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建中:昆山的招商引资经验

2024-04-15

孙建中:昆山的招商引资经验(共4篇)

篇1:孙建中:昆山的招商引资经验

孙建中:昆山的招商引资经验

招商引资总的体会可归纳为:转变观念是前提,抓住机遇是关键,搞好服务是保证,勇攀高峰是动力;工作方法上内外有别,思想观念、工作方法要全面接轨,千接轨、万接轨,思想观念要先接轨。

(一)有关招商引资的四个观点

1、哪个地方外资多,民资好,哪个地方发展就快,经济就繁荣,老百姓就富。现在各地的差距,主要就是招商引资带来巨大的经济和财政反差。我们一定要树立这样的观点:利用外资快发展,利用民资加快致富!这两句话一定要深入人心。别指望国家了,国家也有困难,最多在基础设施上扶你一把,具体的细胞企业全靠自己找。《国际歌》我们已唱了多少年,“从来就没有神仙皇帝,只能靠我们自己”,发展经济是一样的道理啊!

2、利用外资、发展民资的差距,表面上是素质的差距,本质上是观念的差距,是经济发展后劲的差距,现在差就差在招商引资上。我们苏南和苏北为什么差距这么大?就是招商引资嘛!要讲农业,苏北的小麦产量比苏南的都高。今年3月份,我们江苏省委在苏北开会研究了半天,得出的结论是:经济要上去,招商引资先行,苏北差,差就差在招商引资上。这次会开下来,书记、市长们都睡不着觉了,有的领导讲的话蛮有意思,如有一个领导说:“作为一个地方的主要领导干部,抓住了这次机遇就是功臣,抓不住就是罪人;这次再搞不上去,我们就会成为被人遗忘的角落”。有一个领导说:“抓住一次机遇引来一次发展,失去一次机遇落后一个年代”。还有一个领导说:“标兵越来越多,追兵越来越少,标兵越来越远,追兵越来越近,标兵跑得越来越快,追兵追得越来越紧”。这一下书记、市长的压力大了,所领导的地方经济搞不上,老百姓不满意,那真是压力大了!

3、计划经济讲级别,市场经济讲实力,有实力才有地位。一个地方搞上去,才有地位,才有份量。抓住了这次机遇,你就能书写今天的辉煌,创造明日的辉煌;失去了这个机遇,你很可能会失去永远的机会,只能在睡梦中回忆往日的辉煌!我们国家现在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发展时期,抓住了机遇,就发展,就有地位!你看,一个村超过了一个县,一个小城市超过了一个省会城市,放眼全国比比皆是。改革开放以来,深圳从一个小渔村一跃而起与广州平起平坐,福建的厦门超过了省会福州,浙江的宁波超过了省会杭州,江苏的苏州超过了省会南京,山东的青岛超过了省会济南,辽宁的大连超过了省会沈阳。

4、招商引资实际上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永远不能满足和自满,要树立“小发展,大困难;大发展,小困难;不发展,最困难”的观念。在我们那个地方经济发展,这句话深入人心。同志们,现在一定要抓住招商引资,其他地方不讲,就讲我们昆山10个镇,现在差距大的不得了。去年,最穷的一个镇财政收入才1.1亿元,而最富的一个镇财政收入达19.6亿元,位居全国千强镇第二名。今年上半年这个镇财政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59.6%,年底可达到30亿元。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距?四个字:招-商-引-资!就是由于对招商引资的认识、把握的机会、能力不同。这么一个小镇去年合同利用外资30亿美元,到帐外资18亿美元,引进国内民营资本65亿元人民币。这么多的钱砸到这个镇,这个镇的发展能不快吗?!所以,我们基层一定要抓住机会,拼命地发展。财政,财政,先有“财”后有“政”,没有“财”哪来“政”啊?穷的要死要活,空谈三个文明,扯淡!三个文明最基础的东西是物质文明。现在,我们国家很不公平,五级政府越往上越开心,越往下越痛苦。有打油诗为证:“中央过的是甜日子,省里过的是美日子,市里过的是好日子,县里过的是苦日子,乡里穷的没法过日子”。所以,一定要抓住招商引资,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党对干部要求很高的: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认认真真做事。我看应当再加一条:年年岁岁加薪!这才是一个先进政府的所作所为。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拼命发展自己!

(二)搞好招商引资应形成四种共识。我们昆山从上到下形成了这么四种共识:

1、来帮助我们招商引资的是恩人。谁给我们介绍项目,介绍客商,谁就是我们的大恩人就感谢他,表彰他,大大地奖励他!千难万难,开头最难。最早我们昆山招商,没谁理睬,地图上都找不到的一个县级市请个客商去是很难的,咋办?拿钱出来,“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重奖中介人、经纪人。在初级阶段一定要舍得花钱,“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2、来投资的老板是亲人。同志们,一定要解放思想,要给到我们这里来的老板以亲人一样无微不至的关怀,千万不要歧视、欺负人家。我们苏北有一个县过去招进客商很多,但最近都跑掉了,为什么?欺负人家!打开门来招商,关起门来打“狗”。现在是一个信息时代,任何一个角落发生的事24小时可传遍全球。你可以欺负一个人,你能欺负所有的人吗?跑掉了一个老板会影响一批老板。他会这样给你做反面宣传:那个地方不要去,那个地方招商有四句话:外商来了招手:来呀!全中国我们家乡最好;酒席上拍手:没问题;有了问题甩手:鬼都找不到;最后,达不到目的动手:他奶奶的,你小子现在跑不掉,死打。我们招商引资不要光看文件,全国各地出台的文件一个比一个说得好,说得比唱的都好听,没用!要冷静地想一想,我们承诺的、说到的都做到了吗?我们一定要创造一个“做的要比说的、唱的还要好”的环境。我们昆山人过去对这些老板脸上没有笑,因为我们要下班,他们要上班,我们休息,他们要谈,很烦人。后来,书记、市长教育我们:不可以这样,对老板要笑。那就笑吧!由于思想问题没解决,脸上的笑是皮笑肉不笑的。现在我们看到那些老板,脸上的笑是真诚的笑,为什么?观念解决啦!原来我们以为每年增加的工资、奖金、福利、补贴是书记、市长给发的,现在才知道,是这些老板、这些纳税人给发的,一想到越来越多的“财神爷”给我们送工资、送奖金、送福利、送补贴,我们春天般灿烂的笑容自然就浮现在脸上了!招商引资首先要解决一个感情问题、观念问题、立场问题,我们一些地方对招商引资没有充满感情,仅作为政治任务来完成,为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而招商,是招不好的,一定要把它作为改善我们自身经济状况的一个非常迫切的、事关生死存亡的问题来对待,才能招好商。

