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项教育扶贫政策

2024-05-13

20项教育扶贫政策(共8篇)

篇1:20项教育扶贫政策

治贫先治愚 扶贫必扶智

——20项惠民政策织密教育扶贫网

2015年10月16日

“十八大以来,教育部采取超常规政策举措,精准聚焦贫困地区的每一所学校、每一名教师、每一个孩子,启动实施教育扶贫全覆盖行动,先后组织实施了20项教育惠民政策措施,实现了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普及、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学生资助体系、教师队伍建设、民族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提升等领域的教育扶贫全方位覆盖。”在教育部今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谢焕忠传递出来的信号,让在场媒体在我国第二个扶贫日、世界第23个消除贫困日到来前夕,纷纷将目光聚焦到“教育扶贫”的主题上。

2012年,十八大闭幕不久,总书记到河北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专门讲了这么一段话:“治贫先治愚。要把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做好,特别是要注重山区贫困地区下一代的成长。”

2015年教师节前夕,总书记在给“国培计划(2014)”北师大贵州研修班参训教师的回信中指出:“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教育部在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战略思想的同时,紧紧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关键词,着眼于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地区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全力推进教育扶贫全覆盖。

面向未来

今年夏天,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引发全国上下的集体聚焦。因为这是一项惠及广大乡村教师、亿万乡村孩子的民心工程,通过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等关键举措,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帮助乡村孩子学习成才,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

着眼未来,面向未来,是教育扶贫全覆盖各项政策举措的一个鲜明基调。

从2011年开始连续实施两期的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中央财政已投入700多亿元,支持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发展。截至2014年底,中西部地区幼儿园数量比2009年增长77%,是东部地区增速的四倍;中西部地区在园幼儿数量比2009年增长65%,是东部地区增速的两倍。

在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政策规划中,中央财政安排补助资金640亿元,带动地方财政投入800多亿元,惠及3000多万名农村贫困学生。

一项对贫困地区6至15岁男、女生营养健康状况的监测数据显示,近年来,各年龄段平均身高、体重、平均成绩都有不同程度提高。这一结果对我国2011年开始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政策无疑是个积极的回应。截至2015年6月,中央和地方已累计安排资金1443亿元,全国超过1/3的县实施了营养改善计划,惠及3210万名农村学生。

今年初,在总书记的亲自关怀下,教育部会同9个部门共同编制了《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2014—2020年)》。《规划》将680个连片特困县从出生开始到义务教育阶段结束的 农村儿童作为实施范围,重点围绕健康、教育两个核心领域,加快实现从家庭到学校、从政府到社会对儿童关爱的全覆盖,确保贫困地区的孩子生得好、长得好、学得好,以超前规划、着眼未来的姿态,编就一张保障贫困地区儿童成长的安全网。

民生底色

本世纪初开始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免学杂费、免教科书费、寄宿生生活补助)政策,曾伴随着广袤乡间随处可见的“标语”深植于一代农村学子的心间。

随后,“农村”二字的消失,赋予了这项政策更多的民生内涵,也让政策的阳光洒向更多生活在城市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生已免除学杂费的基础上,对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农村学生和城市低保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农村学生免费配发汉语字典。对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发放生活补助。

在高等教育阶段,目前已经建立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师范生免费教育、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绿色通道”等多种方式并举的资助体系。

在国家学生资助体系逐步完善的进程中,普通高中、学前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三大领域一度“缺席”。然而,从2010年到2012年,连续3年,一年一进阶,在国家政策的强力推动下,三大领域全部纳入国家学生资助体系——

2010年,开始实施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政策,用于资助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2000元,资助面约为20%,2014年495万名学生享受资助;

2011年,开始实施学前教育资助政策,地方政府对普惠性幼 儿园在园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予以资助,中央财政予以奖补。2014年,各级政府资助幼儿382万人,资助资金51亿元;

2012年秋季学期,开始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补助生活费政策,这一政策已对连片特困地区农村学生实现了100%全覆盖。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覆盖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比较完整的学生资助体系,从政策上保证了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副司长刘玉光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援助帮扶

据教育部民族教育司副司长何光彩介绍,经过十几次提高“三包”标准,西藏实现了15年免费教育,“三包”政策(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覆盖了从学前至高中阶段所有农牧民子女和城镇困难家庭子女,年受益学生达52.5万人,资助金额达15亿元。在毗邻西藏的南疆,喀什、和田、阿克苏、克尔克孜四地州则实现了14年免费教育,覆盖了学前两年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年受益人数190万人,资助金额超过50亿元。

重点帮扶、定点援助,成为近年来我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一道风景。

四次全国教育援藏工作会议的直接“成果”,是投入资金5.95亿元,17个省市实施的148个教育援藏项目,涵盖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教师交流培训、贫困生资助等。而到2014年19个援疆省市实施的386项教育项目,则以双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培训各级各类教师14万人次,派出支教教师3000余人。

