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选举状况的报告

2024-05-01

中国选举状况的报告(精选6篇)

篇1:中国选举状况的报告

马克思主义关于选举的民主理论有所谓四原则:即选举的普遍、平等、直接、秘密原则。选举是否民主,一般用这四原则来衡量。关于选举的普遍问题,中国不像西方国家经过很长的时间来争取普选权,文化大革命后中国共产党宣布取消阶级,就基本上实现了普选权。这一点还是比较快地做到了;平等的选举,建国后主要是农村与城市的代表的代表权不平等,现在缩小了不平等的差距,但从其它方面全面地看,应该说我国的选举还是比较平等的,这点也问题不大;至于秘密投票的选举现在也基本上做到了;现在问题比较大的是直接选举,我们直接选举的程度是非常低的,现在老百姓只能直选村长,只能直选乡人大代表和县人大代表,所以我国的直接选举的程度是很低的。从世界范围看,全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家议会(有两院制的下议院)不是直接选举的大概不超过10个。

新中国选举制度的变迁

搞什么样的选举制度,在新中国建国初就提出这个问题,当时我们党的领导人有个解释,就是过去我们在反对国民党统治时提出过民主选举的口号,但是人民着手建立自己的政府时,还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中国的情况比较特殊,中国的经济文化还比较落后,好多人还不识字,人民的觉悟程度还不高,中国国家这么大,一下子搞普遍、平等、直接的选举有困难。如果我们完全平等,中国的农民太多,一选举全是农民代表,等等。所以1953年的选举法是一个非常有限的民主选举制度。

到1979年,中国经过文化大革命以后,经历了没有民主和法制的惨痛教训,这时中国共产党总结经验对中国的政治体制做了一些重要的改革,这包括扩大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权力,扩大地方的自主权,在地方设立人大常委会,并赋予地方以立法权,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其中还有一项改革是选举的改革,它包括扩大直接选举的范围,将直接选举从农村乡一级扩大的县一级;当时虽然没有规定可以竞选,但规定可以以各种方式宣传候选人;另外还规定了差额选举,规定代表和选民可以联名提名候选人等等。艰难的民主选举

原来我们在《选举法》中规定,可以搞预选。这就是因为过去我们确定正式候选人是靠协商。很多地方就搞“猫腻”,暗箱操作,那么协商来协商去,最终还是领导上定的人入选,没有民主程序。《选举法》就规定了如何确定候选人,要搞预选,预选得票多的人进入正式选举。结果有的地方就将预选搞成等额,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后来法律上就干脆取消预选。

法律规定,国家机关领导人的选举,副职一律都要搞差额,正职是可以搞差额,也可以搞等额。那么这样一规定各地提名的正职一定是等额的,不可能提差额候选人;后来1988年前后。中国搞政治体制改革,不少地方的选举,包括正副省长的国家机关领导人组织部门提名的都落选了,我的统计是有11个地方这种提名都落选了,而代表联合提名的候选人当选了。这是以前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情。

针对这种情况,有人就提出,说这个要改革,政府的副职领导人不要搞选举了,还成由正职组阁,由人大任命就行了。他们找到的理论西方的组阁制。我们就写了一篇文章来批驳这种理论。我说组阁制是对的,但是组阁制的前提是有权组阁的这个人必须是真正民选的,如果他不是真正民选的话,由他来组阁,这不是把选举制改成任命制了吗?这不是民主的大倒退么!

有些地方选举组织部门为了能有效的控制选举,不断发明新的招法,比如选举副县长,有组织提名和代表提名,那么组织提名的可提前就发给大家,酝酿协商。可代表提名的呢,就搞突然袭击,明天选举,有的就今天下午五点钟才告诉大家说“大家提名吧!”根本就没有时间让代表来酝酿联合提名。如果代表要在不同的代表团联合提名,有的地方就给扣上“非法串?B”、“非组织活动”的帽子。我们1995年在修改组织法的时候,为打破地方的这种操作上的做法,明确规定让代表提名候选人必须提前两天,让大家有时间来酝酿提名。还规定不论谁提名的候选人不能提出差额,只能提出等额名单。就是为限制组织上把候选人提满。如果组织部门把候选人都提出来了,那么代表们一看,你组织上都已经安排好了,我们就不提了。《选举法》为了打破这个局面,就规定提名只能提等额的人,不能提差额的人。现在一些地方在选举中又有新的办法对付民主选举,如组织出面做工作,不让党员代表参加联合提名,或者党员被提名的动员他主动声明不当候选人,使代表提不候选人或介名无效。我以上举的这些例子就是说明,在中国推选民主选举是很艰难的,经过反复斗争,才能发展民主。在过去二十年里,我们全国人大对选举法进行了多次修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而某些地方领导就是千方百计地来控制选举,使选举按自己的意志进行,在这个过程中,我国的选举还是一步一步的朝着更民主的方向迈进。

中国农村的选举

下面有同学问我,当年村民自治,村委会选举是很超前的,怎么能搞起来?我刚好比较清楚的知道这件事。这个法的制定确确实实跟彭真委员长个人有很大的关系,是他提出要搞这个村民自治,民主选举,力主要通过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当时讨论这个法律时,很多人不同意,常委会就讨论了三次,代表大会还讨论了一次,那时一个法律一般在常委会上讨论一次就通过。为什么讨论这么多次?就是反对的人不少。没有彭真个法是不可能通过的。

