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英语试卷解析

2024-04-14

高三英语试卷解析(通用6篇)

篇1:高三英语试卷解析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学者研究,康熙三十九年(17)清朝人口总数为1.5亿,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增加到3.13亿,道光30年(1850年)达到4.3亿的人口峰值,也是中国封建王朝的人口最高纪录,这创造了中国人口的奇迹。增长的人口,基本依靠本国生产的粮食来供养,这意味着,在清朝期间,粮食总产量比明朝的最高纪录又增加了一倍以上。但是中国为这一奇迹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庞大的人口压力使经济作物的生产和工矿业、商业的发展受到粮食需求的严格制约,大批多余劳动力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转移。这既加剧了社会矛盾,也使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摘编自葛剑雄《中国古代人口发展史》)

材料二 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较早,是最先面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国家。圈地运动开始后,英国就产生最早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而政府往往采用血腥立法的手段来惩治失地农民(流浪汉或“懒汉”)。工业革命的进行,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加快。1834年,英国颁布了新济贫法。该法令规定,在济贫院,受救济者必须劳动才能得到生活必需品,其目的是培养受救济者的劳动习惯,使他们走出济贫院后能靠劳动谋生。19世纪末,英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办法开始向福利国家方向发展。19,在工党推动下,英国通过了《失业工人法》,规定了对失业工人的救助措施和解决失业工人再就业的办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为彻底解决失业和贫困问题,开始建立福利国家,试图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摘编自李世安《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人口奇迹”出现的条件,并简析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危害。(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英两国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的不同结果,并分析其原因。(13分)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农业;第一次工业革命

【试题解析】(1)第一小问条件,据材料一“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清朝人口总数为1.5亿,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增加到3.13亿,道光30年(1850年)达到4.3亿的人口峰值”,结合所学可知,这正处于康乾盛世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稳定,经济得到发展,清政府推行了一系列赋役制度改革,生产关系得到调整;据材料一“基本依靠本国生产的粮食来供养,这意味着,在清朝期间,粮食总产量比明朝的最高纪录又增加了一倍以上”,结合所学可知,农业发展,番薯等高产作物大量引进,土地大规模开发。第二小问危害,据材料一“庞大的人口压力使经济作物的生产和工矿业、商业的发展受到粮食需求的严格制约,大批多余劳动力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转移。这既加剧了社会矛盾,也使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得出粮食需求的压力,使得农业生产尤其重要,从而压制了经济作物的生产;也限制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大批劳动力无法转移,不利于新的经济因素的成长;也激化了社会矛盾;结合所学得出土地的过渡开垦,使植被遭到破坏,环境日益恶化。

(2)第一小问不同结果,据材料一“这既加剧了社会矛盾,也使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得出中国未完成转移,导致经济停滞,社会矛盾尖锐;据材料二“圈地运动开始后……政府往往采用血腥立法的手段来惩治失地农民(流浪汉或“懒汉”)。工业革命的进行,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加快。……19世纪末,英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办法开始向福利国家方向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为彻底解决失业和贫困问题,开始建立福利国家,试图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得出英国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推动了国家工业化的发展;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庞大的人口压力使经济作物的生产和工矿业、商业的发展受到粮食需求的严格制约,大批多余劳动力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转移”得出经济上,中国以农业为主,近代工业未得到发展,商业受到抑制,无法完成劳动力的转移,据材料二“工业革命的进行,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加快”得出经济上,英国在工业革命推动下,工业发展迅速,吸纳了大量劳动力;据材料二“1834年,英国颁布了新济贫法。”“1905年,在工党推动下,英国通过了《失业工人法》”得出英国政府通过立法为工业化创造条件,推动劳动力的转移,结合所学得出中国清政府采取抑制商业和闭关政策来限制新经济因素的发展;据材料二“19世纪末,英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办法开始向福利国家方向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为彻底解决失业和贫困问题,开始建立福利国家,试图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得出英国通过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来缓和社会矛盾,以图根本上解决问题,结合所学得出中国并未建立类似制度,社会矛盾尖锐。

【答案】(1)条件:生产关系调整(赋役制度改革);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得到发展(农业发展;高产作物引进;土地大规模开发)。(6分)

危害:土地的过渡开垦,使植被遭到破坏,环境日益恶化;粮食需求的压力,使得农业生产尤其重要,从而压制了经济作物的生产,也限制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大批劳动力无法转移,不利于新的经济因素的成长,也激化了社会矛盾。(6分)

(2)结果:英国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从而推动了国家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并未完成转移,致使经济停滞,社会矛盾尖锐。(4分)

原因:英国在工业革命推动下,工业发展迅速,吸纳了大量劳动力,而中国以农业为主,近代工业未得到发展,商业受到抑制,无法完成劳动力的转移;英国政府通过立法为工业化创造条件,推动劳动力的转移,而中国清政府采取抑制商业和闭关政策来限制新经济因素的发展;英国通过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来缓和社会矛盾,以图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中国并未建立类似制度,社会矛盾尖锐。(9分)

41.(12分)统计数据的变化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注:图1、图2为《人民日报》“三八节”新闻报道中女性职业的统计。

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新闻报道中女性职业的变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12分)

【考点定位】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巨变;近代中国物质、习俗和大众传媒的变化

【试题解析】这是一道数据史料题,回答时先比较数据变化的趋势,再结合所学阐释变化的原因即可。例如比较得出工人与农民所占比重大幅度降低,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别论述1950—1978年占比高的原因,1979—占比大幅下降的原因即可;如比较得出女性专业技术人员比重大幅度提高,其原因可从女性社会地位、教育的发展、人们观念的转变、社会的需求等方面回答即可;如比较得出女性领导比重大幅度提高,其原因可从女性政治地位、我国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等角度回答即可;如比较得出除工农外,其他职业均有提升,女性的职业更加多样,其原因可从社会条件、女性社会地位、女性的社会作用等角度回答即可。

【答案】示例:说明

1 工人与农民所占比重大幅度降低。(2分)

图1工农所占比重高。工农民主革命的影响;社会主义建设展开,树立劳动者形象的需要;阶级斗争思想的长期存在。(2分)图2工农比重大幅降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阶级斗争思想逐渐淡化,女性身上的革命色彩退去;(2分)

2 女性专业技术人员比重大幅度提高。(2分)

新中国成立后,妇女社会地位逐步提高;女性教育的稳步发展;男女平等观念被普遍接受;社会主义建设客观需要大量的技术人员。(4分)

3 女性领导比重大幅度提高。(2分) 妇女政治地位提高;我国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4分)

4 除工农外,其他职业均有提升,女性的职业更加多样。(2分)

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为妇女展示自己的才能提供了条件;妇女的社会地位提高;妇女更加独立,全面参与社会建设,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重大贡献。(4分)

(示例不作唯一标准,如从其他角度概括,亦可同等给分)。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历经唐末五代的军阀战乱,北方人口大量流失,土地荒芜,民不聊生,社会矛盾尖锐。后周世宗柴荣继位后,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其主要内容如下表所示:

953年 下令“以天下系官田仅万计,悉以分赐见佃户充永业。”改变了官营土地为官吏所侵占,营田收入为的官吏所侵吞的现象,而且“出户三万”,“百姓既得为已业,比户欣欣然,于是葺屋植树,敢致功力”。

954年 派人巡视黄河堤防,发丁夫修治决口,减轻黄河水患。同时,提倡开荒,利用黄河故道实行屯田,招募农民垦种。世宗还连年修治汴水,使开封成为水陆交通的枢纽之地而日趋繁荣,也促进了沿岸农业的发展。

954年 下令减免人民欠交的两税及其他财物布帛等苛捐杂税;规定征税时间从当年开始夏税到六月,秋税到十月开始征收,民众得到很大方便。

955年 下令“毁佛”,全国寺院“非敕额者悉废之”,共废寺院30336956所,强迫僧尼还俗20余万;后下令“悉毁天下铜佛像以铸钱”,改变五代以来钱币缺乏的情况。

958年 制成《均田图》,颁给诸道节度使、刺史,令其在调查的基础上制定适合当地情况的租税制度,不久又遣艾颖等朝官三十四人分行诸州,均定黄河以南六十州的田租,并查出许多不缴租税的欺隐土地。

(摘编自吴枫等著《隋唐五代史》等)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后周世宗经济改革的背景,并概括其改革的特点。(9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后周世宗经济改革的影响。(6分)

【考点定位】周世宗改革

【试题解析】(1)第一小问背景,据材料“唐末五代的军阀战乱,北方人口大量流失,土地荒芜,民不聊生,社会矛盾尖锐”得出唐末五代战乱,破坏社会经济,社会矛盾尖锐。第二小问特点,据材料“以天下系官田仅万计,悉以分赐见佃户充永业”得出将劳动力与土地相结合;据材料“发丁夫修治决口,减轻黄河水患。同时,提倡开荒,利用黄河故道实行屯田,招募农民垦种”得出兴修水利与扩大农业生产相结合;据材料“改变了官营土地为官吏所侵占,营田收入为的官吏所侵吞的现象”“下令减免人民欠交的两税及其他财物布帛等苛捐杂税”得出抑制土地兼并与减轻农民负担相结合;据材料“下令‘毁佛’,全国寺院‘非敕额者悉废之’,共废寺院30336956所,强迫僧尼还俗20余万”得出打击佛教与增加社会劳动力相结合。

(2)据材料“制成《均田图》,颁给诸道节度使、刺史,令其在调查的基础上制定适合当地情况的租税制度……均定黄河以南六十州的田租,并查出许多不缴租税的欺隐土地”得出经济上,利于增加政府控制的户口和土地,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据材料“下令减免人民欠交的两税及其他财物布帛等苛捐杂税;规定征税时间从当年开始夏税到六月,秋税到十月开始征收,民众得到很大方便”得出刺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快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据材料“下令‘毁佛’,全国寺院‘非敕额者悉废之’,共废寺院30336956所,强迫僧尼还俗20余万”得出文化上,冲击了佛教文化的发展;据材料“改变了官营土地为官吏所侵占,营田收入为的官吏所侵吞的现象”得出政治上有利于整顿吏治,加强中央权力等。

【答案】(1)背景:唐末五代战乱,破坏社会经济;后周社会矛盾尖锐。(3分)

特点:打击佛教与增加社会劳动力相结合;将劳动力与土地相结合(官营土地赐民永业);抑制兼并与减轻农民负担相结合;兴修水利与扩大农业生产相结合。(6分)