此外,无论是2010年教育部正式启动的对新疆、西藏高校开展的团队式对口支援,还是已成功办班多年的内地民族班政策,都给民族地区培养了大批各级各类人才。

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后,新疆与内地省市中小学“千校手拉手”活动全面启动,不仅新疆1584所中小学与援疆省市中小学建立“手拉手”关系,疆内1200余所学校之间也建立了“手拉手”关系。

探索教育扶贫、人才扶贫、智力扶贫、科技扶贫等精准扶贫模式,也是教育扶贫政策的实践选择。

直属高校定点扶贫政策推进过程中,44所科研实力最强、以理工科院校为主的直属高校已累计投入资金和物资折合5.3亿余元,承担44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定点扶贫任务。(记者 柴葳 万玉凤 10月15日发自北京)

【相关阅读】

20项教育扶贫政策

第一项政策是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从2011年以来,已经连续实施两期,中央财政已投入700多亿元,支持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发展。截至2014年底,中西部地区幼儿园数量比2009年增长77%,是东部地区增速的四倍;中西部地区在园幼儿数量比2009年增长65%,是东部地区增速的两倍。贫困地区适龄幼儿接受学前教育权利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第二项政策是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2013年开始实施,力争用5年时间使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基本达标。截至目前,中央财政安排补助 资金640亿元,带动地方财政投入800多亿元,惠及3000多万农村贫困学生。

第三项政策是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自2011年,国家按照每生每天3元(2014年11月提高到4元)标准为片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截至2015年6月,中央和地方已累计安排资金1443亿元,全国超过1/3的县实施了营养改善计划,惠及3210万农村学生。监测表明,贫困地区6-15岁男、女生各年龄段平均身高、体重、平均成绩都有不同程度提高。

第四项政策是学前教育资助政策。从2011年起,地方政府对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予以资助,中央财政予以奖补。2014年,各级政府资助幼儿382万人,资助资金51亿元。

第五项政策是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免学杂费、免教科书费、寄宿生生活补助)。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生已免除学杂费。对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农村学生和城市低保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农村学生免费配发汉语字典。对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发放生活补助,中西部地区补助标准为小学生每生每天4元、初中生5元。

第六项政策是普通高中学生资助政策。从2010年起国家实施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政策,用于资助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2000元,资助面约为20%,2014年495万学生享受资助。

第七项政策是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补助生活费政策。从2012年秋季学期起,按照每生每年2000元的标准对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在校生中所有农村(含县镇)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学费,并给予全日制正式学籍 一、二年级在校涉农专业学生和非涉农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生每年2000元的国家助学金资助。这一政策已对连片特困地区农村学生实现了100%全覆盖。

第八项政策是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目前,高等教育阶段已经建立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师范生免费教育、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绿色通道”等多种方式并举的资助体系。

第九项政策是西藏15年免费教育和新疆南疆四地州14年免费教育。西藏实现了15年免费教育,“三包”政策(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覆盖了从学前至高中阶段所有农牧民子女和城镇困难家庭子女,年受益学生达52.5万人,资助金额达15亿元。新疆南疆四地州实现了14年免费教育,覆盖了学前两年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年受益人数190万人,资助金额超过50亿元。

第十项政策是教育援藏、援疆政策。教育部召开了四次全国教育援藏工作会议,组织17个省市实施了教育援藏项目148个,投入资金5.95亿元,用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教师交流培训、贫困生资助等。教育援疆工作以双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到2014年19个援疆省市实施教育项目386项,投入资金85亿元,培训各级各类教师14万人次,派出支教教师3000余人。

第十一项政策是新疆与内地省市中小学“千校手拉手”活动。在新疆和援疆省市各民族学生中广泛开展“心连心手拉手”活动,新疆1584所中小学校与援疆省市中小学建立了“手拉手”关系,结对学生146.8万人;疆内1200余所学校之间也建立了“手拉手”关系。

第十二项政策是四川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从2009年,四川组织藏区初中毕业生和未升学的高中毕业生到内地优质中 职学校免费接受3年中等职业教育,每年1万人左右,每生每年7000多元。已惠及藏区学生近5万人,其中87%以上来自农牧民家庭,学生初次就业率均达到98%以上。

第十三项政策是内地民族班政策。内地西藏班已办班30年,累计招收初中生4.64万人、高中生3.45万人、中职生0.84万人,为西藏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各级各类人才。内地新疆班已办班15年,累计招生高中生7.1万人、中职生1.02万人,为新疆培养输送高校毕业生1.3万人。

第十四项政策是少数民族预科班和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少数民族预科班自1980年举办,到2014年,累计培养少数民族学生40万余人,被誉为“造就少数民族专门人才的金色桥梁”。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2006年实施,截至2014年,累计为培养高层次骨干人才近2.7万人,缓解了西部民族地区人才严重匮乏的状况。

