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城区总部经济园招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2024-05-01

鹿城区总部经济园招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精选7篇)

篇1:鹿城区总部经济园招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两年来,我区以总部经济园为重要抓手,吸引内资工作实现了跨跃式的发展,截止2006年年末,已有28家总部企业落户鹿城,大部分投资者的采购、物流、资金、人才等开始向我区集中,总部经济园高端经济地位开始凸现。可以说,总部经济即将成为鹿城区经济的一大特色,也将成为鹿城经济发展一个强有力的引擎。但是,两年来的总部经济园招商运作,也让我们看到了许多发展中的问题,特予提炼,供交流探讨。

一、存在的问题

1、发展总部经济手段过于单薄,未能突出总部经济园优势

从2006年初第一批总部企业签约入园以来,我区总部基地建设就一直在争议中发展。围绕园区的建设,以税收为目的,以低价为卖点,所有的政策制订均依此展开,忽略了很多园区应有的政策配套:缺乏明确的税收方案是总部经济园招商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问题,企业税收如何从异地转移到鹿城,一直都在困扰我们的招商工作;其次是功能配套不足,尤其是缺乏足够的物流能力,广州一批大型服装代理商对总部园曾经青睐有加,但最终因为无法解决物流难题而作罢。总部经济作为一种高端经济形态本应凸现服务功能,使企业总部在大范围调动资源的情况下尽可能减少运作成本,达到总体收益最大化的目的,而目前各企业对总部经济园的投资给人的印象却更像是一个项目投资而非战略投资,这就是很多高端企业不愿入驻我区总部经济园的主因。

2、招商目标过于局限,未能体现总部企业的高端业态

从目前入驻总部经济园的投资者成分看,在外温州人占据了绝大部分。从总部招商起步阶段的要求看,充分利用鹿城区在外温州人资金、网络优势,实现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启动园区招商的目地,确实是一种快速、有效的招商手段。从长远来看,如果单一的长期以在外企业家为主要招商目标,那么我们将很难达到整合资源、提升产业结构、发展总部经济的战略目的。在外温州企业的产业结构,基本上都是以温州为起点发展起来的,产业组成也与温州传统产业类似,与温州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的产出有相当一部分已经在本地,存在辐射范围小、产业链短、企业容易转移等显著特点,过多的在外温州企业家投资总部经济园会形成一个“近亲繁殖”,无法产生理想状态的产业链和中、下游经济群,有悖于发展总部经济的初衷。

3、总部营销过于直接,缺乏政府营销意识

自开展总部招商以来,由于政府宣传投入较少,企业对总部概念的认同感较低,低价策略并没有完全得到企业的认同,使总部经济园招商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从总部A区

目前的楼宇分配情况看,优质楼栋和楼层基本上已被抢购,剩余部分虽然未必没有人要,但难保不拖招商后腿。而由于在价格上未能体现梯度,整个A区从营销的角度来看不良积存过多,这与园区前期采用的按资金到位时间选择套型的机制有关。从一个侧面看,这说明政府还缺乏营销意识,销售组合过于粗放,没有很好地把握客户心理。确立政府营销理念,合理地采用政府营销手段,会大大推进总部经济园的招商进程,提高客户满意度。

二、对策和建议

1、降低门槛,加强服务与配套,培育总部经济增长点

总部基地的建设,对一个城市和区域的环境、文化、教育等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总部基地聚集了高端经济资源,未来的总部基地将有上万人的高密度商务办公和营运规模,含金量很高,十分有利于创造一种优良的综合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文化环境、教育环境、人力资源环境等。总部基地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应该以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待,除了能带来直接税源外,还要看到间接税源,总部的集聚还可以吸引相关产业的税源,包括高素质的人流、新的信息、企业与企业之间新的重组、产权过户、资本交易乃至产业链的转移等等,都能直接带来税源的增加和结构的变化。鹿城总部基地面积不到100亩,占鹿城区土地面积的比重微不足道,但在未来的发展中,它的影响力将遍及鹿城区近300平方公里的土地,它产生的GDP会相当可观。因此,为从更高的层次发展鹿城区总部经济,我们应该使政策门槛更低一些,使配套更完善一些,使服务更周到一些,以培育一个崭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心态看待总部经济,虚心向外地学习先进经验与做法,有针对性地出台税收政策,建立鼓励总部经济发展政策和园区优惠政策相结合的政策体系,切实培育出一个有前途、有活力、有竞争力的总部经济园区。

2、提供个性化政策和服务,筛选并吸引外地龙头企业和发展型企业入驻

目前,总部经济园招商“量”已不是问题,招商引资质量成为我们下一步的主攻方向。鉴于鹿城区以轻工为主的产业特点,建议下一步总部招商的重点目标应锁定在有助于提升传统产业品牌和技术的企业及能够带动一整条新兴产业链的企业上。

在招商手段方面,仅凭低房价和简单的税收优惠很难吸引好的企业,政府一定要在软环境上下功夫,针对企业的需求,制定适合其发展的政策,提供个性化服务,开展点对点招商。同时,还要提高招商人员的层次和素质,使他们拥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能够对企业提出的要求作出判断与决定。在招商队伍的选择上,必须考虑好职务、部门、业务、专业上的合理搭配,建立起一个有针对性、有战斗力的招商小组。

3、品牌推广与政府营销相结合,塑造高端经济形象

首先,要确立总部基地的品牌概念、特色与构成。总部基地的品牌概念应以商务花园为主体,吸引大型企业总部入驻:以5A智能、绿色空间、全程信息为企业提供良好的中枢式经营氛围,以高效、多功能、一站式服务为企业创建发展的高速通道,延伸纵向和横向的产业链,辐射全国乃至全球。要基于这一品牌的内涵与外延,开展一系列品牌推广活动。同时,还以总部经济园为立足点,通过展会、报道、论坛、讲座等方式,大力宣传“总部经济”概念,打造鹿城总部经济品牌,为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总部招商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此外,还可以引入地产营销经验,结合园区实际,通过价格营销和组合销售策略,突出各类楼宇的功能和配置,分阶段分步骤地陆续推出总部楼宇,达到合理营销的目的,实现企业和政府的双赢。