(2)影响:政治上,有利于整顿吏治(或,加强中央权力);经济上,有利于增加政府控制的户口和土地,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或,刺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快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文化上,冲击了佛教文化的发展。(6分)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1901年夏天,邹容为了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自费进入东京同文书院学习,由于参加留日学生的反清宣传,19被迫离开日本,回到上海,1903年5月出版《革命军》,鼓动国民“驱逐住居中国中之满洲人,或杀以报仇。”同时,《革命军》说“革命之前,须有教育,革命之后,须有教育。”应该教育国人知“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也”、知“平等自由之大义”、有“政治法律之观念”。中国若想“扫除数千年种种之专制政体,洗尽二百六十年残惨虐酷之大耻辱”而“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就“不可不革命”,革命是“天演之公例”“去腐败而存良善者”,邹容急呼“请执卢梭请大哲之宝旌,以招展于我神州上”,建立“自由独立”的“”,“一国之政治机关,一国之人共司之”,“所有国家权利与各大国平等”,仿行美国,参照中国性质立定宪法和其他法律, “于各省中投票公举一总议员,由各省总议员中投票公举一人为暂行大总统,为全国之代表人,又举一人为副总统,各府州县,又举议员若干。”全国无论男女,皆为国民。均有“军国民”“承担国税”“效忠新国家”的义务,国人的“权利均由天授”,国家不得“侵人自由”,必须保护“各人权利”,如果政府“干犯人民权利”,人民“即可革命”“更立新政府”。(摘编自邹容《革命军》)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邹容民主思想产生的背景。(9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邹容的主要主张,并简要评价。(9分)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试题解析】(1)据材料“1901年夏天,邹容为了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自费进入东京同文书院学习,由于参加留日学生的反清宣传,1903年被迫离开日本,回到上海,1903年5月出版《革命军》,鼓动国民‘驱逐住居中国中之满洲人,或杀以报仇’”,结合所学得出,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革命运动的兴起;据材料“知‘平等自由之大义’、有‘政治法律之观念’……仿行美国,参照中国性质立定宪法和其他法律,……全国无论男女,皆为国民。均有‘军国民’‘承担国税’‘效忠新国家’的义务,国人的‘权利均由天授’,国家不得‘侵人自由’,必须保护‘各人权利’,如果政府‘干犯人民权利’,人民‘即可革命’‘更立新政府’”得出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邹容对西方社会的研究等。

(2)第一小问内容,据材料“革命之前,须有教育,革命之后,须有教育”得出发展国民教育;据材料“‘扫除数千年种种之专制政体,洗尽二百六十年残惨虐酷之大耻辱’而‘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就‘不可不革命’,……建立‘自由独立’的‘’,‘一国之政治机关,一国之人共司之’,‘所有国家权利与各大国平等’”得出暴力反对封建政府和西方列强的统治;据材料“于各省中投票公举一总议员,由各省总议员中投票公举一人为暂行大总统,为全国之代表人,又举一人为副总统,各府州县,又举议员若干”得出实行总统制民主共和制;据材料“‘军国民’‘承担国税’‘效忠新国家’的义务,国人的‘权利均由天授’,国家不得,侵人自由’必须保护‘各人权利’,如果政府‘干犯人民权利’,人民‘即可革命’‘更立新政府’”得出理清国家与国民间的权利与义务。第二小问评价,从积极方面而言,据第一小问进一步分析得出,推动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传播了西方政治学说;据所学得出为民国政权建设提供政治构想;从不足之处而言,据材料“鼓动国民‘驱逐住居中国中之满洲人,或杀以报仇’”得出具有狭隘的民族观念。

【答案】(1)背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革命运动的兴起;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邹容对西方社会的研究。(每点2分,答出三点给6分)

(2)内容:发展国民教育;暴力反对封建政府和西方列强的统治;实行总统制民主共和制;仿行代议制民主;理清国家与国民间的权利与义务。(每点1分,答出三点给3分)

评价:推动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传播西方政治学说);为民国政权建设提供政治构想;具有狭隘的民族观念。(6分)

篇2:高三英语试卷解析

【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太极圣地陈家沟,常年居住着大批研习太极拳法的外籍学员。太极拳和针灸一样,在国外成为让人最信服的中国传统文化。

材料二:巴西圣保罗市的幸福港迎来了鲁能足球俱乐部的23名 16岁小球员们,他们除了足球训练,还学习葡萄牙语。

材料三:意大利著名作曲家普契尼从未到过中国,却巧妙地把中国民歌《茉莉花》作为音乐主线,将歌剧《图兰朵》打造成东西方文明相互结合的经典巨作。

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解析】

多则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往往具有相对独立的性质,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绝大多数学生不知道如何全面归纳,常常顾此失彼,不能快速准确的把握立意。因此,多则材料作文真正的难点在于,如何找准各个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作全面、准确、周密的分析。材料一:一是关注外国人多中国传统文化深深的眷恋和感动;二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国外的传播和影响。中国文化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传统文化的魅力、文化交流)

材料二:学习借鉴其他外来文化优秀成果时一是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二是全面性的。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吸收国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文化)材料三: 一方面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另一方面文化创新需要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

思考立意:看似各异,实则都在围绕“文化交流融合”中心点。【关键词】

交流与封闭

文化交流

多元共赢

传统文化的重生

拿来主义

接纳与拒绝

文化自信

开放与包容

1.思考传统文化被外国接受的原因,辩证思考我们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2.包容接纳,文化方能共存共荣。

3.尊重文化差异和融合,对某些以保持文化独特性为幌子的观点进行批驳。

4.文化,要碰撞才会有美丽的火花,要传播才会有饱满的内涵,要经接纳才会有勃发的活力,要交流融合才能多姿多彩。

5.文化的交融会促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人的思想和自由会得到进一步的解放和发展。

6.或盲目固执一民族的文化性,不善融洽适应,自疲其个性,为陈死的旧时代而牺牲。(瞿秋白)

7.多元化才能共赢。【相关材料】

1.第七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6位获奖者中有一位来自金字塔故乡埃及的知名汉学家、翻译家穆赫森·法尔加尼博士。

穆赫森·法尔加尼 1959年出生,1981年艾因夏姆斯大学中文系毕业,1987年获得硕士学位,1995年获得博士学位。1997~1998年在中国人民大学进修,2003年参加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外国汉语教师培训班,2009年参加杭州师范大学外国汉语教师培训班。埃及知名汉学家、翻译家,艾因夏姆斯大学中文系教师,埃及最高文化委员会翻译委员会成员,埃及国家翻译中心中文专家组成员。他热爱中国的文化与历史,尤其对中国古典文学钟爱有加,翻译了大量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如《老子》《论语》《战国策》《孙子兵法》《四书》《离骚》等,还翻译了诺贝尔奖得主莫言的一些作品,为中国文化在埃及和阿拉伯世界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2011年开罗国际书展期间,曾获由原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翻译贡献奖。

2.提高跨文化互动能力(人民日报)

日前,澳大利亚前单一民族党领袖宝琳·汉森在参加电视谈话节目时称,“不愿意看到澳大利亚被亚洲化,被亚洲人淹没”。汉森是英国移民后代,1996年她作为联邦议员在国会首 次发表演说时,就将亚裔移民和澳原住民作为攻击对象。她认为,亚洲人来到澳大利亚后仍保持自己的语言和文化,应暂时禁止其移民。这一具有种族主义色彩的言论 引起一片哗然。不过,也有一些人视汉森为“英雄”。1997年汉森成立了单一民族党,宣扬反对多元文化和亚 裔移民的极端理念。2003年,因被控选举舞弊,汉森被判监禁3年。虽然如此,2006年汉森仍被《时代》杂志选为100个最具影响力的澳大利亚人之一。

今年,汉森宣布再度加入单一民族党,并将参加澳大利亚联邦选举。汉森的种族主义言论,显露出澳大利亚排斥亚裔移民的政治潜流以及一部分人对亚洲“欲迎还拒”的矛盾心态。

历史上,澳大利亚被称为“幸运之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使这里的人们习惯了田园牧歌般的悠闲生活。19世纪 50年代,亚裔移民来到澳大利亚“淘金”。他们靠勤奋积累了不少财富。亚裔移民克勤克俭,让一些人尤其是蓝领工人感到压力,担心自己的工作被抢走。

迥异的文化传统以及较低的融入程度,也造成新老移民的隔阂。澳大利亚人大部分是欧洲后裔,约占人口总数 85%,其中又以英裔最多,占33.9%。随着越来越多的亚裔面孔出现,一些欧洲后裔心理失衡,针对亚裔的种族歧视行为屡禁不止。

3.古代发明的火药指南针传之四海,西方现代发明的电器、汽车覆盖全球,这些都是器物层面的文化交流,几乎人人欢迎并欣然接受。诸如汉人不抵抗胡人“裤子文化”、中国人不迷恋火镰火石而改用洋人的火柴,均属于类似 的正常的文化交流,与是否抵抗文化侵略无涉。再譬如 西方参照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而设立文官制度,我们借鉴西方的企业制度、管理制度、经济制度乃至民主制度 而建立自己相应的制度,这种借鉴当属制度层面的文化交流,也是文化交流的一种常态。

4.精神层面的文化交流也不鲜见,譬如佛教文化传入中国,革命先辈“盗取”马克思主义圣火。不过,在精神层面更需要以我为主,佛教文化必须经过长期的经典传译、讲习、融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结合、融为一体,必须具有中国特色。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必须中国化,必须与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发展实践相结合。由于文化主体之间彼此平等,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基本上是和谐的。

5.《出彩中国人》中李昕桐秀出娴熟流畅的湿拓画技法,令在场评委和观众啧啧称奇。本季节目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革新,李昕桐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湿拓画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并发展,土耳其将其申请并成功列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机缘巧合之下,李昕桐在土耳其传承了这门神奇技法,十几年前李昕桐定居土耳其,师从当地的湿拓画大师,在了解湿拓画历史后,她探究发展脉络,发现它可能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李昕桐指出早在唐朝就出现了相似的技艺,“在《文房四谱》里就有介绍过,在我国唐朝的时候,大约七八世纪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这种装饰纸张的艺术。”关于这种唐朝工艺,她介绍:“当时通俗一点的名字叫作‘流沙纸’,稍微文化一点的说法是‘流沙简’。”

根据记载,这种“流沙纸”的制作工艺与湿拓画十分接近,但她告诉我们,“非常遗憾的是,接下来就失传了。”虽然中国的“流沙纸”失传了,但李昕桐在土耳其传承了湿拓画,学有所成还获得了“出师证”。当天在舞台上,李昕桐感叹这一切似乎都是冥冥之中早已注定,“我是西安人,这是丝绸之路的起点。”

如今的李昕桐努力让湿拓画在中国落地生根,还尝试融入一些中国元素,让它更具有本土特色,“梅花我也画了画,荷花我也试了试,”她不仅独创了中国风的花卉图案,中国的生肖如猴子也被她拿来入画,现场赠送给撒贝宁的作品就是一条舞动的中国龙,这些元素的运用,她感叹是身为中国人的一种本能。

撒贝宁指出,不同民族和文化的交融是丝绸之路和今天的一带一路所具有的共同意义。《出彩中国人》主题是“出彩中国人,共筑中国梦”,作为一位身怀精湛技艺的追梦者,李昕桐的中国梦是把湿拓带回国,正如总导演陆伟期望的,本季节目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革新,李昕桐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古代:

(1)我国在西汉时期就开辟了丝绸之路,加强了与中亚、西亚和欧洲的联系,中国的丝绸开始闻名世界;

(2)唐朝时期玄奘、鉴真分别造访印度、日本,加强了中国与上述两国的文化交流;

(3)明朝郑和下西洋,加强了南亚、东南亚地区和中国的联系。现代:

(1)张大千在巴黎拜访毕加索,毕加索告诉张大千:我最弄不懂的,就是你们许多中国人,为什么都要跑到巴黎来学艺术?这个世界上有资格谈论艺术的,第一是你们中国人,第二是日本人,当然日本人的艺术也来源中国。第三就是非洲黑人。除此之外,白种人有什么艺术?所以我最莫名其妙的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中国人和东方人非要跑到巴黎学艺术不可呢?

