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地合同书

2024-04-07

包地合同书(通用10篇)

篇1:包地合同书

包地合同

甲方:

乙方:

经甲乙双方共同协商,甲方将自己承包六口人土地承包给乙方,特签订承包合同如下:

一、甲方六口人土地承包给乙方。承包期限为三年,自二〇一三年一月一日至二〇一五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承包费为每年三千元整。

二、乙方负责村民组变压器、水泵、高低电缆线等的维修及村民组一切用工。

三、如村民组开发、新打机电井、更换变压器、埋地埋管等,由甲方负责。

四、乙方负责新打机电井、买变压器、埋地埋管等应摊承包三年的款项。

五、承包款按一年一付方式,当年十二月末付款。

六、乙方承包到期后,不再承包应将甲方土地按原来分地位置(南北垄甲方在西边,乙方在东边;东西垄甲方在北边,乙方在南边)交付给甲方。

七、上级发放的粮食补贴按人口应给甲方,归甲方所有。

八、以上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任何一方不得违约。

甲方:

乙方:

2013年1月1日

篇2:包地合同书

一、转让土地的状况

甲方将总面积:60.7亩,其中:水田45.5亩,旱田l5.2亩;地块数l8

二、转让期限

转让期限30年,自201x年5月1日起到2040年5月1日止(期限不超过该土地承包期的剩余期限)。

三、转让价款及支付方式

经合同双方商定,乙方须在双方签订合同并经发包方同意签章后的3天内,将土地转让价款每亩1.4万元(含青苗补助),共计金额 84.98万元一次性付给甲方。甲方应于201x年6月15日之前将拟转让的土地交付给乙方。

四、地上附着物及相关设施的处理

甲方春收应在201x年6月15日之前收割完,如不收割完乙方不负责甲方的一切经济损失。

五、甲方的权利和义务

甲方将上述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给乙方后,甲方享有国家惠农政策的一切补助、村组以上的一切费用由乙方按年度支付。

六、乙方的权利和义务

1、依法享有上述土地的使用、收益和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权利,有权自主组织生产经营和处臵产品。

2、土地被依法征用、占用的,在保证甲方享有惠农补助的前提下依法获得相应渔池补助的权利。

3、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转让土地,不得损坏农田水利设施,不得给土地造成永久性损害。

4、按时向甲方支付约定的转让费。

5、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和义务。

七、违约责任

1、当事人一方违约,应向对方支付违约金,违约金按转让费的`5%支付。

2、当事人一方违约,给对方造成经济损失,损失额超过违约金的。应向对方支付相应的赔偿金。

八、其他事项

1、土地转让后,双方应及时向县人民政府申请变更土地地承包经营权证。

2、合同双方发生纠纷,应当依法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以请求村民委员会、乡镇人民政府调解解决。不愿协商或调解不成的,可以向县农村土地仲裁机构申请仲裁,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3、其它需说明的本合同到期后,乙方在同等条件下享有优先承包权,如乙方不想承包甲方不接受乙方的任何财产。

4、本合同一式六份,甲方、乙方备执一份,发包方、村委会和乡镇各备案一份,县农经局变更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一份(如有鉴证方,相应增加一份)。

5、本合同自甲、乙双方和发包方签章后生效。

篇3:承包地能否自行转包给他人

近年来, 我们村里一些人到外边做生意, 自己承包的土地无力耕种, 他们就把土地转包给他人, 由耕种土地的人每年给他们一定数量的粮食。请问, 国家政策是否允许这样做?

读者:周永太

周永太读者:

篇4:包地合同书

案例:1999年,金红(化名)与所在村的村委会签订了土地承包经营合同,并领取了土地承包经营权证。2001年3月,金红与外村男青年结婚,但一直未将户口迁出,亦未在男方村里分得承包地。今年初,金红户口所在地的村委会以金红已出嫁为由,收回了她的承包地,2002年、2003年两年该组每个村民应得的征用土地补偿费750元和3011元也未分配给她。为此,金红诉至法院,要求村委会立即停止侵害其土地承包经营权,返还被村委会收回的承包地,分给她应分得的征用土地补偿费。法院经审理认为,原告与被告签订的土地承包经营合同合法有效。原告婚后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根据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第31条“承包期内,妇女结婚,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发包方不得收回其原承包地”的规定和其他有关法律规定,判决被告立即停止侵害,返还原告的承包地,付给原告征用土地补偿费3761元。

点评:这是一起土地承包经营权及土地征用补偿费纠纷,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土地对于农民来说有着多重功能,从某种意义上说,农民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土地,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资产”。令人遗憾的是,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占农民总数一半的女性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却常常遭受侵害。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土地承包经营合同签订后,在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随意收回承包地,也不得随意调整承包地。根据这一原则,该法律在第31条进一步规定,承包期内,妇女结婚,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发包方不得收回原承包地。这些规定体现了我国的男女平等原则及保障土地承包关系相对稳定的精神。本案中原告金红与外村青年结婚,但在男方所在村里未分得承包地,依照上述规定,作为发包方的被告不能收回她的承包地。同时,根据《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只要原告仍具有被告的村民身份,她也应享有与本村村民同等的权利,被告以原告出嫁为理由,不向原告分配每个集体组织成员应得的土地补偿费的做法,是明显违背法律规定的。

篇5:承包地租赁合同22

甲方(出租方):王弼臣身份证号码:***6102411乙方(承租方):贾富旺身份证号码:***6022417 甲乙双方经友好协商,甲方自愿将自本村承包的家庭承包地的承包经营权在一定期限内出租给乙方,并就相关事宜达成如下协议,以便双方共同遵守:

一、甲方向乙方出租的承包地位于昌黎县大蒲河镇杨家营村村南,地块名为“贾家坟”,土地亩数为3亩,东临贾玉林承包地,西临贾志宏承包地,南临卜营村的土地,北临贾志广的承包地。

二、租赁期限为10年,即自2010年8月9日至2020年8月9日为止。

三、该承包地的租金为每年每亩1000元,一年一给付,给付时间为上打租,即于每年的8月9日前给付下年租金。

四、乙方租赁甲方土地的用途为进行农业生产经营,包括种植农林作物,进行畜牧养殖等。

五、甲方允许乙方在该块土地上兴建进行农业经营等所必须的临时性建筑物或其它设施。租期届满时,临时性建筑物或其它设施由乙方负责拆除并归乙方所有。

六、本合同履行期内,如遇国家征用该土地,则因该土地地上附着物补偿款归乙方所有,其它补偿归甲方;如其它单位、组织、个人等因需使用该土地而解除本合同,必须征得乙方同意,且地上附着物的补偿归乙方所有;