第十五项政策是职业教育团队式对口支援。2012年,东部地区10个职业教育集团与滇西10市州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对口帮扶滇西职业学校发展,并协助对口合作市州制订重点产业发展规划、打造高端技术技能人才队伍等。2014年,建立17个东中部职教集团与西藏和四省藏区17个地州的职业教育对口帮扶机制。

第十六项政策是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自2012年起,在普通高校招生计划中专门安排本科一批为主的招生计划,面向贫困地区实行定向招生。到2015年,招生规模从1万名扩大到5万名,实施区域从680个连片特困县扩大至包括国贫县在内的832个贫困县,招生高校覆盖所有“211工程”学校和中央部属高校。专项计划共录取学生18.3万人,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近两年连续增长10%以上。

第十七项政策是对新疆、西藏高校开展团队式对口支援。2010年教育部正式启动了高校团队式对口支援工作,共成立了42所高校参加的6支对口支援团队,支援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塔里木大学、西藏大学、西藏民族学院和西藏藏医学院。

第十八项政策是直属高校定点扶贫。由44所科研实力最强、以理工科院校为主的直属高校承担44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定点扶贫任务,统一纳入新十年定点扶贫工作体系中。经过近3年的努力,探索出教育扶贫、人才扶贫、智力扶贫、科技扶贫等高校精准扶贫模式。据不完全统计,各校已累计投入资金和物资折合5.3亿余元。

第十九项政策是《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2014—2020年)》。这个规划是在总书记的亲自关怀下,9个部门共同编制的。《规划》将680个连片特困县从出生开始到义务教育阶段结束的农村儿童作为实施范围,重点围绕健康、教育两个核心领域,加快实现从家庭到学校、从政府到社会对儿童关爱的全覆盖,确保贫困地区的孩子生得好、长得好、学得好,编就一张保障贫困地区儿童成长的安全网。

第二十项政策是《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这是一项惠及广大乡村教师、亿万乡村孩子的民心工程,通过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等关键举措,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帮助乡村孩子学习成才,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

篇2:20项教育扶贫政策

2010-04-03 02:56:00 来源: 舜网(济南)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本报4月2日讯(记者赵英明)今年4月是第19个全国税收宣传月,今天,天桥地税局、国税局联合举办税收政策咨询会,并公布20条国家最新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主要有:2009年12月31日前,大学生创业举办的商贸企业、服务型企业(除广告业、房屋中介、典当、桑拿、按摩、氧吧外)、劳动就业服务企业中的加工型企业和街道社区具有加工性质的小型企业实体,在新增加的岗位中,当年新招用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实际招用人数予以定额依次扣减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定额标准为每人每年4800元。2009年12月31日前,持《再就业优惠证》大学生从事个体经营的,按每户每年8000元限额依次扣减当年实际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大学生创业举办的企业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居民企业在一个纳税内技术转让所得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大学生创业举办的企业经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机构认定的,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大学生从事的婚姻介绍,免征营业税;大学生转让著作权,免征营业税;取得的稿酬所得,按税法规定予以减征应纳税额的30%。

大学生创办的企业从事下列行业之一的,免征企业所得税:蔬菜、谷物、薯类、油料、豆类、棉花、麻类、糖料、水果、坚果的种植;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中药材的种植;林木的培育和种植;牲畜、家禽的饲养;林产品的采集;灌溉、农产品初加工、兽医、农技推广、农机作业和维修等农、林、牧、渔服务业项目;远洋捕捞。

篇3:20项教育扶贫政策

一、唯英语教育的由来

唯英语教育政策源于1887年美国政府颁布的《道斯单独占有土地法案》。这一法案的核心内容是将原美国印第安人部落所拥有的保留地土地转化为个人所有, 并以按户分配的方式分配给印第安人。通过这一法案, 美国政府把美国白人的社会生活模式强行灌输给印第安人, 其目的在于使印第安人逐渐被同化从而成为美国主流社会的一员。而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 在美国主义的强制势力下, 在资本家的投机取巧下, 美国印第安人并没有拥有属于自己的土地, 而是将土地逐步转到了美国白人的手中。

在对土地进行重新分配后, 美国社会对这一运动的推崇者开始思考如何能让这些“蒙昧”的印第安人在思想上、道德观念上和习俗上彻底脱离其原有的意识形态和生活习俗, 从而转化为完全的美国社会的生活形态。为了进一步实行同化政策, 为了实现彻底的美国化, 让移民成为百分之百的美国公民, 美国政府想到应从教育入手, 让美国化这一思想逐渐被印第安人所接受, 因此提出了“英语第一”的口号。语言问题是美国强制同化时期一个非常核心的内容, 因此, 美国政府对这一举措非常重视。强制同化的支持者强烈要求颁布禁止所有非英语报纸出版物的印刷和出版。其结果是非英语的出版物数量陡然下降。