当时为什么彭真会提出这个问题?彭真是20世纪50年代党中央主管政法的一位领导人,他是当过北京市委书记,全国人大的副委员长。文化大革命开始他是第一批受害者,被投入监狱好象是有8年。文化大革命以后在反思历史经验教训的时候,彭真是在老一代的领导人里面在民主法制方面反思比较深刻的一个。当时他为通过这个法,他专门有个讲话,他说:中国搞民主,要有两个方面,在上面,从我们中央来讲,是要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作用,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大事;下面要搞村民自治,民主选举村民委员会,实行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让农民能够直接管理自己身边的事情。九亿农民如果?B自己身边的事都管不了,谈什么当家作主,管理国家大事。他提出村民自治当时很多人觉得这个法会把我们党和政府在基层的基础都搞掉。选举会有副作用的,选举带来的副作用如果不能很好的抑制,很有可能被人利用来破坏选举和扼杀选举比如在农村里用金钱来控制选举、家族势力和暴力行为等等已经出现,有些人不主张搞选举就是以这个理由来反对选举,说这样把农村搞乱了。选举肯定是有副作用的,任何好的东西都会有一个影子,问题是如何来看待利弊,问题是我们是否有措施把它的弊端限制在最小的范围内,这是我们要面临的问题。

中国有搞民主的基础吗?

中国要进一步发展民主,扩大直接选举就碰到了一个很大的理论障碍,这种理论说:中国经济文化落后,老百姓的素质太低,不能搞扩大直选,这是中国的国情;如果搞得不好会把中国的社会搞乱——这是一个很有迷惑力的理论。这种理论在知识分子、政治家包括在老百姓中都有这样的想法。中国的这个理论不是现在才产生的,近代史上我们的许多精英领袖人物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都是这么认为的,有过这方面的讲话。

我觉得很有必要对这个理论进行考究一番,这也是我们组织一场关于选举问题的调查的重要出发点。我们组织了十多名专家进行了两年多的工作,调查的出发点是从公民受教育程度、经济发展、政治因素、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不同职业身份的人的角度来了解不同的人的选举意识、选举观念和选举行为的差距,从而得到一些结论。到底是什么因素决定人们的选举行为,它与公民素质、经济水平等有没有关系,是什么关系。从我们调查的分析来看,有的与我们想象的是一致的,而有的却是完全相反的。比如公民的文化水平和受教育程度与选举意识和行为的关系。还有政治身份,如党员、国家机关的干部,一般来说选举的积极性表现得会相对高一些。但是我们对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发现,几乎所有的调查表明,农民的选举意识比城市的市民的选举意识要高,比大学生要高。无论是选举意识,选举参与程度,选举改革的态度,农民都比城市居民和学生都要高。另外很多数字都表明:大学生的选举参与程度比农民的要低,还包括知识分子、科研人员。大学生是一个理想型、观念型的群体,对选举来说他们没有什么特别的利益,他们对选举的民主程序和政治环境感兴趣,对他们认为不感兴趣的选举是很冷谈的。而农民对选举有很高的热情,这是因为利益因素在起作用,无所谓素质高低。所以不能说大学生的选举素质就比农民高。也许文化的因素,政治的因素,经济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起作用,但是最终决定作用的因素还是利益。在利益的作用下,其他因素都回排到次要的地位。

什么是政治素质、政治觉悟?如果大家把政治看成是政治知识、政治理论,那确实是知识分子的政治素质高。但为什么实践中知识分子比农民还不愿去投票?什么是政治,说明白就是公众参与自己事务的管理就是政治,如果这样来看政治素质,那么只要是一个健全的人,一个能够意识到他的利益所在的人,就有能力参与政治。对选举来说,人们看到利益所在就会积极投票,看不到利益所在就不会积极投票,任何人都一样,无所谓素质高低。关键是你让不让他们参与和给不给适当的途征参与,在制度设计上能否把政治行为与个人利益联系起来。这就是我们的结论。

范文网【】

篇2:中国选举状况的报告

“中国公民对现行的选举状况表现很冷淡,但是并不能说明他们缺少热情和觉悟,他们希望有机会参与和表达自己的意志,现行的选举制度和做法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

实际上,民主选举不但没有把社会搞乱,相反,很多地方都是通过选举,实现了由‘乱’到‘治’。

厌选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它是当前选举中面临的一个最大的难题。

“公民是为了利益才参加选举的,而不是基于对政治感兴趣或是对民主所做的善意的理解才参加选举的,他们参与愿望的强弱取决于利益的大小。”

中国选举制度改革最主要的问题是能不能进一步扩大直接选举,而扩大直选最大的阻碍来自一种先验观点:中国经济文化落后,老百姓素质太低,搞不了民主选举。但大量调查表明,民主选举与公民素质和文化水平没有直接关系。

“选举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中国应当成为一个更加民主的社会,但在这一向理想奋斗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困难,我们的路还很长。”

“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中国搞民主选举会把社会搞乱,影响稳定,这种观点是长期以来拒绝扩大直接民主选举的很有说服力的理由。实际上,民主选举不但没有把社会搞乱,相反,很多地方都是通过选举,实现了由‘乱’到‘治’。”

2月8日,在人民大会堂的一间宽敞的办公室里,全国人大常委会秘书组副局长蔡定剑博士对记者说。

底,由中国人大系统部分从事选举立法、选举实际运作的官员和对选举有研究的专家、学者共同参与的《中国选举状况的报告》一书正式公开出版。

该项调查研究的课题负责人蔡定剑博士在《报告》序言中说,“1949年后,我国建立了民主选举制度,但是,我国选举的民主化程度仍不很高。政治体制的改革和政治制度的文明将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应有之义,而选举制度的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和核心问题。这就是我们之所以特别关注选举改革的原因。”