(2)法国举办了“中国文化年”,中俄互办“语言年”。

(3)11月 8 日中美两国元首夫妇在故宫博物院宝蕴楼茶叙时,共同欣赏了特朗普外孙女和外孙演唱中文歌曲《茉莉花》并背诵《三字经》和唐诗。

美国《世界日报》报道,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美国非华裔家庭选择送孩子前往中文学校学习中文,美国加州橙县公立学校甚至将汉语纳入低年级必修课程。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像阿拉贝拉那样的孩子,在接触中国深厚文化底蕴的同时,能成为中美友谊与合作的使者 【例文链接】

共筑“巴别塔”

文化交流是一个机遇,它从来不是灾难。

在《圣经》中曾有这样的故事:人们因生活日益繁荣,于是各地人们聚集在一起,建筑一座通天的宝塔,接近他们的上帝。巴别塔越筑越高,几近通天,上帝发了怒,将塔推毁,然而人们又重筑。上帝发现,人们筑塔时协调有序,交流没有障碍,于是他让人们说不同的语言。果然,最终这通天的宝塔再没有建造下去。这虽是虚无缥缈的故事,可我们据此也能知道,若世界人民不交流,不合作,是什么也做不成的。如今,各地区间文化交流深入,我们应尽力清除隔阂,筑起人类繁荣进步的“巴别塔”。

文化的交流并不是一个灾难。诚然,外来文化的冲击会 使本民族文化受到影响,甚至会失去原来的样子。可是,就像一个人跌倒之后并不应该去埋怨地面不平,或从此把自己关在家里不再上路,相反他应该查找原因,将地面填平或改变自己行走的方式。同理,在这“越来越小”的世界里,我们应该保护并弘扬本民族的文化,而不是直接野蛮地将所有外来文化都拒之门外。

文化交流使人受益。无论是“东风西渐”还是“西风东渐”,东西方都会因文化交流而受益。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各地间的文明相互学习借鉴,使彼此的发展都获益良多。唐时的中国因开放交流而繁荣,明清时的中国因闭关自守而落后,交流会使国家进步,文化繁荣。文化的传播并不是代表“文化侵略”,而是代表和平友好。两国的文化交流传播并不意味着一国贵另一国的文化输出,两国文化的趋同。它更有可能的结果是两国文化和谐并包,共同发展。两国文化交流的深入,有利于加深两国友谊,推进世界的和平。

在当今时代,时代的浪潮已经扑面而来,文化交流已经 无法避免。在这时候,逆着这股潮流狭隘地遵循着民族主义是十分不明智的。相反,勇敢地投入这股浪潮,为世界与本民族的文明发展都能贡献一份力量。一味回避,一味逃脱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既然文化交流的大潮已经涌来,何不勇敢地投身其中?时代的机遇让人们又能了解对方。各族人们渐渐解决了语言上的障碍,何不共同助力于人类的繁荣进步?联合已初现端倪,区域集团化组织出现且联合不断深入。我们不妨大胆假设,在某一天的地球上,世界只有一个国家,而国家之中文明交汇而又保持了自己的特色,丰富而多彩。这个国家的子民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即为人类文明的繁荣进步献上自己的力量,再无所谓极端民族主义作祟。人们和乐,共同发展。

在文化交流深入的今天,请敞开胸怀,大胆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做与世界相融的国,而不是一个“局外人”。与世界一起,共筑一座人类文明繁荣的“巴别塔”。

为有源头活水来

当今世界伴随着经济政治教育等方面的联系的日益密切,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世界潮流、时代特征面前,发扬与发展民族文 化必须积极参与文化交流,而不应该坚持“守旧主义”,固步自封,抱残守缺,排斥外来文化,反对外来移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民族文化之所以存在,在于其始终处于不断的发展过程中,让它不同名族 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则为其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在交流与碰撞中,各民族不断吸收对方优秀的文化特质,摒弃已有的不合时宜的因素,改造自己,发展自己,最终融合成一种新的体现时代要求与内涵的文化。意大利著名作曲家普契尼从未到过中国,却巧妙地把中国民歌《茉莉花》作为音乐主线,将歌剧《图兰朵》打造成东西方文明相互结合的经典巨作。在文化融合中,原有的民族文化并没有消亡,而是以新的形式保存下来,就像一台机器,换掉老旧的、生锈的、低效的,机器的升级版仍是机器,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正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孙先生此言在当今世界依然有着不容置疑的正确性。

在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大潮下,任何试图抵挡这一形势的努力都是徒劳无功的。俗语说,三代不读 书,不如一窝猪。一个人如果停止学习,就易陷入偏执的境地。同样的,一个民族的文化如果失去了向外学习、终身学习的勇气,便会形成文化偏见,在这种文化心理影响下,其文化的积极内 容逐渐被消耗解构,消极因素不断强化,最终在文化竞争中“兵败如山倒”,从此衰亡。

中国文化号称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历史一 次次印证了文化交流则兴,封闭则亡这一规律: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吸收胡文化,赵国因此成为战国七雄中武力强盛的诸侯之一;隋唐因经历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 族融合,广泛吸收少数民族文化、印度文化,才有了一 统天下、歌舞升平、威震远邦的豪气。近代史中,西方民族思想的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入,丰富并激活了中华民族文化,于是有了中华民族的崛起,中华民族的复兴。清中期政府实行闭关政策,排斥外来文化,自诩天朝上国,文化封闭产生文化偏见,文化偏见导致民 族衰落,于是有了鸦片战争的炮声,圆明园的火光,台胞的眼泪。历史证明,一个用于进行并积极参与文化交 流的民族是一个有生命力的民族,是一个强大的民族,而文化封闭必然导致落后挨打。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大势所趋,需要我们必须以高度的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参与文化交流,积极培育好,利用好文化交流这一“源头活水”。

保持文化自信

埃及汉学家赞同引入中华文化而澳大利亚领袖抵制中华文化,为何?根源在于是否有文化自信。由他国推及中国,中国人是否具有文化自信?我想是有的,只是自信力不够罢了。

文化自信是要建立在对民族文化有深刻了解的基础上的。如今的现代化建设如火速前进的列车,本民族文化像柏树一样被遗忘在道路两侧。扪心自问,你对中华文化有多少认知?不去谈什么中国文学艺术,古代名著诗歌赏析,之谈天天出现在眼前的汉子,有多少人是提笔忘字的典型?“汉字听写大赛”唤醒了多少人对传承汉字的意识,可也有许多人对此无动于衷。如果我们继续沉浸在网络带给我们的键盘数字的便利中,那我们脑海中只会留下字音而遗忘字形。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如若 连汉字的传承都无法顺利进行,就更不必想拥有充足的文化自信了。

文化自信是需要在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中保持的。腐败的清王朝依然认为清代的中国是天朝上国地大物博,就连中华文化也高人一等。殊不知,西方的工业文明最终将我们的农耕文化踩于脚下。事实上,各民族的文化是平等的,我们需要互相 借鉴与交流。文化自信并不代表这文化自负,要以中华文化为荣,而不是以中华文化为尊。有人曾说崇洋媚外的风气会盛行不衰,然而中国人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却能“从一而终”。所以不要害怕外来文明,只要我们拥有充足的自信心,外来的文化只会让中华文化更好而不是让中华文化被同化。

我们要增强文化自信,就要让国人更了解中华文 化的博大精深。2015年8月24日,国际历史科学大会成功地在山东会堂举办,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将参会者的思绪拉回到古代中国和世界,带领大家感受全球视角下的中华文明。这是我们增强文化自信地表现——自信地将中华文化推入世界文 化的大殿堂,自信地吸收各国文化的精华。致力于文化交流,让国人更了解我们的中华文化,让世界更了解中华文化。展示给世界的不仅仅是代表着和平的中华文化,还有我们满满的文化自信,让任何企图同化中华文化的国家无计可施。

我们不能停留在口头,而是要将守护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去。首先,改掉提笔忘字的坏习惯;其次,了解中华文化的演变过程,在繁忙的生活中挤出时间品读中国古代 经典名著,了解意蕴深长的中国诗歌。观看讲中国故事的电视节目,体会中华文化在艺术上的智慧神奇,旅游文化景点

如果每个人都能尽力地去了解中华文化,那我们的文化自信就不会是虚的,盲目的自信,而是实的,理智的自信。

篇3:高三英语试卷讲评课探究

进入高三, 英语习题量日益加大, 教师与学生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讲评练习题与做练习题上。讲评课中, 有些教师逐题仔细地讲解, 采用“注入式”教学法, 实行“满堂灌”教学。有些教师认为, 讲评课没有上新课那么重要, 于是蜻蜓点水式地核对一下答案, 或将答案写在黑板上, 让学生自己核对。毋庸置疑, 这些讲评模式因严重阻碍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而将被时代淘汰。那么, 怎样才能使讲评课收到良好的讲评效果呢?