七、本合同履行期内,乙方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自主经营、自由种植,甲方不得干涉。

八、甲方必须保证交地时水、电、路等畅通无阻,履行期内,如出现水、电、路等人为障碍,甲方需协助乙方向有关机关、个人协调解决。

九、本合同到期终止后,如甲方有意继续出租,乙方在同等条件下有优先承租的权利。

十、本合同有效期限内,甲方不得将该承包地以转包、转租等形式将承包经营权再流转给第三人,否则由此所产生的一切损失均由甲方赔偿。乙方无故也不得擅自解除、终止本合同,否则乙方应赔偿甲方一年的租金作为违约金。

十一、如乙方在该承包地上进行农业生产经营以及兴建临时设施、建筑须向相关部门办理相关手续,则甲方有义务协助乙方办理,相关的费用由乙方负责。

十二、本合同自双方签字后生效。

十一、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甲方:乙方:

篇6:农村承包地租赁合同范本

在 年 月 日前,甲方应当将租赁土地交付给乙方;

八、甲方的权利和义务

1、权利:①按合同约定收取土地租金;②租赁期限届满,乙方不再续租时,按本合同约定收回租赁土地;

2、义务:①协助乙方按照合同约定使用租赁的土地,帮助协调本村与乙方之间发生的用水、用电、治安等方面的纠纷;②不得干涉乙方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得以任何形式使用或占用租赁给乙方的土地;③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要求增加租赁租金。

九、乙方的权利和义务

1、权利:①在租赁的土地上享有自主生产经营权、管理权、产品处臵权和收益权,无论种植、养殖、起土、建房,甲方不得干预;②租赁土地被依法征用、占用造成经济损失的,按国家征占补偿标准,有权获得与乙方投入相应的补偿;③可以与他人合作经营,或出租或发包给他人经营。

2、义务:①在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允许范围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②加强安全生产,防止事故发生,因事故造成损失的,乙方自行承担责任。

3、对租赁土地,乙方有权重新进行规划改造,规范经营。

十、合同的变更与解除

1、有下列情况之一者,本合同可以变更或解除:①经当事人双方协商一致,又不损害国家、集体和第三人利益的;②订立本合同所依据的国家政策发生重大变化的;③因不可抗力(重大自然灾害、国家和集体征占用土地等)使合同无法履行的。

2、甲方非法干预乙方生产经营,或以其他形式使用或占用租赁给乙方土地的,乙方有权解除合同,甲方与此同时,应当足额赔偿乙方的全部投入损失和可得利益损失。

3、国家建设需要依法征用、使用该土地的,应服从国家需要。租赁期内地上青苗、附着物基础设施及土地改造投入等补偿款,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原则处理。

十一、违约责任

1、甲方未经对方同意不得单方解除合同、否则,按乙方投入额的十倍予以赔偿,造成其他损失的,还应承担全部赔偿责任。

2、乙方违背合同条款给甲方造成损失的,由乙方赔偿甲方全部损失。

十二、合同纠纷处理

如双方发生合同纠纷,在双方协商不成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有关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政策执行,由甲方所在地乡镇土地承包管理部门或农业局土地承包管理部门进行调解或仲裁;也可以直接向甲方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十三、合同终止或租赁合同到期后地上附着物及相关设施的处理:

1、国家投资建设的农业基础设施、设备属土地发包方所有。

2、乙方对投资建设的农业基础设施、建筑物、附属物、附属设施、设备拥有所有权和处臵权,合同到期后经双方委托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由甲方予以现金收购。

3、乙方在租赁土地上种植的经济作物、苗木、果树等难以移植的,由有关评估机构进行评估,甲方予以现金收购。

4、对乙方在租赁土地上进行更新改造 ,由甲方对乙方予以合理补偿(具体以审计评估机构评估价值为准)。

十四、其他约定

1、在合同期内国家有关惠农政策(如各种补贴),由乙方享有。

2、在合同期内在不改变土地使用用途的情况下,乙方可以将土地转让给第三方经营。

3、如果乙方从事农业经营项目,争取的国家政策扶持及有关资金归乙方所有,同时甲方应无条件协助乙方办理相关手续。

4、双方约定:本合同不因双方法定代表人的变动而变更,不因集体经济组织的分立或合并而解除。

5、在签订本协议前,甲方已召开村民代表大会一致同意向乙方租赁本合同的土地。

6、本协议签订后,甲方协助乙方申请县人民政府办理土地承包经营权证。

7、本合同未尽事宜,由甲乙双方共同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形成书面补充协议。补充协议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8、本合同一式四份,经双方签章后生效。甲方、乙方、甲方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鉴证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效力

甲 方: (签章) 乙 方: (签章)

鉴证方: (签章)

鉴证经办人: (签章)

年 月 日

农村承包地租赁合同范文三

出租方: (以下简称甲方) 承租方: (以下简称乙方)

为了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改变传统陈旧的农业耕作形式,甲方将各人所有的农用耕地租给乙方,用于农业科技的开发应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甲乙双方本着平等、自愿、有偿的原则,签订本合同,共同信守。

一、土地的面积、位置

甲方自愿将位于 胡大村面积____ _亩农用耕地承租给乙方使用。土地方位南起胡大村进村的水泥大路,西至_与相邻村交界,东至通村新路,北至相邻村交界。甲乙双方签字确认。由于这些土地涉及的村民比较多甲方分四组选四个村民代表和乙方签合同,由每组的村民代表 代签合同。

二、土地用途及承租形式

1.土地用途为农业科技园艺开发、推广、培训、服务及农业种植和养殖。 2.承租形式:个人承租经营。

三、土地的承租经营期限

该地承租经营期限为十四年,自1月1日至2029年1月1日止。

四、承租金及交付方式

1.该土地的承租金为:每亩地每年人民壹佰元整,水田每亩壹佰伍拾元,承租金每年共计人民币___________元。

2.第一年乙方付甲方一年租金,第二年乙方付甲方二年租金,第四年乙方付甲方剩下的十一年租金,十一年租金分三次付清

五、甲乙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一)甲方的权利和义务

1.对土地开发利用进行监督,保证土地按照合同约定的用途合理利用。 2.按照合同约定收取承租金;在合同有效期内,甲方不得提高承租金。 3.保障乙方自主经营,不侵犯乙方的合法权益。

4.协助乙方进行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宣传、褒奖、应用。 5.在合同履行期内,甲方不得重复发包该地块。 (二)乙方的权利和义务