用蔡定剑的说法是:此报告力求向公众提供一个中国民主发展,重点是中国选举状况的横断面,“中国选举状况到底是个什么样子,问题出在哪里,改革的方向应该是什么。”

高投票率是怎么来的

很长时间,高参选率一直被称作中国民主的.一个成果。对此,一位研究者指出,高投票率并不完全反映中国选民的参选积极性,也不完全反映民主发育程度的高低。

《中国人大》杂志社副主编汪铁民在书中说,每当一次全国性的选举结束以后,各种统计数据表中“参选率”一栏所显示的数字会让西方国家惊叹,舆论也不约而同地把它作为选举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

据了解,最近,中国参选率从总体上不断攀升,居高不下,一段时间,个别地方甚至接近100%。

分析其成因,汪铁民认为有几方面:首先是举国动员体制。在我国过去集体主义体制下,政府对全体民众有一种强大的动员能力,而这种动员能力在选举中得到最好的体现。

其次是委托投票被滥用,委托投票在总投票数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汪铁民考察过几个地方,这个比例少则占百分之十几,多则百分之三四十。

“委托投票从立法本意上说,是少数个别的变通处理办法,但一些地方为了单纯追求高参选率,把委托投票变成了一种主要的投票方式。而委托投票有的成了一人代写一大把选票。在这种情况下,参选率失真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三是流动票箱的作用。汪铁民分析,流动票箱的本意是因为中国地域辽阔,为方便选民而设,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它却成了参选率没有达到要求时的一种应急措施。在一些地方,每当选举快结束、而回收的选票还难以达到上级要求时,工作人员就拿着票箱走街串巷收票。

“问题正出在这里,由于没有一套严格的程序限制,回收上来的选票很多是由工作人员填写的。这种现象屡见不鲜。”

他问一个乡干部,流动票箱里的水分有多大,对方回答,“大约10%,也许更多。”

此外,选举机构工作人员代写选票也很普遍,

篇3:关于农村民主选举状况的调查分析

关键词:农村民主选举制度,农民,问题,建议

引言

长期以来, 在占我国总人口70%的农村, 民主一直是一个敏感而陌生的词汇。农民大部分时间一直被排除在政治的边缘地带。但党和国家下决心在农村实行民主化, 让每个农民做政治上的主人。分别于1987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试行) 》, 到1998年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农村普选正式以法律的定下来, 普选制度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开始推行, 所以研究目前选举制度在当今农村推行状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河北省任丘市多个乡村为例首先对调查的基本情况和方法进行介绍, 然后通过调查资料对农村民主选举的现状进行综述, 最后对选举中呈现出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找出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反映农民的心声, 以便更好的解决农民在普选中存在的问题。

一、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方法

笔者认为, 对中国局部农村地区进行农村普选状况调查分析是一项基础性研究, 它对普选的宏观理论的建构有着极其重要的材料证实意义。中国各地区千差万别, 具有不同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及基层管理特征, 因此, 为完成农村民主选举宏观政治建构的艰巨任务, 一个比较可行的方法就是在中国局部农村地区普选的调查分析的基础上, 一个区域一个区域地进行调查分析, 通过各区域的实证研究和比较, 最终达到对全国农村民主选举状况的宏观把握。本次调查报告即是这一思路的产物。

二、农村民主选举的现状

1、有四成左右的村民对农村的选举政策是非常陌生的, 村民获取选举知识的渠道少、形式单一。受农村各方面的限制, 农民接受民选知识的途径非常单一, 加之村委会缺乏与农民之间的互动宣传方式不足, 以及农民自身文化水平低等自身限制因素, 民选知识在农村宣传并不是十分理想, 这势必会造成农民对民选知识的缺乏或理解偏颇, 若农民普遍缺乏正确的民主法制意识, 对政治的了解不多, 往往会导致或是非法的, 畸形的政治参与, 这势必会给农民正确行使选举权利带来诸多不便的同时埋下隐患。

2、民选方式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 村民参加选举的态度和参加选举的动机复杂, 有超过四成的村民无法亲自行使自己选举权, 妇女这一比例更高。党和国家制定推行的普选制度是深受农村老百姓的欢迎的。但由于农村人文背景、经济背景的特殊性, 决定着农村普选制度在农村正常推广必然会遇到诸多阻力。农民参权意识不高, 参权动机不恰当, 甚至部分村民心甘情愿地被剥夺选举权利等现象在当今农村并非偶然。这反映出农村普选等村民自治制度在农村真正要完全民主推广是任重而道远的, 农村需要一场真正的但平稳的思想大解放。面对这样一群庞大而特殊的群体, 相关问题解决起来并非易事。中国农村人口超过七万, 正所谓“农民安, 则国安”, 让农村普选等村民自治制度在农村有序、平稳、健康的推广, 是关系到国家稳定和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3、农民期望村委会做到能致富和办事公道两方面, 较多村民对现任村委会满意度低, 村民对村委会选举过程的信任度低, 贿选、家族意识和文化程度低成为农村选举民主化的桎梏。村民普遍希望村委会能带领大家致富并办事公道, 但由民众直选出来的村委会仍令一半左右的村民感到不满意。经过调查分析及采访发现, 这种现状的出现反映出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反映出村委会人员文化素质和政治素质仍需进一步提高, 农村需要更多更高素质的人才。村委会成员素质不高, 不能够达到农民的期望, 自然会引起农民的不满。另一方面反映出选举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农村选举过程缺乏透明度, 缺乏让民众信服的监督机制;贿选、家族意识、农民的文化程度低造成的短视行为等不利因素让选举结果在现实中大打折扣, 合适的人不能当选, 当选的人不是最合适的, 从而引起农民的不满。