二、试卷讲评课的意义

评讲课的意义在于, 讲评课是以分析学生考试情况、纠正考试中存在的共性错误、弥补教学上的遗漏、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和提高能力的一种课型。讲评的目的绝不仅仅在于澄清某个问题的正误和对试题进行单纯的分析, 重要的是借助讲评使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 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讲评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张海光2007) 。也就是说, 成功的讲评课可以弥补学生平时学习中的知识欠缺,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试卷讲评课的原则

(一) 及时性原则

检测之后, 教师要及时讲评。因为讲评越及时, 学生记忆越清晰, 印象越深刻;反之, 拖得时间越长, 效果越差。

(二) 针对性原则

教师应主要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 不必面面俱到, 要做到主次分明。

(三) 鼓励性原则

对于成绩一贯较好或有进步的学生, 要勉励他们精益求精;对于偶有失手或怯场的学生, 要给予他们自信和方法, 对于一直较差或退步的学生, 要帮助他们分析具体原因。

(四) 启发性原则

学生在答卷时出现的问题, 教师讲解时应以启发为主, 帮助学生找规律, 而不是简单地把答案告诉学生;同时, 切忌放任、拖拉、脱离实际或逐题过堂, 不分主次。

四、试卷评讲课的教学策略

(一) 在讲评前应充分备课

讲评课与新授课、复习课不同, 它没有现成的教材依托, 全靠教师在课前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整理来确定讲评内容。讲评前, 教师要认真做好试卷分析, 做到一备内容, 二备方法, 为实现讲评的目的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准备过程中教师要明确讲评目标, 精选讲评内容。因为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具体、科学, 将直接影响到讲评课的成效。所以, 教师要认真分析试卷中知识点的分布情况、试卷的难易度及所占分数比例, 认真统计和分析学生的答题情况。一方面, 教师要掌握学生在各考点的得分、失分情况以及典型错误, 将学生出现的问题归类、排序, 同时对出现问题较多的题目做到心中有数, 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确定矫正的途径与方式。另一方面, 教师通过分析试题的命题思路、考查角度和考查意图, 进一步思考如何指导学生理顺答题思路, 培养审题能力, 掌握和加强答题技巧。总之, 应紧紧围绕“矫正补偿”这一中心, 讲究针对性、实效性, 明确弥补哪些知识缺陷, 掌握哪些学习方法和应试技能, 具备怎样的知识迁移能力, 形成怎样的应试心理素质等。这样, 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才能得到更好的提升。

(二) 在讲评时应注重分类指导, 多授予“捕鱼之道”

考试是检验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 而评讲试卷则是帮助学生解决疑难、传授给学生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的最好时机。教师应就高考英语标准化试题的各部分进行分项重点评讲:

1.听力重在应试策略、语音知识、话题知识、文化背景的指导。

2.完形填空重在指导学生在把握篇章整体意义的基础上选择答案, 同时找到每道题的答题依据。拿到完形填空试题后, 不要急于动手去做, 必须从语法、习惯用法、内容和常识等多方面综合考虑选项;既要理解文章材料所叙述的表层内容信息, 又要理解文章材料中的连贯意义、引申意义等深层意义。

3.阅读侧重分析各类文体的写作特点、答题方法以及各类题目的答题要领, 指导学生依据文章本身的事实、作者的思路和目的语国家文化背景答题, 不要受自身经历、体会的干扰, 同时根据不同文章的特点指导学生使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4.书面表达题要着重强调仔细审题、弄清大意, 编写提纲、拟出要点, 紧扣要点、扩写成文;然后, 用投影打出共性的典型错误, 让学生改错;接着, 引导学生讨论文章的交际目的, 可以适当发挥的地方, 以及各个要点的多种表达方式;时间允许的情况下, 可以让学生相互批改, 最后朗读范文或学生中的优秀作文并加以点评, 指出好在何处。

(三) 力求知识网络化和系统化

一套试题的涵盖面往往较大, 尤其是期末考试、模拟考试等, 但试题不可能对这些内容中的每一个知识点进行全面考察。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重点、难点题目时, 不能只是就题论题, 而应该把这一题目所考查的知识网络化、系统化, 使学生能举一反三, 引申出其他类似的知识, 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做一道题而得到与此题同类的或有关的较为系统的知识, 使其基础知识网络化, 利于记忆和掌握。

例:Is it in the factorywe worked together last year?

A.that B.which C.where D.in which

正确答案为A, 但许多学生把后面的句子当成定语从句, 选了C。针对以上错误, 教师可先改变句子结构, 把疑问句改成陈述句:It is in the factory we worked together last year.这一改, 学生就一目了然, 是一个强调句型, 应选A。在此基础上, 教师可接着问:去掉介词in, 情况怎样?此时正确答案为C和D。最后教师进一步提问:假如把原句中的介词in移到worked后面, 答案又是什么?显然正确答案是A、B, 这样讲评可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定语从句的知识网络。

(四) 要强化讲评后的知识巩固工作

讲评后教师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进行消化和巩固, 然后要求学生在讲评的基础上再认真阅读一遍, 清理自己的失分点, 要求每位学生建有“纠错本”, 每次考试后收录自己的错题, 组成错题集, 并且写明错误原因, 以便随时查阅反思, 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 (吴春喜2005) 。同时, 教师也建立“错题档案”, 对于试卷中出错率较高的题目, 教师要针对该题所涉及的有关知识内容、技巧、技能、思想、方法, 多角度、全方位地精心编制一些补偿性练习或变式训练, 让学生练习, 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加深对该问题的理解和掌握, 帮助学生加深认识和扩展知识, 以便及时巩固与提高。

(五) 优化讲评方法, 主导与主体相结合

教师讲评试卷时, 不能一讲到底, 越俎代庖, 包办一切。讲评课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 可由教师讲, 也可由学生讲。教师要多一点“启发式”教育, 应体现“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原则 (黄绍福2009) 。最好是启发学生讲评, 可以让学生讲评某一题型, 也可采用同伴讲评的方法, 教师补充或帮助归纳、小结。这样就能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身份不再是讲解者, 而是监督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教师把“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引入讲评课, 让学生自己讲评, 让他们站在居高临下的角度以批评的眼光来审阅自己的作品, 使他们树立信心、拓展思维。英语讲评课应以学生为主体, 应将学生自行发现问题、自行讨论分析、自行纠错、自行归纳总结、自行解决问题这条主线贯穿讲评课的始终, 从试卷中捕捉每位学生的闪光点,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情感等积极因素。

五、结束语

总之, 试卷讲评课也是一门艺术, 需要许多艺术技巧, 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 从多方面、多角度备课。要想提高讲评课的质量, 教师必须把握三个特点:第一, 要讲考查知识点, 讲解题策略, 讲答题思路;第二, 要评试卷、评学生, 研究学生在练习中的出错原因, 以便对症下药;第三, 要评学生在知识运用上存在的“疑点、难点、误区”。教师把握好这三大特点, 增强讲评课的目的性, 就能使讲评课成为培养学生能力的综合训练过程。

摘要:有教学就离不开考试, 考试成绩能最直观地呈现学生近期的学习状况。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试卷, 进行试卷分析与讲评。试卷评讲课是教学中的一种重要课型, 本文就试卷讲评课存在的问题作了深入分析, 并就如何有效开展高三英语试卷讲评课进行了一些教学环节和方法策略上的探索。

关键词:高三英语,试卷讲评,原则,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黄绍福.2009.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评课的几点误区[J].中学外语教与学, (11) :2-618.

吴春喜.2005.考后100分——提高讲评课效率的一项有效策略[J].教学与管理, (16) :22-103.

篇4:高三英语试卷讲评策略探究

一、高度重视,备足功课

在不少老师甚至是教学管理者的心目中,尽管知道试卷评讲课非常重要,不过不算正课,因此试卷讲评课往往就不像上新课那样进行教学设计,在评讲试卷前仅满足于将试卷做一遍,认为自己已经亲自(也许还是很认真地)解答了试卷的题目就足可以讲评试卷了。其实这只是做了最基本的一步,还有很多值得注意的方面被忽略了。由于没有精心备课,就导致讲评课的准备不够充分的,表现在评讲试卷时,逐题评讲,平均用力,没有轻重缓急之分;重点不突出,缺少计划性,讲到哪里就是哪里。并且绝大多数的讲评课都是老师一个人从头讲到尾,学生被动的听和记。这样的试卷评讲课很难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评卷课有其不同于其它课型的特殊性:直接以考题为教学内容,旨在增加知识积累和提高应试“能力”。但它既然是一堂课,就理应具有“课”的一般特征,它也要求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也要讲究师生间的交流互动,也要有巩固拓展的环节。在复习课教学体系中,试卷讲评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应该意识到试题的评讲有其激励功能、纠错功能、补缺功能、拓展功能和提升功能等,习题课的处理水平对学生的高考备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研究试卷,备好学生

如果说教师的做卷是上讲评课的第一步,那么研究试卷则是上好讲评课的重要环节,也是必要的前提。研究试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进行试题分析,二是进行答题分析。试题分析是对所命试卷本身的研究,具体包括:

1.对考题和答案进行研究,比如说每个考题检测什么内容,对应哪个知识点或能力点;考查学生的意图是什么,哪些是基础性的要求,哪些是高标准的要求。

2.对答案的研究,即随卷提供的参考答案是怎样得出的,是否准确或具有变通性(在此笔者反对教师对照着参考答案做卷子,这会导致是先入为主,使思维受到参考答案的影响,甚至会不自觉地去附会于参考答案,提倡独立做卷,这一能提高我们的答题能力,二是有了独立做题的切身体会,在讲评试卷时能更好地与学生交流,更有效地进行指导。)

3.对这份试卷的一个整体审视和判断,即哪些题目出得新出得好,哪些题目价值高等。答题分析是对学生的答题情况的研究,具体包括:(1)宏观上的考试分数统计分析,要了解班级均分,最高分,最低分,分数段分布情况;(2)微观上的各题得分情况、错误类型、致错原因的整理分析,以备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对于学生平时练习的试卷,由于高三教学任务重时间紧,难以做到每次都全批全改,但一定要把学生做过的试卷收上来看一看,至少要做到抽样批改,从而对学生的答题状况有个大致的了解,这样才能在评讲过程中做到重点突出,为讲评的有效性奠定基础。

三、重点突出 合理安排

有了对试卷和学生答题状况的认真研究,就能确立应在课上重点讲哪些部分了,即明确教学重难点和教学目标。一节课只有有限的45分钟,而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可能只有30分钟,因此,我们要不仅突出重点,并且要合理安排评讲的顺序,要根据学生听课情绪的状态,选择将一些重点难点放在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候来讲,中间课穿插一下次要内容,或是阅读理解当中内容比较有趣的篇章,可以让学生紧张的思维得到一些放松,做到张弛有度。 试卷评讲是高三复习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上好一堂高质量的讲评课,教师应该做到五个注重:注重思路引导、注重技巧传授、注重思维发散、注重策略训练、注重错因分析。通过讲评帮助学生澄清模糊概念,明确解题思路,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答题能力。

四、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学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讲评课要以启发学生思维为目的,使学生从题海中解脱出来,切忌就事论事,只把正确的选项或答案在课堂上公布了事,而应根据出现的问题的性质、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识水平,正确地选择解决问题的突破口,通过点拨、诱导使学生明了问题之所在。为了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教师在讲评时可将试题加以归类,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深入思考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提高讲评试卷的功效。例如,命题者往往通过定语、同位语、插入语等成分,增加句子的复杂性,造成学生的视觉误差,从而导致思维错位。解这类题时,我们要教会学生“做减法”,即先去掉附加信息(同位语、插入语等),把句子的主要结构简化出来,然后再选择答案。例1:I can hardly imagine so pretty a girl like you ________ (喜欢拳击). (liking boxing) 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动名词的复合结构,imagine sb doing。题目的主干可简化为:I can hardly imagine a girl liking boxing. 分析完这道题,我们可以进行适当的引申变换,这样学生能够解决的就不是一道题,而是一类题,比如:The girl devoted all her spare time she had ______ (帮助别人). (to helping others) 此题实为考查devote sth to doing sth,可简化为The girl devoted her time to helping others.

