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青叶《凡卡》教学反思

2024-04-27

裴青叶《凡卡》教学反思(共3篇)

篇1:裴青叶《凡卡》教学反思

裴青叶

教学《唯一的听众》这篇课文结束后,感受颇多,纵观整节课,我想从得与失这两方面反思一下:

我认为这节课做得比较好的方面是:一是学生在自主学习及合作交流的环节中,积极思考,配合默契,讨论积极。二是读写整合,合理想象“我”的情感:教学中,抓住重点词、联系上下文及对比等方法的综合运用,让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及时进行肯定与点拨,让学生们深入的体会到老教授给予“我”的鼓励以及“我”对老教授的敬佩。三是重视语言文字的训练。在教学中适时渗透了多种语言训练内容,如引号的用法,转述句转换为引述句,想象说话等,使课堂教学更加扎实有效。

课堂永远充满遗憾。我认为这节课存在的问题是:一、整节课,朗读形式较少。学生们虽然能够理解老教授是一个懂得关心、爱护年轻人成才的慈祥的老人,我对老教授心存感激,但是对角色的情感把握还不够大胆,所以朗读时,放不开,朗读语气不够。有些重点词句,学生读出来了,但我未及时创设情境,让他们再美美的感悟。二是课堂上的捆绑式评价语太少。我时时告自己,不要吝啬自己的评价,也不要让学生吝啬他对同伴的评价,但实施起来,就出现了问题。

虽然这节课上的很成功,但我觉得它能让我思考的东西却很多:一、教师的基本功对于上好一节语文课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过渡语的.衔接、阶段的小结。因此我还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多读书,多学习,博采众长。二、六年级的语文课,篇幅较长,在教学第二课时时,经常会时间到了,课还没有结束的现象。如何做就能达到轻负高效?它是我现在仍在思考的问题之一。

课堂是实实在在的,不能蜻蜓点水。希望自己和孩子们一起努力,朝着高效的课堂迈进!

篇2:裴青叶《凡卡》教学反思

【片段一】凡卡为什么会写信

生1:老师,凡卡没有读过书,他根本不识字,为什么会写信?

生2:是啊!小凡卡家里很穷,他才九岁就被送到鞋匠阿里亚希涅那儿做学徒,他哪有钱去读书?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凡卡为什么会写信呢?同学们能从文中找出答案吗?

生3:我知道, 凡卡会写信, 是他爷爷教的。

师:是吗?请你说说理由。

生3:因为从文末对凡卡梦境的描写中可以看出,凡卡的爷爷识字,说不定爷爷在平时生活中曾教过凡卡。

师:说得很好!还有谁认为凡卡会写信是爷爷教的?

生4:从文中“砍圣诞树”一节的描写中可以看出,小时候在乡下,家里虽然穷,但爷爷很疼爱凡卡,闲暇的时候,爷爷一定会教小凡卡识字。

生5:我很有感触,我也有一个非常疼爱我的爷爷,小时候,爷爷常常教我写字,教我背古诗,给我讲故事,晚上还抱着我数天上的星星。我想凡卡的爷爷那么疼爱他,一定也会这么做吧!这样凡卡会写信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师:说得多好啊!原来凡卡会写信是爷爷教他的。谁还有不同的解释?

生6:老师,我认为凡卡会写信,还与另外一个人有关。

师:哦!那是谁呀?是文中的人物吗?

生6:不是。我曾经看过小说的原文,文中说凡卡的母亲在世时曾在席瓦列维夫老爷家里当女佣,老爷的女儿很喜欢聪明的小凡卡,教他念书、写字、数数,还教他跳四组舞。由此可以看出,凡卡之所以能写信,是老爷家小姐教他念书、写字的结果。

师:说得很有道理,尝到了多读课外书的甜头了吧?!看来,即使凡卡真的没有上过学,他能够给爷爷写信也是合情合理的。

生7:老师,我还有问题不懂。凡卡才九岁,又没上过正规的学校,没受过专门的教育,他怎么会给爷爷写那样长的信呢?既然凡卡会写信,那他为什么又不会写信封呢?

师:这个问题很有价值,谁能够帮他解答?生1:我认为凡卡写那么长的信是有可能的。综观凡卡的信,用词比较浅显,通篇都是孩子口气,近乎是凡卡口语的实录,所以,这对于凡卡来说只会写字就可以了。而小凡卡在莫斯科过着非人的学徒生活,他多么想爷爷带他离开这儿,他有好多好多的话要对爷爷倾诉,因此信的内容自然就长了。

生2:从刚才同学们的发言中可以看出,凡卡会写信,可能是席瓦列维夫老爷家小姐或者爷爷教他识字的结果,但他在平常生活中只学会写字却不曾学过写信封,因此,凡卡把信封写错了也是可能的。

师:读书贵在有疑,“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我们的课堂不正是在大家积极提问、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吗?老师感谢你们!

【片段二】凡卡有两个名字吗?

生1:老师,凡卡有两个名字吗?文章的开头叫他凡卡·茹科夫,可凡卡在给爷爷信的落款里署名又是伊凡·茹科夫,这是为什么?

师:你读书真仔细,连文中凡卡名字的前后不同都让你发现了。(师面向全班同学)大家有谁知道答案?