1.按照合同约定的用途和期限,有权依法利用和经营所承租的土地。 2.享有承租土地上的收益权和按照合同约定兴建、购置财产的所有权。 3.享受国家规定的优惠政策。 4.享有对公共设施的使用权。

5.乙方可在承租的土地上建设与约定用途有关的生产、生活设施。 6.乙方不得用取得承租经营权的土地抵偿债务。 7.保护自然资源,搞好水土保持,合理利用土地。

六、合同的变更和解除

1.本合同一经签订,即具有法律约束力,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变更或者解除。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签订书面协议方可变更或解除本合同。 2.本合同履行期间,如遇国家建设征用该土地,根据国家政策补偿乙方。

3.如甲方重复发包该地块或擅自断电、断水、断路,致使乙方无法经营时,乙方有权解除本合同,其违约责任由甲方承担。

4.本合同期满,如继续承包,乙方享有优先权,双方应于本合同期满前半年签订未来承租合同。

七、违约责任

1.在合同履行期间,任何一方违反本合同的约定,视为违约。违约方应按土地利用的实际总投资额和合同未到期的承租金额的20% 支付对方违约金,并赔偿对方因违约而造成的实际损失。

2.乙方应当按照本合同约定的期限足额支付租金。如乙方逾期30日未支付租金,则甲方有权解除本合同。

八、合同纠纷的解决办法

本合同履行中如发生纠纷,由争议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双方同意向__________________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九、本合同经甲乙双方签章后生效。

十、本合同未尽事宜,可由双方约定后作为补充协议,补充协议(经公证后)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十一、本合同一式2份,甲乙双方各1份。

出租方:(签字)_____________ 承租方:(签字)_____________

签约日期:___ ____年_ __月__ _日

看过农村承包地租赁合同的人还看了:

1.农村场地租赁合同范本2篇

2.最新农村土地出租合同范本

3.农村耕地租赁协议范本

4.农村土地租赁合同范本

5.个人土地承包合同范本3篇

6.农村养殖场租赁合同范本3篇

7.农村土地承包合同模板3篇

8.集体土地出租合同范本

篇7:小狗包地教案

舔舐 租赁 叱骂 解剖 堕落 创伤 作揖 缉毒 修葺 编辑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把握课文思路。

2、理解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感悟作者敢于讲真话、敢于解剖自己的精神。

3、学习借鉴文章的表现手法。【教学时数】

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巴金在十年文革的**中,看到许多同志、战友、亲人相继遭到迫害,却有恨不敢说,有泪不能流,有时还不得不说些违心的话,做些违心的事。粉碎“四人帮”后,他被压抑的感情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了,他说:“我吃够了谎言的苦了,现在到了讲真话的时候了。”“人人只有讲真话才能认真的活下去。”“我必须用最后的言行证明我不是一个骗子”。巴金在去世之前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说出了真话,我就可以心安理得的离开人世了”。《小狗包弟》选自巴金晚年散文集《随想录》(写于1978年12月到1986年7月)。其目的是要对文化大革命做出个人的反省。

二、简介作者

巴金(1904.11.25~2005.10.17),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1928年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引起强烈反响。后来又写了“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和“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小说,又发表中篇小说《寒夜》、《憩园》等。

三教学过程

请一个同学回答这篇文章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并给我们划分文章的层次。

它讲述了作者家中的一条可爱的小狗在“文革”中的悲惨遭遇,从一个侧面反映那个疯狂时代的惨无人道的现实;文章还描写了小狗的悲惨遭遇留给作者心中永难磨灭的创痛,表达了深重的悲悯、歉疚和忏悔之情。

这是一篇叙事散文,按故事进程,可以看出课文一个完整的故事链,有引子1,有开端2(包弟来历)、发展3-6(在家七年,相处很好;“文革”来临,家人恐慌)和结局7-9(痛别包弟),还有尾声10-13(作者忏悔)。刚才已经说到了第一段是一个引子,第一段写的是一位艺术家与狗的故事,同学们觉得这个故事最震撼你的地方在哪儿? 大家读了这个故事心情如何? 狗的忠心,人的残忍可怕。文革时代人们心灵的扭曲变态。悲伤。

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的第二部分第三部分。请同学们找出描写包地的语句。告诉我在作者笔下包地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正面描写:第2自然段“狗来了„„不停的作揖” 可爱

第3自然段“它不咬人„„引客人发笑” 通人性(有一些疯狗你让他不要乱叫,可是他就是叫个不停,而包地一听到人的叫唤,就跑开了,他好像可以听懂人的话一样。)

侧面描写:第3自然段写“拍摄包弟的镜头”“由起女士对包弟念念不忘”

第4自然段爱人外出食饭讨骨头喂包弟 讨人喜欢(如果我们不喜欢包地回去外面给他讨骨头吃么)

第5自然段“听妹妹们说„„等候我们出来” 有情义(包地会等着我们出来,对于我们已经有了感情)

如此可爱又招人喜欢的小狗我们一起来看看最后在他的身上发生了什么。同学们来看看第三部分,也就是7—9段。请同学们告诉我最后在包地身上发生了什么。

包地成为我们家的包袱,不得不被送走,惨死在解剖台上。

红卫兵抄四旧,包地变成了我们家的包袱。可能很多同学会觉得很奇怪,包地和所谓的四旧有什么关系。同学们看看前面的文段,第一段被毒打坐牢的艺术家,被指责里通外国,我们跳过来看看第二段,第二段说包地的旧主人是瑞典人,是日本品种的。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为什么宝地会成为我们的包袱了。红卫兵抄了隔壁工商业者的家,这件事情刺激了我,让我更加的害怕,于是决定送走包地。

最后我们来看看宝地送走之后的故事。散文离不开抒情,看看最后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我起初很担心包地将红卫兵引来我家,最后送走宝地,作者的心情怎样,刚送走包地,作者感觉轻松,因为好不容易将包袱送出去了(好不容易将包地送出去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文革时代人人自危的社会现实)。晚上睡在床上,反而觉得很沉重,觉得自己也在受解剖,为了想要保全自己,将包地送走,对于这样的行为,作者瞧不起自己,也不能原谅自己。在这里,由怒火中烧上升为本质理性的自我批判,对于自己人格的否定,(很多人在生活中做了错事,百般狡辩,硬要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勇气和力量。作者的这一举动也体现了自身人格的高贵之处。1968年,弃小狗,作者被关进牛棚改造,9月被抄家,被写大字报,挂着牌子上街游行,1970年,被送去农村改造,掏大粪,喂猪,背稻草,种地,1972年,妻子萧珊饱受精神折磨,患癌症得不到治疗,去世,儿子也被关在安徽农村改造,得了肝炎。在那样的一个血雨腥风的年代,作者这样的做法充满了无奈。也从一个侧面揭露了文革的罪恶。

人们常说时间是修复伤口最好的药剂,可是十几年过去了,外部环境变化了,整个社会的风气也变化了,但是作者心中的这种自责,罪恶感几十年都没有消散。即便是大家都可以理解作者当时的无奈的时候,作者也依然对于包地充满了歉意。对于失去良心的痛恨,也就是对于坚守良知的呼唤。作者认为自己背叛了朋友包地,宝地不仅是一条可爱的小狗,更是作者丢弃的美好情操的象征。

讨论

巴金的忏悔有什么意义?