篇5:高三英语试卷解析

一、单选题

1.小王刚刚参加工作,想买一套总价60万的住房,他和家人商量了两套方案。方案一:举全家之力一次性付款,可以得到房价1%的优惠;方案二:先交首付50%,其余款项办理按揭,期限为10年,总计大约需要缴纳18万元利息。对这两套方案的评价,合理的是 ①方案一既可以得到优惠又无需支付利息,是一种较为实惠的选择 ②方案一比方案二节省了18万元,对于年轻人来说是最好的选择 ③方案二比方案一多支付了18.6万元,但增强了家庭10年间的消费能力 ④方案二虽然多支付了18.6万元利息,但分散在10年的时间中,压力不会太大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从交易方式上看,方案一属于钱货两清的消费,方案二属于贷款消费。题中材料“方案一:举全家之力一次性付款,可以得到房价1%的优惠”,表明①项说法正确,可以入选;贷款消费对于那些收入稳定、对未来收入持乐观态度又没有太多积蓄的年轻人来说,不失为一种可行的选择,故②项表述不科学,故不能入选;③项表述正确且符合两项方案的特点,故可以入选;方案二虽然多支付了18万元利息,0.6万元是方案一的优惠,故④项表述不合理,故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B项。考点:本题考查消费的类型。

2.据《论语·颜渊》记载,针对鲁哀公感叹钱不足用,大臣有若建议他实行彻法,只抽十分之一的田税,认为百姓不足君则不足,老百姓足君则足。若在一定时期内,不考虑其他因素,下列图示能支撑有若建议的正确组合是

A.①→②→③ B.④→①→③ C.②→③→① D.②→④→①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中大臣有若建议“实行彻法,只抽十分之一的田税,认为百姓不足君则不足,老百姓足君则足”,这体现了“富民”思想,即削减田税的税率,改行“彻税”即什一税率,使百姓减轻经济负担。只要百姓富足了,国家就不可能贫穷。反之,如果对百姓征收过甚,这种短期行为必将使民不聊生,国家经济也就随之衰退了。国家通过降低税率,能够减轻百姓的负担,增加百姓的收入;当税收与百姓收入之间达到合理的程度,就会调动百姓的积极性,进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国家经济发展了,税收也就增加了。由此可见,答案是C项。考点:本题考查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3.政府的转移支付主要是指各级政府为解决财政失衡而通过一定的形式和途径转移财政资金的活动,是用以补充公共物品而提供的一种无偿支出,是政府财政资金的单方面的无偿转移,体现的是非市场性的分配关系。下列各项属于转移支付的有

①政府为失业者提供的失业救助 ②政府向公民收取的证件工本费 ③农民获得的粮食直接补贴 ④农民依法取得的经营性收入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题中材料“政府的转移支付主要是指各级政府为解决财政失衡而通过一定的形式和途径转移财政资金的活动,是用以补充公共物品而提供的一种无偿支出,是政府财政资金的单方面的无偿转移”,表明政府的转移支付属于财政支出的范畴。①项中“政府为失业者提供的失业救助”,是政府用于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符合题意,可以入选;③项中“农民获得的粮食直接补贴”,是政府为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而进行的财政支出,符合题意,可以入选;②项中“政府向公民收取的证件工本费”,是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形式,不符合题意,故不能入选;④项中“农民依法取得的经营性收入”与题意无关,故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A项。考点:本题考查国家财政的相关知识。

4.2013年9月,微软以71.7亿美元收购诺基亚设备及服务部门,加速发展Windows生态系统。对于诺基亚而言,虽然卖掉了它最知名的手机部门给微软,但它将仍专注于生产蜂窝网络设备、地理位置服务Here和一些其他的先进技术。这些剩余业务的收入占公司2012年收入的一半。微软和诺基亚此举给我国企业的启示是

①经济全球化推动了生产力发展,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 ②国内企业要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有利条件,适时“走出去”,做大做强 ③我国要加快培育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 ④利用价值规律,调整产品结构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题中材料“2013年9月,微软以71.7亿美元收购诺基亚设备及服务部门,加速发展Windows生态系统”,启示我国企业要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有力条件,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故②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题中材料“对于诺基亚而言,虽然卖掉了它最知名的手机部门给微软,但它将仍专注于生产蜂窝网络设备、地理位置服务Here和一些其他的先进技术”,启示我国企业要遵循价值规律,根据自身优势和市场需求,积极主动的调整产品结构,故④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①③两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主旨,故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D项。考点:本题考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相关知识。

5.近日,“业主凑26万买高音炮反击大妈广场舞”的消息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事发地温州市的鹿城区委宣传部表示,住户作为广场舞噪音的受害方,其心情可以理解,但不提倡采用“以噪制噪”这种易于激化矛盾的方式。由此可见

①基层政府坚持依法行政,对人民负责 ②公民在行使监督权时要做到依法有序 ③中国共产党发挥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④在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相辅相成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题中材料“事发地温州市的鹿城区委宣传部表示,住户作为广场舞噪音的受害方,其心情可以理解,但不提倡采用‘以噪制噪’这种易于激化矛盾的方式”,既表明了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公民必须依法行使自身的合法权利,不得损害国家、集体以及他人的合法权利;也说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能够协调各方的利益及时化解社会矛盾。由此可见,②③两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本题材料中“温州市鹿城区委宣传部”是中国共产党的组织,故①项不合题意,不能入选;本题材料并未涉及公民行使监督权的相关知识,故②项不合题意,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D项。

考点:本题考查公民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原则、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6.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提出废除劳教制度和完善生育政策的主张,随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废止《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及其补充规定的议案,审议通过了关于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决议,同意启动实施“单独二胎”政策。这表明在我国 ①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是有机统一的②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党和政府的工作有监督权 ③国务院由人大产生,对各级人大负责并受其监督

④中国共产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题中材料“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提出废除劳教制度和完善生育政策的主张,随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废止《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及其补充规定的议案,审议通过了关于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决议”,既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由此可见,①④两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政府的工作有监督权,但也要接受党的领导,故②表述不科学,故不能入选;③项中“国务院对各级人大负责并受其监督”的表述是错误的,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D项。考点:本题考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中国共产党的地位。7.当地时间2014年2月7日,习近平主席应普京总统的邀请出席在俄罗斯召开的第22届冬奥会开幕式。在西方国家质疑和唱衰索契冬奥会及部分西方政要以人权、恐怖袭击等为由拒绝出席开幕式的背景下,中国国家元首出席俄罗斯冬奥会开幕式,表明中国对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支持,对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视。通过这件事我们可以认识到 ①中国坚定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 ②中俄战略联盟不断得以巩固和发展 ③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基本立场 ④中国积极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题中材料“在西方国家质疑和唱衰索契冬奥会及部分西方政要以人权、恐怖袭击等为由拒绝出席开幕式的背景下,中国国家元首出席俄罗斯冬奥会开幕式,表明中国对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支持,对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视”,充分体现了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由此可见,③④两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①项表述正确但并不符合题意材料主旨,故不能入选;我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但并不与任何国家结盟,故②项中“中俄战略联盟”的表述是错误的,故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B项。

考点:本题考查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相关知识。

8.在法国,人们视遗产为生命,每年9月的第三个周末,公立博物馆向公众免费开放,法国人举家出动,与文化珍品亲密接触。而在意大利,人们坚持与遗产的消失抗争,该国对文化毁损方面的修复技术在世界都属一流……这启示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过程中,作为一名普通公民,应该

A.树立文化自信意识,相信自身文化是最优秀的文化 B.树立文化自强意识,健全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C.树立文化自尊意识,对文化强国的目标充满信心 D.树立文化自觉意识,主动担当发展文化的历史责任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题中材料“在法国,每逢公立博物馆向公众免费开放,法国人举家出动,与文化珍品亲密接触;在意大利,人们坚持与遗产的消失抗争,该国对文化毁损方面的修复技术在世界都属一流”,表明了英德两国人民文化自觉意识比较高,能够主动担当发展文化的历史责任。由此可见,D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世界各民族文化是平等的,并无高低优劣之分,故A项表述错误,不能入选;B项中“健全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从政府角度而言的,不符合题目要求,故不能入选;C项表述正确但与材料不相符合,亦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D项。

考点:本题考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相关知识。9.科学家对近1000名男女的脑部进行扫描并绘制了大脑神经连接图,确证了一个流传已久的说法:男女的大脑回路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联系上的差异解释了为什么男性在运动技巧上更有潜力,而女性在直觉思维方面更有优势。这说明 ①人脑是生物运动的载体 ②人的思维运动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③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④科学实验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题中材料“科学家对近1000名男女的脑部进行扫描并绘制了大脑神经连接图,确证了一个流传已久的说法:男女的大脑回路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表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故④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题中材料“这种联系上的差异解释了为什么男性在运动技巧上更有潜力,而女性在直觉思维方面更有优势”,表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人的思维运动同样遵循固有的规律,故②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生命体是生物运动的载体,故①项表述错误,不能入选;③项表述正确但在材料中并未体现出来,故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C项。

考点:本题考查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科学实验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0.为守住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和防通胀的上限,国务院经过认真比较、反复权衡,把2014年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定在7.5%左右,兼顾了需要和可能。这蕴含的道理是 ①没有量变就不会有质变,而质变不等于发展 ②辩证否定源于外来力量,其实质是“扬弃” ③事物发展需要多种条件,必须统筹兼顾

④任何事物都有其优缺点,应该全面分析 A.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②项中“辩证否定源于外来力量”的观点属于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是错误的,故不能入选;任何事物都包括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但④项中“任何事物都有其优缺点”的表述是不科学的,故不能入选;①③两项表述正确且符合材料主旨,故可以入选。因此,答案是B项。

考点:本题考查事物量变与质变的关系、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的相关知识。11.下边漫画体现的道理是

A.矛盾同一性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B.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C.矛盾的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漫画中“简单是由复杂来支撑的”,体现了“简单”与“复杂”之间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故B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A、C、D三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漫画主旨,故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B项。

