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优惠的导向研究

2024-05-02

税收优惠的导向研究(精选6篇)

篇1:税收优惠的导向研究

摘要税收优惠是各国常用的减轻税收负担的措施,它具有引导资源合理配置,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给企业提供宽松发展空间等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定了多项税收优惠政策,在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单纯强调优惠而忽略了整体投资环境,减免期限不科学,优惠手段单一等。本文在分析了我国税收优惠存在问题之后,提出了改进的原则和对策。

税收优惠是指税收主权国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或经济目的,通过制定倾斜性的税收政策法规来豁免或减少经济行为或经济结果的税收负担措施。

税收优惠政策的实质改变了三种税收关系。一是税收优惠导致了双方财产利益的增减变化,即国家将部分税款根据有关的税法(或税收政策)的规定返还给受惠方(纳税人)。二是税收优惠政策使得受惠方可以不缴或少缴税款,但国家为其提供的服务并未因此减少,这些费用便转移到其他纳税人身上,增加了其他纳税人的负担。三是税收优惠使受惠方得到了经济援助,在受惠方资金实力、管理水平、技术能力、员工素质等方面并不一定高于一般企业的情况下,竞争力得到加强。

具体而言,税收优惠在实现税收调控功能中的作用体现为:

第一,税收减免措施,大大减轻了企业的负担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七条第一款规定:“设在经济特区的外商投资企业、在经济特区设立机构、场所从事生产、经营的外国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同时该条第三款对设在特定区域内的属于能源、交通、港口、码头或者国家鼓励的其他项目的可以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外商投资兴办的先进技术企业,在税法规定的减免期满后,仍为先进技术企业的,可延长三年减半征收所得税。这些优惠政策的实施,大大缓解了高科技企业资金困难,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第二,引导资源合理配置,促进产业结构合理调整

我国现在正处于经济体制的转型期,即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提倡靠市场调节经济,但市场调节具有滞后性,企业对产业结构的调整的反应始终表现的比较迟缓。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通过合理的税收政策,对需要下大力、急需发展的产业予以税收优惠,而对限制的行业不予以优惠或者实施高税负,就可以给所有市场行为主体一个比较明确的产业信号,从而引导社会资源合理流动,实现产业结构优化。

第三,加速落后地区的发展,缩小地区间的差距。

二十世纪初,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城市化已达到70%-80%,城乡之间生产力水平没有太大的差别,全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比较均衡。而我国则不同,到目前为此,我国城市化水平只能达到20%左右,且城乡之间生产力水平相差比较大;辽阔的国土内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北部与南部地区的生产力水平相差也比较大,因此,适当地对老、少、边地区、工农业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低下、商品经济不发达、科技文化落后、交通闭塞、资源开发利用率低地区采取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可以促进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税收优惠对促进国民经济全面、健康、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我们就共同来探讨一下我国现阶段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的弊端及如何加以完善。

一、我国从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实行的税收优惠政策

我国实行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分两部分,一部分是针对外资企业;另一部分是针对内资企业。针对外资企业的税收优惠主要是根据1991年4月9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设在税法规定区域内的外资企业可减按15%或24%的税率征收,另外经营期在10年以上的生产性外资企业,从获利年起可获得免2减3的优惠。针对内资企业,1993年12月13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第八条有对“民族自治地方的企业,需要照顾和鼓励的,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实行定期减税或免税”的比较原则性的规定。1994年3月29日财税字第01号文件下发了《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优惠政策的通知》,对高新技术企业、第三产业、老、少、边穷地区新办的企业、遭遇自然灾害等地区、企业共142项税收优惠的具体规定。1994年6月29日,国家税务总局又下发了“关于高新技术企业如何适用税收优惠政策问题”的具体通知。1994年、1995年、1996年又陆续下发了关于出口货物免、抵、退等有关税收优惠的规定。

我国的税收优惠主要集中在所得税方面,且主要是针对外资企业而设立的,目的是吸引外资,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则存在以下问题。

二、我国现阶段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的问题单纯强调税收优惠的作用而忽视了整体投资环境

投资环境是指东道国影响外国投资者在该国投资的各种主客观条件的总和,包括政局稳定程度、法律健全程度、市场潜力、资源条件、劳动力成本、财税政策、基础设施状况等多种因素。外国投资者选择在东道国投资,一般都是在对该国的整体投资环境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作出决策的。国外研究资料表明,在吸引投资的诸要素中,税收优惠并不在前十列。因此说,吸收外来投资,税收优惠并不是决定因素。整体投资环境良好国家,即使没有什么税收优惠,甚至对外商投资课以重税,外商也会来投资。如采用特定最大负担原则的沙特阿拉伯,尽管它对外国石油公司按85%的特定税率课所得税,但因沙特阿拉伯地区的石油资源储量大、油质好、易开采、运输条件便利,外国投资者在被课以重税的条件下,仍有利可图,因此,仍有许多外国公司在沙特投资。一个政局相当不稳定的国家,不管以多高昂的代价提供税收优惠都难以吸引外商的投资。

同样,我国吸引外商势头最好的时期,不是我国出台税收优惠政策最多时期,而是1992年10月我国宣布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1992年吸引外资的增长率是1991年的6倍。吸引外商投资,适当的税收优惠政策在目前的经济条件下是非常必要的,但我们更应清醒地认识到:安定的政治环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巨大的国内市场以及其他有利条件更是不可缺的。夸大了本国的税收优惠的作用而忽视了居住国的税收政策