三、调查结论与建议

通过调查, 我们发现党和国家为推进农村民主化颁布施行的农村普选制度很受农民的欢迎, 大部分村民都非常珍惜自己手中的权利, 农民从真正意义上做了政治上的主人。但是农村情况复杂特殊的性质决定着民主化在农村的实行必将会遇到相当大的阻力, 笔者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些意见和建议: (1) 加强农村普选制度的宣传力度, 丰富宣传方式。从根本上唤起农民心中沉睡的民主意识。 (2) 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方面知识的学习, 对村民进行政治启蒙, 可在农闲时组织有关政治学习小组。避免了“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短视的只缓解当前问题的而不重视问题本质的行为。 (3) 加强选举过程的监督力度, 完善相关的监督法律。这样农民才能真正踏踏实实的行使自己的选举权。 (4) 加强对在任村干部的素质的培养, 鼓励高素质人才到农村发展。让更多高素质人才到农村发展, 满足村民期望, 赢得村民对民选制度的拥护。 (5) 加强对在任的村委会的监督, 完善相关法律。笔者建议成立独立于村委会由民间自己推选德高望重诚实守信的人成立的“检察小组”其职责是监督村委会按照法律将村里事务完全公开化, 这样使得想利用村委会投机的人无机可乘, 人民真正掌握了自己的权利, 成为管理自己事务的主人。

参考文献

[1]于毓蓝:《农村基层民主的政治文化分析》,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年。

[2]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第42页。

篇4:中国反垃圾邮件状况调查报告

中国反垃圾邮件状况调查由中国互联网协会组织,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以下简称12321举报中心)和中国互联网协会反垃圾邮件(信息)中心(以下简称反垃圾邮件中心)共同承办的中国反垃圾邮件状况调查于3月11日发布2010年第四季度调查结果。结果显示,虽然中国网民收到垃圾邮件的数量出现减少趋势,但用户对一些欺诈性垃圾邮件仍非常反感,邮箱的综合满意程度也停留在初级满意阶段。

垃圾邮件日均收近2封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网民平均每周收到垃圾邮件数量为13.5封,这样算来,一个网民平均每天收到垃圾邮件近两封,但相比于之前的调查结果,网民平均每周收到的垃圾邮件,环比下降了2.4封(下降15.1%),同比降0.3封(降2.2%)。中国网民平均每周收到垃圾邮件比例为38.2%,同比下降了6.7个百分点,环比上升了0.6个百分点。相比垃圾邮件,手机邮箱也“不甘落后”,每周平均收到垃圾邮件11.7封,垃圾邮件比例为36.8%,仍低于免费邮箱的垃圾邮件比例,但已非常接近。手机邮箱垃圾邮件与个人免费邮箱趋同,可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手机邮箱已快速走向普通用户的生活。

企业邮箱每周平均收到正常邮件30.6封,下降了33.3封。企业邮箱每周平均收到垃圾邮件14.8封,比上次下降了6.6封。垃圾邮件占比32.6%,比上次调查结果上涨了7.5个百分点,但仍低于免费邮箱和手机邮箱。企业邮箱平均每周收到的垃圾邮件数量多于免费邮箱和手机邮箱,但其垃圾邮件占比最小。可见企业邮箱使用程度较高,由于每周的正常邮件比较多而稀释了垃圾邮件所占的比例。

综合满意指数邮箱最低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用户对邮箱体验和满意度都比较低。普通个人电子邮箱的用户综合体验指数(UEI)为67.4,比上期下降了1.1。企业邮箱的用户综合体验指数最低为65.9,比上期下降0.4。而手机邮箱的综合体验指数是71.0,比上期上涨4.2,可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厂家开始重视移动终端的开发,用户体验明显趋好。但总体来说邮箱的综合满意度指数较低,低于75,说明邮箱的服务还处在初级满意阶段。

虽说如此,用户对普通邮箱和企业邮箱的关注程度却有很多项目。除了基本的收发邮件成功、及时,安保、密保等邮件的基本功能外,用户对邮件的附加功能,如反垃圾邮件、杀毒程度,邮箱、页面加载速度,邮箱容量,邮箱系统稳定性,邮件管理,页面功能等几大项目也分别有所要求。例如,用户最关注的前三项附加功能中,均有网络存储功能和发送超大附件的支持。调查显示,63.7%的普通个人邮箱用户表示对邮箱的网络存储功关注,五成左右的用户关注邮箱快捷的邮件搜索功能和发送超大附件;七成的企业邮箱用户关注邮箱发送超大附件的情况,45.3%的用户表示对邮箱的网络存储功能关注,41.2%的用户关注客户服务质量。虽然重要程度和关注角度不同,但这些邮件的核心性能依旧成为用户是否选择使用该邮箱的重要依据。

欺诈邮件最遭反感

本次调查中,有77.5%的用户认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收到商业广告邮件”属于垃圾邮件,环比下降4.1个百分点;有66.7%的用户认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收到陌生人发送的邮件”属于垃圾邮件,环比降1.8个百分点;有37.0%的用户“收到注册网站非订阅的推广邮件”属于垃圾邮件,环比下降8.4个百分点。