篇2:鹿城区总部经济园招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二、目前项目招商工作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由于受旧体制、旧思维的影响,许多地方政府在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中存在职能错位的问题,要么“缺位”,要么“越位”。“缺位”是指政府在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中应该做的事却没去做,或没做好。党的十四大指出,政府的职能,主要是统筹规划,掌握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和检查监督。党的十六大《决定》提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从事宏观调控,组织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监督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对于各级地方政府而言,政府的缺位主要表现在产业规划不科学、产业培育措施不明确、信息渠道不畅通、组织协调不到位、发展环境不治理、基础设施不健全等等。“越位”是指在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中,政府过分夸大自己的权威,将本应企业做的事情,越疱代俎,纠缠在具体事务当中。个别官员也十分自信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见多识广、握有重权,认为群众人微言轻,起不了什么作用,所以整天辛苦奔忙,代替企业搞项目洽谈,给予投资商各种承诺,出席大大小小的剪彩仪式、落成典礼等等,忙忙碌碌没有精力考虑应做的事情。政府的职能错位在项目招商中,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项目建设、项目招商只局限在一个小圈子里。在许多地方项目招商只有部分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少数人在忙碌,广大的干部、群众、企业、市民,由于对政府产业政策、相关的优惠政策、项目建设情况、招商引资现状知之甚少,或由于他们对项目招商工作的热情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没有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导致项目招商工作成为少数人的事;

二是没有形成项目招商的长效机制。项目招商多局限在几次经贸洽谈会、项目招商会、商品交易会上,除了这些大聚会、大场面,平时应做的大量耐心细致、基础性的工作,诸如畅通信息、组织协调、发动群众、政策研究、市场分析、整治环境等工作却没做,或做的不多不够,把项目招商当成“三招二式”就能出成效的短期任务来突击,没有形成一整套抓项目招商的长效机制;

三是定位不准,工作重心有偏差。有的地方由于着急,只把目标盯着大项目、外资项目,对内资和本地投资项目重视不够。

四是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的环境没有得到根本治理。在“软环境”方面,在项目管理的各个部门和各个环节中“吃、拿、卡、要”现象依然严重,有的部门和个人一已利益当先,把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个人权力商品化,除领导抓的项目外,“雁过拔毛”一个都不放过,各级政府的产业扶持政策在他们手里大打折扣,基本不能得到贯彻,投资者非得花大量的金钱和时间,在物质上小恩小惠,在感情上亲亲我我“哥们义气”,否则项目建设就不能顺利开展。善于应酬的把大量的时间精力花在应酬上,(项目建设的成效自然受到影响)不善于应酬的人心中犯怵,坏影响成指数级扩散,恶劣的投资环境成为影响项目招商工作的一大顽疾。在“硬环境”方面,项目建设必须的基础设施,诸如土地、交通、能源、通讯等条件不便利,或使用成本高,降低了项目的利益期望。

三、对策和建议

项目招商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决定了这项工作不是少数人在短时间内就能抓出成效的。要求政府更新观念,改变作风,脚踏实地地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要求,做好方方面面的服务工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项目招商工作才能取得可观成效。概括起来就是要树立五种意识,打造四个平台。

1、五种意识

第一是环境就是生产力意识。下决心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坚持“软、硬”环境一起抓。要从小事情抓起,凡是有关经济发展环境的,从各个环节的办事效率到一个职员的语言、眼神、手势都要有管理。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地区间竞争集中表现为发展环境的竞争,发展环境的水平直接决定着对外开放的水平,发展环境的优劣决定了发展的快慢,一个好的发展环境比许多优惠条件更对投资者有吸引力。第二是摆正位置,树立“政府搭台,引导企业唱戏”的意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为促进经济发展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在为企业“搭台”和制定“比赛”规则,舞台上“唱戏、当主角”的是企业、是投资者,政府只须按照规则要求当好“评委”或“裁判”即可,切不可再像计划经济时代那样,政府既是“裁判”,又是“运动员”。第三种意识是群众意识。政府要放下架子,走近群众,充分发动群众和依靠群众,相信群众的能动性和创造力,在革命时期需要群众的支持,搞经济同样离不开群众的支持。因为说到底,群众的需求是项目发起的动

因;群众的支持可聚集旺盛的人气,从而是形成良好项目招商环境和项目建设环境的前提;群众中蕴藏的智慧、信息、更广的社会关系网络是应该充分挖掘的宝贵的非物质资源,撬动这一资源,领导的力量就可以“四两拨千斤”。大连市出租车司机热情地接待外地客商,并免费将他们送到市政府的故事,反映了大连招商引资的群众参与度之高和大连项目建设的环境之好,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意义。第四是树立本地投资者也是“上帝”的意识。许多地方项目招商往往只重视外地投资项目和大项目,而忽略了本地投资项目和小项目,对他们的投资热情重视不够,对他们的发展环境关注不多,致使他们没有和外地投资项目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实际上,对于地方政府尤其是市、县级政府而言,大多数的项目是内资项目、本地项目和小项目,他们是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因此要拿出大量精力支持和鼓励本地人做项目法人,研究如何让本地投资项目做大做强的问题。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总之,抱“西瓜”千万不能放弃“捡芝麻”。第五是持久作战意识。搞项目招商不能急躁,一个好的环境的建设,一个好的形象的被认可,一系列正确政策的制定都不是短时间内能完成的,因此要摈弃急功近利思想,拿出恒心和毅力来把工作做“到位”,不断扩大宣传范围,营造和扩大自己的关系网和影响面。

2、四个平台

(1)筑巢引凤,搭建产业发展平台。在科学制定当地经济发展整体规划的基础上,确定主导产业并将主导产业发展与推进城市化、城镇化相结合,高标准、高起点做好产业空间布局的大规划。要合理定位,突出特色,加大投入,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形成能集聚产业和企业、发挥资源最大效益、减少企业经营成本、有利于产生产业规模效应、可以满足长期发展的产业园区,并制定相关的产业扶持优惠政策。