1978年,中国社会尚处在拨乱反正阶段,以控诉为基调的“伤痕文学”以及“暴露文学”在文坛盛行,但巴金超越个人苦难的诉说,率先提出每个知识分子乃至每个人都应反思自己的责任。他更多地从道德的角度进行自我解剖。他的这一观点,他表现出来的忏悔意识,立即在思想界、文化界引起强烈反响。

在文革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几乎没有人为他们的所作所为承担责任,而巴金作为一个受害者却站出来忏悔,这是需要莫大的勇气和力量的,他的这种忏悔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引起了人们对于“文革”思索,所以作家的忏悔具有唤醒人心的作用。

四、鉴赏写法特点

本文是按“自然流”叙事抒情。“自然流”的特点,是文章段落、层次,过渡、照应,叙事、议论、抒情,过去、现在、将来,一切都自然而然,不见刻意的技巧,又显出深层的技巧。下面从几个方面来分述:

1、故事进展自然顺畅,其中无生硬的“焊接”或“阻梗”。开篇写一位艺术家与狗的故事,下一段的一句“听了这个故事,我又想起我曾经养过的那条小狗”,很自然地过渡到本文拟述之事;从思路章法说,先说别人的事引出话题,起着铺垫、启发的作用;从思想内容说,艺术家与狗的故事,巴金与狗的故事,二者形成对照,让人看到此类事在全国是遍见的,由此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从写作效果说,艺术家与狗的故事似乎更惨烈,而巴金与狗的故事之悲哀则在于心灵,是一种“润物细无声”或“此恨绵绵无绝期”的精神折磨。中间写包弟的可爱,借用日本女作家的问话“您的小狗怎样”,一下就自然地过渡到包弟惨遭厄运的叙述上来了;文章从叙事向抒情转化很自然轻巧,抒情大约是从作者送走包弟、卧榻难眠、思前想后开始的,一直到文章结束,感觉不到其间从事到情、从叙到议的转变的生硬;再有,从过去到现在,是以忏悔的心情连接起来的,也感觉不到其间过渡的唐突。

2、语言朴素自然,全无刀斧雕琢痕迹。读者读了本文受到感动,与本文语言的魅力、震撼力是分不开的。

3、自然之中又有潜藏的起伏跌宕,而绝非完全地平直板滞。与“无技巧”相伴的必定是深藏的技巧、高明的技巧,如果真的没有任何技巧,那文章就不足观赏了。如果我们对本文细加品味,还是可以发现一些深藏的技巧的。略述一二便可知晓。开篇讲述一位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是深思熟虑过的,其中必有深意;全篇写哪些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哪儿发议论抒真情,文章的着力点定于何处,文章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等等,都需要写前斟酌。本文发表之后多得评论家欣赏,一定是它的内容的深刻和形式的巧构吸引了大众关注的目光。

4,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写小狗包弟来写文化大革命。

⑴ 映射大众命运,反映“文革”时代任何生命都不能免受侵害的事实。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

⑵ 用狗对主人的忠诚与情义,反衬出特定年代特定社会中人性的懦弱和人性的扭曲;唤起人们的良心、良知,忏悔罪过铭记历史;倡导理想的平等、自由、博爱、惟科学知识是尊的人际关系与生活,呼唤一个理性的合乎人性的新时代的到来。

“……也许因为狗是情义之兽,能与主人同生死,共患难,因此,常常出现在作家笔下。特别是**年月,人情殆尽、亲友疏远时,狗的出现,就更衬托出人世间的冷酷与凄凉了。所以我们看到,在大量的描写“文革”生活的作品中,狗,常常成了重要角色,用它们特殊的对主人的忠诚与情义,反照出社会中人的无情的万般世相……”

──高建国《深情中吟出的忏悔》

⑶ 包弟的遭遇和作者的那一段历史是分不开的,写包弟也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心灵历程。写心灵是主要的,写小狗包弟是次要的。

五、小结

本文故事虽小,意义却很深广。让人看到“文革”风云之一角,连狗都难以幸免。让人看到“文革”对人的精神的伤害之深,真切地体会到所谓“浩劫”的含义;让人看到一个知名作家,一个经历了几十年的社会动荡、社会变迁而执著地保持一颗清醒头脑的老人,真诚地解剖自己,用真理和良心感染读者;看到一个不合理的时代的结束,一个理性的合乎人性的新时代的到来。

巴金老人身上体现的反省、自律精神是我们民族所缺少的(至少在“文革”时代所缺少),他的这种精神已经不限于他个人所有,而是随着他的作品的影响,扩散到读者(包括青少年读者)当中,起着唤醒社会公正、社会公德、人类善良天性的作用。

【板书设计】

情节

情感

引子1(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悲伤

开端2(包弟来历)

──高兴

发展3-6(在家七年,相处很好)──感动

结局7-9(别包弟)

──担心害怕-轻松→沉重→歉意

一个人──→内心和谐 ↘

一个民族──→走向理性 → 未来更美好

人类──→和平发展 ↗

课外延伸(不打算讲)

探讨“反思”“忏悔”及其必要性。(个人、民族、国家以及整个人类)

鲁迅说:“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无情面地解剖自己。”

曾国藩《过隙影》曾国藩“每日一念一事,皆写之于册,以便触目克治”,“凡日间过恶,身过、心过、口过,皆记出,终身不间断。”

法国思想家卢梭,他写过一部《忏悔录》,就真诚地袒露了自己人生中的一些见不得人的污点。

周恩来深谙修身自省的真谛,在专为自己订立的修养要则中,明确提出“要与自己的他人的一切不正确的思想意识作原则上的斗争”,“具体地纠正自己的短处”。

材料:1970年1月25日,大雪过后东欧最寒冷的一天。刚刚对捷克、波兰进行国事访问后,原西德总理维利·勃兰特冒着凛冽的寒风来到华沙犹太死难者纪念碑下。他向纪念碑献上花圈后,肃穆垂首,毅然双腿下跪,向二战中无辜被纳粹党杀害的犹太人表示沉痛哀悼,并虔诚地为纳粹时代的德国认罪、赎罪。当时的西德总统赫利同时向全世界发表了著名的赎罪书,消息传来,东西方和平人民无不拍手称赞。1971年12月20日,勃兰特因此获诺贝尔和平奖。历届日本政府从首相到阁员,从来没间断过参拜供奉着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对此,包括中国、韩国、朝鲜以及东南亚各国,政府和民间都表示了极大的愤慨。