为了维护英语的地位, 美国政府强制实行对印第安本族语言的打击与破坏, 意图在印第安人后代的身上实现唯英语教育的政策。在“英语第一”这一口号提出后, 各州为了积极响应联邦政府的号召, 开办了各类教育机构, 如在白人社区开办寄宿学校、教授移民英语和开办夜校等方式来实现同化印第安人的目的。开办夜校和教授移民英语主要是对成年印第安人所设置的教育机构, 而白人区的寄宿学校则是针对印第安人的后代所设立的。这种强制政策旨在通过唯英语教育的方式, 使印第安人彻底与本族的文化、语言和情感脱离, 从而逐步转化为一个忠诚的美国公民。而对于外来移民印第安人来说, 这无疑使他们在语言和心理上受到强烈的压迫和抑制。

二、唯英语教育的实施

唯英语教育的提倡者只有两个组织, 一个是美国英语协会, 另一个是英语第一协会。他们的目的简单而明确, 即保证美国语言的一致性, 保证英语在美国至高无上的地位。唯英语教育运动的基本观点非常明确, 那就是美国只能有一种语言——英语。这一运动并不是美国小部分种族主义者的想法, 而是很多美国人共同的观点。而学习英语最好的方法就是强迫外来移民学习, 使他们在英语面前无路可退, 只有通过学好英语才能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在美国社会立足。

美国联邦政府在白人区开办的寄宿学校学制一般为4-8年, 并要求在校学习期间, 教学的进行要完全用英语。但这种强制将印第安人后代送到寄宿学校的政策遭到了印第安人的强烈抗议。迫于压力, 美国政府随后提出在印第安人的保留地建立寄宿学校和走读学校。但建立保留地学校与在白人社区开办学校的本质是一致的, 那就是唯英语教育, 即禁止外来移民, 尤其是美国印第安人用其本族语言进行交流的政策。

在实施这一政策的过程中, 美国化运动的支持者以强硬的手段让印第安人在一切教学活动中使用英语, 除非本族语言在传递英语过程中起到必不可少的媒介作用。在有些地区, 学校甚至规定禁止说本语即印第安人本族语言, 以尽快实现强制同化印第安人的目的。但这种推行教育的方法在保留地学校并不容易实行。印第安人家长非常不愿意让他们的孩子去美国人开办的学校上学, 这就导致在每学期的开学期间, 保留地的美国警察会对逃学儿童进行搜捕行动, 以迫使他们上学。而孩子们一旦进入学校, 便像进了监狱一样, 学校采取强制性措施不允许孩子的家长去学校探望孩子, 也不允许孩子回家, 只能呆在学校。有些学校为了防止孩子从学校逃跑, 甚至把学校宿舍的窗户用钉子全部封起来。

美国提倡强制同化的议员认为, 他们这种强硬的方式是在拯救落后的印第安人, 是在提高他们的文明, 因此, 一系列的法律规定在学校只能使用英语, 如果有人使用印第安语, 政府将停止对此学校提供资金与拨款。同时, 如果印第安儿童在学校使用其本族语言, 他们还会遭到一系列的惩罚。因此, 很多印第安人迫于形势, 不得不摒弃他们本族的语言, 从而渐渐把自己与本族的文化分割开来。

为了使唯英语教育更有成效, 这一运动的拥护者还提出制定新的英语教材, 推行白人教育的教学模式, 但结果表明, 这种教育模式的效果并不理想。一是因为印第安儿童本身对强制教育就有敌对情绪, 而且这类学校教师的素质也不尽如人意。

三、唯英语教育的失败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同时也是任何一个民族文明的传承媒介。语言的灭亡也就相当于一个民族文化的灭亡, 随之而来的就是整个民族的消失。美国政府希望通过印第安人寄宿学校的开办从根本上动摇和消除印第安本族语言的文化基础。这种方式剥夺了除英语以外其他语言在很多领域的使用权, 从而使其他语言没有滋生和生存的空间。而正是因为如此, 印第安语被逐步地逼到了灭亡的绝境, 对其文化造成了灾难性的毁坏。

事实证明, 所有这些与强制同化、唯英语教育有关的政策和措施严重违背了印第安人的意愿。与此同时, 也有美国公众站出来反对, 因此, 这些法案在实施了十几年后, 美国国会在1934年颁布了《印第安人重新组织法》改变了这一现状, 法案旨在保护印第安人保留地的继续存在以及减轻并逐渐消除强制同化对印第安人及其文化所造成的严重破坏性后果。这一法案还鼓励在学校的教学内容中融入印第安人本族的文化, 并提倡用印第安语来授课。