考点:本题考查事物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12.科技部部长万钢说,从实践中看,手机逐步代替固话,促进了电信机构的改革;微信冲击短信,促进了运营商转换经营模式;网购带动物流和零售业转型;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倒逼电力体制改革。材料表明创新

①能推动人类思维的发展 ②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③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④能推动上层建筑的改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题中材料“从实践中看,手机逐步代替固话,促进了电信机构的改革;微信冲击短信,促进了运营商转换经营模式;网购带动物流和零售业转型;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倒逼电力体制改革”,既说明了创新能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也说明了创新能够推动上层建筑的改革。由此可见,②④两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①项表述正确但在材料中并未体现出来,故不能入选;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故③项表述错误,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C项。

考点:本题考查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的相关知识。

二、综合题

1.(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2013年我国中央企业运行情况(单位:亿元)

注:2012年我国中央企业(包括中央管理企业和部门所属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总收入260558.5亿元,累计实现利润总额15045.4亿元。

材料二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国有企业改革应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适应市场化、国际化新形势,以规范经营决策、资产保值增值、公平参与竞争、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活力、承担社会责任为重点,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合理增加市场化选聘比例,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薪酬水平、职务待遇、职务消费、业务消费。

材料三 为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H省省委省政府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三个月内,省政府认真制定国企改革方案,并组织召开座谈会、论证会邀请相关领域专家进行研讨、论证,认真听取民主党派、政协委员的提议,并将决策草案向社会公开,认真听取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及全体社会公民的意见建议。在今年2月份召开的H省人大上,由省政府提交的《关于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意见》交由人大进行审议并获通过,于3月11日正式出台付诸实施。

(1)分析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并结合材料二说明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经济意义。(14分)

(2)结合材料三分析H省政府是如何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12分)

【答案】(1)经济信息:相较于2012年,我国中央企业营业总收入及利润均小幅提高(2分),但国有企业债务负担较重(1分),改革势在必行(1分)。

经济意义:①通过改革,激发国有资本活力(1分),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1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1分),增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1分);②有利于使国有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化、国际化要求(1分),实现科学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分),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分)。③有利于国有企业广纳贤才(1分),同时有助于整顿分配秩序(1分),促进分配公平(1分)。

(2)①政府不断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提高决策的科学性(2分)。H省政府在决策中通过座谈会等形式邀请专家学者参与研究论证,听取专家意见,集中学者智慧,提高决策的科学性(2分)。②政府应增强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使决策更好地反映民意、集中民智(2分)。H省政府将决策草案向社会公开,切实保障公民及相关企业的知情权,推动决策的民主化进程(2分)。③政府应坚持决策的内容符合法律的规定和要求,决策的过程符合法定程序(2分)。H省政府将改革方案交由人大审议,遵循法定程序,贯彻依法决策的要求(2分)。【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第一小问以图示加注释的形式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及总结归纳方面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认真分析图示及注释中的相关信息,并能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图示注释反映的全部经济信息。解答本题学生既要看到与2012年相比我国中央企业营业总收入及利润有小幅提高,也不能忽视国有企业债务负担较重的现状。本题第二小问要求学生结合材料二说明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经济意义。解答本题学必须紧紧抓住材料,从对材料的分析理解中来寻找答题的思路。材料二中“适应市场化、国际化新形势,以规范经营决策、资产保值增值、公平参与竞争、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活力”、“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薪酬水平”等给解答本题提供了思路。对此,学生可从提高国有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促进社会公平等方面展开说明。

(2)本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三分析H省政府是如何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学生通过对设问的分析可以看出本题应从政府科学民主决策、依法行政两个方面去分析。本题材料中“并组织召开座谈会、论证会邀请相关领域专家进行研讨、论证,认真听取民主党派、政协委员的提议,并将决策草案向社会公开,认真听取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及全体社会公民的意见建议”,表明政府通过不断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通过增强决策公众参与度,实现科学民主决策;题中材料“在今年2月份召开的H省人大上,由省政府提交的《关于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意见》交由人大进行审议并获通过”,政府将改革方案交由人大审议,遵循法定程序,坚持了依法行政、依法决策。

考点:本题考查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相关知识、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相关知识、政府坚持科学民主决策、政府坚持依法行政。

2.(26分)国家主席习近平2013年10月访问东南亚时,提出了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海上丝绸之路”事实上早已存在,中国丝绸的输出,早在公元前便已有东海其航线和南海其航线两条主线路,比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更为悠久,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它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时期,唐宋时期,伴随着北方少数民族的活跃以及我国造船、航海技术的长足发展,我国通往东南亚、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红海,乃至非洲大陆航路的分分开通与延伸,“海上丝绸之路”替代了陆上丝绸之路,成为我国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它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甚至非洲的文化联结在一起。各国使节、商人往来频繁,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丝织技术以及丝绸制品、茶叶、瓷器等,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送到亚洲、欧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同时,中外使节、商人通过丝绸之路,将香料、佛教、音乐、熬糖法、医药,乐器、金银器制作技术、天文学、数学等输入中国。

材料二 在庆祝中法建交50周年之际,我们共同期盼着古老的丝绸之路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中国和法国,亚洲和欧洲,一起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建“新丝绸之路”。“新丝绸之路”标志着中欧两个文明的再度交汇,汇聚成“思想的丝绸之路”。“思想的丝绸之路”一旦碰撞出新的火花、放射出新的光芒,必将照亮整个世界。

(1)结合材料一,运用联系客观性原理,分析“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过程。(8分)

(2)有人认为“海上丝绸之路是体现人类实践特点的重要活动”,请谈谈这一观点的合理性(6分)

(3)结合材料二,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角度分析中国在建设“思想的丝绸之路”中应作出怎样的努力。(12分)

【答案】(1)①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2分)②无论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海上丝绸之路”属于人为事物的联系,它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各国使者、商人等人的来往造就了这条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而它形成之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3分)③联系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人们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将东西方紧密联系在一起。“海上丝绸之路”的不断延伸是人们不断调整事物具体联系的体现。(3分)

(2)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离不开经济、交通和科技等物质条件的支持;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开展交往活动的结果;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是历史地发展着的,不同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延伸都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制约。(每点2分,共6分)

(3)①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求同存异,共谋发展。(2分)②立足新的实践,创新合作模式,谋求新的发展机遇。(2分)③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在传递、沟通和共享方面的强调功能,(2分)加强文化交流,弘扬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2分)④继承并发展传统文化,让古老的中华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2分)汲取欧洲文明的有益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2分)(若考生答出“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亦可得分。)【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一,运用联系客观性原理分析“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本题的切口小,直接考查学生对联系客观性原理的理解与记忆。解答本题需要学生认真分析材料一中关于“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与发展过程的表述,以从中找出关键语句,来明确答题的思路。题中材料“各国使者、商人等人的来往造就了这条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表明“海上丝绸之路”属于人为事物的联系,它是人类实践的产物,而它形成之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人为事物的联系的联系也是客观的;本题材料中“‘海上丝绸之路’的不断延伸”,是人们不断调整事物具体联系,人们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将东西方紧密联系在一起,表明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本题要求学生评析“海上丝绸之路是体现人类实践特点的重要活动”这一观点的合理性。本题的切口小,直接考查学生对社会实践特征的理解与记忆。本题材料中“‘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与中外经贸往来以及我国造船、航海技术的长足发展密不可分的”,充分表明了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本题材料中“‘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是我们有目的、有意识开展中外经济、政治、文化等交往活动的结果”,充分体现了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本题材料中“‘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充分表明了人类实践活动的社会历史性特征。

本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二,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角度分析中国在建设“思想的丝绸之路”中应作出怎样的努力。本题的切口不大,直接考查学生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本题设问中“建设思想的丝绸之路”,涉及文化的传承与文化创新等多方面的知识,学生解答本题需要把握住教材中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方面的知识,重点在于文化的发展与创新。学生可从在继承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实现文化发展、发挥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承中的强大功能、文化创新的途径等方面去展开说明。

篇6:高三英语试卷解析

析)

一、选择题

读海底深度与其岩石年龄关系图,回答下列各题。

1.甲处的岩石类型和地形分别是()A.变质岩海盆 B.侵入岩海沟 C.沉积岩岛弧 D.喷出岩海岭

2.下列地区所处的板块边界与甲处类似的是()A.日本群岛 B.地中海 C.新西兰南北二岛 D.冰岛 【答案】 1.D 2.D 【解析】 试题分析:

1.大洋中,岩浆从海岭处不断涌出,堆高成为类似陆地山脉的海岭,并且推动两侧板块张裂运动,距海岭越远,岩石年龄越老,图中就反映出了这一特征,所以D项正确。

2.海岭为板块生长边界。日本群岛、地中海、新西兰南北二岛的板块边界都属于消亡边界类型,只有冰岛位处板块生长边界。考点:板块构造。

3.下图是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位于内蒙古高原、大兴安岭、燕山山脉的结合部,花岗岩石林地貌为其主要特色之一。该地花岗岩石林地貌形成的地质过程依次是

A.地壳抬升—风化、侵蚀—岩浆侵入 B.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侵蚀 C.地壳抬升—岩浆侵入—固结成岩 D.风化、侵蚀—岩浆侵入—地壳抬升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花岗岩的形成是岩浆的侵入冷凝而成,花岗岩形成后地壳抬升出露地表,受外力不断的风化、侵蚀而成为图示花岗岩石林地貌。考点:地貌成因。

下图为南美大陆沿34°S纬线1月均温、7月均温、11-4月降水量、5月-10月降水量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4.图中气温年较差最小处位于横坐标

A.900km附近B.400km附近 C.300km附近D.200km附近5.该大陆在图示纬度带东、西两岸气温和降水特征及其主要成因是 A.西部自沿岸向内陆气温递减较快是由于大陆性明显增强 B.11月~4月西岸降水少于东岸,是由于西岸位于信风背风坡 C.5月~10月东岸降水少于西岸,是由于东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D.西岸各月平均气温低于东岸主要是由于洋流的影响 【答案】 4.D 5.D 【解析】 试题分析:

4.34°S纬线穿越的南美大陆,翻越了安第斯山脉。所以,无论是1月(南半球夏季),还是7月(南半球冬季),两条气温曲线在距同一海岸相同的地方因山脉地势升高而气温降低,具有一致性;西岸为冬雨夏干的地中海气候,东岸为夏雨冬干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量冬季(5-10月)西多东少,夏季(11-4月)西少东多。根据上述分析,可以把图中四线所代表的地理要素区分开来,如下图所示。