3、能打开招商局面的干部是能人。经济发展、招商引资出干部,这个没有明文规定,但是我们已切实感受到,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不同时期任命干部有不同的要求。我们昆山10个乡镇中两个招商最好的乡镇:第一名六年出了3个市委副书记,第二名六年出了3个组织部长;昆山市六年调走了4个市委书记,2个任副省长,1个任省厅厅长,1个调到江泽民老家扬州任地级市的市委书记;苏州市六年调走了4个市委书记,个个升官,其中3个是在任的省长。所以,网上就说了:苏州出省长,苏州最大的土特产是“省长”,这说明中央对这些领导同志工作的肯定。

4、影响招商引资环境的人是罪人。哪个部门、哪个人因为工作不到位,影响了外来投资,在昆山就千夫所指。

(三)着重创造好四种环境。所谓招商引资,说穿了就是比较优势。一个地方的招商引资竞争力,正由单一的优势向以规则为基础的投资环境体系成熟度转变。它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打“组合拳”。招商引资一定要创造良好的环境。环境有硬件的,有软件的,根据我们的体会,主要有四条:

1)政策环境——老板怎么顺心怎么办,解放、解放再解放,可以、可以再可以。招商引资一定要解放思想,千万不要等文件,等到红头文件就落后了。我们的红头文件是在先行一步的地区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出来的,其时效是滞后的。招商引资一定要快,这年头干好事一定要快,干“坏”事也要快,因为我们国家现在最大的不公平是“一刀切”政策,沿海地区抢先干“坏”事,一看不行了,中央政府就发文件“一刀切”。一刀切下去,干“坏”事那些地方切了个“狗尾巴”,动作慢的砍住“脑袋”,是要命的,我看不公平。如果都按照中央红头文件,昆山一半的外资项目都进不来,上不去,都是“高压线”,如高尔夫球场项目。昆山有一个“高尔夫球”现象,现有4个高尔夫球场(两个18洞的,一个27洞的,一个54洞的),还有20个高尔夫球练习场,按照今天的政策一个都批不下来,咋批的?快!等到北京发文件,我们全都建好了。同志们,现在有没有“高尔夫”对招商引资可重要啦!“穷人打乒乓球锻炼,小老板打保龄球锻炼,大老板打高尔夫锻炼”。世界500强、600强企业的大老板在上海谈天谈地谈好了,要打球,就开着车到昆山。这些大老板我们政府花钱都请不来的,他们自己开着车到来,给了我们绝好的机会,我们的干部就抓住这个机会,办会员证和老板一起打球,通过打球,认识了老板,沟通了感情,加强了联络,推介了家乡,把他们引过来。5年过去了,有8个投资5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最初都是在球场上建立的关系。所以,上海人对我们昆山这一点是最恨的,很多招商干部说:很多大老板已经在我们上海谈好了,已经“拜了天地”,最后给你们昆山“土八路”骗进了“洞房”!

现在哪里是招商,是“抢”商,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一定要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只有环境优良、宽松,人家才愿意到你这个地方来,人来了就有机会,才会有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项目流。一个地方人都不来,“鬼”都不去,一点机会都没有!所以,我们要学习陈云同志的座右铭,三句话:“不唯上,不唯下,只唯实”,只要“三个有利于”就大胆地试。样样都请示的干部不是好干部。

我们很多大项目,最大的一个投资27亿美元,最近又搞了一个光电产业园,一下子有4个大项目,每个项目投资都在7亿美元以上。这个光电产业园照现在这个势头,再过3到5年,投资会接近100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会接近1000亿元。光这么一个产业园,将会再造一个昆山。这样的项目,按照现行的政策规定审批,苏州批,南京批,北京批,等到批下来,至少半年过去了,你还招商招个“鬼”呀!我们在我们有限的小权的范围之内解放思想,把这些大的项目化解成若干个小的项目,尽可能在我们昆山把他解决掉,让上级领导集中精力抓“大”事情,这种 “小”事情、具体的事情,我们自己做做就可以了。

所以,同志们一定要解放思想,全社会都要解放思想,如果大家不解放思想,找书记、市长都没用,光一个环保问题,一个土地问题,就能把你的手脚捆得死死的。所以,招商引资是全社会的事情,经济搞不上去,大家都苦,经济搞上去了以后,老百姓好过,我们干部日子也好过。这个观点一定要深入人心。我们国家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开始表扬的,最后受批评;开始受批评的,顶住压力发展起来,最后都受表扬了。我们要好好研究这个现象,归根到底要发展起来,让老百姓满意,这是唯一的标准。

2)法制环境——老板怎么安心怎么办。一个地方的治安环境要搞好。我们每次到东莞去招商,不宣传其他的,就宣传治安,每次都会拉过来一批老板。东莞样样好,社会治安比不上我们昆山,每年都发生几十起绑票、撕票案,杀了一个老板,吓跑一批老板。所以,抓治安,保安全就是招商。我们国家有一年外商投资直线下降,为什么?中国发生了一件令中外震惊的恶性治安事件:几十个台湾人在浙江千岛湖被歹徒抢劫后杀害,人家敢来投资吗?

3)服务环境——老板怎么开心怎么办,提高效率,优质服务。我们昆山为外商的服务有三个方面:一是服务理念:重商,亲商,安商,富商,各级官员都是“保姆”。二是服务要求: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提出您的要求和想法,其余的交给我们来办,围墙以内的你管好,围墙以外的我管好”。三是服务手段:全过程,专业化,高绩效,有事即办,急事快办,特事特办、难事帮办。招商引资一定要提高办事效率,优化环境。办事效率高不高,环境好不好,对内关系到凝聚力,对外关系到影响力,对上关系到注意力,对下关系到号召力,归根到底影响到竞争力。办事效率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环境好坏的重要标志。昆山有一个投资27亿美元的南亚电子项目,谁投资的,台湾王永庆先生投资的。这个项目投资之前,他这个董事会全体成员到大陆调查了两年,然后民主投票,确定大陆哪个城市条件最好,最后昆山得票最高,就定在昆山。尽管这样,王永庆还不放心,又要派他的亲弟弟到大陆去看看这个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县级市昆山好在啥地方,他亲弟弟叫王永,到昆山呆了三天,我们的书记、市长陪了三天,看了三天,光看不表态,坐飞机走了,到香港一下飞机,他向记者马上谈体会:我们台湾的政界都在忙着拉选票,大陆的领导都在忙着抓经济。过了一个月,王永庆亲自到昆山草签合作意向,又过了一个星期,昆山代表团正式到台湾签了协议。签协议的时候,王永庆给我们看一份传真,是山东一个很有名市的市委书记的亲笔信:欢迎你这个项目放到我这个地方,你来给你优惠,一亩地一块钱。他为什么一亩地一块钱的不要,要我们昆山一亩地20万的呢?关键是一个综合的环境。我们就是靠优质的服务赢得了人心。