我国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税收优惠,主要集中在所得税的优惠上,实际税收优惠的效果是否明显应考虑到采取什么样的税收管辖权,是否采取税收饶让抵免。事实上东道国采取税收优惠政策,只有在居住国只实行来源地管辖权时,涉外税收优惠才能真正起到减轻外国投资者的税收负担,鼓励外商投资的作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是同时采取的来源地和居民税收双重税收管辖权,若居住国的税率高于被投资国,则本国居民在被投资国得到的税收优惠,在居住国仍要补足。事实上对税收饶让抵免持反对态度的国家也有不少,典型的如美国,它就反对对“影子税收”予以抵免。如果居住国不采用税收饶让

抵免,对本国居民(包括自然人和法人)的国外所得也不免税,外国投资者就不能直接从东道国的税收优惠中得到实惠,东道国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外商投资的作用也就无从谈起。内资企业减免期限计算不科学

1994年3月29日下发的《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9.优惠政策的通知》规定,国务院批准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新办的高新技术企业自投产起免征所得税两年。高科技产品的生产要经过研究、试验、投产等阶段,产品的开发时间长,在产品开发过程中不可预测的因素多,投产初期,获利可能性小,或者是获微利甚至亏损,此时的投产时起减免两年的税收优惠意义并不是很大。现行增值税制的鼓励科技进步方面存在着制约因素

一方面,我国目前实行“生产型”增值税制,由于高新技术有机构成高,企业购进的固定资产不能抵扣进项税款,实质加重了企业的负担,影响了企业对科技的投入,妨碍了技术设备的更新。如福建日立电视机有限公司,1996年上交增值税1499 82万元,1997年上交增值税3850 46万元,但企业购进用于技术更新的固定资产其增值税进项税额却不能抵扣。

另一方面,由于现代科研投入的增量大,“无形资产”、“特许权使用费”、“技术开发费”中直接材料的投入、损耗占了相当的比重,而这一部分的税额不能抵扣,在一定程度上又影响着企业对新技术的开发和引进。对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其高增值产品的增值税负重,对于企业科技开发扩大生产亦将直接受到影响。

三、结合国外研究的情况,确立我国税收优惠的导向

(一)涉外税收优惠的原则公平、效率的原则

公平原则,即对处于同等环境下条件相同的人应当同等对待;相反,对条件不同的人,则应区别对待。公平原则是要通过公平税负,创造一个公平的外部税收环境,以促进公平竞争,进而促进收入公平分配的实现。

税收和效率原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其一,税制设置应当不干预市场经济的运行,应当避免对市场经济行为的扭曲,从而使市场充分发挥资源配置作用;其二,由于绝大多数税制本身就是一种市场变形,因而政府在设置税制时应确定税收所可能带来的效率损失的大小与来源,从而尽可能地使这些效率损失达到最小。

涉外税收优惠符合或者说并不违背税收的效率原则和公平原则。从经济效率来看,涉外税收优惠虽然有违税收的中性特征,但其设置往往是出于一国经济发展目标的需要,通过给予外国商品和外国投资者一定的税收优惠,吸引一国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生产要求的流入,促进本国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经济增长的目标,因此,在世界市场处于不安全竞争状态时,发展中国家实行涉外税收优惠,从而动态地把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接近,可以真正促使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实现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高效配置,即符合国家效率。从经济公平来看,由于一些客观因素存在,使得国内外投资者往往处在并不公平的竞争环境中。在这种特定情况下,给予外资一定税收优惠,并不违背涉外税收的公平原则。税收国民待遇原则

税收国民待遇原则就是在税收上缔约国双方相互给予对方国民(包括自然人、法人)与本国国民同等的对待。所谓“同等”,并非绝对相同,毫无差异,而是要求对外国国民实行非歧视的待遇,主要强调对外国产品及贸易相关的措施不能给予低于本国产品、企业的税收待遇。国民待遇原则不排斥给予外国投资者高于内资企业的待遇。国民待遇原则是为了在国际经济、贸易交往中防止对外国人实行差别待遇(歧视待遇),促进国际经济交往的顺畅而提出,并为许多国家所接受并遵从的惯例,国民待遇原则与涉外优惠政策并不矛盾。主权和协调的原则

税收主权与税收协调是一国涉外税制设置必须遵循的两个原则。

涉外税收主权原则一般指一国所拥有的税收管辖权,即国家行便主权课税拥有的管辖权力。它是一个主权国家所拥有和行使的不受任何国际组织约束的正当权利。涉外税收协调原则一般指一国在处理同他国的税收权益关系时,充分尊重和依循有约束力的那些税收国际惯例,参考他国税收政策的具体内容,对本国的涉外税收权作出一定程度的“让步”,以满足发展本国经济与对外经济交往的需要。

