和调整审批项目1806项,达到了国务院部门全部审批项目的50.1%。[40]

二是保持上下衔接,形成了国务院部门改革与地方政府改革良性互动的格局。国务院各部门加强对本系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指导与协调,提出了审批项目上下衔接的意见和办法;各省(区、市)对照国务院部门取消和调整的行政审批项目,从审批部门、审批对象、审批依据、审批内容等方面进行全面核对,根据不同情况对审批项目作了分类处理,并研究制定配套措施和办法,防止管理上出现漏洞。[40]

三是创新管理方式,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相关审批项目取消和调整后,各地区、各部门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对能够通过市场机制解决的事项,采取招标、拍卖等市场运作方式;对应由统一的管理规范和强制性标准取代个案审批的事项,制定并组织实施相应的管理规范和标准;对转为日常监管的事项,加大事中和事后检查力度;对不再实施审批,转由行业组织或社会中介组织自律管理的事项,积极稳妥地做好移交工作。[40]

四是加强对行政审批行为的监督制约,行政审批权力的运行逐步规范。不少地区和部门在改革中逐步建立了行政审批受理、实施、监督等环节的规章制度,比如,在受理环节,建立公示制度,对审批项目名称、设定依据、实施主体、条件、程序等内容予以公示;在实施环节,严格限定审批时限,规范审批程序,并普遍实行首问负责、服务承诺、限时办结等制度;在监督环节,完善内部层级监督机制,建立行政审批责任追究制度,对违规和不当审批行为予以纠正。[40]

重要意义编辑

国务院审改办主任、监察部副部长李玉赋:

首先,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是还不完善。政府与企业、市场、社会的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政府还在管着许多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这些问题导致政府行政管理和社会资源配置的低效,限制了正常的市场竞争,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运行特点,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国民经济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健康运行。[41]

其次,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内在要求。建设法治政府的核心是促进各级政府依法行政,约束和规范行政权力,使行政权力授予有据、行使有规、监督有效。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的要求规范审批权和审批行为,有助于促进法治政府建设。[41]

第三,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的有效途径。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助于促使各级政府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正确政绩观,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有助于提高各级政府工作人员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能力,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有助于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合理划分经济社会事务管理的权限和职责,在维护中央统一领导的同时,更好地调动和发挥地方的积极性。[41]

篇6: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探析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历经了八次大的行政改革,但至今还是走不出机构臃肿、行政低效的怪圈。目前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的成效,行政审批效率明显提高。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经验对我国行政体制和机构改革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行政审批;改革经验;行政改革;启示

[作者简介]苗国庆,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6级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广西南宁,530004

[中图分类号] D03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07)10-0058-0003

建国以来,我国经历了八次大的行政改革,其间不乏大的改革动作,也不乏喜人的效果。在这八次大的行政体制和机构改革中,党和政府所下决心之大,牵涉面之广,动用人力物力之多,都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但总的来说每次改革之后,政府总感觉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改革也总是一再地走着“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老路。于是,人们困惑了:行政改革老是来回地兜圈子,这样的改革有什么意义?行政体制和机构改革是不是永远也走不出这种“行政轮回”的怪圈?

这并不奇怪,因为矛盾总是普遍的,矛盾也是特殊的。对矛盾的破解也不是唯一的和一劳永逸的,事物总是在永恒发展和不断变换,所以一劳永逸的行政改革也是不可能的。马克思早说了:事物的发展总是从不适应――适应――不适应――适应,这么一个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旧的行政体制改变了,使其基本适应了经济社会管理的需要了,可新的事物和问题也随之涌现,刚改革了的体制和机构很快地又不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了,对行政体制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又需要进行新一轮的行政改革。所以,我国前后经历的八次大的行政改革,反反复复走着“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老路,这些不足为奇。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成熟和深入,随着社会不断的向前推进,再完美、再健全的行政体制和机构也会很快过时。可能我们还要经历十次、八十次甚至更多的行政改革。

但问题是,我们所进行的行政改革,是否确实行之有效,是否是当时以及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经济社会问题的矛盾解?是否真的就是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呢?这些值得审视和考量!