图中气温年较差最小的位置确定,可以结合横坐标读出1月均温和7月均温两条曲线最接近处的位置。

5.11-4月的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受副高控制,炎热少雨,而东岸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降水较多。5-11月的大陆西岸,受北移的西风带的影响,带来海洋的水汽,降水丰富,而东岸处于西风的背风坡,降水少。A项西部自沿海向内陆气温递减快是因为山脉地势升高。西岸有秘鲁寒流降温东岸有巴西暖流增温,导致西岸各月均温低于东岸,所以D项正确。考点:世界区域地理。

下图是某地地下水位(虚线)和地面沉降(实线)的变化图。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6.对该地地下水位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地地下水位下降与该地地表水缺乏有关 B.从水位变化看,该地位于半干旱或干旱地区 C.该地地下水位变化和地面沉降始终正相关 D.该地地下水位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持续下降

7.当地面沉降超过200毫米时的地下水水位称为红色警戒水位。则该地的警戒水位埋藏深度以及出现的时间大概是

A.50米;1996年 B.30米;1985年 C.40米;1989年 D.20米;1983年 【答案】 6.A 7.A 【解析】 试题分析:

6.从该地地下水位的变化与地面沉降的关系可以看出,该地地下水位的变化与该地地表水缺乏,而过渡开采地下水有关,A项正确。1980年前,该地地下水埋深10米左右,而后随着地下水的过渡开采,埋深在下降,说明该地没有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B项错误。1995年左右以后,该地地下水水位有所上升,所以C项错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该地地下水水位先下降,大致到1995年后,有所上升,D项错。

7.如下图所示。先找出地面沉降达到200毫米时的a点,可以读出该点的时间c约为1996年左右,再找出该时间对应的地下水水位b点,读出b点表示的地下水水位d点约为55米左右。A项最符合。

考点:地下水。

8.动植物的“始见”在物候学上常被作为季节到来的标志。山桃的开花盛期往往标志着当地春天的到来。影响该地区山桃开花盛期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热量 B.地形 C.光照 D.水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图示地区为我国青藏高原和西北新疆部分地区。图中青藏高原地区整体山桃开花盛期都比其北侧新疆地区要早,说明影响该地区山桃开花盛期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地形。考点:气候。

9.图中甲代表形成某种自然灾害的原因,序号①-④分别表示灾害及其现象的关联,下列表述顺序依次正确的是

A.岩层断裂地震滑坡崩塌海啸 B.冷锋降温寒潮大风雨雪 C.气旋台风狂风暴雨潮汐 D.地壳运动火山地震洪水泥石流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寒潮才导致降温,大风,雨雪天气,顺序不对。C选项错误,潮汐是天体引潮力的影响而成,不是台风的影响。D选项错误,火山一般不导致洪水,只在有大量山岳冰川地区的火山可能会导致泥石流。考点:自然灾害的关联性。下图为部分经纬线图,30°N纬线与120°E经线相交于①地,①、②、③、④地位于同一经线圈上,且①与②、②与③之间纬度差均为15°,N为北极点。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②地比③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大 B.④地日落时①地正值日出时刻 C.③地与④地相比白昼时间较短 D.①地与④地相距大约2万千米

11.关于图中各地所在区域地理环境叙述正确的是 A.③附近冬末春初河流有凌汛现象发生 B.②附近自然植被是以温带草原带为主 C.①附近在外力作用下喀斯特地貌广布 D.④附近气候特点呈明显的旱、雨两季 【答案】 10.A 11.A 【解析】 试题分析:

10.②地和③地都位于30°N以北,且③地纬度比②地高,全年②地正午太阳高度都比③地大,A正确。④地和①地在同一经线圈上,只有春秋分日当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时,才可能出现当④地日落时①地正值日出时刻,B项错误。③地纬度较④地高,在北半球夏半年时③地昼长比④地长,C项错误。①地与④地最短距离(两地所在的大圆的劣弧长,两地在同一经线圈上,经线圈属于大圆)为120×111=23320km(120为两地相差的纬度,111为纬度相差1°,地面距离相差111千米),D项错误。

11.根据图中条件,可以判断出四地的经纬度位置:①地(30°N,120°E),②地(45°N,120°E),③地(60°N,120°E),④地(30°N,60°W)。①地位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流水沉积地面发育;②地位于我国东北地区,自然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③地位于俄罗斯远东地区,其河流有凌汛现象发生;④地位于美国东南地区,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旱季不明显。

考点:地球运动;区域地理。

12.假设O点为晨昏线上纬度最高点,则当该点与北京的球面距离达到最短时,北京时间可能为

A.6月22日23时44分 B.12月22日12点16分 C.6月22日11点44分 D.12月23日0点16分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当O点纬度位于66°34′N为最低,且与北京(116°E)在同一经线上时,两地的球面距离最短。O点所在经线的时间为12时或者0时。当O点所在经线为0时时,日期为6月22日,北京时间(120°E的地方时)为0时16分;当O点所在经线为12时时,日期为12月22日,北京时间(120°E的地方时)为12时16分。考点:晨昏线;北京时间。

读某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状况模拟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3.气压的分布状况与月份的对应关系最有可能的是

A.甲图—5月份 B.甲图—3月份 C.乙图—7月份 D.乙图—10月份 14.高原隆起使M地在图示季节的气候特征出现的变化是 A.气温降低,降水量减少 B.气温降低,降水量不变 C.气温不变,降水量减少 D.气温增高,降水量增多 【答案】 13.C 14.A 【解析】 试题分析:

13.从图中可以看出,青藏高原隆起后,高压中心北移,低压中心南移。甲图所示青藏高原隆起后亚欧大陆被高压中心控制,应为北半球冬季;乙图所示青藏高原隆起后亚欧大陆被低压中心控制,应为北半球夏季。所以C项正确。

14.M处在青藏高原隆起前盛行偏南风,温和湿润,而青藏高原隆起后盛行偏北风,寒冷干燥。所以A项符合题意。考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读某海域等深线和表层年平均等温线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15.甲处所处的大洲可能为 A.欧洲 B.北美洲 C.非洲 D.大洋洲 16.乙处洋流可能是

A.拉布拉多寒流 B.加那利寒流 C.加利福尼亚寒流 D.秘鲁寒流 【答案】 15.B 16.A 【解析】 试题分析:

15.图中表层年平均等温线自南向北温度变低,该海域应为北半球,排除D项;甲处位于该海域的西岸,排除A项;表层年平均等温线向南凸出,该海域有寒流经过,排除C项。A项正确。

16.从表层年平均温度可知,图示洋流是位于北美洲中高纬度的大陆东岸的寒冷,分布在北美洲东岸的寒流为拉布拉多寒流。考点:洋流。

水量盈余率是衡量水库蓄水量变化的重要指标(水量盈余率=流入量/流出量),读“某 水库各月水量盈余率统计表”。完成下列各题。

1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2月份水库的储水量最大 B.9月份水库的储水量最大 C.3月份水库的储水量最大 D.6月份水库的储水量最小 18.该水库最有可能位于

A.西欧地区 B.南亚地区 C.地中海地区 D.东亚地区 【答案】 17.C 18.C 【解析】 试题分析:

17.当水量盈余率大于1时,水量盈余,小于1,水量亏损,等于1,水量盈亏相当;该湖泊从10月份到2月份水量盈余,水库储水量一直增加,到3月份时,储水量达到最大;4月份到8月份水量亏损,水库储水量一直减少,到9月份时,储水量达到最小。C项正确。18.该湖泊应位于北半球夏季降水少、冬季降水多的地区,为地中海气候。西欧大部分地区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南亚和东亚地区没有地中海气候。所以C项正确。考点:气候。

下图为某时赤道南北天气状况示意图(单位:百帕),读图回答下面各题。

1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和②锋面分别向东南和西北方向移动 B.乙天气系统中心气流旋转下沉,东侧为暖锋 C.甲天气系统东侧盛行偏南风,形成暖锋 D.m地晴朗,n地多雨

20.上图中右图正确反映②锋面过境期间a地温度变化过程的是 A.A B.B C.C D.D 【答案】 19.C 20.A 【解析】 试题分析:

19.甲和乙分别为北半球和南半球的锋面气旋系统。甲系统中空气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幅合,①锋面也在沿逆时针方向运动,即向东南方向运动;乙系统中空气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幅合,②锋面也在沿顺时针方向运动,即向西南方向运动,所以A项错误。乙天气系统中心为气旋系统,中心空气旋转上升,B项错误。甲天气系统东侧盛行偏南风(在等压线图上可画出其风向),根据该气旋的运动方向,可判断东侧的锋面是暖气团向冷气团移动,为暖锋,C项正确。m地位于暖锋的锋前,n地位于冷锋的锋前,暖锋降水在锋前,冷锋降水在锋后,所以m处多雨,n处晴朗。

20.结合南半球锋面气旋的图示判断,②锋面为暖锋,暖锋过境期间,则气温明显升高,A曲线正确。

考点:锋面气旋系统。

21.下图是某地区2011年1月8日某时500百帕等压面分布图,等压面上甲点的风向应是

A.东北风 B.西北风 C.西南风 D.东南风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甲点西南侧500百帕等压面分布海拔变高,东北侧500百帕等压面分布海拔变低,说明甲点在同一水平面上西南侧气压值高,东北侧气压值低,水平气压梯度力从西南侧指向东北侧,再考虑北半球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在两力的共同影响下,最后风向与等压线平行(500百帕为高空气压,所以其风向为高空风),为西北风。考点:高空风向。

读“某河流的部分河段示意图”,箭头表示河水流向,实线、虚线分别表示该河段河面1月、7月的平均宽度,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22.下列关于该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河流1月输沙量少于7月 B.径流量与气温呈正相关 C.水循环7月不如1月活跃 D.流域植被以温带针阔叶混交林为主

23.甲、乙、丙、丁四处河岸流水侵蚀作用最显著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22.C 23.C 【解析】 试题分析:

22.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河流1月河面宽度大于7月,说明1月流量较7月大,则河流1月输沙量多于7月;该河在北半球,1月流量大,说明径流量不与气温呈正相关;因7月流量较小,所以水循环7月不如1月活跃;该河最有可能位于地中海气候区,流域植被以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为主。

23.河流曲流处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四地都位于河流弯曲处,乙和丙位于凹岸,侵蚀为主;甲和丁位于凸岸,所以流水侵蚀作用显著的要在乙和丙处选择,但丙处比乙处在7月枯水季节水量要大,所以侵蚀作用更显著。考点:河流;流水作用。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甲处有一自南向北的河流,西岸冲刷较重。某日北京时间18:50时,该地旗杆影子缩为一个点。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4.有关该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A.位于非洲地中海沿岸 B.盛行风为东北风 C.可能为热带荒漠景观 D.位于南半球、西半球 25.图示地区中