“重读过去的文章,我绝不能宽恕自己。人们责问我为什么把自己搞得这样痛苦,正因为我无法使笔下的豪行壮举成为现实。”

──巴金《最后的话》

深深的自责和沉痛的忏悔是缠绕巴金一生的情结,并不仅仅是因为创作,也是为着作品中那些冤屈的灵魂以及造成这些悲剧的时代和社会。对文革的反思,是巴金老人为心中的上帝──人民而忏悔的典型写照。

──朱四倍

著名作家冯冀才说:“忏悔可以使人摆脱魔鬼”虽然我们没有犯下二战时期希特勒和东条英机那样的罪恶,也没有文革时期红卫兵的狂热,但年少轻狂的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肯定曾犯下给人带来深深伤害的过错,我们可以不是不犯错的圣人,但绝不能做不敢承认过错的小人,可以不是人见人爱的天使,但绝不能做众人唾弃的恶魔,请正视和反思我们的“罪过”。

篇8:承包地转让协议书

甲方(出售方):乙方(购买方):经甲乙双方共同协商,甲方自愿将位于()村的土地有偿转让给乙方,双方达成具体协商如下:

一.:甲乙双方本着自愿出让购买的原则,甲方将位于______村___组的土地,东至______,西至______,南至______,北至______。面积共 _____平方米,约_____亩的土地及地上所有附属物,有偿转让给乙方,总价为万元 二:支付方式为1:一次性:

2:分期:

三,甲乙方的权利义务

⒈ 甲方有权敦促乙方完成国家下达的种植计划、统购任务和纳税任务⒉ 乙方有权获得国家下拨用于发展农业生产的化肥、农药、良种、贷款指标和其它农业物资。

⒊ 乙方可以自找对象转包土地,甲方需配合乙方办理其转包手续工作

⒋ 乙方有责任保护承包土地上的林木、排灌、通电等国家或集体设施。四:.其他未尽事宜及国家政策变化需做调整的由双方协商共同做出补充规定,补充协议与本协议具有同等法律效力.五:本协议一式贰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以上协议在双方签订之日起生效,任何一方不得违反,否则后果由造成方负责.甲方(签字)乙方(签字)

篇9:承包地经营权流转协议书

甲方:

乙方:

经甲乙双方协商,就甲方的承包土地转包乙方的相关事宜协议如下:

一.甲方将位于广平县东张梦乡西张梦村承包土地七块,共计十五亩,自愿转包给乙方。

二.转包时间为本协议签订之日起至承包经营权取消之日止。

三.该承包地转包的流转价款为壹拾万元整。

四.转包流转价款的支付方式为一次性支付,即本协议签订之日,由乙方一次性给付甲方。

五.甲方协助乙方清点承包地块,协调相邻关系。

六.如甲方承包到期后,需继续以甲方的名义进行新一轮承包,同时继续将所承包的土地无偿转包给乙方。

七.乙方保证在所转包的土地上不得搞违法建筑和经营。

八.在转包流转期限内,乙方不得以任何形式或借口终止本协议的履行。

九.甲乙双方必须认真遵守该协议,不得违约。

十.本协议双方签字,交付转包流转费后,正式生效。

甲方签字:乙方签字:

篇10:包地合同书

摘要:土地调整是指以行政手段,根据农户人口或者劳动力的多寡来进行资源配置,农民可以无偿而且合法的得到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显然的是,土地被调整是农民土地承包权利丧失的一个原因。若现实中存在调整,而立法又没有相应规制的话,那么所谓的对农民土地权利予以物权性保护,给与农民私权的立法承诺就很可能只是一个易破灭的浪漫梦想而已。本文运用详查的社会实证调查数据,论证了在中国现实中存在调整的做法、需求、并且在短期内其还将合理的存在,指出我国民法学界在参与物权立法的过程中对此问题的忽视,会导致物权立法的不切实际与虚幻,进而主张在对农民土地问题进行立法时,应重视社会实证调查,从中国实际出发,而不仅仅是运用比较法的方法,从权利概念本身出发。

关键字:调整,物权法

一、本课题的意义

(一) 是否取消调整在农村土地承包法立法过程中是有争议的

农用土地有“两种主要配置方式:行政性土地调整和市场化的土地流转。前者是以行政手段,根据农户人口或者劳动力的多寡来进行资源配置,农民可以无偿而且合法的得到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后者则是以市场调节的方式,以无偿或有偿的方式(取决于双方协商)获得土地的经营权”2.不言而喻,在农民取得土地权利之后,调整土地意味着部分农民土地权利的丧失。

我国8月29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以下简称《土地承包法》)第27条规定:“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调整承包地。承包期内,因自然灾害严重毁损承包地等特殊情形对个别农户之间承包的耕地和草地需要适当调整的,必须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并报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级人民政府农业等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承包合同内约定不得调整的,按照其约定。”

“‘我们几乎每天都吵架。’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一位参与法案起草的官员告诉记者。他介绍,争议点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第一,农户与集体经济组织的关系如何定位;第二,承包地能否调整与收回,在什么情况下能够调整与收回;第三,应如何看待以承包方为主体的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流转应采取什么方式等。 初,法律起草小组接到上级指示,要在新的法律中使承包经营权体现出部分所有权的性质。最终通过的法案中,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性质已经非常接近于所有权。它明确规定发包方‘在承包期内不能随便调整土地。’”3

第27条是在该法通过前的二读中确定的。一读时的法律草案不是这么规定的,在一读时,据柳随年介绍:“在(草案)征求意见过程中,一些地方提出,现阶段,土地不仅是农民重要的生产资料,也是他们的生活保障。30年承包期内发生很大变化,完全不允许调整承包地难以做到,建议在特殊情况下应当允许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必要的小调整。经过反复研究,我们认为,过去土地承包关系不稳定,主要原因在于通过行政手段频繁调整承包地,带来不少问题,农民群众意见很大。因此,承包期内必须坚持‘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据此,草案规定:承包期每不得调整承包地。但部分农民因自然灾害失去承包地且没有生活保障的,经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适当调整承包地。”4