(二)我国税收优惠政策的完善

几乎在所有国家,都存在税收优惠,各国政府也认为这是鼓励投资的方法。但资本的流入,是受各方面因素影响的,其中包括该国(地区)的政治、经济形势、能源、交通、信息、劳动力素质结合本国的优势与劣势,善用政策性优惠,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我国目前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关键的时期,面对人口压力与环境问题,要想保持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高速增长,实现我国在2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利用税收这一重要的客观调控杠杆。因此税收优惠政策也应结合政策目标,重新进行调整。对税收优惠单独立法、适时调整

目前我国的税收优惠政策分散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等中,这主要也是因为我国税收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因此,在不断调整税收优惠政策的同时,适时地立法,以法的形式将税收优惠固定下来,给外商企业以稳定性的感觉,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适时进行调整,既显示出其稳定性、特定性的特点,又不失其灵活性和有效性。优惠方式应多样化

我国目前的税收优惠主要集中在所得税上,采取的措施一般是直接优惠,方式比如前面所述的,对外资企业在规定的地区设置的降低税率,直接减税负等。也可以采取间接优惠的方式。间接优惠方式有多种,第一种:费用扣除的方式。比如:科技开发费用,是具有资本性质的投资,同时具有回收期长、风险大的特点、为促进科技投入的增加,许多国家都是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的经费投入作为费用从所得税中扣除。第二种:加速折旧:许多国家和地区广泛采用加速折旧的方法,以促进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加快企业的技术更新和产品的更新换代,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效益。第三种:投资减免。许多国家允许将用于科技研究与发的收入按一定比例来抵扣应缴税额,它相当于提取双重的折旧。直接优惠和间接优惠,配合使用、扬长避短,更有利于发挥税收的促进作用,并逐渐从目前的以直接减免税收为主转为以间接引导为主。消除税收的资本差别,强化税收的产业导向和科技导向功能,同时注意政策的普遍性与平等性。

企业所得税应适应国家产业政策或区域产业导向的要求,对投资基础设施、大规模投资以及出口创汇企业等提供一定的企业所得税优惠,同时辅之以对部分地区实行的特殊税收优惠,从而形成以产业导向为主体、区域性税收优惠相辅助的产业,导向型的税收优惠体系。变以所得税为主所

得税与流转税优惠并重

目前实行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一些难以取得利润或微利的行业、企业所起到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可采取流转税和所得税相结合的方式对有需要鼓励的产业和行业进行税收优惠,以刺激这类企业的发展和促进资金流向这类企业。对于外资企业来说,如所在国与我国没有签定税收饶让协定,给予减免税优惠,外商在我国投资的所得即使在我国没有课税,回国后还是要进行课税。我国给予外商投等,因此,税收优惠政策不可当做万能药,而是要资者税收优惠利益,外商实际上没有得到的,这不仅削约了税收优惠对外资的吸引力,而且损害了国家经济权益,对跨国纳税人而言,流转税优惠更加实惠。因此,应扩大流转税优惠范围,采取流转税和所得税优惠相结合的形式,更好地实现税收优惠应有的作用。

篇2:税收优惠的导向研究

导向

http://.cn 2004年07月25日15:15 中国广播网

原则上地方政府无权制定税收优惠“土政策”;但实际操作中,某些税种是所谓中央、地方共享税种,地方擅自减免等于变相剥夺了中央收入;

目前实行“地区倾斜”税收优惠政策客观上加剧了地区贫富差距,不利国家重点行业发展;

税收优惠制度改革将成未来税改重点,税收优惠将向突出产业导向方面发展。

中广网北京7月25消息国家税务总局日前公布的《关于开展减免税政策落实情况调查活动的公告》意味着一场范围最广、涉及税种最多的减免税情况调查工作拉开了序幕。从本月开始,凡在2003年底前已办理税务登记的企业纳税人都将收到来自税务机关的“减免税调查表”及填表说明。据悉,此次调查的对象是由税务部门负责征收管理的各种减免税,调查工作将持续到9月底。“如此大规模的调查反映了国税总局对减免税问题的重视程度。”中国税务咨询协会常务理事丁芸教授对此评价说。

据中国经营报报道,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此次调查恰好发生在国税总局清理检查开发区税收优惠政策之后不久,税收制度改革正在重新成为关注焦点之时。对此,有关专家认为,历次税制改革前夕,税务部门都会开展各种调研活动。如此大规模的全国性普查肯定会为未来的税改提供重要依据。

减免税调查清理“地方政策”

刚刚结束不久的针对开发区税收优惠政策清查结果令人心惊:国税总局在全国2527个开发区共查出1000多家企业存在区内注册、区外经营问题,接近全部被查企业的一半。检查中还发现了扩大税收优惠适用范围、提高优惠比例、延长优惠期限、违规减免税收等问题。违

规企业累计少缴税款达4.3亿元。税务机关同时还清理出不符合税法规定的地方违规涉税文件88份。据记者了解,税收优惠分为纳税前的减免优惠和纳税之后的税收返还(即先征后返)。税前优惠指企业缴纳税款时享受到的税率等减免;税后返还指税款入库之后,财政又进行“退库”,将税款返还给企业。按照我国现行的税法制度,一方面,除中央政府有明确授权的减免之外,各级地方政府均无权制定“土政策”;另一方面,某些税种是所谓中央、地方共享税种,地方如果擅自减免就等于变相剥夺了中央收入。然而据丁芸教授介绍,现实情况是,一些地方为招商引资,越权制定了各种减免税“土政策”。此前针对开发区税收优惠政策的清查也正源于此。