A.甲处构造为典型的储油构造 B.丙处钻井可能发现变质岩 C.乙处钻探到的岩层最复杂 D.丁处地下铁矿体形成时间比断层晚 【答案】 24.C 25.B 【解析】 试题分析:

24.根据“甲处有一自南向北的河流,西岸冲刷较重”这一信息可以判断该地位于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南半球河流左岸侵蚀严重);“某日北京时间18:50时,该地旗杆影子缩为一个点”这一信息说明该地有太阳直射现象,位于热带。当该地地方时为12时,北京时间为18:50,可计算该地的经度为17°30′E,所以该地位于南半球、东半球,有可能盛行风为东南风;可能为热带荒漠景观。C项正确。

25.甲处为一断层,不能储油;铁矿矿体属于变质岩,丙处钻井能发现;四处钻探到的岩层最复杂的是丙处;图中断层破坏了铁矿矿体,说明铁矿矿体形成时间比断层早。考点:地球运动;地质构造。

下图是北半球某条河流上游水文站和下游水文站测得的径流量随季节变化曲线,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6.从图中可以看出河流上游和下游的水源最主要补给分别是 A.雨水、雨水 B.高山冰川融水、雨水 C.湖泊水、高山冰川融水 D.季节性积雪融水、雨水 27.该河流沿岸植被很可能是 A.温带落叶阔叶林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D.亚寒带针叶林 【答案】 26.B 27.B 【解析】 试题分析:

26.上游径流量的变化与北半球气温的季节变化基本一致,故可判断为高山冰川融水补给;下游径流量呈现“冬季大,夏季小”的特点,最有可能处于地中海气候区,以雨水补给为主,汛期主要在冬季。

27.从下游流量的变化冬季补给量最大,应该为雨水补给,夏季补给量少来看,该河最有可能位于地中海气候区,发育的植被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考点:河流补给类型;植被类型。

下面为某局部地区土壤再分配速率等值线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8.①②③④四条虚线所在位置冲沟(流水侵蚀形成)最发育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9.上图中沿MN线所作的地形剖面,最有可能是下图中的哪一条曲线

【答案】 28.B 29.B 【解析】 试题分析:

28.①和②虚线处土壤再分配速率等值线为负值,说明是土壤侵蚀,且②处等值线更密,数值更大,则该处冲沟最发育。③和④虚线处土壤再分配速率等值线为正值,说明是土壤沉积,不会发育冲沟。

29.根据流水作用与地形起伏的关系,地形起伏大,落差大的地区以侵蚀作用为主,地形起伏小、平坦的地区以沉积作用为主。结合从M到N处土壤的侵蚀和沉积状况推测其地势的起伏状况,Ⅱ线最符合。考点:流水作用

30.下图为我国某省(区)境内年均温、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示意图,图中横轴表示南北或东西向,字母n表示经度或纬度. 符合该省(区)地理特征的是

A.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小 B.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C.城镇、村庄多呈点状或带状分布 D.该省区境内均为内流区域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该省区降水量最多达到200mm左右,应属于我国干旱地区,最有可能是我国西北;根据我国西北新疆的南北距离与南北水分条件的差异,图中反映该省的地理要素的变化与新疆相符,图中n应代表纬度,甲点所在的南疆地区年均温较高,但降水稀少,乙所在的北疆地区年均温较低,但降水较多,且甲乙之间年均温迅速下降,而降水增多,指示了南疆与北疆之间的天山山脉。新疆因受水分条件限制,城镇、村庄多呈点状或带状分布,所以C项正确;新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都大;新疆北部的额尔齐斯河流域属于外流区;“山河相间,纵列分布”描述的是横断山脉地区的地形特征。考点:中国区域地理。

二、综合题

1.读世界某区域简图,回答下列问题。(8分)

(1)A地年降水量比周围地区_______。其影响因素是_______。(2分)(2)请说明B地区的气候对其他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4分)(3)分析C处三角洲近年萎缩的主要原因。(2分)【答案】

(1)多,地形(2分)

(2)B地为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 影响:河流稀少,流量小;荒漠植被;沙漠广布(4分)

(3)上游地区水利工程的建设使输送到下游的泥沙减少;沿海波浪的侵蚀(2分)【解析】 试题分析:

(1)A地区周围为闭合的1000mm等降水量线,而该闭合等降水量线是在1000mm和500mm这两条等降水量线之间,根据等值线的判断规律“大于大的,小于小的”,A区域的降水量大于1000mm,比周围地区多。该地为埃塞俄比亚高原,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受地形的抬升,多地形雨,所以其影响因素为地形。(2)B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受该气候的影响,植被方面以荒漠植被为主;地貌上风力作用显著,多风成地貌,沙漠广布;水文上河流稀少,流量小;土壤上多荒漠土,土壤贫瘠。

(3)C处为尼罗河三角洲。河口泥沙的沉积需要上游的输沙,当上游输沙量减少后,沉积量就会减少。尼罗河上游阿斯旺水坝的建设,大坝拦蓄了大量的泥沙,使得河口地区的泥沙沉积减少,从而导致三角洲的萎缩。

考点:等值线的判断;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河流的治理。2.读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 意大利全境4/5为山地,北部有阿尔卑斯山脉,中部有亚平宁山脉,意、法边境的勃朗峰海拔4810米.居欧洲第二。有著名的维苏威火山和欧洲最大的活火山——埃特纳火山。该国大理石资源丰富、质地优良世界闻名。

材料二 意大利轮廓、波河流域图(波河为意大利最大水系)。

(1)根据材料说出意大利所在地区的内力作用形式及其具体表现。(至少写出两种)(8分)(2)波河丰水期持续时间较长,枯水期仅出现在夏末秋初。试从河流水系和补给角度分析原因。(8分)

材料三近百年来水域威尼斯每年遭遇洪水侵袭的次数上升了数倍,同时带来的问题有城市排污受阻、风暴潮侵袭、土地盐碱化等。下图是某中学的一个研究性学习小组构建的威尼斯环境问题关联图。他们从酸雨、地壳抬升、海平面上升、不合理灌溉四个地理要素逐一分析其与威尼斯环境问题的关联性。

(3)你认为他们分析的四要素中,与这些问题关联性最强的地理要素A是哪个?并说明A的成因。(4分)【答案】

(1)地壳运动:多褶皱山、地震频繁; 岩浆活动: 有火山分布; 变质作用:有大理岩(或变质岩)分布(答对两项即可得8分)(2)河流水系发达,支流众多,汛期较长;(2分)

春夏,气温升高,得到冰雪和冰川融水补给,形成汛期;(2分)冬季,处于地中海气候区的波河得到雨水补给,形成汛期;(2分)夏末秋初,冰川融水和雨水补给量减少,形成枯水期。(2分)(3)海平面上升;(2分)

原因:由于全球变暖,导致极冰融化,海水体积膨胀,引起海平面上升(2分)【解析】 试题分析:

(1)主要的内力作用有地壳运动、变质作用、岩浆活动等。其具体表现为:地壳运动板块碰撞会形成褶皱山脉、海岸山脉、岛弧、海沟等,板块张裂会形成裂谷、海洋、海岭等;变质作用主要形成了变质岩;岩浆活动主要形成了岩浆岩。材料中显示褶皱山脉阿尔卑斯山脉,说明该地有地壳运动;大理石是变质岩,说明该地有变质作用;埃特纳火山说明该地有岩浆活动。

(2)结合材料可得该河水系发达,支流众多,这一特征说明该河汇水区域大,流量大,汛期较长。该河全流域位于地中海气候区,冬季降水多,河流流量丰富,夏季降水少,但该河北部支流源自阿尔卑斯山,夏季有大量的冰雪融水补给,所以夏季河流流量也较丰富。综合来看,该河汛期较长。

(3)海平面上升会导致排污受阻;温度的升高会导致蒸发量增大,使得土地盐碱化严重;海平面上升会使得风暴潮灾害加剧;排水不畅后会导致洪涝灾害加剧。综合这些关系,A应该表示的是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上升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全球变暖,导致极冰融化,海水体积膨胀,引起海平面上升。

考点:内力作用;河流汛期;全球气候变暖。

3.伊犁河谷地--西域的绿色走廊,中国最美的地方。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12分)地处西天山的伊犁河谷兼有南北疆特点,素有“中亚绿洲”、“塞外江南”的称誉。那里既有雄美的雪峰、冰川,又有俊秀的河川;既有恬静悠然的牧场,又有人神共织的农耕大地。由雪岭云杉形成的森林沿山谷向山下延伸,与山地草场交织在一起。伊犁河谷享有粮仓之称。春季,一片片绿油油的冬小麦映着大地的嫩绿,描绘出绿的世界;夏季,成片的油菜花和向日葵花将大地装扮成花的海洋。

(1)描述中国境内的伊犁河流域地形分布特点,并分析说明这种地形对伊犁河谷自然环境的影响。(8分)

(2)在山体的垂直变化中,有人在伊犁河谷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森林草场交错带,树木只长在山的阴坡,而阳坡多为草场,出现了山脉“阴阳脸”的现象。请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阴阳脸”现象形成的原因。(4分)【答案】

(1)形似向西开口的三角形,自西向东逐渐收缩;

北为北天山山脉,南为南天山山脉,中为山势较低的乌孙山;

北部和中部山岭之间为伊犁河谷。(4分,答出南北山脉,中部谷底即可)

影响:这种半封闭地形,利于河谷形成地形雨;植被覆盖率高;河流水量丰富,落差大;北部高大山脉可抵御来自西伯利亚(北部)的干冷气流;南部高大山脉可阻止来自塔里木盆地(南部)的风沙入侵。(4分)(任答2点,言之有理即可)(2)阴坡温度低,蒸发弱,湿度大,林木生长旺盛;(2分)

阳坡温度高,蒸发强,水分少,只适合草甸生长,从而形成这里山脉的“阴阳脸”现象。(2分)【解析】 试题分析:

(1)伊利河流域北部为北天山山脉,南部为南天山山脉,海拔都在4300米以上,两山形似一“三角形”,该“三角形”向西开口,中部为海拔在3500以下的乌孙山,而伊利河位于北天山山脉和乌孙山之间。该地盛行偏西风,这样的地形有利于形成地形雨,较多的降水使得植被覆盖率高,河流水量大,北部高大的山脉可阻止来自西伯利亚的干冷空气,南部高大山脉可阻止南侧来自塔里木盆地的风沙入侵。

(2)阴坡位于背阴坡,纬度较低,蒸发较弱,湿度较大,所以有利于树木的生长;而阳坡温度较高,蒸发较强,湿度较低,水分条件就不如阴坡,只适合草甸生长,从而形成这里山脉的“阴阳脸”现象。

上一篇:镇巴县职称论文发表-中学语文课堂小组合作论文选题题目下一篇:电子技术系团组委织部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