在206月20日,草案二读时,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作的汇报中说:“一些委员和一些地方、部门提出,为了保护承包人的权益,不应随意调整承包地。同时考虑到实践中除自然灾害以外,还有承包地被依法征用占用、人口增减导致人地矛盾突出,适当调整个别农户之间承包地的情形,应当按照中央关于‘大稳定、小调整’的前提是稳定的原则,对调整承包地作出严格规定。”5据此,二读时确定了《土地承包法》现在的27条。

通过对比一草和二草,我们发现:首先,两个草案都是允许小调整的存在的;其次,一草给小调整开的口子明显比二草小得多,其只规定了自然灾害一种原因,并同时要求“生活无保障”,而二草加上了“等”字,并且不以“生活无保障”为条件。

(二) 实践中是存在调整的需求和做法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陈小君教授负责的教育部人文社科“十五”规划研究课题-“农村土地法律制度研究”的基础工作是田野调查,在年9月下旬至11月初,他们对湖北十个市、县、区,山西吕梁地区、江苏苏州市和溧阳市、山东平度市、广州白云区做了调查。调查农户达406家,访谈农民计500余人。6问卷涉及土地调整的问题共有5个,具体问题和调查数据如下7:

第一个问题是:“实行土地承包制后,你们承包的土地调整过吗?”选择“有的调过”的占64%;选择“作过个别微小的调整”的占18%;选择“没有调过”的占15%;选择“全部调过”的占2%;选择“不知道”的占0.2%。

第二个问题是:“你希望现时你所承包的土地可以永远由你耕种吗?”选择“希望”的占61%;选择“不希望”的占13%;其余的选择 “无所谓”。

第三个问题是:“你认为‘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土地政策好吗?”选择 “好”的占25%;选择“不好”的占54%;选择“无所谓”的占24%。

第四个问题是:“你家人口增加时,土地是否增加?”选择“增加”的占20.74%;选择“不增加”的占46.69%;选择“不一定”的占32.76%。

第五个问题是:“你家里人口减少时,土地是否减少?”选择“减少”的占18.67%;选择“不减少”的占49%;选择“不一定”的占32.33%。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县域经济与社会调查分析系统” 的2月12日至3月4日组织了对湖南的醴陵、耒阳和浙江的建德、永康四个县(市)的抽样调查,调查涉及16个乡镇的32个行政村,共获得有效农户问卷703份,有48.5%的农户赞成“在承包期内不再调地” ,有39.8%反对。8

清华大学秦晖教授领导的调查小组在7月上旬到8月初对浙江、湖南、广西、贵州、四川、陕西6省8个县(市)的19个村庄进行了为期20多天的考察9.发现“十多年来,平均调整了近2次”10.另有涉及对农民是否调整土地意愿的问题是:“您家对土地关系未来的希望”。选择“长期维持现状,不再重分,份地永占,不得买卖”的占38%;选择“延长重分周期(以上)”的占7%;选择“十年左右重分一次”的占14%;选择“三五年左右重分一次”的占16%;选择“再分一次以解决现有问题,然后长期维持不变”的占14%。11

通过对上述调查数据的粗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实践中是存在小调整的需求和做法的

(三) 既有研究似乎将不得调整作为当然前提了

民法学界对农村承包地的研究概括起来,大多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土地承包应该采取债权保护还是物权保护;二是农民对承包地的享有权利的名称问题;三是在承认物权保护的前提下,究竟应该给予农民用益物权还是所有权(即经济学界所谓的私有化)。对第一个问题,现在基本已经形成共识,应该给予物权保护12.对第二个问题仍然存在争论13,但是正如有学者所言:这种争论可能只是一种字面上的争论,农民对土地的权利不管你把它叫做什么……只要是不可剥夺的权利,在农民手中完全牢靠的掌握,得到法律保护……(就好),在这种条件之下,把这种权利叫做什么是无关紧要的14.对第三个问题,学界主流观点是给予农民用益物权,但是也有个别学者建议给予所有权15.对这个问题,如后文将论述的,不论是所有权还是用益物权,假如允许公权力肆意干预的话,例如不加规制的调整,那么规定是何种物权将是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的,它与经典外国立法例上的所有权和用益物权都相去甚远。

总之,从既有的研究成果来看,民法学界对调整问题研究不多。似乎16认为规定了物权,那么就等于说农民的土地权利就稳定了,不用在考虑调整问题,或者更直接一些,对农民土地进行调整本来就是我们反对的。

考察民法学界贡献的物权法学者建议稿17,发现和前文所述的学界意见基本是一致的。

梁慧星教授的建议稿没有直接规定农民土地是否会因为调整丧失土地权利的内容,但是详细规定了其它的权利丧失内容。农民丧失土地权利的情况有撤销(第248条):限于农民拖欠租金和擅自变更土地用途、提前收回(第249条):限于农村集体因为社区公益建设或者农业基本建设、期限届满(第252条)、混同(第256条)、征收(第257条):限于国家为了公共利益需要、抛弃(第258条)、土地灭失(第259条)。

王利明教授的建议稿涉及农民土地权利丧失的有提前收回(第290条)、撤销(第291条)、抛弃(第292条)、征收(第293条)、期限届满(第294条)、土地灭失(第296条)。

两个建议稿都未对实践中是存在的调整需求和做法作出回应。

(四) 不审慎地考虑调整问题,可能使用益物权成为具文

调整实际上是发包方用行政手段对农民土地财产权利的干预,具有准行政行为的性质18.如若允许它的存在,不对它作任何规制的话,农民的土地权利将处于极度不稳定的状态,且不论这权利是债权还是物权。

我们以前认为农民土地权利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在于,土地承包合同是债权合同,而不是物权合同,认为只要规定农民对土地享有物权就可以解决问题了19.现在看来,这可能是一种头痛医头的做法:债权不稳定,那么我让你成为物权,规定你必须稳定,却没有分析造成这种不稳定在实践中的成因。其实,假如社会现实决定了土地关系的稳定,那么即便是法律规定为债权也会稳定的;若是反之,那么即便规定成物权也是枉然。因为社会事实的运行有它自己的因果链条,决不是按照法律的逻辑而存在的。我们当然希望农民的土地权利是稳定的,但是假如我们不分析清楚不稳定的成因,并针对它阻止因果链条的发展,只是强调对结果的诉求,那么问题仍然在那里,并且这问题会导致我们最终得到的结果和我们的追求稳定的物权诉求并不一致。

《农村土地承包法》为了实现农村土地权利物权化(或者说保障党在农村的长期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基本政策得到贯彻20),在四个方面作了努力。一是规定承包期30年不变;二是规定承包期内不得收回土地;三是规定土地权利可以依法转让、转包、入股、互换、继承;四是规定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任意调整土地。21就这四个方面来看,就是调整土地这块还留了一个小尾巴22,而如果任由这个小尾巴肆意发展的话,极可能导致对我们诉求的毁灭性打击!