其中,“欺诈类”、“病毒类”、“妨害公共安全类 、出售违禁品”、“网站推广类”和“IT产品推销类”是用户邮箱中收到垃圾邮件的主要内容。其中66.0%的被调查者收到了“欺诈类”类型的垃圾邮件,增长10.8个百分点,仍居首位。47.9%的被调查者收到“病毒类”类型垃圾邮件,增长1.6个百分点。33.6的被调查者收到了“妨害公共安全类 、出售违禁品”垃圾邮件,上升7.0个百分点,排名增进三位,跃居第三位。29.6%的用户最反感“欺诈类”垃圾邮件,与上期相比,上升6.9个百分点,且排名从第二位上升到首位,25.4%的用户最为反感“病毒类”垃圾邮件。

本次调查显示,电子邮箱用户中有超过61.8%的用户认为垃圾邮件浪费了自己的时间。近五成的用户(49.5%)认为垃圾邮件浪费了电脑及网络资源,35.5%的用户认为垃圾邮件的传播,使人“上当、受骗,造成经济损失”。有26.9%用户认为垃圾邮件使得病毒传播。有22.4%的用户认为垃圾邮件影响工作。有17.7%的用户认为垃圾邮件“影响用户的情绪、心情”。电子邮箱用户每周处理垃圾邮件的时间为9.4分钟,比上期增长1分钟。

虽然对电子邮件会有所不满,本次调查显示,电子邮箱用户对垃圾邮件总体举报率是27.8%,15.6%的用户会向12321举报中心举报垃圾邮件,19.3%的用户会向邮箱所在邮件服务提供商投诉。同时,用户对“加强监管力度,完善举报、投诉、退订机制”、 “加强反垃圾邮件技术,拦截垃圾邮件”和“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规范邮件发送行为”这三种措施的支持超过五成,可见电子邮箱用户希望通过加强监管力度、完善机制,加强技术拦截,完善法律法规的方面去防止垃圾邮件。

说明:

垃圾邮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YD/T 1311—2004《防范互联网垃圾电子邮件技术要求》,垃圾邮件是指收件人事先没有提出要求或者同意接收的广告、电子刊物、各种宣传性的电子邮件以及隐藏发件人身份、地址或者含有虚假的信息源、发件人、路由等信息的电子邮件。

手机邮箱:泛指可通过手机登陆,并可查看处理邮件的电子邮箱服务。

谨防假冒官方微博的中奖诈骗

近日,12321举报中心陆续接到多名网民举报,有人以“新浪微博二周年”庆典为名,利用新浪微博评论和私信功能发送中奖信息进行诈骗。诈骗信息样板如下:

用户登录该网址,网页立即弹出对话框:“系统提示:此消息由新浪微博系统发出,不需要任何回复,请点击(确定)查看您的获奖通知。”点击“确定”按钮,出现一个“新浪微博抽奖活动官网”的网页,网页中有新浪的标识、公司联系方式以及详细的兑奖步骤,但浏览器地址栏显示的却不是新浪的网址,实际为一钓鱼网站。用户如果访问这些钓鱼网站,并按照网站提示填写真实信息,则很可能会导致个人信息的被盗,进而蒙受经济损失。

在几大门户大力推动下,微博用户快速增多,逐渐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法分子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假借“微博庆典”或“微博官方活动”等名义实施诈骗。为体现官方特点,这些诈骗账号的昵称一般含有“系统消息”、“系统微博”或“系统广播”等字样。而内容中除吸引人的中大奖信息外,大都包含短域名,可以点击短域名地址进入“钓鱼网站”,而由于服务商地址转换,也增加了诈骗行为的隐蔽性。

12321举报中心提请广大网友注意(以新浪微博为例):

1.新浪的官方网站为sina.com或sina.com.cn以及sina.cn,任何类似sina.xxx.com,sina.xxx.cn或sina.xxx.com等的域名,都与新浪无关。

2.新浪微博联系及举报电话为:4006900000,其他400号码均不是新浪微博官方行为。

3.新浪微博中的短域名http://sinaurl.cn/,是新浪微博系统为提高阅读可读性提供的网页转换服务,此网页实际指向的是关联的网页,与新浪无关。

篇5:中国选举状况的报告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中国选举法修改的研究报告二

(四)立法技术有缺漏

从立法技术上看,中国选举法存在如下问题:

1、新旧法律的衔接有缺漏。在法律层面上,现行关于人大代表选举的法律有两个:一是1979年颁布,经过1982年、1986年、1995年、2004年修改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二是至今仍在适用的1983年制定的《关于县级以下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直接选举的若干规定》。这个至今仍在适用的1983年规定的个别内容已经不合时宜,如它第四条规定:“因反革命案或者其他严重刑事犯罪案被羁押,正在受侦查、起诉、审判的人,经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在被羁押期间停止行使选举权利”,与刑诉法的无罪推定原则相冲突。选举法的修改理应吸收1983年制定的《关于县级以下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直接选举的若干规定》和其他部门法的进步成果。

2、选举法的法律结构有缺漏。现行选举法的结构是:第一章 总则;第二章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第三章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第四章 各少数民族的选举;第五章 选区划分;第六章 选民登记;第七章 代表候选人的提出;第八章 选举程序;第九章 对代表的监督、罢免和补选;第十章 对破坏选举的制裁;第十一章 附则。从这个结构中可以看出:

(1)在选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选举组织机构没有被单列。选举组织机构的法律主体地位不明确,它除了享有一定的权力外,还有哪些义务和法律责任缺乏规范,使得选举法中对选民义务规定有余,对其它法律主体义务规定不足。

(2)没有选举争议解决的机制。选举争议的解决显然不限于对破坏选举的制裁和难以发挥作用的申诉,选民对于选举争议应当还有权提起诉讼,而关于诉讼的程序除去选举法第28条选民资格诉讼的规定外,其它诉讼在我国选举法中没有依据。