随着各项停止对印第安人语言及文化破坏和保护其部落文化传统的法律逐渐被提出和通过, 1986年, 美国国会又通过了《印地安人民权法》, 从而保障了印第安保留地人民的权利和利益。而印第安人的文明和文化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保护和认可。这一法案改变了美国政府对印第安人的政策, 由原来的剥夺、破坏转成对其传统文化的重视, 并鼓励印第安年轻人在适应美国主流社会, 成为有能力在社会上生存的美国公民的同时, 继续和发展自己本族的文化。

虽然美国政府的各项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使印第安部落得以继续存在和发展, 但实质上这些部落还是处于美国政府的控制之下。也就是说, 美国联邦政府对印第安部落的发展有着最主要的决定权。因此,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 印第安部落并没有拥有真正的自主权利。美国印第安人和美国主流社会之间暗含的矛盾仍然存在。

美国联邦政府对印地安人民执行强制同化这一运动表明, 用强制的手段来改变移民语言与文化的想法是不可取的, 是暴力的, 也是不符合民族发展规律的。这种行为在当今的文明社会必然会被摒弃。

参考文献

[1]Margaret Szasa.Education and the American Indian.The Roadto Self-Determination[M].Albuquerque:University of New MexicoPress, 1999:P61-P126.[1]Margaret Szasa.Education and the American Indian.The Roadto Self-Determination[M].Albuquerque:University of New MexicoPress, 1999:P61-P126.

[2]宋银秋.唯英语教育——强制同化时期美国联邦政府印第安教育政策[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历史教学社, 2010 (11) .[2]宋银秋.唯英语教育——强制同化时期美国联邦政府印第安教育政策[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历史教学社, 2010 (11) .

[3]梁茂信.美国移民政策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3]梁茂信.美国移民政策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4]蔡永良.语言.教育.同化——美国印第安语言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4]蔡永良.语言.教育.同化——美国印第安语言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5]钱皓, 刘进.19世纪美国教育与20世纪美国的“恐外症”[J].安徽师大学报 (哲社版) , 1994 (4) :475.[5]钱皓, 刘进.19世纪美国教育与20世纪美国的“恐外症”[J].安徽师大学报 (哲社版) , 1994 (4) :475.

篇4:20项教育扶贫政策

本刊讯(通讯员 马 骊) 开远市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注重提高教育扶贫富民能力,2015年以来,通过实施“五项工程”推进“发展教育脱贫一批”工作,努力使每一名农村孩子享有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

一是实施精准助学助困工程。对贫困学生实行建档立卡管理,及时下发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普高(职高)国家助学金等4 318.27万元,惠及98 375人次,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贫困而辍学。二是实施办学条件改善工程。以创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市、实施全面改薄为契机,累计投入8 000余万元实施贫困地区中小学改扩建工程,为学校配齐配足标准化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全面改善贫困地区办学条件。三是实施农村师资提升工程。加大教师培训、职称评聘、评先评优、绩效工资等向贫困地区倾斜力度,投入培训经费100万元、培训教师6 200余人次,开展城乡教师交流2 500余人次,为教育精准扶贫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四是实施农村素质教育覆盖工程。大力开展足球、围棋等运动和中华经典诵读、书法进农村和山区学校活动,目前,校园足球、校园围棋在20余所农村学校普及覆盖,促进了农村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综合素质提升。五是实施职业教育扶贫工程。推进职业教育资源向贫困地区、困难家庭倾斜,安排初中毕业未就读普通高中的学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并享受系列资助政策;免费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农业技术技能培训,助其掌握一项职业技能;通过举办专场招聘、岗位推荐等方式为贫困毕业生提供就业创业机遇,全市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达98%以上。

篇5:读《教育的20项修炼》感想点滴

——读《教育的20项修炼》感想点滴 我从小崇拜老师,所以在高中毕业时毅然报考了四川师范大学。在大学里,我翻阅了大量的教育专业书籍,努力探索成就教育人生的途径和方法。大学毕业后,我走上了小学教师的行业。我边教学边学习,探索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当一个合格的教师,我为自己设定了发展目标,: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丰富知识结构,增强教育底蕴;在工作中积极投身于教育科研改革;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感悟、反思、总结、提高,时刻提醒自己要有童心、爱心、责任心和使命感,使自己逐步成为研究型、专业型的合格教师,成为有精神感召力、有思想的时代新型教师。

要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需要找准发展的方向和发展的途径,学习了《教师的20项修炼》,对我的启发和触动很深,这本书为我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成就教育人生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途径。

作为一名教师,不能把教育仅仅作为一个职业,一个手段,一项工作,一件事情或一种生存方式来对待,而是当作自己人生的一部分来对待,来体验,来充实,来完善。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活力和激情,要用目标去鼓励学生,用活力去感染学生,用激情去感动学生,用美德去感化学生,用创新去引导学生,用智慧去启迪学生,用文化去丰富学生,用良知引导学生,要让学生获得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生存的基本技能,这也是教师的使命。