本文的任务就是通过对实证调查数据的分析(力求对每一个判断都有实证数据的支持),来判断我们是否有取消调整的可能23.

二、调整的理由:土地作为农民的生存保障

(一) 中央关于调整的政策24

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中央的农村土地政策一直是明确的,即始终以稳定和强化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为立足点。所谓“稳定”,就是承包期要长;所谓“强化”,指的是扩展农户承包经营土地的权限范围。

1982年以后,连续五年,中共中央下发的第一个文件都是关于农业问题。这连续五个1号文件构成了改革开放之初中共农村政策的基本框架。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这就是后来人们通称的第一个1号文件。它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1983年的第二个1号文件名为《当前农村经济政策若干问题》,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出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评价,赞扬它是“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1984年农村工作的通知》,即第三个1号文件,强调要稳定和完善生产责任制,将土地承包期政策明确规定为延长不变。1985年的第四个1号文件名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提出要发展农村商品经济,在农村建立市场机制方面“迈出了相当勇敢的一步”。1986年的第五个1号文件名为《关于1986年农村工作部署》,强调要抓好发展和提高农业的生产力水平,为20世纪80年代后期增强农业后劲准备前提条件。

1993年,中央又提出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不变;4月,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首次将“农村土地承包30年不变”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1910月,中共中央十五届三中全会更是第一次明确提出要“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而新通过的《农村土地承包法》,被认为是中央政策精神在法律层面上最明确的体现。

政策面的意图始终是清晰的:只有让农民享有长期而稳定的土地承包权,农民才会对土地进行长期有效的投资,农民的生活也才不会失去基本的保障。这本是一个简单的道理,可是农村的实际情况却总是比政策设计要复杂得多。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始,集体经济以各种理由收回或调整农民土地的现象频繁发生,甚至一度呈扩大之势。

土地调整最初的动因来自农村人口的不断增加导致人地矛盾日益突出。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实行了计划生育,农村人口仍在增加。据国家统计局汇总的数字,1978年至20,农村人口由79014万人上升至80739万人,农村劳动力数量也不断增加。

既然土地是集体所有,作为集体经济的成员,自然应当人人有份。集体内部人口变动越大,调整土地的要求就越频繁。

为了保证土地分配的公平性,1984年中央1号文件规定:“在延长承包期以前,群众有调整土地要求的,可以本着‘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经过充分商量,由集体统一调整。”这里所指的“延长承包期以前”,其实是指在第一轮15年的承包期以前,但据农业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张红宇介绍,实际上大多数农村地区在第一轮的15年土地承包期内,也采取了所谓“大稳定,小调整”的做法,三到五年就进行一次“小调整”。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课题组20一项调查显示,到年底,农村签订了30年不变承包合同的比例只占60.5%,未签的高达37.7%.其中,25.1%的农户新增了土地,49.5%的农户减少了土地,只有23%的农户土地没有变化。

调整的结果是原本已经十分狭小的农地进一步细碎化。1978年至1995年,中国农村耕地面积由99389.5千公顷下降至9471.0千公顷,减幅为4.4%,而农户户均耕地面积由0.57公顷下降至0.41公顷,农业劳动力人均耕地面积由0.35公顷下降至0.29公顷。中国的农户成为世界上经营规模最小的农户。

1993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提出:“为避免承包耕地的频繁变动,防止耕地经营规模不断被细分,提倡在承包期内实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办法。”这实际上就是在承包期内提倡不调整土地。这一政策本质上是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强化,但在现实中却总是无法被很好地实施。

(二) 调整原因的分析

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主要有两个基本命题:一是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基本国情矛盾制约、二是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体制矛盾。25

人地关系矛盾。“在庞大的技术导致人口增加的绝对值过大的作用下,任何政策都已经不可能根本扭转人均耕地面积下降的趋势。”26“正是在这个基本国情矛盾制约下,使得任何土地过分向少数人集中的制度都无法维持社会稳定,中国农业社会才不得不以‘均平’为传统理念”27.“农民在资源约束下追求土地不断析分的制度,在解放前的集中表现是以‘耕者有其田’为目标的三次‘土地革命战争’。在新中国建立以后也被各种正规或非正规的制度安排所充分体现。我们看到:无论50年代土改、60年代三自一包28、还是70年代大包干及其以后各地普遍出现的‘三年一小调、五年一大调’,甚至90年代落实30年不变的‘延包政策’,其实际内容在农村都被农民搞成只不过是按照村内人口平均分地。而且大的调整基本上20-30年。即每隔一代人就进行一次。不论以什么名义,什么政策、什么制度,结果反正一样。”2930

农民为什么需要土地?因为土地是他们的生存的保障。假如他们和城市人口一样,土地不再作为生存之本,那么平分土地的要求就不会那么强烈。也即温铁军老师所言的“除非谁有本事把农村人口大规模地‘农转非’,否则这个现象就不得不继续。”31

可是问题是,我们还受制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体制矛盾。和城市不一样,农村并没有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原因,使得农村的社会保险工作水平较低,发展很缓慢……其社会保险主要以集体或家庭为主”32.

“农村推行大包干主要是 ‘政府退出’的结果。这以后,由于与分散农户之间交易费用问题决定的制度成本太高,国家事实上不再承担农业投入和农村公共品开支。造成农民的社会保障转由村社承担;村社则以向成员分配集体所有的土地来体现对成员的保障,这样就形成了土地的双重功能。”33 即生产功能和社会保障功能34.