税收优惠制度隐患多多

事实上,除了地方“土政策”的存在,即使是中央制定的某些减免政策也存在着“过时”的问题。仅以企业所得税为例,据有关专家介绍,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以地区倾斜为主,辅之以产业倾斜,交错使用降低税率、定期减免税和再投资退税等多种优惠手段的涉外税收优惠体系,对我国引进外资、促进沿海经济发展进而带动国有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全球化格局的逐渐形成,这一税收优惠体系的潜在矛盾和问题也日益显现。据丁芸教授分析,目前实行的针对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上的差异已表现出导致地区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简单化的税收优惠政策不能全面体现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等问题。

她分析说,当前,对外资企业征收所得税是在普通优惠的基础上,按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14个港口城市老市区、三个经济三角区和一般五个层次,实施不同的优惠。这种多层次的地区性税收优惠政策,在促进重点地区经济发展上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加剧了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拉大了地区差距。另一方面,同地区倾斜相比,涉外税收优惠政策的行业倾斜度却明显不够,除对农、林、牧、石油、天然气等少数行业给予了一定的税收优惠鼓励外,只笼统地鼓励产品出口企业和先进技术企业,对投向国家重点发展的能源、交通、原材料等产业部门的外资却没有给予应有的税收优惠。

另据有关专家分析,我国现行税收优惠政策还存在缺乏稳定性、透明度的问题,比如,政策条文零散、割裂;立法层次不高,部分优惠政策呈现行政化的趋势等,税收优惠政策调整清理已经势在必行。

税收杠杆将突出产业导向

篇3:关于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研究

中小企业是相对于所处行业的大企业来进行比较的,在经济规模与经营规模上相较于大企业都比较小,这类企业通常是由单人或者少数人出资成立,营业额以及雇佣人数数额都不大,由业主直接管理,其管理受外部的干涉较少。

(一)我国中小企业的定义

在不同国家及地区、行业以及经济发展的阶段,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是不同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国一般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来对中小企业进行定义。在我国,中小企业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有利于满足社会需要、增加就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经营规模属于中小型的各种所有制和各种形式的企业。2011年由工业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中规定了各行业中中小型企业的法律定义,在行业划分上主要有:工业、建筑业、批发业、零售业、交通运输业、仓储业、邮政业、住宿业、餐饮业、信息传输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开发经营、物业管理、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农、林、牧、渔业十五种,其划分主要是依靠行业中企业的营业收入来进行的,各行业的营业收入划分标准不同。

(二)我国现行关于中小企业的主要税收优惠政策

严格来说,在我国目前的法律体系当中,并没有中小企业特定的税收优惠政策,但是,在很多优惠政策当中,政策的收益主体都是中小企业,这些优惠政策的执行能够有力的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首先是收益主体是中小企业的法律政策,主要包括:《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65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暂免征收部分小微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的通知》(财税(2013〕52号),在前一项法律制度当中,优惠政策主要针对的是增值税以及营业税的起征点幅度,一是销售货物的增值税额,为每月的销售额5000~20000元;二是销售应税劳务,为月销售额5000~20000元;三是营业税起征,其中,按期缴税的为月营业额5000~20000元,按次缴税的为每日的营业额300~500元。后一项优惠主要体现在增值税的免征上,对于增值税小规模月销售额不超过二万元的免征增值税。此外,对于小微企业,《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对于符合规定的企业,减按20%的税率对企业的所得税进行征收。其次,关于其他涉及中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也是比较多的,根据工信部的标准,我国有90%的企业都属于中小微企业,在这个程度上,我国的大部分企业都能够运用中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例如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费用实行加计扣除的方式,对安置残疾人员以及国家鼓励的其他就业人员应该支付的工资采取加计扣除的方式等。

二、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执行的问题及相关对策分析

(一)政策体系不健全

我国对于中小企业的针对性政策目前还是不多的,优惠政策体系也存在着不健全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优惠政策的系统性不强,在如今的中小企业当中,适应中小企业的税收政策以及优惠政策大多较为分散,存在于各种法律文件之中,多为补充条文或者相关的通知,对于实施的细则并没有做出很好的规范,系统性以及规范性不强。因此,国家应该加强关于中小企业税法体系的建设,建立起一套GIF按统一的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框架,将中小企业的税法体系以及基本方向明确,以正式的法律形式颁布。

二是税收优惠政策的导向性不明。在工信部的标准之中,我国的大部分企业都能够纳入中小企业的范围中,但是,针对中小企业的专门性政策明显不足,仅仅包括增值税的起征点、所得税优惠等几项,制度的设计对于企业的针对性弱,目标也不明确,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力不强。因此,国家及政府应该研究出台一项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应该积极地将中小企业的发展往好的方向引导,降低中小企业的投资风险,使不同性质的企业都能够良好地发展下去。

三是我国税收优惠政策的局限性较强。对于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其手段是比较单一的,对象覆盖以及涉及税种都比较少,在税种方面,我国的政策主要就是所得税、营业税、增值税几个方面,对于其他的税种涉及的不多。在优惠手段方面,我国的税收优惠政策仅仅局限在降低税率以及降低起征点两种,形式不全面。在优惠对象方面,我国税收优惠的对象主要是已经创办了的中小企业,缺乏对中小企业的创建支持。因此,国家及政府应该结合现阶段我国的中小企业现状,根据中小企业的特点,实行加速折旧、提取准备金、费用扣除等手段,用多种形式实现税收的激励。