一个教师要树立自己正确的理想和信念,要追求卓越,反对平庸,牢记使命和责任,不断学习和提高。教师专业发展不仅源于新的教育理念,更是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术业有专攻”就是指专业自身的独特性和专业自身的内在要求。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要科学合理地处理教育系统中的诸多问题,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

教师的专业素养其内涵丰富,它揽括了作为一个教师应树立的理想和信念,应具备的文化知识,还包括教师应具备的智慧、情感、语言、习惯、德行等等。要成就自己的教育人生必须从以上各个方面进行修炼,方成正果。

在教学行业中往往会忽视对德性的修炼,而德性又直接影响情感、习惯和语言等,一个有良好道德品质和品格的教师,都有良好的教育习惯,能用情感语言打动学生,感召家长,感召社会。因此,我觉得教师德性的修炼尤为重要。看了书中两个数学老师分别对三毛和席慕容的不同对待,产生的两种不同的结果,影响了三毛和席慕容不同的人生,让我想到我身边的一个小故事:小波是学校里所有老师认识最早也是谈论最多的小男孩,以前老师谈论的都是小波怎么让老师头疼,现在说得都是小波怎么听话。记得小波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很邋遢,衣服很少换洗,鼻涕从没有擦干净过,全班的书本中最脏的就是小波的了,平时还经常有同学来投诉小波欺负同学,更麻烦的是连科任老师也来投诉小波上课不是把脚放在桌子上就是满教室随便走动,很少能安静地坐下来听课。以往的经验告诉我,小波的这些行为不表示他不爱学习,不喜欢同学,他的行为可能和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于是我们走进了小波的家,还记得我们去小波家那天小波特别兴奋,早早的在路口等着给我们带路,引着我们走进他们一家人6口租的狭小的房子。进了房间才发现家里人多地方小,连个做作业的地方都没有,小波每天都在吃饭的小桌子上做作业,我这才恍然大悟,难怪小波的书本上总有很多油渍。小波的父母都是靠收废品为生,平时很少管小波,小波做作业常常是做一会儿玩一会,有时甚至爬到床上做作业。本来想给小波的父母说说小波在学校的表现,但当小波忙着给我倒水再小心翼翼端到我手上的时候,我从他的眼里看到了满满的纯真和期盼,我吞下了原本准备好要说的小波在学校的种种劣行,反而说小波很聪明,老师相信小波可以表现的更好之类的话,看到小波越来越不好意思的表情,我知道小波会变好的。后来我特意支开了小波,和小波的父母一起商量小波的教育方法,我建议他们从小波的习惯开始,给他准备专门的写字桌和凳子,规范小波做作业的习惯;要关心小波的学习,鼓励为主;帮助小波树立讲卫生的习惯,勤换衣服,勤洗澡,同时要让小波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知道父母的不易;要经常和老师沟通,交流小波在学校和在家的情况,让他感受到老师和父母对他的期望。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经常找小波谈心,注意他的一点点改变,及时地表扬他的进步;看见他的脸花了就帮他洗洗,看见他的衣服乱了就帮他理理;课余还经常亲切地叫他“波波”,这时候他总会害羞地看着你。慢慢地,小波不再是同学和老师投诉的对象了,直到有一天班里评选进步学生时,很多同学推选了小波,一个个起来全说小波哪里哪里变好了,我才惊觉小波真得变了,连班里的同学也越来越喜欢小波了。回想起第一次去小波家里家访的情形,庆幸自己没有不顾小波的感受直接投诉小波的种种不好,而是鼓励他,相信他,否则小波不会改变如此之快。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的一生。

教师德性反映教师的教育良知。一个缺乏教育良知的教师,是不易充分认识教育工作的实在意义的,也难以树立良好的教育德性形象。作为教师,要首先教育好自己,随时修炼自己的道德情操,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做到操守高尚,成为学生的好榜样和表率;要公正对待每个学生,在教育工作中公平、公道、正大光明地对待不同相貌、不同性别、不同智力、不同个性、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社会关系的学生,不偏袒、不偏心、不歧视,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公正的教师才是具有威性的教师,公正不仅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更会影响学生的德性发展,因为在学生心目中,教师一切都是正确的、合理的,教师言行的权威性胜过家长的说教。如果教师总是对学生刻薄,学生便学会了对他人尖刻;如果教师总是对学生宽容,学生便学会了对他人的谅解与温让。

教师要有善良之心,在教育工作中始终善待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激励学生,要用善良去对待学生的缺点和错误,乃至他们的不足,不能任意指责、批评,甚至体罚和侮辱,否则只能引起学生的反感,使学生逆反心理。因此要善待学生,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要具体地分析,以理解和宽容为先,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自尊心、自信心为重,批评教育要做到有理、有节、有度、效、有益,要有耐心地给学生多一些机会,多一份关爱,多一份呵护。只要教师用善良去教学,就能为学生留下终身难以忘记的印记。