4)人文环境——老板怎么舒心怎么办,各项娱乐设施齐全。要招商引资,就要解放思想,与国际接轨。我们昆山过去不接轨,一、两万个老板车轮滚滚地来,一到晚上车轮滚滚地回上海。昆山一个县级市,一到晚上,大街上黑灯瞎火的,唱歌的没有,跳舞的没有,桑拿的没有,夜总会没有,人家很不适应;这帮“家伙”的世界观和我们不一样,我们是相信早睡早起锻炼身体,他们白天拼命干,晚上潇洒,我们这里配套设施不全,人家就回大上海、夜上海。现在我们想通了,娱乐设施越多越好,夜生活越丰富越好,关键是外松内紧,加强管理,管住我们自己的人,尤其是管住我们各个部门的领导人。现在,这个小小的昆山光酒吧、咖啡馆就有500多家,其中台湾人开的有400多家。别小瞧这个酒吧、咖啡馆,一个酒吧、咖啡馆就是一个招商的桥梁和学校,5万多老板在昆山,白天大家都忙,想见面,想沟通,就晚上约个时间,在一个酒吧,在那种轻松优雅的环境中聚会,解决很多问题。这些酒吧是台湾老板,尤其是那些中产白领最喜欢的地方。现在昆山500多座酒吧,世界第一品牌——美国星巴克咖啡厅在我们江苏投资的第一家咖啡馆就在昆山。“星巴克”前面到昆山,后面就有30多个老板跟着到了昆山。如没有“星巴克”,这些老板就不来。现在,我们非常重视引进第三产业、服务业项目,要重点把这些部门搞起来。一定要把这些世界知名的品牌都请过来,商业也要请巨头,共同推动这个地方的繁荣。”

【招商引资内参简评】

我们已经分享了好几次苏州和昆山的招商引资经验,可以这么说,苏州和昆山这些年的高速发展和卓越成绩,招商引资起到的作用绝对是中流砥柱。他们的经验包含的内容上非常丰富的,但最核心的就是“服务”——全心全意为企业和资金服务。可以说,苏州是招商引资界的“海底捞”,把服务做到极致。我们学习苏州,不能照猫画虎,他们搞服务我们也搞类似的服务,这样是不行的。我们要学习的是苏州“专注一点做到极致”的精神。苏州把服务搞好能获得成功,别的地方把产业链、把当地特色„„只要找好着力点,把他打磨得有足够的竞争力,自然而来就能够脱颖而出。

篇2:孙建中:昆山的招商引资经验

近几年来,江苏省昆山市外向型经济飞速发展,已成为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增长点和拉动作用最强劲的板块。2005年,昆山市完成进出口总额332.19亿美元,出口179.46亿美元,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出口177.5亿美元,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53%。新批外商投资项目435个,实际利用外资11.2亿美元。200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30亿美元,外资企业贡献超过55%。外企工业销售收入占全市工业销售收入的90%,利税额占全市利税总额的86%。全市纳税超5000万美元的企业有75%是外资企业。在外资的强劲拉动下,全市经济外向度高达近400%,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走上了以外向型经济为龙头的持续高速发展之路。昆山市在利用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之所以能够走在全国的前列,区位优势固然不可忽视,但更重要的是他们紧紧抓住了发展外向型经济过程中的两个关键环节:招商与服务,牢国树立了科学招商、科学服务的超前理念,为当地外向型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打造了稳固的平台。

1、形成了科学的招商引资理念。昆山市提出了“开放型经济是第一性经济,招商引资是第一性工作”的口号,不断在全市营造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浓厚氛围,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昆山之路”,与张家港精神、开发区建设一起,并称为“苏州三宝”。昆山之路就是坚持发展外向型经济之路,利用外资是核心,这一点坚定而明确,从来没有动摇过。昆山利用外资走在全国的前列,但他们始终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政府工作的生命线抓在手上。昆山市委市政府要求各级各部门领导要把50%以上的精力放到招商引资上。政府每年都坚持在国内外举办大规模、高层次的专业招商活动,保持强大的招商攻势。

2、明确了科学的招商引资思路。(1)在招商的区域选择上,昆山市瞄准国际资本转移的趋势,立足本地基础和优势,提出了“巩固台湾、拓展日韩、突破欧美”思路,明确了工作的侧重点和精力分配。(2)在招商引资队伍建设上,昆山市坚持公开招聘、加强培训等措施,整合招商队伍。围绕主导产业和重点国家地区招商的不同要求,组成专业化的招商队伍,专职从事招商引资工作,并定期对招商人员进行系统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和工作能力,提高招商引资的成功率。(3)在创造富有竞争力的招商环境上。昆山开发区敢于降低招商引资的门槛,将“九通一平”后的熟地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出让给外商,亏损部分由政府垫支,从税收收入中逐步弥补。“放长线钓大鱼”的做法,增强了昆山开发区的环境竞争力。

3、完善了科学的招商引资措施。(1)坚持将产业链招商作为最为重要的目标线索。昆山市围绕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坚持缺什么引什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引资。为了完善IT产业链,昆山对配套笔记本电脑的主要零部件逐个剖析,哪些已经有了,哪些还是空白,然后有目的地出去招商。现在昆山已经有6家笔记本电脑厂,200多家配套企业,生产笔记本电脑的原材料,在周围70公里的范围内就能配齐。年产笔记本电脑1600万台,占世界产量的1/4。昆山市汽车制造、民生工业等产业链条也通过产业链招商得到了拉长,初步成为了全国重要地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2)坚持将以商招商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渠道。促进关联是当今招商引资的重要策略。许多跨国公司在战略调整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趋势就是把立足点放在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上,而把许多产品和工序外包出去。昆山市及时把握跨国公司全球投资战略的这一新的特点,坚持在促进产业聚集上大做文章,集中培植了一批能与跨国公司形成有效关联,能为跨国公司配套的当地企业,成为吸引外资落地的重要砝码。而具有影响力的跨国公司的落户,又带来了一大批相关配套企业,形成了“扎堆”效应。(3)坚持将促进企业增资扩股作为扩大利用外资的重要手段。昆山市坚持新批外资项目与促进现有企业增资扩股并重,千方百计促进已有外资企业增资扩股,每年25亿注册外资中,有10亿外资来源于企业增资,不仅外资到帐快,引资成本低,而且不新增占用土地,一举三得。