四是我国的税收优惠政策减免程度较小。在实际的应用中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税收优惠政策的执行效果在优惠幅度上存在着幅度较小的问题,数据统计,大部分城市的政策优惠税额仅仅占到全部优惠政策的千分之四,在执行上的支持力度明显不足。国家应该尽量地优化企业的优惠政策,对于缴纳增值税的企业,不论是哪一种纳税人,都可以为符合条件的主体进行起征点的优惠。

(二)税收优惠政策的对象与标准接轨不良

现阶段我国的中小企业税收优惠存在着确认标准与国家的划分标准不统一的现象,在落实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增值税的起征点适用对象与国家中小企业的划型标准不符合,现行的增值税起征点主要是使用原有个体商户的,在2013年的8月份才将这个起征点扩大到全部的小规模纳税人之中,但是,在实际运用中仍有很大一部分的中小企业被政策排除在外,实践的情况不是很好,优惠政策的覆盖面不是很广,造成了相同收入的中小企业有着不同税负的现象。

二是企业的所得税与国家的划型标准不符合。企业所得税确认标准不论是从从业人数、资产量、行业等方面都与国家对于中小企业的划型标准不同,这就造成了企业所得税小型微利企业的税收优惠同国家的中小企业划分脱轨的现状,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很多中小企业无法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中小企业在同等收入下税负不同的现象更加严重,这样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阻碍。因此,国家及政府应该加强对税收优惠政策适用对象的调整,在适用对象上确定适用的层面,将国家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与中小企业的优惠政策完整地衔接上,真正地实现优惠政策对中小企业的支持。

(三)税收优惠政策有着制度缺陷

首先,我国的税收优惠政策在制度上的自身缺陷就影响了中小企业的税负公平,在这种法律环境下,国家对于达不到增值税起征点的企业进行免税,对于达到了起征点的企业进行全额的征税,这就造成了未达标准的企业与达到标准的企业在实际税款缴纳上的差距十分明显,税收的差距十分大,并且在这种征税方法中,起征点越大那么企业的差距也会越大。因此,在处理收入规模相近而税负差距大的矛盾时,应该将起征点的优惠政策向免征额优惠政策转变,以实现税负的公平。

其次,我国对于企业所得税的借款费用限额税前扣除的部分很容易增大企业的融资成本。依据现行的相关政策,企业的利息费用税前扣除标准是不能够低于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水平的,但是现实中,中小企业的贷款难度相较于大企业是比较强的,企业的来源更多地是民间的融资投资,这样中小企业的贷款成本相较于一般企业就高出了不少,抑制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因此,对于中小企业的民间借贷,利息费用的税前扣除标准应该适当地放宽,以降低中小企业的贷款成本,提高企业的效益。

再次,我国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缺失还体现在鼓励政策上,我国对于创办中小企业的鼓励不强,并且在税法发展过程中取消了一些优惠政策,又没有实行再投资退税的优惠,这就成为制约中小企业新办以及在扩张的积极性,国家应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

三、结束语

我国对于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还是比较多的,国家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也是十分重视。中小企业在经营发展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地了解国家政策的动向,加大对优惠政策的应用力度,以减少企业的税负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摘要: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是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国是一个地区经济差异较大的国家,中小企业是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在社会以及经济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强。如今,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越来越大,如何节约成本,扩大效益,成为了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从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入手,为中小企业节约成本,扩大经济效益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税收政策,税收优惠

参考文献

[1]蔡岩红.新个税法实施4个月减税600亿9000万个体工商户税负均降40%[N/OL].法制日报,2012-01-03

[2]贾雁岭,娄爱花.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N].西安财经学报,2012,(7):35-38

篇4:税收优惠的导向研究

关键词:研发支出税收优惠激励政策

1 我国企业研发支出的税收优惠现状

我国现在实行的是以企业所得税为主,以流转税优惠、加速折旧、额外费用扣除等为辅的税收优惠体系以促进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支出。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投入,从而促进企业的创新活动。

1.1 企业所得税对研发支出的优惠 新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与原税法相比,加大了对企业研发活动的支持力度,有了很多新的优惠规定:

1.1.1 新税法规定,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时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50%扣除。新税法中将内资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抵扣应纳税所得额政策适用对象由工业企业扩大到所有企业,同时取消了内外资企业研发费用比上年增长10%才能加计抵扣的限制条件,规定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1.1.2 新税法规定,企业里由于技术进步,产品更新换代较快以及常年处于强震动、高腐蚀状态的固定资产,可以采取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计提固定资产的折旧。但是采取缩短折旧年限方法的,最低折旧年限不得低于税法规定的折旧年限的60%;采取加速折旧方法的,可以采取双倍余额递减法或者年数总和法。该项优惠政策统一规定了加速折旧优惠的范围和方式,体现税收优惠由直接优惠向间接优惠的转变。