篇6:教育扶贫政策

一、学前教育扶贫政策

1.在园幼儿免保教费。全省所有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的甘肃籍适龄幼儿,按照每生每年1000元标准免除学前教育保教费,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幼儿每生每年再增加1000元补助,当适龄幼儿就读于年收费标准低于1000元的园所时按实际收费予以免除。

二、义务教育扶贫政策

2.“两免一补”政策。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即小学每生每年按照600元、初中每生每年按照800元的标准免除学杂费;向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为小学寄宿生按照每生每年1000元、初中每生每年1250元的标准免除寄宿生生活补助。

3.营养改善计划。国家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补助标准为每生每天4元,全年按照200天计算,每生每年补助800元。

三、高中教育扶贫政策

4.免除普通高中在校生学杂费。国家对普通高中建档立卡家庭学生、残疾学生、农村低保家庭学生农村特困救助供养学生实施免除学杂费政策,具体标准是公办学校按照其学费标准予以免除,民办学校收费高于当地同类公办学校的按当地同类公办学校学费标准予以免除;低于公办学校收费标准的,按照实际标准免除。建档立卡家庭高中生均可享受免除学杂费政策。

5.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中央、省上共同出资设立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用于资助普通高中在校生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费用开支。建档立卡家庭高中生均可享受国家助学金,标准为每生每年2000元。

四、中职教育扶贫政策

6.中职国家免学费政策。全省所有具有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的一、二、三年级在校生(艺术类相关表演专业除外)全部享受免学费政策,标准为每生每年2000元。

7.中职国家助学金项目。全省58个集中连片贫困县的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学生全部纳入中职国家助学金资助范围,凡是具有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的在校生均可享受中职国家助学金政策,标准为每生每年2000元。

五、高等教育扶贫政策

8.普通高校新生入学路费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应届高中毕业生外出就学的,可申请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入学路费资助项目,资助标准为省内500元、省外1000元。

9.高职国家免学费政策。对全省75个贫困县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就读于省内高职院校的学生,按照每生每年4500元学费、500元书本费的标准免除学费和书本费。

10.高职国家助学金项目。国家对全省所有就读于高职院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优先)发放国家助学金,标准为每生每年3000元。

11.普通高校国家助学金。普通高校国家助学金体系包含三项:一是国家奖学金,具体标准是本专科学生为每生每年8000元、硕士生2万元、博士生3万元;二是国家励志奖学金,具体标准是本专科学生为每生每年5000元;三是国家助学金,具体标准是本专科学生为每生每年3000元、硕士生8000元、博士生13000元。

篇7:教育扶贫补助政策问答

1、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学前教育可享受什么教育补助?享受该补助办理程序是什么?

答: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接受学前教育的可享受1000元/人/年教育补助。

办理程序:本市内就学的,幼儿家长携带精准扶贫系统截图、户口本复印件在幼儿园申报,幼儿园统计上报教育学生资助中心,资助中心汇总后上报扶贫办申请资金,资金拨付后,资助中心后通过银行发放到学生个人账户。

在外县市就读的,通过各镇(办、处、区)扶贫部门上报扶贫办统一汇总发放。

政策依据:湖北省教育厅、财政厅《关于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的实施方案》的通知,鄂教财【2013】9号。

2、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接受义务教育可享受什么教育补助? 享受该补助办理程序是什么?

答: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接受小学教育的可享受1000元/人/年教育补助;接受初中、特校教育的可享受1250元/人/年教育补助;同时根据教育部门营养改善计划农村中小学可(含建档立卡贫困学生)享受4元/人/天营养补助。

办理程序:本市内就学的,学生携带精准扶贫系统截图、户口本复印件在学校申报,学校统计上报教育学生资助中心,资助中心汇总后上报扶贫办申请资金,资金拨付后,资助中心后通过银行发放到学生个人账户。营养补助直接补学校食堂;在外县市就读的,通过各镇(办、处、区)扶贫部门上报,扶贫办汇总发放。

政策依据:《湖北省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疾速生生活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鄂财教规„2017‟6号)

3、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接受普通高中及中等职业教育可享 受什么教育补助?享受该补助办理程序是什么?