4、健全了科学的服务网络。昆山市形成了三个服务体系:外商投资审批一条龙服务、企业建设过程中的全方位服务、企业开工后的经常性服务。构筑了沟通政府与外商之间的三条

通道: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台资企业协会、两个月一次的外商沙龙活动。建立了服务于外商的三个中心:外资服务中心(外企协会与外资服务中心合署办公)、外商投诉中心、配套协作中心。还创办了“马上办”办公室,实行“首长问责制、两问终结制”等。

5、创造了科学的服务模式。昆山市的外商服务模式可以概括为两个结合,即搞好日常服务与集中征求意见相结合、专业机构服务与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相结合。在专业机构为外商提供全方位、全过程服务的基础上,每年9月份,昆山市委、市政府都从市直部门抽调100多名干部,由市委、市政府领导带队,开展“走进外企”诚信服务月活动,集中走访100家左右的重点外资企业,面对面征求外商的意见和建议,对征求到的意见、建议和外商投诉,进行分类梳理,落实责任,集中解决。

6、构筑了科学的服务保障。昆山市提出了“服务就是不干扰”的口号,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尽量不要到企业检查、参观,执法部门每年到企业的检查不能多于两次,由纪检监察部门负责监督落实。对存在问题比较严重的垂直管理部门,由人大组织代表以视察的名义予以指出,限期整改。

近几年来,江苏省昆山市外向型经济飞速发展,已成为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增长点和拉动作用最强劲的板块。2005年,昆山市完成进出口总额332.19亿美元,出口179.46亿美元,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出口177.5亿美元,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53%。新批外商投资项目435个,实际利用外资11.2亿美元。200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30亿美元,外资企业贡献超过55%。外企工业销售收入占全市工业销售收入的90%,利税额占全市利税总额的86%。全市纳税超5000万美元的企业有75%是外资企业。在外资的强劲拉动下,全市经济外向度高达近400%,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走上了以外向型经济为龙头的持续高速发展之路。昆山市在利用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之所以能够走在全国的前列,区位优势固然不可忽视,但更重要的是他们紧紧抓住了发展外向型经济过程中的两个关键环节:招商与服务,牢国树立了科学招商、科学服务的超前理念,为当地外向型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打造了稳固的平台。

1、形成了科学的招商引资理念。昆山市提出了“开放型经济是第一性经济,招商引资是第一性工作”的口号,不断在全市营造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浓厚氛围,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昆山之路”,与张家港精神、开发区建设一起,并称为“苏州三宝”。昆山之路就是坚持发展外向型经济之路,利用外资是核心,这一点坚定而明确,从来没有动摇过。昆山利用外资走在全国的前列,但他们始终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政府工作的生命线抓在手上。昆山市委市政府要求各级各部门领导要把50%以上的精力放到招商引资上。政府每年都坚持在国内外举办大规模、高层次的专业招商活动,保持强大的招商攻势。

2、明确了科学的招商引资思路。(1)在招商的区域选择上,昆山市瞄准国际资本转移的趋势,立足本地基础和优势,提出了“巩固台湾、拓展日韩、突破欧美”思路,明确了工作的侧重点和精力分配。(2)在招商引资队伍建设上,昆山市坚持公开招聘、加强培训等措施,整合招商队伍。围绕主导产业和重点国家地区招商的不同要求,组成专业化的招商队伍,专职从事招商引资工作,并定期对招商人员进行系统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和工作能力,提高招商引资的成功率。(3)在创造富有竞争力的招商环境上。昆山开发区敢于降低招商引资的门槛,将“九通一平”后的熟地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出让给外商,亏损部分由政府垫支,从税收收入中逐步弥补。“放长线钓大鱼”的做法,增强了昆山开发区的环境竞争力。

3、完善了科学的招商引资措施。(1)坚持将产业链招商作为最为重要的目标线索。昆山市围绕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坚持缺什么引什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引资。为了完善IT产业链,昆山对配套笔记本电脑的主要零部件逐个剖析,哪些已经有了,哪些还是空白,然后有目的地出去招商。现在昆山已经有6家笔记本电脑厂,200多家配套企业,生产笔记本电脑的原材料,在周围70公里的范围内就能配齐。年产笔记本电脑1600万台,占世

界产量的1/4。昆山市汽车制造、民生工业等产业链条也通过产业链招商得到了拉长,初步成为了全国重要地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2)坚持将以商招商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渠道。促进关联是当今招商引资的重要策略。许多跨国公司在战略调整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趋势就是把立足点放在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上,而把许多产品和工序外包出去。昆山市及时把握跨国公司全球投资战略的这一新的特点,坚持在促进产业聚集上大做文章,集中培植了一批能与跨国公司形成有效关联,能为跨国公司配套的当地企业,成为吸引外资落地的重要砝码。而具有影响力的跨国公司的落户,又带来了一大批相关配套企业,形成了“扎堆”效应。(3)坚持将促进企业增资扩股作为扩大利用外资的重要手段。昆山市坚持新批外资项目与促进现有企业增资扩股并重,千方百计促进已有外资企业增资扩股,每年25亿注册外资中,有10亿外资来源于企业增资,不仅外资到帐快,引资成本低,而且不新增占用土地,一举三得。

4、健全了科学的服务网络。昆山市形成了三个服务体系:外商投资审批一条龙服务、企业建设过程中的全方位服务、企业开工后的经常性服务。构筑了沟通政府与外商之间的三条通道: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台资企业协会、两个月一次的外商沙龙活动。建立了服务于外商的三个中心:外资服务中心(外企协会与外资服务中心合署办公)、外商投诉中心、配套协作中心。还创办了“马上办”办公室,实行“首长问责制、两问终结制”等。

5、创造了科学的服务模式。昆山市的外商服务模式可以概括为两个结合,即搞好日常服务与集中征求意见相结合、专业机构服务与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相结合。在专业机构为外商提供全方位、全过程服务的基础上,每年9月份,昆山市委、市政府都从市直部门抽调100多名干部,由市委、市政府领导带队,开展“走进外企”诚信服务月活动,集中走访100家左右的重点外资企业,面对面征求外商的意见和建议,对征求到的意见、建议和外商投诉,进行分类梳理,落实责任,集中解决。