根据马克思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当社会的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时候,生产力就会要求有新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同样,当一个社会的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甚至阻碍经济社会的发展,这时政治制度变革的时刻就要到了。而这种变革的常见方式,就是行政体制、制度和机构的变革与调整。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加入WTO以后,我们所面临的条件和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先的体制和制度已不能适应新的变化和全球化国际环境的需要。正是在这样的契机下,我国对行政体制,特别是与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密切相关的行政审批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从九届人大三次会议提出改革至今,已历时7年,虽然对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也颇有微词,但总的来说,这次改革成效显著,其中很多成功的地方,对整个行政体制和机构的改革,有很多地方值得参考借鉴。

一、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综述

行政审批作为行政机关依法对社会、经济事务实行事前管理的一种手段,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改革逐步深化,社会全面进步,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行政审批制度的弊端日益突显。正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时代要求我们对行政体制作出调整和改革,而行政审批,是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领域,所以我国首先选择对行政审批进行大幅改革。

九届人大三次会议决议通过了对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的决定,特别是《行政许可法》颁布实施以后,在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下,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健康有序、扎实有效地向前推进,取得了重大成效。

国务院审改办和地方政府先后三次对行政审批项目进行清理,在严格规范审核的基础上,取消和调整了国务院68个具有行政审批职能的部门和单位的1806项行政审批项目,占总数的50.1%,实现了大幅度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的目标。“十五”期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全国31个省、区、市共取消和调整审批项目达22000多项,占审批项目总数的一半以上;不少省、区、市制定了行政审批责任追究办法,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问负责制”等。有些地方还建立了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和行政投诉中心。对保留的审批事项,建立健全审批公示、责任追究等制度,加强监督制约,规范审批行为;对改变管理方式的审批项目,移交给行业组织或社会中介组织自律管理;对取消审批后仍需监管的事项,加强间接管理、动态管理和事后监督管理;同时推行网上审批,提高工作效率。国务院审改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制定印发了《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搞好行政审批项目审核和处理工作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有效地指导和规范了改革工作。

通过几年的探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对经济的健康快速高效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通过改革,制止了利用审批乱收费、滥用审批权力、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创新了管理方式,提高了政府的行政能力和管理水平;通过取消和调整审批项目,把不该由政府管的事情交给企业、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合并重复的审批事项,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减掉不必要和多余的审批事项,把它完全交给市场。这次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很多地方使审批部门办事效率提高了80%以上,而且极大地节约了审批费用,减少了因审批环节和流程的繁琐给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比如,改革前的一些审批项目的最终办结,长的需要2年多,最少也要几个月时间;通过行政审批改革后,只需要十几天甚至几天就能办好。这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行政审批的效率;另一方面也极大地减少了因审批在时间上的耽搁给个人、企业或组织带来的巨大损失。

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主要途径

这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各级政府采用了多种方式,总结起来,大体可以归为四类:

(一)削权力

削权力是指把政府审批机关拥有巨大的审批权力的事项,削减掉或者交给行业组织和机构,行政部门只保留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事项的审批权力。经过先后三次对行政审批事项的清理削减,取消和调整了68个具有行政审批职能的部门和单位的1806项行政审批事项,占总数的50.1%,31个省市累计削减行政审批事项22000多项。从这些简单的统计数据,足以看出这次行政审批改革的力度。

(二)动场地

动场地是指把行政审批改革前的分散地受理各审批事项的部门集中起来,成立“办证大厅”。人们经常听到的“一站式办公”、“一条龙办理”就是指这种审批地点集中的审批办理方式。