(2)畅通信息渠道,搭建社会信息平台。首先要畅通信息输出渠道:各级政府一方面要将基于本地经济发展现状的项目谋划情况、企业发展情况、项目招商情况、项目建设情况以简报、通报、广播、网络等多种形式定期向企业、事业、干部、群众、广大市民通报,让他们知道情况从而便于他们参与这项工作;另一方面也要将政府的产业政策、优惠政策、招商措施等进行广泛宣传,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其次要畅通信息输入渠道:正确的决策需要掌握丰富的知识和大量的信息,为了避免决策的失误,必须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要利用互联网、热线电话、干部群众(包括市民)接待日等方式经常收集群众意见建议,以提高公众参与度,变少数人招商为多数人招商。这里要特别注意对网络的利用问题,网络是现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结合的产物,它正在深刻地改变着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它无限地拓宽了人类的眼界和能力,使“千里眼”和“顺风耳”成为现实,利用它可在瞬间将信息传遍全球。因此招商引资必须要充分利用网络,利用网络宣传自己、利用网络通报情况、利用网络收集信息、利用网络联系朋友、甚至可以利用网络直接洽谈项目。如此便捷而廉价的工具在一些地方(尤其是经济落后的地方)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有的根本没有建立自己的招商网站,有的建立了但不及时更新内容,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现成的网络不用,就等于闲着“飞机”坐“牛车”。

(3)建立长效机制,搭建项目招商制度平台。通过建立和完善各种制度,变偶尔招商为长期招商。首先要建立充分利用各种招商会、贸易洽谈会、商品展销会的机制,这些会议大多是政府主办的,政府利用自己的权威组织了非常密集的物流、人流、信息流,各地政府应当积极参与这样的会议。要持之以恒地将自己的优势、政策、产品等等宣传出去;将外地的经验学回来;通过观察发现新的市场发展动向和新的商机;积极与各地各界人士接触广交朋友。这里要注意这样一些错误认识:一是认为举行这样的会议必须要有项目签约,如果没有会议就不成功;二是认为这种大规模的场面是政府在做样子、走过场,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三是连续参加几次会议后产生厌烦情绪,实际上,每年参加会议的人员不同,参展的商品不同,会议的主题和理念不同,这些不同反映了不同的市场走向,蕴含着新的商机。

其次是建立社会关系长期联络机制,营造与维持广泛而长期的社会关系网。与所有已建立联系的各类投资商、外地朋友通过网络、电话、书信、贺卡等形式保持长期联系,重点关系要定期登门拜访,人多的情况下可定期组织不同形式的联谊会(如首都同乡联谊会、驻津同乡联谊会等),通过这些联系持续不断地将本地的经济发展情况宣传出去,将本地的招商项目推荐出去,从而也将外面的资金、技术、人才吸引回来。

第三,制定政策激励机制,鼓励其他形式招商,如以商招商,中介招商、网上招商、群众招商等,凡能带来投资的,都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这里特别说一下作为招商中介的一些投资公司,这些机构是应社会需要产生的专门以营利为目的充当联接投资者和招商单位媒介的中介组织,可以利用他们手中掌握信息多的优势委托其招商,这样可以降低招商成本,提高招商效率。

篇3:彰武县城区供水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 彰武县城供水现状

现有水厂1座,供水泵房2座;除铁除锰车间1座;水质消毒车间1座,消毒设施2套;蓄水池3座,总容积2 000 t;日供水能力1.5万t,日供水量7 500 t。供水管网总里程266km,供水面积约10 km2。目前的供水量能够满足县内102家机关企事业单位、1 553户商网及17 681户居民的供水需求。面临城区建设发展迅速这一现实,县政府多次召开协调会议,加大投资,2012年春打深井4眼,保证了供水能力。

2 彰武县城供水存在的问题

2.1 管网老化,存在二次污染的严重隐患

彰武县的供水管线中,还有建厂时的老旧水泥主管线、铸铁主管线18 km。这些管线使用多年,老化腐蚀严重,泵站关停重启后,自来水的冲刷造成管壁脱落,一些黑色杂质严重影响水质。同时,老旧供水管线抗压能力不强,压力过大,随时会出现崩裂的可能,威胁供水安全,增加供水漏失风险。

2.2 部分加压泵房成危房,铁质水箱不可再用

一些泵房使用多年,由于设备老旧,泵房长年泡在水中,房屋已成危房。一些泵房内铁质水箱污浊不堪,有的锈蚀非常严重,只剩下薄薄一层。

2.3 部分居民楼供水设备存在隐患

目前,该县有近80栋居民楼进户的地沟管线经长时间腐蚀,存在严重的破损、渗漏现象,占全部居民楼的38%。这不仅造成了水资源的大量浪费,影响部分区域的供水压力,而且由于管线长时间浸泡在水中,一旦被污染或变质的地沟水倒吸入水管,将发生水质污染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2.4 管理措施不完善,漏水严重

供水管线及供水设施跑、冒、滴、漏现象严重,虽然日供水量7 500 t,但实际收取水费只有4 000 t。漏失严重使企业运转更加困难,薪酬水平也受到限制,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只有680元,严重影响了职工的劳动积极性。

造成彰武县漏失严重的原因如下:一是水表老化。用水居民多数使用机械水表,有的已使用10多年,失去了计数功能。二是无水表。相当一部分用户没有使用水表,只是按人口收水费,无法按实际用水量计费。三是私自打井。个别企业和个人私打自备水井,造成水资源浪费和不安全用水。四是乱用水。一些居民的法律意识淡薄,节水意识差,私自接水、破坏水表、平房无表户夏季浇园子等现象经常发生,造成水资源大量浪费,供水漏失率较高[1]。

2.5 检测能力过低,难以保障水质安全

国家卫生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新《标准》具有强制性,检测项目共106项,其中常规项目42项,检验频率高,能反映水质的基本状况,是供水企业必备的检验能力。而彰武县检验能力只能实现20项,远低于国家饮用水检测标准,水质安全难以保障。

3 保障供水安全的建议

3.1 加强水源地管理,加快管网改造

水源地多处于工业园区,建议政府控制和管理企业的废水排放,拒绝污染企业进入工业园区。水泥主管线、铸铁主管线应该尽快淘汰,改用大口径的PE管材,其他老旧管线可逐步改造。老法院住宅楼、保险公司住宅楼、邮局住宅楼等80栋楼房的地沟管应尽快改造,解决漏水现象,应用新型材料,延长使用期限,防止水患蔓延加重对楼体的损害。新开发的区域,应新建2条大口径管线,解决输水管线过长、末端水压不足的问题,保证供水需求[2]。