1.2 增值税对研发支出的优惠 我国目前把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地区26个老工业基地城市,内蒙古东部五盟市以及汶川地震受灾严重地区,纳为增值税转型改革试点。在这些区域推行的是消费型增值税而非传统的生产型增值税,即允许几乎所有的外购项目实行按抵扣凭证上注明的税额进行抵扣,无论是固定资产还是流动资产均可凭购货发票上注明的已纳税款在当期应交增值税中予以抵扣。这对企业的研发活动给予了一定的鼓励和支持,很大程度上促进这些区域企业的发展。

2 我国企业研发(R&D)支出的税收优惠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在支持企业研发活动中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使得企业的研发支出逐年上升。我国也在税收优惠政策方面不断加强和改进,已逐渐趋于完善。但是面对现今企业和经济的发展形势,目前的税收政策还是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2.1 对适用研发税收优惠的行业范围没有明确的界定 新企业所得税法中没有对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加计扣除优惠的适用行业范围予以明确。从中央和地方政府颁布的鼓励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来看,以下的项目都可以享受研发支出加计扣除的税收优惠:工业设计和软件开发;大型的维护和技术升级项目;信息技术的运用;文化创意;技术先进型服务等。

2.2 技术开发费所包含的具体内容不够明确 技术开发费的确认有几个问题应当明确:一是技术开发费发生地点的确定。是否只有在实验室或研发中心进行的活动才符合加计扣除的要求,发生在生产线上的研发活动能否加计扣除。二是支付给第三方的技术开发费是否享受加计扣除的税收优惠。三是技术改造、产业升级中的具体研究开发项目,产品改良与工艺改进等是否可以申请加计扣除。四是技术开发费中被确认为无形资产的部分是否可享受加计扣除的优惠。

2.3 加计扣除及加速折旧有限制 在企业的研发阶段和产品开发期需要大量的研发费用的投入,担这个时期企业往往尚无经营业绩,一般处于亏损状态。税法中规定的当年不足抵扣的部分递延期限不能超过5年,如果五年的抵扣仍然不能完全抵扣完全,就会使得企业不能充分享受这个阶段的税收优惠。

2.4 研发设备的增值税进项税金不能抵扣 虽然我国现在正在从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转变。但是目前我国除几个特定区域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外,大部分地方还实行生产型增值税,即不允许企业在购置研发设备等固定资产时的增值税以进项税金抵扣,这种做法加大了当期企业的增值税负担,增加了我国企业的研发成本,削弱了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2.5 未考虑高科技人员个人所得税抵扣问题 技术创新中最主要的投入和基础在于人力资本,而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法中并对虑研发人员予以税收优惠。这样不能调动高科技人员的研发积极性。

3 我国企业研发(R&D)支出税收优惠的改进措施

分析了我国企业研发支出税收优惠的现状,认识了现今存在的问题,可以针对性地提出几点改进意见,以完善我国的税收优惠体制。

3.1 扩大研发支出加计扣除范围 我国对于可以加计扣除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而且可扣除的范围比较小,不利于企业的刺激企业的研发活动。可以在以下方面加大扣除范围:首先,技术开发费发生的地点不应只局限于实验室和研发中心,只要发生了研发支出,则不论技发生的地点在哪里只要是为研发的支出均应适用加计扣除。其次,支付给第三方的技术开发费应允许享受加计扣除的税收优惠。否则企业在自行研究开发与外包研发间进行的商业选择会因税收优惠被扭曲,从而对整体经济效率产生影响。

3.2 扩大固定资产的加速折旧范围 我国的税法现在只是对能促进技术进步,产品更新换代较快以及常年处于强震动、高腐蚀状态的固定资产才允许用加速折旧的方法计提折旧,而其它的固定资产却不能。折旧范围的局限使得很多企业的很多固定资产不能享受税收优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研发活动。因此应该扩大固定资产的加速折旧范围,使得更多用途的固定资产可以加速折旧,抵减当期的所得税。

3.3 缩短我国企业用于R&D 的机器设备的折旧年限 我国规定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机器设备价值低于10万元的列入技术开发费在当期计算加计扣除;超过10万元的,计提折旧并将折旧列入技术开发费的范畴在当期计算加计扣除,折旧年限确定为3-5年。所以缩短我国企业用于R&D的机器设备的折旧年限将有助于企业紧跟技术潮流,确保研发设备投资的良性循环。

3.4 对企业用于R&D 的机器设备的进项税金允许抵扣 现行“生产型”增值税规定固定资产所负担的税款不能抵扣,使得资本有机构成较高的高新技术企业和高科技产品的税负增加,直接影响对高新技术的投资的积极性,制约了科技企业的发展。“生产型”增值税导致对购入固定资产重复征税,造成出口产品价格包括某些税收成分在内,不能实现充分退税,也直接影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3.5 对研发人员的个人所得税予以税收优惠 高科技人才在研发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研发人员的一些税收鼓励可以加大他们的研发积极性。例如对高新技术研发人员的工资奖金或股权分红收入提高其免征额或者在计算个人所得税时可以扣除一定比例等。这样的优惠举措才可以提高研发人员的研发积极性,从而促进科技发展。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已越来越关注研发支出的税收激励机制,也在不断改进实施措施。但由于我国的国情限制,未能达到优化状态,与发达国家也存在很大的差距。从事物演变的角度来看,通过对现状的深刻认识剖析,对问题的慎重思考总结,可以充分相信我国税收优惠体制会逐步趋于完善。

参考文献:

[1]秦丽娜,李凯.我国R &D 投资现状及对策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2]王峰丽,石勇,胡旺阳.论科研开发的税收优惠制度[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2):26-29.