(三)并程序

篇7: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探析

一、我市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的成效

(一)依法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事项。2000年以来,我市先后组织实施了4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按照职权法定的原则,对我市行政机关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实施的1119项审批事项的设定依据、实施主体、审批条件、审批程序、审批时限逐项进行了清理,取消了没有法律依据的审批项目,对依法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明确了审批条件、程序、期限,最大限度地减少审批部门和审批工作人员的自由裁量权,从源头上铲除了腐败根源。

(二)创新行政审批服务机制。2004年7月我市成立了**市行政服务中心,将分散在市各部门审批的事项按照便民、高效的原则进行了论证,将适宜集中审批的事项全部纳入市政府行政服务中心。截止到2006年底,共入驻中心242项行政审批和服务项目、47个委办局、87个审批服务窗口、154名工作人员。同时,在区、县(市)分别建立了行政审批服务大厅。在全市推行了“一条龙”审批和“一站式”服务,实施了行政审批“一个窗口入、一个窗口出”,提高行政审批服务效率,为人民群众办事提供了便捷服务。

(三)再造行政流程,开通审批提速“新干线”。针对我市地处北方寒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无霜期短的气候特点,建设工程的有效施工期只有180多天、建设项目审批时限过长实际,2006年4月将建设项目原有的44项审批备案要件缩减为25项,并精心整合,重新设计的审批流程,进一步缩短了建设项目审批时限,使过去80多个工作日才能完成的审批时间被压缩到45个工作日,并开辟了“绿色通道”,从“窗口受理”到“窗口办理”,使有效施工期短与审批时间长的矛盾得到有效缓解,使我市城市建设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新干线”。2006年我市270项市政基础设施、公共建筑、住宅小区等单体工程项目当年申报、当年审批、当年开工、当年封顶,工程平均建设周期缩短近6个月,从根本上改变了公章旅行、效率低下的被动局面。

(四)积极推进管理中心下移。2004年9月和2007年初,市政府积极推进行政审批管理重心下移,减少审批层级、方便群众办事、提高行政效能、分别将14项和23项行政审批权限下放到区、县(市)实施,促进区、县(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五)强化行政审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机制。2003年起我市先后出台了《**市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监督规定》、《**市行政机关联合办理行政许可规定》、《**市政务公开规定》、《**市行政效能规定》、《**市行政执法监督规定》、《**市行政执法投诉办法》、《**市行政机关办理行政许可一次性告知规定》和《**市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七条禁令》等政府规章和规范文件,为规范行政审批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对审批事项实行“六公开”承诺服务和“六件制”管理。坚持“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等政务公开制度,对审批服务工作严格实行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程序化管理。加大了行政审批行为的监督工作力度,市纪委行政效能监察室在市行政服务中心派驻了人员,对实施行政审批进行全过程监督。有效地遏制了审批服务运行中的“暗箱操作”,堵塞了权钱交易和勒拿卡要等腐败渠道。

二、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不容忽视的几个问题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了显著效果,但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一)单纯为减少审批数量搞“数字游戏”。有的部门对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的目的认识不到位,片面地认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就是减少审批事项,盲目地减少行政审批事项,使得一些涉及公共安全的行政审批事项被取消了,造成监管上的失控;还有的搞“数字游戏”,将审批改为核准、审核、事前备案,或者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无关联的合并,群众的办事程序却并未减少,反而增加了环节。

(二)重事前审批、轻事后监管现象仍然存在。有的行政审批部门将大量精力放在如何办理许可证和有关批文方面,但对于许可证发放之后,对取得许可的单位和个人是否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却监管不力,违法经营、违法建设、违法拆迁、违法施工、侵害群众利益和公共利益现象时有发生。

(三)行政审批监督机制还不够完善。行政审批从受理到作出审批决定,仍由“窗口”实施,行政监察部门难以对全过程进行监督,行政服务中心也只能根据部门提报的情况进行考评打分,对违法、违纪问题,当事人不举报难以发现,监督作用显得乏力。一些审批事项从受理、审查、办理、发证等环节还没有完全得到监督,法外增加审批条件、超时审批的问题依然存