3.2 更换水箱,保障终端用水安全

2011年,全县已经改造了20个铁质水箱,改善了泵房环境,避免了再次污染,效果非常明显。鉴于此,建议政府加大力度,争取年内将剩余的60个水箱全部改造成玻璃钢材质,彻底淘汰锈迹斑斑的大铁箱子,让居民切身体验到供水安全的保障力度。

3.3 投入设备,加强培训,提高检测能力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是国家强制执行的标准,更是居民安全用水的保障。提高监测能力是贯彻《标准》的必然要求。建议政府、供水企业加大资金投入,购进必要的检测设备,首先达到42项常规检测的设备要求,逐步创造条件,完善所有检测项目。供水企业应加大培训力度,适应新设备新技术,提高职工的知识水平和操作能力,保证检测设备发挥应有的作用[3]。

3.4 加强管理,防止跑、冒、滴、漏,保证水费收入

加强用水管理势在必行,应对浴池等用水商户采取监督和管理措施,禁止私自进行管道改造。建议政府加大对自备水井的监督检查力度,取缔自备水井。除对新开发的楼盘全部强制使用IC卡水表外,对旧居民楼和平房用水户,应帮助供水企业协调资金,分期分批进行更换或安装卡表,逐步实现水费足额收取,促进供水企业良性循环,适当提高企业职工的薪酬水平[4]。

3.5 加快推进地表水厂的建设

地表水厂建设是节约地下水资源、改善水质安全的重要举措。政府应积极争取资金,抓紧立项,加快水厂建设。要着眼长远,高起点规划和建设,保证环境质量和供水安全,旧管网改造与地表水厂建设统筹考虑,避免重复施工。加强工艺管理,确保水质达标,保障广大居民生活用水安全。

参考文献

[1]张丞,祝慧娜.城市供水安全与河流污染风险预警[J].城市问题,2012(10):40-45,61.

[2]许欢,冯振东.积极抓好新国标贯标工作保证供水水质安全[J].城镇供水,2012(5):98-99.

[3]刘勇,姜延华.浅论农村人畜饮水供水安全[J].地下水,2012(4):93,97.

篇4:鹿城区总部经济园招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关键词:旧城区 消防工作 问题 对策

近两年,广西南宁市旧城区火灾不断。以南宁市青秀区为例,2007年1月1日至2009年7月30日共发生火灾62起,其中旧城区发生火灾13起,占火灾总起数的21%。

2007年2月11日3时38分,南宁市中山路226号居民住宅因自行拉接的电源排插接触不良打火发生火灾。火灾造成3人死亡、2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115411元。

2009年1月27日0时27分,南宁市秀安路2-3-13、2-3-11号铺面发生火灾,火灾直接财产损失140216元。火灾系市民燃放烟花爆竹所致。

通过对民宅火灾深入的防火调研和火灾扑救情况的分析,找出导致火灾发生的主要因素,并就这些因素特点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对防火灭火都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一、旧城区(街区)消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建筑密集老旧,耐火等级低

老城区(街区)民用建筑大多是数建于五、六十年代。由于时代的局限,这些建筑基本上都是采用木屋架作为屋顶承重构件,耐火等级仅为三级。甚至有些建筑建于解放前,是采用木柱承重的四级建筑。加上原来没有规划,房屋大多随意搭建,低矮,拥挤,有的几十栋、甚至几百栋连成一体,建筑密度超过75%。

再者,经过多年的繁衍生息,居民人口越来越多,使得原来并不宽敞的空间越来越捉襟见肘。居民为了拓展空间,纷纷对原有房屋进行改造,见缝插针,前铺后搭。有的甚至是用木板将房屋分隔,搭建简易阁楼、简易厨房、将阳台封成房间,随意搭建棚屋。而且,在一些旧城区内还混杂有小型工厂、仓库,与居民住宅犬牙交错。

凡此种种,留下了先天的火灾隐患。房屋耐火等级低,防火间距不足甚至没有,未留出消防车通道。一旦发生火灾,消防车没有施救的空间,极易造成火灾连营的惨剧。2007年6月3日22时55分,南宁市中山路87号泰达装饰经营部发生火灾。大火蔓延到贴邻的89、91、93-1、95-1、97-1号共6间铺面,过火面积500多平方米,直接财产损失432946元。

2、消防基础设施差

目前南宁市的市政消火栓主要是沿街道布置。在一些旧城区,房屋层层叠叠,紧密相连。市政供水管网均为较早前铺设,大部份均未设置市政消火栓,更不用说设置室内消火栓了。在这样的集中居住区如果发生火灾,扑救工作的难度无形增加了许多。消防人员不得不采取水带接力供力的方式救火,甚至是提水灭火的方式进行扑救。

3、电气线路老化,用火用电混乱

旧城区许多房内的电线一用就是几十年,线路性能下降,绝缘老化严重,火灾危险性加大。加上早年住户少,家用电器少,电气线路容量一般都是按照当时的实际设计。而且由于当时经济的情况,电气线路均采用铝线。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家用电器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庭。在这种情况下,原有的电气线路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发展越来越快的社会要求。一些家庭为了使用便利和省钱,乱拉乱接电气线路,他们往往没有对线路进行更换,而是只在原有线路上多接一条或几条线路,多加一个或几个插座,使用不合格的电器。有的贪图方便,甚至将铜线直接连接到铝线上,或将电气线路灯具、插座等直接敷设或安装在可燃物上。这些做法,无形中大大增加了火灾危险性。

4、居民消防安全意识淡薄,自防自救能力差。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部分旧城区居民已搬迁,遗留的房子许多用于变卖或出租。多数外来打工者为减少支出,往往选择在旧城区租住或合租房子,旧城区的居民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普遍防火意识差,缺乏最基本的防火、灭火知识和应急处理能力。由于经济能力不一,他们混杂使用各种成分的燃料,如混杂使用柴火、煤、燃油、液化气、电作为燃料,增大了火灾危险性和控制火灾的难度。因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房屋面积狭小,通常铺面、仓库、居住场所都未作防火分隔,楼道堆满货物;有的出租户将原本就狭小的房间分隔成多间外来务工者,造成多家共用一间小厨房,房屋每个角落都堆满各户柴火、旧家具、旧衣服等可燃物品的现象比比皆是;房子里的电线乱拉乱接,经常处于过超负荷状态,有的务工者人出去后将门一锁,长时间没人看管。有的居民为了防盗,门窗和阳台都安装了坚固的防盗网,一旦底层发生火灾,楼上住户难以疏散。这样的房子极易引起火灾事故,而火灾一发生,又不轻易发现,极易酿成大灾。