(3)把选举程序仅限于投票计票环节。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不仅仅是投票权,还包括选举参与权、推荐权和被推荐权、选举监督权和选举救济权等。所以,选举的程序,从选民登记和选区划分时就开始了。把选举程序限于投票计票是中国选举法的重大缺陷,它使得一些地方把选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仅仅看作是投票权。

3、实施选举法的地方性法规的不一致。选举法中有“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法可以制定选举实施细则”的规定,从表面上看来是授权各地方在选举法的框架下因地制宜规范民主选举,但实际上是各地方的地方性法规大量重复选举法的规定,并无多少地方的特殊性,在一定程度取代了选举法。而且,由于各地方立法的差异,造成各地选举差异很大。从各地方的地方性法规名字上可略见一般:《北京市区、县、乡、民族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实施细则》;《上海市区县及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直接选举实施细则》;《福建省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直接选举实施细则》;《广东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实施细则》;《广西壮族自治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实施细则》。

(五)选举程序不完善

选举程序是选举法原则的具体化,一个选举程序不严密的法律最终可能使选举法的基本原则形同虚设,实现不了选举法的立法目的。中国选举法在选举组织、选区划分、选民登记、候选人提名、竞选规则、投票计票、选举争议解决等方面的规定都有缺漏。

1、选举组织。选举组织主持选举活动的进行,是选举过程中最重要的组织机关,中国选举法却没有专章单列,仅在总则中用第七条一个条文规定。关于选举组织的产生、组成、权力和义务,是否应该中立和回避等都缺乏规范。[27]在一些地方,选举委员会成员直接当选为代表。[28]

2、选区划分。选区划分是选举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被一般选民所忽视的。中国选举法仅在第五章用两个条文简洁表达。现实选举中选区划分的随意性非常严重。在一些地方纯粹是为了保证当地领导人当选而划分选区。如在广东南海市第十二届人大代表选举的选区划分中,市委办和市纪委、监察局、档案局四个单位划为一个选区,分了3个代表,市委正副书记和纪委书记当选。市政府办与7个公司划为一个选区,正副市长当选。市长助理为了避免与市长同一个选区,而分在其主管的局系统当选。其中市委办选区只148名选民,选出3名代表,另一只要为公司企业的选区2168个选民,才分配代表一名,二者相差为43倍。[29]这远比法律规定的城镇与农村选区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悬殊得多,但因为其隐蔽而没有受到重视。选区划分是否适当,直接关系到选举权平等性原则的实现,而现行选举法的修改完全无视选举实践中的这一混乱状况。

3、选民登记。现行的选举法对选民登记程序的规定过于简单,仅有第六章三个条文。各地的选举实践基本上是按照该地选举委员会的“办法”来进行的,操作颇不一致。由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迅猛,人口变动很大,现行选举法规定的选民登记方法,不仅工作量大,错登漏登的现象也非常突出。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作为一种权利,由选民主动决定是否行使,采取自愿登记的方法有助解决目前选举中存在的问题。此外,还应当考虑流动人口的选民登记问题。选举法的修改理应回应这一现实,完善我国的选民登记程序。

4、候选人提名。候选人提名目前是选民对选举意见最大的一个环节,也是最易被暗箱操作或操纵的地方。这次选举法的修改回应了这一点,在直接选举增加了预选程序。[30]对照修改,可以发现,候选人的产生去掉了选民最厌恶的“反复酝酿”,保留了“讨论协商”。由于预选不是必定程序,如何确定多数选民意见仍然是比较模糊的地方。实际上,选举法中候选人提名问题不止于此,对于候选人的资格、候选人提名的方式等方面都还缺乏规范。

5、竞选规则。中国选举法不仅未把竞争选举当作选举法的法律原则,在法律规范中也回避竞争问题。和竞争略有一点关系的就是,允许“介绍”候选人,而且介绍的范围限制于“选民小组或者代表小组会议上”。[31]这次选举法的修改增加了一个“见面”,也就是在三十三条中增加,“选举委员会可以组织代

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回答选民的问题”。尽管只是“可以”不是“必须”,但也是中国选举法在竞选问题上难得的一个进步了。面对选举实践中出现的“拉票”、有组织的竞选、发放宣传材料、筹措选举经费等,现行选举法修改视而不见,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6、投票计票。中国选举法对投票计票的规定也十分简单,没有制度性的保证秘密写票和秘密投票。由于一些选民对选区划分和候选人的提名有意见,投票在他们看来更多只是一个形式了。在选举实践中,大部分选民的写票都是公开的,甚至互相商量。其实,秘密投票原则的要求并不高,就是设立一个秘密写票间。而这个,选举法没有规定。

7、选举争议解决。在选举过程中,及时处理争议、维护正常选举秩序,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中国选举法专章却只有一个条文规定“对破坏选举的制裁”,这种立法思路更多强调的是对法律责任的追究,而不是选举问题的解决。司法机关如何介入选举争议,没有程序性的规定。这次选举法的修改在“对破坏选举的制裁”章节中增加了若干文字,但无实质性的变化。[32]

二、中国选举法新修改的批评

虽然中国宪法中规定有公民的批评建议权,但学界对立法批评的仍然少见。中国推行法制建设二十多年来,已经制定了四百多部法律、九百多部行政法规、上万个地方性法规,以及为数更多的政府规章,但法律实施的情况并不是很好。一方面是法律法规的大量增多,一方面是公民对法律法规的陌生和麻木,尽管有年复一年的普法,社会对法律的认可程度并不高,公民的法律信仰也并无明显的增加。人们有理由对这种现象进行思考。有学者对此研究后得出结论,中国法之所以难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现今中国法律、法规和规章中,主要的法既不是良法也不是恶法,而是富有特色的笨法或劣法”。[33]现行选举法的立法目的是保障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它当然不会是恶法,但它到底是良法还是笨法、劣法呢?人们不需要很多的法律常识和民主知识就可以从中国选举实践中得到判断。在现实中国选举中,选民增长的厌选情绪、懒得参加投票,真是中国人民主素质不高吗?是不是选民在“用脚投票”?