在。

(四)行政审批部门职能“越位”仍然存在。行政审批与技术审查还没有完全分离。目前,有的行政审批部门普遍存在将本该由市场或中介组织承担的建筑方案审查、施工图设计审查以及专业性、技术性审图工作当作审批事项,既做了一些政府部门不该管的事,也限制了市场主体作用的发挥,影响了行政审批效率的提高。

(五)网络的作用还没

有得到很好地发挥。目前我市行政审批在网络上只能进行审批表格下载、在线咨询和办事进度查询等。当事人申请办理行政审批事项还要到行政机关进行办理,还要提报审批文件、图纸等,不仅增加了当事人的成本,也增加了审批时间。

三、对策与建议

(一)提高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认识。政府自身建设最应该建立的机制,是政府部门之间本着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基本目标,本着公共性和非市场营利性这两个基本原则,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为任务来制定政策和配置公共资源,以构建服务型政府为中心,摒弃过去行政审批项目许可以实施管理为政府审批行为的刚性理念,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地体现法制、责任、廉洁的服务型政府的统一,最大可能排除人治负面影响,建立起符合科学发展观原则和建设和谐社会需要的行政审批服务制度。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转变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切实解决政府越位、错位和缺位的重要途径。衡量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效果如何,不仅要看应该减的审批项目是否都减下来了,更重要的是看审批与管理的规范,通过审批达到对资源的有效配置。因此,要在加强对项目的后续监管、规范审批程序和环节上下功夫,从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完善服务手段上下功夫,从建立结构合理、管理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管理制度上下功夫。

(二)再造审批方式和审批流程。在建设项目并联审批的基础上,对行政审批事项依法由两个以上行政部门(含内设机构)实施审批项目进行整合,对各个审批流程进行优化、再造。从分散到集中,改串联为并联,改部门及其内部机构分割审批为整体统一行使审批,实现职能部门行政审批职能向一个处室集中,审批窗口向行政服务中心集中。

(三)实现行政审批与技术审查完全分离,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做好专业审图中介机构等市场中介组织的培育和扶持工作,将原本由政府包揽的施工图审查逐步推向市场,行政审批部门不再承担建筑方案图设计、施工图设计以及人防、防雷、抗震等专业设计图技术性审查工作,改由具备法定资质的专业审图中介机构依照国家规范进行审查,行政机关只根据专业中介机构的审查结果,签发格式化的审批意见书,也为下一步网上审批奠定基础。

(四)强化行政审批监管,实行审批监管分开。行政审批部门要强化审批后的监管,监督检查取得行政许可的单位或个人依法从事行政审批的活动,建立审批监督档案机制,记载审批部门监督被审批活动情况,由监督部门和被监督者签字,予以存档,并抄送监察部门。完善的内部监督机制,实行部门行政首长对本部门的行政审批行为负全面领导责任;分管领导人对具体行政审批行为负直接领导责任;审批人对具体行政审批行为负直接责任。要实行审批和监管分离,审批人员和监管人员不能身兼两职,防止自己审批自己监管。被审批人从事审批活动中的违法行为,审批部门监督“缺位”的,依法承担责任。

(五)创新监督方式,发挥效能监察优势。改变审批模式,实行行政审批受理,由申请人到“窗口”办理,改为先到市纪委派驻行政服务中心的效能监察“窗口”登记,登记申请时间、事项,再转入“窗口”办理,“窗口”受理后,通过行政服务中心网络向效能监察“窗口”报告该审批项目受理情况,包括审批项目、依据、条件、作出审批决定的最后时限等,如果在承诺期限内未作出审批决定的,监察部门即时启动监察程序,按管理权限实施责任追究。同时,市监察部门与市行政服务中心联网,实现效能监察“窗口”对审批 “窗口”监督,监察部门对效能监察“窗口”的监督情况进行监督。