篇3:孙建中:昆山的招商引资经验

处于江苏东南部,紧邻上海的昆山作为“新苏南模式”的典型,近几年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容纳了人数超过本地人口的农民工,成为名副其实的“移民城市”。大量涌入的农民工不但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及社会秩序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而且其自身权益也缺乏制度化的有效保障,形成典型化的农民工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昆山市政府从城市科学发展及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创造性地开展了涵盖组织建设、制度建设、服务与管理等内容的“新昆山人”建设工作,营造和谐的制度环境及人文环境善待农民工,通过政策吸纳一部分农民工市民化,较为成功地解决了当地农民工问题,实现了阶段性的治理目标,最终形成了一套被外界称为“昆山经验”的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办法。作为经济发展模式以及城镇化的一种典型,昆山对待农民工的做法无疑对其他地区具有借鉴和昭示意义。但“昆山经验”毕竟是这些年来立足于昆山本土的实践经验的结晶,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因此,理解“昆山经验”形成的动力因素,解读“新昆山人”建设工作的内容,分析昆山经验特殊性和普遍意义,对于更好地解决其他地区的农民工问题,乃至制定全国性的农民工政策,形成农民工市民化的有效机制都有借鉴意义。

一、“昆山经验”何以可能?——开展“新昆山人”建设工作的诱因和条件分析

“昆山经验”是国家政策背景与地方政府共同作用的结果,总结起来,促使“昆山经验”形成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一)国家宏观发展战略和政策的要求

中央多次对农民工工作提出具体的要求。2006年初,国务院的一号文件《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2007年10月21日通过的中共十七大报告明确要求,完善和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党和政府颁布的这一系列重要文件传递着一个强劲的信号:必须从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一战略高度出发,以“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理念为指导,妥善解决农民工问题。

(二)实现社会稳定的需要

据统计,2005年昆山登记“新昆山人”68.9万,昆山户籍人口65.5万,“新昆山人”总数超过了户籍人口总数,巨量的外来人口无疑给地方稳定带来更大的压力。笔者通过昆山市城管局了解到,昆山市因管理占道经营问题曾经出现过回民群体性事件,每年被盗和被故意损坏的市政设施价值约300万元。这些冲突是对社会稳定的极大威胁,同时也大大增加了社会管理的成本。正如昆山市的一位领导曾经说过:坚决不能把外来人口排斥在主流社会之外,如果不为他们提供平等的发展生存机遇,就无法解决移民城市的文化融合,从而导致外来人口形成边缘群体,危及社会的稳定。

(三)城镇化的需要

根据调查,昆山外来人口定居趋势上升,居住一年及一年以上的占97%,其中超过2年的占21%。相当一部分已经在昆山购房,且人数在不断增加。面对着大量涌入的外来人口造成的城市生活混乱,昆山要在加强城市管理的同时使外来人口在生活习惯、思想意识上与城市融合,以此作为城镇化的起点。从昆山经济社会发展前景来看,昆山市城镇化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因此,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分步骤地吸纳外来人口并将其市民化,是昆山今后发展的战略性任务。

(四)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的需要

随着近年来珠江三角洲“民工荒”的出现,农民工权利意识的觉醒,社会责任认证标准(SA8000)对中国出口的影响,以及公众对政府履行社会责任的期待,昆山在下一步的发展战略部署中,必须着力解决外来人员就业与维权等各项问题,以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在今后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继续保持活力和魅力。

(五)政绩推动和样板效应

中国三十年的改革是在政府权力主导和控制下的改革,而政府权力的载体是嵌在权力结构中的大大小小的官员。借鉴现代公共选择理论视角,从现有的自上而下式权力配置规则以及政治运行特点来看,地方官员的行动逻辑在于追求政绩,获得上级的认可。因而,地方政府的改革首先要能够契合主要官员的政绩需求。对于地方官员来说,追逐短期的GDP增长,忽略社会发展的其他需求是一种政绩观;而响应中央指令,加强社会建设,追求社会全面进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以配合中央宏观战略和部署也是一种政绩观。昆山地方官员在两种政绩观的比较中选择能够增进社会整体利益的昆山模式,除了看到社会建设对昆山的重要意义外,还在于这种选择可以带来更多的政治利益。作为中国现代化、工业化的前沿地区,中央对昆山在发展方式的改革创新充满期待,因而作为首创的“昆山模式”具有一定的样板效应。在现有的体制格局下,首创的明星光环会带来超额利益,“昆山模式”在上级领导赞许下,通过主流媒体的宣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都要学习的典型,和“义乌经验”并驾齐驱。这种结果使得整个政府部门都能够从中体现政绩,无疑会进一步粉碎原有的单纯追求GDP的政绩冲动。

(六)经济实力的支撑

昆山以占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万分之五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千分之四点一的GDP、2.3%的到帐外资、1/9的台资以及2%的进出口额。2005年昆山人均GDP达13500美元,甚至超过了上海、深圳等城市,率先到达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成为全国第一个“全面小康”县(市)。2007年,全口径财政收入突破200亿元大关,达到201.8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超过85亿元。这些财力条件都是开展“新昆山人”建设工作雄厚的物质基础。

二、“新昆山人”建设工作解读

“新昆山人”建设工作是立足现实,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具有前瞻性的系统工程。作为昆山农民工问题的应对工作,这一套做法准确判定了昆山城镇化的发展路径及当前所处的阶段,以“善待”创造城市发展的和谐,以“接纳”开启市民化的进程,通过一系列理念创新、组织设置、制度安排,形成了一套经验。

(一)转变观念,实现理念创新

以招商引资起步的昆山人,最早也是以单纯的经济指标为导向,在片面地汲取农民工的劳动力的同时,对农民工进行种种限制。然而,随着昆山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工问题越来越成为发展中的核心问题,昆山必须从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角度统筹考虑农民工问题。因而昆山人从过去强调外来人口不能做什么,转变为考虑能为外来人口多做些什么;不再仅仅把农民工作为经济发展中的劳动力要素,而是将之视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更加尊重农民工的主体地位;不再设置沟壑,内外有别,而是逐步消除隔阂歧视,一视同仁;不但认为市民化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根本方向,还有力证明了“亲商”的经济目标和“爱民”的社会目标非但不冲突,反而是相互促进的。