二、预防旧城区(街区)火灾的对策

当然,预防旧城区(街区)火灾最行之有效且最彻底的对策就是进行旧城改造,拆除旧房,拓宽道路,打通消防车通首,增加防火间距,并增大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还消历史欠账。同时,对旧城电网进行改造,使之适应负荷增长的需要。

但在目前,在改造的步伐还没到的旧城区,如何用较少的投入取得好的火灾预防的的效果?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做法:

1、增设消防卷盘

我们都知道,扑救火灾的最佳时机就是在火灾的初起阶段,一旦无法将火灾在初起阶段扑灭,火势蔓延后,火灾的扑救难度大大增加,人员逃生和物资疏散的难度大大增加。但由于市政(室外)消火栓需要使用专用的消防板手开启,而居民一般都不会在家里存放此类工具。在火灾的初起阶段,居民没有专用的工具开启而且也不会开启市政(室外)消火栓来扑灭初期火灾。而此阶段往往是居民报警、报警台(119)接警的时间,消防人员一般无法立即到达现场灭火。 但是,如果旧城区设置了消防卷盘,居民就可以开启它开扑救初起火灾,将火灾控制在初起阶段,阻止火势蔓延,甚至将初起火灾扑灭。

消防卷盘叫法不一,有小口径自救式消火栓、自救水枪、消防水喉、消防软管卷盘、消防软管转轮、急救消火枪等叫法。它构造简单,价格便宜,操作方便,未经专门训练的非专业消防人员也能使用,是消火栓给水系统中一种重要的辅助灭火设备,适用于扑救碳水化合物引起的初起火灾。也就是说,只要能用水扑救的火灾均适用。因此,在缺少消防基础设施的旧城区设置消防卷盘,是百利无一害的。

2、限制旧城区建筑密集区的扩大,合理改善建筑结构

旧城区建筑密集,交通条件差,消防供水不足。一旦发生火灾,易形成“火烧连营”的局面。

因此,在未进行改造的旧城区,首先要限制旧城区建筑密集区的扩大,严禁搭建新的易燃建筑,防止形成新的易燃建筑密集区。其次,合理改善现有建筑的结构,防止火势蔓延。一是在房屋之间砌一堵高出屋面不小于50cm的防火墙,二是在暂时不能迁走的工厂和仓库周围建造围墙,与居住区隔开。三是每隔数十间房屋,想办法开辟一条不小于6m宽的火巷。在火巷内不得搭建房屋,堆放物品。四是改变外墙窗口的位置。距离较近的两座建筑,可以调整外墙的窗口使之不正对,或将其窗口封堵把外墙改设为防火墙。以上几种,都是可以投入较少的经费,就获得较好的防止火势蔓延的好方法。

3、建立义务消防队,提高自防自救能力

火灾在发生的初起阶段极易扑救,也比较简单。只要不慌张,火灾发现得早,消防设施使用有效就不会造成大的损失。在旧城区,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应该发动不怕苦、热爱我们的家园、热爱消防工作的居民,建立一支义务消防队。经过消防专门培训和灭火演练,使每一个义务消防队员都会进行简单的消防安全检查、会宣传消防安全知识、掌握扑救火灾的常识和一般技能,使他们具备防火灭火的敏感性,将他们培养成一支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队伍。一旦发生火灾,他们就会及时扑救和报警。公安消防队到场后,迅速向灭火指挥员提供火场情况。在火场指挥员的领导下,配合疏散物资、维持秩序、勇敢灭火。

4、加强用火用电管理,防止火灾的发生

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要严格按照有关消防法律法规落实用火用电制度。选用的电器必须是合格的产品,并有专业知识的人员安装。不乱拉乱接电气线路,敷设的电气线路必须穿套金属软管保护彻底,不得将电线直接敷设在可燃物上或旁边,严禁乱拉乱接电线或使用铜丝、铁丝等代替保险丝,不得在同一个插座上同时使用多个电器。教育孩子不要玩火,不玩弄电器设备。不乱丢烟头,不躺在床上吸烟;明火照明时不离人,不要用明火照明寻找物品。离家或睡觉前要检查用电器具是否断电,燃气阀门是否关闭,明火是否熄灭。利用电器或用火取暖、烘烤衣服时,要注意安全。

5、加大消防宣传力度,提高预防火灾的自觉性

消防工作是一个群策群力的工程,仅靠消防机构一家之力是无法构筑的。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力量向社会广泛宣传,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这样,才能真正预防火灾事故的发生和最大限度减少火灾损失。在实际中,我们可利用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向居民进行消防安全常识教育,营造浓郁的消防安全氛围,提高消防安全意识。同时通过印发防火知识须知,积极动员居民及各铺面采取墙报、广播宣传、张贴消防宣传画、悬挂横幅标语、组织消防培训和灭火演练等有效形式,掀起宣传攻势,使居民及各铺面提高消防安全意识,掀起全民预防火灾的热潮。

参考书目:

[1]《 防火手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

[2]《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

篇5:鹿城区总部经济园招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关键词】 绿色农业经济 对策

在2003年10月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主办的“亚太地区绿色食品与有机农业市场通道建设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绿色农业的概念后,得到了与会代表和亚太经社理事会官员的广泛赞同。引起广泛关注,因而促成绿色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是基于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应该归属于农业经济发展的范畴,同时它又是传统农业经济的一种创新,是冲破传统农业经济藩篱的一种全新的农业经济发展形式。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将是农业经济发展的更高层次和必然趋势,是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相结合的必然产物。细致研究当前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才能够准确分析和判断发展绿色农业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而找出症结,才能够扬长避短地探索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1. 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1.1绿色农业产业基地初具规模

2004年,农业部在黑龙江省开展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试点工作,并于2005年在全国范围正式启动。近年,全国各省市发挥区域优势,结合区域特点,发展适合当地的绿色农业产业基地。据国家农业部网站及中国绿色发展中心介绍,截至2010年底,全国已有340个单位建成绿色食品原料生产标准化基地,种植面积超过0.073亿hm2,生产总量超过1亿t,产品年销售额超过2000亿元,出口额超过20亿美元,占全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7%。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的企业总数达6391家,对接龙头企业1256家,带动农户1686万户,每年直接增加农民收入8.4亿元以上。已开发的绿色食品产品包括农林及加工产品、畜禽类产品、水产类产品、饮品类产品等四大类57个小类,覆盖农产品及加工食品的1000多个品种。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400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超过1000家。仅2010年,全国共有80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绿色食品产品1387种,成为绿色食品发展的新兴主体,有效加快了绿色农业经济发展。