生2:老师,是不是外国人的名字很长,我们为了翻译方便,就把它压缩了?

生3:不对,我曾在一本书上看到过:俄国人的姓名由三部分组成──名字、父名和姓氏。按照习惯,姓名的全称只在正式场合使用,平时用省略的说法。但晚辈对长辈自称,一般省略自己的父名,所以即使为了翻译方便,也不可能把文中小主人公的名字给省略了。

师:你的阅读面真广,懂得的知识真多!(师向该生竖起了大拇指)那凡卡名字的前后不同,我们该怎样进行合理的解释呢?

生4:凡卡也许有两个名字,信里的那个名字可能是他的小名。

师:为什么在信里用小名呢?

生4:也许以前在乡下,爷爷经常叫他的小名,凡卡在信里用他的小名,会显得更亲切,因为爷爷是他唯一的亲人。

生5:是啊!凡卡从小就失去父母,和爷爷相依为命,爷爷是他唯一的希望,他现在只能靠爷爷了。

师:说得真好!还有什么不同的理解吗?

生1:我认为“伊凡”是他的名字,而“凡卡”是作者对他的爱称!

师:(眼前一亮)为什么?

生1:因为说到小名,我想到了我自己,在家里,妈妈从来都不叫我名字,却叫我“宝贝儿”,在小伙伴中间,他们都说我聪明、点子多,于是都喜欢叫我“智多星”,而老师平时不也习惯地叫我“小博士”吗?再从全文的内容来看,作者很同情也很喜爱他小说中的小主人公,所以爱称他“凡卡”。

师:这又是一个了不起的新发现!你能根据同学们的回答,联系自己的实际,并结合课文内容,合理地解释了这个问题。是你一个又一个精彩的发现让我们的课堂充满了活力,感谢你,我们班的“小博士”!

(师与该生握手,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反思: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而课堂互动往往是通过教学细节来实现的。如果说,对教学过程的精心预设是精彩课堂必备的奠基石,那教师对于课堂细节的正确处理无疑就是精彩课堂的画龙点睛之笔,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体现。关注课堂细节,它能成为课堂教学的突破口,成为学生的兴奋点、化解疑难的转折点,从而创造精彩互动的课堂。

一、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

二、文本与拓展

我们必须认识到,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体现了基本的教学要求,仍是教学的重要凭借,必须要用好教科书,落实教材的基本要求。我们也应当看到,老师和学生的精力是有限的,任何忽略教材的内容、要求,忽视对课文的研读,过早、过多地补充其他内容或过多安排与语文学习关系不大的活动,其后果势必导致师生对文本、对教学内容本身的忽视。何况,现在学生所缺乏的,并不是搜集资料的能力,而恰恰是处理资料的能力。因此,我们认为,教师在开发课程资源的同时,必须立足于课内,立足于教材本身,对开发课外资源要统揽全局,有长远的打算。

三、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

为了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其想像能力和创造潜能,我利用组词,练习说句子。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充分施展,释放他们的巨大能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3:裴青叶《凡卡》教学反思

可是, 就在批改学生的习作时, 我突然对自己安排的这次小练笔的合理性产生了质疑, 这是往年教学时所没有过的。

其实, 就想象的合理、语言的通顺、内容的具体等方面而言, 这次习作是历年来效果最好的一次。尤其是班上三个女生的习作让我大为惊叹, 构思独特, 故事情节曲折。

起初, 我还暗自高兴, 尤其是发现那三篇优秀习作时, 情不自禁地向同事们宣布:“我们班的这次续写比较成功, 比以前任何一届学生写得都好。”可是, 读着那一篇篇习作, 那一段段关于凡卡挨打、挨饿的详细描写, 我的心越来越不安。为何学生都没有过类似的经历, 却能将那些暴力场面描写得如此具体, 有的甚至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这是否与当今一些动画片、电视电影中的暴力镜头过多有关?当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凡卡的悲惨世界中遨游时, 当学生洋洋洒洒描述老板与老板娘的种种残暴行为时, 会不会无意之中也在那幼小的心灵里种下自私、冷漠、残暴等罪恶呢?

作为教师, 教书育人才是根本。教学这一课, 除了要让学生知道沙皇俄国社会的黑暗, 凡卡等穷苦人民的悲惨命运外, 关键是要激发学生对主人公的深切同情, 在学生心中埋下真善美的种子。而这种名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实则让学生站在主人公的对立面, 极尽所能想象人物的残暴行径的做法, 是否违背了育人的初衷?

课文中, 有关老板等人虐待凡卡的描写并没有花太多笔墨, 但这并不影响表现凡卡的悲惨命运。这也让我更加疑惑:以后再教这篇课文时, 是否还需要布置续写?是布置续写时提示学生将想象的侧重点放在情节的合理与曲折上, 而不是暴力场面的描写上, 还是只需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说说凡卡梦醒之后会发生什么, 再出示原文让学生阅读?也许《凡卡来到我身边》《我与凡卡比童年》这样的小练笔应该更有意义些。

上一篇:市九小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实施方案下一篇:【感谢信】脑溢血瘫痪患者在石家庄中乔医院重获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