不需要用很多例子来说明中国人民对民主选举的渴望,“他们中的许多人因为追求选举时的民主和自由、追求建立公正的选举制度而作出了重大的牺牲,有的有家不能回,有的受到了迫害,有的被无理剥夺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34]中国的立法机关理应正视老百姓对选举改革的期待,全面审查现行选举法中存在的缺陷,进行全面的修改,而不是敷衍了事。说敷衍了事也许言重,但请看看现行选举法修改的五项:

(1)第九条第一款第一项修改为:“(一)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代表名额基数为三百五十名,省、自治区每十五万人可以增加一名代表,直辖市每二万五千人可以增加一名代表;但是,代表总名额不得超过一千名”。原来的规定是:“(一)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代表名额基数为三百五十名,省、自治区每十五万人可以增加一名代表,直辖市每二万五千人可以增加一名代表;人口超过一亿的省,代表总名额不得超过一千名”。

这里仅仅是修改了一个语法错误,也就是原来的规定会给人得出一个荒缪的结论,“人口超过一亿的省,代表总名额不得超过一千名”,“人口没有超过一亿的省,代表总名额反而可能超过一千名”。

(2)第三十一条第一款修改为:“由选民直接选举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候选人,由各选区选民和各政党、各人民团体提名推荐。选举委员会汇总后,在选举日的十五日以前公布,并交各该选区的选民小组讨论、协商,确定正式代表候选人名单。如果所提候选人的人数超过本法第三十条规定的最高差额比例,由选举委员会交各该选区的选民小组讨论、协商,根据较多数选民的意见,确定正式代表候选人名单;对正式代表候选人不能形成较为一致意见的,进行预选,根据预选时得票多少的顺序,确定正式代表候选人名单。正式代表候选人名单应当在选举日的五日以前公布”。原来的规定是:“由选民直接选举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候选人,由各选区选民和各政党、各人民团体提名推荐。选举委员会汇总后,在选举日的十五日以前公布,并由各该选区的选民小组反复酝酿、讨论、协商,根据较多数选民的意见,确定正式代表候选人名单,并在选举日的五日以前公布”。

其实,这个被普遍称赞的预选程序,并非制度创新,实际上是恢复1979年选举法的规定。1979年的选举法就明确规定:“如果所提候选人名额过多,可以进行预选,根据较多数选民的意见,确定正式代表

候选人名单”,这一制度设计,事实上也是当年扩大民主的一大亮点。但1986年对选举法进行第二次修改时,删去了有关预选的规定,其理由是一些地方集中选民较困难、预选会增加选举工作量等等,然而正是这一变动,为一些地方操纵选举提供了机会。1995年对选举法再次进行修改时,在县级以上各级人大的间接选举中又引入了预选程序,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这一制度设计。

现行选举法修改删除“反复酝酿”,保留了“讨论、协商”,根据较多数选民的意见,确定正式代表候选人名单,恢复规定有条件进行预选。这种立法思路好像是既可以回避1979年选举法中预选的弊端,又可以回避现行选举法不预选的弊端,调和折衷,似乎是比较可行的。不过,让人疑惑的是,如果说因为原选举法中确定正式代表候选人的程序容易导致“暗箱操作”,那为什么不干脆把这个容易导致“暗箱操作”、不合理的程序完全删除,而要继续保留它,只在特定情况下才适用预选程序呢?“讨论、协商”和“反复酝酿”有什么不同?用什么标准判断是“较多数选民的意见”,是相对多数还是绝对多数,是全体选民中的“较多数”,还是参与提名的选民的“较多数”或者是选民小组中选民的较多数?预选的程序是怎样的,选举法为什么不规范预选程序,它与正式选举程序有什么不同,能不能干脆取消预选程序,直接把所有候选人纳入正式选举一次选举?[35]选举法的修改没能回答这些问题,修改的结果仍然解决不了对不公正产生候选人的质疑,也缺乏可操作性。

(3)第三十三条修改为:“选举委员会或者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应当向选民或者代表介绍代表候选人的情况。推荐代表候选人的政党、人民团体和选民、代表可以在选民小组或者代表小组会议上介绍所推荐的代表候选人的情况。选举委员会可以组织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回答选民的问题。但是,在选举日必须停止对代表候选人的介绍”。原来的规定是:“选举委员会或者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应当向选民或者代表介绍代表候选人的情况。推荐代表候选人的政党、人民团体和选民、代表可以在选民小组或者代表小组会议上介绍所推荐的代表候选人的情况。但是在选举日必须停止对代表候选人的介绍”。[36]

这个没有约束力的修改竟然被很多人叫好,说明人们对原来的选举法都快丧失信心了。这个修改是中国法律的特色之一,一个最基本的强制性要求在法律中被降低为选择性的规定,既然选举委员会可以组织

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回答选民的问题,那选举委员会不组织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也无须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回答选民的问题,是代表候选人当选为人民代表的最基本条件,很难想象一个不愿与选民见面、不回答选民问题的人民代表会代表人民的利益。