1.2绿色农业经济品牌效益不断提高

随着我国绿色农业的不断发展,打造了诸多代表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的精品品牌,绿色食品日益丰富和多元化,涌现了一大批绿色食品知名品牌,绿色农业经济品牌效益不断提高。目前,绿色食品标志商标不仅已在国内第1、2、3、5、29~33类等以食品为主的九大类产品上注册,而且在日本、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葡萄牙、芬兰、澳大利亚等11个国家和地区完成注册。2010年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到100%。在国内大中城市,绿色食品品牌认知度超过80%;在国际上已有法国、芬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等4个国家的7个企业22个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使用我国绿色食品标志商标,2009年国内年销售额达到3162亿元,出口总额达21.6亿美元,在国际市场日益显现出强劲的竞争力。

1.3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为了引导和规范绿色农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已经建立了认证管理基本制度。目前农业部发布绿色食品相关标准102项,地方发布标准235项。近年来,我国绿色农业经济以品牌带动龙头企业、促进标准化基地建设的产业化发展模式,着力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力推广“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提高了绿色农业生产组织化、规模化、市场化。各省市陆续培育了一批绿色农业产业化骨干龙头企业,其中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企业490多家,浙江省绿色食品企业190多家,湖南省绿色食品企业140多家。目前,江西省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有机茶生产基地、最大的绿色茶油基地、最大的绿色食品脐橙基地和最大的绿色水产基地。湖南省的天龙米业有限公司和金浩茶油股份有限公司分别形成了现代化精米生产线和国内最大的集生产、研发、销售茶籽系列高档植物油于一体的现代化企业集团;河南、山东、北京等省市的部分地区也因地制宜推进集研发、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体系。

2. 发展绿色农业经济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在发展绿色农业经济上还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2.1土地资源利用

我国虽然是一个农业大国,但随着近几年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房地产用地和企业用地不断扩张,耕地面积大幅锐减,据《发展改革委关于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国家粮食安全工作情况报告审议意见的报告》,目前中国耕地面积约为1.2173亿hm2,人均耕地面积(1.38×667)m2,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耕地流失为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发展绿色农业经济设置了客观环境障碍,土地是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基础载体,怎样充分利用好仅有的耕地,是摆在我国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战略面前的一道天堑。

2.2市场能力适应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3082万t,比上年增长0.4%;2010年全国粮食总產量为54641万t,比上年增加1559万t,增产2.9%。尽管在不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和推广应用农业科技化耕作技术的支撑下,我国粮食连续7年增产,但农业的生产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要求,农业生产效益并不高。主要是因为农作物生产成本高而品质不高导致农产品销售困难,难以满足消费者对于高品质低价农产品的需求。积极探索农业经济发展途径以适应市场需求,增强农业经济实体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是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关键环节。

2.3农业生产方式

传统小规模农业生产模式是以农户为基本生产单位的无序经营,在这种模式的主导下,农户势必以自身效益最大化来使用土地资源。这种短期效益的索取导致耕地质量的逐年降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不但极大地破坏了土地生态系统,竭泽而渔、饮鸩止渴的掠夺式生产也造成了土地生产能力的不断降低,怎样转变这种生产方式,形成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的合理生产方式已经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迫切问题。同时以农户为单位的耕作方式成为大规模机械化作业的重要障碍,无形中增加了生产成本,不利于集约化、集团化的绿色农业经济发展。

3. 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几点对策建议

3.1加快绿色农业经济市场体系建设

完善科技支撑体系,加强科技创新,针对绿色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生产、加工、销售及服务问题,加快新技术研发和科研攻关;健全绿色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做好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开展技术指导,为发展绿色农产品提供技术支撑。建立健全绿色农业产品的标准体系,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制定环境质量标准、生产操作规程、产品质量和卫生标准、农产品质量分等分级标准、产品包装标准等。完善绿色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立完备的基地建设、环境监测,产品质检和市场监督等管理体系。促进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的建立,完善绿色农产品市场体系,增强市场服务能力。严格执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等相关法律法规, 加大执法力度,保障市场公平和效率。

3.2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优势

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以及农业科研院所的作用,根据我国现有耕地分布情况,认真研究并制定详细可行的绿色农业经济发展规划,对绿色农业经济产业的发展进行全面规划和科学设计,明确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根据区域间不同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特色,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做到绿色农业产业合理布局。要根据规划制定出台相关的推进措施,来保障规划目标的稳步推进和最终实现,使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具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较强的操作性,将这一经济发展模式纳入到各建议:

3.2.1中央和省市二级都应加大产粮大县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提高对粮食主产区县财政转移支付水平,取消粮食风险基金配套,增强粮食主产区县特别是产粮大县的“造血功能”。

3.2.2建立粮食主产区县与主销区县的利益平衡机制,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实现粮食主产区县基本公共服务达到全国(省市)平均水平。

3.2.3建立产粮大县财政奖励动态调整机制。由省级财政部门牵头,会同省级农业、统计等部门建立对产粮大县的动态监测制度,对每年分县的粮食生产等基础数据实行动态管理,根据跟踪结果调整每年产量大县奖励资金量,由中央财政直接转移到县,更好地发挥财政奖励政策对粮食生产的促进作用。

3.2.4对“地方财力困难有较大缓解”进行进一步界定,督促地方政府在财力状况转好后,将产粮大县奖励资金用于支持粮食生产。级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去。将任务层层分解、逐级落实,发挥各级政府宣传引导作用,切实转变农户的传统生产观念和思维方式,充分调动广大农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发展绿色农业经济夯实基础、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3.3政策扶持、科技支撑,全力提高农业生产实力