昆山在全国率先提出了不管是外来投资者还是农民工,他们都是“新昆山人”的新理念。现在,在昆山已经没有本地职工和外来职工之说,只有新老昆山人这一新提法。

(二)针对农民工问题的组织设置

昆山通过新的组织设置对农民工工作进行统筹管理。2004年4月,市委成立了以市委书记挂帅的“新昆山人”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市总工会,劳动、建设、卫生、教育、法院等22个部门为成员单位。开发区、各镇也按要求相应成立了“新昆山人”工作领导小组。市总工会作为“新昆山人”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协调,抓好各个层面、各个环节措施的落实。为了强化服务,市总工会专门成立“新昆山人”服务中心,作为专门为参与昆山建设的“新昆山人”及其子女提供服务的一个窗口,服务中心以权益维护、法律援助、就业指导、就学咨询、医疗帮助、来访接待为主要职责。笔者曾到“新昆山人”服务中心进行调研,发现办公场所各种免费的维权小册子可自由取阅,工作人员有着一套规范的工作程序,每一次接待都有案可查。这种通过组织设置提高工作效率的办法十分有效地维护了广大农民工的权益。

(三)农民工社会政策体系的建构

解决农民工问题,制度建设是关键。昆山市除了在2004年颁布《关于加强“新昆山人”建设工作的意见》,提纲挈领地从宏观上对“新昆山人”建设工作提出要求外,在随后的几年中还建立了多层次的针对具体问题的社会政策体系,使得解决农民工问题有了较为规范的制度保障。关于社会政策体系的解析,有多种视角和方法,笔者采用生存型与发展型的维度对其进行分析。从昆山市外来人口城镇化的路径选择来看,昆山市对待农民工主要是善待和接纳两个方面。生存型社会政策需要维护农民工的基本权益,实现基本生活保障,以社会稳定为直接目标,为社会安全“托底”,也就是做到对农民工的善待;而发展型社会政策着眼于农民工的发展,为农民工市民化创造各种条件,实现对农民工的接纳。这两种既相互配合又存有一定张力的社会政策,对应了现实情况,层次分明,构成较为完备的社会政策体系,从中可窥见地方政府城镇化方略的真实意图。

1. 生存型社会政策

(1)加强就业管理与服务,构建开放的劳动力市场。一是加强就业指导,推进无差别的就业政策。昆山成立了外来劳动力就业指导中心,市区和各镇区建立了社区服务站,农村建立了“五位一体”综合治理办公室。昆山现有各级管理办公室58个,等级管理站283个。管理工作有经费保障,目前市镇两级财政明确,登记一个外来人员,拨31元,其中公安21元、劳动与报障8元、计划生育2元、外口办1元。从2000年起,外来农民工被纳入统一的就业管理与服务范围,取消一切就业服务收费,实现无门槛就业;进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双向选择,平等择业;与本地劳动力一样同工同酬,同等享受工资、福利和保险等待遇。二是发展职业中介,降低就业成本。政府加强对中介市场的监督管理和业务指导,建立了劳动保障、公安、工商部门和妇联等配合协调的工作机制。

(2)维护和保障农民工合法劳动权益。一是建立工资担保制度,有效遏制拖欠工资行为。2003年,昆山市政府颁布的《建筑工人工资支付担保试行办法》规定,凡昆山市范围内,2003年6月1日之后开工、新建、改建的建筑工程项目及50万元以上装饰装修工程,均实行工资支付担保。施工单位均必须和昆山市总工会和市建筑行业协会签订一份书面协议——《确立劳动关系、确保工资发放集体合同》。支付担保实行“一证一保证”,即作为先决条件,施工单位每申领一次施工许可证,必须提供一份工资支付保证,同时将一笔信誉保证金存入总工会指定的现金银行账户。更重要的是,新办法还将设立“保证单位”,由专业担保公司、银行、保险公司等组成,如果施工单位没有按期支付工人工资,以上机构必须代为支付。如果施工单位信誉差找不到“保证单位”,将从昆山建筑市场淘汰出局。目前,这项由昆山首创的制度已推广至全国。二是规范用工行为。用人单位使用外来劳动力,必须具备法律法规规定的劳动条件和相应的食宿条件;必须手续齐全,证卡合一,必须依法签订劳动合同。三是加强劳动安全和职业病防治工作。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安全事故发生和职业病危害,一方面健全工作网络,建立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真正做到工作前移、重心下移;另一方面,主动开展职业危害项目申报告知、企业职业病危害专项检查和宣传《职业病防治法》等工作。

(3)实施农民工社会保障。昆山按照“谁用工、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凡签订劳动合同的,企业必须按照政策规定为员工交纳“五险一金”,即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从2001年开始,政府有计划地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向外资、民营企业及社会自由职业者等混合经济主体延伸。2003年,昆山新增养老保险6万多人,其中外来工4.5万人,占参保人数的73%。历年累计外来工参保总数达到了10万多人。

2. 发展型社会政策

(1)实行职业培训,提高人员就业能力。昆山市政府重视农民工的岗位培训工作,通过上门培训、订单培训等形式开展工作,并将其作为职能部门的工作目标,列入责任制考核。2007年昆山投入200多万元开展农民工免费培训工作,共有4000多名农民工经培训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2)流动少年儿童的入学教育。为切实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昆山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2004年8月,《“新昆山人”子女在昆山就读实施意见》出台后,昆山28所公办中小学和新建成的11所外来民工子弟学校,全部向2.3万名“新昆山人”子女敞开大门,除与当地学生同样缴纳杂费等国家规定费用外,借读费、择校费一律免交。截止2006年2月,共有在读流动人口子女30871人,其中在公办中小学就读16949人,在流动人口子女专门学校就读13922人,公办学校吸纳率达54.9%,没有一名农民工子女因就学难在昆山市辍学。此外,在整顿市场,规范办学行为的同时,多渠道依靠社会力量举办流动人口子女专门学校,以进一步扩大教育资源。制定了流动人口子女专门学校设置标准,引导办学人多渠道筹措资金,按照标准建设学校,并在建校中用地审批、立项规划、校舍建设方面给予积极支持。

(3)集居工程建设。外来人口的集中住宿既能解决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带来的违章建筑、环境卫生问题,也有利于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创建“平安昆山”。因此,昆山在对待外来农民工居住问题上,摒弃了传统的“劳动力管理模式”,而逐渐向“居民管理模式”转换。昆山政府制定了《昆山市外来人员“集居工程”实施意见》,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累计投入资金3亿元建设供“新昆山人”居住的打工楼或其他集中居住区。集中住宿形成了“三三制”,即三种形式:企业内部校园式、社会面上旅馆式,建筑工地营房式;三个档次:高档次社区公寓型、中档次宿舍型、低档次住户型。制定了35条加强内部管理的规定,不断规范集居地建设和日常管理。