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最基本的一点就是,人大代表由选民民主选举产生,同时受选民的监督。按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要求,人大代表与选民的关系应该是非常密切的。但实际上,一直以来,各地人大代表选举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代表候选人多由组织推荐,选民对候选人情况不了解,候选人代表选民利益的意识不强,人大代表被当成一种荣誉,致使其职责意识淡薄,选民也无从监督人大代表是否履行了代表职责。

这个修改实际上还表明,中国选举法还不鼓励竞争选举,介绍代表候选人的方式还非常有限,没有回应基层民主选举中出现的代表候选人、自荐人自我宣传的新情况。如果今后的选举中继续出现贴海报、发传单、筹经费、组建助选机构,选举秩序失控怎么办?所以说,选举法的修改无视人民民主发展的现实和要求,回避立法难点,留下法律空白,也是一种不负责任。

(4)第四十四条第一款修改为:“对于县级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原选区选民五十人以上联名,对于乡级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原选区选民三十人以上联名,可以向县级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罢免要求”。原来的规定是:“对于县级和乡级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原选区选民三十人以上联名,可以向县级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罢免要求”。

这个修改主要是针对个别地方出现新一届代表刚选出,新一届人民代表大会还未召开就有选民提出罢免要求,一些人大工作人员要求提高罢免代表的联名人数。[37]实际上,中国选民联名要求罢免的例子还非常少,与选民10人以上联名就可以提名代表候选人相比,原选区30十人以上联名已经是较多的人数。鼓励选民提出罢免应该与鼓励选民提名候选人一样,有利于密切人大代表与选民的关系,提高本来已经很淡薄的民主意识。“深圳麻岭罢免**”和“株洲映峰罢免**”起因于质疑选举的违法,原本应该提起确认选举无效之诉讼,而不是提起罢免案。两起**最后都因有关部门的干预,部分撤回签名无疾而终。[38]由于没有法律依据,选民无法提起确认选举无效之诉讼,而提起罢免案,这本身就是选举法的缺陷之

一,可是中国的立法机关却开错了药方,用提高罢免的门槛来减少罢免案。本文赞同一些学者的观点,“提高提出罢免的门槛不如规范选举程序”。[39]

(5)第五十二条修改为:

“为保障选民和代表自由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对有下列行为之一,破坏选举,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以金钱或者其他财物贿赂选民或者代表,妨害选民和代表自由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

(二)以暴力、威胁、欺骗或者其他非法手段妨害选民和代表自由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

(三)伪造选举文件、虚报选举票数或者有其他违法行为的;

(四)对于控告、检举选举中违法行为的人,或者对于提出要求罢免代表的人进行压制、报复的。

国家工作人员有前款所列行为的,还应当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以本条第一款所列违法行为当选的,其当选无效”。

原来的规定是:

“为保障选民和代表自由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对有下列违法行为的,应当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刑事处分:

(一)用暴力、威胁、欺骗、贿赂等非法手段破坏选举或者妨害选民和代表自由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

(二)伪造选举文件、虚报选举票数或者有其他违法行为的;

(三)对于控告、检举选举中违法行为的人,或者对于提出要求罢免代表的人进行压制、报复的”。

这个修改在法律语言表述上比原来更准确了,增加了行政处罚的规定,把刑事处分改为刑事责任。把贿赂单列则嫌罗嗦了,应当通过法律解释解决其含义。没有改变由强调制裁到注重争议解决的思路,没有解决选举法在这方面存在的根本问题。

首先,这一章的名称应当叫法律责任。它不仅包括暴力、威胁、欺骗、贿赂、伪造选举文件、虚报选举票数、压制报复等违法行为,还应当包括选举组织、选区划分、选民登记等中的各种违法行为;法律责任的主体不仅包括选民和国家工作人员,还应当包括选举组织、各政党、各社会团体等。

其次,应当赋予人民法院对选举是否有效的最终裁判权,并具体规范裁判的程序。

从以上可以看出,中国选举法的新修改是不到位的,它没有回应人民厌恶虚假选举、进行真实而有意义选举的渴望,更没有把进一步扩大直接选举、缩小农村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比例、把国家领导人选举纳入选举法规范等建议列入选举法修改议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是令人深思的。

篇6:中国选举状况的报告

支部委员会选举结果的报告

xxx党委: 中国共产党xxx支部党员大会于xxx年x月x日召开。参加本次党员大会的党员共x名,实际到会党员x名。其中,正式党员x名。大会以差额选举、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产生了中国共产党xxx支部委员会;召开党支部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产生了党支部书记、副书记。现将选举情况报告如下:

一、中国共产党xxx支部委员会的选举情况

中国共产党x x x支部委员会设委员x名,候选人x名。党员大会选举应到会党员x名,实际到会党员x名,其中有正式党员x名。发出委员选票x张,收回x张。其中,有效票x张。候选人得票情况如下(以姓氏笔画为序): xxx x票 xxx x票 xxx x票 xxx x票 根据选举结果,xxx、xx x等同志当选为中国共产党x x x支部委员会委员。

二、中国共产党xxx支部委员会书记、副书记选举情况

x月x日中国共产党xx x支部委员会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会议以等额选举、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产生了中国共产党xxx支部委员会书记和副书记。会议应到会委员x名,实际到会委员x名,发出选票x张,收回选果x张,其中,有效选票x张。候选人得票情况如下: 书记候选人: x票 副书记候选人: x票

根据选举结果,xxx同志当选为中国共产党xxx支部委员会书记;xxx同志当选为中国共产党xx x支部委员会副书记。

本次党员大会的选举结果与xxx党委审查同意的候选人预备人选名单一致,特此报告。

上一篇: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下一篇:动物繁殖学教学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