绿色农业经济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常规农业向科技农业转变的一次革命,不但需要农业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生产技术作为支撑,更需要政策的扶持和关键环节的统筹。因此,需要政府各个相关部门通力配合,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为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提供基础设施保障。同时要在生产开发、市场开拓各个环节上给予必要的税收、信贷、财政等方面的支持,营造宽松的发展氛围。要通过减税、减费、补贴、财政转移支付等综合措施加大绿色农业开发与科研的投入,着力打造一支掌握绿色农业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质量认证等相关技术标准和管理措施的科技人员队伍。为绿色农业生产、加工、贸易和质量控制提供技术指导和信息流通服务,不断增强绿色农业经济实体的市场竞争力,提高绿色农业产品的经济附加值。

3.4规模经营、集约管理,推进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要选择客观环境好、生态标准高的绿色农业产品生产基地,根据市场需求选择抗病能力强、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农副产品率先进行试点,以试点引领基地建设,以基地推动区域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建立基地生产、科技院所研发、企业生产销售一条龙的绿色经济产业链条。逐步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绿色品牌,提高产品档次和知名度,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为主导促进绿色农业产业优化升级。

结语:

总之,要力求把农业发展、保护环境、增进人们身体健康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大绿色食品的投资力度,扩展绿色食品建设范围,促进绿色农业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还须树立环保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循环利用为主要发展方式,以保护农业生态系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地整合农业经济发展的有生资源。

参考文献:

[1]严立冬.绿色农业发展与财政支持[J].

[2]赵艳春.浅谈农业经济发展的途径[J].

[3]杨唐盛,张长厚.浅析绿色农业产业化经济的发展[J].

[4]赵排风.我国绿色农业发展面臨的主要问题分析.

篇6:鹿城区总部经济园招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关键词:乡镇财政财务;管理;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5.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2-11-02

为切实维护农民切身利益,促进乡镇领导干部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近年来,界首市不断加强乡镇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和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通过审计,乡镇财政财务管理体制得以完善,资金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为统筹城乡建设、提升农村经济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但审计中也发现,部分乡镇依然存在有法不依、有章不循的现象。因此,研究乡镇财政财务管理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和措施,加强和改进乡镇财政财务管理工作,对于确保国家在农村的惠民政策落实、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乡镇财政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财政预算约束不严格 从近年来审计反映的情况看,乡镇在预算编制、批复、调整及执行方面与《预算法》要求仍存在一定差距。表现为预算编制不科学,预算不全不细,操作性不强,资金分配不透明。其他收入未完全纳入预算,非税资金的使用透明度不高。年初部分项目资金未细化到具体单位,特别体现在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预算编制较粗,项目具体使用单位以及所需资金未能在编制中详尽体现,财力无从保证,财政、审计监督难以入手,难以到位。

1.2 专项资金管理不到位 政府部门在支农项目管理上职能交叉,导致乡镇专项资金管理分散。尤其是对项目多、资金量大的乡镇,未按规定对资金实行专项核算。大部分支出在经常性科目中核算,各项目之间互相调剂、挤占。同时,为了支付各项开支,就打起了“专项”、“专款”资金的主意,把部分日常支出用在专项、专款上,很难有效进行监督管理和绩效评价。此外,对专项资金支出的监督突击性检查多,使监督流于形式,致使部分乡镇存在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的情况。

1.3 专项资金存在滞留现象 存在这些问题有一些客观因素,如项目实施存在难度、项目变更、按工程进度拨款、项目验收合格后拨款等。但也存在人为滞留专项资金现象,如没有建立公开、透明的选项、立项机制,项目立项把关不严,对项目立项的必要性、准确性、合理性和科学性缺乏前期论证,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效益,造成“重要钱,轻管理”的问题,直接影响着专项资金作用的发挥和项目的进度,影响了资金使用的时效性和资金使用效率。

1.4 账务处理不规范 部分乡镇对部门下拨的专项资金未严格按照会计制度进行核算,具体存在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直接在政府或财政“暂存款”挂账,支付时冲减;二是作财政的专用基金收入——其他收入,或政府的其他收入。三是项目单位没有一套完整的财务管理制度,专项经费与经常经费混用,虚列专项资金支出。专项资金使用审批、报账程序、报账手续不严谨及支付大额现金。四是原始凭证所反映的支出内容不真实、不准确,与项目资金规定用途不一致,存在大量当地税务部门代开的发票,弄虚作假,挤占、挪用、套取专项资金等问题。

2 乡镇财政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2.1 体制运行缺陷,没有约束机制 缺乏综合预算管理意识,预算管理不规范,预算约束力弱化,预算编制程序不到位,支出预算编制粗糙。

2.2 经济利益驱动,法制观念不强 财政财务收支活动不能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部分乡镇从领导到分管人员再到报账员,基本上没有专款专用的概念,认为只要钱到了政府的账上,就是政府的可用资金。怎么用、用到哪个方面,那是“我”的事,根本没考虑到挤占挪用专项资金是违规、违纪甚至违法的事。

2.3 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内控制度不严密 监督机制不完善。部分乡镇没有制定规范性管理制度,缺乏制度约束。不少乡镇在财务收支审批程序、支出凭据的审核、财务人员岗位职责的履行等环节缺乏相应的制约机制,一些财会人员未能切实履行监督管理职责。

2.4 乡镇领导和财务人员业务素质、财经法规意识不高 部分乡镇领导重发展轻管理,对债权债务不及时催讨、清理。并且新官不理旧账,新任领导对以前发生的债权、债务不闻不问,致使债权、债务长期挂账,应收的资金不能收回,该付的债务又无力偿还,增加了呆坏账的金额。同时,部分乡镇领导存在“重钱轻物”的认识,放松对固定资产的管理,造成乡镇资产不清、家底不明,存在大量账外资产,固定资产长期游离于账外,既不便于监督和管理,也极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3 加强乡镇财政财务管理的对策建议

3.1 加大制度建立和执行力度 (1)建立和完善乡镇政府预决算管理办法。改变过去乡镇政府将预决算单纯作为应付的思想,严格对各乡镇经费进行测算,在确保正常运转的基础上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乡镇政府预算,并严格执行,支出按预算,变更按程序,彻底解决支出随意性较大的问题。(2)制订和完善乡镇财政财务管理制度。严格按照当年预算安排,细化支出项目和标准,设置单笔和年度控制限额,明确审批权限和审批责任。让“用者”头上有“紧箍咒”,“批者”心中有“红线”。(3)制订和完善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将全市各部门的专项资金集中管理、统一使用,避免交叉重复,避免损失浪费,凡是涉及到项目的实行报账制,凡是涉及到户的实行直拨制,要增加乡镇对项目申报、实施和管理的责任,增加专项资金管理部门对项目的验收和资金拨付的责任。(4)制订和完善乡镇财务公开制度。定期将乡镇预算执行情况、财务收支结余情况、债权债务情况、三公经费开支情况等在公开栏中公示,接受干部群众的监督。