答: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最高可享受2500元/人/年助学金;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教育的,除免学费外发放3000元/人/年“雨露计划”补助资金,发放一、二年级2000元/人/年助学金,安排三年级学生到企业定岗实习。

办理程序:本市内就读的,到学校携带精准扶贫系统截图、户口本复印件在幼儿园申报,学校统计上报教育学生资助中心,资助中心汇总后上报扶贫办申请资金,资金拨付资助中心后通过银行发放到学生个人账户。在外县市就读的通过各镇办处区扶贫部门上报(中职“雨露计划”在网上申请),扶贫办统一汇总发放。

政策依据:湖北省财政厅 湖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湖北省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鄂财教规„2017‟7号),《湖北省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和《湖北省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办法》的通知(鄂财教发„2015‟ 115号)。

4、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接受高等教育可享受什么教育补助? 享受该补助办理程序是什么? 答:提高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全日制普通大学生最高8000元/人/年、全日制研究生最高12000元/人/年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办理程序:每年8-9月学生先在网上申请,后携带申请表、学生身份证、新贷(录取通知书,共同借款人身份证)、贫困证明到教育局学生资助中心申请办理。

政策依据:《财政部 教育部国家开发银行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生源地助学贷款试点的通知》(财教„2007‟135号)

篇8:20项教育扶贫政策

一、20 世纪末, 教师继续教育开始走向法制化道路

自1990年召开“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座谈会”后, 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在试点基础上逐步展开。

1991年12月, 国家教委印发了《关于开展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意见》的通知, 提出了今后十年, 要大力开展小学教师继续教育。

1992年5月, 国家教委印发了《关于加快中学教师学历培训步伐的意见》, 要求建立函授、卫星电视教育、自学考试“三沟通”的培训方式。

1993年2月31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明确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 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

1993年10月3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十五号公布, 自1994年1月1日起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是教师享有的权利。

1995年9月1日起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意味着“教材教法和学历补偿阶段”逐步向“继续教育时代”的转变。

1995年12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88号发布《教师资格条例》, 此条例有利于优化教师队伍, 吸引优秀人才从事教育工作。

1999年1月13日, 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提出了“跨世纪园丁工程”。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提出:“把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作为师资培养、培训的重点”。

1999年9月, 发布《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规定》, 文件明确指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 是指对取得教师资格的中小学在职教师为提高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进行培训”。

二、21 世纪初, 主要以“三新一德”培训为主

2001年5月, 国务院颁发《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同年6月, 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机制与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主要是以“三新一德” (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 为主。

为加快农村教育发展, 深化农村教育改革, 2003年9月17日, 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文件明确了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开展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的新一轮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

2004年3月3日, 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批转教育部2003- 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 明确提出:实施“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 促进“人网”、“天网”、“地网”及其他教育资源优化整合, 发挥师范大学和其他举办教师教育高等学校的优势, 共建共享优质教师教育课程资源, 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水平。

2004年2月1日, 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文件对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提出了“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 不上岗”的要求, 并对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的统筹规划、保障制度、管理制度、资源共享机制、教师培训体系都做了具体规定和部署。

2007年5月8日, 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通知》 (国发〔2007〕14号) , 明确提出:鼓励和支持具备条件的综合大学培养和培训中小学教师, 逐步形成开放灵活、规范有序的教师教育体系, 提高教师教育的层次和水平。

此外, 2007-2009年, 教育部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项目”。中央财政投入9000万元, 采取“对口援助”、“送培到省”、“送教上门”、集中培训、远程培训等方式培训全国近百万中小学教师, 其中, 农村中小学教师占80% 以上。

三、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以来, 以全面落实纲要、建设高素质 专业化教师队伍为目标

2010年是在中国教育史上可以浓墨重彩的一年。这一年, 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7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 - 2020年) 》。会议的召开和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 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011年1月4日, 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文件围绕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目标要求, 标志着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进入了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012年7月21日, 教育部印发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明确了“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重点和关键环节, 特别是突出了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供给体制与国家的产业结构、区域发展、城镇化战略和对外开放战略紧密协同。明确要求:教师实施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

2012年8月20日, 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文件明确提出:教师实行五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学时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 推行教师培训学分制度。

2012年11月8日, 《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的要求。为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2011-202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的战略部署以及中央领导同志的要求, 充分发挥教育在扶贫开发中的重要作用, 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促进连片特困地区从根本上摆脱贫困, 教育部会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扶贫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公安部、农业部等部门研究制定了《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的意见》, 明确提出: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国家和省级培训计划、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进一步向片区倾斜。

为贯彻落实国家教育信息化总体要求, 充分发挥“三通两平台”效益, 全面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 决定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文件要求:到2017年底完成全国1000多万中小学 (含幼儿园) 教师新一轮提升培训, 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 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纳入教师和校长培训必修学时 (学分) , 原则上每五年不少于50学时。

摘要:本文就1990年以来国家教育发展中关于继续教育特别是中小学继续教育的相关文件进行了收集梳理分析。按时间先后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90-2000年) , 中小学继续教育逐渐由学历教育向继续教育过渡;第二阶段 (2001-2010年) , 主要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实行了以“三新一德”为主的教师继续教育;第三阶段以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目标, 并首次提出了重点加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

关键词:国家政策,继续教育,教育规划纲要

参考文献

[1]王俊明.新时期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几点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 2005 (4) .

上一篇:六1班中队工作总结下一篇:浅议司法警察参与执行工作