(六)发挥网络的作用,实现网上审批。在实现行政审批与技术审查相分离、行政审批与行政收费相分开、行政管理资源“共享”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网上审批,当事人只要在网上提供中介机构的技术性审查结论编号和查询编码,各种收费收据编号和查询编码,办理行政审批申请等材料,行政机关即可在网上实施审批。杜绝行政机关与当事人的接触,从源头上切断了腐败的根源。

篇8:美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经验借鉴

一、美国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行政权力的介入,有效地调节了市场的失灵和无序,所介入领域的经济运行步入发展的快车道,取得了显而易见的经济、社会效益。于是,美国政府将行政权力运用在更宽泛的领域里,行政审批机构越设越多,行政审批的范围也越来越大。20世纪70年代,美国政府规制的范围已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达到了最高峰。然而,行政权力介入的力度超过了临界点,并开始出现行政机构臃肿、办事效率低下、官僚主义等现象。要求取消管制和审批的呼声越来越高,在福特总统任期内,美国政府开始了大规模的放松管制的改革,行政审批项目大幅减少,行政审批程序进一步简化,在许多管制领域引入了市场机制。这一改革也有一些消极的效应,但总的来说,其效果非常显著。

1975年美国政府取消了证券市场股票委托手续费的有关规定,拉开了美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运动的序幕。美国在1997年又通过了《航空业解除管制法》,取消了“国内航空管理委员会”的大部分进入管制和价格管制,允许有事业许可证的企业自由进入,同时也允许各航空公司根据利润原则自行制定票价,增加航班。此后,美国政府通过一系列举措相继放开了政府在天然气价格、石油价格、汽车运输、铁路运输、电力电话设备、银行等领域的审批。据估计,放松管制改革的收益每年在358亿到462亿美元之间,而未实现的预期收益也有300多亿美元。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放松管制、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的结果。

二、日本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二战后的日本作为战败国,经济更是处于了崩溃的边缘。日本政府为了迅速恢复和发展经济,更加注重运用行政权力来调节经济和社会秩序。导致拥有行政审批权的机构就越来越多,行政审批权的范围也越来越大。到了20世纪60年代,日本政府对于企业经济活动的管制、对于公民个人行为的管制以及政府内部事务的管制,已几乎渗入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达到了高峰。

同美国一样,过多的管制和审批手续产生了不小的副作用:政府工作效率低下、体制僵化、官僚主义和资源浪费严重、腐败现象时有发生,束缚了日本经济的发展。面对这样的现实,日本政府选择了改革之路。

日本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90年代改革进入高潮期。日本政府于1980年在公平交易委员会内设置了相应的机构,对管制改革方针、方法进行研究,并于1992年正式发表了关于实行放松管制的报告。

中曾根内阁时期(1983年-1987年),开始实行国铁、电话电报公社、专卖公社、日本航空的民营化以及金融自由化,开始进行初步的管制放松。

细川内阁时期(1993年-1994年),放松管制真正列入政府的议事日程并成为政策课题中的一项中心议题。细川联合内阁管制放松的基本政策被羽田内阁、村山内阁、第一次及第二次桥本内阁所继承。村山内阁公布了涉及领域广泛的“管制放松三年计划”,对1228项管制进行放松,桥本内阁在此基础上又追加569项,这样到1999年为止,日本决定实施管制放松的项目己达1797项。

日本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虽然进展比较缓慢,但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二战后,日本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日本经济强国地位的确立,政府官员腐败大幅度减少,企业得到快速的发展。如1999年,在涉及电讯、汽车检测、国内航空旅行等方面放松管制措施所带来效益的有关计算中,经济企划估计,从1990年到1997年这一阶段,消费和投资方面的年均增长为8.2万亿日元,年均价格下降约6.6万亿日元。