[3]吴秀波.激励R&D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2.20(3):82-84.

[4]李丽青,师萍,曾观群.中外激励企业R&D 投入的税收优惠政策比较及思考[J].科技政策与管理.2005.(10):22-25.

[5]米加宁,宋纯朴.企业研发投入的税收优惠政策:国际实践与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2003.(5):69- 72.

篇5:软件行业的优惠税收政策

现有对软件企业的税收优惠主要有:对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即征即退;新企业享受所得税“两免三减半”;对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按10%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规定对集成电路企业增值税税负超过3%的部分即征即退。后因美国反对被废止。

原18号文将在2010年底到期,为保证政策延续性和可预期性,预计国家将在2010年中期之前、也就是最近1年内出台新政策。

原18号文对于软件产业的支持力度已足够大,预计新18号文将延续原来的优惠政策,还有增加对SaaS等新模式的支持。

新18号文对于集成电路产业的优惠将不会以增值税退税的方式,更可能是所得税优惠扩大和增加专项资金来支持,例如将新企业“两免三减半”变为“五免五减半”。

国家对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的支持力度在加大,但是我们预计国家的新支持方式的重点将不在税收优惠上,而是体现在对特定领域以专项资金的方式支持,例如重大科技专项(核高基)的方式。

如果制订新政策,在税收优惠方面可增强的力度十分有限,对相关公司实质影响较少。投资机会来自于各专项基金的支持。

篇6:我国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模式的探讨

【论文关键词】企业年金 税收优惠 选择

【论文摘要】企业年金在我国出现十余年来,虽然发展较快但总体规模和覆盖率仍比较低,很多业内人士主张借鉴西方国家的做法,采用EET税收优惠模式,以鼓励企业建立年金计划。笔者认为,从社会公平角度考虑,目前我国不应实行过高的税收优惠,TEE税收优惠模式更符合我国现实情况。

一、企业年金的税收优惠模式

企业年金的税收优惠包括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企业年金的涉税环节包括缴费、积累、领取三个阶段。相关的税收优惠主要在这3个环节展开,受惠方包括企业和员工,其中缴费阶段主要涉及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积累阶段和领取阶段主要涉及个人所得税。

对三个涉税环节实行不同的税收政策,可以组合成不同的年金税收优惠模式。如果以E代表免税,T代表征税,综合表示三个环节的课税情况,本文将其组合成五种税收优惠模式。

(一)EET模式

在该模式下,缴费阶段免征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积累阶段免征个人所得税,只是领取阶段征收个人所得税,即缴费和投资环节不征税,领取环节征税。其特点是实现税收递延,确保不重复征税。EET模式推迟了一部分个人收入及其投资回报的确认时间,从而推迟了个人所得税的交纳,既可以保证国家税收收入总体不减少,又给予个人延迟纳税的优惠,因此有利于吸引企业和职工参加企业年金计划。

从理论上讲,退休职工领取的企业年金实质上是一种推迟支付的劳动报酬,应当视同工资薪金缴纳个人所得税。特别是当企业缴费和投资收益已经享受了税前扣除待遇时,这种推迟支付的劳动报酬就更应当纳税。因此EET模式规定在年金领取环节纳税是有理论依据的,它既可以避免重复交税,又可以防止人们利用企业年金计划进行避税或偷税。目前大多数西方国家均采用EET模式。

(二)TEE模式

该模式只在缴费环节征收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积累环节和领取环节均免征个人所得税。与EET模式比较,TEE模式不影响政府当期财政收入,但是员工履行纳税义务与享受权利在时间上的差别过大,不利于吸引企业和雇员参加企业年金计划。而且由于这种征税模式放弃了未来的征税权,随着人口老龄化及企业年金基金的成熟,政府在以后阶段的财政收入可能因税基缩小而受到影响。

(三)TTE模式

该模式对缴费环节和积累环节征税,对领取环节免征个人所得税。实际上TTE模式对举办企业和年金受益人均无任何税收优惠,可能会挫伤企业和员工的积极性,不利于企业年金的发展,但是可以保证国家财政收入,适用于国家财政状况不佳的情况。例如,新西兰在1990年就因财政困难放弃了EET模式,转而实行TTE模式,其目的就是希望使税收收入提前实现,以弥补当时的财政赤字。

(四)ETT模式

该模式只对缴费环节免税,在积累环节和领取环节均要征收个人所得税。ETT模式虽然能够推迟个人所得税的交纳时间,但由于对积累环节的投资收益即时征税,与一般储蓄和投资收益的税制没有区别,而且年金受益人还要牺牲存取款的自由,因此,ETT模式不利于鼓励员工参加年金计划。

(五)EEE模式

该模式对年金缴费、积累、领取三个环节均实行免税政策,无疑会提高企业和员工参加年金计划的积极性。缺点是对个人所得的免税过于宽容,有损社会公平,也使国家财政收入下降。该种模式在实际中运用较少。