三、对“昆山经验”的思考

(一)小政府,还是大政府?——农民工权益保护和市民化过程中的政府作用

昆山经验在很大程度上不是来自于农民工权益觉醒后自下而上的推动,而是来自于权力拥有者的自觉,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可控性很强的改革。昆山经验以“赋权”为主要内容之一,始终能看到强大的政府的影子,留有“威权”的印记。然而,对于政府在保护农民工权益及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究竟应当发挥什么作用,学界存在着一种与昆山实践不同的看法,认为在这个过程中要强调农民工自下而上的推动,社会的参与以及市民化的“软环境”建设。

笔者认为,在当前中国特殊的政治环境中,社会参与、司法程序乃至社会运动对解决农民工问题固然重要,但政府运用其行政权力强力推进有着更高的价值。尽管三十年的改革是一个不断放权让利、释放社会活力的过程,但政府仍然掌握着社会基本资源,保持着宏观上的控制力,这种大政府、强政府能够突破各种改革阻力,强力推进自己的施政意图,降低制度变迁的交易成本,这些才是实现三十年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奇迹”的关键。虽然,从终极目标来看,建设成熟的市场经济,必然要有小政府、大社会的“国家一社会”架构与之相适应,但社会演进的复杂性也意味着各项社会发展目标并不是齐头并进,有时甚至需要借用原有体制的资源来快速推进某项社会发展目标。昆山的城镇化是各种现代化要素的扩张,它必然经历一个从混沌到清晰,从无序到有序,从不断流动到相对稳定的过程。这其中,大政府在农民城镇化问题上进行的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其他阶段性目标环环相扣,体现出的可控性、高效性、稳定性、低成本等优势,以及所产生的令人满意的效果,更是从实践的层面佐证了“昆山经验”。

(二)要发展主义,还是要社会权利?——昆山的现实选择

从某种意义上讲,发展主义就是GDP中心主义,就是社会达尔文主义,体现了许多后发展国家和地区在焦灼地面对现代化任务时的行动逻辑。在发展主义和科学主义的主流话语下,农民工问题被认为是能够通过加快经济发展、现代化与城镇化程度的提高,最终能得到解决的问题,现在是发展过程中必然经历的特殊阶段,必须有人做出牺牲;换句话说,这也是一种强调后果而非过程的策略。而社会权利理论作为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基石,从公民平等和社会正义的角度出发,强调实现公民的福利和社会保障是一种公共责任。因而,从社会权利的立场出发,往往会提出比较激进的体现社会公正的价值理念的社会政策,比如取消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

“昆山经验”显然不是遵循狭隘的发展主义逻辑,但同样没有上升到西方福利国家的社会权利的高度,而是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把农民工问题放在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框架中。希望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用最小的代价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服务。因此,从对社会政策文本的解读中可以看到,“昆山经验”不是不切实际的对农民工权利的张扬,而是立足于当地特有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现实,充分考虑城市发展潜力和现实城市容量、承载力,具有鲜明的地方性和时代特点。

(三)可复制的经验,抑或孤独的样板?——“昆山经验”的适用性分析

“昆山经验”对于全国其他地区有多大借鉴意义?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考察一下对“昆山经验”发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这些因素可以分为动力因素和制约因素两大类。动力因素包括:(1)提高社会综合效益。这包括社会的和谐对企业生产的良性影响,降低社会管理成本等。(2)消除不稳定因素。安全和稳定的问题是转型期各级政府关注的主要问题,在执政者的政策考量中有特殊的分量;降低社会管理成本是从量上去考虑,而安全和稳定则是从质的角度关注。(3)塑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4)政绩冲动。包括最高领导层的政绩冲动和典型效应带来的普遍性的政绩和利益,这里的最高领导层指的是决策层,是能够从改革中体现出自己政绩的那部分人。(5)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包括对整个的漫长的城镇化进程的正面影响。制约因素包括:(1)效率的损失。短期来看,权益维护越充分,对企业效益乃至对整个经济效益都会产生影响。从现有的干部任用制度来看,官员往往倾向于选择短期效益。(2)损害官僚集团和企业的合作关系。这可能会带来企业撤资、官员利益遭损的双重后果。(3)产生盆地效益。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将导致务工人员无序涌入,最终造成城市不堪重负,无法提供足够的地域空间和公共设施。

“昆山经验”之所以能够出现,主要在于“昆山经验”的首创性所带来的超额政绩,以及产业升级所造成的阻力的减少。对于全国其他城市而言,如果认可政治体系中最高领导者具有扭转乾坤与官僚集团对抗的能力和权威,那么,“昆山经验”就不是能不能学的问题,而是愿不愿学的问题。此外,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区的不同也存在着梯次性。在少数沿海地区考虑产业结构调整,逐步转移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同时,广大中西部后发展地区正在打造投资盆底,千方百计招商引资,引入劳动密集型企业;对于这些地方而言,发展主义逻辑是不可逾越的,在工业尚未落地的情况下,谈农民工劳动权益的保护和农民工市民化,多少有点“后现代主义”意味。因此,完全模仿昆山,中规中矩地进行学习似乎也不可能;然而在学习“昆山经验”的口号和宣传下,必须保证“政治上的正确性”。对于渴望招商引资大干一场的落后地区来说,十年前的“昆山经验”才是真经,而现今的“昆山经验”完全是经济发展的“毒药”;而对那些相对发达和正在经历产业调整的发达地区来说,会多多少少学上一些,至于学多少则完全取决于上述各种力量博弈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强“新昆山人”建设工作的意见.昆委(2004)第51号

[2].关于成立昆山市“新昆山人”工作委员会的通知.昆委组(2004)第60号

[3].童星张海波.“两维四分”与“三位一体”——关于农民工社会政策的建构.学习与实践.2006/8

篇4:孙建中:昆山的招商引资经验

1 招商引资风险

从不同的角度对风险进行分析会有不同的结果, 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进行理解。广义的风险是指获取收益或者是发生某种损失的可能性; 相对的就是狭义的风险, 主要是指进行决策时, 实际情况与预期之间的差别。