3.2 加大领导干部和财务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 (1)加大乡镇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的教育培训力度。让领导干部了解财务管理基础知识,增强遵守财经纪律意识,增强专款专用意识,增强财务公开意识,增强有关制度执行意识。(2)加大乡镇财政所管理人员、财务人员教育培训力度。乡镇财政所既有为乡镇政府服务的职能,又有对乡镇政府财政财务进行监督和管理的职能,要加强这方面的培训,努力提高乡镇财政所监督和管理的水平及能力。

3.3 加大财政财务收支的管理力度 (1)强化改革现有乡镇财政管理模式。所有账目统一并入财政管理,统一由一名报账员报账,统一由财政所做账,会计和报账员统一纳入财政编制,统一由财政部门管理和调配。(2)将乡镇国有资产、政府采购等纳入管理范围。要及时将乡镇国有资产登记造册,纳入财政管理,真实反映乡镇政府的资产状况,乡镇政府不得随意处置资产,设备购置等必须通过政府采购。(3)严格执行镇账市管业务操作流程。所有资金必须进入财政管理,实行一个账户、一套账册,严禁账外设账、坐收坐支;严格控制备用金领用、大额现金结算和不规范票据入账。(4)加强往来款项清理。乡镇资产中暂付应收款,负债中暂收应付款,大多是历史遗留问题,有的甚至总账与明细账都不相符,必须进行认真清理、分析和处理,真实反映乡镇政府的净资产状况。

3.4 加大乡镇领导干部和财务人员的监督力度 (1)探索现有乡镇政府考核管理模式。将乡镇政府财政财务管理情况、各项财务制度制订及执行情况、遵守财经纪律的情况等纳入年度考核的范围,作为评先表彰和提拔重用的重要依据。(2)相关单位部门要充分发挥监督职能作用。审计机关确保定期对所有乡镇的审计覆盖面;税务、工商等部门要加强对个体工商户、私营业主的管理和监督,严厉打击偷税漏税、假发票、乱开票和违规经营等行为;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大责任追究力度。

篇7:鹿城区总部经济园招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金融机构业务管理部门对特殊残缺污损人民币兑换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没有认识到良好的服务是一种潜在的效益,经营管理中存在着重存贷款业务轻日常服务的思想。认为兑换特殊残缺污损人民币不仅耗时费力,还要增加成本,承担可能短款的风险。因此放松了对窗口兑换工作的培训与指导、检查与考核,导致窗口兑换服务质量下降,经常以“吃不准”为由,将客户推到人民银行了事,给客户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误导,同时也是银行的形象受损,信誉受到质疑。

(二)精神领会不透。金融机构营业网点临柜人员没有真正领会《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做好特殊残缺、污损人民币兑换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精神,《通知》中明确指出只有持有人对金融机构认定的兑换结果有异议或是金融机构确实难以把握兑换标准的特殊残缺、污损人民币才须到人民银行申请鉴定,然而,金融机构营业网点临柜人员一遇特殊残损币就以不能把握标准为由,将持有人推到人民银行,把本来可以由金融机构营业窗口解决的兑残工作转移到人民银行,增加了人民银行的工作负担。

(三)设施配备不齐。目前,金融机构营业网点配备的货币鉴定工具多为普通的防伪点钞机,其只适用于正常货币的鉴定。而特殊残损币,因其毁损严重,某些基本的防伪特征被毁坏,要辨别其真伪,必须借助专业货币鉴定工具进行更深层次的鉴定,如:使用票币真伪鉴别仪、票证定位对比器等进行鉴定。而目前多数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尚未配备这些设备,这也是造成金融机构临柜人员推委、拒兑特殊残损币的一个主要原因。

二、对策及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转变经营理念。各金融机构要从维护社会经济、金融稳定,保护广大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高度去认识做好特殊残损币兑换工作的重要性,从树立金融企业良好形象,着眼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出发,树立“良好的服务也是一种潜在的效益”的经营理念,积极做好特殊残损币兑换工作。加强对一线临柜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强化为民服务意识,加大对此项工作的检查考核力度,落实残损币兑换工作首兑责任。

(二)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专业技能。各金融机构要加强对一线临柜人员的教育培训,认真组织开展反假货币知识培训,提高货币鉴别技能,同时进一步组织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中国人民银行残缺污损人民币兑换办法》以及《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做好特殊残缺、污损人民币兑换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全面领会和掌握残损币兑换的有关规定和操作程序,依法做好特殊残损币兑换工作。

(三)完善鉴定设施,提高服务水平。各金融机构应加大对货币鉴定设施的投入,为营业网点配备必要的货币鉴定专业工具,特别是特殊残损币集中兑换网点,必须保证票币真伪鉴别仪等专业货币鉴定工具的配备到位,以确保特殊残损币兑换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认真履行职责,依法加强监管。人民银行是人民币发行和管理机关,基层人民银行要严格依法履行监管职责,加强对商业银行金融机构办理残缺、污损人民币兑换业务的监督、检查和指导,及时、准确地提供特殊残损人民币再鉴定服务。同时,开展经常性的执法检查,对故意推诿、拒兑残损人民币的金融机构和经办人员,依照有关法律进行经济和行政处罚,确保残损币兑换工作依法开展。

关爱职工 从娃娃做起——曲沃县联社工会组织员工及家属参加亲子教育授课 牛青武 石可

本刊讯:针对信用社员工日常工作较忙,对家庭关心不足的问题,近日,曲沃县联社工会邀请青少年问题研究专家刘晓琴老师为全县员工及家属作了题为“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走进孩子心灵”的专题讲座。

刘老师结合信合员工工作实际,深入浅出的向年轻妈妈、年轻爸爸们传授家庭教育知识,科学教育理念,通过典型的案例,宣讲普及科学家教理念,让父母成为孩子合格的第一任老师,让孩子更好地健康快乐成长,让家庭更加和谐幸福美满。

上一篇:云山美景作文下一篇:奥巴马首次访华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