“目前,我国人口已增加到12.9533亿,人均耕地减少到约1.2亩,而且,由于人口分布不平衡,我国有1/3的省市人均耕地不足1亩,有666个县低于联合国制定的0.8亩的警戒线,463个县低于人均0.5亩的危险线。这些数据足以表明,中国农村的耕地不仅具有双重功能,而且越来越多地转变为以承担农民的生存保障功能为主。但随着社会宏观形势的变化,双重功能之间的矛盾逐步产生。

“在上世纪80年代,这种矛盾的表现之所以并不明显,原因是当时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带动了劳动力的非农就业。

“从90年代开始,由于税收、金融、环保和社保等宏观政策的重大变化,乡镇企业带动就业的能力大幅下降。到90年代中期,每年只能解决300万人的非农就业,到90年代后期,特别是19后,随着宏观经济的治理整顿措施连续出台,乡镇企业大规模私有化改制之后以利润最大化为唯一目标,不能再承担解决农村人口的非农就业的任务,反而连续减少了1000万职工。再加上城市经济的不景气,非农就业机会大量减少,农业劳动力每年增加约200万;更多的农民不得不依靠土地获得基本保障和收入,因此矛盾开始突出。”35

(三) 社会保障概念的澄清-秦晖老师对温铁军老师观点的一点修正

“所谓社会保障,是指社会(以政府、社区、企业或其它社会组织形式为代表)承担义务,向公民提供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障。对于被保障者而言,接受保障则是他的权利。尽管在许多情况下,被保障者可能也有部分义务(如在政府、企业、个人三方统筹的保障制度下,被保障者必须交纳的强制保险金),但这只能是提供保障的社会组织承担义务的补充。如果提供保障的全部务都只由别保障者自己承担,社会组织不承担义务而只对被保障者行使强制权利,这样一种状态根本就不能叫做社会保障。”36说土地是农民的社会保障,“它假定政府、社区、企业并不向农民提供什么,而是由农民耕作自己的份地来给自己提供‘保障’ ”37 .

“从理论上将,社会保障是某种社会组织(国家、社区、企业、家族、工会、教会、非盈利机构及其它组织)的事,而不是某种要素(土地、资金、技术、劳力等)的事,因而‘国家保障’与‘土地保障’并不构成一种并列的选择关系。国家(政府)财政如果无法承担保障义务,替代的选择可能是社区、企业、家族、工会、教会、非盈利机构组织等来承担这一义务,而绝不能是‘土地’来承担,正如不可能是‘资金’、‘劳力’来承担一样。如果如今仍然是不发达国家,社会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一样还比较低,社会保障网尚不能惠及多数农民并不是什么难理解的事。实事求是地承认这一点并不丢人,而如果自欺欺人地把事情说成是:我们没有‘国家福利’,但有‘土地福利’,却有可能使人误以为我们的农民已经具有了‘另一类型’的社会保障,从而取消了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任务。这无疑是有害的。”38

简单综合温、秦两位老师的观点即是:但在我国相当一部分地区,因为人地矛盾的突出,加上农村尚无社会保障,农民只能将自己的最低生存保障要求(而非社会保障)维系在土地上,这就决定了土地定期调整39.

三、是否有取消调整的可能

在《土地承包法》一读时,作的严格限制土地调整的立法理由是:“今后出现人地矛盾,主要应当通过土地流转、开发新土地资源。发展乡镇企业和第二、第三产业等途径,用市场的办法解决,不宜再用行政手段调整承包地。”下面我们将对这些途径作逐个考察,看其是否确能代替土地调整。

(一) 土地流转40

1、对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总体描述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已经开始迅速成长发育。农业部固定观察点调查结果显示:转出土地比例占农户承包土地的比例由1993年的1.48%提高到2.52%,农户转入土地占承包土地的比例由1.36%提高到的2.27%。

农户土地需求意愿远高于供给。19的调查的842户样本户中,45.3%的农户有土地转入的意愿,但愿意转出耕地的农户比例却仅未12.9%,供给约为需求的1/3.

流转规模。农户土地转入转出的规模,平均只有2-3亩。尽管这可以提高农户农业经营的规模,但距离真正的规模经营相去甚远41.可以说,目前农户之间的土地流转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意义要远大于对于农业规模经营的意义。

从土地转让双方的关系看,亲戚朋友之间的转让和非亲戚朋友之间的转让各占一半左右。亲戚朋友之间的转让多是一种照顾或者帮忙性质。

农户土地转包的期限较短,而且不稳定。由于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安排和非农就业机会的不稳定,大多数土地转包是短期的或者是不定期的,交易双方都可以随时终止交易。从土地转让期限看,1年期限的最多,占44.1%,其次是没有确定转让期限的,占34.7%。2―5年的占13.4%,6年以上的占5.1%。而且从合同关系的终止条件看,随时可以终止合同的土地转包近60%,说明即使在明确有转让期限的转包中,转出户也有权利随时终止转包关系。

是否有无地人口对农户转入土地意愿有明显影响。调查组通过Logit模型分析,得出数据是0.1001(相关系数在10%的水平上显著)、(0.0153)。

2、无地人口是否在土地流转中获得土地?

首先,土地流转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人口的地权问题。减少了无地人口家庭与其它农户土地占有的差距。调查数据表明:有无地人口家庭人均土地占有量由土地流转前的0.75亩/人增加到0.89亩/人,而其它农户人均占有土地的数量由1.05亩/人增加到1.08亩/人,两种农户人均占有土地的数量差距由土地流转前的0.30亩/人下降到0.28亩/人,相应的劳均土地占有量的差距由0.36亩/人下降到0.31亩/人,农业劳动力平均拥有土地数量的差距由0.47亩/人下降到0.38亩/人。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土地流转并没有完全消除无地人口户和其它农户土地资源占有量的差距。数据表明,通过土地流转所下降的土地占有量的差距均不到原差距的1/5.按上列顺序分别下降1/15、不到1/7、不到1/5.

部分无地人口的出现,一个直接后果就是人口增加的农户和人口减少的农户之间人均土地占有出现了不均衡。衡量土地流转是否减少了这种不均衡,可以利用人均占有土地之间的均等化程度来衡量。调查组利用年和2002年的数据分别计算农户原有承包地和实际经营土地人均、劳均以及农业劳动力平均占有等指标的标准差的加权和。结果发现(见下表)土地流转非但没有降低农户人均、劳均、以及农业劳动力平均土地占有量之间的不等化程度,反而加大了这种不均等化程度。

人均

劳均

农业劳动力平均

年承包地

1248

1310

1320

1998年经营土地

2097

1977

1667

2000年承包地

422

380

396

2002年经营土地

648

584

511

3、结论

通过数据分析表明,土地流转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出现无地人口的人地矛盾问题,但是决不能高估它的作用。

道理可能很简单:首先,一半的人将土地流转给了自己的亲戚,而无地人口未必是他的亲戚,何况事实是亲戚帮流转出让人的忙,帮他代种。其次,另一半的人将土地流转给了非亲戚,这时候他是按照市场行事的,无地人口未必就占有市场优势,流转出让人不会因为其是无地人口,并且有受让意愿(大家都有意愿受让,农村土地市场供求关系如前述为1:3,并不平衡),就会将土地流转给他,因为出让人并不是他生存保障的提供者。再次,由于农户土地转包的期限较短,而且不稳定,很难作为农民的生存保障。

上一篇:汇通校车公司安全管理制度下一篇:均匀传输线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