在本文的风险投资的讲述中, 更多的是侧重于狭义的风险。这种风险是难以避免的, 由于招商引资的投资者来自其他地方, 投资者所熟悉的文化背景、政治制度、经济情况等各种方面与东道国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招商引资风险, 是指招商引资的过程中, 通过引进资金和项目带来的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负面效应。招商引资工作涉及的工作十分广泛, 不仅仅受到招商者和投资者的影响, 也受到外部经济环境、国家政策等其他方面的影响, 由于这多重因素的影响, 风险的存在无可避免。招商引资的风险存在于很多方面, 广泛地存在于经济独立、意识形态甚至是国家主权等方面。

2 造成招商引资风险的原因

招商引资的风险不可避免, 因此更有必要将招商引资中风险发生的原因进行细致的分析, 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规避招商引资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招商引资的风险将从外部和内部两方面进行说明。

2. 1 招商引资风险的外部因素

这里所说的招商引资的外部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来自国外投资者, 另一方面是来自国际市场。国际市场是招商引资的经济环境, 而投资者则是外部环境的直接原因。

投资者进行投资的主要驱动因素就是利益。通过扩张使得企业的利益最大化。投资者天性趋利避害, 在投资的过程中, 市场交易和对外投资往往处于一种非合作博弈的状态。因此在投资的过程中出现了投资者追求收益最大化与实际收益有限的矛盾。因此投资者在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会出现不惜损害利益的行为。例如, 资源利用粗犷、市场垄断。另外是投资者所熟悉的市场规则以及各种规范与东道主投资规则之间的规范。投资者一般拥有资金、技术、管理优势, 这使得其更倾向于投资环境更好的地区, 这将加大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另外, 国际环境的变化也会影响招商引资工作。比如, 经济危机时, 对外投资肯定会减少; 经济繁荣时招商引资的工作进行也会是红红火火。值得注意的是, 当国际经济规则发生改变时, 对招商引资工作的进行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2. 2 造成招商引资风险的内部原因

招商引资的内部风险相对于外部风险而言, 更容易受到控制。主要包括市场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制度不够完善和政策设置不够合理等。下面对主要方面进行说明。

政策决策失误造成的招商引资失误。招商引资实际实施之前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针对招商引资的政策制定是否合理, 是否有理论基础, 是否结合了地区实际, 这些直接关系到招商引资风险的规避以及风险大小。东道主不应该为了追求经济短期内的快速发展而盲目地引进招商项目。

宏观经济失调。良好的宏观经济形势显然对于外商更具有吸引力。合理的经济结构都会促进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

经济运行规则不够完善。外商引资能够对东道主国家的经济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但同时也是对招商地的各种制度的一个考验。经济市场化情况、企业的所有权制度、融资平台的建设、税收制度、监管体系、外汇政策……这些制度都直接关系到了招商引资的风险问题。如果这些制度存在问题, 就会给外商钻空子的机会。

3 国际招商引资风险规避中的经验

我国的招商引资工作起步于改革开放之后, 国际上的发达国家在招商引资工作上的经验远比我们丰富。通过对国际招商引资工作中风险规避中所采取的措施进行分析将会对我国招商引资工作带来很大的启示。

美国的招商引资主要是以FDI的形式进行, 并且招商引资的开放程度比较大。美国的招商引资过程中带来的风险主要包括对于国家重要资源的控制, 另外就是外商投资会更多地利用美国人才, 从而造成对美国人才的控制。美国虽然鼓励外商投资, 但是在国家的关键部门比如国防工业等都采取了一定的限制措施。另外美国对于招商引资的监管比较严格。

日本的招商引资是一个逐渐开放的过程, 分阶段渐进性地对外开展招商引资工作。逐步开放招商领域, 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国家相对弱小的行业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日本的招商引资主要是以借外债为主, 但是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对股权比例等方面有着严格的限制。这使得日本在开展招商引资过程中, 既发展了经济也保持了自身对经济的控制。

通过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 韩国迅速从二战以后的废墟之中走出来, 经济飞速发展, 成为了新兴的工业国家。韩国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 不仅引进和吸收外资, 同时也引进技术和制度, 并且将其积极消化。这使得韩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韩国针对招商引资一方面积极进行经济体制建设, 优化招商引资环境, 另一方面加强招商引资方面的监管力度, 加强法律的完善。

印度在进行招商引资的过程中, 充分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根据国家发展的需要, 有针对性地引进外资, 保证招商引资的合理性。通过结合国家战略, 使得外资为国家经济发展贡献力量。其规避风险的主要策略就是“以我为主”。

4 对我国招商引资风险的启示

其他国家的招商引资做法对我国进行招商引资工作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1) 招商引资应该是“以我为主”。招商引资的目的是较好地发展地区的经济, 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应该向印度学习“以我为主”。通过有计划地利用外资, 利用外资结合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战略, 使得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 一些重要的行业是不能引进外资的, 比如国防工业、金融房地产等行业应该是有限度地引进外资。

( 2) 逐步减少对外商的各种超级优惠。在之前的招商引资过程中, 很多政策都给外商以各种优惠进而吸引外资。为了规避风险, 应该逐步取消税收, 外汇、审批等各方面的优惠, 使招商引资的外商也处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之中。

( 3) 规避垄断局面的产生。招商引资对象一般都是有着雄厚资本的国际企业, 容易造成垄断局面的产生。政府应该尽量避免垄断现象的产生。应该有一定的法律和规范限制, 降低垄断的可能性。另外, 通过引进多元化的投资, 从而增加市场的活力。

( 4) 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宏观调控可以从政策诱导、法律保障以及信息咨询等各个方面对招商引资工作进行影响。

积极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 确定符合经济发展的战略, 进而指导招商引资工作, 避免盲目的招商引资。另外, 通过宏观经济政策对招商引资工作进行引导和限制, 也可以避免招商引资过程中的风险。还应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良好运作的外部环境将会极大地规范招商引资项目的规范性, 降低风险性。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招商引资风险的含义、招商引资风险的成因, 然后结合国际招商引资过程中的经验进行分析, 最后结合这些经验总结其对我国招商引资工作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招商引资,风险,国际经验,规避

参考文献

[1]魏浩.我国外资优惠政策与国家经济安全思考[J].经济体制改革, 2005.

[2]白石.国家经济安全问题讨论综述[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2.

[3]汪浩泳, 孔娴.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社会安全的影响[J].企业经济, 2003.

[4]全汉凡.各国对外投资与利用外资的经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7.

[5]童书云.论引进技术与我国利用外资问题[J].国际贸易问题, 1997.

上一篇:交通安全宣传活动学习心得下一篇:i3 3220配什么主板_配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