上述五种模式各有利弊,EET模式推迟了纳税时间,EEE模式则完全免税,这两种模式都有助于鼓励企业和员工参与企业年金计划,适用于年金发展初期阶段且国家财政收入十分充足的情况。但是EET模式会给政府带来即期财政压力,EEE模式则完全放弃了一部分财政收入,因而这两种模式在财政状况不佳的国家较难实行。

TEE模式和TTE模式将纳税时间提前,不会影响国家即期的财政收入,但是对于年金受益人来说,纳税与受益的间隔时间过长,一旦政府税收政策有变,年金受益人就可能得不到政府许诺的税收优惠,因此这两种模式对企业和员工的吸引力较小。ETT模式给年金受益人带来的实惠很少,很难提高人们参与企业年金的热情。

二、我国现行的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模式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中规定:企业年金实行完全积累制,采用个人账户方式进行管理,费用由企业和职工个人缴纳。企业缴费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可从成本中列支。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缴付的企业年金缴费,都要并入个人当期的工资、薪金收入,计征个人所得税。

对年金积累环节,我国没有明确的税收政策,只能参照国家对投资收益的税收规定,即除了国债利息收入外,其他均不能免税。对股票、投资基金等分红按20%征收资本利得税。

对年金领取环节,我国没有税收优惠政策。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关于企业发放补充养老保险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批复》中规定,职工领取补充养老保险时须比照工资薪金所得计算并缴纳个人所得税。

可见,目前我国有关企业年金的`税收优惠政策仅限于缴费环节,没有涉及积累和领取环节;从缴费主体看,也只对企业缴费给予税收优惠,对个人缴费没有作出规定。总体上看,我国对企业年金的税收优惠面较小,优惠幅度偏低,与ETT模式比较接近。从个人所得税负担的角度看,我国年金受益人在缴费、积累和领取阶段均要交税,实际上存在重复纳税问题,只是由于我国企业年金历史短,大部分年金尚未进入领取阶段,该问题还未引起足够的关注。

三、我国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模式的选择

(一)我国不宜采取高税收优惠政策

是否对企业年金实行税收优惠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能否推动企业年金制度发展;二是兼顾社会公平。

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我国面临着巨大的养老金缺口压力,由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承担未来的养老压力是必然选择,而发展壮大企业年金规模有利于减轻政府的养老负担。从这个角度上讲,我国应该大力发展企业年金。

企业年金在我国出现十余年来,虽然发展较快,但总体规模和覆盖率还都比较低,与预期存在较大差距。曾有业内人士预计,我国企业年金将达到1万亿元,参加人员将超过1亿人。世界银行也预测,2030年中国企业年金规模将达1.8万亿美元。截止到底,我国企业年金规模实际只接近1 500亿元,总量远远低于市场预期。其制约因素虽然很多,但是与税收优惠政策缺失、企业年金市场的需求主体动力不足有直接关系。为此,很多业内人士极力主张采取EET模式,提高税收优惠幅度。

笔者认为,由于我国企业年金存在较大的制度性缺陷,实行EET模式和高税收优惠的结果很可能会强化这种缺陷,进一步扩大社会不公平,因此从社会公平角度考虑,目前不宜实行较大幅度的税惠政策。

1.企业年金覆盖面小,难以发挥养老保障的第二支柱作用

我国政府对于企业年金计划的态度是“自愿和有条件的实行”。除了举办企业必须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外,还需要企业有一定的实力和良好的持续盈利能力。企业达到规定条件的可以实行年金计划,不符合条件的可以不实行;企业经济效益好时可以多缴费,企业经济效益不好时可以少缴费或暂时不缴费。目前在银行利率、原材料价格、人工成本不断上涨的情况下,我国大部分企业处于微利状态,特别是大量的中小型企业,养老、医疗、工伤、失业四项社会保险加上住房公积金,总的费用已超过工资的50%,早已是不堪重负,举办企业年金更是力不从心。

截至20底,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2亿多人,而同期企业年金缴费职工人数仅为1 000多万人,不足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的5%,年金替代率也很低。可见,我国的企业年金还远远不能成为养老保障体系的第二支柱。在这种情况下实施高税惠制度,其作用是十分有限的。

2.不同行业与地区的企业年金规模差别很大

企业年金是一种普惠制度,应该惠及所有企业和雇员。但目前我国90%以上的年金基金来自大型国有企业,已经建立企业年金计划的基本上是工资水平较高的大型垄断性国有企业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国有企业。

从行业分布看,国有垄断的电力、石油、石化、民航、电信、金融、高速公路等行业明显高于其他行业,其中电力行业的企业年金规模和待遇水平最高。从地区分布看,也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上海、广东、浙江、福建、山东、北京等地区基金积累较多,东部沿海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从企业规模和职工收入水平看,小规模企业普遍缺乏企业年金制度,平均工资水平高的企业,建立企业年金的比例高于工资水平较低的企业。截止到2月,全国只有50多家中小企业向各地劳保部门备案,规模不到1亿元人民币,所建立的企业年金占我国年金总额不足1%。这些中小企业大多分布在沿海经济开发区,大多属于电力、烟草、IT等高利润行业。也就是说,创造我国GDP55%、出口总额60%、税收45%、就业机会75%的大量中小企业还游离在企业年金计划之外。

上一篇:集结号观后感下一篇:作文1培养写作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