三、美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经验借鉴

至今,日本已经进行了9次审批制度改革,美国进行了5次,通过改革有效地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审批制度改革走的往往是渐进的道路,没有统一的改革步骤,也没有统一的要求。改革往往是着眼于个量,很少去考虑总量问题。因此,审批制度改革没有什么轰动性的成效,但其消极效应也比较小,积极效应发挥得比较好,改革成果也比较容易巩固。虽然历史传统、国情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导致美国和日本审批制度改革的方法和程度不尽相同,但却有着共同的或相似的经验。

1. 必须根据国情选择行政审批制度

制度也是与其国情相适应的,例如我国人均国土资源非常稀缺,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国土资源使用需要实行非常严格的行政审批制度。但美国的土地是私人拥有的,土地资源的使用就没有非常严格的行政审批制度。所以,在审批制度改革时也不能完全照搬照抄西方国家的标准和做法。我们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应对比自己的实际情况,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改革。即我国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应该立足于存在的实际问题,寻求解决办法,在考虑履行国际义务的大环境条件下,认真研究如何充分行使权利,积极采取应对措施,趋利避害,维护国家利益。

2. 必须采用市场为导向的分权化策略

美国和日本等国在经历了经济规制的痛苦岁月之后,认识到了完全依赖政府部门做事处理一切事物所带来的弊端。因此,他们提出:政府应采取一种以市场为导向的分权化策略,即将原来由政府承担的部分社会职能、经济职能推向市场、推向社会,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社会中介组织的功能效应,实现市场的自我调节和自我管理。通过多年来的改革,这种方法的可行性和科学性也得到了印证。因而,我国在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时也应正面、适当地借鉴此方法,将更多的事务分给社会和市场去解决。

3. 必须服务于社会公共利益

公众福利的最大化不仅是整个国家追求的最终目的,同时也是行政审批改革的终极目标。在美国,一方面废除了大量不合理、不合时宜的管制,另一方面在20世纪80年代大幅度增加了与环境、健康和安全有关的新社会性审批和程序性审批。在日本,同样对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事项的实行行政审批制度,以防止因为过度的经济自由而导致公共利益受损。

正如霍布斯所说,正义的政府应该是公私利益结合得最好的政府。政府职能的过程就是政府价值自我求证的过程,就是政府保持自身合法性存在的过程。因此,我国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时候,也应以社会的公共利益为依归。

4. 必须走法制化道路

国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能顺利进行,巩固改革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与他们重视法制建设是分不开的。美国政府管制的法制化为政府管制改革提供了保障,在立法机关上加强管制的同时,还特别注意完善有关政府管制的司法审查。日本的行政审批制度具有严格的法律基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过程有法律强有力的保障,对改革措施、改革方案和推进改革的组织体系法律都有明确的规定。此外,日本审批制度改革还引入司法审查和司法救济机制,对行政审批进行严格的事后法律监督。

我国审批制度改革在《行政许可法》实施以后,虽然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法律保降,但仅有这一部法律是远远不够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应坚持走法制化道路,加强制度建设。以《行政许可法》为基础,加快包括行政程序法在内的配套法规建设,制定明确的行政审批程序规范,同时要通过司法程序对政府审批行为进行监督。

5. 积极培育民间组织

社会中介组织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它有助于提高行政审批的质量和效率。日本在改革过程中注重大力发展中介机构通过发挥市场和社会的作用,从而由政府主导的经济结构向社会和个人主导的社会经济结构转变。使一部分行政审批职能从政府行为中剥离出来,防止因道德风险和信息不对称导致对资源的较大扭曲。在美国,商会、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充分发育,这些中介组织也行使许多行政审批的职能,充分发挥了社会团体自主治理精神。而我国的绝大多数中介组织,虽因政府机构改革从政府部门中剥离出来,但与政府部门仍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往往起着“二政府”的作用,偏离了改革的原旨。因此,积极培育和发展民间中介组织,减少政府干预行为的意义非常重大。

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等,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采取有力措施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要看到,目前行政审批方面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国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时候要充分借鉴美国和日本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经验。

上一篇:我的青春我的梦4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改写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